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

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

一、学习十六大报告百问百答(论文文献综述)

彭丽春[1](2021)在《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研究 ——以城墙坝安置点为例》文中指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应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搬迁工作的稳步推进,全国各地安置点数量不断增多,安置点社区治理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这关乎脱贫成果巩固,关乎民生福祉。本研究试图从满意度视角分析城墙坝安置点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水平,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法,通过对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梳理,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社区居民获得感”这一自变量,包括治理体制、社区公共性、生计状况、邻里关系、社区意识五个维度,运用SPSS软件实现分析过程。在结合数据分析和案例剖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虽然城墙坝安置点通过就业帮扶、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提升和暖心扶贫等实践,在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管理机制二元化、配套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从治理体制营造、社区公共性营造、生计空间营造、关系网络营造和文化心理营造五个方面,提升城墙坝安置点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的对策建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从自变量的五个维度来看,社区公共性和治理体制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因此对策建议着重突出治理体制营造和社区公共性营造。期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个新视野,为实践者提供一个新思路,为其他地理、社会、经济环境相似的易地搬迁社区提供借鉴。

李玲[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的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发展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而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振兴,而是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振兴。然而,在乡村全面振兴当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产业兴旺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乡村旅游是主要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乡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带动乡村地区人口就业,拓展乡村居民的增收渠道,切实增加乡村居民的实质性收入,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基础与物质条件。延边州地处于我国东北地区吉林省东部,同时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自治州,因而延边州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延边州的乡村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延边州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延边州乡村旅游进行研究,乡村旅游对延边州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并分析出当前延边州乡村旅游存在发展形式单一、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以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并探索通过采取因地制宜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内涵、以及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育与培训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为延边州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动能。

王俊飞[3](2020)在《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广东省佛山市“城市平台”建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能够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将推动社会治理模式进步,逐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公德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各种手段,有力惩治失德败德、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立足新时代,把大数据运用到社会公德治理领域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解决公德失范行为的实然之举。探究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机制,对于发挥大数据在社会公德治理中的实际价值、建构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社会公德治理体系,进而提升我国社会治理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机制,围绕此主题主要研究五个问题:第一部分,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管理模式和社会公德建设的时代变革,说明社会公德治理与大数据的相互支撑,并在理论分析大数据时代和社会公德治理有机统一基础的前提下,以历史分析法论证两者统一的历史演进历程,提出开展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新时代诉求。第二部分,从静态层面分析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以主体协作方式为切入点探究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模式类型。第三部分,个案研究广东省佛山市“城市平台”的社会公德治理总体状况,基于主体协作现状分析“城市平台”的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城市平台”的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建构的经验与不足。依据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路安排第四、五部分内容,第四部分,从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要素、主体协同、运行过程等方面说明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第五部分,分析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建构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预防和消解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黄莉[4](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的一种情感依附与心理归属,是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对政治体系产生的强烈信仰,在行动上更加规范与自律,以使自身政治行为与所信仰的政治体系要求之间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政治认同无论是对社会成员还是政治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基础,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力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稳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是否光明。因此,研究大学生政治认同对维系和增强我国的政治认同以及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与深水区,国际国内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凸显。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各种新媒体异军突起,一方面凸显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渠道与途径,使得公民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政治行为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政治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使之趋于复杂化。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网民群体最易受到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及其环境的影响,其政治认同状况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简言之,作为网民重要群体的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景象,这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新媒体作用。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新媒体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景象,积极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们应当以立德树人原则为基础,利用新媒体化解负效应、善用新媒体传播好声音、巧用新媒体凝聚新共识,找到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正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出合格人才。本文从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概念入手,将大学生政治认同划分为政治价值认同、政治实体认同、政治工具认同和政治效能认同四个具体维度,并从上述四维度出发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政治认同四维度上表现出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概括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状况与双重变化。从总体状况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谓认可与质疑交织。这种现状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它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出现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双重变化。从积极方面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态度从消极型转向积极型,认同类型从潜藏型转向主动选择型;从消极方面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虚假认同趋势,且政治信仰弱化加剧,政治认同状态更具暂时性与易变性。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全球化不良影响经由新媒体凸显、社会转型问题被新媒体放大、新媒体自身固有特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非有效引导,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变化等,都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结合我国在不同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规律,并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大致对应,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分别是:其一,新媒体环境下以“四个自信”引领大学生政治认同;其二,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消解全球化不良影响;其三,新媒体环境下深化改革为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创造条件;其四,高度重视并正确管控新媒体;其五,正确对待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其六,改善新媒体下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朱冬琦[5](2019)在《基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但仍面临多重矛盾和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分析框架,以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为指导,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问题发端,在缕析改革成效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实践探索的难点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从加强党组织引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改善改革环境,健全企业治理机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刘东[6](2017)在《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智库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团体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的道德重建、价值型塑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离不开智库这个重要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我国智库建设虽起步较晚,但是智库及智库学者处于思想创造与博弈前沿的现实,使我们时刻不能放松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而在智库建设方兴未艾之时,隐藏于建设热潮后面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也让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对待意识形态问题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泛化,也不能淡化。我国智库在扞卫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智库本身在意识形态方面总体上也是安全的,但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既有智库建设本身所存在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有智库建设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影响的问题,这两种问题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和交互作用。基于以上认识,选择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开展研究,力图为智库建设提供一些基于理性分析的冷静思考,并尝试为解决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提供一些对策与建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法”,对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思想生产”作为智库的普遍属性,是智库与意识形态产生联系的关键纽带,也带来智库的意识形态安全隐忧,正是智库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契合以及智库所处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环境,一起构成了中国智库建设中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及智库建设理论尤其是智库影响力理论为进行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概述了智库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理论,总结论述了中国智库建设中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以及中国智库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阐述了智库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智库建设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紧迫性及必要性。第二,回顾了中国智库建设的历史发展,总结了中国智库建设的模式、中国智库建设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贡献和基本经验、教训。中国智库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不同于“苏联模式”和“美国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主多元”模式,有效支撑了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奠定了思想解放的理论基础,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供给,引领了社会意识的价值转型,提供了国际事务的解决方案,积累了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进行安全预警和研判、以社会责任感为使命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和以思想生产为抓手提供危机解决方案等宝贵经验,找到了学术意识形态化造成智库思想僵化、盲目推崇西方理论导致智库决策失误等历史教训。第三,概括了中国智库建设中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西方智库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中国部分智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不强、思想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意识形态影响力与话语权、网站建设落后、保障条件短缺,制约了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第四,系统探讨了中国智库建设中存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全球化深度发展的客观挑战,意识形态领域错误思潮泛滥,智库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薄弱,智库建设存在体制障碍。第五,提出了在中国智库建设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对策。即:发挥智库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作用,增强智库在意识形态宣传领域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智库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优化智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建立健全中国智库建设体制,大力推进智库的国际化发展。这六个方面工作既要独当一面,又要集成联动形成合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树立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加强智库评估,坚持正确运用而不能滥用误用或不敢使用羞于使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创新之处在于:总结概括了中国智库建设的“一主多元”模式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经验;综合分析了全球化和互联网条件下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特别是对比分析了中外着名智库的网站建设,深入阐发了智库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自觉和快速反应能力所具有的关键意义;提出了做好中国智库建设中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六个既独当一面又集成联动的对策。主张在具体实施中,应当注重将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要坚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既不能放弃也不能夸大,既不能羞于使用、不敢使用也不能滥用、错用,要实事求是把握好度;应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评价体系,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指标恰当地纳入智库评价之中。强调要正确处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之间的关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无论中国智库建设模式还是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对策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积极借鉴但不照搬西方模式和经验。论文努力兼顾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探讨研究主题,但是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宏观,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

陈芸芳[7](2010)在《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当代价值》文中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在这个联合体里,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并且每个人自由发展与其他人的自由发展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和崇高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课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是密切联系与不可分割的。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的长足进步与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形成过程为基础,引申出的人的发展的一般性原则,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的主要论点,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理论指导意义两方面展开论述,并阐述了在和谐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自由发展的辩证关系。着重论述了用“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指导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

李庆英[8](2008)在《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十七大报道的特色》文中指出蓄积重大主题宣传的优势《北京日报》理论周刊自1999年创刊以来,在定位上紧扣《北京日报》主要面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特点,将四块版面延展为包括"新论""学习与答疑""文史""读书""前沿调查"等极富包容性的"大理论"格局。在这种版面格局下,理论周刊可以根据重大主题宣传策划的需要,灵活地对四个版面进行联动,以壮大和彰显重大主题宣传的

翟德罡[9](2007)在《唱响主旋律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北京日报》十七大报道的组织与策划》文中研究说明《北京日报》作为首都颇具影响力的地方党报,在这次十七大报道中,精心组织,创新策划,及时、准确,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这一重大政治活动进行了报道,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报道也在有序展开。

杨世文,能建国,丁建峰,戴辉礼[10](2005)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文中指出北京市一向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本报告从思想理论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社会公德建设3个方面概述了近两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首先,北京市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与研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最前面,社科理论研究突出首都意识和北京特色,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的立项数量,要比"九五"规划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各类规划数目立项总数达到400项左右("九五"为220项)。研究课题突出"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的主题。2002年至2003年,北京市社科学会队伍不断壮大,社科联所属学会已达到107个;市属单位承担的研究项目也越来越多。其次,北京在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并积极倡导终身学习风尚。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题:各种宣传日活动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呈现新面貌;与抗非典相关的社区文化活动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2003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延伸到了高等院校,外来人口教育也取得了较大成绩。最后,北京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素养近几年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还存在不少社会公德问题。如环境卫生的现状不太理想,文明交通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的统计表明,北京市民的公德认识水平较高,但公德实践较差,特别是当损害自身利益时,敢于同破坏社会公德的言论和行为作斗争的市民较少。令人忧虑的是,由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衡以及社会风气和成人榜样引导不力,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不太尽如人意。青少年在公共卫生的保持、公共秩序的遵守、公共财产的爱护方面,都有待提高。针对以上现象,本报告对进一步推动北京公民道德建设作了深入探询: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德育教育;以完善的制度和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各类传播媒体发挥社会舆论赏善罚恶的作用;创造和建设优美环境,完善社会公共生活设施建设,让市民在方便、整洁的环境中受到感染,不断升华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公德习惯。

二、学习十六大报告百问百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十六大报告百问百答(论文提纲范文)

(1)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研究 ——以城墙坝安置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易地扶贫搬迁
        二、社区治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城墙坝安置点社区治理实践及发展困境分析
    第一节 形成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相关安置政策
    第二节 基本情况
        一、怒江州安置点基本情况
        二、城墙坝安置点基本情况
    第三节 社区治理成效
        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二、实行“4 员制”网格化管理
        三、提升人居环境
        四、增加就业岗位,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五、组建“扶贫暖心团”
    第四节 发展困境分析
        一、治理体制困境
        二、公共服务困境
        三、生计状况困境
        四、关系网络困境
        五、文化心理困境
第三章 城墙坝安置点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调查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变量测量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测量
    第二节 信度与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章 城墙坝安置点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区治理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一、性别在社区治理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二、年龄在社区治理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三、民族在社区治理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四、学历在社区治理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五、政治面貌在社区治理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六、宗教信仰在社区治理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七、职业在社区治理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八、从事的主要工作在社区治理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九、家庭月收入在社区治理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十、家庭月支出在社区治理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十一、是否享有低保在社区治理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
    第二节 社区治理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社区治理满意度的影响
        二、社区居民获得感对社区治理满意度的影响
    第三节 实证研究结论总结
        一、关于问卷可靠性分析
        二、关于公众满意度的整体评价
        三、关于单因素方差分析
        四、关于多元回归分析
第五章 提升城墙坝安置点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治理体制营造
        一、完善管理体制
        二、实化社区居委会
        三、鼓励居民参与
    第二节 公共服务营造
        一、提升配套基础设施
        二、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治安防控
        三、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第三节 生计空间营造
        一、拓宽就业门路
        二、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三、强化基本生活保障
    第四节 关系网络营造
        一、增进邻里交往
        二、重构交往网络
    第五节 文化心理营造
        一、增强社区认同
        二、培养市民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城墙坝安置点社区治理调查问卷》
致谢

(2)乡村振兴战略下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
        2.1.2 乡村旅游
    2.2 发展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思想
    2.3 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撑
        2.3.1 乡村振兴战略
        2.3.2 五大发展理念
        2.3.3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第三章 延边州发展乡村旅游效益及问题分析
    3.1 延边州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3.1.1 优越的区位优势与自然资源
        3.1.2 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
        3.1.3 有利的政策支撑
    3.2 延边州发展乡村旅游的效益分析
        3.2.1 取得客观的经济效益
        3.2.2 保护本地文化并促进文化交流
        3.2.3 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3.3 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3.3.1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单一
        3.3.2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3.3.3 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
        3.3.4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第四章 延边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4.1 因地制宜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4.1.1 大力发展“生态示范型”旅游模式
        4.1.2 发展民俗文化风情旅游模式
        4.1.3 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模式
    4.2 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4.2.1 完善健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4.2.2 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4.3 深入挖掘延边州乡村旅游的内涵
        4.3.1 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4.3.2 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4.4 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育与培训投入
        4.4.1 培育与引进旅游人才
        4.4.2 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广东省佛山市“城市平台”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实施
    四、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基本理论
        (一)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相关概念
        (二)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内容要素
        (三)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机制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我国的社会管理模式变革与社会公德建设的治理转向
    一、大数据时代社会管理模式变革
        (一)“‘创客’时代”和“政务公开”映射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大数据时代社会管理模式的治理变革
        (三)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视域中的社会公德治理
    二、社会公德建设治理转向的大数据诉求
        (一)“平文涛”事件和“高铁霸座”事件昭示的社会公德建设困境
        (二)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局限和变革方向
        (三)社会公德治理视域中的大数据
    三、时代变迁与社会公德建设模式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大数据时代与社会公德治理的统一基础
        (二)社会公德建设模式的历史考察
        (三)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模式分析
    一、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公德治理的目标要素
        (二)社会公德治理的主体要素
        (三)社会公德治理的客体要素
        (四)社会公德治理的平台要素
        (五)社会公德治理的环境要素
    二、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构成要素的联结方式
        (一)社会公德治理的主体协作诉求
        (二)社会公德治理的主体协作方式
    三、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模式类型
        (一)依赖型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模式
        (二)趋利型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模式
        (三)协同型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模式
第三章 广东省佛山市“城市平台”建设中的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分析
    一、广东省佛山市“城市平台”建设中的社会公德治理现状
        (一)“智慧佛山”与“城市平台”概况
        (二)“城市平台”建设中的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成效
        (三)“城市平台”建设中的社会公德治理机遇与挑战
    二、基于“城市平台”的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机制
        (一)“城市平台”的社会公德治理运行主体
        (二)“城市平台”的社会公德治理主体间关系
        (三)“城市平台”的社会公德治理主体协作过程
    三、基于“城市平台”的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的经验与不足
        (一)“城市平台”的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的经验
        (二)“城市平台”的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的不足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建构
    一、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中的主体
        (一)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中的政府主体
        (二)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中的企业主体
        (三)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中的公民主体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中的主体间关系
        (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企业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的实现过程
        (一)前期: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要素建构
        (二)中期:协同共治下的社会公德建设与问题消解
        (三)后期:公民反馈和政府、企业评估考核双管齐下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建构中的问题防范
    一、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建构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公德治理数据共享难题
        (二)社会公德治理主体参与难题
        (三)社会公德治理制度建设难题
        (四)社会公德治理信息安全难题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建构中的问题预防
        (一)实施数据开放战略,保证社会公德治理数据共享共用
        (二)提高治理主体能力,实现社会公德治理多元主体共治
        (三)健全治理协同制度,完善社会公德治理共治体制机制
        (四)加强数据信息治理,保障社会公德治理数据信息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㈠理论意义
        ㈡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㈠国外研究现状
        ㈡国内研究现状
        ㈢研究成果评析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及重、难点
        ㈠可能的创新点
        ㈡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六、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一节 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及其社会功能
        二、新媒体环境
        三、我国新媒体与网民的发展
        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媒体的重视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认同概述
        一、政治认同及其具体维度
        二、大学生与政治认同
        三、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一、新媒体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状况说明
        一、问卷编制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维度分析
        一、政治价值认同方面:坚定与迷茫共存
        二、政治实体认同方面:忠诚与困惑同在
        三、政治工具认同方面:肯定与否定交织
        四、政治效能认同方面:认可与质疑相随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情况分析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情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双重变化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全球化不良影响经由新媒体凸显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全球化引发主权观讨论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全球化引发价值观冲突破坏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全球化引发制度比较降低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二节 社会转型问题被新媒体环境放大降低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经济转型引发的社会问题被新媒体放大减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政治建设问题借助新媒体凸显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思想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剧烈碰撞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社会转型引发的不公经由新媒体放大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三节 新媒体自身固有特点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巨大
        一、去中心化传播特点降低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的权威认同
        二、碎片化阅读方式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综合判断能力
        三、传播多样化带来的反向信息滋生销蚀大学生的理性政治认同
        四、新媒体话语差异消解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的感性认同
    第四节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非有效引导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不小
        一、“两个舆论场”冲突阻碍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官方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弱化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变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显着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下降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显着
        二、社会教育多样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突出
        三、学校教育更加开放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家庭教育非理性现象凸显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四章 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我国应对媒体变化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一、我国在不同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考察
        二、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经验
        三、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教训
    第二节 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一、发达国家重视利用新媒体促进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
        二、部分国家忽视媒体作用导致民众政治认同降低的教训
        三、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经验教训所涵盖的启示
    第三节 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规律探寻
        一、建立利益认同是增强政治认同的根本前提
        二、加强国家引领是增强政治认同的有效手段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以“四个自信”引领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道路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价值导向
        二、新媒体环境下坚持理论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行动指南
        三、新媒体环境下坚持制度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根本保障
        四、新媒体环境下坚持文化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思想支撑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消解全球化不良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努力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的认同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注重在实践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体系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深化改革为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创造条件
        一、深化经济发展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奠定物质与利益基础
        二、加强政治建设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有效保障
        三、弘扬主流文化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指引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有效手段
    第四节 高度重视并正确管控新媒体
        一、加强新媒体伦理道德建设形成自我约束
        二、加强与优化新媒体行业法律规范化管理
        三、提升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中的思想舆论引导能力
        四、努力实现新媒体舆论传播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结合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正确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利用新媒体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提高舆论引导力
        二、加强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增强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宣传方式的吸引力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六节 改善新媒体下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提升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改善新媒体下社会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改善新媒体下学校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改善新媒体下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核心概念
        一、国有企业
        二、国有企业改革
        三、混合所有制与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二、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978-1992 年)
        二、探索阶段(1993-2002 年)
        三、深化阶段(2003-2012 年)
        四、新时期所有制改革新思路
    第二节 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国有企业基本实现公司化治理模式
        二、国有企业进一步推进完善产权制度改革
        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向混合所有制方向转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民共进”与“共同发展”的混改目标尚未达成
        二、国企与民企“双向进入”,“优势互补”的路径有待构筑
        三、保护产权与完善治理还需深化加强
第三章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解决自身体制机制问题,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
        二、有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三、有助于打破体制壁垒,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四、有助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经济优化布局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做好顶层保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国巨石”模式
        二、打好转型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化工橡胶公司”模式
        三、找准着力点——瘦身健体的“中国石化东北油气”模式
        四、确保首要目标——党建护航的“中国石油吉林油田”模式
        五、主要启示
第四章 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坚持党对国企改革的领导权,提供改革的组织保障
        一、切实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建立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制度
        二、加强反腐倡廉,优化国企改革的内部环境
        三、完善国企改革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第二节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现代法人治理体系
        一、结合企业功能定位,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落实董事会职权,确保改革机制落地
        三、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四、增强企业内生活力,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五、统筹开展改革试点,确保员工持股试点先行
    第三节 构建合理监管平台,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一、完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避免监管机构主体缺位
        二、破除资本对接壁垒,促进不同所有制资本融合
        三、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建立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四、落实企业外部监督机制,维护公平公开的监管平台
        五、推进企业健立改革容错纠错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智库建设研究状况
        1.2.2 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状况
        1.2.3 智库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关联性研究状况
        1.2.4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中国智库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分析
    2.1 智库与智库建设理论
        2.1.1 智库
        2.1.2 中国智库
        2.1.3 智库建设相关理论
    2.2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安全理论
        2.2.1 意识形态
        2.2.2 意识形态安全
        2.2.3 意识形态安全相关理论
    2.3 中国智库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关系
        2.3.1 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
        2.3.2 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双重性
3 中国智库建设的历史发展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经验
    3.1 中国智库建设的历史发展
        3.1.1 中国智库建设的奠基(1949-1978年)
        3.1.2 中国官方智库兴起(1978-1989年)
        3.1.3 中国智库的多元化发展(1990-2000年)
        3.1.4 中国智库的战略发展与合作转型(2001-2012年)
        3.1.5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开启(2013年以来)
        3.1.6 中国智库建设的最新发展
    3.2 中国智库建设模式的形成
        3.2.1 对古代智库运作模式的批判继承
        3.2.2 对国外智库建设模式的批判借鉴
        3.2.3 “一主多元”模式的合理建构
    3.3 中国智库建设对意识形态安全的贡献
        3.3.1 支撑主流意识形态创新
        3.3.2 奠定思想解放理论基础
        3.3.3 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策供给
        3.3.4 引领社会意识价值转型
        3.3.5 提供国际事务解决方案
    3.4 中国智库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经验
        3.4.1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进行安全预警和研判
        3.4.2 以社会责任感为使命正确引导公众舆论
        3.4.3 以思想生产为抓手提供危机解决方案
    3.5 中国智库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教训
        3.5.1 学术意识形态化造成智库思想僵化
        3.5.2 盲目推崇西方理论导致智库决策失误
4 当前中国智库建设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4.1 西方智库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4.1.1 西方智库着力巩固西方意识形态霸权
        4.1.2 西方智库刻意制造抹黑中国的系列理论
        4.1.3 西方智库直接介入反中反华政治事件
    4.2 中国部分智库思想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主流意识形态发展
        4.2.1 创新思维缺乏胆识制约主流意识形态生命力
        4.2.2 形势分析囿于表面制约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性
        4.2.3 理论概括能力薄弱制约主流意识形态可信度
        4.2.4 内涵建设尚未自觉制约主流意识形态竞争力
    4.3 中国部分智库缺乏意识形态影响力与话语权
        4.3.1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足
        4.3.2 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相对有限
        4.3.3 中国化的智库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4.4 中国部分智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不强
        4.4.1 全球网络治理参与不足
        4.4.2 网络舆情疏导意识薄弱
        4.4.3 智库期刊电子版发布迟滞
        4.4.4 智库间有机联动匮乏
    4.5 中国部分智库网站建设落后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
        4.5.1 网站制作水平落后制约价值观传播
        4.5.2 快速反应能力落后制约舆论引导
        4.5.3 “智”“媒”互动程度落后制约话题效度与深度
    4.6 中国部分智库保障条件短缺限制智库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
        4.6.1 经费短缺削弱智库思想生产的物质基础
        4.6.2 人才短缺削弱智库思想生产的智力基础
        4.6.3 成果转化不畅削弱智库思想的社会价值
5 当前中国智库建设中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5.1 全球化深度发展的客观挑战
        5.1.1 经济全球化扩大资本主义的世界影响力
        5.1.2 西方政治制度全球渗透持续加深
        5.1.3 文化全球化助推文化同质化拓展
        5.1.4 信息网络全球化催生信息网络霸权
    5.2 意识形态领域错误思潮泛滥
        5.2.1 “去意识形态化”思潮淡化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5.2.2 “意识形态多元化”思潮分化和削弱主流意识形态
        5.2.3 “意识形态污名化”思潮诋毁和否定主流意识形态
    5.3 智库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薄弱
        5.3.1 部分智库忽视意识形态安全
        5.3.2 部分智库轻视主流意识形态培育
        5.3.3 部分智库人员迷信西方智库经验
    5.4 智库建设存在体制障碍
        5.4.1 定位模糊降低了中国智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5.4.2 对体制的依附性制约了中国智库的创新动力
        5.4.3 民间智库发展缓慢削弱了中国智库对社会意识的洞察力
6 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对策
    6.1 发挥智库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作用
        6.1.1 强化智库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6.1.2 坚定智库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
        6.1.3 增进智库的理论创新功能
        6.1.4 落实智库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6.2 增强智库在意识形态宣传领域的舆论引导能力
        6.2.1 做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与阐释
        6.2.2 建立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中国智库话语体系
        6.2.3 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6.2.4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评价体系
    6.3 提升智库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6.3.1 做好智库自身的文化建设
        6.3.2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6.3.3 主动应对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
    6.4 优化智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6.4.1 推进智库的信息化建设
        6.4.2 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专业化智库建设
        6.4.3 加强智库电子出版物建设
    6.5 建立健全中国智库建设体制
        6.5.1 优化智库分工厘清意识形态安全责任
        6.5.2 创新智库人才培养巩固意识形态安全人才优势
        6.5.3 增强智库相对独立性激发意识形态安全创新活力
        6.5.4 规范智库资金来源管理避免为西方代言
        6.5.5 推进智库建设法治化形成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保障
    6.6 大力推进智库的国际化发展
        6.6.1 打造“以我为主”的国际智库交流合作平台
        6.6.2 加强中国智库“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6.6.3 批判借鉴西方智库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经验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第一节 "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提出
    第二节 "自由人联合体"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
    第三节 "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内涵
    第四节 由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引申出的人的发展的一般性原则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第一节 和谐社会在于让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节 在和谐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三章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节 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展要求
    第三节 我国已经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
    第四节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第四章 用"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指导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唱响主旋律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北京日报》十七大报道的组织与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把握全面、突出重点唱响主旋律
发挥舆论引导优势以特色专刊打造品牌强势
全力做好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报道

四、学习十六大报告百问百答(论文参考文献)

  • [1]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研究 ——以城墙坝安置点为例[D]. 彭丽春.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乡村振兴战略下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 李玲. 延边大学, 2020(05)
  • [3]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广东省佛山市“城市平台”建设为例[D]. 王俊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 黄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5]基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D]. 朱冬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刘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3)
  • [7]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当代价值[D]. 陈芸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 [8]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十七大报道的特色[J]. 李庆英. 中国记者, 2008(01)
  • [9]唱响主旋律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北京日报》十七大报道的组织与策划[J]. 翟德罡. 中国记者, 2007(11)
  • [10]首都精神文明建设[A]. 杨世文,能建国,丁建峰,戴辉礼.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3-2004年), 2005

标签:;  ;  ;  ;  ;  

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