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崖金矿结构应力场数值模拟

北崖金矿结构应力场数值模拟

一、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TRUCTURAL STRESS FIELD OF BEIYA GOLD DEPOSIT(论文文献综述)

韩振玉[1](2020)在《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认为胶西北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金矿资源丰富,探明资源储量约占整个胶东地区的90%以上。金矿床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和石英脉型(玲珑式)为主,矿床受中生代岩浆岩和NE—NNE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多数矿床分布于岩体边缘、NE—NNE向主干断裂带内及其下盘次级断裂中,主要成矿带由三山岛金矿带、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组成。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主矿体资源量的枯竭,寻找接替资源和深部找矿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深部找矿工作中,受经济成本的制约,以钻探为主的传统找矿方法难以再有突破;而以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成矿预测为代表的深部找矿新技术开始应用到找矿工作中。三维成矿预测是在综合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地质勘查数据、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等综合多元找矿信息的不断完善,针对金矿集中区深部隐伏矿体开展找矿研究,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促进金矿集中区深部金矿资源的“定位”“定量”和“定概率”的找矿预测研究和评价。本次研究选取了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为重点区域,在焦家带的南延部位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激电测量剖面测量,对焦家带南延位置实施了验证,将焦家金矿带进一步向南延伸约3km;在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通过开展1:5万重力测量和1:5万磁法测量,根据地质解译成果,在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开展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构造叠加晕研究,推断了招远-平度金矿带在第四系覆盖区下的南延部位。在焦家成矿带上勘查深度最深的纱岭矿区、招贤矿区以及招远-平度成矿带中南段大尹格庄、夏甸等矿区采集了钻孔内样品,开展了黄铁矿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包裹体成分分析、包裹体测温、多手段同位素分析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S和He-Ar同位素、载金矿物黄铁矿研究,认为研究区金矿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类型是H2O-CO2混合流体,含少量CH4,是一种中温、中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晚期盐度降低,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成矿过程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主成矿期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晚期有较多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过程与岩浆期后巨大规模和深度的热液交代蚀变有关,是岩浆期后热液交代蚀变型金矿床。在分析了矿体赋存规律、侧伏规律等因素对金矿化富集控制作用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预测模型方法”开展三维建模,应用“三维证据权法”和“三维信息量法”对深部矿体开展定位、定量、定概率一体化的三维预测,建立了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地质模型。本次三维建模实现了胶西北金矿集中区的三维可视化,是传统的二维找矿向三维找矿预测的新突破。利用三维预测模型,圈定了6处找矿靶区,在焦家金成矿带深部的两处靶区实现了“定位”“定量”预测,证明了焦家带深部巨大的找矿潜力,利用本次研究布设的钻孔共圈定矿体27个,新增资源量x吨,达到特大型金矿规模。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成矿预测的成功应用,为整个胶西北地区深部找矿研究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法。

邓云川[2](2020)在《急倾斜脉群钨矿开采过渡期围岩力学环境模拟及采矿方法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钨矿床成因类型为典型的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石英细脉带型,此类成矿模式的矿床具有的明显特征是:在水平方向上,一般以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急倾斜脉状形态赋存,脉群矿体之间为厚度不一的夹石层(夹墙);在竖直方向上,矿体产状变化明显,厚度和形态多样,随着深度的增加由上部的细脉带过渡到细脉-大脉混合带,脉间距变大,合理的回采方式也由分条回采过渡为合并回采,浅孔留矿法将向其它适用于合并回采的采矿方法所转变。论文以过渡期细脉-大脉带矿体的阶段矿房法合并回采为出发点,选取某钨矿山上述典型形态矿体为工程背景,参考及分析矿山实际生产情况,采用工程调查、力学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方式,对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在急倾斜脉群矿体群钨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钻取矿区不同深度围岩定向岩芯,对岩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和巴西圆盘劈裂试验,以获得基本力学参数。在试验过程中,利用声发射Kaiser效应开展原岩地应力测量,运用综合法识别Kaiser点,获得矿区不同深度的地应力水平。(2)通过细脉带矿体精细化建模,模拟了浅孔留矿法回采上部细脉带矿体过程中的应力、位移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回采后除接近地表围岩少量破坏外,井下采场能自稳。(3)基于中部细脉-大脉带矿体合并回采的要求,提出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脉群钨矿合并回采方案,并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回采过程中围岩能保持自稳,并且该方法一并回采脉间易失稳夹墙,避免了夹墙破坏带来的风险,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从围岩稳定性方面考虑技术上可行。(4)结合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和PCA-SVM机器学习方法,开展采场结构参数正向和反向优化。采用FLAC3D模拟各参数方案并得到相对应的稳定性评判指标值,将参数-评判值作为PCA-SVM输入数据样本,以建立PCA-SVM结构参数反向预测模型,得到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采场最优结构参数为:矿块长53 m、间柱宽2 m、顶柱高5 m。(5)开展矿体回采试验性设计,计算出采场的损失贫化率、生产能力等技术性指标,结果显示阶段矿房法合并回采贫化率增大10%,但生产能力大大增加,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年产效益与原留矿法的差值达三千多万元,证明了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用于脉群钨矿开采在技术经济上可行。

于光源[3](2020)在《山东五莲七宝山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文中指出山东省五莲县七宝山矿田地处胶莱坳陷的西南部,区内目前已发现包括金线头金-铜矿床、钓鱼台硫铁矿床、七宝山铅锌矿床等在内的多处矿床(点)。2009年,在金线头金铜矿床的深部找矿工作又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扩大了金铜矿产资源储量,而且在深部还新发现了钼矿。本文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结合室内各项测试分析结果,总结了七宝山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特征,建立了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并开展了地质、物化探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为该区今后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论文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矿田内金-铜、铅-锌矿床矿化类型及地质特征。金线头金-铜矿床位于矿田南部,矿体主要赋存于七宝杂岩体的隐爆角砾岩筒内,赋矿围岩类型以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闪长岩、安山玢岩等为主。矿化类型以角砾岩筒型矿化为主,深部过渡为细脉浸染型矿化。依据矿物组合及矿脉穿切关系,其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Ⅰ黄铁矿-石英;Ⅱ辉钼矿-(黄铁矿)-石英;Ⅲa镜铁矿-石英-碳酸盐;Ⅲb镜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碳酸盐;Ⅳ黄铁矿-黄铜矿-石英及Ⅴ晚期碳酸盐等五个阶段。七宝山铅-锌矿床位于矿田北部,由敞沟、红石岗及杏山峪三个矿段组成,其矿化类型主要为热液石英-(方解石)脉型及构造蚀变岩型,矿脉(体)产于青山群火山岩地层、安山玢岩等围岩之中,热液成矿作用主要划分为:Ⅰ方铅矿-闪锌矿-石英-(方解石)及Ⅱ石英-方解石两个阶段。2.通过对金线头金-铜矿、七宝山铅-锌矿床研究,就其成因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金线头金-铜矿床属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斑岩型矿床,而七宝山铅-锌矿床为与安山玢岩浅成侵入活动有关中温热液脉型矿床。3.厘定了七宝山矿田范围内主要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建立了研究区岩浆岩演化序列。根据七宝山地区出露岩浆岩的类型、接触关系及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将该区岩浆-火山活动系统划分为4期,分别为:辉石闪长岩期(175Ma±)、青山群火山岩期(134Ma±)、辉石安山玢岩-角闪安山玢岩及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期(129125Ma)、安山玢岩-闪长玢岩期(112Ma±)。提出七宝山地区(1)期辉石闪长岩与苏鲁造山带的碰撞与伸展转换的环境有关;(2)、(3)、(4)期的安山玢岩-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辉石安山玢岩-角闪安长玢岩的形成时代为白垩纪,Sr/Y-Y、Rb/30-Hf-3Ta、Rb-Yb+Ta、Rb-Y+Ta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其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与太平洋板块的B型俯冲作用有关。4.根据岩浆侵入体形成的构造背景及不同类型矿床成因,建立了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于晚中生代结束,形成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七宝山地区最早侵入的辉石闪长岩即为造山带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阶段的产物。五莲地区随即进入板内活动期,在白垩纪整个胶东甚至包括原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广大地区进入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七宝山杂岩体的主体部分即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七宝山地区成矿模式为,五莲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影响,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洋壳本身依次经历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基性麻粒岩到榴辉岩相的变质作用。由于洋壳具有丰富的流体,这无疑会促使地慢楔的熔融。源于地幔楔的铁镁质岩浆在有利的部位逐渐汇聚,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运移、侵位。七宝山地区金、铜矿化流体以东南侧的石英闪长玢岩体为中心,向外放射性展开。从七宝山地区矿床时空分布上来看,具有从南东向北西演化的趋势,即:金线头→敞沟。铅、锌矿化以研究区北侧的安山玢岩为中心,成矿流体向周围扩散;从空间位置上来看具有从北向南演化的趋势:杏山峪→红石岗→敞沟。两期成矿作用在敞沟矿段叠加。5.开展了成矿预测工作:1)根据矿田范围内成矿地质条件及物化探异常特征,开展了成矿预测,在已知矿床外围圈定了五处成矿远景区;2)评价了金线头金-铜矿床深部成矿远景,提出含矿角砾岩筒南东方向深部具有寻找细脉浸染型矿体的潜力;3)对敞沟铅锌矿段Ⅰ号矿脉及红石岗铅锌矿段Ⅰ号矿脉,利用OPIS技术方法,开展了构造控矿规律及深部成矿预测,圈定了各矿脉深部找矿有利空间部位。为矿田及矿床范围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萌[4](2018)在《海南岛不磨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文中提出海南岛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接部位,由于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海南岛发育多类型的金属矿床。戈枕含金剪切带位于海南岛西部,自北东向南西依次产出金昌、抱板、北牛、二甲、不磨、那都等一系列金矿床和金矿点,为海南岛最主要的金矿成矿带。本论文以戈枕含金剪切带南延的不磨金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该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利用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实验技术手段和特征分析预测的方法,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物质来源,分析了矿床成因,总结了成矿规律、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建立了成矿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成矿预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不磨金矿位于戈枕含金韧性剪切带南延,主要赋存于中元古代抱板群中,矿体大多产于片麻岩与片岩接触带附近,总体受接触带界面(构造薄弱面)控制。2.该矿床的矿石矿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闪锌矿、方铅矿、毒砂,另有少量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体积含量一般为98%,其次为绢云母,绿泥石等。矿区内矿脉类型有两种:烟灰色含金石英脉型、乳白色含金石英脉型;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为主。矿区内的蚀变主要包括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次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根据野外产状、镜下特征及脉体穿插关系,将矿区成矿演化期次划分从早至晚可分为三个阶段:金-粗粒石英阶段(Ⅰ)、金-细粒石英阶段(Ⅱ)及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3.根据石英流体包裹体测温,热液期金-粗粒石英阶段(Ⅰ)的均一温度为211397℃,主要为240290℃,平均为278.6℃;金-细粒石英阶段(Ⅱ)的均一温度为190-397℃,主要区间在220-260℃,平均为229.4℃;第三阶段(Ⅲ)的均一温度为215420℃,一般为220320℃,平均为268.1℃。根据电子探针数据计算表明,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的闪锌矿温度主要分布在212256℃之间,绿泥石形成于233286℃,平均值为267℃。4.不磨金矿中阶段(I)的石英中δ18O为2.7‰5‰,δD为-68.2-62.9‰;阶段(II)的石英中δ18O为-0.11.7‰,δD为-73.2-83.7‰,其结果显示不磨金矿的成矿流体是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5.不磨金矿矿石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δ34S(‰)的变化范围较小,介于5.39‰,围岩的硫同位素为3.84.5‰,这说明不磨金矿的硫的来源比较均一,且围岩对硫的来源的贡献较小。6.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作用规律和成矿模式等研究成果,提炼了不磨金矿的找矿标志,同时,利用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圈定可能的有利的成矿靶区:A类靶区(5个);B类靶区1个);C类靶区(4个)。

黄希辉[5](2016)在《露天坑堆放干渣尾矿可行性及处理方案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闭坑露天矿治理一直都是采矿工作者们遇到的一大难题,大部分露天开采完毕的矿山选择废弃露天矿坑,这样的做法既不经济也不环保。对于露天坑的利用成为研究的新对象。本次研究以伊利阿希金矿为背景,利用现有的露天坑,探讨尾矿干堆对地下采场的影响,从而实现对露天坑的处理。本文先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对底部结构采用不同的经验公式进行准确的理论判定,之后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在尾矿的堆载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应力对下部采空区应力场的影响,在模拟过程中,选择ANSYS软件和FLAC3D软件相互联合,在选取合适的模型下,利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出应力的实时变化。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改建成干渣尾矿库后增加的应力占原有露天采空区的应力比例较小,在干渣尾矿不断的堆载的过程中对下部矿岩体的应力场的改变较小;在确定对坑底的应力场影响之后,对下部采空区的顶板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顶板稳定性同样不受影响;露天采坑在干渣尾矿堆放过程中,北露天采坑边坡发生大的滑坡的几率较小,会出现局部的滑坡,对库容有一定的影响。最终结论是:在新疆阿希金矿露天开采过程中,采坑堆放干渣尾矿产生的附加应力对下部开采影响较小,尾矿在不断的堆载过程中对下覆矿体的施工开采影响同样较小,利用现有露天坑来堆放干渣尾矿的方案是可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在开采中不断的减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也在急剧的缩减,利用露天坑进行尾矿干堆,对于我国的采矿业在探索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寻找合适尾矿库,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张良[6](2016)在《胶西北金成矿系统热年代学》文中提出胶东是由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和超高压变质岩块组成、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发育的内生热液金矿集区。该区中生代经历了华北与扬子板块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和大洋板块俯冲构造体制的叠加/转换,发生了多幕式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和巨量金的工业聚积,其中90%以上探明储量集中于胶西北地区。论文以胶西北金矿床(体)时空分布、蚀变-矿化特征与矿物组合及控矿构造变形研究为基础,开展系统的蚀变矿物40Ar/39Ar、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与锆石(U-Th)/He热年代学研究,结合锆石U-Pb,角闪石、白云母和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工作,构建区域晚中生代构造-金成矿热年代学模式,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玲珑变质核杂岩是胶西北矿集区重要的控矿构造,拆离断层下盘玲珑黑云母花岗岩侵位于163-155Ma,于155-134Ma沿着玲珑拆离断层发生快速剥露和冷却,并在拆离断层内形成了超糜棱岩-糜棱岩带;134Ma玲珑变质核杂岩隆升和剥蚀减缓,区域韧-脆性变形转换;郭家岭花岗岩于132-123Ma侵位于玲珑花岗岩中,并经历了同剪切韧性变形,123-120Ma区域大规模脆性变形叠加。2、区域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中晚侏罗世金成矿作用发生于约162Ma,黄铁矿显微褶皱等韧性变形特征说明,该期金成矿作用受控于高绿片岩相环境的韧性变形,与新太古代胶东群TTG片麻岩部分熔融、混合岩化作用和晚侏罗世玲珑花岗岩侵位结晶时间一致,均发生于区域大规模伸展作用初始阶段。3、胶西北矿集区早白垩世发育了两期重要金成矿事件:伴随变质核杂岩隆升减缓和郭家岭花岗岩侵位,在玲珑拆离断层带韧-脆性转换域内发生了130Ma金成矿作用;伴随断裂构造的递进变形过程,在脆性变形和热液蚀变叠加部位发生了120Ma的大规模金成矿作用,于紧靠区域主控矿断层下盘,形成浸染状/网脉状黄铁绢英岩型矿体,远离主断裂的下盘高角度正断层中形成石英-硫化物脉型矿体。4、变质核杂岩的快速隆升和剥蚀导致晚侏罗世金矿床大部分被剥蚀;早白垩世金成矿深度为5-10km,成矿后主控矿断裂的正断活动导致了其上下盘差异化的隆升和剥蚀,夹持于玲珑拆离断层与焦家断裂间的地块剥蚀约3-7km,深部找矿潜力巨大,区域大规模脆性变形和热液蚀变叠加部位是有利的找矿靶区。

安龙[7](2015)在《急倾斜薄矿脉开采矿岩移动规律与崩落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大量需求,使得矿产资源的开采逐渐向深部和难采矿体推进。急倾斜薄矿脉在我国黄金和有色金属矿山中占有很大比重,其特殊的产状,使此类矿体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如爆破夹制作用大、矿石损失贫化难于控制、作业循环多、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安全性差等。尽管中深孔采矿法已被试验应用于开采急倾斜薄矿脉,但至今尚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采幅制约,爆破夹制作用大,影响中深孔爆破效果;矿体和围岩欠稳固时,围岩易冒落,矿石的损失贫化难于控制。因此,如何解决薄矿脉中深孔爆破的夹制作用以及有效控制回采过程中矿石的损失和贫化,对于促进中深孔采矿法在急倾斜薄矿脉条件下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金厂沟梁金矿急倾斜薄矿脉破碎矿体为工程背景,基于崩落围岩充填采空区的地压管理方式、中深孔落矿工艺以及连续开采的工艺思想,提出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回采方案。采用室内相似材料实验,3DEC数值模拟,颗粒流数值模拟,SOM数据挖掘和现场原位试验等手段,围绕急倾斜薄矿脉崩落法开采矿石损失贫化大,中深孔爆破夹制作用大等问题开展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3DEC程序,分析急倾斜薄矿脉破碎矿体回采过程中的应力迁移规律,探讨不同回采方式下的地压分布特征,从地压管理角度为开采方案的选择和采场结构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2)开展倾斜壁边界条件下单漏口放矿相似材料实验,测定该条件下放出体的发育过程及形态特征,分析矿体厚度和壁面粗糙度对散体流动规律的影响,探讨倾斜壁边界条件下散体流动的分区特性及不同区域的影响范围,实现对矿石放出体的定量表征。(3)基于进化神经网络算法,结合大量数值实验,实现离散元细观参数的标定;基于离散元程序PFC3D,开展端部放矿数值实验,验证基于PFC3D放矿数值模拟方法和离散元细观参数标定结果的可靠性;开展倾斜壁边界条件下单漏口放矿PFC3D数值实验,分析放矿过程中颗粒的位移场、速度场和接触力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从放矿动力学角度揭示倾斜壁边界条件下矿岩散体的流动机理。(4)开展崩落法结构参数的物理仿真实验,分析分段高度,崩矿步距和截止放矿品位对矿石损失贫化指标的影响,应用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对物理仿真实验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采场结构参数与矿石损失贫化指标间的神经网络模型,实现采场结构参数的优选,有效控制崩落法回采过程中的矿石损失贫化。(5)基于LS-DYNA和PFC程序,考虑爆破过程中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的综合作用,建立岩体爆破的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提出表征薄矿脉爆破夹制作用的定量评价指标,对单孔柱状药包的爆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幅与最小抵抗线对爆破夹制作用的影响,开展薄矿脉中深孔回采爆破参数优化研究,以爆破超欠挖体积和爆破块度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孔网参数条件下的爆破效果,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金厂沟梁金矿急倾斜薄矿脉回采爆破参数的优化,减小薄矿脉中深孔爆破的夹制作用。(6)将所得到的优化结果应用于金厂沟梁金矿六采区七中段7181矿块,采用CMS三维激光扫描手段,对爆破后的空区进行精细扫描,实现对爆破效果的定量评估,验证回采爆破参数的准确性。

王江[8](2013)在《急倾斜薄矿体开采方法与安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矿山急倾斜薄矿体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损失贫化率高、采场生产能力低等问题,本文以现场实地调查、查阅国内外相关类似工程文献资料、FLAC-3D数值软件、LS-DYNA数值软件作为研究手段,结合具体矿山地质资料,开展了新型采矿技术研究,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矿山目前开采技术存在的贫化损失过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影响薄矿脉矿石贫化损失的因素,为一下步新型采矿技术的研究工作做铺垫。2)在总结国内外类似矿体开采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无底柱水平中深孔分段空场法和无底柱中深孔分段空场法两种采矿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各采矿方案优缺点,初步选定了无底柱水平中深孔分段空场法作为矿山新型采矿试验方案。3)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中小型矿山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优缺点,结合矿山工程背景,提出了矿山改进生产工艺所需的具体生产设备型号。4)运用FLAC-3D软件实现了对采场在不同采场跨度下地压分布规律的模拟,通过总结分析采场地压灾害机理和治理地压灾害方面的工程经验,为采场地压管理提供参考意见。5)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类似矿山爆破工艺参数和工程经验,对炮孔布置形式、最小抵抗线、孔距等爆破参数进行了初步设计;并运用LS-DYNA软件实现了不同装药结构边孔爆破模拟优化。

朱坤磊[9](2012)在《近空区资源开采安全性分析与治理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从建国以来,在我国大量矿产资源广泛采用空场法进行开采,与此同时,在这些采矿过程中也形成数量庞大的采空区,并且未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理。此外,在较长时期内,由于受采矿技术水平较低、矿产资源政策法规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民采、群采等乱采乱挖现象,在很多矿区附近形成了难以统计的复杂民采空区群,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近空区残矿资源”。在复杂开采技术条件下,如何保障安全、高效、低贫损地对“近空区残矿资源”进行回采是一项涉及到近空区资源勘探、开采工艺优化设计、采空区灾害治理等多个相关技术的综合性采矿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抱伦金矿民采空区残矿资源勘探及采矿技术研究”,综合岩石力学理论、地压理论等,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开展了近空区残矿资源勘探、近空区残矿资源开采技术、近空区开采稳定性分析、采空区灾害及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以下成果:(1)针对海南山金抱伦金矿的近空区残矿资源,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储量勘探;(2)针对海南山金抱伦金矿的四种不同的近空区残矿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回采方案研究;(3)运用FLAC3D模拟软件对近空区残矿资源开采稳定性进行模拟计算,分析采场围岩与矿柱的应力和应变的变化规律以及塑性破坏区的分布规律,为确定出合理的采场跨度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4)对采空区引发的矿震、冲击气浪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了诱发采空区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采空区治理方法。在我国矿产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本文的研究对地下矿山近空区残矿资源回采与空区治理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消除安全隐患,降低采矿成本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中亮[10](2012)在《焦家金矿田成矿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焦家金矿田是焦家式金矿命名地,已查明黄金资源/储量500余吨,其金矿床产出环境和成矿动力学背景在全球金矿中独具特色,巨量金的来源和富集机制是引人瞩目关键科学问题。论文聚焦该金矿田成矿系统,通过详细的野外和室内研究,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金矿形成于陆-陆碰撞向俯冲碰撞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岩石圈大规模减薄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期区域主压应力为NNE-NE向,控矿断裂带以右行张剪活动为主。焦家断裂带及其下盘次级断裂、裂隙构成菱形控矿断裂系统,控制矿化网络的形成与分布。2、蚀变-矿化岩石与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及胶东群变质岩具继承性,且后两者中金品位与矿床规模成反比;煌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石具有明显差异,其金丰度与其所侵入的地质体的金丰度成正比,煌斑岩规模与金矿床规模成反比;表明金可能来源于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和胶东群变质岩,而煌斑岩不提供成矿物质。3、成矿流体主体为中-低温(200℃~330℃)、低盐度(3.15~8.99wt%NaCl)的H2O-CO2-K+-Cl-体系,H、O同位素组成大多与变质/岩浆流体一致。成矿过程中,载金黄铁矿稀土元素总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流体中δ18O值逐渐降低;暗示成矿流体主体来源于变质流体,而变质程度和水-岩反应可能是影响金沉淀的主因。4、金矿化3D分带结构特征明显:水平方向上,从焦家主断裂下盘向外由破碎带蚀变岩型→钾化细脉浸染型→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变化;垂向上,矿床尺度总体为蚀变岩型矿化在上、脉型矿化在下,矿体尺度往往是脉型矿化在上、蚀变岩型矿化在下。成矿后的风化剥蚀是影响金矿床变化保存主要因素,在焦家断裂带内金矿床的剥蚀深度由NE→SW依次增大,望儿山断裂带内金矿床的剥蚀深度浅于焦家断裂带内金矿床的剥蚀深度。5、金矿田是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产物:流体沿控矿断裂走向运移的同时,由于周期性压力积聚引起裂隙向外扩展,部分流体侧向运移。流体与围岩发生交代反应,使含矿流体由碱性氧化高温→酸性弱还原中-高温→弱酸性还原中-低温演化,导致围岩中金成为高价态离子活化进入流体,之后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引起流体中AuH3SiO4和AuHSiO4稳定性降低、[AuCl2]-和Au(HS)2-的溶解度减小,Fe2+、Fe3+、Cu2+等金属离子被消耗形成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造成金-硫/氯络合物分解,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6、以成矿系统结构为基础,构建勘查系统模型,指出焦家断裂下盘距主断裂面1000m范围内具有良好找矿前景。针对重点远景区,进一步建立隐伏矿体预测模型,圈定20处预测靶位。截止2011年底,经矿山工程验证累计探明新增金金属量10.04t。

二、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TRUCTURAL STRESS FIELD OF BEIYA GOLD DEPOSI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TRUCTURAL STRESS FIELD OF BEIYA GOLD DEPOSIT(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矿产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球物理特征
    2.3 地球化学特征
    2.4 矿产特征
    2.5 研究区重点矿床特征
3 物探化探异常特征
    3.1 重力测量
    3.2 磁法测量
    3.3 电法测量
    3.4 地球化学测量
4 成矿作用研究
    4.1 地球化学采样及测试
    4.2 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4.3 成矿流体来源
5 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5.2 成矿规律研究
6 三维立体建模及成矿预测
    6.1 建模思路与技术路线
    6.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3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6.4 找矿模型的建立
    6.5 成矿预测
    6.6 钻探验证与资源量估算
7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急倾斜脉群钨矿开采过渡期围岩力学环境模拟及采矿方法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围岩力学环境研究现状
        1.2.2 急倾斜脉群矿体开采研究现状
        1.2.3 脉群钨矿开采方法研究现状
        1.2.4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过渡期开采中段围岩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及地应力场估测
    2.1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2.2 岩石抗拉强度的巴西劈裂试验
    2.3 岩石声发射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
        2.3.1 声发射测地应力方法的选择
        2.3.2 试样加工及试验
        2.3.3 Kaiser效应点及地应力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部细脉带浅孔留矿法开采围岩力学环境模拟试验
    3.1 数值模型建立及所需参数
        3.1.1 物理模型
        3.1.2 数值模型
        3.1.3 矿岩力学参数
    3.2 上部中段回采后围岩力学环境分析
        3.2.1 采场稳定性分析
        3.2.2 夹墙稳定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部细脉-大脉混合带阶段矿房法开采围岩力学环境对比模拟试验
    4.1 阶段矿房法细脉-大脉带阶段矿房法合并回采
    4.2 阶段矿房法和留矿法回采稳定性对比分析
        4.2.1 主应力情况对比
        4.2.2 位移情况对比
        4.2.3 塑性区情况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部细脉-大脉混合带阶段矿房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5.1 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结构参数优化
        5.1.1 结构参数优化数值计算模型
        5.1.2 结构参数方案设计
        5.1.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2 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PCA-SVM结构参数优化方法
        5.2.1 PCA-SVM方法原理
        5.2.2 PCA-SVM结构参数优化模型构建
        5.2.3 采场结构参数反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部细脉-大脉混合带阶段矿房法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6.1 细脉-大脉混合带阶段矿房法开采技术参数
        6.1.1 试验地点选择
        6.1.2 阶段矿房法开采设计
    6.2 细脉-大脉混合带阶段矿房法开采技术经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山东五莲七宝山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七宝山地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斑岩型矿化与其外围脉状矿化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现状
        1.2.3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3 本次工作主要研究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大店花岗质岩体
        2.3.2 七宝山杂岩体
        2.3.3 五莲山岩体
        2.3.4 马耳山岩体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田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青山群八亩地组
        3.1.2 青山群方戈庄组
        3.1.3 第四系山前组
    3.2 构造
        3.2.1 火山穹窿与火山通道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岩浆岩
第4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4.1 金线头金-铜矿床
        4.1.1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4.1.2 矿石类型及特征
        4.1.3 围岩蚀变特征
    4.2 七宝山铅-锌矿床
        4.2.1 敞沟矿段
        4.2.2 红石岗矿段
        4.2.3 杏山峪矿段
    4.3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4.3.1 金线头金-铜矿床
        4.3.2 七宝山铅-锌矿床
    4.4 矿床成因
        4.4.1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4.4.2 成矿物质来源
        4.4.3 成矿流体性质与来源
        4.4.4 矿床成因分析与成矿机制
第5章 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
    5.1 成岩成矿时代
        5.1.1 主要类型火成岩岩相学特征
        5.1.2 岩石地球化学
        5.1.3 成岩成矿年代学
    5.2 成矿动力学环境
        5.2.1 七宝山地区岩浆活动序列
        5.2.2 岩浆岩与矿化的关系
        5.2.3 七宝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
第6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模式
    6.1 区域构造演化
    6.2 成矿模式
第7章 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
    7.1 成矿地质条件
        7.1.1 地层条件
        7.1.2 构造条件
        7.1.3 岩浆岩条件
    7.2 找矿标志
        7.2.1 地质标志
        7.2.2 地球化学标志
        7.2.3 地球物理标志
    7.3 成矿预测
        7.3.1 主要矿床深部成矿预测
        7.3.2 七宝山矿田主要矿床外围地区成矿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海南岛不磨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和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含金剪切带的研究现状
        1.2.2 戈枕含金剪切带的研究现状
    1.3 以前地质与找矿勘探工作
        1.3.1 以往区域地质工作
        1.3.2 以往矿区勘探工作
        1.3.3 以往物、化、遥工作
    1.4 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思路
        1.5.1 资料收集——研究现状总结
        1.5.2 野外地质调研
        1.5.3 室内观察与测试分析
        1.5.4 完成的工作量
        1.5.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测试方法与资源评价技术
    2.1 流体包裹体分析
    2.2 电子探针分析
    2.3 H-O同位素分析
    2.4 S同位素分析
    2.5 资源评价技术
第3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3.1 戈枕含金剪切带特征
    3.2 区域地层
    3.3 区域岩浆岩
    3.4 区域构造
        3.4.1 区域断裂构造
        3.4.2 褶皱构造
    3.5 区域构造演化
    3.6 区域矿产
        3.6.1 金矿
        3.6.2 铅锌银矿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床地质概况
        4.1.1 矿区地层
        4.1.2 矿区构造
        4.1.3 变质作用
    4.2 矿体特征
    4.3 矿石特征
        4.3.1 主要矿石类型
        4.3.2 矿石矿物成份
        4.3.3 矿石结构构造
    4.4 金的赋存状态及嵌布形式
    4.5 矿体围岩及夹石
    4.6 矿物的生长顺序
第5章 矿物学与矿物化学特征
    5.1 矿物学特征
        5.1.1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
        5.1.2 绿泥石
        5.1.3 黄铁矿
        5.1.4 闪锌矿
    5.2 矿物化学特征
        5.2.1 绿泥石
        5.2.2 闪锌矿
    附表
第6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6.1 包裹体类型
    6.2 岩相学特征以及显微测温
第7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7.1 氢氧同位素组成
    7.2 硫同位素组成
第8章 成矿模式初探与成矿规律总结
    8.1 成矿模式初探
        8.1.1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8.1.2 成矿时代
        8.1.3 成矿物质沉淀机理
        8.1.4 矿床成因
        8.1.5 成矿模式
    8.2 成矿规律总结
第9章 找矿预测
    9.1 找矿预测要素的分析与提取
        9.1.1 基础地质预测
        9.1.1.1 地层
        9.1.1.2 构造
        9.1.1.3 岩浆岩
        9.1.1.4 围岩蚀变
        9.1.1.5 石英脉
        9.1.2 化探找矿预测
        9.1.2.1 不磨矿区
        9.1.2.2 不磨矿区外围
        9.1.3 地球物理找矿预测要素
        9.1.3.1 1 :1万激电中梯特征
        9.1.3.2 激电测深
        9.1.3.3 CSAMT和AMT
    9.2 预测靶区圈定
第10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露天坑堆放干渣尾矿可行性及处理方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方法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路线
    1.4 预期成果
第2章 矿区工程地质情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水文地质
    2.3 地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山开采现状
    3.1 露天转地下开采情况
    3.2 露天坑现存问题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尾矿干渣堆放对地下开采影响分析
    4.1 矿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4.2 工程地质体稳定性的地质力学分析
    4.3 计算模型建立
    4.4 分析计算方法
    4.5 计算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露天坑尾矿堆放方案及管理
    5.1 露天坑服务年限
    5.2 顶底板加固技术
    5.3 露天坑尾矿干渣堆放顺序
    5.4 露天坑防排水
    5.5 监测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采坑尾砂回填及地表生态恢复处理方案
    6.1 采坑尾砂回填系统
    6.2 地表生态恢复处理方案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胶西北金成矿系统热年代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成矿系统热年代学研究进展
        1.1.1 热年代学理论与方法基础
        1.1.2 实验测试技术
        1.1.3 计算机制图与模拟技术
    1.2 胶西北金成矿系统热年代学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区域与矿床地质调查
        1.3.2 岩相学和矿相学
        1.3.3 显微构造
        1.3.4 热年代学
        1.3.5 区域构造-金成矿热年代学模式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实物工作量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断裂构造格架
        2.1.1 EW向构造
        2.1.2 NE-NNE向构造
        2.1.3 NW向构造
    2.2 变质核杂岩构造演化
    2.3 玲珑变质核杂岩结构构造
        2.3.1 上盘
        2.3.2 拆离断层带
        2.3.3 下盘
3 晚侏罗世构造变形与金成矿事件
    3.1 矿床地质
    3.2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测试方法
        3.2.3 数据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3.1 变形变质和热液蚀变作用年代
        3.3.2 成因意义与工作展望
    3.4 本章小结
4 早白垩世早-中期构造变形与金成矿事件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蚀变矿化特征
        4.1.2 变形特征
    4.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测试方法
    4.3 分析结果与解释
        4.3.1 绢云母40Ar/39Ar
        4.3.2 锆石裂变径迹
        4.3.3 锆石(U-Th)/He
        4.3.4 磷灰石裂变径迹
    4.4 讨论
        4.4.1 夏甸金矿床成矿热液活动时限
        4.4.2 夏甸金矿床冷却历史对玲珑变质核杂岩构造演化的制约
        4.4.3 变质核杂岩构造控矿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早白垩世中期构造变形与成矿事件
    5.1 矿床地质
    5.2 构造变形与蚀变矿化特征
    5.3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热年代学
        5.3.1 样品采集
        5.3.2 测试方法
        5.3.3 数据结果
    5.4 讨论
        5.4.1 新城金矿床成矿作用时限
        5.4.2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5.4.3 区域矿床成因指示意义
    5.5 本章小结
6 晚白垩世早期构造-热事件
    6.1 矿床地质
    6.2 热年代学
        6.2.1 样品采集
        6.2.2 测试方法
        6.2.3 数据结果
    6.3 讨论
        6.3.1 晚白垩世早期构造-热事件
        6.3.2 三山岛金矿床成矿后热历史
        6.3.3 区域金矿床热演化历史
    6.4 本章小结
7 区域晚中生代构造-金成矿热年代学模式
    7.1 变质核杂岩形成与晚侏罗世金成矿事件
    7.2 变质核杂岩剥露与早白垩世早期金成矿事件
    7.3 断裂带脆性变形叠加与早白垩世中期大规模金成矿事件
    7.4 成矿系统保存与剥蚀
        7.4.1 晚侏罗世金矿床(体)
        7.4.2 早白垩世金矿床(体)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认识
        8.1.1 玲珑变质核杂岩构造形成-剥露全过程
        8.1.2 晚中生代三期金成矿作用
        8.1.3 成矿系统保存和剥蚀
    8.2 工作展望
        8.2.1 玲珑变质核杂岩构造演化
        8.2.2 金成矿作用年代与时限
        8.2.3 成矿系统变化与保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急倾斜薄矿脉开采矿岩移动规律与崩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急倾斜薄矿脉开采技术现状
        1.2.1 国内开采现状
        1.2.2 国外开采现状
    1.3 崩落矿岩散体流动规律研究
        1.3.1 崩落法放矿理论研究进展
        1.3.2 力学在放矿研究中的应用
        1.3.3 倾斜壁边界条件下放矿崩落矿岩移动规律研究现状
    1.4 中深孔爆破参数优化研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2章 急倾斜薄矿脉崩落法开采技术及地压分布特征
    2.1 本章概论
    2.2 矿山开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 新采矿方案设计
        2.3.1 采矿方法可行性论述
        2.3.2 急倾斜薄矿脉破碎矿体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工艺
    2.4 回采过程地压分布特征
        2.4.1 计算模型建立
        2.4.2 回采方式对回采过程地压分布特征的影响
        2.4.3 分段高度对回采过程地压分布特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倾斜壁边界条件下单漏口放矿相似材料实验
    3.1 本章概述
    3.2 室内相似材料实验
        3.2.1 散体流动的相似性分析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方案
        3.2.4 实验准备
        3.2.5 实验流程
    3.3 相似材料实验结果
        3.3.1 端部放矿实验结果
        3.3.2 实验2结果
        3.3.3 实验3和实验4结果
        3.3.4 实验5和实验6结果
    3.4 矿岩散体放出规律研究(相似材料实验结果分析)
        3.4.1 倾斜壁边界条件下单漏口放矿散体移动规律
        3.4.2 斜壁粗糙度对散体放出规律的影响
        3.4.3 矿体厚度对散体放出规律的影响
    3.5 放出体尺寸的定量表征
        3.5.1 放出体宽度的确定
        3.5.2 放出体高度的确定
    3.6 倾斜壁边界条件下崩落矿岩散体移动区域划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倾斜壁边界条件下单漏口放矿PFC~(3D)数值模拟实验
    4.1 本章概述
    4.2 离散元细观参数的标定
        4.2.1 实验方案
        4.2.2 无底圆筒实验标定材料的内摩擦角
        4.2.3 平面双轴实验标定材料的变形模量
        4.2.4 无粘结材料宏细观参数的神经网络分析
    4.3 基于PFC~(3D)的端部放矿数值模拟实验
    4.4 基于PFC~(3D)的倾斜壁边界条件下单漏口放矿数值模拟实验
        4.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4.4.2 倾斜壁边界条件下散体流动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急倾斜薄矿脉崩落法开采结构参数优化
    5.1 本章概述
    5.2 物理仿真实验
        5.2.1 实验原理及方案
        5.2.2 实验装置的建立
        5.2.3 实验流程
    5.3 物理仿真实验结果
    5.4 基于som神经网络的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
        5.4.1 som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5.4.2 som神经网络聚类分析
        5.4.3 som神经网络参数相关性分析
        5.4.4 som神经网络崩落法结构参数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薄矿脉中深孔落矿回采爆破参数优化
    6.1 本章概述
    6.2 薄矿脉爆破的夹制作用
    6.3 岩体爆破的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
        6.3.1 数值模型的建立方法
        6.3.2 算例验证
    6.4 薄矿脉中深孔崩矿特征
        6.4.1 无限自由面不同抵抗线条件下的崩矿特征
        6.4.2 采幅对爆破夹制作用的影响
        6.4.3 抵抗线对爆破夹制作用的影响
    6.5 薄矿脉中深孔回采爆破参数优化
        6.5.1 中深孔回采爆破参数确定
        6.5.2 中深孔回采爆破参数优化
    6.6 薄矿脉中深孔爆破现场工业试验
        6.6.1 工业试验地点选取
        6.6.2 工业试验爆破设计
        6.6.3 爆破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8)急倾斜薄矿体开采方法与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急倾斜薄矿体采矿技术发展现状
        1.2.1 浅孔留矿法
        1.2.2 干式充填采矿法
        1.2.3 分段空场法
    1.3 研究内容
2 抱伦金矿急倾斜薄富矿体采矿方法研究
    2.1 抱伦金矿概况
    2.2 矿区地质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2.2.3 矿体产状特征和分布
    2.3 矿山开采历史
    2.4 现用采矿方法简介
    2.5 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6 新采矿方案设计
        2.6.1 试验矿体开采技术条件
        2.6.2 可行的采矿方法综述
        2.6.3 两种采矿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2.7 生产设备引进
        2.7.1 凿岩设备引进
        2.7.2 装载设备引进
        2.7.3 测量设备引进
        2.7.4 设备投资费用估算
    2.8 本章小结
3 无底柱中深孔分段空场法技术研究和地压控制
    3.1 采场结构参数计算
        3.1.1 力学分析法
        3.1.2 经验法
    3.2 基于FLAC-3D采场地压研究
        3.2.1 FLAC-3D软件简介
        3.2.2 模拟方案
        3.2.3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3.2.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3 采场地压灾害原理和控制
        3.3.1 矿山灾害性地压机理
        3.3.2 地压活动特征与规律
        3.3.3 地压控制措施
    3.4 本章小结
4 急倾斜薄矿体中深孔爆破工艺研究
    4.1 中深孔爆破参数计算
        4.1.1 炮孔布置形式
        4.1.2 炮孔直径
        4.1.3 炮孔深度
        4.1.4 最小抵抗线
        4.1.5 炮孔间距
        4.1.6 炸药单耗与单孔装药量
        4.1.7 炮孔堵塞长度
        4.1.8 微差时间
    4.2 基于LS-DYNA的边孔装药计算优化
        4.2.1 LS.DYNA程序简介
        4.2.2 边孔装药结构设计
        4.2.3 边孔爆破计算模型
        4.2.4 爆破介质模型与参数
        4.2.5 模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9)近空区资源开采安全性分析与治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空区资源开采
        1.2.2 近采空区资源开采稳定性分析
        1.2.3 采空区灾害治理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近空区资源勘探
    2.1 矿山概况
        2.1.1 矿区概述
        2.1.2 矿山发展历程
        2.1.3 矿区地质
        2.1.4 矿体基本情况
    2.2 近空区资源勘探
    2.3 近空区资源勘探结果
        2.3.1 勘探方法
        2.3.2 残矿类型
        2.3.3 勘探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空区资源安全开采技术
    3.1 常用开采方法
    3.2 回采方案设计
        3.2.1 空区顶部残矿回采方法设计
        3.2.2 空区点柱回采方案设计
        3.2.3 留矿法间柱回采方案设计
        3.2.4 近空区厚大矿体回采方案设计
    3.3 开采建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空区资源开采稳定性研究
    4.1 数值模拟概况
    4.2 计算原理及流程
        4.2.1 FLAC~(3D)计算原理
        4.2.2 FLAC~(3D)计算流程
    4.3 近空区开采数值模拟工程实例
        4.3.1 模型建立
        4.3.2 力学参数确定
        4.3.3 边界条件
        4.3.4 围岩破坏机理
        4.3.5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空区危害与治理
    5.1 空区危害
        5.1.1 矿震
        5.1.2 冲击气浪
        5.1.3 其他危害
    5.2 影响因素
        5.2.1 地质因素
        5.2.2 环境因素
        5.2.3 采空区的形态
    5.3 采空区治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焦家金矿田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1.1 造山型金矿概念及沿革
        1.1.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1.3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1.1.4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1.1.5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1.1.6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1.1.7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1.8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1.2 焦家金矿田勘查与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区域金矿勘查与研究沿革
        1.2.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2.3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1.2.4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1.2.5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1.2.6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1.2.7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2.8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3.2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1.3.3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1.3.4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1.3.5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1.3.6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3.7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实物工作量
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2.1 区域构造与岩石建造
        2.1.1 区域构造格架
        2.1.2 岩石建造
    2.2 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
        2.2.1 新太古代大洋火山喷发
        2.2.2 新太古代末区域变质作用
        2.2.3 古元古代大洋裂谷-岛弧火山喷发-火山沉积
        2.2.4 晚元古代陆台浅海沉积作用
    2.3 中生代构造动力学体制
        2.3.1 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2.3.2 大洋俯冲陆缘构造作用
        2.3.3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
        2.3.4 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
    2.4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3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3.1 控矿构造系统
        3.1.1 断裂带空间展布
        3.1.2 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3.1.3 “菱形”控矿构造特征
        3.1.4 控矿构造应力场解析
        3.1.5 控矿构造演化
        3.1.6 构造控矿模式
    3.2 赋矿岩石建造
        3.2.1 变质岩建造
        3.2.2 岩浆岩建造
        3.2.3 岩浆活动与成矿
4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4.1 蚀变-矿化期次与阶段
        4.1.1 蚀变类型及蚀变期
        4.1.2 金成矿期次与阶段
    4.2 成矿物质来源与供应
        4.2.1 成矿物质来源
        4.2.2 成矿物质供应
    4.3 成矿流体来源与输运
        4.3.1 成矿流体来源
        4.3.2 成矿流体输运
    4.4 成矿物质富集与储存
        4.4.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演化
        4.4.2 金迁移与沉淀机制
5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5.1 成矿产物与物质结构
        5.1.1 矿床系列
        5.1.2 矿化类型
        5.1.3 异常系列
        5.1.4 物质结构
    5.2 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5.2.1 空间结构
        5.2.2 时间结构
    5.3 矿化网络结构模式
6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6.1 变化过程和控制因素
        6.1.1 地质构造与矿床变化
        6.1.2 岩浆活动与矿床变化
        6.1.3 区域变质作用与矿床变化
        6.1.4 表生作用与矿床变化
    6.2 剥蚀程度与保存状态
        6.2.1 蚀变岩空间分布与矿体剥蚀保存
        6.2.2 黄铁矿热电性与矿体剥蚀保存
        6.2.3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与矿体剥蚀保存
        6.2.4 硫同位素组成与矿体剥蚀保存
7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7.1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
    7.2 成矿系统发生-演变过程
    7.3 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式
        7.3.1 挤压-碰撞成岩阶段(~150Ma)
        7.3.2 挤压-俯冲成岩阶段(130~125Ma)
        7.3.3 伸展-走滑成矿阶段(122~110Ma)
8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8.1 从成矿系统到勘查系统
        8.1.1 成矿系统时-空结构分析
        8.1.2 成矿系统要素分析
        8.1.3 主要找矿标志
        8.1.4 勘查系统模型构建
    8.2 成矿预测与工程验证
        8.2.1 远景区预测
        8.2.2 靶位预测
        8.2.3 工程验证
9 结论
    9.1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和菱形断裂系控矿
    9.2 金成矿过程及机理与矿化网络结构 3Dt 模型
    9.3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9.4 勘查系统模型与成矿预测
    9.5 进一步勘查建议
        9.5.1 大力加强新类型金矿研究
        9.5.2 加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
        9.5.3 注意接触带及构造碎裂岩带找矿
        9.5.4 注意钾化蚀变带找矿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TRUCTURAL STRESS FIELD OF BEIYA GOLD DEPOSIT(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D]. 韩振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2]急倾斜脉群钨矿开采过渡期围岩力学环境模拟及采矿方法适应性研究[D]. 邓云川.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3]山东五莲七宝山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D]. 于光源. 吉林大学, 2020(08)
  • [4]海南岛不磨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D]. 刘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07)
  • [5]露天坑堆放干渣尾矿可行性及处理方案分析研究[D]. 黄希辉.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6)
  • [6]胶西北金成矿系统热年代学[D]. 张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7]急倾斜薄矿脉开采矿岩移动规律与崩落控制研究[D]. 安龙. 东北大学, 2015(09)
  • [8]急倾斜薄矿体开采方法与安全技术研究[D]. 王江. 中南大学, 2013(05)
  • [9]近空区资源开采安全性分析与治理方法[D]. 朱坤磊. 中南大学, 2012(02)
  • [10]焦家金矿田成矿系统[D]. 王中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标签:;  ;  ;  ;  ;  

北崖金矿结构应力场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