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特征信号推进剂配方组分与特征信号相关性研究

低特征信号推进剂配方组分与特征信号相关性研究

一、低特征信号推进剂配方组分与特征信号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辉,赵凤起,徐司雨,李冰,吴瑞强[1](2021)在《实现双基系推进剂低燃速的调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合分析了为使推进剂进一步降低燃速,提高能量,双基体系及增塑剂、高能氧化剂及金属燃料、功能助剂等材料的燃速控制效果,对影响燃速机理进行了归纳分析:增塑剂与NG共同作用溶解塑化NC组成均质材料,增塑剂的氧含量影响了均质的连续相基体的氧含量进而影响推进剂燃速;高能氧化剂主要在固相反应区附近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推进剂燃速,金属燃料对燃速的影响是增加热传导的增速作用和吸热降速作用等综合表现的结果,功能助剂中弹道稳定剂对燃速影响效果有限,负燃烧催化剂目前研究较少但潜力大,降速剂存在降低能量和压强指数调节效果差等缺点。指出低燃速双基系推进剂燃速调控技术可能的突破方向,一是开展双基系推进剂的负燃烧催化剂抑制机理和材料开发的研究,二是开展硼粉在双基系推进剂中的燃烧效率改良研究。

张宁,梁蓓,刘晋湘,高卫平,辛燕平,刘长义[2](2022)在《低铝低燃速HTPB推进剂工艺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研究固体填料粒度级配及工艺助剂对低铝低燃速HTPB推进剂工艺性能的影响,依据固体颗粒堆积最密集排列理论,建立了固体颗粒级配模型,结合固体填料实际粒径,计算得到两种理想刚性球的堆积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不同级配配方药浆流动性及触变性。同时,通过筛选工艺助剂种类及优化最适助剂用量,对比了加入不同工艺助剂配方药浆的触变性。结果表明:当采用双二级配模型,计算出的固体颗粒级配比例最优;通过进一步优化固体颗粒级配,结合药浆触变环大小快速判定了推进剂固体级配的合理性,提高了低铝低燃速HTPB推进剂配方工艺性能的可设计性;当工艺助剂选用SU-2,且用量为0.03%时,推进剂工艺性能明显改善,适用期可达596min。

王惠,池铁,曹冲,吴佳佳,张惠坤[3](2020)在《特种压强指数固体推进剂研究进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喉栓式变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对固体推进剂的压强指数具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推进剂具有高压强指数(0.6~0.9)或负压强指数(小于-0.60)。本文对高压强指数和负压强指数固体推进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表明国外高压强指数推进剂已具备在喉栓式变推力发动机上应用条件,并已完成飞行演示,而国内该类推进剂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而提出了今后需努力的研究方向。

王士欣[4](2020)在《围压环境对N15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为满足当前战略战术武器及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等系统的动力推进装置所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大推力需求,N15固体推进剂因具有高比冲、低特征信号、性能稳定等优点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目前发动机在设计时装药结构满足指标需求,点火工作时却因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发射失败甚至发生爆炸这一难题困扰着研发人员。N15推进剂在点火工作时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中,然而目前在装药结构完整性研究中,鲜有考虑环境压力对于N15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推进剂在工作压力下的力学特征。因此为探究N15固体推进剂在压力环境下的力学行为规律,完善推进剂在围压环境下的装药结构完整性研究,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试验分析,开展了围压环境对N15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旨在研究环境压力对N15推进剂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揭示压力环境对N15推进剂力学行为的影响机理,进而建立能够描述N15推进剂受压力影响的含损伤本构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粘弹性材料含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和不可逆热力学理论,介绍了粘弹性材料的力学特性,简述了描述粘弹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积分型和微分型本构模型,通过损伤力学引入了内部状态变量来描述损伤演化过程,依据Schapery提出的潜在势能理论,建立了双重能量密度函数,推导出了弹性体含损伤的本构模型及其损伤演化规律,引入了伪变量理论,采用了弹性—粘弹性对应原理,将在弹性介质的功势理论中推导出的方程推广至粘弹性介质中,将粘弹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简化为与弹性材料相类似的本构方程,借鉴弹性材料含损伤的本构模型推导过程,推导出了适用于围压环境下的粘弹性材料的含损伤本构模型。(2)粘弹性材料围压试验系统的设计及校核。针对N15推进剂在围压环境下力学特性的测试需求,借鉴了石油、黏土、煤体等材料的围压环境试验装置,依据围压试验系统的功能要求及设计指标,提出了围压试验系统总体方案,选取了合适的供压零件组装成供压装置,采用压力容器的设计标准,进行了围压装置各零部件设计及强度校核,并对重点部位运用ABAQUS软件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结构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优化结构设计,采用了恰当的密封结构,以电子万能试验机为加载装置,搭建了氮气围压试验系统,并通过了性能测试。(3)围压环境下N15推进剂力学特性试验及影响规律研究。进行了室温大气压下的N15推进剂松弛试验,获取了Prony级数形式的松弛模量;利用ABAQUS软件进行了点火压力下的药柱数值仿真,获取了药柱变形特征,结合推进剂的拉压不对称性,确定了药柱在点火压力下更易受损的部位;进行了N15推进剂在围压环境下的单轴拉伸试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响应,获取了材料各力学性能参数,采用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环境压力、应变率与材料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引入了压力敏感指数n,并改进了Eyring模型,能够描述材料力学性能参数与环境压力、应变率双因素之间的演化规律;采用扫描电镜技术,拍摄了不同工况下试件被拉断后的断面形貌图,从细观结构上解释了环境压力对于推进剂具有强化效果的机理。(4)N15推进剂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的建立及验证。建立了N15推进剂考虑压力影响的含损伤粘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根据围压环境下推进剂单轴拉伸试验结果,拟合出了一维粘弹性本构模型的损伤函数以及表征损伤模型的各参数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获取的模型参数,计算出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力学响应,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检验了模型的准确度。通过本文的研究,获取了围压环境对N15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N15推进剂受压力影响的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为环境压力下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考虑压力影响的粘弹性本构模型研究提供了参考,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结构完整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禹男[5](2019)在《铝及铝基固体推进剂能量释放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铝基固体推进剂是固体火箭发动机中的主要燃料。将金属燃料铝加入到固体推进剂中,不仅可以提高推进剂的比冲和爆热,还可以抑制发动机内的不稳定燃烧。为了充分了解金属燃料铝及铝基固体推进剂的燃烧过程与燃烧机理,掌握不同因素对其燃烧的影响规律,结合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开展了铝及铝基固体推进剂的能量释放特性的研究工作,为固体推进剂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利用多种理化特性测试手段,对微米级铝颗粒和铝基固体推进剂的理化特性进行测试,掌握了不同样品形态和组成之间的差异。通过热分析试验获得了不同样品的热氧化特性和动力学参数,发现随着样品粒径的减小,样品的活化能降低,起始反应温度降低,热氧化程度加深。在氧化过程中,铝颗粒的氧化层由无定型氧化铝经过γ-Al2O3向α-Al2O3转变,氧化层厚度由3.96 nm增长到320.15 nm。通过激光点火试验系统对推进剂中常用的三种铝颗粒进行了点火试验,结果发现样品粒径越小,光谱强度越大,能量释放越多。随着气氛氧化性的增强,点火延迟时间逐渐减小,燃烧温度和燃烧强度也随之增大。随着压力的升高,样品的最大燃烧温度和升温速率均逐渐增大。使用动态燃烧试验系统,对流动状态下三种铝颗粒在不同气氛和不同颗粒浓度条件下的燃烧和团聚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粒径的减小、颗粒浓度的增大以及气氛氧化性的增强,可以提高铝颗粒的动态燃烧能量释放特性,燃尽率也随之提高,但团聚现象也更加明显。通过热分析掌握了三元固体推进剂的热分解特性。在点火试验中,随着压力的增加,氧化性气氛释放速率加快,使得点火延迟时间缩短、燃速增加,最大燃烧温度上升。通过对凝相产物进行离线分析,发现了小粒径氧化铝烟雾、氧化铝球壳和大粒径团聚体三种不同形态的凝相产物。根据铝颗粒的扩散反应机制,建立了铝颗粒由室温到点火时包含传热和化学反应过程的物理和数学模型,最后通过Matlab和Chemkin数值计算,获得了不同粒径、初始温度和压力对铝颗粒样品的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规律。同时获得了气相反应过程中不同中间产物的形成和转化关系。通过模型计算,获得的点火延迟时间结果与国外权威实验数据和模型进行对比,精确度大大提高。综上所述,通过系统地研究铝颗粒及铝基固体推进剂的能量释放特性及影响规律,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刘佳,程山,孙丽娜,段军鸿[6](2019)在《含TKX—50推进剂能量性能及特征信号研究》文中提出为考察含TKX—50(1,1′—二羟基—5,5′—联四唑二羟胺盐)推进剂能量性能及特征信号,理论计算不同含量TKX—50分别取代硝胺炸药、AP(高氯酸铵)、Al时推进剂能量变化,通过理论及试验研究含TKX—50推进剂燃烧产物烟雾状况。结果表明:TKX—50取代硝胺炸药时,随TKX—50含量增加,推进剂密度及比冲均呈上升趋势;取代AP时,随TKX—50含量增加,推进剂密度呈下降趋势,比冲先上升后下降;取代Al时,随TKX—50含量增加,推进剂密度及比冲均呈下降趋势;随TKX—50含量增加,AP、Al含量降低,推进剂可见光透过率、红外光透过率、激光透过率均呈上升趋势,从而在保证能量的同时可降低推进剂特征信号。

隋颖[7](2019)在《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详细梳理了固体推进剂光辐射特征信号的辐射机理,对双基发射药、硝化棉发射药和HTPB复合推进剂等推进剂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红外、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测试与分析,并对几种不同配方的HTPB发动机进行了外场实验测试。围绕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评估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低特征信号评定方法——光辐射特征信号指数(Propellants radiation signature index,PRSI)。PRSI评估方法是以推进剂的热值、质量燃烧速度、光强为基础,因此可定量评价不同推进剂的特征信号。本文具体工作如下:(1)首先,根据双基发射药、硝化棉发射药和HTPB推进剂的红外发射光谱计算了三者的红外辐射能量,结合发射峰的位置确定了推进剂的主要辐射源:CO2、H2O、NO/NO2、HCl等。(2)其次,利用相关光谱仪在室内测量了双基发射药、硝化棉发射药和HTPB推进剂在红外、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辐射强度,实验结果表明HTPB推进剂在红外3μm-5μm波段内的红外辐射强度较小,在中红外、紫外和可见光波段内的辐射强度较大,是双基发射药、硝化棉发射药的3-4倍。(3)再者,对四种HTPB发动机进行了外场多光谱测量实验,经比较发现,四种配方的HTPB发动机在远红外波段的辐射强度最大,在紫外波段辐射强度最小,且1号HTPB标准发动机在各个波段内的辐射强度均最小。(4)最后,利用PRSI法计算了固体推进剂的光辐射特征信号指数并进行了评估。对于实验室内的测量,HTPB推进剂在红外(3μm-5μm)、红外(8μm-14μm)、紫外、可见光的辐射指数分别为5.66、0.47、0.34和0.44;然后分别以双基发射药和硝化棉发射药为标准,利用百分比法评估了HTPB推进剂的特征信号;对于外场实验,以1号HTPB标准发动机特征信号指数为标准,评估了其余三种配方的HTPB标准发动机的在紫外、可见光、红外(3μm-5μm)、红外(8μm-14μm)波段的辐射指数。通过本次实验证明了该方法能够以某一低特征信号推进剂为标准,能够对任意固体推进剂特征信号进行评估,并为不同种类推进剂及其同种推进剂不同装药结构的光辐射特征信号提供了一种评估方法。

陈腾[8](2019)在《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其热分解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兼具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双重特性,各组分间可实现纳米级接触,传热和传质距离大幅下降,反应活性提高,能量释放更加充分。溶胶-凝胶法是制备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方法之一,具有制备方法简单、实验条件温和、凝胶结构一致性好等优势。凝胶骨架的多孔网状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纳米晶体易团聚的问题,骨架与含能材料充分接触,反应活性增强,使传统含能材料的性能得以改善。本文选取叠氮缩水甘油醚(GAP)、3,3-双(叠氮甲基)环氧丁烷-四氢呋喃共聚醚(BAMO-THF)、硝化棉(NC)三种不同能量水平的含能聚合物作为凝胶骨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含能凝胶骨架/硝胺炸药纳米复合材料。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含能骨架具有网络孔洞结构,干燥过程中,硝胺炸药颗粒在孔洞结构中重新析出,颗粒的生长受到限制,实现纳米级的复合,从而达到提高反应活性和能量的目的。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以及热分析(DSC)对所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结构组成以及热分解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表征与分析。结合热分解特性参数,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解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解活性得到提高,热稳定性可以满足实际存储的要求,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火炸药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开发新型含能材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GAP为凝胶骨架,分别制备了 GAP/RDX、GAP/HMX、GAP/CL-20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研究结果表明:GAP空白凝胶为多孔材料,硝胺炸药粒子分散在GAP凝胶骨架中,粒度随着GAP含量的降低而增大。热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分解峰的峰温有明显的下降。以GAP/RD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为例,当RDX含量同为40%时,纳米复合含能材料(RDX0.40)的热分解峰温明显低于物理混合物(GAP-RDX0.40-Mix)。RDX0.40的放热量为1782.37 J·g-1,而GAP-RDX0.40-Mix的放热量仅为1483.65 J·g-1,两者相差298.72 J·g-1,表明所制备的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高能量的特性。(2)以BAMO-THF共聚醚为凝胶骨架,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配比的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并通过各项分析测试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进行了表征。此外,通过DSC测试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解特性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曲线,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解动力学进行研究。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表明,BAMO-THF能够降低硝胺炸药的表观活化能。以BAMO-THF/HMX为例,原料HMX的表观活化能为255.9 kJ·mol-1,而 BAMO-THF/HMX(HMX0.15、HMX0.30、HMX0.45)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表观活化能的数值分别为196.9 kJ·mol-1、204.5 kJ·mol-1和219.0 kJ·mol-1,相较于原料HMX,分别降低了 59.0kJ·mol-1、51.4 kJ·mol-1和36.9 kJ·mol-1,活化能越低,反应活性越高,表明所制备的BAMO-THF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3)以NC为凝胶骨架,分别制备了不同配比的NC/RDX、NC/HMX、NC/CL-20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NC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通常条件下能够稳定存储。以NC/CL-20纳米复合含能材料为例,计算所得到的△H≠均大于零,说明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分子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才能发生化学反应,△H≠的值越大,反应越不容易进行。△H≠的值随着CL-20含量的升高而增大,表明NC/CL-20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反应活性随着CL-20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此外,只有当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吸收高于△H≠的能量时,才能够被激发。因此NC/CL-20纳米含能复合材料在通常条件下是稳定的,并且能够安全储存。△S≠的值随着CL-20含量的增加而增大,△S≠的值越大,反应过程中的分解产物越多。因此,△S≠与CL-20的含量密切相关。△G≠的值均大于零,这证明了热分解过程中分子的活化反应为非自发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热爆炸临界温度(Tb)和自加速分解温度(TSADT)计算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稳定性较好。

胡义文[9](2018)在《基于叠氮粘合剂的弹性体和推进剂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3,3-双(叠氮甲基)环氧丁烷-四氢呋喃共聚醚(BAMO-THF)等为粘合剂的叠氮聚醚推进剂,因具备高能、钝感、低特征信号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研制。然而其粘合剂分子链中较大体积的叠氮甲基的存在,使得基体分子链柔顺性变差,导致推进剂力学性能下降,不利于其在武器弹药中的应用与推广。本文通过共聚的方法,制备了热塑性和交联型的叠氮基聚氨酯弹性体,在对弹性体结构-力学性能关系以及硝酸酯增塑剂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基础上,以低温力学性能较好的BAMO-THF为粘合剂制备了叠氮聚醚推进剂,并对其高、低温力学性能展开了研究。GAP共聚物的制备及其相结构研究。首先针对GAP预聚物力学性能的不足,通过化学共聚的方法,在其结构中引入分子链柔顺的预聚物,如聚己内酯二醇(PCL)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等,制备得到GAP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Es)及低交联度型GAP基聚氨酯弹性体。其中GAP-PCL共聚型TPEs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3.5MPa和1650%,GAP-PTMG共聚型TPEs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6.1 MPa和1456%,低交联度后的GAP-PCL共聚型弹性体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27.1 MPa和750%。较非共聚型GAP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说明采用嵌段共聚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GAP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进一步采用2,2-二硝基丙醇缩甲醛/2,2-二硝基丙醇缩乙醛混合物(A3)对其增塑研究发现,A3含量的增加可以明显降低TPEs的工艺粘度及低温力学性能,但也引起力学强度与硬度的降低。此外,以GAP-PTMG共聚型TPEs为研究对象,分析微相分离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型TPEs存在一定的微相分离,形成的有序微区结构平均尺寸在10 nm左右,微区间距在30nm上下。TPEs的微相分离主要由柔顺性较好的共聚组分结晶诱导形成,随其含量的上升,弹性体微相分离程度和结构有序性得到提高,力学性能显着改善。BAMO-THF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制备的BAMO-THF基TPEs中硬段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模量的提高,而软段含量的增加有利于低温力学性能的改善。其中软段BAMO-THF含量为93.3%的配方力学性能较佳,其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6MPa和1277%,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42.3℃。此外,由于其无规共聚的分子链结构,TPEs试样的高温蠕变程度较为明显。制备的BAMO-THF热固性弹性体中异氰酸酯含量变化对其力学性能影响最为明显,而扩链剂含量变化影响较小。BAMO-THF基叠氮聚醚推进剂的制备。选取低温力学性能较好的BAMO-THF作为粘合剂,制备得到不同配方的叠氮聚醚推进剂,其理论比冲达到268s,密度约为1.78 g/cm3。提高增塑剂含量或引入增塑性较好的丁基硝氧乙基硝胺(BuNENA)可以有效降低叠氮聚醚推进剂的Tg和药浆粘度,改善其低温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但也引起常温和高温拉伸强度的降低;胺类/醇类复合扩链剂的使用可以部分改善叠氮聚醚推进剂的低温韧性,但高温下延伸性下降明显。采用增塑剂为A3,增塑比为1.0,胺类/醇类复合扩链剂的配方综合力学性能较好,高、常和低温下的抗拉强度与最大伸长率分别为3.4MPa、1.1MPa、0.6MPa和39.9%、45.5%、41.2%,以DSC和DMA表征的Tg分别为-51.0℃和-42.4℃。叠氮聚醚推进剂低温动态力学性能及冲击载荷下损伤特性。通过建立叠氮聚醚推进剂模量主曲线,对低温增压过程中药柱瞬态粘弹性进行理论考察,进一步采用冲击试验机对叠氮聚醚推进剂进行低温冲击模拟加载试验,深入研究其在低温冲击载荷下的损伤特性。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叠氮聚醚类推进剂在低温增压过程中力学响应与其粘弹性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不只试验温度,加载频率的变化(引起药柱Tg升高),也会明显影响叠氮聚醚推进剂低温力学粘弹性,临界转变温度的计算可以定性判断叠氮聚醚推进剂在低温点火瞬态的粘弹性。低温冲击模拟加载试验中,-20℃试验下推进剂呈高弹态,均未出现冲击断裂现象;而在40℃试验下,只有引入丁基硝氧乙基硝胺增塑剂的配方仍处于高弹态,冲击未出现断裂。低温冲击加载过程应力集中到尺寸较大的高氯酸铵(AP)晶体上,造成颗粒表面出现穿晶断裂微裂纹,且随试验温度的降低,冲击后AP裂纹越明显。而在-40℃和2J试验条件下对脆性程度较大的配方进行冲击后,其AP晶体出现严重破损,其破损裂纹与处于玻璃态基体裂纹贯通扩大,引起药柱出现宏观损伤。叠氮聚醚推进剂高温蠕变和应力松弛行为。叠氮聚醚推进剂高温蠕变性能与应力、温度强烈相关,尤其是载荷效应明显。采用胺类扩链剂的两个配方在0.1MPa和50℃下的蠕变1 200 s后的应变分别为7.0%和7.8%,比采用胺类/醇类复合扩链剂的两个配方蠕变应变值(18.4%和19.9%)小。这是由于胺类扩链剂形成的脲基硬段微结构有序性高,可改善基体网络结构,利于力学性能中弹性贡献的增加,使其蠕变速率及应变降低,抗蠕变性能改善。叠氮聚醚推进剂高温蠕变形变中,主要是高弹形变,其所占比重明显大于普弹形变和永久形变的总和。运用时温等效原理,建立蠕变柔量主曲线对叠氮聚醚推进剂长期蠕变性能进行预测。在考察的108 s时间尺度范围内,试样的蠕变柔量变化相对较小,并未明显表现出蠕变破坏阶段。叠氮聚醚推进剂不同温度水平下的应力松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松弛过程的初始阶段应力松弛较为明显,随时间推移该现象有所减缓。加载条件不同(试验温度、加载应力水平)对应力松弛造成差别主要体现在第二阶段(粘性和弹性共同贡献的结果),应变水平越小或温度越高,松弛模量衰减越明显。叠氮聚醚推进剂的拉伸力学性能表现出明显的温度以及加载率相关性。其在-40℃、20℃和50℃下的极限线性特征应变分别为8.2%、7.1%和9.2%。时温等效原理在叠氮聚醚推进剂的非线性力学阶段依然适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应变水平下的应力-折算时间主曲线,对不同条件下试样拉伸试验应力响应曲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曲线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叠氮聚醚推进剂实拉伸初期和中期过程应力响应值。

虞振飞,姚维尚,付小龙,蔚红建,覃光明,谭惠民,崔国良[10](2017)在《固体推进剂多指标配方优化的理论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新型固体推进剂对于钝感、高能、低特征信号的综合要求,对其配方进行了理论优化计算.首先根据均匀设计表生成了试验方案,以确保用较少的试验次数完成复杂的配方设计;其次用Matlab编制的软件计算出了各个试验配方的能量参数和燃烧产物组成,并通过撞击感度因子建立了配方组成与推进剂撞击感度的定量关系;最后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不同配方的能量参数、燃烧产物组成和撞击感度因子进行了综合优化分析,获得了钝感、高能、低特征信号3种指标最优时的推进剂配方组成.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近,说明本文的配方优化设计方法和软件是可信的.

二、低特征信号推进剂配方组分与特征信号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特征信号推进剂配方组分与特征信号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现双基系推进剂低燃速的调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利用推进剂基体材料调控燃速
3 利用高能氧化剂及金属燃料调控燃速
    3.1 高能氧化剂
    3.2 金属燃料
4 利用功能助剂调控燃速
    4.1 燃烧稳定剂
    4.2 负燃烧催化剂
    4.3 降速剂
5 结论

(2)低铝低燃速HTPB推进剂工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材料及仪器
    2.2 推进剂配方及样品制备
    2.3 药浆性能测试
        (1)粘度测试
        (2)屈服值测试
        (3)触变性测试
    2.4 燃速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固体级配对推进剂工艺性能的影响
        3.1.1 建立固体级配模型
        3.1.2 三级配模型
        3.1.3 二级配模型
        3.1.4 不同级配对推进剂药浆性能的影响
    3.2 固体填料级配优化
    3.3 不同级配推进剂药浆触变性
    3.4 工艺助剂对推进剂工艺性能的影响
        3.4.1 工艺助剂种类筛选
        3.4.2 工艺助剂SU-2用量优化
4 结论

(3)特种压强指数固体推进剂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高压强指数推进剂研究进展
3 负压强指数推进剂研究进展
4 结束语

(4)围压环境对N15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固体推进剂研究进展
        1.2.2 围压试验方法研究进展
        1.2.3 围压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1.2.4 考虑压力影响的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粘弹性基础及本构模型
    2.1 粘弹性材料力学特征
    2.2 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
        2.2.1 积分型本构模型
        2.2.2 微分型本构模型
    2.3 含损伤弹性本构模型
        2.3.1 损伤力学基础
        2.3.2 弹性体含损伤本构模型
    2.4 含损伤非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
        2.4.1 伪变量广义理论
        2.4.2 粘弹性体含损伤非线性本构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围压试验系统设计及校核
    3.1 系统功能与技术指标
    3.2 总体方案与装置设计
        3.2.1 总体方案
        3.2.2 装置设计
    3.3 结构仿真与系统调试
        3.3.1 结构仿真
        3.3.2 系统调试
    3.4 本章小结
4 N15 推进剂围压环境下力学性能试验及影响研究
    4.1 围压环境下N15 推进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1 松弛试验
        4.1.2 点火压力下药柱数值仿真
        4.1.3 围压环境下N15 推进剂单轴拉伸试验
    4.2 围压对N15 推进剂力学性能影响规律研究
        4.2.1 材料力学性能参数获取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材料力学性能参数演化规律
    4.3 围压对N15 推进剂力学性能影响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N15 推进剂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建立及验证
    5.1 N15 推进剂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建立
    5.2 N15 推进剂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参数获取
    5.3 N15 推进剂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铝及铝基固体推进剂能量释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铝颗粒的氧化特性
        1.2.2 铝颗粒的点火特性
        1.2.3 铝颗粒的燃烧特性
        1.2.4 铝颗粒点火燃烧机理及模型研究
        1.2.5 推进剂中铝颗粒团聚的研究进展
        1.2.6 固体推进剂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装置、方法及分析
    2.1 引言
    2.2 点火燃烧试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2.2.1 热分析试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2.2.2 激光点火试验系统
        2.2.3 动态燃烧试验系统
    2.3 分析测试仪器
        2.3.1 铂铑热电偶
        2.3.2 光纤光谱仪
        2.3.3 光栅光谱仪
        2.3.4 高速摄影仪
        2.3.5 高速测温仪
        2.3.6 红外热像仪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8 激光粒度仪
        2.3.9 X射线衍射仪
        2.3.10 全自动比表面积分析仪
        2.3.11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12 双束离子聚焦微纳加工仪
        2.3.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2.4 样品及预处理
        2.4.1 金属铝颗粒
        2.4.2 推进剂试样
    2.5 本章小结
3 样品理化特性分析及热分析
    3.1 引言
    3.2 微米级铝颗粒理化特性研究
        3.2.1 铝颗粒粒度分布、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3.2.2 铝颗粒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及成分分析
        3.2.3 铝颗粒初始氧化层厚度
    3.3 固体推进剂理化特性研究
        3.3.1 推进剂的微观形貌
        3.3.2 推进剂的元素组成及成分分析
    3.4 铝颗粒热氧化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3.4.1 三种铝颗粒的热氧化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3.4.2 热氧化过程中颗粒形态及晶型转变
        3.4.3 热氧化过程氧化膜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铝颗粒静态点火燃烧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样品的激光点火燃烧特性
        4.2.1 发射光谱分析
        4.2.2 燃烧温度及燃烧强度分析
    4.3 不同氧化气氛下样品的激光点火燃烧特性
        4.3.1 发射光谱分析
        4.3.2 燃烧温度及燃烧强度分析
    4.4 不同压力条件下样品的激光点火燃烧特性
        4.4.1 燃烧温度分析
        4.4.2 发射光谱分析
        4.4.3 输入能量对点火延迟的影响规律
    4.5 点火-燃烧-熄灭全过程可视化研究
        4.5.1 点火燃烧过程宏观分析
        4.5.2 点火燃烧过程中自由基的空间分布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铝颗粒动态燃烧及团聚过程研究
    5.1 引言
    5.2 三种铝颗粒的动态燃烧特性及团聚现象研究
        5.2.1 燃烧温度分析
        5.2.2 凝相产物分析
    5.3 样品浓度对动态燃烧特性及团聚现象的影响规律
        5.3.1 燃烧温度分析
        5.3.2 凝相产物分析
    5.4 气氛条件对动态燃烧及团聚特性的影响规律
        5.4.1 燃烧温度分析
        5.4.2 凝相产物分析
    5.5 动态燃烧过程可视化研究
        5.5.1 动态燃烧全过程
        5.5.2 铝颗粒动态燃烧和产物特征
        5.5.3 动态燃烧过程单颗粒铝温度变化
    5.6 本章小结
6 固体推进剂点火燃烧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固体推进剂的热分解和热氧化特性
    6.3 推进剂的点火燃烧特性
        6.3.1 发射光谱分析
        6.3.2 燃烧温度分析
        6.3.3 燃烧过程分析
    6.4 推进剂燃烧产物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铝颗粒点火机理及模型研究
    7.1 引言
    7.2 铝颗粒点火的物理模型构建
    7.3 铝颗粒点火的数学模型构建
        7.3.1 铝颗粒内部反应数学模型
        7.3.2 气相反应数学模型
    7.4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7.4.1 铝颗粒内部反应计算结果
        7.4.2 气相反应计算结果
        7.4.3 模型准确性验证
    7.5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及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含TKX—50推进剂能量性能及特征信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含TKX—50推进剂能量性能研究
2 含TKX—50推进剂特征信号研究
    2.1 配方组分与燃烧产物可见烟雾相关性
    2.2 试验部分
3 结论

(7)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改进固体推进剂配方或工艺评估特征信号
        1.2.2 建立固体推进剂羽流辐射模型评估特征信号
    1.3 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辐射机理及相关仪器
        1.3.1 固体推进剂红外辐射特性的理论研究
        1.3.1.1 固体推进剂红外辐射机理
        1.3.1.2 固体推进剂红外辐射测试仪器及原理
        1.3.2 固体推进剂紫外辐射特性的理论研究
        1.3.2.1 固体推进剂紫外辐射机理
        1.3.2.2 固体推进剂紫外辐射的测试仪器及原理
        1.3.3 固体推进剂可见光辐射特性的理论研究
        1.3.3.1 固体推进剂可见光辐射机理
        1.3.3.2 固体推进剂可见光辐射的测试仪器及原理
        1.3.4 固体推进剂烟雾面积的理论研究
        1.3.4.1 固体推进剂烟雾机理
        1.3.4.2 固体推进剂烟雾的测试仪器及原理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内容结构
2 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谱图分析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准备
        2.2.2 实验过程
    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2.3.1 固体推进剂羽流辐射能量计算
        2.3.2 固体推进剂燃烧产物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固体推进剂室内低特征信号测试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装置
        3.1.2 样品准备
        3.1.3 实验过程
    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2.1 红外辐射信号
        3.2.2 紫外辐射信号
        3.2.3 可见光辐射信号
    3.3 本章小结
4 标准发动机低特征信号测试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装置
        4.1.2 样品准备
    4.2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
        4.3.1 HTPB标准发动机红外辐射信号测试
        4.3.2 HTPB标准发动机紫外辐射信号测试
        4.3.3 HTPB标准发动机可见光辐射信号测试
        4.3.4 可见光烟雾产生机理、扩散规律及其消烟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光指数评估法
    5.1 评估方法
    5.2 固体推进剂实验室燃烧辐射信号的评估
    5.3 标准发动机低特征信号测试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其热分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制备技术研究概况
        1.2.1 溶胶-凝胶法
        1.2.2 溶剂-非溶剂法
        1.2.3 高能球磨法
        1.2.4 超临界流体法
        1.2.5 喷雾法
        1.2.6 自组装法
        1.2.7 冷冻干燥法
    1.3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研究进展
        1.3.1 金属氧化物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1.3.2 SiO_2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1.3.3 RF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1.3.4 石墨烯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1.3.5 含能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溶胶-凝胶法原理及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特性分析
    2.1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原理
        2.1.1 溶胶-凝胶的基本原理
        2.1.2 含能凝胶骨架的形成原理
        2.1.3 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2.1.4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原理
    2.2 含能材料能量特性参数计算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3 GAP基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特性参数计算
        2.3.1 GAP基复合含能材料的假定化学式
        2.3.2 GAP基复合含能材料各组分的生成热
        2.3.3 GAP基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特性分析
    2.4 BAMO-THF基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特性参数计算
        2.4.1 BAMO-THF/RDX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特性参数计算
        2.4.2 BAMO-THF/HMX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特性参数计算
        2.4.3 BAMO-THF/CL-20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特性参数计算
    2.5 NC基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特性分析
        2.5.1 NC/RDX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特性参数计算
        2.5.2 NC/HMX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特性参数计算
        2.5.3 NC/CL-20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特性参数计算
3 GAP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3.1 本章实验试剂及仪器分析
        3.1.1 实验原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1.3 实验表征方法
    3.2 GAP空白凝胶的制备
        3.2.1 交联剂种类的选择
        3.2.2 GAP与交联剂最佳配比的选择
        3.2.3 溶剂种类对GAP凝胶化的影响
    3.3 GAP/RD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3.3.1 样品制备
        3.3.2 样品基础表征结果与分析
        3.3.3 GAP/RDX的热分解特性分析
    3.4 GAP/HM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3.4.1 样品的制备
        3.4.2 样品的基础表征结果与分析
        3.4.3 GAP/HMX的热分解特性分析
    3.5 GAP/CL-20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3.5.1 样品制备
        3.5.2 样品的基础表征结果与分析
        3.5.3 GAP/CL-20的热分解特性分析
    3.6 GAP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3.6.1 GAP/RD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3.6.2 GAP/HM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3.6.3 GAP/CL-20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3.7 本章小结
4 BAMO-THF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4.1 本章实验试剂和仪器分析
        4.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 BAMO-THF/RD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4.2.1 样品制备
        4.2.2 样品的基础表征结果与分析
        4.2.3 BAMO-THF/RDX热分解特性分析
    4.3 BAMO-THF/HM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4.3.1 样品制备
        4.3.2 样品的基础表征结果与分析
        4.3.3 BAMO-THF/HMX的热分解特性分析
    4.4 BAMO-THF/CL-20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4.4.1 样品制备
        4.4.2 样品的基础表征结果与分析
        4.4.3 BAMO-THF/CL-20的热分解特性分析
    4.5 BAMO-THF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4.5.1 BAMO-THF/RD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4.5.2 BAMO-THF/HM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4.5.3 BAMO-THF/CL-20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4.6 本章小结
5 NC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5.1 本章实验试剂及仪器分析
        5.1.1 实验原材料和试剂
        5.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2 NC空白凝胶的制备
        5.2.1 交联剂种类的选择
        5.2.2 NC与交联剂最佳配比的选择
        5.2.3 溶剂种类对NC凝胶化的影响
    5.3 NC/RD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5.3.1 样品制备
        5.3.2 样品的基础表征结果与分析
        5.3.3 NC/RDX的热分解特性分析
    5.4 NC/HM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5.4.1 样品制备
        5.4.2 样品的基础表征结果与分析
        5.4.3 NC/HMX的热分解特性分析
    5.5 NC/CL-20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热分解特性研究
        5.5.1 样品制备
        5.5.2 样品的基础表征结果与分析
        5.5.3 NC/CL-20的热分解特性分析
    5.6 NC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5.6.1 NC/RD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5.6.2 NC/HMX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5.6.3 NC/CL-20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及后续工作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和附图
附录

(9)基于叠氮粘合剂的弹性体和推进剂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叠氮粘合剂
        1.2.1 GAP弹性体
        1.2.2 BAMO-THF弹性体
    1.3 叠氮聚醚推进剂
        1.3.1 国外叠氮聚醚推进剂研究
        1.3.2 国内叠氮聚醚推进剂研究进展
    1.4 固体推进剂宽温力学性能
        1.4.1 国外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
        1.4.2 国内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GAP嵌段共聚型弹性体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2.1 引言
    2.2 GAP-PCL共聚型TPEs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3 硝酸酯增塑剂对GAP-PCL共聚型TPEs性能影响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4 GAP-PTMG共聚型TPEs的微相结构与力学性能
        2.4.1 实验部分
        2.4.2 结果与讨论
    2.5 GAP基TPEs/NC共混聚合物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
        2.5.1 实验部分
        2.5.2 结果与讨论
    2.6 低交联度GAP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其宽温力学性能
        2.6.1 实验部分
        2.6.2 结果与讨论
    2.7 本章小结
3 BAMO-THF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3.1 前言
    3.2 BAMO-THF基TPEs的一步法制备及力学性能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3 BAMO-THF热固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叠氮聚醚推进剂的制备
    4.1 前言
    4.2 叠氮聚醚推进剂的制备
        4.2.1 原料
        4.2.2 制备过程
        4.2.3 测试仪器及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药浆粘度
        4.3.2 能量性能
        4.3.3 叠氮聚醚推进剂宽温拉伸力学性能
        4.3.4 叠氮聚醚推进剂低温粘弹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叠氮聚醚推进剂低温动态力学行为
    5.1 前言
    5.2 低温脆性研究
        5.2.1 BAMO-THF基体分子链段活化能的计算
        5.2.2 脆化参数的分析
    5.3 模量主曲线的建立
    5.4 低温快速加载下推进剂粘弹性考察
    5.5 叠氮聚醚推进剂模拟冲击试验
        5.5.1 实验表征
        5.5.2 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叠氮聚醚推进剂高温力学行为
    6.1 引言
    6.2 叠氮聚醚推进剂的高温蠕变力学行为研究
        6.2.1 实验表征
        6.2.2 结果与讨论
    6.3 叠氮聚醚推进剂应力松弛力学行为研究
        6.3.1 实验表征
        6.3.2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叠氮聚醚推进剂宽温应力-应变关系
    7.1 引言
    7.2 叠氮聚醚推进剂应力-应变关系分析
        7.2.1 应力-应变曲线
        7.2.2 屈服强度与屈服应变分析
        7.2.3 温度及加载率影响
    7.3 叠氮聚醚推进剂应力-应变本构关系
        7.3.1 非线性特征的界定
        7.3.2 时温等效原理在非线性阶段适用性验证研究
        7.3.3 非线性模型对应力响应曲线的预测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固体推进剂多指标配方优化的理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配方设计及其优化方法
    1.1 配方设计
    1.2 配方性能计算
    1.3 计算数据的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试验配方设计及性能参数计算
    2.2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最佳配方设计)
    2.3 配方优化设计方法的检验
3 结论

四、低特征信号推进剂配方组分与特征信号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实现双基系推进剂低燃速的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张国辉,赵凤起,徐司雨,李冰,吴瑞强.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1(12)
  • [2]低铝低燃速HTPB推进剂工艺性能研究[J]. 张宁,梁蓓,刘晋湘,高卫平,辛燕平,刘长义. 推进技术, 2022(03)
  • [3]特种压强指数固体推进剂研究进展综述[A]. 王惠,池铁,曹冲,吴佳佳,张惠坤. 第五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暨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41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三册), 2020
  • [4]围压环境对N15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 王士欣.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铝及铝基固体推进剂能量释放特性研究[D]. 周禹男. 浙江大学, 2019(04)
  • [6]含TKX—50推进剂能量性能及特征信号研究[J]. 刘佳,程山,孙丽娜,段军鸿.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19(02)
  • [7]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评估方法研究[D]. 隋颖.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凝胶骨架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其热分解特性研究[D]. 陈腾.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基于叠氮粘合剂的弹性体和推进剂力学性能研究[D]. 胡义文.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固体推进剂多指标配方优化的理论探索[J]. 虞振飞,姚维尚,付小龙,蔚红建,覃光明,谭惠民,崔国良.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7(12)

标签:;  ;  ;  ;  

低特征信号推进剂配方组分与特征信号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