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联通构建智能综合业务平台

甘肃联通构建智能综合业务平台

一、甘肃联通构造智能综合业务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沈海燕[2](2019)在《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移动逐步从语音服务向数据服务转变,它面临着如收入增长下降、行业和跨界竞争加剧以及制度约束的各种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作为信息管道的先天优势,中国移动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平台——“和生活”平台,高度符合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它已成为中国移动的战略工作和公司转型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探讨了国内外无线城市的发展历程、模式和趋势,梳理了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平台发展历程和现状,以此找出“和生活”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为指导,结合内部问卷调查,提出创新及改进方案,从而整合各个产业链,打造全新的生态系统,助力中国移动在万物互联时代的业务转型,也为商业模式创新理论在现实应用提供参考。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客户细分粗泛、价值主张表面化、渠道通路单一、客户粘度不够、收入来源局限、核心资源未充分挖掘、关键业务同质化、制度保障缺失等。(2)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拥有四大创新驱动:如资源驱动、产品/服务驱动、客户驱动、财务驱动等。这四大驱动是“和生活”平台商业模式改进创新的源泉。(3)提出创新及改进建议:推进先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制度保障、创新营销、构建多边平台商业模式、推进结构调整和人才转型。(4)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设计赋予“和生活”平台全新的价值主张:对于中国移动是数据收集和变现的智能化应用聚合平台;对于大众客户是精准快速解决需求的生活服务平台。对于集团客户是精准营销、融资创业、管理决策、合作共享的综合信息化平台。

林振[3](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突发公共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对民众心态、社会稳定乃至政府信任都有重要的影响。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也成为了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和科学化的应对措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清晰集定性分析与两个案例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存在主体庞杂、职能交叉、工具使用单一、社会力量进入体系不足等情况。地方政府使用分散式的舆情采集处理系统,产生舆情信息系统不共享、“各自为政”,舆情信息分析维度单一和信息分析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具体治理方式上地方政府往往出现事前预警监测不足,治理手段粗放以及舆情主体难以形成协同一致等困境。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问题,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提出数据、工具和决策三要素协同治理模式。数据协同有助于将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协同联合,解决信息采集完整性差、共享难、舆情信息分析维度单一等问题,使得大数据情境下实时计算分析成为可能;工具要素协同能充分调动不同治理工具,打破组织层级以及政府部门与社会主体间的区隔,促进形成相对扁平化的网络组织关系,提升地方政府舆情危机的回应与治理效率;决策要素协同把各参与主体纳入治理体系,增进各治理主体互联互通,将以往“关门式”决策模式转变为“开门型”决策模式。为了实现数据、工具和决策三要素的协同模式,本文从组织关系重构、功能整合以及价值形塑造三个维度对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协同治理运行制度进行建构。首先,重构组织关系,建立协同伙伴型的组织关系。重点在于确立信息共享交互制度,明确协同伙伴关系;并通过统一协同决策平台以及引入会商制度,使得各参与主体能决策与执行统一,将有需要的主体联动起来,形成高度弹性、具有灵活度、多元化与科学度的决策组织,提升危机管理和舆情应对的效能;同时建立常规网络舆情治理协调小组,制定议事规则以及职责规范,并通过常规的工作活动制度明确任务边界。其次,基于三要素协同治理目标进行各主体的功能整合,并借助各地建立大数据管理局的契机,统一各政府职能部门数据标准、采集标准、设计架构、实时更新接入与统一数据平台相兼容,避免以往各主体产生的数据信息孤岛与使用孤岛,形成各主体基于网络舆情治理数据协同目标的功能整合。同时通过实时进行在线会商和远程合作,让协同治理问题以及发展高凝聚力变得可能,实现决策“执行”向“协商式决策”转变。最后,通过责任和激励制度培养利益协同价值理念,消除各职能部门的本位主义思想。建立量化的问责标准与定性的评价指引,重视常态化问责,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推广信息共享共赢的观念,以培育数据驱动决策的理念,确立资源与信息共享价值。

袁薏蓉[4](2017)在《运营商流量优化中DNS精确引导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各运营商进行全业务经营后,竞争日益激烈,竞争手段也曾出不穷。但大多是从降低资费和提升现有网络质量两个方面着手,以此来占领市场配额,保住既有市场。从长远来看,降低资费的成效只起到了暂时性作用,虽然可以以此激励,但长效发展还是应以提升客户感知、保证网络质量为有力手段。现今,各种网络应用及高清点播等业务对网络质量的时延要求很高,为了加快用户的访问速度,保证用户在访问相关内容时,选择运营商自有网内的服务器资源,各内容服务商在运营商的网内部署了CDN服务器。DNS精确引导系统是根据《中移铁通公司互联网DNS引导优化指导意见》所做的互联网流量优化系统,本文结合中移铁通甘肃分公司互联网流量运营现状,以提高免费流量占比,节约出口费用,提出建设一套完善的、安全的DNS流量分析、精确引导系统,从而提升用户感知,为公司的互联网运营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中中移铁通甘肃分公司DNS精确引导系统建设为背景,从DNS强制递归、网络资源探测、数据分析、CDN运营、系统安全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设计。针对网内用户使用外网DNS比例较高的情况,本文结合HttpDNS的原理设计了DNS强制递归的优化方案,实现了将用户请求的目标DNS(外网)地址转换为铁通DNS地址的功能,降低了流量摊分成本;针对目前铁通本网DNS无法智能解析移动及其他免费资源的情况,提出了网络资源探测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移动与铁通网内资源的共享,提升了用户的上网感知;针对网络CDN内容资源建设盲目的问题,本文通过大数据的深入挖掘,给出了精确的用户上网行为分析方案,为互联网资源内容的引入奠定了数据基础。通过设计建设DNS精确引导系统,可有效引导用户的出网流量,合理共享利用移动网内资源,并通过CDN资源的合理布局,提升了用户访问体验。

金巍[5](2015)在《电信产业投资决策的智能评价模型分析》文中提出近几年,电信运营商面临着收入增速放缓、利润率下降、竞争日趋激烈、基础业务增长乏力、移动互联网时代业务的冲击以及电信运营商逐渐被边缘化等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主动求变以应对挑战和变局,纷纷提出了战略转型的目标。投资并购是电信运营商拓增收入、应对挑战和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横向投资收购进入潜在市场,实现电信运营商资源整合和规模效应,提升企业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纵向拓展产业链上下游领域,获取企业所需资源和能力,建立除语音和传统数据业务之外的内容与服务优势,布局移动互联网,丰富用户体验。电信运营企业属于产业更新换代比较快速的技术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提供支持。在互联网时代,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当前的电信行业正由传统通信模式向互联网模式转型升级。新模式下,电信行业的投资形势更为复杂,既包括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投资,又包括产业扩张方面的投资。其中,2013年全国电信业务固定资产投资已达3721.9亿元。借鉴国外电信企业运营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投资评价流程和制度,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决策、提升投资水平和国有资本的管理能力,满足创新的需求等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流程完整的投资评估体系有利于督促投资管理部门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避免低效率投资造成的损失。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电信投资理论、投资智能模型、投资决策模型、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进行梳理,对现有理论和研究的不足进行整理。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理论一是按照分析思路逐步展开,主要针对系统的业务流程改造进行的,具体执行并没有做详细分析;二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没有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研究,只研究单向模型,针对反馈模型方面并没有细化研究分析;从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参照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假说,而对于各省份的数据研究尚待深入。另一方面,研究的角度过于雷同,基本上都是对电信投资的当下状况进行模型研究,没有做详细的电信投资趋势分析和投资案例分析,对电信企业的下一步投资没有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因此,充分、深入研究电信投资决策问题对于电信科学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在经济学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整体分析了电信投资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Vodafone、日本DoCoMo、AT&T并购等全球电信企业投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系统回顾近年来国外典型电信行业投资并购情况,分析投资并购动向和具体案例,研究相关趋势,分析了投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总结了横向、纵向等投资趋势,为公司投资机会拓展提供支撑。进而通过对亚太运营商、北美运营商、西欧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的投资新领域案例分析,以指引电信企业未来投资方向,并为投资过程中如何科学评估提供研究基础。再次,为了使电信投资项目前评估后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本文以模糊数学方法为基础建构了电信投资项目前评估后评价体系模型。利用该评价模型创新性的解决了项目评估前和执行后评价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并提供不断修正的过程,根据反复实践数据使得评价模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得到了充分保障。本文还创新性地建立了适合电信行业投资分析的博弈模型,并通过实例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利用模型分析得出,单个电信企业通过投资增加自身发展的同时,如果不能够充分考虑行业的博弈反应,一己的强大不仅引发行业的重复投资,也可能导致行业整体负效应。最后,为了使本文对投资决策的研究工作更具系统性,本文对电信投资的宏观决策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深入分析2005—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电信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系统结构方程,分区域考察了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价值,在肯定电信投资对经济发展价值的同时,为电信投资的宏观决策提供了辅助的支撑观点。综上,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并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数据和模型分析为手段,以电信行业投资评价为切入点,将电信行业市场结构变化作为影响因素,分析论证了电信运营商投资决策行为,力图实现建立科学的投资增长点的发现模型、对电信投资的项目进行跟踪评价以及建立既定市场结构的期权博弈分析方法等三方面目标。

彭艳[6](2015)在《基于C2G平台的预付费漫游业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国际漫游的业务领域,已经成功实现了同构网络的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和异构网络的后付费国际漫游业务,但是由于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网络和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的通信协议和网络结构差异较大,实现异构网络之间的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困难重重。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的基于C2G (CDMA to GSM)国际漫游增值业务平台的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该业务是在CIN-SCF (CINtel Server Software Controling Framework,服务器控制框架)中间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实现的,能够允许CDMA网络的预付费用户进入GSM网络时,使用异构网络间的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包括预付费的语音业务和短信业务)。该业务通过分别扮演GSM网络的SCP(Service Control Point,业务控制点)和CDMA网络的SSP(Service Switching Point,业务交换点),能够处理GSM网络和CDMA网络的会话消息,解决了异构网络预付费业务实现中的会话机制不同、实时扣费和放音等关键性问题,从而实现GSM和CDMA网络之间的互通和互操作功能。本文从同构网络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和异构网络后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入手,分析了异构网络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的技术难点。通过对C2G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了业务需要实现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论文的核心是C2G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设计与实现,根据需求分析对业务进行模块的划分,同时解决了设计实现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随后,通过对该业务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验证了该业务能够实现功能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最后,作者对研究生期间的实习工作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展望了C2G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未来的扩展。

屈玉阁[7](2015)在《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已经深入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态势,竞争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大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坚力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数量与规模,更取决于信息和知识的积累。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型企业在资产、数量等方面具有一定规模,但其发展受到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获取子公司运营过程信息程度的制约,表现为不同信息结构对应的集分权管控模式,以及管控模式对应的流程结构,影响了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改变了大型企业信息结构,导致管控模式的变化,并引发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的改变。良好的企业运行机制是促使企业经营活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增强内在活力和对外应变能力,实现发展良性循环的机体保证。因此,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企业运行机制管控模式、企业信息能力、企业IT能力、信息化对企业运行机制结构与功能影响等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研究文献现状存在的不足开展研究。首先进行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与管控模式分析,确定大型企业信息结构、管控模式、流程结构、运行机制结构与功能等之间的关系,明确论文基本研究思路;分析信息化对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和管控模式影响;制定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设计目标和原则;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整体架构,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并分为五个子系统;第二,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运营保障支撑架构;第三,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信息能力;然后,阐述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流程维度与结构有序度,描述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向IT运营保障支撑架构提出战略和业务变化需求管理流程,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架构五个子系统服务组件。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信息能力模型,包括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流程层面微观信息能力、信息系统集成与投资建设形成的大型企业宏观信息能力、基于信息共享环境的大型企业群决策信息能力等三项内容。构建以企业级元数据为索引的大型企业数据保障支撑,建立基于云计算SaaS模式和SOA服务组件形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应用系统保障支撑;基于云计算IaaS模式,构建包括计算机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设备虚拟化等两项内容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技术平台保障支撑,从而完成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保障支撑整体集成架构相关内容研究。综合论文各章节研究成果,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实现过程。最后,以中国联通信息化建设案例,实证分析信息化对中国联通运行机制提升效果;以中国联通大ERP系统为案例,对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微观信息能力、宏观信息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以中国联通科技创新评审过程为样本,对基于信息共享环境的大型企业群决策信息能力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得出结论: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的本质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调整的过程。大型企业信息结构决定管控模式,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结构与功能取决于管控模式。优化信息结构是增强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功能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级元数据能够建立有序、高效的小世界网络拓扑形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信息共享环境提升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对子公司的控制能力,大型企业将逐渐采用集权的管控模式。以客户为中心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是信息成本最低的运行机制形式。采用服务组件的运行机制业务架构,以及采用SOA服务组件的IT保障支撑架构,能提升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的动态适应能力。信息共享环境改变企业运作流程拓扑结构,提升企业流程运行效率;一般情况下,采用星形拓扑形式的信息系统集成效能最高;信息化建设投资提高大型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和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要素整合环境;信息共享环境增强大型企业群决策能力。云计算模式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建立动态扩展IT支撑环境。中国联通信息化实践证明,信息化极大地增强促进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功能。通过研究,本文创建信息化与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互动的新架构;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微观、宏观以及群决策等三个层面信息能力模型,首创谱聚类与改进HITS算法相结合的大型企业多属性群决策新方法;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流程结构维度,创建以元数据链接形成的小世界网络拓扑形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构建大型企业IT运行保障支撑架构模型,设计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整体数据保障支撑结构,研究基于SaaS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应用保障支撑方式,说明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技术平台保障支撑形式。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研究,对大型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企业运行机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并促使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高效有序进行。

李生芳[8](2013)在《甘肃移动手机数据流量经营提升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信行业进入了全新的全业务运营时代。甘肃移动目前已经进入了企业发展的瓶颈期,传统语音业务快速萎缩,移动数据流量业务爆发式发展,用手机终端上网冲浪,或者通过手机应用软件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已经成为大部分用户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数据流量逐渐成为甘肃移动收入增长的新驱动力。本论文分析了甘肃移动内部、外部激烈变异的竞争发展环境,针对甘肃区域性的特点,和甘肃移动及数据流量业务发展快速的基本情况,而区域内部良好的先决竞争环境,从通信行业发展现状、行业政策环境、省内电信运营商竞争态势、区域移动通信消费需求分析等综合环境与运营流程出发,借鉴国外通信行业竞争战略,运用SWOT理论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流量经营中存在的网络质量下降、“增量不增收”、少数人成为“耗损大户”、2G网络压力过大、客户投诉增加等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围绕如何做好手机数据流量经营,提出了手机数据流量的网络支撑和产品提升措施、目标客户细分和精确化营销措施、新型资费套餐设计和价格定价措施、渠道建设和体验式营销提升措施、手机终端营销等五个方面措施,论文最后对如何实施提升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何仲[9](2013)在《我国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及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指出电信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系统中重要的基础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转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其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用户需求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我国电信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我国电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现状是什么?电信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什么?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协调?如何确保电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持续支撑国民经济增长?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以下内容并取得如下成果:首先,评价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现状。用HHI指数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投资效益、业务发展、通信能力建设、生产效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失衡状况有所好转,服务水平快速提高,资费水平继续下降,生产效率整体水平较高,有力的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分析电信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把握电信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产业地位。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和增长效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电信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电信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综合来看,我国电信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积极效应。再次,评价我国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以使电信产业能够更合理地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最优化理论,构建了动态评价模型,对我国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整体上我国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是不协调的,且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区域的协调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差,而电信投入冗余是导致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以转型平台化运营及发展云计算为契机,盘活资源利用效率等政策建议。最后,制定我国电信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电信产业可持续发展,并持续地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我国电信产业所面临的新的竞争层次、产业格局、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产业利润源泉等基础上,并结合大数据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电信产业全业务平台化运营的战略转型目标,构建了全业务平台模型及生态系统模型,并对平台成员间的协同竞争关系进行了演化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利益分配机制、平台使用成本和激励机制都将对博弈过程的演化方向及最终稳定状态的形成产生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了平台生态圈的协同成长机制。

王晨奎[10](2013)在《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文中指出过去几十年中,全球通信行业都保持了稳定高速发展态势,信息技术和电信产业的发展加快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卫星、光学纤维、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因特网和万维网的不断进步大大地改善了全球通信状况,降低通信成本,增进各地区交流合作,促进生产和市场全球化运作。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电信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多次拆分重组引入竞争机制。2008年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重新拆分整合重组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这是继1994年成立中国联通以推动双寡头竞争格局,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剥离和2001年南北拆分中国电信打破固网单一垄断后,更大规模的电信市场重组。重组之后全行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2011年,全行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11772亿元,实现电信业务收入9880亿元,全国电话用户净增1.18亿户,总数累计达到12.7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56亿户,新增3020万户。但是目前电信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且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电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既扩展电信业理论研究的内涵,又对中国电信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梳理、整理的基础上,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将非参数测度方法引入到电信业生产率研究中,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与生产率增长进行研究。在数据的调研方面采取文献调查、社会调查和专家咨询的方式,在数据计算处理方面,综合运用Eviews5.1软件、Deap2.1软件、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辅助运算分析。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三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研究及现状分析,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第三部分提出对策建议。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及现状分析。本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1、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首先从生产率的定义入手,阐明本文研究的内容;其次对效率、生产率及其生产率增长的测量进行说明,最后简单归纳生产率的测度方法。2、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首先明确电信业的基本概念,从电信的定义入手,深入挖掘电信业的内涵,明确本文研究对象为狭义的电信业——电信运营服务业,在此基础上对电信业的经济特征和服务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将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分析,从电信运营商角度分析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并总结中国电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最后,从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电信网络能力、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效益、地域发展差异、省级电信业发展及基础电信运营商等角度对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做深入剖析。第二部分,实证研究。本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研究的难点所在,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论文的核心部分。1、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研究。首先运用永续盘存法对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进行测算,并给出1952—2010年的电信业资本存量序列,到2010年资本存量已经突破9千亿元。其次,从电信业的直接贡献率、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及电信业价格对CPI的下拉作用等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最后,运用菲德模型测算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计算得到电信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产出,国民经济最终将增加3.007单位的产出。2、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测度实证研究。使用DEA方法中的CCR和BCC模型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进行测度。首先,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中国电信业在1983—2010年的28年间的生产率变化,看到这些年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在逐步提高,到2010年达到最佳效率水平,研究认为中国电信业改革卓有成效,并且证实引入竞争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论断。其次,用中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电信业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中国省际电信业生产率,看到各省电信业发展不平衡,生产率高低不一,所以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电信业发展采取的措施应该不同。3、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率测度实证研究。使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测度我国31个省电信业2003—2010年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时间角度和地域角度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各省电信业生产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而且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构成中,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贡献更大,但是处于不同区域的各省电信业发展程度还是各不相同,进而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电信业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应该不同。第三部分,对策建议。本文的最终落脚点,针对实证研究所得结论及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一方面从电信行业内部指出其发展重点,一是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二是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三是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四是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信息网络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从电信政策环境角度提出几点保障措施,第一,加强战略规划指导,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第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普遍服务机制;第三,强化电信资源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本文研究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研究方向、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进行反观思考,作者认为从中国电信业和其他国家电信业进行对比性研究,电信业投资、电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电信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技术轨道变迁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甘肃联通构造智能综合业务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联通构造智能综合业务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2)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所受限制
        1.3.1 研究方法
        1.3.2 所受限制
2.理论综述
    2.1 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
        2.1.1 商业模式的概念
        2.1.2 商业模式的作用
        2.1.3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参考模型
        2.1.4 商业模式式样总览
    2.2 商业模式创新
        2.2.1 商业模式创新的含义
        2.2.2 商业模式创新的要素
        2.2.3 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
    2.3 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3.无线城市商业模式研究
    3.1 无线城市的定义
    3.2 国内外无线城市发展历程和现状
        3.2.1 全球无线城市的发展历程
        3.2.2 国内无线城市的发展现状
        3.2.3 国外无线城市发展现状
    3.3 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发展历程
        3.3.2 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发展现状及分析(以福建公司为例)
    3.4 本章小结
4.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及改进
    4.1 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商业模式设计环境
        4.1.1 市场影响因素
        4.1.2 行业影响因素
        4.1.3 重要趋势
        4.1.4 宏观政策影响因素
    4.2 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商业模式创新驱动
        4.2.1 资源驱动
        4.2.2 产品/服务驱动
        4.2.3 客户驱动
        4.2.4 财务驱动
    4.3 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评估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会
        4.3.4 威胁
    4.4 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公司内部问卷调查及分析
    4.5 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创新及改进建议
        4.5.1 推进先进基础设施建设
        4.5.2 构建制度保障
        4.5.3 创新营销构建多边平台商业模式
        4.5.4 推进结构调整和人才转型
    4.6 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创新设计方案
    4.7 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应用场景示例
    4.8 本章小结
5.论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我国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框架与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3 网络化治理理论
    2.4 协同治理理论
3 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环境、特征、主体与工具
    3.1 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社会环境
    3.2 当前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3.3 当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主体
    3.4 当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工具
4 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4.1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4.2 案例选择与变量设置
    4.3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
5 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困境的案例研究:基于“周期—行为”分析路径
    5.1 案例分析路径: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与“碎片化”行动逻辑
    5.2 典型案例分析:佛山市环保事件与六安市教师讨薪事件
    5.3 诱发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困境的复合因素
6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协同治理模式构建
    6.1 大数据环境下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数据管理优化
    6.2 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舆情治理工具优化
    6.3 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舆情治理决策流程再造
7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协同治理体系的运行制度设计
    7.1 组织关系体制的重构:从命令控制型转为协同伙伴型
    7.2 功能整合:基于三要素协同治理目标导向
    7.3 价值形塑:基于制度培育与建设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运营商流量优化中DNS精确引导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2 DNS精确引导系统的需求分析及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2.1.1 系统的整体目标
        2.1.2 异网DNS处理模块需求分析
        2.1.3 资源调度模块需求分析
        2.1.4 数据分析模块需求分析
        2.1.5 系统安全性需求分析
        2.1.6 CDN模块需求分析
    2.2 DNS相关原理技术
        2.2.1 域名相关概念
        2.2.2 DNS解析原理
    2.3 CDN相关原理技术
        2.3.1 CDN组网结构
        2.3.2 CDN调度原理
    2.4 Anycast相关技术
        2.4.1 Anycast技术的优势
        2.4.2 Anycast技术在DNS网络中的应用
3 DNS精确引导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分析
    3.1 系统的整体设计
    3.2 系统功能分析
        3.2.1 异网DNS管理模块的设计
        3.2.2 资源拨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3 数据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4 系统安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5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3.2.6 CDN模块的设计
4 中移铁通甘肃分公司DNS引导系统建设方案
    4.1 系统建设方案及应用
        4.1.1 系统硬件架构
        4.1.2 设备选型
        4.1.3 设备配置计算
        4.1.4 系统配置
    4.2 系统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
    4.3 机房及其他
        4.3.1 机房环境
        4.3.2 硬件设备安装
        4.3.3 电源系统
    4.4 系统上线后效果评估
        4.4.1 各ISP域名优化情况
        4.4.2 收费出口流量优化情况
        4.4.3 用户感知优化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5)电信产业投资决策的智能评价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文献综述
        1.2.2 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评价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框架及逻辑结构
    1.4 本文研究的方法、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重点和创新
        1.4.3 研究的关键难点
第2章 电信投资决策相关理论、方法与模型研究
    2.1 投资项目决策理论
        2.1.1 概述
        2.1.2 投资项目决策的基本要求
        2.1.3 投资项目决策的依据
        2.1.4 投资项目决策的方法
        2.1.5 投资项目决策的保证体系
    2.2 实物期权理论
        2.2.1 概述
        2.2.2 利用实物期权方法进行企业投资决策的一般分析方法
        2.2.3 实物期权与企业的战略投资决策
        2.2.4 应用实物期权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2.2.5 建立灵活的投资决策系统
    2.3 博弈论及其应用
    2.4 帕累托最优理论、模型及应用
    2.5 纳什均衡模型
    2.6 电信投资决策方法
        2.6.1 现金流折现值计算的基本方法
        2.6.2 投资决策分析基本要素
        2.6.3 项目投资前评价的基本方法
        2.6.4 项目投资后评价的基本方法
    2.7 智能分析评价及模型
第3章 国内外电信业投资发展及趋势分析
    3.1 我国电信行业发展及其经济效应
    3.2 典型电信企业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3.2.1 英国沃达丰电信公司
        3.2.2 日本 NTT DoCoMo
        3.2.3 美国 AT&T
    3.3 电信行业投资并购趋势分析
        3.3.1 电信行业发展态势
        3.3.2 电信运营商通过投资并购实现战略转型
        3.3.3 国际电信运营商横向投资趋势
        3.3.4 国际电信运营商纵向投资趋势
        3.3.5 大型互联网公司投资并购趋势
第4章 电信投资项目决策评估、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引入模糊组理论完善电信投资决策
        4.1.1 模糊理论
        4.1.2 模糊组理论
        4.1.3 实例分析
    4.2 评估评价体系中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投资前评估,投资后评价体系
        4.2.2 评价模型设计
        4.2.3 实例验证
    4.3 小结
第5章 电信投资中博弈模型及其应用
    5.1 实证分析模型
        5.1.1 企业博弈模型
        5.1.2 专家系统
    5.2 实例验证
    5.3 投资优化案例
    5.4 小结
第6章 电信投资与区域均衡发展
    6.1 计量经济模型及数据、变量的选取
        6.1.1 理论模型设定
        6.1.2 计量模型设定
        6.1.3 变量及数据说明
    6.2 实证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6)基于C2G平台的预付费漫游业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背景
    1.2 论文内容
第二章 背景知识及相关技术介绍
    2.1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现状分析
        2.1.1 GSM同构网络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现状
        2.1.2 CDMA同构网络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现状
        2.1.3 异构网络后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现状
        2.1.4 异构网络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现状
    2.2 网络基础能力及实现技术
        2.2.1 GSM网基础业务能力及实现
        2.2.2 CDMA网基础业务能力及实现
    2.3 CIN-SCF平台介绍
        2.3.1 CIN-SCF的逻辑结构
        2.3.2 CIN-SCF业务平台结构图
        2.3.3 业务逻辑的开发和编译执行
第三章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需求分析
    3.1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概述
        3.1.1 业务的功能概述
        3.1.2 角色定义
        3.1.3 总体用例分析
    3.2 业务核心功能需求
        3.2.1 位置更新流程的用例分析
        3.2.2 主叫正常流程的用例分析
        3.2.3 主叫限制呼出流程的用例分析
        3.2.4 主叫通话中余额不足流程的用例分析
        3.2.5 发送短信流程的用例分析
    3.3 业务非功能性需求
第四章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组网设计方案
    4.2 系统平台的静态结构
    4.3 系统动态结构设计
        4.3.1 位置更新流程动态结构设计
        4.3.2 主叫正常流程动态结构设计
        4.3.3 主叫限制呼出流程动态结构设计
        4.3.4 主叫通话中余额不足流程动态结构设计
        4.3.5 发送短信流程动态结构设计
    4.4 数据库的设计方案
        4.4.1 数据库设计方法
        4.4.2 系统的数据分析
        4.4.3 系统数据库表设计
        4.4.4 系统数据库优化设计
    4.5 关键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4.5.1 利用会话映射机制解决GSM和CDMA网络会话机制不同的问题
        4.5.2 利用平台作为IP解决主叫呼出限制的放音问题
        4.5.3 利用在线计费系统解决预付费业务的实时计费问题
        4.5.4 利用双GT方案解决国内国际点码位数不匹配问题
第五章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开发工具及语言介绍
    5.2 位置更新业务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2.1 位置更新请求处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2.2 位置更新消息转换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 主叫业务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1 用户鉴权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2 OCS信用管控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3 呼叫接续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4 IP放音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5 呼叫释放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4 发送短信业务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第六章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测试
    6.1 单元测试
        6.1.1 白盒测试
        6.1.2 黑盒测试
    6.2 集成测试
        6.2.1 集成测试环境描述
        6.2.2 集成测试实施
    6.3 系统测试
        6.3.1 系统测试环境描述
        6.3.2 系统性能测试
    6.4 测试问题及改进方法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工作总结
    7.2 系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及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与管控模式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型企业
        2.1.2 大型企业管控模式
        2.1.3 大型企业信息结构
    2.2 大型企业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2.1 大型企业特征
        2.2.2 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3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与管控模式类型关系
        2.3.1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管控模式类型
        2.3.2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与管控模式类型关系
    2.4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管控模式现状
    2.5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管控模式类型选择与演变趋势
        2.5.1 影响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管控模式类型选择的因素
        2.5.2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管控模式演变趋势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化与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和管控模式关系分析
    3.1 企业信息化内涵与外延
        3.1.1 企业信息化内涵
        3.1.2 企业信息化外延
    3.2 大型企业信息化机理
        3.2.1 大型企业信息化过程涉及的信息技术
        3.2.2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控制过程
        3.2.3 信息系统对大型企业物质和能量资源的作用方式
        3.2.4 大型企业信息化产生的经济性效应和非经济性效应
    3.3 大型企业信息化现状、全面信息化企业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
        3.3.1 大型企业信息化现状
        3.3.2 全面信息化的大型企业特征
        3.3.3 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4 信息化对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与管控模式影响
        3.4.1 信息化对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的信息结构影响
        3.4.2 信息化对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管控模式的影响
    3.5 当前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功能欠佳原因探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结构功能分析与架构设计
    4.1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结构分析
        4.1.1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结构系统属性
        4.1.2 建立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结构模型
        4.1.3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结构优化分析
    4.2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结构功能分析
        4.2.1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功能特征
        4.2.2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
        4.2.3 信息化与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结构功能关系
    4.3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设计目标
    4.4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设计原则
        4.4.1 面向市场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
        4.4.2 群体智能协同决策原则
        4.4.3 基于数据驱动的原则
        4.4.4 集约化原则
        4.4.5 知识管理原则
    4.5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架构设计
        4.5.1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实现机理
        4.5.2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基本运行过程
        4.5.3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基本架构
        4.5.4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的构建过程
        4.5.5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运营保障支撑架构
        4.5.6 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架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架构服务组件构成与功能
    5.1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架构服务组件化分析
        5.1.1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服务组件化优势
        5.1.2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服务组件划分
    5.2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流程维度与结构有序度
        5.2.1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流程维度
        5.2.2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的结构有序度
    5.3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战略和业务变化需求类型与管理流程
        5.3.1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战略和业务变化需求类型
        5.3.2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战略和业务变化需求管理流程
    5.4 决策控制机制服务组件构成与功能
        5.4.1 决策控制机制一级服务组件构成
        5.4.2 决策控制机制二级服务组件构成与功能
        5.4.3 决策控制机制二级服务组件之间关系
    5.5 市场发展机制服务组件构成与功能
        5.5.1 市场发展机制一级服务组件构成
        5.5.2 市场发展机制二级服务组件构成与功能
        5.5.3 市场发展机制二级服务组件关系
    5.6 运营支撑机制服务组件构成与功能
        5.6.1 运营支撑机制一级服务组件构成
        5.6.2 运营支撑机制二级服务组件构成及功能
        5.6.3 运营支撑机制二级服务组件之间关系
    5.7 能力提供机制服务组件构成与功能
        5.7.1 能力提供机制一级服务组件构成
        5.7.2 能力提供机制二级服务组件构成及功能
        5.7.3 能力提供机制二级服务组件关系
    5.8 保障管理机制服务组件构成与功能
        5.8.1 保障管理机制一级服务组件构成
        5.8.2 保障管理机制二级组件构成及功能
        5.8.3 保障管理机制二级服务组件之间关系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信息能力模型研究
    6.1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信息能力内涵与外延
        6.1.1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信息能力内涵
        6.1.2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信息能力外延
    6.2 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信息能力模型
    6.3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流程层面微观信息能力
        6.3.1 信息共享环境对大型企业部门间沟通方式的改变
        6.3.2 信息共享环境对大型企业运营流程拓扑结构的改变
        6.3.3 大型企业信息系统流程拓扑结构与信息同步和凝聚
        6.3.4 信息共享环境与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集成分层形式的变化
    6.4 信息系统集成与投资建设形成的大型企业宏观信息能力
        6.4.1 信息系统体系经济效率演变
        6.4.2 大型企业宏观信息能力全生产率要素指标分解
    6.5 基于信息共享环境的大型企业群决策信息能力
        6.5.1 谱聚类与HITS算法在多属性群决策理论中应用情况
        6.5.2 大型企业多属性群决策过程阶段划分与基本要素
        6.5.3 基于信息共享环境的谱聚类算法基本步骤及应用方式研究
        6.5.4 HITS算法存在问题及其改进
        6.5.5 基于谱聚类与改进HITS算法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运营保障支撑架构内容及运行机制实现
    7.1 大型企业IT战略模式选择
    7.2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数据保障支撑
        7.2.1 大型企业信息资源治理原则
        7.2.2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数据保障支撑内容与设计原则
        7.2.3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数据支撑保障数据类型
        7.2.4 大型企业主数据
        7.2.5 大型企业元数据
        7.2.6 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
        7.2.7 大数据分析方式的构建
    7.3 基于SaaS模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应用系统保障支撑
        7.3.1 IT应用系统支撑保障支撑功能设计与评价标准
        7.3.2 基于SOA服务组件的IT应用系统支撑保障支撑模式
        7.3.3 SOA服务组件生存周期
        7.3.4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应用系统保障支撑知识管理模式
        7.3.5 建立基于SaaS模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应用系统保障支撑
    7.4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技术平台保障支撑
        7.4.1 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技术平台的组成
        7.4.2 基于云计算PaaS模式的服务器系统平台设计
        7.4.3 基于云计算IaaS模式的基础设施平台设计
    7.5 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保障支撑整体集成架构
    7.6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的实现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实证研究
    8.1 基于信息化的中国联通运行机制实现过程与效果
        8.1.1 背景
        8.1.2 基于信息化的中国联通运行机制总体架构
        8.1.3 基于信息化的中国联通决策控制机制实现过程与效果
        8.1.4 基于信息化的中国联通市场发展机制实现过程与效果
        8.1.5 基于信息化的中国联通运营支撑机制实现过程与效果
        8.1.6 基于信息化的中国联通能力提供机制实现过程与效果
        8.1.7 基于信息化的中国联通保障管理机制实现过程与效果
        8.1.8 实证研究结论
    8.2 基于信息化的中国联通信息能力实证分析
        8.2.1 基于信息化的中国联通微观信息能力实证分析
        8.2.2 基于信息化的中国联通宏观信息能力实证分析
        8.2.3 基于信息共享环境的中国联通决策信息能力实证分析
        8.2.4 实证研究结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甘肃移动手机数据流量经营提升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三) 论文研究框架
二、论文研究相关理论综述
    (一)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
    (二)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理论
    (三) STP理论
    (四) 7Ps营销理论
    (五) SWOT分析理论
    (六) 规模经济理论
    (七) 峰终定律
    (八) 体验营销
三、甘肃移动手机数据流量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 内部环境分析
    (二) 甘肃移动运营外部环境分析
    (三) 甘肃移动手机数据流量经营SWOT分析
    (四) 甘肃移动手机数据流量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甘肃移动手机数据流量经营提升措施
    (一) 数据流量经营之产品措施(网络支撑)
    (二) 数据流量经营之目标客户细分营销
    (三) 数据流量经营之价格措施
    (四) 数据流量经营之渠道精细管理和体验营销
    (五) 数据流量运营之终端措施
五、甘肃移动手机数据流量措施实施建议
    (一) 定期研究分析流量经营情况
    (二) 做好数据流量经营人才和知识储备
    (三) 打牢数据流量经营基础保障
六、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及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1.2.2 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1.2.3 电信产业生态系统
    1.3 研究定位、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定位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经济增长理论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
        2.1.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2.1.4 生产率与经济增长
        2.1.5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2 生态系统理论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3 共生理论
    2.3 协调发展理论
        2.3.1 协调发展理论的提出
        2.3.2 协调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2.3.3 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第三章 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3.1 电信产业改革历程分析
        3.1.1 电信产业市场重组
        3.1.2 电信产业上市私有化
    3.2 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2.1 电信市场总体结构分析
        3.2.2 移动业务市场结构分析
        3.2.3 固定业务市场结构分析
        3.2.4 新增业务市场结构分析
    3.3 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3.3.1 电信业投资及效益分析
        3.3.2 电信综合价格水平分析
    3.4 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3.4.1 电信产业市场表现分析
        3.4.2 电信产业通信能力分析
        3.4.3 电信产业生产效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电信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电信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4.3 电信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研究
        4.3.1 投入产出系数分析
        4.3.2 实证分析
    4.4 电信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4.4.1 电信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
        4.4.2 研究模型
        4.4.3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4.4.4 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内涵及评价方法
        5.2.1 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
        5.2.2 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
    5.3 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评价
        5.3.1 分析模型构建
        5.3.2 模型分析指标变量
        5.3.3 实证分析及结果讨论
    5.4 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策略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形势下我国电信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当前我国电信产业面临的产业环境分析
        6.2.1 新的竞争环境
        6.2.2 新的产业环境
    6.3 电信产业的平台化运营
        6.3.1 平台化运营策略的提出
        6.3.2 电信产业全平台模型
        6.3.3 电信产业业务平台模型
        6.3.4 电信产业生态系统模型
    6.4 平台生态圈协同成长分析
        6.4.1 平台供应商与平台方协同竞争演化博弈分析
        6.4.2 平台生态圈协同成长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10)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产率研究现状
    1.2.2 电信业生产率研究现状
    1.2.3 电信业生产率研究述评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2.1 生产率的内涵
    2.1.1 生产率的定义
    2.1.2 生产率定义的发展
    2.1.3 生产率的分类
2.2 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测量
    2.2.1 生产率水平的测量和比较
    2.2.2 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
    2.2.3 规模效率
    2.2.4 生产率增长和 TFP 指数的测量
2.3 生产率测度方法
    2.3.1 参数方法
    2.3.2 非参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电信业概述
    3.1.1 电信的定义
    3.1.2 电信业的内涵
    3.1.3 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3.1.4 电信业的功能
3.2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3.2.1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3.2.2 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
    3.2.3 中国电信业发展主要特点
3.3 中国电信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基础电信业务发展分析
    3.3.2 增值电信业务发展分析
    3.3.3 电信网络能力分析
    3.3.4 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3.3.5 电信业经营效益分析
    3.3.6 电信业地域发展差异分析
    3.3.7 省级电信业发展情况分析
    3.3.8 基础电信运营商发展情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研究
4.1 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的估算
    4.1.1 关键变量说明
    4.1.2 电信业资本存量的计算
    4.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4.2.1 电信业的直接贡献率
    4.2.2 电信业的拉动作用
    4.2.3 电信业价格对 CPI 的下拉作用
4.3 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4.3.1 模型设计
    4.3.2 指标选择说明
    4.3.3 实证研究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测度实证研究
5.1 生产率测度模型
    5.1.1 CCR 模型
    5.1.2 BCC 模型
5.2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研究
    5.2.1 指标选择说明
    5.2.2 实证研究结果
    5.2.3 研究结论
5.3 中国省际电信业生产率研究
    5.3.1 指标选择说明
    5.3.2 实证研究结果
    5.3.3 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测度实证研究
6.1 生产率增长测度模型
    6.1.1 距离函数
    6.1.2 Malmquist 指数测度
    6.1.3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6.2 指标选择说明
6.3 实证研究
    6.3.1 时间角度分析
    6.3.2 地域角度分析
    6.3.3 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提升对策研究
7.1 电信业重点发展方向
    7.1.1 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
    7.1.2 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
    7.1.3 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
    7.1.4 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信息网络绿色发展
7.2 电信政策保障措施
    7.2.1 加强战略规划指导,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7.2.2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普遍服务机制
    7.2.3 强化电信资源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7.2.4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甘肃联通构造智能综合业务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生活”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沈海燕. 厦门大学, 2019(12)
  • [3]我国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研究[D]. 林振.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运营商流量优化中DNS精确引导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袁薏蓉.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1)
  • [5]电信产业投资决策的智能评价模型分析[D]. 金巍. 吉林大学, 2015(08)
  • [6]基于C2G平台的预付费漫游业务的设计与实现[D]. 彭艳.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7]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研究[D]. 屈玉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8]甘肃移动手机数据流量经营提升措施研究[D]. 李生芳. 兰州大学, 2013(05)
  • [9]我国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及可持续性研究[D]. 何仲.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4)
  • [10]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D]. 王晨奎.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甘肃联通构建智能综合业务平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