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气象信息终端服务系统

本溪气象信息终端服务系统

一、本溪市气象信息终端服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文中指出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2021]25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15日(此件公开发布)前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全面推进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建设数字辽宁作为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编制实施《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

郭小华[2](2015)在《智慧城市投资模式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将是“城市的世纪”。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资金持续有力的保障,目前,应当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放宽资本准入,引导民间资本广泛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本文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分析,着重从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方案、投资模式以及成功原因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对比了各国的投资模式。其次,本文对上海、无锡、深圳、南京、武汉、重庆等国内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进行分析,得出国内常用的四种投资建设模式:政府投资运营,企业参与建设投资模式;政府统筹规划,企业投资建设;政府与企业合资建设与管理投资模式;企业建设运营,政府、公众购买服务,具体分析每种投资模式的适用范围、优缺点。最后,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太原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太原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任务、关键技术和应用状况,深入调研了太原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已有的五种投资建设模式,即,政府投资建设;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建设;政府部分投资,运营商投资建设;政府规划,运营商负责建设、运营的BOT模式;运营商独立投资建设。在具体分析这五种已有模式的优点、缺点、盈利方式和使用范围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适合太原市发展的创新投资建设模式——政府统筹规划,银行投资、专业公司建设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下,政府只负责政策支持,银行进行大部分投资,专业公司投入少部分资金;其优点是业务更专业,市场运营有利于项目动态优化,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其缺点是利益平衡难以衡量,银行承担大部分风险;盈利方式采用股份制的办法来解决,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形成合理的股份配比结构,满足三方利益;这种模式适用于基于WIFI的无线网络服务及无线网络各种应用。

陈美[3](2015)在《中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研究》文中认为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从1999年中国政府上网年,到现在16年时间,中国政府网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较大成就,而这一发展过程与政府改革有重要关系。与我国的行政改革的需求相似,我国政府网站还需进行改革与完善。然而,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网站发展也呈现一些问题,即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定位模糊以及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公民接受度和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在于:第一,缺乏以公共服务为主旨的政府网站顶层设计。尽管有大量针对电子政务设计的指导框架,但这些研究的对象多为普适意义的框架(如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或特定理论下的架构(如基于信息构建理论从组织系统、导航系统、标识系统、搜索系统探讨政府网站构建),但它们并没有针对政府网站公共服务提出的整体规则,导致政府缺乏一套针对政府网站提供公共服务的框架,因而各个政府在进行网站公共服务定位时无据可循。第二,缺乏对用户服务需求的了解。当前的大数据环境下,政府很难了解广大网民的真实服务需求,往往基于自身业务来提供政府网站服务,从而导致“提供的服务不需要,需要的服务找不到”的局面。因此,如何重构政府网站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成为政府需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中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研究”为研究主题,以政府职能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比较分析、专家访谈、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框架,分别从政府网站服务需求分析改进、政府网站服务内容重组、政府网站服务主体变革、政府网站服务渠道拓宽四个方面对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框架进行展开阐述。本学位论文的形成前后共历时一年半时间。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构建了我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2)论证了政府网站服务内容的要素,并提出政府网站服务内容重组路径;(3)提出了政府网站服务主体变革策略。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引言。本部分阐述我国政府网站发展对服务体系重构的迫切需求以及与这种需求相冲突的服务体系重构框架的缺失,提出我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并阐述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内容,并对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为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探讨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从理论层面探讨政府网站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政府职能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将这些理论分析与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相结合,分析其对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的作用。第二章为我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中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国情下,因而本章对当前我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进行现状调研,针对调研出的问题提出了包括服务需求、服务内容、服务主体、服务渠道四个方面的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框架。第三章为政府网站服务需求分析方式改进。政府网站服务强调根据服务对象需求来提供相应服务,那么就必须对政府网站服务需求进行分析。本章研究政府网站服务对象识别,比较了政府网站服务需求分析方式,并列举了国内外在政府网站代码加载分析方面的应用案例。第四章为政府网站服务内容重组。在变革服务需求分析方式以后,如何根据服务需求来提供服务内容就成为关键,因而政府网站需要相应的服务内容进行支撑。本章提出政府网站服务内容的组成要素,并从政府网站服务业务界定、现有政府网站服务业务梳理、面向用户的政府网站服务内容优化三个方面提出重组路径。最后,本章还提出了重构政府网站服务内容的实现保障,以保证重组后的政府网站服务内容能得到秩序化供给。第五章为政府网站服务主体变革。公共服务的实质是服务主体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活动,但我国政府网站服务体制暴露出诸如各地不一、“碎片化”等不足,不再适应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本章研究政府网站服务主体构成,分析单一型政府网站服务主体与混合型政府网站服务主体的优缺点,从完善政府自身和延伸政府网站服务主体两个方面来探讨变革策略,并提出政府网站服务主体变革的保障机制。第六章为政府网站服务渠道拓宽。在进行服务对象需求、服务内容重组以及服务主体变革以后,则涉及如何将政府网站服务提供给服务对象,即服务渠道的问题。本章分析了政府网站服务渠道构成、拓宽政府网站服务渠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政府网站服务渠道拓宽的举措。第七章为总结与展望。本章对整个论文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了研究中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崔岩[4](2007)在《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发展方向,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建立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对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进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组织建设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要使农业信息化组织按照科学的流程快速、高效、规范地传递农业信息,切实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就必须建立在完整的体系之上,也就是要构建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针对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组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农业信息化组织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就可以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经济和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为研究主题,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情况以及参考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农业信息化组织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因素,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构建和运行问题,并对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结合陕西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案例研究,即陕西省“电子农务”组织体系分析,提出了建立我国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包括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言。本章阐明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情况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基本理论。本章明确界定了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外延,在参考大量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概念、特征、主体构成、功能和内容,为以后章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中国农业信息化组织的现状分析。本章在对农业信息化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组织存在的问题,对农业信息化组织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第四章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构建。本章提出了构建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指导思想、目标、特征、标准、方法及原则,并根据目标、方法及原则,研究了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结构,包括信息结构和层次结构,对农村信息化组织体系进行了结构设计,探讨了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优化及其优化模式。第五章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运行。本章主要阐述了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运行模式,即基本模式-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模式-农业信息技术集成与扩散及农业信息技术的扩散与传播模式以及高效模式-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从投资机制、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即农业信息产业保障措施、政策保障措施、技术保障措施和组织保障措施。第六章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综合评价。本章确定了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综合评价的目标和原则,结合我国近年来农业信息化组织建设的实践、信息经济的测度理论及相关领域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根据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参考国家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在对农业信息化组织建设总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模型。第七章案例分析——陕西省“电子农务”组织体系分析。本章界定了“电子农务”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陕西“电子农务”的发展现状,研究了陕西“电子农务”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探讨了陕西“电子农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陕西“电子农务”组织体系的创新模式,并提出了陕西“电子农务”体系创新模式实现的对策。第八章中国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本章提出了建立我国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对策建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主体建设,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信息产业,三是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综上所述,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吸收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总体上遵循了:“提出问题—理论研究—综合评价与实例分析—对策研究”的思路。

杨兴伟[5](2004)在《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运行模式与支持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广大制造企业面临着资金匮乏、设备短缺、技术含量低等困难,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有些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但是并没有将其真正的充分使用;而有些企业有非常多的加工任务,可是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设备完成加工任务,这种设备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我国很普遍。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专家在从事这类问题相关研究工作,他们主要是从理论上去分析和探讨该问题,而从技术角度给出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将这种设计策略和方法用于实践当中的研究还比较少,因而笔者就以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先进制造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现状,然后根据目前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的实际情况,结合课题前期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提出了一种能够支持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设备资源信息共享模式;该模式为跨企业使用共享设备资源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基于网络化设备资源信息共享模式,对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特点以及需求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论述了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目标结构体系、运行模式、总体功能以及各模块功能;根据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功能结构以及运行模式,研究了该系统的支持技术,包括系统开发框架技术、系统实现技术、数据库设计技术以及系统安全技术等。最后,结合上述方法与思想,根据当前情况与需求,开发了一套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并介绍了该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宋任锋,魏军[6](2000)在《本溪市气象信息终端服务系统》文中研究表明介绍Intranet构成、Web服务器和客户机的配置及安装步骤 ;介绍气象服务用户终端系统的统建、产品组成、使用方法、网页制作及相关的技术要点

二、本溪市气象信息终端服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溪市气象信息终端服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智慧城市投资模式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3 本文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智慧城市
    2.2 智慧城市投资模式
        2.2.1 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
        2.2.2 智慧城市的投资模式
    2.3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投资模式分析
        2.3.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2.3.2 国外智慧城市投资模式分析
    2.4 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及建设投资模式分析
        2.4.1 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
        2.4.2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分析
        2.4.3 国内智慧城市的投资模式分析
3 太原市智慧城市投资模式 SWOT 分析
    3.1 SWOT 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3.2 SWOT 分析法与智慧城市投资模式
    3.3 太原市智慧城市投资模式的优势
        3.3.1 太原市成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3.3.2 太原市城市信息化基础良好
        3.3.3 科技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3.4 太原市智慧城市投资模式的劣势
        3.4.1 制创新紧迫
        3.4.2 市民参与感不强
    3.5 太原市智慧城市投资模式的机遇
        3.5.1 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
        3.5.2 智慧城市产学研政合作平台的构建
        3.5.3 充足的高科技人才储备
    3.6 太原市智慧城市投资模式的威胁
        3.6.1 缺乏政府政策指导
        3.6.2 智慧城市发展阶段认识不清
        3.6.3 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研发
4 构造太原市智慧城市 SWOT 矩阵
5 太原市智慧城市项目分析及投资模式选择
    5.1 太原市智慧城市项目分析
        5.1.1 太原市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划分
        5.1.2 太原市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应用状况分析
        5.1.3 太原市智慧城市建设已有投资模式分析
    5.2 政府统筹规划,银行投资、专业公司建设运营模式分析
        5.2.1 必要性分析
        5.2.2 现状分析
        5.2.3 政府统筹规划,银行投资、专业公司建设运营模式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T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0.4.1 研究方法
        0.4.2 研究难点
    0.5 本文的创新点
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政府
        1.1.2 政府网站
        1.1.3 政府网站服务
        1.1.4 体系
    1.2 理论基础
        1.2.1 政府职能理论
        1.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1.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1.3 本章小结
2 我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2.1 我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2.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 我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的不足
        2.2.1 政府网站服务需求分析缺乏深度
        2.2.2 政府网站服务内容建设无序
        2.2.3 政府网站服务主体不顺
        2.2.4 政府网站服务渠道有限
    2.3 我国已有的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
        2.3.1 数字东城网站
        2.3.2 国家发改委网站
        2.3.3 广东农业信息网
    2.4 我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的基本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政府网站服务需求分析方式改进
    3.1 面向需求分析的政府网站服务对象的识别与分类
        3.1.1 政府网站服务对象识别方式
        3.1.2 政府网站服务对象细分
    3.2 政府网站服务需求及其分析方式的比较和优化
        3.2.1 政府网站服务需求的特征
        3.2.2 现有的政府网站服务需求分析方式
        3.2.3 适应大数据管理的政府网站服务需求分析方式改进
        3.2.4 影响政府网站服务需求分析方式改进的成功因素
    3.3 应用案例:政府网站代码加载分析
        3.3.1 国外应用
        3.3.2 国内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政府网站服务内容重组
    4.1 我国政府网站服务内容要素
        4.1.1 信息公开服务
        4.1.2 在线办事服务
        4.1.3 互动交流服务
    4.2 国外政府网站服务内容重组
        4.2.1 美国
        4.2.2 英国
        4.2.3 加拿大
    4.3 我国政府网站服务内容重组路径
        4.3.1 政府职能框架下政府网站服务业务界定
        4.3.2 已有政府网站服务业务梳理
        4.3.3 面向用户的政府网站服务内容优化
        4.3.4 应用案例:中国政府网
    4.4 我国政府网站内容重组的实现保障
        4.4.1 政府网站运行机制
        4.4.2 政府网站内容保障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政府网站服务主体变革
    5.1 政府网站服务主体分析
        5.1.1 单一型政府网站服务主体
        5.1.2 混合型政府网站服务主体
    5.2 政府网站服务主体的变革策略
        5.2.1 完善政府自身组织结构
        5.2.2 注重政府网站服务主体建设
    5.3 政府网站服务主体变革的保障机制
        5.3.1 激励与约束机制
        5.3.2 利益协调机制
        5.3.3 政策法律规制
    5.4 本章小结
6 政府网站服务渠道拓宽
    6.1 政府网站服务渠道构成
    6.2 政府网站服务渠道拓宽的影响因素
        6.2.1 搜索引擎
        6.2.2 社交媒体
        6.2.3 移动互联网应用
    6.3 政府网站服务渠道拓宽的举措
        6.3.1 搜索引擎优化
        6.3.2 政府网站服务渠道组合
        6.3.3 应用案例:中国政府网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附录: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调研方案及访谈记录
    关于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的调研方案
    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的访谈方案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的综合动态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基本理论
    2.1 农业信息化
        2.1.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2.1.2 农业信息化的特征及意义
    2.2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
        2.2.1 组织、组织结构、体系的含义
        2.2.2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概念
        2.2.3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特征
    2.3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主体构成、功能和内容
        2.3.1 农业信息化组织主体构成
        2.3.2 农业信息化组织主体功能
        2.3.3 农业信息化组织内容
第三章 农业信息化组织的现状分析
    3.1 农业信息化组织的发展历程
        3.1.1 起步阶段——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3.1.2 “金农工程”建设阶段
        3.1.3 发展阶段——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2 农业信息化组织建设的成效
        3.2.1 农业信息化组织基本建立
        3.2.2 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平台初具规模
        3.2.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趋于完善
    3.3 农业信息化组织存在的问题
        3.3.1 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3.3.2 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够完善
        3.3.3 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不高
    3.4 农业信息化组织建设的制约因素
        3.4.1 政府对农业信息化调控的能力较低
        3.4.2 农村信息组织与管理薄弱
        3.4.3 农民信息意识薄弱,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
第四章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构建
    4.1 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目标、特征及标准
        4.1.1 指导思想
        4.1.2 构建目标
        4.1.3 构建特征
        4.1.4 构建标准
    4.2 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方法
        4.2.1 构建原则
        4.2.2 构建方法
    4.3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结构
        4.3.1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信息结构
        4.3.2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层次结构
        4.3.3 农村信息化组织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
    4.4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优化及其模式
        4.4.1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优化
        4.4.2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优化模式
第五章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运行
    5.1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运行模式
        5.1.1 基本模式-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5.1.2 整合模式-农业信息技术集成与扩散
        5.1.3 高效模式-农业网络信息服务
    5.2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分析
        5.2.1 投资机制分析
        5.2.2 激励机制分析
        5.2.3 创新机制分析
    5.3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5.3.1 农业信息产业保障措施
        5.3.2 农业信息政策保障措施
        5.3.3 农业信息技术保障措施
        5.3.4 农业信息组织保障措施
第六章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综合评价
    6.1 综合评价指标确定的目标与原则
        6.1.1 评价的目标
        6.1.2 评价的原则
    6.2 综合评价指标的框架
        6.2.1 农业信息资源指标
        6.2.2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6.2.3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指标
        6.2.4 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指标
        6.2.5 农业信息化组织机构及外部环境指标
        6.2.6 效益评价指标
    6.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2 二级指标的内容
    6.4 指标权重确定及综合评价模型
        6.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6.4.2 综合评价模型
第七章 案例分析——陕西省电子农务组织体系分析
    7.1 电子农务
        7.1.1 “电子农务”的概念
        7.1.2 “电子农务”的内涵
        7.1.3 “电子农务”与其它农业信息网络
    7.2 陕西“电子农务”发展现状分析
        7.2.1 陕西“电子农务”发展模式分析
        7.2.2 陕西“电子农务”发展规模效益分析
        7.2.3 陕西“电子农务”发展趋势分析
    7.3 陕西“电子农务”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分析
        7.3.1 政府组织引导
        7.3.2 企业参与
        7.3.3 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的长效机制
    7.4 陕西电子农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7.4.1 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电子农务”推广效率有待提高
        7.4.2 缺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投资不足
        7.4.3 政府和企业间配合不够默契,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
        7.4.4 市场化运作力度不足
    7.5 陕西“电子农务”组织体系模式的创新
        7.5.1 引导力量(政府)
        7.5.2 市场力量
        7.5.3 实现形式
    7.6 陕西“电子农务”体系创新模式实现的对策
        7.6.1 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电子农务”多元化投资机制
        7.6.2 提升科研技术水平,促进“电子农务”发展
        7.6.3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7.7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8.1 加强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主体建设
        8.1.1 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8.1.2 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的推动作用
    8.2 积极培育农业信息产业
        8.2.1 大力支持和扶持农业信息企业
        8.2.2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
        8.2.3 健全农业信息市场运行机制
    8.3 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机制
        8.3.1 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8.3.2 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运行模式与支持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 论
    1.1 概述
        1.1.1 二十一世纪制造企业生存环境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1.1.2 网络化制造的研究现状
    1.2 本课题相关领域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共享系统信息终端产品的研究现状
        1.2.2 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设备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现状
        1.2.4 设备信息共享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提出意义及来源
        1.3.1 论文的意义
        1.3.2 论文的来源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体系结构与运行模式研究
    2.1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
        2.1.1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需求分析
        2.1.2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特点分析
    2.2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体系结构
        2.2.1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2.2.2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目标体系
        2.2.3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总体框架体系
        2.2.4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功能框架
    2.3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运行模式
        2.3.1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服务中心组成
        2.3.2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服务中心运行流程
        2.3.3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服务中心应用软件逻辑结构
        2.3.4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服务中心运行模式
        2.3.5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运行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支持技术
    3.1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支持技术体系
    3.2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信息管理与监控技术
        3.2.1 设备资源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
        3.2.2 任务监控管理技术的研究
    3.3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共享系统实现技术
        3.3.1 系统编程技术的研究
        3.3.2 系统开发框架技术的研究
        3.3.3 多媒体技术的研究
    3.4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共享系统虚拟数据库技术的研究
        3.4.1 数据库技术的设计方法
        3.4.2 系统业务建模分析
        3.4.3 数据字典的建立
        3.4.4 数据库表的设计
    3.5 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应用系统的开发
    4.1 网状中心城市型区域网络化制造专业平台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简述
        4.1.1 网状中心城市型区域网络化制造专业平台简述
        4.1.2 网络化制造专业平台企业间设备资源网络化共享及其优化设计简述
    4.2 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开发
        4.2.1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4.2.2 设备信息共享系统功能
        4.2.3 系统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5 结 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

(6)本溪市气象信息终端服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简介
    1.1 Intranet简介
    1.2 Web服务器
    1.3 客户机
        1.3.1 IE4.0所需最低配置
        1.3.2 客户机设置
2 产品内容
    2.1 预报产品类
    2.2 实况产品类
    2.3 情报类
    2.4 气象知识
    2.5 气象服务器
    2.6 其他
3 工作站及产品发布
4 相关技术
    4.1 网页制作技术
    4.2 云图图片的制作
        4.2.1 使用MICAPS系统的云图资料, 生成位图文件
        4.2.2 位图文件格式的转变
    4.3 辽宁省降水量图、最高 (低) 气温图的制作
    4.4 工作站程序的自动运行
    4.5 图片格式
5 结语

四、本溪市气象信息终端服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5)
  • [2]智慧城市投资模式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D]. 郭小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3]中国政府网站服务体系重构研究[D]. 陈美. 武汉大学, 2015(10)
  • [4]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 崔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5]网络化制造设备资源信息共享系统运行模式与支持技术的研究[D]. 杨兴伟. 重庆大学, 2004(01)
  • [6]本溪市气象信息终端服务系统[J]. 宋任锋,魏军. 辽宁气象, 2000(04)

标签:;  ;  ;  ;  ;  

本溪气象信息终端服务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