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量计量技术现状分析

油量计量技术现状分析

一、油料计量技术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杨,张镇,陈雁,曾国栋,方钢,林科宇[1](2021)在《军队智慧油库架构体系及建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分析了智慧油库概念和智慧油库架构研究现状,围绕军队油库作业特点,提出了适应军队的智慧油库架构体系及建构策略。基于物联网构成体系,军队智慧油库架构体系可分为4个层次;具体建构策略分为智能油料收发系统等六大子系统,并重点阐述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整个军队智慧油库架构体系及建构策略的设计遵循全面提升油料平时及战时保障能力的原则,为军队油库智慧化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雷[2](2021)在《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可用作油、菜、花、饲、肥、蜜等,是多功能、能重复利用最有效的经济作物,也是一二三产结合最为典型的作物。油菜是新疆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占新疆地区油料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3.34%。种植油菜对于促进新疆油料产业稳定发展和维护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平均海拔1800m以上,夏季光热资源充足,降雨量丰沛,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湿润,年平均日照时数2699小时,非常有利于油菜籽粒发育和脂肪的积累,是新疆地区春油菜籽种植的优势区域,占全疆油菜种植面积的50%以上,也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油菜不仅是伊犁河谷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当地特色的观赏和蜜源作物,保障油菜稳定生产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河谷近年来大量引进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广泛种植的地方高产油菜品种,在当地进行试种研究。因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生长环境不同,部分引进的新品种遗传特性和生态适应性会发生改变,但关于引种资源的生态适应性和综合性状评价报道较少。【方法】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历程及油菜种质资源的选育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对伊犁地区2017-2019年从各地引进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30余份材料,在第四师75团、77团等地开展试种研究。采用田间调查法和生物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并对其含油量进行检测分析,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所有参试品种在当地的适宜性及综合效益做出综合评价,筛选适于新疆伊犁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春油菜品种。【结果】(1)参试品种生长性状:株高在127.33-194.53 cm;生育期最长142 d,最短的是132 d;(2)参试品种经济性状:有效分枝高度32.67-84.00 cm,平均有效分枝数在4-13个,主花序有效长度32.25-67.00 cm,单株平均角果数、角果长度分别在130.33-227.67个、6.40-8.69 cm,主花序角果密度在0.50-1.09,单株产量9.76-26.67 g/株,千粒重在4.1-5.2 g、含油量36.3%-44.8%。(3)参试品种中油菜籽产量排名前5的依次是:中油杂750、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平均亩产在297.24-360.02 kg,有效分枝高度、分枝数、角果数、角果长及千粒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油脂含量基本在36.5-44.8%,其中,阳光158含油量最高,保油杂D18-6次之,青杂系列略低于保油杂D18-6,品种间含油量差异显着。【结论】综合性状灰色评判值排名前5的品种依次是: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总体上产量构成因子与最终产量建成显着正相关;参试品种中综合性状最优的油菜品种是中油杂750,灰色评判值位居第1,为一级品种,株高为168.33 cm,生育期为140 d。综合各品种产量、含油量表现和各性状指标的灰色评判值,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适宜在伊犁地区推广种植,并对以上综合性状优良品种进行具体介绍。研究成果可为拓宽新疆伊犁区油菜种质资源及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赖铖[3](2021)在《基于定额的CQ公司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预算管理的开展不但会对其生产运营产生影响,同时还与企业的融资以及投资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低油价时代已经到来,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必须注重效益的开发,降本增效,努力节约成本,降低预算,以增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效益。钻井工程是油气田开发阶段中投资最大、最复杂、风险最高的一个部分,面对可能长期存在的低油价环境,做好钻井工程的预算管理工作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保持企业长期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CQ公司采用的“量×价”的钻井工程预算管理模式在市场化需求和参与管控方面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油田企业的需求,受制于钻井作业的复杂工艺技术要求、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不断随着市场波动的价格,以及“以市场形成价格”的预算体制改革要求,CQ公司急切需要一种以市场化为导向、统计计算简单、管理高效便捷、管控力度高的预算管理体系。本文以CQ公司为研究对象,以钻井工程的业务流程为研究基础,构建出基于定额的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体系。首先,本文在对预算管理、定额指标体系建立及钻井工程预算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寻了CQ公司基于定额的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工程投资预算管理理论、全过程预算管理理论和钻井工程预算管理理论。其次,从研究CQ公司钻井工程预算管理现状着手,发现公司目前钻井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周期长、工作量繁重,无法将管理职能落实,执行考核不够严谨、预算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从而影响了钻井工程的预算效果,难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因而有必要在CQ公司建立钻井工程基于定额的预算管理体系。接着重点就基于定额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案进行研究,对基于定额的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体系的可行性进行理论探讨,明确了预算管理目标,对预算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设计框架进行了说明,并对定额指标进行了构建。然后通过构建的定额指标体系,对基于定额的预算进行编制,提出了预算审批、执行和考评流程,并对基于定额的预算指标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预算保障措施。基于定额的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为其他工程建设领域预算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样板和经验借鉴。以此为出发点,逐步推进在物探、地面建设等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构建“量价分离、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系,带动油田公司所有工程建设领域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张思俊[4](2020)在《基于“以电折水”的农业水资源系统仿真与优化 ——以宣化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问题已成为了全球性难题,我国冀西北坝下的杂粮主产区宣化区,近年来由于生产、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使得河流水质不断恶化。针对宣化区农业迅猛发展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水资源短缺与水质污染问题,开展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对地区的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SD-MOP方法,模拟农业水资源系统的发展趋势,优化地区农业供用水结构,寻求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农业水资源系统要素间的反馈关系,构建基于农业水资源配置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针对以往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模时多以主观定性分析选取系统要素的问题,本文首先归纳农业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再基于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因素间的相关性,从而定量分析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提升农业水资源配置决策的科学性。最后,通过历史检验进行有效性验证,进一步对宣化区农业水资源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2)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敏感因素分析确定决策变量,构建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考虑以农业总产值最大为经济目标,以洋河COD浓度最小为生态目标,同时考虑农业水资源匮乏,以总灌溉水量最小为目标,引入“以电折水”方法转化灌溉水量为可观测的用电量,构建了农业水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MOP)模型。基于决策前搜索对多目标模型求解,采用NSGAII算法求解Pareto解集,建立组合赋权优化模型计算各目标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确定最优解。(3)针对宣化区农业水资源系统进行仿真及优化配置。结果对比,本文模型计算后,2016年宣化区农业总产值增长2.07%,洋河COD浓度增加0.09%,农业用电量降低21.23%。优化方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减少农业用电量同时农业用水量减少,可缓解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随后对目标年2020年农业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给出了宣化区农业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规划建议。

王晓楠[5](2020)在《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农业是耗水大户,而现今人口增加、GDP高速增长导致的水污染及水环境承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保障农业用水安全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是迫在眉睫。本文以我国农业经济开发重点区域:中原经济区的其农作物真实耗水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工作及成果主要表现在:(1)基于水足迹理论核算了中原经济区20032017年稻谷、小麦、玉米、豆类、油料、棉花的生产水足迹;其次利用空间趋势面分析、ESDA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中的全局莫兰指数、局部莫兰散点图、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分异及空间关联格局;采用全局空间计量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气象、农业生产两类因素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影响差异变化规律。(2)研究发现:6类作物及构成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玉米、豆类、油料、棉花以消耗绿水为主;稻谷、小麦生以蓝水为主;各市作物生产水足迹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东西方向大致呈U型曲线,西部远高于中东部、中部略高于东部;南北方向上呈倒U型曲线,中部高、南北低;整体上空间集聚呈减弱-增强-减弱趋势;各市空间二元结构突出、冷热点区域接连交错分布,热点区由中部逐渐向西北转移、冷点区由北部向东南移动、次热、次冷区主要在中部地区;气象、农业生产因素对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整体上,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农用柴油使用量与作物生产水足迹呈显着空间负相关;有效灌溉面积、氮肥施用量、有效降雨量为正向作用;不同城市间:农业机械总动力以负作用为主,由南高北低转换为北高南低,差异变动明显;有效灌溉面积的影响较大且出现了正、负相关性转换,由自西南向东北渐增转变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弱;农用柴油使用量以负作用为主,差异较小,由东南向西北渐增转变为西南向东北部渐增;氮肥施用量为正向作用,差异较小且稳定;有效降雨量的影响较大且差异明显,由负相关转为为正相关作用为主,自西向东渐增转变为自北向南渐增。(3)根据以上研究,为降低作物生产水足迹提出了调整农作物种植布局及结构、高效利用绿水及蓝水、合理控制施肥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兼顾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等具体建议。

宫琳[6](2020)在《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一系列改革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的航油行业引来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及挑战,航油行业正在迎来一次历史重大变革。作为国内最大的航油供应商,面对竞争对手的增加、传统定价模式的转变以及来自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压力,中国航油公司的市场主导地位和传统运营模式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更好地迎接新环境、新形势下的挑战是中国航油公司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现状,以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分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深入研究,得出该公司发展战略。首先,对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PEST模型与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得出公司未来发展面临的机会及可能受到的威胁挑战;运用对比方法,分析公司所具有的内部资源及能力条件,得出公司在行业内具有的优势及劣势;其次,采用SWOT分析法得出公司发展战略及发展方向,并以占据市场、优化布局区域配送中心、调整供应链模式、构建营销服务体系、扩大业务规模为重点推动企业发展;最后,指出公司应从组织结构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来为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本文研究,以期为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明确自身核心优势,强化核心竞争力,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给出一定的参考意见,并对企业在航油供应市场竞争中如何稳固地位、发展壮大提供一定的建议。同时,通过分析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为代表的航油供应企业,可以准确把握我国航油供应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我国航油供应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更好的适应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黄玛兰[7](2019)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作为特征变化显着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变化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流动特点,并且区域之间差异非常大。而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主要农业经营方式,劳动力资源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过去几十年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众多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因素中,农村劳动力数量及其价格上涨变化是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价格变化的阶段化趋势,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而深入研究了:(1)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全国整体层面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其省际差异性影响;(2)宏观省级层面上,基于劳动力转移区域分异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区域性影响差异分析;(3)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交互效应与作用水平。(4)微观农户层面上,基于劳动力转移区域分异视角下的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其价格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及其差异。文章通过系统地研究论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呈现出以下时空演变特征:农作物生产重心具有波动性,但生产重心在不断强化,农作物生产区域分工水平以及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省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显着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不同模式的集聚特征。玉米和蔬菜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小麦相对稳定;水稻略有下降;大豆在波动中下降;而粮食作物的集聚程度在波动中上升。粮食作物强优势产区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蔬菜强优势产区聚集在华东地区,弱优势产区主要集聚在东北地区;大豆强优势产区集聚在东北地区;水稻强优势产区在华中和华南地区;小麦强优势产区在黄淮海平原;玉米强优势产区在东北地区。第二,(1)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显着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劳动力转移趋势与宏观经济走势和波动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分为:1978-1989前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力就地转移、1990-1999工业化初期的劳动力异地转移、2000-2010工业化中期的劳动力公平有序转移、2011年以来的工业化后期劳动力转移。(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外出打工工资水平以及农村内部劳动力雇工工价均呈不断上涨趋势。(1)转移劳动力薪资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不同行业间工资差距不断扩大而地区间差距缩小的趋势,且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比例不断提高。(2)主要作物的雇工工价整体上呈现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趋势。从不同类别作物来看,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都较为集中的水稻、大豆和棉花的雇工价格高于劳动周期较长但平均劳动较轻的蔬菜和油料作物。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具有省际差异性。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由于农业劳动量约束,农户会倾向于种植劳动力投入少、机械化替代程度较高的农作物。但是,劳动力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面临要素替代难易程度(例如,农机对劳工的替代)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现状等现实农情的约束。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者用出售高附加值产品所获得的相对较高的价格和收入来平衡生产成本上涨,是一种理性生产行为。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结构的形成及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基于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从宏观省级视角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3个不同分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不同区域农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3个分区的蔬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粮食作物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3个分区的蔬菜、油料作物及小麦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出和流动持平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流入区水稻生产具有正向影响。第五,基于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探讨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在不同劳动力流动分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价格上涨交互效应的贡献强度和水平呈现出显着差异。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劳动力流入区倾向于扩大附加值高的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劳动力投工多的作物种植面积;在劳动力流出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劳动力投工少的玉米、小麦种植比例增加,不利于耗工费时的水稻种植比例增加;在劳动力持平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抑制了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劳动力非农转移有利于用工投入少的农作物小麦种植比例增加,抑制了劳动投工多的作物蔬菜种植比例。第六,基于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从农户微观视角研究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劳动力价格水平对不同分区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水平对3个分区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呈现出显着差异性,并且其因子作用方向与相应区域上的宏观研究结论一致。同时,3个分区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还受农户个体异质性特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地貌类别、农作物净利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依据得出的基本结论,本研究建议在不同的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依据各地农业生产优势,深化作物种植的区域化与专业化分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深化、提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加大农业机械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并提出相关具体的政策建议。

胡海磊[8](2019)在《油脂油料市场整合研究 ——以菜籽油市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农业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品种多元化,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业实现了大幅增产。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不足全球1/2和1/4,国内油料生产缺乏比较优势,我国油脂油料大多依赖于进口,2018年食用油籽进口 9448.9万吨。在农业生产中,油脂油料作为市场整合程度很高的品种,仍然存在个体差异,例如我国大豆市场与棕榈油市场的整合建立在我国基本不生产油用大豆和油用棕榈的基础上。因此,从菜籽油市场中找寻相关线索,研究我国菜籽油市场整合情况,对探究我国油脂油料价格波动的根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从研究方向来看,为研究我国菜籽油市场发展状态与趋势,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对全球油脂、油料以及菜籽油市场现状加以整理与分析,从生产、消费和贸易等角度研究菜籽油市场在近些年发生的变化。其次,由于油脂油料品种之间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其他品种植物油价格波动会显着影响菜籽油短期价格波动。从市场整合角度出发,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来研究国内外油菜籽和菜籽油的价格平稳性,进一步的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残差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内外油菜籽和菜籽油市场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市场高度整合。最后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菜籽油生产的区域集中性较高,国内外油菜籽和菜籽油价格波动呈现明显的同步性,市场整合程度越来越高。

王晓芹[9](2019)在《基于河北省山区产业数据库的主要农作物时空分布及区域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山区作为京津冀地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是华北地区的生态屏障,雄安新区建设的坚实后盾,山区经济的发展是整个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业作为山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发展优劣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北省山区种植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河北省山区主要农作物数据库,明确了山区(太行山、燕山和坝上)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稻谷、蔬菜)生产的现状;通过山区县(市、区)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山区主要农作物的综合生产比较优势及影响优势形成的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建立了河北省山区主要农作物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可视化链接系统生成专题地图,分析了近十年河北省山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8-2012年小麦播种面积变化幅度较小,基本处于平稳状态,2012-2014年播种面积逐年增加,2014年后播种面积回落。山区玉米播种面积在2008至2014年处于缓慢的增加阶段,增幅较小,2015年面积增幅加大,但在2016年回落到2014年水平。2008-2016年间山区大豆、油料和稻谷的播种面积持续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34.93%、4.83%和17.75%。期间蔬菜的播种面积增幅最大,增加了12.07%。(2)运用综合优势指数法分析河北省山区6种农作物的综合生产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与全省相比,山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指数存在差异,在太行山区主要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排名为玉米>大豆>稻谷>油料>小麦>1>蔬菜,效率优势指数排名1>玉米>大豆>小麦>蔬菜>油料>稻谷,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排名为玉米>1>大豆>小麦>油料>稻谷>蔬菜,太行山区的玉米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稻谷、蔬菜表现为综合比较劣势;燕山山区主要农作物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排名为大豆>玉米>蔬菜>稻谷>油料>1>小麦,效率优势指数排名为玉米>大豆>1>蔬菜>稻谷>油料>小麦,综合优势指数排名为玉米>大豆>蔬菜>1>稻谷>油料>小麦,燕山山区玉米、大豆、蔬菜均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坝上地区主要农作物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排名为油料>蔬菜>1>玉米>小麦>大豆>稻谷,效率优势指数排名为蔬菜>1>大豆>稻谷>玉米>油料>小麦,综合优势指数排名为蔬菜>1>油料>大豆>玉米>稻谷>小麦,在坝上地区,蔬菜具有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玉米、大豆、稻谷、小麦表现为规模比较劣势,效率比较劣势和综合比较劣势。(3)运用区域比较优势指数模型法,分析山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的区域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山区内部相比,山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存在差异。小麦生产方面,太行山区拥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共有13个县(市、区)。燕山山区和坝上地区各县(市、区)的综合比较优势上均处于劣势。玉米生产方面,太行山区、燕山山区具有综合优势的地区分别有18个、25个,坝上地区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大豆生产方面,太行山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共14个县(市、区);燕山山区综合比较优势表现显着的地区有26个县(市、区);坝上地区在大豆生产的综合比较上均处于劣势。油料生产方面,太行山区共有9个县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燕山山区共有10个县(市、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尚义县是坝上地区油料生产唯一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在稻谷生产方面,涉县是太行山区最具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燕山山区,隆化县在综合比较优势最明显。蔬菜生产方面,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有3个县(市、区);燕山山区的山海关区是综合优势最大的地区。坝上地区综合比较优势表现最显着的地区是尚义县。根据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结果制作河北省山区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区域分布图,将其导入数据库,方便快捷查询。(4)通过计量经济分析,研究山区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种植面积、灌溉面积、农机动力、化肥投入的增加和粮食产量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成灾面积的增加与农作物产量呈现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通过数据库中可视化链接生成系统,生成可视化专题地图,明确了河北省山区主要农作物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综合指数模型分析得出了山区6种农作物的综合生产比较优势以及种植的优势县,将区域比较结果通过ARCGIS生成专题地图导入数据库。并通过计量经济分析出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以此作为山区农作物优化布局的依据。

邓浩月[10](2019)在《农业产业集聚的经济与生态效应研究 ——基于四川省面板数据的实证》文中指出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向农村地区的集聚不断加速推进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土地流转的持续推进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细碎的发展模式,农业产出效益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形成,引领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产业集聚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其力度的大小受到正、负两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发挥正外部性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负外部性则会导致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产生累积效应,对经济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可见,关注产业集聚是与建设美丽乡村息息相关的重要课题,农业经济发展是两方面的发展,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又要体现绿色发展。四川省农业资源丰富,在发展农业方面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然而农业生产活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其中农业种植污染就是一个突出问题,农药农膜等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严重破坏了土壤环境,还会危及农产品安全和饮水安全,与绿色发展相悖。因此,在农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道路进程中,改变粗放式资源消耗,践行生态绿色理念,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论文结合农业产业集聚有关的研究成果,以四川省21市(州)为研究样本,考察农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首先,采用区位熵对四川省10种农作物2006-2016年间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算,从时序上考察了10种农作物的产业集聚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除糖料和烟叶作物以外,四川省其他农作物的产业集聚度在不断提高,并呈持续稳步上升趋势。在地理分布上,特色农产品往往存在区位优势,如茶叶、烟叶以及糖料等作物。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集聚的正、负外部效应为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以及生态污染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最后,使用GMM分析法和改进的STIRPAT模型对文中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以探究农业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论文实证结果表明:就产业集聚度的经济效应而言,四川省不同农作物的农业产业集聚度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不同的曲线关系。其中,粮食类、棉花、油料、麻类、蔬菜、烟叶这6类农作物的集聚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糖料和茶叶这两类农作物的集聚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U型的非线性关系;药材和水果这两类农作物的集聚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自我强化机制,滞后一期的经济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后期的经济增长。就产业集聚的生态效应而言,不同农作物的产业集聚对不同生态污染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在农药污染方面,棉花、油料以及蔬菜等作物的生态污染效应呈倒U型特征,而糖料、茶叶和水果等作物则与生态污染效应呈U型特征,粮食类、烟叶和药材作物则呈线性关系,而麻类农作物与农药使用污染的关系不显着;在农膜污染方面,棉花、油料和药材作物的产业集聚度与生态污染之间呈明显的倒U型关系,糖料作物则与生态污染之间呈显着的U型关系,粮食和蔬菜作物则与农膜使用呈线性关系,此外,麻类、烟叶、茶叶、水果等4类农作物与农膜污染的关系不显着;在化肥污染方面,烟叶作物与化肥使用量之间呈倒U关系,茶叶作物与化肥使用污染呈U型关系,且21个市(州)都处于集聚度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油料作物与化肥使用污染呈线性正相关,而粮食作物、棉花、麻类等7类农作物与化肥使用污染的关系不显着。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约束,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地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代价。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厘清产业集聚对两者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为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决策参考。根据论文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主要政策建议: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四川省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推进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性调整;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生产,适当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建立健全农村种植污染防治机制,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提升群众的环保参与力度,进一步牢筑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油料计量技术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料计量技术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军队智慧油库架构体系及建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智慧油库研究现状
    1.1 智慧油库概念
    1.2 智慧油库架构体系研究现状
2 军队智慧油库总体架构
    2.1 设备层
    2.2 传输层
    2.3 处理层
    2.4 管理与决策层
3 军队智慧油库建构策略
4 军队智慧油库关键技术分析
    4.1 先进的库区传感器技术
    4.2 传输层宽窄自组网传输技术
    4.3 油库数据可视化技术
    4.4 油库人员行为智能识别与分析技术
    4.5 油库无人机反制技术
    4.6 大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技术
    4.7 智能控制技术
5 结束语

(2)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2.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及种植分布
        1.2.2 我国油菜产消情况
        1.2.3 油菜品种选育情况
        1.2.4 不同生态区油菜新品种引种筛选
        1.2.5 作物引种筛选综合性状评价方法
    1.3 已有研究文献述评
    1.4 本文基本脉络及创新之处
        1.4.1 整体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指标与测定方法
        2.2.2 数据分析及评价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种质资源现状
    3.1 新疆地理环境特征及自然资源
        3.1.1 地理环境特征
        3.1.2 自然资源
    3.2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产量情况
        3.2.1 新疆种植油菜品种的情况
        3.2.2 兵团油菜种植情况
    3.3 油菜品种审定及推广种植现状
        3.3.1 油菜品种审定
        3.3.2 油菜推广种植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品种的适宜性筛选研究
    4.1 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调查分析
        4.1.1 不同品种株高比较
        4.1.2 不同品种生育期比较
    4.2 参试品种产量构成及籽粒产量比较
    4.3 不同品种油品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伊犁地区引种油菜种质资源综合性状评价
    5.1 引进品种的综合性状评价
        5.1.1 评价方法
        5.1.2 数据处理及运算分析
        5.1.3 灰色评价结果分析
    5.2 筛选出适宜新疆地区种植的春油菜品种
        5.2.1 中油杂750
        5.2.2 青杂17 号
        5.2.3 阳光158
        5.2.4 保油杂D18-6
        5.2.5 秦油558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定额的CQ公司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钻井工程预算
        2.1.2 定额
    2.2 理论概述
        2.2.1 工程投资预算管理理论
        2.2.2 全过程预算管理理论
        2.2.3 钻井工程预算管理理论
第三章 CQ公司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3.1 CQ公司基本情况
    3.2 CQ公司钻井工程预算现状
        3.2.1 现行钻井工程预算体系简介
        3.2.2 CQ公司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
        3.2.3 现行预算指标的形成
    3.3 CQ公司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 预算管理未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
        3.3.2 现行预算管理体系不能充分发挥钻井业务全过程管理优势
        3.3.3 现行价格指标体系的差异性增加了预算管理难度
        3.3.4 预算管理信息分散,管理效率不高
第四章 基于定额的CQ公司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体系设计
    4.1 基于定额的预算管理体系理论探讨
        4.1.1 基于定额的预算管理体系价值链
        4.1.2 基于定额的预算管理体系理论模型
        4.1.3 基于定额的预算管理体系运行机理
    4.2 基于定额的钻井工程预算管理目标
        4.2.1 降低预算编制工作量,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4.2.2 以标准化定额统一费用标准,统一下属单位预算标准
        4.2.3 形成基于定额的预算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4.2.4 以预算为指导依据,形成工程全过程管理体系
    4.3 基于定额的预算管理体系设计原则
    4.4 基于定额的钻井工程预算设计框架
    4.5 钻井工程定额指标的构建
        4.5.1 定额指标构建规则和依据
        4.5.2 计价规则
        4.5.3 定额指标构成及计算方法
    4.6 基于定额的钻井工程预算编制和审批
        4.6.1 编制依据
        4.6.2 钻井工程预算编制与审批工作流程
        4.6.3 钻井工程预算费用构成
        4.6.4 以定额为基础的预算编制
    4.7 基于定额的钻井工程预算的执行和考评
        4.7.1 事前预算管理
        4.7.2 事中控制管理
        4.7.3 事后考评管理
第五章 基于定额的CQ公司钻井工程预算与现行预算对比分析
    5.1 基于定额的CQ公司钻井工程预算的典型井套算
    5.2 基于定额的钻井工程预算和现行预算的全部井套算
    5.3 基于定额的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体系和现行预算的比较
第六章 基于定额的CQ公司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体系措施保障
    6.1 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6.1.1 设置合理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6.1.2 加强企业战略的导向作用
    6.2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
        6.2.1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6.2.2 促进预算执行的核算正规
        6.2.3 及时监督信息反馈
        6.2.4 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相结合
    6.3 提升人员素质
        6.3.1 增强全体人员思想意识
        6.3.2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6.3.3 加强员工凝聚力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以电折水”的农业水资源系统仿真与优化 ——以宣化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2章 宣化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农业经济概况
    2.3 水资源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农业水资源配置
    3.1 系统动力学方法简介
    3.2 农业水资源配置影响要素归纳及相关性分析
        3.2.1 影响要素归纳
        3.2.2 “以电折水”的农业灌溉水量统计
        3.2.3 基于Spearman秩相关的农业水资源影响因素分析
    3.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3.3.1 系统边界及数据来源
        3.3.2 因果反馈分析
        3.3.3 供需子系统
        3.3.4 水污染子系统
        3.3.5 农业经济子系统
        3.3.6 主要参数估计及方程建立
    3.4 历史检验
    3.5 敏感性因素识别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目标规划模型的农业水资源配置
    4.1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构建
        4.1.1 目标函数
        4.1.2 约束条件
    4.2 多目标规划的求解
        4.2.1 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4.2.2 兼顾序信息和强度信息的组合赋权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宣化区农业水资源系统仿真及优化配置
    5.1 宣化区SD-MOP仿真优化
        5.1.1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5.1.2 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5.2 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键概念界定
        1.2.2 水足迹研究现状
        1.2.3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研究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量化
        2.1.2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2.1.3 构建全局空间计量回归模型
        2.1.4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2.2 数据来源
3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种植及水资源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经济社会定位
    3.2 农作物种植现状
    3.3 水资源概况
4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时间演变
        4.1.1 农作物生产总水足迹年际变化
        4.1.2 稻谷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1.3 小麦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1.4 玉米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1.5 豆类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1.6 油料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1.7 棉花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2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空间演变
        4.2.1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空间分布格局
    4.3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空间格局差异
        4.3.1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3.2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变量及模型选择
        5.1.1 影响因素条件变量选择
        5.1.2 条件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
        5.1.3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
    5.2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因素全局分析
        5.2.1 最小二乘法(OLS)、空间滞后(SLM)、空间误差(SEM)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5.3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因素局部分析
        5.3.1 农业机械化动力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的空间差异特征
        5.3.2 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的空间差异特征
        5.3.3 农用柴油使用量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的空间差异特征
        5.3.4 氮肥施用量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的空间差异特征
        5.3.5 有效降雨量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的空间差异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发展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1.2.1 文献综述
        1.2.2 基础理论
        1.2.3 分析工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发展现状
    2.1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发展概况
    2.2 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经营现状
        2.2.1 业务范围及流程
        2.2.2 市场发展概况
        2.2.3 供应站点分布
        2.2.4 公司经营业绩
    2.3 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 供应站点建设依赖性强
        2.3.2 资源配置问题
        2.3.3 通航市场开拓问题
        2.3.4 季节性保障问题
第三章 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科学技术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特征分析
        3.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3 行业发展趋势
    3.3 机遇与威胁分析
        3.3.1 机遇分析
        3.3.2 威胁分析
第四章 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发展条件分析
    4.1 资源条件
        4.1.1 供应站点资源
        4.1.2 设备设施资源
        4.1.3 人力资源
        4.1.4 品牌资源
        4.1.5 管理体系
    4.2 能力条件
        4.2.1 获取资源能力
        4.2.2 运营调度能力
        4.2.3 风险管控能力
        4.2.4 计量质量控制能力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第五章 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
    5.2 公司发展战略
    5.3 发展战略实施重点
        5.3.1 市场扩张
        5.3.2 规模扩张
第六章 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保障
    6.1 优化组织结构
    6.2 建立完善的制度流程体系
    6.3 加强现代化信息建设
    6.4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6.5 塑造企业社会形象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本文章节安排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点与不足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可能的创新点
        1.5.3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劳动力相关概念界定
        2.1.2 种植制度与种植结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力转移经典理论
        2.2.2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其演变驱动力研究
        2.3.2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研究
        2.3.3 农村劳动力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4 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分析框架
        2.4.1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4.2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理论依据
        2.4.3 农村劳动力变化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关联和区域差异
        2.4.4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因素的综合考量
第3章 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3.1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趋势简析
        3.1.1 农作物种植结构比例变化
        3.1.2 农作物种植集中度与区域变化
    3.2 农作物种植结构地理集聚时空特征
        3.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3.2.2 农作物种植结构地理集聚时间变化特征
        3.2.3 农作物种植结构地理集聚空间变化特征
    3.3 农作物种植面积与空间集聚形成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变化
    4.1 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性变化特征
        4.1.1 前工业化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1.2 工业化初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1.3 工业化中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1.4 工业化后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2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趋势
        4.2.1 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工资水平变化
        4.2.2 农村内部劳动力雇工工资水平变化
        4.2.3 农村劳动力价格阶段性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
    5.1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因子模型构建
        5.1.1 实证模型设定
        5.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
    5.3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影响的省际差异检验
        5.3.1 线性混合模型
        5.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5.4 农业机械与劳动力要素替代的影响
        5.4.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机械化发展现状
        5.4.2 农业机械与劳动力替代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劳动力转移区域分异视角
    6.1 中国劳动力流动类型区域划分
    6.2 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6.2.1 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化特征
        6.2.2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趋势
        6.2.3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趋势
    6.3 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6.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6.4 利润、技术与政策对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交互作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7.1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交互效应模型构建
    7.2 全国及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的实证分析
        7.2.1 全国层面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2.2 劳动力流入区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2.3 劳动力流出区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2.4 劳动力流动持平区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典型省份的分析
    8.1 农户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8.2 劳动力流出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湖北农户的验证
        8.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8.2.2 样本农户种植结构现状分析
        8.2.3 回归结果与分析
    8.3 劳动力流入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浙江农户的验证
        8.3.1 数据来源与方法
        8.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8.4 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山东农户的验证
        8.4.1 数据来源与方法
        8.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研究展望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农村劳动力资源变化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研究展望
        9.2.1 中国工业化后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价格变化展望
        9.2.2 未来劳动力转移与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可能影响
    9.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油脂油料市场整合研究 ——以菜籽油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创新与不足
    1.4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相关市场的研究
        2.1.1 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研究
        2.1.2 全球油料油脂市场的研究
        2.1.3 全球菜籽油市场的研究
    2.2 中国相关市场的研究
        2.2.1 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研究
        2.2.2 中国油料油脂市场的研究
        2.2.3 中国菜籽油市场的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市场整合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1 理论基础
    3.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全球油料油脂生产贸易状况
    4.1 全球油料生产贸易状况
    4.2 全球油脂生产贸易状况
    4.3 全球菜籽油生产贸易状况
第五章 中国油料油脂生产贸易状况
    5.1 中国油料生产贸易状况
    5.2 中国油脂生产贸易状况
    5.3 中国菜籽油生产贸易状况
第六章 菜籽油市场整合实证分析
    6.1 研究思路
    6.2 数据介绍
    6.3 模型及结果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模型设计
        6.3.3 模型结果
    6.4 结果讨论
        6.4.1 我国油菜籽与菜籽油市场高度整合
        6.4.2 国际油菜籽与菜籽油市场长期整合
        6.4.3 国内外油菜籽与菜籽油市场高度整合
        6.4.4 国内外油料油脂市场高度整合
第七章 我国油料油脂市场现有困难与对策建议
    7.1 现有困难
    7.2 国内油脂企业发展建议
        7.2.1 持续推动行业资源整合
        7.2.2 多元化市场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7.2.3 加强企业全产业链建设
        7.2.4 强化企业品牌建设
    7.3 政府层面政策建议
        7.3.1 提高油料作物自给能力
        7.3.2 建立健全市场调控体系,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7.3.3 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政策帮扶
        7.3.4 推进产业结构改造升级
参考文献

(9)基于河北省山区产业数据库的主要农作物时空分布及区域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农业数据库的研究进展
        1.2.2 主要农作物区域优势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区位条件
    2.2 自然条件
    2.3 社会经济
3 数据库构建及农作物生产时空分布规律
    3.1 数据库构建
        3.1.1 数据库搭建平台
        3.1.2 数据库主要模块
        3.1.3 河北省山区主要农作物数据库的应用
    3.2 山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分布规律
        3.2.1 小麦
        3.2.2 玉米
        3.2.3 大豆
        3.2.4 油料
        3.2.5 稻谷
        3.2.6 蔬菜
4 河北省山区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4.1 山区主要农作物综合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1.1 太行山区主要农作物综合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1.2 燕山山区主要农作物综合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1.3 坝上地区主要农作物综合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2 太行山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4.2.1 太行山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规模优势分析
        4.2.2 太行山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效率优势分析
        4.2.3 太行山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综合优势分析
    4.3 燕山山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4.3.1 燕山山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规模优势分析
        4.3.2 燕山山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效率优势分析
        4.3.3 燕山山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综合优势分析
    4.4 坝上地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4.4.1 坝上地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规模优势分析
        4.4.2 坝上地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效率优势分析
        4.4.3 坝上地区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综合优势分析
    4.5 山区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专题地图制作入库
5 山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影响因素分析
    5.1 山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形成的影响因素
        5.1.1 自然禀赋
        5.1.2 生产条件
        5.1.3 政策因素与市场需求
    5.2 影响农作物生产的计量经济分析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农业产业集聚的经济与生态效应研究 ——基于四川省面板数据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2.2 产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
    2.3 产业集聚的生态效应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四川省农业产业及生态发展现状
    3.1 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1 四川省大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2 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现状分析
    3.2 四川省农业产业集聚度的现状分析
        3.2.1 产业集聚的测度
        3.2.2 四川省21 个市(州)的农作物产业集聚度评价
    3.3 农业生态污染现状分析
        3.3.1 农业生态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3.3.2 四川省县域生态环境状况
第4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
    4.1 产业集聚对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4.1.1 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机制
        4.1.2 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机制
        4.1.3 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机制
    4.2 产业集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4.2.1 产业集聚对生态环境的正向影响机制
        4.2.2 产业集聚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机制
        4.2.3 产业集聚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机制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5.1 产业集聚经济增长效应的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5.1.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5.1.2 方法选择
        5.1.3 实证结果分析
    5.2 产业集聚生态效应的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5.2.1 模型构建与检验
        5.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实证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油料计量技术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军队智慧油库架构体系及建构策略研究[J]. 郭杨,张镇,陈雁,曾国栋,方钢,林科宇. 当代化工, 2021(11)
  • [2]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D]. 陈雷.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基于定额的CQ公司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体系研究[D]. 赖铖.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基于“以电折水”的农业水资源系统仿真与优化 ——以宣化区为例[D]. 张思俊.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5]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晓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6]中国航油内蒙古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宫琳.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D]. 黄玛兰.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8]油脂油料市场整合研究 ——以菜籽油市场为例[D]. 胡海磊.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9]基于河北省山区产业数据库的主要农作物时空分布及区域优势分析[D]. 王晓芹.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10]农业产业集聚的经济与生态效应研究 ——基于四川省面板数据的实证[D]. 邓浩月.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油量计量技术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