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肌的反向散射积分超声组织表征

正常心肌的反向散射积分超声组织表征

一、正常心肌背向散射积分超声组织定征(论文文献综述)

周着黄,盛磊,吴薇薇,吴水才,高宏建,丁琪瑛[1](2014)在《基于超声背向散射积分的微波热疗无损测温》文中研究表明旨在探索一种基于超声背向散射积分的微波热疗无损测温方法,利用水浴加热实验系统,以新鲜离体猪肝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不同温度下的超声原始射频信号,分析各温度下组织的背向散射积分,建立背向散射积分与温度相关性模型用于微波加热实验过程中温度的检测.所建相关性模型为: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值为0.062×t+3.591;该模型在低温段(≤70℃)测温误差较小(<5℃),在高温段(>70℃)测温误差较大(>10℃).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可用于常规热疗无损测温;微波热疗温度分布不均使得检测较为困难;利用正常与热凝固组织背向散射积分的差异进行热凝固区检测具有一定优势.

盛磊[2](2013)在《微波热疗超声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肿瘤热疗是指利用某种加热方法将肿瘤组织加热至超过其耐热温度以杀死癌细胞,治疗效果的实时无损评价是肿瘤热疗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热疗监控成像主要有超声(US,Ultrasound)、核磁共振(MRI,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组织断层成像(CT,Computed Tomography)三种方式。CT由于对人体组织有损伤,MRI由于实时性较差、价格昂贵,且需要核磁兼容设备,都不便推广使用。超声因成本低、实时性好、与热疗设备兼容等优点,成为热疗监测的首选。本文研究了利用超声对微波热疗实时监测及相应系统设计。购置具有原始超声射频信号接口的高速超声数据采集器,搭建水浴加热实验及微波热疗实验平台,通过实验建立超声无损测温模型及超声组织定征模型,研究超声测温及生物组织热凝固区识别方法,并设计出相应微波热疗超声监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实验平台的搭建。为了研究生物组织超声特征参数与温度的相关性,设计水浴实验系统。通过调节水箱温度,提取不同温度下的组织超声射频回波信号,建立超声无损测温及超声组织定征模型;为了利用超声监测微波热疗,设计微波热疗实验系统,提取热疗过程中组织超声射频回波信号,通过分析超声回波特征参数,识别热疗过程中的热凝固区;为了验证识别结果的准确性,统计微波热疗实验过程中不同加热功率和不同加热时间所获取的热凝固区大小。(2)生物组织超声特征参数的温度相关性研究。基于水浴实验平台,提取不同温度下的超声射频和视频特征参数,分析其与温度的相关性。其中超声回波射频信号参数主要包括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超声回波中心频率、超声衰减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超声衰减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相关性系数大于0.95,超声回波中心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超声回波视频信号主要通过自建B超图像,分析图像的纹理特征参数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了灰度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等31个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高温度相关性的参数有灰度直方图中的灰度均值、灰度共生矩阵中的熵及灰度梯度共生矩阵中的混合熵、逆差距、相关。结合纹理参数的温度相关性分析和比值分析,可以得到随着组织的热凝固,超声纹理特征参数改变较大的有:灰度直方图统计量中的灰度均值,灰度梯度共生矩阵中的灰度不均匀性、能量、混合熵、惯性和逆差矩。微波热疗由于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用超声回波检测温度误差较大,很难达到临床应用要求。(3)组织微波热凝固区的超声无创检测研究。通过超声组织定征方法检测微波热疗过程中的热凝固区,并与实际测量的热凝固区大小对比,获取准确性最高的定征方法用于微波热疗监测系统的设计。采用的超声组织定征方法分别为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超声图像纹理特征参数、超声回波功率谱积分、散射元平均间距。研究结果表明:背向散射积分可以很好的检测出热凝固区,检测的速度较快,但由于组织的不均匀性,容易在热凝固区外获得识别结果;利用超声纹理特征参数进行热凝固区识别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但由于声影的存在,检测结果只有实际消融区的一半,且纹理参数计算及神经网络的识别计算量很大,检测速度比较慢,不太适合热疗实时监测;利用超声功率谱积分值识别热凝固区,容易在热凝固区外检测到多余的组织,可能是利用频谱积分进行检测使用的数据太长,不易获得更加细节的信息;利用超声检测生物组织散射元平均间距的改变来检测热凝固区,既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又有较快的速度,可应用于肿瘤热疗的实时监测。(4)微波热疗超声无创监测系统的设计。通过MATLAB GUI实现肿瘤热疗超声无创监测系统的设计,利用微波热疗实验所获得的超声原始射频信号,重建B超图像,通过散射元平均间距的不同检测热凝固区,并将检测结果叠加到自建的B超图像之上,这样既能利用B超进行监测,在热疗过程中观察组织的整体状况,又能够通过灰度编码获取组织在热疗过程中的热凝固区变化。

王强[3](2011)在《主动脉夹层的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超声密度的变化对预测主动脉夹层疾病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和非主动脉夹层患者39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分别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选取左右颈动脉长轴,胸主动脉长轴,测量动脉内中膜的超声密度,即背向散射积分。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组内双侧颈动脉之间、颈动脉与主动脉之间动脉内中膜超声背向散射积分的相关性用Pearson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对两组患者之间颈动脉、胸主动脉的内中膜超声密度变化的差异性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结果主动脉夹层组胸主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均值X =41.827,标准差S=4.488,均值的95%置信区间是(40.151, 43.503);左颈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均值X =33.077,标准差S =3.237,均值的95%置信区间是(31.868,34.285);右颈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均值X =33.327,标准差S=3.836,均值的95%置信区间是(31.894,34.759)。胸主动脉与左颈动脉之间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相关系数r=0.566,P < 0.01 ,二者显着相关。胸主动脉与右颈动脉之间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相关系数r=0.675,P < 0.01 ,二者显着相关。左右颈动脉之间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相关系数r=0.626,P < 0.01 ,二者显着相关。非主动脉夹层组胸主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均值X =49.415,标准差S=5.071,均值的95%置信区间是(47.771,51.059);左颈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均值X =39.182,标准差S=4.961,均值的95%置信区间是(37.573,40.790);右颈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均值X =39.241,标准差S=5.187,均值的95%置信区间是(37.560,40.922),胸主动脉与左颈动脉之间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相关系数r=0.743,P< 0.01 ,二者显着相关。胸主动脉与右颈动脉之间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相关系数r=0.722,P < 0.01 ,二者显着相关。左右颈动脉之间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相关系数r=0.631,P < 0.01 ,二者显着相关。主动脉夹层组与非主动脉夹层组之间相对应血管超声密度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胸主动脉内中膜的超声密度比较,t=6.473,P <0.01,二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非主动脉夹层组的胸主动脉内中膜的超声密度高于主动脉夹层组。左颈动脉血管内中膜的超声密度比较,t=6.167,P < 0.01 ,二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右颈动脉血管内中膜的超声密度比较,t =5.237,P < 0.01,二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非主动脉夹层组的颈动脉内中膜的超声密度高于主动脉夹层组。结论测量颈动脉与胸主动脉内中膜超声密度变化能反映其相应血管病理差异。颈动脉与胸主动脉之间内中膜超声密度相关性好。测量颈动脉内中膜超声密度可以反映胸主动脉内中膜超声密度变化,反映其病理变化特征,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筛检方法之一,提示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用来预测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此方法经济、简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文娟[4](2009)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评价兔慢性肾衰心肌损害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观察兔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发生发展过程中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的变化,探讨该技术在评估慢性肾功能衰竭心肌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只健康雄性家兔,每日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共8周,建立CRF模型。分别于注射C-BSA前、注射C-BSA后2周、4周、6周、8周对兔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在AD-IBS条件下,取标准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应用背向散射联机分析软件,测量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心肌的标化IBS值(IBS%)和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幅度(CVIB);同时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每次超声检查结束后随机处死一只兔子,取出肾脏和心脏进行病理检查。以血生化及病理结果作为参照,比较CRF发生发展过程中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注射C-BSA前心肌背向散射积分时间强度曲线为随心动周期有规律变化的正弦波曲线,注射C-BSA后4周起各检测时间点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IBS%持续增高,间隔从(70.88±3.99)%增加至(81.23±2.58)%,后壁从(71.27±1.91)%增加至(79.69±2.15)%,CVIB持续降低,间隔从(8.50±0.72)dB降低至(5.67±0.43)dB;后壁从(10.18±2.24)dB降低至(5.22±0.80)dB,注射C-BSA后4周、6周、8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心房室腔内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射血分数、缩短分数以及E/A比值在注射C-BSA前、注射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肌酐、尿素氮自6周起明显升高,与注射C-BSA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④心肌病理观察表现为从4周到6周心肌细胞排列不整齐,心肌细胞不均匀性肥大,间质纤维组织增多,8周时出现间质纤维化,心肌细胞浆空泡变性。同时肾脏病理结果显示从2周到6周肾小球囊腔扩大、肾小球细胞肿胀和囊腔内渗出物;8周时出现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结论:在慢性肾衰竭进展中,心肌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能够敏感、定量地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心肌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康燕飞,高晓军[5](2008)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在尿毒症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作为近年来一项新技术,在心脏、肝脏、肾脏等疾病诊断中被广泛应用,而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会出现各种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损害。本文就IBS在尿毒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崔凯[6](2006)在《超声心动图及背向散射参数测定评价电磁脉冲照射大鼠心肌及左室收缩功能改变情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正常大鼠心脏和电磁脉冲照射后大鼠心脏的对照研究,评价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对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的诊断价值。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研究电磁脉冲照射后大鼠心脏的形态结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初步探索利用影像学判断电磁脉冲引起大鼠心肌病变的方法,明确电磁脉冲照射后大鼠心脏收缩功能或心肌组织的声学特征性改变。 方法: 第一部分 选用雄性二级SD大鼠40只,按体重随机平均分为辐照组和对照组(假照射组),辐照组给以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照射,对照组给以假照射,电磁脉冲参数具体为单次EMP照射,电场强度为50 kV/m;辐照方式:大鼠身体长轴平行于电场方向。于照射前及照射后24小时2个时间点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左室长轴腱索水平用M型测量并记录左室收缩末和舒张末内径,计算收缩、舒张末容积,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等收缩功能指标;每个测值测量5次,取平均值。之后活杀大鼠(各时间点每组活杀10只),取心肌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 第二部分 选用雄性二级SD大鼠40只,按体重随机平均分为辐照

白旭东[7](2006)在《肝癌的灰阶超声、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与CD34、P53及PCNA表达间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灰阶超声与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对48例肝细胞癌进行检测,分析肝细胞癌的灰阶超声特点、背向散射积分特点和CDFI、CPA、PW和DPI特点,并将上述特点与部分临床指标和病理学、CD34、p53和PCNA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边界及内部回声均匀性与组织分化和有无转移有明显相关性,超声表现为瘤体多发、瘤体边缘模糊及瘤体中心伴有坏死者的组织学分化程度差,提示HCC的超声征像对HCC的发展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HCC的PPI、SDI及AII%与其周边的正常肝组织、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组织均有明显差别;CDFI和CPA与肝癌的分化程度及有无转移明显相关,血流信号越多,分化程度越低,转移几率越高;RI与肝癌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HCC的DPI显着增高;瘤体直径>3cm其CD34、p53蛋白与PCNA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瘤体直径<3cm,表明前者具有相对更高的恶性程度,肿瘤细胞增殖更为活跃;HCC组织细胞分化越差,CD34、p53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水平越高,提示CD34、p53蛋白表达和PCNA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CDFI、CPA血流分级随着CD34的增大而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血管的增生情况;肝癌的多普勒血流参数RI,CD34,p53蛋白及PCNA表达和肿瘤的大小、有无转移呈相关关系,提示三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肝癌的生物系特征。

刘美新[8](2006)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与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检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和心肌背向散射积分的变化,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单纯性MS患者54例和健康志愿者35例。取左心室长轴切面,进入背向散射积分系统,测量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及心包背向散射积分的平均值(AII)及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幅度值(CVIB),计算室间隔、左心室后壁与心包的校正的背向散射积分值(IBS%)。在心尖四腔心及心尖两腔心切面,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获取二尖瓣环的后间隔、左心室侧壁、左心室前壁和左心室下壁四个位点沿左心室长轴运动的速度频谱图,测量每个位点的收缩期位移(DS)、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M)、收缩前期时间(PCTM)、收缩时间(CTM)及PCTM/CTM比值。结果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将54例MS患者进一步分为EF正常组和EF减低组,其中42例患者EF值大于50%为EF正常组,12例患者EF小于50%为EF减低组。IBS%在EF正常组和EF减低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在EF减低组明显高于EF正常组(P<0.001)。CVIB在EF减低组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P<0.001),在EF减低组明显小于EF正常组(P<0.001)。SM在EF正常组和EF减低组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在EF减低组明显小于EF正常组(P<0.01)。DS在EF正常组和EF减低组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01),在EF减低组明显小于EF正常组(P<0.001)。PCTM/CTM比值在EF正常组和EF减低组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01),在EF减低组大于EF正常组(P<0.001)。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减低在EF正常组和减低组的发生率分别为60.2%和100%(P<0.001)。二尖瓣口有效面积(EOA)与IBS%、CVIB间存在低度相关性(分别为r=-0.44,P<0.01;r=0.46,P<0.001),与SM、DS、PCTM/CTM比值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r=0.52,P<0.001;r=0.34,P<0.05;r=-0.43,P<0.01),左心室EF值与SM、DS之间相关性较好(分别为r=0.61,P<0.01;r=0.50,P<0.01),与PCTM/CTM比值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r=-0.42,P<0.01),与IBS%、CVIB之间存在高度、中度相关性(r=-0.71,P<0.001;r=0.53,P<0.001);SM与MPG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r=-0.54,P<0.001),DS与MPG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r=-0.32,P<0.05),IBS%、CVIB与MPG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r=0.54,P<0.001;r=-0.50,P<0.001);SM与CVIB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r=0.82,P<0.001);SM、DS与IBS%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r=-0.62,P<0.001;r=-0.63,P<0.001);DS与CVIB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r=0.61,P<0.001)。结论 绝大多数MS患者存在左心室心肌的纤维化,其纤维化

罗玮[9](2005)在《超声背向散射评价心肌纤维化及心肌收缩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超声背向散射是评价组织内细微结构变化的无创性超声诊断技术,用现代技术将指向探头的背向散射波进行整合,就形成了背向散射技术,用相关区域的高频回波信号的平方进行积分所得为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肌异常改变如纤维化、淀粉样变、水肿、肥大和排列紊乱均可引起超声信号发生细微改变,从而导致背向散射参数的变化。本研究通过检测陈旧梗死心肌、缺血性心肌病以及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病变心肌的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并与常规评价心肌局部收缩功能的参数相比较,探讨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入选经临床、生化检查、胸部X线、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部分病例行冠脉造影检查确诊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分为陈旧前壁心梗组20例、陈旧非Q波心梗组20例、缺血性心肌病组20例和DCM组20例,并入选冠脉造影正常的无冠心病、先心病、风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及扩张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20例设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各房室内径、射血分数(Simpson法)以及左室前间隔、后壁舒张、收缩末期的室壁厚度,启动AD-IBS程序测定左室各室壁节段心肌的标化背向散射积分平均值(AII%,单位%)及背向散射积分心动周期变化幅度(CVIB,单位dB),分别测定左室前间隔左室侧、右室侧及后壁心内膜下1/2及心外膜下1/2心肌的AII%和CVIB,计算AII%的跨壁梯度(TGIB)。通过比较各组结果,评价心肌的收缩能力及心肌纤维化程度。所有各项指标均以统一标准严格测定。 结果:各组年龄比较:缺血性心肌病组显着高于对照组;扩张型心肌病组、陈旧前壁心梗组、陈旧非Q波心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扩张型心肌病组年龄显着低于缺血性心肌病组及陈旧非Q波心梗组。各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无显着性差异。 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间左房、左室舒张末、左室收缩末、右房及右室舒张末内径值均有显着性差异:扩张型心肌病组、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的各房室内径值显着高于对照组、陈旧前壁心梗组及陈旧非Q波心梗组;扩张

罗玮,孙根义[10](2005)在《背向散射超声心肌组织定征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二、正常心肌背向散射积分超声组织定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心肌背向散射积分超声组织定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超声背向散射积分的微波热疗无损测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1.1.1 恒温水浴加热系统
        1.1.2 植入式微波加热实验
    1.2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
        1.2.1 理论基础及算法实现
        1.2.2 实验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背向散射积分与温度的相关性
    2.2 利用背向散射积分测温
3 讨论
4 结论

(2)微波热疗超声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热疗的历史与现状
        1.1.2 肝癌热疗
        1.1.3 微波热疗原理及生物学机制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热疗中的温度检测技术
        1.3.2 无损估计体内温度的超声方法
        1.3.3 肿瘤热疗中超声无创监测技术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热疗生物组织模型及实验系统
    2.1 超声探测组织温度及损伤程度模型
        2.1.1 生物组织离散随机介质模型
        2.1.2 生物组织分层介质模型
        2.1.3 超声背向散射信号仿真
    2.2 热疗超声监测实验系统
        2.2.1 超声数据采集
        2.2.2 恒温水浴加热实验
        2.2.3 植入式微波加热实验
    2.3 实验数据的获取
        2.3.1 恒温水浴加热实验数据获取
        2.3.2 微波加热实验数据获取
        2.3.3 病理组织学改变
        2.3.4 微波加热实验热凝固区统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组织超声特征参数与温度相关性的研究
    3.1 生物组织的超声特性
        3.1.1 生物组织的超声特性
        3.1.2 肝脏组织学特征
    3.2 超声测温的原理与方法
        3.2.1 超声射频特征参数测温
        3.2.2 超声视频特征参数测温
    3.3 超声回波特征参数的提取
        3.3.1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3.3.2 实验数据获取与处理
        3.3.3 结果与讨论
    3.4 超声射频参数与温度相关性研究
        3.4.1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与温度相关性
        3.4.2 超声频移与温度相关性
        3.4.3 超声衰减系数与温度相关性
    3.5 超声视频参数与温度相关性研究
        3.5.1 概述
        3.5.2 超声图像纹理特征及分析方法
        3.5.3 超声图像纹理特征与温度相关性
    3.6 超声测温与热电偶测温比较分析
        3.6.1 利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测温
        3.6.2 利用超声衰减系数测温
        3.6.3 测温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织微波热凝固区的超声无创检测
    4.1 基于超声背向散射积分的热凝固区检测
        4.1.1 背向散射积分在生物组织定征中的应用
        4.1.2 热凝固组织背向散射积分分析
        4.1.3 检测结果及分析
    4.2 基于超声图像纹理特征的组织热凝固区检测
        4.2.1 基于纹理特征组织热凝固区检测方法
        4.2.2 纹理特征分析与分类
        4.2.3 支持向量机在热凝固区检测中的应用
        4.2.4 检测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组织超声频移热凝固区检测
        4.3.1 正常与热凝固组织超声回波频率分析
        4.3.2 利用频谱积分进行组织定征
        4.3.3 检测结果及分析
    4.4 基于生物组织散射元间距特征的热凝固区检测
        4.4.1 生物软组织超声背向散射信号仿真
        4.4.2 小波变换在散射元平均间距检测中的应用
        4.4.3 利用散射元平均间距检测组织热凝固区
        4.4.4 检测结果及分析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消融后热凝固区与识别结果比较
        4.5.2 消融过程中热凝固区与识别结果比较
        4.5.3 检测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波热疗超声无创监测系统设计
    5.1 系统结构
    5.2 硬件构成及原理
        5.2.1 超声探头
        5.2.2 超声高速数据采集器
        5.2.3 采集数据格式
        5.2.4 通用计算机平台
    5.3 软件设计
        5.3.1 超声原始射频信号的采集与读取
        5.3.2 超声图像的重建
        5.3.3 热消融区识别
        5.3.4 热消融区监测
    5.4 系统性能测试
        5.4.1 肿瘤热疗无创监测系统界面
        5.4.2 超声图像采集与显示
        5.4.3 热凝固区的识别与验证
        5.4.4 系统性能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6.2.1 热疗中的超声无创监测
        6.2.2 热疗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主动脉夹层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评价兔慢性肾衰心肌损害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超声心动图及背向散射参数测定评价电磁脉冲照射大鼠心肌及左室收缩功能改变情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第一部分 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电磁脉冲照射大鼠左室收缩功能改变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背向散射积分评价电磁脉冲照射大鼠心肌组织改变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肝癌的灰阶超声、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与CD34、P53及PCNA表达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第一节 超声组织定征(UTC)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心脏、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微血管密度(CD34)、P53 基因及PCNA 与肝细胞肝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肝癌的灰阶超声与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与多普勒灌流指数的对比研究及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肝癌的灰阶超声、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与CD34、P53 及PCNA 表达间关系研究
    引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8)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与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MS患者左心系统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2.3 MS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比较
    2.4 MS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与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关系
    2.S MS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指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P的关系
    2.6 MS患者背向散射积分指标比较
    2.7 MS患者背向散射积分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关系
    2.8 MS患者背向散射积分指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的关系
    2.9 左心室长轴收缩指标与背向散射积分指标间的关系
    2.10 重复性测量实验
第三章 讨论
    3.1 背向散射积分与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关系
    3.2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心肌病理异常变化
    3.3 MS患者左心室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4 左心室长轴功能的解剖和生理学基础
    3.5 MS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
    3.6 MS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与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关系
    3.7 背向散射积分与组织多普勒参数之间的关系
    3.8 临床意义
    3.9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9)超声背向散射评价心肌纤维化及心肌收缩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背向散射超声心肌组织定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背向散射原理及常用指标
    1.1 背向散射原理
    1.2 常用指标
        1.2.1 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值 (IBS)
        1.2.2 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平均值 (average image intensity, AII)
        1.2.3 背向散射积分心动周期变化幅度 (cycle variation of integrated backscatter, CVIB)
        1.2.4 跨壁背向散射积分梯度 (transmural gradient of IBS, TGIB)
        1.2.5 周期变化延迟时间 (delayed time of cycle variation of integrated backscatter, DTCV)
2 背向散射与心肌病变的关系
    2.1 正常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及其周期性变化的研究
    2.2 病变心肌对背向散射参数的影响
3 不同心肌病变的背向散射超声心肌组织定征
4 背向散射技术的局限性
    4.1 标准化
    4.2 取样容积
    4.3 各向异性

四、正常心肌背向散射积分超声组织定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超声背向散射积分的微波热疗无损测温[J]. 周着黄,盛磊,吴薇薇,吴水才,高宏建,丁琪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4(05)
  • [2]微波热疗超声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 盛磊.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 [3]主动脉夹层的预测研究[D]. 王强. 泰山医学院, 2011(05)
  • [4]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评价兔慢性肾衰心肌损害的实验研究[D]. 王文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09(10)
  • [5]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在尿毒症的临床应用进展[J]. 康燕飞,高晓军.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08(02)
  • [6]超声心动图及背向散射参数测定评价电磁脉冲照射大鼠心肌及左室收缩功能改变情况的研究[D]. 崔凯. 第四军医大学, 2006(12)
  • [7]肝癌的灰阶超声、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与CD34、P53及PCNA表达间关系研究[D]. 白旭东. 吉林大学, 2006(10)
  • [8]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与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关系的临床研究[D]. 刘美新. 青岛大学, 2006(09)
  • [9]超声背向散射评价心肌纤维化及心肌收缩功能研究[D]. 罗玮. 天津医科大学, 2005(07)
  • [10]背向散射超声心肌组织定征的研究进展[J]. 罗玮,孙根义. 临床荟萃, 2005(01)

标签:;  ;  ;  ;  

正常心肌的反向散射积分超声组织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