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油田潍22区块合理注采压力系统研究

潍城油田潍22区块合理注采压力系统研究

一、卫城油田卫22块合理注采压力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谷婷婷[1](2017)在《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合理压力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大庆油田2003年二类油层聚合物驱进入工业化应用,该类油层具有层数多、厚度薄、平面相变复杂、非均质性严重、连通性差和注采井距小等特点,其开发技术界限与主力油层差异较大,且不同含水阶段对注采压力系统要求不同。为此,亟需开展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合理压力系统研究,确定不同开发阶段地层压力、注入压力和油井流压界限,指导二类油层聚驱全过程开发。本文以北一区断东西部区块二类油层为研究对象,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空白水驱、含水下降期、含水稳定期、含水回升期与后续水驱等不同开发阶段及不同压力系统下含水率、产液量、产油量、溶解气油比等开发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不同注入速度下,地层压力、流动压力和注入压力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确定聚合物驱合理地层压力,对比了空白水驱与聚驱阶段地层压力均高于饱和压力、空白水驱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但注聚阶段高于饱和压力和空白水驱与聚驱阶段均低于饱和压力时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最终确定合理地层压力为饱和压力(8.9MPa)附近。依据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注入压力低于破裂压力、中低渗透层吸水比例及聚合物浓度上升速度等评价指标和标准,确定出注入压力和采油井流压的合理范围,绘制了聚合物驱不同阶段的合理流压图版。

景永红,刘辉,崔海军,孙剑波,马林[2](2015)在《卫城低渗油藏精细挖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城油田低渗油藏是复杂断块油藏,经历三十几年的高效开发,井况变差、事故井增多,注水调控效果变差,含水上升加快,连续四年递减居高不下,开发效果变差的问题,开展了精细构造解释研究、沉积微相研究、相控剩余油分布研究、控制递减挖潜模式研究及配套工艺适应性研究,明确了精细挖潜思路及挖潜对策。实施层间调控工作量116井次、平面调控工作量91井次及日常动态调配工作量186井次,油田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胡志成[3](2015)在《卫22块沙三下亚段单砂体刻画》文中指出针对油田目前资源现状、开发现状,在开发中暴露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地质认识,通过对油层成因单砂体细分与精细对比,建立单砂体级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取心井相分析及测井微相模式建立等基础上,开展单砂体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对成因单砂体进行重点刻画,进而开展单砂体间小隔层、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油水分布及控因解剖分析,重建油层主要含油气单砂体的沉积模型、储层结构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区块单油层的连通关系、注采关系、水淹规律、水驱油效果、扩边、扩层、保持油田稳产奠定坚实的地质基础。区块投入开发以来,油井历经多次压裂改造,不同开发期采取过多种注采调控政策,使得整个区块油水运动规律以及油层水淹水洗状况异常复杂,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影响区块开发水驱开发效果的进一步提高,也制约下一步实现区块深入挖潜的决策;层间差异大,层间矛盾突出,分层水驱动用程度严重不均。储层认识程度偏低,进一步提高水驱动用难度加大,近几年递减持续较高。卫22块1982年投入正式开发,没有开展过小层、单砂体的精细描述和刻画,储层认识程度偏低。油藏地质认识深度与开发需求不适应,目前对油藏的地质认识仅限于小层层面,远远不能满足高含水开发期精细油藏挖潜的需要,如何实现老油田进一步稳产、深挖油藏剩余资源潜力,直接影响着区块稳产方案的制定。由于沙三下亚段砂体横向变化大,砂体几何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层内夹层、小隔层的展布等认识不清楚,从而导致以单砂体为单元的注采井网潜力没有完全发挥。东濮凹陷由老到新沉积的地层有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与下伏中生界三叠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古近系沉积之后经整体抬升剥蚀然后再拗陷下沉,接受了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显然,古近系与新近系也应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新近系沉积后,第四系平原组覆盖其上,为整合接触关系。论文以等时地层格架为前提,在沉积时间单元划分的基础上,在复合砂体内部开展单砂体刻画工作,总结单砂体识别的垂向和平面标志,拟合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参数,结合单期河道砂体的空间接触关系,完成单砂体的刻画工作。通过在垂向上细分时间单元,平面上划分成因单砂体,从宏观上精细刻画三角洲相储层的非均质性,有效解释开发现象,即油水井动态反映表明,相邻河道砂受效特点不尽相同,说明平面上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其内部连通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为此,准确识别与描述成因单砂体,进一步搞清楚砂体间的连通关系,对制定挖潜调整方案具有指导意义。根据本区取芯井岩心资料,沙三下亚段岩心颜色、岩性、砂岩成分、结构、粒度资料、沉积构造以及把本区的沉积特征与前人总结的相关沉积环境特征对比,配合测井曲线的形态以及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在沙三下亚段共划分1种大相,2类亚相,9个微相。总体上根据区域沉积背景,卫22块沙三下亚段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因此大相定为三角洲相。亚相分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在微相上,三角洲前缘亚相可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漫溢、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前三角洲亚相可以细分为前三角洲泥、席状砂、浊积体。在精细刻画的基础上研究单砂体剖面展布特征为,顺物源西北向剖面受河道单砂体控制的多数井有连通体,大多数小层单元的横向砂体连续,范围很广,在大多数层位存在。垂物源方向由于横切物源,受河道单砂体控制的井连通体就会很少,造成大多数小层单元的横向砂体不连续,连通横向展布受限。单砂体平面上主要发育的类型有河道漫溢薄砂单砂体、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河口坝单砂体、远沙坝单砂体、席状砂单砂体、浊积体单砂体。储层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河道类型为分流河道,河道分布走向为西北→东南。单支河道为条带与网状。综上所述,研究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储层地质研究的细化和深化问题,重点是精细化小层划分与对比、小隔层和厚层内夹层发育状况、剩余油潜力研究及精细水驱挖潜方案研究。其根本原因是对于处于开发后期的陆相储层油藏,需要深入解剖小层砂体的内部构型,研究砂体内部的渗流屏障、渗流差异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孙剑波,朱长营,孟淑梅,李丽,朱士霞[4](2014)在《持续细分注水,不断提高卫22块水驱采收率》文中研究指明卫22块是卫城油田中低渗油藏,1982年投入开发,1983年进行试注,1986年建立初期基础井网。1997年以来先后开展了4次油藏精细描述研究,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持续实施细分层系,建立了适合各阶段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井网,分层动用程度、水驱采收率逐渐提高,采油速度1.5%以上稳产了21年,目前采收率达到56.4%,地质采出程度49.3%。

秦磊[5](2014)在《卫城油田卫2断块沙三下亚段层序及沉积微相研究》文中指出卫2块是由卫32、卫35和卫2三条二级主要断层所夹持的地垒形构造,构造总体呈北东东向的窄长条形构造形态,油藏类型属于反向屋脊式断块油藏。该油田区块经过三十多年的注水油气开发,从起始的动油不动气的气顶膨胀阶段,到现在的油气合采的气顶收缩阶段,再加上,中部大量注入水的推进作用,造就了目前较原始时期的油气、油水界面发生较大变化,地下油、气、水关系错纵复杂,急需精细油藏描述方面研究,明确地下地层形态及古沉积作用对地层的影响,减少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于是本篇论文就以沙河街组三下亚段层位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应用卫2工区130余口井的区域地质资料、测井录井资料、地球化学、分析化验资料,同时结合多种层位对比分析方法(常规测井对比、最大熵谱分析、基于测井曲线的小波变换地层划分方法),构建了卫城油田卫2断块研究工区沙河街组三下亚段高分辨率、高精度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数条;弄清楚了该工区区域构造、演化对沉积方面的影响;进一步结合相关资料,对工区沙三下亚段研究层位进行精细沉积微相、沉积演化特征研究,详解了卫2断块沉积体系演化以及分布模式,并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确定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和有利条件。对卫油田卫2块油田沙三下亚段层序及沉积微相的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依据岩心、测井录井资料,参照基准面旋回识别方法的原理、方法,采用多种对比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卫2块沙三下亚段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6条,将沙三下亚段划分为1个III级长期基准面旋回和3个IV级中期基准面旋回;(2)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前提下,对工区地层有了一定了解、认识,再结合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对卫2块沙河街组三下亚段目的层的沉积体系特征与沉积微相组合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通过分析研究得到结论,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与描述,刻画了不同微相的层序特征;在单井划相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不同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砂体厚度图和砂体的接触关系,明确了砂体的展布特征,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

李良华,饶跃新,白海燕,赵路红[6](2013)在《卫22块高含水期稳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卫22块目前处于高采出、高含水、高采油速度三高阶段,针对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Ⅱ、Ⅲ类层动用相对较低的现状,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特征与精细评价、储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分布定量描述、储层分类潜力研究及储层分类治理方案研究,不断提高油藏认识。利用成熟配套工艺技术,充分发挥一二三类储层潜力,水驱采收率提高4.87个百分点,采油速度保持在1.1%以上开发,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梅蓉[7](2013)在《五里湾长6油藏注水开发储层特征及水驱规律研究》文中提出五里湾位于中国西部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段,汕藏1996年投入生产,采用反九点井网进行注水开发,陆续建成北部、中部、南部、压裂试验区、ZJ53区、ZJ41区等6个区块。由于储层物性、注采井网、开采方式、开发年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五里湾六个区块生产情况各不相同。本文对五里湾长6油藏分区块进行系统详细的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对动、静态资料的分析,总结油藏不同区块、不同阶段的储层开发特征和水驱状况。通过对比检查井与邻近开发井,分析总结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参数的变化规律。进一少解剖油层纵向和平面水淹状况,总结油层水淹模式,以及水驱效率的控制因素,重点分析注水倍数、驱替速度、润湿性、油层非均质性、渗透率等因素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油藏水驱储最动用程度的具体技术措施,制定有效可行的开发调整方案。对于开发效果较差的区块,要改善其水驱开发效果,一方面要改善注水井的吸水状况,另一方面应实施化学调剖改来善水驱状况;通过加密井部署,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确保油藏持续高效开发。通过系统地研究,取得如下认识:五里湾长6油藏中部水驱开发效果良好,南部、ZJ41区及ZJ53区水驱效果稍差。水驱后,储层特征发生变化,一方面储层粘上总量减少、渗透率增大、润湿性向亲水方向变化,开发效果变好;而另一方而水驱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影响开发效果。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合理的注水倍数、驱替速度、注入压力均能增加水驱效率,同时使用表面活性剂能增加原油的流动性,提高水驱效率。

孙剑波,郑玉玲,李丽,段足英,朱卫东,吴国东[8](2012)在《卫22块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实践与认识》文中研究指明卫22块是中原油田所属区块中开发效果较好的一个区块,该块是常温常压、低渗透、复杂断块油藏,含油层系沙三中、沙三下,标定采收率56.38%;经过30年的开发,在采出程度高达50.5%的情况下,采油速度还保持在1%左右,卫22块在开发中主要做好了注水开发的工作。

杨东,肖利平,侯俊勇[9](2012)在《卫22复杂断块油藏高速高效开发模式》文中提出文章总结了卫城油田卫22低渗复杂断块油藏,强化地质基础研究、滚动扩边、调整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储量,及行之有效的地质对策、生产措施和工艺手段,并介绍了高含水递减期油藏开发由油藏生产管理向油藏开发经营管理转变的主要做法和效果。

任予田,孟凡辉,任春梅,徐瑞丽,赵鲁滨[10](2011)在《卫22块高含水后期提高采收率研究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22块目前处于高采出、高含水、高采油速度三高阶段,针对井况损坏严重、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缩小井距、加密调整、细分层系注水,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实现了高含水后期持续高效开发。

二、卫城油田卫22块合理注采压力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城油田卫22块合理注采压力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合理压力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油藏地质及开发简况
    1.1 油藏地质概况
        1.1.1 储层特征
        1.1.2 流体性质
        1.1.3 储层非均质性
    1.2 开发简史
第二章 典型区块数值模拟研究
    2.1 地质模型的建立
        2.1.1 确定模拟层位及平面网格划分
        2.1.2 流体性质及分区
        2.1.3 地层流体高压物性
        2.1.4 模型三维可视化
    2.2 历史拟合
        2.2.1 地质储量拟合
        2.2.2 采出程度拟合
第三章 地层压力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影响研究
    3.1 方案设计
    3.2 开发效果对比
        3.2.1 采收率
        3.2.2 含水上升率
        3.2.3 含水率变化
        3.2.4 注入压力
        3.2.5 井底流压
        3.2.6 溶解油气比变化
    3.3 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3.3.1 地层压力均高于饱和压力时指标变化规律
        3.3.2 水驱低于饱和压力但聚驱阶段高于饱和压力时指标变化规律
        3.3.3 地层压力均低于饱和压力时指标变化规律
第四章 油井流压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影响研究
    4.1 方案设计
    4.2 开发效果对比
        4.2.1 地层压力在饱和压力附近
        4.2.2 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
        4.2.3 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
    4.3 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4.3.1 含水、产液和产油变化
        4.3.2 注入压力变化
        4.3.3 溶解气油比与产气量变化
        4.3.4 生产压差和注入压差变化
第五章 注入压力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影响研究
    5.1 方案设计
    5.2 开发效果对比
        5.2.1 采收率
        5.2.2 含水上升率
    5.3 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5.3.1 含水、产液和产油变化
        5.3.2 地层压力变化
        5.3.3 溶解气油比变化
        5.3.4 生产压差变化变化
第六章 聚合物驱不同阶段合理压力界限确定
    6.1 合理地层压力界限
    6.2 合理流压注入压力界限
        6.2.1 注入压力和流压界限考虑因素
        6.2.2 空白水驱
        6.2.3 含水下降期
        6.2.4 低含水稳定期
        6.2.5 含水回升期
        6.2.6 后续水驱
    6.3 聚驱不同阶段合理压力界限图版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2)卫城低渗油藏精细挖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存在问题及基础研究内容
    2.1 存在问题
    2.2 基础研究内容
        2.2.1 精细构造解释研究:
        2.2.2 沉积微相研究:沉积特征、沉积相类型、砂体展布特征及沉积相分布。
        2.2.3 相控剩余油分布研究:
        2.2.4 控制递减挖潜模式研究:目前井网适应性研究、一类层提高采收率研究、二三类层改善水驱动用研究。
        2.2.5 配套工艺适应性研究:大修及侧钻工艺技术、储层改造工艺技术、层间调整工艺技术。
    2.3 精细挖潜思路
3 精细挖潜工作开展
    3.1 主要工作
    3.2 精细挖潜主要做法
        3.2.1 利用成熟配套工艺技术, 加大层间精细调整力度, 提高II、III类层水驱动用, 减缓产量递减。
        3.2.2 进一步强化I类层动用, 充分发挥一类层潜力, 减缓产量递减。
        3.2.3 强化日常注采管理, 减缓产量递减。
4 开发效果评价
    4.1 注采井网不断优化, 注采井数比从0.79上升到0.81。
    4.2 水驱控制、水驱动用状况得到改善, 水驱控制储量、水驱动用储量分别增加56.7×104t、72.5×104t。
    4.3 两个递减大幅度减缓。自然递减、综合递减比2012年的27.36%、16.70%分别减缓7.73和4.16个百分点。
    4.4 效益提高, 投入产出比达到1:3.6。
5 结论与认识
    5.1 开展精细油藏研究, 是低渗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控制递减、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保障。
    5.2 强化日常注采管理, 减缓产量递减是低渗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基本功。
    5.3 低渗油藏通过先期注水培养, 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 二三类层酸化、压裂引效效果较好。
    5.4 强化二三类层动用的同时, 继续提高一类层动用, 充分发挥各类S储量潜力, 才能实现低渗油藏高含水开发期控制递减、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

(3)卫22块沙三下亚段单砂体刻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油藏特点
    2.3 开发简史
    2.4 研究区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等时地层格架建立及构造特征
    3.1 小层划分与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3.2 微构造特征分析
第4章 沉积微相分析
    4.1 沉积背景及物源分析
    4.2 相标志研究
    4.3 单井相分析
    4.4 剖面相分析
    4.5 平面相展布特征
第5章 单砂体精细刻画
    5.1 单砂体对比思路和原则
    5.2 单砂体识别标志
    5.3 单砂体成因分析
    5.4 单成因砂体的识别
    5.5 单砂体展布特征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个人简介

(4)持续细分注水,不断提高卫22块水驱采收率(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况
2 提高水驱采收率的主要做法
    2.1 及时建立主力层系基础井网, 实施注水开发
    2.2 不断细分开发层系, 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2.2.1 1996年建立两套井网开发
        2.2.2 2003年细分为四套井网开发
        2.2.3 细分重组, 局部实现七套井网开发
        2.2.4 利用大斜度定向井技术挖潜构造高部位剩余油。
        2.2.5 利用换井底、下4″套单注差层, 建立差层注水井网。
        2.2.6 实施井组精细治理, 提高Ⅱ、Ⅲ类层水驱动用程度。
        2.2.7实施一类层治理。

(5)卫城油田卫2断块沙三下亚段层序及沉积微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选题依据
    0.2 研究内容
        0.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0.2.2 沉积古环境分析
        0.2.3 典型相模式研究
        0.2.4 沉积微相展布规律研究
        0.2.5 沉积演化与沉积模式研究
    0.3 技术路线
    0.4 完成主要工作量
    0.5 主要创新点
1 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质背景
        1.1.1 地质概况
        1.1.2 盆地发育特征
    1.2 勘探开发简况
        1.2.1 油田基本概况
        1.2.2 勘探开发历程
        1.2.3 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2.1 概述
    2.2 层序界面的识别
        2.2.1 岩心界面识别
        2.2.2 测井界面识别
    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旋回识别
        2.3.1 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及划分
        2.3.2 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及划分
        2.3.3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2.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2.4.1 层序地层连井剖面
        2.4.2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发育特征
3 沉积相研究
    3.1 概述
    3.2 沉积相识别标志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沉积构造特征
    3.3 沉积相类型及相序列
        3.3.1 微相分析
        3.3.2 单井相分析
        3.3.3 测井相分析
    3.4 沙三下亚段砂体展布及沉积微相分布
        3.4.1 平面分布特征
        3.4.2 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
    3.5 沉积模式及演化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6)卫22块高含水期稳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地质概况
2 开发中存在问题
3 基础研究
4 主要做法及效果
5 油藏开发效果
6 认识

(7)五里湾长6油藏注水开发储层特征及水驱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开发特征及水驱形势分析
    2.1 研究区开发现状
    2.2 采油采液指数变化规律
    2.3 含水上升规律
    2.4 水驱状况评价
        2.4.1 水驱储量控制(动用)程度分析
        2.4.2 注入水波及状况分析
        2.4.3 水驱指数、耗水率与存水率分析
    2.5 油井产量递减规律
    2.6 压力变化规律
    2.7 油藏采收率评价
    2.8 小结
第三章 储层变化特征
    3.1 储层岩性参数变化
    3.2 储层物性参数变化
    3.3 储层孔隙结构变化
    3.4 储层含油性变化
    3.5 储层润湿性变化
    3.6 流体性质变化
    3.7 电性变化
第四章 油层水淹模式
    4.1 油层水淹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4.2 油层水淹模式分析
第五章 水驱效率控制因素分析
    5.1 渗透率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
    5.2 注水倍数对采出程度的影响
    5.3 水驱速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
    5.4 驱替压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5.5 储层非均质性对采收率的影响
    5.6 表面活性剂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
        5.6.1 降压增注提高驱油效率
        5.6.2 表面活性剂后润湿性变化
        5.6.3 表面活性剂后相渗变化
        5.6.4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分析
第六章 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6.1 合理地层压力
    6.2 合理流动压力
    6.3 合理生产压差
    6.4 合理注采比
    6.5 合理采油速度
    6.6 小结
第七章 提高水驱效率技术措施
    7.1 注采方案调整
    7.2 井网调整研究
    7.3 油水井措施方案研究
    7.4 小结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卫22复杂断块油藏高速高效开发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地质特征
2 开发历程及做法
    2.1 弹性试采阶段 (1982年7月~1983年9月)
    2.2 全面注水开发、井网完善调整阶段 (1983年10月~1990年12月)
    2.3 滚动扩边增储阶段 (1991年~1994年)
    2.4 产量递减、综合治理阶段 (1995年~1998年)
    2.5 降低成本综合治理阶段 (1999年至今)
3 认识和结论

(10)卫22块高含水后期提高采收率研究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地质概况
2 开发中存在问题
    2.1 层间矛盾较为突出, 分层动用差异大
    2.2 井况损坏严重, 影响分层动用
3 基础研究
4 主要做法及效果
    4.1 深化基础研究, 缩小井距、加密调整注采井网
    4.2 精细相控剩余油研究, 开展精细注采调整, 实施差异相带挖潜
    4.3加强构造复杂带研究, 先注水, 后调整, 提高了开发效果
5油藏开发效果
6几点认识

四、卫城油田卫22块合理注采压力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合理压力系统研究[D]. 谷婷婷.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2]卫城低渗油藏精细挖潜研究[J]. 景永红,刘辉,崔海军,孙剑波,马林. 科技视界, 2015(29)
  • [3]卫22块沙三下亚段单砂体刻画[D]. 胡志成. 长江大学, 2015(02)
  • [4]持续细分注水,不断提高卫22块水驱采收率[J]. 孙剑波,朱长营,孟淑梅,李丽,朱士霞.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4(15)
  • [5]卫城油田卫2断块沙三下亚段层序及沉积微相研究[D]. 秦磊.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6]卫22块高含水期稳产的研究[J]. 李良华,饶跃新,白海燕,赵路红. 内江科技, 2013(06)
  • [7]五里湾长6油藏注水开发储层特征及水驱规律研究[D]. 梅蓉.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8)
  • [8]卫22块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实践与认识[J]. 孙剑波,郑玉玲,李丽,段足英,朱卫东,吴国东.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16)
  • [9]卫22复杂断块油藏高速高效开发模式[J]. 杨东,肖利平,侯俊勇. 内江科技, 2012(01)
  • [10]卫22块高含水后期提高采收率研究途径[J]. 任予田,孟凡辉,任春梅,徐瑞丽,赵鲁滨.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23)

标签:;  ;  

潍城油田潍22区块合理注采压力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