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有个活雷锋

北京交通有个活雷锋

一、北京通信有个活雷锋(论文文献综述)

王蒙[1](2020)在《笑的风》文中指出致读者二○一九年七月八月,我写完中篇小说《笑的风》近八万字。同年十二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杂志卷首语特别提到,此作"是一篇显然具有长篇容量的中篇小说"。二○二○年一月、二月,《笑的风》分别被《小说选刊》与《小说月报》选载。同时出现了一个在我写作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发表与选载后的小说,把我自己迷上了,抓住了。我从发表出来的文本中,发现了那么多蕴藏

本刊编辑部,仇学平[2](2020)在《雷锋精神在全民战“疫”中的生动体现和深刻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统论述了战"疫"中雷锋精神如何生动体现在五大道德进步中:第一,以"爱国至上,勇于担当"为核心的社会公德的集体进步;第二,以"人民第一,忠于职守"为特征的职业道德的全面进步;第三,以"守望相助,助人为乐"为准则的个人道德的显着进步;第四,以"孝老扶幼,互勉共进"为主题的家庭道德的整体进步;第五,以"尊崇英雄,见贤思齐"为内涵的良风美德的长足进步。

池莉[3](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王斌[4](2019)在《冯小刚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研究》文中认为影片《芳华》和《我不是潘金莲》等表现出一定的现实批判性。纵观冯小刚以往的电影创作,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在某个层面上总能触及现实生活。这是否是其电影作品受欢迎的原因,又是否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同时,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是,研究冯小刚电影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即从“现实主义”角度研究冯小刚电影创作的倾向,成为了本文的课题。第一部分通过对“现实主义”传统以及“典型”和“真实”等概念的梳理,得出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倾向”的结论;接着,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现实主义倾向”、“现实性”和“现实感”等做出界定或阐释;最后,通过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发展的梳理得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范畴,即根据文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分析用相应的修饰词来概括冯小刚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第二部分结合电影创作的社会语境和受众心理等对其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内容分析,概括出冯小刚电影创作现实主义倾向的具体表现。其所有电影作品的思想主题具有“统一有机性”,涉及了人、人性和社会(人与人)等方面,具体可分为“当代社会的现实批判和历史反思”、“现代都市的爱情观念和家常伦理”以及“多重时空下的‘人像’及人性探讨”三部分。第三部分通过前文分析来概括出现实主义倾向的表现手法,创作方面包括“关联法”、“创新法”和“衍生法”等;作品方面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吸引力策略”、类型策略以及“抛弃”和“拯救”的母题等。第四部分通过前文分析来概括出现实主义倾向的主要特征,创作方面主要表现为适应性和目的性;作品方面主要表现为观赏性、荒诞性、批判性和温情性等。本部分同时指出了哪些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哪些作品属于现实题材,哪些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整体而言,冯小刚的电影创作虽能够触及或探讨现实,但反映现实和批判现实的力度、深度不够。其中缘由既有适应电影市场和观众的创作策略,又有导演自身的创作观念和商业追求,还有为了迎合电影审查机制所做的“妥协”等。随着近两年现实题材影片的大量涌现,以及“虚拟”和“全息”技术的兴起,“现实主义”话题仍将是未来电影创作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现实题材的创作应该注重类型策略和现实表达以及现实价值和意义等。

周晓瑾[5](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指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陈美如[6](2016)在《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歌曲也得以迅速发展,其凭借着平民性、批判性、互动性、幽默性等特点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尤其得到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的广大的青年大学生的青睐。青年大学生通过原创、改编、恶搞等形式参与到网络歌曲的创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网络歌曲关注社会现实、宣泄情绪以及个性表达的同时,其个人的价值取向也受到网络歌曲的影响。本文即以“网络歌曲”这一文化现象为研究出发点,深入分析网络歌曲的内涵、特点以及类型,进而利用社会学的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的方式,结合心理学的心理需求理论,通过分析大学生对网络歌曲喜好和憎恶、选择和取舍、认同或反对等心理行为特征,了解大学生受网络歌曲影响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对网络歌曲的理解与评价直接反映了大学生与网络歌曲之间的影响联系。受网络歌曲以及大学生主体特点的双重影响,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有多样性与有限性,交互性与即时性,矛盾性与负面性的特点。网络歌曲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爱情观、审美观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积极向上的网络歌曲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传承美德,提升对美的感悟能力;消极媚俗的网络歌曲则导致大学生思想过于激进,陷入拜金主义、道德失范、迷失自我,审美庸俗化。针对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负面影响,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网络歌曲的积极影响,发挥网络歌曲中蕴含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高校、创作歌手、网络歌曲服务商以及相关行政部门要形成合力,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歌曲消极影响的抵抗力,增强网络歌手的社会责任感,强化网络歌曲的监管以消除或者减轻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曹桦[7](2015)在《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1978年到2014年为时间界限,在三十多年中国大陆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中,对流行歌曲的审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流行音乐的文化解读和审美分析两个层面的历史梳理,及其与社会文化思潮与文化心理的互动阐释,来透视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审美文化规律及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发展的角度,梳理三十多年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整体特征,着重分析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外部文化空间变化的关系;第二章重点从三十多年流行歌词的抒情主体的主体形象、精神姿态、文化意识三个层面,来透视流行歌曲如何呈现三十年社会文化精神的变迁,由之折射抒情主体在集体与个人、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土等多重文化与精神空间中的困惑、迷茫与成长,并进一步探寻歌词中所折射的文化症候;第三章以上述两章的文化轨迹为宏观视域,对三十多年流行歌曲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进行审美文化解读,从类型、意象与曲式三个层面,来把握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内在的形式流变;第四章则从横向的互动视域,透过当代文化结构和环境,来分析其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审美张力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力图从更高的层面上探索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发展演变内在的逻辑。本文的结论认为,三十多年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和审美流变,可以作为我们观察音乐与时代、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精神之间的关联并从中窥探当代中国社会精神和意识的变迁的镜像: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人文精神一度重新唤起,有着对于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的表达和叩问,但是近年来由于大众文化环境的整体变迁,流行歌曲也出现浮夸、恶俗等价值缺失的突出问题。当代流行歌曲的创作,应表现出本土化的人文精神,加重人文精神的分量,使失重的人文精神回复到它应有的位置。

周晓燕[8](2013)在《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流行音乐的复苏与兴盛推助了社会文明范式和文化生态的变更,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中国主流音乐。本研究属于文化研究范畴,既关注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也爬梳了其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中的诸多“事实与论争”,分别从消费、技术、意识形态、审美这四方面展现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性特征,力图勾勒出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独特境遇和文化生态。第一章以“上海老歌”的“出场”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生与发展研究的起点,通过论述相关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文化身份、民族风、中国风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上海老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中国流行音乐从边缘走向了文化的中心地带,审美工具论范式淡出;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陆流行音乐逐步回归其商业性本质,迎来了“以人带歌”的偶像时代;1994年两岸三地流行音乐进入同步发展时期,提供专供流行的中国风和民族风,获得了主导意识形态和精英意识形态的认可;2000年以后,华语乐坛呈现出与传统迥异的瞬间性、流动性、眩惑性等后现代性症候。第二章以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与阐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关于大众的身份、技术与人文精神、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开始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通俗娱乐审美范式兴盛;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日渐成为解放大众的媒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现代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技术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主导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还处在仅以高雅和民族素材做点缀的“文化粘贴”阶段;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复杂交错,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第三章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意识形态策略研究,通过论述流行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形态性、摇滚主流化、网络歌曲低俗化等论争,得出如下结论:流行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公共领域逐步形成,审美批判范式初步发展;汪峰成为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成功者,把中国摇滚推向了主流市场;不健康的网络歌曲被误认为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对象,其实质是美学的堕落。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发展问题,从探究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因切入,厘清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大众审美经验,在2000年以后走向了极端,煽欲之风此起彼伏,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张力逐日减小;影响很大的周杰伦的合作者方文山的“中国风”词作是启蒙现代性方案被扭曲、异化以及审美现代性被恶搞的典型;民歌流行化是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实践的重要内容;艺术自律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前提条件。总之,虽然中国流行音乐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刺激下觉醒起来的,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现代性之路表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也是中国自身社会现代性的反映,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审美范式和价值规范的区别,是其作为现代性文化的特点。本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表达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自觉,培育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知名流行音乐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其独有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满足中国“文化大发展”这一现代性诉求。

任飞[9](2012)在《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中最为活跃、最受关注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运用传播学的视角,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的流行音乐文本为研究对象,探寻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与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传播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传播学是一门涵盖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因此,它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了解社会,以及各种经济、文化现象的理论工具。传播架起了音乐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人类社会音乐实践的本质便是音乐的传播实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文本是传播活动中的信息,而流行音乐传播流行的过程则是一个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过程,它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各个环节紧密联系、频繁互动的有机整体,将其置于传播学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流行音乐传播活动中的特点和规律。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70年代末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迄今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它的发展历程更是一条中国社会政治意识、经济制度、文化伦理、审美趣味、艺术观念的变迁之路,流行音乐也正是在与它们的角力互动中曲折前行的。近些年来,随着流行音乐以不可逆转之势地发展与繁荣,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研究这一重要的音乐形式和文化现象,其中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流行音乐的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探讨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流行音乐传播的影响,二是研究流行音乐与传播学的关系,三是研究媒介对流行音乐传播的影响。本文以流行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五大要素为理论切入点,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活动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背景下,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客体、传播效果四个角度去全面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活动,而流行音乐作为传播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则贯穿整个论文研究始终:一、传播主体。流行音乐在其制作生产环节常常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流行音乐文本肩负着承载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民间传统文化、时尚消费文化等诸多信息的任务。二、传播媒介。流行音乐的传播深受媒介技术发展的影响,传统媒介、新媒介以及各种存储介质的演变使得流行音乐不断改进和丰富着自身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样式。三、传播客体。流行音乐传播中的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与流行音乐文本互动、协商的过程中参与意义的生产与重构。四、传播效果。流行音乐的传播效果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以社会控制为中心的宏观层面,另一个则是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的微观层面。论文第一章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前当代时期和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当代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前当代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1949年,这是中国流行音乐产生和快速发展的第一段时期,主要以城市爱情歌曲和群众革命歌曲为代表。第二阶段是1949年至70年代末,群众革命歌曲主宰了这一时期大陆的流行音乐,而港台的流行音乐则在继承了城市爱情歌曲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当代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港台流行音乐以其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深刻影响了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而大陆的流行音乐在经历了最初的艰难之后,迅速涌现出许多着名的歌手和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大陆、港台的流行音乐整体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歌手繁多、题材多样。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大陆、港台的流行音乐逐渐走向融合,借助于新媒介,流行音乐涌现出了许多草根明星,同时,其商业属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日益彰显。回顾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最初对它的一系列论争,到正视它的存在,并对它进行积极地研究和探索,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在与社会外部因素的角力互动中曲折前行的。因其所独有的审美特质,以及它与社会生活和大众媒介的紧密联系,从美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是目前最主要的两个理论出发点。论文第二章主要从文化工业、文化产业、意识形态等理论和概念出发,分析流行音乐制作生产时的制约因素。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大陆唱片业在经历了最初短暂的辉煌之后,一直被盗版所困扰,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给予唱片业以致命地打击,唱片业的未来发展还是要努力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寻求突破。本章以1983至2008年央视春晚的流行音乐文本为例,阐释官方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正是借助于央视春晚的流行音乐完成了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形象的建构。在流行音乐的制作与生产中,明星的地位不可或缺,大众媒介在明星的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超级女声》节目的成功便证明了大众媒介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造星运动中的巨大作用。论文第三章从传播技术的媒介理论入手,探讨媒介和技术对流行音乐传播的影响。根据磁带、CD、MP3等流行音乐存储和播放技术的演变,可以看出每-种新出现的媒介都是对原有媒介固有缺陷的有益补充,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但增强了传播者的影响力,同时也提高了受众的创造性和生产力。目前,较为常见的流行音乐技术传播主要有以下类型:基于印刷技术的乐谱传播,基于电子技术的唱片、广播、电视传播和基于数字技术的网络传播。其中,电视媒介将流行音乐变为更加直观、视听一体的综合艺术,流行音乐文本所具有的多义性和商品性也使它深受广告的青睐,与此同时,它也受到消费主义和暴力、色情等不良倾向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网络媒介带给流行音乐传播领域许多前所未有的改变,目前,网络流行音乐一般主要以原创、翻唱、恶搞三种形式出现。其中,恶搞打破了传统语境中约定俗成的能指和所指的意义关联,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集体狂欢的娱乐方式。论文第四章主要探讨受众在对流行音乐文本进行解读、重构和生产的互动中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和变化。“以媒介为中心”和“以受众为中心”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两个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文化研究的视角将受众置于宏大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中去研究,更多得关注到了受众在媒介使用中的主动性,他们对媒介的使用主要基于获取信息、交往需要和情感需要三种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新媒介的不断涌现,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受众呈现出一些诸如更加分化、难以感知,接触媒介时间长、年龄跨度大等新的特点。在流行音乐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他们在与文本互动、协商的过程中参与意义的生产和重构。尤其在青少年受众那里,虽然最后难逃被商品经济和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命运,但他们通过对抗权威、突破禁忌、改编经典等手段积极地参与生产。“粉丝”所具有的群体性、主动参与性、辨识力等特点使他们成为流行音乐受众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是过度的消费者,市场话语在其中常常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们又是生产者,通过具有生产性的实践活动重新赋予流行音乐原初文本以新的意义。论文第五章从媒介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发展为切入点,阐述了信源、传播技巧、媒介技术、受众等因素对流行音乐传播效果的影响,认为媒介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媒介与受众协商的过程,效果产生于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流行音乐宏观传播效果的研究中,以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为例,阐释了流行音乐在支持强化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参与社会宏大叙事所发挥地巨大作用。流行音乐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性,使得许多媒介设置的议程成为流行音乐所吟唱的主题,而反过来,正是有了流行音乐的渲染,许多由媒介设置的议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突出和强化。“使用与满足”理论则主要从微观层面去考察传播效果,将受众看作是有着各种需求的个体,受众在演唱卡拉OK和泡吧时满足了各自社会交往、感情宣泄、消磨时间等不同的内在需求。工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消费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有着标准化和恶俗化倾向的音乐商品的今天,本文将流行音乐置于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借助现代传播学的理论视角,结合文化研究、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去思考和研究流行音乐如何在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中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寻求一条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有效传播和健康发展之路。

李剑[10](2012)在《21世纪中国网络流行音乐发展及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虽然现在二十一世纪巳过去了十个年头,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较上世纪发生了巨变,比如人们的穿着、交通出行方式、通信方式、休闲娱乐方式、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化等等。然而纵观发生这些变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达与普及。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上的便利,音乐也是如此。在上世纪,人们消费音乐需要通过电台、电视台或者通过唱片、磁带、cd等储存介质’但是当世纪初以mp3为代表的数字格式出现以及电脑再千家万户普及的时候,音乐变得唾手可得。而音乐在这种情况之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陆的流行音乐在上世纪末一直在走两条路:一是发展自己的;二是追寻模仿港台的。在今天来看,大陆的流行音乐照之港台流行音乐水平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大陆流行乐坛最近这十年涌现出的作品,其贡献最大的当属网络流行音乐。这些歌曲的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甚至已经成为了我国流行音乐的未来发展路径。可以说,大陆的原创音乐在技术、意识甚至艺术层面,在这十年,已经网络化、信息化了。这十年来的网络歌曲,有些火了,可以说是一夜蹿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股力量?而对于这些作品的评论经常呈现两极分化的势态:专家嗤之以鼻’百姓自娱自乐。又是哪些原因让以前的那些雅俗共赏的歌曲越来越少呢?如今的歌曲创作又呈现出了哪些不同于上世纪的手法?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要求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本文中,作者将会对这些问题一-列举分析。本文的将从近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网络流行音乐作品的音乐本体出发,融合时代特性的发展、大众审美品位的转型、科技之于艺术的冲击等方面,综合考量出二十一世纪己经过去的十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变化。也是一次从音乐分析开始至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的旅程。

二、北京通信有个活雷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通信有个活雷锋(论文提纲范文)

(1)笑的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春风飘扬“喜”从天降
第二章大媳妇的力量与风景
第三章暖和的小家家
第四章动荡年代的平安与幸福
第五章啊!北京
第六章患病见真情
第七章一曲温柔《乡恋》痴
第八章嘛事儿啊,他妹子
第九章大上海、《小街》、蓬拆拆
第十章火星、仙女、窑子货
第十一章只不过是想念你
第十二章一九八五年西柏林地平线上
第十三章洲际饭店梦幻曲
第十四章滚石击打爱情生猛
第十五章枪杀了也是爱了
第十六章离婚过堂
第十七章拳打脚踢目标清
第十八章为妇女出气“哈勒绍”
第十九章要不,你还是回去吧
第二十章快意咏新歌
第二十一章神秘的烤箱究竟要烤什么呢
第二十二章幸福总是携带着一点尴尬
第二十三章至人无梦
第二十四章神童现身满乾坤
第二十五章谁为这些无端被休的人妻洒泪立碑
第二十六章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二十七章玉堂春暖餐厅
第二十八章金丝雀与外语桥
第二十九章不哭

(2)雷锋精神在全民战“疫”中的生动体现和深刻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五大道德进步,建构中国“软实力”
用心涵养道德进步背后的“中国功夫”

(3)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1.俞思语
    2.钟鑫涛
    3.钟欣婷
    4.格瑞丝
    5.钟永胜
    6.高红
    7.俞亚洲任菲菲
    8.俞爷爷俞奶奶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1.2015年1月没怀上
    2.2015年2月没怀上
    3.2015年3月没怀上
    4.2015年4月没怀上
    5.2015年5月没怀上
    6.2015年6月没怀上
    7.2015年7月没怀上
    8.2015年8月没怀上
    9.2015年9月没怀上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4)冯小刚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简介
        1.3.1 研究概述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导演简述及研究的理论范畴
    2.1 导演简述
        2.1.1 冯小刚生平
        2.1.2 冯小刚电影创作简述
    2.2 研究的理论范畴
        2.2.1 现实主义简述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倾向”
        2.2.2 “现实主义倾向”、“现实性”和“现实感”
        2.2.3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简述及研究范畴
3 现实主义倾向的具体表现
    3.1 当代社会的现实批判和历史反思
        3.1.1 从《甲方乙方》到《私人订制》:从委婉含蓄到直接批判
        3.1.2 从《大碗》到《我不是潘金莲》:从消费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荒诞
        3.1.3 从《集结号》到《芳华》:从“英雄受委屈”到“好人没好报”
    3.2 都市生活里的爱情观念和家常伦理
        3.2.1 浪漫爱情观
        (1)《永失我爱》:感人肺腑的“乌托邦”
        (2)《不见不散》:同甘共苦的冤家爱情
        (3)《没完没了》:因“绑架”而来的爱情
        3.2.2 诚信爱情观
        (1)《非诚勿扰》:寻找诚心诚意的你
        (2)《非诚勿扰2》:“试婚”中考验诚信
        3.2.3 婚外恋话题
        (1)《一声叹息》:因救赎而回归家庭
        (2)《手机》:因“手机”而家破人散
    3.3 多重时空下的“人像”及人性探讨
        3.3.1 《夜宴》:欲望权利对人性的异化
        3.3.2 《一九四二》:天灾人祸对人性的异化
        3.3.3 《唐山大地震》:愧疚、愤恨化解于亲情
        3.3.4 《天下无贼》:感恩、正义开始于善良
4 现实主义倾向的表现手法
    4.1 创作方面
        4.1.1 关联法
        4.1.2 创新法
        4.1.3 衍生法
    4.2 作品方面
        4.2.1 吸引力策略
        4.2.2 类型策略
        4.2.3 母题策略
5 现实主义倾向的主要特征
    5.1 创作方面
        5.1.1 适应性:顺势而为
        5.1.2 目的性:顺心而为
    5.2 作品方面
        5.2.1 观赏性
        5.2.2 荒诞性
        5.2.3 批判性
        5.2.4 温情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网络歌曲的研究状况
        (二)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状况
        (三)关于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情况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歌曲的概念与特点
    一、网络歌曲的概念
    二、网络歌曲的主要类型
        (一)轻松搞笑类
        (二)讽刺现实类
        (三)平民情感类
    三、网络歌曲的特点
        (一)创作主体平民化和年轻化
        (二)创作内容的个私性和批判性
        (三)创作语言口语化和幽默化
        (四)传播过程快速性和互动性
第三章 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
        (一)调查概况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大学生对网络歌曲的接受情况
    二、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歌曲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关系
        (二)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特点
    三、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影响
        (一)网络歌曲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影响
        (二)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三)网络歌曲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
        (四)网络歌曲对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
        (五)网络歌曲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影响
第四章 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发挥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利用网络歌曲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
        (二)发挥网络歌曲中蕴含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二、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歌曲消极影响的抵抗力
        (一)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开展媒体素养教育
        (三)加强高校美育工作
    三、增强网络歌手创作的社会责任感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二)理性聚焦社会现实民生
        (三)重视大学生群体的被影响
    四、增强对网络歌曲的监管
        (一)重视网络歌曲的支持与引导
        (二)建立网络歌曲版权保护长效机制
        (三)强化网络歌曲的质量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个案访谈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发生发展与变迁的文化轨迹 第一节
    风从东南来:打破坚冰与文化思想的解放 第二节“西北风”与民族意象的弥散:传统回望与文化寻根 第三节
    个体追求与精神变异:都市吟唱与消费社会的崛起 第四节
    精神抽空与形式拼贴:新世纪流行歌曲的“唯美主义”与娱乐至死 第二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抒情主体与精神姿态的演变 第一节
    从“大我”、“小我”到“私语”:抒情主体与意象的演变 第二节
    从立志到励志:精神姿态的变化 第三节
    从乡土到城市:空间迁移与真情演绎 第三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发展 第一节
    类型发展 第二节
    意象演变 第三节
    曲式探索 第四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结构与审美张力 第一节
    现代与怀旧的审美张力 第二节
    世界与民族对话中的审美张力 第三节
    边缘与主流互动中的审美张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后记

(8)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从边缘到中心: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上海老歌”的出场与中国流行音乐萌芽
        一、上海老歌: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二、海派风情:肉眼看不到的现代化工程
        三、浅唱低吟:岂止怀了十里洋场的旧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与社会的互动
        一、半明半昧 1978-1985:邓丽君、李谷一、许冠杰
        二、全面发轫 1986-1988:西北风、苏芮、罗大佑
        三、从谷至峰 1989-1994:摇滚、卡拉 OK、94 新生代
        四、偶像时代 1995-2012:周杰伦、选秀、神曲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及其文化身份战略
        一、祛魅与赋魅:“流行音乐”界定与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特殊功能:解放文学的一种力量
        三、专供流行的“中国风”、“民族风”:一种文化身份战略
第二章 从艺术到技术: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物质技术的演进
        一、黑胶唱片和卡带时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二、CD 与数位下载并存时期:音乐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
        三、彩铃单曲时代:大众迎合论盛行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媒介的隐喻功能
        一、卡拉 OK:一种改变了亚洲夜晚的影子音乐
        二、MTV:把身体消费推向极致
        三、Ipod:作为艺术品潜入了大众日常生活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互动
        一、新闻报道的反智倾向:流行音乐流行的不是音乐
        二、选秀:布道场、名利场、公共领域的纠葛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中的“无法传播”现象
第三章 从先锋到媚俗:中国流行音乐意识形态策略及其解码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声音共同体的建构
        一、流行音乐意识形态性及其公共议程设置功能
        二、流行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三、苏皖民歌《茉莉花》兴盛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政治
    第二节 当代中国摇滚的意识形态角力
        一、崔健:19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标志人物
        二、汪峰: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摇滚歌手
        三、旭日阳刚:中国摇滚与社会的互动
    第三节 当代中国网络歌曲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一、网络歌曲:后工业背景下的城市民谣
        二、网络歌词:大众文化花园里“一条不要名分的蛇”
        三、“十大坏文本”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第四章 从同途到歧路: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与大众审美的崛起
        一、古典美学思想的突破: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
        二、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成因探寻
        三、西方审美情感范式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困境及其审美现代性实践
        一、深情冷眼: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后现代境遇
        二、“中国风”词作: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冲突的重要产物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合谋
        一、民歌流行化: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艺术自律: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基础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追求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四、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前当代时期
    一、前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1949年)
    二、前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二阶段(1949年—20世纪70年代末)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当代时期
    一、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二、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
    三、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
第三节 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论争和理论研究
    一、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三次论争
    二、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 第二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制作与生产研究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生产以及中国唱片业的发展
    一、流行音乐生产的相关理论
    二、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唱片业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生产的制约和影响
    一、意识形态与大众媒介
    二、意识形态与央视春晚
    三、流行音乐与央视春晚
第三节 明星经济中流行音乐明星的生产
    一、明星文化的变迁
    二、流行音乐明星与大众媒介
    三、明星制造的神话——以《超级女声》节目为例 第三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媒介研究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
    一、关于传播技术的媒介理论
    二、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
    三、流行音乐存储介质的演变
第二节 电视媒介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一、音乐电视与流行音乐
    二、电视广告与流行音乐
第三节 网络媒介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一、网络媒介的技术特点
    二、网络媒介与网络数字流行音乐发展现状
    三、网络流行音乐的出现及发展
    四、网络流行音乐的“恶搞”文化 第四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受众研究
第一节 受众理论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受众
    一、受众研究的理论传统
    二、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受众研究
    三、受众对媒介的需求
    四、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受众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节 青少年受众与摇滚乐
    一、抵抗是快感的源泉
    二、风格是生存的意义
    三、收编是命运的归宿
第三节 流行音乐传播中的“粉丝”
    一、“粉丝”的定义与特征
    二、作为市场的“粉丝”
    三、作为生产者的“粉丝” 第五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传播效果理论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
    一、媒介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
    二、影响流行音乐传播效果的因素
第二节 “议程设置”功能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作用
    一、“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二、“议程设置”功能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作用——以“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为例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
    二、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卡拉OK演唱者
    三、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泡吧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21世纪中国网络流行音乐发展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网络流行音乐崛起的背景
    一、电脑相关产品日趋丰富且价格不断下降
    二、宽带技术的推广和影响
    三、音乐相关产品与电脑音乐技术的革新
        (一) 更为便捷的随身音乐播放设备,
        (二) 音乐技术在数字世界的日新月异
        (三)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引起的flash热潮
第三章 中国网络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及案例分析
    一、雏形阶段
        (一) 音乐特征
        (二) 雪村和他的“音乐评书”
    二、发展阶段
        (一) 最受欢迎的老鼠和蝴蝶
        (二) 网络歌曲的拿来主义
        (三) 传销歌手刀郎
        (四) “凤凰”的传奇
    三、拓展阶段
        (一) 作品特征
        (二) 神曲的诞生
第四章 网络流行音乐审美分析
    一、网络歌曲的“恶趣味”分析
        (一) 创作者本身品位低下
        (二) 缺乏监管
        (三) 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
    二、网络流行音乐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 积极的社会影响
        (二) 消极的社会影响
        (三) 艺术性的缺失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北京通信有个活雷锋(论文参考文献)

  • [1]笑的风[J]. 王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2]雷锋精神在全民战“疫”中的生动体现和深刻启示[J]. 本刊编辑部,仇学平. 雷锋, 2020(05)
  • [3]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4]冯小刚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研究[D]. 王斌. 重庆大学, 2019(01)
  • [5]《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6]网络歌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 陈美如.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7]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D]. 曹桦. 暨南大学, 2015(06)
  • [8]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 周晓燕. 苏州大学, 2013(09)
  • [9]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D]. 任飞. 山东大学, 2012(05)
  • [10]21世纪中国网络流行音乐发展及案例研究[D]. 李剑. 沈阳师范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北京交通有个活雷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