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铁中铁磷铁矿的生物浸出

高浓度铁中铁磷铁矿的生物浸出

一、Bioleaching of marmatite in high concentration of iron(论文文献综述)

李长玉[1](2021)在《基于蓝铁矿结晶法的污水及污泥中磷回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是不可或缺的生源要素,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对磷资源需求量的上升和对磷资源回收利用的忽视,加剧了磷资源短缺和水体磷污染的形势。因此,探寻高效可行的磷资源回收路径和方式,是同时实现磷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解决环境磷超标的关键途径。蓝铁矿介导的磷酸盐固定化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磷回收方法。本研究以富含磷的污水和污泥为回收对象,利用蓝铁矿结晶技术对其中的磷资源进行了回收。为实现污水和污泥中磷资源最大限度的回收,我们确立了释放再结晶的磷回收路线。首先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磷从固相向液相转化的影响,提高磷的释放效率;其次探究了液相中金属离子、有机物等对蓝铁矿结晶过程的影响并优化了结晶反应器的参数以提高磷的回收效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污泥中磷释放条件的优化探究。针对污泥在厌氧发酵过程中磷释放率较低这一限制因素,探讨了酸解调节对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磷释放的促进效能。结果表明pH对磷释放的促进作用强弱与污泥中的磷组分有关。酸性条件下H+对金属离子的浸出作用促进了当磷灰石无机磷(AP)的释放;碱性条件下OH-取代PO43-与铁铝离子结合,促进了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的释放。酸性条件下,发酵产物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不明显。但碱性条件有利于污泥的裂解,而且污泥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得到了提高,改变了优势物种的相对丰度,促进了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积累。发酵上清液中金属离子和重金属离子浓度在酸性条件下均有显着提升,而在碱性条件下大部分金属和重金属离子保持在固相中。由此可见,通过调节pH促进污泥磷的释放是可行的,但还应综合考虑对发酵过程和后续磷结晶的影响。(2)加铁方式对蓝铁矿结晶过程的影响。针对发酵上清液中铁磷摩尔比低的问题,比较了铁-空气燃料电池原位加铁与投加铁盐两种方式对磷回收的影响。并对发酵上清液中高纯度蓝铁矿的生成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两种加铁方式均可以对液相中的PO43-实现有效回收,其中铁空气燃料电池原位加铁具有磷回收和产电的潜力,但受限于亚铁的生成速率,更适用于小型的污水资源化回收系统。铁盐加铁对磷的回收易受到pH和Fe2+氧化的影响,通过氮气或抗坏血酸来保护Fe2+离子可提高结晶产物的纯度。通过对产物的元素分析发现,污泥发酵上清液中的金属和重金属会随结晶过程部分转移到回收产物中,对结晶的纯度造成不利影响,但低于相应的标准,无环境风险。(3)有机物对蓝铁矿结晶过程的影响。针对污水及污泥中有机物含量高的问题,考察了四种代表性有机物对蓝铁矿结晶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00mg/L的腐殖酸(HA)和800 mg/L的海藻酸钠(SA)会使磷的回收率分别下降3.7%和12.1%。牛血清白蛋白(BSA)、HA和SA影响了蓝铁矿晶体的聚集形态。HA和SA减小了产物的粒径。后续的机理研究表明,有机物与Fe2+之间的络合是导致磷回收率下降的主要原因。HA、SA与蓝铁矿的共沉淀降低晶体表面的Zeta电位,从而使晶粒尺寸变小。而BSA和SA提供的成核位点可以将蓝铁矿由单层板状聚合物转化为多层板状聚合物。并且通过污泥上清液的结晶过程实际验证了有机物对结晶的影响机理。(4)流化床反应器回收污水中的磷。针对蓝铁矿结晶过程中易发生均相结晶,导致晶体粒径较小分离困难的问题,构建了一段式流化床反应器回收磷矿排水中高浓度的磷。通过对反应器的运行参数优化发现,提高上升流速可以避免“死区”的产生,调控反应体系的pH和水力停留时间可将体系的过饱和度指数保持在亚稳态区域,有利于非均相结晶过程的进行,进而提高产物的粒径。是否添加晶种对磷回收的影响较小。在优化后条件下连续运行反应器,磷回收率和结晶率稳定在91.2%和60.3%,并且回收产物具有明显的蓝铁矿特征。

周泽润[2](2021)在《MoS2/Bernalite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降解印染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印染废水一直被认为是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废水之一,废水中的染料即使浓度很低,但也可能是有毒的、致癌的、诱变的或者是致畸的,因此,对印染废水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非均相类芬顿体系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非均相类芬顿反应中Fe(Ⅱ)/Fe(Ⅲ)氧化还原循环仍较缓慢,采用金属硫化物作为助催化剂可以大大加速Fe(Ⅱ)/Fe(Ⅲ)氧化还原循环,促进·OH的产生,显着提高H2O2的利用率。本文首先通过沉淀法和水热法分别合成了铁基材料纳伯尔矿(Bernalite,Bn)和二硫化钼(MoS2),接着通过共混法将两者复合在一起,成功地合成了一种MoS2/Bn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用于印染废水脱色。在此基础上,为了降低H2O2投加量,通过引入可见光构建了光催化协同MoS2/Bn非均相类芬顿催化体系。首先,合成了 MoS2/Bn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通过XRD、XPS、SEM等表征手段研究了 MoS2/Bn的结构和形貌等,成功的将片层MoS2和块状Bn复合在一起,表面元素为Fe、Mo、S、O等。研究了 MoS2/Bn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对模拟印染废水的脱色性能,在室温下,MoS2/Bn-4非均相类芬顿催化体系在30 min内可以去除模拟印染废水中的97%以上的染料,并且可以在pH值为3-10的范围内有效的对模拟印染废水脱色,连续进行5次循环降解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最佳的脱色工艺条件为:H2O2的浓度为100 mmol·L-1,催化剂的投加量为1g·L-1,pH值为6.0。探究了催化体系中阴离子的存在对脱色率的影响,发现Cl-和NO3-对脱色率影响较小,而CO32-和PO43-对脱色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证实了·OH在非均相类芬顿催化体系起主要的作用,而超氧自由基(·O2-)和单线态氧(1O2)起次要的作用。为了降低H2O2的投加量,通过构建光催化协同MoS2/Bn-4非均相类芬顿催化体系将光催化技术与非均相类芬顿工艺相结合来对印染废水脱色。通过DRS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其光吸收特性,MoS2/Bn-4在可见光区域显示出较强的光吸收。通过对模拟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单独光催化体系中30 min内可以去除模拟印染废水中的50%左右的染料,并且可以在pH值3-10的范围内有效的对模拟印染废水脱色,连续进行5次循环降解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与MoS2/Bn-4非均相类芬顿催化体系相比,当构建光催化协同MoS2/Bn-4非均相类芬顿催化体系时,可以将H2O2的投加量缩减到原来1/10,并在30 min内去除模拟印染废水中98%以上的染料,节约了 H2O2成本,同时CO32-和PO43-对脱色率的抑制作用减弱。提出了光催化协同MoS2/Bn非均相类芬顿催化体系中的反应机理,可见光的引入不仅再次加速了 Fe(Ⅱ)/Fe(Ⅲ)之间的循环,还产生更多的空穴(h+)来降解染料;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证明了在光催化协同MOS2/Bn非均相类芬顿降解模拟印染废水的过程中,活性自由基所起作用依次为·OH>h+>1O2>·O2-。建立了对印染废水脱色的动态反应体系,在光催化协同非均相类芬顿体系下动态循环170 min后对模拟印染废水中染料的去除率可达到97%。

李小辉[3](2021)在《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回收铁同步生成钛酸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丰富,是铁、钛资源的重要来源,但其中的铁、钛紧密共生,高炉法和非高炉法产生的钛产品都存在含钛品位低,难以利用的问题。目前有研究发现在钒钛磁铁矿精矿的还原过程中添加适量含镁化合物可以生成钛酸镁,但生成的钛酸镁中铁、铝含量较高,难以利用。值得注意的是,钙和钛也可以结合生成钛酸钙,钛酸钙也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用途广泛。为此,本研究提出了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回收铁同步生成钛酸钙的新工艺,旨在为攀西地区钛的利用提供新的途径。以TFe品位56.80%,TiO2品位12.75%的钒钛磁铁矿精矿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包埋法和内配法为焙烧方式,系统的研究了不同还原条件对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过程钛酸钙的生成及铁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回收铁同步生成钛酸钙是可行的,包埋法或内配法焙烧都可以生成钛酸钙,但内配法效果优于包埋法,内配法所需的还原剂用量更低,焙烧时间更短,生成的钛酸钙颗粒粒度更粗,磁选分离可以得到的产品指标更好。内配法直接还原生成钛酸钙的最佳条件为,CaCO3用量18%,石墨用量11%,萤石用量1%,焙烧温度1400℃,焙烧时间120min,经两段磨矿-两段磁选后可以得到产率23.95%,铁含量3.72%,钛酸钙含量75%的钛酸钙产品和铁品位95.61%,铁回收率92.83%,TiO2含量0.83%的还原铁产品。以钛铁矿为试样,结合热力学计算、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SEM-EDS)查明了钛酸钙生成和铁还原的机理,揭示了还原气氛、含钙化合物种类与钛酸钙生成及铁还原的关系。发现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生成金属铁和钛酸钙都是分步进行的,首先是CaCO3分解产生CaO,随后是磁铁矿还原生成部分金属铁,同时破坏磁铁矿与钛铁矿的包裹结构,暴露出钛铁矿,然后钛铁矿与CaO反应生成钛酸钙和FeO,FeO再被还原成金属铁。同时发现还原气氛不会影响钛酸钙的生成,但会影响钛酸钙的纯度及粒度。而且CaCO3和CaSO4对钛酸钙生成的影响机理在两种焙烧方法中基本相同:都是CaCO3或CaSO4中的Ca2+取代钛铁矿中的Fe2+,生成钛酸钙。但CaCO3和CaSO4对铁还原的影响不同,CaCO3会改变钛铁矿的还原历程,由钛铁矿的还原变成了 FeO的还原,在生成钛酸钙的同时使铁的还原变得更容易,而CaSO4中的硫在还原气氛下会与铁反应生成FeS,减少金属铁的生成。

王寨寨[4](2021)在《低品位硅镁型红土镍矿中镍、铁、镁综合回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镍作为一种战略性金属,在经济发展中是必不可少,在不锈钢、耐热合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已探明镍矿主要分为硫化镍矿和红土镍矿。近年来由于硫化镍矿资源被过多开采,导致资源匮乏,目前已将开发的目标转移到红土镍矿。国内外学者对如何从低品位的红土镍矿中富集镍铁已经有很多研究,红土镍矿中还有大量的价值较高的氧化镁存在,因此如何实现红土镍矿中镍、铁、镁综合回收是红土镍矿开发的关键。本文以云南某地低品位硅镁型红土镍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元素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分析检测手段,确定了矿物成分、矿物元素分布、矿物的物相组成。结果表明,该红土镍矿主要以含羟基的硅酸盐类和氧化物类的矿物组成,其中铁主要以铁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与矿物中;镍与铁的化学性质相似,镍主要以氧化镍形式存在;镁主要以氧化镁的形式存在于蛇纹石中。根据红土镍矿的矿物成分、矿相复杂等特点,采用还原焙烧-磁选分离-盐酸浸出的方法综合回收红土镍矿中镍、铁、镁。第一阶段实验对原矿进行还原焙烧研究表明,当复合添加剂用量8%(Na2CO3:Ca F2=1:7)、还原剂用量8%、还原温度1250℃、还原时间60min、磁选强度150m T、湿磨时间12min时,得到镍铁精矿中镍品位为8.39%、铁的品位为67.70%。对得到的镍铁精矿进行XRD分析可知主要物相为镍铁合金。第二阶段实验将磁选分离得到的磁选尾矿作为盐酸浸出提镁的原料,研究结果表明:当盐酸浓度为3.5mol/L、液固比为6:1、浸出温度为60℃、浸出时间为4h、搅拌速度为300 r/min时,镁、铁的浸出率分别为98.64%、67.39%;为了得到纯度较高的氧化镁,采用中和水解法将浸出液中的铁离子去除;当浸出温度为60℃时,调节p H值至6.5时,去除溶液中的铁离子,继续调节p H值,将除铁后液中的镁全部沉淀;在温度为80℃、p H值为11.0时,溶液中镁的沉淀率为98.86%;煅烧温度500℃、煅烧时间360min时煅烧氢氧化镁,得到最终产品氧化镁,通过计算可得到镁的回收率为85.88%。

范缙[5](2020)在《零价铁复合生物炭稳定化修复砷污染土壤及其后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砷(Arsenic,As)污染土壤因其分布范围广、对环境危害大而受到人们持续关注。目前,已有多种技术被用于修复As污染土壤,其中,稳定化修复技术因投入低、修复快和操作简便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由废弃生物质热解制备而成的生物炭(biochar,BC)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环境友好型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材料。然而,研究表明BC对As污染土壤稳定化效果较差。因此,为了提高BC对As的固定能力,改性BC应运而生,其中零价铁复合生物炭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但其主要应用于水体修复中。因此,本论文通过改进传统工艺,研发高效、快速的零价铁复合生物炭批量制备方法,并将该材料应用于As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修复,研究该过程中As和Fe的形态转化及稳定化机制;进一步研究修复后水稻根系生长对As的再活化过程及影响机制;最后,对修复后土壤进行稳定性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制备得到的铁复合生物炭材料进行表征发现,在500℃热解条件下,Fe Cl3、Fe(NO3)3或Fe2O3复合生物质制备得到的铁复合生物炭中Fe主要以Fe2O3和Fe3O4形态存在。当热解温度升高至800℃时,Fe(NO3)3和Fe2O3复合生物质制备得到的生物炭中Fe主要为Fe0,而Fe Cl3复合生物质制备得到的生物炭中Fe以Fe3C为主,Fe0相对较少。在500℃热解温度下Fe Cl3和Fe(NO3)3首先转化为Fe2O3再还原为Fe3O4,当温度升至800℃,Fe3O4进一步还原为Fe3C,最终还原为Fe0。Fe2O3在500℃还原为Fe3O4,当温度升至800℃,Fe3O4进一步还原为Fe0。Fe2O3复合生物质在800℃热解制备得到的零价铁复合生物炭对As的吸附量最高,且对As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最佳。总之,Fe2O3复合生物质在800℃热解条件下可快速制备得到零价铁复合生物炭(简写为ZVI/BC),且该材料修复效果好、制备过程简易,是一种潜在的As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材料,因此,本研究将该材料应用与As污染土壤修复。(2)利用ZVI/BC修复分别采集于广西和江西的两种某矿区As污染土壤,并用未复合Fe的BC、零价铁(ZVI)和机械混匀的BC和ZVI(BC+ZVI)作为对比。结果表明,与未修复的土壤相比,BC的添加导致两种土壤中As的(NH4)2SO4提取的植物可利用态浓度升高。而ZVI显着降低As的植物可利用态浓度,当ZVI与BC共存时,具有协同促进降低两种土壤中As的植物可利用性,三种材料的修复效果呈现ZVI/BC>BC+ZVI>ZVI,ZVI/BC修复效果最佳,两种土壤中As的植物可利用态含量分别降低93.7%和97.7%。在Ca含量较高的广西矿区土壤中,ZVI/BC中Fe与土壤中As和Ca等元素形成Ca2Fe3-5(As O4)3(OH)4-10等As-Fe-Ca-O沉淀;而在江西矿区土壤中,由于Al含量高则形成了As-Fe-Al-O沉淀。ZVI/BC表面ZVI在土壤中氧化形成的无定形Fe OOH并与土壤溶液中As发生吸附/共沉淀反应。同时,ZVI将吸附的部分As(V)还原为As(III),有利于与Fe OOH形成共沉淀Fe(As)OOH。因此,ZVI/BC对As污染土壤中As表现出很好的稳定化修复效果。(3)经稳定化修复的As污染水稻土壤重新种植水稻后,对水稻中As的累积分布以及水稻根际界面As的生物化学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添加BC后并未降低水稻根及地上部分中As的含量,但经ZVI、BC+ZVI和ZVI/BC修复后水稻地上部分中As含量分别降低了4.31%、41.2%和72.5%,水稻根中As含量分别降低了16.3%、51.3%和73.4%。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修复后根际孔隙水中As含量比未修复的显着下降,但根际孔隙水中As含量分别比非根际增加了102%、52.9%和50.0%,而且根际土壤溶液中容易迁移的As(III)和Fe(II)含量均高于非根际。进一步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根际土壤中As(V)和Fe(III)异化还原菌包括Anaeromyxobacter、Pseudomonsa、Streptomyces、Geobacter和Clostridium的丰度均明显高于非根际,表明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有利于铁氧化物的还原溶解,从而促进As(V)还原成易释放的As(III)。利用梯度膜扩散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以及梯度膜扩散通量(DGT Induced Fluxes in Soils,DIFS)模型计算显示,在ZVI/BC修复的根际土壤中As的解吸速率常数(k-1)高于非根际,分别为4.41×10-5和7.12×10-6,结合As的DGT浓度与As孔隙水浓度比值(R值)曲线和As的响应时间(Tc)可知,根际环境使得根际土壤固相中As向溶液中提供As的能力强于非根际。因此,利用ZVI/BC等含ZVI材料稳定化修复As污染水稻土壤后,在重新种植水稻后需关注水稻根系活动对稳定化后As的再活化利用及其引起的潜在风险。(4)利用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模拟自然环境过程对修复后土壤中As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对ZVI、BC+ZVI和ZVI/BC修复的两种土壤而言,干湿交替导致土壤中As的植物可利用态含量逐渐增加,经35轮干湿交替后,ZVI/BC修复的两种土壤中As的植物可利用态浓度相对于初期分别增加了39.5%和46.4%。而随着冻融循环轮数的增加,两种土壤中As的植物可利用态浓度进一步降低并趋于稳定,经35轮冻融循环后,ZVI/BC修复的两种土壤中As的植物可利用态浓度相对于初期分别低了42.9%和64.0%。在ZVI、BC+ZVI和ZVI/BC修复的土壤中,随着干湿交替轮数的增加,土壤中无定形铁含量比例增加,吸附于无定形铁中的As更容易释放,导致土壤中As的溶解;而随着冻融循环轮数的增加,结合As的部分无定形铁转化为结晶铁,从而土壤中结晶铁含量升高,As的植物可利用态含量降低。此外,在模拟过程中,随着ZVI/BC中Fe0进一步被氧化,吸附于材料中的As(V)进一步被还原为As(III),As(III)更易与Fe OOH结合形成稳定的矿物质Fe(As)OOH沉淀。(5)利用体外模拟方法(In-vitro Gastrointestinal,IVG)对修复前后两种污染土壤中As的生物可给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C的添加导致土壤中As的生物可给性增加,而经ZVI、BC+ZVI和ZVI/BC修复后土壤中As的生物可给性降低,降低趋势呈ZVI<BC+ZVI<ZVI/BC。ZVI/BC修复后两种土壤中As的生物可给性在胃中分别降低了88.6%和85.4%以及在肠中分别降低了85.6%和90.5%。在肠胃液中,As主要包括As(V)和As(III)两种形态,且以As(V)为主。将As的生物可给性代入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结果发现,未修复和添加BC后两种土壤中As的儿童和成人危害熵(HQ)均远高于1且致癌系数(CR)高于10-4,表明As对儿童和成人均具有健康风险和致癌风险。经ZVI和BC+ZVI修复后土壤中As健康风险降低,但在酸性胃环境中仍具有致癌风险,而经ZVI/BC稳定化修复后,两种土壤中As在胃和肠中HQ分别降低至0.14和0.15以及0.18和0.09,同时CR均低于10-4,表明ZVI/BC修复后土壤中As对儿童和成人均不具有健康风险和致癌风险。综上所述,在800℃下热解Fe2O3复合木屑生物质可一步快速制备ZVI/BC,该材料对As污染土壤具有很好的稳定化修复效果。修复后As在水稻体内的累积量显着下降,但水稻根系活动导致了As的再活化。长期的干湿交替会导致土壤中As植物可利用态浓度升高,而冻融循环过程降低土壤中As的植物可利用态浓度。同时,经ZVI/BC修复后污染土壤中As对儿童和成人均不具有健康风险和致癌风险。

叶嘉洲[6](2020)在《蓝铁矿形成与分离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危机”与“水体富营养化”并存问题促使从污水/污泥处理、处置中回收磷应运而生,因为磷回收可“一箭双雕”在某种程度缓解这两种现象。污水处理过程中大多数磷聚积于剩余污泥之中,同时,因污水本身或对其处理过程投加铁基混凝剂而使得剩余污泥中往往亦含有相当量的铁(Fe3+)。这就使得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为蓝铁矿(Fe3(PO4)2·8H2O)物质生成创造了基质条件。蓝铁矿生成是生物与化学协同作用结果,形成的化合物直接沉积于污泥表面而与污泥混合于一体。因此,有效从污泥中分离并回收蓝铁矿便成为本课题研究内容。目前,有关从污泥中分离蓝铁矿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唯一应用的技术就是磁分离,中试规模可以获得近乎纯的蓝铁矿,回收率可达70%。课题研究尝试采用离心原理设计水力旋流器,以考察该工艺用于分离蓝铁矿是否同样有效。实验首先分析了实际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蓝铁矿形成过程。历时22 d小试厌氧消化污泥2 183.75 mg/L内源铁(Fe3+)主要被金属还原菌(DMRB)还原(Fe2+),与污泥细胞裂解产生的PO43-结合生成蓝铁矿(12%污泥干重);低温冷冻干燥并不会影响蓝铁矿在污泥中的比例含量,但蓝铁矿从厌氧消化系统分离后容易被氧化而形成三斜蓝铁矿(Fe2+3-x-x Fex3+(PO4)2(OH)x·(8-x)H2O)。简单气浮实验显示,一定程度上可以少量释放束缚在污泥表面的蓝铁矿。分离实验主要以水力旋流器进行,采用6 cm直径石英雾化室结合文丘里管水射器构建实验旋流装置。以实验室培养污泥作为底泥,通过投加市售平均粒径13.25μm蓝铁矿与污泥混合(干重含量10.21%)后进行分离实验。在0.15 MPa驱气压力不变情况下通过改变进料流量观察底流蓝铁矿分离效果;发现蓝铁矿纯度从分离前的10.21%干重最高可增加至32.67%(流量=100 mL/min)。然而,利用相同装置分离自培污泥外加铁源厌氧消化获得的蓝铁矿并未取得上述分离效果,73.989.6%蓝铁矿不是沉淀于底流而是随溢流外溢,应该是自生成蓝铁矿粒径过小所致,也受制于生成的复合磷酸盐组分。按工业标准设计新型水力旋流器,在0.3 MPa驱气压力下变流测试实际污泥中分离蓝铁矿亦未获得明显的改善效果,只是在400 mL/min流量下发现可有效去除底流重金属含量。在此情况下,通过在旋流器外壁和内部安装永磁铁尝试分离优化,可有效减少23.6%蓝铁矿溢流损失,使蓝铁矿纯度从11.45%提升至21.0%(污泥干重)。

卓儒明[7](2020)在《从铅冶炼水淬渣中回收有价组分的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铅渣主要是指火法炼铅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主要有鼓风炉渣和烟化炉处理废渣。随着风化和降雨,铅渣中的有毒元素,可能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环境污染。铅渣含有大量铅、锌、铜、银、铁等有价金属,可以作为二次资源重新利用。为此,铅冶炼废渣的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是铅锌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铅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单一的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应根据各种铅渣的理化性质,将金属回收技术结合起来。本文以白银某冶炼厂产出的铅冶炼水淬渣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还原焙烧-浮选-磁选的选冶联合新工艺综合回收其中的铜、铁、锌等有价元素。通过直接还原焙烧,使水淬渣中的锌以金属蒸汽的形式挥发出来与其他组分分离,铁被还原成金属铁通过磁选的方式回收,部分铜与金属铁形成铜铁合金被磁选回收,另一部分铜则通过浮选的方式进行回收。全流程开路试验可以获得锌挥发率为99.36%,铁品位为92.64%,回收率为91.33%的铁精矿,铁精矿中铜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1.83%和29.54%,铜品位为20.07%、铜回收率为34.20%的铜精矿。闭路试验可获得铜品位为18.24%、铜回收率为56.22%的铜精矿;铜浮选尾矿经过磁选可获得铁品位92.85%、铁回收率90.79%、铜品位为1.92%、铜回收率为33.76%的铁精矿。铜的综合回收率为89.98%。通过热力学反应方程式对矿物进行热力学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分析不同焙烧条件下矿物的行为变化,揭示了水淬渣矿物的物相变化规律;以及矿物解离度自动分析系统(MLA)等手段,研究了含铜矿物焙烧前后的工艺矿物学。结果表明,水淬渣中的锌的挥发主要受温度的影响。金属铁中有部分Cu元素与Fe元素重叠,呈紧密共生的关系。这部分金属铁是含有部分铜的铜铁合金,因此铁精矿中的铜回收率在34%左右。焙烧后黄铜矿在达到目标品位时理论回收率比焙烧前提高了22.05%。

朱光锦[8](2020)在《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钒、铬溶液深度除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铁是化工、冶金等工业过程常见杂质组份之一。化学沉淀、溶剂萃取及离子交换等常规除铁方法通常用于脱除溶液体系中较高浓度的铁杂质,对于微量或痕量铁杂质的脱除,常规除铁方法无法适用。离子印迹法凭借功能基团的选择性和模板离子的印迹效应,对目标离子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已成为低浓度杂质离子分离脱除的新方法之一。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调控,是影响离子印迹法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本论文以铁离子为模板离子,选择不同的功能单体和制备方法合成多种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对其结构和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和评价,并将其应用于钒、铬水溶液体系深度除铁工艺过程,对微量铁杂质获得了较好的脱除效果。本论文取得了如下进展:(1)以本体聚合法制备了含羧酸基团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探究了其制备条件和吸附行为,并将其应用于Cr(Ⅲ)溶液中微量铁杂质的深度脱除。结果表明,丙烯酸功能单体与Fe(Ⅲ)离子的最佳摩尔比为9:1,印迹聚合物对Fe(Ⅲ)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14.25 mg g-1,在Cr(Ⅲ)溶液中对Fe(Ⅲ)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和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492.18和50.87。印迹聚合物内羧酸基团与Fe(Ⅲ)离子以静电作用相结合,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其选择性源于羧酸基团和印迹效应的双重作用。在优化条的件下,该印迹聚合物对1.5 g L-1的Cr(Ⅲ)溶液中铁杂质的去除率可达94.43%,除铁后铁杂质浓度仅为0.053 mg L-1。(2)以硅胶为基底,采用表面印迹法制备了含氨基或羧酸基团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并研究了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硅胶表面氨基化制备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功能单体含量为4.46%,在Cr(Ⅲ)溶液中对Fe(Ⅲ)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和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81.88和8.06,选择性源于氨基和印迹效应的双重作用,但其对Fe(Ⅲ)离子的吸附容量仅为0.94mg g-1。与本体聚合法相比,通过表面接枝法制备的含羧酸基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速率明显加快。(3)制备并表征了含单膦酸功能基团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探究了其在高浓度Cr(Ⅲ)溶液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单膦酸基团与Fe(Ⅲ)离子通过静电作用以3:1的计量比结合,该印迹聚合物在Cr(Ⅲ)溶液中对Fe(Ⅲ)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和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701.10和2.44,选择性源于单膦酸基团和印迹效应的双重作用。在优化条件下,其在10 g L-1的Cr(Ⅲ)溶液中对Fe(Ⅲ)离子的吸附容量为15.71 mg g-1,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4)研究了含单膦酸功能基团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对工业碱式硫酸铬样品中铁杂质的深度脱除工艺。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可实现180 g L-1碱式硫酸铬溶液中铁杂质的深度去除,在优化的除铁条件下,碱式硫酸铬固体样品中铁杂质含量可由处理前的111.31 mgkg-1降至4.33 mgkg-1,其它质量指标基本保持不变。与Tulsion CH93商业离子交换树脂相比,离子印迹聚合物除铁效果更好,铬的损失量更小,且铁的解吸更容易。(5)依次采用Tulsion CH93离子交换树脂和含单膦酸基团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对含钒溶液中铁杂质进行串联脱除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采用离子交换法可将3 g L-1 V(V)溶液中的铁杂质由1 g L-1降至30 mg L-1,去除率达96.39%。采用离子印迹法可将铁杂质由30 mg L-1进一步降至2 mg L-1,去除率达92.70%。经两步串联脱除处理后,铁杂质的总体去除率达99.74%。

岳馥莲[9](2020)在《含砷生物冶金废水砷铁共沉淀法脱砷的研究》文中认为含砷废水是金矿的生物预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其中含有高浓度的铁和砷。现有的石灰沉淀法处理这种废水会形成大量无定形沉淀,其含水量高,稳定性差,堆存成本较高。臭葱石和含砷黄铁矾都具有晶体结构,其含砷量高,稳定性强,均为性质优良的固砷物质。基于此,本论文研究了利用砷铁共沉淀法进行生物冶金废水除砷的过程,将砷转化为性质稳定且含水量低的结晶型砷铁沉淀,实现了砷的稳定化处理,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研究了 O3预氧化过程对砷铁共沉淀反应处理生物冶金废水的影响。用O3将废水中的As(Ⅲ)预氧化为As(Ⅴ)后再进行沉淀反应,有助于提高废水的除砷效果和沉淀的稳定性。废水经过O3预氧化后,在pH 2、pH 2-3和pH 2-4条件下反应时,废水的除砷率分别由93.18%、97.38%和98.20%提高至94.78%、99.76%和99.81%,沉淀的浸出砷浓度分别由2.62 mg/L、2.45 mg/L和3.67 mg/L降低至 2.21 mg/L、0 和 0.31 mg/L。第二,分别考察了投加Fe(Ⅱ)和投加金矿的影响。向废水中投加Fe(Ⅱ)后,有助于提高废水的除砷率和沉淀的稳定性,沉淀均由含砷的黄钠铁矾晶体和少量含砷无定形沉淀组成。在pH 2、pH 2-3和pH 2-4条件下反应时,砷的去除率分别为99.14%、99.99%和100%。在pH 2条件下反应,沉淀在TCLP实验中的浸出砷浓度为0.27 mg/L;在pH 2-3和pH 2-4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沉淀在TCLP实验中未检测到砷的浸出。当矿物投加量为20%时,在pH 2条件下进行沉淀反应,砷的去除率为98.20%,沉淀由含砷的黄钠铁矾晶体和少量含砷无定形物质组成,沉淀的浸出液中未检测到砷;在pH 2-3和pH 2-4条件下进行沉淀反应,砷的去除率为100%,生成的含砷针铁矿稳定性强,无砷浸出。第三,研究了 As(Ⅴ)-Fe(Ⅲ)溶液中初始Fe(Ⅲ)浓度对砷的去除率和臭葱石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溶液中初始Fe(Ⅲ)/As(Ⅴ)摩尔比大于0时,在升温过程中生成了无定形砷酸铁,当初始Fe(Ⅲ)/As(Ⅴ)摩尔比不超过1.6时,砷酸铁反应8h后转化为臭葱石。随着初始Fe(Ⅲ)/As(Ⅴ)摩尔比的增大,砷的去除率增大,臭葱石沉淀的结晶度降低、浸出砷浓度降低,其中,初始Fe(Ⅲ)/As(Ⅴ)摩尔比为0.8和1.6时,臭葱石沉淀的浸出砷浓度低于5 mg/L,适合安全堆存。当初始Fe(Ⅲ)/As(Ⅴ)摩尔比大于1.6时,砷的去除率降低,无定形砷酸铁反应8 h后仍不能转化成臭葱石,沉淀的浸出砷浓度超标,不适合安全堆存。

高一强[10](2020)在《三氧化二铁处理铜冶炼污酸研究》文中指出铜冶炼污酸作为铜冶炼行业难处理的污染物之一,因其产量大,成分复杂成铜冶炼行业的“癌症”。本文针对铜冶炼污酸中砷的去除问题,基于铁砷化合物的化学沉淀和胶体的絮凝原理,提出采用三氧化二铁进行污酸处理的方法,此方法的关键是三氧化二铁在污酸中铁元素的释放,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三氧化二铁在污酸处理过程中时间、温度、酸度、液固比、搅拌速度对三氧化二铁浸出总铁的影响和除砷能力初探;响应面法优化实验浸出条件,在最佳浸出条件下研究对污酸中砷的去除效果及机理;三氧化二铁在污酸中的持续浸出行为和浸出动力学研究。通过三氧化二铁在污酸处理过程中时间、温度、酸度、液固比、搅拌速度对三氧化二铁浸出总铁的影响及除砷能力初探,初步得出当温度为65℃,搅拌速度为200 r/min,酸度为150 g·L-1,浸出时间为600 min时,可达到较好的浸出总铁效果。在该条件下处理含砷污酸,砷处理效率可以达到95%,三氧化二铁可以用于处理污酸中的砷,并且随着酸度的升高,反应溶出的铁较多,砷的处理效果越好,溶液中铁的回收效率越高。在具有一定的处理效率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实验浸出条件,研究在最佳条件下对污酸中砷去除效果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酸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4个因素中,浸出温度和液固比对总铁的浸出影响最为显着,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浸出温度>液固比>酸度>浸出时间。浸出过程的最佳工艺为:酸度为180 g·L-1,浸出温度为85℃,浸出时间为600 min,液固比为125 m L:4.36 g。该条件下浸出总铁浓度为3139.85 mg·L-1,与模型预测值相近。同时在最佳条件下对污酸中砷的处理效果可以达到99.42%。对反应后固体物质进行XPS、XRD等分析,推测污酸中砷的去除过程为:三氧化二铁在污酸中释放出大量铁离子,溶液中大量的Fe3+与As反应生成砷酸铁沉淀出来,另外剩余铁离子会水解生成的Fe OOH,吸附污酸中As,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达到处理铜冶炼污酸的效果。通过三氧化二铁在污酸中的持续浸出行为和浸出动力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前60 min三氧化二铁的浸出速度较快,随后浸出速度逐渐降低,浸出过程的720 min内污酸溶液p H并无明显变化。通过对固体进行电子显微镜扫描,发现经过污酸的侵蚀,三氧化二铁形态由原来的紧密状态变为较疏松且形成一定的不规则侵蚀小孔。在持续浸出实验基础上,可以将整个浸出过程分为10-60 min和60-720min两段进行动力学研究,三氧化二铁在污酸中的持续浸出过程可以用收缩未反应核模型描述,通过动力学拟合结果发现在10-60 min受固相层扩散控制,反应表观活化能为8.1663 KJ·mol-1,在60-720 min受化学反应过程控制,反应表观活化能为43.0429 KJ·mol-1。

二、Bioleaching of marmatite in high concentration of ir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ioleaching of marmatite in high concentration of iro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蓝铁矿结晶法的污水及污泥中磷回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磷回收方式的选择
        1.2.1 磷回收对象的确定
        1.2.2 磷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2.3 污水/污泥磷回收技术的选择
    1.3 基于蓝铁矿结晶法的磷回收过程
        1.3.1 蓝铁矿结晶法的理论基础
        1.3.2 蓝铁矿结晶回收磷的策略选择
        1.3.3 蓝铁矿结晶法回收磷的增效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pH强化污泥厌氧发酵释放磷的效能与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污泥基本性质
        2.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3 不同pH条件下污泥厌氧发酵释磷实验
        2.2.4 氧化还原电位对磷释放的影响实验
        2.2.5 分析与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厌氧发酵pH对磷释放的影响
        2.3.2 厌氧发酵pH对金属/重金属释放的影响
        2.3.3 厌氧发酵pH对发酵产物生成的影响
        2.3.4 厌氧发酵pH对污泥生物群落的影响
        2.3.5 厌氧发酵过程磷的释放机理及pH优化
        2.3.6 氧化还原电位对磷释放的影响
        2.3.7 厌氧发酵pH调节的影响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对于磷回收过程蓝铁矿生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铁-空气燃料电池的构建
        3.2.3 模拟废水的配制方法
        3.2.4 不同加铁方式模拟实验
        3.2.5 蓝铁矿的人工合成
        3.2.6 污泥上清液结晶实验
        3.2.7 分析与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原位释放Fe~(2+)的除磷效果和 Fe~(2+)利用效率
        3.3.2 原位释放Fe~(2+)与铁盐加铁除磷特性的比较
        3.3.3 原位释铁与铁盐加铁除磷机理探究
        3.3.4 铁空气燃料电池的产电特性
        3.3.5 加铁方式的选择及应用
        3.3.6 污泥上清液磷回收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机物对蓝铁矿生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模拟废水的配制方法
        4.2.3 蓝铁矿结晶实验
        4.2.4 验证实验
        4.2.5 蓝铁矿吸附实验
        4.2.6 分析与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物对磷回收率的影响
        4.3.2 有机物对磷回收过程的转移
        4.3.3 有机物对蓝铁矿结晶产物的影响
        4.3.4 有机物对蓝铁矿结晶影响的机理分析
        4.3.5 有机物对蓝铁矿结晶影响的机理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化床反应器回收污水中的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2 流化床反应器的构建
        5.2.3 含磷废水的基本性质
        5.2.4 反应条件的优化
        5.2.5 反应器连续运行的稳定性
        5.2.6 分析与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上升流速对磷回收的影响
        5.3.2 反应pH对磷回收的影响
        5.3.3 水力停留时间对磷回收的影响
        5.3.4 晶种的选择对磷回收的影响
        5.3.5 反应器连续运行的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2)MoS2/Bernalite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降解印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1.1.1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技术
    1.2 芬顿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均相芬顿氧化技术
        1.2.2 非均相类芬顿氧化技术
    1.3 铁基材料在芬顿反应中的研究现状
        1.3.1 磁铁矿(Fe_3O_4)
        1.3.2 针铁矿(α-FeOOH)
        1.3.3 赤铁矿(Fe_2O_3)
        1.3.4 水铁矿(Fe_5HO_8·4H_2O)
        1.3.5 黄铁矿(FeS_2)
        1.3.6 伯纳尔矿(Fe(OH)_3·nH_2O)
    1.4 促进Fe (Ⅱ)/Fe (Ⅲ)氧化还原循环的策略
        1.4.1 半导体和铁催化剂结合
        1.4.2 金属改性的铁催化剂
        1.4.3 载体改性的铁催化剂
        1.4.4 还原剂和铁催化剂结合
        1.4.5 金属硫化物和铁催化剂结合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材料表征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2 X射线衍射(XRD)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
        2.2.4 紫外固体漫反射(DRS)
    2.3 实验方法
        2.3.1 罗丹明B(RhB)浓度的测定
        2.3.2 铁离子浸出浓度的测定
        2.3.3 模拟印染废水的配制
第3章 MoS_2/Bn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催化脱色实验
    3.3 MoS_2/Bn-4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3.1 MoS_2/Bn-4的XRD分析
        3.3.2 MoS_2/Bn-4的XPS分析
        3.3.3 MoS_2/Bn-4的SEM分析
    3.4 MoS_2/Bn-4非均相类芬顿催化性能分析
    3.5 MoS_2/Bn-4非均相类芬顿催化体系的影响因素
        3.5.1 MoS_2/Bn的比例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3.5.2 H_2O_2浓度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3.5.3 MoS_2/Bn-4投加量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3.5.4 溶液pH值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3.5.5 不同染料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3.5.6 阴离子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3.6 MoS_2/Bn-4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的稳定性分析
    3.7 铁离子浸出实验
    3.8 MoS_2/Bn-4非均相类芬顿催化体系的反应机理
        3.8.1 自由基猝灭实验
        3.8.2 反应机理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催化协同MoS_2/Bn非均相类芬顿体系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催化脱色实验
    4.3 MoS_2/Bn-4的表征分析
    4.4 MoS_2/Bn-4的光催化性能分析
    4.5 MoS_2/Bn-4光催化体系的影响因素
        4.5.1 溶液pH值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4.5.2 不同染料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4.6 MoS_2/Bn-4光催化材料的稳定性分析
    4.7 光催化协同MoS_2/Bn-4非均相类芬顿催化体系的研究
        4.7.1 H_2O_2的浓度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4.7.2 阴离子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4.8 铁离子浸出实验
    4.9 光催化协同MoS_2/Bn-4非均相类芬顿催化体系的反应机理
        4.9.1 自由基猝灭实验
        4.9.2 反应机理分析
    4.10 动态循环反应体系处理印染废水
        4.10.1 动态反应体系的技术流程
        4.10.2 动态反应体系下印染废水的脱色效果
    4.11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回收铁同步生成钛酸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钒钛磁铁矿资源概述
        2.1.1 国外钒钛磁铁矿资源分布
        2.1.2 国内钒钛磁铁矿资源分布
    2.2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2.2.1 钒钛磁铁矿分选研究现状
        2.2.2 钒钛磁铁矿精矿综合利用现状
    2.3 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磁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3.1 直接还原概述
        2.3.2 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磁选研究现状
        2.3.3 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磁选存在的问题
    2.4 钛酸钙资源概述
        2.4.1 钛酸钙的性质及应用
        2.4.2 钛酸钙的生成方法及研究现状
        2.4.3 直接还原-磁选法研究现状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4.1 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3.4.2 机理研究方法
        3.4.3 试验所用仪器及设备
4 试样制备及性质研究
    4.1 钒钛磁铁矿制备
        4.1.1 磨矿细度对磁选效果的影响
        4.1.2 攀钢精矿磨矿磁选前后化学组成比较
    4.2 钒钛磁铁矿中元素存在形式研究
    4.3 钛磁铁矿中元素存在状态研究
        4.3.1 Ti、Fe的存在状态研究
        4.3.2 杂质元素的存在状态研究
    4.4 还原剂及性质
    4.5 小结
5 钒钛磁铁矿包埋法直接还原生成钛酸钙的研究
    5.1 含钙化合物对焙烧产物的影响
        5.1.1 Ca(OH)_2用量的影响
        5.1.2 CaSO_4用量的影响
        5.1.3 CaCl_2用量的影响
        5.1.4 CaCO_3用量的影响
        5.1.5 不同含钙化合物的影响对比
    5.2 焙烧温度对焙烧产物的影响
        5.2.1 焙烧温度对焙烧产物外观形貌的影响
        5.2.2 焙烧温度对焙烧产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5.2.3 焙烧温度对焙烧产物微观组成的影响
    5.3 还原剂种类对焙烧产物的影响
        5.3.1 不同还原剂的反应性对比分析
        5.3.2 还原剂种类对焙烧产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5.3.3 还原剂种类对焙烧产物微观组成的影响
    5.4 褐煤用量对焙烧产物的影响
        5.4.1 褐煤用量对焙烧产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5.4.2 褐煤用量对焙烧产物微观组成的影响
    5.5 焙烧时间对焙烧产物的影响
        5.5.1 焙烧时间对焙烧产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5.5.2 焙烧时间对焙烧产物微观组成的影响
    5.6 钛酸钙和金属铁的分离研究
    5.7 小结
6 钒钛磁铁矿内配法直接还原生成钛酸钙的研究
    6.1 焙烧温度对内配法焙烧产物的影响
        6.1.1 焙烧温度对内配法焙烧产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6.1.2 焙烧温度对内配法焙烧产物微观组成的影响
    6.2 石墨用量对内配法焙烧产物的影响
        6.2.1 石墨用量对内配法焙烧产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6.2.2 石墨用量对内配法焙烧产物微观组成的影响
    6.3 萤石用量对内配法焙烧产物的影响
        6.3.1 萤石用量对内配法焙烧产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6.3.2 萤石用量对内配法焙烧产物微观组成的影响
    6.4 焙烧时间对内配法焙烧产物的影响
        6.4.1 焙烧时间对内配法焙烧产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6.4.2 焙烧时间对内配法焙烧产物微观组成的影响
    6.5 内配法焙烧产物磨矿细度的影响
        6.5.1 一段磨矿细度的影响
        6.5.2 二段磨矿细度的影响
    6.6 包埋法和内配法对比及最佳条件确定
        6.6.1 包埋法和内配法下焙烧产物矿物组成对比
        6.6.2 包埋法和内配法下焙烧产物微观结构对比
        6.6.3 包埋法和内配法下焙烧条件及产品指标对比
        6.6.4 最佳工艺流程及结果
        6.6.5 产品检查
    6.7 小结
7 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及钛酸钙生成的机理研究
    7.1 试样制备及性质
    7.2 还原气氛与钛酸钙生成及铁还原的关系
        7.2.1 非还原气氛对钛酸钙生成的影响
        7.2.2 包埋法还原气氛对钛酸钙生成及铁还原的影响
        7.2.3 内配法还原气氛对钛酸钙生成及铁还原的影响
        7.2.4 气氛对钛酸钙生成及铁还原的影响对比
    7.3 含钙化合物对钛酸钙生成及铁还原的影响
        7.3.1 含钙化合物对包埋法钛酸钙生成及铁还原的影响
        7.3.2 含钙化合物对内配法下钛酸钙生成及铁还原的影响
    7.4 钛酸钙生成及钒钛磁铁矿还原机理总结
    7.5 萤石对钛酸钙生成的影响机理
        7.5.1 萤石对钛、铁矿物组成的影响
        7.5.2 萤石对焙烧产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7.6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低品位硅镁型红土镍矿中镍、铁、镁综合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镍的性质与用途
    1.3 镍的消费与供需
        1.3.1 全球镍的消费与供需
        1.3.2 我国镍的消费与供需
    1.4 红土镍矿的现状与处理工艺
        1.4.1 火法处理工艺
        1.4.2 湿法处理工艺
        1.4.3 其他处理工艺
    1.5 氧化镁生产工艺现状
        1.5.1 氧化镁的性质与用途
        1.5.2 氧化镁的生产现状
        1.5.3 氧化镁的生产工艺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红土镍矿
        2.1.2 还原剂及添加剂
    2.2 实验设备及分析设备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分析设备
        2.2.4 化学分析测定
    2.3 实验研究方法
第三章 还原焙烧-磁选回收镍铁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理
        3.2.1 配碳系数计算
        3.2.2 镍铁精矿中镍铁的回收率计算
        3.2.3 TG-DSC表征
    3.3 添加剂作用下红土镍矿还原焙烧-磁选实验研究
        3.3.1 添加剂的配比(Na_2CO_3:CaF_2)对镍铁精矿中镍铁品位及回收率影响
        3.3.2 还原时间对镍铁精矿中镍铁品位及回收率影响
        3.3.3 还原温度对镍铁精矿中镍铁品位及回收率影响
        3.3.4 磁场强度对镍铁精矿中镍铁品位及回收率影响
        3.3.5 湿磨时间对镍铁精矿中镍铁品位及回收率影响
        3.3.6 产品分析
        3.3.7 红土镍矿焙烧过程中的物相转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选尾矿酸浸-除铁-沉镁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磁选尾矿分析
    4.3 盐酸浸出磁选尾矿实验研究
        4.3.1 盐酸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4.3.2 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4.3.3 浸出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4.3.4 浸出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4.3.5 搅拌速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4.4 氢氧化钠除铁的研究
        4.4.1 除铁杂质的方法
        4.4.2 实验结果
    4.5 沉镁实验
        4.5.1 沉镁实验过程
        4.5.2 氧化镁的制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零价铁复合生物炭稳定化修复砷污染土壤及其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砷来源及污染现状
        1.1.1 土壤中砷的来源
        1.1.2 土壤砷污染现状
        1.1.3 砷的形态及危害
    1.2 砷污染土壤修复
        1.2.1 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1.2.2 砷污染土壤淋洗修复
        1.2.3 砷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
        1.2.4 铁复合生物炭修复砷污染土壤
    1.3 砷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后评估
        1.3.1 砷的生物有效性
        1.3.2 砷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后植物有效性
        1.3.3 砷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后长期稳定性
        1.3.4 砷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后健康风险评估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零价铁复合生物炭材料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铁复合生物炭材料制备与表征
        2.2.3 零价铁复合生物炭对砷的热力学实验
        2.2.4 零价铁复合生物炭对砷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铁复合生物炭理化性质
        2.3.2 铁复合生物炭的结构组成
        2.3.3 零价铁复合生物炭对砷的吸附效果
        2.3.4 零价铁复合生物炭修复效果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零价铁复合生物炭修复土壤砷的过程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砷污染土壤采集及零价铁复合生物炭制备
        3.2.3 砷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及修复效果评估
        3.2.4 稳定化修复前后土壤理化性质表征
        3.2.5 砷污染土壤修复机理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砷污染土壤理化性质
        3.3.2 砷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
        3.3.3 砷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壤修复后砷在水稻中累积效应和根际界面过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砷污染水稻土壤采集
        4.2.3 砷污染水稻土壤稳定化修复
        4.2.4 水稻盆栽实验
        4.2.5 植物理化性质分析
        4.2.6 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DIFS模型
        4.2.7 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稻中砷的吸收累积效应
        4.3.2 水稻根表铁膜中砷和铁含量
        4.3.3 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4.3.4 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变化
        4.3.5 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砷的动力学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壤修复后砷的稳定性评估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砷污染土壤采集与稳定化修复
        5.2.3 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
        5.2.4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分析
        5.2.5 砷和铁形态转化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5.3.2 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对土壤中砷稳定性影响
        5.3.3 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过程中砷和铁的形态转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壤修复后砷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仪器
        6.2.2 砷污染土壤采集与稳定化修复
        6.2.3 砷的生物可给性测试
        6.2.4 砷形态转化测试
        6.2.5 土壤稳定化前后砷的健康风险评估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稳定化修复后砷的生物可给性
        6.3.2 肠胃提取过程中砷的形态转化
        6.3.3 稳定化修复后砷的风险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蓝铁矿形成与分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磷资源危机与水体磷污染
        1.1.2 污水磷回收现状
        1.1.3 污水磷回收新方向——蓝铁矿
    1.2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3 论文梗概
第2章 蓝铁矿分离技术概论
    2.1 引言
    2.2 物理分离
        2.2.1 磁力分离
        2.2.2 泡沫浮选
        2.2.3 重力分离
        2.2.3.1 摇床
        2.2.3.2 螺旋溜槽
        2.2.3.3 水力旋流器
    2.3 其他方法
    2.4 结语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概述
    3.2 污泥来源及相关指标
        3.2.1 实际市政污泥
        3.2.2 自培纯净消化污泥
        3.2.3 含外源铁自培消化污泥
    3.3 实验主要化学试剂
    3.4 实验主要仪器
    3.5 实验检测指标与方法
        3.5.1 污泥干燥方法
        3.5.2 磷浓度测量与磷的分级提取
        3.5.3 金属含量测量
        3.5.4 沼气与甲烷测量
        3.5.5 XRD与XPS表征
        3.5.6 其他指标测定方法
第4章 富铁消化污泥中蓝铁矿形成与赋存状态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厌氧消化过程蓝铁矿形成
        4.2.2 散气气浮解离蓝铁矿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厌氧消化过程铁还原与磷释放
        4.3.2 甲烷产量与厌氧消化效率评价
        4.3.3 不同干燥方式对消化污泥中蓝铁矿的影响
        4.3.4 散气气浮的解离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旋流分离消化污泥中蓝铁矿可行性验证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污泥特征与外加蓝铁矿性质
        5.2.2 简易旋流装置搭建与分离实验设计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自培消化污泥混合蓝铁矿分离效果
        5.3.2 含外源铁自培消化污泥分离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旋流分离亦庄污水厂消化污泥中蓝铁矿及优化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原料污泥特征
        6.2.2 水力旋流器设计
        6.2.3 单级水力旋流器在不同流量工况条件分离实验
        6.2.4 磁旋流优化分离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单级水力旋流器在不同流量工况分离效果
        6.3.2 磁旋流优化分离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从铅冶炼水淬渣中回收有价组分的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铅渣的资源现状
    1.2 铅渣的性质和危害
        1.2.1 铅渣的性质
        1.2.2 铅渣的危害
    1.3 铅渣回收利用研究现状
        1.3.1 铅渣中金属的回收
        1.3.2 铅渣的无害化技术研究现状
    1.4 直接还原技术和浮选技术在铅渣回收有价金属中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试验方法
    2.1 研究内容和目标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目标
    2.2 技术路线图
    2.3 试验矿样
    2.4 试验设备与药剂
    2.5 研究方法与表征方式
        2.5.1 研究方法
        2.5.2 矿物粉末的物相分析
        2.5.3 矿物样品的形貌分析
        2.5.4 矿物样品的组成分析
第三章 水淬渣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3.1.1 化学成分
        3.1.2 矿物组成
        3.1.3 结构构造
    3.2 铜、铁、锌、赋存状态考查
        3.2.1 铜赋存状态
        3.2.2 锌赋存状态
        3.2.3 铁赋存状态
    3.3 主要矿物粒度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水淬渣中综合回收铜、锌、铁的工艺研究
    4.1 综合回收工艺流程的优化与选择
        4.1.1 原则流程的确定
        4.1.2 煤用量对焙烧的影响
        4.1.3 焙烧时间对焙烧的影响
        4.1.4 焙烧温度对焙烧的影响
        4.1.5 磨矿时间对磁选的影响
        4.1.6 铜粗选捕收剂种类对浮选的影响
        4.1.7 铜粗选捕收剂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1.8 2#油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1.9 CaO的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2 全开路和闭路流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焙烧对水淬渣回收有价金属影响的机理
    5.1 直接还原过程对水淬渣中铁的回收影响及机理
        5.1.1 含铁矿物热力学分析
        5.1.2 煤用量对水淬渣焙烧的影响机理
        5.1.3 焙烧时间对水淬渣焙烧的影响机理
        5.1.4 焙烧温度对水淬渣焙烧的影响机理
        5.1.5 焙烧前后主要含铁矿物的嵌布特征
    5.2 直接还原过程对水淬渣中锌的回收机理
        5.2.1 锌回收理论分析
    5.3 直接还原过程对水淬渣中铜回收的影响机理
        5.3.1 焙烧前后主要含铜矿物的嵌布粒度
        5.3.2 焙烧前后主要含铜矿物的嵌布特征
        5.3.3 水淬渣焙烧前后理论回收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钒、铬溶液深度除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工业过程铁杂质的来源与危害
    1.2 常规工业除铁方法综述
        1.2.1 沉淀法
        1.2.2 溶剂萃取法
        1.2.3 离子交换法
    1.3 含钒、铬溶液中铁杂质的去除方法
        1.3.1 含铬溶液中铁杂质的去除
        1.3.2 含钒溶液中铁杂质的去除
    1.4 离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1.4.1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主要成分
        1.4.2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4.3 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含羧酸基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条件的优化
        2.3.2 聚合物的表征
        2.3.3 含羧酸基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2.3.4 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研究
        2.3.5 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在Cr(Ⅲ)溶液中的应用
        2.3.6 吸附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硅胶表面接枝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硅胶表面氨基化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3.3.2 硅胶表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单膦酸基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功能单体添加量的确定
        4.3.2 聚合物的表征
        4.3.3 含单膦酸基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4.3.4 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研究
        4.3.5 聚合物对Fe(Ⅲ)离子的选择性
        4.3.6 聚合物的再生和循环使用性能
        4.3.7 聚合物在碱式硫酸铬溶液中对铁杂质的去除性能
        4.3.8 吸附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碱式硫酸铬产品中铁杂质的深度去除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离子印迹聚合物去除碱式硫酸铬中的铁杂质
        5.3.2 离子交换法去除碱式硫酸铬中的铁杂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含钒溶液中铁杂质的深度去除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2.3 分析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离子交换法初步去除含钒溶液中的铁杂质
        6.3.2 离子印迹聚合物深度去除含钒溶液中的铁杂质
        6.3.3 含钒溶液中去除铁杂质的工艺流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含砷生物冶金废水砷铁共沉淀法脱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砷的性质、来源及危害
        1.1.1 砷的性质
        1.1.2 砷的来源
        1.1.3 砷的危害
    1.2 含砷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物理化学法
        1.2.2 化学沉淀法
        1.2.3 微生物法
    1.3 臭葱石除砷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臭葱石简介
        1.3.2 臭葱石除砷技术研究现状
    1.4 黄铁矾矿物除砷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分析与检测方法
        2.2.1 液相分析
        2.2.2 固相分析
第3章 O_3预氧化对砷铁共沉淀反应处理生物冶金废水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砷铁共沉淀反应处理生物冶金废水
        3.3.2 O_3预氧化-砷铁共沉淀反应处理生物冶金废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铁离子对生物冶金废水沉砷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投加Fe(Ⅱ)-砷铁共沉淀反应处理生物冶金废水
        4.3.2 矿物还原-砷铁共沉淀反应处理生物冶金废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价铁离子对As(Ⅴ)-Fe(Ⅲ)溶液合成臭葱石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三价铁离子浓度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5.3.2 沉淀组成分析
        5.3.3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5.3.4 沉淀中As的浸出毒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三氧化二铁处理铜冶炼污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冶炼污酸的来源、危害
        1.1.1 冶炼污酸的来源
        1.1.2 冶炼污酸的危害
    1.2 铜冶炼污酸处理的现状
    1.3 三氧化二铁的研究进展
        1.3.1 三氧化二铁结构
        1.3.2 三氧化二铁的应用
        1.3.3 含三氧化二铁矿渣的特性及应用
        1.3.4 铁氧化物在砷处理上的应用
    1.4 铁的氧化物的溶解
        1.4.1 铁氧化物在酸性介质中的溶解
        1.4.2 影响铁的氧化物溶解的因素
    1.5 铁氧化物溶解浸出机制
    1.6 选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选题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技术路线图
    2.2 实验原料
        2.2.1 污酸成分
        2.2.2 三氧化二铁粉末
    2.3 化学试剂
    2.4 仪器设备
    2.5 实验方法
        2.5.1 单因素浸出实验
        2.5.2 响应面优化实验
        2.5.3 浸出动力学实验
    2.6 分析检测方法
第三章 三氧化二铁处理铜冶炼污酸因素影响实验
    3.1 引言
    3.2 污酸酸度的影响
    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5 液固比的影响
    3.6 搅拌速度的影响
    3.7 其他因素的影响
    3.8 三氧化二铁对污酸中砷的处理
    3.9 小结
第四章 响应面优化三氧化二铁在污酸中浸出条件及除砷研究
    4.1 引言
    4.2 响应面优化实验回归模型建立及分析
    4.3 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4.4 最佳工艺的确定及验证
    4.5 产物的推测分析
    4.6 结论
第五章 三氧化二铁在污酸中浸出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三氧化二铁浸出过程分析
    5.3 三氧化二铁在污酸中的浸出过程
        5.3.1 不同酸度污酸浸出过程总铁变化
        5.3.2 不同酸度污酸浸出过程pH变化
    5.4 三氧化二铁在污酸中浸出动力学
        5.4.1 实验浸出过程分析
        5.4.2 浸出动力学模拟计算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C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四、Bioleaching of marmatite in high concentration of iro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蓝铁矿结晶法的污水及污泥中磷回收技术研究[D]. 李长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2]MoS2/Bernalite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降解印染废水的研究[D]. 周泽润.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回收铁同步生成钛酸钙的研究[D]. 李小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低品位硅镁型红土镍矿中镍、铁、镁综合回收研究[D]. 王寨寨.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零价铁复合生物炭稳定化修复砷污染土壤及其后评估研究[D]. 范缙.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6]蓝铁矿形成与分离试验研究[D]. 叶嘉洲.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从铅冶炼水淬渣中回收有价组分的工艺及机理研究[D]. 卓儒明.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8]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钒、铬溶液深度除铁中的应用[D]. 朱光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
  • [9]含砷生物冶金废水砷铁共沉淀法脱砷的研究[D]. 岳馥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
  • [10]三氧化二铁处理铜冶炼污酸研究[D]. 高一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高浓度铁中铁磷铁矿的生物浸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