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景德镇日用瓷烧成温度的试验

降低景德镇日用瓷烧成温度的试验

一、景德镇日用瓷降低烧成温度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苗立锋[1](2021)在《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硬质瓷以其质地坚硬、良好的透光性、优异的抗热震性能、釉面硬度高耐划伤等优良性能而备受青睐,但其机械强度较低。通过引入刚玉提高了硬质瓷的机械强度,获得了高铝强化瓷,但其透光度却大大降低。为了解决传统硬质瓷“高强”和“高透”不可兼得的矛盾问题,本文突破传统的K2O-Al2O3-SiO2三元配方体系,引入CaO和MgO取代K2O做助熔剂,创新性地采用R2O-RO-Al2O3-SiO2四元配方体系制备出只含莫来石唯一晶相的莫来石质硬质瓷。首先,本文研究了KAS系统中组成和烧成温度对瓷胎中晶相组成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助熔剂CaO、MgO对莫来石质硬质瓷瓷胎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阐明了该体系中团簇状和须状两种形态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并解析了莫来石晶须尖端的形成机理;初步实现了该系统中原位莫来石晶体的调控。然后,采用熔剂预烧的方法解决了该系统难以致密化烧结的难题,并通过引入La2O3和BaO等高折射率氧化物对其透光性进行优化,制备出同时具备高强、高透和高白的莫来石质硬质瓷。最后,制备出与该硬质瓷坯体相适应的高温透明釉,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高档日用瓷。实验结果表明:(1)在KAS三元系统中,R2O含量越多,同时SiO2含量越少,且提高烧成温度均有利于消除瓷胎中的残余石英。当烧成温度为1410℃~1430℃时,R2O含量高于3.5 wt%,同时SiO2含量低于62 wt%的试样中均无残余石英。引入CaO、MgO取代K2O做助熔剂能够消除瓷胎中的刚玉晶相,并能促进二次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但会形成数量较多且尺寸较大的闭口气孔,导致其很难烧结致密。CaO/MgO质量比为1.20,于1410℃保温1 h烧成试样中莫来石晶体含量为51.9%,抗弯强度为107.3 MPa,透光度为12.6%(厚度1 mm),吸水率为0.20%,真气孔率为15.45%。(2)该系统中的莫来石晶体有团簇状和须状两种形态,莫来石团簇是在γ-Al2O3颗粒基础上原位形成的。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氧化铝颗粒逐渐变疏松,1300℃时氧化铝颗粒与SiO2反应原位形成莫来石团簇,1410℃时莫来石团簇外围沿一维方向生长,形成刺猬状。须状莫来石晶体为单晶结构,其生长机理符合轴向螺位错生长机制,晶须生长方向为[001]方向。莫来石晶须大部分在降温过程中形成,其产率最大温度区间为1200℃~1300℃。经1410℃急冷热处理试样中莫来石晶须端部为平头形状,当急冷温度低于1300℃时,晶须端部变为“尖头”外形。通过降温至1250℃保温可以使莫来石晶须发生二次生长,但不能提高莫来石晶须含量。通过1410℃高温保温能够提高莫来石晶须含量,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抗弯强度逐渐增大,当1410℃保温3 h时,抗弯强度最大,为125.3 MPa。(3)与纯Al2O3粉相比,硬质瓷中的氧化铝颗粒表面吸附了K2O、CaO、MgO和SiO2,它们抑制了γ-Al2O3的相转变,使硬质瓷中的γ-Al2O3转变为α-Al2O3的相转变温度显着提高,从1200℃提高至1300℃,进而提高了Al2O3转变为莫来石的反应活性。随着氧化铝预磨时间的增加,团簇状莫来石晶体逐渐变为尺寸细小的莫来石晶须,但试样的体积密度降低,吸水率增大,抗弯强度降低。(4)改变成型方式、保温时间和升温速率均不能有效促进该系统致密化烧结,所制备试样的真气孔率均大于15%。试样抗弯强度和气孔分形维数吻合度很高,即气孔分形维数越小,其外形越规则,试样强度越高。熔剂预烧可以使试样中的气孔含量显着下降,气孔尺寸明显减小,抗弯强度显着提高。这是因为熔剂经高于1300℃预烧后,系统产生液相的温度从1122℃降低至868℃,硬质瓷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实现液相烧结。当熔剂预烧温度为1500℃时,得到高致密的莫来石质硬质瓷,与未预烧熔剂试样相比,抗弯强度从107.3 MPa提高至156.4 MPa,真气孔率由15.45%降低至4.57%,气孔平均尺寸由38.1μm减小到14.4μm。(5)当La2O3和BaO含量分别为0.57 wt%和1.33 wt%时,莫来石质硬质瓷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抗弯强度为182.9 MPa,透光度为13.9%(1 mm厚),白度为88.6%,热膨胀系数为4.65×10-6/℃(600℃),真气孔率为2.78%,体积密度为2.554 g/cm3。与高铝强化瓷相比,莫来石质硬质瓷的透光度大大提高,约为高铝强化瓷的2.5倍,且抗弯强度提高了16.4%,成功解决了传统硬质瓷“高强”和“高透”不可兼得的矛盾问题,并且该瓷胎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有利于提高其热稳定性。(6)在CaO-MgO-Al2O3-SiO2系统釉料中引入少量K2O,能大幅降低方石英含量,从而显着降低釉的热膨胀系数。当K2O含量由0.29 wt%增大至0.81 wt%,热膨胀系数由6.29×10-6/℃降低至3.10×10-6/℃(200℃)。随着石英预磨时间的延长,釉面光泽度明显提高,且釉面粗糙度逐渐降低。当预磨时间为6 h时,光泽度达103%,未预磨石英的釉面平均粗糙度是预磨6 h时的1.95倍。石英预磨对釉面硬度影响不大,石英预磨6 h时,釉面硬度最大为6.85 GPa。该硬质瓷坯体施高温透明釉后,试样抗弯强度由182.9 MPa提高至196.2 MPa。这是因为坯、釉热膨胀系数分别为4.65×10-6/℃和3.28×10-6/℃(600℃),两者匹配使釉层受压应力,而且坯釉间形成相互穿插的楔型结构,坯釉结合良好。

曹天忆,夏光华,成岳,李森林[2](2021)在《荣昌陶土的基本性能及应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科学开发利用荣昌地区陶土资源,采用XRD、XRF、薄片分析等分析技术,对荣昌陶土进行基本性能测试,并与其他地区陶土原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荣昌地区陶土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其中SiO2含量偏高,基础配方制陶试验反映,成型性能良好;荣昌陶土矿晶相以石英为主,其次为高岭石和白云母;单一陶土原料烧结温度范围在1 080~1 150℃;古佛山页岩(1#)、荣昌白砂(2#)、荣昌白泥(3#)、陶都二矿3号(8#)陶土的吸水率趋近于0%,呈瓷化或过烧状态,具一定的助熔性;广富黄砂(5#)、陶都二矿1号(6#)、陶都二矿2号(7#)陶土的吸水率偏高,多为砂质黏土;荣昌地区陶土可塑性略低于宜兴的紫砂原料;另外荣昌陶土中的重金属含量微小,不足以造成陶瓷产品中的重金属溶出危害。

韩效奇[3](2020)在《R2O-RO-Al2O3-SiO2体系自释釉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进步,陶瓷类制造业飞速革新。近些年,我国的艺术瓷和日用瓷产量均为全球首位。但高产量伴随着高污染、高消耗和高成本,因此陶瓷行业节能减排省料成为当务之急。本课题研究的自释釉可以通过省去上釉工艺,达到减少原料消耗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R2O-RO-Al2O3-SiO2体系自释釉制备和形成机理,探究不同配方和不同制备工艺对自释釉形成的影响。采用光泽度仪检测试样表面光泽度,使用XRD分析试样的物相组成,采用DSC分析坯体在加热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采用SEM、EDS对试样微观结构、元素分布进行分析,并在工艺因素对自释釉性能影响和配方优化基础上,采用不同工艺制备出不同种类自释釉样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对水溶性自释釉(Na2O-K2O-Al2O3-SiO2体系)配方组成以及烧成工艺等进行研究,探究原料以及烧成温度、保温时间以及自释剂含量对自释釉效果的影响,并探究在干燥阶段自释剂在坯体不同位置,不同干燥时间的浓度分布,研究自释剂在自释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效果,以及形成机理。结果研究表明:在水溶性自释釉体系中,当加入5wt.%的自释剂,在1200℃下烧成,保温30min,可得到光泽度为60.7,表面光滑无明显缺陷的自释釉试样。随着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增加、自释剂的含量增加,自释釉效果增强,但试样发生较大的形变。在水溶性自释釉体系中自释剂的扩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过干燥时期的以水为载体扩散到坯体表层,第二阶段在烧成阶段,自释剂熔体或自释剂与坯体形成的低共熔体在毛细管力作用下到达坯体表面,两个阶段共同作用形成自释釉。(2)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对原位法体系自释釉(K2O-Ca O-Al2O3-SiO2体系)配方组成以及烧成工艺的研究,探究了配方组成、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自释釉釉面效果的影响,采用XRD、SEM等检测手段对试样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图探究自释釉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高温釉熔体中析出的方石英构成毛细管力,由于方石英的析出导致熔体粘度下降,在毛细管力作用下使熔体迁移到坯体表面而形成釉层。增加高岭土、石英含量,试样光泽度逐渐降低,自释釉效果变差;增加硅灰石含量,提高烧成温度以及保温时间,试样光泽度增加,但发生较大形变。在SiO2为60~70%,Al2O3为10~20%,Ca O为5~15%,K2O为0~5%时,在1250℃,保温30min的条件下,可得到釉面透明无明显缺陷,坯体未发生形变的自释釉试样,其光泽度为57,烧成收缩率8.4%,吸水率0.1%。(3)在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基础上,采用水溶性自释釉配方,利用干压成型工艺,在1200℃保温30min得到光泽度56.7,抗压强度28.7MPa,吸水率0.1%的自释釉外墙砖。采用原位法自释釉配方,利用压制成型的方法制得坯体,通过陶瓷绘画装饰瓷板,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烧成温度1250℃,得到成色泽饱满的自释釉青花瓷板画。此外采用原位法自释釉配方,利用注浆成型的工艺,经过1250℃烧成,制得光泽度较高的自释釉花瓶。

汪超[4](2020)在《抛釉废料在瓷质砖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抛釉砖因图案丰富、色彩绚丽、表面明亮光滑,集仿古砖和抛光砖的优点于一身,近年来受到业界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中。抛釉砖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对表面进行抛光处理,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抛釉废料。抛釉废料由于生产工艺导致其中含有Si C(来自于抛光磨头的损耗)这一高温发泡成分,因此作为坯体的生产原料使用时会对坯体的性能产生影响。本论文探究了高含量抛釉废料制备瓷质砖的可行性,详细研究了抛釉废料对坯体烧结行为和性能的影响。抛釉废料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节约企业生产成本,而且对解决陶瓷固体废料污染问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XRF、XRD、SEM等技术手段对抛釉废料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抛釉废料的化学组成介于抛釉和砖坯之间,其主晶相为石英晶体,并且含有少量的Si C相和氯氧镁水泥相,说明抛釉废料是釉面废料和砖坯磨边废料的混合产物。抛釉废料颗粒细小,平均粒径约为24.7μm,纯的抛釉废料加热到1050℃后开始发泡。这些研究表明抛釉废料能够作为原料用于陶瓷砖坯体中,但是需要控制其在高温下的发泡现象。其次,研究了在同一化学组成体系下抛釉废料的加入量对坯体物相组成、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抛釉废料的加入对坯体的晶相种类没有影响,但会显着影响坯体的烧结行为。理化性能测试表明,当烧成温度≤1100℃,随抛釉废料的适当的加入,坯体吸水率下降、收缩增大、体积密度增加,说明低温下抛釉废料能够促进坯体烧结。而当烧成温度>1100℃,坯体体积密度和强度随抛釉废料的增加而降低。再次,由于抛釉砖特殊的抛光工艺,磨头引入的Si C可能被磨削下的釉料成分包裹或相互接触,因此探讨了坯体内常见的熔剂氧化物在熔块基体中对Si C腐蚀分解的影响规律。熔剂氧化物对样品烧结发泡的抑制作用为Ca O>Mg O>K2O>Na2O。最后,通过配方和工艺参数的优化,在低温快烧条件下成功制备出高废料含量性能优异的瓷质砖坯体。获得的最优配方为:抛釉废料29.0wt%、高岭土24.2wt%、石英12.6wt%、钾长石22.3wt%、钠长石6.8wt%、硅灰石4.8wt%、烧滑石0.3wt%。最佳工艺条件为:成型压力10MPa,烧成温度1150℃,升温速度20℃/min,保温时间20 min。后续将在此基础之上,辅助以企业生产陶瓷原料将抛釉废料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刘洋[5](2019)在《江西崇义县小坑高岭土矿物学特征及成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岭土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因其最早发现于中国江西景德镇的高岭村而得名。高岭土主要应用于造纸、陶瓷和耐火材料等领域。但高岭土应用得最早且用量较大的是陶瓷领域,将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使用之后,陶瓷工艺水平和制品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从而促进了陶瓷的发展。随着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陶瓷产业向江西转移,寻求江西境内的优质高岭土并对其进行制瓷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本次研究的江西省崇义县小坑高岭土矿床高岭土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且所处矿区环境地质良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了解江西省崇义县小坑矿区的地质特征,并对小坑矿区的高岭土原矿、选矿后的高岭土及改性后的高岭土进行矿物学特征研究及成瓷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此次研究的高岭土的热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确定高岭土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了解到高岭土的相变温度是在1000℃附近,为之后的烧瓷实验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对小坑矿区的白色高岭土原矿、杂色高岭土原矿、选矿后的高岭土及改性后的高岭土进行XRD物相分析和扫描电镜(SEM)形貌分析,对比这4种高岭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及结构的差异,发现原矿中主要矿物为粒状石英、厚片状云母,且高岭石族矿物含量较少;选矿后的高岭土主要矿物为形状不规则的片状和少量管状高岭石族矿物,长石与含铁矿物杂质的含量大大减少;改性后的高岭土主要矿物为形状不规则的片状和少量管状高岭石族矿物,高岭土中已经基本没有含铁杂质,且加入了少量金红石,用于提升高岭土的性能。(2)将以上研究的这4种高岭土样品按照烘样→磨样→压片→烘干→升温烧制→冷却→烧制成瓷的工艺流程制得瓷片(在烧结温度为1200℃下进行煅烧)。并测试抗压强度,大致了解这4种不同高岭土烧成瓷片的力学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岭土原矿烧成的瓷片抗压强度较低,因此不宜直接用高岭土原矿烧瓷。而选矿后的高岭土及改性后的高岭土烧成的瓷片抗压强度较高,可以直接用于烧瓷研究。(3)其他烧制条件相同,通过改变保温时间,分别对小坑矿区的白色高岭土原矿、杂色高岭土原矿、选矿后的高岭土及改性后的高岭土在分别保温2h、4h、6h的条件下烧制而成的瓷片进行XRD物相分析和扫描电镜(SEM)形貌分析,研究瓷片性能的差异。分析保温时间的变化对瓷片的影响发现,瓷片的结晶度的会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结晶度的增长幅度逐渐减小,保温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晶粒的熔解,从而使结晶度下降。瓷片中莫来石的晶粒尺寸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变大。分析不同保温时间下同一种高岭土矿物烧成瓷片的性能差异,从而确定高岭土烧制成瓷所需的最佳保温时间。结果表明改性后的高岭土烧制而成的瓷片所需最佳保温时间最低,也就是说将高岭土进行改性后,可以减少保温所需的时间从而提高利用率。分析瓷片中莫来石的晶粒大小,发现高岭土原样烧成的瓷片的力学性能相对较差,且改性后的高岭土烧成的瓷片的力学性能好于选矿后的高岭土烧成的瓷片的力学性能。

杨小平[6](2019)在《广西浦北龙门窑遗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龙门窑位于广西浦北县龙门镇南郊,从制瓷风格来看,属小江瓷系统。笔者首次对该窑址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厘清了龙门窑的窑址分布范围;根据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总结了龙门窑产品的装饰艺术及其工艺特点,并确定了龙门窑青花瓷的烧造年代为清晚期到民国时期,分前后两期,但时间跨度不大。此外,利用陶瓷吸水率仪、DIL 402PC热膨胀仪、岛津EDX-8100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别测试了龙门窑产品的吸水率、烧成温度及化学组分,又利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了龙门窑产品的显微结构,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对比同时期景德镇、德化青花的相关数据以探讨龙门窑的制作工艺、发展演变规律,对还原小江瓷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龙门窑产品质地比较粗糙,原料处理不够精细,在超景深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瓷胎内部布满孔隙,结构疏松。多数龙门窑产品的吸水率分布在3%以内,比景德镇、德化青花瓷高4倍之多,但是其产品达到了中国生活用瓷的标准;2.龙门窑大部分青花瓷的烧成温度分布在1300℃左右,对比同时期景德镇、德化青花瓷的1245℃、1195℃烧成温度来看,龙门窑青花瓷的烧成温度偏高,主要是龙门窑产品Al2O3含量较高的原因,其瓷胎Al2O3的含量基本在25%左右,而德化青花瓷胎的Al2O3的含量在15%-23%之间,景德镇青花瓷胎Al2O3的含量在18%-30%之间;3.龙门窑青花瓷胎式为(3.428-8.028)SiO2·Al2O3·(0.1686-0.5680)RxOy,釉式为(4.978-12.512)SiO2·RxOy·(0.5618-1.2324)Al2O3,其胎中的主要元素相似于德化青花瓷胎成分,但Fe2O3的含量略高一些,这可能是龙门窑青花瓷胎偏灰的主要原因;4.龙门窑青花瓷瓷釉的SiO2含量较高,Al2O3的含量在12.54%-14.53%,分布较为集中,说明龙门窑釉料配方中的瓷石比例比较稳定。整体来看,龙门窑青花瓷釉的釉灰用量较大,可能为钙釉;但是lmY3-1、lmY12-1、lmY12-2和lmY13-2有可能是钙-碱釉,其CaO含量都低于7%,但是K2O的相对含量较高,都大于3%或者接近于3%。对比景德镇、德化青花瓷来看,龙门窑青花瓷釉灰的含量较高,瓷石的量较少,除Fe元素的含量较高外,釉配方的不同也可能是龙门窑部分产品釉色偏暗的原因,后期提高釉灰用量主要是为了增加CaO的含量,以增加釉的流动性;5.龙门窑所用的青料Mn元素趋于稳定,而且含量较高,说明龙门窑所用青料为高锰钴矿,但色料中Fe元素含量较高,导致龙门窑青花发色偏灰暗沉,龙门窑所用青料可能是几种不同的色料,而广西的两个无名异含Co量极低,而且杂质较多,用作青料的可能性极低。文革瓷的红彩和绿彩为颜料所绘;早期几个产品的褐彩、绿彩是以Fe元素为着色剂;6.从前、后期工艺演变规律来看,早期窑址与晚期窑址的原料采集点可能不同。

周其琛[7](2016)在《高温抗变形日用瓷坯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末元初以来,景德镇陶瓷从业者以高岭土-瓷石的经典二元配方体系为基础烧制日用陶瓷产品,瓷坯中含有40%-60%的玻璃相,提升了瓷坯的透明度,诞生了许多传世精品。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享誉世界各地,满足了人们对陶瓷感官上的需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优质瓷石原料日益枯竭;工业化要求对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德镇传统二元配方机械性能差,高温易变形的缺憾严重制约了本地陶瓷产品的发展。本课题基于传统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为主要原料,辅以滑石、石英、长石等常用原料,添加少量的α-Al2O3,制备了日用陶瓷坯体,并通过XRD、SEM、TG-DTA等技术分析了瓷坯的基本性质,研究表明:最佳配方为煅烧高岭土20wt%、高岭土 50wt%、宁村瓷石15wt%、钾长石9wt%、透锂长石5wt%、滑石1 wt%、石英9wt%、氧化铝微粉(0.5μm)9wt%。最优工艺条件为球磨时间30min、烧成温度1380℃、保温时间为30min。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试样的抗折强度达到112.8MPa、烧成收缩为10.1%、吸水率为0.12%、变形角度7°。本论文创新性解决了景德镇瓷坯高温变形较大的瓶颈,在保证瓷坯有较好的白度与半透光性的情况下,提高制品强度,减小坯体的变形与烧成收缩。对景德镇大规模生产高端日用瓷垫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张晓林[8](2016)在《机械活化强化二氧化硫脲漂白高岭土的工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新型还原剂,二氧化硫脲(TD)同传统还原剂保险粉相比具有还原性强、储存运输安全、用量少、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印染、造纸等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有人将TD应用于高岭土还原漂白领域,但由于TD分解产生次硫酸释放还原性的过程需要在强碱(pH>10)和加热(>70℃)的环境中进行,这一特性极大地限制了TD的应用。为降低TD释放还原性对加热和强碱性条件的依赖,进一步推广TD在高岭土行业的应用,本论文通过引入陶瓷工业生产中的球磨机对高岭土进行机械活化,使TD在常温(25℃40℃)弱碱(pH≤8)条件下也可以发挥出较高的还原性。具体研究成果为:(1)使用机械活化强化TD漂白星子高岭土,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分析了活化时间、TD用量、行星球磨机转速、浆料浓度以及加料方式等因素对高岭土白度和铁含量的影响。当反应条件为:行星球磨机转速为400r/min,浆料的料水比为1:2,TD用量为高岭土干料的0.8%,还原反应时间为2h时,效果最为明显。在此条件下,星子高岭土的白度可由68.02%提升至77%左右。相较于使用1.4%的保险粉漂白高岭土得到矿样的71.78%和同样TD用量在25℃和85℃环境中传统搅拌法漂白得到矿样的71.98%和74.63%,机械活化强化TD漂白高岭土的方法优势较为明显。(2)使用得到的机械活化TD漂白高岭土的最佳工艺条件对白度较高的云南高岭土和染色物质较为复杂的湛江高岭土进行漂白,效果同样较为明显。可将云南高岭土的白度由84.83%提升至88.83%,湛江高岭土的白度由61.71%提升至72.68%。(3)对三种高岭土做单一球磨的空白对照试验,试样白度会有一定的提升,但提升不明显。这说明球磨作用后高岭土细度的降低并不会使高岭土白度的显着提升,机械活化强化TD漂白高岭土取得的较好效果是由于机械活化对TD漂白高岭土具有促进作用的结果。(4)对机械活化TD漂白星子高岭土前后试样的检测分析可知:星子高岭土经机械活化后,原本紧密的层状结构被打开,释放出层间赋存的氧化铁,使得TD对铁的还原反应更加高效。机械活化作用使得高岭石发生脱羟基作用,失去部分结构水,四面体的有序性以及四面体和八面体之间的桥梁被破坏。(5)实验室扩大试验:使用200kg的大型球磨机对市售星子高岭土进行机械活化强化TD漂白的中试试验。试验表明:可通过提高pH值至13,控制活化时间为14h达到更好的高岭土除铁漂白效果。

胡超[9](2016)在《熔融石英质多相复合耐火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耐火材料的最大消费国,而优化耐火材料的性能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目标,并且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因此,本课题创新性的以熔融石英、粘土、堇青石和硅线石为主要原料,制备多相复合耐火材料,测试样品的热膨胀系数、烧成收缩、吸水率、显气孔率和抗折强度的大小,借助了 XRD射线衍射和SEM电镜扫描等测试方法观察样品的内部结构,探讨了不同颗粒级配、不同烧成温度、不同结合剂、不同粘土加入量、不同堇青石加入量和不同硅线石加入量对样品各项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样品的热膨胀系数、抗折强度和其它各项性能测试分析,其结果表明:固定熔融石英的百分含量不变,随着细颗粒熔融石英比例增加,样品的热膨胀系数逐渐增大,抗折强度逐渐增大,前期探索实验主要考虑热膨胀系数,优化出的熔融石英颗粒级配为20~30目:30~60目:60~160目=13:9:7、12:9:8 和 21:16:21,烧成温度为 1300℃、1340℃ 和 1380℃,其热膨胀系数0.96~1.08×10-6℃-1,抗折强度8.01~9.96MPa;在替换不同的结合剂的试验中,得出最佳的结合剂为粘土,最佳熔融石英颗粒级配为20~30目:30~60目:60~160目=12:9:8;在不同的粘土加入量试验中,最佳粘土加入量为粘土:熔融石英=29:21,最佳烧成温度为1340℃,此时样品的热膨胀系数为1.01 ×10-6℃-1,抗折强度为8.86MPa;在外加堇青石的实验发现,外加堇青石能促进莫来石的生长发育,并且能明显的改善样品的抗折强度,经过分析得出最佳堇青石外加入量为30%,热膨胀系数为1.17 × 10-6℃-1,抗折强度为15.6MPa,相比没加堇青石的膨胀系数增大了 1 5%,抗折强度增大了 75%;在外加硅线石的实验中,在保证热膨胀系数增大不多,抗折强度减小很少的情况下,最佳硅线石的外加量为10%,烧成收缩减小了 18.3%,结果表明硅线石的加入能明显的减小样品的收缩。本课题对最佳粘土加入量和最佳堇青石外加量的样品做了抗热震性,最佳粘土加入量的样品三次热震后强度保持率为90.4%,热膨胀系数变化率为3.96%;而最佳堇青石外加量的样品三次热震后强度保持率为95.3%,膨胀系数的变化率为2.44%。对比数据说明,堇青石的加入能提高样品的抗热震性能。

胡学兵,周健儿[10](2015)在《多元相图在传统陶瓷低温烧成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当前,传统陶瓷烧成温度普遍偏高,如何在传统陶瓷行业内尽快实现低温烧成,是陶瓷工作者和生产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当前传统陶瓷行业降低烧成温度的常见技术措施,并结合多元相图和相关应用实例,探讨分析了多元组份体系在传统陶瓷行业中实现低温烧成的可行性,为传统陶瓷行业尽快实现低温烧成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二、景德镇日用瓷降低烧成温度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景德镇日用瓷降低烧成温度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日用瓷的研究现状
        1.1.1 骨质瓷
        1.1.2 滑石瓷
        1.1.3 高石英瓷
        1.1.4 硬质瓷
        1.1.5 其它日用陶瓷
    1.2 日用瓷的性能概述
        1.2.1 机械强度
        1.2.2 透光性
        1.2.3 白度
        1.2.4 热稳定性
        1.2.5 表面硬度
        1.2.6 表面光泽度
    1.3 日用瓷透明釉的研究现状
    1.4 莫来石晶须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1.4.1 莫来石晶须的制备方法
        1.4.2 莫来石晶须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5 分形理论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简介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研究目标
        1.6.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测试方法
        2.2.1 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
        2.2.2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
        2.2.3 差热分析(DTA-TG)
        2.2.4 透射电镜(TEM)和能谱(EDS)分析
        2.2.5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7 颗粒粒度分析
        2.2.8 高温显微镜测试
        2.2.9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AFM)
第3章 助熔剂对莫来石晶须增强硬质瓷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坯体基础配方组成设计
        3.2.2 助熔剂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2.3 样品制备
        3.2.4 工艺路线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坯体基础配方的确定
        3.3.2 MgO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3 CaO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4 MgO、CaO复合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质瓷中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及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团簇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
        4.2.1 不同煅烧温度下试样的物相组成分析
        4.2.2 不同煅烧温度下试样的显微结构分析
        4.2.3 γ-Al_2O_3的莫来石化机理
    4.3 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
        4.3.1 急冷热处理对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影响
        4.3.2 莫来石晶须的生长机理
    4.4 莫来石晶体的调控
        4.4.1 团簇状莫来石晶体的调控
        4.4.2 莫来石晶须的调控
        4.4.2.1 降温保温时间的影响
        4.4.2.2 高温保温时间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强高透莫来石质硬质瓷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不同成型方式样品的制备
        5.2.2 不同烧成制度样品的制备
        5.2.3 熔剂预烧热处理样品的制备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致密化烧结研究
        5.3.1.1 成型方式的影响
        5.3.1.2 烧成制度的影响
        5.3.1.3 熔剂原料预烧热处理的影响
        5.3.1.4 致密化机制分析
        5.3.2 莫来石质硬质瓷的优化
        5.3.3 高强度硬质瓷透光性优化研究
        5.3.3.1 不同氧化物对熔剂折射率的影响研究
        5.3.3.2 La_2O_3、BaO对硬质瓷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莫来石质硬质瓷高温透明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基础釉料组成的理论分析
        6.2.2 基础釉料组成设计
        6.2.3 样品制备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CMAS系统釉料的制备
        6.3.2 K_2O对 CMAS系统釉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6.3.3 釉料配方的优化
        6.3.4 石英细度对釉料性能的影响
        6.3.5 坯釉适应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2)荣昌陶土的基本性能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 验
    1.1 采样工作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预处理
        1.2.2 物相分析和形貌表征
        1.2.3 工艺性能测试
        1.2.4 重金属含量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化学成分分析
    2.2 物相分析
    2.3 显微结构分析
    2.4 工艺性能分析
        2.4.1 收缩率
        2.4.2 吸水率
        2.4.3 可塑性
    2.5 典型陶土样品的重金属检测分析
3 结 论

(3)R2O-RO-Al2O3-SiO2体系自释釉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水溶性自释釉研究现状
        2.1.1 水溶性碱为自释剂制备自释釉
        2.1.2 水溶性盐为自释剂制备自释釉
        2.1.3 混合水溶性自释剂制备自释釉
    2.2 原位法自释釉研究现状
    2.3 自释釉应用及展望
    2.4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2.4.1 课题研究意义
        2.4.2 课题研究内容
    2.5 分析方法
        2.5.1 晶相分析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
        2.5.3 DSC分析
        2.5.4 试样吸水率、气孔率和烧成收缩率的测定
        2.5.5 表面光泽度
3. Na_2O-K_2O-Al_2O_3-SiO_2体系自释釉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实验流程
    3.2 实验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实验部分
        3.2.3.1 实验设计
        3.2.3.2 试样制备
        3.2.3.3 实验
        3.2.3.4 自释剂干燥扩散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3.3.2 Na_2CO_3添加量对釉面质量的影响
        3.3.3 烧成温度对釉面质量的影响
        3.3.4 保温时间对釉面质量的影响
        3.3.5 水溶性自释釉微观结构和元素浓度分析
        3.3.6 自释剂的扩散
    3.4 本章小结
4 K_2O-CaO-Al_2O_3-SiO_2体系自释釉的制备工艺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设备
        4.1.3 实验部分
        4.1.3.1 实验设计
        4.1.3.2 试样制备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4.2.2 钾长石含量对自释釉效果的影响
        4.2.3 石英含量对自释釉效果的影响
        4.2.4 硅灰石含量对自释釉效果的影响
        4.2.5 高岭土含量对自释釉效果的影响
        4.2.6 烧成温度对自释釉效果的影响
        4.2.7 保温时间对自释釉效果的影响
    4.3 坯料的DSC分析
    4.4 试样的物相分析
    4.5 试样的显微结构分析
    4.6 相图分析
    4.7 原位法自释釉形成机理
    4.8 本章小结
5. R_2O-RO-Al_2O_3-SiO_2体系自释釉应用
    5.1 自释釉外墙砖的制备
    5.2 自释釉瓷板画的制备
    5.3 自释釉日用花瓶的制备
    5.4 小结
6.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4)抛釉废料在瓷质砖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陶瓷砖分类及抛釉砖的制备工艺
        1.2.1 陶瓷砖的分类
        1.2.2 抛釉砖的制备工艺
    1.3 抛釉砖的性能指标
        1.3.1 抛釉砖的强度
        1.3.2 抛釉砖的吸水率
        1.3.3 抛釉砖的热稳定性
    1.4 抛釉砖废料的来源及利用现状
        1.4.1 抛釉砖废料的分类和来源
        1.4.2 抛釉砖废料的治理和利用情况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标
        1.5.1 课题的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目标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工艺流程
    2.4 实验样品的性能检测和表征
        2.4.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4.2 原料及球磨后坯料的粒度分析
        2.4.3 吸水率、开气孔率及体积密度的测定
        2.4.4 收缩率的测定
        2.4.5 样品抗折强度的测定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7 X射线衍射分析
3 抛釉废料的表征与分析
    3.1 抛釉废料的性能表征
        3.1.1 抛釉废料的化学组成分析
        3.1.2 XRD分析
        3.1.3 粒径分析
        3.1.4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1.5 抛釉废料的形貌分析
    3.2 抛釉废料的烧结性能分析
        3.2.1 抛釉废料在不同温度下的XRD分析
        3.2.2 煅烧温度对抛釉废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3.2.3 烧结温度对抛釉废料吸水率的影响
        3.2.4 烧结温度对抛釉废料线性收缩的影响
        3.2.5 烧结温度对抛釉废料体积密度和强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抛釉废料对坯体烧结性能的影响
    4.1 配方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4.2 抛釉废料含量在不同温度下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4.2.1 抛釉废料对试样晶相组成的影响规律
        4.2.2 抛釉废料对试样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
        4.2.3 抛釉废料对试样的理化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在熔块体系中熔剂氧化物对SiC分解的影响规律
    5.1 主要原料分析
        5.1.1 熔块的化学组成
        5.1.2 SiC的基本性能
    5.2 熔剂氧化物对SiC分解的影响规律
        5.2.1 SiC在熔块中样品的SEM分析
        5.2.2 SiC在熔块中的分解情况
        5.2.3 在熔块基体中熔剂氧化物对SiC分解的影响规律
    5.3 本章结论
6 抛釉废料制备瓷质砖坯体的研究
    6.1 基础配方组成
    6.2 原料配方的单因素实验
        6.2.1 高岭土的加入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6.2.2 硅灰石的加入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6.3 工艺参数的优化
        6.3.1 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
        6.3.2 优化工艺参数后的样品性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5)江西崇义县小坑高岭土矿物学特征及成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实际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状况
    2.2 区域地质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矿区地质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矿化蚀变
        2.3.4 岩浆活动
        2.3.5 风化作用
        2.3.6 矿体特征
        2.3.7 矿床成因
第3章 高岭土的矿物学特征及工艺性能
    3.1 高岭土的矿物学特征
        3.1.1 差热分析
        3.1.2 扫描电镜(SEM)形貌分析
        3.1.3 XRD物相分析
    3.2 高岭土的工艺特性
第4章 高岭土制瓷工艺及成瓷性能分析
    4.1 高岭土制瓷
    4.2 高岭土成瓷性能分析
        4.2.1 抗压强度分析
        4.2.2 不同保温时间下成瓷性能的差异
    4.3 高岭土的成瓷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广西浦北龙门窑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青花瓷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
        1.1.2 国外
    1.2 广西瓷业分布
        1.2.1 广西唐代瓷业分布
        1.2.2 广西宋代瓷业分布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
2.田野调查
    2.1 浦北县博物馆调查
    2.2 小江瓷器厂调查
    2.3 龙门窑现存龙窑XCY11 的调查
3.龙门窑遗存研究
    3.1 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
    3.2 分布范围
    3.3 龙门窑遗迹
    3.4 龙门窑遗物
    3.5 龙门窑产品纹饰题材
        3.5.1 植物花卉纹
        3.5.2 几何纹
        3.5.3 佛教题材纹饰
        3.5.4 文字题材
        3.5.5 款识
4.断代与分期
    4.1 产品特征
    4.2 年代
    4.3 分期
5.样品选择及实验方案
    5.1 实验样品来源与选择
    5.2 实验目的与方案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方案
6.科技分析
    6.1 物理性能研究
        6.1.1 古陶瓷吸水率测试方法概述
        6.1.2 样品介绍
        6.1.3 实验仪器与步骤
        6.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1.5 小结
    6.2 烧成温度研究
        6.2.1 古陶瓷烧成温度研究简述
        6.2.2 热膨胀测温方法简介
        6.2.3 实验仪器与步骤
        6.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5 小结
    6.3 化学组分研究
        6.3.1 古陶瓷化学组分研究综述
        6.3.2 实验仪器与步骤
        6.3.2.1 实验仪器
        6.3.2.2 实验步骤
        6.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5 小结
7.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龙门窑样品照片
附录2 龙门窑样品显微照片
附录3 龙门窑样品热膨胀曲线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高温抗变形日用瓷坯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日用瓷的研究现状
        2.1.1 绢云母瓷质研究现状
        2.1.2 骨质瓷的研究现状
        2.1.3 其他日用瓷的研究现状
    2.2 日用瓷的性能概述
        2.2.1 日用瓷的强度定义与影响因素
        2.2.2 日用瓷的透光性定义与影响因素
        2.2.3 日用瓷的白度定义与影响因素
        2.2.4 日用瓷的热稳定性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2.3 日用细瓷变形问题
        2.3.1 变形机理
        2.3.2 原料组成和配方不当对变形的影响
        2.3.3 原料处理不当对变形的影响
        2.3.4 石膏模型与变形的关系
        2.3.5 成型方法对变形的影响
        2.3.6 烧成过程对变形的影响
    2.4 日用瓷常用原料
        2.4.1 高岭土
        2.4.2 长石
        2.4.3 石英
        2.4.4 滑石
        2.4.5 粘土
    2.5 景德镇日用瓷制瓷原料
    2.6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2.6.1 研究意义与目的
        2.6.2 研究内容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和主要仪器
        3.1.1 实验用原料及其化学组成
        3.1.2 实验用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案与工艺流程
        3.2.1 实验思路
        3.2.2 实验工艺流程
        3.2.3 实验方案
    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1 差热热重分析
        3.3.2 粒度测试
        3.3.3 线收缩率的测定
        3.3.4 吸水率及体积密度的测定
        3.3.5 抗折强度的测试
        3.3.6 透光性能的测试
        3.3.7 变形量的表征
        3.3.8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
        3.3.9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测试
4 日用瓷坯体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4.1 基础配方及其优化
        4.1.1 前探实验结果分析
        4.1.2 基础配方的正交优化实验
    4.2 石英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4.3 煅烧高岭土对坯体性能影响
        4.3.1 高岭土煅烧温度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4.3.2 煅烧高岭土加入量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4.4 氧化铝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4.4.1 不同Al_2O_3加入量对坯体的影响
        4.4.2 不同颗粒Al_2O_3的对瓷坯透光性的影响
    4.5 工艺参数优化
        4.5.1 坯料细度的优化
        4.5.2 烧成制度的优化
    4.6 与景德镇某厂所用高白泥的瓷坯性能对比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机械活化强化二氧化硫脲漂白高岭土的工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高岭土概况
        2.1.1 高岭土的矿物结构与性质
        2.1.2 高岭土资源分布及消费结构
        2.1.3 高岭土的白度影响因素
        2.1.4 高岭土的除铁增白方法
    2.2 二氧化硫脲
        2.2.1 二氧化硫脲的性质
        2.2.2 二氧化硫脲的应用
    2.3 机械活化
        2.3.1 机械活化的概念
        2.3.2 机械活化在矿物的化学浸出中的应用
3 试验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备
    3.2 试验主要药剂
    3.3 试验内容及步骤
    3.4 试验测试方法
        3.4.1 白度测试
        3.4.2 分光光度法测量高岭土中铁含量
        3.4.3 TD溶液还原电位的测定
        3.4.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3.4.5 扫描电镜分析
        3.4.6 X射线衍射分析
        3.4.7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4.8 综合热分析
4 高岭土化学漂白试验
    4.1 机械活化强化TD漂白高岭土工艺试验
        4.1.1 活化时间对高岭土除铁漂白效果的影响
        4.1.2 TD用量对高岭土除铁漂白效果的影响
        4.1.3 行星球磨机转速对高岭土除铁漂白效果的影响
        4.1.4 浆料浓度对高岭土除铁漂白效果的影响
        4.1.5 TD加料次数对高岭土除铁漂白效果的影响
        4.1.6 机械活化强化TD漂白高岭土原理分析
    4.2 传统方法漂白高岭土试验
        4.2.1 保险粉漂白高岭土试验
        4.2.2 传统搅拌方法TD漂白高岭土试验
    4.3 机械活化TD漂白云南高岭土和湛江高岭土
    4.4 本章小结
5 测试与表征
    5.1 扫描电镜分析
    5.2 X射线衍射分析
    5.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4 综合热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机械活化强化TD漂白高岭土的中试探索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熔融石英质多相复合耐火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主要原料的概述
        2.1.1 粘土概述
        2.1.2 石英原料的概述
        2.1.3 堇青石的概述
        2.1.4 硅线石的概述
    2.2 耐火材料现状
        2.2.1 耐火材料的定义
        2.2.2 耐火材料的研究现状
        2.2.3 熔融石英质耐火材料研究
        2.2.4 耐火材料的性能要求
        2.2.5 提高耐火材料抗热震性的途径
    2.3 课题的基本情况
        2.3.1 课题的选题背景
        2.3.2 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所用的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的工艺流程
        3.3.1 实验原料的预处理
        3.3.2 实验的工艺流程
        3.3.3 试样的烧成制度
    3.4 实验内容
        3.4.1 探索不同的熔融石英颗粒级配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下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3.4.2 探索不同的结合剂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3.4.3 探索结合剂的加入量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3.4.4 探索外加不同量的堇青石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3.4.5 探索不同外加硅线石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3.5 结构与性能表征
        3.5.1 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测定
        3.5.2 材料抗折强度的测定
        3.5.3 材料气孔率的测定
        3.5.4 材料吸水率的测定
        3.5.5 材料抗热震性的测定
        3.5.6 材料X射线衍射结构的测试
        3.5.7 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的测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探索不同的熔融石英颗粒级配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下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4.1.1 不同熔融石英颗粒级配对样品的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4.1.2 不同熔融石英颗粒级配对样品的烧结、力学性能的影响
        4.1.3 小结
    4.2 探索不同的结合剂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结合剂对样品的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结合剂对样品的烧结、力学性能的影响
        4.2.3 小结
    4.3 探索结合剂的加入量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结合剂对样品的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结合剂对样品的烧结、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样品中不同结合剂加入量的XRD分析
        4.3.4 样品中不同结合剂加入量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4.3.5 小结
    4.4 NTL2 的热震性能分析
        4.4.1 三次热冲击后对抗折强度和烧成收缩的影响
        4.4.2 三次热冲击后对膨胀系数和膨胀系数变化率的影响
        4.4.3 三次热冲击的物相分析
        4.4.4 三次热冲击的显微结构分析
        4.4.5 小结
    4.5 探索外加不同量的堇青石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4.5.1 外加不同含量的堇青石对样品的烧结、力学性能的影响
        4.5.2 外加不同含量的堇青石对样品的热膨胀的影响
        4.5.3 外加不同含量的堇青石对样品的物相的影响
        4.5.4 外加不同含量的堇青石对样品的显微结构的影响
        4.5.5 小结
    4.6 YJQS3 的热震性能分析
        4.6.1 三次热冲击后对抗折强度和强度保持率的影响
        4.6.2 三次热冲击后对膨胀系数和膨胀系数变化率的影响
        4.6.3 三次热冲击的物相分析
        4.6.4 三次热冲击的显微结构分析
        4.6.5 小结
    4.7 探索外加不同量的硅线石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4.7.1 外加不同量的硅线石对样品的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4.7.2 外加不同量的硅线石对样品的烧结、力学性能的影响
        4.7.3 外加不同量的硅线石对样品的XRD分析
        4.7.4 外加不同量的硅线石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4.7.5 小结
5 结论
6 致谢
参考文献

(10)多元相图在传统陶瓷低温烧成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降低烧成温度的常见技术措施
    1.1 提高原料的细度
    1.2 采用强化的烧成技术
    1.3 添加适量的熟料
    1.4 调配原料配方组成
2 多元组分体系及相图
    2.1 K-Na-Al-Si体系
    2.2 K-Na-Ca-Al-Si和K-Ca-Mg-Al-Si体系
    2.3 Li-Al-Si、Ca-F-Al-Si与Ca-B-Si体系
3 应用实例
    3.1 废玻璃的应用
    3.2 硅灰石的应用
    3.3 铁尾矿的应用
    3.4 锂瓷石的应用
    3.5 萤石尾砂的应用
    3.6 高硼高钙体系的应用

四、景德镇日用瓷降低烧成温度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D]. 苗立锋.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1)
  • [2]荣昌陶土的基本性能及应用评价[J]. 曹天忆,夏光华,成岳,李森林. 硅酸盐通报, 2021(09)
  • [3]R2O-RO-Al2O3-SiO2体系自释釉的制备工艺研究[D]. 韩效奇.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4]抛釉废料在瓷质砖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 汪超.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江西崇义县小坑高岭土矿物学特征及成瓷研究[D]. 刘洋.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广西浦北龙门窑遗存研究[D]. 杨小平.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7]高温抗变形日用瓷坯的制备与研究[D]. 周其琛.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05)
  • [8]机械活化强化二氧化硫脲漂白高岭土的工艺试验研究[D]. 张晓林.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05)
  • [9]熔融石英质多相复合耐火材料性能研究[D]. 胡超.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05)
  • [10]多元相图在传统陶瓷低温烧成中的应用分析[J]. 胡学兵,周健儿. 中国陶瓷工业, 2015(06)

标签:;  ;  ;  ;  ;  

降低景德镇日用瓷烧成温度的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