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萜类化合物的体外毒性条件研究

多萜类化合物的体外毒性条件研究

一、粉红聚端孢体外产毒条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节,赵鲁乃克,范春霞,张琇,王鹏,穆风花[1](2021)在《甜瓜粉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范围测定》文中指出为明确甜瓜粉霉病菌(Trichothecium roseum)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研究了不同营养和环境条件对甜瓜粉霉病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损伤接种法测定病菌在室内条件下对寄主的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甜瓜粉霉病菌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PDA、PDA+CMF或PSA培养基,果胶为碳源,甘氨酸或牛肉膏为氮源,温度28℃,pH 5.0~9.0,全黑暗培养;最佳产孢条件为PDA培养基,果胶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温度22~28℃,pH 7.0,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培养;孢子最佳萌发条件为温度28℃,pH 7.0,全黑暗高湿环境培养。此外,甜瓜粉霉病菌可侵染玉金香甜瓜、早酥梨、富士苹果、金冠苹果和AC番茄,但不能侵染金橘和红地球葡萄。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研究结果可为综合防治采后粉霉病提供科学依据。

杜明远[2](2020)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硫色镰刀菌杀菌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是一种重要的果蔬采后病原真菌,能够侵染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发生病害,同时该菌还会在寄主体内代谢产生大量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这些毒素的积累会造成潜在的食用安全隐患。因此,有效杀灭农产品中病原真菌以及控制农产品中毒素积累成为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关键。相关文献研究表明:辉光放电等离子体(glow discharge plasma,GDP)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能够高效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食品中真菌毒素,但是关于GDP对农产品中病原真菌杀灭及毒素控制方面鲜有文献报道,对GDP杀菌机理研究报道也甚少。因此,本论文以F.sulphureum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了不同条件(电压、处理时间、电极间距、孢子液初始浓度以及电解质),GDP对F.sulphureum孢子杀菌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Box-Behnken实验方案,考察电压、处理时间和电极间距及其相互作用对杀菌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杀菌工艺条件;其次分别从细胞生物学和电解液电化学特性角度出发,研究GDP对F.sulphureum孢子影响机理;最后考察了GDP对该菌产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GDP是一种有效的杀菌方法,能够高效地杀灭水体中F.sulphureum。升高电压、延长时间以及减小电极间距均能够有效提高GDP对孢子的杀菌效果;另外,孢子液初始浓度和电解质也会影响GDP对孢子的杀菌效果,降低孢子液初始浓度能够有效提高杀菌率,不同电解质溶液中以Na Cl的杀菌效果最佳。其中电压、处理时间和电极间距是影响较为显着的杀菌因素,在电压560 V、处理时间15 min、电极间距1.5 cm时杀菌率最高,可达到92.73%。(2)GDP处理能够影响孢子液p H、ORP及电导率等电化学特性,等离子体中H2O2和·OH在孢子液中不断积累,从而使孢子液呈现强氧化性与酸性。酸性环境有利于等离子体中活性物质穿透细胞壁与细胞膜进入胞内,同时活性物质能降低细胞对酸性环境的抵抗能力。(3)GDP处理能够有效抑制孢子生长(包括孢子萌发率、菌体干质量和菌落直径),GDP能够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其中的ROS作用于细胞膜时,对蛋白质、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进行氧化攻击,引起细胞膜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渗透性增大,导致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物质(如可溶性糖、蛋白质及核酸等)渗漏到胞外;另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GDP能够促使孢子ROS代谢水平提升,ROS代谢产物(O2-、H2O2)不断积累,抗氧化酶活性(SOD、CAT、POD)受到抑制,并引发由胞内ROS介导的氧化应激效应,使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发生紊乱,活性受到抑制。(4)在短时间范围内GDP处理能够促进二乙酸镳草镰刀菌烯醇(DAS毒素)的生物合成与积累,长时间范围内GDP处理则抑制DAS毒素的生物合成与积累。综上所述,GDP是一种有效的杀菌方法,能够高效杀灭水体中F.sulphureum孢子,同时GDP能够使水体的酸性和氧化性增强,破坏细胞膜的形态结构,影响细胞的生理活性,从而实现杀菌作用。

魏娟[3](2020)在《柠檬醛和肉桂醛抑制接骨木镰刀菌生长和产毒的机理》文中提出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是一种重要的果蔬采后病原真菌,能侵染马铃薯等多种作物。该病原菌不仅造成采后腐烂,而且会在寄主体内积累大量的单端孢霉烯毒素,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柠檬醛和肉桂醛是普遍存在于植物精油中的天然醛类化合物,具有抑菌的特性,但两者对接骨木镰刀菌的生长和产毒抑制及其机理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在鉴定柠檬醛和肉桂醛对接骨木镰刀菌体内和体外抑菌活性的基础上,观察处理后孢子的超微结构,分析处理对单端孢霉烯毒素积累量,以及孢子细胞壁、细胞膜、胞内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检测菌体细胞膜麦角固醇和丙二醛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通过蛋白组学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全方位揭示柠檬醛和肉桂醛抑菌和影响产毒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柠檬醛和肉桂醛对接骨木镰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3 mmol/L,两者可显着抑制孢子萌发以及菌落生长,3 mmol/L处理可使孢子萌发率分别减少99.93%和98.5%,当两者浓度达到4 mmol/L时则完全抑制了菌落生长。此外,柠檬醛和肉桂醛均能够抑制损伤接种F.sambucinum马铃薯切片和块茎的病斑直径扩展,4 mmol/L柠檬醛处理的病斑直径分别低于对照69.0%和76.9%,同样浓度的肉桂醛处理低于对照66.9%和65.7%。柠檬醛和肉桂醛处理改变了孢子的超微结构,使细胞膜破损,细胞质不均匀,细胞器完整性被破坏。2.柠檬醛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蛇形毒素的积累具有抑制作用,浓度为3 mmol/L时,体外和体内条件下蛇形毒素积累量分别降低了91.2%和79.2%。进一步研究显示,柠檬醛抑制了蛇形毒素的合成,但不能分解该毒素。相反,肉桂醛却显着促进了蛇形毒素的合成,当浓度为2 mmol/L时,体外和体内条件下蛇形毒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5倍和1.58倍。3.柠檬醛和肉桂醛导致了接骨木镰刀菌孢子细胞膜的破损,当浓度为3 mmol/L时破损率分别增加了98.1%和97.3%,同样浓度处理时间为4 h,柠檬醛和肉桂醛可使胞外电导率分别提高2.37倍和2.16倍,使A260值升高2.14倍和1.75倍,使丙二醛含量分别提高2.3倍和2.0倍。此外,柠檬醛和肉桂醛抑制了菌体麦角固醇的合成,当浓度为3 mmol/L,麦角固醇的含量分别低于对照63.9%和67.9%。4.柠檬醛和肉桂醛提高了接骨木镰刀菌胞内活性氧含量,降低了线粒体膜电位。当浓度为3 mmol/L时,柠檬醛和肉桂醛分别使胞内活性氧含量增加了3.3倍和3.1倍。此外,柠檬醛和肉桂醛还显着抑制了抗氧化酶的活性,当浓度为3 mmol/L时,柠檬醛对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5.8%、35%、41.3%、38.6%和35.5%,同等浓度肉桂醛对这些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39.5%、28.7、48.1%、34.9%和24.8%。5.柠檬醛和肉桂醛处理分别使3512个和3061个蛋白发生了差异表达。KEGG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涉及氨基酸、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和降解,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此外,还涉及了碳代谢、细胞基础代谢、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抗生素的合成、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6.柠檬醛和肉桂醛处理使接骨木镰刀菌麦角固醇合成通路的乙酰CoA乙酰基转移酶、HMG-CoA合成酶、法尼烯合酶、鲨烯合酶、C-14羊毛固醇脱甲基酶、C-14固醇还原酶、C-3固醇脱氢酶、C-3酮基固醇还原酶、C-24固醇甲基转移酶、C-8固醇异构酶和C-22固醇脱氢酶蛋白发生了下调表达,而C-5麦角脱氢酶蛋白仅在柠檬醛处理组发生了下调表达。同时,柠檬醛和肉桂醛处理使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1、超氧化物歧化酶2、双功能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蛋白发生了下调表达,而柠檬醛同时也降低了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还原酶的蛋白表达。另外,肉桂醛处理促进了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蛋白的表达。RT-qPCR验证结果显示,某些差异基因在转录和翻译两种水平上的变化不成比例,有时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综上所述,柠檬醛和肉桂醛能够显着抑制接骨木镰刀菌的生长和降低其致病力,同时柠檬醛可以抑制蛇形毒素毒素的合成。另外,柠檬醛和肉桂醛会导致胞内活性氧的大量积累,引发膜脂过氧化反应,抑制抗氧化酶活性和麦角固醇的合成,导致氧化胁迫和细胞膜受损,引起菌体死亡。柠檬醛和肉桂醛对接骨木镰刀菌的抑菌和影响毒素合成的机理与麦角固醇合成通路、活性氧代谢以及蛇形毒素合成途径密切相关。

白玲[4](2020)在《中药材土鳖虫污染真菌快速鉴定及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鳖虫(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是神农本草中最早记载的珍贵中药。以前的研究表明,土鳖虫在收获、加工、储存和运输等过程中容易被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污染,黄曲霉毒素是含剧毒的真菌毒素,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建立快速的中药材污染真菌鉴定方法能更早地检测出潜在的产毒真菌,并确保中药材的有效生产和安全性。因此,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测定56批土鳖虫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了56批来自五省不同药材市场的土鳖虫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和黄曲霉毒素G2(AFG2)含量,结果显示:56批土鳖虫药材中38批次检出含有AFB1,24批次检出含有AFB2,31批次检出含有AFG1,20批次检出含有AFG2,25%(14批)样品中AFB1含量超标,30.4%(17批)样品中AFs含量超标。2.中药材土鳖虫污染真菌快速鉴定通过传统真菌培养方法与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技术对土鳖虫真菌鉴定进行了对比。两种方法都使用内部转录间隔子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ITS1)和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测序进行真菌分子鉴定。本研究中设计的新型CaM引物适用于Mi Seq PE300测序,可用于鉴定DNA样品中的曲霉菌种。与传统真菌培养法相比,基于HTS的土鳖虫样品中发现的真菌种类更多。HTS可以用于获取有关真菌污染物的大量测序数据,总体而言,将ITS1和CaM的测序能力相结合是一种检测和监测土鳖虫中潜在的产毒曲霉菌的有效方法。3.黄曲霉毒素候选酶基因克隆通过两种可食用真菌的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12个黄曲霉毒素候选酶基因,与NCBI数据库比对后序列相似性达99%。

侯佳宝,李灿婴,魏美林,谢绪梅,程园,葛永红[5](2020)在《磷酸钠对粉红单端孢的离体抑菌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以引起果蔬采后病害的重要病原物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为研究对象,探究离体条件下不同浓度磷酸钠对T. roseum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其初步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磷酸钠处理均可抑制T. roseum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强。此外,2.0 mg/mL磷酸钠处理降低了T. roseum胞外相对电导率,提高了胞外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胞外可溶性糖含量。扫描电镜结果显示,2.0 mg/mL磷酸钠处理的孢子表面粗糙且发生皱缩。因此,离体条件下磷酸钠能够抑制T. roseum生长,其抑菌机理与细胞膜结构的破坏有关。

王鹏,王军节,李贞彪[6](2019)在《适用于蛋白质组分析的粉红单端孢菌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为了优化一种适用于粉红单端孢菌双向电泳的蛋白质提取方法,以期为蛋白质组学水平研究粉红单端孢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以分离纯化后的粉红单端孢菌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超声-TCA-丙酮、超声-磷酸-TCA-丙酮、超声-SDS、超声-TCA/丙酮-酚/SDS联合抽提和TCA/丙酮-酚/SDS联合抽提等5种方法提取菌体蛋白质,通过对比分析蛋白质含量以及纯度筛选出2种较好的提取方法。在筛选聚丙烯酰胺电泳凝胶浓度的基础上,再通过双向电泳对比分析,得出最佳的蛋白质提取方法。结果表明,12%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获得的单向电泳图谱背景清晰且无严重的拖尾现象,超声-TCA/丙酮-酚/SDS联合抽提法获得蛋白样品的质量浓度和含量分别为6.650 mg/mL和2.993 mg/g,该法提取蛋白通过SDS-PAGE分析条带清晰,双向电泳分析可获得1 238个独立清晰的蛋白点。由此可知,超声-TCA/丙酮-酚/SDS联合抽提法获得的粉红单端孢菌体蛋白适合于双向电泳分析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张帆[7](2019)在《基于Label free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炮制对水蛭蛋白及表面真菌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1.1研究水蛭生品、滑石粉烫制品、酒炙品抗凝血活性差异,为水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1.2研究炮制对水蛭蛋白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主要的差异蛋白,为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1.3研究炮制对水蛭表面真菌的影响,找出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表面的优势菌群,为水蛭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1样品收集在河北安国药材市场收集清水吊干水蛭药材10批,密封,4℃保存备用。2.2水蛭炮制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0213)规定对水蛭药材进行酒炙和滑石粉烫制。2.3水蛭及其炮制品抗凝血活性检测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水蛭含量测定项下规定的滴定法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对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的抗凝血活性进行评价。2.4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蛋白质检测2.4.1SDS-PAGE法初步探究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的蛋白差异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技术对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的蛋白差异进行初步分析。2.4.2Label free法蛋白组学分析使用蛋白裂解液对蛋白进行提取,通过BCA法对提取的蛋白进行定量分析,对质量达标的蛋白进行还原烷基化处理,随后进行Trypsin酶解,对Trypsin酶解得到的肽段进行液相串联质谱分析。依据Label free技术将质谱采集到的数据在水蛭蛋白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和匹配。分析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的蛋白差异。2.5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饮片表面真菌的培养与鉴定用无菌水冲洗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饮片表面的真菌,采用平板法培养真菌。将得到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真菌菌落形态、显微结构、DNA条形码技术共同鉴定水蛭饮片表面真菌种类。统计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药材表面真菌数目及种类,找出主要污染菌。2.6基于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分析水蛭表面真菌多样性对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表面真菌DNA进行提取,以ITS1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纯化,质检合格的样品用Illumina HiSeq 2500进行测序。测序得到的原始序列,经过碱基识别,形成原始的测序序列,得到双端Reads(PE reads),拼接双端reads得到原始序列数(Raw Tags),原始序列过滤、去除嵌合体后得到有效序列数(Effective Tags)。使用质控过后的有效序列(Effective Tags)划分操作分类单元,进行物种注释。获得各样品在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学水平上的群落结构组成,分析水蛭饮片表面真菌种类的多样性。3研究结果3.1水蛭抗凝血活性检测通过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滴定法检测发现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抗凝血活性满足药典规定的3.0U。水蛭生品与炮制品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有显着的延长作用,对凝血酶原(PT)时间影响较小。结合滴定法和体外检测结果发现水蛭生品抗凝血活性最好,酒炙品次之,滑石粉烫制品的抗凝血活性最弱。3.2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蛋白差异分析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蛋白裂解液提取的蛋白条带个数最多且较为清晰。水蛭生品与炮制品在蛋白质的条带颜色和数量上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生品较为清晰的条带个数约有11条,颜色较深。酒炙品较为清晰的条带约有7个,颜色较浅。滑石粉烫制品较为清晰的条带个数约有5-7个。表明水蛭在炮制过程中蛋白发生了降解。水蛭酒炙品与水蛭生品搜库得到的蛋白质相比较,差异蛋白质中增加的为6个,下降的为72个。水蛭滑石粉烫制品与水蛭生品搜库得到的蛋白质相比较,差异蛋白质中增加的为6个,下降的为192个。表明生品与酒炙品的蛋白表达更为接近。3.3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表面真菌污染情况及多样性分析对水蛭生品表面真菌进行培养共得到12种真菌,数量无法计数。对水蛭酒炙品表面真菌进行培养共得到15种,154株真菌。对水蛭滑石粉烫制品表面真菌进行培养共得到18种,107株真菌。水蛭表面真菌以曲霉属、青霉属、链格孢属、枝孢属为主。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水蛭表面真菌多样性酒炙品>滑石粉烫制品>生品。真菌种类与平板法结果相似。4结论4.1综合滴定法以及体外抗凝血活性研究发现水蛭抗凝血活性水蛭生品优于炮制品,酒制品的抗凝血活性略高于滑石粉烫制品。4.2综合SDS-PAGE与Label free结果,水蛭生品经过炮制后蛋白含量减少,但是炮制品仍有抗凝血活性,表明水蛭生品炮制过中大分子蛋白质变成具有抗凝血活性的小分子蛋白或肽段。4.3综合平板法及高通量测序结果,水蛭炮制品表面真菌种类多于生品,水蛭表面真菌主要来自青霉属和曲霉属。5创新点5.1首次利用Label free技术对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的蛋白组学进行研究,从蛋白层面分析水蛭生品与炮制品的药效差异。5.2首次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对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表面真菌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其表面多样性进行评估。

许佳宁[8](2018)在《辽吉地区玉米穗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玉米穗腐病在我国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病原菌侵染果穗后会导致玉米穗腐烂,造成产量损失,且病原菌能产生毒素,危害人畜健康。玉米穗腐病致病菌种类众多,且各地报道的优势种也不相同。目前,玉米穗腐病抗病品种较少,化学药剂种类不多且喷施费时费力,防效较低。因此本文对辽宁、吉林两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确定优势致病菌,针对玉米镰孢菌穗腐病筛选出活性较好的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通过制作种衣剂来防治玉米镰孢菌穗腐病,为开发新型化合物防治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奠定理论基础。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本试验从辽宁、吉林两省8个市,21个不同采样地点采样,采用形态学分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进行鉴定。分离得到的158个病原菌归为6个属,包括镰孢菌属(Fusarium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玉米生平脐蠕孢(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Pers.)Link,1809),其中粉红聚端孢在我国首次报道。对镰孢菌属进行了种级鉴定,共得到4个种,分别为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ima)Nirenberg)、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 Schwabe)和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wollenweb.&Reiking)Nelson)。108个镰孢菌中,拟轮枝镰孢菌分离频率最高,为73.15%,其次为禾谷镰孢菌10.19%,层出镰孢菌和亚粘团镰孢菌分离频率分别为7.40%和9.26%。辽宁省优势种为拟轮枝镰孢菌,分离频率为84.73%,亚粘团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均为6.94%,禾谷镰孢菌的分离频率为1.39%;吉林省优势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孢菌,分离频率为50%,其次为禾谷镰孢菌,分离频率为27.78%,亚粘团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13.89%和8.33%。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从62个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中初步筛选出了4个对拟轮枝镰孢菌抑菌活性较好的化合物,编号分别为436、77、WML-1、M-8,当化合物浓度为50μg?m L-1时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均达到70%以上,其中436的抑菌率最高,为90.48%,高于对照药剂恶霉灵(73.8%)。对这4个化合物进行毒力回归分析,化合物436对拟轮枝镰孢菌的EC50最低,为11.42μg?m L-1,化合物436对层出镰孢菌的EC50最低,为12.51μg?mL-1,化合物77对禾谷镰孢菌的EC50最低,为12.68μg?m L-1,化合物436对亚粘团镰孢菌的EC50最低,为13.21μg?mL-1。4种化合物对拟轮枝镰孢菌菌丝形态无影响,对病原菌作用方式为抑制菌丝生长,确定4种化合物为抑菌剂。4种化合物对拟轮枝镰孢菌孢子萌发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化合物77在50μg?m L-1时EC50为74.03μg?m L-1,其它3种化合物对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通过测定伏马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经4种化合物处理后对FUM1基因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但FUM19基因的表达量下降了10%;病原菌经77、WML-1处理后FUM21基因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但经436处理后FUM21基因的表达量减少10.5%。3.将筛选的4种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与40%辛硫磷乳油、40%毒死蜱乳油和复合肥制作成ZXX种衣剂。通过测定ZXX种衣剂对玉米苗期株高、根长、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可以使玉米苗期长势增强,且不会对玉米苗期生长产生药害。通过与20%克?福种衣剂、TCF木霉菌颗粒剂和XDS种衣剂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ZXX-1ZXX-4种衣剂防效分别为54.37%、54.18%、53.32%和52.79%,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测定种衣剂对玉米增产效果,结果表明ZXX-2种衣剂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为25.51%,其次为ZXX-1种衣剂,增产率为24.92%,ZXX-4、ZXX-3种衣剂增产率小于XDS种衣剂,但高于20%克?福种衣剂和TCF木霉菌颗粒剂及空白对照。

严海娇[9](2018)在《拮抗粉红单端孢菌株的筛选及其抑菌活性物质的鉴定》文中认为抗菌肽(AMPs)又称抗微生物肽、宿主防御肽和抗生素肽,属于生物体自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细菌、真菌、酵母、病毒和不容易对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特点。AMPs的这些特点使得它能够替代化学杀菌剂的使用,达到控制植物病害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挖掘出新的抗菌肽资源,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从腐败湿粉条分离得到的20株芽孢杆菌作为菌株材料,从中筛选对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并对该拮抗菌株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旨在为研究和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获得了一株高活性拮抗菌株。通过琼脂平板对峙法从腐败湿粉条分离获得的20株芽孢杆菌中筛选得到一株可以抑制粉红单端孢(T.roseum)生长的菌株B10,经16S rRNA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HN-10,菌株登录号为KT003256.1。并被收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 No.15031)。2.确定了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HN-10的抑菌谱。通过琼脂平板对峙法测得B.pumilus HN-10抑菌谱。结果表明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HN-10仅对粉红单端孢(T.roseum)有抑制作用。3.分离纯化出2种抗真菌肽。采用硫酸铵沉淀、AB-8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G-100凝胶及半制备型RP-HPLC色谱法对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HN-10发酵液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级纯化,并得到3组具有强烈抑制粉红单端孢霉(T.roseum)生长的组分A、B、C。4.明确了抗菌肽的理化性质。对抗菌肽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酶稳定性和pH稳定性。5.测定了2种抗真菌肽的一级结构。利用LC-MALDI-TOF-MS质谱对组分A、B、C进行结构分析鉴定,确定组分A为含有11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1142.28Da的阳离子抗真菌肽P-1,氨基酸序列为PLSSPATLNSR;组分B与C被确定为是同一种化合物,含有1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149.14 Da的抗真菌肽P-2,氨基酸序列为GGSGGGSSGGSIGGR。将P-1和P-2的氨基酸序列同NCBI和抗菌肽(APD)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发现P-1和P-2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已知抗菌肽同源性较低,最高分别只达到41.66%和45%,因此判断P-1和P-2均为新型抗菌肽。且两种抗真菌肽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1μg/mL。

付冠华[10](2018)在《地衣芽胞杆菌CK1缓解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对藏猪的毒性及其脱毒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一种由镰刀菌属产生的,具有雌激素效应的真菌毒素,广泛地存在食品、饲料及其原料中。人和动物摄入过多ZEA会引发雌激素过多症,造成生殖系统功能紊乱。猪是对ZEA最为敏感的动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ZEA污染的饲料会影响动物的健康,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传统的去除ZEA的方法相比,微生物降解ZEA具有特异性强、效率高,对饲料和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因此研究微生物降解ZEA脱毒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以一株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具有ZEA降解能力的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K1为研究对象。研究菌株CK1体外发酵降解饲料中ZEA的能力以及经CK1菌降解后的ZEA污染饲料对仔猪的影响。从该菌株中克隆出ZEA降解酶基因,并使其异源表达,初步探究菌株CK1降解ZEA的分子机制,为饲料中酶制剂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的试验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一研究菌株CK1降解饲料中ZEA的能力。革兰氏染色显示菌株CK1属于革兰氏阳性菌。16S rRNA测序和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CK1菌株为地衣芽胞杆菌。菌株CK1在血平板上没有形成溶血环,且其基因组中未检测到溶血素和肠毒素基因,因此CK1是安全的,可以用来发酵饲料。将ZEA标准品与基础日粮混匀,用菌株CK1体外发酵降解ZEA污染日粮,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饲料中ZEA的含量。结果表明,菌株CK1能够较好的降解饲料中的ZEA,其降解率为61.06%。试验二研究CK1菌能否缓解饲料中ZEA对藏猪的毒害。试验选取18头体重为6.48±0.74 kg的刚断奶雌性藏猪仔猪,随机分3组,每组6个重复,试验周期为21天。对照组(C)饲喂基础日粮(不含ZEA),处理组1(T1)饲喂ZEA污染日粮,处理组2(T2)饲喂CK1菌处理后的ZEA污染日粮。结果显示,仔猪的生产性能在3个组中差异不显着。T1组仔猪阴户面积和生殖器官相对重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T2组则显着低于T1组。T1组仔猪血清中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孕酮(P)和雌二醇(E2)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T2组仔猪血清中LH、P和E2的含量显着高于T1组;血清中睾酮(T)的水平在3个组中均无显着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T1组卵母细胞形态异常,子宫外模脱落,肝脏组织中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而T2组中这些症状明显减轻且组织形态接近对照组。T1组中,子宫、卵巢ERα的表达量和阴道ERβ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T2组和对照组,而这些指标在T2组和对照组之间并无显着差异。在阴道中,T1组中ABCB1和ABCb4表达水平显着高于T2组和对照组,ABCG2的表达水平与T2组无显着差异,ABCA1和ABCD3的表达水平在3个组中没有显着差异。在子宫中,T1组中ABCA1和ABCb4表达水平显着高于T2组和对照组,而ABCB1、ABCD3和ABCG2的表达水平在3个组中没有显着差异。在卵巢中,T1组中ABCB1、ABCb4、ABCD3和ABCG2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T2组和对照组,而ABCB1的表达水平在3个组中无显着差异。在阴道、子宫和卵巢中,ABC转运载体的表达水平在T2组和对照组中均无显着差异(除阴道ABCG2)。结果表明,CK1菌能够缓解饲料中ZEA对仔猪的危害。试验三初步探究CK1菌株降解ZEA的机理。通过对已知ZEA降解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从菌株CK1基因组上扩增到参与ZEA降解的基因prx31,片段大小为564 bp,编码187个氨基酸。NCBI BLAST分析发现,B.licheniformis CK1中的过氧化物酶PRX31属于典型的两个半胱氨酸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2-Cys Prx)。三维结构显示PRX31是环状络合物。将该基因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构建了PRX31表达工程菌株,实现了该重组酶的异源表达。用镍柱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纯度较高的蛋白,其浓度为1.45 mg/mL。该重组过氧化物酶PRX31能成功降解ZEA,其降解率为68.99%。该重组过氧化物酶PRX31降解ZEA的最适温度是40℃,最适时间是12 h,最适pH是8.0。此外,ZEA的降解产物可以显着地降低MCF-7细胞的增殖率。结果表明,在CK1菌中,PRX31至少是负责降解ZEA的部分原因。综上所述,菌株CK1能有效的降解饲料中的ZEA,保护仔猪免受ZEA的毒害,从根本上消除ZEA在食物链中的传播,保证畜产品安全,并为微生物法降解饲料中毒素提供了试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此外,初步探讨了菌株CK1降解ZEA的机制,为生物酶制剂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粉红聚端孢体外产毒条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红聚端孢体外产毒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甜瓜粉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范围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供试寄主
    1.2 方法
        1.2.1 培养基类型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2.2 营养条件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2.3环境条件对病原菌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1.2.4 相对湿度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2.5 病原菌寄主范围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 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3 温度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4 p H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光照条件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相对湿度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7 病原菌寄主范围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2)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硫色镰刀菌杀菌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镰刀菌概述
        1.1 发现与分布
        1.2 形态特征
        1.3 生物学特性
        1.4 镰刀菌致病性
    2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概述
        2.1 分类及危害
        2.2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脱毒方法研究现状
    3 等离子体概述
        3.1 等离子体的概念及性质
        3.2 等离子体的产生方式
    4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4.1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及特点
        4.2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产生化学效应的机理
        4.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应用研究现状
        4.3.1 国内研究现状
        4.3.2 国外研究现状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6 技术路线
试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病原真菌
        2.1.2 供试材料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化学试剂
        2.1.5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6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装置
        2.2 方法
        2.2.1 培养基及硫色镰刀菌菌株活化
        2.2.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3 二乙酸镳草镰刀菌烯醇(DAS)标准溶液的制备
        2.2.4 GDP处理
        2.2.5 GDP杀菌工艺研究
        2.2.6 杀菌率测定
        2.2.7 验证实验
        2.2.8 GDP对硫色镰刀菌生理活性的影响
        2.2.9 GDP对孢子悬浮液电化学特性的影响
        2.2.10 GDP处理对硫色镰刀菌产毒能力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GDP产生条件及伏安特性
        3.2 GDP杀菌工艺
        3.2.1 不同单因素对硫色镰刀菌孢子的杀灭作用
        3.2.2 响应面法杀菌工艺优化
        3.2.3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及验证实验
        3.3 GDP对硫色镰刀菌孢子生理活性的影响
        3.3.1 硫色镰刀菌生长曲线
        3.3.2 GDP对硫色镰刀菌生长的影响
        3.3.3 GDP对硫色镰刀菌形态的影响
        3.3.4 GDP对硫色镰刀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3.3.5 GDP对硫色镰刀菌氧化损伤的生化影响
        3.3.6 GDP对孢子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7 GDP对孢子活性氧代谢产物的影响
        3.3.8 GDP对硫色镰刀菌产毒能力的影响
        3.4 GDP对孢子悬浮液电化学特性的影响
        3.4.1 GDP电解液pH、电导率及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
        3.4.2 GDP电解液H_2O_2、·OH浓度的变化
        3.5 ·OH杀菌验证实验
        3.5.1 ·OH淬灭实验
        3.5.2 ·OH淬灭条件下GDP对孢子杀菌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GDP对硫色镰刀菌孢子的杀灭效果
        4.2 GDP对硫色镰刀菌生理活性的影响
        4.2.1 GDP对硫色镰刀菌生长抑制作用
        4.2.2 GDP对硫色镰刀菌细胞膜完整性影响
        4.2.3 GDP对硫色镰刀菌氧化损伤的影响
        4.2.4 GDP对硫色镰刀菌活性氧代谢产物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 GDP对硫色镰刀菌产毒能力的影响
        4.4 GDP对孢子悬浮液电化学特性的影响
        4.5 GDP杀菌机理探讨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原创性声明

(3)柠檬醛和肉桂醛抑制接骨木镰刀菌生长和产毒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缩写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1 马铃薯干腐病及其防控
        1.1 马铃薯干腐病
        1.2 镰刀菌产毒特性及其危害
        1.3 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控
    2 植物精油中醛类物质对真菌的抑制
        2.1 抑菌活性
        2.2 抑菌机理
    3 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对真菌毒素积累的抑制作用
        3.1 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抑制真菌毒素合成
        3.2 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抑制真菌毒素合成的机理
        3.3 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对真菌毒素的降解作用
    4 蛋白组学技术及其在抑菌机理研究中的作用
    5 本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5.1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接骨木镰刀菌生长、致病及产毒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溶液的配制
        2.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5 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2.6 菌落直径的测定
        2.7 孢子超微结构的观察
        2.8 损伤接种切片病斑直径的测定
        2.9 损伤接种块茎病斑直径的测定
        2.10 体外条件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提取
        2.11 损伤接种块茎中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提取
        2.12 对毒素的消解作用
        2.13 DAS、NEO和 T2 毒素的检测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接骨木镰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3.2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孢子萌发和菌落直径的抑制
        3.3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孢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3.4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损伤接种马铃薯切片和块茎病斑直径的抑制
        3.5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培养基中毒素积累量的影响
        3.6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接骨木镰刀菌在马铃薯块茎中毒素积累量的影响
        3.7 柠檬醛对DAS毒素的消解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接骨木镰刀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溶液的配制
        2.4 孢子细胞膜和细胞壁完整性的测定
        2.5 孢子胞外电导率的测定
        2.6 细胞成分释放的测定
        2.7 菌体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2.8 菌体MDA含量的测定
        2.9 菌体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的测定
        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孢子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3.2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孢子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3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MDA含量的影响
        3.4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
        3.5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孢子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接骨木镰刀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溶液的配制
        2.4 孢子胞内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测定
        2.6 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测定
        2.7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测定
        2.8 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测定
        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孢子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3.2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孢子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
        3.3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菌体T-SOD和 CuZn-SOD活性的影响
        3.4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菌体CAT和 POD活性的影响
        3.5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菌体GR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接骨木镰刀菌抑制的蛋白组机理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和设备
        2.3 样品处理
        2.4 TMT蛋白组学分析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差异蛋白转录水平变化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蛋白组样品质量评估
        3.2 蛋白质鉴定信息
        3.3 蛋白GO注释分析
        3.4 差异蛋白筛选结果
        3.5 差异蛋白KEGG Pathway分析及富集结果
        3.6 柠檬醛和肉桂醛处理对麦角固醇合成通路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3.7 柠檬醛和肉桂醛处理对抗氧化酶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3.8 柠檬醛和肉桂醛处理对DAS毒素合成途径中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活性氧生成和清除的蛋白组影响
        4.2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麦角固醇合成途径的蛋白组影响
        4.3 柠檬醛和肉桂醛对单端孢霉烯毒素合成途径的蛋白组影响
    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本文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中药材土鳖虫污染真菌快速鉴定及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中药材中的真菌毒素
        1.1 真菌毒素来源
        1.2 真菌毒素种类及危害
        1.2.1 黄曲霉毒素
        1.2.2 赭曲霉毒素
        1.2.3 伏马菌素
        1.2.4 玉米赤霉烯酮
        1.2.5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1.2.6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1.3 中药材真菌毒素污染现状及限量标准
    2.土鳖虫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现状
    3.真菌分子检测方法
        3.1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
        3.2 巢式PCR(Nested PCR)
        3.3 多重PCR(multiplex PCR)
        3.4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
        3.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
        3.6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 RT-PCR)
    4.黄曲霉毒素降解方法
        4.1 物理降毒法
        4.1.1 溶剂萃取法
        4.1.2 高温加热法
        4.1.3 吸附剂吸附法
        4.1.4 辐射法
        4.2 化学降毒法
        4.2.1 碱处理法
        4.2.2 氧化处理法
        4.3 生物降毒法
        4.3.1 生物酶解法
        4.3.2 生物吸附法
        4.3.3 生物提取物抑制法
    5.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6.本论文研究流程及内容
第2章 中药材土鳖虫黄曲霉毒素测定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品前处理
        1.3.2 HPLC测定黄曲霉毒素
    2.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中药材土鳖虫污染真菌快速鉴定及相关性分析
    1.传统真菌分离鉴定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真菌单孢分离及培养
        1.3.2 真菌培养物DNA提取
        1.3.3 真菌培养物分子鉴定
        1.4 结果与分析
    2.高通量测序鉴定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土鳖虫样品DNA提取
        2.3.2 ITS1及CaM引物扩增
        2.3.3 Illumina PE300 测序和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小样本高通量测序分析
        2.4.2 大样本高通量测序分析
        2.4.3 产毒曲霉菌的相关性分析
        2.4.3.1 产黄曲霉毒素真菌与黄曲霉毒素总量(AFs)的相关性
        2.4.3.2 集峰曲霉与黄曲霉毒素G1(AFG1)的相关性
    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黄曲霉毒素候选酶基因克隆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粗酶液发酵
        1.3.2 真菌总RNA的提取
        1.3.3 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3.4 cDNA第一链合成
        1.3.5 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1.3.6 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3.7 目的片段胶回收
        1.3.8 目的片段载体连接
        1.3.9 大肠杆菌转化
        1.3.10 PCR鉴定阳性克隆及测序
    2.结果与分析
        2.1 RNA的提取
        2.2 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2.3 阳性单克隆测序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磷酸钠对粉红单端孢的离体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不同浓度磷酸钠对T.roseum菌丝生长的影响
        1.2.2 不同浓度磷酸钠对T.roseum孢子萌发的影响
        1.2.3 磷酸钠对T.roseum孢子表面形态的影响
        1.2.4 磷酸钠对T.roseum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1.2.5 磷酸钠对T.roseum胞外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磷酸钠对T.roseum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磷酸钠对T.roseum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磷酸钠对T.roseum孢子表面形态的影响
    2.4 磷酸钠对T.roseum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5 磷酸钠对T.roseum MDA含量的影响
    2.6 磷酸钠对T.roseum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7 磷酸钠对T.roseum胞外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6)适用于蛋白质组分析的粉红单端孢菌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1.3.1 病原菌培养与收集
        1.3.2 菌体总蛋白的提取
        1.3.3 蛋白质溶解及定量分析
        1.3.4 SDS-PAGE分析
        1.3.5 双向电泳分析[41-42]
        1.3.6 凝胶染色及图像处理
        1.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提取效果的比较
    2.2 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的比较
    2.3 SDS-PAGE分离效果的比较
    2.4 双向电泳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基于Label free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炮制对水蛭蛋白及表面真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缩略表
ABSTRACT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 立题依据
    2 研究内容
    3 流程图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蛭本草考证
        1.1 名称考证
        1.2 品种考证
        1.3 水蛭炮制考证
    第二节 水蛭化学成分研究
        2.1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2.2 微量元素
        2.3 其他小分子物质
        2.4 蛋白组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水蛭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1 抗凝血、抗血栓作用
        3.2 抗肿瘤
        3.3 保护细胞
        3.4 抗纤维化
    第四节 中药材表面真菌污染研究现状
        4.1 真菌污染研究的现状
        4.2 影响表面真菌生长的原因
        4.3 真菌毒素与真菌的关系
        4.4 真菌毒素的影响因素
        4.5 真菌与人体健康
        4.6 真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抗凝血活性研究
    第一节 凝血酶滴定法探究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的抗凝血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第二节 水蛭生品及其炮制晶体外抗凝血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第一节 基于SDS-PAGE对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蛋白差异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Label free蛋白组学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小结与分析
第四章 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表面真菌污染情况初步研究
    第一节 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表面真菌的培养、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研究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表面真菌多样性
    第一节 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表面真菌DNA的提取、鉴定、扩增与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建库测序及测序质量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第三节 物种注释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第四节 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表面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1 高通量测序质量评估结果
        2 水蛭生品及其炮制品表面真菌鉴定结果
        3 炮制品表面真菌物种增多的原因
        4 误差来源
        5 平板法与高通量测法结果比较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个人简历

(8)辽吉地区玉米穗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玉米穗腐病研究进展
    1.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1 玉米穗腐病发生
        1.2 玉米穗腐病危害
        1.3 玉米穗腐病侵染循环
    2.玉米穗腐病病原菌多样性与镰孢菌属种级分类方法
        2.1 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种类多样性
        2.2 玉米镰孢菌穗腐病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3 镰孢菌属种级划分方法
    3.镰孢菌产生毒素概况
        3.1 镰孢菌产生毒素种类
        3.2 镰孢菌毒素污染情况
        3.3 镰孢菌毒素限量标准
    4.玉米穗腐病的防治
        4.1 选择抗病品种
        4.2 加强田间管理
        4.3 合理密植,加强农业防治
        4.4 生物防治
        4.5 化学防治
第二章 辽宁、吉林两省玉米穗腐病致病菌种类与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集地点
        1.2 试验材料
        1.2.1 供试材料
        1.2.2 供试培养基
        1.2.3 供试药品、试剂及缓冲液
        1.3 试验方法
        1.3.1 病原菌分离方法
        1.3.2 病原菌纯化
        1.3.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
        1.3.4 病原菌分子鉴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鉴定
        2.1.1 粉红聚端孢 Trichothecium roseum (Pers.) Link,1809
        2.1.2 青霉属 Penicillium
        2.1.3 木霉属 Trichoderma
        2.1.4 曲霉属 Aspergillus
        2.1.5 玉米生平脐蠕孢菌 Bipolaris zeicola (G.L.Stout) Shoemaker
        2.2 镰孢菌属的种级鉴定
        2.2.1 镰孢菌属分子生物学鉴定
        2.2.2 拟轮枝镰孢菌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Sacc.) Nirenberg
        2.2.3 层出镰孢菌 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ima)Nirenberg
        2.2.4 禾谷镰孢菌复合种 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 Schwabe
        2.2.5 亚粘团镰孢菌 Fusarium subglutinans (wollenweb.& Reiking) Nelson
        2.2.6 镰孢菌属 4 个种系统发育分析
        2.3 玉米镰孢菌分离物的种级分离频率
        2.4 各地区分离得到的镰孢菌频率统计
    3.结论
第三章 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对镰孢菌抑制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化合物
        1.1.2 供试菌株
        1.1.3 供试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含化合物溶液配置及含药培养基的制作
        1.2.2 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初筛试验
        1.2.3 毒力回归方程和EC50测定
        1.2.4 化合物对病原菌菌丝形态影响
        1.2.5 化合物对病原菌抑菌方式确定
        1.2.6 化合物对孢子萌发影响
        1.2.74 种化合物对伏马菌素合成相关基因FUM1、FUM19、FUM21表达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抑菌活性初筛结果
        2.2 4种化合物对4种镰孢菌抑菌回归分析
        2.2.1 4种化合物对拟轮枝镰孢菌抑菌回归分析
        2.2.2 4种化合物对层出镰孢菌抑菌回归分析
        2.2.3 4种化合物对禾谷镰孢菌抑菌回归分析
        2.2.4 4种化合物对亚粘团镰孢菌抑菌回归分析
        2.2.5 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对病原菌菌丝形态影响
        2.2.6 4种化合物对拟轮枝镰孢菌抑菌方式确定
        2.2.7 4种化合物对拟轮枝镰孢菌孢子萌发影响
        2.3 4种化合物对毒素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2.3.1 RNA质量测定
        2.3.2 不同处理对FUM1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2.3.3 不同处理对FUM19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2.3.4 不同处理对FUM21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结论
第四章 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防治玉米镰孢菌穗腐病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玉米品种
        1.2 供试药剂
        1.3 种衣剂的田间应用
        1.3.1 试验地点
        1.3.2 处理与田间设计
        1.3.3 种衣剂及木霉颗粒剂的使用方法
        1.4 接种方法
        1.5 玉米穗腐病调查方法
        1.5.1 苗期调查方法
        1.5.2 乳熟期调查方法
        1.6 测产方法
        1.7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种衣剂处理对玉米苗期生长影响
        2.2 种衣剂处理对玉米穗腐病防治效果
        2.3 种衣剂处理对玉米产量影响
    3.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9)拮抗粉红单端孢菌株的筛选及其抑菌活性物质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文献综述
    1.1 粉红单端孢研究进展
        1.1.1 形态特征
        1.1.2 致病性
        1.1.3 防治现状
    1.2 拮抗菌防治植物病害的机制
        1.2.1 竞争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
        1.2.2 对病原菌的直接寄生作用
        1.2.3 诱导寄主植物对病原菌产生抗性
        1.2.4 分泌抗菌物质
    1.3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1.3.1 芽孢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研究概况
        1.3.2 短小芽孢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设备
        2.1.3 试验材料
        2.1.4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
        2.2.2 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
        2.2.3 抗菌物质质谱鉴定分析
        2.2.4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
        3.1.1 菌株筛选
        3.1.2 菌株抑菌谱
        3.1.3 菌株鉴定
    3.2 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
        3.2.1 抗菌物质粗提取
        3.2.2 抗菌粗提物理化性质
        3.2.3 抗菌物质最大吸收波长确定
        3.2.4 AB-8大孔吸附树脂层析分离纯化
        3.2.5 SephadexG-100凝胶层析分离纯化
        3.2.6 半制备型RP-HPLC色谱法分离纯化
    3.3 抗菌物质的结构鉴定
    3.4 抗真菌肽最小抑菌浓度
4 讨论
    4.1 拮抗粉红单端孢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4.2 短小芽孢杆菌HN-10抑菌物质理化性质研究
    4.3 短小芽孢杆菌HN-10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鉴定
    4.4 短小芽孢杆菌HN-10抗菌肽的抑菌机制浅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地衣芽胞杆菌CK1缓解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对藏猪的毒性及其脱毒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真菌毒素
        1.1.1 真菌毒素的历史
        1.1.2 常见的真菌毒素
    1.2 食物和饲料中的ZEA
        1.2.1 欧洲国家ZEA污染情况
        1.2.2 非洲国家ZEA污染情况
        1.2.3 亚洲国家ZEA污染情况
        1.2.4 北美洲国家ZEA污染情况
        1.2.5 南美洲国家ZEA污染情况
        1.2.6 大洋洲ZEA污染情况
    1.3 体内ZEA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1.4 ZEA的毒性
    1.5 ZEA限量标准
    1.6 策略和降解方法
    1.7 ZEA的提取和检测方法
        1.7.1 ZEA的提取
        1.7.2 ZEA检测方法
    1.8 ABC转运蛋白和过氧化物酶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0 技术路线
        1.10.1 试验一CK1菌降解饲料中ZEA的研究
        1.10.2 试验二CK1菌降解的ZEA污染饲料对仔猪的影响
        1.10.3 试验三CK1菌中prx3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试验部分
    第二章 CK1菌降解饲料中ZEA的研究
        2.1 材料
        2.1.1 毒素与菌株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方法
        2.2.1 菌株的复苏和鉴定
        2.2.2 菌株CK1毒性检测
        2.2.3 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日粮的制备
        2.2.4 地衣芽胞杆菌CK1发酵种子液的制备
        2.2.5 地衣芽胞杆菌CK1降解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
        2.2.6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提取和纯化
        2.2.7 玉米赤霉烯酮标准曲线的绘制
        2.2.8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2.2.9 玉米赤霉烯酮浓度的计算
        2.3 结果
        2.3.1 菌株CK1的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鉴定
        2.3.2 菌株CK116S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
        2.3.3 菌株CK1溶血环的检测
        2.3.4 菌株CK1溶血素基因检测结果
        2.3.5 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
        2.3.6 玉米赤霉烯酮在不同处理饲料中的含量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CK1菌降解的ZEA污染饲料对仔猪的影响
        3.1 材料
        3.1.1 毒素与菌株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1.5 引物合成及序列
        3.2 方法
        3.2.1 试验动物与管理
        3.2.2 试验日粮与试验设计
        3.2.3 生产性能的测定
        3.2.4 仔猪阴户的观察、测定和计算
        3.2.5 屠宰和样品采集
        3.2.6 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测定
        3.2.7 组织病理学检测
        3.2.8 阴道、子宫和卵巢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3.2.9 雌激素受体β蛋白表达量的检测
        3.2.10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生产性能
        3.3.2 阴户面积
        3.3.3 器官相对重量
        3.3.4 血清性激素水平
        3.3.5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分析
        3.3.6 基因表达结果
        3.3.7 雌激素受体β蛋白表达水平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CK1菌中prx3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4.1 材料
        4.1.1 毒素与菌株
        4.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4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制
        4.1.5 质粒、引物合成与序列
        4.2 方法
        4.2.1 引物设计思路
        4.2.2 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
        4.2.3 目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4.2.5 目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4.2.6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4.2.7 ZEA降解率的测定
        4.2.8 重组蛋白在不同条件下对ZEA降解效果的研究
        4.2.9 ZEA降解产物对MCF-7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4.2.10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过氧化物酶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4.3.2 过氧化物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4.3.4 过氧化物酶的表达和纯化
        4.3.5 重组过氧化物酶降解ZEA的效果
        4.3.6 重组过氧化物酶在不同条件下对ZEA的降解
        4.3.7 ZEA降解产物对MCF-7细胞增殖率的测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下一步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粉红聚端孢体外产毒条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甜瓜粉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范围测定[J]. 王军节,赵鲁乃克,范春霞,张琇,王鹏,穆风花. 中国瓜菜, 2021(10)
  • [2]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硫色镰刀菌杀菌效果及机理研究[D]. 杜明远.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3]柠檬醛和肉桂醛抑制接骨木镰刀菌生长和产毒的机理[D]. 魏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4]中药材土鳖虫污染真菌快速鉴定及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研究[D]. 白玲. 青海大学, 2020(02)
  • [5]磷酸钠对粉红单端孢的离体抑菌作用研究[J]. 侯佳宝,李灿婴,魏美林,谢绪梅,程园,葛永红. 保鲜与加工, 2020(02)
  • [6]适用于蛋白质组分析的粉红单端孢菌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J]. 王鹏,王军节,李贞彪. 华北农学报, 2019(03)
  • [7]基于Label free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炮制对水蛭蛋白及表面真菌的影响[D]. 张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辽吉地区玉米穗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基础研究[D]. 许佳宁. 沈阳农业大学, 2018(11)
  • [9]拮抗粉红单端孢菌株的筛选及其抑菌活性物质的鉴定[D]. 严海娇.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9)
  • [10]地衣芽胞杆菌CK1缓解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对藏猪的毒性及其脱毒机制的研究[D]. 付冠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多萜类化合物的体外毒性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