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心理衰老的方法

减缓心理衰老的方法

一、延缓精神老化方法种种(论文文献综述)

伍麟,杨旸[1](2021)在《数字技术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心理价值》文中提出老年群体在数字技术物理接入、操作使用和实际效果等方面处于一定程度的不利地位。除了需要获得年轻人的精神鼓励和情感支持之外,老年人更需要具体实质操作上的帮助,通过合理的学习策略,尽快实现在数字技术领域从陌生到熟悉的转变。数字技术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心理价值体现为:维持老年人必要的社会互动促进心灵充实;延缓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下降保持合理行为;改善老年人信息参与能力的不足强化自尊体验;满足老年人健康信息的需要缓解衰老焦虑等方面。这些对于提升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具有显着意义。

朱子良[2](2021)在《整体运动知觉老化及其视觉机制的脑灰质结构基础》文中研究说明整体运动知觉(GMP)是一种重要的视知觉能力,指在一定的视觉场景中,个体将各个局部移动元素的轨迹整合成一个更有全局性的大刺激,并从中获取刺激运动速度和方向等信息。GMP的衰退可能反映或是引发其它认知功能的损害,可能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尽管目前已经累积了大量GMP老化的行为学层面的证据,但我们仍然对其老化的视觉机制和潜在的神经基础缺乏清晰的认识。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的衰退伴随着大脑灰质结构的改变。因此,本研究将对老年人GMP衰退及其视觉机制与脑灰质结构层面变化的关系进行探究,揭示GMP老化的脑机制。本研究采用经典的随机点阵范式(RDKs),获取了被试在两个正确率水平(70.71%和79.37%)和10种速度(1°/s-9.5°/s)下的运动一致性阈值(GMP行为指标);然后通过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s MRI)获取T1结构图像。研究1使用多体素模式分析(MVPA)对GMP老化相关的灰质结构变化进行了探讨。行为结果显示,老年人的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年轻人,结果验证了GMP的老化现象。MVPA结果显示,老年人视觉背侧通路中左侧V3、右侧V5/MT和右侧顶内沟(IPS)的灰质体积信号能够有效预测出被试的运动一致性阈值,并且老年人在这些区域的灰质体积显着小于年轻人。此外,结果还显示视觉背侧通路之外如额顶等脑区灰质体积的减少与GMP衰退之间的关系,这可能反应的是大脑的补偿效应。研究2对GMP老化潜在的视觉机制及其脑灰质结构基础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知觉模板模型(PTM)拟合GMP的行为表现,揭示老年人GMP老化的视觉机制(内部加法噪声、内部乘法噪声和排除外部噪声的能力中的一种或多种),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内部加法噪声更高,排除外部噪声的能力更弱。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更高的内部加法噪声与视觉背侧通路中左侧V3、右侧V5/MT更小的灰质体积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这表明老年人加工整体运动时抑制内部加法噪声能力的减弱,可能源自于视觉背侧通路相关脑区中灰质体积的改变。综上,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老年人GMP衰退及其视觉机制的脑灰质结构基础,对延缓GMP老化的实践并进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娜娜[3](2021)在《失智老人疗愈性护理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为当今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失智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更是成为考验我国养老服务和设施的一大难题。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设施中却鲜有独立的失智老人养老机构,只有个别养老设施会单独设立一层或一个区域用于接收失智老人。失智老人病情的特殊性,对其生存的空间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的养老设施多以老人身体层面的舒适度为主,对其精神层面的忽视无法满足失智老人的多重需求。笔者以失智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症和行为症状表现为依据,结合相关的环境理论,分析其对护理空间的需求,明确相对应的环境干预目标。通过对多种失智症非药物干预疗法的分析归纳,筛选出三种主要以环境要素作为媒介的干预疗法,分别是:怀旧疗法,感官刺激疗法,蒙台梭利照护法,分别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攫取其中有利于失智老人身心健康,延缓病情发展的环境干预要素。基于失智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对空间的需求维度,以失智老人作为第一视角,从空间环境的角度,将三种非药物干预疗法中的环境干预要素应用到失智老人的护理服务空间当中,并结合适老化、无障碍设计突显人文关怀。以帮助缓解失智老人特殊病症,延迟病情发展,建立支持性可延续的生活空间为目标,以提高空间运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配置,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为要务,对失智老人疗愈性护理空间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和要点,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中进行检验,以期为我国失智老人护理性服务空间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朱翠明[4](2021)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表现,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我们再一次面对的新时代转折的关口,这个关口不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作为普遍性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突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价值,不仅仅是将抓住“全面超越的历史机遇”,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起到前导与示范作用。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简称,本文将老龄化作为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研究在社会不同的阶段下,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同变动特征的原因,只有找寻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形成的原因,进而对老龄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出应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连续转变,而使人与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结果。因此,需要将现代化与老龄化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侧重点与前期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区别,虽然分析侧重的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为客观认识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确实无法脱离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所发生的连续转变,而孤立地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与人对立统一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度挖掘。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探寻社会中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从“因”着手,找到最为准确和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助力。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老龄化的研究现状。老龄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在老龄化的理论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最后,指出了创新与不足之处。由于研究侧重角度的不同,得到了一些较为有新意的见解,提出了未来人口衡定论,推测出人口年龄结构呈铅笔型形态等。第二章是文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主要的基础理论。主要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介绍国外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着手,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变的关系,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和共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总结了在不同人类社会阶段下体现出的不同人口特征,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深层挖掘归纳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经验教训。第四章在世界步入老龄化背景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关系变动情况及老龄化形成历程,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出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关系变动的原因,总结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原因,以及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老龄化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五章基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得到实际数据支撑,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黄金分割规律,推论出现代化进程中未来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并预测了中国至2050年各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第六章基于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优化人口政策、完善养老制度、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等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措施。

岳燕[5](2021)在《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和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命题。城市老年人不但有物质养老保障的诉求,还有精神文化的渴求,老年教育机构“一座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年团队学习作为一种老年人自我教育与学习、自主组织与管理、灵活弹性的老年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教育机构的这一困境。老年学习团队的核心人物——“带领人”不仅是老年学习者一员,更担负着组建与管理团队、帮教团员等重要使命。为此,从社会学的视角,理解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是如何构建角色认同的,其角色认同的特征是什么,进而探究优秀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成为”团队领袖历程中的角色认同机制,探究其在退休后角色再造中所体现的人的终身发展的主体性,以及从中升华的退休精神,是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斯特赖克(Stryker)的角色认同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象征符号及与之相关的意义诠释。角色认同显着性(Identity Salience)也是Stryker的关注焦点。本文以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为视野,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收集所甄选的六位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个案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编码,从身份承诺、他人支持、内外奖赏、角色投入四个维度叙事带领人建构“老年教育者”角色认同显着性的图景,再结合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分析框架即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个层面跨个例诠释不同带领人角色认同的特征,形塑老年教育者、终身学习者、组织活动者、团队管理者、志愿服务者、智慧长者等多重角色身份,形成带领人自我标定内在化即自我角色认同与社会角色认同的一致,回应了带领人通过角色认同占据某一社会位置的角色认知、角色扮演、角色执行过程。由此进一步揭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与本质。基于个案叙事和跨个案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和特征。主要概括为个体角色认知、“工作”角色情感、角色行为与互动三个层面。带领人从中形成了共通的角色认同特征:即协调团队成员,注重情感交汇;乐于奉献,具有志愿精神;上情下达,成为沟通桥梁;技艺见长,成长为老年教育者;处事见强,形成智慧积淀;各异的角色认同风格:强技艺专业特色型、强兴趣共同爱好型、强运营重视制度安排型三种。形成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主要表现为带领人价值观社会化构建社会认同,带领人组建团队学习活动强化社区(机构)认同,带领人终身学习促动自我角色认同三方面。带领人角色社会化体现为(PSPCLM)角色集合,它是带领人构建社会认同的依据;带领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化表现为其自身与个体、团队、团队管理方、指导教师、赞助者、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形成的多元互动体,它是带领人强化社区(机构)认同的依据;带领人作为团队发展的“粘合剂”,争取外援的“主心骨”是其促动自我角色认同的依据。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者的互动整合。其中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终身学习、彰显人的全面发展、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主要表现为对老年教育的启示: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在带领人实现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过程中则酝酿、沉淀、生成了智慧,它外显于为人处事、对待得失的超然态度,内修于涵泳道德,润泽文明的内心平静。由此重新诠释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和退休精神的内涵。本研究拓展了角色认同理论跨学科应用的场域,展示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退休精神,对老年教育的理论内涵有了进一步探究,提出了培育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建议。

谢雅[6](2021)在《头顶一颗珠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D-gal诱导的衰老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D-半乳糖(D-galactose,D-gal)建立衰老大鼠模型,用头顶一颗珠(Trilliumtschonoskii Maxim,TTM)的提取物进行干预处理,观察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平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头顶一颗珠低、中、高剂量组。对模型组、头顶一颗珠低、中、高剂量组的大鼠分别每日经皮下注射100mg/kg D-gal构建大鼠脑衰老模型。头顶一颗珠低、中、高剂量组每日同时分别50、100、200mg/kg头顶一颗珠提取物进行灌胃。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用同样体积的双蒸水进行灌胃,共42日。第37日开始利用水迷宫实验检测衰老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HE染色检测衰老大鼠海马组织的形态变化;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观察海马组织中Pink1、Parkin的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海马组织内Pink1、Parkin、P62、LC3和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1.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与第三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顶一颗珠各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减少(P<0.05),穿越平台次数与第三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2.形态学检测结果:(1)海马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对照组海马神经元数量丰富、排列整齐、胞质丰富、胞核饱满;模型组内神经元排列分散、疏松,有较多细胞核缩小,有空泡化现象;头顶一颗珠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细胞增加明显,且细胞损伤性改变有所改善。(2)海马组织Pink1、Parkin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nk1、Parkin阳性表达颗粒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头顶一颗珠各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nk1、Parkin阳性表达颗粒明显增加。(3)海马组织尼氏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其海马组织内CA1区尼氏小体的数量明显减少,且其排列不整齐,着色较浅,其胞体之间的间隔较大;而头顶一颗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其海马组织内CA1区尼氏小体的数量明显增加,且其排列相对整齐,着色较深,其胞体之间的间隔较小。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P62表达明显增加,LC3、Beclin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顶一颗珠低、中、高剂量组的P62表达明显减少,LC3、Beclin1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的Pink1、Parkin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顶一颗珠低、中、高剂量组Pink1、Parkin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头顶一颗珠可提高衰老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各项测试中的成绩,可一定程度改善D-gal所致衰老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Pink1、Parkin蛋白的表达、激活线粒体自噬有关。

李翊[7](2020)在《中医“驻颜”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驻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目前,中医对其理解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溯源不明,概念不清,医理模糊,方术混杂。这些现状限制了中医驻颜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化细化。因此,本文以“驻颜”为研究对象,通过诠释驻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解读古今驻颜理念的演变,从而构建中医驻颜理论体系,以期指导临证实践运用,促使中医驻颜理念的成熟与新学科的分化。本研究运用了文献学、诠释学、发生学的研究方法,再结合哲学、心理学、身体美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集成,从概念界定、理念演变、机理发微、方术特色和意义探寻共五部分入手,逐层深入探讨“驻颜”内涵及其相关问题,进而形成中医“驻颜”特色理论。1.驻颜概念界定(1)“驻”“颜”最早见于南北朝江淹的《采石上菖蒲诗》“冀采石上草,得已驻馀颜”,此处作者从形与神两个方面,希望保持回转年轻显少以及神情愉悦之容貌。“驻颜”二字合用则见于唐朝张说的《钱本草》“(钱)偏能驻颜,采泽流润”。(2)通过对“驻”“颜”“驻颜术”的概念分论,以及与“美容”“抗衰老”相近概念进行辨析,总结“驻颜”内涵:驻颜是人到中老年时期,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得面部的气色、形态、功能和精神状态都相较于同龄人更有优势,从而保持在整体感观上显得年轻、和谐,且能维持长期效果而副作用少。总结“驻颜”外延:长久地改善面部由于衰老而展现出的各类不佳状态,又有狭义和广义二分:狭义驻颜,即是留驻面部气色光泽,仅是维持颜面肌肤表面气血充足的状态;广义驻颜,即是延驻面部的形神和功能,维持颜面整体的年轻、和谐状态。2.驻颜理念发展演变(1)商周秦汉时期,驻颜内涵开始萌芽,驻颜形象来源于神仙不老传说,贵族阶层进行了小范围的驻颜方法和机理探索。魏晋隋唐时期,各类美容和驻颜的方术层出不穷,美容和驻颜理念开始明确区分,也注重从心神来驻颜。宋金元时期则是驻颜方药最为流行的时期,以《圣济总录》为代表的方书强调从补益气血的角度服药驻颜,内服方剂一家独大。明清时期在继承前朝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驻颜更强调肾精的充足,且运用导引、房中、海外之法兴盛。纵观历史,驻颜方术层出不穷,但是理论阐述和创新并不多。(2)分析古人畏老驻颜的根源。首先,颜衰代表人逐渐接近、直面死亡,为古人内心深处最大的焦虑和恐惧;此外,颜衰意味着自身状态已不圆满,竞争力下降,实现理想价值的时间和机遇都变小;最后,容颜衰老难以隐藏。这类焦虑和恐惧驱使人们愿意尝试医学、佛教、道教等各种手段,寻找各类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求颜驻心安。(3)解读中医认为人体可以颜驻不衰的理念。普通人之一生划分为小、少、壮、老四个阶段,其颜面的形象由少入老,神转不回。因此,驻颜的核心理念是因衰而补,希望壮而不老、老而不衰,重视人的主观能动。驻颜有缓急之分,可在容颜未衰前预防服药,也可救其脏腑偏颇之根本以求驻颜。自《本经》开始就用“上品”之药多服久服的形制以求颜驻,流传至今。“多服”以提高量效,“久服”以保证时效,服“无毒”之药保障安全性。这些驻颜术一定程度上既能使得颜面形体返老还少,还能逆转人体处于衰老的身心状态,如同少年之时颜面状态生生不已。(4)现代中医研究中,驻颜词义缩小、范围自限,仅关注于改善面部皮肤的老化。究其原因,一是中医研究跟随现代医学的关注重点,落脚于皮肤层面;二是中医驻颜本身理论不足、内容泛化,没有评价标准,导致其理论难以指导实践,最终能达到如何效果也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急需创新驻颜理论,以指导驻颜方术运用于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打开思路,破除自我限制。3.驻颜医理发微(1)颜分形神。形由五体为根基,官窍为神使,毛发为附属。神又有元神和心神,心神通过面部形体引动元神,发出声音动作、形成表情仪态、感知外界并与他人元神互动。(2)颜之形神都束缚于天时(时间)和地势(空间)的维度下日月迁变,并受人情(社交)的长久改造。颜的衰老变化可总结为:五官七窍以功能衰退为主;五体表现为气色暗沉、形态衰变、轮廓塌坠;精神状态则是心神瞬时即变,元神久则昏沉。这些都是人体脏腑功能失常的外在表现。(3)形神共济才能驻而不衰。首先,五脏元精为颜面化生之根本,次第虚损而有定时;补养五脏元精使之充足、缓其虚衰,是颜面整体保持活力旺盛的根源。其次,元精通过经络上奉于头面;气道、经隧的瘀滞涩结与否,直接影响气血上达的程度与颜面状态。然后,元神引导与调控颜面部的生长发育,心神可加速或延缓进程;因此当养心调神、怡情养性,长久方能和缓仪容、延缓衰速。最后,通过精、气、神维持的是颜面部生生不己的状态,平抚风霜久侵之皮毛肌肤,托举弛软垂坠之皮筋肉脉骨,维系元神不至昏沉偏执。生生之气得以补充,失仪形态得以修复,才使颜面维持如初。(4)驻颜术强调驻通相参。补衰减耗,以驻神形;导滞化瘀,以通气机。驻而不通,难以盘活;通而不驻,难以为继。因此,驻颜不能千人一方,而是应当辨证施治,谨守其机、驻通相和,以保颜全,终臻寿域。4.驻颜方术特色各类驻颜方术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形体、气机和元神三个方面,因此需辨证分型,三因制宜,守机驻颜。(1)服药驻容形者,一是虚则补之,运用补法填补先后天之根本,本固枝荣;二是滞则通之,上通经脉,内消瘀滞,开达孔窍,周流全身气血;三是涩则润之,润其风、燥、寒、热等邪气结于面部造成的粗糙滞涩,恢复颜面润泽。三法既可单独应用而建功,又可联合施治而奏效,还可配合日常调护以综合驻颜。(2)导引通颜机者,一是疏通局部,通过按摩等手段开关利气,自外达内,疏通颜面气机;二是循流督任,元神存想随呼吸气机循行督任二脉路线通行小周天,水火相济,以保持头面不衰;三是遍行全身,通过大周天的圆满运动,交通全身上下之气机,间接带动颜面气血充盈饱满。(3)平和养心神者,清心火,使神静而火降,终而收敛心火回归本位;通过静坐凝神、意识引导,凝涣散之神,将涣散的注意力凝聚于丹田,随呼吸感知元神之机的流动;保和缓之态,消除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平和,仪态端庄,语言轻柔,使气质更美好,容颜更有魅力。5.驻颜意义探寻中医驻颜理论跳出了“治病”的禁锢与定位,见微知着,从介入颜面衰老的逻辑体系出发,延缓整体的形神衰老,拔高到延长人的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的层次,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从治形、守神、维持功能三个方面构建驻颜理论,这一新的视角和侧重点,取法为上,取术为下,驻通相参,内外结合,守机驻颜为本,从而拓展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驻颜思路,指导临床实践。中医望颜也是一种审美观的体现,本质上是以善为美,通过望面部之形,司外揣内,以审心灵之态,追求外表的美和内心的善统一结合。本研究首次完整地诠释中医驻颜概念,构建中医驻颜理论体系,填补中医理论空白,以指导临证实践运用,促使中医驻颜理念的成熟与新学科的分化。对当代人正确对待颜面衰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倡导积极的生命观都具有积极意义。

刘英啸[8](2020)在《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常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不同的身体情况从而患有不同的老年病。近年来患失智症的老年人数量不断攀升,调查显示80岁以上老年人患失智症的概率达20%之多。同时轻度失智患者在失智老人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且由于传统观念、经济情况或家庭情况等原因,这部分轻度失智老人大多采取居家照护方式,但居家照护过程中,由于轻度失智老人及其照护者医疗常识的缺乏导致一些基本体征的测量不全面,不能做到实时记录、非药物治疗不恰当、以及由于记忆力问题导致药品漏服等问题。因此一套完善的家用照护系统可辅助轻度失智老人及照护人员,在居家照护过程中所面临的多种问题。本课题采用通用设计的理论,作为本系统的理论基础,从而保证整个照护系统在APP的操作以及硬件操作上尽可能方便更多的人群使用。同时本研究运用通用设计理论中的相关利益者分析方法,分析可能对本系统进行操作的目标用户,以此在设计产品时将轻度失智老人定为主要目标用户,同时考虑其他用户的操作是否便捷。最后笔者运用通用设计系统评价的五个方面即3P原则对APP进行可用性测试。结合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设计了一款名为“记忆管家”的照护系统,此系统由三个方面组成,分别为医疗管理箱、夜间护理仪、手环以及依附于医疗管理箱的APP。手环的主要功能是监测轻度失智老人各项必要体征,并将检测到的数据上传至系统和医生处、当用户外出时,实时记录其位置信息;医疗管理箱主要根据运动疗法为轻度失智老人制定相应的室内阶段性运动方案,以便实施非药物治疗,同时还可以用于存储药品以及提醒轻度失智老人定时服药,同时将老人的服药详情进行记录并上传至系统和医生处;夜间护理仪,主要通过非药物治疗中的芳香疗法辅助轻度失智老人睡眠,缓解激动的情绪,延缓病程,同时轻度失智老人起夜时夜间护理仪可自动开启照明直至目标用户返回卧室,若目标用户长时间未归夜间护理仪将通知其照护者,及时进行寻找;依附于医疗管理箱的APP,轻度失智老人可通过系统进行非药物治疗,并将轻度失智老人的治疗结果实时保存以便医生查看。APP还会给用户推送食疗知识。同时通过APP老人还可以接收来自家人和医生的语音信息。

李苏豪[9](2020)在《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诸多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无法忽视的现实,这一难题的出现极大地挑战了人类的智慧。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服务,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随着养老机构越来越向专业化、人性化、品质化发展,康复景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不断得到关注和认可。康复景观从最初理论阐述、科普宣传转向对作用机制与构建体系更深层次的研究。上海作为我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养老机构经历了较为充分的建设发展,机构中的康复景观也有了一定的实践和积累,我国在养老机构中对认知症老人这类特殊人群专类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认知症专区的康复环境评估体系尚且空白。为了让康复景观能够更好地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并进一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对认知症专区环境设计提供评价标准及指导,与各方面专家组成了跨学科团队并尝试制定认知症专区环境设计的行业标准。针对这一课题,本文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介绍了康复景观和循证设计两大概念。系统地介绍了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与康复景观相关的园艺疗法。同时围绕上海老龄化这一话题,对上海养老机构的设施、绿地景观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查,探求目前上海养老机构中康复景观设计和建造中存在的问题。从自然助益机制的相关理论着手寻找对老人其积极作用的自然因子,解释自然因子对生理状况的改善机制,分析自然环境对于人心理和身体的改善作用。借助园艺社会学相关理论研究老人因园艺而聚集在一起的状况,明确老人间关系,剖析“社会交换理论”作为探索中国养老问题的核心理论是如何通过园艺活动建立起来的群际关系对老人提供的“支持性交换”的,避免以往只针对养老机构园艺疗法的开展研究而忽视以老人作为主体,针对活动中老人的研究。针对上述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理论展开说明。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与上海市养老业务主管部门沟通交流后挑选了12家运营良好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从中再选出5家作为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对其精神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对康复景观的康复性量化评估。作为上海认知症改造督查组成员,走访了全市所有认知症专区改造的养老机构。根据改造前后对比,对使用效果与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普通自理老人与失能失智老人康复景观模型,对已调研完的35家机构进行数据化综合比对分析,综合考量创建了可以客观量化的《改造成效及运营成效评价模型》、开发出对机构可以进行打分评价的《2018年认知症照护床位改造项目改造成效评价评分表》。初步总结出了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类型和选址,康复景观植物布局与植物配置,阐述了康复景观设计中植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第三部分为设计研究。根据改造成效和运营成效进行模块化雷达图中每家机构在改造及运营模块中在不同评价维度上的侧重点和不足之处,综合反映出各评价模块的综合表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未来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设计、建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用实际案例和使用后评价对设计的方法和要点进行进一步阐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设计的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对身心康复有显着影响。不断日益有规律的园艺活动使老人的身体受到刺激影响,其作用不仅仅限于清醒时,睡眠期间也会受到影响。2、康复景观与园艺活动有促进熟悉感再记忆功能,对认知症老人与健康老人同样适用。3、体验型康复景观的使用让老人涉身其中,园艺互动感受到了情感、情感依恋和好感。群际关系功能性开始弱化,情感支持作用日益增强,获得情感性被支持感的老人,有更好的精神健康。本文中所有研究数据与图片均为本人于2014年-2019年多次现场调研取得。希望通过设计康复景观能对认知症干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让康复景观来促进康复而应相得益彰,让各学科知识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让多领域学科知识更好的指导康复景观设计。

戎卿文[10](2020)在《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自1950年代由布兰迪(Cesare Brandi)引介入建筑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始终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预防性保护理论自2009年左右引介入中国学界,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在政策制定、科研和工程实践层面逐渐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显着,包括:对预防性保护概念的片面化、碎片化认识,重技术、轻理念,重硬件、轻软件,重单体、轻区域,更有因时髦而冠“预防性”之名者。这些问题使得国家的文化遗产政策和基础科研投入面临着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历史地、科学地、系统地重新认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藉此建构中国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第1章首先系统整理和深入阐述了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基本廓清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揭示出相关话语体系与国际实践网络的生成过程。第2、3章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研究评述的解读,结合在欧洲相关国家与学术组织的实地调研与观摩,发现并提炼了1950年代以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2条主要原生路径:1.以科学归纳、区域巡检与整体规划为特征的规划式保护;2.以高频度巡检与反馈行动为特征的预防性维护。本文考证发现,前者主要以意大利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思想的整体观;后者则主要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深层动因来自荷兰的社区联结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1990年代以来,预防性保护与当代保护理论语境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更显着地呈现出其科学面向和工具理性的特点。在第4章,笔者洞悉到近三十年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重构,其背后的趋势在于原生路径的交融与整合,以及对建筑保护运动在现当代发展的回应。本文提出并建构了P-MMI模式(P规划式—M监测、M日常维护、I巡检),对欧洲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有效提炼出其发展路径与趋势;通过该模式观察到,1970年代的两条原生路径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交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模式,包括:“风险地图”模式、“文化区”模式等,对中国形成了启发。面向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5章回顾指出,预防性保护引介入中国十年以来,并未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推广,但由于理念新颖、科技色彩浓厚,且与国内偏重硬件投入的科研运作模式相契合,预防性保护在重点建筑的监测领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预防性保护以对重点建筑的“科学保护”和预防监测见长,但忽视了区域面上的计划性预防,因此虽然在一些局部已具有“预防性”,但在宏观层面仍然是一种“应激性”保护;第5章后半部分进而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行机制为基础,吸收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规律与进展,根据P-MMI模式,初步建构了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以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语总结了本文提出并建构的当前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路径:加强整体观,参照P-MMI模式,发展区域规划式预防性体系,保持硬件监测的优势,推动软件建设,强化巡检与日常维护行动,促使目前的“科技——应激——预防”模式向“科技——计划——预防”模式转化。本文成果既响应了国家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为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延缓精神老化方法种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缓精神老化方法种种(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技术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心理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适度社会互动促进心灵充实
    1.数字技术的线上社会支持
    2.数字化交往创造社会资本
二、延缓认知下降保持合理行为
    1.认知维持的数字适应
    2.认知改善的多样促进
三、改善信息素养强化自尊体验
    1.老年人的数字化境遇
    2.数字反哺的技术赋能
四、关切健康信息缓解衰老焦虑
    1.便利获取健康信息
    2.特定信息搜寻表现
五、结语

(2)整体运动知觉老化及其视觉机制的脑灰质结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整体运动知觉的界定
    2.2 整体运动知觉的神经机制
    2.3 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
        2.3.1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行为证据
        2.3.2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视觉机制
        2.3.3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神经基础
3 问题提出
    3.1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3.1.1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灰质结构基础未明
        3.1.2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视觉机制的灰质结构基础未明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意义
4 研究1: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灰质结构基础
    4.1 研究目的及假设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程序
        4.2.3 整体运动知觉的行为数据获取
        4.2.4 脑成像数据采集
        4.2.5 数据预处理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行为结果
        4.3.2 MVPA结果
    4.4 讨论
5 研究2:整体运动知觉老化视觉机制的脑灰质结构基础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程序及数据获取
        5.2.3 数据处理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运动一致性阈值结果
        5.3.2 PTM拟合结果
        5.3.3 噪声变化与灰质体积的相关
        5.3.4 潜在的中介效应分析
    5.4 讨论
6 总讨论
    6.1 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衰退与灰质体积变化有关
    6.2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视觉机制与灰质体积的关系
    6.3 创新、不足与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失智老人疗愈性护理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1.2 国内失智老人养老现状
        1.1.3 我国相关背景政策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分析
        1.2.2 国内失智老人养老空间现状分析
        1.2.3 国外相关研究分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框架
        1.4.3 研究人群及空间界定
        1.4.4 创新点
第2章 失智老人及疗愈性空间的基础研究
    2.1 失智老人行为特征及症状表现
        2.1.1 失智症定义及病因分类
        2.1.2 失智老人生理、心理特征
        2.1.3 老人的人体工学特征
        2.1.4 失智老人主要症状表现及病情发展
    2.2 疗愈性空间定义及概念界定
第3章 失智老人疗愈性护理空间设计理论研究
    3.1 失智老人护理空间需求维度及环境干预目标
        3.1.1 失智老人空间需求的八个维度
        3.1.2 失智老人护理空间的环境干预目标
    3.2 疗愈性空间对于失智老人护理空间的必要性
        3.2.1 非药物干预疗法在失智老人护理治疗中的重要性
        3.2.2 失智老人非药物干预疗法在本文中的范围界定
    3.3 失智老人非药物干预疗法在疗愈性护理空间中的设计介入
        3.3.1 怀旧疗法在疗愈性护理空间设计的介入
        3.3.2 感官刺激疗法在疗愈性护理空间设计的介入
        3.3.3 蒙台梭利照护法在疗愈性护理空间设计的介入
第4章 失智老人疗愈性护理空间设计策略及实践
    4.1 失智老人疗愈性护理空间总体设计方向
        4.1.1 失智老人疗愈性护理空间平面布局
        4.1.2 失智老人疗愈性护理空间动线布局
    4.2 私密空间疗愈性设计
        4.2.1 卧室的灵活性设计
        4.2.2 记忆空间的融入性设计
        4.2.3 其他半私密性空间设计
    4.3 公共空间疗愈性设计
        4.3.1 起居室的居家化设计
        4.3.2 餐厨空间的开放体验性设计
        4.3.3 卫浴空间的识别导向性设计
        4.3.4 走廊的意义化设计
        4.3.5 多功能活动室的灵活多元性设计
    4.4 补充空间疗愈性设计
        4.4.1 护理空间的融合通透性设计
        4.4.2 过渡空间的居家一体化设计
        4.4.3 室外花园的支持引导性设计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4)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化概述
        2.1.2 人口老龄化
    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内容
        2.2.1 “两种生产”理论
        2.2.2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理论
        2.2.3 人口再生产理论
        2.2.4 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2.3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3.1 中国领导人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3.2 国内学者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4 国外关于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理论
        2.4.1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4.2 保罗·埃里奇的人口爆炸论
        2.4.3 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
第3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3.1 工业革命促成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
        3.1.1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2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人口向老龄化转变
    3.2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3.2.1 死亡率和出生率变化是表层原因
        3.2.2 人与社会关系变化是深层原因
    3.3 现代化进程中老龄化问题的共性影响
        3.3.1 导致人口生育率降低
        3.3.2 使人与社会矛盾尖锐
        3.3.3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3.4 将促使生产关系调整
    3.4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不足
        3.4.1 使人的生产屈从于物质资料生产
        3.4.2 强调老龄化措施作用忽略根本矛盾
        3.4.3 忽视中产阶层对人口结构调整作用
        3.4.4 社会资源过于集中造成生育率低迷
第4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4.1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老龄化的形成历程
        4.1.1 1950-1970 年:农业经济形态人口进入爆发增长期
        4.1.2 1971-1980 年:工业经济形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调
        4.1.3 1981-2010 年:人口增速下降并向老龄化趋势过渡
        4.1.4 2011-2020 年:服务经济形态促使老龄化程度加深
    4.2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特殊性原因
        4.2.1 50-6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4.2.2 计划生育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转化
        4.2.3 可支配收入低造成生育欲望下降
        4.2.4 主体经济结构变化促老龄化形成
    4.3 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
        4.3.1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4.3.2 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
        4.3.3 加速社会养老保险枯竭
        4.3.4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分化
        4.3.5 社会文化逐渐趋于保守
    4.4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4.1 将对传统经济增长依存点产生强烈消极影响
        4.4.2 促使区域间发展失衡加速贫富两极分化程度
        4.4.3 长期看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蝶变
第5章 人口结构隐含规律与中国老龄化走势及展望
    5.1 基于“两种生产”理论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人口黄金分割
        5.1.1 “两种生产”理论决定了人口黄金分割的必然
        5.1.2 人口黄金分割揭示了死亡率与出生率博弈关系
        5.1.3 人口黄金分割解释了现代化国家的繁荣与衰退
        5.1.4 人口黄金分割失衡对“两种生产”产生反作用
    5.2 以人口黄金分割推论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
        5.2.1 过去-人口扩张型的金字塔形态
        5.2.2 现在-出生率收缩型的菱形形态
        5.2.3 未来-人口衡定型的铅笔形形态
    5.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5.3.1 2021-2025 年老龄人超过0-14 岁人口
        5.3.2 2026-2035 年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5.3.3 2036-2050 年进入重度老龄社会阶段
    5.4 中国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目标和原则
        5.4.1 老龄化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目标
        5.4.2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原则
第6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6.1 优化人口政策
        6.1.1 提倡适度放开生育政策
        6.1.2 以人口黄金分割结构平衡为调整基准
        6.1.3 政策需考虑与社会各因素的动态匹配
        6.1.4 追求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
    6.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6.2.1 统筹推进养老保障“三支柱”互补
        6.2.2 改进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多渠道增值
        6.2.3 健全企业年金制度以降低运营风险
        6.2.4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拓宽保障覆盖面
    6.3 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
        6.3.1 改变生养抚育造成的财富挤出效应
        6.3.2 提升人口素质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
        6.3.3 扶持“成人二次教育”推动多维就业
        6.3.4 建立就业公共信息体系提供引流服务
    6.4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6.4.1 推动以信息科技化为载体O2O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6.4.2 建立含医疗、教娱、关爱及监控的综合服务中心
        6.4.3 建立社区互助体系鼓励适龄老年人发挥就业余热
        6.4.4 发展以基层社区为主干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6.5 深化社会养老服务
        6.5.1 多渠道扶持与支撑家庭养老模式
        6.5.2 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体系
        6.5.3 注重综合性福利养老服务体建设
        6.5.4 培育和推动民间组织的养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现实背景:我国已呈现快速老龄化趋势
        二、个人感情:老年阶段是必经的人生历程
        三、工作实践:老年群体是主要的服务对象
        四、专业使命: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的组成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角色认同研究的基础
        二、角色认同研究的三种取向
        三、角色认同应用的相关研究
        四、基于文献综述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问题、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核心概念
        一、老年学习团队
        二、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
        三、角色认同
        四、社会认同
        五、退休精神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多元化视角的角色认同研究
        一、结构功能论与角色认同
        二、批判论与角色认同
        三、符号互动论与角色认同
    第二节 斯特赖克(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
        一、个体与社会
        二、相关理论统合
    第三节 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分析框架
        一、带领人的老年学习团队认同
        二、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第四节 多个案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个案选定依据
        二、个案情况概览
        三、资料收集方法
        四、研究调研实况
        五、调研资料编码
第三章 个案一: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禀赋和爱好滋生终身学习瓷刻的土壤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毕生精研瓷刻技艺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建团队传承非遗文化
        三、内外奖赏——团队成员互助,肯定学习价值
    第二节 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工作层面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社区学校互动
第四章 个案二: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学习是福命的根源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心灵舞者的乐园
        三、他人支持——交口称赞,情感融洽
    第二节 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自尊与幸福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家庭、社区互动
第五章 个案三: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做老年学习的宣传者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学习带动他人学习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织运行虚拟网上学习团队
        三、内外奖赏——内外力驱动团队持续发展
    第二节 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工作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机构互动
第六章 个案四: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编织退休的学习生活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团员拥戴,担任领头雁
        三、他人支持——组团得法,调和矛盾
    第二节 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信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机构互动
第七章 个案五: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丹青挥墨述人生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坚持学习书画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无私奉献,服务团队
        三、他人支持——分组学习,书画协调共进步
    第二节 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尊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社区互动
第八章 个案六: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合唱团的起伏全记录
        一、角色投入——一波三折,坚持学习
        二、身份承诺——教学齐鸣
        三、他人支持与内外奖赏——合唱业绩推动团队持续发展
    第二节 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使命与责任感
        三、角色互动:与机构互动及意义协商
第九章 跨个案分析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知
        一、带领人学习力分析
        二、带领人性别分析
        三、带领人退休前职业分析
    第二节 带领人“工作”角色情感
        一、带领人“工作领导力”分析
        二、带领人领导力管理风格分析
        三、带领人团队管理力分析
    第三节 带领人角色互动
        一、夫妻关系更趋于和睦
        二、代际关系更趋于互补
        三、增进社区参与的黏合力
        四、增加个体对社区的认同度
第十章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本质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一、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
        二、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
        三、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
    第二节 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
        一、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的终身学习
        二、角色认同彰显人的全面发展
        三、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
    第三节 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
        一、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
        二、角色认同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
        三、角色认同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基本结论
        一、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二、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共通性特征与各异性特色风格
        三、形成带领人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
        四、挖掘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五、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
        六、诠释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
        七、重释退休精神的内涵
    第二节 实践启示
        一、政府推动与老年学习团队自我发展相协同
        二、培育老年学习团队与培训带领人相同步
        三、知识技能与老年学习者资源化主张相互补
        四、老年学习团队与全年龄段学习团队相融合
    第三节 论文突破与反思
        一、论文突破点
        二、论文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受访对象的研究事项说明
    访谈提纲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头顶一颗珠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D-gal诱导的衰老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理论探源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线粒体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7)中医“驻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资料收集
        2.2 内容概说
        2.3 研究述评
        2.4 展望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方法
    5 研究意义
前言
1 驻颜概念界定
    1.1 驻颜最早出处
    1.2 后世模糊含义
    1.3 驻颜概念分论
        1.3.1 颜
        1.3.2 驻
        1.3.3 驻颜
        1.3.4 驻颜术
    1.4 相关概念辨析
        1.4.1 驻颜与美容
        1.4.2 驻颜与抗衰老
    1.5 驻颜概念总结
    小结
2 驻颜理念演变与解读
    2.1 古代驻颜观念回顾
        2.1.1 商周秦汉时期——神仙形象萌芽驻颜理念
        2.1.2 魏晋隋唐时期——驻颜与美容观念始分
        2.1.3 宋金元时期——驻颜之术大量流行
        2.1.4 明清时期——驻颜理法的继承与探索
    2.2 古人畏惧颜衰本质
        2.2.1 皓首苍颜,接近死亡
        2.2.2 形象衰老,社交不便
        2.2.3 渐衰容貌,难以隐藏
        2.2.4 既求形驻,亦使心安
    2.3 中医颜驻不衰理念
        2.3.1 老少各象,神转不回的颜衰规律
        2.3.2 见衰即补,老而不衰的补益观念
        2.3.3 《本经》开上药久服的驻颜形制
        2.3.4 逆转老态,不还少形的整体功效
    2.4 现代驻颜范围演变
        2.4.1 词义的缩小
        2.4.2 范围的自限
        2.4.3 现代演变原因
    小结
3 容颜留驻机理
    3.1 尺宅之地,形神俱殊
        3.1.1 颜之形
        3.1.2 颜之神
    3.2 时空维度,改造容颜
        3.2.1 天时改颜
        3.2.2 地势改颜
        3.2.3 人情改颜
    3.3 由壮入老,变化各异
        3.3.1 后天五体,形态衰变
        3.3.2 五官七窍,功能衰退
        3.3.3 心神瞬变,元神久昏
    3.4 形神共济,维持长久
        3.4.1 五脏元精,源头活水
        3.4.2 阴精上奉,通达有道
        3.4.3 精神引导,化气凝形
        3.4.4 生生不息,保颜如初
    3.5 驻通相参,守机护颜
        3.5.1 补衰减耗,以驻神形
        3.5.2 导滞化瘀,以通气机
        3.5.3 谨守其机,驻通相和
    小结
4 方术证治特色
    4.1 服药驻容形
        4.1.1 虚则补之
        4.1.2 滞则通之
        4.1.3 涩则润之
        4.1.4 综合施治
    4.2 导引通颜机
        4.2.1 疏通局部
        4.2.2 循流督任
        4.2.3 遍行全身
    4.3 平和养心神
        4.3.1 敛心气之火
        4.3.2 凝涣散之神
        4.3.3 保和缓之态
    4.4 其他方法
    小结
5 驻颜意义探寻
    5.1 理念启发
    5.2 实践运用
    5.3 审美探寻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8)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3.3 现状总结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可行性研究及技术路线
        1.5.1 可行性研究
        1.5.2 技术路线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6.1 研究的内容
        1.6.2 研究的目标
    1.7 课题的创新性
第2章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的理论阐述
    2.1 通用设计的概述
        2.1.1 通用设计的起源和发
        2.1.2 通用设计的概念
        2.1.3 通用设计的原则
        2.1.4 通用设计方法的运用
        2.1.5 通用设计的辩证认识
        2.1.6 通用设计系统评价的五个方面
    2.2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中的通用设计
        2.2.1 必要性分析
        2.2.2 可行性分析
    2.3 通用设计下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要点
        2.3.1 适用群体广泛化
        2.3.2 功能系统化
        2.3.3 功能合理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要素分析
    3.1 失智症的定义
        3.1.1 失智症的患病因素及病程分期
        3.1.2 失智症和正常老化的区别
        3.1.3 失智症的治疗方法
        3.1.4 失智症的饮食规范
    3.2 轻度失智老人特征分析
        3.2.1 轻度失智老人生理特征
        3.2.2 轻度失智老人心理特征
        3.2.3 轻度失智老人行为特征
    3.3 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分析
        3.3.1 居家照护中的体征监测及各体征对认知的影响
        3.3.2 居家照护者特征分析
        3.3.3 居家照护的优势和劣势
    3.4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要素
        3.4.1 延缓病程
        3.4.2 情感关怀
        3.4.3 实时定位
        3.4.4 日常治疗数据记录
    3.5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构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用户研究与需求分析
    4.1 实地问卷调研
        4.1.1 问卷调研目的
        4.1.2 调研地点与调研对象
        4.1.3 问卷情况及内容概述
        4.1.4 问卷调研总结分析
    4.2 人物专访
        4.2.1 访谈内容大纲
        4.2.2 访谈角色模型建立及访谈归纳
        4.2.3 用户旅程图
    4.3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设计要求分析
        4.3.1 实用性
        4.3.2 功能契合
        4.3.3 使用便捷性
        4.3.4 造型美观
        4.3.5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需求总结
    4.4 本课题设计目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实践研究
    5.1 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概述
        5.1.1 设计定位
        5.1.2 通用设计下照护系统设计原则
        5.1.3 用户需求关键词
        5.1.4 确定产品服务系统
    5.2 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方案
        5.2.1 外观造型设计
        5.2.2 功能概况及使用场景展示
        5.2.3 可实现性
        5.2.4 尺寸设计
    5.3 记忆管家系统交互设计展示
        5.3.1 适老化交互设计原则
        5.3.2 交互流程设定
        5.3.3 低保真原型稿
        5.3.4 高保真设计稿
    5.4 3P评价方法下居家照护系统APP可用性测试
        5.4.1 可用性测试的目的
        5.4.2 可用性测试的方法
        5.4.3 可用性测试的重点
        5.4.4 可用性测试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术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1.2.1 上海市老年人口与养老机构状况
        1.1.2.2 上海市养老政策与支持措施
        1.1.2.3 围绕上海养老机构景观研究、设计与服务脱节
    1.2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1.2.1 研究范围
        1.2.1.1 场地选择
        1.2.1.2 方法选择
        1.2.2 相关概念
        1.2.2.1 景观康复性研究
        1.2.2.2 园艺疗法
        1.2.2.3 群际关系研究
        1.2.2.4 环境-行为心理-健康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综述总结
    1.5 研究方法
        1.5.1 具体方法
        1.5.2 资料收集方法
        1.5.3 资料分析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7.1 论文框架
        1.7.2 实证研究技术路线
        1.7.3 循证设计技术路线
第2章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与循证设计
    2.1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理论基础
        2.1.1 自然助益机制
        2.1.1.1 恢复性环境理论
        2.1.1.2 亲生物性假说
        2.1.1.3 感觉统合理论
        2.1.2 园艺社会学相关理论
        2.1.2.1 园艺社会学
        2.1.2.2 群际交换理论
        2.1.2.3 社会支持理论
        2.1.3 小结
    2.2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分类与特点
        2.2.1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分类
        2.2.1.1 依据康复景观存在的场所进行分类
        2.2.1.2 依据康复景观针对的人群进行分类
        2.2.1.3 依据康复景观的性质进行分类
        2.2.1.4 依据康复景观的参与方式进行分类
        2.2.2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特点
        2.2.2.1 老年人身体行为特点与设计
        2.2.2.2 老年人心理情感特点与设计
        2.2.2.3 养老机构庭园使用与设计
        2.2.2.4 养老机构环境景观设计
        2.2.3 小结
    2.3 养老机构康复花园设计案例
        2.3.1 国外案例
        2.3.1.1 爱因斯坦医疗中心康复花园
        2.3.1.2 艾卡米诺医院康复花园
        2.3.1.3 汉诺威医院花园
        2.3.2 国内案例
        2.3.2.1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2.3.2.2 上海颐和苑
        2.3.2.3 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
        2.3.2.4 塘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2.3.2.5 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
        2.3.3 小结
    2.4 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2.4.1 康复景观理论基础
        2.4.2 循证设计理论基础
        2.4.3 康复景观与循证设计的结合
        2.4.4 小结
第3章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研究
    3.1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重点与模型
        3.1.1 上海养老康复景观的重点
        3.1.1.1 从身心特点与康复花园空间特征等方面研究
        3.1.1.2 康复花园的身心灵康复作用研究
        3.1.1.3 康复花园使用状况研究
        3.1.2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研究模型
    3.2 基于研究方法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流程
        3.2.1 实验地点选择
        3.2.1.1 调研机构初步分析比较
        3.2.1.2 共性特征
        3.2.1.3 不同之处
        3.2.2 被实者选择
        3.2.3 数据采集
        3.2.3.1 个人背景数据
        3.2.3.2 庭园空间特征数据
        3.2.3.3 身体康复数据
        3.2.3.4 心理康复数据
        3.2.4 实验流程
        3.2.5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身心健康促进效果
        3.3.1.1 身体康复效果
        3.3.1.2 心理康复效果
        3.3.1.3 康复的差异性
        3.3.2 影响身心康复的因素
        3.3.2.1 影响身体康复的因素
        3.3.2.2 影响心理康复的因素
        3.3.3 庭园使用状况
        3.3.3.1 庭园使用频率
        3.3.3.2 庭园使用的影响因素
        3.3.3.3 庭园使用偏好
        3.3.3.4 庭园空间特征评价
    3.4 讨论及设计建议
        3.4.1 讨论
        3.4.1.1 庭院对身心康复影响因素
        3.4.1.2 提高庭园使用因素
        3.4.2 设计建议
        3.4.2.1 重视康复景观设计规划
        3.4.2.2 提高康复景观设计使用率
        3.4.2.3 提高康复景观设计功能性
        3.4.2.4 关注老年人特殊需求设计
        3.4.3 小结
第4章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4.1 调研方法
        4.1.1 组建专业队伍
        4.1.2 开发评价工具
        4.1.3 注重反馈最优证据
    4.2 项目回访概览
    4.3 循证设计模型
        4.3.1 自理老人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模型
        4.3.2 失智老人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模型
    4.4 养老机构庭园的研究内容
        4.4.1 一般老人庭园的研究内容
        4.4.1.1 康复性研究
        4.4.1.2 适老化设计
        4.4.1.3 老年人庭园使用状况
        4.4.2 失智老人与庭园研究
        4.4.2.1 老年人失智症研究
        4.4.2.2 失智老人庭园研究
    4.5 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1 一般老人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1.1 场地设计的多样性
        4.5.1.2 可达性、普适性和安全性
        4.5.1.3 植物的丰富度
        4.5.1.4 设计依据的完善
        4.5.2 认知症老人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2.1 鼓励认知症老人到庭院活动
        4.5.2.2 被动活动区
        4.5.2.3 主动活动区
        4.5.2.4 无风险花园与风险假定花园
    4.6 评估及评估结果分析
        4.6.1 评估方法
        4.6.1.1 指示型用后评估
        4.6.1.2 调查型用后评估
        4.6.1.3 诊断型用后评估
        4.6.2 评估分析与指标
        4.6.2.1 评价指标
        4.6.2.2 评价量表
        4.6.3 调研机构评估结果分析
        4.6.3.1 康复景观功能渗入养老领域
        4.6.3.2 完善和强化了养老机构服务功能
        4.6.3.3 园艺疗法维护和再生了家庭养老的传统功能
        4.6.3.4 调动和吸引了各类为老服务主体
        4.6.3.5 存在问题
    4.7 设计建议
        4.7.1 类型和选址设计建议
        4.7.1.1 一般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建议
        4.7.1.2 认知症老人照护环境设计建议
        4.7.2 康复景观植物配置
        4.7.2.1 植物布局
        4.7.2.2 植物的选择
        4.7.3 认知症专区调研典型案例
        4.7.3.1 标识系统
        4.7.3.2 康复活动
        4.7.3.3 康复景观设计
        4.7.3.4 适认知症化设计
        4.7.4 设计原则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数据分析结果:康复景观对身心康复有显着影响,作用时间不仅仅限于清醒
    5.2 深入调查结果:康复景观有促进熟悉感再记忆功能,对失智老人与健康老年人同样适用
    5.3 行为心理视角分析:园艺疗法建立的群际关系显着有利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与由来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时空网络生成:概念、话语与定义
    1.1 两个关键词:“预防性(preventive)”与“规划式(planned)”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与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区别
    1.3 定义的认识变迁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
    1.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时间脉络
    1.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网络的生长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话语以及国际网络的生成
2 从整体规划控制出发:欧洲“规划式”预防性保护的原生路径
    2.1 艺术作品的潜在统一性:布兰迪的艺术与史实评价
    2.2 突破单一对象的保护思路:从布兰迪到乌勒巴尼
    2.3 新世纪的可持续综合性设计方法:斯特法诺·戴拉·托雷的“文化区”理念与实践
    2.4 1964和1975——意大利预防性保护思想与威尼斯宪章、整合式保护的时间耦合
    小结:“规划式”——整体性思维下的预防性保护
3 从行动与反馈出发:欧洲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原生路径及其多元求解
    3.1 百年修复实践为根基:荷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3.2 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英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3 文物古迹监护组织最成功的追随者:比利时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4 德国和丹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简述
    3.5 预防性维护路径的适应性推行:“MOWA现象”与不同借鉴者
    小结: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两条重要的原生路径
4 批判性反思: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4.1 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重构
    4.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反思与转变
    4.3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面向与工具理性
    4.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模式建构与模式整合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P-MMI模式建构
5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初步建构的尝试
    5.1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5.2 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的回顾:基于P-MMI模式的观察
    5.3 规划式预防性保护(P)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与总体框架
    5.4 巡检(I)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
    5.5 培育日常维护(M)的制度与支撑体系
    5.6 监测(M)体系的适应性建设策略
    5.7 中国背景下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PPC)框架延展的思考
    小结: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P-MMI框架初步建构的思考
6 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应用研究
    6.1 北京昌平区作为预防性保护实践案例的意义和代表性
    6.2 北京昌平区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框架构思
    6.3 北京昌平区遗产风险地图绘制与生态敏感性初步评价
    6.4 由北京昌平区推及一般情形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思考
    小结:基于保护管理规划的预防性保护构思
结语
附录
    附录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的主要国际会议
    附录2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1-8 中与建筑预防性保护或其强调的风险防范、监测等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
    附录3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以外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主要研究项目
    附录4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与实践大事记
    附录5 “全球战略”的提出到“5C”目标的确定
    附录6 荷兰乌特勒支省文物古迹监护组织(MOWA-Utrecht)的检查记录样本(建筑平面标示)
    附录7 比利时MOWAv(安特卫普)和英国Maintain our Heritage使用的检查清单
    附录8 比利时MOWAv的培训方案
    附录9 译文: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
    附录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与规划式维护典型工作流程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德文文献
    3 )英文文献
    4 )意大利文文献
    5 )荷兰文文献
    6 )西班牙文文献
    7 )法文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延缓精神老化方法种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技术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心理价值[J]. 伍麟,杨旸.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整体运动知觉老化及其视觉机制的脑灰质结构基础[D]. 朱子良.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失智老人疗愈性护理空间设计研究[D]. 于娜娜.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4]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D]. 朱翠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5]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D]. 岳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6]头顶一颗珠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D-gal诱导的衰老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谢雅.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7]中医“驻颜”理论研究[D]. 李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研究[D]. 刘英啸.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D]. 李苏豪. 天津大学, 2020(02)
  • [10]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D]. 戎卿文. 东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  

减缓心理衰老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