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英语教学与藏医发展的联系

21世纪英语教学与藏医发展的联系

一、21世纪英语教学与藏医药发展的联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清华[1](2020)在《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藏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藏医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与汉地医学在“理法方药”上有着密切的交流、汲取了汉地医学的精华,并且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携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另外,藏医药文化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与印度、尼泊尔的传统医学文化亦有交流,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互惠性。近年来,古老的藏医药文化广受关注,从2018年11月28日“藏医药浴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19年末藏医药积极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承载着中国智慧的“藏医药方案”是藏医药文化传播的最好名片,探讨藏医药文化传播的研究适逢其时。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梳理古代藏医药文化的交流情况,找到藏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共同的文化密码,有益于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第二,通过分析当代藏医药文化的传播情况,探讨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勾勒藏医药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第三,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藏医药文化的传播情况,为藏医药文化“走出去”营造文化“软环境”。第四,探究藏医药文化传播的优化方案。通过藏医药文化的传播现状及现实案例做出梳理归纳并提出传播构想。这对增强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播力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亦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由六部分构成,包括绪论、正文四个章节、结语。绪论中论述了选题背景、关键概念、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是古代藏医药文化传播,阐述了藏医药文化与汉医药、儒释道、尼泊尔印度等文化的交流互鉴;第二章是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通过藏文化圈和非藏文化圈不同的传播情况,总结传播中的困难和挑战;第三章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梳理了藏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第四章是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构建,以“知信行”为研究范式探讨藏医药文化如何在藏文化圈和非藏文化圈中进行传播。最后,结语部分包括文章内容,研究观点及研究不足。

杨颖[2](2019)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论古今,不问东西,和谐社会是全人类皆神往的社会理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目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然而,时代发展并非只有和谐的声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涉及诸多方面,从宏观层面的国家大局到微观层面的乡村地方都存在着和谐社会的特定主题和问题。这些问题与矛盾,形成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薄弱环节,严重阻碍了美好愿景的早日达成与实现。和谐社会的实现有赖于对社会矛盾的认识、解决和调控。在新形势下,清醒认识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切实稳妥地逐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对于推进社会整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对早日实现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民族地区的多民族交往较之以往呈现 出一些新的问题。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自古有“安藏必先安青”之说,不仅是藏区分裂渗透破坏活动斗争的前沿阵地,而且是阻止新疆“三股势力”向内地渗透的重要屏藩和反恐重点地区,既是国家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在民族交往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显现出冲突及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及其触发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该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影响到了边疆安全与稳定。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构与我国整体的和谐社会建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隶属于整体,影响着整体的运作,因此之故,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多民族地区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中之重。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视角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构进行探讨,是交往理论在实践层面的一种拓展。之所以选择以交往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是由于交往理论的现实关照点与多民族的交往关系具有一定的契合度。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是基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现实关照与反思的过程中所创建的,其所关注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主客体关系的互主体关系。而不同民族主体之间也应建立这样的一种平等的互主体关系。从这一意义上看,选择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作为基础对我国民族地区不同民族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具有本真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研究视域对民族交往关系进行研究,在研究思路上需要从民族间所建立的交往关系为基本研究内容;就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以文献研究法为资料搜集的主要方法,以实地观察法回归到交往活动发生的场域,对现实民族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以综合研究法作为对现象进行学理探索与解释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的现实表现入手,从交往视域下对其进行审视与反思。依照以上研究思路和方法,需要首先对交往理论进行一个溯本清源的阐释。马克思和哈贝马斯是现代交往理论的杰出代表,其交往思想对于我们化解民族交往困境,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因此,通过对马克思和哈贝马斯交往思想的系统梳理,通过这两种思想的深入“对话”,汲取、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一种融合的交往视域,即理性视域、平等视域、理解基础上的对话视域。其次,在该视域下对青海现时代的民族交往进行现实审视,在进行现实审视之前,先要将交往、民族关系、和谐社会建构的关系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交往与民族关系及社会和谐之间保持着紧密的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对现实的民族间的交往关系进行审视,能够看出,不同民族之间所形成的交往关系存在理性、交互主体性及深入对话缺失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交往领域表现出来。最后,在对民族交往问题的审视之后,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提出了在新时代,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

孙建强[3](2019)在《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经济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消费方式随之产生转化,对健康的关注日益突显,健康服务需求也不断上升,以放松身心、养生保健为内容的健康旅游受到人们的欢迎。地处我国青藏高原的西藏自治区,由于地理条件特殊,自然环境独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地热温泉、高原冰川、林地河谷、民俗风情等地域色彩鲜明,其中藏医药文化作为西藏地区重要的特色资源,与其他各类资源相互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功能多样的健康养生旅游服务项目。近年来,西藏的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向产业优势转变,开发出藏医药业、旅游业和特色食品类等特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实现创新协同发展理念,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全区已经将发展和继承藏医药文化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藏医药文化旅游项目逐渐受到瞩目。本文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研究背景,将体验经济学理论、区域和空间理论、全域旅游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结合西藏拉萨、那区等地调研的前提下,系统梳理了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资源、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利用状况,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咨询相关领域专家,为提出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打下基础。在研究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时,总结出目前发展阶段存在的各种不足,包括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间合作不深入、品牌优势不明显、宣传力度不够、基础设施欠缺等。又结合问卷调查,对游客的旅游目的和意愿进行研究,分析游客偏好。根据西藏各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和发展前景,创新发展模式,本文提出整合特色优势,对旅游产品进行主题定位,增加藏医药文化旅游服务项目的发展思路。最后,文章从发挥政府职能、深化产业间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对策建议,以期打造既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能满足游客需求的特色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一方面促进藏医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另一方面,拉动西藏自治区旅游经济增长。同时,为其他地区开发健康旅游资源提供参考。

林扎西卓玛[4](2018)在《论藏传佛教寺院曼巴扎仓传统师承关系对培养现代藏医药学人才的积极作用》文中认为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系统理论的文化瑰宝之一。甘肃省拉卜楞寺院曼巴扎仓历经255年的历史传承,是蒙藏地区影响最大的藏医药学院之一。当前在民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藏医药学院校教育已初具规模,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传承藏医药学的精髓,如何在现代院校教育的实践中更好地借鉴和应用其成功的历史经验,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以藏传佛教格鲁派着名寺院甘肃拉卜楞寺曼巴扎仓修习体制为例,针对甘肃藏医药学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管见供甘肃藏医药学高等院校借鉴和思考。

闫慧茜[5](2017)在《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文中指出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一种学术总称和工作定义。经过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延续至今,不断成长、强大,已形成一门学科,即民族医学。我国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大都经历了口耳相传、以师带徒、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等模式培养本民族医药人才,其中师承最为广泛。目前,我国民族医学的教育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并存,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的培养途径。截止到2016年底,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壮医、瑶医、苗医、彝医、朝鲜医、哈萨克医、土家医跨入高等院校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至今经历近60年的曲折发展,部分已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民族医学的高等人才,梳理其发展脉络,追溯其源流,研究其教育之体制、思想、改革、成果、政策影响及发展之现状、阻碍、特色、趋势等,融合10余个民族,以期丰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内涵,分析民族医学现代传承的影响因素,对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民族医学教育史涉及史学、民族学、医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实地调研为主。通过搜集相关论文、论着、档案资料、地方志和网络信息等方法,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实地调研了西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广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高校、医院、研究所、学位办、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制药厂,获取其政策法规、文献整理、科研状况、教育基地、临床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交流派遣、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资料;采用访谈法对学科带头人、档案管理员、教师、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等进行访问以获取评价、期望、建议等资料。以历史发展为轴,运用文献学和比较学的方法,根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时期(1958-1976年)、成长时期(1977-1997年)和崛起时期(1998-2016年)三个阶段。在研究中,对每一阶段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整体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对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有2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与民族医学专业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1958年,蒙医率先开展本科教育,藏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等紧随其后,共11种民族医学开展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1980年蒙医首批招生硕士研究生1名,虽然最后未能获得学位,但毕竟开启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之先河。目前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土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共12个民族医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其中的壮医、瑶医、土家医、回医更是以研究生教育这样的高起点跨入高等教育体系。此外,藏医、蒙医和傣医开展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层次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教育为辅,研究生教育领跑的民族医和民族药教育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渐形成了教研紧密结合、注重互相交流借鉴、重视传统教育等自身的特色,并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医学教育与医学的互助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医学高等教育,鼓励民办教育、重视借鉴交流等建议。

李婉妍[6](2016)在《藏传佛教对云南香格里拉藏医药传承现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医药学作为强调体验领悟和积累个体经验,且在现当代仍然蓬勃发展的学科,其发展离不开传承。在传统上,其传承多依托于寺院,并以师徒传承为主,在传授过程中,藏医经典常伴随佛教经文出现,修行与医学并行。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民族医药的重视,正规化院校的相继出现,现代化藏医院的建立,医疗卫生系统的正规化,藏医药的传承也发生了许多的改变。香格里拉地处藏文化圈内,其藏医药文化与以拉萨为中心的其他藏区一脉相承,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又令藏医药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身地域特色。本文以香格里拉为田野点,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阐述本研究的缘起,梳理和评述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内容,说明研究的视角和方法,阐明研究的目的和创新之处。正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简要梳理香格里拉的历史情况、藏传佛教的传播发展历史,阐述藏医药在香格里拉的传播和发展传承历史;第二部分则从寺院传承、民间传承、院校传承、现代藏医院传承四个方面入手,用多个案例来探讨香格里拉藏医药的传承形式、传承现状和传承困境;第三部分则是对香格里拉藏医药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藏传佛教医药学”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初步的阐释。结论部分则是通过对前文的论述,作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思考,并提出“藏传佛教医药学”这一概念,对其进行初步的阐释,以回应现当代藏医药学传承发展中的缺失。

靖东阁[7](2016)在《“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下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 ——基于甘孜、果洛等地的考察》文中提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这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原则。作为传统教育的寺院教育与作为现代教育的学校教育之间的互补合作,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也必然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两种教育形态。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催生了现代学校教育,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人们视学校教育为教育的代名词,忽视了传统教育的存在及其价值。传统与现代的人为隔立,导致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也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社会接受传统教育,现代社会接受现代教育”是人们最普遍的逻辑;“传统教育守旧落后,现代教育开放先进”是人们流行的观念,对学校教育的异常重视与对传统教育的决然抛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藏区的个案研究,证明现代学校教育在促进人与社会发展中存在有限性,而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价值,可以弥补现代学校教育的不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寺院教育是藏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教育形式,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寺院曾经是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艺术中心,寺院教育也成为当时唯一的教育事业,在藏族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尽管学校教育逐渐普及并成为藏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但寺院教育仍然活跃在藏族社会并焕发生命力,寺院教育在维护藏族社会内部秩序、完整传承藏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学校教育介入藏区后,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成为藏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担负起推动藏区社会发展和培养藏族人才的重任,然而学校教育在藏族社会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不能完整的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弱化的倾向、培养的人都远离了藏族社会,这是学校教育不适应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但是,藏区学校教育有局限、寺院教育在当今社会仍有价值,这不能成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理由,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有现实需求。学校教育在传承藏族文化、道德教育和培养本土人才方面不尽如人意,寺院教育恰恰在这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寺院教育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缺陷;而寺院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培养现代化人才方面有局限性,学校教育在这三个方面也恰恰产生积极影响,学校教育对寺院教育的补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寺院教育的消极作用,使寺院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藏区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善民生的诉求,二者的互补合作非常必要。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相补充不仅有必要,而且可行。在理论上,教育是一个体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含其他教育形式,人的一生都要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对人施加教育影响。而且传统与现代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告诉我们,现代教育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的结果,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天然的内在合作与统一。寺院教育作为一种宗教教育,看似与学校教育完全对立,然而宗教具有教育性,尤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效果最佳,并且宗教知识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形态,不具有价值倾向性,完全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解。在政策上,国家有三级课程管理、宗教事务条例、国家与地方有关鼓励民办教育的法规等政策文件,支持学校开发民族特色课程,鼓励寺院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并办出特色。在人民意愿上,藏族群众、寺院僧人和学校教师都赞同藏族青少年儿童既要学校现代科学知识又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接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考察藏区已经存在的互补实践尝试。通过田野考察发现,藏区已经出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互补的几种类型,分别是学校教育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寺院教育引入现代文化知识、宗教人士创办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福利学校。这三种形式是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初步探索,还很不成熟。通过对现有寺院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补类型的深入考察,发现存在各种问题,即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存在有限性,还有认识上的误区;寺院在引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上不够积极,即使引入部分现代知识也非常零散,对僧人的影响有限;宗教人士创办的福利学校生存状态堪忧,缺少资金支持,并且在办学上失去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的特色,还有人对宗教人士办学有些许担心和疑虑。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观念上没有辩证的看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起来;寺院教育自身的封闭性,阻碍现代文化知识进入寺院,僧人不从事生产也就没有学习现代知识的动力;宗教思想根深蒂固,深刻影响藏族群众的观念和民办福利学校的办学理念;政府和社会缺乏对这些民办福利学校应有的关注和帮助。根据产生问题的原因,思考促进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进一步互补的建议,学校方面正确看待藏族传统文化,加强校内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需要与家庭、社区合作,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宗教上层人士要积极引导僧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参与社会生产;政府教育部门和宗教事务部门合作,促进寺院教育的现代转换;地方政府加大对宗教人士办学的政策支持,统战、宗教和教育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企业和个人向民办福利学校提供经济援助。不同部门和机构通力合作,让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的互补形式能够顺利发展,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培养现代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素养兼具的藏族人才。对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的互补研究,并不只是解决藏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互补问题,而是以藏区为案例,解决一般意义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问题。在其他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同样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共存,同样有现代学校教育存在有限性而传统教育依然发挥积极作用的现实,也同样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互补合作的类型,只是具体情况各异。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它是一个特殊问题,但其中说明的道理却是一个普遍问题,完全可以适用于其他地区。

格央[8](2013)在《藏医学院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班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的启动和运行将成为西藏藏医学院藏医药人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里程碑。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何提高藏医学院毕业生外语水平、如何培养精通藏医药文化又擅长英语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是该重点项目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结合国外英语教育改革,就西藏藏医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对上班英语改革进行了探讨。

端智[9](2013)在《安多曼巴扎仓研究 ——以贡本、拉卜楞寺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医学((?)Tibetan medicine)是全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至今仍然在被其传播区域的人们所使用的世界传统医学之一。4000年以前乃至更久的史前时期,青藏高原的先民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公元7至9世纪在融合欧亚各医学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至公元18世纪,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藏医学不仅分布于整个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南麓西缘这片广袤的藏裔民族聚居区(按照今天的国别和行政区域划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区、印度北部的拉达克、锡金、尼泊尔西部和北部、不丹王国),而且已经传播到了所有蒙古裔民族居住的区域(包括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中国其他诸如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等省区的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俄罗斯联邦贝加尔湖地区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共和国等地区)。藏医学能够传播到如此广袤的地域,特别是17世纪以后在安多和诸蒙古部族地区传播如此之快,曼巴扎仓功不可没。“曼巴扎仓”((?))为藏语音译,“曼巴”((?))意为“医生”,“扎仓”((?))意为“经院或学院”,“曼巴扎仓”即藏蒙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内学习藏蒙医学、培养藏蒙医生的专门机构,是集医学教育、医疗、制剂等为一体的藏蒙医学综合发展中心。它是15世纪格鲁派创立后,包括藏医学在内的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进一步组织化、体系化的产物。其模式肇始于公元1696年第司·桑杰嘉措((?)1653-1705)在拉萨创建的藏医学中心——迦布日医学利众院((?)(?)),之后逐渐传播至安多和蒙古等地区,在以上地区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内创建了近百座曼巴扎仓。曼巴扎仓以藏传佛教寺院为依托,高度组织化、体系化,历史上对藏医学在安多和蒙古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教育体制完备、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独具特色,培养造就了大量的藏蒙医学人才,并且注疏、编写了大量的藏医学典籍。其形成、发展、制度以及功能等诸方面的研究是藏蒙医学发展史和民族医学传承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本论文通过梳理藏文文献——主要为一些藏传佛教寺院的寺志((?))、教法史((?))、藏区的地理文献或圣迹志((?))、寺院寺规((?))、藏医古籍、公文(如现存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噶厦政府各种公文)、藏传佛教学者(一般都是高僧大德)的“南穆特”((?)传记)以及寺院所藏各种藏文文献中零星散布的有关各地藏传佛教寺院曼巴扎仓的建立和发展状况、扎仓的宗教仪轨和习医制度等、各寺院曼巴扎仓法台、高僧的传承等信息,以及早期外国考察家游记等资料,结合田野调查,以曼巴扎仓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在研究曼巴扎仓模式的起源、安多地区各曼巴扎仓创建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安多地区最重要的两个曼巴扎仓:贡本和拉卜楞寺的曼巴扎仓,并对曼巴扎仓的制度和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试图通过数位和安多曼巴扎仓有着紧密关系,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经历这个视角来折射出曼巴扎仓曲折的发展历程。本文最后就有关曼巴扎仓的几个问题,如曼巴扎仓在藏区的分布特点、曼巴扎仓对藏医学在蒙古地区迅速传播的推动作用、藏医学和“蒙医学”的关系以及曼巴扎仓的现状与未来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本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如下:绪论:本研究的缘起、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创新之处和难点分析;第一章:曼巴扎仓出现之前的藏医学传承。梳理17世纪之前的藏医学历史脉络;分析和归纳其主要传承模式;曼巴扎仓的滥觞——拉萨迦布日医学利众院的创建、其内部各项制度及其对藏医学传承模式的影响;第二章:曼巴扎仓在安多地区的初步建立。分析安多曼巴扎仓出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安多各曼巴扎仓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第三章:安多地区最重要的的曼巴扎仓之一——贡本曼巴扎仓的创建、其内部的医学研习制度、贡本的名医;第四章:安多地区最重要的曼巴扎仓之一——拉卜楞曼巴扎仓的创建、其医学研习制度、拉卜楞的名医;第五章:曼巴扎仓制度研究;第六章:曼巴扎仓功能研究;第七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五位和曼巴扎仓命运相关的藏医人物;第八章:就有关安多地区曼巴扎仓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曼巴扎仓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董杰[10](2011)在《读《元代官修〈大元本草〉确有其事》札记》文中研究指明笔者参与李迪主编《蒙古学百科全书.科技卷》编撰工作,其中有"大元本草"一词条,遂搜寻相关史料文章,并曾向牛亚华寻求帮助,得以完成条目。2010年国庆节后,在研究院资料室得见《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3期彭少辉《元代官修<大元本草>确有

二、21世纪英语教学与藏医药发展的联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英语教学与藏医药发展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2.理论意义
    二、关键概念
        (一)健康传播
        (二)藏文化圈与非藏文化圈
        (三)藏医药文化
        (四)藏医药文化传播
        (五)藏医药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期
        1.口语传播时期
        2.文字传播时期
        3.电子传播时期
        4.网络传播时期
    三、研究综述
        (一)“健康传播”研究综述
        (二)“藏医药文化”研究综述
        (三)“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藏医药文化传播
    第一节 藏医药文化与汉医药文化间交流互鉴
        一、藏医药与汉医药的药材交流
        二、藏医药与汉医药的理论交流
    第二节 藏医药文化与儒释道的观念互鉴
        一、藏医药文化与儒家的互联互通
        二、藏医药文化与佛教的交流互鉴
        三、藏医药文化与道家的文化勾连
    第三节 藏医药文化与尼泊尔、印度医学文化的交流
        一、藏医药文化与尼泊尔医学文化的交流
        二、藏医药文化与印度医学文化的交融
第二章 :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
    第一节 藏文化圈: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概况
        一、大众传播概述:西藏媒体的藏医药文化传播现状
        二、主流媒体传播:——以“中国西藏网”为例
        三、文化传播困境:藏医药文化在藏文化圈的传播困境
        (一)“知”:外来医学文化对藏医药文化的冲击
        (二)“信”:藏医药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平衡
        (三)“行”:藏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发展滞后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概况
        一、国内传播概述:非藏文化圈的国内传播概况
        二、国际传播概况:非藏文化圈的国外传播概况
        三、文化传播挑战:藏医药文化在非藏文化圈的传播挑战
        (一)“知”: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与跨文化传播共存
        (二)“信”:刻板印象的“阻力”与文化适应的“拉力”同在
        (三)“行”:藏医药品牌的缺失与医学文化观的冲突
第三章 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以新冠肺炎疫情下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为例
    第一节 :藏文化圈: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
        一、“知”:采用“藏汉双语”增强“参与式传播”
        (一)汉藏双语传播契合受众习惯
        (二)创新内容形式增强受众参与感
        二、“信”:把握“传播时机”注重“信源权威”
        (一)注重传播时效把握传播时机
        (二)官方信源发布藏药防疫方案
        三、“行”:致力“药品研发”分发“防疫藏药”
        (一)审批生产防疫藏药
        (二)向一线捐赠防疫藏药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
        一、“知”:聚焦“疫情主题”注重“文化解读”
        (一)聚焦藏药实效解读藏医方案
        (二)增进医学交流寻找文化共通
        二、“信”:培养“意见领袖”开展“藏药防疫”
        (一)藏医专家权威解读
        (二)联动报道设置议程
        三、“行”:研发“防疫藏药”推广“藏药方案”
        (一)推进防疫藏药海外出口
        (二)推广藏医药防疫方案
第四章 :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构建
    第一节 藏文化圈:创新藏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知”:培养“专家型记者”注重“文化传承”
        (一)培养藏医药专家型记者
        (二)加强藏医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二、“信”:增进“医患沟通”构建“传播场域”
        (一)增进医患间文化交流
        (二)构建文化传播场域
        三、“行”:依托“文化载体”传递“医学观念”
        (一)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传播文化
        (二)以藏医药产品推广医学观念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藏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知”:转变“单向宣传”兼顾双向“平等对话”
        (一)坚持对话原则,推动传者本位向传受互动的过渡
        (二)注重精准传播,大众传播与分众化传播双管齐下
        (三)转换传播语态,宏大叙事和平民化视角兼备
        二、“信”:汇聚“信息流”构建“关系网”
        (一)构建多元传播主体:促进专家与记者的协同合作
        (二)培养本土意见领袖:寻找文化共鸣重构关系节点
        (三)由线上引流到线下:通过影视合作促进交流互访
        三、“行”:依托“藏医药产品”传递“文化观念”
        (一)依托本土优势产业,延伸藏医药文化的产业链
        (二)挖掘藏药预防潜力,推广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传承
        (四)塑造优质品牌形象,以藏药疗效传递医学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后记

(2)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交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学者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及创新
    五、选择青海为例的缘由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演进概述
    第一节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一、马克思对交往概念的界定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历史考察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特征
    第二节 哈贝马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构建与形成
        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现实价值
    第三节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两种交往理论的比较
        一、两种交往理论立论基础的比较
        二、关于交往动力的比较
        三、关于交往的历史发展的比较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一种融合的视域
        一、理性的视域
        二、平等的视域
        三、理解基础上的对话视域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和谐社会及其内生关系
    第一节 交往与和谐社会
        一、交往与和谐的关系辨析
        二、交往之于和谐社会
        三、民族地区交往问题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四、民族地区交往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
        五、社会和谐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解决民族交往问题对和谐社会建构的意义
        一、从现实需要看促进民族交往的意义
        二、从作用机制看促进民族交往的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内生关系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哲学基础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关照
        三、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对交往理论的内在诉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青海民族交往的现实审视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交往的成就
        一、新型民族关系下的民族交往不断深化
        二、经济层面上的民族交往不断加强
        三、文化层面上的民族交往不断得到发展
        四、民族交往在社会层面上不断深入
    第二节 当代青海民族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交往
        二、政治交往
        三、文化交往
        四、社会交往
        五、民族交往的单一性与复杂性
    第三节 交往视域下青海民族问题的现实审视
        一、理性意识的缺失
        二、交互主体性的缺失
        三、深入对话的缺失
第四章 影响青海民族交往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影响青海多民族交往的经济因素
        一、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滞后
        二、发展差距与利益分配问题
        三、国家建设项目同自治地方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问题
    第二节 影响青海多民族交往的政治因素
        一、民族政策的实施与落实
        二、民族利益诉求缺乏理性化的沟通渠道
    第三节 影响青海多民族交往的文化因素
        一、现代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宗教差异对交往的影响
        三、流动人口产生的文化碰撞
    第四节 影响青海多民族交往的社会因素
        一、恐怖主义造成的威胁
        二、城市化进程导致民族结构发生变化
        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诚信问题
        四、交往媒介的异化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
    第一节 多要素奠基与合理驱动
        一、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
        二、和谐社会构建的政治基础
        三、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基础
        四、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构建民族交往共生体
        一、建立民族共生的共同交往规范
        二、创造民族共生的日常交往场域
        三、共塑民族共生的交往文化生态
        四、夯实民族共生的交往虚拟环境
    第三节 培育民族交往理性
        一、主体平等的交往意识
        二、相互理解的交往意识
        三、包容他者的交往意识
        四、相互尊重的交往意识
    第四节 推动民族利益表达基础的公平正义的实现
        一、建立并完善利益引导机制
        二、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三、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战略下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新机遇
        1.1.2 旅游业发展迅猛
        1.1.3 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藏医药文化
        2.1.2 健康旅游
        2.1.3 藏医药文化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体验经济理论
        2.2.2 区域和空间结构理论
        2.2.3 全域旅游理论
3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概述
    3.1 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3.1.1 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3.1.2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发展现状
    3.2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3.2.1 龙头牵引动力强劲
        3.2.2 点式发展各地分散
        3.2.3 特产丰富市场繁荣
        3.2.4 时令差异季节性强
    3.3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不足
        3.3.1 资源整合度不高
        3.3.2 品牌优势不突出
        3.3.3 配套服务欠完善
        3.3.4 市场规范待健全
4 游客意愿调查及产品定位分析
    4.1 游客购买意愿分析
        4.1.1 藏医药文化认知程度的影响
        4.1.2 游客对藏医药文化的认知渠道
        4.1.3 游客出行优先考虑因素
        4.1.4 旅游动机基本内容偏好
    4.2 藏医药文化特色资源与旅游产品定位
        4.2.1 藏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点
        4.2.2 藏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定位
5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5.1 完善藏医药文化旅游政策支撑
        5.1.1 运用调控手段发挥政府职能
        5.1.2 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5.2 优化藏医药文化旅游宏观设计
        5.2.1 依据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分区
        5.2.2 推动交流合作深化产业发展
        5.2.3 促进文旅融合加快产品转化
    5.3 提升藏医药文化旅游知名度
        5.3.1 打造经典品牌开发精品项目
        5.3.2 重视广告效应增加宣传投入
        5.3.3 扩展推广范围走国际化道路
    5.4 建立藏医药文化旅游保障机制
        5.4.1 注重教育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5.4.2 完善基础设施提供配套服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4)论藏传佛教寺院曼巴扎仓传统师承关系对培养现代藏医药学人才的积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拉卜楞寺院曼巴扎仓的医疗及修习体制
    (一)学僧制度
    (二)教学方法
    (三)医德培养
二、当前甘肃藏医药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藏医药学教育现状
        1. 办学规模不断扩展。
        2. 办学目标日益明确。
        3. 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二)甘肃藏医药学教育存在问题
        1. 对传统教育的缺失,导致西医侵蚀藏医药学领域。
        2. 对传统教育的缺失,导致院校教育放弃了背诵等巩固知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3. 对传统教育的缺失,导致院校师资力量匮乏。
        4. 对传统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对药物的辨认水平直线下降。
三、甘肃藏医药学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传统教育模式,防止盲目西化
        1. 改革招生和教学制度,培养藏医学创新性综合人才。
        2. 改革和加强思想教育,从院校教育开始培养高尚的医德。
        3. 改革和加强实习等实践教学,建立继续教育制度。
    (二)重视传统教育,加强课程背诵
    (三)重视传统教育,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
    (四)重视传统教育,增加药材辨识课程

(5)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科学意义
        1.1.3 资政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分期及其依据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实地调研
    1.4 创新点
2 萌芽时期(1958-1976年)
    2.1 蒙医的高等教育
        2.1.1 中蒙医系的设立
        2.1.2 学制及培养目标
        2.1.3 课程设置
        2.1.4 教研室
        2.1.5 教材编写
        2.1.6 师资建设
        2.1.7 蒙医高等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2.2 藏医的现代学校教育
    2.3 小结
3 成长时期(1977-1997年)
    3.1 民族医药的恢复与发展
        3.1.1 民族医药机构的崛起
        3.1.2 蒙医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3.2 五省藏医的高等教育
        3.2.1 藏医在五省的分布和概况
        3.2.2 高等教育前的藏医士教育
        3.2.3 五省藏区的藏医高等教育
    3.3 新疆和田维吾尔医专科学校
    3.4 朝医学的专科教育
    3.5 教材编写
        3.5.1 藏医教材的编写
        3.5.2 第1版蒙医高等教材的编写
        3.5.3 维吾尔医大专教材的编写
    3.6 师资培养
        3.6.1 在职提高
        3.6.2 机构代培
        3.6.3 外出进修
    3.7 先行的研究生教育
        3.7.1 蒙医的研究生教育
        3.7.2 壮医的研究生教育
    3.8 留学生教育的尝试
    3.9 小结
4 崛起时期(1998-2016年)
    4.1 专科与本科教育
        4.1.1 教育机构的发展
        4.1.2 傣医的本科教育
        4.1.3 壮医的本科教育
        4.1.4 瑶医药教育
        4.1.5 苗医药的本科教育
        4.1.6 彝医药的本科教育
        4.1.7 哈萨克医药的本科教育
        4.1.8 回医的本科教育
    4.2 研究生教育
        4.2.1 研究生教育概况
        4.2.2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点
    4.3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专业的分科发展
        4.3.1 民族医专业
        4.3.2 民族药专业
        4.3.3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方向)
    4.4 教材建设
        4.4.1 本科教材
        4.4.2 研究生教材
    4.5 教学方面
        4.5.1 双语教学模式
        4.5.2 实验室教学——经验教学向科学教学的转换
        4.5.3 临床教学的重视
        4.5.4 医德教育
    4.6 执业医师考试
    4.7 “引进来”与“走出去”
        4.7.1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4.7.2 民族医学教育走出国门
    4.8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渐成
        4.8.1 突出的教研结合模式
        4.8.2 传统教育的回归与重视
        4.8.3 民族医药特色内容的强调1
        4.8.4 民族医高等教育出现交流
    4.9 小结
5 分析与讨论
    5.1 医学教育与医学的思考
    5.2 发展因素——政策、地方政府、人、文化
    5.3 发展民族医高等教育之建议
附录1: 文中图片出处说明
附录2: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藏传佛教对云南香格里拉藏医药传承现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医药学传承的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 藏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文献综述
        (二) 藏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现状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 观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香格里拉藏医药传承历史
    一、香格里拉简况
    二、藏传佛教在香格里拉的传播与发展
        (一) 前佛教时期
        (二) 佛教时期
    三、藏医药在香格里拉的传承历史简况
        (一) 藏传佛教前弘期的藏医药
        (二) 藏传佛教后弘期的藏医药
        (三) 二十世纪至今
    小结
第二章 香格里拉藏医药传承现状
    一、寺院传承
        (一) 噶丹·松赞林寺
        (二) 东旺云登寺
    二、民间传承
        (一) 传承现状
        (二) 传承困境
    三、院校传承
        (一) 迪庆州佛学院
        (二) 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四、现代藏医院传承
        (一) 不同传承形式下的传承主体
        (二) “师带徒”的传承方式
        (三) 多样化的传承场
    小结
第三章 香格里拉藏医药传承发展变化的综合研究
    一、香格里拉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 外部原因
        (二) 内部原因:现代化发展对信仰文化的冲击
    二、“藏传佛教医药学”概念的提出和阐释
        (一) “藏传佛教医药学”概念提出的缘由
        (二) “藏传佛教医药学”概念的初步阐释
        (三) “藏传佛教医药学”的现实意义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下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 ——基于甘孜、果洛等地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二)民族地区传统教育被忽视但又发挥重要作用
        (三)藏区学校教育“热”与传统教育“冷”的两种境遇
        (四)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刻板化理解的反思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三、研究的基本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藏区学校教育现状与功能局限
    一、藏区学校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教育的内容
        (二)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
        (三)学校教育的管理制度
        (四)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藏区学校教育的功能局限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有限性
        (二)道德品行教育的弱化
        (三)培养现代化但非本土化的人才
第二章 寺院教育的现状与当代价值
    一、藏区寺院教育的现状
        (一)寺院教育的制度
        (二)寺院教育的管理
        (三)寺院教育的教学方法
        (四)寺院教育的内容解析
    二、寺院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维系藏族内部社会秩序
        (二)保存与传承藏族文化
        (三)塑造个人良好道德品行
第三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实需求
    一、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藏区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
        (一)寺院补充学校可完善学校功能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学校补充寺院可以削弱寺院教育的消极作用
    二、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藏区民生改善的诉求
        (一)学校教育促进民生改善
        (二)寺院教育不利于改善民生
        (三)学校补充寺院以减小寺院教育在民生改善中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对立统一性
        (三)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与功能的有限性
        (四)宗教具有教育性与宗教知识的可教性
    二、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有政策支持
        (一)设置三级课程有利于民族文化进校园
        (二)国家宗教法规支持僧人学习现代文化知识
        (三)国家法规与地方文件鼓励民办教育发展
    三、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是民心所向
        (一)藏族群众认为学校教育和传统教育都不可偏废
        (二)学校教师主张学生应该多了解藏族传统文化
        (三)寺院僧侣认为现代文化知识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
第五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有实践尝试
    一、藏民族文化进校园
        (一)藏区学校实施双语教育
        (二)学校教育内容包含藏族文化
        (三)学校开设民族文化特色班
    二、寺院教育引入现代科学知识
        (一)僧人学习政策法规
        (二)僧人学习文化知识
        (三)僧众接触现代传媒
    三、寺院(活佛)办学校教育
        (一)寺院办学
        (二)活佛办学
    四、僧人与俗人共校
        (一)吉美坚赞学校的办学理念
        (二)吉美坚赞学校的学制与课程
        (三)吉美坚赞学校的教学方式
第六章 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实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现实问题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结合的认识误区
        (二)寺院引入现代知识不积极并且知识体系零碎
        (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民办学校生存现状堪忧
        (四)部分民办福利学校失去民族特色和自身优势
        (五)宗教人士办学尚存在一些异议和担心
    二、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没有辩证看待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二)相对封闭的寺院教育将现代文化拒之门外
        (三)寺院僧人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四)公益事业不受关注且扶持政策不完善
        (五)宗教思想影响藏族群众的观念和民办学校的教育理念
第七章 促进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的思考
    一、学校正确看待传统文化进而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一)正确认识藏族传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
        (二)学校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学校寻求合作与转变减小传承文化的有限性
        (一)学校教育合理选择民族传统文化与家庭、社区的补充传承
        (二)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和方式上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三)创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的互利共生模式
    三、宗教上层鼓励僧人学习现代知识并参与社会生产
        (一)活佛和堪布引导僧众学习现代科学知识
        (二)活佛和堪布鼓励僧人积极参与社会生产
    四、教育和宗教事务部门推动寺院教育现代转换
        (一)地方教育局和宗教事务局施加外力支持
        (二)寺院教育自觉从封闭走向开放
    五、政府部门与企业、个人分别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
        (一)地方政府夯实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
        (二)地方统战、宗教和教育部门督导民办学校
        (三)鼓励企业和个人向藏区福利学校捐赠
        (四)藏区福利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并加强自我约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安多曼巴扎仓研究 ——以贡本、拉卜楞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藏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曼巴扎仓的缘起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史料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第五节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曼巴扎仓出现之前的藏医学传承
    第一节 曼巴扎仓出现之前的藏医学
        一、史前青藏高原先民的医疗与卫生保健
        二、诸邦国时代(公元前7、8世纪-公元6世纪)
        三、吐蕃帝国时期(公元7-9世纪)
        四、公元10-13世纪
        五、“强((?))”、“苏((?))”学派争鸣时期(14-16世纪)
    第二节 曼巴扎仓出现之前藏医学的主要传承形式
        一、口耳相传
        二、父子或师徒传承
        三、寺院医学传承
        四、藏医学校传承
    第三节 迦布日医学利众院的创建
        一、甘丹颇章政权早期的藏医学传承机构
        二、迦布日医学利众院
        三、迦布日医学利众院在藏医学史上的影响
    结语
第二章 曼巴扎仓在安多地区的建立
    第一节 曼巴扎仓之前安多地区的藏医学传承
    第二节 格鲁派的创建对安多地区藏医学传承的影响
    第三节 安多地区各曼巴扎仓的建立
        一、官隆寺((?))曼巴扎仓的建立(18世纪初)
        二、贡本曼巴扎仓的建立
        三、赛库寺曼巴扎仓((?))的建立(1727年)
        四、拉加寺曼巴扎仓((?))的建立
        五、拉卜楞寺曼巴扎仓((?))的建立
        六、夏琼寺曼巴扎仓((?))的建立
        七、贡巴寺曼巴扎仓((?))的建立
        八、甘禅寺((?))曼巴扎仓
        九、郎木寺曼巴扎仓((?))
        十、夏秀寺((?))曼巴扎仓(1985年)
        十一、其它寺院的曼巴扎仓
第三章 贡本曼巴扎仓
    第一节 贡本曼巴扎仓的创建及其建筑
    第二节 组织机构
    第三节 学经制度与研习内容
    第四节 贡本的医疗实践和藏药制作
    第五节 贡本曼巴扎仓名医
    结语
第四章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
    第一节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的历史沿革及建筑
    第二节 研习内容
    第三节 拉卜楞的藏医药生态资源与传统藏药制作工艺
    第四节 拉卜楞地区的名医
第五章 曼巴扎仓的制度研究
    第一节 曼巴扎仓组织制度
    第二节 曼巴扎仓的教育制度
        一、入寺人员的遴选
        二、修习管理
        三、考试制度
    第三节 学位制度
    第四节 曼巴扎仓与其它传统医学教育机构的比较
        一、与中医传统教育机构的比较
        二、与西方传统教育机构的比较
    结语
第六章 曼巴扎仓的功能研究
    第一节 宗教功能
        一、宗教教化
        二、宗教传播
        三、利益众生
    第二节 文化功能
        一、文化融合
        二、文化传承
        三、文化再创造
    第三节 教育功能
        一、培养医经双修的人才
        二、注重医德,服务社会
    第四节 精神治疗功能
        一、心灵调适人文关怀
        二、病因诊治的心理暗示
    第五节 曼巴扎仓功能的现代转化
第七章 曼巴扎仓人物
    第一节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的缔造者:藏曼·益西桑布
    第二节 名冠藏蒙的藏医学家:松巴·益西班觉
    第三节 特殊年代,艰难传承:旦巴坚措
    第四节 巴燕地区藏医院的创建者:格西·益西嘉措
    第五节 贡本的留美博士:贡却坚赞
    结语
第八章 有关曼巴扎仓的讨论
    第一节 关于曼巴扎仓在藏区的分布
        一、曼巴扎仓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建立后出现的产物
        二、藏区曼巴扎仓主要分布在安多地区
    第二节 曼巴扎仓推动了藏医学在安多的发展
    第三节 曼巴扎仓与蒙古地区的医学
        一、曼巴扎仓极大地推动了藏医学在蒙古地区的快速传播
        二、藏(蒙)医学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曼巴扎仓的现状及其未来
        一、曼巴扎仓对现代藏医的持续影响
        二、曼巴扎仓的现状
        三、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藏医传统传播区域图
    附录2:安多地区曼巴扎仓分布图
    附录3:安多地区曼巴扎仓及相关大事年表
    附录4:贡本曼巴扎仓历任本洛((?))一览表
    附录5: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历任赤巴(法台)一览表
    附录6:贡巴寺((?))曼巴扎仓历任赤巴(法台)一览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四、21世纪英语教学与藏医药发展的联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D]. 王清华.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2]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D]. 杨颖.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 孙建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论藏传佛教寺院曼巴扎仓传统师承关系对培养现代藏医药学人才的积极作用[J]. 林扎西卓玛. 青藏高原论坛, 2018(03)
  • [5]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D]. 闫慧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6]藏传佛教对云南香格里拉藏医药传承现状的影响研究[D]. 李婉妍. 云南大学, 2016(02)
  • [7]“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下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 ——基于甘孜、果洛等地的考察[D]. 靖东阁. 西南大学, 2016(01)
  • [8]藏医学院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 格央. 西藏科技, 2013(06)
  • [9]安多曼巴扎仓研究 ——以贡本、拉卜楞寺为中心[D]. 端智. 兰州大学, 2013(10)
  • [10]读《元代官修〈大元本草〉确有其事》札记[J]. 董杰.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1(03)

标签:;  ;  

21世纪英语教学与藏医发展的联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