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难治性腹水与内毒素的关系及乳果糖治疗

肝硬化患者难治性腹水与内毒素的关系及乳果糖治疗

一、肝硬变患者顽固性腹水与内毒素的关系及乳果糖对其治疗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盼盼[1](2021)在《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辨治肝硬化经验知识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病案数据挖掘,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亏虚”等复合病机辨治肝硬化的经验要素及其知识网络,为指导临床学习和模仿名医经验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选取周仲瑛教授病案库中的肝硬化病案369例(1569诊次),运用频数法、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病案中的症状、病机、病理因素、药物等方面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运用复杂网络技术构建相应的网络。(2)在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当代其他名老中医辨治肝硬化经验的文献中的医案52例(共65诊次),运用频数法等方法对症状、证型、药物等多方面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运用复杂网络技术构建相应的网络,并与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辨证和治疗经验进行对比。(3)总结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辨治肝硬化经验,根据病案和数据挖掘结果,构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亏虚”等病机转化与复合病机辨治肝硬化经验要素及其知识网络。研究结果:1.周仲瑛教授肝硬化病案挖掘结果:(1)一般情况:369例病案中,男性253例,1164诊次,女性116例,405诊次。年龄最小为17岁,最大为83岁。代偿期者有156例,占42.27%,失代偿期213例,占57.72%。并发有脾肿大(143例)、腹水(105例)、消化道出血(37例)等,明确记载由乙肝病毒感染为多,合并症为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等。(2)证候分布:共涉及267个症状,由高到低依次是腹胀、胁痛、尿黄、口干、便溏等。舌象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是黄苔、腻苔、薄苔、淡苔;舌质暗红、舌质暗、舌质红、舌质暗紫、舌质紫。脉象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是细脉、滑脉、弦脉、数脉、濡脉。(3)病机分布:周仲瑛教授总结的病机共129种,频数在200次以上的分别为肝脾两伤、湿热瘀阻、湿热瘀毒郁结、肝脾不调、气阴两虚。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瘀、郁、毒、水、阴虚、气虚。涉及病位主要为肝、脾、肾。(4)药物分析:①药物及性味归经分布:频数大于450次的药物分别为:白术、茵陈、茯苓、赤芍、丹参、老鹳草、柴胡、鸡内金、厚朴、鳖甲、郁金、垂盆草、泽泻、太子参、苍术、墨旱莲、猪苓。频数大于100次的药物中药性多为寒凉较多,其次是平性药物,温热药物占比较少。药味以苦、甘、辛。药物归经以肝、胃、脾、肺、肾为主。②药物因子分析:出现频数>200的52味主要药物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猪苓、茯苓、泽兰、水红花子、泽泻、沉香、大腹皮组成。因子2由白术、茯苓、鳖甲、鸡内金、楮实子组成。(5)复杂网络分析:①症状-病机网络:肝硬化的症状繁多,周仲瑛教授将其基本病机总结为肝脾两伤、湿热瘀阻、湿热瘀毒郁结。同时可有肝胆湿热、气血水互结、气滞湿阻水停、肝脾两伤、土败木贼、肝肾阴虚等兼夹病机。②病机-药物复杂网络:周仲瑛教授因机立法,重视针对湿热瘀阻与湿热瘀毒郁结用药,后者较前者是病势进展的表现。③病理因素网络:有虚实两个方面,实以湿、热、瘀、毒、水等为主,虚则以气虚、阴虚为主,且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复合,甚至可相互转化,尤其是瘀热、湿瘀等病理因素。④病理因素-药物网络:核心网络中的关键病理因素为湿、热、瘀、毒、郁,关键药物有27种,如茵陈、茯苓、白术、赤芍、丹参、柴胡等,次级网络中,核心病理因素为水、气虚、阴虚,与水联系紧密的药物有泽兰、大腹皮、沉香、川椒目、陈葫芦瓢、熟大黄、水红花子、防己、路路通等,气虚和阴虚常常同时出现,其关联药物常有麦冬、党参、女贞子、生地黄、鸡血藤、南沙参等。2.名老中医辨治肝硬化医案数据挖掘结果:(1)一般情况:按标准选取出由当代其他国医大师和国家级名老中医亲自诊治的肝硬化病案共52例(65诊次),其中男性35例,占67.31%,女性16例,占30.77%。病案中常见并发症分别为腹水、脾肿大等,常见肝硬化原因主要为乙肝病毒感染为多。(2)证候分布:症状较多的是腹胀、纳差、腹水征、乏力、口干、尿少。舌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舌质红、舌质暗红、苔黄腻、少苔。脉象以弦、细、数、沉、滑为主。(3)证型分布:其中共涉及49个证型,出现最多的证型为湿热内蕴证,余证型出现较少,分布较为分散。(4)药物分布:共出现202味药物,其中常见的药物有:茯苓、白术、泽泻、黄芪、猪苓、当归、枳壳、丹参、茵陈等。(5)复杂网络分析①症状-证型网络:名老中医对肝硬化所总结的证型有所不同,总体以脾虚气滞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为主,且各节点间的连接不紧密。②证型-药物复杂网络:病案中最常见的湿热内蕴证,名老中医们多采用栀子、枳实、黄连、大腹皮、猪苓、陈皮、半夏、延胡索等药物。③病理因素网络:名老中医虽然采用辨证分型方法,但其实质仍是湿、热、瘀、毒、郁、痰等病理因素复合致病,同时正虚多表现为气虚、阴虚、血虚。④病理因素-药物网络:围绕核心病理因素的核心药物有白术、茯苓、泽泻、茵陈等,以健脾利湿和清热利湿为主,同时活血化瘀药物较少。研究结论:(1)周仲瑛教授认为肝硬化的基本病机是“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亏虚”。病理因素当以湿、热、瘀、毒、郁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脾、肾,涉及心、胆、胃、肺等。其中血瘀是其核心病机,瘀与其他病理因素复合形成瘀热、瘀毒、湿瘀等病机证素,进而表现为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为患,进一步造成肝脾肾损伤。(2)通过对其他名老中医病案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多属多病杂陈状态,难以定性为某一个证型。其他名老中医对肝硬化大多并未使用“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这一表述,但客观上是围绕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损伤病机进行处方用药,相比较而言,周仲瑛教授更强调湿热瘀毒郁结复合为患尤其是毒邪致病,以及肝脾肾三脏亏虚的病机认识,其他名老中医大多更强调治脾的重要性。(3)根据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学说和病案研究,形成以湿热瘀毒郁结为基础,结合其病机转化及肝脾肾亏虚不同病机主次加减变化为轴的总计30条经验要素,据此作为其知识图谱,构成肝硬化病机辨证网络,可供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学习和模仿应用。

李小蕃[2](2019)在《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P T)、血常规(WBC、RBC、Hb、PLT)、肝脾超声、腹水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评价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12周后,两组ALT、AST、ALB、TBIL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凝血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PT与治疗前比较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3)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WBC、PLT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RBC、HB与治疗前相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R BC、HB与治疗前相比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度与前相比较均有缩小(p<0.05);治疗组缩小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均改善(P<0.05),治疗组腹水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积分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67.86%,治疗组总体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8)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能够减轻患者肝脏损伤,提高肝脏的合成能力、改善凝血功能;(2)柔肝化纤颗粒可以减轻门脉高压症状,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减少腹水量;(3)柔肝化纤颗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总体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周林峰[3](2019)在《不同栓塞材料选择在TIPS联合EGVE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联合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Esophagogastric varices embolization,EGVE)时,用组织胶和(或)弹簧圈作为栓塞材料对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GVB)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优劣性,为 EGVE 栓塞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4月~2018年6月期间实施TIPS联合EGVE治疗门脉高压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资料。2.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我们排除了同时合并恶性肿瘤的23例患者以及43例术中植入裸支架或者裸支架+覆膜支架的患者,以排除恶性肿瘤及支架类型对观察目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3.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期间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随时复诊。4.将资料完整的121例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为TIPS联合组织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2-cyanoacrylate,NBCA)组 58 例,B 组为 TIPS 联合 NBCA+弹簧圈(Coil)组21例,C组为TIPS联合Coil组42例。5.观察指标:患者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氨)、影像学检查资料(腹部超声,必要时行CT增强,门脉三维重建图像)、临床表现,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死亡率、肝功能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费用及手术时间。6.统计分析:SPSS19.0软件,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年龄,Child-pugh score,Meld-score,随访时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肝硬化诱因,肝功能分级,支架长度,TIPS术前的其它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费舍尔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用χ2检验,随访时间及栓塞材料用费用K-W检验,生存率及再出血率比较采用Kaplan-Meier分析。数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随访时间为1~37月不等,平均随访时间为14.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7个月,其中TIPS联合NBCA为栓塞剂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3.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3个月;以NBCA联合Coil为栓塞剂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8个月;以Coil为栓塞剂组平均随访时间1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1个月。2.在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NBCA组的再出血率为5.2%,NBCA+Coil组的再出血率为4.8%,Coil组的再出血率为7.1%(P=0.897);一年生存率分别为96.6%、95.2%、95.2%(P=0.936),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在栓塞材料费用的对比中,发现NBCA组分别与联合组和Coil两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联合组和Coil组比较无明显差异,ABC三组患者栓塞材料的平均费用分别为:2129.5元VS 6520.4元VS 6683.6元。4.ABC三组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20.7%、14.3%、16.7%,无显着差异(P=0.769),NBCA组中2例患者出现分流道失功,coil组中1例患者出现分流道失功,术中无患者出现异位栓塞,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897)。结论1.TIPS联合EGVE的手术方案对于治疗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是安全有效的;2.TIPS联合EGVE时,选用不同的栓塞材料对患者术后出血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3.以NBCA作为栓塞剂组手术费用明显低于另外两组,而在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上较另外两组也具有优势,因此,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NBCA可能为一种更为理想的栓塞材料。

赵艳玲[4](2019)在《肝硬化门脉高压TIPS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TIPS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探讨TIPS术能否稳定或延缓患者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程。方法:严格通过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54例行TIPS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根据肝硬化代偿与失代偿分组,其中肝硬化失代偿组17例,代偿组12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组,肝功能A级10例,B级15例。观察指标为两组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肝纤维化的指标透明质酸钠(HA)、层粘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PIIINP)、IV型胶原(IVC)的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失代偿组和代偿组术前与术后各时点HA、LN、PIIINP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而IVC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失代偿组术前IVC高于代偿组。失代偿组HA术后6月、12月与术后1周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术后12月较术后1周降低。代偿组LN术后1月、3月与术前比较,术后6月与术后3月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术后3月较术前升高,术后6月较术后3月降低。代偿组PIIINP术后1月、3月、6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较术前升高。代偿组IVC术后1月、3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术后3月较术前IVC升高。肝功能A级组与肝功能B级组术前与术后各时点HA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肝功能A级组术后3月、6月、12月与术后1周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较术后1周降低。肝功能B级组术后12月与术后1周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2月较术后1周降低。肝功能A级组和肝功能B级组术后6月、12月LN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肝功能A级组较肝功能B级组低。肝功能A级组术后1月、术后6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较术前升高,术后6月较术前降低,肝功能B级组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月较术前降低。肝功能A级组与肝功能B级组术前、术后1周PIIINP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肝功能A级组较肝功能B级组低。肝功能A级组PIIINP术后1月、12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术后12月较术前升高。肝功能A级组与肝功能B级组术前、术后1周IVC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肝功能A级组较肝功能B级组低。肝功能A级组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术后3月较术前升高。结论:1.TIPS术后门静脉血流减少,回肝血流量减少,短期肝细胞缺血、缺氧,肝功能减退,纤维化指标升高,而中远期门静脉高压改善,且肝脏血流重新分布,改善缺血、缺氧,肝功能改善,纤维化指标降低;2.TIPS术不仅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还可稳定或延缓肝纤维化、肝硬化病情进展,TIPS术后监测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陈园园[5](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收集整理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的单验方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总结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单验方的组方用药规律及用药特色,为指导临床用药和民族药新药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文献研究结合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收集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的单验方,规范整理,建立单验方数据库,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单验方进行用药频次、用药模式、组方规律、新方挖掘等用药规律分析,同时进行以中医“证-方-药”的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结果:1.共收集整理录入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的单验方306首,涉及16个民族,共用药452味。单验方剂型多样,主要为汤剂、散剂、粉剂、膏剂、丸剂、糖浆剂等。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显示,寒性与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分别占42%与29%,其次为平性(16%)、凉性(12%);苦味、甘味、辛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分别占42%、27%、22%;归肝经与脾经药物使用频次最高。2.单验方用药频次统计结果显示,治疗肝硬化的药物出现频次在前10的为莪术、姜黄、丹参、茯苓、虎杖、重楼、田基黄、白术、黄芪、鳖甲。按疾病名分类统计,涉及治疗症积的单验方有203首,用药369味,治疗鼓胀的单验方有138首,用药304味,分别统计高频民族药。3.在“组方规律”分析中,设置“支持度个数”为6,“置信度”为0.7,对治疗症积的单验方进行分析,得出用药模式27条,关联规则5条;对治疗鼓胀的单验方进行分析,得出用药模式18条,关联规则4条。4.在“新方分析”中,设置“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2,对治疗症积的单验方进行基于熵聚类的新方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22条,进一步得到新方11首;对治疗鼓胀的单验方进行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10条,进一步得到新方5首。5.在“证-方-药”为主的数据挖掘中,按证型分类,治疗症积的单验方分为:瘀血阻络证85首,湿热蕴结证61首,水湿内阻证22首,肝气郁结证18首,肝肾阴虚证13首,脾肾阳虚证4首;治疗鼓胀的单验方分为:湿热水停证66首,血瘀水停证29首,脾虚水停证30首,气滞水停证5首,脾肾阳虚水停证7首,肝肾阴虚水停证2首;并分别进行用药频次、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挖掘。结论:1.云南各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用药经验丰富,具有民族特色,使用药物种类多、分布广,以寒性、温性和苦味、甘味、辛味药物为主,使用剂型以汤剂、散剂为主。2.高频药物:治疗症积的高频民族药有虎掌草、田基黄、十大功劳、锅铲叶、叶下珠、青叶胆、过路黄等;治疗鼓胀的高频民族药有蛤蟆叶、马鞭草、野芦谷根、田螺、响铃草、蝼蛄、十大功劳等。3.组方规律:治疗症积的单验方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丹参,莪术”,其次为“三棱,莪术”、“白术,茯苓”,常用民族药物组合为“姜黄,叶下珠”、“莪术,十大功劳”、“败酱草,虎掌草”;置信度最高的用药关联规则为“三棱->莪术”(置信度为0.91)。治疗鼓胀的单验方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泽泻”,其次为“茯苓,大腹皮”、“白术,茯苓”,常用民族药物组合为“白花蛇舌草,蛤蟆叶”、“马鞭草,虎杖”、“虎杖,田基黄”;置信度最高的用药关联规则为“茯苓,大腹皮->泽泻”(置信度为0.75)。4.新方挖掘:治疗症积的新方:炮山甲川芎龙胆草田基黄郁金;青叶胆乌节黄根马尾黄连大血藤;郁金木香十大功劳三台红花。鼓胀:青叶胆十大功劳苍术马尾黄连黄藤;莪术锅铲叶三条筋红糖;茯苓泽泻大腹皮野芦谷根响铃草。

相安[6](2019)在《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病证结合研究思路,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336例临床病案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对肝硬化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重点探讨其湿热、瘀热和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损伤等复合病机的辨识要点、用药制方经验,揭示“证候-病机-药物”关联规律,并进一步提炼其学术思想,最后初步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病案数据库中肝硬化病案资料,共401例(1886诊次),经过筛选、清洗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病案数据资料,纳入病例总计336例(共1659诊次)病案。录入Excel 2007,建立病案数据库,主要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病案数据库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等,并对典型病案深度分析和对名医进行定性访谈,最后确立病机辨治方案。研究结果(1)病例一般情况:336例肝硬化病案中,男性225例,女性102例,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49.2±13.2)岁。其中:肝硬化代偿期145例,失代偿期191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191例,胆汁淤积性16例,血吸虫性7例,酒精性3例,自身免疫性3例,肝静脉回流受阻性1例,遗传代谢性1例,药物性1例,自身免疫性合并胆汁淤积性1例,未提示病因者112例。(2)证候分布:336例初诊病案中共出现216种症状,症状出现频率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尿黄、腹胀、口干、胁痛、疲劳乏力、面色晦暗、大便溏、纳差、下肢浮肿、面黄、齿衄、腹部膨满、尿少、口苦、目黄(>10%)。(3)病机证素分布:336例患者初诊病例中有158种不同病机描述,以病位因素和病理(病性)因素对其拆分。其中,虚性病理因素以气虚、阴虚为主,实性病理因素以湿、热、瘀、郁、毒、气滞、水停为主,痰少见。病位因素主要为肝脾,涉及肾、胃、胆,偶见于肺、心。常见病机复合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脾两伤、肝郁脾虚、湿热瘀毒互结、湿热瘀滞、湿热瘀郁、气滞水停、湿热瘀毒久郁、气阴两虚、土败木贼、肝肾阴虚(>5%)。(4)中药分布情况:336例首诊病案中共有药物279种,共5888味次,平均每张处方17~18味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依次为:白术、茵陈、茯苓、赤芍、炙鳖甲、丹参、炙鸡内金、醋柴胡、猪苓、泽泻、苍术、广郁金、老鹳草、厚朴、青皮、太子参、楮实子、旱莲草、丹皮、枸杞子。使用频率>5%的药物共85种,按攻邪、扶正划分,攻邪药物以清热凉血化瘀、利水渗湿、行气解郁活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为主,扶正药物以健脾消食、益气滋阴、补益肝肾为主。(5)药物组合分析:将出现频率前67味药物进行分析,共提取17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葶苈子、防己、椒目、沉香、陈葫芦瓢、熟大黄、水红花子、醋柴胡组成,为己椒苈黄丸义;因子2由水红花子、茯苓、醋柴胡、泽泻、炙桂枝、泽兰、白术组成,为苓桂术甘汤义;因子3由女贞子、旱莲草、炙鳖甲、北沙参、老鹳草、麦冬、生地黄组成,为二至丸合一贯煎义。(6)关联规则分析: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常见病理因素、病机与药物之间关系,共12组。如:与湿相关的药物为:酢浆草、苦参、鸡骨草、茵陈、垂盆草、黄芩、黄柏;与热邪相关的药物为:丹皮、酢浆草、黄芩、蒲公英、黑山栀、黄柏、垂盆草、鸡骨草、白花蛇舌草等;与瘀邪相关的药物为:生地黄、赤芍、半枝莲、丹参、丹皮、熟大黄、水红花子、黑山栀、广郁金、黑山栀等;与毒邪相关的药物为白花蛇舌草、黑山栀、半枝莲等;与气郁相关的药物为:香附、蒲公英、广郁金、黄芩、黑山栀、陈皮等;与肝脾两伤相关的药物:醋柴胡、黄芪、茯苓、党参、砂仁、白术、炙甘草;与气滞水停相关的药物为:防己、陈葫芦瓢、椒目、沉香、路路通、水红花子等;与气阴两虚相关的药物为:麦冬、北沙参等;与肝肾阴虚相关的药物为:北沙参、生地黄等。(7)通过证候-病机-药物的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周教授辨治肝硬化的经验要素,初步形成基本方,提炼周教授学术思想,并结合典型病案的研读分析与名医访谈,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结论(1)周教授融多元辨证方法为一体,创制“病机辨证”体系,指出复合病机是内科疑难病的共性病机规律,提倡“病证结合”应首重疾病的基本病机,因机立法,复法制方,这些学术特色在周教授辨治肝硬化的病案中得到充分体现。(2)周教授认为肝硬化的基本病机是“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亏虚”,贯穿病程始终,湿、热、瘀、郁、毒、虚等病理因素兼夹、复合为患,“瘀热”为关键病机,是肝硬化不同阶段病机转化的枢纽。肝硬化病位主要在肝脾肾,涉及胆、胃、肺。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周教授针对肝硬化的复合病机,因机立法。针对邪实病机,以“清化湿热瘀毒”为基本治法,确立组方大势,具体治法包括凉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等,若并发腹水,则加以活血利水滋阴;正虚病机在不同病程阶段有所差异,具体治法包括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益气养阴、滋养肝肾、温补脾肾等。代偿期以祛邪为主,倡扶正即祛邪;失代偿期肝硬化正虚逐渐显着,以扶正为主,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在整个病程中,要注意顾护脾胃,避免脾胃衰败。(4)针对邪实病机“湿热瘀毒郁结”,初步形成一个基本方(周教授验方):茵陈、虎杖、垂盆草、丹参、赤芍、醋柴胡、广郁金、炙鳖甲、炙鸡内金,炙甘草。治疗以基本方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肝硬化不同病程阶段湿、热、瘀、郁、毒等病理因素的显隐、兼夹转化情况,及病理因素对气血津液阴阳造成的不同影响,随证加减,初步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共列出11个常见的病机证素条目,每个条目下包括常见症状、病位病性、病势演变、治法、方药示例、临证备要等。(5)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以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为划分,代偿期主要包括:①湿热瘀毒郁结型,以周教授验方加减;②湿热瘀毒郁结,肝郁脾虚型型,以周教授验方合六君子汤加减;③湿热瘀毒郁结,肝胃不和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香砂枳术丸、左金丸加减;④湿热瘀毒郁结,气阴两虚型,以周教授验方合四君子汤、二至丸加减。失代偿期主要包括:①湿热瘀毒互结,肝郁脾虚,气滞湿阻型,以周教授验方合柴胡疏肝散、参苓白术散加减;②湿热瘀毒互结,肝热脾湿,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茵陈四苓散、己椒苈黄丸加减;③湿热瘀毒郁结,脾阳不振,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附子理苓汤加减;④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血瘀,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桃红四物汤、五苓散加减;⑤湿热瘀毒互结,脾肾阳虚,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附子理苓汤、金匮肾气丸加减;⑥湿热瘀毒互结,肝肾阴虚,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一贯煎、六味地黄丸加减;⑦瘀热相搏,湿热毒蕴,肝脾两伤,肝肾阴虚型,分为瘀热血溢、瘀热阻窍、瘀热发黄3个子证,分别以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合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周莹[7](2018)在《芍丹承气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重点探讨芍丹承气汤灌肠对(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中医药辅助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共87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为抗生素等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芍丹承气汤灌肠。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一周、第二周肝功能(ALT、AST、TBIL、ALB)、凝血功能指标(PT、PTA)、炎症指标(WBC、CRP、PCT)、肠道功能(大便次数)。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24小时尿量、腹膜炎症状体征缓解情况、腹水细菌培养及腹水常规生化结果;治疗前后记录患者体重及腹围改变情况,观察及询问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并记录。结果:(1)纳入试验统计的对照组41例,总有效率为85.37%,治疗组35例,总有效率94.29%,两组对比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芍丹承气汤灌肠可提高(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的疗效。(2)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24小时尿量情况,大便次数,腹膜炎症状体征消失所需时间,治疗结束后两组体重及腹围改变情况,以上结果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能改善(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患者腹膜炎症状及体征,改善肠道动力,促进有毒物质排除,并具有较好的利尿效果。(3)两组在治疗过程中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均逐渐改善,治疗1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LT、AST指标下降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ALT、AST、TBIL、PTA、PT与对照组相比改善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AL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能改善(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患者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4)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炎症反应有所改善,治疗1周后,治疗组炎症指标(WBC、CRP、PCT)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CRP、PCT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能减轻(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患者炎症反应。(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07%;治疗组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可减少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6)安全性及随访: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药物灌肠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说明芍丹承气汤灌肠是安全可靠的。随访3月内,对照组有4例再次并发SBP,对照组没有一例再次并发SBP,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芍丹承气汤灌肠辅助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可以降低短期内再次并发SBP的风险。结论:芍丹承气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脏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反应及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率,降低短期内再次并发SBP的风险,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张峻崎[8](2018)在《33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TIPS术后多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TIPS术后患者生存情况、肝脏功能的变化、肝性脑病的发生、消化道再出血、支架是否通畅及其影响因素,以评价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接受TIPS治疗的患者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对门静脉血栓及支架通畅的影响。[方法]收集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底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TIPS术患者总共331例。所有患者的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年1月1日,若出现失随访,则以失随访的前一次随访为截止日期。在手术结束后至出院期间给予抗凝治疗:患者在术后7天内,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针4200IU,12h/次;对于术后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或INR值大于2.0的患者,则不使用低分子肝素药物治疗。在手术7天之后常规使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血小板计数在100×109/L以上的患者,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每日一次或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每日一次。术后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的患者,硫酸氢氯吡格雷片50mg每日一次或50mg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一次。术后血小板计数在30~50×109/L的患者,硫酸氢氯耽格雷片25mg每日一次或25mg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一次。对于术后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或INR值大于2.0的患者,则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出院后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若已经有鼻出血、口腔牙龈出血等情况或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则停用抗凝药物或及时调整治疗方式。抑制胃酸,止吐,使用胃粘膜保护剂。手术结束后至出院期间,每隔一周通过影像学检查监测门静脉血栓和支架内血栓的情况,并做记录。将患者分为肝硬化合并PVT组、肝硬化不合并PVT组。通过统计学方法研究肝硬化患者合并PVT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对肝硬化合并PVT组、肝硬化不合并PVT组的不同治疗后门静脉血栓的变化情况研究肝硬化合并PVT患者术后抗凝对PVT变化的作用。术后支架通畅情况主要随访腹部彩超,并观察肝性脑病、再出血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1.有331例患者纳入我们的研究。33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TIPS术,共植入支架387枚,覆膜支架315枚(支架6 mm 4枚、7 mm 23枚、8 mm 265枚、10 mm 23枚),裸支架72枚。Child-pugh A级患者137例,Child-pugh B级患者175例,Child-pugh C级患者19例。317例有呕血黑便病史,其中伴随不同程度腹水153例,顽固性腹水93例;胸水69例,严重21例。经过TIPS手术,术后腹水96例,术后胸水32例。静脉压力梯度从术前(31.22 ± 0.3602)mm Hg降至术后(21.47±0.341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3,p<0.001)。患者术前7%患有高血压,18%患有糖尿病。2.在随访期间,共有144例患者死亡,患者的死亡构成主要由消化道大出血(43/144,30%),肝性脑病(30/144,21%),肝衰竭(26/144,18%),肝癌(22/144,15%),肺部及腹腔感染(9/144,6%)构成。3.在随访期间,总共发生支架不通畅106例,总通畅率(225/331,68%)。其不通畅的原因主要为门静脉端“盖帽”(42/106,40%)、肝静脉端狭窄(23/106,22%)和肝静脉“盖帽”(21/106,20%)。89例支架不通畅患者进行了二次手术,大部分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术、支架再次植入和曲张静脉栓塞来进行二次手术。23例患者单纯采用了球囊扩张术,16例患者单纯采用了曲张静脉栓塞,22例患者同时采用了球囊扩张术和支架再植入,28例患者同时采用了这三种方式。4.在随访期间,总共发生肝性脑病81例,总发生率为24.2%。child-pugh A级患者84例,发生肝性脑病14例;child-pugh B级患者160例,发生肝性脑病28例;child-pugh C级患者87例,发生肝性脑病39例。TIPS术后早期(1年以内)是HE发生的高峰期。5.随访期间共统计到术后出血66例,术后出血类型主要为支架障碍使食管胃底破裂出血。6.TIPS手术患者中有胸水患者69例,腹水患者153例。在随访期间,术后总体胸水达到缓解的有效率为94%,其中完全有效的占75%,部分有效的占19%;术后总体腹水达到缓解的有效率为86%,其中完全有效的占51%,部分有效的占35%。7.术前血栓组患者92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22例,男性占76%;非血栓组男性患者160例,女性79例,男性占67%。在血栓构成的组合方面也有所不同,术前血栓构成的组合主要为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组合(28例),以及为左支、右支和门静脉血栓组合(12例)。术前伴发疾病,PT和APTT是术前血栓的独立因素。我们发现术前血栓组比无血栓组的凝血功能更差。术后药物与血栓出现的cox检验结果发现,不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导致血栓最容易出现,阿司匹林组次之,氯吡格雷组血栓出现最慢。院外给药组共出现有45例,占总院外给药人数的17.3%;院外未给药组共出现有36例,占50.9%,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8.331例患者中Child-pugh A级患者84例,TIPS术前及术后3年随访反应肝功能功能变化情况。术后1周、1月、3月、6月Child-pugh评分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和3年AST及ALT相较于术前显着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在术后第3月表现出先升高随后在第3年降低。160例Child-pugh B级患者中,术后各时间点Child-pugh评分比术前显着降低。AST及ALT术后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AST在术后3月、6月、2年升高,在术后3年降低,ALT在术后3月升高,在术后3年降低。87例Child-pugh C级患者中,术后2年Child-pugh评分比术前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T在术后3月、1年、3年显着降低,ALT情况与AST类似,在术后1月、1年、3年显着降低。术前术后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和PT时间差异不明显。[结论]1.TIPS是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其能迅速降低静脉压力,控制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缓解顽固性腹水症状。乙肝是最常见的病因。术前腹水,术前child-pugh评分和出院抗血小板治疗是影响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因素。2.术前有脾切除史是影响术后支架通畅的独立因素。有脾切除史和无脾切除史人群其术后通畅的比例分别为52%和80.4%。门静脉端“盖帽”(40%),肝静脉端“盖帽”(20%)和肝静脉端狭窄(22%)是TIPS术后不通畅的主要形式。3.TIPS术后肝性脑病(HE)的总发生率为24.2%,术后早期(1年以内)是HE发生的高峰期,门静脉穿刺位置和child-pugh分级是影响术后HE发生的独立因素。4.术后支架通畅和出院抗血小板治疗是影响术后出血的独立因素。5.术前child-pugh评分是术后腹水消失的独立因素。6.术前血栓构成的组合主要为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组合,以及为左支、右支和门静脉血栓组合;术前伴发疾病,PT和APTT是术前血栓的独立因素。7.Child-pugh A级患者术后的Child-pugh评分随术后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hild-pugh B和C级患者Child-pugh评分随术后时间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提示TIPS手术后会在前期对肝功能形成一定影响,但患者长期受益。

金桂云[9](2016)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后并发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本组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正常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前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有并发症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没有并发症组。收集各组研究对象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来比较各组人群肠道主要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及梭菌)的变化。结果本研究在培养的10种肠道主要细菌中,3组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肠杆菌、肠球菌、葡菌球菌、酵母菌数量显着增多,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着减少。而在脾栓塞术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中,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较术前组及术后没有并发症组明显增多,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着减少。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提示:与正常人群比较,3组实验组患者的肠杆菌、肠球菌和梭菌明显增加,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着减少;各组间乳酸杆菌的数量没有明显差异。而术后有并发症组中肠杆菌、肠球菌和梭菌的数量较术前组及术后没有并发症组明显增多,双歧杆菌的数量显着减少。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特别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菌群失调更明显。第二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炎症因子及内毒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与与炎症因子及内毒素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正常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有并发症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没有并发症组。在术前1天、术后7天及术后1个月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液,采用ELISA法检测LPS、IL-6、IL-8、TNF-α及s ICAM-1的表达。结果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LPS、IL-6、IL-8、TNF-α及s ICAM-1含量一直高于正常组,且术后第7天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水平,而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LPS、IL-6、IL-8、TNF-α及s ICAM-1含量一直高于正常组,但术后7天及术后1个月时LPS、IL-6、IL-8及TNF-α含量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而s ICAM-1含量在术后7天时明显高于术前。术后有并发症组的LPS、IL-6、IL-8、TNF-α及s ICAM-1含量在术后7天时明显高于术后没有并发症组,而在术后1个月时两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术后一周LPS、IL-6、IL-8、TNF-α及s ICAM-1仍持续增高可以作为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与否的参考指标。第三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免疫功能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出现并发症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正常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有并发症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没有并发症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外周血中CD3+、CD4+、CD8+T细胞及CD4+CD25+CDl27low/-Treg的表达变化,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的含量。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CD3+和CD8+T细胞的量开始低于正常水平,后期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但CD4+T细胞的含量均低于正常人群。与术前相比,术后CD3+、CD4+和CD8+T细胞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至正常水平。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CD3+、CD4+T和CD8+T细胞水平术后早期低于正常水平,后来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与术前相比,术后CD3+、CD4+T细胞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至正常水平,而CD8+T细胞与术前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有并发症组的CD3+、CD4+和CD8+T细胞含量在术后早期明显低于术后没有并发症组,后期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患者中CD4+CD25+CDl27low/-Treg含量在术后1个月或6个月时较正常组及术前水平明显增高,随后会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有并发症组的CD4+CD25+CDl27low/-Treg含量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明显高于术后没有并发症组的CD4+CD25+CDl27low/-Treg含量,随后各时间点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的Ig A、Ig G、Ig M含量与正常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各组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只是产生短期的影响,特别在有并发症的患者中早期影响更明显,但后期患者的免疫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该结果提示在脾栓塞术后早期应该注意预防感染和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肖志鸿[10](2016)在《陈国良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理论研究方面,总结陈国良教授在肝病领域主要学术思想,重点阐述其在肝纤维化以及“急黄”早期方面的临床经验,传承陈国良教授在中医肝病治疗方面的宝贵经验;在临床研究方面,通过观察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临床疗效,探讨陈国良教授该学术思想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急黄”早期的治疗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方法:1、通过跟师门诊、收集整理老师的临床医案以及研读老师的着作、论文等方式,总结陈国良教授治疗肝病的中医思路,从理论上阐明陈国良教授对肝纤维化、“急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2、临床研究方面,以随机分组的原则将64例热毒炽盛型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为中西医治疗组30例与西医治疗组34例。西医治疗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中西医治疗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凉血法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以病情脱离肝衰竭早期为研究终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A载量、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血氨水平变化。结果:理论研究方面,首先陈国良教授肝病领域的学术思想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总结。1、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尤其需注重辨证。2、提出扶正祛邪为肝纤维化诊治的治则大法,并依据临床以脾虚血瘀证多见,创立了七味化纤汤以抗肝纤维化治疗。3、提出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急黄”早期,主张应用中药口服、灌肠多途径给药,同时自创了蘡薁合剂保留灌肠。其次,陈国良教授在肝病领域的临床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1、七味化纤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2、蘡莫合剂保留灌肠治疗亚急性肝衰竭;3、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方面,中西医治疗组患者的总胆红素、PTA、血浆内毒素、TNF-α及血氨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并且中西医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西医治疗组(P<0.05),而HBV DNA的变化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中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而西医治疗组为52.9%(P≈0.048<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和44.1%(P-0.040<0.0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导师陈国良教授在肝病领域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丰富而且有实效;2、清热解毒凉血法能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进展为中期以及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陈国良教授该学术思想对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此综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讨,并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肝硬变患者顽固性腹水与内毒素的关系及乳果糖对其治疗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变患者顽固性腹水与内毒素的关系及乳果糖对其治疗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辨治肝硬化经验知识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1. 肝硬化西医研究现状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诊断与检查进展
        1.3 西医治疗进展
        1.4 问题与展望
    2. 中医辨治肝硬化研究现状
        2.1 血瘀证研究进展
        2.2 肝硬化正虚血瘀病机认识
        2.3 湿热瘀毒证研究进展
        2.4 肝硬化湿热瘀毒证研究进展
        2.5 中医辨证方法研究
        2.5.1 传统中医辨证方法
        2.5.2 当代中医辨证方法
        2.6 问题与展望
    3. 周仲瑛教授构建病机网络理论概要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的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辨治肝硬化经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证候分布与结果分析
        3.2 病机分布与结果分析
        3.3 药物因子分析
        3.4 复杂网络分析
        3.4.1 病机-症状复杂网络
        3.4.2 病机-药物复杂网络
        3.4.3 病理因素-药物网络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讨论
        4.2 证候讨论
        4.3 病机讨论
        4.4 药物讨论
        4.5 复杂网络讨论
第三部分 当代其他名老中医辨治肝硬化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症状分布与结果分析
        3.2 证型分布与结果分析
        3.3 药物分布与结果分析
        3.4 复杂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证候分布结果对比
        4.2 证型结果对比
        4.3 用药结果对比
第四部分 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郁结辨治肝硬化学术思想研究
    1. 血瘀是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核心病机
    2. 肝硬化形成和加重过程中血瘀病机兼夹复合转化规律探讨
    3. 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是肝硬化的基本病机关键
    4. 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郁结辨治肝硬化的创新性分析
第五部分 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郁结辨治肝硬化经验要素知识网络研究
    1 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学术思想
        1.1 基本病机: 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亏虚
        1.2 基本治法: 清化湿热瘀毒,清补并用
    2 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郁结病机辨治肝硬化学术经验知识网络
        2.1 湿热瘀毒郁结
        2.2 肝脾肾亏虚
        2.3 其他合并症
    3. 典型病案分析
研究小结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2)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1.1.1 肝硬化病名记载
        1.1.2 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1.1.3 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1.2.1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研究
        1.2.2 肝硬化的病因
        1.2.3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1.2.4 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
        1.2.5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中医症候积分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设计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3.1 实验室检查
        3.3.2 影像学检查
        3.3.3 中医症候积分观察
        3.3.4 安全性指标评价
    3.4 疗效判定标准
        3.4.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3.4.2 安全性评定标准
    3.5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4.2.1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4.2.2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4.2.3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
        4.2.4 治疗前两组患者Child-Pugh改良分级比较
        4.2.5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脾超声、门脉超声比较
        4.2.6 治疗前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4.2.7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
        4.3.1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4.3.2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比较
        4.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
        4.3.4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脾超声、门脉超声比较
        4.3.5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4.3.6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7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比较
    4.4 安全性观察
5 讨论
    5.1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5.2 柔肝化纤颗粒药物组成及功效
    5.3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硬化的应用
    5.4 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探讨
    5.5 安全性分析
    5.6 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不同栓塞材料选择在TIPS联合EGVE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器械
    1.2.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1.3. TIPS手术操作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定义
    1.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随访情况
    2.3 并发症
    2.4 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
    2.5 栓塞材料费用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TIPS治疗门脉髙压合并EGVB的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肝硬化门脉高压TIPS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组及排除标准
        2.2.1 入组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手术方案
        2.3.1 术前准备
        2.3.2 术中器材及药品
        2.3.3 TIPS手术方法
    2.4 试验数据的测定与随访
        2.4.1 记录TIPS术前后透明质酸钠(HA)、层粘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PIIINP)、IV型胶原(IVC)指标
        2.4.2 记录术后常见并发症
        2.4.3 随访
        2.4.4 肝功能A、B级分组的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2 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
        3.2.1 术前、术后HA资料变化比较
        3.2.2 术前、术后LN资料变化的比较
        3.2.3 术前、术后PIIINP资料变化比较
        3.2.4 术前、术后IVC资料变化比较
    3.3 肝功能A级与肝功能B级
        3.3.1 术前、术后HA资料变化比较
        3.3.2 术前、术后LN资料变化比较
        3.3.3 术前、术后PIIINP资料变化比较
        3.3.4 术前、术后IVC资料变化比较
    3.4 TIPS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资料
        3.4.1 失代偿组与代偿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3.4.2 肝功能A级与肝功能B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基于数据挖掘的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及单验方来源
        (二)单验方规范整理
        (三)单验方的数据挖掘
第二章 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单验方用药规律研究
    一、单验方录入
        1.单验方录入
        2.单验方的来源分类
    二、单验方统计分析
        1.按疾病名分类统计
        2.按民族分类统计
        3.按剂型分类统计
        4.按用法分类统计
    三、单验方药物的药性统计
        1.药物四气频次统计
        2.药物五味频次统计
        3.药物归经频次统计
    四、单验方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一)治疗肝硬化的单验方数据挖掘
        (二)以病名分类的单验方数据挖掘
        (三)以中医病名及“证-方-药”为主的数据挖掘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一、傣医、彝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二、单验方基本情况
    三、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单验方的用药特点
    四、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频次统计分析
    五、单验方的数据挖掘及用药规律分析
        (一)治疗肝硬化单验方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讨论
        (二)以中医病名及“证-方-药”为主的数据挖掘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肝硬化的研究概况
        1.1 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肝硬化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3 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预后
        1.4 肝硬化的治疗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 中医对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2.4 名老中医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整理
        2.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基于病案数据挖掘分析的周仲瑛教辨治肝硬化经验要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预处理
        3.2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证候分布与分析
        4.2 病机分布与分析
        4.3 药物分布与分析
        4.4 常用药物组合规律分析
        4.5 病机-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4.6 讨论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
    1. 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临证经验探析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原则
        1.3 具体治法及用药
    2. 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学术思想探讨
        2.1 病证结合,首重病机
        2.2 以“病机十三条”为纲活化辨证
        2.3 倡“伏毒”、“瘀热”和“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专论
        2.4 祛邪即扶正,补虚重养阴,平调防壅滞
    3. 典型病案研读与分析
        3.1 湿热瘀毒郁结,肝脾两伤
        3.2 湿热瘀毒郁结,肝胃不和
        3.3 湿热瘀郁,肝脾两伤,气滞水停
        3.4 湿热瘀毒久郁,肝脾两伤,肝肾阴虚,气滞水停
    4. 周仲瑛教授肝硬化病机辨治方案
        4.1 概述
        4.2 病机辨证条目
第四部分 研究小结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症状规范表
致谢

(7)芍丹承气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2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现状
    1.3 改善肠道功能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影响
        1.3.1 肝肠轴的提出
        1.3.2 肠道功能的相关概念
        1.3.3 肠道功能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关系
        1.3.4 改善肠道功能的治疗方法
    1.4 中医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认识
        1.4.1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辨病及病因病机
        1.4.2 中医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1.4.3 下法的提出
        1.4.4 下法相关方药的研究进展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诊断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标准
        2.2.4 脱落标准
        2.2.5 疗效评估标准
    2.3 试验分组及治疗措施
    2.4 技术路线图
    2.5 检测指标
        2.5.1 肝脏功能检测指标
        2.5.2 肠道功能检测
        2.5.3 炎症指标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3 临床结果
    3.1 纳入研究患者肝硬化病因分布情况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比较
    3.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3.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3.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便次数比较
    3.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3.8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9 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3.10 安全性及随访
4 讨论
    4.1 芍丹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功效和方解
    4.2 中药灌肠在肝病领域的临床应用
    4.3 芍丹承气汤辨证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33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TIPS术后多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炎症因子及内毒素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陈国良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陈国良教授的学术渊源
    1 重视固护脾胃
        1.1 以苦辛坚胃法来治疗胃脘痛
        1.2 重视升阳健脾
        1.3 调理肝脾(胃)
    2 善用经典成方及药对
    3 擅长应用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来诊治疔疮
    4 常用化瘀通络法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陈国良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 陈国良教授的学术思想
        1.1 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尤其需注重辨证
        1.2 提出扶正祛邪为肝纤维化诊治的治则大法
        1.3 提出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肝衰竭早期,主张多种途径给药
    2 陈国良教授的临床经验总结
        2.1 七味化纤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经验
        2.2 蘡莫合剂保留灌肠治疗亚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经验
        2.3 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经验
陈国良教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观测指标与检测方法
        2.6 分组
        2.7 治疗方法
        2.8 研究终点
        2.9 中止研究标准
        2.10 疗效评价标准
        2.11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见表1)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PTA、血氨、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改善情况(见表2)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改善情况比较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肝硬变患者顽固性腹水与内毒素的关系及乳果糖对其治疗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辨治肝硬化经验知识网络研究[D]. 王盼盼.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D]. 李小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不同栓塞材料选择在TIPS联合EGVE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D]. 周林峰. 苏州大学, 2019(02)
  • [4]肝硬化门脉高压TIPS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分析[D]. 赵艳玲. 青海大学, 2019(04)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用药规律研究[D]. 陈园园.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6]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D]. 相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芍丹承气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观察[D]. 周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33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TIPS术后多因素分析研究[D]. 张峻崎.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机制研究[D]. 金桂云.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10]陈国良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临床研究[D]. 肖志鸿.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肝硬化患者难治性腹水与内毒素的关系及乳果糖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