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质测量仪的研究与思考

人体体质测量仪的研究与思考

一、人体体质测定仪器器材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钟丽萍[1](2021)在《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方略,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基层社会治理标。国家层面治理理念的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管理理念的变化与管理实践的创新,体育作为国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方式也将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体育治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也将深入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凸显紧迫性与重要性,国家与基层社区治理方式的创新也将推动我国老年人体育参与及体育服务的发展。本文以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治理创新为研究对象,以长沙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作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考察借鉴国内外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的实践经验,探索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模式的构建以及治理创新的提升路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中国语境下的“社会治理创新”的内涵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社会治理创新”是西方治理理论与“社会创新”理论在中国实践与发展的产物。中国语境下的社会治理创新既包括以政府为创新主体的政府对于社会管理的制度以及治理方式的创新,也包括西方语境下的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层面的社会创新,即“社会治理创新”包括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的的“社会创新”。(2)对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治理进行了阶段划分:起步阶段(1983-1994)、跟随推进阶段(1995-2008)、转型阶段(2009-2014)、快速发展阶段(2015-)。4个阶段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模式分别表现为“政府主导与行政部门互补”、“政府主导,市场与社会组织初步介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与“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特征。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演进特征为:治理主体从单一到多元协同;治理内容从薄弱到丰富,治理方式从行政治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向,治理路径从外源到内生治理的演进。(3)对长沙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体育需求以及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情况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结果显示::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老年人对体育服务需求不尽相同,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城市社区老年人的体育服务需求。长沙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管理主要由政府、社会及社区三方力量构成。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多方共管,治理效果不理想;多元主体协同动力不足,协同治理尚未形成;经费投入凸显不足,适老性设施与体育活动缺乏;行政治理方式为主,其它治理方式运用不够。(4)对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治理创新实践案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这些为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治理创新提供了以下参考与启示:枢纽型组织成为对接政府与基层社会组织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推动了治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社会力量成为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体育服务下沉社区是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智慧技术成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5)对美、日、德三国在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研究,认为三个国家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如对政策法规与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的重视。同时,由于各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老龄化程度及治理理念的不同,各国又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在治理模式上美国是典型的“社区自治”模式,日本采取“政府主导+俱乐部治理模式”,德国则是典型的“俱乐部治理模式”;在治理内容和治理方式,各国也有一定的区别。(6)基于唯物辩证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枢纽型组织、嵌入式与共生理论构建了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内生型”多元参与治理模式。这一治理模式的历史依据来源于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的供给从高度依赖政府这一“外源型”主体到依靠老年人体育组织等“内生”主体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实践依据主要是我国枢纽型组织发展、上海市基层社区健身俱乐部体制以及德国及日本的基层社区老年人健身俱乐部的治理实践。这一治理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依靠“老年人体育协会”+“基层社区老年人体育俱乐部”这两个我国老年人体育发展的内生主体来提供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7)基于国内外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方面的创新实践,提出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路径。治理方式创新:完善自治制度,提升基层体育组织自主提供服务的能力;加强法律保护,为老年人体育社团提供法治保障;树立道德风尚,营造尊老爱老的体育服务氛围。治理机制创新:创新行政治理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体育服务;激发市场治理机制,发掘老年人“体育+”消费潜力;完善社群治理机制,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老年人体育服务;倡导志愿服务机制,培育现代公民与公益服务意识。治理内容创新:合理规划社区体育空间,增加老年人场地设施数量;建设体育休闲娱乐综合体,提供多样化的老年人服务;创建社区体育活动品牌,丰富老年人休闲娱乐生活;推动体育活动下沉社区,全方位惠及社区老年人。治理技术创新:更新治理观念,增强智慧体育技术治理意识;弥合老年“数字鸿沟”,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搭建社区智慧体育平台,完善社区老年人体育治理;建立社区体医服务平台,保障社区老年人科学化健身;加强社区体育场地的智慧管理,增进老年人智慧健身体验。

杨宏昌[2](2021)在《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自闭症学前儿童特定损伤和外界环境因素减少了他们身体活动的参与机会,导致体质不佳。社会技能缺陷是自闭症核心缺陷之一,对自闭症患者构成终身挑战。执行功能是自闭症个体多种缺陷取得改善的关键性中介变量。身体活动是有潜力的干预策略,在改善认知功能、社交沟通技能和感觉运动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结果,但研究较为缺乏且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且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自闭症学前儿童。因此,有必要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特点,构建适合他们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从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依据、目的、内容和实施四个方面,构建适合自闭症学前儿童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然后,采用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进行实践修正,形成被实践认可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最后,采用教学实验法对比交互式身体活动(实验组)和传统体育课(对照组)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1)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须从理论基础、方案的目的、内容、实施四个维度进行构建,综合性、多学科的理论支持成为必然;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包括如下要点:身体活动内容应具有趣味性、全面性、难度适宜性、且能够达到中等以上身体活动强度,采用1:3师生比的结构化教学组织形式,结合适宜的提示技术(身体辅助、示范、示范结合指令、指令、时间延迟)和强化(物质强化、精神强化、代币制),以视觉提示法和示范为主要教学方法,选取能激发参与者学习动机并有助建立自信的教学材料,合理持续时间为40分钟,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和手段实施评估。(2)经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作出如下修正:将方案实施结构化改为半结构化;交互式身体活动内容最终选择切水果、网球、滑雪和儿童舞蹈;在原有社交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并动态调整随机社交互动训练内容;引入随机教学法以培养社交互动中动态应变能力。(3)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交互式身体活动在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抑制能力、工作记忆、灵活性)、社交技能(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参与、社会沟通、自我调控)方面均优于传统体育课(P<.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在体质方面,实验组参与者体质(除平衡木)的各项指标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平衡木第二、三月发生显着变化(P<.05);传统体育课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在执行功能方面,实验组中,参与者的抑制能力和灵活性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工作记忆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工作记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抑制能力和灵活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在社交方面,实验组在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交总分方面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参与和自我调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社会趋向第一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沟通和社会参与后两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自我调控最后一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交总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研究结论:(1)交互式身体活动是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缺陷、特点和差异进行设计,能够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触发自闭症儿童狭窄注意的迁移,将其融入人与人交互的身体活动中。科学的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取、组织方案实施、教学策略运用是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保障。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丰富发展了自闭症个体身体活动干预的理论体系。(2)行动研究是自闭症学前儿童身体活动方案实践修正的有效方法,研究者与特教机构、教师形成科研、教学共同体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干预效果。(3)交互式身体活动和传统体育课均可显着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和社交技能,相比之下,交互式身体活动效果更快、幅度更大。

任艺欣[3](2021)在《教育服务理念下高校体质测试工作绩效分析与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国民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大学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如果在此期间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康第一的意识,未能达到理想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会给大学生本人今后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和负担,也势必影响中华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虽然是教育部为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的硬性规定,但同时要求着重强化其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学校往往只注重完成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采集与上报,忽略了监测、反馈和激励等基本功能,影响了体质测试的实施效果,导致体质测试工作的根本目标难以实现。本文以辽宁省部分高校体质测试工作实施的绩效情况为研究对象,将教育服务理念引入体质测试工作,通过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了解相关教师、管理者及大学生对高校体质测试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满意程度。借助重要性—绩效分析的方法,以及体验地图和服务蓝图等可视化工具,全面分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查找现行体质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优化路径,着重落实体质测试工作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基本功能,为提高高校体质测试工作实施效果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与学生在体质测试工作重要性评价方面趋于一致,但对满意度评价存在一定差异;体质测试全过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质测试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学生缺乏针对性练习,学校未严格落实奖惩制度,测试成绩存在一定误差,学校体质测试服务工作不到位;大学生体质测试服务蓝图,对体质测试工作提出了优化方案,其支持过程应从测评机制、决策机制、教育机制、引导机制、预警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统筹安排。

王梦雅[4](2021)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生肺活量水平、爆发力、耐力素质、力量耐力和速度水平等体质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是我国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之一,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传统太极拳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健康体适能是原有身体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并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来评价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与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对人体健康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健康体适能教学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及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实验法与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商丘师范学院选取(非体育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共计82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44人。对照组按照商丘师范学院传统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实验组按照本研究设计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内容进行干预。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关体质指标的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1000米/800米)。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更科学的验证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结果:在经过13周教学实验后,1、实验组男生的5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三个指标成绩有显着提升(p<0.05),其中50米跑与引体向上指标存在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而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三个指标的成绩虽然有稍稍进步,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提高(p>0.05)。2、实验组女生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以及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与800米跑指标上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p>0.05)。3、对照组女生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有所提升,但不存在显着性提升(p>0.05);对照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在13周后有所进步,但也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在太极拳期末考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与高校传统太极拳课程相比,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太极拳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主要对女大学生肌肉耐力、速度素质、身体柔韧性方面有显着的提高;男大学生主要是在速度素质、下肢力量以及肌肉耐力方面有显着性的提高;2、对照组学生在进行13周的传统太极拳课程教学后,女生的肺活量与身体柔韧性两个指标上有所改善与提高;男生主要在下肢力量与身体柔韧性方面的成绩要优于实验前;3、经过十三周的教学实验,无论是传统太极拳教学班级的学生,还是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班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能,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完成与通过太极拳课程学习与考试的同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孙金鑫[5](2021)在《青少年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测试中智能化测试设备的研发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篮球运动对青少年增强体质,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目前篮球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锻炼在校园内得到大力推广。为了检验体育锻炼效果,篮球分级测试势在必行。但在传统测试方法中,考评员对于运动员是否到达指定位置的判定存在困难,测评结果不够客观,且篮球等级考试费时费力,不适于大范围推广。针对现有篮球等级测试中对运动员跑动路线规范性的检测存在的不足,本文研发了一种智能化测试设备--感应障碍物,其具有位置检测功能,能够在测试中判断运动员是否到达指定位置,并通过实验测试探究该器材的可行性与应用效果。为提高测试过程的科学性、公平性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感应障碍物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参考相关文献中与体育器材研发有关的内容,确定感应障碍物的方案设计与技术设计并研制出样机,然后设计实验测试验证感应障碍物的可行性与应用效果。在实验中,对受测对象采用单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对比结果并分析使用感应障碍物和普通障碍物两种测试方法的测评结果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以障碍物为例,基于超声波测距原理,将超声波测距技术与障碍物结合,研制出一款用于篮球测试用的具有位置检测功能的感应障碍物,该智能化测试设备能够为实际测试过程中球员跑动位置规范难以把控的问题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2.使用智能化测试器材进行测试,受试者的技能测试完成时间高于使用普通测试器材,受试者的到位情况明显优于使用普通障碍物。受试者重视障碍物的存在以及技能测试标准的路线要求对其测试时跑动路线的规范性有积极的影响,使用感应障碍物的方式下技能测评结果更符合受试者的真实成绩,故感应障碍物在提升技能测评的客观性方面应用效果优于普通障碍物。3.使用智能化测试设备,受试者技能测试成绩的离散程度小于使用传统的障碍物测试,得益于智能化测试设备能够提高受试者跑动路线的一致性。4.受试者未跑到位情况下,其两种测试器材下的跑动路线不同。在“折线型”跑动路线下,受试者普通障碍物测试下的跑动距离相比于使用感应障碍物测试时较短。应用感应障碍物作为测试器材能提升技能测评的公平性,提高测评成绩的可靠性。

张世平[6](2021)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将对其一生的体育参与及体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对小学生体质健康也予以高度重视。动作协调能力是综合的神经机能能力,良好的动作协调能力能够对小学生掌握运动技巧、提升运动能力有所帮助,能够促进其身体各项系统的协同配合与发展,进而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为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运动能力发展,尤其是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充分把握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探索科学有效的方式发展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运动视觉训练为提升机体的运动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尤其对于视觉发育正处于活跃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重要。运动视觉训练在国外的研究和实践中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在国内研究较少,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对运动视觉训练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实践。本文在小学生群体中运用运动视觉训练开展研究,探讨其对视觉能力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实际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测试法等,在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对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和动作协调能力结构要素及其评价进行分析,筛选出一套适合于小学生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确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通过教学实验,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情况,为提升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促进运动能力发展、提升体质健康提供帮助,并为国家完善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运动视觉训练对动作协调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中的空间定向能力、平衡能力、认知能力产生显着影响,具体表现在: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二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一、水平三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没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三个水平的平衡能力均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一、水平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显着影响。同时,研究也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的反应能力、本体感知能力和节奏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动作协调能力随着水平段的升高而增强,运动视觉训练在小学生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2.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立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筛选经过了专家访谈、李克特量表筛选而出。在设计教学实验中,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又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最终确定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在本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的内容最终共确定了13种,即静止视力、动态视力、视觉聚焦、视觉追踪、周边视野、融像灵活性、深度感知、视觉化、手(脚)眼协调能力、瞬间视、视觉集中力、对比感度、光感度。同时研究中深入分析每种运动视觉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对其训练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最终确定了眼保健操、钟摆读数、双人传球认字、卡片聚焦、远近字母表、找数字、两段式扫视、认数字、举看铅笔、圆珠笔相向、延迟记忆、定位抛接、手脚触点、快读速记、凝视一点集中训练等15种运动视觉训练方法。通过研究证明,这些运动视觉训练方法便于小学生掌握,且易于推广。3.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身体运动能力决定了该群体需要一套简单易行的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去全面掌握与科学分析。研究表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多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能力,因此其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其综合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专项特征对其的影响。研究中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以动力系统、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作为理论基础指导。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系统归类,从反映动作协调能力的6个结构要素即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本体感知能力、节奏能力、平衡能力与动作认知有关的认知能力出发,通过专家访谈、预实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进而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论证筛选,在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最终确定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为接反弹六角球、十字象限转身跳、跳绳、栏间折返、走平衡木、绳梯识图。经过实践证明这套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是有效的。4.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研究发现,实验干预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的平均视力出现明显差异,多个实验班在经历运动视觉训练后出现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水平二、水平三),而多个对照班在正常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视力略有降低。数据结果说明,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视觉能力的发展和保护具有一定作用。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建[8](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杨如鹏[9](2020)在《“弹力带+重球”组合抗阻教学在小学五年级篮球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据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挖掘其存在潜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本研究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示范小学五年级的两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入弹力带、重球组合的抗阻训练,进而探索对小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篮球技术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提出对应的意见,给国内现存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建议与依据。经过18周,共计36个学时的教学实验干预之后,研究结果显示:1、实验结束后,实验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对照班明显提高,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学习态度较对照班有提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结束后,实验班学生在身高、体重、BMI指标上与对照班学生差距不大,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结束后,实验班男生肺活量与肺体指数好于对照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班女生肺活量较对照班女生提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肺体指数与对照班相近,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实验结束后,实验班学生50m×8成绩较对照班提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1分钟跳绳成绩,实验班明显提高,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50m跑成绩变化差距不大,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实验结束后,实验班与对照班1分钟投篮上都有所提高,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的背后加转身运球明显好于对照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人胸前传接球上实验班优势非常明显,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行进间投篮上明显好于对照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T字跑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弹力带加重球组合的抗阻训练,能提高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升体育课学习态度;(2)对学生的身体形态影响不大,一定程度能增强学生的体重;(3)能够有效的提高心肺功能;(4)能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耐力、力量、灵敏等素质,其中位移速度素质不太显着;(5)能提升小学生的背后加转身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行进间投篮、T字跑移动技术,但对一分钟投篮效果不显着。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能够证明弹力带+重球组合的抗阻训练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值得在各小学推广实施。

余永松[10](2020)在《长春市散打俱乐部会员体适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问题:我国成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而蓬勃发展的大众散打俱乐部,成为健身锻炼的一种选择,但武术散打对于体适能促进的效果有待验证。本研究调查长春市大众散打健身俱乐部会员的体适能状况,对比一般大众体适能状况的差异,以及对俱乐部之间会员体适能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俱乐部的特点。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采用立意抽样的方式,抽取长春市华武堂搏击俱乐部、少年宫散打俱乐部、旭东武术三所散打俱乐部共88名散打俱乐部会员作为测试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散打俱乐部的研究现状,用实验法测试体适能的各项指标,通过数理统计法对散打俱乐部会员的体适能状况进行分析,以访谈法对三所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教练员进行访谈,对整体状况进行了解。研究结果与结论:俱乐部会员的身高、肺活量、台阶指数、坐位体前屈、纵跳高度、闭眼单脚站立这些指标的平均数都要比2014年全国成年人的平均数高,而会员的体重、灵敏与协调、速度、选择反应时这几项指标的数据比全国成年人的平均数低;少年宫散打俱乐部会员的心肺适能、灵敏与协调这两个指标比其他两个俱乐部好,华武堂搏击俱乐部的速度、肌肉力量、爆发力、反应比其他两个俱乐部要好,旭东武术的平衡、肌肉耐力、柔韧适能比其他两个俱乐部的要好。建议:华武堂搏击俱乐部应加强对会员心肺耐力、肌肉耐力、平衡方面的训练,心肺耐力的提升,少年宫散打俱乐部应加强对会员的柔韧适能、肌肉力量、速度、灵敏与协调方面的训练,旭东武术俱乐部应加强对会员的反应、爆发力方面的训练。

二、人体体质测定仪器器材的研究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体体质测定仪器器材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2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1.2.1 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相关研究
        1.2.2 社区体育服务治理研究
        1.2.3 国外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实地考察法
        1.4.5 访谈法
        1.4.6 数理统计法
    1.5 创新之处
        1.5.1 研究视角创新
        1.5.2 研究观点创新
        1.5.3 研究内容创新
2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2.1 治理及治理理论
        2.1.1 治理的概念界定
        2.1.2 治理理论下的政府角色
    2.2 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
        2.2.1 治理理念在我国的发展
        2.2.2 中国语境下社会治理的内涵
    2.3 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阐释
        2.3.1 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来源
        2.3.2 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内涵
    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实践的演进与特征
    3.1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实践发展阶段的确立
        3.1.1 确立思路及划分依据
        3.1.2 阶段划分节点的确立
    3.2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各阶段治理实践的发展
        3.2.1 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的起始阶段(1983-1994年)
        3.2.2 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的跟随推进阶段(1995-2008年)
        3.2.3 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的转型阶段(2009 年——2014 年)
        3.2.4 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的快速发展阶段(2015-至今)
    3.3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演进的特征
        3.3.1 治理主体从单一到多元协同
        3.3.2 治理内容从薄弱到丰富
        3.3.3 治理方式从行政治理转向多元治理
        3.3.4 治理路径从外源治理转向内生治理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现状及问题
    4.1 调查样本的选取
    4.2 长沙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现状
        4.2.1 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管理体制
        4.2.2 社区老年人体育场地服务
        4.2.3 社区老年人体育指导服务
        4.2.4 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服务
        4.2.5 社区老年人体质监测服务
        4.2.6 社区老年人体育信息服务
    4.3 长沙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分析
        4.3.1 社区老年人体育组织服务需求
        4.3.2 社区老年人体育场地服务需求
        4.3.3 社区老年人体育指导服务需求
        4.3.4 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服务需求
        4.3.5 社区老年人体质监测服务需求
        4.3.6 社区老年人体育信息服务需求
    4.4 长沙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满意度分析
    4.5 长沙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5.1 多方共管,治理体制不完善
        4.5.2 多元主体协同不足,协同治理尚未形成
        4.5.3 适老性体育服务匮乏,治理内容凸显不足
        4.5.4 行政治理为主,其它治理方式运用不够
        4.5.5 数字鸿沟阻碍显着,技术治理应用不足
    4.6 本章小结
5 国内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实践与启示
    5.1 案例选取的具体说明
        5.1.1 案例选取原则
        5.1.2 案例选取的依据
        5.1.3 案例分析与论证的思路
    5.2 基层社区老年人体育治理体制的创新实践
        5.2.1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治理体制的特色
        5.2.2 上海市社区健身俱乐部体制的优势
        5.2.3 上海市社区健身俱乐部体制的推广价值
    5.3 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创新实践
        5.3.1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优势
        5.3.2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动力
        5.3.3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方式
        5.3.4 多元主体创新案例的推广价值
    5.4 基层社区老年人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服务的创新实践
        5.4.1 多元主体协同筹资机制
        5.4.2 以需求为导向多样化的服务机制
        5.4.3 体育活动空间布局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5.4.4 “金角银边”改建社区便民健身设施
        5.4.5 场地设施供给服务创新案例的推广价值
    5.5 基层社区提供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创新实践
        5.5.1 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品牌的创建
        5.5.2 老年人体育赛事活动下沉基层社区
        5.5.3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的供给
        5.5.4 政府在社区体育活动供给中的角色与作用
        5.5.5 老年人体育活动创新案例的推广价值
    5.6 基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技术治理的创新实践
        5.6.1 科技助老与老年人智慧健身的社会需求
        5.6.2 老年人智慧健身场馆的功能与服务效益
        5.6.3 全民健身大数据与智慧网络平台的对接
        5.6.4 老年人智慧健身设施的开发
        5.6.5 老年人体育服务技术治理的推广价值
    5.7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的实践经验
        5.7.1 枢纽型组织成为对接政府与基层社会组织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5.7.2 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推动了治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5.7.3 社会力量尤其是老年人体育组织成为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
        5.7.4 体育服务下沉社区是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5.7.5 智慧技术成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5.8 本章小结
6 国外部分国家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实践及启示
    6.1 美国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治理实践
        6.1.1 社区民主自治与政府和市场协同的治理体制
        6.1.2 细化配套的老年人体育政策
        6.1.3 “医体结合”的运动健康服务平台
        6.1.4 完善的志愿者组织体系
        6.1.5 全方位覆盖的信息技术
    6.2 德国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治理实践
        6.2.1 积极的健康促进政策
        6.2.2 俱乐部为核心的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
        6.2.3 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
        6.2.4 完善的医疗与健康保险系统
        6.2.5 多样化的疾病预防社区服务形式
    6.3 日本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实践
        6.3.1 政府主导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6.3.2 与时俱进的体育政策法规
        6.3.3 发达的社区体育俱乐部
        6.3.4 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
        6.3.5 关爱弱势群体的健康运动公园
        6.3.6 专业化的健康护理人员
    6.4 美国、德国、日本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实践的比较分析
        6.4.1 治理模式的比较
        6.4.2 治理主体的比较
        6.4.3 治理内容的比较
        6.4.4 治理方式的比较
    6.5 国外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实践的启示
        6.5.1 注重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6.5.2 强调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
        6.5.3 重视场地设施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
        6.5.4 建立“医体结合”的联动治理机制
        6.5.5 搭建老年人运动健康促进的智慧平台
        6.5.6 重视体育志愿服务治理职能的履行
        6.5.7 充分发挥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治理功能
    6.6 本章小结
7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内生型”治理模式的构建
    7.1 模式构建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7.1.1 模式构建的目标
        7.1.2 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7.2 “内生型”治理模式构建的依据
        7.2.1 理论依据
        7.2.2 政策依据
        7.2.3 实践依据
    7.3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内生型”治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7.3.1 基层社区设立“社区老年人体育俱乐部”
        7.3.2 构建“三级”枢纽型老年人体育组织体系
        7.3.3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
        7.3.4 智慧社区政务平台嵌入“智慧社区体育平台”
    7.4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内生型”治理模式的参与主体
        7.4.1 多元主体的构成及关系
        7.4.2 多元主体的“共生”逻辑
    7.5 本章小结
8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的路径
    8.1 创新治理主体,丰富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方式
        8.1.1 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发展
        8.1.2 发挥三级枢纽型组织的作用,提升老年人体育社团自治能力
        8.1.3 发挥社区治理职能,提供老年人体育服务场地与设施
        8.1.4 推进体育社工的专业能力,提供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指导
        8.1.5 推进社区居民参与,破解社区建设中的“共同体困境”
        8.1.6 完善家庭政策,支持家庭积极参与老年人体育服务
    8.2 创新治理方式,构建“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
        8.2.1 完善自治制度,提升基层体育组织自主提供服务的能力
        8.2.2 加强法律保护,为老年人体育社团提供法治保障
        8.2.3 树立道德风尚,营造尊老爱老的体育服务氛围
    8.3 创新治理机制,保障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
        8.3.1 创新行政治理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体育服务
        8.3.2 激发市场治理机制,发掘老年人“体育+”消费潜力
        8.3.3 完善社群治理机制,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老年人体育服务
        8.3.4 倡导志愿服务机制,培育现代公民与公益服务意识
    8.4 创新治理内容,丰富老年人体育产品与服务
        8.4.1 发掘城市“金角银边”,拓展社区老年人体育空间
        8.4.2 “绿·动”融合,创建老年人生态健身新载体
        8.4.3 建设体育休闲娱乐综合体,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8.4.4 创建社区体育活动品牌,提升老年人体育活动质量
        8.4.5 推动体育活动下沉社区,举办近在老年人身边的社区运动会
        8.4.6 打造社区老年人健身房,开发适老性健身项目
    8.5 创新治理技术,搭建老年人智慧体育平台
        8.5.1 更新治理观念,增强智慧体育技术治理意识
        8.5.2 弥合老年“数字鸿沟”,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
        8.5.3 搭建社区智慧体育平台,完善社区老年人体育治理
        8.5.4 建立社区体医服务平台,保障社区老年人科学健身
        8.5.5 建设社区体育智慧场馆(地),增进老年人智慧健身体验
    8.6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与需求调查问卷(老年人问卷)
附录2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调查问卷(社区管理者)
附录3 《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访谈提纲
附录4 读博期间个人科研成果
致谢

(2)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行危机:自闭症患者数量逐年剧增
        1.1.2 社会融入:自闭症个体回归主流社会
        1.1.3 现实需要:自闭症患者缺乏身体活动途径
        1.1.4 体医融合:完善身体活动干预的治疗功能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自闭症谱系障碍
        2.1.2 身体活动
        2.1.3 交互式身体活动
        2.1.4 体质
        2.1.5 执行功能
        2.1.6 社交技能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
        2.2.1 自闭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
        2.2.2 自闭症的流行性
        2.2.3 自闭症诊断和治疗
    2.3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综述
        2.3.2 体感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
        2.3.3 小结
3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构建
    3.1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构建的理论依据
        3.1.1 具身认知理论
        3.1.2 社会学习理论
        3.1.3 情境学习理论
        3.1.4 游戏化学习
    3.2 构建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目的
    3.3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教学训练内容
        3.3.1 内容选取原则
        3.3.2 身体活动形式选择
    3.4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实施
        3.4.1 方案实施的结构化
        3.4.2 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3.4.3 方案实施的教学策略
        3.4.4 方案实施的评估
    3.5 小结
4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实践修正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行动研究的定义和特征
        4.2.2 方法选择依据
        4.2.3 行动研究的形式
        4.2.4 行动研究的过程
    4.3 行动研究流程
        4.3.1 前期动员
        4.3.2 组建行动团队
        4.3.3 提出行动方案
        4.3.4 搜集分析资料
        4.3.5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构建的行动过程
5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影响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方法
        5.2.1 参与者
        5.2.2 实验方案
    5.3 研究结果
        5.3.1 实验方案执行忠实度核查结表
        5.3.2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5.3.3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5.3.4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沟通技能的影响
    5.4 讨论
        5.4.1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5.4.2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5.4.3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技能的影响
6 综合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方案训练内容调整
    附录2 教学方法的调整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
    附录5 强化物调查表
    附录6 自闭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
    附录7 交互式身体活动课程安排
    附录8 传统体育课项目表
    附录9 传统体育课课程安排
    附录10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课程教案
    附录11 传统体育课干预课程教案
    附录12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附录13 传统体育课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附录14 个人学习经历
    附录15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教育服务理念下高校体质测试工作绩效分析与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质
        2.1.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1.3 体质测试工作
        2.1.4 教育服务
        2.1.5 绩效分析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2.3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特尔菲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质测试工作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4.1.1 重要性和满意度平均值分析
        4.1.2 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4.2 大学生体质测试体验地图的设计与分析
        4.2.1 体验地图的构成
        4.2.2 大学生体质测试体验地图的设计与分析
    4.3 大学生体质测试优化方案的构建
        4.3.1 服务蓝图的构成
        4.3.2 大学生体质测试服务蓝图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征询问卷(第一轮)
附件B 专家征询问卷(第二轮)
附件C 教师调查问卷
附件D 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E 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F 学生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体适能相关概念
        2.1.2 体质相关概念
        2.1.3 太极拳相关概念
    2.2 研究现状
        2.2.1 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2.2.2 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2.2.3 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量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之间的同质性检测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同质性检测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间同质性检测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检验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检验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检验
    4.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指标的影响
        4.3.1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的影响
        4.3.2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速度素质测试指标的影响
        4.3.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下肢力量与爆发力的影响
        4.3.4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4.3.5 融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的肌肉耐力指标的影响
        4.3.6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有氧耐力测试指标的影响
        4.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太极拳期末考试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5)青少年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测试中智能化测试设备的研发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少年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测试的需要
        1.1.2 篮球专项体育器材开发的需要
    1.2 理论意义
    1.3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器材相关概念
    2.2 篮球基本技术相关研究
    2.3 篮球技能评定相关研究
    2.4 体育器材研发与应用相关研究
        2.4.1 国内研究现状
        2.4.2 国外研究现状
        2.4.3 传感器在体育器材领域的应用研究
    2.5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4 录像观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感应障碍物的研发
    4.1 理论依据
    4.2 方法步骤
    4.3 结构与工作原理简介
    4.4 前景展望
5 障碍物测试结果与分析讨论
    5.1 两种障碍物的完成时间差异
    5.2 两种障碍物的成绩稳定性比较
    5.3 两种障碍物的跑动路线分析
    5.4 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各等级测试科目

(6)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紧抓身心发展关键期,有效促进身体运动能力
        1.1.2 动作协调能力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3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运动技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1.1.4 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5.1 选题的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5.3 思想观点的创新
    1.6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运动视觉及运动视觉训练的概念
        2.1.2 动作协调能力的概念
        2.1.3 运动能力的概念
    2.2.关于运动视觉及训练的研究
        2.2.1 关于视觉机理机制的研究
        2.2.2 关于运动视觉起源的研究
        2.2.3 关于运动视觉的理论研究
        2.2.4 关于运动视觉和运动项目之间关系的研究
        2.2.5 关于运动视觉康复的研究
        2.2.6 关于运动视觉搜索的研究
        2.2.7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效果评价的研究
        2.2.8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的原则
        2.2.9 小结
    2.3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分类的研究
        2.3.2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2.3.3 关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研究
        2.3.4 小结
    2.4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与动作协调能力相关性的研究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2.5.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5.2 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
        2.5.3 运动生理学理论基础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实验法
        3.2.6 测试法
        3.2.7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设计
        4.1.1 运动视觉内容
        4.1.2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
        4.1.3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定
    4.2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4.2.1 建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
        4.2.2 基本原则
        4.2.3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4.3 干预前总体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4.4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差异分析
        4.4.1 水平一男生差异分析
        4.4.2 水平一女生差异分析
        4.4.3 水平二男生差异分析
        4.4.4 水平二女生差异分析
        4.4.5 水平三男生差异分析
        4.4.6 水平三女生差异分析
        4.4.7 小结
    4.5 干预前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1 干预前后水平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2 干预前后水平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3 干预前后水平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4 小结
    4.6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1 反应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2 空间定向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3 本体感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4 节奏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5 平衡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6 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7 小结
    4.7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反应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7.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接反弹六角球描述性统计分析
        4.7.2 干预后接反弹六角球方差分析
        4.7.3 小结
    4.8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空间定向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8.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十字象限转身跳描述性统计分析
        4.8.2 干预后十字象限转身跳方差分析
        4.8.3 小结
    4.9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本体感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9.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跳绳描述性统计分析
        4.9.2 干预后跳绳方差分析
        4.9.3 小结
    4.10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节奏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10.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栏间折返描述性统计分析
        4.10.2 干预后栏间折返方差分析
        4.10.3 小结
    4.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11.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走平衡木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2 干预后走平衡木方差分析
        4.11.3 小结
    4.12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认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12.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绳梯识图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2 干预后绳梯识图方差分析
        4.12.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价值
        5.1.2 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5.1.3 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1.4 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
    5.2 建议
        5.2.1 运动视觉训练作为青少年儿童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训练
        5.2.2 加强对运动视觉训练的基础研究和实证研究
        5.2.3 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运动视觉的训练设计
        5.2.4 加强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普适性研究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及视力基本情况的调查
附件3 四年级体育课教案
附件4
附件5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李克特量表
附件6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证书与荣誉
附录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9)“弹力带+重球”组合抗阻教学在小学五年级篮球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1.1.2 更加关注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
        1.1.3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
        1.1.4 现代篮球独具魅力的影响趋势
        1.1.5 传统小学篮球教学方法过于乏味
        1.1.6 抗阻训练有利于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
        1.1.7 弹力带训练的广泛应用
        1.1.8 重球训练的优益效果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弹力带的研究现状
    2.2 重球的研究现状
    2.3 小学篮球教学的研究现状
        2.3.1 国内篮球教学研究现状
        2.3.2 国外篮球教学发展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心理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4.1.1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4.1.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对比分析
    4.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形态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3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机能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4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5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篮球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6 研究不足
        4.6.1 教学课时不足
        4.6.2 场地设施落后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组合抗阻训练提升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
        5.1.2 组合抗阻训练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5.1.3 组合抗阻训练提升身体机能
        5.1.4 组合抗阻训练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5.1.5 组合抗阻训练有效提高篮球基本技术
    5.2 建议
        5.2.1 重视学校体育软硬件设施
        5.2.2 增加体育课强度和密度
        5.2.3 丰富体育课内容
        5.2.4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长春市散打俱乐部会员体适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2.1.1 体适能的概念
        2.1.2 体适能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2.1.3 成年人体质相关研究
    2.2 武术散打的相关研究
        2.2.1 武术散打发展现状研究
        2.2.2 散打俱乐部的研究现状
        2.2.3 武术与体适能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访谈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3 研究限制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散打俱乐部会员心肺耐力结果与讨论
        4.1.1 散打俱乐部会员肺活量检测结果评价
        4.1.2 散打俱乐部会员台阶试验指数检测结果评价
    4.2 散打俱乐部会员肌肉适能的结果与评价
        4.2.1 散打俱乐部会员肌肉力量结果与讨论
        4.2.2 散打俱乐部会员肌肉耐力结果与讨论
    4.3 散打俱乐部会员柔韧适能结果与讨论
    4.4 散打俱乐部会员身体成分适能结果与讨论
    4.5 散打俱乐部会员速度适能结果与讨论
    4.6 散打俱乐部会员爆发力适能结果与讨论
    4.7 散打俱乐部会员协调与灵敏适能结果与讨论
    4.8 散打俱乐部会员平衡适能结果与讨论
    4.9 散打俱乐部会员反应适能结果与讨论
    4.10 散打俱乐部会员的体适能数据与2014年全国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俱乐部管理者以及教练访谈提纲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人体体质测定仪器器材的研究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研究[D]. 钟丽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杨宏昌.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教育服务理念下高校体质测试工作绩效分析与优化方案研究[D]. 任艺欣. 沈阳大学, 2021(10)
  • [4]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 王梦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5]青少年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测试中智能化测试设备的研发及实验研究[D]. 孙金鑫.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6]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D]. 张世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9]“弹力带+重球”组合抗阻教学在小学五年级篮球课中的应用研究[D]. 杨如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长春市散打俱乐部会员体适能分析[D]. 余永松.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标签:;  ;  ;  

人体体质测量仪的研究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