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汁及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初步研究

沙棘汁及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初步研究

一、沙棘果汁及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思佳[1](2021)在《沙棘果汁缓解丙烯酰胺诱导的大鼠体内毒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丙烯酰胺(acrylamide,AA)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以及潜在致癌性的中等毒性物质,且广泛存在于日常饮食中,因此,丙烯酰胺的毒性防控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证实,氧化应激是丙烯酰胺诱发体内毒性的主要机制,因此,抑制丙烯酰胺诱导的氧化应激则是对其毒性防控的重要途径。沙棘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药食两用的植物之一,其果实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如维生素、黄酮类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具有优良的抗氧化功效。然而沙棘果汁是否能够有效缓解丙烯酰胺诱导的体内氧化损伤还未可知。因此,本研究在测定沙棘果汁抗氧化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基础上,建立亚急性丙烯酰胺暴露大鼠模型,探究沙棘果汁对丙烯酰胺诱导的大鼠体内毒性的缓解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沙棘果汁抗氧化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测定(1)测定沙棘果汁中维生素C、总酚、总黄酮含量,比较不同浓度(2%、4%、6%、8%,10%、20%、40%、50%)沙棘果汁的抗氧化能力,进一步探究20%浓度的沙棘果汁与单一组分的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沙棘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为135.65 mg/100m L、总酚含量为138.38 mg/100m L、总黄酮含量为70.79 mg/100m L;沙棘果汁对三种自由基清除率随浓度的增加均不断增长,且在果汁浓度为20%时增长趋势逐渐平缓,在果汁浓度为50%时三种自由基清除率最高,此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5.39%,92.03%,96.77%;相比于其他单一组分,沙棘果汁对于这三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均为最高,其次为维生素C、总酚、总黄酮,且各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2.沙棘果汁对大鼠体内毒性保护作用的探究(1)动物模型的建立:本试验以雄性SD大鼠为动物模型,随机平分为四组,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染毒组(丙烯酰胺),阳性对照组(维生素C)和沙棘果汁干预组。以经口灌胃方式进行给药,试验周期为15天。(2)通过测定大鼠试验期间体重变化,探究沙棘果汁对大鼠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四组大鼠体重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对照组增长率最高。试验结束时,沙棘果汁干预组大鼠的体重增长率明显高于染毒组大鼠,但低于对照组大鼠。(3)通过测定步态分值和后肢撑力的神经行为学指标,探究沙棘果汁对大鼠神经毒性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染毒组大鼠后肢呈拖拽外翻状,步态出现明显异常且后肢撑力明显减弱。沙棘果汁干预组大鼠尽管出现轻微步态异常,但相比于染毒组大鼠,后肢撑力明显增强,共济失调状况有所缓解。(4)通过测定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探究沙棘果汁对大鼠血液蛋白水平、血脂水平以及肝、肾功能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沙棘果汁干预组大鼠的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尿素氮含量以及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着低于染毒组。说明沙棘果汁对大鼠血液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有效改善丙烯酰胺所致大鼠的肝脏、肾脏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的情况。(5)评估沙棘果汁对大鼠大脑海马体、小脑、肝脏、小肠和肾脏组织氧化损伤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沙棘果汁的干预可显着提高各组织器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及谷胱甘肽的含量;降低各组织器官中丙二醛含量。(6)通过对大鼠大脑海马体、小脑、肝脏、小肠和肾脏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丙烯酰胺对上述组织的病理学影响。通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沙棘果汁能够缓解丙烯酰胺所致大脑海马部分神经元坏死,小脑部分浦肯野细胞坏死和颗粒层细胞数减少、小肠绒毛断裂、肝脏细胞未成条索状排列及肾小球萎缩等损伤。综上所述,丙烯酰胺亚急性染毒可引发大鼠各组织器官的氧化应激,进而导致大鼠体重增长缓慢、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各脏器结构和功能损伤。沙棘果汁则可通过其强抗氧性,有效提高大鼠抗氧化系统抵御丙烯酰胺诱导氧化应激的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造成的各组织器官的氧化损伤,实现了沙棘果汁对丙烯酰胺诱导的大鼠体内毒性的保护作用。

唐莹[2](2021)在《陆生伊萨酵母降解及耐受高浓度柠檬酸的研究》文中指出以陆生伊萨酵母为研究对象,考察其降解柠檬酸的最佳条件及耐受柠檬酸的细胞生理学特征,致力于为柠檬酸型果汁及其加工产品的生物降酸技术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在以柠檬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对陆生伊萨酵母WJL-G4的生长特性、降解柠檬酸的最佳条件及其耐受性进行考察,确定该菌种最佳降酸培养基及条件。添加其他碳源到柠檬酸培养基中,研究该菌种在双碳源条件下的碳源及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最后在不同浓度柠檬酸的培养条件下,研究陆生伊萨酵母WJL-G4耐受高浓度柠檬酸胁迫及其应激表型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本实验室分离获得的陆生伊萨酵母WJL-G4(Issatchenkia terricola WJL-G4)作为试验菌种,在以柠檬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以降酸率和生长量为判断指标,对培养基中的柠檬酸浓度、氮源种类及浓度、无机盐种类及浓度进行筛选,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对温度、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培养时间进行筛选,然后用正交设计试验进一步优化菌种的最佳降酸条件。结果表明:对培养基进行筛选,降酸最佳配方为:柠檬酸浓度10 g/L,最佳氮源为酵母浸粉,添加量为5 g/L,最佳无机盐为硫酸镁,最佳浓度为0.1 g/L;对降酸条件进行筛选,在温度28℃、装液量40 mL/250 mL锥形瓶、接种量1%(V/V)、转速160 r/min、时间12 h时,降酸率为91.82%,较优化前降酸效率提高4倍,且减少能源消耗,节约成本。此外,陆生伊萨酵母可耐受SO2的最大质量浓度为8 mg/L,耐受的酒精体积分数为5%(V/V)。2、以葡萄糖、蔗糖、果糖、琥珀酸、苹果酸为其他碳源,分别添加到柠檬酸浓度为10和20 g/L的培养基中,研究陆生伊萨酵母WJL-G4在不同双碳源条件下对各种碳源的利用情况及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分别与柠檬酸混合培养条件下,当培养时间为0-24 h时,陆生伊萨酵母WJL-G4对柠檬酸的利用率与纯柠檬酸条件下呈现差异显着,并且菌种对糖类的利用率均大于70%,也大于菌种对柠檬酸的利用率,当培养时间为48 h,糖酸均消耗殆尽,说明该菌种优先利用葡萄糖、蔗糖和果糖,但同时消耗部分柠檬酸;当糖类碳源消耗殆尽,会以柠檬酸为碳源继续代谢,则可以通过控制培养时间来控制降酸的程度;对于琥珀酸、苹果酸作为其他碳源进行双碳源发酵时,陆生伊萨酵母在发酵前期即0-24 h时,琥珀酸、苹果酸碳源会影响菌种对柠檬酸的利用,但当培养时间为48 h时,菌种同样会将柠檬酸消耗殆尽,达到降酸目的,这为柠檬酸型果汁及其加工产品的生物降酸工艺提供理论指导,但该菌种降解柠檬酸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究。3、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等仪器,观察陆生伊萨酵母WJL-G4在不同柠檬酸浓度下菌种形态结构、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再以细胞膜脂肪酸、胞内外pH以及抗氧化性等为指标探究菌种耐受高浓度柠檬酸胁迫下的应激特征。结果表明,在pH为3.0的培养条件下,对照组和柠檬酸浓度为20 g/L时,陆生伊萨酵母呈椭球状,细胞结构完整,液泡明显清晰,表面无明显褶皱和杂质。此外,菌种在柠檬酸浓度为20 g/L时已经出现应激变化,胞内pH、油脂、丙二醛、超氧阴离子、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均上升,且细胞膜脂肪酸种类增多,C15:2,ω-2、C18:2,ω-6、C20:1,ω-9和C18:1,ω-9这四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此时菌种能通过自身调控耐受柠檬酸的胁迫。当柠檬酸浓度≥80 g/L时,陆生伊萨酵母生长量显着下降,细胞形态出现显着变化,液泡不再饱满清晰,细胞壁变薄,不再完整和清晰,细胞结构开始发生降解,此时,细胞膜通透性变大,油脂、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含量提高,但胞内p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对该菌种造成的实质性损伤超过细胞自身应激能力,这为菌种耐受高浓度柠檬酸的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生物降酸提供数据参考。

李月,刘青,王悦,俎元虎,王志宏,何春年,肖培根[3](2021)在《沙棘叶的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分布广泛,资源蕴藏量大,应用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药用价值,吸引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沙棘果,而对沙棘叶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相对薄弱。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丰富的沙棘叶资源,该文系统查阅了国内外文献资料,对沙棘叶的应用现状、采收加工、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研究进展进行较为系统地总结。沙棘叶在食品原料(代用茶等)、药品原料和动物饲料等方面有较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现代研究表明沙棘叶含有丰富的多糖、黄酮类、多酚类、三萜和甾体类化合物,以及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等成分。具有降脂、降血糖、抗氧化、抑菌、抗炎和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作用。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沙棘叶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前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杨雪芳[4](2017)在《中国沙棘叶解剖学特征及黄酮关键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属于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中国沙棘亚种植物。其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大力开发并发展沙棘产业,可以解决生态治理问题,同时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本实验以山西省丰富的野生沙棘资源为研究对象,首次使用光学显微镜跟踪研究了晋中市祁县来远镇唐河底村滩地的中国沙棘发育过程中叶横切面的结构特征;测定了其黄酮合成过程中关键酶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所含芦丁的含量并探究其中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沙棘叶的采摘时间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沙棘叶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在4月至10月于每月中旬采摘中国沙棘叶固定,通过石蜡切片,经铁矾苏木精法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征。可以看到:中国沙棘叶只有一条主脉。有较多的导管,输送能力强。韧皮部输送有机养料的能力也很强。中国沙棘叶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角质层厚。气孔较多,但大多在下表皮,上表皮几乎没有气孔。中国沙棘叶表面被有丰富的表皮毛,上表皮的表皮毛较少且散乱分布,下表皮的表皮毛多且排列紧密,具有很好的保水作用。这些结构是长期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结果。中国沙棘资源量大,可以作为一种十分优良的树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酶标仪测定4月10月中国沙棘叶黄酮合成过程中关键酶活性,结果显示: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黄酮醇合成酶(FLS)、查尔酮异构酶(CHI)、查尔酮合酶(CHS)的活性都是上下浮动变化,变化都不明显。测定黄酮合成关键酶活性,可以了解黄酮合成速度,有利于了解黄酮的积累规律以及积累量,这可以为沙棘资源的大力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了不同月份的中国沙棘叶中所含芦丁的含量。实验所用的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150×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磷酸(33:67),流速为1.0 mL·min-1,检测的波长为254 nm,柱温是30℃。其实验结果发现,中国沙棘(♂)叶中的芦丁含量在4月至10月依次为(单位:mg·g-1):0.3172,0.4922,0.4241,0.8969,0.98069,0.3869,1.4616;中国沙棘(♀)叶中的芦丁含量在4月至10月依次为(单位:mg·g-1):0.4415,0.5319,0.7300,0.9339,1.3611,0.8779,0.9302。由于芦丁药用价值较高,故可为沙棘叶的进一步有效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葛朋烨[5](2017)在《沙棘酵素的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针对来自我国西北部的珍贵宝藏"沙棘"的研究悄然兴起。而近些年中,围绕着这个神奇的植物,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相关产业链条。沙棘果汁、沙棘籽油、沙棘果油、沙棘饮料等产品已经在市面上屡见不鲜,可见,未来的沙棘产业必将拥有一片广阔的前景。但是,以往的沙棘产业链,基本是围绕沙棘果实等进行浅层次的加工,并没有很好地全面利用沙棘所具备特殊条件,这样便局限了沙棘的利用价值,也没有把沙棘与食品科学完美的结合到一起。眼下,风靡世界的营养酵素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认可,如果能把沙棘和酵素产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必将会产生巨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于是,本文所介绍的沙棘果汁酵素的制作工艺研究应运而生。本论文是围绕沙棘果汁酵素的制作工艺进行的,包含沙棘果汁酵素的发酵工艺和后期制成产品的一系列工艺优化。首先根据国际标准测定沙棘果汁的主要成分,接下来针对酵母菌、干酪乳杆菌的发酵条件进行试验,然后使干酪乳杆菌和酵母菌对沙棘果汁进行复合发酵,最终,将得到发酵液浓缩,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得出粉末状产品,即为沙果汁棘酵素的最终产品。以下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1.沙棘果汁pH为3.1,,总糖占各成分含量比最高,达到5.02%,其次为总酸4.32%,脂肪含量为1.57%,维生素C含量1.33%,总黄酮含量0.700%,蛋白质含量0.56%。沙棘果汁,在30摄氏度情况下,调节pH3.5,加入0.15%酵母菌,初始发酵16小时,随后控制温度37摄氏度,pH不变,加入0.5%干酪乳杆菌,二次发酵24小时。测得经过发酵的发酵液中蛋白酶活性为2525.4U/g,干酪乳杆菌数量8.15× 108CFU/mL。2.冷冻干燥。-80℃以下超低温冷冻冰箱冷藏24h后,进行-80℃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度为5~15Pa,时间24h。最终得到沙棘果汁酵素粉末状产品:成粉末状,颜色呈橘黄色,且色彩分布匀称,散发着醇厚香气,口感略带酸味,微甜,水分为小于等于5%。蛋白酶大于等于(3685±10)U/g,超氧化物歧化酶大于等于(525±10)U/g,脂肪酶大于等于(55±5)U/g,干酪乳杆菌数量大于等于(9.0±0.5)×108CFU/g。

刘瑜[6](2010)在《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大果沙棘黄酮为研究对象,以大果沙棘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玻璃珠辅助超声波提取法研究确定了大果沙棘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采用大孔树脂X-5吸附分离制备了大果沙棘黄酮,并对制备的大果沙棘黄酮进行了降血糖、血脂及抗氧化功能的研究,此研究可为大果沙棘黄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具体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研磨珠辅助超声波法可以有效提取大果沙棘黄酮,并且此法要优于单纯的超声波提取法。(2)采用研磨珠辅助超声波法提取大果沙棘黄酮,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参数法确定了大果沙棘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23.75 min,超声温度55.97℃,超声功率189.54 W,珠加载量(珠:料g/g)2.23:1,在此条件下所得黄酮得率为:13.57 mg/g。(3)对经X-5分离制备得到的总黄酮BFH,再进行二次纯化,得到三个流份BFHⅠ、BFHⅡ、BFHⅢ,分别采用对四氧嘧啶(ALX)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方法,进行大果沙棘黄酮降糖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大果沙棘黄酮能缓解ALX所致的糖尿病小鼠体质量降低,调节小鼠饮水量和摄食量,并且具有很强降糖能力。(4)研究大果沙棘黄酮对ALX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降脂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大果沙棘黄酮能降低小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具有降血脂的功能。(5)研究大果沙棘黄酮对ALX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抗氧化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大果沙棘黄酮可以提高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的活性,从而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梅金龙[7](2009)在《沙棘籽原花青素抗心肌缺血活性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棘又名醋柳、酸刺,为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沙棘属植物类群分布最多的国家,而且沙棘的资源蕴藏量也最大。1977年,沙棘作为中药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本文以沙棘籽原花青素为研究对象,筛选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的组分,并对其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沙棘籽资源奠定了基础。首先,通过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得到沙棘籽总原花青素。使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将乙酸乙酯萃取物粗分为4个组分。利用乳鼠缺血心肌细胞模型,以不同的组分作为药物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存活率。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和大孔树脂10%的乙醇洗脱物对缺血心肌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次,利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HW-40柱色谱、ODS柱色谱和MCI柱色谱等手段对大孔树脂10%的乙醇洗脱物进一步分离,洗脱过程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检测,最终得到5个纯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法鉴定其结构。单体化合物的抗心肌缺血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表棓儿茶素和儿茶素是沙棘籽原花青素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再次,以沙棘籽原花青素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选定水作为提取剂,最佳提取方案是:提取温度50℃,料液比1:10,提取时间1h,提取次数3次。最后,对沙棘籽原花青素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B-8具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能力,上样浓度控制在30mg/mL左右为宜,依次用1BV的水和2.8BV的10%乙醇可以得到纯度较好的沙棘籽原花青素,大孔树脂AB-8在使用4次后需进行再生处理。

范兆军[8](2009)在《沙棘果酒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酿造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果园土壤和沙棘果为分离源,共分离得到108株酵母菌。以各菌株发酵性能、耐SO2性能、耐酒精性能为筛选条件,筛选得到1株符合沙棘果酒酿造要求的酵母菌,并编号为Y-23。经鉴定,筛选得到的酵母菌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本文研究了自选菌株的生理特性,Y-23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值为5。Y-23的最适发酵温度为28℃,最适发酵pH值为5。自选酵母Y-23具有强凝聚性。本文以沙棘汁为原料,以自选酵母Y-23作为菌种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温度、SO2用量、接种量、发酵时间为主要因素,根据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沙棘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得到沙棘果酒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温度28.4℃、SO2用量88mg/L、接种量12%、发酵时间9.5d,在此条件下沙棘果酒的酒精度为11.2%±0.2%(V/V)。为了改善沙棘果酒的口感,对其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沙棘酒主体酸的种类和含量,主体酸分别为奎尼酸:20723.38mg/L、苹果酸:8765.57mg/L、柠檬酸:2896.98mg/L。试验对发酵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L9(34)的正交试验,从而确定苹果酸-乳酸发酵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即发酵温度为21℃,接种量为11%,发酵时间为35d。本文对沙棘果酒进行澄清处理,发现PVPP和壳聚糖澄清效果较好,皂土也可以显着提高澄清度,但对沙棘酒外观产生不利影响。离心澄清、冷冻澄清、明胶和硅藻土处理沙棘果酒时,澄清效果均不理想。

李俊[9](2008)在《中国沙棘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及BADH遗传转化拟南芥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是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上,具有生态、医用、食用价值的多功能经济乔灌木;其优良苗木的繁殖因各种限制因素,难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近年来,又面临大面积死亡的现象,抗逆性不够被认为是根本原因,抗逆基因的转入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中国沙棘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建立,既能提供大量优良苗木,又能为其转基因研究奠定基础。又由于中国沙棘被应用在食品、药品、饲料等生产领域中,抗逆性基因BADH作为目的基因与标记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可达到提高转化株的抗逆性及消除抗性标记的目的,意义重大。因此,本论文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2年的试验,成功建立了以中国沙棘以茎尖为材料通过间接途径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再生体系,并对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在BADH遗传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thahana(Linn.)Heynh.)试验中,进行了其作为标记基因判断阳性植株的相关表型筛选依据的探索研究,为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背景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中国沙棘组培苗的茎尖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试验,结果发现在1/4MS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发生率最高,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具有关键作用;而无论单独使用NAA还是2,4-D都不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所以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结合是必须的;同时得出结论:NAA与KT的结合能更有效的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2.在中国沙棘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试验基础之上,深入探讨诱导中国沙棘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以1/4MS+KT1.0mg/L+NAA0.3mg/L+琼脂粉6 5g/L+白砂糖30g/L为最适配方,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90.10%,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77.67%,平均体细胞胚的发生数达到15.48。3.通过对中国沙棘子叶和下胚轴在诱导培养基上不同放置方式的研究发现,接种方式不同导致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不同。子叶的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子叶切口向下>远轴面(背面)向下>近轴面(正面)向下;而下胚轴极性下端倾斜接触培养基比水平接触培养基更有利于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4.通过将中国沙棘茎尖、子叶、下胚轴分别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的试验发现:茎尖的诱导效果远远高于子叶和下胚轴,分别能达到90.10%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77.67%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而子叶仅为66.73%和14.80%;下胚轴为52.80%和34.87%,均低于茎尖。所以,确定中国沙棘组培苗茎尖为最佳外植体。5.通过进行基本培养基和KT对中国沙棘体细胞胚植株再生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4种基本培养基WPM、MS、1/2MS、1/4MS中,WPM培养基促进效果最明显。在进一步通过降低糖含量及调整细胞分裂素KT浓度的试验之后,确定中国沙棘体细胞胚植株再生的最佳配方为:WPM+KT0.05mg/L+白砂糖20g/L+琼脂粉6.5g/L,植株再生率达到60.30%。6.通过Trizol法提取菠菜RNA,用DNAMAN软件设计引物BH4.24.1:5’-CTCGCCTTACCCTCTCAACTC-3’和BH4.24.2:5’-CTGTAAACTCGACCTTCTCTGCG-3’,用RT-PCR法克隆到BADH基因片段,经测序证实BADH基因被成功克隆。7.在己从菠菜中克隆到的BADH基因序列上、下游分别添加酶切位点BglⅡ(识别位点:agatct)和PmlⅠ(识别位点:cacgtg),成功构建pCAMBIA1305.2-BADH表达载体,并进行了野生型拟南芥的侵染转化试验。8.pCAMBIA1305.2-BADH表达载体上既含有BADH基因,又含有潮霉素抗性标记基因,可以用甜菜碱醛和潮霉素两种筛选介质来筛选转基因植株,起到互相验证转基因植株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20mM甜菜碱醛(BA’)筛选剂选择压力下,没有筛选到转基因株系;在含25mg/L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上,获得4个转基因株系(HBT0(1)、HBT0(2)、HBT0(3)、HBT0(4)),4个对照株系(HKT0(1)、HKT0(2)、HKT0(3)、HKT0(4))。9.将通过25mg/L潮霉素筛选到的含BADH基因的拟南芥株系(HBT0(1)、HBT0(2)),通过PCR分子检测,证实BADH基因已转入拟南芥基因组中;将收获的T1代种子在25mg/L潮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发现,转基因植株:非转基因植株的抗性筛选比率符合3:1的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10.含BADH基因的转基因株系(HBT0(1)、HBT0(2))的T1代阳性植株及成熟种子在含不同浓度NaCl的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光培养和暗培养处理,根和下胚轴的生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一定抗盐能力;尤其在阳性植株表型分析中,含BADH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在100mM NaCl培养基上,抗逆性明显优于对照株系,说明转基因株系能耐受100mM盐的逆境胁迫。11.含BADH基因的转基因株系(HBT0(1)、HBT0(2))的T1代阳性植株及成熟种子在含20mM BA’的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光培养和暗培养处理,转基因株系的表型如根、下胚轴等形态指标比对照株系都有明显的伸长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抗逆性能;尤其在阳性植株表型分析中,含BADH基因的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株系的表型差异仍表现在根的生长受到最明显的影响,与敏感性试验的结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选用根的表型特征作为BADH基因筛选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筛选依据的可行性。另外,凭借根长表型为筛选判断依据进行试验时,发现以培养到15d左右为最合适判断时机,为BA’筛选转基因拟南芥提供了一定表型判断依据。

张春燕[10](2008)在《沙棘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通过研究沙棘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目的是为沙棘在饲料添加剂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实验选用体重180±20g大鼠16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实验组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服沙棘匀浆5g/kg、2.5g/kg、1.25g/k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10d。对大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检测。主要检测指标为大鼠体重、免疫器官脏器指数、白细胞数目、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血清溶血素含量和溶血空斑含量。实验结果表明:1.沙棘提高了大鼠免疫器官指数,增加了白细胞数目,增强了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提高了红细胞受体花环形成率,降低了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说明沙棘可以改善大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2.沙棘提高了大鼠T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溶血素含量和溶血空斑含量,提示沙棘可以改善大鼠的特异性免疫功能。3.以给药剂量2.5g/kg效果最好,1.25g/kg次之。提示沙棘对大鼠的免疫增强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免疫呈增强趋势,当超过这个剂量免疫效果反而降低,说明沙棘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结论:口服一定剂量的沙棘匀浆,能够提高大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沙棘果汁及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棘果汁及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沙棘果汁缓解丙烯酰胺诱导的大鼠体内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丙烯酰胺的概况
        1.1.1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发现及其基本性质
        1.1.2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机制
        1.1.3 丙烯酰胺的体内吸收、代谢途径
        1.1.4 丙烯酰胺的毒性
        1.1.5 缓解丙烯酰胺毒性的现行策略
    1.2 沙棘的概况
        1.2.1 沙棘的主要活性成分
        1.2.2 沙棘的功效及研究进展
    1.3 立题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沙棘果汁的制备
        2.2.2 沙棘果汁主要抗氧化成分分析
        2.2.3 沙棘果汁抗氧化能力测定
        2.2.4 动物试验设计
        2.2.5 大鼠一般行为和神经行为指标
        2.2.6 大鼠体重
        2.2.7 大鼠血清生化指标
        2.2.8 大鼠组织器官氧化应激损伤相关指标
        2.2.9 大鼠组织切片病理观察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棘果汁抗氧化成分分析
    3.2 沙棘果汁抗氧化能力
        3.2.1 沙棘果汁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3.2.2 沙棘果汁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3.2.3 沙棘果汁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2.4 沙棘果汁与其单一抗氧化成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
    3.3 大鼠一般和神经行为学变化
        3.3.1 大鼠行为学变化
        3.3.2 大鼠步态分值
        3.3.3 大鼠后肢撑力
    3.4 大鼠体重变化
    3.5 大鼠血清生化指标
    3.6 大鼠各组织器官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结果
        3.6.1 大鼠各组织器官中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3.6.2 大鼠各组织器官中MDA含量的变化
        3.6.3 大鼠各组织器官中GSH含量的变化
    3.7 大鼠组织切片病理观察
        3.7.1 沙棘果汁对丙烯酰胺染毒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影响
        3.7.2 沙棘果汁对丙烯酰胺染毒大鼠小脑组织的病理影响
        3.7.3 沙棘果汁对丙烯酰胺染毒大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影响
        3.7.4 沙棘果汁对丙烯酰胺染毒大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影响
        3.7.5 沙棘果汁对丙烯酰胺染毒大鼠肾脏组织的病理影响
4 讨论
    4.1 沙棘果汁对丙烯酰胺染毒大鼠体重及神经毒性的影响
    4.2 沙棘果汁对丙烯酰胺染毒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 沙棘果汁对丙烯酰胺染毒大鼠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4.4 沙棘果汁对丙烯酰胺染毒大鼠组织切片病理观察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陆生伊萨酵母降解及耐受高浓度柠檬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酵母菌
        1.1.1 酿酒酵母
        1.1.2 非酿酒酵母
        1.1.3 酵母菌生物学特性
        1.1.4 酵母菌的菌落形态
        1.1.5 酵母菌的应用
    1.2 有机酸概述
        1.2.1 苹果酸
        1.2.2 柠檬酸
    1.3 降酸技术研究现状
        1.3.1 化学降酸法
        1.3.2 物理降酸法
        1.3.3 生物降酸法
    1.4 柠檬酸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1.5 酵母菌受环境胁迫的研究
        1.5.1 以酵母为生物模式用于研究程序性死亡研究
        1.5.2 酵母菌受环境胁迫与抗氧化研究
        1.5.3 酵母菌受环境胁迫与细胞膜研究
        1.5.4 酵母菌受环境胁迫与线粒体的研究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陆生伊萨酵母降解柠檬酸条件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指标测定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长曲线
        2.3.2 降酸培养基的优化
        2.3.3 菌种降酸率及生长量的单因素试验
        2.3.4 降酸率与生长量的正交优化试验
        2.3.5 时间对菌种降酸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2.3.6 耐受性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陆生伊萨酵母WJL-G4在双碳源条件下降解柠檬酸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指标测定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葡萄糖柠檬酸双碳源条件下糖酸利用情况
        3.3.2 葡萄糖柠檬酸双碳源条件下糖酸含量动态监测
        3.3.3 葡萄糖柠檬酸双碳源条件下有机酸变化
        3.3.4 蔗糖柠檬酸双碳源条件下糖酸利用情况
        3.3.5 果糖柠檬酸双碳源条件下糖酸利用情况
        3.3.6 琥珀酸柠檬酸双碳源下酸利用情况
        3.3.7 苹果酸柠檬酸双碳源下酸利用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陆生伊萨酵母WJL-G4耐受高浓度柠檬酸胁迫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种在不同柠檬酸浓度下的生长曲线
        4.3.2 菌种在不同pH和柠檬酸浓度下的存活率
        4.3.3 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
        4.3.4 柠檬酸浓度对菌种胞内pH的影响
        4.3.5 不同浓度柠檬酸处理下菌种的PI染色结果
        4.3.6 不同浓度柠檬酸处理下菌种细胞中ROS的测定结果
        4.3.7 柠檬酸浓度对菌种油脂含量和细胞膜脂肪酸种类的影响
        4.3.8 柠檬酸浓度对菌种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沙棘叶的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应用和现代开发
2 沙棘叶的采收和沙棘叶茶的加工
3 化学成分
    3.1 多糖
    3.2 黄酮类
    3.3 多酚类
    3.4 三萜和甾体类
    3.5 维生素
    3.6 其他成分
4 药理作用
    4.1 降脂作用
    4.2 降糖作用
    4.3 抗氧化活性
    4.4 抑菌活性
    4.5 抗炎活性
    4.6 抗心血管疾病
    4.7 解酒、护肝作用
    4.8 其他作用
5 讨论

(4)中国沙棘叶解剖学特征及黄酮关键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沙棘植物研究概况
        1.1.1 沙棘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1.1.2 沙棘属植物的分类及其地理分布
    1.2 沙棘叶的研究
        1.2.1 沙棘叶形态解剖学研究
        1.2.2 沙棘叶中所含活性成分的研究
    1.3 沙棘的开发利用价值
        1.3.1 沙棘的药用作用
        1.3.2 沙棘的生态利用价值
        1.3.3 沙棘的经济价值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研究方法
        2.3.1 光学显微镜的制样方法
        2.3.2 测定酶活方法
        2.3.3 芦丁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沙棘叶片的显微结构观察
        3.1.1 中国沙棘叶片的光镜观察
        3.1.2 不同月份中国沙棘(♀)叶片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3.1.3 不同月份中国沙棘(♂)叶片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3.2 中国沙棘叶片黄酮合成过程中关键酶活性变化
        3.2.1 中国沙棘叶片黄酮合成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
        3.2.2 中国沙棘叶片黄酮合成过程中黄酮醇合成酶(FLS)活性的变化
        3.2.3 中国沙棘叶黄酮合成过程中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的变化
        3.2.4 中国沙棘叶黄酮合成过程中查尔酮合酶(CHS)活性的变化
    3.3 芦丁含量测定结果
        3.3.1 线性关系
        3.3.2 精密度
        3.3.3 稳定性
        3.3.4 重复性
        3.3.5 回收率
        3.3.6 沙棘中芦丁的含量
第四章 讨论
    4.1 中国沙棘叶片的显微结构观察
    4.2 中国沙棘叶片黄酮合成过程关键酶
    4.3 不同月份中国沙棘叶所含芦丁含量的分析
    4.4 黄酮合成过程关键酶活性与芦丁含量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沙棘酵素的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沙棘简介
        1.1.1 沙棘的化学成分
        1.1.2 沙棘的药用效果
        1.1.3 沙棘的产业现状
    1.2 酵素简介
    1.3 益生菌对人体的健康功效
    1.4 使用酵母菌进行初始发酵
    1.5 选取干酪乳杆菌的积极作用
    1.6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沙棘汁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沙棘果汁各项成分检测结果
        2.3.2 沙棘果汁中各基本元素的含量检测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沙棘酵素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测定方法
        3.3.2 菌种的活化和培养
        3.3.3 酵母菌发酵单因素试验
        3.3.4 干酪乳杆菌发酵单因素试验
        3.3.5 二次发酵
        3.3.6 二次发酵产物真空冷冻干燥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酵母菌发酵单因素试验
        3.4.2 正交实验法对探索酵母菌发酵沙棘汁最佳工艺
        3.4.3 干酪乳杆菌发酵单因素试验
        3.4.4 干酪乳杆菌二次发酵
        3.4.5 二次发酵产物真空冷冻干燥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大果沙棘的有效成分
        1.1.1 黄酮类化合物
        1.1.2 维生素类
        1.1.3 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
        1.1.4 脂肪酸类
        1.1.5 酚类
        1.1.6 有机酸类
        1.1.7 5-羟色胺
        1.1.8 鞣质
        1.1.9 微量元素
        1.1.10 多糖
        1.1.11 蛋白质、氨基酸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1.2 大果沙棘的药用价值
        1.2.1 降血脂的作用
        1.2.2 抗突变、抗肿瘤的作用
        1.2.3 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1.2.4 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
        1.2.5 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1.2.6 对血糖的作用
        1.2.7 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1.2.8 保护肝脏的作用
        1.2.9 抗过敏的作用
        1.2.10 抗辐射的作用
        1.2.11 损伤的作用
        1.2.12 耐寒冷、耐疲劳、抗缺氧的作用
        1.2.13 抑菌的作用
        1.2.1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2.15 其它作用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3.1 有机溶剂提取法
        1.3.2 微波辅助提取法
        1.3.3 超声波提取法
        1.3.4 酶辅助提取法
        1.3.5 超临界提取法
        1.3.6 双水相提取法
        1.3.7 分子烙印技术提取法
    1.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1.4.1 薄层层析法
        1.4.2 柱层析法
        1.4.3 梯度pH萃取法
        1.4.4 铅盐沉淀法
        1.4.5 超滤法
        1.4.6 碳粉吸附法
    1.5 沙棘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方法
        1.5.1 紫外分光光度法
        1.5.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3 荧光光度法
        1.5.4 毛细管电泳法
        1.5.5 质谱法
        1.5.6 核磁共振法
    1.6 存在问题
    1.7 发展趋势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响应面法优化大果沙棘黄酮的提取工艺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大果沙棘原材料处理方法
        2.3.2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2.3.3 大果沙棘黄酮提取单因素试验
        2.3.4 统计分析
        2.3.5 响应面试验优化大果沙棘黄酮提取条件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总黄酮含量标准曲线
        2.4.2 单因素对大果沙棘黄酮得率的影响
        2.4.3 响应面试验对大果沙棘中黄酮得率的影响
        2.4.4 响应面显着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及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受试物的制备
        3.3.2 大果沙棘总黄酮(BFH)急性毒性试验
        3.3.3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3.3.4 动物分组与给药
        3.3.5 测定指标与方法
    3.4 统计学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结果
        3.5.2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饮水量、摄食量及体质量的影响
        3.5.3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饮水量、摄食量及体质量影响对比分析
        3.5.4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3.5.5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对比分析
        3.5.6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降糖功能的影响
        3.5.7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降糖功能影响对比分析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血脂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及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受试物的制备
        4.3.2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4.3.3 动物分组与给药
        4.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4.4 统计学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结果
        4.5.2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血脂的影响
        4.5.3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降脂功能对比分析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体内抗氧化功能性试验
    5.1 引言
    5.2 材料及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受试物的制备
        5.3.2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5.3.3 动物分组与给药
        5.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5.4 统计学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四氧嘧啶(ALX)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结果
        5.5.2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ALX糖尿病小鼠的体内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5.5.3 BFH及各流份段黄酮对糖尿病小鼠体内抗氧化功能对比分析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沙棘籽原花青素抗心肌缺血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沙棘的研究概况
        1.1.1 沙棘的生物学特性
        1.1.2 沙棘资源的分布
        1.1.3 沙棘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功效
        1.1.4 沙棘的开发利用现状
    1.2 原花青素的研究概况
        1.2.1 原花青素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1.2.2 原花青素的来源
        1.2.3 原花青素的生化、药理活性
        1.2.4 原花青素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
    1.3 立题背景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沙棘籽总原花青素的提取
        2.3.2 沙棘籽总原花青素大孔树脂柱层析粗分
        2.3.3 薄层层析法基本操作
        2.3.4 抗心肌缺血活性组分筛选
        2.3.5 抗心肌缺血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2.3.5.1 Sephadex LH-20 柱层析粗分
        2.3.5.2 HW-40 柱层析细分
        2.3.5.3 MCI 柱层析纯化
        2.3.5.4 ODS 柱层析纯化
        2.3.5.5 结构鉴定
        2.3.6 单体化合物抗心肌缺血活性测定
        2.3.7 沙棘籽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研究
        2.3.7.1 沙棘籽原花青素的含量测定
        2.3.7.2 提取剂的选择
        2.3.7.3 溶剂浸提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2.3.7.4 正交试验设计
        2.3.8 沙棘籽原花青素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2.3.8.1 沙棘籽总原花青素的提取
        2.3.8.2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吸实验
        2.3.8.3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解吸实验
        2.3.8.4 大孔树脂上样浓度的确定
        2.3.8.5 大孔树脂水洗终点的确定
        2.3.8.6 大孔树脂10%乙醇洗脱终点的确定
        2.3.8.7 大孔树脂重复使用次数的确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沙棘籽总原花青素的提取
    3.2 沙棘籽总原花青素(A)大孔树脂柱层析粗分
    3.3 抗心肌缺血活性组分筛选结果
        3.3.1 沙棘籽总原花青素(A)抗心肌缺血活性测定结果
        3.3.2 大孔树脂水洗物抗心肌缺血活性测定结果
        3.3.3 大孔树脂10%乙醇洗脱物抗心肌缺血活性测定结果
        3.3.4 大孔树脂30%乙醇洗脱物抗心肌缺血活性测定结果
        3.3.5 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物抗心肌缺血活性测定结果
    3.4 抗心肌缺血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3.4.1 10%的乙醇洗脱物(C)Sephadex LH-20 柱层析粗分
        3.4.2 HW-40 柱层析细分
        3.4.3 MCI 柱层析纯化
        3.4.4 ODS 柱层析纯化
        3.4.5 结构鉴定与结果分析
    3.5 单体化合物抗心肌缺血活性测定
    3.6 沙棘籽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研究
        3.6.1 沙棘籽原花青素含量测定
        3.6.2 提取剂的选择
        3.6.3 浸提温度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3.6.4 浸提时间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3.6.5 料液比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3.6.6 提取次数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3.6.7 正交试验的设计与结果
    3.7 沙棘籽原花青素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3.7.1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析结果
        3.7.2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解吸结果
        3.7.3 大孔树脂上样浓度的确定
        3.7.4 大孔树脂水洗终点的确定
        3.7.5 大孔树脂10%乙醇洗脱终点的确定
        3.7.6 大孔树脂重复使用次数的确定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主要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核磁图谱

(8)沙棘果酒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酿造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沙棘资源与开发概况
    1.2 沙棘的化学成分及生理功能概况
    1.3 沙棘果酒生产概况
    1.4 沙棘果酒酵母的研究现状
    1.5 果酒新工艺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酵母菌的分离和筛选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酵母菌鉴定和生理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棘果酒主发酵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棘果酒苹果酸-乳酸发酵工艺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沙棘果酒澄清工艺研究
    6.1 材料与仪器设备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中国沙棘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及BADH遗传转化拟南芥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目录
第一篇 中国沙棘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现状
        1.1.1 体细胞胚胎的起源及发生方式
        1.1.2 体细胞胚发生的特点
        1.1.3 体细胞胚发生及形态建成的研究
        1.1.4 体细胞胚发生或建成的假说
        1.1.5 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1.1.5.1 内部因素
        1.1.5.2 外部因素
        1.1.6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广泛应用
        1.2 林木体细胞胚的研究进展
        1.2.1 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再生林木的情况
        1.2.2 林木体细胞胚发生体系的应用
        1.3 沙棘概况及应用研究价值
        1.3.1 沙棘的起源、分类及分布
        1.3.2 沙棘的应用价值
        1.3.2.1 沙棘的生态价值
        1.3.2.2 沙棘的食用价值
        1.3.2.3 沙棘的医疗价值
        1.3.2.4 沙棘的其它价值
        1.3.3 沙棘的大面积死亡问题
        1.4 沙棘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1.4.1 有性繁殖
        1.4.2 无性繁殖
        1.4.2.1 组织培养繁殖方式
        1.4.2.2 其它无性繁殖方式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试验方法与内容
        3.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处理方法
        3.1.3 培养条件
        3.2 试验设计
        3.2.1 技术路线
        3.2.2 试验内容
        3.2.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体细胞胚胎发生
        3.2.2.2 体细胞胚胎发育及植株再生
        3.2.2.3 炼苗移栽
        3.3 试验结果的观测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胎的发生
        4.1.1 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4.1.1.1 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试验方案Ⅰ
        4.1.1.2 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试验方案Ⅱ
        4.1.2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体细胞胚胎的发生
        4.1.3 外植体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1.4 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体细胞胚发育及植株再生
        4.2.1 基本培养基和KT对中国沙棘体细胞胚植株再生的影响
        4.2.2 KT和白砂糖对中国沙棘体细胞胚植株再生的影响
        4.3 体细胞胚胎发生动态
        4.4 炼苗移栽
    5 结论
    6 讨论
        6.1 培养基中还原性氮的影响
        6.2 外源激素的影响
        6.3 培养基中糖的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6.4 不同外植体的影响
    7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7.1 创新点
        7.2 进一步研究思路
第二篇 BADH基因的克隆、转化拟南芥及其作为生物安全标记基因的探索研究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1.1.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状况
        1.1.2 转基因生态安全性状况
        1.1.3 抗性标记基因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1.2 标记基因研究概况
        1.2.1 传统的选择标记基因
        1.2.2 生物安全性标记基因
        1.2.2.1 与激素代谢相关的基因
        1.2.2.2 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基因
        1.2.2.3 与糖类代谢相关的基因
        1.2.2.4 能解除化合物毒性或胁迫相关的基因
        1.2.2.5 能发出特定荧光物质的蛋白酶类
        1.2.2.6 利用颜色差异性筛选转化体的相关基因
        1.2.2.7 抗性标记基因的剔除技术
        1.2.3 标记基因的综合应用
        1.2.3.1 与组织或器官特异性启动子的结合应用
        1.2.3.2 与MAT载体系统的结合应用
        1.2.3.3 β-葡萄糖苷酸酶作为标记基因的综合应用
        1.2.4 生物安全标记基因发展前景
        1.3 抗逆性基因研究进展
        1.3.1 抗生物胁迫基因工程研究
        1.3.2 抗非生物胁迫基因工程研究
        1.4 BADH基因的研究概况
        1.4.1 基因的功能特性与抗逆机制
        1.4.1.1 甜菜碱的生理功能
        1.4.1.2 甜菜碱合成途径
        1.4.1.3 BADH的功能特性
        1.4.1.4 BADH与耐盐、抗旱机制的关系
        1.4.2 存在BADH基因的植物种类及相应克隆
        1.4.3 BADH作为抗逆目的基因的转化研究
        1.4.4 作为生物安全标记基因的研究进展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试验方法与内容
        3.1 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酶以及生化试剂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常用溶液配制
        3.3.1 培养基的配制
        3.3.2 试验试剂的配制
        3.4 试验方法
        3.4.1 菠菜BADH基因的cDNA克隆
        3.4.1.1 菠菜总RNA的提取
        3.4.1.2 从基因组中克隆目的基因
        3.4.1.3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切胶回收并检测
        3.4.1.4 回收的PCR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
        3.4.1.5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10
        3.4.1.6 重组质粒的抗生素筛选及单克隆菌落活化培养
        3.4.1.7 重组质粒的菌落PCR检测
        3.4.1.8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3.4.2 表达载体的构建
        3.4.2.1 酶切位点的分析
        3.4.2.2 BADH基因两端酶切位点的加入
        3.4.2.3 DNA质粒的提取
        3.4.2.4 质粒的酶切
        3.4.2.5 酶切产物的连接
        3.4.2.6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10
        3.4.2.7 重组质粒的抗生素筛选及单克隆菌落活化培养
        3.4.2.8 重组质粒的菌落PCR检测
        3.4.2.9 BADH基因片段与表达载体连接的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3.4.3 农杆菌介导拟南芥的转化
        3.4.3.1 待浸染拟南芥植株的培养
        3.4.3.2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3.4.3.3 表达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
        3.4.3.4 农杆菌浸染液的制备
        3.4.3.5 拟南芥花序浸染农杆菌及培养
        3.4.4 T_0代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PCR鉴定
        3.4.4.1 野生型拟南芥对甜菜碱醛的敏感性试验
        3.4.4.2 拟南芥T_0代种子筛选
        3.4.4.3 拟南芥T_0代转基因株系的PCR检测
        3.4.5 T_1代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筛选及相关抗逆性研究
        3.4.5.1 潮霉素筛选拟南芥T_1代种子
        3.4.5.2 拟南芥T_1代阳性植株及种子逆境处理下的表型分析试验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菠菜BADH基因的cDNA克隆
        4.1.1 菠菜总RNA的提取
        4.1.2 从基因组中扩增基因的结果
        4.1.3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4.2 表达载体的构建
        4.2.1 表达载体的选择及酶切位点的分析
        4.2.2 加入酶切位点的BADH基因的克隆
        4.2.3 DNA测序结果
        4.2.4 DNA质粒的提取
        4.2.5 插入BADH基因的DNA片段与表达载体的连接、构建
        4.2.6 DNA测序结果
        4.3 农杆菌介导拟南芥的转化
        4.3.1 待浸染拟南芥植株的培养
        4.3.2 表达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及重组质粒的PCR检测
        4.4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4.4.1 野生型拟南芥对甜菜碱醛的敏感性试验
        4.4.2 拟南芥T_0代种子筛选与转基因株系的PCR鉴定
        4.4.2.1 潮霉素筛选试验
        4.4.2.2 甜菜碱醛筛选试验
        4.4.2.3 移栽培养
        4.4.2.4 拟南芥T_0代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4.4.3 T_1代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筛选及相关抗逆性研究
        4.4.3.1 潮霉素筛选拟南芥T_1代种子
        4.4.3.2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变化分析及抗逆功能验证
    5 结论
    6 讨论
        6.1 抗性标记基因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6.2 启动子对于BADH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叶绿体遗传转化的局限性及与试验相关的改进
    7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7.1 创新点
        7.2 进一步研究思路
图版Ⅰ
图版Ⅱ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沙棘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药饲料添加剂
        1.1.1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特点
        1.1.2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及机理
        1.1.3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方向
    1.2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
        1.2.1 中药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
        1.2.2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
        1.2.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应用前景
    1.3 沙棘
        1.3.1 沙棘概况
        1.3.2 沙棘的有效成分及营养价值
        1.3.3 沙棘的药效功能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中草药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分组及给药
        2.3.2 大鼠生长状况及体重的检测
        2.3.3 大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检测
        2.3.4 大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检测
        2.3.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生长状况和体重的变化
    3.2 大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变化
        3.2.1 大鼠主要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3.2.2 大鼠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3.2.3 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3.2.4 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
    3.3 大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变化
        3.3.1 大鼠外周血液T 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
        3.3.2 大鼠外周血液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3.3.3 大鼠脾细胞抗体生成细胞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对大鼠生长状况及体重的影响
    4.2 对大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4.2.1 对大鼠主要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2.2 对大鼠白细胞数量的影响
        4.2.3 对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4.2.4 对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4.3 对大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4.3.1 对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4.3.2 对大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4.4 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沙棘果汁及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沙棘果汁缓解丙烯酰胺诱导的大鼠体内毒性的研究[D]. 赵思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陆生伊萨酵母降解及耐受高浓度柠檬酸的研究[D]. 唐莹.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沙棘叶的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 李月,刘青,王悦,俎元虎,王志宏,何春年,肖培根. 中国中药杂志, 2021(06)
  • [4]中国沙棘叶解剖学特征及黄酮关键酶活性研究[D]. 杨雪芳. 山西大学, 2017(03)
  • [5]沙棘酵素的加工工艺研究[D]. 葛朋烨.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6]大果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D]. 刘瑜.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7]沙棘籽原花青素抗心肌缺血活性成分研究[D]. 梅金龙. 江南大学, 2009(05)
  • [8]沙棘果酒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酿造工艺的研究[D]. 范兆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02)
  • [9]中国沙棘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及BADH遗传转化拟南芥相关研究[D]. 李俊.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10]沙棘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 张春燕.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沙棘汁及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