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鸿诚打造新一代连锁企业ERP

广州鸿诚打造新一代连锁企业ERP

一、广州宏城建设新一代连锁商业ERP(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星[1](2019)在《“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原因要归结于铁路是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方式之一,一直深刻地影响、改变、重塑着世界的版图、空间、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铁路在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展,尤其在新世纪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以来,中国已经引领了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而火车站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也是城市与区域经由铁路相互连接的重要节点和界面,对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其周边地区的地域空间范围内更显突出,这正构成了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的直接原因。新时期以来中国高铁客站地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更凸显了这一命题的战略性意义。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以及“车站在地区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的主要线索,本文首先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的概念设想及研究视角,对其与“车站地区”概念原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并希望在实证分析中得以检验。研究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及“车站关联地区”与“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据此以广州“三站”地区案例为对象展开讨论。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是对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从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广州“三站”的选址是铁路与城市双方协调、博弈的结果,以及“三站”成为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支点及重要引导因素。第三章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在界定“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了“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四章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与第三章的分析方法类似,本章亦在界定“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其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五章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在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以及国内外高铁客站地区案例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南站新城”及“广州南站关联地区”空间发展的机遇、挑战分析,以此展望地区未来的发展。第六章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在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解析了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及其机制,即车站角色的演变、空间的演变、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及“站-城”关系的本质。本文是基于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的个案研究,在实证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关研究的分析框架。同时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案例尤其是与相关经典理论模型的比较分析,从而探讨车站地区问题的个性与共性。分析结果显示“车站关联地区”的研究视角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相关结论也将为“车站地区”的城市更新以及空间开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更好地审视“车站”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再思考。

陈多多[2](2018)在《城市轨道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拓展研究 ——以广州地铁3号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中国内地各大城市陆续进入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有机的结合是促进城市空间优化的重要手段。从城市演变的历程上看,轨道站区商业空间的发展是一个与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持续互动的、复杂的、曲折的的过程。不管是TOD还是SOD的开发模式,都更加侧重在轨道线路开通前,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对开通后站区的发展需求进行预估。然而,城市的空间不是一触而就的,轨道线路站点开通后,站区的商业活动还会变化和生长,商业空间也需要随之优化和调整。这种优化、调整的方式可以是“推倒重建”式的再开发。其更新的路径有时候因实现多方共赢而一片坦途,也有时候也因某方的条件限制而举步维艰。此时,广州地铁3号线沿线站区出现的各类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凭借自身的灵活性和易操作性,恰好弥补了站区主体商业空间的不足,成为对SOD和TOD开发模式的补充和延续。本文在归纳梳理城市轨道站区商业空间研究和建筑空间功能置换研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广州地铁3号线沿线站区的功能置换型商业空间的整体分布和市区级、片区级、社区级的典型站区案例进行了调查,并探究了其背后的推动机制,发现其背后不但是物质空间功能的变化,还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经济利益的重组。笔者进而总结了该现象的优点和缺点,并为其他地区轨道交通站区功能置换型商业空间发展的引导和管理提出建议。

《安家》编辑部[3](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伟[4](2016)在《基于可持续性的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物,是城市集约化、有机化、立体化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社会发展沧桑巨变、经济活力释放、城市空间全面更新,可持续性城市发展理念引发对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反思。我国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建设发展取得飞跃性进展,但对它的可持续性状况研究刚刚起步,其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迫切课题。阐述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跌宕变化的发展历程,揭示现阶段其可持续发展态势及面临主要问题。在对可持续发展观念、思想来源和现实契机提炼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结合国情、研究对象特质、全生命周期等三个切入点,提出设计策略四项基本原则(整体协调、灵活适应、集约适宜、开放原则)。构建起以可持续设计内涵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经络,清晰、严谨的基本理论体系,为深入研究基于可持续性的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设计策略奠定基础。不同设计阶段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不同,可持续设计策略主要分为三个层面:设计前期可持续策略、设计阶段可持续策略、可持续设计操作指引。设计前期可持续策略重点关注宏观的基于城市的总体定位、基于常态需求的规模定位、基于协同共存的功能组合等不同层面策略,为建设决策提供科学支持。设计阶段可持续策略重点关注城市互动策略、要素引导策略、空间组织策略和交通整合策略研究。四个层次环环递进,共同形成一套具体合理的可持续设计策略方法,为今后该领域的设计提供有益借鉴与引导。将策略提出的核心部分和结论转换为设计操作指引与依据。以开发建设时序为轴,通过构建各阶段影响因素矩阵和细化设计操作指引,首次建构一个科学、实用、动态的理论与指导实践的指引模式,在设计策略应用目标和实践之间建立起桥梁。研究的具体意义在于将前两个阶段的设计策略系统化、操作化的过程,得出的成果用于指导设计过程准则。探析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宽广的宏观视野。针对现状,综合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研究提出设计原则,制定可持续设计策略;从实践角度,针对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建构设计操作指引体系。建筑的生成途径是新陈代谢的动态进阶过程,与城市发展互动引导。建立可持续城市发展观,坚持渐进方式,“因项施策、施之有据、建之有理”,为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提供立论之本,为深入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回应。

兰海军[5](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张小娟[6](2015)在《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智慧城市是近几年进入人们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的城市发展的新概念、新模式,学术界也从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型构建进行了形态各异的探索性分析。围绕“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从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来源出发,结合城市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以及智慧城市的典型观点等剖析了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系统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中的共词分析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归纳了智慧城市的主要构成维度,通过规范的理论分析,分析了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最后结合本文关于智慧城市系统理论的探讨对广州智慧城市系统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通过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是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谋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向,以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为重要手段,通过充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推进城市的创新运作,进而实现城市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城市运行发展全面优化的城市。以系统思考的方法来看,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智慧城市系统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智能和人的智慧在城市情境中的良好耦合,推动城市发展全面优化的城市系统形态。(2)智慧城市系统是由各类要素或子系统复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它的要素主要包括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和空间系统五个子系统。从结构方面来看,智慧城市系统具有特定的层次结构特征,主要体现为它具有复杂程度由低到高的物理层、活动层、战略层三大层次。(3)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刻画了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系统所包含的主要构成因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表达了不同构成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方式。它通过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空间系统五大子系统以及战略层、活动层、物理层三大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智慧城市系统形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本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探索性地研究分析了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要素与结构,形成了一些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2)结合规范的理论分析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并详细地分析了系统模型中的结构关系,揭示了智慧城市系统形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3)发展了城市系统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从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空间系统五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城市系统。

欧阳晓明[7](2013)在《2011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同比增长9.2%。内需拉动作用更加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国际贸易更趋平衡,2011年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同比增长22.5%,贸易顺差较上年减少264亿美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结构更趋合理,转型升级显现成效。这些成就是在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的背景下取得的。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未消除,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需求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风险,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中央采取了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改善消费结构和提升产业结构,增强东部地区创新能力,释放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等一系列手段,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2011年民营经济实现较快增长,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贡献更加突出,在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私营企业967.68万户,增长14.45%;注册资本(金)25.79万亿元,增长34.27%;从业人员1.04亿人,增长9.94%。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下,2011年大型民营企业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规模继续扩大;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对国家税收和就业的贡献显着增强;企业管理更为科学规范,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技术创新取得新的突破;海外市场竞争力增强,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500强转型升级成绩显着。

朱桂生[8](2012)在《湖南新华书店集团连锁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是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中外文图书、教材、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文化用品、期刊的批发零售和进出口,并积极介入第三方物流和资本运作。作为一家具有60多年历史的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和湖南创建最早的文化企业之一的文化企业,湖南新华书店集团一直保持稳健发展趋势。但随着国际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图书发行行业不可避免的面临外资强势抢滩、市场细化和竞争更加激烈的格局,湖南新华书店集团在2005年起从传统经营向连锁经营迈进的过程中,传统经营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成为集团深化连锁经营的障碍,严重制约了图书发行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从分析连锁经营的概念、动因理论、技术集成和管理控制、体系等入手,为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深化连锁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比较、分析了沃尔玛连锁企业、亚马逊连锁企业、浙江省新华书店的连锁经营实践,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和缺陷。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南新华书店集团在开展连锁经营中的实践,对集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连锁经营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并重点研究了湖南新华书店集团连锁经营的现状、比较优势,深化连锁经营的战略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湖南新华书店集团连锁经营的可行性、科学化建议,以使企业更好的找准自我定位,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侯丽娜[9](2012)在《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零售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使得零售业加速发展成为一种必然。为了保持辽宁省经济继续活跃、市场繁荣,需更加重视辽宁省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本文以中兴—沈阳商业大厦为研究对象,利用SWOT分析法系统地对中兴—沈阳商业大厦进行战略分析。发现:发展优势强劲,如中兴是由国家股控制、股权集中度适中、可以直接获取大量资本性发展资金、具有无形资源优势;但弱势也较为明显,如管理机制与体制尚不健全、财务状况不佳以及员工基本素质偏低;在外部因素中,政策、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因素都有利于公司的发展;但同时零售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预示着中兴—沈阳商业大厦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挑战。由此,中兴—沈阳商业大厦的战略选择应为:实施连锁化战略、品牌战略、信息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为保持中兴—沈阳商业大厦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公司应将重点放在内部能力上,也就零售创新。由此提出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应为:企业文化创新;机制、体制创新;财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制定适合中兴—沈阳商业大厦的发展战略以及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为辽宁省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迎来辽宁省零售业发展的春天。

陆瑞琦[10](2012)在《基于物联网的L超市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零售业竞争激烈,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零售企业大力挖掘新兴技术来提高生产力。我国零售企业通过多年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零售企业已建成了前端的POS系统和后端的ERP系统。依靠POS机、条形码、GPS、数据交换等技术满足了零售企业运营和管理的需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零售业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于POS系统,物联网系统的射频识别系统(RFID技术)可以实现商品信息的自动、实时采集,因此应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可大大提高零售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研究方法,以L超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现有超市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找出现有流程中的不足,通过物联网功能的分析,以流程再造理论为方法论,以现场调查方法为分析基础,提出进行L超市流程再造的要求;通过对超市流程再造的原则、方法的确定,分析了L超市配送中心及零售门店流程再造的具体内容,绘制了再造后的流程图,并对再造后的流程进行了评价。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大中型零售企业在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施流程再造提供借鉴。

二、广州宏城建设新一代连锁商业ERP(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宏城建设新一代连锁商业ERP(论文提纲范文)

(1)“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的意义
        1.1.2 案例的比较分析是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1.3 问题的提出: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作为案例研究的典型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1.3.2 相关研究综述
        1.3.3 相关研究主要问题与不足
        1.3.4 研究将聚焦的基本理论命题
    1.4 研究视角
        1.4.1 “车站关联地区”的提出及其与“车站地区”的辨析
        1.4.2 案例比较分析方法之于“车站地区”命题的综合应用
        1.4.3 “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
        1.4.4 “车站关联地区”、“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
    2.1 导言
        2.1.1 广州中心城区之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主要历程
        2.1.2 广州“三站”之客运量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的检验分析
        2.1.3 广州“三站”是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的主要焦点
    2.2 广州“三站”的选址过程及其决策机制
        2.2.1 “铁路主导”:广州站的选址、建设
        2.2.2 “城市主导”:广州东站的选址、建设
        2.2.3 “铁路与城市合谋”:广州南站的选址、建设
    2.3 广州“三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1 广州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2 广州东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3 广州南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4 广州“三站”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
        2.4.1 广州站是现代城市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因素
        2.4.2 广州东站是天河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支点
        2.4.3 广州南站是城市“南拓”发展战略的重要“棋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1 导言
    3.2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主导作用
        3.2.1 “前广州站时代”:城市郊区演变为城乡结合部的空间、景观格局
        3.2.2 “一站时代”:单向分布、公服设施用地的圈层布局与旅馆用地的扩展
        3.2.3 “两站及三站时代”:双向分布、批发市场用地主导及其成片发展
        3.2.4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3.3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客流经济为主体走向车站诱导经济为主体
        3.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3.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3.3.3 小结
    3.4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3.4.1 空间形态:级差地租导向
        3.4.2 交通体系:单向平面放射体系走向双向立体网格体系
    3.5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3.5.2 内在机制
        3.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贸批发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1 导言
    4.2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辅配作用
        4.2.1 “前广州东站时代”
        4.2.2 “两站及三站时代”
        4.2.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4.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诱导经济成为主体
        4.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4.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4.3.3 小结
    4.4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4.4.1 空间形态:城市轴线导向为主
        4.4.2 交通体系:双向立体枢纽体系的形成
    4.5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4.5.2 内在机制
        4.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务服务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5.1 导言
    5.2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
    5.3 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的总结
    5.4 “广州南站新城”与广州“两站”关联地区的差异及其挑战
    5.5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主要策略
    5.6 “广州南站新城”的愿景展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三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
    6.1 导言
    6.2 广州“三站”地区演绎了三种空间发展模式
    6.3 广州“三站”规划思想演变:车站作为城市发展的“工具”属性不断增强
    6.4 “车站关联地区”构成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类型
    6.5 车站地区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
    6.6 “站-城”关系的本质是空间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城市轨道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拓展研究 ——以广州地铁3号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需求——站区商业空间在拓展
    1.1.2 瓶颈——时间和空间上的薄弱环节
    1.1.3 生机——突破瓶颈、适应需求的方式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轨道交通站区
    1.3.2 零售商业空间
    1.3.3 建筑空间功能置换
1.4 研究现状与动态
    1.4.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1.4.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与案例借鉴
2.1 轨道交通站区零售商业空间研究述评
    2.1.1 相关理论支持
    2.1.2 实践经验研究
    2.1.3 总结评述
2.2 建筑空间功能置换模式研究述评
    2.2.1 相关理论支持
    2.2.2 实践经验研究
    2.2.3 总结评述
2.3 案例研究
    2.3.1 国外案例:东京神乐阪站——LaKagu集合商店
    2.3.2 国内案例:昆明大学城站——雨花商业广场
    2.3.3 案例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地铁3号线沿线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现状特征
3.1 广州地铁3号线基本概况
    3.1.1 建设背景:从聚焦“现有”需求(SOD)到兼顾“未来”发展(TOD)
    3.1.2 线路定位:城市扩张的驱动要素和南北客运主动脉
    3.1.3 站区发展:站区类型丰富,但开发程度良莠不齐
3.2 广州地铁3号线沿线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发展概况
    3.2.1 沿线站区零售商业空间分布
    3.2.2 沿线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分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地铁3号线典型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演变调查
4.1 市区级商业中心:体育西路站
    4.1.1 站区商业空间发展历程
    4.1.2 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分布
    4.1.3 典型案例分析——六运小区
4.2 片区级商业中心:客村站
    4.2.1 站区商业空间发展历程
    4.2.2 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分布
    4.2.3 典型案例分析——珠影星光城
4.3 社区级商业中心:五山站
    4.3.1 站区商业空间发展历程
    4.3.2 站区功能置换零售商业空间分布
    4.3.3 典型案例分析——五山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地铁3号线沿线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拓展机理
5.1 空间场域
5.2 行为主体
    5.2.1 政府部门
    5.2.2 市民
    5.2.3 建筑业主
    5.2.4 经营者
5.3 发生机制
    5.3.1 轨道站点带来自下而上的消费需求激发了基本动力
    5.3.2 政府相关部门自上而下的政策管理提供了孕育环境
    5.3.3 建筑业主上下联动主导功能置换的进程
    5.3.4 经营者承上启下的入驻将成果推向市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轨道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拓展思考
6.1 广州地铁3号线沿线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拓展经验借鉴
    6.1.1 优点
    6.1.2 不足
6.2 借鉴广州地铁3号线功能置换型商业空间发展经验进行轨道站区商业空间引导和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2.1 必要性分析
    6.2.2 可行性
6.3 对轨道站区功能置换型商业空间引导和管理的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致谢 附件

(4)基于可持续性的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1.3 文化背景
        1.1.4 专业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1.2.1 基本概念的辨析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系统论方法
        1.4.2 全息论方法
        1.4.3 协同学方法
        1.4.4 比较方法
        1.4.5 对话方法
        1.4.6 理论结合实践
    1.5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2.1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2.1.1 建筑综合体的起源
        2.1.2 中世纪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脉络
        2.1.3 资产阶级革命到近代的城市综合体发展脉络
        2.1.4 20 世纪初期到当代的商业建筑综合体发展脉络
        2.1.5 我国商业建筑综合体发展脉络
        2.1.6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发展概览总结
    2.2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的价值和意义
        2.2.1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存在价值的客观性
        2.2.2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的协同关系
    2.3 当代我国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的非理性发展
        2.3.2 建设投资方盲目建设与科学决策缺失
        2.3.3 基础设施相对欠缺和配置资源不对应
        2.3.4 城市设计实施保障性不足
        2.3.5 公众开放性有待提升
        2.3.6 信息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计策略的价值观与核心问题
    3.1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可持续性相关概念理论平台
        3.1.1 紧缩城市理论(The Compact City)
        3.1.2 混合使用开发(Mixed Use Development)
        3.1.3 集约化(Intensity)
        3.1.4 弱可持续性与强可持续性(Weak Sustainability and Strong Sustainability)
    3.2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可持续设计策略的立足点
        3.2.1 矛盾酝酿着改革
        3.2.2 可持续设计在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中的重要性
        3.2.3 基于现阶段国情的策略研究
        3.2.4 从建设前期阶段入手的策略研究
    3.3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可持续设计策略的基本原则
        3.3.1 整体协调
        3.3.2 灵活适应
        3.3.3 集约适宜
        3.3.4 开放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前期可持续策略研究
    4.1 设计前期策略是可持续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4.1.1 设计前期可持续策略的意义
        4.1.2 建设目标的多重性与矛盾性
        4.1.3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
    4.2 基于城市的总体定位
        4.2.1 与城市共生同构
        4.2.2 与城市关联互动
        4.2.3 基于城市区位的基本定位
    4.3 基于常态需求的规模定位策略
        4.3.1 规模定位的因素
        4.3.2 规模定位的方法
        4.3.3 均衡分布与开发
    4.4 基于协同共存的功能组合策略
        4.4.1 功能组合模式
        4.4.2 功能协同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阶段可持续策略研究
    5.1 城市互动策略
        5.1.1 与城市整体环境互动缺失
        5.1.2 与城市空间整体环境互动
        5.1.3 与城市环境生态融合
        5.1.4 再生策略实践对城市功能的修复与更新
        5.1.5 基于地域性的适宜策略
    5.2 要素引导策略
        5.2.1 形式追随功能的思辩
        5.2.2 多功能灵活一体化整合策略
        5.2.3 结构选型灵活适应
        5.2.4 综合用能节约发展
    5.3 空间组织策略
        5.3.1 外部空间集约适宜
        5.3.2 内部空间动态关联
        5.3.3 衔接空间有机整合
    5.4 交通整合策略
        5.4.1 建筑交通一体化
        5.4.2 结合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出行
        5.4.3 共享停车策略
        5.4.4 对城市交通互补的引导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设计指引研究及发展趋势
    6.1 设计指引的应用意义
    6.2 可持续设计价值矩阵及设计操作指引
        6.2.1 可持续设计影响因素矩阵
        6.2.2 前期决策阶段操作指引
        6.2.3 规划定位阶段操作指引
        6.2.4 建筑设计阶段操作指引
        6.2.5 运行阶段设计操作指引
    6.3 发达国家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6.3.1 美国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6.3.2 欧洲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6.3.3 亚洲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6.4 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观
        6.4.1 共性与特征共存
        6.4.2 渐进式开发策略
        6.4.3 互动式开发导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立题旨意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一、公共服务
        二、旅游公共服务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二、调查对象特征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二、分项目标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一、优化顶层设计
        二、优化技术支撑
        三、优化应用体系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一、强化质量导向
        二、强化质量提升
        三、强化质量奖励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存在不足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6)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智慧城市的概念综述
        1.2.2 智慧城市的要素综述
        1.2.3 智慧城市的模型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
        2.1.1 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
        2.1.2 知识城市
        2.1.3 创新型城市
        2.1.4 创意城市
        2.1.5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
    2.2 系统科学理论
        2.2.1 系统的一般定义
        2.2.2 系统的等级与突现
        2.2.3 系统的通讯及控制
        2.2.4 系统的综合微观分析方法
    2.3 城市系统理论
        2.3.1 城市的含义
        2.3.2 城市及城市系统的形成
        2.3.3 城市系统的组成要素
        2.3.4 城市系统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分析
    3.1 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分析
        3.1.1 智慧城市的概念缘起
        3.1.2 智慧城市与相关概念
        3.1.3 智慧城市的典型观点
        3.1.4 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
        3.1.5 智慧城市的内涵分析
        3.1.6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3.2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内涵分析
        3.2.1 智慧城市的系统隐喻
        3.2.2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内涵
        3.2.3 智慧城市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特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分析
    4.1 基于共词分析的智慧城市系统要素构成分析
        4.1.1 研究设计
        4.1.2 共词矩阵构建
        4.1.3 共词矩阵的多元统计分析
        4.1.4 高频关键词的归类分析
        4.1.5 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4.1.6 智慧城市的五大构成维度分析
        4.1.7 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构成分析
    4.2 智慧城市的战略系统分析
        4.2.1 城市战略在城市“智慧”中的必要性
        4.2.2 智慧城市战略的系统特征
        4.2.3 智慧城市战略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4.2.4 智慧城市战略系统的主要内容
    4.3 智慧城市的社会系统分析
        4.3.1 社会系统的含义
        4.3.2 智慧城市社会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4.3.3 智慧城市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
    4.4 智慧城市的经济系统分析
        4.4.1 经济系统的含义与要素
        4.4.2 智慧城市经济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4.4.3 智慧城市经济系统的主要内容
    4.5 智慧城市的支撑系统分析
        4.5.1 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4.5.2 智慧城市支撑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4.5.3 智慧城市支撑系统的主要内容
    4.6 智慧城市的空间系统分析
        4.6.1 城市空间的含义
        4.6.2 信息社会时代流动空间的形成
        4.6.3 智慧城市空间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4.6.4 智慧城市空间系统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与模型分析
    5.1 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分析
        5.1.1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智慧城市系统结构的层次特征
        5.1.2 智慧城市系统的物理层分析
        5.1.3 智慧城市系统的活动层分析
        5.1.4 智慧城市系统的战略层分析
    5.2 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构建
        5.2.1 基于复杂开放系统通信与控制规律的智慧城市系统
        5.2.2 基于有生命力系统模型的智慧城市系统
        5.2.3 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描述
    5.3 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结构关系分析
        5.3.1 战略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5.3.2 社会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5.3.3 经济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5.3.4 支撑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5.3.5 空间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分析
    6.1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
        6.1.1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6.1.2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6.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分析
        6.2.1 广州智慧城市的战略系统分析
        6.2.2 广州智慧城市的社会系统分析
        6.2.3 广州智慧城市的经济系统分析
        6.2.4 广州智慧城市的支撑系统分析
        6.2.5 广州智慧城市的空间系统分析
    6.3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分析
        6.3.1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物理层分析
        6.3.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活动层分析
        6.3.3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战略层分析
    6.4 广州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分析
        6.4.1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描述分析
        6.4.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应用分析
    6.5 管理启示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湖南新华书店集团连锁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和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实践分析
    2.1 连锁经营的理论
        2.1.1 连锁经营的起源和发展
        2.1.2 连锁经营的核心内容
        2.1.3 连锁经营的动因理论
        2.1.4 连锁经营的模式
        2.1.5 连锁经营的经营管理体系
    2.2 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实践分析
        2.2.1 沃尔玛连锁企业实践分析
        2.2.2 亚马逊连锁企业实践分析
        2.2.3 浙江省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实践
        2.2.4 书业连锁经营和商业连锁经营比较分析
第三章 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深化连锁经营环境分析
    3.1 湖南新华书店集团基本情况
        3.1.1 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概况
        3.1.2 组织框架
        3.1.3 连锁单位
        3.1.4 湖南新华书店集团连锁经营历程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全球出版发行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3.2.2 我国出版发行行业发展趋势
        3.2.3 湖南省出版发行行业发展趋势
        3.2.4 主要竞争对手的发展趋势
        3.2.5 国民阅读和购买习惯的发展趋势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组织体系分析
        3.3.2 营运能力分析
        3.3.3 支持系统分析
        3.3.4 控制系统分析
    3.4 公司SWOT分析
第四章 湖南新华书店集团连锁经营战略定位与战略路径
    4.1 战略定位
        4.1.1 发展愿景
        4.1.2 总体目标
        4.1.3 分业目标
    4.2 战略路径
        4.2.1 利润多元化
        4.2.2 规模集群化
        4.2.3 渠道立体化
        4.2.4 营销服务化
        4.2.5 物流集约化
        4.2.6 管理标准化
第五章 湖南新华书店集团连锁经营战略实施保障
    5.1 体制保障
        5.1.1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5.1.2 构建新型管理架构
        5.1.3 优化实施机制
    5.2 渠道保障
        5.2.1 抓门店标准化建设
        5.2.2 抓骨干书城建设
        5.2.3 抓校园书店建设
        5.2.4 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5.3 营销保障
    5.4 信息和物流保障
        5.4.1 优化信息系统
        5.4.2 优化物流系统
    5.5 管理保障
        5.5.1 优化管理标准
        5.5.2 优化财务管控
        5.5.3 优化人才队伍
    5.6 企业文化保障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创新之处
2 理论研究及相关概念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国外关于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零售业发展的研究
    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1 国内关于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零售业发展的研究
    2.3 零售业上市公司的相关界定
        2.3.1 零售业
        2.3.2 零售业上市公司分类
        2.3.3 零售企业上市发展的意义
3 辽宁省零售业上市公司发展概述
    3.1 辽宁省零售企业上市动因
    3.2 辽宁省零售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3.2.1 经营模式
        3.2.2 经营现状
    3.3 辽宁省零售业发展趋势
4 中兴—沈阳商业大厦的 SWOT 分析
    4.1 中兴—沈阳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概况
    4.2 中兴的内部优势分析
        4.2.1 由国家股控制、股权集中度适中
        4.2.2 直接获取大量资本性发展资金
        4.2.3 无形资源优势
    4.3 中兴的内部劣势分析
        4.3.1 管理机制与体制尚不健全
        4.3.2 财务状况不佳
        4.3.3 员工基本素质偏低
    4.4 中兴的外部机遇分析
        4.4.1 政策环境
        4.4.2 经济环境
        4.4.3 社会文化环境
        4.4.4 技术环境
    4.5 中兴的外部威胁分析
        4.5.1 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
        4.5.2 内资零售企业抢占市场份额
    4.6 SWOT 矩阵分析
5 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实施保障措施
    5.1 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发展战略选择
        5.1.1 实施连锁化战略
        5.1.2 实施品牌战略
        5.1.3 实施信息化战略
        5.1.4 实施“走出去”战略
    5.2 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2.1 企业文化创新
        5.2.2 机制、体制创新
        5.2.3 财务创新
        5.2.4 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基于物联网的L超市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理论
        2.1.1 物联网定义
        2.1.2 物联网的体系特征
        2.1.3 物联网的基本构成
        2.1.4 物联网工作原理
        2.1.5 物联网特点
        2.1.6 市场机会
    2.2 物联网技术在零售业的应用概况
        2.2.1 零售业概况
        2.2.2 物联网技术在零售业的应用
    2.3 业务流程再造
        2.3.1 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概念
        2.3.2 BPR的主要程序
第3章 L超市简介及业务流程现状
    3.1 L超市简介
    3.2 L超市主要业务流程及存在问题分析
        3.2.1 配送中心业务流程及存在问题分析
        3.2.2 零售门店主要程序及存在问题分析
第4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L超市配送中心流程再造
    4.1 L超市配送中心现有流程分析
        4.1.1 配送中心商品收货流程
        4.1.2 配送中心商品取货补货流程
        4.1.3 配送中心商品出货流程
        4.1.4 配送中心库存管理
        4.1.5 配送中心商品保质期管理
    4.2 配送中心流程再造的原则和方法
    4.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送中心流程再造
        4.3.1 配送中心商品收货流程再造
        4.3.2 配送中心商品取货补货流程再造
        4.3.3 配送中心商品出货流程再造
        4.3.4 配送中心库存管理再造
        4.3.5 配送中心商品保质期管理再造
第5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L超市零售门店流程再造
    5.1 L超市零售门店现有流程分析
        5.1.1 门店收货流程
        5.1.2 门店库存管理
        5.1.3 货架维护流程
        5.1.4 商品保质期管理
        5.1.5 防损防盗
        5.1.6 结账付款流程
        5.1.7 商品退换货
    5.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零售门店流程再造
        5.2.1 门店收货流程再造
        5.2.2 门店库存管理流程再造
        5.2.3 货架维护流程再造
        5.2.4 商品保质期管理流程再造
        5.2.5 防损防盗流程再造
        5.2.6 结账付款流程再造
        5.2.7 商品退换货流程再造
    5.3 L超市流程再造带来的价值
        5.3.1 流程再造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
        5.3.2 流程再造对L超市供应链管理带来的价值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四、广州宏城建设新一代连锁商业ERP(论文参考文献)

  • [1]“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D]. 张小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2]城市轨道站区功能置换型零售商业空间拓展研究 ——以广州地铁3号线为例[D]. 陈多多.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3]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4]基于可持续性的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D]. 张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5]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6]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D]. 张小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7]2011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分析报告[A]. 欧阳晓明.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10(2012~2013), 2013
  • [8]湖南新华书店集团连锁经营战略研究[D]. 朱桂生. 中南大学, 2012(05)
  • [9]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发展战略研究[D]. 侯丽娜. 渤海大学, 2012(10)
  • [10]基于物联网的L超市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陆瑞琦.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广州鸿诚打造新一代连锁企业ERP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