超短工作面悬垂支护顶煤开采技术研究

超短工作面悬垂支护顶煤开采技术研究

一、超短工作面悬移支架放顶煤开采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陶叶青[1](2020)在《石岩沟煤矿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强制放顶矿压显现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浅埋煤层矿压显现显着,综采工作面普遍选用高阻力液压支架。而针对于受井田面积与资源储量限制的陕北浅埋煤层中小煤矿,如何在降低工作面长度与选用中等阻力液压支架情况下实现工作面安全推进值得深入研究。论文针对石岩沟煤矿浅埋中厚煤层的赋存特征,以及工作面近短壁布置的特点,采用理论分析、物理相似模拟、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的研究方法,对8105工作面正常开采与强制放顶两种条件下的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护阻力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分析了近短壁工作面组合悬移支架的适用性。理论分析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的基本顶薄板力学模型,给出了基本顶板破断的判别式;借助关键层理论,确定了石岩沟煤矿8105工作面正常开采基本顶初次破断的极限跨距为58.12m,明确了基本顶极限跨距及周期来压步距随着放顶高度的增大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确定近短壁工作面50~100m长度范围是基本顶破断步距存在显着变化的区域,工作面采用近短壁布置,基本顶初次断裂的岩板面积相对较小,对工作面矿压控制有利。物理相似模拟开展了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正常开采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56m,周期来压平均步距为14.2m,且工作面第五、六、九次周期来压时,均发生了顶板岩层沿煤壁切落现象;强制放顶状态下(放顶高度距煤层顶板7m),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增加至69m,周期来压平均步距为17.7m,周期来压时均没有发生岩层沿煤壁切落现象;强制放顶状态较正常开采,降低了工作面支架的支护强度与额定工作阻力。数值模拟针对工作面煤壁前方的支承压力与峰值点位置展开研究,表明采用强制放顶措施,可以降低工作面的超前支承压力数值,且工作面推进初期减小了支承压力峰值点距工作面煤壁的距离,从而有助于降低顶板岩层沿工作面煤壁切落的危险。现场矿压监测验证了 8105工作面的来压步距与物理相似模拟强制放顶的来压步距基本一致;8105工作面选用ZH4200/17/25LP型链式拼梁型液压支架,实测最大工作阻力平均值为1701.2kN,工作面初次来压时的压力显现值为3675.1kN,该工作面所选ZH4200/17/25LP型链式拼梁型液压支架可以充分支撑顶板。石岩沟煤矿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强制放顶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为陕北中小煤矿采煤方法与支护方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类似地质条件工作面的开采也具有借鉴意义。

闫大利[2](2019)在《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支架放顶煤工艺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支架在镇城底矿22603综采工作面的应用研究,通过与传统单体液压支柱配型钢梁放顶煤开采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解决支架支护强度不高、支撑面积小、移架速度慢和安全系数低的难题。

吕华永[3](2019)在《特厚煤层卸压开采顶煤破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能源需求大国,在发电供热方面煤炭是主要的能源。从煤炭的开采地域来看,最近几年华东、华北地区的煤炭开始出现萎缩,且开采深度和难度加大。随着西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快及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煤炭开采开始向西部转移。从储量上来,西部煤炭资源总量占全国的64.8%,2018年的生产产能为15.13亿万t,占全国的43.34%,因此布局西部煤炭开采是大势所趋。我国西部地区赋存有大量20m以上特厚煤层,其中大部分无法实现露天开采,国内外均没有成熟的理论与技术可借鉴,如何实现这类煤层安全高效的地下开采是一直没有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为了实现20m以上特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对特厚煤层中部卸压综放开采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十分必要,因此其上部分层煤体(顶煤)自行垮落破碎程度和范围以及能否安全高效放出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故选取西部某矿5#主采煤层为研究对象,其埋深平均为552m,倾角平均为6°,煤厚平均26m,普氏系数为1.5,属中硬煤层。采用相似模拟、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特厚煤层卸压综放开采的顶煤破碎块度、顶煤垮落破碎及运移特征、顶煤破碎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其破碎机理进行初探,以期为这一开采技术在未来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卸压综放开采顶煤破碎块度采用相似模拟技术对开采过程中顶煤块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特厚煤层卸压开采阶段与综放开采阶段顶煤的垮落破碎效果,并与相同条件特厚煤层分层综放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评价特厚煤层卸压综放开采顶煤的冒放性,结果表明:卸压开采阶段,在支承压力及支架作用下,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后方顶煤块体体积越来越小,块体数量越来越多,揭示了顶煤的一次破碎效果;综放开采阶段,与卸压开采阶段相比,一定块体累计体积范围内,顶煤块体所占比例有所增大,顶煤块体数量明显增加,揭示了顶煤的二次破碎效果;特厚煤层卸压综放开采与上下分层综放开采相比,一定块体累计体积范围内,卸压开采顶煤块体块度较小,顶煤块体数量较多,说明卸压综放开采效果优于分层综放开采。(2)卸压综放开采顶煤垮落破碎及运移规律采用相似模拟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顶煤垮落破碎及支架阻力分布特征、顶煤运移特征、顶煤位移场及矢量场和顶煤应力场及裂隙场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卸压开采阶段顶煤顶板垮落空间形态呈近似梯形,支架上方台阶状顶煤悬臂梁结构的破断和失稳具有周期效应,基本顶初次来压后出现切顶压架事故,综放开采阶段顶煤短悬臂梁结构首先破碎成较小块体结构,然后破碎成散体结构,且中位顶煤的总位移大于上位顶煤,揭示了特厚煤层卸压开采顶煤的一次及二次垮落破碎运移规律及范围:卸压面回采期间,初始阶段顶煤位移场几乎为0且变化不大,移架后期上位顶煤位移>中位顶煤位移>下位顶煤位移,堆积在采空区的块体顶煤位移场与支架正上方下位顶煤位移场无明显变化,综放面回采期间,位移矢量场集中分布在综放面右上方区域,与散斑分析结果一致,揭示了顶煤位移场及矢量场演化规律;卸压面回采期间,在支架作用下下位顶煤得到明显的破坏,产生两条长约10cm的裂隙,揭示了支架顶梁载荷分布对顶煤破坏的影响规律;在横向上,随着卸压工作面的推进,煤体裂隙逐渐发育并扩展,裂隙分维值增大,煤体更加破碎。在纵向上,煤体裂隙数目明显增多,且综放工作面的顶煤分维值大于卸压工作面,确定了顶煤裂隙演化与分形之间的关系;在卸压区上位顶煤垂直应力>中位顶煤垂直应力>下位顶煤垂直应力,在采空区两侧靠近采空区位置顶煤中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揭示了顶煤中应力的分布特征。在初始开采阶段顶煤位移变化不大,在卸压面推进中期,采空区上方顶煤位移呈多次起伏峰状分布,随着卸压面的继续推进,峰状起伏次数不断增加,总体上下位顶煤位移>中位顶煤位移>上位顶煤位移,综放面推进过程中,位移重新分布,不同位置顶煤位移规律基本为下位顶煤位移>中位顶煤位移>上位顶煤位移,揭示了顶煤的位移分布特征。(3)顶煤破坏影响因素采用数值模拟和小尺度相似模拟对煤层埋深、卸压层厚度、卸压层位置等影响顶煤破碎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埋深的增加顶煤位移越来越大,揭示了埋深对卸压开采顶煤破碎程度的影响规律;上位顶煤位移随卸压层厚度的增加呈越来越大的趋势,下位顶煤和中位顶煤变形规律和上位顶煤类似,且由于卸压时错动堆积,在中位顶煤和下位顶煤中形成了大量的宏观张开裂隙,导致位移呈锯齿状分布特征,揭示了顶煤破碎效果随卸压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卸压层在位置Ⅰ处时顶煤整体破坏效果较好,即冒放性较好,卸压层在位置Ⅱ处时顶煤整体破坏效果一般,卸压层在位置Ⅲ处时顶煤整体破坏效果较差,揭示了卸压层位置对顶煤破碎效果的影响规律。随着加卸载次数的增加,顶煤裂隙条数和长度逐渐增加,可将顶煤裂隙分为竖向裂隙区和层状横向裂隙区,且顶煤裂隙分形维数随着对顶煤加卸载次数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4)卸压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采用理论分析对特厚煤层卸压开采顶煤的破碎机理进行初探,结果表明:卸压开采阶段,顶煤未受到采空区冒落的煤岩块体支撑而呈周期性破断,并以倒台阶状悬臂梁结构形态直接作用于工作面支架上方,建立了顶煤的台阶状悬臂梁结构力学模型及顶煤结构失稳的条件。综放开采阶段,建立了顶煤二次破坏的块体结构模型及顶煤破坏的力学条件;卸压面前方煤体经历了从原岩应力到轴向应力增高、围压逐渐减小的完整过程,水平应力则由三向等压的静水压力状态逐渐减小,在煤壁处降为0。综放面前方煤体同样经历了从原岩应力到轴向应力增高、围压逐渐减小的完整过程,揭示了顶煤一次破碎和二次破碎时所处的应力环境;可将顶煤由应力重新平衡后的原始状态到架后冒落这一连续渐进的破坏过程人为地分为横三区和竖二区,横三区从左到右为裂隙区、块体区和散体区,竖二区从上到下为块体区和散体区,且散体区范围小于块体区。

王家臣[4](2018)在《我国放顶煤开采的工程实践与理论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总结了35年来我国放顶煤开采的工程实践历程,将其分为探索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拓展阶段、成熟与输出阶段,放顶煤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煤炭开采在世界上的标志性技术和成果。将放顶煤开采的理论研究与进展归纳为借鉴阶段、探索阶段和创新阶段,介绍了在放煤规律方面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提出了下一步放顶煤开采的理论研究要针对性地开展顶煤破碎机理、散体顶煤放出规律、支架与围岩关系、岩层移动规律、全煤巷道支护机理、放顶煤开采的经济学基础等方面研究,深入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指导放顶煤技术完善和扩大应用范围。

璩世杰,吴星辉,胡学龙,秦宏楠,蒋晓琴[5](2017)在《伪倾斜整体顶梁悬移支架放顶煤工艺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新疆拜城大宛其煤矿生产中原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其煤层赋存情况和地质条件,对伪倾斜整体顶梁悬移支架放顶煤采煤工艺进行了研究。在A5主采煤层中应用该工艺,工作面伪倾斜布置,并安装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支架。采用爆破法推进工作面,每推进3个循环,进行1次放顶煤。现场试验的结果表明,该工艺对煤层厚度变化适用性较强,回采效率显着提高,工作面的生产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的35万t/a。

郭忠平,王凯,陈建杰[6](2017)在《急倾斜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采煤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决急倾斜极近距离薄厚煤层开采时回采巷道布置困难,通风条件差等问题,根据新疆拜城大宛其煤矿的煤层地质条件,比较研究了水平分段迈步式放顶煤采煤方法、伪倾斜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支架放顶煤采煤方法,选出了一种适合急倾斜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的放顶煤采煤方法,将急倾斜极近距离2层煤作联合开采,在2层煤间布置倾角为30°的联络斜巷,形成U型通风的采煤方法,即优选用水平分段迈步式放顶煤采煤工艺。结果表明:该采煤方法改善了工作面的作业环境,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采出率达到了85%,工作面的生产能力达到了40万t/a。

唐林军,胡乃联,李国清,张炳学[7](2015)在《急倾斜煤层Z型通风留巷放顶煤采煤法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急倾斜煤层Z型通风放顶煤采煤法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巷道布置方式及推采工艺进行了优化:底板侧补掘岩巷道作为运输巷,顶板侧沿空留巷;调整工作面坡度,实现煤体自溜;分段间隔式放顶煤。优化后降低了工作面人员劳动强度和施工风险,有效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及工效,丰富和完善了急倾斜煤层Z型通风留巷放顶煤采煤法,为520 m急倾斜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实践依据。

牛宏,刘玥[8](2015)在《大同煤田11#煤层坚硬顶板矿压显现特征及悬移支架参数选定》文中指出大同煤田11#煤层坚硬顶板在回采过程中垮落困难,易在支架后方形成悬板。因此,选型悬移支架时需要考虑支架额定工作阻力必须能够承载上覆岩体切顶瞬间的最大荷载。通过研究工作面推进过程中悬板形成过程、悬移支架阻力分布特征及顶板压力显现规律,建立力学模型,确定悬移支架技术参数的经验公式,并且提出悬移支架切顶瞬间后立柱抗弯强度校验公式。通过北辛窑矿11#煤层11101工作面悬移支架合理选型使用,验证了经验公式具有应用价值。

郭兵兵,韩红强,桑培淼[9](2015)在《三软不稳定厚煤层复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投煤炭教学三矿三软煤层炮采后,采空区留有大量残煤。分析了复采残煤的方法,确定了采用双输送机悬移支架放顶煤机采工艺复采残煤。在研究复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特征的基础上,评价了悬移支架适应性。针对煤层厚度变化大的特点,采用动态放煤工艺参数。煤炭复采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

师黄伟[10](2014)在《“三软”不稳定煤层下分层工作面矿压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教学三矿13012分层开采工作面特殊的地质条件,采用现场调研、矿压实测、实验室数值模拟及现场工业实践等手段,对简易综采条件下“三软”不稳定煤层下分层工作面的矿压显现特征、覆岩运移规律与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教学三矿13012工作面进行了原始煤层开采和进入分层区域开采两个阶段现场矿压观测的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掌握了下分层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综放开采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工作面底板稳定性等方面的内容;其次,通过使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模型,模拟得到了煤层厚度分别为4m、6m及8m时在二次采动影响下煤层上覆岩层的运移规律及应力场分布特征;而后通过对下分层工作面围岩结构、支架—围岩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合适的支架—围岩模型,进而对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支架和端头支架在“三软”不稳定煤层条件下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支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最后针对这种特殊的不稳定煤层设计了一种适合该工作面的动态放顶煤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该矿分层开采工作面的顺利推进进行了有效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同时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为豫西相似地质条件的矿井进行分层开采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超短工作面悬移支架放顶煤开采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短工作面悬移支架放顶煤开采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石岩沟煤矿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强制放顶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短壁或近短壁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1.2.2 浅埋煤层正常开采矿压显现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浅埋煤层强制放顶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1.2.4 采煤工作面支架支护阻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顶板破断特征分析
    2.1 矿井概况
        2.1.1 井田地层与地质构造
        2.1.2 可采煤层特征
        2.1.3 含(隔)水层特征
    2.2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2.2.1 试验工作面布置特征
        2.2.2 试验工作面基本顶岩层确定
    2.3 试验工作面顶板破断特征研究
        2.3.1 基本顶板破断结构模型构建
        2.3.2 上覆岩层载荷作用下基本顶受力分析
        2.3.3 基本顶板破断判据确定
    2.4 正常开采基本顶初次破断特征
        2.4.1 正常开采基本顶初次破断极限跨距确定
        2.4.2 正常开采工作面长度与基本顶初次破断的极限跨距对应关系
    2.5 工作面强制放顶基本顶初次破断极限跨距确定
        2.5.1 强制放顶基本顶初次破断极限跨距确定
        2.5.2 强制放顶基本顶极限跨距变化规律
    2.6 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确定
    2.7 小结
3 正常开采与强制放顶的矿压显现物理相似模拟对比研究
    3.1 物理相似模拟模型建立与监测设计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模型建立
        3.1.3 支架支护强度监测设计
    3.2 正常开采与强制放顶工作面来压步距及矿压显现强度对比分析
        3.2.1 正常开采状态
        3.2.2 强制放顶状态
        3.2.3 对比分析
    3.3 支架合理支护强度与工作阻力模拟测试
    3.4 小结
4 浅埋近短壁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4.1 模型的建立
        4.1.1 数值计算模型构建
        4.1.2 测线布置
    4.2 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4.2.1 工作面正常开采模拟分析
        4.2.2 工作面强制放顶“7m”模拟分析
    4.3 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对比分析
    4.4 小结
5 现场矿压监测
    5.1 试验工作面概况及支架技术参数
    5.2 现场矿压监测设计
    5.3 矿压监测主要结果
        5.3.1 工作面上、中、下部测站实测支架载荷及来压显现状况
        5.3.2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监测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支架放顶煤工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面概况
    1.1 工作面布置
    1.2 支护设计
2 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支架放顶煤工艺应用
    2.1 工艺应用
        2.1.1 应用情况
        2.1.2 效果分析
    2.2 注意事项
3 结语

(3)特厚煤层卸压开采顶煤破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概述
        1.2.2 顶煤破碎机理研究
        1.2.3 顶煤破碎块度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卸压综放开采顶煤破碎块度研究
    2.1 模型构建及实验过程
        2.1.1 工程概况
        2.1.2 相似常数及材料配比
        2.1.3 模型构建
        2.1.4 实验过程
    2.2 卸压综放开采顶煤破碎块度
        2.2.1 卸压开采阶段
        2.2.2 综放开采阶段
    2.3 分层综放顶煤破碎块度研究
        2.3.1 上分层顶煤块度分布特征
        2.3.2 下分层顶煤块度分布特征
    2.4 卸压与分层开采效果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卸压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分析
    3.1 卸压开采阶段顶煤结构及受力分析
        3.1.1 顶煤结构模型
        3.1.2 顶煤悬臂梁结构受力分析
    3.2 综放开采阶段顶煤结构及力学分析
        3.2.1 顶煤结构模型
        3.2.2 顶煤块体结构受力分析
    3.3 顶煤应力环境分析
    3.4 顶煤分区
    3.5 本章小结
4 卸压综放开采顶煤破碎及运移规律研究
    4.1 顶煤垮落破碎及支架阻力分布特征
        4.1.1 卸压开采阶段
        4.1.2 综放开采阶段
    4.2 顶煤运移特征
        4.2.1 卸压开采阶段
        4.2.2 综放开采阶段
    4.3 顶煤位移场及矢量场演化规律
        4.3.1 卸压开采阶段
        4.3.2 综放开采阶段
    4.4 支架对顶煤破坏的影响
    4.5 顶煤裂隙演化的分形特征
    4.6 卸压综放开采数值模拟
        4.6.1 软件简介及模型建立
        4.6.2 顶煤应力分布特征
        4.6.3 顶煤位移分布特征
        4.6.4 顶煤裂隙分布特征
        4.6.5 顶煤破碎效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顶煤破碎影响因素分析
    5.1 埋深
        5.1.1 模型建立及测点布置
        5.1.2 结果分析
    5.2 卸压层厚度
        5.2.1 模型建立及测线布置
        5.2.2 结果分析
    5.3 卸压层位置
        5.3.1 模型建立及测线布置
        5.3.2 结果分析
    5.4 支架反复支撑
        5.4.1 模型建立
        5.4.2 裂隙演化规律及支架阻力分布规律
        5.4.3 裂隙分形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我国放顶煤开采的工程实践与理论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放顶煤开采的工程实践
    1.1 探索阶段 (1982—1990年)
    1.2 推广应用阶段 (1991—1995年)
    1.3 拓展阶段 (1996—2005年)
    1.4 成熟与输出阶段 (2006年—)
2 放顶煤开采的理论研究
    2.1 借鉴阶段 (1982—1997年)
    2.2 探索阶段 (1998—2005年)
    2.3 创新阶段 (2006年—)
3 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
    3.1 顶煤破碎机理
    3.2 散体顶煤放出规律
    3.3 支架-围岩关系
    3.4 岩层移动规律
    3.5 全煤巷道支护机理
    3.6 放顶煤开采的经济学基础
4 结语

(5)伪倾斜整体顶梁悬移支架放顶煤工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背景
2 采煤工艺选择
    2.1 伪倾斜整体顶梁悬移支架放顶煤采煤工艺
    2.2 水平分段迈步式放顶煤采煤工艺
    2.3 方案比较
        (1) 伪倾斜整体顶梁悬移支架放顶煤采煤工艺
        (2) 水平分段迈步式放顶煤采煤工艺
        (3) 生产技术指标
        (3) 方案的确定
3 现场应用试验
    3.3 应用分析
4 结语

(6)急倾斜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采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井概况
2 联合开采采煤方法的选择
    2.1 水平分段迈步式放顶煤采煤方法
    2.2 伪倾斜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支架放顶煤采煤方法
    2.3 采煤方案比较
3 工程应用
4 结语

(7)急倾斜煤层Z型通风留巷放顶煤采煤法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初期开采方案
    1.1 工作面布置方式
    1.2 回采工艺过程
    1.3 留巷工艺
    1.4 单产及工效
2 初期方案分析
    2.1 底板侧端头处沿空留巷
    2.2 顶板侧布置运输巷
    2.3 工作面推采工艺
3 急倾斜煤层Z型通风留巷放顶煤采煤方法优化
    3.1 巷道布置
    3.2 工作面运煤方式
    3.3 推采工艺
4 应用效果
5 结论

(8)大同煤田11#煤层坚硬顶板矿压显现特征及悬移支架参数选定(论文提纲范文)

1大同煤田11#煤层顶板硬度分布特征
2 11#煤层坚硬顶板悬板成因分析
3悬移支架参数确定及校验
    3.1悬移支架参数确定
    3.2悬移支架切顶瞬间后立柱抗弯强度校验
4工程实践
    4.1两梁四柱型支架荷载校验
    4.2两梁六柱型支架荷载校验
5结论

(9)三软不稳定厚煤层复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工作面概况
    1.1 工作面地质情况
    1.2 工作面复采范围
2 复采技术的特殊性
3 13012工作面复采工艺
    3.1 复采工艺的选择
    3.2 复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3.3 复采面悬移支架适应性分析及配套设备选型
    3.4 工艺流程
4 复采效益
5 结语

(10)“三软”不稳定煤层下分层工作面矿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采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1.2.2 开采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三软”不稳定煤层下分层工作面矿压特征实测研究
    2.1 教学三矿13012工作面概况
        2.1.1 重复开采工作面地质概况
        2.1.2 重复开采工作面生产技术条件
        2.1.3 重复开采工作面资源赋存情况
    2.2 13012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2.2.1 矿压观测的目的与内容
        2.2.2 矿压观测方案
        2.2.3 矿压观测时间安排
    2.3 13012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2.3.1 原始煤层区域的支架载荷分析
        2.3.2 分层开采区域的支架载荷分析
        2.3.3 矿压显现特征分析
        2.3.4 超前支承压力分析
        2.3.5 采场底板比压
    2.4 本章小结
3 下分层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规律场数值模拟
    3.1 下分层开采工作面岩层结构分析
    3.2 UDEC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的物理尺寸及边界条件
        3.2.2 模型的本构关系与属性参数
    3.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3.3.1 顶煤厚度为 2m时的顶板岩层宏观运动规律
        3.3.2 顶煤厚度为 4m时的顶板岩层宏观运动规律
        3.3.3 顶煤厚度为 6m时的顶板岩层宏观运动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三软”不稳定煤层下分层工作面支架-围岩关系分析
    4.1 下分层工作面围岩类型分析
        4.1.1 直接顶分类、老顶分级
        4.1.2 下分层开采工作面煤层赋存结构
    4.2 下分层工作面支架-围岩结构类型及压力特征
        4.2.1 工作面支架-围岩结构类型
        4.2.2 工作面不同支架-围岩结构类型压力特征
    4.3 下分层工作面悬移支架-围岩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三软”不稳定煤层下分层工作面矿压控制研究
    5.1 下分层工作面悬移支架适应性研究
        5.1.1 下分层工作面悬移支架适应性初探
        5.1.2 下分层工作面悬移支架适应性分析
    5.2 工作面端头支架的改进与适应型分析
        5.2.1 步移式端头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
        5.2.2 步移式端头支架基本结构
        5.2.3 移架工艺及适应性分析
    5.3 工作面煤壁片帮治理措施优化
    5.4 动态放顶煤工艺设计
        5.4.1 放顶煤参数设计原则
        5.4.2 顶煤可放厚度
        5.4.3 动态放煤工艺参数设计
        5.4.4 放煤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超短工作面悬移支架放顶煤开采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岩沟煤矿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强制放顶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 陶叶青.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支架放顶煤工艺的应用[J]. 闫大利. 山西冶金, 2019(02)
  • [3]特厚煤层卸压开采顶煤破碎机理研究[D]. 吕华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4]我国放顶煤开采的工程实践与理论进展[J]. 王家臣. 煤炭学报, 2018(01)
  • [5]伪倾斜整体顶梁悬移支架放顶煤工艺应用研究[J]. 璩世杰,吴星辉,胡学龙,秦宏楠,蒋晓琴. 煤炭技术, 2017(05)
  • [6]急倾斜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采煤方法研究[J]. 郭忠平,王凯,陈建杰. 煤炭科学技术, 2017(01)
  • [7]急倾斜煤层Z型通风留巷放顶煤采煤法优化[J]. 唐林军,胡乃联,李国清,张炳学. 现代矿业, 2015(11)
  • [8]大同煤田11#煤层坚硬顶板矿压显现特征及悬移支架参数选定[J]. 牛宏,刘玥. 中国煤炭, 2015(08)
  • [9]三软不稳定厚煤层复采技术研究[J]. 郭兵兵,韩红强,桑培淼. 中国煤炭, 2015(01)
  • [10]“三软”不稳定煤层下分层工作面矿压控制研究[D]. 师黄伟. 河南理工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超短工作面悬垂支护顶煤开采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