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储存期的热分析动力学

药物储存期的热分析动力学

一、药物贮存期的热分析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聪伟[1](2021)在《双嘧达莫共无定形体系的筛选及体内外性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双嘧达莫(dipyridamole,DIP)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治疗,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该药具有免疫调节与协同抗癌的药理活性,DIP在“老药新用”方面表现出的极大潜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再研究和开发价值。然而,DIP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并且个体差异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新型药物固体形态的构建是改善药物溶解度等性质的有效策略,其中共无定形体系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它具有无定形优良的溶解性能,另一方面,共无定形内部分子间的氢键等相互作用有助于维持体系的稳定性。因此,本论文构建了DIP的共无定形体系,对新体系的溶解,溶出,稳定性与生物利用度等性质进行考察,并对其性质优化程度进行评价,以期为DIP共无定形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更多理论支撑。第一部分双嘧达莫共无定形体系的筛选、制备与表征目的:以DIP为活性药物成分(API),筛选共前体物质(BAF),构建二者的共无定形体系,借助多种表征手段,确证该共无定形体系的形成。方法:选用多种小分子辅料和临床上可与DIP联用的药物作为BAF候选,尝试采用熔融法、溶剂法和研磨法制备DIP共无定形体系,并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PXRD),差示扫描量热(DBB)分析,温度调制差示扫描量热(TMDBB)分析,热重(TG)分析,扫描电镜(BEM),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拉曼(Raman)光谱,分子模拟,高效液相(HPLB)以及氢核磁(1H NMR)等技术对制备的共无定形体系进行结构确证及纯度分析。结果:从十余种小分子物质中筛选出对羟基苯甲酸(PHA)为BAF,并最终确定了熔融法制备DIP共无定形体系。PXRD图谱初步判定了DIP与PHA形成无定形复合物,TMDBB确认了具有单一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均相共无定形体系的形成;BEM显示了共无定形体系区别于原料药的形貌特征;FT-IR、Raman以及分子模拟提供了共无定形体系中的氢键信息,推断出共无定形体系主要由来自于DIP的O-H、C-H和PHA的C=O、O-H形成的O-H…O-H,C=O…H-C与C=O…H-O这三类连接方式的氢键结合;通过TG、HPLB与1H NMR证明了共无定形体系在制备过程中没有出现分解现象,纯度较高,DIP与PHA的化学计量比为1:2。结论:本实验部分以熔融法成功制备得到纯度较高的DIP-PHA共无定形体系,DIP与PHA分子通过氢键作用结合,并且该体系是具有单一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均相共无定形体系。第二部分双嘧达莫共无定形体系的稳定性评价目的:系统评价DIP晶态、无定形态以及DIP-PHA共无定形体系的加速稳定性,热分解稳定性,共无定形体系向晶态转化的热力学稳定性以及共无定形玻璃化转变动力学稳定性。方法:1.研究高温高湿条件下,DIP无定形态与DIP-PHA共无定形的加速稳定性。2.测定DIP晶态、无定形态及DIP-PHA共无定形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TG及DTG曲线,采用Kissinger与Ozawa两种方法考察三种体系的热分解稳定性,求出分解活化能(Ea)、指前因子(A),分解反应动力学方程,推断热分解机理函数,计算药品的贮存保质期。3.测定不同升温速率下,DIP无定形和共无定形的DBB分析曲线,采用Lasocka经验方程、Moynihan方程与Kissinger方程三种方法进行玻璃化转变动力学稳定性的研究。4.采用Van’t Hoff和Gibbs-Helmholtz equation方程计算共无定形态向晶态转化的热力学函数,推断转化过程的驱动力。结果:1.DIP无定形在高温高湿条件放置24 h,驼峰衍射晕完全消失,转变为晶态衍射峰,而DIP共无定形在第8 wk时,PXRD图谱仅存在极少量的晶态衍射峰,基本保持整体无定形的驼峰衍射晕轮廓,相比而言,共无定形转化为晶态的速度大大低于无定形。2.DIP晶态与无定形态的热分解机理函数相同,二者机理函数均是:G(α)=[-ln(1-α)]3/4,机理函数名称为Avrami-Erofeev,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机理(n=3/4);共无定形的机理函数:G(α)=1-(1-α)1/2,机理名称为Bontracting cylinder(area),为相界面反应机理(n=1/2);Kissinger与Ozawa方法计算的A与Ea结果一致,彼此可相互校验,DIP晶态、无定形和共无定形态的贮存有效期均为4-5年。3.DIP无定形与共无定形体系的玻璃化转变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共无定形体系的Lasocka常数A和B均大于无定形体系,说明共无定形的形成能力和稳定性均较高;Moynihan和Kissinger方法计算得到共无定形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活化能(Et)均比无定形的要小,说明共无定形相对不易转变为晶态物质。4.共无定形态向晶态转化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转化过程为吸热、熵增反应,转化反应的驱动力为熵驱动。结论:共无定形的形成没有降低药物的贮存有效期,其热稳定性良好;共无定形体系的高温高湿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稳定性均高于单一的无定形体系。第三部分双嘧达莫共无定形体系体外溶解及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的研究目的:探究DIP-PHA共无定形体系的溶解度、体外溶出度及体内生物利用度等特性参数,并与DIP晶态及无定形态的相关性能进行对比,推测差异背后可能的影响原因。方法:1.建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UV-vis)的体外含量测定方法,分别测定DIP-PHA共无定形、DIP-PHA物理混合物(physical mixture,PM)、DIP晶态以及无定形态的平衡溶解度与体外溶出度,并运用相平衡溶解度法研究共无定形中DIP与PHA的结合机制。2.建立超高效液相(UPLB)体内样品含量测定的方法,对DIP-PHA共无定形态、DIP晶态以及无定形态进行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并通过非房室模型拟合计算得到药动学的特征参数,评价其体内生物利用度,运用统计学检验判断三种药物体系性能的差异。结果:1.DIP-PHA共无定形的平衡溶解度较DIP晶态分别提升约16.19倍(25℃)与17.38倍(37℃),较无定形态在37℃有较大提高;共无定形体系在6 h时的溶出百分数较DIP晶态提升约2.29倍,较DIP无定形态提升约4.10倍;相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DIP-PHA共无定形溶解性能改善的机制是二者在溶液中生成可溶性络合物,络合模型为AL型。2.药动学研究表明DIP-PHA共无定形的Tmax比晶态DIP提前2.0 h,比无定形DIP提前1.2 h,Cmax较两者增加约2.34倍,AUB0-∞分别提高1.78倍与2.64倍。结论:DIP-PHA共无定形的体外溶解度、溶出性能以及体内生物利用度相比于DIP晶态及无定形态均有明显改善,其具有开发为DIP新的固态制剂的潜力。

于帅,程燕,薛富民[2](2019)在《头孢硫脒热分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TG-DTG(thermal gravity-differential thermal gravity)法研究了头孢硫脒的热分解过程动力学。头孢硫脒热分解为一步完成,开始失重时的温度为430~450 K。运用Flynn-Wall-Ozawa法、Kissinger-Akahira-Sunose法和Starink法计算了头孢硫脒热分解过程中的活化能值,发现活化能均随着热分解转化率的升高而降低。通过Málek法得到头孢硫脒晶体的热分解动力学三因子分别为Eα=109 kJ/mol、ln A=30.60 s-1、最概然动力学模型为SB(0.241 7, 0.658 9)。预测头孢硫脒在273.15 K以下时的理论贮存期为3年。

袁佳佳,刘雨,齐海娟,孙梦娟,杨彩琴[3](2017)在《非洛地平/对羟基苯甲酸共晶的研制及热分解动力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应用溶剂法制备非洛地平/对羟基苯甲酸共晶,再用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及热重分析进行表征。HPLC分析结果表明,共晶中非洛地平/对羟基苯甲酸的摩尔比约为1∶1。采用非等温热重法考察共晶的热分解动力学,计算共晶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a、指前因子A,推测热分解的机制函数和共晶的贮存时间。红外图谱显示非洛地平和对羟基苯甲酸之间以氢键结合,热重曲线表明非洛地平原料药的失重过程一步完成,Ea和A为92.64 kJ/mol和3.65×107 min-1,分解机制函数是G(a)=[-ln(1-a)]3/4,室温(25℃)贮存有效期为3年。共晶的热分解分两步完成,第一步Ea和A分别为75.88 kJ/mol和1.48×107 min-1,机制函数是G(a)=-ln(1-a),贮存有效期为1.52年。

原姣姣,叶建中,王成章,刘玉红[4](2016)在《羟基酪醇的热稳定性和分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不同升温速率(β=5、10、20、40 K/min)下羟基酪醇的热稳定性、分解动力学和贮存期。利用热重分析得到羟基酪醇在氮气氛围中不同升温速率(β)下的热分解曲线,运用3种多升温速率法Kissinger法、Friedman法和Flynn-Wall-Ozawa法以及2种单升温速率方法 Coats-Redfern法和Achar法进行动力学分析,计算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且根据Ea和A推算羟基酪醇的贮存期。结果显示:羟基酪醇的热分解过程一步完成,在升温速率为10 K/min时,从260409℃为羟基酪醇的主要失重阶段;TG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出现陡峭明显的失重台阶,DTG曲线亦出现负值,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下降,在305.2℃达到了DTG的峰值,此时达到最大热失重速率为-12.91%/min;升温速率的变化对羟基酪醇的分解有影响,随着速率的升高,羟基酪醇的热分解温度逐渐升高,热分解曲线略微向高温移动,呈现了分解滞后现象。羟基酪醇的热分解机制符合一维扩散(D1)模型。测得平均Ea为122.40 k J/mol,A为3.37×1010min-1。根据Ea和A可推断,在室温25℃下,羟基酪醇在氮气氛围下的理论贮存期为45年。

刘建群,伍秋珊,余昭芬,张锐,舒积成[5](2016)在《雷公藤两种活性成分热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雷公藤两种活性成分雷酚内酯与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的热稳定性,为探讨雷公藤煨制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热重、微商热重和差热分析技术测得热分析曲线,综合多升温速率法和单一升温速率法进行动力学处理,计算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对数值并推测理论贮存期。结果:雷酚内酯与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均为一步失重分解,差热曲线均有两个吸热峰,为熔点峰和热分解反应最快峰。雷酚内酯热分解机制为二维扩散,表观活化能83.61 k J/mol,指前因子对数值14.39;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分解机制为相界面反应,表观活化能105.20 k J/mol,指前因子对数值18.16。推测雷酚内酯和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的理论贮存期均为3年。结论:雷酚内酯和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热分解温度大于200℃,热分解活化能表明两者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因此,在雷公藤200℃煨制过程中,雷酚内酯和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可能不发生变化。

原姣姣[6](2016)在《橄榄苦苷提取物的酶解机制及酚类产物的活性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羟基酪醇(Hydroxytyrosol,HT),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抗癌等生物活性。但由于HT含有3个酚羟基,具有亲水性强、性质不稳定等特点,且其化学合成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目前国际上仍缺乏天然HT批量制备技术研究。本论文以橄榄苦苷提取物(Olive leaf extract,OLE)为原料,经过酶解橄榄苦苷(Oleuropein,OL)制备HT,考察其热稳定性质和脂质体性质。采用裂解气质(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y-GC-MS)和HPLC方法分析酚类产物化学成分,初步阐述酶解机制及关键多酚变化规律,同时探讨酚类产物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构效关系。这将为橄榄苦苷提取物和HT关键酚类化合物高效制备及其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橄榄苦苷提取物的生物酶解工艺优化及关键多酚变化规律以橄榄苦苷提取物为原料,经筛选得出专一性好的半纤维素酶能够定向诱导OL酶解,且由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降解OLE-1(OL含量38.6%)的最佳工艺:酶解温度60℃、pH值5.5、酶的质量40 mg、时间6 h,酶解物(enzymatic hydrolysate,EH-1)中HT含量2.81%,OL降解率为85.28%。相似酶解条件下,OLE-2(OL含量81.04%)得到的EH-2中HT含量为8.64%,OE降解率为98.54%。通过对比不同含量OL的OLE(OLE-1和OLE-2)酶解结果,发现酶解后OL含量明显降低,HT含量逐渐增加。由此说明OL含量越高,得到的HT含量越高。(2)橄榄苦苷提取物的酶解机制和酚类产物化学成分通过Py-GC-MS分析了OLE-2、EH-2和EEEH-2的化学成分,其主要产物是酚酸类物质(4-羟基苯乙酸、水杨酸、3,4-二羟基苯乙酸、香草酸、3,4-二羟基苯甲酸、咖啡酸等)。采用HPLC色谱对EEEH-2进行分析,表明14种酚类产物中HT含量最高,OL几乎完全降解。裂解产物主要酚酸类物质可能与OLE中含有黄酮结构、酚羟基结构物质,以及结构类似的糖苷和黄酮苷等物质的高温裂解有关系。且推断OL、毛蕊花糖苷、女贞苷、木犀草素(或糖苷)和芹菜素(或糖苷)可能裂解得到HT、酪醇、咖啡酸和4-羟基肉桂酸等产物。OL对HT的制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合适的酶系和温度对OL的酶解有较大影响。相关数据表明ol经半纤维素酶水解后得到大量苷元,但ht需断裂酯键才能得到,间接说明糖苷键的断裂相对酯键较容易。(3)酚类产物中羟基酪醇的分离富集工艺首先,采用乙酸乙酯萃取eh-1可将ht纯度由2.81%提至10.23%。其次,运用h-103大孔树脂纯化得到40.78%ht的树脂解附物,最后,经高速逆流色谱进一步分离,可将树脂解附物的ht纯度由40.78%提高到85.7%。(4)羟基酪醇酚类产物的热分解动力学及其稳定性利用热重-微热重(tg-dtg)分析方法,以动力学分析为基础,阐明酶解物(eeeh-1)和ht热稳定性、热分解机理以及分解动力学规律。结果显示:ht热分解一步完成,且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其热分解特征温度也呈现了分解滞后现象。ht热分解反应机理为一维扩散d1,且在氮气氛围下的理论贮存期为45年。酶解物热分解主要由两步完成,且其热分解特征温度也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呈现出分解滞后现象。且其热分解机理函数为三维扩散jander方程d3+三级化学反应f3。由ea和a数据可看出,酶解物热分解第一步反应比ht容易进行,但第二步难度却加大。在酶解物其它成分不变的条件下,ht含量高时会降低酶解物第二步热分解的活化能,使其稳定性减弱。(5)酚类产物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性及其构效关系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和fe2+螯合能力这5种方法考察了酚类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14种受试样品各受试样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性,抗氧化能力均随着其作用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且所有样品浓度与其抗氧化能力均呈剂量-效应关系。总体上,ht、ol、咖啡酸、3,4-二羟基苯甲酸、3,4-二羟基苯乙酸、丁香酚的抗氧化性较强。酶解产物及分级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eeeh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说明物质所含ht、ol和其他关键多酚种类和含量对其抗氧化活性有明显影响。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大肠杆菌(e.coli)、产气肠杆菌(e.aerogenes)、肺炎克雷伯氏菌(k.pneumoniae)的作用来考察酚类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14种受试样品对各菌株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更好。在各受试菌株中,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制力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次之,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弱。其中,ht、OL、咖啡酸、3,4-二羟基苯甲酸均有着很好抑菌效果。酚类产物抑菌活性结果显示,EEEH-1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说明该物质中各酚类化合物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抑菌作用。酚类产物与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是通过其化学结构的差异和对生物活性的强弱来评价。结果表明,是否具有儿茶酚母体结构和糖苷键、酚羟基的个数和具体位置、和苯环上4-取代位置是否键合供电子基团等结构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性,更取决于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6)HT脂质体制备与稳定性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到HT脂质体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温度63℃,卵胆比4.5,HT质量5 mg,吐温-80 6 mL,HT脂质体包封率为45.08%。相对于HT溶液,制备的HT脂质体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且HT脂质体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刘建群,高俊博,刘小红[7](2015)在《热分析法研究冬凌草甲素的热稳定性和分解动力学》文中认为研究加热条件下冬凌草甲素的热稳定性、分解动力学和贮存期。利用热重-微商热重(TG-DTG)和差热-微商差热(DTA-DDTA)分析技术,测得冬凌草甲素在氮气气氛中不同升温速率(β)下的热分解曲线,结合使用Kissinger法、Ozawa法、Coats-Redfern法和Achar法进行动力学分析,根据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计算推断冬凌草甲素的贮存期。结果显示: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冬凌草甲素的热分解温度逐渐升高,冬凌草甲素失重分两阶段:1)206.4493.0℃,失重率为84.8%;2)493.0669.6℃,失重率为15.2%。DTA和DDTA曲线249℃出现一个主要吸热峰,675℃出现一个主要放热峰。冬凌草甲素的第一阶段热分解机制是三维扩散控制,对应的函数名称是Zhuralev-Lesokin-Tempelman方程。测得平均Ea为145.95 kJ/mol,A为4.87×1010min-1;根据第一步热分解的Ea和A推断,在室温25℃下,冬凌草甲素的理论贮存期为45年。

刘建群,余昭芬[8](2015)在《雷公藤红素与雷公藤次碱的热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与雷公藤次碱的热分解动力学和贮存期,为雷公藤药品质量控制、制剂工艺、炮制减毒增效以及热分解产物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热重-微商热重(TG-DTG)和差热-微商差热(DTA-DDTA)法测定了雷公藤红素与雷公藤次碱在氮气气氛中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曲线,综合采用Kissinger法、Ozawa法、Coats-Redfern法和Achar法进行动力学处理,求得热分解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并推算其理论贮存期。结果除脱水峰外,雷公藤红素失重分为三步:第一步从200℃到290℃,失重率为10.0%,第二步从290℃到400℃,第三步从400℃到480℃,第二步与第三步热分解严重重叠,这两步总失重率为61.9%。DTA-DDTA曲线出现103℃吸热峰以及200℃和450℃放热峰。雷公藤次碱为一步失重,从280℃到430℃,失重率为91.7%。DTA-DDTA曲线出现约180℃吸热峰以及400℃放热峰,但峰很不明显。雷公藤红素的第一步热分解机制为Nucleation and growth(n=3)机制,符合Avrami-Erofeev方程,平均表观活化能Ea为83.94k J·mol-1,指前因子ln A为14.64。雷公藤次碱的热分解的机制为Nucleation and growth(n=3/4)控制,符合Avrami-Erofeev方程,平均表观活化能Ea为137.29k J·mol-1,指前因子ln A为25.06。根据第一步热分解的Ea和A推断,在室温(25℃)下,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次碱的理论贮存期分别为3年和45年。结论首次获得雷公藤红素与雷公藤次碱的热稳定性性质、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和理论贮存期。

郭满满[9](2013)在《杜仲皮、叶及其几种活性成分热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法(TG),建立了不同产地和不同升温速率下的杜仲皮、叶的热分析图谱,并应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对杜仲皮、叶及杜仲叶废渣等生物质的热分解特性进行了研究,求得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可为热化学加工利用方面提供参考;对天然高分子材料—杜仲胶采用多重升温速率扫描法进行了测试,应用多种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对杜仲胶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及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借助求得的动力学三因子推断了杜仲胶的热老化贮存期;对结构相似的杜仲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京尼平和京尼平苷、两种有机酸—熊果酸和咖啡酸进行了DSC和TG分析,研究其分解机理和分解历程,并用量子化学分子模拟技术和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联用技术对其化学键的断裂进行模拟计算和验证;利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求得四种天然化合物分解动力学参数,推断了这几种活性成分的贮存期。本研究所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同一升温速率下不同产地杜仲皮(叶)的热效应及趋势基本一致,仅有细微差别;升温速率对杜仲皮(叶)的热效应有影响,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杜仲的热分解向高温方向移动。升温过程中杜仲皮(叶)首先发生了失水干燥,随后发生了三阶段的热分解,其中第二阶段均为快速热解阶段;杜仲皮(叶)三个阶段的热分解机制函数不一致,且三个步骤的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值A也不同,但它们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而杜仲叶废渣的热分解仅有一个单一光滑的失重峰,278℃之后的失重速率高于杜仲叶,至569℃分解结束时,废渣的质量分数低于杜仲叶,分解活化能均低于杜仲叶第一、二步等主反应的分解活化能,这些均从理论上证明了废渣比杜仲叶更适于分解。(2)杜仲胶的热分解在268℃左右开始,至375℃左右达到最大热失重速率,分解至459℃左右结束;升温速率的变化对杜仲胶的分解亦有影响,随着速率的升高,呈现了分解滞后现象;其热分解符合化学反应机制(遵循反应级数方程),活化能的值与杜仲皮和杜仲叶等物质分解活化能相比,较为偏高,表明了杜仲胶的较强热稳定性,经过对动力学方程的积分求解,推断杜仲胶在200℃下的热老化贮存期为0.47年。(3)以范特霍夫方程建立回归曲线,对京尼平、京尼平苷、熊果酸、咖啡酸的纯度和熔点进行了研究,四者的纯度分别为99.53%、99.29%、99.61%和99.84%,其熔点分别为120.85℃、161.53℃、284.95℃和198.86℃;京尼平的热分解发生在151℃之后,分两步进行了分解;京尼平苷首先发生了失水干燥失重,热分解由213℃开始,至361℃结束;熊果酸晶体首先失水干燥而失重,236.8℃之后发生了分解,且一步完成,完全分解;咖啡酸晶体153.0℃之后发生了分解,分两步完成;同时利用量子化学模拟计算,理论推断与实验失重百分数、逸出气体的红外光谱三者之间能够吻合。(4)京尼平两步热分解的最概然机理函数,第一步是化学反应控制机制(符合反应级数方程),第二步则为三维扩散控制机制(符合Z.-L.-T.方程),而京尼平苷的热分解是化学反应控制机制(符合反应级数方程);京尼平两步热分解的活化能差别不大,但比京尼平苷的小得多,说明引入糖苷键的京尼平苷变得更为稳定,京尼平的第一步分解过程更为迅速,而对于京尼平苷,尽管低温度段难于分解,但是一旦温度升高到分解温度之后其分解过程又极为迅速,比京尼平的两步分解都快。(5)熊果酸的热分解为二维扩散控制机制(圆柱形对称型,符合Valensi方程);咖啡酸的第一步热分解为二维扩散控制机制(符合符合Jander方程),而第二步热分解为三维扩散控制机制(符合Z.-L.-T.方程);咖啡酸第二步活化能比第一步高得多,不易活化,反应难度大,但一旦升至高温,则反应又较为迅速;熊果酸的活化能亦较高,证明其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分解过程同样较为迅速。

郭满满,肖卓炳,彭密军,于华忠,郭瑞轲[10](2012)在《没食子酸的热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利用TG-DTG技术测得没食子酸在氮气气氛中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曲线,协同使用Achar法和Coats-Redfern法两种方法同时进行动力学处理,根据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计算推断没食子酸的贮存期。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没食子酸的热分解温度逐渐升高;没食子酸热分解三步的机理都是化学反应控制,对应的函数名称是反应级数方程;经Gaussian模拟和热重数据分析结合,没食子酸在第一步分解时,失去0.5个O原子;第二步分解时失去0.5个O原子和1个CO2;根据第一步热分解的Ea和A推断,在室温25℃下,没食子酸的贮存期为1.5~2年。

二、药物贮存期的热分析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贮存期的热分析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双嘧达莫共无定形体系的筛选及体内外性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双嘧达莫共无定形体系的筛选、制备与表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嘧达莫共无定形的稳定性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双嘧达莫共无定形体系体外溶解及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基于氢键的 BCSⅡ类药物超分子体系构建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头孢硫脒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数据处理方法
        2.1.1 FWO法
        2.1.2 KAS法
        2.1.3 Starink法
        2.1.4 Málek法
        (1)求取活化能Eα
        (2)确定动力学模型f(α)
        (3)计算幂指数n和m
        (4)计算指前因子A
        2.1.5 贮存期计算
    2.2 结果分析
        2.2.1 热重分析
        2.2.2 FWO法动力学分析
        2.2.3 KAS法动力学分析
        2.2.4 Starink法动力学分析
        2.2.5 Málek法动力学分析
        2.2.6 贮存期分析
3 结论

(3)非洛地平/对羟基苯甲酸共晶的研制及热分解动力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共晶的制备
    2.2 共晶的表征
        2.2.1 粉末X射线衍射(PXRD)
        2.2.2 HPLC法测定共晶的组成比
        2.2.3 红外光谱(IR)
        2.2.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2.5 热重分析(TG)
    2.3 多速率法求解共晶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
        2.3.1 计算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
        2.3.2 热分解机制函数的确定
        2.3.3 药物贮存有效期的推断
    2.4 共晶体外溶出速率的测定
    2.5 共晶的初步稳定性试验
        高温试验
        高湿试验
3 讨论

(4)羟基酪醇的热稳定性和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材料及仪器
    1.2 热解分析
    1.3 热分解的动力学研究
        1.3.1 Kissinger法
        1.3.2 Friedman法
        1.3.3 Flynn-Wall-Ozawa法(FWO法)计算公式如下:
        1.3.4 Coats-Redfern法
        1.3.5 Achar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羟基酪醇的TG-DTG分析
    2.2 羟基酪醇热分解动力学特性研究
        2.2.1 多速率Kissinger法
        2.2.2 多速率Friedman法和FWO法
        2.2.3 单一升温速率Coats-Redfern法和Achar法
    2.3 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确定
    2.4 羟基酪醇贮存期的推断
3 结论

(5)雷公藤两种活性成分热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热重和差热分析
2 结果
    2.1 样品的热分解行为
    2.2 样品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
        2.2.1 多升温速率法
        2.2.2 单一升温速率法
    2.3 热分解机制推测和动力学参数确定
    2.4 样品理论贮存期的推测
3 讨论

(6)橄榄苦苷提取物的酶解机制及酚类产物的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橄榄叶的化学成分
        1.2.2 橄榄苦苷及其提取物加工方法
        1.2.3 HT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1.2.4 橄榄多酚的生物活性
        1.2.5 脂质体制备及性能
        1.2.6 羟基酪醇制剂开发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橄榄苦苷提取物酶法制备羟基酪醇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HT和OL的标准曲线
        2.3.2 降解橄榄苦苷提取物的酶种类筛选
        2.3.3 橄榄苦苷提取物-1(OLE-1)酶解单因素试验
        2.3.4 橄榄苦苷提取物-1(OLE-1)酶解正交试验
        2.3.5 化学降解和酶解制备HT的差异
    2.4 小结
第三章 橄榄苦苷提取物的酶解机制和酚类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橄榄苦苷提取物、酶解物及分级萃取物的关键多酚含量分析
        3.3.2 橄榄苦苷提取物酶解前后关键多酚HPLC图谱
        3.3.3 Py-GC-MS分析OLE-2、EH-2 和EEEH-2 的裂解产物
        3.3.4 乙酸乙酯萃取物-2(EEEH-2)关键多酚的HPLC分析
        3.3.5 酶解机制初探
    3.4 小结
第四章 酚类产物中羟基酪醇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树脂对乙酸乙酯萃取物-1(EEEH-1)的静态饱和吸附效果
        4.3.2 不同树脂对乙酸乙酯萃取物-1(EEEH-1)的静态吸附动力学
        4.3.3 不同样品浓度对大孔树脂吸附乙酸乙酯萃取物-1(EEEH-1)影响
        4.3.4 不同浓度洗脱液对乙酸乙酯萃取物-1(EEEH-1)的静态解吸效果
        4.3.5 不同树脂对乙酸乙酯萃取物-1(EEEH-1)的动态吸附效果
        4.3.6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HT树脂解附物的研究
        4.3.7 大孔树脂解附物大样的纯化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羟基酪醇酚类产物的热分解动力学及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HT的TG-DTG热重分析
        5.3.2 HT的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5.3.3 HT贮存期的推断
        5.3.4 酶解物的TG-DTG热重分析
        5.3.5 酶解物的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5.3.6 HT与酶解物热稳定性的相互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酚类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酚类产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6.3.2 酚类产物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6.3.3 酚类产物的总还原能力
        6.3.4 酚类产物的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
        6.3.5 酚类产物的Fe2+螯合能力
        6.3.6 橄榄苦苷提取物、酶解物及分级萃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6.3.7 酚类产物的化学结构和抗氧化性的构效关系
    6.4 小结
第七章 酚类产物的抑菌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
        7.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7.2.3 试验方法
        7.2.4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酚类产物对五种菌株的抑菌作用
        7.3.2 酚类产物抗氧化性和抑菌性的相关性分析
        7.3.3 酚类产物的化学结构和抑菌性的构效关系
    7.4 小结
第八章 羟基酪醇(HT)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材料
        8.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8.2.3 试验方法
        8.2.4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3.1 HT脂质体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8.3.2 HT脂质体制备的响应面试验
        8.3.3 HT脂质体平均粒度大小及分布
        8.3.4 HT脂质体的稳定性
        8.3.5 HT脂质体的缓释性
        8.3.6 HT脂质体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讨论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热分析法研究冬凌草甲素的热稳定性和分解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1. 2 冬凌草甲素热重和差热分析
    1. 3 冬凌草甲素热分析样品的HPLC分析
    1. 4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15]
        1. 4. 1 多升温速率Kissinger法
        1. 4. 2 多升温速率Ozawa法
        1. 4. 3 单一升温速率Coats-Redfern法
        1. 4. 4 单一升温速率Achar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冬凌草甲素的热分解行为
    2. 2 冬凌草甲素的热分解动力学
        2.2.1多升温速率法求解动力学参数
        2.2.2单一升温速率法求解动力学参数
    2. 3 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确定
    2. 4 冬凌草甲素贮存期的推断
    2. 5 冬凌草甲素热分解样品的HPLC分析
3 结论

(8)雷公藤红素与雷公藤次碱的热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雷公藤红素与雷公藤次碱的热分解行为
    3.2 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次碱的热分解动力学
        3.2.1 多速率法求解动力学参数:
        3.2.2 单一升温速率法求解动力学参数:
    3.3 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确定
    3.4 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次碱贮存期的推断

(9)杜仲皮、叶及其几种活性成分热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杜仲及其几种活性成分的简介
        1.1.1 杜仲
        1.1.2 杜仲胶
        1.1.3 京尼平和京尼平苷
        1.1.4 熊果酸和咖啡酸
    1.2 热分析方法概述
        1.2.1 热分析法分类
        1.2.2 热分析的特征
        1.2.3 热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联用
        1.2.4 影响热分析实验的因素
    1.3 热分析动力学
        1.3.1 概述
        1.3.2 动力学方程
        1.3.3 动力学模式(机理)函数
        1.3.4 热分析动力学实验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杜仲皮的非等温热分析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2.1 实验
        2.1.1 材料
        2.1.2 热分析
        2.1.3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产地杜仲皮的热分析
        2.2.2 升温速率对热分析的影响
        2.2.3 杜仲皮的热解行为
        2.2.4 杜仲皮的热分解动力学
    2.3 小结
第3章 杜仲叶及其废渣的非等温热分析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3.1 实验
        3.1.1 材料
        3.1.2 热分析
        3.1.3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产地杜仲叶的热分析
        3.2.2 升温速率对热分析的影响
        3.2.3 杜仲叶及其废渣的热解行为
        3.2.4 杜仲叶及其废渣的热分解动力学
    3.3 小结
第4章 杜仲胶的热稳定性、分解动力学及热老化贮存期
    4.1 实验部分
        4.1.1 材料
        4.1.2 热分解实验
        4.1.3 热重-红外联用测试
        4.1.4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杜仲胶的热分解行为
        4.2.2 杜仲胶的热分解动力学
        4.2.3 杜仲胶热老化贮存期的推断
    4.3 小结
第5章 京尼平、京尼平苷的熔点、热分解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
    5.1 实验
        5.1.1 样品
        5.1.2 热分析
        5.1.3 热重-红外联用测试
        5.1.4 熔点和纯度的计算方法
        5.1.5 热分析动力学
        5.1.6 分子模拟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京尼平和京尼平苷的纯度和熔点
        5.2.2 热分解机理推断
        5.2.3 京尼平和京尼平苷在氮气中的热分解动力学
        5.2.4 京尼平和京尼平苷贮存期的推断
    5.3 小结
第6章 熊果酸和咖啡酸的熔点、热分解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
    6.1 实验
        6.1.1 样品
        6.1.2 热分析
        6.1.3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6.1.4 分子模拟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熊果酸和咖啡酸的纯度和熔点
        6.2.2 熊果酸和咖啡酸的热分解机理推断
        6.2.3 熊果酸和咖啡酸在氮气中的热分解动力学
        6.2.4 熊果酸和咖啡酸贮存期的推断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没食子酸的热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1.1 材料
    1.2 热重分析
    1.3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1.4 分子键级模拟
2 结果与分析
    2.1 没食子酸的热解机理推断
    2.2 没食子酸的热解动力学
        2.2.1 热解机制函数的推断
        2.2.2 动力学参数确定
    2.3 没食子酸贮存期的推断
3 结 论

四、药物贮存期的热分析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嘧达莫共无定形体系的筛选及体内外性质评价[D]. 李聪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头孢硫脒热分解动力学研究[J]. 于帅,程燕,薛富民. 山东科学, 2019(06)
  • [3]非洛地平/对羟基苯甲酸共晶的研制及热分解动力学考察[J]. 袁佳佳,刘雨,齐海娟,孙梦娟,杨彩琴.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7(02)
  • [4]羟基酪醇的热稳定性和分解动力学研究[J]. 原姣姣,叶建中,王成章,刘玉红.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6(06)
  • [5]雷公藤两种活性成分热稳定性研究[J]. 刘建群,伍秋珊,余昭芬,张锐,舒积成. 江西中医药, 2016(11)
  • [6]橄榄苦苷提取物的酶解机制及酚类产物的活性构效关系研究[D]. 原姣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1)
  • [7]热分析法研究冬凌草甲素的热稳定性和分解动力学[J]. 刘建群,高俊博,刘小红.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5(06)
  • [8]雷公藤红素与雷公藤次碱的热分析研究[J]. 刘建群,余昭芬. 海峡药学, 2015(11)
  • [9]杜仲皮、叶及其几种活性成分热分析研究[D]. 郭满满. 吉首大学, 2013(03)
  • [10]没食子酸的热稳定性研究[J]. 郭满满,肖卓炳,彭密军,于华忠,郭瑞轲.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2(04)

标签:;  ;  ;  ;  ;  

药物储存期的热分析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