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器抗菌剂的分类及原理分析

家用电器抗菌剂的分类及原理分析

一、家电用抗菌剂分类及其原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政[1](2015)在《新型含铜抗菌钛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钛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综合力学性能、机械加工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是理想的生物医用材料,被广泛用作口腔和骨科的植入材料。传统的医用钛合金属于生物惰性材料,主要起支撑作用,植入人体后容易引发细菌感染,诱发炎症反应,这种感染会反复发作,难以控制。因此,如何控制植入物术后感染是困扰医务人员的一个棘手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针对上述感染问题,如何保证其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的前提下,使得传统广泛应用于骨科和齿科中的Ti-6Al-4V具有高效、广谱和持续的抗菌功能,并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是本论文工作的主要研究目标。基于此设计思想,本研究在Ti-6Al-4V中添加适量具有抗菌功能的Cu元素,采用合适的铸、锻工艺及热处理工艺对原有合金进行优化,设计和开发出一类新型的含Cu抗菌钛合金。通过分析不同Cu含量的铸态钛合金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抗菌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确定了Ti-6Al-4V-XCu的最佳Cu的添加量设计为5%。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Ti-6Al-4V-5Cu的热变形加工性能,结果显示,合金流变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升高和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经过微小的形变量,合金流变应力达到峰值后发生持续软化现象。Ti-6Al-4V-5Cu的热加工图失稳区较小,当变形温度为900-1050。C,应变速率为0.001-0.1 s-1时,功率耗散因子达到0.48,在此条件下合金易发生动态再结晶,热变形最安全。获得了Ti-6Al-4V-5Cu热变形时的本构方程:ε=6.700×1012[sinh (0.014σ)]2.809exp (-320×103/RT)σ=71.4291n{(Z/6.700×1012)1/2809+[(Z/6.700×1012)2/2.809+1]1/2}Ti-6Al-4V-5Cu材料经锻造加工及热处理分析后,根据不同热处理对应的组织结构及性能分析,得出Ti-6Al-4V-5Cu综合性能最佳的热处理制度为加热930。C水淬+600℃时效空冷。通过对Ti-6Al-4V-5Cu的Cu的分布规律及溶出机制研究,探讨了组织结构对合金主要抗菌相Cu2+离子溶出及对抗菌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u元素在Ti-6Al-4V-5Cu中主要以固溶态和金属间化合物Ti2Cu两种形式存在于a相与p相。由于金属间化合物的化学稳定性更强,因此,Cu2+离子更容易以固溶态形式溶出。另外,Cu在合金p相中的溶解度大于α相,热处理可改变α/β相比例从而改变Cu在合金中的分布。当合金中的p相增多时,合金中Cu的分布均匀弥散,Cu2+离子更容易均匀溶出,从而增强合金的抗菌性能。采用覆膜法、表面形貌观察和荧光染色法考察了Ti-6Al-4V-5Cu的抗菌性能,测定了Cu2+离子梯度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通过EMA-PCR、基因检测等分子学水平定量实验揭示了Cu2+离子的抗菌机制。结果表明,Ti-6Al-4V-5Cu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能有效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Cu2+离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00μg/L。Ti-6Al-4V-5Cu的抗菌机制是:当合金与菌液接触后,微量的Cu2+离子从合金中溶出,浓度梯度驱动Cu2+离子从合金表面扩散到细菌液中,与细菌接触破坏细菌外层的细菌膜,增大细菌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菌中的蛋白质和还原糖等渗漏。随后,Cu2+离子破坏了细菌的呼吸链,产生了大量活性氧物质,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时,Cu2+离子破坏细菌基因的复制和扩增而产生了基因毒性。考虑到Ti-6Al-4V-5Cu合金中Cu离子溶出的潜在毒性,论文选用MC3T3-El细胞采用SEM观察、MTT、细胞骨架、细胞凋亡等实验对Ti-6Al-4V-5Cu的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金表面的细胞贴壁生长,形态正常并具有完整的细胞骨架轮廓,几乎观察不到死细胞,无早期凋亡迹象,显示出极佳的生长状态,细胞增殖率远高于75%, Ti-6Al-4V-5Cu合金显示出良好的细胞相容性。Ti-6Al-4V-5Cu的溶血率为0.6%,显示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初步研究结果也证明了Ti-6Al-4V-5Cu具有一定的促成骨作用,其中Cu离子起到关键性作用。基于以上实验,给出了Ti-6Al-4V-5Cu具有杀菌效果却无细胞毒性的合理性解释:1)细菌和细胞本身的大小尺寸及结构对外界不良刺激的适应性调整差异性;2)细菌与细胞与材料作用时间的差异性,细菌一般在24 h内被杀死;3)前后期Cu离子溶出量差异性,材料前期Cu离子溶出速率较大。耐腐蚀性能与生物安全性有着密切关系,采用电化学方法对Ti-6Al-4V-5Cu的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Ti-6Al-4V-5Cu在生理盐水和Hank’s溶液中均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点蚀电位分别为1.37 V和1.5 V,符合人体植入物材料的耐腐蚀标准。综上,Ti-6Al-4V-5Cu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在不明显改变现有钛合金的优良性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强烈的抗菌功能,将会成为极具临床应用潜力的新型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段婷婷[2](2012)在《反应性挤出制备抗菌LDPE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各种塑料制品表面污染和滋生大量的细菌,会对使用和接触它的人们构成一定的威胁,所以抗菌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当今人们的热门话题。为了减少因交叉感染而造成的商品细菌感染,包装材料尤其需要在抗菌方面取得突破。抗菌包装是通过使用具有杀菌作用的包装材料来抑制商品贮藏过程中产生微生物的生长并避免二次感染,从而延长其保质期。抗菌包装材料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抗菌剂的研究。本课题以制备具有较好抗菌效果的抗菌LDPE为目标,用对氯甲基苯乙烯和三丁基膦合成了抗菌剂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鏻。采用FTIR和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采用抑菌圈法和MIC法研究了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鏻的抗菌效果,采用抑菌圈法和MIC法对该季磷盐的抗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ereus)有良好的抑制作用。MIC法测定表明,该季鳞盐对E.coli的最低杀菌浓度为0.4g/L,对S.aereus的最低杀菌浓度为0.3g/L,且不受酸碱环境的影响。利用合成的抗菌剂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鳞,以LDPE为基体树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反应挤出制备抗菌LDPE树脂。考察了挤出温度、引发剂的量和抗菌剂的量这些单因素对接枝产物抗菌LDPE树脂性能的影响。通过化学滴定法研究了抗菌剂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鳞在LDPE中的接枝率,通过贴膜法研究接枝产物抗菌LDPE树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通过熔体流动速率,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抗菌性能的研究表明加工过程没有太多的改变塑料本身的机械性能,当抗菌剂的含量达到2%左右时对E.coli的杀菌率达到96%,对S. aureus的抗菌率都达到99%以上,当抗菌剂含量达到3%,4%时对两种细菌的抗菌率都达到99.9%以上,有强抗菌作用。确定了最佳的反应工艺和条件,制备接枝率高以及抗菌性能好的接枝产物抗菌LDPE树脂。在此基础上制备以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鏻为抗菌剂的抗菌LDPE膜。通过调整吹膜工艺参数,利用向上吹塑成膜的方法,制备抗菌LDPE膜,并测试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抗菌结果表明,吹塑成膜之后并没有影响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测试了抗菌LDPE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热封强度、冲击强度、摩擦系数等力学性能,同时评价了抗菌薄膜的卫生性能。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所制备的抗菌LDPE膜已经达到抗菌包装用膜的标准要求。

段惺[3](2012)在《载银氧化锌晶须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纳米银(n-Ag)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但易团聚、分散性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影响了其功能活性的正常发挥,将n-Ag负载到本身具有抗菌活性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T-ZnO)表面,可望获得新型多尺度杂化纳米抗菌材料。本论文采用前驱物可控热分解,将n-Ag均匀沉积到T-ZnO表面,制备了n-Ag/T-ZnO复合抗菌剂,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负载的银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Ag和ZnO之间形成了杂化结构。通过抑菌环实验和最小抑菌浓度来评价n-Ag/T-ZnO的抗菌活性,考察了光照条件和载银量等对其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g/T-ZnO和T-ZnO在模拟目光和无光条件下都具有抗菌活性,模拟口光条件下的抗菌性能优于无光条件下的抗菌性能;抗菌活性随载银量的增加而依次提高;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n-Ag/T-ZnO和T-ZnO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高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析认为这与微生物细胞壁结构有关。为了探讨n-Ag/T-ZnO的抗菌活性机理,对其产生的抗菌活性物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模拟日光下,n-Ag/T-ZnO和T-ZnO悬浮液中都存在H2O2、·OH和.O2-等活性氧物种;沉积n-Ag后,H2O2和.O2-的产生量减少,而·OH产生量增加;无光条件下,只产生H2O2,且n-Ag/T-ZnO体系中的H2O2产生量低于T-ZnO体系。进一步分析认为T-ZnO和n-Ag/T-ZnO具有不同的抗菌机理,前者主要是通过产生H2O2发挥抗菌活性;而后者则主要是n-Ag析出Ag+而发挥抗菌活性作用。通过熔融共混结合模压成型法,将载银量为1.5%的n-Ag/T-ZnO分别添加到载人空间舱内所使用的聚丙烯(PP)、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中,制备了不同抗菌剂添加量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抗菌剂n-Ag/T-ZnO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抗菌率提高;在PP中的添加量为4%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到100%;在LDPE中的添加量为6%时对大肠杆菌抗菌率为98.6%;在EPDM中的添加量为6%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为97.8%。通过加温冲刷老化和自然老化试验,评价了含n-Ag/T-ZnO抗菌剂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抗菌长效性,发现:含n-Ag/T-ZnO(载银量1.5%)4%的PP复合材料,经过15天加温冲刷老化试验后,其对大肠杆菌抗菌率仅降低1%左右;含n-Ag/T-ZnO(载银量1.5%)6%的LDPE复合材料6个月自然老化后,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降低了5%左右。刘n-Ag/T-ZnO/PP复合材料在加温冲刷过程中Ag+析出量进行分析表明,此复合材料在20年后Ag+析出量远远小于银的总负载量,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持久性。

王微[4](2010)在《利用含钛高炉渣制备陶瓷的实验研究及其抗菌性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环境保护加以关注。多年来含钛高炉渣的综合利用一直是人们迫切解决的技术难题。由于含钛高炉渣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给当地已经造成了环境污染,本文就是要利用含钛高炉渣制备陶瓷材料,用以解决含钛高炉渣综合再利用的问题。同时,本文欲利用含钛高炉渣中的Ti02抗菌性能制备抗菌陶瓷,实现对含钛高炉渣附加值的有效利用。由于抗菌材料也是人们目前最为关注的一种材料,此研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含钛高炉渣为主要原料,混合高岭石、钾长石、叶腊石和石英砂制备一种抗菌陶瓷。首先,通过原料处理,坯料制备,成型,干燥和烧成等一系列的工艺方法制备出陶瓷的坯和釉。然后,通过单因素试烧实验,初步确定陶瓷坯中含钛高炉渣的用量及烧成制度。再经过正交优化实验考察炉渣用量、烧成温度、保温时间、升温速度四种因素对体积收缩率影响的主次顺序。另外,通过釉烧实验确定制釉的温度制度。再利用正交手段优化釉料中炉渣用量、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的三个因素对材料吸水率的影响主次关系。最后利用一次烧成和二次烧成的对比实验,得出材料制备的最佳实验方案。同时,采用XRD、扫描电镜、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陶瓷材料的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研究。实验表明:素烧正交实验中炉渣用量、烧成温度、保温时间和升温速度四种因素对体积收缩率影响的主次顺序是:烧成温度>保温时间>升温速率>炉渣用量。含钛高炉渣在陶瓷坯料中加入35%,烧成温度在1200℃,保温时间为30min,升温速度为10℃/min为最优方案组合。其理化性能为体积密度3.03×103kg/m3,平均抗压强度为40.62MPa,平均抗折强度为35.84MPa。釉烧正交实验优化釉料中炉渣用量、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的三个因素对材料吸水率的影响主次关系为:保温时间>高炉渣用量>釉烧温度。含钛高炉渣在陶瓷釉料中加入55%,釉烧温度为1150℃,保温时间为20min,升温速度为5℃/min,降温方式为慢冷。根据理化性能优化实验得出,最佳理化性能的样品体积密度为2.74×103kg/m3,抗压强度为57.99MPa,抗折强度为37.12MPa。最终釉面材料的优化实验方案为含钛高炉渣的用量在55%,烧成温度为1150℃,保温时间为15min,升温速度为5℃/min。在抗菌性能上,本论文通过抑菌环法测试陶瓷材料对大肠杆菌抑制性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陶瓷素坯样品对大肠杆菌具有抗菌性。并且在800℃时处理高炉渣含量为40%的样品的抗菌效果最好,平均抑菌环宽度大于3mm。在经过紫外光照射后,样品抗菌效果明显增强,达到了建筑卫生陶瓷材料抗菌的标准。本研究制备工艺简单的新型环保抗菌陶瓷材料。在坯体上对含钛高炉渣最大利用率达到了40%,在釉料中对含钛高炉渣最大利用率达到55%。其优点是成型性能好,可生产大尺寸产品,利于批量生产;烧成温度低,制品强度高,节省能源;不用加其他抗菌剂,抗菌效果好,其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家标准。

林峰[5](2010)在《载银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抗菌塑料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抗菌塑料是一种新型功能性塑料,由于向塑料中添加抗菌剂,使塑料本身具有抑菌杀菌性能。抗菌塑料具有杀菌时效长、经济、方便等特点,因此,抗菌塑料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用具、化学建材、餐饮器具、家电行业、公用电话电信及卫生要求高的塑料包装材料、厨房用具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基于这种社会需求,本论文选择“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抗菌塑料中的应用”为研究方向,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在二丁酸二辛酯磺酸钠和异辛烷的微乳体系下,制备了球形纳米级银溶胶,纳米银平均粒径为10 nm左右,粒度分布均匀,无团聚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在AgNO3浓度为0.2 mol/L,抗坏血酸浓度为0.2 mol/L,W值为10的条件下,得到大小为10 nm左右,单分散性好的均匀球状纳米银溶胶。抗菌性能测试表明,当纳米银粒子浓度为10μg/mL时,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达98 %以上。纳米银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当纳米银粒子的浓度为10μg/mL时,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为98 %以上。2.在二丁酸二辛酯磺酸钠和异辛烷的微乳体系下,用抗坏血酸为还原剂,以AgNO3和锐钛型TiO2为原料采取微乳液法制备了TiO2/Ag溶胶,通过实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在常温下合成了分散性良好的TiO2/Ag胶体,银的平均粒径为20 nm左右。2)纳米银的加入能大大改善TiO2的抗菌性。当载银量为3 %时,TiO2/Ag抗菌材料达到最佳的抗菌性能。3)TiO2粒子的粒径大小能够影响TiO2/Ag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粒径较小的TiO2粒子制得的TiO2/Ag抗菌材料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4)所得的TiO2/Ag抗菌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持久性。3.以载银二氧化钛为抗菌剂,制备了抗菌PP塑料。TiO2/Ag抗菌粉体通过硅烷偶联剂的表面改性,在PP母粒中分布均匀,无团聚现象,与PP塑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抗菌PP母粒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都在96 %以上;在空气中放置15天后和温水浸泡15天后其抗菌性能几乎不受影响,说明该PP母粒具有长效抗菌性能和良好的缓释性能。抗菌PP塑料与普通PP塑料相比,其拉伸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等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王慧丽[6](2009)在《抗菌聚乙烯塑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抗菌塑料已应用于大型家电、通讯器材、汽车制造等方面。采用纳米技术改性的无机抗菌剂由于粒径细,大大提高了其与细菌的接触面积,同时可穿透细菌的细胞壁进入细胞体内,破坏细胞合成酶的活性,使细胞丧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从而达到抗菌的目的。因此,研究开发抗菌塑料,对于净化人类生活环境,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聚乙烯(PE)是产量最大的塑料品种,已在工业和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增加功能,提高附加值,扩大应用领域,对其功能化和高性能化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其中,抗菌聚乙烯塑料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研究了在低密度聚乙烯(LDPE)中添加一种由金属离子、稀土离子、纳米二氧化钛、极性矿物等复合而成的、既能产生负离子又有抗菌功能的新型复合无机抗菌剂(Eli)和有机抗菌剂吡啶硫酮锌(ZPT),制备得到了具有优异抗菌性能、抗菌持久性和良好负离子释放功能的LDPE/Eli、LDPE/Eli/ZPT二种新型抗菌塑料。采用偶联剂对Eli进行表面改性,考察了偶联剂种类、用量及反应时间对Eli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得到了LDPE/Eli抗菌塑料和LDPE/Eli/ZPT抗菌塑料。系统地研究了Eli和ZPT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及抗菌塑料的抗菌性、抗菌持久性、流变性、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老化性能。Eli的表面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加入2phr硅烷偶联剂KH560,在80℃的水浴温度下反应4h时,Eli的表面改性效果最好,使其表面由亲水性变为亲油性。同时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硅烷偶联剂以化学键合的方式与Eli表面结合发生了键合。将Eli、ZPT分别与LDPE熔融共混,探讨了Eli、ZPT用量对LDPE抗菌塑料熔体粘度、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少量ZPT或表面改性的Eli对LDPE拉伸强度影响不大,但LDPE抗菌塑料非牛顿指数均小于1.0,表现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行为,其加工流动性提高。同时,由于Eli粒子可吸收紫外光,因而使LDPE抗菌塑料表现出优异的抗紫外光老化性能。抗菌性能分析表明:LDPE/Eli抗菌塑料除具有抗菌性能之外,还具有优良的负离子释放功能;当ZPT添加量为0.5wt%时,LDPE/Eli/ZPT抗菌塑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优良的抗菌效果,其24小时抗菌率高达98.3%。

李小科[7](2009)在《透气型LDPE复合材料的结晶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LDPE为基材,针对改善薄膜的力学性能、透气性和透湿性,用填充改性的方法,制备了LDPE/无机填料复合膜和LDPE共混复合抗菌膜,用共混改性的方法制备了LDPE/热塑性弹性体共混膜,并对LDPE/无机填料复合膜、LDPE共混复合抗菌膜和LDPE/热塑性弹性体共混膜的力学性能、透气性、透湿性及抗菌膜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球晶结构变化情况,用DSC研究了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并对结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SiO2、CaCO3等无机填料改性聚乙烯复合膜,研究了无机填料添加量对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透气性能和透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聚乙烯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逐渐下降,但是气体透过系数先增加后下降,水蒸气透过系数先增加后趋缓;抗菌膜的抗菌效果随抗菌剂的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其次,采用EBA、EMA等热塑性弹性体改性聚乙烯共混膜,研究了热塑性弹性体添加量对共混膜的力学性能、透气性能和透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塑性弹性体添加量的增加,聚乙烯共混膜的力学性能逐渐增加,气体透过系数和水蒸气透过系数也呈增加趋势。最后,分别研究了上面两种类型的膜的结晶形态与薄膜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无机填料后,LDPE结晶度降低,球晶体积变小,数量增多;添加热塑性弹性体后,LDPE结晶度增加,球晶体积变小,数量增多,从而使得薄膜的力学性能、透气性能和透湿性能产生相应的影响。

孙军平[8](2008)在《无机纳米抗菌剂在透明PE薄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包装材料经常被用来直接接触包装物,当包装熟食、糖果等营养丰富的物品容易引起包装材料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另外,由于商品仓储过程中一般是集中堆放,空气流通性差,环境湿度大,也容易引起包装材料感染微生物。因此抗菌塑料在食品、糖果、蔬菜等营养丰富的物品包装领域应用十分适宜。纳米ZnO和纳米SiO2新型抗菌剂,具有广谱的杀菌抗菌效能、耐热性高、安全性好、持续性好、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在杀菌除臭、预防疾病、美化环境方面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包装材料中,聚乙烯(PE)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合成工艺简单、价格低、加工性能好等特点,应用十分广泛。用纳米ZnO和改性SiO2粒子填充PE树脂,制得具有抗菌功能的复合材料极具市场前景。本论文选用了两种抗菌剂:改性ZnO抗菌剂、和改性SiO2(SYJ-W-SiO2二氧化硅接枝季铵盐)抗菌剂,其中改性SiO2(SYJ-W-SiO2)复合粉体是通过工艺优化自制而得的抗菌剂。实验研究了两种抗菌剂的性能,并将其应用到聚合物PE中制成了抗菌薄膜。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在纳米粒子的分散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讨论了几种因素对分散的影响,找到了合适的分散方法。2.在LDPE膜中分别添加表面改性的ZnO与自制的纳米复合抗菌剂SYJ-W-SiO2进行性能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当抗菌剂粉体的添加量为PE的1%时,PE抗菌塑料的具有优异、长效的抗菌性能,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达到92%以上,并且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要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3.在纳米粒子达到纳米级分散的基础上,对影响薄膜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关系,摸索出了合理的配比,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子的添加量为1%的时候对薄膜力学性能有所提高,细化了PE的晶体。4.在捏合-单螺杆挤出法和双螺杆挤出法两种方法制备抗菌母粒的共混工艺中,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捏合-单螺杆挤出法制备抗菌母粒,再将其添加到PE中制成抗菌薄膜的方法最可行,制成的抗菌薄膜抗菌效果最好。添加抗菌母粒制备抗菌塑料的方法能够使抗菌剂集中并均匀的分散在基体树脂的表面,并对基体树脂的力学性能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李侠[9](2007)在《抗菌剂与抗菌聚合物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选用了三种抗菌剂:Ce4+/ZnO复合抗菌剂、磷酸盐玻璃载银抗菌剂以及发泡体系专用的液体Biofoam(异丙醇载季铵盐)抗菌剂,其中Ce4+/ZnO复合粉体是通过工艺优化自制而得的抗菌剂。实验研究了三种抗菌剂的抗菌性能,并将这些抗菌剂应用到聚合物中制成了抗菌塑料。实验以纳米ZnO为载体,确定了Ce4+/ZnO复合抗菌剂的最佳制备工艺,考察了不同ZnO、Ce4+比例下的掺杂情况,采用抑菌圈实验和最小抑菌浓度实验来检测其抗菌性能,并对其抗菌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纳米ZnO对稀土Ce4+的吸附率很高,可达100%,且几乎不受ZnO与Ce4+摩尔比的影响。掺杂Ce4+明显提高了纳米ZnO的光催化效果和抗菌性能,Ce4+/ZnO复合抗菌剂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00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50mg/l,达到了较好的抗菌效果。将该复合抗菌剂应用到聚合物中,以PE为基体树脂,通过熔融共混挤出工艺制备了Ce4+/ZnO抗菌聚乙烯塑料,研究结果表明,当抗菌剂粉体的添加量为PE的1%时,PE抗菌塑料的性价比达到最佳,具有优异、长效的抗菌性能,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达到97%以上,并且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要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磷酸盐玻璃载银抗菌剂具有极强的抗菌性能,其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0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00mg/l,达到了优异的抗菌效果。实验还对以磷酸盐玻璃载银抗菌剂制备的聚丙烯复合材料进行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抗菌剂粉体的添加量为PP的2‰时,抗菌率就能达到99%以上,制备出的抗菌PP塑料具有优异、长效的抗菌性能。在捏合法、单螺杆挤出法和双螺杆挤出法三种方法制备抗菌母粒的共混工艺中,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双螺杆挤出法制备抗菌母粒,再将其添加到PE中制成抗菌塑料的方法最可行,制成的抗菌聚合物抗菌效果最好。添加抗菌母粒制备抗菌塑料的方法能够使抗菌剂集中并均匀的分散在基体树脂的表面,并对基体树脂的力学性能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采用磷酸盐玻璃载银抗菌剂和Biofoam发泡专用液体抗菌剂制成了微孔发泡抗菌聚合物,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孔发泡抗菌PP既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又具有长效的抗菌性能。并且微孔发泡与抗菌具有协同作用,微孔发泡抗菌PP与未加抗菌剂的纯发泡样相比,其抗拉强度略有降低,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和室温冲击强度都有所升高,密度略有增大。加入抗菌剂对发泡制品的发泡率、泡孔的数目和泡孔的分布情况影响不大,而且磷酸盐玻璃载银抗菌剂在发泡体系中还具有细化泡孔的效果。

宋治福[10](2006)在《抗菌聚合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首先,本论文对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高分子量季铵盐的抗菌机理进行了探讨,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高分子量季铵盐抗菌过程分为吸附细菌和杀灭细菌两个步骤。 其次,在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母粒时,加料速度应该控制在15r/min为宜;母粒中抗菌剂的含量应以10%为宜;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高分子量季铵盐,最高挤出加工温度为150℃;温度越高,玻璃载银抗菌剂变色越严重;温度对纳米铈载氧化锌没有影响。 再次,在使抗菌剂向塑料制品表面迁移研究时发现:选择低塑化温度的树脂、高融熔指数的树脂及控制载体树脂和基材树脂之间的相容性可以实现抗菌剂向塑料表面迁移,但应尽量选择与基材树脂相容性较好的树脂做载体,以免影响制品的性能。 最后,用优化后的工艺制备三种抗菌剂的塑料样板,检测抗菌样板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当纳米SiO2表面接枝高分子量季铵盐在LDPE中的含量为3%时,抗菌率为99.99%:抗菌样板经高温冲刷后,抗菌效果降低2%左右;当磷酸盐玻璃载银抗菌剂在PE中的含量为1‰时,抗菌率为97%左右;当磷酸盐玻璃载银在PE中的含量为3‰时,抗菌率为100%,抗菌样板经高温冲刷后,抗菌效果降低0.5%左右;纳米铈载ZnO在PE中的含量为2‰时,抗菌率大于95%,但是抗菌剂含量的增加不能使抗菌率大于98%,抗菌样板经高温冲刷后,抗菌效果降低7%左右。

二、家电用抗菌剂分类及其原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电用抗菌剂分类及其原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含铜抗菌钛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钛的基本特性
    1.2 钛合金的合金化及分类
        1.2.1 合金化元素
        1.2.2 钛合金分类
        1.2.3 α+β型钛合金
        1.2.4 热变形基本理论
    1.3 医用钛合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医用钛合金存在的问题
    1.5 医用钛合金的生物功能化
    1.6 植入用钛合金引发的细菌感染
    1.7 抗菌金属材料概述
        1.7.1 抗菌金属的特点
        1.7.2 抗菌金属的原理
        1.7.3 抗菌金属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1.8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
        1.8.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8.2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能谱分析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2.2.4 X射线衍射分析
        2.2.5 硬度测试
        2.2.6 拉伸性能测试
        2.2.7 细菌培养
        2.2.8 覆膜法
        2.2.9 细菌生物膜观察
        2.2.10 细菌活死染色
        2.2.11 细菌蛋白质及还原糖的渗漏检测
        2.2.12 ROS测定
        2.2.13 呼吸链脱氢酶活性
        2.2.14 过氧化氢酶活性
        2.2.15 谷胱甘肽测定
        2.2.16 脂质过氧化物测定
        2.2.17 基因组完整性测定
        2.2.18 EMA-PCR试验
        2.2.19 DAPI染色观察细菌
        2.2.20 细胞选取及培养
        2.2.21 DAPI染色观察细胞
        2.2.22 SEM细胞形貌观察
        2.2.23 钙黄绿素染色
        2.2.24 MTT
        2.2.25 细胞骨架
        2.2.26 乳酸脱氢酶试验
        2.2.27 细胞凋亡
        2.2.28 血液相容性
        2.2.29 血小板粘附
        2.2.30 电化学测试
        2.2.31 钛合金相变点的测定
        2.2.32 铜离子释放测定
        2.2.33 生物学铜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作用
        2.2.34 蛋白粘附
        2.2.35 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2.2.36 茜素红染色
        2.2.37 统计学分析
3 Ti-6Al-4V-xCu合金中Cu添加量的确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结论
4. Ti-6Al-4V-5Cu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热处理制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Ti-6Al-4V-5Cu合金的热变形行为研究
        4.4.2 热处理对Ti-6Al-4V-5Cu合金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结论
5. Ti-6Al-4V-5Cu合金的显微组织与Cu~(2+)溶出关系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Ti-6Al-4V-5Cu合金的显微组织
        5.4.2 Ti-6Al-4V-5Cu合金的x射线衍射分析
        5.4.3 Ti-6Al-4V-5Cu合金的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5.4.4 Ti-6Al-4V-5Cu合金的透射电镜观察
        5.4.5 Ti-6Al-4V-5Cu合金的Cu离子溶出
        5.4.6 Ti-6Al-4V-5Cu合金的离子溶出差异性分析
    5.5 本章结论
6. Ti-6Al-4V-5Cu合金的抗菌性能及其机理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4 统计学分析
    6.5 实验结果与讨论
        6.5.1 DAPI染色
        6.5.2 活死染色
        6.5.3 生物学铜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浓度测定
        6.5.4 细菌中蛋白质及还原糖的检验
        6.5.5 细菌中ROS产物
        6.5.6 细菌氧化应激指标
        6.5.7 细菌基因表达
        6.5.8 Ti-6Al-4V-5Cu合金对大肠杆菌的作用
        6.5.9 抗菌机理分析
    6.6 本章结论
7. Ti-6Al-4V-5Cu合金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及促成骨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3 实验方法
    7.4 统计学分析
    7.5 实验结果与讨论
        7.5.1 MCT3-E1细胞特征
        7.5.2 细胞形态SEM观察
        7.5.3 DAPI染色
        7.5.4 细胞骨架
        7.5.5 细胞增殖
        7.5.6 乳酸脱氢酶
        7.5.7 细胞凋亡
        7.5.8 急性溶血实验
        7.5.9 血小板粘附实验
        7.5.10 蛋白粘附实验
        7.5.11 碱性磷酸酶测定
        7.5.12 茜素红染色
    7.6 抗菌性能与细胞相容性的矛盾性讨论
    7.7 本章结论
8. Ti-6Al-4V-5Cu合金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
    8.3 实验方法
    8.4 实验结果与讨论
        8.4.1 Ti-6Al-4V-5Cu合金在0.9%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8.4.2 Ti-6Al-4V-5Cu合金在Hank's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8.5 本章结论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9.3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2)反应性挤出制备抗菌LDPE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塑料包装材料概述
        1.1.1 塑料包装材料
        1.1.2 抗菌塑料的研究现状
    1.2 抗菌剂及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1.2.1 无机抗菌剂
        1.2.2 有机抗菌剂
        1.2.3 复合抗菌剂
    1.3 塑料抗菌剂引入方式及发展趋势
        1.3.1 涂覆和复合
        1.3.2 配位键固定抗菌官能团
        1.3.3 共价键固定抗菌官能团
        1.3.4 抗菌剂的发展趋势
    1.4 反应挤出
        1.4.1 反应挤出的原理及特点
        1.4.2 反应挤出的应用和发展
        1.4.3 聚烯烃自由基接枝反应
    1.5 抗菌性能评测
        1.5.1 抗菌剂的抗菌性的评测
        1.5.2 抗菌塑料抗菌性的评价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机抗菌剂季鏻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2.2 主要设备
    2.3 实验内容
        2.3.1 亲核取代反应制备抗菌剂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鏻
        2.3.2 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鏻的结构表征
        2.3.3 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鏻的热性能
    2.4 抗菌剂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鏻的抗菌性能
        2.4.1 抑菌圈法测定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鏻抗菌性
        2.4.2 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鏻的MIC值
        2.4.3 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鏻的抗菌性
        2.4.4 对乙烯基苄基三丁基氯化鏻不同pH值下的抗菌性
    2.5 小结
第三章 熔融挤出法制备抗菌LDPE与性能研究
    3.1 熔融接枝制备抗菌LDPE的机理
    3.2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3.3 主要设备
    3.4 实验内容
        3.4.1 引发剂加入量不同制备抗菌LDPE
        3.4.1.1 引发剂对抗菌LDPE抗菌性能的影响
        3.4.1.2 引发剂对抗菌LDPE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 抗菌剂加入量不同制备抗菌LDPE
        3.4.2.1 抗菌剂对抗菌LDPE抗菌性能的影响
        3.4.2.2 抗菌剂对抗菌LDPE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 挤出温度不同制备抗菌LDPE
        3.4.3.1 挤出温度对抗菌LDPE抗菌性能的影响
        3.4.3.2 挤出温度对抗菌LDPE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抗菌LDPE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4.2 主要设备
    4.3 实验内容
        4.3.1 抗菌LDPE膜的制备
        4.3.2 抗菌LDPE膜的抗菌性能
        4.3.3 抗菌LDPE膜的物理力学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载银氧化锌晶须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ZnO抗菌材料研究进展
    1.3 ZnO抗菌活性调控
        1.3.1 表面贵金属沉积
        1.3.2 元素掺杂
    1.4 纳米银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1.5 空间设备中微生物的研究
    1.6 抗菌高分子复合材料
    1.7 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
        1.7.1 抑菌环试验
        1.7.2 最小抑菌浓度
        1.7.3 贴膜法实验
        1.7.4 抗菌材料长效性
    1.8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n-Ag/T-ZnO的制备与抗菌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n-Ag/T-ZnO的制备
        2.1.2 抑菌环实验
        2.1.3 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结构和形貌分析
        2.2.1.1 晶体结构分析
        2.2.1.2 形貌观察
        2.2.1.3 XPS
        2.2.2 n-Ag/T-ZnO抗菌性能
        2.2.3 n-Ag/T-ZnO对不同菌种抗菌性能影响
        2.2.4 载银量对T-ZnO抗菌性能影响
    2.3 小结
第3章 n-Ag/T-ZnO抗菌活性机理探讨
    3.1 实验部分
        3.1.1 H_2O_2检测
        3.1.2 ·OH检测
        3.1.3 ·O~(2-)检测
        3.1.4 银离子析出量检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无光条件下抗菌活性物种
        3.2.2 模拟目光下的抗菌活性物种
        3.2.3 析出银离子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n-Ag/T-ZnO抗菌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4.1.2 样品的制备
        4.1.3 抗菌性能检测
    4.2 结果与讨论
    4.3 小结
第5章 抗菌复合材料长效性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样品的制备和抗菌性能检测
        5.1.2 长效性评价
    5.2 结果与讨论
        5.2.1 n-Ag/T-ZnO/PP抗菌长效性
        5.2.2 n-Ag/T-ZnO/PP银离子析出分析
        5.2.3 n-Ag/T-ZnO/LDPE自然老化试验
    5.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利用含钛高炉渣制备陶瓷的实验研究及其抗菌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含钛高炉渣的概述
        1.1.2 含钛高炉渣的利用现状
    1.2 陶瓷的概述
        1.2.1 陶瓷的分类
        1.2.2 陶瓷原料
        1.2.3 陶瓷主要制备工艺
    1.3 抗菌材料概述及分类
        1.3.1 抗菌材料概述
        1.3.2 抗菌材料的种类
        1.3.3 抗菌材料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4 无机抗菌材料概述
    1.5 光催化型抗菌材料抗菌机理
    1.6 抗菌陶瓷概述
        1.6.1 抗菌陶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2 抗菌陶瓷的应用潜力
    1.7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7.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料及制备工艺
    2.1 实验原料
        2.1.1 含钛高炉渣
        2.1.2 粘土
        2.1.3 叶腊石
        2.1.4 石英
        2.1.5 钾长石
        2.1.6 粘结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工艺流程
        2.3.1 原料处理
        2.3.2 坯料制备
        2.3.3 坯料成型
        2.3.4 坯体干燥
        2.3.5 高温烧结
        2.3.6 样品处理
        2.3.7 制釉
    2.4 测试及分析方法
        2.4.1 物理性能测试
        2.4.2 微观性能分析
第3章 陶瓷的制备与烧成
    3.1 陶瓷坯体的制备与烧成
        3.1.1 坯料配方
        3.1.2 高炉渣用量的确定
        3.1.3 坯体的制备过程
        3.1.4 坯体烧成制度的确定
        3.1.5 烧成正交优化实验
        3.1.6 正交实验直观分析
    3.2 陶瓷釉的制备与烧成
        3.2.1 釉料配方
        3.2.2 釉料的制备
        3.2.3 釉烧制度的确定
        3.2.4 釉烧正交优化实验
        3.2.5 正交实验直观分析
        3.2.6 理化性能优化实验
        3.2.7 微观分析
    3.3 坯釉结合性能分析
    3.4 一次烧成与二次烧成的比较
    3.5 小结
第4章 陶瓷的抗菌性能
    4.1 抗菌实验
        4.1.1 抗菌陶瓷的抗菌性能评价
        4.1.2 实验条件
        4.1.3 抗菌实验过程
        4.1.4 坯料抗菌测试
        4.1.5 釉料抗菌测试
        4.1.6 光照抗菌测试
        4.1.7 抗菌结果分析及改进
    4.2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载银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抗菌塑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银的发展史
        1.1.2 纳米银的特殊效应
        1.1.3 纳米银的抗菌性能
        1.1.4 抗菌机理
    1.2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纳米银的应用
        1.3.1 润滑剂
        1.3.2 抗菌应用
        1.3.3 热性能
        1.3.4 纳米电子器件
        1.3.5 催化剂
        1.3.6 电磁屏蔽
        1.3.7 生物化学传感器
    1.4 载银二氧化钛抗菌剂的研究现状
    1.5 抗菌塑料的研究现状
        1.5.1 抗菌塑料的发展
        1.5.2 抗菌塑料现存的问题
        1.5.3 抗菌塑料的发展趋势
    1.6 本研究的出发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银粒子在微乳液中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纳米银的制备
        2.2.3 表征方法
        2.2.4 纳米银抗菌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gN0_3浓度对纳米银形成的影响
        2.3.2 抗坏血酸溶度对纳米银形成的影响
        2.3.3 W值对纳米银形成的影响
        2.3.4 纳米银的TEM表征
        2.3.5 纳米银的抗菌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Ti0_2/Ag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表征方法
        3.2.4 抗菌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学性能分析
        3.3.2 形貌分析
        3.3.3 XRD分析
        3.3.4 抗菌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银二氧化钛抗菌PP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载银二氧化钛的改性
        4.2.3 载银二氧化钛抗菌PP母粒的制备
        4.2.4 抗菌PP塑料的制备
        4.2.5 力学性能测试
        4.2.6 抗菌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载银二氧化钛在PP母粒中的分散性
        4.3.2 抗菌剂添加量对抗菌PP母粒抗菌性能的影响
        4.3.3 抗菌PP母粒的抗菌缓释性能研究
        4.3.4 抗菌PP塑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抗菌聚乙烯塑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提出
    1.1 抗菌剂概述
        1.1.1 抗菌剂的概念及种类
        1.1.2 抗菌剂抗菌机理
        1.1.3 抗菌剂国内外开发现状
    1.2 抗菌剂抗菌性能测试
        1.2.1 细菌数量测定方法
        1.2.2 抗菌剂抗菌性评价方法
    1.3 抗菌塑料概述
        1.3.1 抗菌塑料的发展
        1.3.2 抗菌塑料现存问题
        1.3.3 抗菌塑料的发展趋势
    1.4 纳米抗菌塑料制备
        1.4.1 无机粉体表面改性
        1.4.2 表面改性效果评价
    1.5 抗菌塑料性能评价
        1.5.1 抗菌性能测试
        1.5.2 抗菌的持久性
    1.6 聚乙烯简介及发展概况
    1.7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1.7.1 课题提出
        1.7.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工艺流程
    2.5 Eli的表面改性
    2.6 试样制备
    2.7 试样分析与测试
        2.7.1 拉伸强度性能
        2.7.2 抗老化性能
        2.7.3 非等温结晶性能
        2.7.4 毛细管流变性能
        2.7.5 抗菌性能
        2.7.6 抗菌性持久性
        2.7.7 负离子释放量
        2.7.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li表面改性及结构与性能分析
    3.1 表面改性工艺条件
        3.1.1 偶联剂用量的影响
        3.1.2 分散介质的影响
    3.2 表面改性原理
    3.3 改性效果表征方法
    3.4 Eli表面改性最佳条件的确定
        3.4.1 偶联剂种类的确定
        3.4.2 偶联剂用量的确定
        3.4.3 反应时间的确定
    3.5 红外光谱分析
    3.6 透射电镜(TEM)分析
    3.7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LDPE/Eli抗菌塑料性能研究
    4.1 Eli对LDPE/Eli抗菌塑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4.2 LDPE/Eli抗菌塑料的抗老化性能
    4.3 LDPE/Eli抗菌塑料的非等温结晶性能
        4.3.1 不同Eli含量对抗菌塑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4.3.2 不同降温速率对抗菌塑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4.3.3 Eli填充LDPE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4.3.4 非等温结晶活化能
    4.4 LDPE/Eli抗菌塑料的流变性能
        4.4.1 Eli表面改性对抗菌塑料流变行为的影响
        4.4.2 Eli含量对抗菌塑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5 LDPE/Eli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
    4.6 LDPE/Eli抗菌塑料的抗菌持久性
    4.7 LDPE/Eli抗菌塑料的负离子释放量
    4.8 Eli在LDPE/Eli抗菌塑料中的分散性
    4.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LDPE/Eli/ZPT抗菌塑料性能研究
    5.1 ZPT对LDPE/Eli/ZPT抗菌塑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5.2 LDPE/Eli/ZPT抗菌塑料的抗老化性能
    5.3 LDPE/Eli/ZPT抗菌塑料非等温结晶性能
        5.3.1 不同ZPT含量对抗菌塑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5.3.2 不同降温速率对抗菌塑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5.4 LDPE/Eli/ZPT抗菌塑料的流变性能
        5.4.1 LDPE/Eli/ZPT抗菌塑料剪切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5.4.2 LDPE/Eli/ZPT抗菌塑料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5.5 LDPE/Eli/ZPT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
    5.6 LDPE/Eli/ZPT抗菌塑料的抗菌持久性
    5.7 LDPE/Eli/ZPT抗菌塑料的负离子释放量
    5.8 Eli和ZPT在LDPE/Eli/ZPT抗菌塑料中的分散性
    5.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透气型LDPE复合材料的结晶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乙烯的结构、性能与改性
        1.1.1 低密度聚乙烯的结构性能及应用
        1.1.2 聚乙烯的改性
    1.2 微孔膜的研究进展
        1.2.1 微孔膜的制备方法
        1.2.2 微孔膜的透气原理
        1.2.3 微孔膜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1.3 抗菌膜的研究与进展
        1.3.1 抗菌剂的种类
        1.3.2 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
        1.3.3 抗菌膜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1.4 聚合物结晶研究方法和表征方法
        1.4.1 聚合物结晶研究方法
        1.4.2 结晶结构的表征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器材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薄膜的制备
        2.2.1 无机填料复合膜的制备
        2.2.2 热塑性弹性体共混膜的制备
        2.2.3 LDPE共混复合膜的制备
    2.3 薄膜的基本性能测试
        2.3.1 力学性能的测定
        2.3.2 气体透过性能的测定
        2.3.3 水蒸气透过性能的测定
        2.3.4 DSC的测定
        2.3.5 偏光显微镜对聚合物结晶结构的观察
        2.3.6 抗菌性能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无机填料对LDPE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3.1.1 无机填料对LDPE复合膜结晶性能的影响
        3.1.2 无机填料对LDPE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1.3 无机填料对LDPE复合膜透气性能的影响
        3.1.4 无机填料对LDPE复合膜水蒸气透过性能的影响
    3.2 热塑性弹性体对LDPE共混膜性能的影响
        3.2.1 热塑性弹性体对LDPE共混膜结晶性能的影响
        3.2.2 热塑性弹性体对LDPE共混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热塑性弹性体对LDPE共混膜透气性能的影响
        3.2.4 热塑性弹性体对LDPE共混膜水蒸气透过性能的影响
    3.3 抗菌剂对LDPE共混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3.3.1 抗菌剂对LDPE共混复合膜结晶性能的影响
        3.3.2 抗菌剂对LDPE共混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抗菌剂对LDPE共混复合膜透气性能的影响
        3.3.4 抗菌剂对LDPE共混复合膜水蒸气透过性能的影响
        3.3.5 抗菌剂对LDPE共混复合膜抗菌性能的影响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8)无机纳米抗菌剂在透明PE薄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抗菌剂研究现状
    1.3 抗菌聚合物的研究情况概述
    1.4 纳米复合材料
    1.5 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
第二章 课题来源与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设想
    2.3 课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4 制备抗菌聚合物的实验方案
    2.5 实验所做的工作
第三章 实验研究方案与试样的性能表征
    3.1 实验部分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抗菌PE薄膜的抗菌性能检测
    3.4 纳米ZnO抗菌PE塑料的长效抗菌性能检测
    3.5 机理讨论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SiO_2-W-SYJ的制备及其在PE薄膜中应用的性能研究
    4.1 实验
    4.2 反应原理
    4.3 实验过程
    4.4 结果与讨论
    4.5 SiO_2-W-SYJ抗菌剂及其作用机理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抗菌剂与抗菌聚合物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聚合物的研究情况概述
    1.2 抗菌剂的概念、种类、特点及其抗菌机理
        1.2.1 抗菌剂的概念
        1.2.2 抗菌剂的分类及其对微生物的抗菌作用
        1.2.3 塑料用抗菌剂的种类、特点及其抗菌机理
    1.3 影响抗菌剂抗菌性能的主要因素
    1.4 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
    1.5 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
    1.6 抗菌塑料的应用现状
    1.7 抗菌塑料的发展前景
    1.8 抗菌塑料研究的关键问题与解决办法
第二章 课题来源与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课题来源
    2.2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2.3 课题的创新点和先进性
    2.4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实验研究方案与试样的性能表征
    3.1 制备抗菌聚合物的实验方案
    3.2 抗菌剂的选取
    3.3 抗菌母粒及抗菌塑料的制备
    3.4 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检测
    3.5 抗菌剂MIC值的测定
    3.6 抗菌剂抑菌圈法测试
    3.7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3.8 实验采用的检测与表征手段
第四章 Ce~(4+)/ZnO复合抗菌剂的合成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Ce~(4+)/ZnO复合抗菌剂的制备
    4.3 Ce~(4+)/ZnO复合抗菌剂的表征与性能研究
    4.4 Ce~(4+)/ZnO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机理探讨
    4.5 以Ce~(4+)/ZnO复合抗菌剂制备的抗菌聚合物的性能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磷酸盐玻璃载银抗菌剂及以其制备的抗菌塑料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磷酸盐玻璃载银抗菌剂的表征与性能研究
    5.3 磷酸盐玻璃载银抗菌剂的抗菌机理探讨
    5.4 磷酸盐玻璃载银抗菌聚合物的性能研究
    5.5 磷酸盐玻璃载银抗菌剂的添加对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抗菌母粒的不同加工方法对抗菌塑料的影响
    6.1 引言
    6.2 制备抗菌母粒的工艺参数
    6.3 抗菌母粒的不同加工方法对塑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6.4 抗菌母粒的不同加工方法对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微孔发泡抗菌聚合物的研究
    7.1 引言
    7.2 Biofoam发泡专用抗菌剂的表征与性能研究
    7.3 微孔发泡抗菌聚合物的制备
    7.4 微孔发泡抗菌聚合物抗菌性能的研究
    7.5 抗菌剂的添加对微孔发泡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7.6 微孔发泡抗菌聚合物微观结构分析
    7.7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抗菌聚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菌塑料的发展历程
    1.3 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
    1.4 塑料用抗菌剂分类及作用机理
        1.4.1 无机系抗菌剂
        1.4.2 有机系抗菌剂
        1.4.3 复合类抗菌剂
    1.5 抗菌塑料的国内外进展
    1.6 抗菌塑料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2.1 课题的来源和创新点
    2.2 设计原理和技术路线
    2.3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纳米SiO_2表面接枝高分子量季铵盐抗菌机理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SiO_2表面接枝高分子量季铵盐抗菌机理的研究
    3.4 小节
第四章 抗菌母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4.2.3 抗菌塑料板的制备
        4.2.4 抗菌塑料抗细菌性能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挤出机加工温度对抗菌剂的影响
        4.3.2 挤出机的加料速度对抗菌剂的影响
        4.3.3 母粒的浓度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载体树脂和基材树脂的流动性对抗菌粉体向表面迁移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5.2.3 扫描电镜观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载体树脂的流动性对抗菌粉体向塑料表面迁移的影响
        5.3.2 基材树脂的流动性对抗菌粉体向塑料表面迁移的影响
        5.3.3 载体树脂塑化温度对抗菌粉体向塑料表面迁移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6.2.3 抗菌塑料样板的制备
        6.2.4 抗菌塑料抗细菌性能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抗菌剂用量对抗菌塑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6.3.2 抗菌塑料的抗菌长效性
    6.4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原创性声明
使用授权的声明

四、家电用抗菌剂分类及其原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含铜抗菌钛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马政.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2]反应性挤出制备抗菌LDPE及其性能研究[D]. 段婷婷. 郑州大学, 2012(10)
  • [3]载银氧化锌晶须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研究[D]. 段惺.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4]利用含钛高炉渣制备陶瓷的实验研究及其抗菌性的探讨[D]. 王微. 东北大学, 2010(03)
  • [5]载银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抗菌塑料中的应用[D]. 林峰. 湖南工业大学, 2010(03)
  • [6]抗菌聚乙烯塑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慧丽.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7]透气型LDPE复合材料的结晶结构与性能研究[D]. 李小科. 天津科技大学, 2009(S1)
  • [8]无机纳米抗菌剂在透明PE薄膜中的应用[D]. 孙军平. 贵州大学, 2008(02)
  • [9]抗菌剂与抗菌聚合物的性能研究[D]. 李侠. 贵州大学, 2007(04)
  • [10]抗菌聚合物的研究[D]. 宋治福. 贵州大学, 2006(11)

标签:;  ;  

家用电器抗菌剂的分类及原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