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清岩[1](2020)在《KLKB1基因rs3733402位点多态性及血清缓激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KLKB1基因rs3733402位点多态性及血清缓激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山东省各市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261例,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DM)16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DN)96例,另收集107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对血浆激态释放酶基因KLKB1的rs3733402位点进行筛查,以探讨山东地区患者KLKB1基因多态性与DN的相关性。收集患者的血清样本,然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试剂盒(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以上收集的所有病例进行血清缓激肽的测定,研究该指标对于DM或DN的影响。本研究方案已告知患者并取得其知情同意,且获得各医疗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1)三组之间在尿酸(UA)、尿素氮(BUN)、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血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e GFR)、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收缩压(SBP)、家族史(FAMILY)、吸烟史(SMOKE)、饮酒史(DRINK)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2)AGE(年龄)、SMOKE、DRINK、FAMILY、SBP、DIFFBP(脉压差)、MAP(平均动脉压)、Cr、FPG和Hb A1c是DM、DN的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Sanger测序结果显示,KLKB1 rs3733402的基因型及各等位基因在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LKB1rs3733402与DM、DN的相关性结果显示,KLKB1 rs3733402的突变与DM、DN均无明显相关(P>0.05)。血清缓激肽水平与DM和DN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缓激肽水平与DM和DN的发生密切相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K与DM、DN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协变量的基础上,BK与疾病存在统计学关联。BK每增加1个单位,患病风险是原来的0.9803倍,P=0.0041。(5)将糖尿病肾病组拆分为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蛋白尿期、肾功能不全期,结果依然有统计学意义(P=0.0021),表示BK每增加1ng/ml,DN进展到下一期的风险是原先0.9794倍(P=0.0021),提示BK浓度越高,DN越不容易进展,BK对于DN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6)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DN与对照之间BK有差异:BK每增加1个单位,患DN的风险是原来的0.9651倍,P=0.012。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K与DN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K升高对微量蛋白尿期、肾功能不全期具有保护性作用。结论:1.KLKB1基因rs3733402位点多态性与DN无明显相关性。2.血清缓激肽水平与DN的发生发展相关,为DN的保护性因素。3.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收缩压、脉压差、肌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DM、DN的危险因素。

谭令[2](2020)在《三草降压汤对SHR肾脏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前,全世界近三分之一成年人患有的高血压[1],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3亿之多[2]。因此,高血压已成为消耗社会医疗资源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给国家和家庭带来了的经济负担日趋严重。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是高血压患者尤其不能忽视的风险,其中高血压导致的肾脏损害发生率已高达18%[3],仅次于糖尿病肾病和肾小球肾炎。在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面,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创立的三草降压汤(Sancao Decoction,SCD)临床疗效显着,SCD由芍药甘草汤加龙胆草、益母草、夏枯草组成,具有清肝泻火、养阴柔肝、活血通经和利水散结等功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发现SCD可通过抗炎作用显着降低血压,因此,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能否通过抗炎作用进一步改善高血压造成的肾脏损害。目的:1.观察SCD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肾功能、尿液生化指标及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的改善作用。2.通过检测肾脏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 B(NF-κ 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等蛋白的表达,探索SCD对TLR4/NF-κ B/NLRP3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从而明确SCD改善高血压肾损害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4只20周龄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随机分为模型组(SHR组)、卡托普利组(CPT组)(30mg/kg)、三草降压汤组(SCD组)(10.6g/kg),8只同周龄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12周,分别于给药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检测各组大鼠血压,并于给药12周后,留取各组大鼠24小时尿液,生化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肌酐(UCRE)和尿蛋白(UP)等指标,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血清用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血尿酸(UA)等肾功能指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评估肾组织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 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和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IL-1 β蛋白的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LR4、NF-κ B和NLRP3的蛋白表达情况。最后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给药前,SHR 组、CPT 组及 SCD 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上述三类血压值均显着高于WKY组(P<0.01);给药4周后、8周后及12周后,与WKY组相比,SHR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相比,CPT组和SCD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0.01)。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与WKY组相比,SHR组、CPT组及SCD组的心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HR组、CPT组和SCD组三组之间的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大鼠尿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治疗后,与WKY组相比,SHR组大鼠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显着升高(P<0.01),尿肌酐显着降低(P<0.01),尿量明显减少(P<0.01),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和尿蛋白定量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大鼠相比,SCD组和CPT组大鼠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蛋白均显着降低(P<0.01),且两组的尿肌酐浓度均明显增高(P<0.01),SCD组的尿量显着增多(P<0.01),而CPT组的尿量未见明显增多(P>0.05),SCD组和CPT组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均显着降低(P<0.01),但此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明显改变(P>0.05)。3.各组大鼠肾重、体质量和肾脏指数的变化治疗后,与WKY组相比,SHR组大鼠双侧肾脏总重量无明显改变(P>0.05),但SHR组大鼠的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SHR组的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相比,SCD组和CPT组大鼠的体质量无明显改变(P>0.05),CPT组大鼠的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但SCD组大鼠的肾脏指数无明显降低(P>0.05)。4.各组大鼠肾功能的变化治疗后,与WKY组相比,SHR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血尿酸(UA)均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相比,SCD组和CPT组尿素氮、血肌酐和血尿酸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与WKY组相比,SHR组大鼠部分肾小球重度萎缩,肾内动脉周围重度炎性浸润,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明显,肾小管扩张。与模型组相比,SCD组和CPT组大鼠肾小球萎缩程度减轻,肾小管无扩张。(2)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WKY组相比,SHR组大鼠肾组织内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增多,SCD组和CPT组胶原纤维的表达明显减少。6.SCD对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IHC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与WKY组相比,SHR组的TLR4、MyD88、NF-κB、NLRP3和IL-1 β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相比,CPT组和SCD组的TLR4、MyD88、NF-κ B、NLRP3和IL-1 β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WKY组相比,SHR组的MCP-1和IL-1 β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相比,CPT组和SCD组的MCP-1和IL-1 β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1.三草降压汤能有效改善高血压肾损害,其作用主要通过降低血压,改善尿液生化异常,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水平,改善肾脏组织的病理形态等方面实现;2.三草降压汤可通过调控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抑制肾脏炎症反应,从而改善高血压肾损害。

马兴坡[3](2019)在《贝那普利联合格列美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肾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格列美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肾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强化降糖(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及调脂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贝那普利者,为对照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口服格列美脲者,为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1(sICAM-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内皮-1(ET-1)、尿白蛋白排泄率(UEAR)水平及血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s),并观察治疗后的疗效、不良反应等相关指标。结果治疗2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sICAM-1、ET-1、MDA及AOPP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血清NO及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联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患者(78.9%)(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3.2%)高于对照组患者(1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格列美脲能够明显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肾血管内皮功能,药物疗效较高且安全稳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4](2019)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文中认为主任委员刘力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副主任委员吴兆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继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撰稿委员会(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包玉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蔡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鲁原(广东省人民医院)陈伟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初少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5](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6](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林宪如[7](2016)在《转化生长因子β1及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心功能不全、脑卒中、周围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患者住院治疗及致残率、病死率明显增加,给个人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房颤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少数无心脏和全身性疾病证据的年轻个体,后者称之为“孤立性房颤(lone atrial fibrillation)"。尽管许多心血管疾病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均可导致房颤的发生,然而,动物实验及人群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仍然是房颤发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患者的年龄、职业、24小时收缩压水平、左室质量以及左房内径等都对患者日后是否发生房颤造成明显影响,高敏C-反应蛋白在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进展中亦具有一定作用,然而,上述因素还不足以解释高血压病合并房颤的全部原因。房颤病因学方面的探索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遗传因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及分子标记物等与心房纤维化及房颤的关系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1是调节细胞生长、促进组织纤维化的重要细胞因子。新近研究表明,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TGFβ1表达明显增加,TGFβ1不仅在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及心律失常中明显升高,而且对促进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房颤的发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先前有人曾观察到高血压病尤其是伴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亦有血清TGFβ1水平增高,但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是否与TGFP 1有关目前仍不十分清楚。2004年,Framingham研究首次报道了家族性房颤(familial atrial fibrillation)的流行病学资料,遗传因素与房颤发病的关系遂成为临床上研究的热点。房颤中约5%的患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而孤立性房颤的家族聚集性特征更为明显。目前,流行病学研究已基本肯定了遗传因素在房颤发病中的病因学地位,并初步筛选出了与房颤发病有关的许多基因,其中,较早引起注意的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基因多态性与房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然而,遗传因素及基因多态性与房颤的研究多局限于家族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范畴内,高血压病患者的房颤是否存在基因多态性则研究较少,一些小规模的研究结果更是相差甚大。为此,本研究通过检测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及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析TGF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及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 LAD)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ACE不同基因型对TGFβ1水平的影响,旨在分子水平上探讨TGFβ1及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所致房颤的关系。研究对象与方法:2013年3月-2013年11月,我科共收治房颤患者166例,选择其中的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房颤持续时间将入选对象进一步分为阵发性房颤组(EH+pAF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龄67.3±8.4岁)和慢性房颤组(EH+cAF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68.6±9.5岁),慢性房颤是指房颤持续时间≥6个月;选择同期住院的高血压病且为窦性心律的患者及来自我院查体中心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其中高血压病并窦性心律组(EH+SR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66.7±8.3岁;健康对照组(NC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64.7±9.8岁。入选患者已排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脏病、肺心病、先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疾患及脑卒中、肾脏损害、恶性肿瘤、肝脏与肺纤维化等器质性疾病,年龄超过80岁、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诊断之前即已发生房颤者以及入选前3个月内服用过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者亦均排除本研究。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用ELISA法测量血清TGFβ1及CTGF水平、PCR方法检测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比较房颤组与对照组TGFβ1、CTGF水平、ACE I/D基因多态性以及房颤组不同基因型TGFβ 1/CTGF水平,分析TGFβ1与 CTGF、LAD之间的关系。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患者定期门诊随访,记录房颤治疗情况、心电图、房颤转归、并发症及再住院治疗等。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EH+cAF组左房内径(44.3±6.9mm)明显高于EH+pAF组(37.4±5.Omm,p<0.005)和EH+SR组(35.0±3.2mm,p<0.001),而EH+pAF组左房内径与EH+SR组无明显差别;高血压病房颤组(EH+AF组)与EH+SR组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室间隔(IVS)厚度、左室后壁(LVPW)厚度等项目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2.血清TGFβ1、CTGF水平的比较EH+cAF组和EH+pAF组血清TGFβ1水平分别为49.6±29.5ng/ml. 39.5±31. lng/ml,均明显高于EH+SR组(28.3±8.6ng/ml) (p<0.005)及NC组(25.2±13.0ng/ml) (p<0.001),但TGFβ1在EH+cAF组和EH+pAF组、EH+SR组和NC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EH+cAF组、EH+pAF组和EH+SR组血清CTGF水平分别为8.16±0.21ng/ml,7.87±1.30ng/ml和1.14±0.38ng/ml,均明显高于NC组(0.26±0.09ng/ml) (p<0.001), EH+cAF组和EH+pAF组血清CTGF水平也明显高于EH+SR组(p<0.001),而EH+cAF组和EH+pAF组血清CTGF水平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对高血压病患者(n=112)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左房内径随血清TGFβ1水平升高而增加,两者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68,p<0.0001);而且,左房内径与CTGF水平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391,p<0.005)。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房颤患者10个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男性、高血压病发病年限、血压水平、LAD、LVD、IVS、醛固酮、CTGF及TGFβ1)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房颤的主要因素有TGFp 1、年龄、LAD. CTGF、醛固酮(Aldosterone)。其中,TGFβ1作为独立变量,与年龄、LAD、CTGF及醛固酮呈明显相关关系。5. ACE I/D基因多态性比较ACE I/D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显示,EH+AF组DD, DI、II基因型分别为36.0%、41.3%和22.7%,与EH+SR组及NC组相应基因型分布频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EH+AF组D等位基因频率为56.7%,明显高于EH+SR组(41.9%)和NC组(38.9%)(13<0.05)。6.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患者ACE I/D不同基因型间血清TGFβ1、CTGF水平的比较对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患者不同基因型的血清TGFβ1和CTGF水平比较发现,DD基因型TGFβ1水平(54.03±26.92ng/ml)明显高于DⅠ基因型(37.81±11.79ng/ml) (p<0.05)和Ⅱ基因型(32.43±24.08ng/ml) (p<0.01),而DⅠ基因型与Ⅱ基因型间比较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基因型CTGP水平(8.25±0.19ng/ml)亦显着高于DⅠ基因型(8.03±0. 10ng/ml) (p<0.05)和Ⅱ基因型(7.99±0.69ng/ml) (p<0.01),而DⅠ基因型与Ⅱ基因型间比较CTGF水平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7.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患者随访结果对高血压病合并房颤组患者随访1.5-2年。结果发现,DD基因型房颤患者脑栓塞并发症及再住院治疗有增加趋势,但与DⅠ基因型及Ⅱ基因型房颤患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中,DD基因型进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亦有增加趋势,但与DⅠ基因型及Ⅱ基因型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TGFβ1及ACE I/D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房颤发病有关。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TGFβ1是高血压病房颤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GFβ1通过促进CTGF合成及左房重构,在高血压病房颤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3.D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病合并房颤的易感基因。4. ACE DD基因型TGFβ1和CTGF水平明显升高,是高血压病房颤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永生[8](2014)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高血压是在我国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高血压是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高血压的治疗在我国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治疗依从性差,致残及致死率高等等。用于血压控制的五大类一线降压药已被明确写入高血压的诊治指南,但在中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更多的高血压患者会选择中药来控制血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的中成药制剂也有很多种,虽然种类繁杂,但这些中成药中很多药的主要成分都含有杜仲,以杜仲为主要成分的杜仲平压片作为中成药制剂用于控制血压被很多高血压患者选择和接受,也是目前很经典的一种降压治疗的中成药。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动物实验,研究了经分离提纯的杜仲对SHR血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影响及其降压效果,并与卡托普利进行了对比。在动物实验发现杜仲通过对NO及ET的影响发挥其降压作用。但是即使较高剂量的杜仲对大鼠血NO、ET的影响及降压作用也不如卡托普利,由此我们想到,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而言,此结果是否依然存在,因而接下做了本研究的第二部分的临床实验。对比了以杜仲为主要成分的杜仲平压片及同是ACEI类的洛汀新对高血压患者的血NO、ET的影响及降压效果。NO、ET是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的一对作用相互拮抗和制约的血管内皮因子,本研究通过临床实验发现如上这两种因子不只与高血压的发病相关,还与高血压的程度及血压的正常节律消失有关,杜仲平压片对高血压患者的血NO、ET的影响及降压作用是不如洛汀新明显的。由于NO及ET与高血压具有的高度相关性,因此与二者代谢有关的基因必将成为高血压发病相关的重要的候选基因,针对这些基因的研究有望在基因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加以阐述,并为原发性高血压在基因水平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证据。因此接下来又作了与NO合代谢相关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方面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杜仲叶树脂提纯工艺优化及其降压作用机制的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测定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杜仲叶的纯化效果,通过SHR大鼠测定杜仲叶降压水平来研究杜仲叶树脂提纯工艺优化及其降压作用。经研究发现杜仲叶树脂提取纯化最优工艺为上样药液浓度6mg/ml,选用20%乙醇为洗脱剂,流速控制为3.0柱体积每小时,吸附柱径高比为1:6。杜仲叶提取物能降低SHR大鼠血压,降压相对平稳,且对心率没有明显影响,其降压作用低于卡托普利。同时发现杜仲叶提取物降压作用有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清一氧化氮(NO)量、降低内皮素(ET)量来得以实现的。第二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研究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NO及ET水平的变化,研究此变化与高血压轻重程度、血压节律异常的相关性。对比用药前后24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值及NO、ET及二者比值的改善情况及中成药杜仲平压片与西药洛汀新如上诸值的改善情况,用以指导高血压的治疗。其中高血压病组232例,对照组130例。原发性高血压各组分组依据血压水平、影响预后的因素及靶器官受累程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各89、78、65例。将高血压病组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分别为74、69例。以上所有受试者进行血压测定、NO与ET检测、动态血压分析。经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得出以下结果:1、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降低而ET升高;2、随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度增加NO降低及ET升高以及二者比值下降的幅度有加大趋势;3、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节律性的丧失NO降低及ET升高以及二者比值下降的幅度有加大趋势;4、应用洛汀新治疗后患者的24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值有所下降,NO有所上升而ET相应下降、二者比值也较用药前明显变化,而中药组如上诸值均无明显变化。可见NO、ET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严重程度、血压节律均有一定相关性。而治疗方式中,洛汀新比以杜仲为主的杜仲平压片效果肯定。第三部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性的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及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以215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108名健康中老年人的血白细胞为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两组的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C多态性及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G/T多态性,比较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高血压病组内按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各82、72、61例,按血压节律性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各102、113例,分别比较各组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和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通过两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研究两基因变异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中是否存在协同作用。经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T/C和C/C基因型在高血压病组中分别为22.79%、50.70%、26.51%,在正常中老年人组中分别为36.11%、52.78%、11.11%,此位点高血压病组与正常中老年人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显着性。2、eNOS基因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G/G、G/T和T/T基因型在高血压病组中分别为69.30%、22.33%、8.37%,在正常中老年人组中分别为82.41%、15.74%、1.85%,此位点高血压病组与正常中老年人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显着性。3、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T/C和C/C基因型和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G/G、G/T和T/T基因型在原发性高血压低危、中危、高危各组中分布频率无显着差异,如上两位点基因型在依据血压节律的分组中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当如上两基因型为CC+TT或TC+TT时,经计算患原发性高血压的OR值明显大于基因型为TT+GG者。可见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及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且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及第七外显子894位点G/G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保护性基因。两基因变异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协同作用。

林胜辉,姚炳,陈慧,白玉茹[9](2012)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尿β2微球蛋白及尿白蛋白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白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7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ACE基因I/D多态性进行测定及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尿β2微球蛋白及尿白蛋白。结果①高血压病组患者的血清及尿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尿蛋白升高更明显(P<0.001);②高血压病患者各ACE基因型血清β2微球蛋白增高以DD、ID基因型明显(P<0.01,P<0.05),而尿白蛋白以DD型明显(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尿β2微球蛋白及尿白蛋白明显相关。D等位基因与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有关。血清、尿β2微球蛋白及尿白蛋白的检测是反应高血压肾损害早期检测指标。

郭小舟[10](2011)在《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在目前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可完全防止或治愈糖尿病肾病的方法,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显着的优势和特色,能够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导师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制出糖微康胶囊,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是导师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糖微康抑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THFRC677T突变及其去甲基化作用”的一部分。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现象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疗效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及糖微康胶囊对血浆Hcy、血清脂联素等的影响,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目的观察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1)研究方法将新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均根据血糖、血压、血脂情况予以相应降糖、降压、调脂药治疗。饮食治疗给予糖尿病饮食,蛋白质摄入限量在0.8-1.0g/(kg·d)。降糖治疗一般选用胰岛素,避免使用有肾脏损害的口服降糖药。严格控制血压,使之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血压控制不理想可合并使用不影响糖脂代谢的降压药物。调脂治疗一般选择阿昔莫司。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可以给与抗感染治疗,但疗程不大于7天。治疗组加用糖微康胶囊(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用法:每次4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以6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2)观察指标采集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血型、个人史、既往史等情况。按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每一个观察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症状进行评分。常规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电解质、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检查。安全性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肝、肾功,血、尿、便常规检查。特殊指标:MTHFR基因多态性,血浆Hcy,血清脂联素,血浆叶酸等检测。(3)统计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①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24,P=0.901,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7.862,P=0.000,糖微康治疗后UAER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6.594,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45,P=0.043,糖微康治疗组UAER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35,P=0.89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2.330,P=0.022,治疗组较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49,P=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t=1.320,P=0.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4.03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2.796,P=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25,P=0.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t=-0.118,P=0.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805,P=0.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208,P=0.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36,P=0.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t=0.157,P=0.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2.132,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1.527,P=0.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2,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t=-1.280,P=0.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3.95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2.489,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60例患者,显效2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56例患者,显效13例,有效2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4.28%,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Z=2.539,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11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CC基因型30例,CT基因型47例,TT基因型39例,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5.86%、40.52%、33.62%;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53.88%,C等位基因的频率为46.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基因型都未发生变化,②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3种基因型的血浆Hey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Hcy比较,经方差分析,F=4.961,P=0.009,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血浆Hcy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0.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③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Hcy水平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878,P=0.382,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7.59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微康胶囊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显着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80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t=-3.426,P=0.001,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459,P=0.038,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29、P=0.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824,P=0.17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2.599,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6.50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1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522,P=0.037,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41、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040,P=0.36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0.634,P=0.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455,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2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血浆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493,P=0.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41,P=0.161,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较对照组Hcy水平均值更低;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515,P=0.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449,P=0.019,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608,P=0.5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50,P=0.047,治疗组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68,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511,P=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093,P=0.279,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463,P=0.149,对照组血浆叶酸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治疗前总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3.589,P=0.0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UAER水平与C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UAER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⑦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UAER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1.150,P=0.324,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37,P=0.089,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0.464,P=0.6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81,P=0.085,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太小有关,但CC基因型UAER水平、CT基因型UAER水平、TT基因型UAER水平依次增高。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4.969,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5.467,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2.972,P=0.008,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471,P=0.004,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55,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84,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UAER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777,P=0.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37,P=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15,P=0.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30,P=0.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0,P=0.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386,P=0.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⑧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6.881,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5.046,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经独立样本t检验,t=1.248,P=0.214,脂联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t=-3.080,P=0.003,脂联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导师提出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则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中医治则。(2)导师为首的专家组研制的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②糖微康胶囊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③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脂紊乱。(3)糖微康胶囊的机理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浆Hcy水平。②糖微康胶囊对MTHFR多态性的影响表明:糖微康胶囊可能改变了MTHFR的基因表型,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改变了基因的生物活性。③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4) 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浆Hcy水平相关,MTHFR基因突变可引起高Hcy血症。(5) MTHFR基因突变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关。

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KLKB1基因rs3733402位点多态性及血清缓激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血浆激态释放酶基因KLKB1(rs3733402)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4.实验材料
        4.1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4.2 实验耗材和生产厂家
        4.3 主要实验用软件
        5.实验方法
    结果
        1.入组人群的基准资料分析
        2.针对非遗传因素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3.逐步回归筛选结果
        4.血清DNA电泳结果
        5.Sanger测序结果
        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析结果
        7.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LKB1 rs3733402与DM、DN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浆缓激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3.实验材料
        4.实验方法
    结果
        1.血清缓激肽水平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2.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K与 DM、DN的相关性
        3.针对BK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4.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K与糖尿病肾病分期的相关性
        5.缓激肽在不同的基因型人群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三草降压汤对SHR肾脏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单味中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研究
        3 中药药对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
        4 复方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研究
        5 中成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研究
        6 中药提取物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研究
        7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研究
        8 中医辨证治疗
        9 其它中医疗法
        10 结语
    综述二 高血压肾损害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1 遗传因素
        2 环境因素
        3 代谢因素
        4 血流动力学异常
        5 激素和旁分泌因子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部分
    实验一 三草降压汤对SHR血压及肾损害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三草降压汤对SHR肾脏TLR4/NF-κB/NLRP3通路的调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3 TLR4/NF-κ B/NLRP3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炎症指标的选择
    4 肾损伤标志物的选择依据
    5 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6 三草降压汤的配伍规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小结
    2 结论
    3 创新点
    4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3)贝那普利联合格列美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肾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及Hb A1C水平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T-1、sICAM-1、NO水平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OD、MDA及 AOPPs水平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目录 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1.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
1.2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1.3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重要危险因素
    1.3.1高钠、低钾膳食:
    1.3.2超重和肥胖:
    1.3.3过量饮酒:
    1.3.4长期精神紧张:
    1.3.5其他危险因素: 2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2.1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
2.2我国高血压人群心血管风险的特点 3诊断性评估
3.1病史
3.2体格检查
3.3实验室检查
3.4遗传学分析
3.5血压测量
    3.5.1诊室血压:
    3.5.2动态血压监测 (ABPM) :
    3.5.3家庭血压监测 (HBPM) :
3.6评估靶器官损害
    3.6.1心脏:
    3.6.2肾脏:
    3.6.3大血管:
    3.6.4眼底:
    3.6.5脑: 4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4.1按血压水平分类
4.2按心血管风险分层 5高血压的治疗
5.1高血压的治疗目标
5.2降压治疗策略
5.3生活方式干预
    5.3.1减少钠盐摄入, 增加钾摄入:
    5.3.2合理膳食:
    5.3.3控制体重:
    5.3.4不吸烟:
    5.3.5限制饮酒:
    5.3.6增加运动:
    5.3.7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
5.4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5.4.1降压治疗的临床试验证据:
    5.4.2降压药应用基本原则:
    5.4.3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5.4.4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5.5器械干预进展
5.6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
    5.6.1调脂治疗
    5.6.2抗血小板治疗
    5.6.3血糖控制
    5.6.4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 (房颤) 的治疗
    5.6.5高血压伴多重危险因素的管理
5.7高血压治疗随诊、转诊及记录
    5.7.1随诊目的:
    5.7.2随诊内容:
    5.7.3随诊间隔:
    5.7.4医疗记录: 6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
6.1老年高血压
    6.1.1临床特点:
    6.1.2改善生活方式:
    6.1.3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6.1.4药物应用方法:
6.2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
    6.2.1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特点和流行现状
    
6.2.1.1特点:
    
6.2.1.2流行趋势和特点:
    
6.2.1.3儿童继发性高血压:
    6.2.2儿童高血压的近、远期健康损害:
    6.2.3儿童血压测量及诊断评估
    
6.2.3.1血压测量:
    
6.2.3.2血压评价标准:
    
6.2.3.3诊断性评估:
    6.2.4治疗
    
6.2.4.1血压控制目标:
    
6.2.4.2病因治疗:
    
6.2.4.3生活方式干预:
    
6.2.4.4药物治疗:
6.3妊娠高血压
    6.3.1妊娠高血压的分类:
    6.3.2治疗策略:
    6.3.3慢性高血压在妊娠前的处理:
    6.3.4妊娠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6.3.5妊娠合并轻度高血压的处理:
    6.3.6妊娠合并重度高血压的处理:
    6.3.7妊娠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6.4高血压伴脑卒中
    6.4.1病情稳定的脑卒中的血压处理:
    6.4.2急性脑卒中的血压处理:
6.5高血压伴冠心病
    6.5.1降压治疗的目标水平:
    6.5.2稳定性心绞痛的降压药物选择:
    6.5.3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降压药物选择:
    6.5.4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降压药物选择:
6.6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6.6.1流行病学和机制:
    6.6.2降压治疗临床获益:
    6.6.3降压目标:
    6.6.4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处理:
    6.6.5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处理:
6.7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6.7.1高血压和肾脏疾病的关系:
    6.7.2 CKD患者的降压目标:
    6.7.3 CKD患者的降压药物应用原则:
    6.7.4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 (CKD 5期) 的降压治疗:
6.8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6.8.1降压治疗的目标:
    6.8.2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6.9代谢综合征
    6.9.1诊断标准:
    6.9.2治疗原则和方法
6.10外周动脉疾病的降压治疗
6.11难治性高血压
    6.11.1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和原因筛查:
    6.11.2处理原则[290_293]
    6.11.3器械治疗
6.12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
    6.12.1定义和评估:
    6.12.2高血压急症的治疗[111, 295]
    6.12.3高血压亚急症的治疗:
6.13围术期高血压的血压管理
    6.13.1围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和危险因素[66, 297, 298]
    6.13.2围术期高血压控制原则和目标[299]
    6.13.3围手术期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7高血压防治对策和策略
7.1防治政策及卫生服务体系
    7.1.1健康生活方式:
    7.1.2系统管理高血压:
7.2社区高血压防治策略
    7.2.1全人群策略:
    7.2.2高血压高危 (易患) 人群策略: 8高血压的社区规范化管理
8.1高血压的筛查与登记
8.2初诊高血压患者的管理
8.3高血压长期随访的分级管理
8.4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8.5高血压患者的远程管理
8.6团队建设
8.7高血压患者的分级诊疗
    8.7.1社区初诊高血压转出条件
    8.7.2社区随诊高血压转出条件
    8.7.3上级医院转回基层社区的条件
8.8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9继发性高血压
9.1肾实质性高血压
9.2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血管病引起的高血压
    9.2.1肾动脉狭窄:
    9.2.2主动脉狭窄:
9.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 :
9.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其他内分泌性高血压
    9.4.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
    9.4.2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9.4.3库欣综合征:
9.5其他少见的继发性高血压
9.6药物性高血压
9.7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 10研究展望 利益冲突声明 (排名不分先后)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6)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1.2.1. 1 总体用药:
        1.2.1. 2 单一用药:
        1.2.1. 3 联合用药:
        1.2.1. 4 复方制剂: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2.2 药物分类
        2.2.1 利尿剂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2.2.3钙通道阻滞剂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2.2.7. 1 硝酸酯类[34]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3.1 利尿剂
        3.1.1 概述
        3.1.2 分类
        3.1.3 用药原则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2 钙通道阻滞剂
        3.2.1 概述
        3.2.2 CCB的分类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3.2.3 用药原则
        3.2.3. 1 适应证:
        3.2.3. 2 禁忌证: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3.3.1 概述
        3.3.2 分类
        3.3.3 用药原则
        3.3.3. 1 适应证:
        3.3.3. 2 禁忌证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3.4.1 概述
        3.4.2 分类
        3.4.3 用药原则
        3.4.3. 1 适应证:
        3.4.3. 2 禁忌证: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5 β受体阻滞剂
        3.5.1 概述
        3.5.2 分类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3.5.3 用药原则
        3.5.3. 1 适应证:
        3.5.3. 2 禁忌证: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 α受体阻滞剂
        3.6.1 概述
        3.6.2 分类
        3.6.3 用药原则
        3.6.3. 1 适应证:
        3.6.3. 2 禁忌证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 固定复方制剂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3.7.1. 1 概述:
        3.7.1. 2 分类:
        3.7.1. 3 用药原则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3.7.2. 1 分类:
        3.7.2. 2 应用证据:
        3.7.2. 3 应用原则:
        3.7.2. 4 方案推荐
    3.8 中枢性降压药
        3.8.1 概述
        3.8.2 分类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3.8.3 用药原则
        3.8.3. 1 适应证
        3.8.3. 2 不良反应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3.8.4 方案推荐
4 国产创新药物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4.1.1 药理学
        4.1.2 创新点
        4.1.3 药物作用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4.1.5 规格和用法
    4.2 尼群洛尔片
        4.2.1 药理作用
        4.2.2 降压特点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4.2.4 药物规格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4.3 阿利沙坦酯
        4.3.1 临床药理学
        4.3.2 创新点
        4.3.3 临床效果
        4.3.4 安全性
        4.3.5 禁忌证
        4.3.6 药物相互作用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4.4.1药理学
        4.4.2适应证
        4.4.3 原创点
        4.4.4 开发背景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4.4.6 循证证据
        4.4.7 药物规格
    4.5 左旋氨氯地平
        4.5.1 药学部分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4.5.4 临床推荐
        4.5.5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5.1.1 概述
        5.1.2 降压药物选择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1.2. 2 药物推荐: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5.2.1 概述
        5.2.2 降压药物选择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5.3.1 概述
        5.3.2 降压药物选择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3.2. 2 目标管理:
        5.3.2. 3 药物推荐: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5.4.1 概述
        5.4.2 降压药物选择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5.5.1 概述
        5.5.2 降压药物选择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5.2. 2 指南推荐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5.6.1 概述
        5.6.2 降压药物选择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6.2. 2 指南推荐: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5.7.1 概述
        5.7.2 降压药物选择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5.7.2. 2 指南推荐: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5.7.3. 5 监测血钾:
    5.8 高血压急症
        5.8.1 概述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5.8.3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6.1.1 概述
        6.1.2 降压药物选择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6.1.2. 2 指南推荐: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1.3. 1 降压目标: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6.2.2 诊断和评估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6.2.2. 2 诊断和评估:
        6.2.3 综合干预
        6.2.3. 1 非药物治疗:
        6.2.3. 2 药物治疗
        6.2.3. 3 其他治疗: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6.3.1 概述
        6.3.2 降压药物选择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6.3.2. 5 联合用药:
        6.3.3 注意事项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6.4.1 概述
        6.4.2 降压药物选择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5 老年高血压
        6.5.1 概述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6.5.5 药物选择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6.6.1 概述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6.6.3. 2 术前准备:
        6.6.3. 3 预后: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6.6.4. 2 药物治疗:
    6.7 难治性高血压
        6.7.1 概述
        6.7.2 降压药物选择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6.8.1 概述
        6.8.2 降压药物选择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6.9.1 定义与病因
        6.9.2 诊断
        6.9.3 药物治疗
        6.9.4 其他治疗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6.1 0. 1 概述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8 小结

(7)转化生长因子β1及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着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表 PAPER
    Ⅰ PAPER
    Ⅱ 综述 参考文献

(8)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实验研究的进一步设想
作者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尿β2微球蛋白及尿白蛋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ACE基因I/D多态性检测:
        1.2.2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一: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病名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分期论治
        专病专方
        专病专方,随证加减
        单味中药
        中成药
        针对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糖代谢异常
        脂代谢紊乱
        高血压
        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
        肾脏RAA系统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
        环境因素
        肾脏肥大
        其他因素
        治疗进展
        饮食治疗
        控制血糖
        控制血压
        调脂治疗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
        蛋白激酶C抑制剂
        抗氧化损伤
        抗炎治疗
        降低血尿酸
        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
        调节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
        其他研究
        联合治疗
        肾移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检测指标与方法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症状积分附表
致谢
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KLKB1基因rs3733402位点多态性及血清缓激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D]. 刘清岩. 青岛大学, 2020(01)
  • [2]三草降压汤对SHR肾脏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D]. 谭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贝那普利联合格列美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肾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 马兴坡.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01)
  •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6]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7]转化生长因子β1及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D]. 林宪如. 山东大学, 2016(10)
  • [8]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性的研究[D]. 刘永生. 吉林大学, 2014(09)
  • [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尿β2微球蛋白及尿白蛋白的关系[J]. 林胜辉,姚炳,陈慧,白玉茹.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04)
  • [10]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D]. 郭小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标签:;  ;  ;  ;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