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虱和真菌的杀蚜效果及开发应用前景

飞虱和真菌的杀蚜效果及开发应用前景

一、飞虱虫疠霉杀蚜效果及开发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胡红岩,任相亮,姜伟丽,马小艳,马亚杰,马艳[1](2017)在《根虫瘟霉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根虫瘟霉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系统总结了根虫瘟霉的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对其生物学特性、田间流行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根虫瘟霉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制剂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根虫瘟霉制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虫霉资源的开发和生物防治应用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钟锋[2](2015)在《我国桃蚜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桃蚜的生物防治技术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系统评价了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次生物质等在生物防治桃蚜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桃蚜的生物防治策略,为生产上有效防治桃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导。

王丹琪[3](2013)在《蚜虫病原真菌块状耳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休眠机制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块状耳霉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重要蚜虫生防真菌,它可以通过体壁接触感染并杀死害虫,而且能够引发流行病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本论文以分离自非洲大陆的块状耳霉Ct10201菌株为研究对象,进行与休眠孢子应用相关的基础研究。首先,利用基于Photoshop软件的快速有效测定菌落生长速率的方法,对该菌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块状耳霉Ct10201的最适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在培养基pH值为5-11的7个处理条件中,块状耳霉Ct10201菌株的最适pH值范围为7-8。光照条件在光暗交替(12L:12D)下块状耳霉菌落生长速度最快。另外,通过对该菌株的培养基营养因素进行筛选研究后发现,果糖和麦芽糖对Ct10201菌株的生长促进作用明显,而木糖对该菌株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t10201菌株在丙氨酸,亮氨酸和无氮条件下都生长良好。该菌在维生素需求方面没有特殊要求。其次,在对块状耳霉Ct10201菌株进行液体培养时意外发现,在培养2天后再转接培养2天会产生大量的相对均一的短菌丝,长度为134.6±65.7μm(n=50)。将长度相对均一的短菌丝平铺到培养皿中,可以在的25℃避光条件下,短时间内能够形成大量休眠孢子。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分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条件为乳化剂浓度1.68%、超声功率20w、超声时间45.80s,孢子量获得的最大值为72.40×104个/ml。将分离所得休眠孢子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发现滤膜过滤法是蔗糖密度梯度法,饱和硫酸锌漂浮法和滤膜过滤法三种分离方法中较优的一种。另外,我们还对分离纯化得到的休眠孢子进行萌发观察,用上述方法获得的休眠孢子萌发率在80%以上。最后,为了探索休眠孢子的可能休眠机制,将上述方法获得的纯净休眠孢子和通过“孢子浴”获得的分生孢子两者胞内的可溶性蛋白和SOD、POD,CAT和PPO等酶的酶活进行比较后发现,两者蛋白质含量和SOD活性相差较大,单个分生孢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为23.63±0.67×10-8mg,是休眠孢子的十倍。同样,分生孢子内的SOD总活性也远大于休眠孢子,另外,分生孢子和休眠孢子的POD,CAT和PPO含量均未检出。我们对可溶性蛋白进行SDS-PAGE的结果显示,分生孢子和休眠孢子存在多条特异性条带差异明显,经软件分析后显示,分生孢子可溶性蛋白在41KDa,36KDa,29KDa,19KDa,15KDa左右处有特异性条带,休眠孢子可溶性蛋白在56KDa,32KDa,16KDa左右处有特异性条带。实验结果证明了分生孢子和休眠孢子可溶性蛋白中所含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差异明显。

张松影[4](2012)在《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研制及应用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 l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稻重要害虫。为了寻找生物防治的新途径,本研究以对褐飞虱具有高毒力的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作为有效成份,研究其悬乳剂配制,内容包括乳化剂等助剂的筛选、与该菌株相容性较好的化学农药的筛选及混配、对褐飞虱的毒力等,以期可以为褐飞虱生物防治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褐飞虱高毒力真菌菌株的筛选选择了10株白僵菌和绿僵菌菌株对褐飞虱成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毒力差异显着。其中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对褐飞虱成虫的致病力最高,累计死亡率达到81.7%,与其他9株真菌死亡率差异显着。在所有处理中,以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的致死速度最快,LT50最短为4.6d,快于其它9株菌株处理组(6.914.0d)。从累计死亡率和LT50等指标可以看出,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死亡率最高,LT50值最小,对褐飞虱毒力最高。2、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研制以孢子萌发率为评价标准,测定了室温下,不同载体油与黄绿绿僵菌Mf82分生孢子的相容性,结果表明色拉油与孢子的相容性最好,第7d和14d的萌发率分别为78.50%、72.50%。0.1%SDS被认为是合适的乳化剂用量。在载体油中加入0.1%的SDS,在贮存7d和14d后孢子萌发率分别达到88.26%、80.83%;在稳定性方面,悬液被乳化,油珠较小,短时间静置未见分层。以保护效能指数为评价标准,筛选出0.2%抗坏血酸,作为悬乳剂的紫外线保护剂。3、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对褐飞虱的毒力研究在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研制的基础上,测定了其对褐飞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随着黄绿绿僵菌浓度的增加,褐飞虱的累计死亡率增加,在浓度为1048个孢子/mm2时,累计死亡率达到85.0%。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所建模型均顺利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并由模型估计出了该剂型对褐飞虱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在接种后第7d和第9d,LC50值分别为2.1×103、9.9×102个孢子/mm2, LC490分别为7.8×10、3.7×104个孢子/mm2。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对褐飞虱的致死时间与对数剂量相关,供试菌剂LT50值随着对数剂量的增加而递减,对数剂量由7.0增加到8.0时,LT50由8.9d降为5.7d。可见该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对褐飞虱具有较强的毒力,在褐飞虱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研究以对黄绿绿僵菌Mf82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评价指标,测定8种常用农药在致死浓度、亚致死浓度、次亚致死浓度下与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的相容性。结果表明:杀菌剂多菌灵对孢子的抑制作用较强,在致死浓度和亚致死浓度时抑菌率分别为81.68%和77.38%;杀虫剂与绿僵菌孢子的相容性,以吡虫啉、溴氰菊酯和噻嗪酮较好。抑制作用最弱的是吡虫啉,在次亚致死浓度时抑制率仅为9.16%,与孢子相容性最好;次亚致死浓度的溴氰菊酯和噻嗪酮抑制率也只达到9.71%和13.58%,与孢子相容性也较好。5、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与化学农药混配对褐飞虱的毒力本实验研究了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与低用量化学农药混配对褐飞虱的毒力。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第10d的累计死亡率为83.86%,噻嗪酮、溴氰菊酯和吡虫啉与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混用后,第10d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88.43%、91.70%、95%。而且缩短了潜伏期,第2d累计死亡率就明显开始上升。三个混剂的LT50均小于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尤其吡虫啉的混剂,LT50仅为3.82d。因此吡虫啉是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较好的增效剂。

何恒果[5](2007)在《高毒效杀蚜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文中研究说明试验研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4菌株“Bb7001”、“Bb7004”、“Bb8001”、“Bb4014”在21℃下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侵染致病力及对桃蚜生殖力和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1℃下,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侵染致病力和对其生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影响在总体上基本一致,但三者在4菌株间也有一定差异,强弱依次为“Bb7001”>“Bb7004”>“Bb4014”>“Bb8001”;桃蚜接种不同浓度4菌株后在第35d达到死亡高峰期,lgLC50分别为3.67、4.34,4.52和4.48;接种球孢白僵菌4菌株106(孢子)/mL后,桃蚜成蚜的生殖力在第3d均与对照组桃蚜生殖力有显着差异,10d内日均产仔与对照蚜相比下降30.06%50.00%;球孢白僵菌4菌株对桃蚜净生殖力有极显着降低作用,对内禀增长力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接种4菌株后桃蚜净生殖力下降61.90%72.73%,内禀增长力降低13.04%41.58%,但对世代历期几乎没有影响。菌株“Bb7001”显示了较高的杀蚜毒效,可考虑作为防治桃蚜的首选菌株进行开发。

宋丽雯[6](2006)在《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蚜虫致病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采自甘肃榆中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Ahy1)生物学特性、侵染宿主范围、对寄主侵染力及侵染机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采自甘肃榆中桃蚜上的虫生菌株经安徽农业大学微生物防治省重点实验室初步鉴定为顶孢霉Acremonium hansfordii。并且该菌无昆虫致病记载。2.通过8种碳源(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甘露醇、肌醇、甘油、麦芽糖)和6种氮源(蛋白胨、硝酸钠、硝酸钾、氯化铵、硝酸铵、尿素)对顶孢霉菌株(Ahy1)的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研究,证实了葡萄糖、蔗糖、蛋白胨对顶孢霉菌株(Ahy1)菌落的生长和产孢最有利;选用的5种培养基(PDA、淀粉琼脂、查彼氏、萨氏培养基和萨氏蛋黄培养基)中,萨氏培养基(SDAY)和萨氏蛋黄培养基(SEA)培养基最有利于菌落生长和产孢。3.用“孢子浴”法将顶孢霉菌株(Ahy1)对桃蚜,苜蓿斑蚜、豆无网长管蚜,粘虫,菜青虫五种试虫接种而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对桃蚜的毒力最强,最终累计死亡率为84.07%,其次是豆无网长管蚜、苜蓿斑蚜和菜青虫,其最终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3.50%、78.18%和73.3%,对粘虫的毒力最差,最终累计死亡率仅为63.3%。蚜虫的死亡高峰期为第45天,粘虫和菜青虫为第67天,所获数据很好地拟合了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由模型参数值估计出的顶孢霉对五种试虫的毒力指标的半致死剂量(LD50)中桃蚜的LD50为最小,接种45d内的LD50分别为131.23,49.23个孢子/mm2;而粘虫的半致死剂量较大,为1165.33,493.49个孢子/mm2。4.本文采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顶孢霉(Ahy1)侵染桃蚜过程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了顶孢霉分生孢子首先附着于桃蚜体表,在温湿度适宜(20℃,100%)的条件下,2024h后分生孢子在寄主体表萌发,形成芽管后侵入体内,大约在36h内基本完成。在寄主体内菌体以酵母体的形式进行繁殖,形成菌丝段并产生菌丝穿透体壁,再次产生孢子,重新侵染其它寄主昆虫。5.通过对顶孢霉菌株(Ahy1)在不同培养时间内酶活性的研究,证明了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分泌规律及活力与毒力变化间的相互关系。顶孢霉菌株(Ahy1)菌株在有底物诱导的情况下,可以分泌产生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明胶和胶态几丁质培养平板上水解圈的平均直径分别为4.56cm和3.37cm)。通过对酶活性测定,表明不同生长时间酶产量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量第1天最低,分别为9.73U/mL,5.42 U/mL;自第2天起产量持续升高,第5天达到高峰,分别为37.5U/mL和31.21U/mL;第6天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开始下降。通过对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水平与菌株对五种试虫的毒力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量与毒力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6.以菜青虫和粘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菌株侵染寄主后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变化

华丽[7](2006)在《新蚜虫疠霉和根虫瘟霉的黍米培养及其培养物的产孢、侵染与贮存生物学特性》文中提出虫疠霉属(Pandora)和虫瘟霉属(Zoophthora)属于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的重要成员,也是重要的害虫生防真菌资源。其中,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是全世界分布的蚜虫专化性病原真菌,常引发多种蚜虫的流行病,在蚜虫自然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能侵染同翅目和鳞翅目等多个类群害虫,是昆虫专化性病原真菌。虫疠霉和虫瘟霉一般对营养条件要求苛刻,其侵染体的人工繁殖相当困难,以致相关研究长期进展缓慢。针对虫霉侵染体繁殖这一普遍性的技术难题,在虫霉固体培养的探索中,用黍米、粟米等谷物作为营养基质成功地获得了新蚜虫疠霉和根虫瘟霉的人工侵染体,由此建立了简便易行的虫霉侵染体繁殖技术体系,评价了黍米培养物对桃蚜Myzus persicae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侵染性和毒力,并发现了影响黍米培养物贮存的关键影响因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分述如下: 新蚜虫疠霉的固体培养 采用黍米Panicum miliaceum(俗称黄米)和粟米Setaria italica(俗称小米)作为营养基质,对专性侵染蚜虫、营养要求苛刻的新蚜虫疠霉F98028菌株进行了侵染体繁殖试验。将半个生长旺盛的平板菌落挑碎,与3ml萨氏营养液混合后接入15g经高温湿热灭菌而适度熟化、含水量适宜的黍米或粟米中,在20℃和12L:12D条件下直接静止培养。所获3~21天黍米培养物和6~21天粟米培养物的产孢潜能和有效产孢时间因培养天数不同而异。采用自行设计的采孢装置,定量测定20粒黍米或粟米培养物的产孢量。结果表明,培养6-15天的新蚜虫疠霉黍米培养物产孢最好,能持续产孢6天,产孢量达16.8-23.4×104个孢子/粒。相对于新鲜蚜尸的8.4×104个孢子/头,单粒黍米产孢量高出1~1.8倍,有效产孢时间倍增。培养12天的粟米培养物最佳,产孢量为5.6×104个孢子/粒,明显低于黍米培养物。综合考虑米粒大小和产孢量,新蚜虫疠霉黍米米培养物的产孢能力优于粟米培养物,其单粒产孢的潜能和持续产孢时间均远优于单头病死蚜尸。 新蚜虫疠霉黍米培养物的侵染性及毒力 用新蚜虫疠霉黍米培养物和培养液菌丝平板作为侵染源分别对桃蚜进行了9个序列剂量的“孢子浴”接种处理和时间—剂量一死亡率数据的模型模拟分析。接种后第4~7天,黍米培养物的LC50分别为124.8、21.4、7.3和4.9个孢子/mm2,而培养液菌丝的LC50分别为175.0、22.1、10.6和7.7个孢子/mm2;LT50的最大值为6.9天时,对应的黍米培养物和液培菌丝所需的孢子剂

鲍佳生[8](2006)在《蚜虫专性病原真菌安徽虫瘟霉的黍米培养及其培养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文中提出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是仅见于我国的蚜虫专化性病原真菌,属于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的虫霉科(Entomophthoraceae)。安徽虫瘟霉常在秋冬季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菜蚜种群的流行病。寄主专化性虫霉一般对营养条件要求比较苛刻,其侵染体的繁殖相当困难,阻碍着虫霉作为害虫生防真菌资源的利用研究。安徽虫瘟霉虽可分离培养,但同其它寄主专化性虫霉一样,其侵染体很难大量繁殖。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本研究尝试建立了安徽虫瘟霉侵染体的黍米培养技术体系,并对培养物进行了产孢潜能、杀蚜活性评价以及贮存条件的摸索。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黍米培养物及产孢潜能 采用俗称黄米的黍米(Panicum miliaceum)作为营养基质,对安徽虫瘟霉ZU1102菌株进行直接固体培养。将SEMA平板培养的半个菌落挑碎,移入3mL萨氏培养液中振荡混匀,再倒入干重15g、经灭菌后适度熟化、含水量为45%的黍米中,充分混匀后瓶口加盖可透气瓶塞,在20℃和12L∶12D的温光条件下静止固体培养15天,从第3天起隔天从中取样,采用自行设计的采孢装置精确定量测定米粒的产孢潜能。黍米培养物的产孢潜能因培养天数不同而异,以培养7天的产孢量最大,达到13.0×104个孢子/粒,产孢持续时间长达6天。相对于新鲜的病死成蚜2.5×104个孢子/头的产孢量和仅60小时的有效产孢时间,培养5~11天的黍米培养物的产孢潜能高出4.2~5.3倍,持续产孢时间延长2倍以上。结果表明,安徽虫瘟霉黍米培养物的产孢性状与该菌侵染致死的蚜尸相同,单颗米粒培养物相当于天然蚜尸的模拟物,但产孢潜能和持续产孢时间远优于天然蚜尸。 黍米培养物的侵染性及毒力 用培养7天的安徽虫瘟霉黍米培养物作为侵染源对桃蚜(Myzus persicae)2~3龄若蚜进行7.9~134.9个孢子/mm2共9个剂量的孢子浴接种,所获数据很好地拟合了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接种后第5~7天的LC50依次为59.8、39.5和33.5个孢子/mm2,LC90依次为354、234和198个孢子/mm2。在57.7~134.9个孢子/mm2的接种剂量范围内,致死中时LT50从5.1天下降到4.3天。结果表明,安徽虫瘟霉的黍米培养物具有菌种对寄主固有的侵染性和毒力。 黍米培养物的贮存 虫霉培养物保存的难度较大。安徽虫瘟霉黍米培养物能否在常规条件下贮存,是黍米培养技术的重要环节。将培养7天的安徽虫瘟霉黍米培养物分装到100mL小烧杯中,分别进行报纸封口(处理1)、保鲜膜封口(处理2)和加变色硅胶

何恒果,李正跃[9](2006)在《球孢白僵菌4菌株对桃蚜的控制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试验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不同菌株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侵染致病力、生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影响,探讨了球孢白僵菌的侵染致病力及其开发潜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侵染致病力、生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影响在总体上基本一致,但3个指标在4菌株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强弱依次为Bb7001>Bb7004≥Bb4014>Bb8001。桃蚜接种4菌株不同浓度孢子后在第35 d达到死亡高峰期;lgLC50分别为3.67,4.80,4.45,5.11。接种球孢白僵菌4菌株孢子浓度106个/mL后,桃蚜成蚜的生殖力在第3 d均与对照组桃蚜生殖力有显着差异,10 d内日均产仔与对照蚜相比下降43.71%62.89%;球孢白僵菌4菌株对桃蚜净生殖力有极显着的降低作用,内禀增长率也有一定的降低,接种4菌株后的桃蚜,净生殖力下降了53.22%73.36%,内禀增长力降低了21.78%36.19%,但对世代历期几乎没有影响。综合3个方面来看,以菌株Bb7001显示了较高的杀蚜毒效,可考虑作为防治桃蚜的首选菌株进行开发。

张海英[10](2005)在《根虫瘟霉的生物学特性和对桃蚜致病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部分地区的虫霉菌资源的调查,筛选出了一种对桃蚜侵染力较高的根虫瘟霉菌株(Zryzh),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寄主侵染力及侵染机理、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结果: 1. 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兰州,榆中,天祝,永靖等7 个地区虫霉资源的调查研究,共整理出8 种虫霉目真菌,分别隶属于3 科5 属,其中2 种对蚜虫侵染力强,3 种侵染二点叶螨,对它们的鉴别特征、寄主、产地及分离培养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2.通过利用8 种虫霉目真菌对蚜虫生物测定的研究,获得了对桃蚜毒力较强的根虫瘟霉菌株Zryzh(在孢子剂量为80.06×103 个孢子/mm2 下蚜虫的死亡率是40.32%),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根虫瘟霉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湿度组合为温度20℃、湿度100%,最适生长和产孢的温度为20℃。酸碱度对该菌株有一定的影响,分生孢子萌发的pH 值范围是7.0~10.0,较适应碱性环境,菌落生长和产孢的适宜酸碱度范围为7.0~9.0,紫外线对孢子有很强的杀伤作用。此外,该菌株对光照也有一定要求,明暗交替有利于其生长和产孢。3.本试验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根虫瘟霉侵染桃蚜过程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研究。通过接种,根虫瘟霉分生孢子首先附着于桃蚜体表,并且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20-24h 后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寄主体内,大约在36h 内基本完成。在寄主体内菌体以原生质体的形式进行繁殖,之后形成菌丝段并产生菌丝穿透体壁,再次产生孢子,重新侵染其它寄主昆虫。4.采用“孢子浴”方法测定了根虫瘟霉菌株Zryzh 对1~2 龄若蚜的毒力(20℃,12L/12D)。桃蚜在第3d 至第5d 达到死亡高峰,最终累计死亡率为16.19%~82.69%,因剂量而异。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的模拟分析,测得根虫瘟霉对桃蚜的毒力第3 日到第6 日的LD50分别为263.03、128.82、91.20、75.86 个孢子/mm2,结果表明该根虫瘟霉株具有良好的杀蚜特性。5.研究了根虫瘟霉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为在虫霉菌流行期间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采用测量菌落直径法和培养皿计数法,研究了23 种农药对根虫瘟霉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菌剂对根虫瘟霉的生长和产孢影响较大,杀虫剂和除草剂对根虫瘟霉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因不同的品种而有差异。10 种杀虫剂中,有5 种杀虫剂的抑菌率达到60%以上,其中溴氰菊酯和啶虫脒2 种药剂的抑菌率较低;敌敌畏对该菌产孢量的影响最大,啶虫脒影响最小。6 种杀菌剂中,除普力克外,其余5 种杀菌剂对该菌均有强烈的抑制性。7 种除草剂中盖草能对菌落生长的抑菌率最高为79.84%,抑菌率最低的是巨星为14.25%;通过产孢量的测定,巨星处理的平板菌落,产孢量最大为14.27×103 个孢子/mm2,而其它药剂处理的平板产孢量都较低。

二、飞虱虫疠霉杀蚜效果及开发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虱虫疠霉杀蚜效果及开发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根虫瘟霉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根虫瘟霉的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
    1.1 地理分布
    1.2 寄主范围
2 根虫瘟霉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因素
    2.1 生物学特性
    2.2 田间流行及影响因子
3 根虫瘟霉的田间应用及制剂研究现状
    3.1 根虫瘟霉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3.2 根虫瘟霉制剂研究现状
4 展望

(2)我国桃蚜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桃蚜生物防治概况
    1.1 天敌应用
    1.2 病原菌应用
    1.3 植物次生物应用
    1.4 其他防治方法
2 桃蚜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防治策略
    2.1 存在的问题
    2.2 防治策略
3 结论

(3)蚜虫病原真菌块状耳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休眠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和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虫霉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现状
    1.2 块状耳霉及其休眠孢子的概述
    1.3 块状耳霉休眠孢子的分离纯化
    1.4 休眠孢子萌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2 块状耳霉的基本生物学性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1.1 菌种
        2.1.1.2 化学试剂
        2.1.1.3 仪器设备
        2.1.1.4 培养基
        2.1.2 实验方法
        2.1.2.1 接种体制备
        2.1.2.2 不同温度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3 不同 p H 值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4 不同光照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5 不同营养条件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6 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
        2.1.2.7 数据处理和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温度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 pH 值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不同光照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2.2.4 不同营养条件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小结
3 休眠孢子的形成,分离纯化和萌发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1.1 菌种
        3.1.1.2 试剂
        3.1.1.3 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2.1 确定生成休眠孢子合适的菌丝长度
        3.1.2.2 不同培养天数休眠孢子的形态变化和数量变化
        3.1.2.3 休眠孢子的分离纯化
        3.1.2.3.1 超声振荡初步分离
        3.1.2.3.2 进一步纯化
        3.1.2.4 休眠孢子的萌发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确定生成休眠孢子合适的菌丝长度
        3.2.2 休眠孢子的形成和计数
        3.2.3 超声振荡初步分离结果
        3.2.4 进一步纯化结果
        3.2.5 休眠孢子萌发
    3.3 小结
4 休眠孢子和分生孢子相关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差异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2.1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4.1.2.2 SOD 含量的测定
        4.1.2.3 POD 含量的测定
        4.1.2.4 PPO 含量的测定
        4.1.2.5 CAT 含量的测定
        4.1.2.6 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休眠孢子和分生孢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酶活
        4.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4.3 小结
5 总讨论
    5.1 产休眠孢子块状耳霉的生物学特性
    5.2 休眠孢子的收获和分离纯化
    5.3 休眠孢子和分生孢子相关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差异
    5.4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研制及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
    1.2 昆虫病原真菌防治害虫研究现状
        1.2.1 昆虫病原真菌概况
        1.2.2 昆虫病原真菌致病机理
        1.2.3 绿僵菌概述
    1.3 昆虫病原真菌制剂研究现状
        1.3.1 昆虫病原真菌制剂概况
        1.3.2 昆虫病原真菌悬乳剂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褐飞虱高毒力真菌的筛选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褐飞虱
        3.1.3 室内毒力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黄绿绿僵菌 Mf82 菌株悬乳剂配方的筛选
        3.2.1 实验材料
        3.2.2 绿僵菌孢子粉的制备
        3.2.3 载体油的选择及生物学相容性测定
        3.2.4 油孢比例的选择
        3.2.5 乳化剂及其比例的选择
        3.2.6 紫外线保护剂的选择
        3.2.7 悬乳剂在贮存期内孢子萌发率的检测
        3.2.8 数据处理
    3.3 黄绿绿僵菌 Mf82 菌株悬乳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3.3.1 实验材料
        3.3.2 室内毒力测定
        3.3.3 数据分析
    3.4 黄绿绿僵菌 Mf82 菌株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
        3.4.1 实验材料
        3.4.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4.3 化学农药和绿僵菌相容性测定
    3.5 黄绿绿僵菌 Mf82 菌株与化学杀虫剂混配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3.5.1 实验材料
        3.5.2 菌药混用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3.5.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褐飞虱高毒力真菌的筛选
        4.1.1 不同菌株对褐飞虱成虫的死亡率测定
        4.1.2 不同菌株对褐飞虱成虫的致死中时
    4.2 黄绿绿僵菌 Mf82 菌株悬乳剂配方的筛选
        4.2.1 载体油的筛选
        4.2.2 孢/油比例的选择
        4.2.3 乳化剂及其比例的选择
        4.2.4 紫外线保护剂的选择
        4.2.5 贮存期内黄绿绿僵菌 Mf82 孢子的萌发率
    4.3 黄绿绿僵菌 Mf82 菌株悬乳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4.3.1 不同浓度黄绿绿僵菌 Mf82 悬乳剂处理后褐飞虱的死亡率
        4.3.2 黄绿绿僵菌 Mf82 悬乳剂对褐飞虱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
        4.3.3 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对褐飞虱致死的剂量效应
        4.3.4 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对褐飞虱致死的时间效应
        4.3.5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全景
    4.4 黄绿绿僵菌 Mf82 菌株与常用化学农药的相容性
        4.4.1 供试化学农药对黄绿绿僵菌 Mf82 菌株菌落生长的影响
        4.4.2 供试化学农药对黄绿绿僵菌 Mf82 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率
    4.5 黄绿绿僵菌 Mf82 菌株与化学农药混配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4.5.1 菌药混剂对褐飞虱的死亡率测定
        4.5.2 菌药混剂对褐飞虱的致死中时
5 讨论
    5.1 褐飞虱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5.2 黄绿绿僵菌 Mf82 悬乳剂优化配方
    5.3 黄绿绿僵菌 Mf82 悬乳剂对褐飞虱的毒力
    5.4 黄绿绿僵菌 Mf82 与常用化学农药的相容性
    5.5 黄绿绿僵菌 Mf82 悬乳剂与常用化学农药的混配
6 结论
    6.1 褐飞虱高毒力真菌菌株的筛选
    6.2 黄绿绿僵菌 Mf82 悬乳剂优化配方
    6.3 黄绿绿僵菌 Mf82 悬乳剂对褐飞虱的毒力
    6.4 黄绿绿僵菌 Mf82 悬乳与化学药剂的相容性
    6.5 黄绿绿僵菌 Mf82 悬乳剂与常用化学农药混配对褐飞虱的毒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高毒效杀蚜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桃蚜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的症状
    2.2 不同菌株对桃蚜的侵染致病力
    2.3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生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影响
3 讨 论

(6)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蚜虫致病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虫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2 虫生真菌的营养物质研究进展
    1.3 虫霉菌侵染寄主的循环过程和致病机理的研究
    1.4 虫生菌的毒力评价与菌种筛选
    1.5 顶孢霉属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顶孢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顶孢霉菌株对不同的昆虫的毒力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顶孢霉菌株对蚜虫的侵染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顶孢霉菌株与侵染过程相关的酶活性分析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顶孢霉菌株对菜青虫和粘虫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问题与讨论
    第三节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新蚜虫疠霉和根虫瘟霉的黍米培养及其培养物的产孢、侵染与贮存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1 虫霉侵染体的繁殖和应用现状
    1.1 虫霉的侵染循环
    1.2 虫霉宿存
        1.2.1 宿存方式
        1.2.2 环境因子对虫霉宿存的影响
    1.3 虫霉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3.1 引种定殖
        1.3.2 流行病助增
        1.3.3 田间放菌流行
    1.4 虫霉侵染体的人工繁殖
        1.4.1 休眠孢子的繁殖
        1.4.2 菌丝体的繁殖
    1.5 本研究内容与目标
2 专性蚜虫病原真菌新蚜虫疠霉的固体培养新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来源及接种体培养
        2.1.2 固体培养
        2.1.3 产孢潜能及时序测定
        2.1.4 染病蚜尸准备
        2.1.5 不同黍米培养批次的产孢稳定性
        2.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培养物表观性状
        2.2.2 产孢潜能
        2.2.3 产孢时序
        2.2.4 不同黍米培养批次的产孢量
    2.3 讨论
3 新蚜虫疠霉黍米模拟虫尸对桃蚜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拟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来源及接种体准备
        3.1.2 供试虫源
        3.1.3 孢子浴接种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新蚜虫疠霉黍米培养物的贮存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种与黍米培养
        4.1.2 贮存方法
        4.1.3 含水量与产孢量测定
        4.1.4 对桃蚜的生物测定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G_w和C_s的观察结果
        4.2.2 贮存对黍米培养物产孢潜能的影响
        4.2.3 贮存对黍米培养物侵染力的影响
    4.3 讨论
5 根虫瘟霉黍米培养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来源及接种体培养
        5.1.2 固体培养
        5.1.3 产孢潜能及时序测定
        5.1.4 对小菜蛾的生物测定
        5.1.5 黍米培养物的贮存
        5.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培养物表观性状
        5.2.2 产孢潜能与时序测定
        5.2.3 对小菜蛾的毒力比较
        5.2.4 贮存对黍米培养物产孢潜能的影响
    5.3 讨论
6 总讨论
    6.1 新蚜虫疠霉和根虫瘟霉的固体培养
    6.2 黍米培养物的侵染性与毒力
    6.3 黍米培养物的贮存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件

(8)蚜虫专性病原真菌安徽虫瘟霉的黍米培养及其培养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虫霉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的现状分析
    1.1 虫霉对寄主的侵染生物学
    1.2 虫霉病的自然发生与流行
    1.3 影响虫霉病流行的关键因子
        1.3.1 寄主种群
        1.3.2 病原菌
        1.3.3 环境因子
    1.4 虫霉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方式
        1.4.1 异地引种定殖
        1.4.2 放菌诱发流行病
        1.4.3 流行病助增
    1.5 安徽虫瘟霉的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内容与目标
2 安徽虫瘟霉的黍米培养及其培养物的生物学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种
        2.1.2 黍米培养
        2.1.3 产孢量测定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黍米培养物的表观性状
        2.2.2 产孢潜能
        2.2.3 产孢时序
    2.3 讨论
3 安徽虫瘟霉黍米培养物对桃蚜的毒力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来源及接种体准备
        3.1.2 供试虫源
        3.1.3 生物测定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时间-剂量-死亡反应观察
        3.2.2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
        3.2.3 致死剂量与时间效应
    3.3 讨论
4 安徽虫瘟霉黍米培养物的贮存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种
        4.1.2 贮存处理
        4.1.3 产孢测定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贮存期间黍米培养物含水量的变化趋势
        4.2.2 贮存对黍米培养物产孢潜能的影响
    4.3 讨论
5 总讨论
    5.1 安徽虫瘟霉的黍米培养
    5.2 黍米培养物的侵染性与毒力
    5.3 黍米培养物的贮存
    5.4 结语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发表论文

(9)球孢白僵菌4菌株对桃蚜的控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测定
        1.2.2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生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影响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桃蚜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的症状
    2.2 不同菌株对桃蚜的侵染致病力
    2.3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生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影响
        2.3.1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生殖力的影响
        2.3.2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种群参数的影响
3 讨 论

(10)根虫瘟霉的生物学特性和对桃蚜致病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虫霉目的分类概况
    1.2 蚜霉菌的研究进展
        1.2.1 蚜虫的病原真菌及其蚜霉菌的分类
        1.2.2 蚜霉菌田间流行及其影响因子
        1.2.3 蚜霉菌侵染寄主的循环过程和致病机理的研究
        1.2.4 蚜霉菌的毒力评价与菌种筛选
    1.3 根虫瘟霉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甘肃省虫霉目真菌资源的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本调查和采集的时间、地点
        2.1.2 调查方法
        2.1.3 虫霉菌种采集方法
        2.1.4 虫霉菌种的分离、保存、纯化和鉴定
        2.1.5 甘肃省虫霉目真菌对蚜虫感染力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甘肃省虫霉菌种类调查及分布
        2.2.2 种类检索表
        2.2.3 甘肃省虫霉真菌对蚜虫感染力测定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根虫瘟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来源
        3.1.2 环境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1.3 环境因子对固体平板培养性状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环境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2.2 环境因子对固体培养性状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环境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3.2 环境因子对固体培养性状的影响
第四章 生物测定根虫瘟霉对桃蚜的毒力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根虫瘟霉菌株对桃蚜的毒力测定方法
        4.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根虫瘟霉菌株对桃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4.2.3 根虫瘟霉侵染力测定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根虫瘟霉侵染桃蚜的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组织病理学侵染过程
    5.3 讨论
第六章 根虫瘟霉与化学农药相容性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种
        6.1.2 供试农药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杀虫剂对根虫瘟霉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6.2.2 杀菌剂对根虫瘟霉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6.2.3 除草剂对根虫瘟霉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研究结果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甘肃省部分虫霉菌菌体照片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独创性声明

四、飞虱虫疠霉杀蚜效果及开发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根虫瘟霉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胡红岩,任相亮,姜伟丽,马小艳,马亚杰,马艳. 河南农业科学, 2017(03)
  • [2]我国桃蚜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钟锋. 世界农药, 2015(04)
  • [3]蚜虫病原真菌块状耳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休眠机制探索[D]. 王丹琪. 中国计量学院, 2013(02)
  • [4]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研制及应用技术[D]. 张松影.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7)
  • [5]高毒效杀蚜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J]. 何恒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03)
  • [6]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蚜虫致病机理的研究[D]. 宋丽雯.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4)
  • [7]新蚜虫疠霉和根虫瘟霉的黍米培养及其培养物的产孢、侵染与贮存生物学特性[D]. 华丽. 浙江大学, 2006(10)
  • [8]蚜虫专性病原真菌安徽虫瘟霉的黍米培养及其培养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D]. 鲍佳生. 浙江大学, 2006(10)
  • [9]球孢白僵菌4菌株对桃蚜的控制效果研究[J]. 何恒果,李正跃.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6(01)
  • [10]根虫瘟霉的生物学特性和对桃蚜致病机理的研究[D]. 张海英.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飞虱和真菌的杀蚜效果及开发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