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炉粉尘单粒子中多环芳烃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

平炉粉尘单粒子中多环芳烃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

一、平炉尘单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飞[1](2021)在《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导致了施工扬尘污染日益加重,严重危害了大气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推进建筑工地施工扬尘的治理,实现绿色建造、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行业和全社会的共识。土方施工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扬尘排放量最大的阶段,对其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扩散规律及浓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扬尘的监测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施工扬尘的扩散特点,建立了气固两相流所需的连续相控制方程以及离散相控制方程,选取了在模拟扬尘扩散过程中模型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并通过对CARRC标准建筑模型的宏观流场模拟和施工场地的水平扩散浓度模拟,论证了数值模拟参数选取的合理性。(2)通过对建筑施工场地及其周围的气相流场进行模拟,得到了土方施工阶段不同风速、不同高度下的净风场分布特征,定量分析了施工围挡、建筑物以及基坑对风场的影响,为研究施工扬尘的扩散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3)在局地流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气固两相流数学模型,对土方施工阶段不同基坑深度、不同风速及不同高度下的颗粒物扩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颗粒物的水平及垂直扩散分布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降尘措施提供了数据基础。(4)结合土方施工阶段的风场分布和扬尘扩散规律,依据已有的扬尘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制定了现场的扬尘监测方案。通过实测数据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最后提出了扬尘监测点位布置建议和有效的控制对策。

陈均玉,崔小梅,任培,布多[2](2021)在《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大气单颗粒物是大气气溶胶中的单个气溶胶颗粒,其理化特性是形成复杂多变大气气溶胶的物质基础。对大气单颗粒物的研究,在深入了解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大气气溶胶的形成过程、化学反应机制和影响效应,对科学有效防控大气污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大气单颗粒物的研究内容、范围、技术方法、局限性等众多方面对国内外大气单颗粒物研究进展进行初步分析评估,探讨目前大气单颗粒物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

林秋菊,徐娇,李梅,王玮,史国良,冯银厂[3](2020)在《基于SPAMS的天津市夏季环境受体中颗粒物的混合状态及来源》文中认为天津位于京津冀区域,近年来面临的颗粒物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其大气环境中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及来源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天津市夏季环境受体中颗粒物的混合状态及可能来源,于2017年7月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SPAMS)在津南区采集到成功电离有粒径及完整质谱信息颗粒209 887个,利用ART-2a对有质谱数据的颗粒按照质谱特征的相似性进行聚类共获得369个颗粒物类别,随后按照类别的化学组成(质谱谱图)的相似性进行人工合并获得19个颗粒物类别,包括:K-EC(0.20%)、K-EC-Sec(0.18%)、K-NO3-PO3(12.00%)、K-NO3-SiO3(2.98%)、K-Sec(0.16%)、EC(39.60%)、EC-Sec(3.46%)、EC-HM-Sec(3.93%)、HEC(1.49%)、HEC-Sec(1.38%)、OC-Amine-Sec(3.58%)、OC-Sec(0.36%)、OCEC-Sec(0.71%)、Dust-HEC(21.35%)、Dust-Sec(0.72%)、Cl-EC-NO3(1.22%)、Na-Cl-NO3(3.20%)、HM-Sec(2.58%)和PAH-Sec(0.90%)颗粒.得到的各个颗粒类别可归因于气溶胶颗粒的不同来源及不同的传输和反应过程,综合分析采集到的颗粒贡献源主要包括机动车排放源、生物质燃烧源、工业排放源、扬尘源、燃煤源和二次源等.其中K-EC、EC、HEC和Dust-HEC等颗粒主要来自一次源直接排放,K-Sec、OC-Amine-Sec、OC-Sec、OCEC-Sec和Na-Cl-NO3等颗粒大都是一次源排放颗粒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老化或与二次组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混合.

徐帅玺[4](2018)在《典型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生成机理及抑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粗钢产量连年提高。然而,钢铁生产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排放的废弃物包括有废气、废水、固态冶炼渣、除尘污泥等。随着我国钢铁生产过程污染物控制新标准的实施,二恶英的排放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为正确了解我国当前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排放和控制水平,探索实用、高效的二恶英控制技术,进一步认识二恶英的生成机理,本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结论,主要包括:(1)对于所有目标污染物(二恶英、多氯联苯、氯苯和多环芳烃),高炉一次灰、高炉二次灰、电炉飞灰和转炉飞灰的生成能力相差无几,而烧结飞灰生成二恶英和有毒多氯联苯的能力比其他四种飞灰高出2-3个数量级,生成多氯联苯、氯苯和多环芳烃的能力则是其他飞灰的2-4倍。烧结飞灰的高含氯量是其目标有机污染物生成能力强、高氯代污染物占比高的主要原因。不同有机污染物的生成能力排序在所有飞灰中都基本相同,排序如下:PAHs>>CBzs>PCBs>PCDFs>PCDDs>d1-PCBs,在某些飞灰样品中略有排序偏差。(2)烧结飞灰的二恶英生成能力远远强于烧结生料,且至少高出三个数量级。烧结生料和烧结飞灰的二恶英生成能力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350°C均是两者的最佳PCDD/Fs生成温度。烧结生料的二恶英生成能力随着生料粒径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2.0-4.0mm为生成PCDD/Fs的最佳粒径。烧结飞灰PCDD/Fs生成量和氧气浓度呈对数线性回归关系,相关系数R2高达0.98。无论是烧结生料还是烧结飞灰,氧气浓度能促进PCDD/Fs氯化反应的发生以及生成量的提高。烧结飞灰的PCDD/Fs生成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2h后逐渐趋于稳定。高温是影响烧结生料PCDD/Fs生成分布的主要因素,而低温和无氧条件则是影响烧结飞灰PCDD/Fs生成分布的主要因素。原始飞灰的PCDD/Fs分布特性与烧结飞灰的PCDD/Fs生成分布特性更接近,而烧结飞灰在低温和无氧条件下的PCDD/Fs生成路径则更接近于烧结生料。(3)10种抑制剂对烧结飞灰PCDD/Fs生成的抑制效果差别较大,抑制率(2wt.%)从高到低排序为氢氧化钙(72.28%)>乙醇胺(49.77%)>氧化钙(46.93%)>硫脲(43.25%)>磷酸氢二钠(43.16%)>尿素(41.09%)>三乙醇胺(36.06%)>磷酸二氢铵(29.61%)>硫酸铵(22.81%)>废弃树脂(9.24%)。添加碱性抑制剂后的烧结飞灰样品PCDD/Fs生成分布特征和较低的氯化度都说明碱性抑制剂的抑制机理可能是其可与酸性气体C12、HC1等反应,参与了氯化反应的竞争,减少了二恶英合成的氯源。主成分分析结果和PCDD/Fs同系物组的生成分布特征同时表明10种抑制剂可被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氮基抑制剂和碱基抑制剂,氮基抑制剂包括乙醇胺、硫脲、尿素、三乙醇胺、磷酸二氢铵、硫酸铵和废弃树脂,而碱基抑制剂包括氢氧化钙、氧化钙和磷酸氢二钠。氮基抑制剂对低氯代PCDD/Fs有更强的抑制能力,而碱基抑制剂则对高氯代PCDD/Fs有更强的抑制能力。(4)三种轧钢污泥的二恶英生成能力有明显的差异,排序如下:热轧污泥(127.82 ng/g)>冷轧污泥(24.46ng/g)>连铸污泥(4.05ng/g),前者均比后者高出一个数量级。钙基添加剂特别是碱性添加剂对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没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反而甚至有促进作用。废弃树脂的添加量为2.5 wt.%时,热轧污泥的PCDD/Fs生成量和毒性当量分别下降了 91.1%和90.2%。随着废弃树脂添加量的继续增加,PCDD/Fs生成量和毒性当量的抑制率最高可达97.8%和98.4%(10.0 wt.%)。从废弃树脂的含硫量分析、焚烧残留物的EDS元素分析以及焚烧尾气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中可以得出,废弃树脂较高的含硫量是其抑制热轧污泥焚烧生成PCDD/Fs的主要原因。(5)不同物料的PCDD/Fs生成能力不同,具体排序如下:烧结飞灰》热轧污泥>冷轧污泥>连铸污泥≈电炉灰≈高炉一次灰≈高炉二次灰≈转炉灰》烧结生料。PCDD/Fs生成的氯酚路径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且对合成PCDDs贡献较大,而对合成PCDFs则不明显。所有样品中,氯酚路径对生成PCDDs的贡献度介于6.3%-65.0%之间。最低(6.3%)和最高(65.0%)贡献度均来自于热轧污泥实验组。氯酚路径对电炉、转炉、高炉一次和高炉二次飞灰的PCDDs生成的贡献度远远高于烧结飞灰。低温(<300°C)和高温下(>450°C)氯酚路径对PCDDs生成的贡献度远远高于350°C这一PCDD/Fs最佳生成温度窗口。无氧气氛下氯酚路径对PCDDs的贡献度也远远高于有氧气氛,但随着氧气含量的提高,贡献度则变化不明显。随着抑制剂在烧结飞灰中添加,氯酚路径对PCDDs生成的贡献度变化也不明显。随着碱性化合物在轧钢污泥焚烧过程的添加,氯酚路径对PCDDs生成的贡献度有明显下降,而废弃树脂的添加则大幅提升了热轧污泥焚烧过程氯酚路径对PCDDs生成的贡献度。

李文君[5](2017)在《北京市典型城区大气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环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面化学特征,因此关于其表面化学特征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于2014年在北京市典型城区利用美国安德森八级颗粒物撞击采样仪和芬兰Dekati三级单颗粒采样仪采集一年四个季节的气溶胶粒子样品,在利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分析气溶胶粒子样品表面无机及有机组分的基础上,研究各个季节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物种及其粒径分布特征、昼夜变化特征及污染过程变化特征,比较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的季节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各个季节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污染来源,结合对气象因素与气团传输的分析,探讨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因素。(1)研究区观测期间气溶胶粒子表面存在地壳元素、重金属元素、氟化物、铵盐、硫酸盐、硝酸盐、硅酸盐、含碳无机物、二次基团等9类无机组分,以及烷基基团、烯基基团、芳香烃、含氧有机物、含氮有机物、含硅有机物、含硫有机物等7类有机组分。气溶胶粒子表面检出二次形成的硫酸盐、硝酸盐等亲水性化合物,与含长链烷烃基团的疏水性脂肪族化合物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气溶胶粒子表面亲/疏水性,影响其大气环境行为。气溶胶粒子表面检出的氟化物、PAHs、重金属元素等有毒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气溶胶粒子表面检出的含氧有机物等二次组分在污染过程中相对含量有所升高,说明气溶胶粒子在污染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现象。(2)研究区春夏秋冬四季气溶胶粒子中,不同粒径段的气溶胶粒子表面分布的化学物种有所差异,总体上粗粒子(PM3.3-4.7)表面主要富集地壳元素、氟化物、硅酸盐等无机组分;细粒子(PM1.1-2.1)表面主要富集直链饱和烃及不饱和烃、含氧有机物等有机物组分;超细粒子(PM0.4-0.7)表面则主要富集芳香族、中长链不饱和烃等有机物组分。一些化学物种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总体上有机组分的相对含量表现为白天<晚上的特征,无机组分的相对含量表现为白天>晚上。(3)研究区不同季节的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污染来源有所差异。春季观测期间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建筑施工活动扬尘、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的远距离输送等一次来源以及二次大气化学转化过程;夏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来源主要为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及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等混合源;秋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来源主要为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生物质或植物性燃烧、建筑扬尘、工业排放和二次大气化学转化;冬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来源主要为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燃煤取暖和二次大气化学转化。(4)除受粒径、昼夜、污染来源等因素的影响外,污染状况、气象因子与气团传输对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也有一定的影响。空气污染越严重,气溶胶离子表面化学组成越复杂。北京市典型城区研究区域春夏秋冬观测期间,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物种中污染成分主要来自南部或东北部微弱低速气团携带的污染物质,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进一步加剧了本地移动源产生的污染物的堆积和积累。大气气团的传输和输送对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有机和无机化学组分影响较大。(5)为降低北京市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污染水平,在不同的季节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污染源的治理,并应特别重视对大气二次污染的控制。

牟国桃[6](2017)在《基于SPAMS研究西安城北地区PM2.5的污染特征》文中提出大气细颗粒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城市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细颗粒物的理化特性,如粒径分布、化学成分、混合状态以及吸湿性等会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手工滤膜采样时间分辨率低,实验分析复杂,且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样品的损失,致使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SPAMS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1h),可有效降低潜在的人为因素,同时在线获得颗粒物粒径分布和化学成分信息。本研究主要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SPAMS)对西安市2015年7月2016年5月不同季节、典型污染过程的大气细颗粒物进行研究,分析单粒子的粒径分布、化学成分特征、混合状态、污染来源及老化过程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1)采样期间西安市主要颗粒物的变化特征;由于SPAMS采集数据量巨大,本研究利用ART-2a算法将采样期间的细颗粒物根据其质谱化学成分特征分为有机碳颗粒(OC)、高分子有机碳(HOC)、元素碳颗粒(EC)、混合碳颗粒(ECOC)、左旋葡聚糖颗粒(LEV)、矿尘颗粒(Mdust)、重金属颗粒(HM)、富钾颗粒(K)、富钠钾颗粒(Na)共9类。(2)采样期间西安市典型污染过程中颗粒物化学组分变化特征研究运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SPAMS)在线观测,对西安市重污染过程中(2016年1月4日20日)采集到的3492815个大气细颗粒物进行分类,并分析了主要颗粒类型的占比情况、粒径分布、空气相对湿度影响和来源解析等。结果表明,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细颗粒物粒径主要分布在0.41.4μm之间,OC、ECOC、K占比较大。优良天相对污染过程,OC和LEV占比有所上升,EC、ECOC和K有所下降,Mdust和HM的占比变化幅度不大。当相对湿度>60%时,EC、ECOC和HM的丰度增加,HOC对湿度变化不敏感。在低湿度下K、Na和Mdust的丰度增加。西安市冬季细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工业排放,而且高湿低温的环境下容易促使二次颗粒的生成。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8月16日19日出现的沙尘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沙尘前后颗粒物的成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污染过程各类颗粒物粒径主要分布在0.41.6μm范围内,沙尘发生前颗粒物主要EC颗粒物为主,沙尘期间Mdust颗粒(矿尘类颗粒物)的占比显着提高,沙尘后期OC和LEV颗粒物占比例最大。K+、Mg+、Al+、Ca+、SiO3-特征离子的占比在沙尘污染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西安市大气气溶胶化学成分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西安本地源与沙尘携带的外源污染发生吸附混合或者化学反应。(3)对西安城市范围的25条道路进行了道路尘样品采样,利用扫描电镜(SEM)对采集的道路尘样品进行了扫描,发现道路尘样品多为粒度较大、形状不规则的颗粒。利用SPAMS共检测到了35722个粒径分布在0.62.5μm范围内且同时含有正负谱图信息的道路尘颗粒。结果表明:道路尘样品的分析率依次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快速路。道路尘的谱图与土壤和水泥尘的质谱图相似。道路尘的来源主要有扬尘源,城市交通源和生物质燃烧源。

屈海燕,赵懿桓,陆秀君[7](2017)在《植物消减PM2.5等大气颗粒物的试验研究方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试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植物叶片滞留大气细颗粒物的质量,及植物群落消减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研究发展过程、试验类型、研究尺度出发,综述了植物消减细颗粒物的研究方法和借助手段。现有的试验方法可分为3类:野外试验是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方法;操作试验结果更可靠,但受现实条件的限制更大;模拟试验是克服复杂的试验条件的一个替代途径,并对理论的检验和发展有用。这3类试验方法各自存在不同的优势和局限,彼此难以替代。从研究尺度来讲,操作试验属于微观尺度,主要集中在叶片的微观结构与PM2.5的关系研究;野外试验则更多集中在宏观和中观的植物群落滞尘的研究上;而模拟试验的途径来源于宏观的生态系统,有对自然因素更多的保留和对试验变量的足够控制,因而目前是研究热点。最后介绍了3种试验方法和研究尺度的优缺点、受限性及发展方向,为植物滞尘及消减试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刘小婷[8](2015)在《长沙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TH-150系列智能中流量总悬浮微粒采样器于2013年3月18日4月15日采集到长沙市岳麓区、雨花区和开福区的PM2.5颗粒物样品,并于2014年4月16日5月6日采用安德森8级生物撞击采样器采集到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区(即岳麓区采样点)的分级颗粒物样品。针对PM2.5颗粒物样品,首先进行重量分析,得出岳麓区、雨花区和开福区的平均PM2.5浓度分别为94.88,101.49和103.69μg/m3。随后将1/2滤膜消解并同时将1/2滤膜进行了分布提取后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其中Cu、Zn、Cd和Pb总量及各态含量。结果表明,重金属总浓度范围为2.272498.87 ng/m3,其中重金属Cu浓度最高,Cd浓度最低。形态分析表明,测量的重金属中约有一半以上呈现在可溶态与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可氧化态。采用相关性系数和主成分分析对PM2.5中的重金属源解析,结果表明,长沙市PM2.5颗粒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于车辆的排放,燃料燃烧,灰尘和其他污染源的再悬浮。计算得到长沙市PM2.5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结果为6193.80,说明长沙市PM2.5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针对分级颗粒物样品,其重量分析结果表明总颗粒物浓度范围为120.24271.15μg/m3,其中的PM1.1-2.1是9个粒径中浓度最高的,高达57.36±10.62μg/m3。样品消解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量重金属Zn、Pb、Cd、Ni、Fe、Mn、Cr和Cu。得出其总颗粒物上重金属浓度范围为25.9723998.82 ng/m3,浓度大小顺序为:Fe>Zn>Mn>Pb>Cr>Cd>Cu>Ni。通过重金属浓度计算长沙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日暴露剂量和危害指数,结果表明,日暴露剂量大小顺序为:Fe>Zn>Mn>Pb>Cd>Cu>Cr>Ni,三种暴露途径下,日暴露剂量大小顺序为:手口摄入>皮肤接触>呼吸吸入。各种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指数值的大小顺序为:Cd>Mn>Pb>Cr>Cu>Zn>Ni。其中,对于儿童重金属Cd,Mn,Pb和Cr以及对于成人重金属Cd,Mn和Pb的健康风险指数值均高于1,说明大气颗粒物中的这些重金属存在潜在非致癌风险。致癌元素Cd,Ni和Cr的致癌风险值大小为:Cr>Cd>Ni,均低于阈值(10-610-4),所以分级颗粒物的致癌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倪润祥,李红,伦小秀,温冲[9](2012)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大气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简述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TOF-SIMS)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近年来TOF-SIMS应用于气溶胶表面化学表征、气溶胶粒子化学组成深度剖析、气溶胶表面化学反应、气溶胶粒子表面毒性,以及气溶胶污染源排放特征与污染源识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TOF-SIMS技术在大气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智贤[10](2011)在《河北省城市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研究 ——以石家庄和唐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大气降尘颗粒物,因此对作为污染物之一的大气降尘进行一系列矿物学的分析,弄清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从而用以指导大气降尘污染防治工作,不仅具有科学合理性,而且对提高防治大气污染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和工业城市唐山两市区的大气降尘及端元样品进行取样分析,对所采集的大气降尘样品分析其粒度大小,研究大气降尘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X射线衍射手段,对大气降尘及尘源样品进行矿物组成成分检测,确定大气降尘和尘源中的矿物种类;应用扫描电镜对大气降尘和尘源样品的矿物微形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样品的微形貌特征;通过对大气降尘及尘源样品的矿物成分与矿物微形貌特征特征的分析,从矿物学角度出发,利用矿物成分及微形貌特征受体样品进行矿物种类及微形貌特征上的分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降尘及尘源的来源解析,定性的判断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所研究的两地区今后大气降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信息和资料。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通过对大气降尘粒径的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和唐山两市区大气降尘不同粒径含量组成基本相似,均以1050μm降尘粒径为主,2.55μm的降尘粒径次之。对大气降尘粒径空间分布图进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大气降尘具有小粒径集中于市区内,而向城区四周粒径显着增大的特点;唐山大气降尘不同级别粒径多呈面扩散状分布。由于大气降尘的粒径可表征尘源的迁移距离,据此可知,石家庄和唐山两市区的大气降尘输送模式为近距离迁移,主要的污染源为本地源。2.应用X射线衍射手段,对大气降尘及尘源样品进行矿物组成成分检测,从检测结果可知:相同端元样品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不同城市在大气降尘物质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与城市的工业结构与气候等因素有关。在石家庄大气降尘样品中,石英和粘土矿物含量最高,分别达29.1%和25.1%,其次是斜长石(15.2%)、方解石(10.9%)、无水钙芒硝(13.9%)、石膏(8.0%)、白云石(7.6%)、钾长石(7.0%)、钙芒硝(6.9%)、赤铁矿(6.6%)和黄铁矿(5.4%);另外还含有菱铁矿、菱镁矿、石盐、沸石、角闪石、和重晶石等;在唐山大气降尘样品中,主要矿物组分是石英、粘土和方解石,三者的平均值占到总数的57.8%,次为赤铁矿、石膏、白云石及长石类矿物,四类矿物的平均含量超过总量的四分之一,其它的矿物还有菱铁矿、菱镁矿、石盐、沸石、角闪石、钙芒硝和无水芒硝等。3.结合XRD和SEM的检测结果,并配以EDX等手段,对两市区大气降尘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大气降尘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为近距源,其中有些为次生矿物,是在后天的大气环境中经过化学作用而重新结晶生成,如石膏、方解石和石盐等;有些则为地表的矿物颗粒,但其来源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不同标识物所代表的矿物进行分析,结果为:赤铁矿主要来自工业燃烧尘,方解石、白云石主要来自建筑尘,石英、长石类矿物及粘土矿物则主要来自土壤风沙尘或地表扬尘。

二、平炉尘单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炉尘单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扬尘扩散及污染特征研究现状
        1.2.2 气固两相流模拟研究现状
        1.2.3 扬尘控制对策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施工扬尘的来源与危害
    2.1 基本概念
        2.1.1 扬尘的定义及分类
        2.1.2 施工扬尘及其排放特征
    2.2 施工扬尘排放的影响因素
    2.3 建筑工地内扬尘的来源
    2.4 扬尘的主要危害
        2.4.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4.2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4.3 对植被的影响
        2.4.4 对材料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两相流模型基本理论与数值模拟
    3.1 两相流的分类及模拟方法
        3.1.1 两相流的分类
        3.1.2 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3.2 气固两相流模拟理论
        3.2.1 基于欧拉框架下的连续相求解
        3.2.2 基于拉格朗日框架下的固相求解
        3.2.3 气固两相间的双向耦合
        3.2.4 CFD软件简介
    3.3 模型主要参数的选取
        3.3.1 颗粒尺寸
        3.3.2 颗粒相的粒度分布
        3.3.3 扩散系数与粘度
        3.3.4 湍流强度
    3.4 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
        3.4.1 宏观流场模拟
        3.4.2 水平扩散浓度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扩散特征模拟
    4.1 工程概况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4.2.2 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及主要参数设置
    4.3 土方施工阶段风场分析
        4.3.1 不同风速下的风场分析
        4.3.2 不同高度下的风场分析
    4.4 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扩散特征分析
        4.4.1 不同风速下的扬尘扩散特征
        4.4.2 不同高度下的扬尘质量浓度分布
        4.4.3 不同基坑深度下的扬尘扩散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土方施工阶段的扬尘监测与建议
    5.1 监测指标与方法
        5.1.1 扬尘监测指标
        5.1.2 扬尘污染监测方法
    5.2 扬尘监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5.2.1 土方施工阶段扬尘监测方案
        5.2.2 不同点位的扬尘监测数据分析
    5.3 土方施工阶段扬尘监测点布置
        5.3.1 监测点的布设位置
        5.3.2 监测点的设置高度
    5.4 扬尘污染控制对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气单颗粒物概述
2 国外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
3 国内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
4 高海拔区域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
5 结论与展望

(3)基于SPAMS的天津市夏季环境受体中颗粒物的混合状态及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
    1.2 采样过程
    1.3 SPAMS工作原理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颗粒物的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2.1.1 平均质谱特征介绍
        2.1.2 颗粒物类别质谱特征介绍
        (1)富钾颗粒(27.38%)
        (2)富碳颗粒(58.0%)
        (3)扬尘颗粒(12.18%)
        (4)富氯颗粒(0.92%)
        (5)重金属颗粒(1.49%)
        2.1.3 颗粒类别来源分析
        2.1.3.1 富钾颗粒
        2.1.3.2 富碳颗粒
        2.1.3.3 扬尘类颗粒
        2.1.3.4 富氯颗粒
        2.1.3.5 重金属颗粒
    2.2 不同污染水平下颗粒物类别组成特征
3 结论

(4)典型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生成机理及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排放现状
        1.1.1 钢铁生产过程简介
        1.1.2 国内外钢铁生产二恶英排放水平
    1.2 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的生成机理
        1.2.1 烧结过程二恶英生成区域
        1.2.2 烧结过程二恶英生成机理
        1.2.3 电弧炉炼钢二恶英生成分析
    1.3 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生成关键影响因素
        1.3.1 烧结工况对二恶英生成的影响
        1.3.2 烧结物料对二恶英生成的影响
    1.4 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1.4.1 硫基抑制剂的效果及作用机理
        1.4.2 氮基抑制剂的效果及作用机理
        1.4.3 碱基抑制剂的效果及作用机理
        1.4.4 其他新型或潜在抑制剂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装置
        2.1.1 立式单段管式炉系统
        2.1.2 水平三段式管式炉系统
    2.2 样品预处理方法
        2.2.1 二恶英和多氯联苯预处理方法
        2.2.2 氯苯和多环芳烃预处理方法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二恶英和多氯联苯分析检测方法
        2.3.2 氯苯和多环芳烃分析检测方法
        2.3.3 其他参数分析检测方法
    2.4 质量保证和控制(QA/QC)
第三章 不同钢铁除尘飞灰的有机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设计
    3.3 不同飞灰的表征
    3.4 不同飞灰有机污染物生成能力研究
        3.4.1 五种飞灰PCDDs、PCDFs、PCBs、dl-PCBs的排放水平
        3.4.2 五种飞灰CBzs和PAHs的排放水平
    3.5 不同飞灰有机污染物生成分布特征
        3.5.1 五种飞灰的PCDD/Fs同系物分布特征
        3.5.2 五种飞灰的PCBs、CBzs和PAHs同系物分布特征
    3.6 二恶英与其他污染物的关联性分析
        3.6.1 PCDD/Fs与其他污染物的主成分分析
        3.6.2 PCDD/Fs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矿石烧结过程二恶英生成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设计
    4.3 烧结生料生成二恶英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温度对烧结生料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3.2 粒径对烧结生料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3.3 气氛对烧结生料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4 烧结飞灰生成二恶英的影响因素研究
        4.4.1 温度对烧结飞灰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4.2 氧气浓度对烧结飞灰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4.3 时间对烧结飞灰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5 烧结工况对PCDD/Fs同系物生成分布特征影响
        4.5.1 烧结工况对烧结生料PCDD/Fs生成分布特征影响
        4.5.2 烧结工况对烧结飞灰PCDD/Fs生成分布特征影响
    4.6 关于PCDD/Fs生成路径的探讨
        4.6.1 2,3,7,8-PCDD/Fs生成路径探讨
        4.6.2 氯酚路径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抑制剂对烧结过程二恶英生成的抑制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设计
    5.3 不同种类抑制剂对二恶英生成的抑制研究
        5.3.1 不同种类抑制剂抑制效果对比
        5.3.2 不同种类抑制剂对二恶英生成分布的影响
    5.4 不同抑制剂添加量对二恶英生成的影响
        5.4.1 不同乙醇胺添加量对PCDD/Fs生成的影响
        5.4.2 不同硫脲添加量对PCDD/Fs生成的影响
        5.4.3 不同氢氧化钙添加量对PCDD/Fs生成的影响
    5.5 关于PCDD/Fs生成路径的探讨
        5.5.1 2,3,7,8-PCDD/Fs相关性分析
        5.5.2 氯酚路径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轧钢污泥焚烧过程的二恶英生成和抑制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设计
    6.3 不同轧钢污泥的表征
    6.4 不同轧钢污泥的二恶英生成能力对比
    6.5 不同钙基添加剂对轧钢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6.5.1 不同钙基添加剂对冷轧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6.5.2 氧化钙对热轧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6.6 废弃树脂对热轧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的抑制研究
        6.6.1 废弃树脂对热轧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6.6.2 废弃树脂抑制机理探索
        6.6.3 废弃树脂对136种PCDD/Fs生成分布的影响
        6.6.4 技术评价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钢铁生产全过程二恶英生成路径的统计学分析
    7.1 前言
    7.2 实验设计
    7.3 钢铁生产全过程不同物料PCDD/Fs生成能力对比
    7.4 PCDD/Fs氯酚路径分析
    7.5 PCDD/Fs其他生成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本文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5)北京市典型城区大气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采样点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分析
    2.4 数据分析
    2.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6 工作量
第三章 气溶胶粒子形貌及表面化学组分质谱特征
    3.1 不同粒径段气溶胶粒子形貌
    3.2 TOF–SIMS质谱图特征
    3.3 TOF–SIMS二次离子归属情况
    3.4 二次离子的化学物种种类
    3.5 特征二次离子的指示意义
    小结
第四章 春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
    4.1 春季采样期间污染状况分析
    4.2 春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组成特征
    4.3 春季气溶胶粒子表面组分的分布特征
    4.4 春季来源特征分析
    4.5 春季影响因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夏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
    5.1 夏季采样期间污染状况分析
    5.2 夏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组成特征
    5.3 夏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
    5.4 夏季来源特征分析
    5.5 夏季影响因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秋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
    6.1 秋季采样期间污染状况分析
    6.2 秋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组成特征
    6.3 秋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
    6.4 秋季来源特征分析
    6.5 秋季影响因素分析
    小结
第七章 冬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
    7.1 冬季采样期间污染状况分析
    7.2 冬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组成特征
    7.3 冬季来源特征分析
    7.4 冬季影响因素分析
    小结
第八章 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季节对比
    8.1 TOF-SIMS二次离子检出特征比较
    8.2 四季表面化学组成特征比较
    8.3 四季表面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比较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不足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SPAMS研究西安城北地区PM2.5的污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PM_(2.5) 概述
    1.3 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的原理
        2.1.2 气溶胶颗粒的采集
        2.1.3 气溶胶颗粒粒径的测量
        2.1.4 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
        2.1.5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的校准
    2.2 自适应共振理论神经网络算法(ART-2a)
    2.3 采样点设置与大气采样
    2.4 数据处理
3 ART-2a化学成分分类
    3.1 ART-2a分类数据统计
    3.2 主要类型颗粒的质谱特征
    3.3 主要类型颗粒分析
        3.3.1 主要类型颗粒的季变化
        3.3.2 主要颗粒类型的月变化特点
        3.3.3 主要颗粒类型的日变化特点
    3.4 小结
4 典型污染过程中PM_(2.5) 化学组分的变化分析
    4.1 重污染过程分析
        4.1.1 冬季重污染过程
        4.1.2 结果与讨论
        4.1.3 结论
    4.2 典型沙尘影响过程分析
        4.2.1 沙尘污染过程的识别
        4.2.2 结果与讨论
    4.3 燃放烟花爆竹过程分析
        4.3.1 气象参数及环境空气质量
        4.3.2 结果与讨论
5 西安市道路尘的单颗粒质谱特征
    5.1 实验部分
        5.1.1 道路尘样品采集
        5.1.2 道路尘样品处理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形态特征分布
        5.2.2 样品采集情况与粒径分布
        5.2.3 道路尘平均质谱图
        5.2.4 不同道路类型的区别
        5.2.5 道路尘的来源解析
        5.2.6 道路尘与各类源样品的特征区别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植物消减PM2.5等大气颗粒物的试验研究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滞尘研究发展历史
2 植物滞尘的试验方法
    2.1 野外试验
        2.1.1 野外植物单木及群落样本的选择
        2.1.1. 1 单叶样本的选择
        2.1.1. 2 群落样地的选择
        2.1.2 野外监测技术、方法及群落消减率的计算
        2.1.2. 1 大气颗粒物的监测技术和原理
        2.1.2. 2 群落消减率的计算
    2.2 操作性试验
        2.2.1 显微镜观测及电镜扫描
        2.2.2 元素跟踪
        2.2.3 细颗粒物质量的测定
        2.2.4 叶面积的测定
    2.3 模拟试验
        2.3.1 气室模拟试验
        2.3.2 风洞试验
        2.3.3 气溶胶发生系统
        2.3.4 计算机模拟
3 研究方法的不足与前景展望

(8)长沙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颗粒物概述
        1.1.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1.1.2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1.1.3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1.1.4 大气颗粒物的危害
        1.1.5 大气颗粒物的控制
    1.2 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
        1.2.1 大气颗粒物国内污染现状
        1.2.2 大气颗粒物国内污染现状浓度比较
    1.3 大气颗粒物研究现状
        1.3.1 大气颗粒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PM_(2.5) 中重金属的浓度水平及源解析
    2.1 采样方案
        2.1.1 长沙概况
        2.1.2 采样点布置
        2.1.3 采样滤膜
        2.1.4 采样仪器
    2.2 实验方案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样品测定
    2.3 PM_(2.5) 及其中重金属浓度分析
        2.3.1 PM_(2.5) 浓度分析
        2.3.2 PM_(2.5) 中重金属浓度分析
    2.4 PM_(2.5) 中重金属源解析
        2.4.1 基本概念
        2.4.2 相关性分析
        2.4.3 PM_(2.5) 中重金属的源解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M_(2.5) 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及潜在生态危害
    3.1 实验方案
    3.2 PM_(2.5) 中重金属形态分析
        3.2.1 基本概念
        3.2.2 分析结果
    3.3 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3.3.1 基本概念
        3.3.2 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级颗粒物重金属浓度水平及健康风险评价
    4.1 采样方案
        4.1.1 采样点布置
        4.1.2 采样滤膜
        4.1.3 采样仪器
    4.2 实验方案
        4.2.1 样品预处理
        4.2.2 样品测定
    4.3 分级颗粒物浓度分析
    4.4 分级颗粒物中重金属浓度分析
    4.5 分级颗粒物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4.5.1 健康风险评价概念
        4.5.2 重金属暴露剂量计算
        4.5.3 风险表征
        4.5.4 分级颗粒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9)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大气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TOF-SIMS技术概述
    1.1 TOF-SIMS基本原理
    1.2 TOF-SIMS工作模式
    1.3 TOF-SIMS技术优势
        1) 原则上可以检测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 能够区分所有同位素。
        2) 可以提供分子组成信息。
        3) 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4) 更高的质量分辨率、更广的质量范围。
        5) 更高的灵敏度。
2 TOF-SIMS技术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2.1 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研究
    2.2 气溶胶粒子化学组成深度剖析
    2.3 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反应研究
    2.4 气溶胶粒子表面毒性研究
    2.5 气溶胶粒子污染源排放特征与污染源识别
3 TOF-SIMS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4 TOF-SIMS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样品采集。
    2) 样品预处理。
    3) 样品分析。
    4) 数据解析。
5 结论与展望

(10)河北省城市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研究 ——以石家庄和唐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城市大气降尘颗粒物污染现状
        1.1.2 大气降尘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影响
    1.2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来源
    1.3 国内外大气降尘的研究进展
        1.3.1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粒径研究
        1.3.2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化学特征研究
        1.3.3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矿物学研究
        1.3.4 大气降尘的源解析研究
    1.4 样品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石家庄城市生态地质环境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气候及水系分布
        2.1.3 工业布局
        2.1.4 社会经济
        2.1.5 土壤分布
        2.1.6 石家庄市区主要环境问题
    2.2 唐山城市生态地质环境概况
        2.2.1 唐山市区概况
        2.2.2 唐山市区生态环境概况
        2.2.3 唐山城市环境环境概况
    2.3 河北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概况
第三章 大气降尘样品采集处理与矿物学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品采集
        3.1.3 样品分析试验的技术要求
    3.2 大气降尘粒径检测与分析
        3.2.1 大气降尘粒径检测实验
        3.2.2 大气降尘粒径分析
    3.3 大气降尘矿物组分检测与分析
        3.3.1 大气降尘矿物组分检测实验
        3.3.2 大气降尘矿物组分分析
    3.4 大气降尘微形貌特征检测与分析
        3.4.1 大气降尘微形貌特征检测实验
        3.4.2 大气降尘微形貌貌特征分析
第四章 大气降尘来源分析
    4.1 源解析方法的选择
    4.2 大气降尘来源分析
        4.2.1 大气降尘颗粒物迁移距离的确定
        4.2.2 标识物的选定
        4.2.3 大气降尘的受体模型源解析
    4.3 城市大气降尘矿物研究的环境意义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平炉尘单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D]. 李志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J]. 陈均玉,崔小梅,任培,布多. 环境生态学, 2021(02)
  • [3]基于SPAMS的天津市夏季环境受体中颗粒物的混合状态及来源[J]. 林秋菊,徐娇,李梅,王玮,史国良,冯银厂. 环境科学, 2020(06)
  • [4]典型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生成机理及抑制研究[D]. 徐帅玺. 浙江大学, 2018(01)
  • [5]北京市典型城区大气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 李文君. 贵州大学, 2017(03)
  • [6]基于SPAMS研究西安城北地区PM2.5的污染特征[D]. 牟国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7]植物消减PM2.5等大气颗粒物的试验研究方法综述[J]. 屈海燕,赵懿桓,陆秀君.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5)
  • [8]长沙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D]. 刘小婷. 湖南大学, 2015(03)
  • [9]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大气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倪润祥,李红,伦小秀,温冲.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05)
  • [10]河北省城市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研究 ——以石家庄和唐山为例[D]. 陈智贤.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1(04)

标签:;  ;  ;  ;  ;  

平炉粉尘单粒子中多环芳烃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