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的实验分析

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的实验分析

一、总应力法与有效应力法的试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洲,程晓辉,麻强,刘伟,谢庄子[1](2022)在《高填方地基不排水稳定性分析强度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工程界对高填方地基的排水稳定性关注较多,然而针对地下水位较高、排水性能较差的原状地基,由快速填筑引起的不排水稳定性问题更为突出。综述了现行规范中关于边坡不排水稳定性分析的相关条文及国内外常用方法。通过分析总应力摩擦角的应力路径相关性以及计算原状地基典型点位的总应力加载路径,解释了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consolidated-undrained,简称CU)总应力强度指标进行不排水分析,会高估高填方地基的不排水稳定性,该方法存在理论缺陷和工程隐患。以简单假想边坡模型和某高填方机场实际工程为算例,利用简化Bishop法,选用5种不排水分析指标或模型,分别计算其不排水稳定性安全系数。结果表明:CU总应力法会高估高填方地基的不排水稳定性;其余4种方法计算得到的不排水稳定性安全系数比较接近,相对适用。

周克发,杨汉海[2](2021)在《红梅水库左岸边坡抗滑稳定分析》文中提出在左岸边坡抗滑稳定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检查和运行情况,分析了红梅水库左岸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左岸边坡目前运行正常,抗滑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建议运行中应加强巡视检查、安全监测与管理,保障大坝安全。

邓会元[3](2021)在《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滩涂围垦拓展生存空间已成为当前解决土地紧缺问题的主要方式。考虑到滨海围垦区土质较差、软土层较厚,后期围垦填土易诱发土体不均匀沉降及水平侧向变形,造成临近桥梁及建筑物基础发生沉降、开裂、偏移等一系列岩土工程问题,严重影响桥梁等工程正常使用。然而,目前对围垦区桥梁及建筑物的桩基础受堆载影响的承载特性研究相当匮乏,缺乏系统的计算方法与设计理论,既有设计规范已难以对围垦区堆载影响下桩基础进行安全经济设计,这使得堆载作用下桩基础安全经济设计及防护成为制约滨海围垦工程顺利发展的重点难题。因此,迫切需要系统深入开展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对临近桩基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项目“软土地区吹填(开挖)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及处理措施研究”(编号:2014H10)、“深厚软基路段桥梁工程桩基长期沉降特性研究”(编号:8505001375)资助。本文以理论推导及试验研究为主,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及归纳总结,系统地开展了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滨海软黏土固结排水蠕变试验,通过采用传统元件模型(Merchant模型和Burgers模型)、以及不同经验模型,描述了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揭示了软黏土应力-应变以及应变-时间变化规律;基于传统Merchant模型,引入Abel黏壶单元,采用Caputo型分数阶函数建立了分数阶Merchant蠕变模型。通过分数阶Merchant蠕变模型,预测了滨海软黏土蠕变应变-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分数阶模型比传统蠕变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滨海软黏土蠕变特性;(2)基于Boussinesq附加应力计算理论,推导了矩形分布荷载以及条形分布荷载下堆载区域内和堆载区域外不同土体深度位置的竖向附加应力理论计算公式;基于Mesri蠕变模型和Boussinesq附加应力计算理论,提出了软黏土地基长期沉降计算方法,对现场局部堆载和路堤条形堆载下地基长期沉降进行了预测分析,论证了沉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3)基于三折线荷载传递模型,建立了单桩负摩阻力计算方法,推导了弹性、硬化、以及塑性等不同阶段的桩身沉降和轴力的解析解;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Mesri蠕变模型及双曲线模型,建立了考虑固结蠕变效应的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方法,通过迭代法求解了桩身轴力以及中性点位置。此外,基于建立的负摩阻力计算方法,研究了固结度、桩顶荷载、桩顶荷载和堆载施加次序、桩身刚度、蠕变参数等因素对桩基负摩阻力的影响,发现固结和蠕变沉降会降低桩基承载力、增加桩的沉降,揭示了填土固结场地桩基承载力弱化的病害机理;(4)基于温州围垦区单桩负摩阻力堆载试验,研究了桩身负摩阻力、桩土沉降以及中性点随时间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发现堆载后土体沉降、桩基沉降、下拉力随时间基本呈双曲线增加趋势,桩土沉降及下拉力在堆载后3个月左右趋于稳定,揭示了滨海围垦区桩基负摩阻力发挥机制及时间效应特性;(5)基于Boussinesq附加应力改进解,推导了矩形分布荷载、条形分布荷载、梯形条形分布荷载等不同地表荷载分布形式下水平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及桩身被动荷载计算公式,并进一步推导了被动排桩剩余水平推力。通过考虑临界土压力长期演化及桩周软黏土模量长期蠕变衰减特性,结合非线性p-y曲线模型,基于压力法建立考虑时间效应的被动桩两阶段分析法,通过差分法对被动桩平衡微分方程进行求解;(6)基于温州及台州湾围垦区非对称堆载试验,研究了桩土变形、桩侧土抗力、桩身轴力以及桩身弯矩等参数随时间变化规律,探讨了被动桩开裂问题、被动桩负摩阻力问题、桩侧土绕流机理、桩体遮拦效应以及土拱效应机理,揭示了斜交非对称堆载下弯扭耦合变形机制以及被动桩长期变形病害机理。

陈凯强[4](2018)在《土坡稳定分析Spencer法与Morgenstern-Price法的有效应力形式》文中提出渗流对边坡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考虑渗流作用对边坡稳定分析的影响。渗流力是由边界上表面水压力转化而成,经本文严格论证,用土体的浮重与渗流力相平衡,取代多个边界水压力与土体的饱和重相平衡,这两种方法是等价的,且用渗流力进行分析使问题得到简化,而且也极大简化了编程计算。Spencer法与Morgenstern-Price法是被广泛应用的土坡稳定分析法,其原文均采用总应力形式,用孔隙水压力系数计算渗流场内各点的孔隙水压力,间接计算土体的有效应力。因浸润线以下土条内水重与土条左侧面、右侧面、底面水压力合成为渗流力,土体受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土体的浮重及侧面有效土压力,另一部分是水体作用的渗流力。基于此重新分析土条受力,沿用Spencer原文推导方法建立有效应力形式的力平衡与力矩平衡表达式,即可求解有效应力形式下的条间力合力表达式,进而求出最小安全系数,形成土坡稳定分析Spencer方法的有效应力形式;基于Morgenstern-Price原文推导方法建立有效应力形式的力平衡与力矩平衡表达式,即可求解出有效应力形式下Morgenstern-Price法的安全系数和比例因子,形成土坡稳定分析Morgenstern-Price方法的有效应力形式,最后采用朱大勇简便方法求解安全系数和比例因子。根据均质各向同性土坡渗流场中流线分布呈坡顶、坡面和坡底近似多段式折线的简化形式,分别应用经典算例对新建立的Spencer法与Morgenstern-Price法的有效应力形式进行验证,新结果与原总应力形式计算结果相近,并用Geo-Studio中的土坡稳定分析模块SLOPE/W建立算例模型,应用SLOPE/W进行验证计算,验证结果与总应力形式计算结果相近,证明本文方法正确。土体有效应力对于其强度和变形具有决定意义,本文建立土坡稳定分析Spencer法与Morgenstern-Price法的一种有效应力形式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用作边坡稳定分析评价的一种计算方法。

戴琰,陈国兴,王志华[5](2017)在《可液化地基群桩基础地震反应总应力与有效应力分析的比较》文中认为可液化土体动力特性的描述方法可能对群桩基础动力反应产生显着的影响。基于Davidenkov本构模型和Byrne改进的增量孔压模型,对比分析了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计算的可液化地基中群桩基础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群桩外侧地基最易液化,自由场地基次之,群桩内地基土最不易液化;与总应力法的计算结果相比,有效应力法计算得到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谱值的短周期过滤和长周期放大效应更加显着,卓越周期向长周期方向移动;同时,有效应力法计算得到的桩身弯矩也有所增大。

王琳[6](2017)在《堰塞湖溃决洪水分析方法及侵蚀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堰塞体多为松散堆积体,具有级配宽、结构不均匀、较易侵蚀的特点,其堵塞形成的堰塞湖一旦溃决,对下游的灾害无法预估。因此建立合理的堰塞湖溃决洪水分析模型,对减少因堰塞湖溃决带来的灾害及挽救下游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00年4月9日20时05分,位于东经94°53’、北纬30°14’的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札木弄沟发生山体滑坡,形成了有文献记录以来最大的堰塞湖。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梯级水库群全生命周期风险孕育机制与安全防控理论》(2013CB036400)和自然科学基金《流域梯级水库连溃模型及风险预警基础理论研究》(51579208),通过试验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针对易贡堰塞湖开展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修正了易贡堰塞湖2000年时的河床底高程、库容水位曲线以及溃决流量。修正后的易贡溃决流量为94810.34m3/s,溃决过程持续大约24小时,实际溃决库容约为2.11×109m3,河床底高程为2186.41m。(2)本文以易贡为研究对象,基于圆筒型侵蚀试验设备提出了一套测量大粒径土体侵蚀率的方法——小扇形侵蚀测定方法,突破了现有方法无法开展大粒径土体侵蚀试验、需判定冲刷启动时间、试验过程需要人工控制等局限。(3)运用圆筒型侵蚀试验设备及小扇形侵蚀测定方法开展易贡单一粒径及混合粒径的启动流速、侵蚀率及剪应力研究。开展了不同粒径的启动流速和侵蚀率的试验研究,发现侵蚀率数值可靠,可用来进行侵蚀率-剪应力分析。并通过确定准确的仪器剪应力计算公式,探究了启动流速、侵蚀率、剪应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启动流速与侵蚀率呈双曲线函数关系,启动流速与剪应力呈指数函数关系,侵蚀率与剪应力呈双曲线函数关系,验证了土体侵蚀率-剪应力的双曲线模型。(4)基于土力学和水力学耦合机制建立溃口横向扩展数值模型并运用VBA编制了DBS-IWHR程序。本程序选用岩土工程界常用的圆弧滑裂面法:简化的Bishop法搜索临界滑裂面,并考虑了孔隙水压力,分别运用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考虑不同的坝体溃决情况。上述研究成果证实,横向扩展的模拟只需手动4步即可在VBA编程的Excel电子表格中自动进行。此方法后台程序透明,并允许使用者进行二次开发。(5)将侵蚀模型与溃口扩展模型和水力学计算模型结合,改进了溃决洪水分析方法,修正了 DB-IWHR程序,并对易贡堰塞湖进行反演分析,证明改进的溃决分析模型十分优良。敏感性分析表明侵蚀率模型对溃决分析结果有极大影响,尾水淹没系数、宽顶堰系数及横向扩展因素对溃决分析的结果影响微弱。

吕高峰,张俊嵩[7](2015)在《某水库围堤有限元应力变形计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邓肯E-B模型运用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对某水库围堤进行有限元应力变形计算分析,对比两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以掌握两种计算方法在围堤有限元计算分析中差异。计算结果表明:总应力法与有效应力法的计算结果规律基本一致,总应力法计算的大、小主应力值比有效应力法计算值要大些,有效应力法计算的围堤沉降位移比总应力法计算的要小,但水平向位移有效应力法计算的比总应力法计算的要大,有效应力法计算结果更能真实地反映了土体的实际变形情况。

黄博,李玲,凌道盛,陈星耀[8](2014)在《Gmax附加衰减模式及其对场地地震响应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集了各类土体受大振幅振动影响的Gmax试验数据,分析得到强结构性和弱结构性土的不同Gmax附加衰减模式.通过编制可以考虑Gmax附加衰减影响的一维场地地震响应有效应力分析程序,对典型场地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对比,发现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加速度和切应力响应均有较大的影响,且加速场地液化、扩大场地最终液化范围.考察了场地条件和输入波卓越周期的影响,发现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响应的影响程度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增强,随场地土层厚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强结构性土场地受到的影响比弱结构性土场地更大;不同卓越周期输入下均表现出由于Gmax附加衰减加快场地液化的现象.

王桂萱,赵思思,赵杰[9](2014)在《某大型填海造地护岸结构地基砂土液化分析》文中认为某填海造地工程护岸区地基中含有大面积易液化的砂土层,直接威胁着场区的整体稳定。在护岸区取代表性断面,对其进行有限元动力分析。分别采用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在两种地震波作用下对地基中的砂土层进行液化判别,给出了地震作用下砂土层的液化范围,其中有效应力法采用了孔压-应力和孔压-应变两种模型。通过将两种方法液化判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得到了一些结论,可以给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李玲[10](2013)在《小应变剪切模量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动力响应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应变剪切模量Gmax是场地地震响应分析中的重要参数。在以往的场地地震响应有效应力分析法中,通常假定循环振动作用过程中土体的Gmax等同于相同有效应力静力状态下的Gmax,采用Hardin公式计算Gmax。而Hardin公式是根据土体静力状态下的试验所得到的,只考虑了有效应力和孔隙比等参数对Gmax的影响,未考虑循环振动历史这一重要因素。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地震动中大应变幅振动将导致Gmax附加衰减,即地震过程中Gmax要比相应有效应力下Hardin公式计算得到的Gmax还要低,这部分由于地震振动导致的Gmax与静力状态下Gmax的区别,被称为附加衰减。目前,尚未有人探讨这种由于地震振动作用而产生的Gmax附加衰减给场地地震响应带来的影响。本文在回顾前人对各类土体Gmax受大振幅振动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对应于强结构性土和弱结构性土的两种不同Gmax附加衰减模式。将附加衰减模量值GmaxⅡ与相同有效应力下静力状态的小应变剪切模量值GmaxⅠ之比作为参量进行分析发现,弱结构性土和强结构性土的模量比GmaxⅡ/GmaxⅠ与有效应力比σm’/σm0’。的关系可分别用两段式和三段式来表示,文中拟合得到了不同衰减模式对应的数学表达式。通过编制可考虑Gmax附加衰减影响的一维场地地震响应分析程序,对典型场地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发现: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加速度和剪应力响应均有较大影响,并将加速场地液化、扩大场地最终液化范围。地表加速度谱分析表明,考虑Gmax附加衰减后土体更加软化,对地震波短周期部分有减震作用,对长周期部分有加震作用。此外,文中还考察了场地条件和输入波卓越周期的影响,发现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响应的影响程度随地下水位下降而增强,随场地土层厚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强结构性土场地受到的影响比弱结构性土场地更大;不同卓越周期输入下均表现出由于Gmax附加衰减加快场地液化的现象。为进一步考察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响应的影响,采用该程序模拟分析了饱和砂土场地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为获得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所采用福建砂的孔压模型参数,进行了排水条件下等剪应变幅扭剪试验和压缩回弹试验,得到应变型孔压模型中计算体应变增量Δεvd和土体回弹模量Er的试验参数。通过对不同幅值地震加速度输入下模型场地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并和试验结果比较,两者所得加速度响应吻合得很好,孔压响应存在数值模拟中孔压增长慢于试验实测结果的现象,认为可能是由于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模型边界和确定孔压参数的试验中空心圆柱试样边界不同造成的;两者所得土层液化深度及各层达到液化的时间均较为相符。考虑Gmax附加衰减对模型场地的影响,得出:当输入峰值加速度较小时,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响应有显着影响;当场地输入峰值加速度较大时,由于场地迅速发生液化,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响应影响减弱甚至无影响。

二、总应力法与有效应力法的试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总应力法与有效应力法的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填方地基不排水稳定性分析强度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主要不排水稳定性分析指标方法
    2.1 CU总应力指标方法
    2.2 有效应力分析法(Method A)
    2.3 不排水强度分析法(Method B)
    2.4 有效固结应力法
    2.5 基于MCC模型的不排水分析指标方法
3 CU总应力指标的理论分析
    3.1 CU总应力指标的应力路径相关性
    3.2 高填方填筑体地基的总应力路径
    3.3 不同总应力路径下的强度计算式比较
4 假想算例分析
    4.1 Geo-Studio中使用不排水分析指标方法
    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 工程设计实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GeoStudio中使用多种不排水分析指标方法
    5.3 不排水稳定性计算结果汇总
6 结论

(3)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吹填围垦工程特性
        1.2.2 滨海围垦滩涂现状
        1.2.3 堆载引起桩基工程危害问题
        1.2.4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堆载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3.2 对称堆载下桩基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1.3.3 非对称堆载作用下被动桩研究现状
    1.4 堆载对桩基影响现状分析评价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滨海软黏土蠕变特性及沉降规律
    2.1 滨海典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2.1.1 温州地区典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分析
        2.1.2 杭州湾滩涂区典型黏性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分析
    2.2 软黏土蠕变模型及参数辨识
        2.2.1 经典元件模型
        2.2.2 经验模型
        2.2.3 分数阶蠕变模型
        2.2.4 流变模型对比分析
    2.3 堆载作用下基于Mesri蠕变模型土体沉降预测方法
        2.3.1 堆载作用下附加应力计算
        2.3.2 基于Mesri蠕变模型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3.3 局部堆载沉降预测实例分析
        2.3.4 条形路堤堆载沉降预测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称堆载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现场试验
    3.1 对称堆载下桩基负摩阻力产生机理
    3.2 土体竖向位移作用下桩-土极限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3.3 堆载作用下负摩阻力影响深度研究
        3.3.1 常用计算方法
        3.3.2 附加应力估算法
        3.3.3 工程实例分析
    3.4 基于三折线荷载传递函数的负摩阻力解析解
        3.4.1 桩周土和桩端土处于弹性阶段
        3.4.2 桩周土部分进入硬化阶段和桩端土处于弹性阶段
        3.4.3 桩周和桩端分别处于部分塑性阶段和弹性阶段
        3.4.4 桩周土部分进入塑性阶段和桩端土处于塑性硬化阶段
        3.4.5 桩周和桩端处于塑性硬化阶段
        3.4.6 桩周土进入完全塑性阶段和桩端土进入塑性硬化阶段
        3.4.7 工程算例分析
    3.5 基于位移控制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的负摩阻力数值解
        3.5.1 土体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3.5.2 桩侧摩阻力双曲线传递模型
        3.5.3 桩端阻力传递模型
        3.5.4 计算模型的求解
        3.5.5 算例分析
    3.6 基于Mesri蠕变模型桩基负摩阻力数值解
        3.6.1 任意时刻土体沉降计算方法
        3.6.2 考虑蠕变效应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模型分析
    3.7 对称堆载下单桩负摩阻力现场试验及分析
        3.7.1 试验概述及土层参数
        3.7.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3.7.3 对称堆载下单桩负摩阻力发展机理现场试验分析
    3.8 考虑固结及蠕变效应桩基负摩阻力计算分析
        3.8.1 不同附加应力比影响深度计算分析
        3.8.2 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3.8.3 不同固结度影响分析
        3.8.4 不同桩顶荷载影响分析
        3.8.5 桩顶荷载和堆载施加次序影响分析
        3.8.6 桩身刚度影响分析
        3.8.7 堆载尺寸影响分析
        3.8.8 蠕变参数影响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堆载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现场试验
    4.1 基于土压力法被动桩两阶段分析
        4.1.1 基于土压力法被动桩计算模型
        4.1.2 被动桩桩侧土压力分布模式
        4.1.3 堆载下水平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4.1.4 土体侧向位移作用下桩-土极限抗力计算方法
        4.1.5 考虑时间效应水平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4.1.6 被动桩主动侧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
        4.1.7 土压力法被动桩桩身响应求解
        4.1.8 算例分析
    4.2 非对称堆载作用下被动桩安全距离研究
        4.2.1 堆载下影响距离范围分析
        4.2.2 基于变形安全控制影响距离
    4.3 非对称堆载对临近单桩影响现场试验
        4.3.1 试验方案及监测元件布置
        4.3.2 桩身和土体侧向变形实测结果分析
        4.3.3 桩侧土压力实测结果分析
        4.3.4 桩身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4.4 非对称堆载对临近排桩影响现场试验
        4.4.1 试验概述及土层参数
        4.4.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4.4.3 非对称堆载试验结果分析
        4.4.4 侧向堆载下被动排桩桩身被动荷载影响因素分析
        4.4.5 侧向堆载下被动桩负摩阻力影响分析
    4.5 考虑时间效应非对称堆载对临近被动桩影响理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主要创新性成果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土坡稳定分析Spencer法与Morgenstern-Price法的有效应力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极限平衡条分法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3 各种极限平衡条分法的比较
    1.4 边坡稳定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1.4.1 边坡稳定分析的理论基础
        1.4.2 边坡稳定分析的基本原则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内容
第2章 边坡渗流基本理论
    2.1 孔隙水压力的简化计算
        2.1.1 静水压力法
        2.1.2 孔隙水压力比法
    2.2 土体的渗透性
        2.2.1 渗流基本概念
        2.2.2 达西定律与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2.2.3 渗流力的计算
    2.3 水土合算和水土分算的等效性论证
        2.3.1 孔隙水压力的计算
        2.3.2 论证土条周边水压力与浸润线下水重的合力等效于渗流力
        2.3.3 水土合算和水土分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渗流作用下Spencer法的有效应力解法
    3.1 Spencer方法的总应力解法
        3.1.1 土条的受力分析
        3.1.2 孔隙水压力的处理
        3.1.3 安全系数的求解
    3.2 Spencer方法的有效应力解法
        3.2.1 土条有效应力分析
        3.2.2 孔隙水压力的处理
        3.2.3 安全系数的求解
    3.3 最小安全系数的确定方法
    3.4 算例验证
        3.4.1 算例一
        3.4.2 算例二
        3.4.3 算例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渗流作用下Morgenstern-Price法的有效应力解法
    4.1 Morgenstern-Price法的总应力解法
        4.1.1 土条的受力分析
        4.1.2 孔隙水压力的处理
        4.1.3 安全系数的求解
    4.2 Morgenstern-Price法的有效应力解法
        4.2.1 土条有效应力分析
        4.2.2 孔隙水压力的处理
        4.2.3 安全系数的求解
    4.3 算例验证
        4.3.1 算例一
        4.3.2 算例二
    4.4 程序编写说明
        4.4.1 算法流程图
        4.4.2 Morgenstern-Price法总应力程序编写说明
        4.4.3 Morgenstern-Price法有效应力程序编写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可液化地基群桩基础地震反应总应力与有效应力分析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可液化地基-群桩-塔墩承台结构体系的建立
    1.1 结构体系的几何模型
    1.2 材料本构及参数
    1.3 输入地震动及求解过程设置
2 计算结果与对比分析
    2.1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2.2 群桩基础弯矩反应的对比分析
3 结语

(6)堰塞湖溃决洪水分析方法及侵蚀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堰塞湖溃决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经验公式分析方法
        1.2.2 物理模型分析方法
        1.2.3 溃决洪水模型试验研究
    1.3 目前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创新之处
2 易贡堰塞湖溃决数据分析
    2.1 概述
    2.2 堰塞体概况
        2.2.1 滑坡
        2.2.2 堰塞体基本形态
    2.3 水文水情资料
        2.3.1 堰塞湖库容、水位、堰塞湖底高程确定
        2.3.2 水文站布测及水文资料统计分析
    2.4 堰塞湖溃决过程
    2.5 小结
3 堰塞湖溃决洪水模型
    3.1 概述
    3.2 水力学基本条件
        3.2.1 水量平衡方程
        3.2.2 溃口、坝顶出流计算
    3.3 泥沙动力学基础
        3.3.1 侵蚀率数值分析方法
    3.4 侵蚀率试验测定方法
    3.5 溃口边坡稳定
    3.6 小结
4 圆筒型侵蚀试验设备率定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侵蚀率方法研究进展
    4.3 设备率定
        4.3.1 流速率定
        4.3.2 试验步骤
        4.3.3 初步试验及结果
    4.4 小结
5 堰塞湖侵蚀试验研究
    5.1 概述
    5.2 启动流速测定
    5.3 侵蚀率测定
        5.3.1 小扇形侵蚀测定方法
        5.3.2 大扇形侵蚀测定方法
    5.4 侵蚀率试验结果探讨
        5.4.1 大粒径土体侵蚀率试验测定方法研究
        5.4.2 侵蚀率研究
        5.4.3 剪应力研究
        5.4.4 侵蚀率—剪应力模型研究
    5.5 小结
6 溃口横向扩展模拟方法研究
    6.1 概述
    6.2 现有的溃口横向扩展模拟方法
    6.3 改进的溃口横向扩展模拟方法
        6.3.1 使用电子表格法模拟边坡稳定性分析
        6.3.2 DBS-IWHR的编制
        6.3.3 自动搜索临界滑裂面
        6.3.4 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
    6.4 工程实例
    6.5 小结
7 堰塞湖溃决洪水数值分析方法
    7.1 概述
    7.2 溃决洪水分析方法
        7.2.1 控制方程
        7.2.2 初始条件
        7.2.3 在速度增量方面的积分
        7.2.4 峰值速度通过阈值的处理
        7.2.5 终止条件
    7.3 易贡堰塞湖反演分析
        7.3.1 模型输入参数
        7.3.2 结果及说明
    7.4 参数敏感性分析
        7.4.1 敏感性分析的范围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某水库围堤有限元应力变形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原理
2 工程模型及参数
    2.1 计算模型
    2.2 计算模拟及参数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 结语

(8)Gmax附加衰减模式及其对场地地震响应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Gmax在大应变幅振动下的附加衰减模式
2 考虑Gmax附加衰减的场地地震响应
3 算例分析
    3.1 程序验证
    3.2 不同分析方法下砂土场地的地震响应对比
    3.3 不同场地条件对地震响应影响
    3.4 不同卓越周期地震波输入时的地震响应
4 结语

(9)某大型填海造地护岸结构地基砂土液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砂土液化判别方法
    1.1 总应力法
    1.2 有效应力法
        1.2.1 孔压-应力模型
        1.2.2 孔压-应变模型
2 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2.2 计算模型及参数
    2.3 地震波的选择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天然地震波作用分析
    3.2 人工地震波作用分析
    3.3 孔压-应变模型验证
4 结论

(10)小应变剪切模量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动力响应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1.2.2 土体动力特性变形参数的应用
        1.2.3 土体动力变形特性参数的国内外研究
        1.2.4 土体动力特性变形参数对场地地震响应的影响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2章 G_(max)在大应变幅振动下的附加衰减
    2.1 前人对不同土类G_(max)的研究
    2.2 前人对小应变幅振动下G_(max)变化的研究
        2.2.1 试验仪器和原理
        2.2.2 研究成果介绍
    2.3 大应变幅振动下G_(max)变化的前人研究
        2.3.1 试验仪器和方法
        2.3.2 研究成果介绍
    2.4 大应变幅振动下G_(max)变化模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G_(max)附加衰减的场地地震响应有效应力法分析程序
    3.1 SRAFFES程序介绍
        3.1.1 程序分析步骤
        3.1.2 有限元单元划分
        3.1.3 初始应力状态的计算
        3.1.4 动力有限元分析
        3.1.5 孔压增长及模量更新
        3.1.6 特殊条件下程序的退化
    3.2 程序有效性验证
        3.2.1 算例一
        3.2.2 算例二
    3.3 G_(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3.3.1 G_(max)附加衰减对砂土场地地震响应的影响
        3.3.2 不同场地条件对地震响应影响
        3.3.3 不同卓越周期地震波输入时的地震响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砂土场地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模拟
    4.1 砂土材料模型参数及试验
        4.1.1 孔压模型中的体应变增量
        4.1.2 孔压模型中的回弹模量
        4.1.3 土体动力特性变形参数
    4.2 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及结果介绍
    4.3 计算分析
        4.3.1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4.3.2 G_(max)附加衰减对模型场地地震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总应力法与有效应力法的试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填方地基不排水稳定性分析强度指标研究[J]. 杨洲,程晓辉,麻强,刘伟,谢庄子. 岩土力学, 2022(01)
  • [2]红梅水库左岸边坡抗滑稳定分析[J]. 周克发,杨汉海. 大坝与安全, 2021(02)
  • [3]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D]. 邓会元. 东南大学, 2021
  • [4]土坡稳定分析Spencer法与Morgenstern-Price法的有效应力形式[D]. 陈凯强. 天津大学, 2018(06)
  • [5]可液化地基群桩基础地震反应总应力与有效应力分析的比较[J]. 戴琰,陈国兴,王志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7(05)
  • [6]堰塞湖溃决洪水分析方法及侵蚀试验研究[D]. 王琳.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1)
  • [7]某水库围堤有限元应力变形计算分析[J]. 吕高峰,张俊嵩. 人民珠江, 2015(06)
  • [8]Gmax附加衰减模式及其对场地地震响应影响[J]. 黄博,李玲,凌道盛,陈星耀.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4(07)
  • [9]某大型填海造地护岸结构地基砂土液化分析[J]. 王桂萱,赵思思,赵杰. 世界地震工程, 2014(02)
  • [10]小应变剪切模量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动力响应影响研究[D]. 李玲. 浙江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的实验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