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暗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微波暗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微波暗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嘉鹭,邢邦圣,李晓鹏,马军[1](2021)在《高铁列车一级检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高铁列车一级检修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异常工况无法再现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以CRH380B型高铁列车为研究对象,采用3DSMAX创建了高铁列车的三维模型和贴图资源,选取Unity3D为开发平台,对系统的检修交互流程、UI交互界面等进行了设计,构建了教学目的、检修内容、检修操作、检修报告4个功能模块和司机室有电检修、车底无电检修、车厢有电检修等6个检修任务,并采用B/S架构将该系统发布在Web平台上。实践表明,该系统可基于互联网实现远程在线使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王姝婧[2](2021)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气体流动保障用电磁加热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具有极性分子的新型清洁能源。降压开采水合物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在降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过程的前期阶段(或是后期),由于开采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水、天然气气体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极易使水合物在储层产气通道、井筒、防喷器(BOP)、节流管线等部位再次生成,堵塞情况严重会影响气体运移速率甚至堵塞气体运移通道,造成产气率下降或停产的风险。因此在开采过程中保证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流通性,防止水合物的二次生成是很重要的。为消除或抑制降压开采过程中的二次水合物,供给热量可从机理上恢复产气效率。传统的加热方式加热速率慢、热量损失大,相比之下,电磁波加热法可根据需要快速加热,且其在重油方面已经彰显了它的有效性从理论上讲,微波属于电磁波的一种。因此,可以使用微波加热加速气体水合物的分解,防止水合物的二次形成。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技术联合研究”(SQ2018YFE020424)子课题“天然气水合物地下加热与置换开采器具”的资助下,对用于防止天然气水合物二次生成的微波加热系统开展了研究。本文根据微波加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微波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特性影响,研制了一套天然气水合物室内试验台系统,主要包括微波发生器、微波传输系统、微波加热器(即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微波防泄漏装置。微波加热器(即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可插入反应釜中,用于模拟井段内微波对天然气水合物加热作用。天然气水合物室内试验台系统的关键部分是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的研制。基于电磁学和天线传输理论,设计加工了一种具有特殊形状的H型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并计算出了该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的直径、裂缝尺寸等关键参数。该H型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包括有空心的外导体和实心的内导体,在外导体的表面开设有多个H型裂缝,并且在外导体与内导体的环状空间装配特氟龙。同轴H型裂缝天线的频率为2.45GHz,外导体的直径为30mm,内导体直径9mm,阻抗50Ω,裂缝长度径向12mm、轴向14mm,裂缝间距35mm,微波馈入端口到第一个裂缝的距离为16mm,裂缝宽度为2mm。该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尺寸较小可以很容易地将其降低到产气通道中,以防止水合物的二次形成。利用HFSS软件模拟分析设计的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中远场辐射的仿真结果来看,该天线具有良好的全向辐射。通过结合软件HFSS和ANSYS耦合模拟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长1m,开设19*4个H型裂缝)对直径为100mm、长度为2m的圆柱体内二次水合物的加热效果,结果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可以在1800s内从-3.7℃加热到17.8℃。在3600s内,水合物可从-3.4℃加热到27.3℃。根据研制的微波加热系统及微波加热器为原型,结合实际南海试采井段数据,初步设计工程方案:拟定在直径为500mm的井段内,距离井段中心点200mm处轴向间隔90°均匀排布4根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长500mm,开设9*4个H型裂缝),通过HFSS软件和ANSYS软件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工作1800s,可将待加热天然气水合物从-3℃加热至17.3℃。

刘北佳,林澍,李鸿志,刘金龙,邱景辉[3](2021)在《电磁仿真与加工测试结合的可重构天线创新实验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现有课程实验普遍存在学时少、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陈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个性化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探索基于电磁仿真和加工测试结合的可重构天线新实验设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实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用科研方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研究结果将为高校贯彻精英教育理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创新实验课程提供借鉴。

李曼,郭宇锋[4](2020)在《院级公共科研平台建设探析》文中提出从公共科研平台的使用现状出发,分析了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平台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大型仪器设备专门管理、仪器设备网络化管理和收费制度建立,开放共享力度加大等管理制度的探索。

张兰,孙延明,黄子杰[5](2020)在《基于毫米波微带天线设计的射频电路实验》文中认为本文设计了一个新的射频电路设计性实验项目——可用于无人机高度测量的毫米波雷达微带天线的设计与实现。该实验项目通过让学生完成该天线的自主设计、仿真、优化、制作和测试的过程,引导学生来深入体会实际射频工程中的实际流程和方法,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进而进一步培养其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张鹏[6](2019)在《W国家质检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经济不断发展,检验检测意愿度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行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得益于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行业规模快速扩张。与此同时,在我国政府“放管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扩大对民营及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开放,市场化趋势明显,目前我国检验检测行业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行业机构优化整合、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面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价格战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等各种挑战,如不及时调整策略积极应对,就会被市场所淘汰从而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在这关键时期,W国家质检中心亟需制定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发展战略以作为规划引领,积极面对市场变化与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W国家质检中心为研究对象,运用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结合作者的自身多年的从业经历,研究其发展战略。首先从营收状况、人力资源状况、技术能力等几个方面对W国家质检中心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W国家质检中心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利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SWOT分析法,对W国家质检中心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列出了其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于W国家质检中心当前发展需要的发展战略,并提出战略实施的路径和保障措施。本文研究得出W国家质检中心面对巨大的竞争与深化改革压力,应顺应检验检测机构发展趋势,专注于通信导航检验检测市场,深耕细作,拓展技术的深度和服务的广度,造就核心竞争力,开拓军品检验检测业务,走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成为通信导航专业军民品检验检测领域的领跑者。通过加快实现市场化公司化运行、拓宽业务范围、加强技术能力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信息化网络化平台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来实现W国家质检中心的发展战略目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本文对W国家质检中心的发展战略研究,不仅可以为W国家质检中心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能为改革中的国有检验检测机构赢得竞争优势实现良性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用企业化视角探索国有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战略。

唐峥钊[7](2019)在《基于微多普勒效应的ISAR干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自身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高分辨的特点,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已被广泛应用于目标检测、运动监测、敌我识别、武器精确制导等领域。近年来,双/多基地ISAR成像系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ISAR的隐蔽性与抗干扰能力。同时,在ISA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干涉逆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ISAR)能够获取目标三维几何轮廓信息,从而赋予了ISAR对其目标进行精细刻画、准确识别的能力。因此不论是在军事还是民用领域,ISAR的应用必将更为普遍。与此同时,ISAR目标中微动部件对回波的附加幅频调制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将其命名为微多普勒效应。一方面,由于运动形式、运动参数等因素的不同,微动部件的微多普勒特征也存在差异,由此可将其作为一种用于目标识别分类的显着标识。另一方面,微动部件相对于目标主体运动规律差异较大,在ISAR成像期间普遍存在越距离单元走动现象,导致ISAR无法正确进行运动补偿而得到散焦的二维距离-多普勒图像,这一特性给ISAR干扰技术带来了新的启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雷达目标微多普勒效应的研究,提出针对单基地ISAR、双/多基地ISAR及InISAR的微动干扰方法。目前针对ISAR的干扰方法主要集中在用于产生具有固定形状假目标的欺骗干扰及相干调制压制干扰方面,利用微多普勒效应的干扰方法并不多见,对双/多基地ISAR及InISAR的微动干扰方法还有待研究。因此,本论文研究内容补充了现阶段针对多种体制ISAR的微动干扰方法,给ISAR对抗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成像雷达电子对抗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本文内容概括总结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立题意义,对国内外ISAR成像及其对抗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整理,并对微多普勒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随后研究了ISAR成像技术的基础理论,包括线性调频信号的特性、运动补偿算法及微多普勒特征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对五种ISAR目标中常见的微动形式建立了数学模型,分别包括旋转运动、振动运动、进动运动、鸟类扑翼运动及人体步行运动。通过对各模型ISAR回波进行成像处理得到了不同运动形式的微多普勒频率表达式,并通过时频分析得到了其微多普勒时频曲线,从而提取其微动参数。第三部分针对单基地ISAR提出了三种微动干扰方法。基于调制转发原理的微动干扰方法为,干扰机首先根据微动假目标模板计算其在ISAR回波中的相位调制项及散射延时,随后对采集到的ISAR发射信号进行调制,生成干扰信号并放大转发至ISAR接收机。该干扰方法可根据假目标模板在ISAR图像中对应位置产生微动假目标点,干扰效果可灵活调整,但干扰效果实现的前提为已知ISAR及模板坐标信息,针对这一缺陷,又提出了微动散射波干扰方法。该方法同样对ISAR发射信号进行微动调制,但不同点在于干扰机将干扰信号转发至目标,后散射至ISAR接收机,因此在敌方雷达位置未知情况下仍可进行干扰。此外,还提出了脉冲卷积微动调制干扰,干扰机通过对目标回波特定距离单元的卷积,达到产生微动假目标点的效果,具有实现简单的优点。最后对三种微动干扰方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并根据相关系数、等效视数等指标对干扰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估。第四部分针对双/多基地ISAR提出了两种微动干扰方法。双/多基地ISAR由于其接收站的无源性和隐蔽性,可大大减小常规干扰方法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微动散射波干扰方法,干扰机将模拟微动假目标点的回波相位信息调制至ISAR发射信号后转发至目标,多个ISAR接收站采集到目标散射的干扰信号后可同时被干扰。但该方法计算量随着假目标点数量的上升而显着增大,因此提出了改进的脉冲卷积散射波干扰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延时脉冲与ISAR发射信号卷积来模拟产生假目标点,通过控制延时变化规律可控制假目标点产生的位置及变化规律,从而达到灵活的干扰效果。最后对两种微动干扰方法进行了模拟仿真并进行了参数分析。第五部分针对InISAR提出了两种基于双通道干扰机的干扰方法。首先微动调制干扰方法为,根据预先设定的三维假目标模板,计算InISAR各天线基线方向的假目标干涉相位,利用坐标不同的两干扰通道同时发射干扰信号,具有特定相位关系的两干扰信号在InISAR各天线基线方向叠加后产生的干涉相位等效于假目标模板的干涉相位,从而对InISAR产生三维干扰效果。随后提出了异频调制干扰方法,通过两干扰通道对InISAR发射信号进行频率不同的正弦调相并延时转发,达到了产生具有时变坐标假目标点的干扰效果。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两种三维干扰方法的有效性。

王智[8](2019)在《国外电子战装备作战试验的发展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战装备作为对抗型装备,其装备试验必须置于真实的战场环境中开展才能合理评估其作战效能,因此电子战装备作战试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介绍了国外电子战装备作战试验的开展概况,分析了国外军队电子战装备试验的主要经验,从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法规体系、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条件建设、培养人才队伍等5个方面提出了推进电子战装备作战试验的建议。

詹海兵[9](2017)在《微波暗室的综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微波暗室的建造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花费的人力物力都很大。建成的微波暗室很难再改变,可重塑性差。在建造暗室前,如果能对需要建造的暗室进行分析、建模、仿真,则可以很好的指导微波暗室的建设,从而减少建造的时间和花费,来达到预期的微波暗室性能。本文从微波暗室的基础理论分析出发,在微波暗室工作的高频段和低频段两个大的方面,详细讨论了在不同频率下建造微波暗室的尺寸、暗室铺设的吸波体、发射天线的特性这几个方面。通过设计验证来达到微波暗室静区的大小、最大反射电平、交叉极化度、场幅均匀性、路径损耗等要求。微波暗室结构尺寸的电磁效应、发射天线特性、吸波材料特点在不同频段的差别都很大,于是对于不同频段的微波暗室计算使用不同的数值计算方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发射天线的辐射特性、位置和微波暗室静区的尺寸大小、位置通过几何光学法确定了微波暗室的几何尺寸。(2)详细讨论了吸波材料的电磁特性,推导出材料电磁参数和其表面反射系数之间的具体关系,并通过HFSS、CST软件仿真计算验证,结果符合很好。(3)通过几何光学法对高频段的微波暗室电磁性能进行了建模计算,特别是对于暗室铺设吸波锥的复杂电磁环境通过几何建模推导提出了具体计算步骤和方法。对把不规则吸波体等效平板型吸波体的微波暗室进行了最后的结果运算,运算结果能很好的符合设计的要求。(4)对低频段的单个吸波锥进行了分层离散化的MATLAB建模处理,用TLM传输线法产生平面波对其进行照射,来模拟暗室中局部平面波对吸波锥的照射。通过对发射源对数周期天线的TLM网格建模,对等效平板型吸波体的微波暗室进行了最后的结果运算,运算结果也能很好的符合设计的要求。(5)在用TLM法模拟低频段微波暗室中的电场分布时,求暗室中的反射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用惠更斯源的思想代替了用总场减去直射场的方法,结果中的毛刺现象大大的减少。(6)把暗室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模拟检验过程通过MATLAB的GUI功能集合到了一起。用户通过界面的设置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出需要的结果,对于不同的计算场合,用户能根据自己的要求修正发射天线的各种参数,对于结果能以三维图、二维图和列表等形式表达。

张勇[10](2017)在《基于柔性超材料的毫米波多频吸波器》文中研究指明电磁超材料不仅代表了基于人工复合亚波长微结构的新型功能材料,更意味着定制化调控电磁响应,任意裁剪电磁波的逆向设计思维,即需要什么样的电磁响应,设计相应的微结构。其通常具有自然界中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一些奇特电磁特性,在电磁器件、生化检测、电磁隐身与防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合理设计超材料的微结构形状、尺寸、材料、分布等,使其整体波阻抗等于自由空间,达到完美匹配,进而实现对特定频段电磁波的完美吸收。现有的超材料吸波器的吸波频带的个数不大于其谐振器的个数,增加吸波器的吸波频带必须适当增加谐振器的个数,势必会增加吸波器的设计和加工难度,本文利用数量更少的谐振器获取更多的谐振频带和更好的吸波性能。本文首先综合应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周期性双方环谐振器的吸波器在毫米波频段的多频吸收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吸波理论和散射理论设计了三款基于周期性“回”字型微结构的超材料多频吸波器,运用全波分析法计算TE和TM偏振波垂直入射时三款吸波器的吸波率曲线,发现通过调节尺寸,双方环谐振器可以实现双频、三频、四频谐振,并根据强谐振时双方环及其内外环的表面电场分布探索多频吸波的物理机制。并逐个分析尺寸、材料和入射波等参数对吸波性能的具体影响。接着,设计了基于RZJ-304正性光刻胶的UV-LIGA工艺和磁控溅射技术的在环氧树脂板上加工周期性双方环“三明治”式吸波器的便捷工艺,详细探讨了整套工艺的工艺流程,参数影响和注意事项,并用对制备的三款样片进行形貌表征以证实工艺的可行性。其次,详细地介绍了常用的三种测试方案的测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本文折中选择THz-TDS测试方法,发现TDS1008实测三款样片得到吸波率曲线在低频段与电磁仿真结果大致重合,但在高频段时与数值仿真结果有些许出入,吸波率的实测值较仿真值有轻微降低。最后,通过微结构形貌表征对这些偏差的可能来源进行了合理剖析。最后,对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及其创新之处进行总结归纳,并对研究的不足和超材料吸波器下一步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二、微波暗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暗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列车一级检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教学系统总体设计
2 系统开发过程
    2.1 开发平台选取
    2.2 三维模型建立
    2.3 检修交互设计
    2.4 GUI界面设计
    2.5 后台管理系统构建
3 系统概述
    3.1 系统主界面
    3.2 检修交互界面
    3.3 操作模式说明
4 结语

(2)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气体流动保障用电磁加热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磁波加热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组成
    2.1 电磁波加热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常见电磁波加热系统的组成
        2.2.1 微波发生器组成
        2.2.2 微波传输系统组成(包含加热器)
        2.2.3 微波控制系统组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磁波加热天线设计与数值模拟
    3.1 电磁波加热天线的设计原理
    3.2 天线的工作原理
        3.2.1 天线的辐射特性
        3.2.2 天线设计的性能参数
        3.2.3 天线设计流程
    3.3 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的结构设计与数学计算
    3.4 同轴裂缝微波加热天线的电磁场与温度场数值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然气水合物微波加热系统的室内试验台研制
    4.1 微波加热系统的设计方案
    4.2 室内试验台部件的选择与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于保障开采气体流动性的工程方案初步设计
    5.1 初步工程方案设计
    5.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电磁仿真与加工测试结合的可重构天线创新实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技术背景
2 实验内容与目标
3 实验教学设计
    3.1 可重构天线设计
    3.2 仿真优化
    3.3 加工测试
    3.4 总结报告
4 结语

(4)院级公共科研平台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公共科研平台现状
    1.1 缺乏大型仪器设备专门技术人员
    1.2 缺乏仪器设备管理系统
    1.3 缺乏充足的维护经费
    1.4 仪器设备利用率低
2 科研平台管理机制构建
    2.1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专门管理
    2.2 建立仪器设备网络化管理
    2.3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的收费制度和财务制度
    2.4 加大开放共享力度
3 结束语

(5)基于毫米波微带天线设计的射频电路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目的和设计目标
    1.1 实验目的
    1.2 天线指标要求
2 实验过程
    2.1 板材选择
    2.2 辐射单元设计
        1) 天线单元的尺寸理论计算
        2) 馈电方式选择
        3) 辐射单元仿真
    2.3 天线阵列设计
    2.4 天线加工与测试
3 结语

(6)W国家质检中心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概况
        1.3.1 国外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概况
        1.3.2 国内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概况
        1.3.3 战略管理的发展情况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概念
    2.2 企业战略理论
        2.2.1 专业化战略
        2.2.2 多元化战略
        2.2.3 波特五力模型
        2.2.4 SWOT分析模型
    2.3 检验检测机构文献综述
第三章 W国家质检中心现状分析
    3.1 中心简介
    3.2 组织结构
    3.3 营收状况
    3.4 人力资源状况
    3.5 技术能力状况
    3.6 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W国家质检中心战略环境分析
    4.1 W国家质检中心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
        4.1.2 行业环境分析
        4.1.3 竞争环境分析
    4.2 W国家质检中心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会分析
        4.2.4 威胁分析
    4.3 品牌检验检测机构案例借鉴
第五章 W国家质检中心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5.1 愿景、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5.1.1 愿景
        5.1.2 发展思路
        5.1.3 发展目标
    5.2 W国家质检中心发展战略选择
    5.3 W国家质检中心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3.1 加快实现市场化公司化运行
        5.3.2 拓宽业务范围
        5.3.3 加强技术能力建设
        5.3.4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5.3.5 建设信息化网络化平台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微多普勒效应的ISAR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逆合成孔径雷达发展与现状
        1.2.2 逆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发展与现状
        1.2.3 雷达目标微多普勒效应研究发展与现状
    1.3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ISAR成像及微多普勒分析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线性调频信号
        2.2.1 线性调频信号分析
        2.2.2 解线频调处理
    2.3 运动补偿基本原理
        2.3.1 距离对准技术
        2.3.2 相位补偿技术
    2.4 微多普勒特征分析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常见运动形式的微多普勒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目标散射点模型
    3.3 简单运动形式的微多普勒特征分析
        3.3.1 旋转运动
        3.3.2 振动运动
        3.3.3 进动运动
        3.3.4 仿真实验
    3.4 复杂运动形式的微多普勒特征分析
        3.4.1 鸟类扑翼运动
        3.4.2 人体步行运动
        3.4.3 仿真实验
    3.5 微动特征对ISAR成像及干扰的影响
        3.5.1 微动特征对ISAR成像的影响
        3.5.2 微动特征对ISAR干扰方法的启发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基地ISAR干扰
    4.1 引言
    4.2 距离-多普勒(R-D)成像算法
    4.3 调制转发微动干扰
        4.3.1 干扰原理
        4.3.2 仿真实验
    4.4 微动散射波干扰
        4.4.1 干扰原理
        4.4.2 干信比
        4.4.3 仿真实验
    4.5 脉冲卷积微动干扰
        4.5.1 干扰原理
        4.5.2 仿真实验
    4.6 小结
第五章 双/多基地ISAR干扰
    5.1 引言
    5.2 双(多)基地ISAR成像原理
    5.3 双(多)基地ISAR微多普勒效应分析
    5.4 微动散射波干扰
        5.4.1 干扰原理
        5.4.2 仿真实验
        5.4.3 参数分析
    5.5 脉冲卷积散射波干扰
        5.5.1 干扰原理
        5.5.2 仿真实验
    5.6 小结
第六章 InISAR三维干扰
    6.1 引言
    6.2 In ISAR成像原理
    6.3 单通道干扰机干扰效果分析
    6.4 基于双通道干扰机的In ISAR干扰
        6.4.1 微动调制干扰
        6.4.2 异频调制干扰
        6.4.3 参数分析
        6.4.4 仿真实验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国外电子战装备作战试验的发展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军队装备作战试验概况
2 国外军队电子战装备作战试验的主要经验
    2.1 推动战略政策落实, 促进顶层规范试验鉴定工作
    2.2 加强试验鉴定顶层监管作用, 确保试验结果独立可信
    2.3 统筹管理试验资源, 强化试验基础设施建设
    2.4 结合训练与演习, 在实战中检验提升能力
    2.5 推动高新技术应用, 提高试验鉴定效率
3 电子战作战试验的建议
    3.1 深化电子战装备作战试验与鉴定理论研究
    3.2 完善电子战装备作战试验与鉴定法规标准体系
    3.3 建立健全作战试验与鉴定管理体制
    3.4 加强电子战装备作战试验保障条件建设
    3.5 培养优化电子战装备作战试验与鉴定人才队伍
4 结论

(9)微波暗室的综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安排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微波暗室的设计要求
    2.1 工作频率
    2.2 微波暗室静区
    2.3 发射天线的特性
    2.4 菲涅尔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暗室设计方案
    3.1 发射位置和接收位置
        3.1.1 天线的场区域分布
        3.1.2 接收天线的位置
    3.2 暗室的大小和形状
        3.2.1 暗室的高度
        3.2.2 暗室的宽度
        3.2.3 发射天线到前墙的距离
        3.2.4 静区到后墙的距离
    3.3 屏蔽材料
    3.4 吸波材料的选择
        3.4.1 介质的本构矩阵
        3.4.2 吸波材料的种类和特性
        3.4.3 吸波材料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型建立和验证
    4.1 MATLAB语言简介
    4.2 无源微波暗室模型
    4.3 高频段有源暗室模型
    4.4 低频段有源暗室模型
        4.4.1 传输线法的对称凝聚点模型
        4.4.2 时域有限差分法和传输线法的关系
        4.4.3 微波暗室吸波锥的低频TLM法分析
        4.4.4 TLM法的微波暗室静区模型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实现和应用
    5.1 软件的编写
    5.2 软件界面的组成
    5.3 软件的使用流程及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柔性超材料的毫米波多频吸波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传统吸波材料
    1.3 超材料吸波器研究进展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 吸波结构理论分析
    2.1 Salisbury吸波屏理论分析
    2.2 Jaumann吸波体理论分析
    2.3 超材料吸波器吸波理论
    2.4 超材料吸波器散射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毫米波多频吸波器的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3.1 双方环结构设计
    3.2 仿真分析
        3.2.1 仿真结果及电场分析
        3.2.2 尺寸对吸波的影响
        3.2.3 材料对吸波的影响
        3.2.4 入射波对吸波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毫米波多频吸波器的加工制备与工艺研究
    4.1 工艺简介
    4.2 版图绘制
    4.3 工艺流程
        4.3.1 清洗基片
        4.3.2 一次镀膜
        4.3.3 旋涂光刻胶
        4.3.4 前烘
        4.3.5 曝光
        4.3.6 后烘
        4.3.7 显影
        4.3.8 二次镀膜
        4.3.9 剥离
    4.4 样片表征
    4.5 本章小结
5 毫米波多频吸波器的测试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测试方法简介
        5.1.1 波导测试法
        5.1.2 自由空间测试法
        5.1.3 THz-TDS
    5.2 测试系统搭建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微波暗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列车一级检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J]. 张嘉鹭,邢邦圣,李晓鹏,马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08)
  • [2]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气体流动保障用电磁加热器的研制[D]. 王姝婧. 吉林大学, 2021(01)
  • [3]电磁仿真与加工测试结合的可重构天线创新实验设计[J]. 刘北佳,林澍,李鸿志,刘金龙,邱景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01)
  • [4]院级公共科研平台建设探析[J]. 李曼,郭宇锋. 科技视界, 2020(20)
  • [5]基于毫米波微带天线设计的射频电路实验[J]. 张兰,孙延明,黄子杰.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0(01)
  • [6]W国家质检中心发展战略研究[D]. 张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基于微多普勒效应的ISAR干扰技术研究[D]. 唐峥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国外电子战装备作战试验的发展及启示[J]. 王智. 科技导报, 2019(04)
  • [9]微波暗室的综合设计[D]. 詹海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10]基于柔性超材料的毫米波多频吸波器[D]. 张勇. 中北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微波暗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