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2家族蛋白和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Bcl-2家族蛋白和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Bcl-2家族蛋白和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高维武[1](2019)在《HBV调控自身及宿主细胞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肝癌的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首要原因,并且超过80%肝癌病例是由慢性乙肝感染(慢乙肝)所导致。目前我们对乙肝病毒的致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慢乙肝以及慢乙肝所致肝癌仍是我国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一方面,HBV病毒特异性感染肝细胞,在肝细胞中完成病毒自身复制等生命过程。HBV病毒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covalent closed circle DNA,ccc DNA)在宿主细胞中会与组蛋白缠绕,形成微小染色质。ccc DNA微小染色质是HBV病毒自身转录复制的模板,但是目前抗HBV药物: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NA)和α-干扰素(interferon-alpha,IFN-α)难以清除或有效抑制ccc DNA微小染色质的转录。目前我们对介导ccc DNA微小染色质的形成、维持和表观调控的分子机制了解有限,对HBV ccc DNA微小染色质表观调控机制的更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和紧迫。另一方面,HBV病毒基因组也会整合进入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会通过各种机制诱导肝细胞转录调控和表观遗传学调控紊乱,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表观遗传学调控紊乱在肿瘤中广泛存在、并且发挥重要功能。但是,目前我们对乙肝所致肝癌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还不够透彻。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基因的表达发生可遗传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修饰、核小体定位、染色质的空间构象等内容。其核心功能就是控制DNA遗传密码根据外界信号指令进行时空有序的开放表达与关闭沉默。在诸多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中,核小体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以其重要性和多样性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其中,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是基因活化表达的关键标志,主要富集在基因的启动子以及增强子上。既往检测H3K4me3修饰的主要方法为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技术,但是该技术要求起始细胞量较大,对于一些临床珍稀标本,如肝穿刺标本,此检测难以开展。用于检测低细胞起始量的表观新技术亟待开发。我们既往的研究发现HBV可以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调宿主细胞H3K4me3修饰,从而促进了相应基因的表达开放。也有类似研究发现,HBV ccc DNA微小染色质也富集了H3K4me3修饰,对HBV病毒自身的转录复制至关重要。这些研究提示H3K4me3表观修饰可能在乙肝病毒的生命过程及其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WDR5是催化H3K4me3的表观修饰酶复合体中的关键蛋白,其在多种肿瘤中报道高表达,发挥促癌基因作用。但是在慢乙肝所致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不清。有鉴于此,本文的第一部分探讨了HBV上调H3K4me3修饰的详细分子机制,阐述了H3K4me3修饰对宿主细胞肿瘤发生以及HBV自身复制转录的重要性,找到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和临床应用。而本文的第二部分则着重从方法学角度出发,构建了从低细胞起始量的样本中检测组蛋白修饰的染色质免疫切割测序(sc Ch IC-seq)技术以及检测单细胞核小体定位以及染色质可接近性的scMNase-seq技术。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第一部分HBx上调WDR5对乙肝和肝癌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一、慢乙肝所致HCC中WDR5的表达升高1.HBV感染的肝癌组织中WDR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2.WDR5在95例HBV阳性的肝癌患者中高表达与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3.WDR5在95例HBV阳性的肝癌患者中表达水平与HBx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二、WDR5可促进HCC增殖和转移1.体外实验证实WDR5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能力;2.体外实验证实WDR5促进肝癌细胞转移能力;3.裸鼠实验证实WDR5促进肝癌细胞体内成瘤能力。三、WDR5可促进HBV ccc DNA的转录1.WDR5可促进ccc DNA转录;2.WDR5可促进乙肝复制。四、HBV通过泛素化修饰上调WDR5蛋白1.HBV可上调WDR5蛋白水平而不是其m RNA水平;2.HBV可延长WDR5蛋白半衰期;3.HBV可抑制WDR5蛋白泛素化修饰。五、HBx在WDR5蛋白泛素化调控中发挥作用1.HBx可以延长WDR5蛋白半衰期;2.HBx直接调控WDR5蛋白泛素化修饰;3.HBx可体内体外上调WDR5蛋白水平。六、HBx竞争性结合泛素酶DDB1,拮抗了DDB1对WDR5的泛素化降解1.DDB1是WDR5蛋白泛素化修饰的催化酶;2.HBx与DDB1的结合对稳定WDR5蛋白至关重要;3.HBx与DDB1的结合上调WDR5蛋白水平;4.HBx与DDB1的结合可以抑制DDB1对WDR5蛋白的泛素化调控;5.HBx与DDB1竞争性结合。七、HBx通过WDR5促进H3K4me3修饰1.HBV可促进全基因组H3K4me3修饰;2.WDR5可促进全基因组H3K4me3修饰;3.HBx、WDR5可促进靶基因启动子区H3K4me3修饰;4.WDR5可促进ccc DNA的H3K4me3修饰。八、HBx招募WDR5促进H3K4me3修饰3.HBx与WDR5在靶基因共定位;2.HBx与WDR5、H3K4me3在全基因组共定位;3.HBx/WDR5共结合靶基因富集在相关的促癌基因以及肿瘤信号通路上;4.HBx与WDR5蛋白直接结合;5.HBx通过“α-helix”结构域与WDR5直接结合;6.“α-helix”结构域对HBx结合染色质发挥作用;7.“α-helix”结构域对HBx促癌发挥作用。九、WDR5抑制剂可对肝癌和乙肝有治疗作用1.WDR5小分子抑制剂(WDR5-0103)可以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2.WDR5-0103可抑制ccc DNA的转录。第二部分组蛋白修饰和核小体定位的新方法研究一、单细胞染色质免疫切割测序(sc Ch IC-seq)新方法1.sc Ch IC-seq技术可检测低细胞起始量和单细胞的组蛋白修饰;2.sc Ch IC-seq技术可检测到单细胞组蛋白修饰的表观异质性。二、单细胞MNase测序技术(scMNase-seq)新方法1.scMNase-seq技术检测单个细胞的核小体定位和染色质可接近性;2.scMNase-seq技术可检测细胞间核小体定位异质性;3.scMNase-seq技术发现核小体排列规律;4.scMNase-seq技术发现同一个DHS区域核小体排列存在异质性;5.scMNase-seq技术可预测细胞分化方向。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意义是:1.HBV病毒通过其编码的HBx蛋白上调宿主细胞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核心亚基WDR5蛋白水平,进而调控宿主以及自身ccc DNA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学H3K4me3修饰。一方面,异常上调的H3K4me3修饰导致了宿主染色质表观调控紊乱,使癌基因大量激活表达;另一方面,HBV通过H3K4me3维持了自身ccc DNA染色质开放状态,促进了病毒自身的转录复制。2.HBx通过WDR5蛋白上调H3K4me3修饰的分子机制:一方面,HBx劫持宿主泛素化酶DDB1,通过与DDB1的竞争性结合,拮抗了DDB1对WDR5的泛素化修饰,进而使WDR5免于被降解;另一方面,HBx通过其“α-helix”结构域与WDR5直接结合,募集WDR5到相应染色质,促进H3K4me3修饰。3.构建了从低细胞起始量的样本中检测组蛋白修饰的染色质免疫切割(sc Ch ICseq)技术和检测单细胞水平核小体定位的scMNase-seq技术,发现了细胞间存在显着的核小体定位和组蛋白修饰的表观异质性,找到了核小体在染色质开放和沉默区域不同的排布规律。本研究报道了WDR5蛋白在慢乙肝所致肝癌中高表达,并且与临床预后相关。解析了WDR5蛋白在慢乙肝所致肝癌中的上调分子机制,以及对下游表观修饰H3K4me3的影响。提出了HBx-WDR5-H3K4me3作用通路在慢乙肝及其所致肝癌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构建了从低细胞起始量的样本中检测表观遗传学信息的sc Ch IC-seq和scMNaseseq技术,为慢乙肝防治补充了新的分子机制,引入了潜在靶标,提供了可行新技术。

黄晓云[2](2019)在《乙肝病毒X蛋白通过SIRT3蛋白实现在不同营养环境下差异性调节肝癌发展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肝癌疾病在我国有很高的发生率和致死率,但其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极高的乙型肝炎病毒的伴随感染率是我国肝癌患者的重要特征,而其编码的乙肝病毒X蛋白(HBx)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有丰富多样且自相矛盾的作用。在前期我们发现HBx在不同营养环境下对肝癌细胞株Hep G2凋亡的作用不同,因此我们推测营养环境会影响HBx在肝癌中的作用。本课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营养环境下HBx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差异性调节及其分子机制,并探索如何逆转HBx对肝癌侵袭转移的促进作用,抑制乙肝相关肝癌的转移。方法:1.收集临床乙肝相关肝癌病理组织标本,通过连续切片的免疫组化分析癌组织的营养微环境及其与肝癌转移能力的关系;2.在细胞水平,通过western blot、real-time PCR、Co-IP、侵袭、迁移实验,分析比较在营养充足和饥饿的环境下,HBx对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的差异,并深入探索SIRT3蛋白在这种差异性调节中的作用及HBx调节SIRT3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同时通过细胞水平实验和裸鼠皮下成瘤、肝脏原位种植转移模型,验证SIRT3对肝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3.通过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探索抗肝癌新药物,曲古菌素A,在饥饿环境下对HBx相关肝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4.通过western blot、侵袭、迁移实验及细胞葡萄糖摄取量检测、ROS检测,探索通过改变细胞营养环境中葡萄糖的水平,使HBx发挥抑制肝癌转移的作用;并在小鼠肝脏原位种植转移模型上,通过提高肝脏葡萄糖摄取量,探索抑制乙肝相关肝癌转移的方法。结果:1.临床乙肝肝癌组织中不同区域的营养环境不一样,而且其中饥饿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肝癌转移的标志物、SIRT3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关;2.在细胞水平,HBx通过改变SIRT3蛋白表达水平实现在不同营养环境下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差异性调节;同时我们还发现SIRT3蛋白通过自噬途径降解,并且HBx通过调节SIRT3蛋白的降解调节SIRT3蛋白的表达水平;我们也证实了SIRT3发挥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3.曲古菌素A通过上调SIRT3 m RNA表达,逆转饥饿环境下HBx对肝癌转移的促进作用;4.极度提高营养环境中葡萄糖水平,可以使HBx抑制肝癌侵袭转移,并且在小鼠体内,通过极度提高肝脏葡萄糖摄取量,可以减少乙肝相关肝癌的转移。结论:1.HBx通过调节自噬途径相关的SIRT3蛋白降解,调节SIRT3蛋白表达水平,实现在不同营养环境下对肝癌侵袭转移的差异性调节;2.通过极度提高肝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可以使HBx发挥抑癌作用,并抑制乙肝相关肝癌的转移;3.曲古菌素A通过在转录水平上调SIRT3表达,抑制了饥饿环境下HBx相关肝癌的转移。

曾洁[3](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X区突变和内质网应激分子GRP78、CHOP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区突变特点。分析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分子 GRP78、CHOP 与 HBV 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关系,以及HBVX区突变和内质网应激分子GRP78、CHOP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首次接受肝切除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HCC且HBV DNA定量大于500IU/ml的患者57例。提取其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DNA,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BV X基因片段,Sanger法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以NCBI数据库中国内研究应用较多的HBV X区(NC003977.1)为参考序列,应用Mutation Surveyor 5.1.1软件对HBV X区进行突变分析。利用x2检验分析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BVX区位点突变频率的分布。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测定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GRP78、CHOP的表达水平。利用x2检验分析GRP78、CHOP的高表达率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GRP78、CHOP的表达水平与重点研究的HBV X区热点突变及其联合突变的相关性。3.分析内质网应激分子GRP78、CHOP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法对GRP78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CHOP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重点研究的HBV X区热点突变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HBV X 区热点突变 G1461C、C1470T、T1544A、A1574T、C1653T、G1742A、A1762T、A1762T/G1764A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两组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G1461C引起HBx第30位氨基酸由野生型的缬氨酸突变为亮氨酸;C1470T引起HBx第33位氨基酸由脯氨酸突变为丝氨酸;T1544A引起HBx第57位氨基酸、A1574T引起HBx第67位氨基酸、G1742A引起HBx第123位氨基酸发生同义突变;C1653T引起HBx第94位氨基酸由组氨酸突变为络氨酸;A1762T引起HBx第130位氨基酸由赖氨酸突变为蛋氨酸;A1762T/G1764A引起HBx第130位氨基酸由赖氨酸突变为蛋氨酸/131位氨基酸由缬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GRP78、CHOP蛋白主要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浆中表达。GRP78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8.95%(45/57),80.70%(4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OP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高表达分别为49.12%(28/57),78.95%(4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癌组织中,HBV X区的8个热点突变里,GRP78在G1461C、A1574T 突变型组表达低(P=0.001,P=0.012);CHOP 在 A1574T 突变型组表达低(P=0.027)。癌旁组织中,CHOP仅在C1470T突变型组的表达低(P=0.039)。4.肝癌组织中,GRP78 在 G1461C/C1470T、G1461C/A1574T 联合突变型组中表达都低于均不突变组(P=0.007,P=0.001)。CHOP在G1461C/A1574T联合突变组的表达低于均不突变组(P=0.032)。5.GRP78表达与肝硬化、复发、总胆红素、尿素氮有关。CHOP表达与丙氨酸转移酶有关。①HCC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中,肝癌组织GRP78高表达率显着高于无肝硬化的患者(P=0.023)。②HCC有复发的患者中,肝癌组织GRP78高表达率显着高于无复发的患者(P=0.044)。③肝癌组织GRP78高表达患者的总胆红素显着高于GRP78低表达患者(P=0.041)。④肝癌组织GRP78高表达患者的尿素氮显着低于GRP78低表达患者(P=0.035)。⑤肝癌组织CHOP高表达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着低于CHOP低表达患者(p=0.042)。结论1.G1461C、C1470T、T1544A、A1574T、C1653T、G1742A、A1762T、A1762T/G1764A是HBVX区8个可能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关的热点突变。2.GRP78、CHOP均广泛分于肝癌和癌旁细胞的细胞浆内。GRP78表达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CHOP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肝癌组织诱导凋亡能力下降。3.肝癌组织中,G1461C、A1574T、G1461C/C1470T、G1461C/A1574T突变型组中GRP78表达低。A1574T、G1461C/A1574T突变型组CHOP表达低。提示A1574T、G1461C/A1574T可能通过抑制ERS-凋亡通路,促进肝癌的发生。4.GRP78表达与肝硬化、复发、总胆红素、尿素氮有关。CHOP表达与谷丙转氨酶有关。提示GRP78上调促进ERS,总胆红素产生增加,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弱,尿素氮生成减少。CHOP上调,诱导细胞凋亡,肝细胞破坏减少,谷丙转氨酶降低。

汪静雯[4](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通过miR-192-3p-XIAP轴调控NF-κB信号通路诱导自噬以促进病毒自身复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发展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虽然乙肝疫苗的普及大大减少了新感染的数量,而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的治疗也极大地降低了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但由于现有的药物不能完全清除HBV感染过程中产生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导致目前全世界仍有超过3.5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约88.7万人死于HBV引起的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故为探索乙型肝炎和肝癌的新的治疗靶点和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需要进一步研究HBV的持续性复制和致病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参与HBV复制和HBV相关肝癌的发生。miRNA是一类短的、内源性的非编码RNA,可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s,3’-UTR)上的种子序列互补配对结合,调控靶基因的转录后水平。有研究表明,HBV可上调或下调胞内多种miRNAs的表达,而多种miRNAs在HBV感染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miRNA可通过影响病毒复制等过程来清除宿主细胞中的病毒感染。自噬是被真核细胞用来降解和回收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受损的细胞器,以及入侵的病原体等,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的一种分解代谢过程。HBV感染可诱导宿主细胞的自噬,其中HBV的S和X蛋白是其诱导自噬的关键调控因子,而自噬反应对细胞中HBV的复制也至关重要。已有许多自噬相关基因,如Atg5、Beclin-1和LC3等被证明是miRNAs的靶基因,能够被miRNAs所调控。近年来,miRNA所介导的自噬反应在病毒学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关注。然而,miRNA如何调控HBV诱导的自噬与HBV复制,仍然知之甚少。前期工作中,我们从文献报道的正常和HBV感染病人样本的miRNA表达谱中挑选了差异表达的11个miRNA,即miR-340-5p、miR-192-3p等进行验证,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及在已有的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miR-192-3p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miR-192-3p表达水平随HBV患者血清中HBV DNA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随后,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HBV感染是通过HBx蛋白与c-Myc相互作用抑制miR-192-3p的表达。为了探索HBV抑制miR-192-3p的功能,我们鉴定出了miR-192-3p的一个新的靶基因,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同时证明miR-192-3p是一个自噬抑制因子,其在体外和小鼠模型中受到HBV感染的抑制,导致细胞自噬。重要的是,我们发现HBV通过miR-192-3p-XIAP轴促进自噬,这一过程在体内和体外对HBV复制是重要的。我们紧接着证明miR-192-3p通过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抑制自噬,从而减少HBV复制。最后我们揭示HBV通过miR-192-3p靶向XIAP来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上调Beclin-1的表达,促进自噬,增加HBV复制。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发现了HBV通过HBx调控miR-192-3p-XIAP-NF-κB轴诱导自噬而促进HBV复制这一信号通路,该信号通路的关键点将可能成为未来HBV相关疾病药物研制的新靶点。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miR-192-3p是一种新的HBV感染调节因子,暗示它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将可能作为HBV患者的新的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标。

陈钶[5](2019)在《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中国,每年无论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均占了全球肝癌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肝癌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各种分子机制异常改变的复杂疾病。虽然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肝癌患者总体预后仍然较差。寻找能够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点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NCoA6是诸多核激素受体和重要转录因子基因活化所必须的一种多功能的共激活因子,对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创伤愈合以及维持能量平衡等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NCoA6在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胃癌、胰腺癌、黑色素瘤等众多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但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和具体作用仍不明确。因此本文第一部分通过检测NCoA6在肝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一系列体内外实验,详细阐述NCoA6在肝癌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探索该基因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如前所述,手术仍是目前肝癌综合治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开腹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被认为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两大方向之一。近些年来腹腔镜肝脏手术发展迅猛。但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往往合并有肝硬化、肝功能不全,这类患者易出血、对手术的耐受性差。若肿瘤位于右肝需行右半肝切除,对这类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右半肝切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因而相关的研究报道甚少。因此本文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因肝细胞性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病例,将病例分为腹腔镜和开腹右半肝切除组,并使用倾向性指数配对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间围手术期临床病理指标、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肿瘤远期根治效果等,以探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手术经验、安全性、有效性和应用价值。第一部分: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第一节: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Oncomine和TGCA等数据库进行检索,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运用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NCoA6在肝癌细胞株以及临床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NCoA6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生物学分析发现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显着升高,并且与患者预后有显着相关性。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NCoA6在肝癌细胞株和临床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对103例肝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我们发现NCoA6的高表达与患者的肝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04)。结合患者的随访数据,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发现NCoA6表达高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显着低于表达较低的患者(p=0.01)。COX多因素分析发现,NCoA6为肝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CoA6在肝癌细胞系以及患者肿瘤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第二节:NCoA6对肝细胞肝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体外转染小干扰RNA和感染慢病毒构建NCoA6敲减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EdU、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流式细胞凋亡试验、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以及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并结合Western blot相关蛋白检测结果,观察和分析NCoA6对肝癌细胞周期、凋亡、增殖、迁移等能力的影响。结果:敲减NCoA6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株Huh7和HCC-LM3的增殖,发生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并改变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但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无影响,不改变EMT特征蛋白的表达。裸鼠肝癌移植瘤实验发现敲减NCoA6能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NCoA6参与调控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和体内成瘤能力,但对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第三节: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NCoA6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经qR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可靠后,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以判定差异基因主要影响的生物学功能和通路。根据富集分析结果并结合文献挑选可能受调控的信号通路,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这些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根据富集分析结果并结合文献,我们发现NCoA6可能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调节肝癌的发生发展。Western blot检测上述两条通路相关蛋白,结果发现敲减NCoA6可以抑制这些通路的活性。结论: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周期进程,并抑制肝癌细胞凋亡。第二部分: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普外科于2007年5月至2019年2月因肝细胞性肝癌行标准右半肝切除的病例,并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基于年龄、性别、术前治疗、肿瘤大小和个数的1:1倾向性得分用来配对两组以减少选择偏倚的影响。分别对比两组间在配对前和配对后的临床病理学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远期预后等。结果:共131例因肝细胞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其中腹腔镜组51例,开腹组80例。腹腔镜组中转开腹8例,中转开腹率15.7%;总体术后并发症率19.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经倾向性得分配对后,两组各44例纳入本研究。两组间总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8.4±88.7 231.6±44.4 min,p=0.26)。但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显着减少[300(100-1200)500(200-2000)mL,p<0.01]。虽然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8.2 29.5%,p=0.21)。腹腔镜组中位随访17(2-68)个月,开腹组中位随访15(3-103)个月。两组间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治疗肝细胞性肝癌在手术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性上可以取得与开腹手术相似的效果。腹腔镜右半肝切除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还有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的结论需要在将来被设计严谨的更高质量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蒋天宇[6](2018)在《乙肝病毒HBx蛋白的表达纯化与结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典型的嗜肝DNA病毒,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一共有2.4亿人口被乙肝病毒侵染。而更为严重的是,有近50%的肝癌都是由乙肝所导致的。乙肝病毒基因编码了四种蛋白,X基因负责表达的蛋白HBx被认为最为复杂,其功能也被理解得最少。HBx包括154个氨基酸残基,只在病毒侵入细胞之后开始表达,被认为与肝癌的发生有着极大的关系。HBx被同时认为直接诱发肝细胞的癌化和引发细胞凋亡。另外,HBx又被报道与很多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然而由于HBx本身蛋白不易表达,且蛋白性质不够稳定,与绝大部分蛋白的相互作用缺乏直接的生物化学证据。所以HBx蛋白的致病性的分子机理仍是一个谜。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最被大家熟知。之后陆续发现了一系列Bcl-2蛋白家族的基因,大致分为以bcl-2为代表的原癌基因,和以bax,bak为代表的抑癌基因。从结构上看,Bcl-2由四个相对保守的α螺旋(BH1-4)构成。其中BH3基序在控制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尝试对HBx全长蛋白进行表达优化,得到性质相对稳定的全长HBx蛋白。用于对其进行体外的生化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实验。发现HBx的C端存在金属离子结合域,并且可以与肝脏组织的中蛋白发生互作。其次,我们将HBx的C端的类BH3基序(110-135)与Bcl-2进行共结晶实验。利用晶体学衍射,成功解析出了2.1?的晶体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传统的BH3基序的特点不同,HBx的BH3基序明显变短,利用分子筛实验,微量热泳动(MST)和等温滴定量热法(ITC),进一步发现HBx与Bcl-2蛋白的相互作用明显减弱。这与文献报道的HBx在细胞凋亡中起到的双重作用相吻合。综上所述,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通过优化提纯条件,得到了性质相对稳定的HBx蛋白,并对其生物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解析了HBx的C端(110-135)与Bcl-2互作的晶体结构。从结构上,进一步解释了HBx在细胞凋亡当中的发挥的中间态的调控作用,为今后对乙肝病毒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司超[7](2018)在《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BXIP)和caspase 9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HBXIP蛋白和caspase 9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肝癌组织中细胞凋亡与增殖的情况,探讨HBXIP蛋白和caspase 9蛋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HBXIP蛋白和caspase 9蛋白在54例肝癌组织、29例癌旁组织、15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比较两者在不同肝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它们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通过检测肝癌组织中Ki 67的阳性率计算肝癌细胞的增殖指数(Ki 67-PI),运用Tunel法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指数(AI),分析两种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结果:(1)HBXIP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定位于细胞质,其阳性率分别为72.20%(39/54)、48.30%(14/29)和33.30%(5/15),不同肝组织间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阳性率的比较、肝癌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之间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之间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 9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定位于细胞质,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90%(21/54)、62.10%(18/29)和80.00%(12/15),不同肝组织间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阳性率的比较、肝癌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之间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之间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癌组织中HBXIP蛋白在高-中分化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低分化组、在伴有癌栓形成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癌栓形成组、在TNM分期Ⅰ-Ⅱ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中caspase 9蛋白在高-中分化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组、在肿瘤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肿瘤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癌组织中HBXIP蛋白阳性的有39例,其中caspase 9蛋白阳性的有11例;HBXIP蛋白阴性的有15例,其中caspase 9蛋白阴性的有5例。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显示HBXIP蛋白和caspase 9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53,P=0.009)。(4)肝癌组织中HBXIP蛋白阳性组的平均Ki 67-PI为31.28±16.49,明显高于HBXIP蛋白阴性组的平均Ki 67-PI(18.00±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XIP蛋白阳性组的平均AI为1.30±0.54,明显低于HBXIP蛋白阴性组的平均AI(3.45±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肝癌组织中caspase 9蛋白阳性组的平均Ki 67-PI为21.19±12.63,明显低于caspase9蛋白阴性组的平均Ki 67-PI为31.66±16.89,(P<0.05);caspase 9蛋白阳性组的平均AI为2.86±1.06,明显高于caspase 9蛋白阴性组的平均AI 1.28±0.78(P<0.05)。(6)5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32月,39例HBXIP蛋白阳性组的肝癌患者死亡14例,15例HBXIP蛋白阴性组的患者死亡3例,与HBXIP蛋白阳性组比较,阴性组患者术后的总体生存时间较长(P<0.05);21例caspase9蛋白阳性组的肝癌患者中死亡8,而33例阴性组的患者中死亡9例,caspase 9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总体生存时间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BXIP蛋白和caspase 9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定位于细胞质。(2)HBXIP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并与肝癌的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癌栓形成和预后相关;肝癌组织中HBXIP蛋白阳性表达越高,则细胞增殖越活越、细胞凋亡越少。说明HBXIP蛋白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肝细胞的恶性转化、浸润和肝癌的临床进展相关。HBXIP蛋白有望成为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肿瘤标志物,同时为肝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3)caspase 9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并与肝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和肿瘤转移相关,但与肝癌患者的预后没有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aspase 9蛋白阳性表达越低,则细胞增殖越活越、细胞凋亡越少。提示caspase 9蛋白低表达可能导致细胞凋亡机制障碍,细胞增殖失去控制,从而参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与肝细胞的恶性转化和浸润转移相关。caspase 9蛋白可能有助于评估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成为生物治疗的新靶点。(4)肝癌组织中HBXIP蛋白和caspase 9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HBXIP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导致caspase 9蛋白的表达下调,致使细胞自身凋亡机制发生障碍,而细胞增殖失去控制,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但是其具体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秦弦[8](2017)在《NFAT5对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文中认为目的: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在中国,乙肝病毒感染为肝细胞肝癌的最常见病因。由于肝细胞肝癌的生存率较低,而复发率和致死率高,使其成为最难以诊断及治疗的癌症之一。转录因子NFAT5(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5)目前已被证实可被渗透压调控,并且在部分肿瘤中为促癌基因。本文主要对于NFAT5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渗透压的关系,及NFAT5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我们首先使用RT-qPCR检测了 NFAT5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并且运用免疫组织化学(IHC)验证了 NFAT5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此后运用RT-qPCR及Western Blot(WB)检测了 NFAT5在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以及NFAT5在不同渗透压下的表达水平。我们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FAT5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使用WB检测了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通过Transwell侵袭试验和细胞划痕试验研究了 NFAT5对肝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同时检测了侵袭相关的蛋白水平变化。同时,我们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FAT5对细胞周期的调控。此后,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KEGG,Targetscan),寻找NFAT5上游的调控因子,通过WB,PCR以及电化学发光法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了 miR-30e-5p与HBV的相关性。随后运用WB验证了 MAPK通路的蛋白表达量。通过ChIP-PCR技术,我们验证了 c-Myc与NFAT5启动子的关系。此后,我们使用ChIP-Seq技术对NFAT5下游的靶基因进行了预测,通过干扰以及过表达NFAT5验证DARS2的表达量从而研究NFAT5与DARS2的相互关系。同时使用WB,IHC及RT-qPCR验证DARS2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以及WB及RT-qPCR检测DARS2在细胞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DARS2对肝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WB评估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此后,收集临床数据,统计学分析临床相关指标与DARS2的相关性,并使用SPSS进行ROC曲线绘制,KM生存分析以及COX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我们证明NFAT5在肝癌中为抑癌基因,并且受渗透压调控。此外,NFAT5可抑制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侵袭力以及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同时,高渗透压可上调NFAT5,作为肝细胞肝癌的保护性因素。此后,我们研究了 NFAT5在乙肝相关性肝癌(HBV-associatedHCC)的调控机制。我们发现,HBV可通过抑制miR-30e-5p进而下调NFAT5。同时,miR-30e-5p亦可反向抑制HBV的活动。但miR-30e-5p上调NFAT5并非直接作用于NFAT5 mRNA的3 ’UTR(untranslatedregion,非翻译区),而是通过抑制MAPK通路中的转录因子MAP4K4进而上调NFAT5。此后,我们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及第二代测序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nd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ChIP-seq)预测NFAT5的下游基因,发现DARS2目前在肝癌中功能未知。通过研究,我们证实DARS2在肝癌中为促癌基因,并且促进细胞周期进程以及抑制肝癌细胞凋亡,并且与多项临床指标相关。结论:NFAT5在肝癌中为抑癌基因,且受高渗透压上调。HBV通过抑制miR-30e-5p/MAPK/NFAT5通路来上调DARS2,进而促进HCC的肿瘤发生。该研究的结果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及NFAT5的调控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

钱钰[9](2015)在《去泛素化酶USP16表达下调在乙肝病毒X蛋白促肝癌发生效应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HBV感染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HBV X蛋白(HBx)具有促进肝癌细胞生长、转移等恶性表型的生物学功能,被认为是重要的促癌因子;在临床HBV相关肝癌组织中羧基端截短型的HBx普遍存在。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ting enzymes,DUBs)通过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稳定性和功能活性,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诸多生物学过程,维持细胞稳态。去泛素化酶的功能异常与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我们通过筛选发现,羧基端截短突变型的HBx蛋白可负调控去泛素化酶USP16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USP16对肝癌细胞体内、外的生物学效应和分子机制,揭示在HBV相关的HCC发生中USP16表达下调事件的生物学意义。实验方法:在永生化肝细胞LO2和肝肿瘤细胞HepG2中,过表达羧基端截短型HBx蛋白HBx△35和HBx△14,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40个去泛素化酶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比较检测26例含羧基端截短型HBx的临床肝癌组织和配对的、含全长HBx的癌旁样本中的USP16的表达丰度。利用慢病毒载体分别构建稳定过表达USP16和敲低USP16的肝肿瘤细胞系;通过MTT,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体内荷瘤等方法,检测USP16表达对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变化、细胞失巢凋亡、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USP16对肝肿瘤细胞干性特征和化疗耐药敏感性的调控;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和软件分析受USP16影响的下游相关通路,并进行验证;同时,利用免疫组化分析USP16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HCC的病理参数的关联。实验结果:在LO2,HepG2,Huh7和PLC/PRF/5细胞中,过表达羧基端截短型HBx蛋白导致USP16表达下调。NF-κB抑制剂可拮抗羧基端截短型HBx对USP16表达的抑制作用。含羧基端截短型HBx的肝癌组织较含全长HBx的癌旁样本相比,USP16 mRNA表达丰度显着降低。敲低USP16的表达促进Huh7和PLC/PRF/5细胞生长、减少细胞的失巢凋亡;体内实验表明,敲低USP16的表达显着提高Huh7细胞的成瘤能力。过表达USP16能够拮抗截短型HBx△35促Huh7和PLC/PRF/5肝肿瘤细胞生长效应,包括细胞增殖、失巢凋亡水平以及Huh7细胞体内成瘤能力。敲低的USP16表达能够显着提高Huh7和PLC/PRF/5细胞的sphere形成能力和干性相关基因Sox2,Nanog,CD44,CD133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抑制USP16表达可降低Huh7和PLC/PRF/5细胞对5-Fu和阿霉素的敏感性;在HBx△35过表达的细胞中,外源USP16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能拮抗HBx△35对Huh7和PLC/PRF/5细胞的干细胞性特征的促进作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USP16敲降能够导致多个PTEN信号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包括GSK3β,KRAS,FLT4,ITGA2,BCL2等;同时我们发现,USP16敲降可抑制细胞中PTEN蛋白的表达。在100例临床肝癌组织样本中,相对于癌旁肝细胞,癌细胞中的USP16蛋白水平显着降低,另外,USP16水平还与肿瘤的T分期和病理分级负相关。结论:去泛素化酶USP16的表达被羧基端截短型HBx抑制;USP16的表达可抑制肝肿瘤细胞的成瘤能力并影响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干性表型特征;USP16能够拮抗羧基端截短型HBx的促肿瘤效应。USP16表达可影响肝肿瘤细胞PTEN等信号通路。在临床肝癌组织中,肿瘤细胞中的US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其在癌旁肝细胞中的水平,USP16表达与肿瘤的T分期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因此,我们认为羧基端截短型HBx蛋白介导的USP16表达下调事件可能参与肝癌发生、发展。

赵月[10](2014)在《人源HBV人工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研究》文中指出乙型肝炎(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由于HBV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因而缺乏理想的细胞模型或动物模型,从而阻碍了HBV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人源HBV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进行感染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人源HBV能否引起小鼠感染,并探讨小鼠作为研究HBV传播和致病机制的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本研究选取沙鼠和C57BL/6小鼠用作人源HBV阳性血清的人工感染试验动物,采用ELISA、PCR、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人源HBV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的血清、粪便和肝脏等组织进行HBV相关病原和抗体的检测,来探讨HBV在沙鼠和C57BL/6小鼠体内的感染情况,并通过沙鼠和C57BL/6小鼠体内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定位和表达,初步揭示HBV感染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人源HBV感染沙鼠后1d,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可检测到HBV DNA;感染后2d和4w,只在肝脏中检测到HBV DNA。感染C57BL/6小鼠后1d,肝脏中可检测到HBV DNA。在血清、粪便、脑组织和唾液腺中,未能检测到HBV DNA。血清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感染后1w内,HBsAg和HBeAg在小鼠血清中呈一过性出现;感染后1w,在沙鼠和C57BL/6小鼠的血清中均可检测到HBsAb和HBcAb,而且HBsAb能够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持续性在血清中被检测到。肝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沙鼠和C57小鼠感染人源HBV后肝脏中可检测到抗原阳性信号,且强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强。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感染后7d沙鼠肝脏中HBV抗原PreS1蛋白有明显的表达。2、沙鼠和C57BL/6小鼠感染人源HBV后均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呈现典型的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胞浆疏松、颗粒变性,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胆管增生等,病变程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显严重。电镜观察发现,试验组小鼠肝细胞结构松散,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出现严重肿胀、空化。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疏松,线粒体肿胀、嵴消失,内质网囊泡化,可见髓鞘样小体,胞浆内可见病毒包涵体,胞核内可见病毒样粒子。3、肝脏组织中增殖与修复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HBV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PCNA和HSP70蛋白在体内表达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攻毒后蛋白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HBV感染后机体出现了相应的抗损伤机制来减少损害。4、细胞凋亡相关分子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体内Bax、Bcl-2、 Caspase-3和Fas/FasL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HBV感染后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被激活,细胞凋亡在HBV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分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GRP78、CHOP、JNK及Caspase-12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也证实感染后肝脏ERS相关分子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有所升高。ERS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升高表明HBV感染后启动了内质网应激反应,促进了肝细胞的凋亡。6、对沙鼠肝脏线粒体DNA不同区域基因序列扩增,观察、分析比较了人源HBV感染8w后,沙鼠肝脏线粒体DNA水平的变化,发现人源HBV感染后在沙鼠肝脏线粒体DNA的D-loop、 CytB和CytC三个区域均出现了一个碱基位点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线粒体结构或功能的变化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人源HBV感染可引起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采用PCR、血清ELISA和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感染鼠体内检到HBV DNA及其相关抗原的存在,HBV可在小鼠体内进行短期的复制表达,表明沙鼠和C57BL/6小鼠具有作为HBV感染动物模型的潜质。通过对HBV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的细胞损伤、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等相关因子表达量的变化初步观察研究发现,HBV感染后可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和内质网应激途径促进肝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HBV感染引起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

二、Bcl-2家族蛋白和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cl-2家族蛋白和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HBV调控自身及宿主细胞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HBx上调WDR5对乙肝和肝癌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组蛋白修饰和核小体定位的新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表观修饰酶WDR5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2)乙肝病毒X蛋白通过SIRT3蛋白实现在不同营养环境下差异性调节肝癌发展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第一部分 饥饿环境使HBx促进肝癌细胞侵袭转移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第二部分 HBx通过调节自噬相关的SIRT3蛋白降解实现对不同营养环境下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差异性调节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第三部分 曲古抑菌素通过上调SIRT3蛋白逆转饥饿时HBx对肝癌侵袭转移的促进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第四部分 极高浓度葡萄糖使HBx抑制肝癌转移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乙型肝炎病毒X区突变和内质网应激分子GRP78、CHOP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乙型肝炎病毒通过miR-192-3p-XIAP轴调控NF-κB信号通路诱导自噬以促进病毒自身复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乙型肝炎病毒(HBV)研究现状概述
        1.1.1 HBV的发现
        1.1.2 HBV的基因组结构和编码的蛋白
        1.1.3 HBV的感染周期
        1.1.4 HBx的功能研究
    1.2 HBV利用自噬反应促进自身复制
        1.2.1 自噬的发现
        1.2.2 自噬的分类
        1.2.3 自噬反应发生的过程
        1.2.4 HBV利用自噬促进自身复制
    1.3 miRNA在 HBV诱导自噬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1.3.1 miRNA的发现
        1.3.2 miRNA的产生和功能
        1.3.3 miRNA与自噬
        1.3.4 miRNA与 HBV
        1.3.5 miRNA在 HBV诱导自噬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1.4 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1.4.1 NF-κB信号通路的组成
        1.4.2 NF-κB信号通路的类别
        1.4.3 HBV/HBx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
        1.4.4 NF-κB信号通路与自噬
    1.5 XIAP的研究进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相关仪器设备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1 细胞,细胞培养与细胞转染
        2.2.2 表达质粒的构建
        2.2.3 化学药品,抗体和其他试剂
        2.2.4 细胞/组织/血清中的RNA提取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试剂
        2.2.6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所用试剂
        2.2.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所用材料
        2.2.8 共聚焦和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所用材料
        2.2.9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试剂盒
        2.2.10 Southern blot and Northern blot所用试剂
        2.2.11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
        2.2.12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所用试剂
        2.2.13 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相关材料
        2.2.14 本研究所用引物列表
    2.3 实验步骤
        2.3.1 细胞相关实验
        2.3.2 质粒的构建与扩增
        2.3.3 RNA的提取
        2.3.4 qRT-PCR实验
        2.3.5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3.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3.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体
        2.3.8 ELISA检测HBV抗原分泌
        2.3.9 Southern blot 和 Northern blot 实验
        2.3.10 Co-IP 实验
        2.3.11 CHIP 实验
        2.3.12 Balb/C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
        2.3.13 HBV病毒的浓缩与定量
        2.3.14 HBV病毒感染人原代肝细胞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HBV感染抑制miR-192-3p的表达
        3.1.1 研究背景
        3.1.2 HBV浓度梯度抑制miR-192-3p的分泌
        3.1.3 HBV浓度梯度抑制miR-192-3p的胞内表达
        3.1.4 HBV通过HBx抑制miR-192-3p转录
        3.1.5 c-Myc显着抑制miR-192-3p的水平
        3.1.6 HBx通过稳定c-Myc表达而抑制miR-192-3p的水平
        3.1.7 HBx与c-Myc共同结合miR-192 的启动子
    3.2 HBV抑制miR-192-3p而上调XIAP的表达
        3.2.1 研究背景
        3.2.2 筛选miR-192-3p的靶基因
        3.2.3 确证XIAP作为miR-192-3p的靶基因
        3.2.4 HBV抑制miR-192-3p而上调XIAP的表达
    3.3 HBV通过miR-192-3p-XIAP轴诱导自噬
        3.3.1 研究背景
        3.3.2 HBV诱导自噬发生
        3.3.3 miR-192-3p抑制自噬反应但不影响自噬流
        3.3.4 miR-192-3p抑制HBV诱导的自噬反应
        3.3.5 XIAP诱导自噬
        3.3.6 Anti-miR-192-3p通过上调XIAP而促进自噬
        3.3.7 HBV调控miR-192-3p-XIAP轴诱导自噬
    3.4 HBV通过miR-192-3p-XIAP诱导自噬而促进HBV复制
        3.4.1 研究背景
        3.4.2 miR-192-3p抑制HBV壳体化DNA的水平和抗原分泌
        3.4.3 XIAP促进HBV复制
        3.4.4 Anti-miR-192-3p通过上调XIAP而促进病毒复制
        3.4.5 HBV调控miR-192-3p-XIAP轴诱导HBV自身复制
    3.5 HBV通过miR-192-3p-XIAP轴调控NF-ΚB通路诱导自噬而促进HBV复制
        3.5.1 研究背景
        3.5.2 miR-192-3p靶向XIAP抑制NF-κB信号通路
        3.5.3 HBV通过miR-192-3p上调XIAP激活NF-κB信号通路
        3.5.4 SC-514 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弱了HBV诱导的自噬和HBV病毒复制
        3.5.5 SN50 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弱了HBV诱导的自噬和HBV病毒复制
    3.6 体内实验证实HBV通过miR-192- 3p-XIAP轴诱导自噬并且促进其自身的复制
        3.6.1 研究背景
        3.6.2 在小鼠体内HBV急性感染抑制miR-192-3p的表达
        3.6.3 在小鼠体内HBV-miR-192-3p-XIAP轴诱导自噬
        3.6.4 在小鼠体内HBV通过miR-192-3p-XIAP轴促进自身复制
    3.7 HBV病毒感染人的原代肝细胞后抑制miR-192-3p而上调XIAP水平进而诱导自噬并且促进其自身的复制
        3.7.1 研究背景
        3.7.2 HBV感染原代肝细胞抑制miR-192-3p的表达
        3.7.3 HBV感染原代肝细胞促进XIAP的转录
        3.7.4 miR-192-3p抑制HBV感染原代肝细胞诱导的自噬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〇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
    绪论
    第一节 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NCoA6对肝细胞肝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节 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乙肝病毒HBx蛋白的表达纯化与结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乙肝概述
        1.3.2 乙肝免疫和致病的分子机理及药物研发
        1.3.3 乙肝病毒X蛋白(HBx)
        1.3.4 细胞凋亡
    1.4 论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所用载体
        2.2.2 实验所用菌株和细胞株
        2.2.3 实验所用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目标基因体外重组
        2.3.2 蛋白的大规模表达和纯化
        2.3.3 蛋白结晶与条件优化
        2.3.4 相位解析
        2.3.5 数据收集、处理与结构解析
        2.3.6 微量热涌动法(MST)
        2.3.7 等温量热滴定法(ITC)
第3章 HBx全长蛋白的表达与性质优化
    3.1 HBx全长基因的克隆
    3.2 HBx全长蛋白的单独表达
    3.3 HBx与相互作用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3.1 HBx与 CED-9 的共表达
        3.3.2 HBx全长蛋白与CED-9 的融合表达
    3.4 HBx金属离子的检测与鉴定
    3.5 HBx金属离子结合域的鉴定
    3.6 HBx表达条件的优化
    3.7 讨论
    3.8 小结
第4章 体外鉴定HBx的相互作用蛋白
    4.1 HBx在组织中的相互作用蛋白的体外鉴定
    4.2 鉴定HBx与 p97 的相互作用
        4.2.1 p97 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4.2.2 p97与HBx的体外共表达
        4.2.3 p97与HBx的融合蛋白的表达
    4.3 HBx与 p97 电镜下的负染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HBx蛋白C端 BH3 基序的研究
    5.1 CED-9/Bcl-2与HBx的 C端融合蛋白
        5.1.1 CED-9/Bcl-2与HBx的 C端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5.1.2 Bcl-2与HBx的 C端复合体的结晶实验
    5.2 Bcl-2与HBxBH3 基序
        5.2.1 Bcl-2与HBxBH3 基序晶体学实验
        5.2.2 晶体结构解析
    5.3 晶体结构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HBx类 BH3 基序与Bcl-2 相互作用的表征
    6.1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6.2 微量热涌动法(MST)
    6.3 与Bim,Bad的 BH3 基序的竞争性结合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展望
        7.2.1 对HBx全长蛋白进一步结构功能的研究的探讨
        7.2.2 HBx的形态变化可能影响HBx的功能
        7.2.3 对HBx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探讨
        7.2.4 针对HBx蛋白的药物研发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BXIP)和caspase 9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HBXIP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8)NFAT5对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肿瘤样本及临床资料收集
    2.2. 细胞培养及细胞转染
    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4. 实验耗材列表
    2.5. 主要试验试剂
    2.6. 主要溶液配置:
    2.7. 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2.8. 蛋白提取及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2.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及第二代测序(ChIP-Seq)
    2.10. 荧光素酶报告(Luciferase report assay)
    2.11.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IHC)
    2.12. 细胞侵袭实验
    2.13.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2.14. 乙肝相关指标检测
    2.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1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NFAT5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低
    3.2. NFAT5在肝癌细胞系中呈低表达并且受渗透压调控
    3.3. NFAT5及高渗透压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
    3.4. NFAT5及高渗透压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力
    3.5. NFAT5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力
    3.6. NFAT5可减缓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
    3.7. HBV通过竞争性抑制miR-30e-5p下调NFAT5的表达
    3.8. MiR-30e-5p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激活NFAT5转录
    3.9. ChIP-Seq技术发现DARS2为新的NFAT5下游靶基因,且NFAT5通过抑制DARS2实现其抗肿瘤作用
    3.10. DARS2在肝癌细胞中呈高表达,定义为促癌基因
    3.11. DARS2通过加速HCC细胞周期进程及减少细胞凋亡进而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
    3.12. DARS2与多项肝癌患者的临床指标关系密切,并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及预后相关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去泛素化酶USP16表达下调在乙肝病毒X蛋白促肝癌发生效应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列表
绪论
    1.乙肝病毒X蛋白(HBx)和肝癌
        1.1 肝癌的研究现状
        1.2 HBx蛋白
        1.3 HBx蛋白的突变
        1.3.1 缺失突变
        1.3.2 点突变
        1.4 HBx蛋白介导的生物学效应和HCC发生发展的关系
        1.4.1 HBx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1.4.2 HBx调控基因转录
        1.4.3 HBx调控细胞信号转导
        1.4.4 HBx调控表观遗传学修饰
        1.4.5 HBx调控miRNA
        1.4.6 HBx调控HCC侵袭转移
    2.泛素-蛋白酶体降解和去泛素化酶系统
        2.1 泛素-蛋白酶体降解系统
        2.2 去泛素化酶系统
        2.2.1 膜运输和蛋白水平监测
        2.2.2 细胞信号转导
        2.2.3 细胞核内功能
        2.3 去泛素化酶USP16及其生物学效应
        2.4 USP16与肿瘤
    3.展望
材料与方法
    2.1 组织标本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细胞株及主要特征
        2.2.3 质粒
        2.2.4 病毒载体
        2.2.5 抗体
        2.2.6 siRNA
        2.2.7 试剂盒
        2.2.8 主要试剂一览表
        2.2.9 主要仪器一览表
        2.2.10 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质粒构建
        2.3.2 检测肝癌肿瘤样本中HBx突变
        2.3.3 细胞培养
        2.3.4 病毒感染,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系
        2.3.5 RNA干扰
        2.3.6 总RNA提取
        2.3.7 逆转录
        2.3.8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9 免疫印迹
        2.3.10 细胞增殖/药物毒性检测
        2.3.11 成球培养
        2.3.12 细胞失巢凋亡检测
        2.3.13 细胞周期检测
        2.3.14 平板克隆形成检测
        2.3.15 TUNEL检测
        2.3.16 免疫组化染色
        2.3.17 裸鼠皮下成瘤
        2.3.18 基因芯片分析
    2.4 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
    3.1 羧基末端截短型HBx蛋白负调控去泛素化酶USP16 的表达
    3.2 USP16抑制肝肿瘤细胞生长
    3.3 USP16 下调参与羧基端截短型HBx的促肝癌细胞生长作用
    3.4 USP16调控肝肿瘤细胞干性特征和化疗敏感性
    3.5 USP16影响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3.6 肝癌组织中USP16表达的特征及意义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人源HBV人工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乙型肝炎病毒与乙肝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1 乙型肝炎概述
        1.2 HBV的发现
        1.3 HBV分类
        1.4 HBV的形态特点
        1.5 HBV的复制周期
        1.6 HBV的发病机理
        1.7 HBV的基因型和分布
        1.8 HBV在动物中的流行
        1.9 HBV受体研究进展
    2 HBV感染模型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1 HBV感染的细胞模型
        2.2 HBV感染的动物模型
    3 HBV与细胞凋亡
    4 HBV与内质网应激(ERS)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原学研究
    试验一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PCR和血清学检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源HBV阳性血清DNA含量测定结果
        3.2 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清、组织和粪便中HBV DNA的PCR检测
        3.3 感染鼠肝脏中HBV DNA含量Real-time PCR测定结果
        3.4 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清ELISA检测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二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后HBV相关抗原的检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中HBV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2 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HBV抗原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三 人源HBV体外与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液共培养试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
        3.1 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液体外与HBV混合培养后DNA的PCR检测
        3.2 PCR扩增序列比对
        4 讨论和小结
第三章 人源HBV感染致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损伤机制的研究
    试验一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变化观察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HBV感染对肝脏脏器指数及血清AST、ALT的影响
        3.2 HBV感染沙鼠的病理学变化观察
        3.3 HBV感染C57BL/6小鼠的病理学变化观察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二 HBV感染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PCNA及HSP70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
        3.1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PCNA的表达情况
        3.2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HSP70的表达情况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三 HBV感染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
        3.1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
        3.2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
        3.3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Caspase 3的表达情况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四 HBV感染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ERS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
        3.1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的蛋白量变化
        3.2 Western blot检测HBV感染后肝脏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蛋白量变化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五 人源HBV感染沙鼠线粒体DNA基因变化的观察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
        3.1 沙鼠线粒体D-loop基因的扩增结果
        3.2 沙鼠线粒体CytC基因的扩增结果
        3.3 沙鼠线粒体CytB基因的扩增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Bcl-2家族蛋白和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HBV调控自身及宿主细胞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与方法研究[D]. 高维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2]乙肝病毒X蛋白通过SIRT3蛋白实现在不同营养环境下差异性调节肝癌发展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 黄晓云.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3]乙型肝炎病毒X区突变和内质网应激分子GRP78、CHOP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D]. 曾洁.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4]乙型肝炎病毒通过miR-192-3p-XIAP轴调控NF-κB信号通路诱导自噬以促进病毒自身复制[D]. 汪静雯. 武汉大学, 2019(08)
  • [5]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D]. 陈钶. 浙江大学, 2019(03)
  • [6]乙肝病毒HBx蛋白的表达纯化与结构功能研究[D]. 蒋天宇. 清华大学, 2018(04)
  • [7]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BXIP)和caspase 9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司超. 西南医科大学, 2018(09)
  • [8]NFAT5对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D]. 秦弦. 武汉大学, 2017(06)
  • [9]去泛素化酶USP16表达下调在乙肝病毒X蛋白促肝癌发生效应中的作用[D]. 钱钰.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5)
  • [10]人源HBV人工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研究[D]. 赵月.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Bcl-2家族蛋白和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