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信息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构想——计算机在古籍检索中的应用

古籍信息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构想——计算机在古籍检索中的应用

一、高效开发利用旧志信息资源的构想——计算机在旧志检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梅[1](2020)在《存世宁夏旧方志数字化整理探析》文中指出数字化是古籍整理的必然趋势。文章对存世宁夏旧方志数字化整理的整体实施方案进行了探讨,从底本选择、数字化整理必备要素、全文及书目数据库构建等环节进行分析,提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须在经费支持、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制定整体规划、建立统一规范等方面做好前期保障等意见和建议。

俞雪莲[2](2019)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而依托于这一背景下所形成的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则是综合反映东汉至民国期间福州十邑地区与其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地区通过海上交通进行对外经贸往来而延伸至政治、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各种历史文献以及民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总和。前者涵盖的文献类型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志、谱牒、侨批、考古资料、乡邦人士及外邦人士着述等文本文献,以及票据、契约、金石拓片、舆图、碑刻铭文等非文本文献;后者则主要为民国以来学者的相关研究论着、论文集等文献类型呈现。本文以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科学方法,对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与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从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概念界定、收藏现状、研究价值等方面,系统梳理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和开发的整体情况,论述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各自特点,分析了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开发工作中分别存在的不足,最后就现存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及对策。

韦恬[3](2019)在《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天津地方志工作的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方志是在一定时期内全面记录某个地区的社会、政治、自然、经济和文化方面内容的公共文化产品,地方志工作属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一部分,承担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功能。我国社会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新时期,传统的地方志工作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对地方志工作如何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以便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本文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角度对地方志工作效能提升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从公共管理学理论入手,从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政务信息化三方面理论分析了地方志工作的公共文化职能,得出了公共文化产品是地方志工作成果的核心定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地方志工作的主要职能,政务信息化是地方志工作的发展趋势的结论。结合理论,对天津地方志工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天津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地方志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单一、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发挥不充分,系统信息化发展不成熟。通过借鉴广西和郑州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以建立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具体举措,提升天津地方志工作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具体操作上,对天津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行需求分析得出了平台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及具体建设方案,通过共享数据库、网上修志、地方志书数字化等功能来解决上述所面临的三方面问题。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说明了平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刘玮[4](2018)在《九华山寺庙园林理法研究》文中认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明清时期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现已成为国家重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佛教、道教、儒学思想融合进自然风光,通过寺庙园林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历代更替兴衰,流传至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给九华山的生态环境以及景观风貌带来了压力,并威胁到九华山独具特色的山林佛寺的保护。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九华山寺庙园林的整体布局结构、单体构成以及意境的营造,表现了九华山的宗教文化、乡土文化特点。表现出独特的形式、空间及文化审美。本文以九华山寺庙园林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和文化三个维度入手,从宏观、微观的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图像学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对九华山寺庙园林的形成和营造理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时间维度上,研究九华山寺庙园林的营建过程,包括寺庙园林的营建、交通体系的营建、聚落景观的营建。空间维度上分别从宏观角度分析九华山山水格局和空间序列,并对九华山寺庙的选址特点、环境朝向、尺度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微观角度对寺庙园林构成进行分析总结,包括对引导空间、建筑空间、环境空间的研究。从文化维度上对九华山寺庙园林意境的营造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九华山寺庙园林的营建过程与其佛教文化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过程相对较连续,呈现明显的波峰波谷期,其中中晚唐、宋代、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是九华山寺庙园林发展的高峰期。第二,九华山整体布局结构特征呈现虚实相生的山水空间格局和“两轴一面,张弛有度”的空间序列。第三,寺庙园林构成理法特征包括灵活自由的寺庙择址和因山就势的寺庙布局。九华山丰富多样的地貌、水资源的分布决定了其寺庙选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寺庙建筑布局虽受中国传统寺庙建筑布局特点的影响,但更多是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具有层次丰富组织有序的引导空间,紧凑方整的建筑形态,结合自然的设计。研究九华山作为佛教名山的风景特征以及九华山的寺庙园林理法对于保护九华山景观风貌、维持九华山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为山岳类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与自然形胜的保护、恢复、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娜[5](2017)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着名农史学家万国鼎主持汇编了一套方志农业专题资料——《方志物产》,共431册、3000余万字,摘抄自全国40多个大中型城市、100多个文史单位的数千部地方志,时间长、范围广,数量大、内容多,价值高、意义重,为农史研究和区域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目前,《方志物产》数字化整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地域范围的选择上,研究方法的应用上,还是文本内容的挖掘上,都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开拓。融合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从单省份到多省份到全国范围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从单一对象到多重对象的挖掘,更大程度地发掘和利用《方志物产》的价值,更好地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服务。本研究立足于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和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的电子文本为研究语料,通过智能化识别文中的命名实体,抽取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社会网络的数据源,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现实体之间关系的可视化展示,从不同的视角根据实际需求对网络进行分析,以便进行知识发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全文数据库建设通过梳理《方志物产》山西分卷文本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文本规范化的标准,并借助文本处理软件实现全部文本的格式化处理,以此为依据,设计数据库的表格和字段,批量导入文本,完成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中,共包含志书表、物产分类信息表和物产基本信息表三个表格。其中,志书表的主键志书编号为物产分类信息表的外键,物产分类信息表的主键分类编号为物产基本信息表的外键,这样不仅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还减少了信息冗余,在保证信息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基础操作的情况下,还可以便捷地实现三张表格的联合查询。(2)《方志物产》山西分卷所载的物产信息研究在系统梳理我国物产分类体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中物产分类体系的特征,构建一套符合《方志物产》特征的物产分类体系,借助数据库技术和其它信息技术,智能化地实现物产原有分类信息的优化处理,补全原来空缺的物产分类信息,计算物产分类信息智能化处理的效果。在物产分类信息智能优化的基础上,以志书名称中包含的地名为物产的产地,并统一成该地名所属的府州的名称,根据物产名称与地名的关系以及物产名称与分类信息的关系,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物产的总体分布、不同类别的物产的分布、类别信息的分布等进行地图可视化展示。(3)基于条件随机场的《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实体识别研究以物产备注信息不为空的所有物产信息为研究语料,通过人工标注的方式,对物产备注信息中蕴含的物产别名、引用的文献、涉及的人物、标明的地名、物产的用途等进行标注。在人工标注的基础上,将研究语料平均分为十等份,每次选取其中九份作为训练语料,另外一份作为测试语料,使用条件随机场模型对训练语料进行学习,分析标注部分的内外部特征,形成特征模板,从而完成识别的模型的构建。用测试语料对识别模型的识别效果进行测试,测试指标为精确率、召回率和调和平均数。测试结果表明,条件随机场模型的识别效果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语料库规模的大小,条件随机场在大数据环境下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方志物产》总体数量比较大,而仅仅山西分卷而言,数量较少,导致模型的学习内容单一,特征模板不完善,测试结果还有待提高;二是语料的人工标注程度高低,漏标、错标的数量越少,程度越高,模型的学习越全面,特征模板与测试语料的匹配程度越高,识别效果也越好。(4)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知识组织研究在基于条件随机场模型对《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实体识别的基础上,根据物产名称与识别结果的对应关系,提取物产名称与物产别名、物产名称与地名、物产名称与人物、物产名称与用途、物产名称与时间等关联关系的数据,形成社会网络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源。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相关软件,对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图形化的展示,并根据不同的特征和需求,采用不同的视角进行网络分析,主要有三种视角:宏观视角的整体网分析、中观视角的局部网分析、微观视角的个体网分析。物产名称与物产别名之间的网络分析。通过点度分析一个物产具有多少个别名,一个别名可以成为多少物产的共有别名;通过线值分析一个别名是否是一个物产的常用别名;通过自我中心网络展示一个物产的别名信息或者一个别名关联的物产信息;通过联通网络发现不同种类的物产具有相同的别名。基于历史的视角分析物产别名的由来以及物产别名网络中发现的现象。物产名称与引用人物之间的网络分析。通过点度分析一个物产引用了多少个人物,一个人物被多少个物产引用过;通过线值分析一个人物被一个物产引用的次数;通过个人中心网络展示一个人物被哪些物产引用过,一个物产引用了哪些人物;通过网络维度的转换,提取单一的人物共被引网络,用点度中心度寻找网络中的名人,用间距中心性寻找网络中的中介人物,用接近中心度寻找网络中的最佳信息传播者。物产名称与物产用途之间的网络分析。选取物产用途中的药用价值信息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描述药用价值的词作为研究单位,通过点度分析以一个物产具有哪些药用价值,哪些物产具有相同的药用价值;通过线值分析一个物产的哪方面的药用价值记载的最多;通过网络维度的转换,依据药用价值的相同为关联,提取具有单一的物产名称网络,通过间距中心性,探索物产名称的聚类以及中介信息。其次,以描述药用价值的词中包含的字作为研究单位,分析物产因药用价值相似而形成的关联关系。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研究。首先,研究物产在时间线上的变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时间段的划分,通过局部网视角,以第一个时间段内记载的物产为样例,寻找消失的物产名称,以最后一个时间段内记载的物产为样例,寻找新增的物产名称;其次,研究物产在空间线上的变迁,通过点度分析哪个地区的物产最为丰富,哪个地区的物产最为贫瘠,哪些物产分分布范围最广,哪些物产的分布范围最小;再次,选取“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棉在山西省内的引种和传播过程。在完成以上研究工作的前提下,本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首先,在数据格式化和语料标注的过程中,都有人工参与,人工操作难免会有出现疏漏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检查和完善人工操作的结果;其次,在格式化处理过程仅实现了一部分自动化处理,物产分类信息的智能优化过程中,最后仍有一部分物产的分类信息无法规范,只能通过人工判别,仍需继续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实现操作的全自动化处理;再次,本研究的地域范围较小,语料规模较少,仅仅是进行方法的可行性探索,仍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语料上进行尝试;最后,本研究得出的结果都是语料内容的客观记载,没有参杂人为的主观因素,目的是为农史研究人员提供资料参考和研究思路,结果的利用仍需要进行专业辨析和考证。总之,本研究将文献学、情报学、计算机等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方志物产》的内容挖掘中,通过命名实体识别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现了命名实体自动抽取和时空关联可视化,发现物产分布、物产变迁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方志古籍知识组织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拓展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罗军[6](2017)在《基于多尺度层次的深圳城市平面格局演进研究》文中提出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38年间,深圳经历了多中心节点、建成区全覆盖和城市更新等阶段,城市建设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中国现、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深圳具有特殊的典型意义,研究深圳城市演进历史,对理解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探索城市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城市是多层次、自相似、动态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其形成机制、形态特征及形态演进是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是城市复杂巨系统的子系统。本文将“物质要素空间演化”转化为“地表平面投影斑块演化”,即通过建立平面尺度等级、形态中枢、平面演进类型等概念,借以研究城市物质形态的平面格局演进,分析历史上一切人工构(建)筑物在城市地表投影所形成的图像斑块集合,建立城市形态的动态研究和静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平面格局演进,揭示深圳在物理上如何逐渐生长而成。城市形态要素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如何全面、整体、系统地研究其脉络,如何构建一套叙述逻辑、研究框架、分析方法是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致力于以下两个研究目标,一是把深圳城市建设活动形成的物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城市空间发展脉络和表现形式;二是通过构建城市形态平面格局研究的方法、原理和叙事框架,创建城市和城市群形态演进的图像化表达。本文在系统学、复杂学等基础理论上,借鉴康泽恩学派“平面格局”形态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学“基质、斑块、廊道”空间表达模式,分析城市形态自相似特征,建立图式概念,构建出多尺度层次的形态地图研究框架,形成了描述、理解、判断、分析形态演进的理论和方法。城市在不同尺度下具有自相似性,城市演进是由小尺度等级递归到大尺度等级的过程,等级是城市自然演进呈现的现象,正是城市演进具备等级特征,任何尺度等级的形态过程可完全分类为扩张、收缩和更迭,由这三种分类交织出城市的不同形态演进。任何形态过程完成后,只能转化为其它两种方式,所以,静态的形态描述可转化为动态的形态过程分析。运用形态(过程)类型和形态中枢两种概念和方法可以分析和解释城市形态演进。在不同尺度等级下,运用不同比例尺的形态地图进行多层次表达,则形态演进更便于分析和理解。本文在不同尺度下对平面格局演进进行透视,在每一个尺度下都有局部到整体的历时性研究。从岭南到珠三角大尺度范围,再依次到深圳全域范围、深圳特区范围、城市核心区、核心区的中心区,进而到1-2平方公里的复合区域,最后对建筑和街区进行研究。纵观多尺度层次,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表象与动因、历时与共时的多维关系得以诠释,深圳城市形态格局及其演进过程与特征得以清晰呈现。

魏海薇[7](2016)在《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我们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地方志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目前郑州市正处于都市区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地方志部门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更好地服务郑州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服务都市区建设要求、服务郑州市民的生活,也是郑州市地方志部门现在急需研究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通过对郑州市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的研究,在郑州市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与全国、其他比较成功的省份、河南省内其他优秀地区的做法的对比基础之上,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挖掘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出制约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因素。最后,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提炼,分析国家政策导向与地方志工作变革模式,参考各区域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经验教训,结合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的特点,使用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对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提出可行性对策,提出“一个体系,四个保障”的建设思路,“一个体系”指的是地方志信息化服务体系,“四个保障”包括长效资金保障、规划标准保障、体制机制保障和人才队伍保障。

林冉[8](2016)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中文阅读——以郑州大学河南文献数据库的使用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大数据为背景对中文数据库的阅读展开分析,并梳理了大数据、数据库的基本内涵,以及中文数据库的发展状况,主要以郑州大学河南文献数据为例,从其特色内容、检索途径、检索方法、功能作用等方面简要分析了中文数据库的阅读与使用。

柳凯华[9](2015)在《广西地区特色古籍资源数字化研究》文中提出广西地区藏有大量的旧方志以及少数民族手抄古籍,这些都是广西地区的特色古籍资源。近年来针对这些特色古籍资源,许多单位都开展了研究、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数字化技术作为新世纪古籍整理保护的一种新方式,已经被运用到本区特色古籍资源的保护之中。但针对本区这些特色古籍资源数字化进程的研究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以数字化技术在本区特色古籍资源的整理保护中的层级研究为重点,按照实际使用的需要,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层级分析,研究不同技术在不同层级上的使用情况。经过分析后认为:目前可以运用到本区特色古籍资源整理、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级,以书目数据库和影像数据库为一个层级,文本数据库为第二层级,以特色综合型数据库为第三层级。其后又分析了本区特色古籍资源数字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技术的发展也分层级分析,理清技术发展的脉络。总而言之,研究清楚广西地区特色古籍数字化的情况、技术层级上的运用以及发展方向,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黄亮[10](2014)在《国际研发城市的特征、网络与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类正逐步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的新阶段。在上述背景下,研发作为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的现实途径和重要来源,对于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已由产业全球扩张进入到研发全球扩张的新阶段。其中,作为跨国界知识流动载体的跨国公司在研发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跨国公司研发网络的全球扩张与地方镶嵌,带来了技术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转移与重新整合。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在某一城市空间范围内的持续集聚的同时,与本土研发资源不断交互融合,推动国际研发城市(International R&D City)这一新型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的形成与发展。国际研发城市是一个颇具开创性的研究命题,不仅在国内学术界涉足者寥寥,即使在国外也鲜有学者涉及。目前,学术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也多局限于一般的概念探讨与案例分析,并缺少全球层面的统一性把握,其相应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国际研发城市建设的现实发展与实践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国际层面的观察视野出发,力图通过系统研究,建立一套较为严密和科学的学术概念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来搭建一个合理的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从创新型城市与世界城市相结合的理论视角出发,厘定国际研发城市的基本概念,明确其核心特征、本质内涵、空间尺度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来作为本文研究的工作基础与逻辑起点。在界定了国际研发城市的基本概念之后,紧随而至的任务就在于识别与判定当前世界上有哪些城市可以称之为国际研发城市。跨国公司是全球研发活动的主导力量,并通过研发全球化构建了全球研发网络的基本骨架。有鉴于此,本文借鉴世界城市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从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组织切入,通过对全球170余家跨国公司高等级研发机构区位分布与集聚程度的考察,以城市为空间尺度勾勒出跨国公司研发网络的地理格局,确定全球研发网络的空间节点,并将其作为识别与判定国际研发城市的核心特征指标。在上述工作完成之后,本文利用代表城市研发产出的国际专利统计数据就国际研发城市的运行特征与发展类型进行刻画与归纳。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国际上有关研发的数据如研发投入、研发强度、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等大都局限于国家或省(州)域层面,基于城市尺度的研发统计数据极其缺乏。在此条件下,本研究本着可行性和统一性的原则,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供的国际专利数据库平台为基础,构造专利申请总量、专利申请密度、专利申请的年均增长率、专利申请的外资依存度等若干指标来深入透视国际研发城市的研发运行特征与发展类型,力求使定量分析的结果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当前国际研发城市的现实状况。城市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城市的第二本质”,在研究国际研发城市问题时也应当采用联系的视角来进一步分析国际研发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结构与演变趋势。基于此,作者以城市体系和网络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研发合作的观察视角切入,采用国际专利合作申请数据表征研发合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国际研发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图景与发展演变轨迹进行刻画,并分析国际研发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结构与主要特征。基于个案的区域研究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研究方法。接下来,作者将主要采用案例剖析的研究方法,在众多城市中选取硅谷、班加罗尔这两座颇具典型性的国际研发城市进行全面解析。一方面,以历史的眼光回顾其发展历程与演变轨迹,深入解析驱动其研发与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力争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深层次洞察推动国际研发城市崛起的各种力量源泉,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新经济增长、研发全球化、全球价值链以及城市创新系统等理论与分析工具来搭建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另一方面,期望通过上述城市的个案研究,归纳出不同类型国际研发城市独具特色的成长路径与发展经验,为我国国际研发城市的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最后,本文将研究视野转回中国,提出从“世界工厂”到“研发城市”的发展战略,在对国内主要城市创建国际研发城市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为我国国际研发城市的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高效开发利用旧志信息资源的构想——计算机在旧志检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开发利用旧志信息资源的构想——计算机在旧志检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存世宁夏旧方志数字化整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宁夏旧方志数字化整理构想
2 旧方志数字化的底本选择
    2.1 按旧志价值选择
    2.2 按旧志版本状况选择
3 旧方志数字化必备要素分析
    3.1 性能完备的硬件保障
    3.2 集多功能为一体的软件系统
    3.3 数据库的构建
        3.3.1 宁夏旧方志影像数据库
        3.3.2 宁夏旧方志全文数据库
        3.3.3 宁夏旧方志知识数据库
    3.4 宁夏旧方志数字化的应用推广
4 宁夏旧方志数字化整理的基本保障
    4.1 争取资金支持
    4.2 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4.3 制定合理规划
    4.4 建立统一规范
5 结语

(2)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海丝文献研究现状
        1.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概述
    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2.1.1 空间界定
        2.1.2 时间界定
        2.1.3 内涵界定
    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研究价值
        2.2.1 学术价值
        2.2.2 应用价值
    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收藏现状
        2.3.1 以福州市图书馆为首的公共图书馆
        2.3.2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首的高校图书馆
        2.3.3 以福州市档案馆为首的档案馆
        2.3.4 以福州市博物馆为首的文博机构
        2.3.5 其他海丝文献收藏机构
第三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现状
    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概况
    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形式及内容
        3.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影印出版
        3.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编订出版
    3.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3.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
        3.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存在问题
第四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开发现状
    4.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概况
    4.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形式及内容
        4.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特藏机构设置
        4.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书目索引编制
        4.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
        4.2.4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宣传推介活动
        4.2.5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研究活动
    4.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
        4.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第五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相应对策
    5.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对策
        5.1.1 组建海丝文献整理专业人才队伍
        5.1.2 创新海丝文献整理方式
        5.1.3 转变重藏轻用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5.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对策
        5.2.1 推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5.2.2 编制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综合书目索引
        5.2.3 深入挖掘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内涵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州古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附录2 州近现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附录3 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研究论着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天津地方志工作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思路和框架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方志工作和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理论分析
    2.1 地方志和地方志工作
        2.1.1 地方志的相关概念
        2.1.2 地方志工作机构体系概述
        2.1.3 地方志工作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概述
    2.2 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理论
        2.2.1 公共文化产品理论
        2.2.2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
        2.2.3 政务信息化理论
    2.3 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分析
        2.3.1 公共文化产品是地方志工作成果的核心定位
        2.3.2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地方志工作的主要职能
        2.3.3 政务信息化是地方志工作的发展趋势
第3章 天津地方志工作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当前天津地方志工作现状
        3.1.1 天津地方志编修工作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3.1.2 天津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和形式
    3.2 当前天津地方志工作面临的问题
        3.2.1 地方志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单一
        3.2.2 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发挥不充分
        3.2.3 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发展不成熟
第4章 其他省市地方志工作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分析
    4.1 广西地方志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案例分析
        4.1.1 广西地方志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4.1.2 广西地方志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特点
        4.1.3 广西地方志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经验总结
    4.2 郑州地方志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案例分析
        4.2.1 郑州地方志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具体做法
        4.2.2 郑州地方志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特点
        4.2.3 郑州地方志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经验总结
第5章 天津市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5.1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天津市地方志工作改进思路
        5.1.1 需要建立基于网络的地情资料数据库系统
        5.1.2 需要建立在线修志、检索、调查等信息化沟通体系
        5.1.3 需要开发地方志书籍资料数字化工具
        5.1.4 需要开发基于新媒体的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5.2 天津市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需求分析
        5.2.1 提升地方志工作信息化程度的需求分析
        5.2.2 提升地方志公共文化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分析
        5.2.3 提升地方志机构管理集约化的需求分析
        5.2.4 解决地方志资源信息孤岛问题的需求分析
    5.3 天津市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5.4 天津市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
        5.4.1 实现地方志数字成果间的联合构建与资源整合
        5.4.2 解决不同层级地方志信息化平台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5.4.3 提升地方志机构及业务管理集约性
        5.4.4 实现地方志公共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便利性
    5.5 天津市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功能
        5.5.1 地情资源数据库管理功能
        5.5.2 地情资料书籍数字化功能
        5.5.3 地情资料智能检索功能
        5.5.4 地方志地理信息功能
        5.5.5 网上修志、专家互动、网上调查功能
        5.5.6 地方志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第6章 天津市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应用和案例分析
    6.1 平台在线修志功能在天津区志编修工作上的应用分析
        6.1.1 天津区志编修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意义
        6.1.2 传统修志方法在区志编修工作中的不足
        6.1.3 在线修志功能在区志编修工作中的实施方法
        6.1.4 平台在线修志功能在区志编修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6.2 平台的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应用分析
        6.2.1 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
        6.2.2 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媒体融合趋势
        6.2.3 平台新媒体功能在为公众提供地方志服务中的具体应用
        6.2.4 平台新媒体功能在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6.3 平台志书数字化功能在天津数字方志馆建设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6.3.1 方志馆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6.3.2 方志馆数字化的优势与特点
        6.3.3 平台志书数字化功能在天津数字方志馆建设中的实施步骤
        6.3.4 平台志书数字化功能在天津数字方志馆建设工作中的成果
第7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成果
    7.3 本文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九华山寺庙园林理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佛道名山的保护
        1.1.2.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发展中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畴
        1.3.1. 九华山
        1.3.2. 寺庙
        1.3.3. 寺庙园林
        1.3.4. 园林理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山岳类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
        1.4.2. 汉传佛教寺庙研究现状
        1.4.3. 寺庙园林研究
        1.4.4. 园林理法相关研究
        1.4.5. 九华山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田野调查法
        1.6.2. 文献分析法
        1.6.3. 图像学分析法
        1.6.4. 对比分析法
        1.6.5. 跨学科研究法
    1.7. 研究框架
2. 九华山自然环境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地质演变
        2.1.2. 地质构造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特征
    2.5. 土壤特征
    2.6. 植被特征
        2.6.1. 植被特征概况
        2.6.2. 古树名木
    2.7. 自然景观特征
        2.7.1. 名峰怪石
        2.7.2. 峻岭盆地
        2.7.3. 岩窦
        2.7.4. 奇松
        2.7.5. 时景
3. 九华山人文环境概况
    3.1. 九华山宗教发展过程
        3.1.1. 唐代以前
        3.1.2. 唐代
        3.1.3. 五代十国至元代时期
        3.1.4. 明清时期
        3.1.5. 民国时期
        3.1.6. 新中国成立后
    3.2. 九华山佛教文化特征
        3.2.1. 地藏菩萨信仰
        3.2.2. 宗派信仰
        3.2.3. 儒释道三教融合
        3.2.4. 佛教文化的世俗性
    3.3. 小结
4. 九华山寺庙园林营建过程
    4.1. 唐代
        4.1.1. 寺庙园林
        4.1.2. 交通体系
        4.1.3. 聚落景观
    4.2. 五代十国至元代时期
        4.2.1. 寺庙园林
        4.2.2. 交通体系
        4.2.3. 聚落景观
    4.3. 明清时期
        4.3.1. 寺庙园林
        4.3.2. 交通体系
        4.3.3. 聚落景观
    4.4. 近现代时期
        4.4.1. 寺庙园林
        4.4.2. 交通体系
        4.4.3. 聚落景观
    4.5. 小结
5. 九华山整体布局结构分析
    5.1. 山水格局分析
        5.1.1. 九华山与外围环境的空间
        5.1.2. 空间格局
    5.2. 空间序列特征
        5.2.1. “两轴一面”的景观结构
        5.2.2. 景观序列
        5.2.3. 景观视线关系分析
    5.3. 寺庙选址特点
        5.3.1. 寺庙选址与竖向相关性分析
        5.3.2. 寺庙选址于水体相关性分析
        5.3.3. 寺庙选址的地形特征
    5.4. 寺庙环境朝向
    5.5. 寺庙的尺度与形态
        5.5.1. 寺庙尺度分类
        5.5.2. 寺庙平面形态
        5.5.3. 寺庙空间形态
    5.6. 小结
6. 九华山寺庙园林构成分析
    6.1. 寺庙园林空间构成
    6.2. 寺庙引导空间序列的组织
        6.2.1. 引导空间的功能与作用
        6.2.2. 引导空间类型
        6.2.3. 引导空间景观元素
        6.2.4. 引导空间结构规律
    6.3. 寺庙建筑空间布局
        6.3.1. 徽派建筑特征
        6.3.2. 建筑组合空间特征
        6.3.3. 寺庙建筑类型
        6.3.4. 建筑单体特征
        6.3.5. 建筑细部特征
        6.3.6. 九华山寺庙建筑现存问题
    6.4. 寺庙环境空间布局
        6.4.1. 环境空间的基本类型
        6.4.2. 庭院植被
        6.4.3. 高差处理
        6.4.4. 景观细部
    6.5. 小结
7. 九华山寺庙园林意境的营造
    7.1. 意境的生成
        7.1.1. 意境的概念
        7.1.2. 意境的生成机制
    7.2. 生成意境的物象
        7.2.1. 视觉
        7.2.2. 听觉
        7.2.3. 嗅觉
        7.2.4. 味觉
    7.3. 意境的表达方式
    7.4. 寺庙园林意境的提示与指引方法
        7.4.1. 楹联匾额
        7.4.2. 诗文
        7.4.3. 摩崖石刻
        7.4.4. 九华十景
    7.5. 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1.1. 九华山寺庙园林营建过程
        8.1.2. 九华山整体布局结构特征
        8.1.3. 九华山寺庙园林构成理法特征
    8.2. 创新点
        8.2.1. 思路创新——从空间、文化、时间的全面视角进行的寺庙园林景观理法系统性研究
        8.2.2. 方法创新——定量化研究的运用
        8.2.3. 内容创新——补充九华山研究的缺失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附表四
    附表五
    附表六
    附表七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知识组织研究状况
        二、中文古籍数字化研究状况
        三、《方志物产》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四、创新之处
        五、不足之处
第一章 语料及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节 《方志物产》简介
    第二节 研究区域选择
    第三节 研究技术概述
        一、命名实体识别技术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
第二章 《方志物产》语料预处理
    第一节 《方志物产》特征分析
    第二节 《方志物产》格式化处理
        一、文本格式分析
        二、文本格式优化
    第三节 数据库构建
    第四节 物产分布概况
        一、GIS概述
        二、数据清洗
        三、物产总体分布
第三章 物产分类体系构建
    第一节 我国物产分类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文献中物产分类体系梳理
        二、方志资料中物产分类信息梳理
        三、近代生物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在《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的体现
        四、物产分类方法总结
    第二节 物产分类体系设计
    第三节 物产分类信息优化
    第四节 物产类别的分布情况
        一、物产类别的空间分布
        二、物产类别的时间分布
第四章 《方志物产》命名实体识别
    第一节 研究路径
    第二节 别名的识别
        一、别名语料的标注
        二、别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别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别名识别模型的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三节 地名的识别
        一、地名语料的标注
        二、地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地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地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四节 人名的识别
        一、人名语料的标注
        二、人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人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人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人名自动识别的改进
        六、结果分析
    第五节 引用名的识别
        一、引用名语料的标注
        二、引用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引用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引用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六节 用途名的识别
        一、用途名语料的标注
        二、用途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用途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用途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五章 《方志物产》社会网络分析
    第一节 研究路径
        一、关联关系数据提取
        二、分析软件的选择
        三、社会网络构建与分析
    第二节 物产名与别名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整体网分析
        二、个人中心网络分析
        三、凝聚子群分析
        四、物产名耦合关系分析
    第三节 物产与人物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整体网分析
        二、个人中心网络分析
        三、人物关系网
        四、讨论
    第四节 物产名与药用价值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词级别的物产药用价值网络
        二、字级别的物产药用价值网络
        三、词与字级别的物产关联网络对比
        四、讨论
    第五节 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分析
        一、物产时空信息的预处理
        二、物产在时间上的变迁
        三、物产在空间上的变迁
        四、单一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6)基于多尺度层次的深圳城市平面格局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范围
        1.1.2 深圳城市研究
        1.1.3 研究述评
        1.1.4 深圳发展背景
        1.1.5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对象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对象
        1.2.3 多尺度层次及平面格局解析
    1.3 城市空间理论、城市化理论与城市史研究综述
        1.3.1 城市形态研究理论
        1.3.2 城市化理论及城市观点
        1.3.3 城市生态理论与城市史学
        1.3.4 国内城市建设史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分形几何学与尺度划分法
        1.4.2 康泽恩学派与断代分析法
        1.4.3 景观生态学与要素分析法
        1.4.4 图底理论与图底关系解析法
        1.4.5 空间意象解析法
    1.5 论文创新点
        1.5.1 多尺度层次体系研究方法和视角
        1.5.2 运用交叉学科方法和完全分类思想
        1.5.3 提出城市演进新观点和新解释
    1.6 论文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尺度层次研究体系
    2.1 多尺度层次复杂等级系统
        2.1.1 复杂学
        2.1.2 复杂系统
        2.1.3 等级体系
    2.2 平面格局演进类型及其组合
        2.2.1 平面格局概念
        2.2.2 演进的完全分类
        2.2.3 平面演进的等级
        2.2.4 斑块组合及演进类型
    2.3 自相似及形态中枢
        2.3.1 自相似性和自相似结构
        2.3.2 形态中枢和平面演进类型
    2.4 多尺度层次研究比例尺选择
        2.4.1 比例尺的选择
        2.4.2 可识别的构成要素
        2.4.3 重要因素的影响
        2.4.4 多尺度的研究范围界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岭南尺度层次下的环境与城市变迁
    3.1 岭南环境与交通
        3.1.1 五岭及五岭之戍
        3.1.2 珠江水系与岭南交通
        3.1.3 灵渠:与长江水系的沟通
        3.1.4 海上丝绸之路
        3.1.5 自然格局的影响
    3.2 环境变迁与城市体系
        3.2.1 人口变迁
        3.2.2 唐代以前岭南城市体系变迁
        3.2.3 宋元时期珠三角空间格局
        3.2.4 明代至民国澳门、香港的影响
    3.3 深圳环境格局与市镇体系
        3.3.1 区域大背景下的深圳环境格局
        3.3.2 南头古城治所演变
        3.3.3 深圳市镇体系演变
    3.4 岭南尺度层次下地缘环境分析
        3.4.1 岭南双核城市群的构建可能
        3.4.2 广州单中心极核与选址分析
        3.4.3 深圳崛起的地缘分析
        3.4.4 粤港澳格局及深圳可能的机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整体空间尺度下的形态演化
    4.1 城市空间演化的非平衡范式
        4.1.1 平衡范式
        4.1.2 多平衡范式
        4.1.3 非平衡范式
    4.2 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4.2.1 人口指标
        4.2.2 GDP指标
        4.2.3 标志性阶段与节点
        4.2.4 建市后行政区划调整
    4.3 深圳总体空间形态演化
        4.3.1 深圳城市土地边界的演化
        4.3.2 深圳城市规划空间结构的演化
        4.3.3 深圳城市空间形态总体格局演化
    4.4 深圳建成区空间形态
        4.4.1 空间形态演化历程
        4.4.2 深圳建成区形态分区
        4.4.3 深圳建成区主要线性空间形态
        4.4.4 深圳建成区演化的相关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核心区域的空间形态
    5.1 深圳经济特区空间形态
        5.1.1 空间形态演化
        5.1.2“二线”:特区的边界
        5.1.3 四大分区
        5.1.4 深南大道
        5.1.5“绿楔”
    5.2 南山区空间形态
        5.2.1 空间形态演化
        5.2.2 空间结构
        5.2.3 次级斑块
        5.2.4 主要廊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0平方公里综合连片区形态演进
    6.1 罗湖中心区
        6.1.1 发展历程
        6.1.2 空间形态演变
        6.1.3 自然肌理
        6.1.4 路网构成
        6.1.5 公共空间
        6.1.6 次级斑块划分
        6.1.7 典型建筑肌理
    6.2 福田中心区
        6.2.1 发展历程
        6.2.2 空间拓展及中轴线形成机制
        6.2.3 中心区环境格局与水口关系
        6.2.4 路网构成
        6.2.5 公共空间
        6.2.6 次级斑块划分
        6.2.7 典型建筑肌理
    6.3 招商蛇口工业区
        6.3.1 发展历程
        6.3.2 空间形态演变
        6.3.3 自然肌理
        6.3.4 路网构成
        6.3.5 公共空间
        6.3.6 次级斑块划分
        6.3.7 典型建筑肌理
    6.4 华侨城总部城区
        6.4.1 发展历程
        6.4.2 空间形态演变
        6.4.3 自然肌理
        6.4.4 路网构成
        6.4.5 公共空间
        6.4.6 次级斑块划分
        6.4.7 典型建筑肌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2平方公里复合区域形态要素分析
    7.1 白石洲与波托菲诺区域
        7.1.1 空间形态演变
        7.1.2 图底关系
        7.1.3 次级斑块划分
        7.1.4 路径
        7.1.5 边界
        7.1.6 节点
        7.1.7 标志物
    7.2 大冲村区域
        7.2.1 空间形态演变
        7.2.2 图底关系
        7.2.3 次级斑块划分
        7.2.4 路径
        7.2.5 边界
        7.2.6 节点
        7.2.7 标志物
    7.3 后海南部西区
        7.3.1 空间形态演变
        7.3.2 图底关系
        7.3.3 次级斑块划分
        7.3.4 路径
        7.3.5 边界
        7.3.6 节点
        7.3.7 标志物
    7.4 科技园北部区域
        7.4.1 空间形态演变
        7.4.2 图底关系
        7.4.3 次级斑块划分
        7.4.4 路径
        7.4.5 边界
        7.4.6 节点
        7.4.7 标志物
    7.5 华强北商业区域
        7.5.1 空间形态演变
        7.5.2 图底关系
        7.5.3 次级斑块划分
        7.5.4 路径
        7.5.5 边界
        7.5.6 节点
        7.5.7 标志物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建筑与街区尺度空间形态分析
    8.1 大鹏所城
        8.1.1 保护现状评述
        8.1.2 平面形态要素分析
        8.1.3 典型建筑
    8.2 人民南街区
        8.2.1 发展历程
        8.2.2 街区分析
        8.2.3 建筑类型与年代
        8.2.4 城市更新
    8.3 华侨城LOFT创意文化园
        8.3.1 发展历程
        8.3.2 街区分析
        8.3.3 建筑空间研究
    8.4 华强北街区
        8.4.1 发展历程
        8.4.2 城市更新
        8.4.3 更新改造建筑研究
    8.5 福田中心区 22、23-1 街坊
        8.5.1 街区设计
        8.5.2 建筑空间形态特征
    本章小结
结论
    核心结论
    创新点一:研究方法创新点总结
    创新点二:研究发现创新点总结
    创新点三:提出城市演进新观点和新解释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地方志信息化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1. 地方志信息化的概念解释
        2. 我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
        3. 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或框架
        4. 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发展构思
    (三)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 理论工具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创新点
        1.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 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
        1. 郑州市情网站建设
        2. 郑州市地情数据库建设
    (二) 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应用现状
        1. 郑州市情网应用现状
        2. 郑州地情数据库应用现状
        3. 地情资源的信息化开发利用现状
    (三) 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管理现状
        1. 地方志信息化相关规划制度现状
        2. 地方志信息化人员与机构设置现状
三、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 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
        2. 地方志信息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
        3. 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不规范统一
    (二) 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缓慢的成因分析
        1. 信息化建设没有长效的资金保障
        2. 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和标准
        3.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同步
        4. 缺乏复合型人才
四、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 我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二) 国内优秀地方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有益借鉴
    (三) 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 地方志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2. 落实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长效资金保障
        3.做好统一的地方志信息化规划和标准保障
        4. 完善地方志管理体制机制保障
        5. 增强地方志信息化人才队伍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大数据背景下的中文阅读——以郑州大学河南文献数据库的使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数据时代数据库建设
     (一)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二) 数据库的建设及作用
二、中文数据库发展及阅读
三、以郑州大学河南文献数据库为例简析中文数据库的阅读与使用
     (一) 数据库简介
     (二) 特色内容分析
     (三) 检索方法分析
     (四) 检索途径分析
     (五) 作用意义分析
四、结语

(9)广西地区特色古籍资源数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古籍数字化的现状
    1.1 中文古籍数字化现状
    1.2 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现状
第二章 古籍数字化的启示
    2.1 古籍数字化中的问题
        2.1.1 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2.1.2 理念问题
        2.1.3 技术困难
    2.2 数字化过程中已有的经验
        2.2.1 理论与理念经验
        2.2.2 技术经验
第三章 广西特色古籍数字化现状与数字化目标
    3.1 广西方志古籍数字化
        3.1.1 对广西方志古籍整理、保护现状的调查情况
        3.1.2 对广西方志古籍数字化的必要性
        3.1.3 广西方志古籍数字化目标与分类层级
    3.2 广西少数民族手抄古籍数字化
        3.2.1 对广西少数民族手抄古籍整理、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
        3.2.2 对广西少数民族手抄古籍数字化的必要性
        3.2.3 广西少数民族手抄古籍的数字化目标与分类层级
第四章 广西特色古籍发展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10)国际研发城市的特征、网络与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2 研发与创新之辩
        1.2.1 研发与创新的内涵
        1.2.2 研发与创新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研究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反思
        2.1.1 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性追溯
        2.1.2 创新型城市研究的主要内容
        2.1.3 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述评
    2.2 世界城市研究的理论发展与转型
        2.2.1 世界城市的提出与内涵特征
        2.2.2 世界城市的主导功能与形成机制
        2.2.3 世界城市研究的理论反思与转型
    2.3 国际研发城市相关文献综述
        2.3.1 相关概念的提出与探讨
        2.3.2 国家与区域层面研发中心发展战略研究
        2.3.3 多空间尺度下研发投资环境的评价与优化
        2.3.4 研发中心与枢纽的成长条件与模式类型
        2.3.5 相关文献述评
第3章 国际研发城市的内涵界定及判定
    3.1 国际研发城市的特征、内涵与基本概念
        3.1.1 核心特征解读
        3.1.2 本质内涵界定
        3.1.3 基本概念厘定
    3.2 国际研发城市:全球研发网络的空间节点
        3.2.1 跨国公司总部:世界城市判定的识别性路径
        3.2.2 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研发资源整合
        3.2.3 跨国公司研发区位:国际研发城市判定的识别性路径
    3.3 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空间节点考察
        3.3.1 样本公司来源与选择
        3.3.2 评分方法与原则
        3.3.3 考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CT的国际研发城市特征分析与类型归纳
    4.1 专利指标涵义与PCT简介
        4.1.1 专利是测度区域研发产出的有效指标
        4.1.2 PCT的形成与发展
        4.1.3 PCT的数据特性
    4.2 比较分析框架
        4.2.1 分析数据来源
        4.2.2 比较指标确定
    4.3 国际研发城市研发运行特征的比较分析
        4.3.1 基本特征指标分析
        4.3.2 主体特征指标分析
    4.4 基于主体特征的国际研发城市发展类型归纳
        4.4.1 国际研发城市的发展类型归纳
        4.4.2 不同类型国际研发城市的分析与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发合作视角下的国际研发城市网络演化
    5.1 从城市体系到城市网络的理论回顾
        5.1.1 从城市体系到世界城市体系
        5.1.2 从城市网络到世界城市网络
    5.2 国际研发城市网络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5.2.1 SNA方法简介与应用
        5.2.2 研究思路
        5.2.3 研究步骤
    5.3 国际研发城市的网络特征及其动态演变
        5.3.1 网络宏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5.3.2 网络权力的变化:中心性分析
        5.3.3 国际研发城市网络子结构特征:凝聚子群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案例的国际研发城市形成机制分析
    6.1 案例城市1:硅谷
        6.1.1 硅谷国际研发城市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轨迹
        6.1.2 硅谷国际研发城市崛起的驱动因素分析
    6.2 案例城市2:班加罗尔
        6.2.1 班加罗尔国际研发城市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轨迹
        6.2.2 班加罗尔国际研发城市崛起的驱动因素分析
    6.3 案例城市的研发特征对比与成长路径分异
        6.3.1 硅谷与班加罗尔的研发现状与特征对比
        6.3.2 硅谷与班加罗尔的成长路径分异
    6.4 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架构
        6.4.1 知识经济崛起:国际研发城市形成的宏观背景
        6.4.2 全球研发网络:国际研发城市形成的外部条件
        6.4.3 城市研发系统:国际研发城市形成的内生基础
        6.4.4 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城市创建国际研发城市的适宜性分析
    7.1 我国建设国际研发城市的现实背景
        7.1.1 我国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点区域
        7.1.2 我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
        7.1.3 我国城市产业升级与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
    7.2 我国城市创建国际研发城市的适宜性评价
        7.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7.2.2 数据来源与方法
        7.2.3 评价结果与分析
    7.3 我国建设国际研发城市的对策建议
        7.3.1 外部层面:融入全球研发网络
        7.3.2 内部层面:优化城市研发系统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
        8.1.1 主要结论
        8.1.2 论文创新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高效开发利用旧志信息资源的构想——计算机在旧志检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存世宁夏旧方志数字化整理探析[J]. 张玉梅.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0(06)
  • [2]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 俞雪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3]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天津地方志工作的提升研究[D]. 韦恬. 天津大学, 2019(06)
  • [4]九华山寺庙园林理法研究[D]. 刘玮.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D]. 李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基于多尺度层次的深圳城市平面格局演进研究[D]. 罗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7]郑州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魏海薇. 郑州大学, 2016(03)
  • [8]大数据背景下的中文阅读——以郑州大学河南文献数据库的使用为例[J]. 林冉. 青年文学家, 2016(12)
  • [9]广西地区特色古籍资源数字化研究[D]. 柳凯华. 广西大学, 2015(02)
  • [10]国际研发城市的特征、网络与形成机制研究[D]. 黄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标签:;  ;  ;  ;  

古籍信息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构想——计算机在古籍检索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