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乳糖不耐受41例分析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41例分析

一、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症4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1](2018)在《200例住院早产儿生长发育迟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探讨早产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和/或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并发症,旨在为预防早产儿合并IUGR和/或EUGR及并发症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和干预策略。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200例早产儿进行研究。将其分别按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以及IUGR和非IUGR、EUGR和非EUGR进行分组,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Logiscit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这些早产儿围生期资料、住院期间营养和疾病情况。结果:1.本研究的200例早产儿中,发生IUGR 23.5%,其中严重IUGR 10%。出院时EUGR 47%,其中严重EUGR 21%。男婴发生IUGR 19.2%,女婴发生IUGR 30%,男婴组与女婴组间IUGR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2.IUGR患儿中,发生EUGR为97.9%,严重EUGR为68.0%。非IUGR患儿中,发生EUGR为51.6%,严重EUGR为6.5%。IUGR组与非IUGR组间EUGR以及严重EUGR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IUGR为20.7%,严重IUGR为9.7%。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IUGR为42.3%,严重IUGR为15.4%。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IUGR为100%,严重IUGR为4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EUGR为46.2%,严重EUGR为15.9%。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EUGR为80.8%,严重EUGR为53.8%。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严重EUGR为1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出生体重越小,体重所在同龄儿出生体重百分比越低(?2=55.615,p<0.01)。<1000g早产儿IUGR发生率为100%,1000g-1500g的早产儿IUGR发生率为40-50%,1500-2000g的早产儿IUGR发生率为30%-40%,2000g-2500g的早产儿IUGR发生率为10%左右,>2500g的早产儿IUGR发生率近乎于0%。随着出生体重增加,IUGR发生率逐渐下降。6.出生体重越小,出院体重在同龄儿体重百分比越低(?2=91.109,p<0.01)。<1000g早产儿EUGR发生率为100%,1000g-1500g的早产儿EUGR发生率为80%-90%,1500-2000g的早产儿EUGR发生率为50%-60%,2000g-2500g的早产儿EUGR发生率为30-40%,>2500g的早产儿EUGR发生率<10%。随着出生体重增加,EUGR发生率逐渐下降。7.<28周早产儿IUGR发生率为40%-60%,28周至34周早产儿IUGR发生率为0%-20%,34周至36周早产儿IUGR发生率为20%-40%,大于36周早产儿IUGR发生率40%-60%。28周至34周早产儿IUGR发生率随着胎龄增加逐渐下降。34周至大于36周早产儿随着胎龄增加IUGR发生率又逐渐上升,考虑大胎龄组患儿很多本身因出生体重低住院。8.<28周早产儿EUGR发生率为100%,28周至34周早产儿EUGR发生率为40%-60%,34周至36周早产儿EUGR发生率为20%-40%,大于36周早产儿EUGR发生率40%-60%。28周至36周早产儿随着胎龄增加EUGR发生率逐渐下降。大于36周早产儿EUGR发生率上升,考虑大胎龄组患儿很多本身因出生体重低而住院,一般情况良好,住院时间短,尚未达到追赶性生长所致。9.IUGR组与非IUGR组相比,母亲妊高症的发生率及低体重儿的发生率IUGR组明显高于非IUGR组(p<0.01)。住院期间开奶时间、禁食时间、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大于非IUGR组(p<0.05)。最低球蛋白数值低于IUGR组(p<0.05)。在中心静脉置管、输血(严重贫血)、肺炎、败血症、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喂养不耐受、MRI显示颅内病变人数的发生率高于非IUGR组(p<0.05)。10.EUGR组与非EUGR组相比,母亲妊高症、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高于非EUGR组(p<0.05)。在出生体重、禁食时间、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最低体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出院体重明显低于非EUGR组,两者间有显着差异(p<0.05)。在中心静脉置管率、肺炎、败血症、贫血、电解质紊乱、喂养不耐受、MRI示颅内病变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非EUGR组(p<0.05)。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发生IUGR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低体重儿、母亲妊高症。早产儿发生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出生胎龄、IUGR、出院体重。结论:1.住院早产儿中IUGR和EUGR发生率较高。2.低出生体重、母亲妊高症是IUGR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胎龄、IUGR、出院体重是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3.部分EUGR是IUGR的延续。4.IUGR和/或EUGR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IUGR和/或EUGR早产儿。由此可见,孕期保健有利于减少IUGR的发生,早产儿积极的营养支持及并发症防治有助于减少EUGR的发生和整体预后的改善。

杨海蔚,王施施,刘彩霞,杨锦红[2](2018)在《临床弯曲菌感染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本院弯曲菌肠炎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正确治疗。方法采用M46CN campylobacter乳胶凝集试剂盒,对2016年7月-2017年2月本院送检的660份标本进行弯曲菌的检测,分析弯曲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结果 660例患者中共检出弯曲菌78例,3岁以下患儿占92.3%。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常伴有发热、呕吐、脱水等临床症状。其中乳糖不耐受14例(17.9%);合并轮状病毒感染18例(23.1%)。结论弯曲菌感染以3岁以内的婴幼儿为主,常伴随其他病症,其中乳糖不耐受较为常见,同时常合并轮状病毒感染。由于弯曲菌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感染较为相似,建议对临床症状不典型轮状病毒患者进行弯曲菌检测,同时对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弯曲菌患者进行无乳糖饮食。

朱敏[3](2017)在《体检健康人群大豆蛋白sIgG抗体检测及其所识别蛋白质组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食物不耐受是由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首先因大豆作为植物性蛋白质中最优质的一种,所以本研究旨在分析体检健康人群血清中大豆蛋白特异性IgG(sIgG)抗体水平,探讨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并分析特异性IgG抗体所识别的蛋白质组份,本研究可帮助豆类不耐受病人接受更加明确的脱敏疗法提出有力证据。其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天津地区大学生人群的食物不耐受发病率。普及食物不耐受的概念,医学生对食物不耐受有一定的认知,所以通过对这些医学生进行普通的流行病学调查可获得比普通人群更真实的数据,同时指导调查人群的饮食习惯及健康管理,达到预防某些食物不耐受相关慢性疾病发生及发展的目的。调查还可使广大医学生更加了解食物不耐受,对今后其工作中诊断及治疗普通人群食物不耐受相关疾病有一定帮助。方法:1.本地域大豆蛋白sIgG不耐受情况调查及其所识别蛋白质组分分析:提取大豆蛋白进行电泳,分析其组分完整性。收集体检人群的静脉血,并根据人群的年龄层次将其划分为青年组(年龄小于等于三十岁)、中年组(在三十一岁到四十九岁之间)和老年组(年龄大于等于五十岁)。用ELISA直接法分析大豆蛋白sIgG对该人群的作用。用相关的专业性统计学程序统计分析本地区食物对不同年龄层次以及不同性别的影响及其分布的关联性。将大豆总蛋白提取液干转至PVDF膜后,用临床患者的血清(阳性)及ELISA法筛选出的阴性和阳性单例血清逐例进行酶免疫印迹分析,根据结果差异对大豆蛋白的不耐受组分进行分析。2.天津市大学生人群食物不耐受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设计食物不耐受调查问卷,选取有医学背景的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发放并收集、整理调查问卷信息,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引起不耐受的主要食物及其所占的比例以及不耐受引起的各个系统的症状,同时分析其发病率在地区,性别和民族之间的差异。结果:1.本地域大豆蛋白sIgG不耐受情况调查及其所识别蛋白质组分分析:大豆蛋白经SDS-PAGE鉴定蛋白成分完整,可进行下一步实验;本地区体检健康人群大豆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55.8%,SPSS 19.0软件分析后,证明大豆蛋白不耐受与年龄和性别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女性所含抗体总阳性率66.7%(80/120)显着高于男性45.0%(54/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45,P=0.002);在男性体检健康人群中不同年龄组的大豆蛋白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分组的阳性率与其年龄增长呈正相关;酶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大豆蛋白中不耐受组分主要有9种,且个体间所针对的抗原组份可能存在异质性。2.天津市大学生人群食物不耐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人群患病率为58.6%。不耐受食物以螃蟹、虾、牛奶、鸡蛋、鳕鱼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主要症状是慢性腹泻、腹痛、消化不良,慢性湿疹、皮炎、荨麻疹、偏头痛等。只有少数食物的性别,地域和种族差异明显,其他没有明显差异。在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中以消化系统(50.79%)为主,其次为皮肤系统(34.19%),最后是其他系统的症状(27.08%)。结论:1.本区域的大豆蛋白不耐受现象在健康人群中是广泛发生的,并且与受检人群的性别,年龄层次息息相关。总体分析得出女性比男性的患病率高,但男性分组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高呈上升势态。酶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大豆蛋白中不耐受组分主要有9种,且个体间所针对的抗原组份存在异质性,阴性及阳性血清中大豆特异性IgG抗体的抗原组分不存在明显差别。2.从天津市大学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知,此人群食物不耐受的发病率较高。根据本调查结果可对健康人群的饮食习惯提出更为合理和科学的建议,建议有阳性症状的人群作进一步的确诊性血清学特异性IgG检测,最终更好的指导其饮食及健康管理。对青少年而言,接受食物不耐受检测,对其生长发育,以及对防治慢性病和过敏性疾病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陈洁,程茜,黄瑛,黄永坤,黄志华,楼金玕,舒赛男,王宝西,王文建,武庆斌,张琳,郑跃杰[4](2017)在《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体共生菌群(commensal microbiota)及其基因组的总和-人体微生物组(microbiome)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益生菌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益生菌是指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益生菌作为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世界上许多组织和国家制定了益生菌循证评价和推荐指南[1-4]。但与化学药物不同,益生菌为活的微生物,其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菌株

江爱清[5](2014)在《益生菌辅助治疗婴幼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来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就诊,并确诊为SLI的住院婴幼儿,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制剂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2016名门诊和住院急性腹泻婴幼儿,经饮奶处理后收集其尿液,采用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尿半乳糖测定试剂盒进行尿半乳糖测定,对347例确诊为SLI的住院婴幼儿进行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将其分为治疗上添加益生菌组和未添加益生菌组;现回顾性分析347例病历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125例,治疗中添加益生菌制剂组为观察组(69例);未加用益生菌制剂组为对照组(56例),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情况和疾病的好转、转归情况及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学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治疗前发病情况和伴随症状等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48小时后两组好转率、治疗72小时后两组治愈率比较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天、第5天大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两组比较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止泻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时间≤7天所占比率分别为:82.6%,76.8%,比较分析,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辅助治疗婴幼儿SLI效果显着,可明显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总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王景景[6](2013)在《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主要疗效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符合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颗粒剂敷脐,以苍术、苏梗、葛根、焦山楂为主方,根据临床辨证脾虚证加入木香、草果,湿热证加入黄芩、地锦草,伤食证加入神曲、鸡内金,风寒证加入羌活、佩兰、皂角刺。对照组予礞脱石散联合思连康治疗。两组均以5天为1个疗程,治疗并观察1个疗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大便质地、大便量、腹胀、呕吐以及食欲等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共收集60例符合要求的观察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积分、病情分度等方面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30例,痊愈7例(23.30%),显效11例(36.7%),有效10例(33.30%),无效2例(6.70%);对照组30例,痊愈3例(10.00%),显效3例(10.00%),有效15例(50.00%),无效9例(30.00%)。治疗组总有效率93.30%,痊愈显效率6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痊愈显效率20.00%,治疗组在总有效率、痊愈显效率上显着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在总积分、主症积分及次症积分方面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两组在大便次数、大便量、腹胀、呕吐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然而在大便质地、食欲方面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且无明显副作用,是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文建,郑跃杰,罗宏英[7](2011)在《婴儿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婴儿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消化科门诊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诊断为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儿均生后1~2个月内发病,病程1~4个月;母乳喂养10例,混合喂养8例,奶粉喂养8例。临床表现为慢性或迁延性腹泻,大便稀水样或泡沫状,每天4~8次;19例曾接受抗生素治疗无好转。经去乳糖饮食及口服益生菌均于1周症状好转,再次食用乳类临床症状复发。结论婴儿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主要表现为长期腹泻,易误诊并滥用抗生素,去乳糖饮食有助于确诊并治疗本病。

张银娇[8](2011)在《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它往往容易继发乳糖不耐受。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由感染所致,较常并发于轮状病毒肠炎,可导致腹泻迁延难愈。但目前在临床中尚无系统的方案,多采用改变饮食结构及摄入方式、服用乳糖酶、微生态制剂、粘膜保护剂及中药特色治疗等,取得一定疗效。敷贴疗法是一种经皮给药的方法,通过刺激穴位,发挥药物及穴位的双重功效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疗法,在我国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给药方式。中药敷贴疗法具有低成本、免去服药、打针困难及痛苦等优点,目前运用于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仍未见,随着我们对中药药物透皮功能的深入研究,将其运用到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规范研究,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影响。本研究所用药物是选用许华教授的经验方:苍术、肉桂、木香、胡黄连、吴茱萸、干姜。上述药物通过刺激天枢、神阙、脾俞、中脘等健脾和胃的穴位发挥运脾化湿功效治疗腹泻。本课题是在《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研究》课题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大便乳糖改良班氏试剂法定性检测探讨其对乳糖不耐受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对照试验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儿用简单随机分为中药敷贴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中药穴位敷贴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口服思密达,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和液体疗法。治疗5天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和乳糖不耐受情况的变化: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有无腹部胀痛、大便乳糖含量定性试验。结果根据研究结果,中药敷贴组总有效率93.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本研究两实验组均能改善乳糖不耐受的腹胀腹痛、大便次数等情况,但中药敷贴组较思密达组疗效更优。中药敷贴组30例患儿乳糖不耐受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其中10例检测结果完全转阴,而西药组30例中仅有1例转阴,两组治疗后乳糖不耐受情况秩和检验x2=21.36,P=0.000<0.0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敷贴组较西药组能改善乳糖不耐受情况。结论运用中药敷贴穴位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作用,具有缩短病程,改善症状的作用。中药敷贴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乳糖不耐受情况有均明显改善,且中药敷贴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存在问题由于时间、经费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本课题未能收集到更多的病例样本,虽然作出有意义的结果,但如果样本数更多,可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因此研究的深度及广度不够,有待将来进一步的研究。

唐振[9](2011)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入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1159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按年份分层抽样后依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得到716例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统计描述,推断及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7.6%,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高达76.4%;临床表现以单纯胃潴留发生率最高(47.2%)。②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主要发生在生后及喂养后3天以内。③与喂养耐受组相比,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胎龄(t=-6.299,P<0.05)、出生体重(t=-8.892,P<0.05)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而在性别(χ2=0.128,P=0.720),孕母年龄(t=0.795,P=0.427)、民族(χ2=1.318,P=0.858)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随着胎龄的增大,出生体重的增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呈剂量反应关系。④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生体重(β=-0.011,P<0.05,Exp (β)=0.979)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保护因素;开奶时间(β=0.149,P<0.05,Exp (β)=1.160)、开始排便时间(β=0.019,P<0.05,Exp (β)=1.020)、早产儿疾病(β=0.229,P<0.05,Exp (β)=1.257)及呼吸机使用(β=1.319,P<0.05,Exp (β)=3.739)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一临床症候群,其发生率高,主要发生在生后及喂养后3天以内,临床表现多样,出生体重为保护性因素,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早产儿疾病及呼吸机使用为危险因素,需积极预防及干预。

杨娟[10](2010)在《2007年和2008年10~12月腹泻患儿轮状病毒基因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2007年10~12月及2008年10~12月96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10~12月及2008年10~12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96份(其中2007年有46份,2008年有50份),用“胶体金法”检测A群轮状病毒(RV)抗原,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扩增VP7和VP4基因,对RT-PCP阳性标本再进一步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t-PCR)做型别鉴定;随机挑选出2007年6份和2008年6份VP7阳性标本通过RT-PCR扩增NSP4基因,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应用DNAassist、Clustal-mp和MEGA 4.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1)2007年46份粪便标本中,29份检出RV阳性,阳性率为63%;2008年50份粪便标本中,31份检出RV阳性,阳性率为62%。(2)2007年29份阳性标本中有26份经RT-PCR扩增出VP7和VP4全长基因,net-PCR分型显示:VP7分型(G型)为G1型11例(42.3%),G2型9例(34.6%),G3型3例(11.5%),G1+G2混合型3例(11.5%),未发现其他型;VP4分型(P型)为P[8]型16例(61.5%),P[4]型10例(38.5%),未发现其他型:G和P组合型为G1P[8]11例(42.3%),G2P[4]9例(34.6%),G3P[8]3例(11.5%),G1G2P[8]2例(7.7%),G1G2P[4]1例(3.8%);2008年31份阳性标本中有29份经RT-PCR扩增出VP7和VP4全长基因,net-PCR分型显示:VP7分型(G型)为G1型12例(41.4%),G3型10例(34.5%),G1+G3混合型4例(13.8%),G2型3例(10.3%),未发现其他型;VP4分型(P型)为P[8]型25例(86.2%),P[4]型4例(13.8%),未发现其他型;G和P组合型为G1P[8]11例(37.9%),G3P[8]10例(34.5%),G1G3P[8]4例(13.8%),G2P[4]3例(10.3%),G1P[4]1例(3.4%)。(3)选取的2007年6份和2008年6份VP7阳性标本均可以扩增出NSP4的全长片段,测序结果显示:2007年6份样本中有5株属于Wa株,1株属于KUN株;2008年6份样本中也有5株属于Wa株,1株属于KUN株。10株Wa株与来自GenBank Database的4株人RV(Wa、KUN、AU-1、Hochi)和3株动物RV(EW、OSU、SAll)同源性分别为96.3%、85.3%、84.7%、95.1%和57.7%、92%、82.8%,与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的流行株同源性均在95%以上。2株KUN株与以上来自GenBank Database的标准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5.3%、98.2%、82。8%、85.9%、60.1%、85.3%、94.3%,和其他地区流行株的同源性为85%左右。结论昆明地区2007年10~12月及2008年10~12月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基因型均以G1P[8]为主,12个昆明地区轮状病毒株的NSP4基因型属于Wa株和KUN株,以Wa株为主。

二、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症4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症4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0例住院早产儿生长发育迟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致谢

(2)临床弯曲菌感染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性分布
    2.2 临床症状
    2.3 并发症及合并其他病症
3 讨论

(3)体检健康人群大豆蛋白sIgG抗体检测及其所识别蛋白质组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一、体检健康人群大豆蛋白sIgG抗体检测及其所识别蛋白质组分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1.2 重要试剂
        1.3 试剂配制
        1.4 研究对象
        1.4.1 患者血清
        1.4.2 体检健康者血清
        1.5 实验方法
        1.5.1 制备大豆蛋白的提取液
        1.5.2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蛋白提取液成分
        1.5.3 96孔聚苯乙烯微孔板上抗原的包被
        1.5.4 血清豆类蛋白sIgG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1.5.5 方法学评价
        1.5.6 血清豆类蛋白sIgG ELISA检测方法
        1.5.7 血清sIg G所识别的豆类不耐受组分分析方法
        1.5.8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SDS-PAGE分析大豆蛋白提取液成分
        2.2 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2.2.1 大豆蛋白抗原及HRP-抗人IgG反应浓度的优化
        2.2.2 sIgG定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2.2.3 方法学评价
        2.3 体检健康人群大豆蛋白不耐受情况分析
        2.3.1 本区域体检健康人群大豆蛋白食物sIgG测定结果
        2.3.2 食物不耐受与年龄的关系
        2.3.3 食物不耐受与性别的关系
        2.4 Western-blot分析大豆蛋白sIgG抗体识别不耐受组分
    3.讨论
    4.小结
二、天津市大学生食物不耐受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问卷设计
        1.3 问卷调查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2.2 15种不耐受食物情况分析
        2.3 不耐受引起的各个系统症状分析
        2.3.1 消化系统
        2.3.2 皮肤系统
        2.3.3 其他系统
    3.讨论
    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综述 食物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使用的益生菌
2 方法学
    2.1 检索数据库
    2.2 证据等级评价与推荐意见强度
3 益生菌儿科应用推荐
    3.1 胃肠道疾病
        3.1.1 儿童腹泻病
        3.1.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预防
        3.1.3 化疗相关性腹泻(CID)的防治
        3.1.4 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
        3.1.5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治疗
        3.1.6 乳糖不耐受的治疗
        3.1.7 功能性便秘
        3.1.8 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
    3.2 肝胆疾病
        3.2.1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
        3.2.2肝硬化的治疗
    3.3 新生儿疾病
        3.3.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3.3.2 新生儿黄疸
        3.3.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3.4 过敏性疾病
        3.4.1 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3.5 健康促进作用
        3.5.1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3.5.2 腹泻病的预防
4 益生菌使用和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
    4.2 多种菌联合用药与单一菌的评价
    4.3 与抗生素合用问题
    4.4 个体化
5 益生菌药物的安全性
6 今后研究建议
    6.1 提高益生菌在儿科临床研究的设计水平
    6.2 拓展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6.3 加强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基础研究
7 利益冲突

(5)益生菌辅助治疗婴幼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2 质量控制
        2.1 资料来源控制
        2.2 专业技术控制
        2.3 资料获取及处理控制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观察组和对照赖察指标比较
讨论
    1 婴幼儿腹湾病及SLI
    2 益生菌作用及本研究所涉及益生菌特点
    3 婴幼儿消化系统特点
    4 本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乳糖不耐受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 西医研究进展
        1.1 西医对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认识
        1.2 西医对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
        2. 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中医对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
    三、中西医对敷贴疗法的研究现状
    四、讨论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3.1 中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3.3 西医诊断标准
        3.4 纳入病例标准
        3.5 排除标准
        3.6 病例剔除标准
        3.7 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4. 研究内容
        4.1 治疗方法
        4.2 记录方法
        4.3 实验室检测方法
        4.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6.3 疾病情况分析
        6.4 有效性分析
    7.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1. 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2. 贴敷机理的研究
        2.1 神阙穴穴位贴敷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2.2 穴位贴敷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乳糖不耐受症的介绍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评述
        1 西医的研究进展
        1.1 西医对乳糖不耐受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1.2 西医对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认识
        1.3 西医对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现状
        2 中医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导致泄泻的病因病机认识
        2.2 中医对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现状
        3 中西医对敷贴疗法的研究现状
        4 本研究的穴位及药物详细介绍
        4.1 穴位的位置及功效介绍
        4.2 药物的功效及药理研究
        5 述评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诊断标准
        1.2 实验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治疗方法
        2.2 记录方法
        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2.4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3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8 存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早产儿在院期间的营养策略
    3 胎儿宫内窘迫的判定
    4 孕母疾病
    5 早产儿疾病、呼吸机使用(机械通气)
    6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
    7 样本量的确定
    8 技术路线
    9 质量控制
    10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2007年和2008年10~12月腹泻患儿轮状病毒基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四、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症4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例住院早产儿生长发育迟缓的研究[D]. 杨艳. 苏州大学, 2018(01)
  • [2]临床弯曲菌感染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分析[J]. 杨海蔚,王施施,刘彩霞,杨锦红.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05)
  • [3]体检健康人群大豆蛋白sIgG抗体检测及其所识别蛋白质组分分析[D]. 朱敏.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4]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J]. 陈洁,程茜,黄瑛,黄永坤,黄志华,楼金玕,舒赛男,王宝西,王文建,武庆斌,张琳,郑跃杰.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02)
  • [5]益生菌辅助治疗婴幼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探讨[D]. 江爱清.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3)
  • [6]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研究[D]. 王景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7]婴儿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 王文建,郑跃杰,罗宏英. 中国综合临床, 2011(11)
  • [8]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观察[D]. 张银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9]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D]. 唐振.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10]2007年和2008年10~12月腹泻患儿轮状病毒基因型研究[D]. 杨娟. 昆明医学院, 2010(08)

标签:;  ;  ;  ;  ;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41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