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孔隙水压力场对地基沉降计算结果的影响

工地孔隙水压力场对地基沉降计算结果的影响

一、建筑场区孔隙水压力场对地基沉降计算结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雪[1](2021)在《滨海相分级加载下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沉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关于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的固结理论研究未考虑分级加载时应力随时间和深度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完善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附加应力的时空分布对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性状的影响,开展滨海地区筏板基础联合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固结沉降性状的研究。论文以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为研究对象,考虑碎石桩固结变形、不同桩体的涂抹效应和附加应力随深度与时间变化等因素,结合建筑荷载分级施加的工程状况,运用解析法,分别建立时间、空间和时空三种维度下附加应力不同分布的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结合工程算例,运用MATLAB对论文解进行编程运算,以不同加载历程、附加应力沿深度分布的三种模式和桩土模量比为基本变量,绘制出相应工况下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的整体平均固结度曲线,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表明:当荷载一次瞬时施加时,附加应力沿深度非均布的四种模式对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固结度的影响较明显;采用与工程实际更为接近的分级加载模式,结果发现不同加载历程对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影响较大;考虑分级加载时附加应力沿深度非均布的固结度曲线基本重合,表明附加应力沿深度分布模式的不同对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影响不大,从而可以将固结度计算公式简化,易于工程应用;CFG桩土模量比较小时,附加应力沿深度分布模式的不同导致地基的最终沉降结果有较大差异,但是当桩土模量比增大时,沉降差异逐渐减小,此时附加应力的分布对沉降的影响不明显。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未打穿的滨海相成层软土复合地基进行流固耦合分析,设置荷载随时间线性变化,考虑桩土差异沉降和单面排水条件,得到变荷载下未打穿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性状和沉降规律。通过理论推导和ABAQUS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研究滨海相分级加载下考虑附加应力时空效应的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的固结规律。根据论文的固结度计算式可预测组合桩型复合地基任意时刻的沉降变形,为沿海地区的工程沉降控制提供依据。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证明了本文解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了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

杨韬[2](2021)在《碎石桩群对冻土沼泽公路地基水热状况与变形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旨在探究高温冻土沼泽地区公路碎石桩群处理地基,在冻土退化过程中应力场、水分场以及温度场三者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析高温冻土退化地区碎石桩群对地基冻土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首先,以连续多孔介质假设为基础,基于Biot固结理论,分别以大应变假设及小应变假设为前提,推导两类应力场控制方程,结合考虑对流传热的三维非稳态传热方程,建立多物理场求解域统一的描述高温冻土物理场变化的水热力耦合模型控制方程。针对高温冻土刚度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的特点,对冻结部分应力场参数进一步细化,建立高温冻土应力-温度耦合损伤本构模型。考虑温度变化对高温冻土刚度及强度的劣化作用,以基于Weibull分布的统计损伤模型确立应力损伤因子,以温度对初始弹性模量所形成的衰减程度确定温度损伤因子,由复合损伤因子将两者进行耦合。通过冻结砂土以及冻结粉质黏土,分别验证了本构模型对应变软化型材料以及应变硬化型材料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推导两种应力损伤因子形状参数以及尺度参数的求解方法,以不同方法所得参数分别带入本构模型计算,所得结果对比实测应力应变曲线,对两者所得参数对本构模型最终预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半理论半拟合方法相较于全拟合方法具有一定优势。进而,通过对通用多物理场有限元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对水热力耦合模型进行数值实现。以控制围压室温度变化的恒定轴压三轴试验,对水热力耦合模型预测结果有效性进行验证。对比不同偏应力所形成不同程度轴向变形的三组试验结果,对模型应力场控制方程中大应变时,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必要性进行论证。通过模拟结果分析高温冻土融化固结这一过程中,水热力三场的相互作用;对三者动态平衡,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行论述。最后,通过前述水热力耦合模型,对G1211高速公路北安-黑河段孙吴县附近,一处旧路加宽工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实测沉降数据及地温数据对模拟结果有效性进行验证。以模拟结果对地基内部应力场、水分场及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讨论,对比未经碎石桩群处理地基的模拟结果,进一步论述碎石桩群对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地基各物理场的影响,依此对碎石桩群的作用机理进行阐述。通过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得出碎石桩群对高温多年冻土地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加速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提高地基整体性及刚度;加速初期高温多年冻土融化,且不会对地基温度场形成长久扰动。同时,从数值层面进行了论证,为其在多年冻土退化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冯双喜[3](2020)在《动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及沉降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全新的纵向立体化开发与利用阶段,工程安全和环境安全已经成为软黏土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要求。研究表明,软黏土的不良工程特性和复杂的建设环境是引发工程事故的关键所在,一旦出现严重的工程事故,将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周边环境和社会产生恶劣影响。在复杂的建设和服役环境中,软黏土承受动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动渗耦合)作用,其力学行为与单一动应力场和静应力场不同,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合理评价动渗耦合条件下软黏土的变形特性并开展软黏土沉降预测研究,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或者避免岩土及地下工程灾变的重要保障。以滨海软黏土为研究对象,软黏土变形为研究问题核心,从滨海软黏土基本工程特性出发,重点研究动渗耦合条件下软黏土变形规律,建立了动渗耦合作用下软黏土的本构关系,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动渗耦合条件下软黏土地基承受不同潮幅、交通荷载大小和反复水位周期等多因素耦合的沉降预测公式,并基于多因素耦合沉降预测公式和灰色预测理论开发了动渗耦合条件下软黏土地基沉降预测程序。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我国软黏土地基变形合理评价和有效控制方面的科技水平,为软黏土地区工程建设的安全预测、评判和正常工作提供科学计算方法和理论依据。首先,开展了滨海软黏土工程特性分析,从沉积历史、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室内外试验,对滨海软黏土工程特性进行了评价。重点分析了滨海软黏土的强度、渗透和变形特性,建立了滨海地区实用性参数指标关联关系。针对强度特性,重点分析了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深度、塑性指数等指标经验关系;针对渗透特性,研究了渗透系数与孔隙比、固结压力的相关性,分析了渗透系数各向异性系数变化规律;针对变形特性,重点分析了压缩指数、固结系数、固结比、次固结系数与基本物性指标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为动渗耦合条件下软黏土的力学响应分析提供数据参考。其次,开展动渗耦合的三轴试验,系统研究了渗透压、动应力比和循环次数对软黏土渗透和变形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静应力场和动渗耦合条件下软黏土的渗透特性,建立了在动渗耦合条件下渗透系数与渗透压、动应力比和循环次数的预测关系式。此外,对比分析了单一动应力场和动渗耦合条件下软黏土的滞回特性、动弹性模量和累积变形特性。提出了动渗耦合条件下动模量与循环次数的经验表达式,为动渗耦合条件下本构模型构建提供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动渗耦合条件下软黏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在临界状态理论和边界面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在边界面方程中考虑了先期固结压力与渗透系数关系,提出了一种广义的边界面方程,利用一致性条件获取了加载面的塑性模量,建立了动渗耦合条件下可综合反映软黏土累积变形、滞回特性和循环弱化特性的弹塑性本构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二次开发了UMAT子程序,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正确性。最后,选取承受交通荷载和反复水位变化的滨海地区典型软黏土路基工程,将动渗耦合弹塑性本构模型与ABAQUS数值软件结合,开展了现场监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重点研究了软黏土地基的中心沉降、分层沉降、路堤差异沉降、超静孔隙水压力等,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潮幅、交通荷载大小和反复水位周期等因素对软黏土地基中心沉降的影响,采用双曲线拟合方法建立了多因素耦合的沉降预测表达式。基于灰色理论和多因素耦合预测公式,采用Visual Basic(VB)开发了动渗耦合条件下软黏土沉降预测程序,实现了灰色预测、多因素耦合软黏土地基沉降预测功能,预测误差控制在5%范围内,实现了沉降精准预测目标。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滨海地区类似软黏土路基工程,为动渗耦合条件下软黏土沉降变形精准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李禄禄[4](2020)在《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是将传统的布袋注浆桩与高聚物浆液结合,而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加固既有建筑物软弱地基加固的新工艺,由于其具有施工速度快、加固效果好、无水反应、施工扰动小等特点,对水敏感较强的土质地基的加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施工工艺,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技术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如成桩机理、施工工艺、成桩规律、挤土效应以及加固效果等。因此,为提升对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技术相关科学问题的认识,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比试验,对布袋材质、注浆管的形式及出浆口位置进行筛选,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的施工工艺。(2)通过成桩模型试验,研究了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在不同性质、不同密度及不同分层土体中的成桩规律,对成桩过程、桩体密度分布规律、不同密度土体中成桩规律和加固效果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3)基于淤泥质土的模型成桩试验,以及成桩后的单桩载荷试验,研究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的成桩挤土效应,对挤土压力变化规律、挤土效应影响范围、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和单桩竖向承载力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4)基于ABAQUS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对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的加固效果进行数值模拟,进一步对高聚物布袋桩加固含软弱和硬质夹层土体、饱和淤泥质土体后地基沉降量变化情况、加固机理、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和桩身变形量等进行了研究。

钟宣[5](2020)在《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各类工程的兴建,已不可避免的选择在岩溶地区兴建工程,而各种不良地质问题也伴随而来。CFG桩复合地基技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地基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岩溶地区应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虽有,但在岩溶场地应用稳定性评价方面还是十分的缺乏。除此之外,在承载力和沉降变形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于沉降变形的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通过阅览文献资料,结合桂林地区实际工程案例为基础,对CFG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原有的地质资料和理论基础上对桂林岩溶地区地基稳定性的研究和不良地质作用的实际情况做了详细地分析、总结,并对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就此,也获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在类似工程上提供一些参考价值:(1)对CFG桩复合地基三种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2)分析两种典型的沉降量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修正公式;(3)总结了稳定因素对覆盖岩溶临空面及桩端溶洞顶板稳定性的影响;总结了从定性到定量覆盖岩溶临空面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从定性到半定量再到定量溶洞顶板稳定性的评价方法;(4)对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在稳定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5)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三种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和简明性进行综合考虑,推荐采用规范法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更为适用;通过静载荷试验沉降量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修正公式计算结果相对规范法更加优越,验证了修正公式的可行性,可用于工程实践中。(6)CFG桩复合地基与桩基础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当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对岩溶地基进行处理时,不仅在承载力和沉降变形方面能够更好的满足设计要求,采用复打措施也保证了稳定性,同时,突出了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优越性。

庞振飞[6](2020)在《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根据工程地质的不同,不良地基往往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固结土,对建筑物危害性极大。将素土挤密桩和CFG桩结合起来,既能消除黄土湿陷性又能极大地提高地基承载力。但关于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不够完善,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研究。本文依托张家口桥东区某小区地基处理工程项目,结合工程的勘察报告,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综合设计方案、施工现场的情况及处理措施,采取室内土工试验、现场原位测试、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黄土的物理指标与湿陷性的关系,对湿陷性黄土区的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类似地基处理工程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本文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讨论了素土挤密桩的加固机理和设计要求,认为素土挤密桩仅能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无法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总结了CFG桩的加固机理和承载变形理论。(2)详细介绍了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实例、优化措施及设计计算过程;通过对土样的土工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黄土的分布深度、含水率、干密度、孔隙比、压缩模量和塑性指数等物理指标与黄土湿陷性的相关关系。(3)通过钻探取土湿陷性试验,发现素土挤密桩能很好地消除黄土的湿陷性;通过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发现素土挤密桩处理后土体更加密实,地基承载力有所提高;结合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复合地基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桩身完整性检测试验的结果,表明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效果良好,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且形成的CFG桩桩身效果良好。(4)结合实际工程,利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特性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素土挤密桩+单一CFG桩复合地基和素土挤密桩+长短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规律,总结了CFG桩桩身受力位移特性。

李宝成[7](2020)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软土地基长期变形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场在建设过程中对机场地基的稳定性非常重视,地基的工后沉降以及不均匀沉降过大都会导致机场跑道的开裂,道面凹凸不平等危害。在机场道面施工之前对地基的长期沉降预测是机场建设一项重要的工作。以成都新机场为研究的工程依托,在工程监测资料和室内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对地基沉降机理、沉降规律、沉降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用次固结沉降模型、曲线拟合法以及数值计算法对机场的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将数值计算法与曲线拟合法、次固结沉降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场地软土分布广泛且不均匀,由于机场工后沉降主要是软土的次固结沉降所引起,所以对机场软土进行以下研究:1、对机场的地形地质做了详细的总结,并对地下水位,软土分布,软土的成因以及软土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做了系统的概括。对场地的软土特性,地基处理方式以及监测情况做了详细的说明。然后结合监测数据研究软土地基的沉降机理,影响沉降的因素等进行分析,发现上覆荷载的大小以及施加荷载的速度对软土地基沉降影响较大。其他还有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以及应力路径等对软土沉降都有影响。2、对机场地基软土进行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用运Cassagrande法得出软土的先期固结压力约100Kpa,并求得软土的超固结强度OCR为1.13,土体为超固结土。并作出各试样在分级加载下的e~lgt曲线,根据曲线划分主次固结时间点在100min左右。根据本次试验得出次固结系数?C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最后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3、对次固结沉降计算模型进行分析说明,并且用研究较成熟的Buisuman模型计算机场地基监测点的次固结沉降量。对于不能用运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模型进行原因分析说明。其次用曲线拟合法包括双曲线法,Asaoka法以及星野法对机场沉降曲线进行拟合,然后预测其30年的工后沉降量,通过对比结果发现双曲线法的误差小,预测值较为可靠。4、用运plaxis数值计算软件对机场地基剖面进行数值计算,模型中模拟了各种地基处理方式,添加的地下水位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施工顺序与实际施工接近。计算得到的沉降曲线与实际的监测曲线相互拟合,然后进行工后沉降的预测,结果与次固结沉降模型、曲线拟合法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数值计算的值与次固结沉降模型的计算值普遍大于曲线拟合的预测值。

郭尤林[8](2019)在《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的桩体复合地基型式,由“固体”与“散体”构成的上下同轴串联桩体,其中“固体”为2种不同刚度的粘结性材料构成,分别为素混凝土与浆固碎石,“散体”为碎石散体材料。在上部荷载的作用下,该新型复合地基型式克服了散体材料桩强度低且在土层性质较差时,桩体侧向鼓胀变形较大甚至破坏土体结构的缺陷。此外,三种不同刚度组成的上下同轴串联式组合桩体可有效的将荷载传递至更深广的土体中,提高了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小了地基沉降变形。当前,随着组合型复合地基概念的进一步拓宽,衍生出多种组合型桩体复合地基模型,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散体材料的承载能力,且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然而,对实散体组合桩复合地基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实散体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荷载传递机制及受力变形计算理论研究还处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178)“交通移动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受力变形分析方法研究”,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对柔性基础下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组成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力学特性,并对软土地基土进行了工程应用评价;基于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破坏失稳的特征,在桩体组成材料受力变形特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并介绍了串联式组合桩的结构组成与结构特点,进而开展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研究。其次,分析了桩体复合地基的桩体荷载传递机理与桩土体系荷载传递机理,并基于自主研发的分级加载系统与压力测试方法,揭示了不同桩段长度比条件下串联式组合桩的荷载机理,建立了串联式组合桩的力学计算模型与微分控制方程,阐明了其受力变形不仅与桩体构成材料及规格相关,而且与其赋存的工程地质条件相关,主要影响因素是褥垫层参数、桩段参数、桩径、桩间距以及土模量参数等。在分析复合地基受力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刚度桩体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沉降变形计算方法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提出了不同刚度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基于滑块破坏理论,采用计算深基础承载力Meyerhof法,建立了2种串联式组合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并通过随机优化算法确定临界滑动面,提出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力学变形机理,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加固区的沉降变形分为三个区段,并分别提出了各区段桩体与土体沉降变形计算模型,进而基于圆孔扩张理论论建立了考虑桩土滑移与桩体鼓胀变形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中6个参数的确定方法。同时,为考虑桩体鼓胀变形引起的桩周侧向约束力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基于改进的应变楔理论,提出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确定了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中3个参数的取值方法与原则。并依托工程实例,对2种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考虑滑移和鼓胀变形的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结果偏大,但计算参数获取直接且设计偏于保守,而基于改进应变楔模型的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更能反映工程实际,但存在获取计算参数的不确定性。再次,基于串联式组合桩各桩段构成材料的物理特性,结合离散-连续耦合理论,视串联式组合桩中碎石桩段为离散元实体结构,在离散元实体结构周围区域采用连续实体结构,即视浆固碎石桩段与混凝土桩段为连续元实体结构,建立离散-连续(FLAC-PFC)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褥垫层参数、混凝土桩段参数、浆固碎石桩段参数、碎石桩段参数、桩身直径、桩间距以及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为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最后,依托新建赣州至深圳客运专线某车站软土路基工程,基于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技术标准,提出了按工后沉降变形控制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设计原则,给出了确定串联式组合桩的桩长、桩径、桩间距以及布桩形式的方法,进而结合本文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计算理论,对比分析了同设计参数的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验证了承载力及沉降变形计算理论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实现了采用串联式组合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设计理念。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拓展了复合地基工程实践领域,丰富了组合型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理论,为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启塬[9](2019)在《大型堆山工程地基优化设计与变形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绿色可持续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利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堆山造景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采取的主要措施。高应力大面积的工程堆载对地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许多类似工程出现问题甚至工程灾害多是地基设计不当导致。同时,该类工程又不具备高填方路基、形状规则的建筑物实体等应力简单、受力均匀的特点,并且在城市这种复杂构筑物密集的环境中设计范围局限性较大。因此研究如何合理布局,优化地基处理方案和探求多级应力加载条件下的地基沉降变形特性,对避免和消除差异沉降引起的不良后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河北省邢台市百旺山生态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现场试验效果检测和地基的变形特性研究等研究方法,揭示了该工程对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优化了该类工程的地基处理设计思路并进行了现场试验验证,最后结合室内试验提出了考虑复杂应力加载历史影响下的地基沉降计算公式。为科学、合理设计该类工程的地基加固方式和沉降预测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以下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1)通过三维/二维建模有限元分析,对堆建的高度效应和引起的周围建筑及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度效应存在“突变、跃迁”现象。当堆建高度大于42 m时,山体对周围环境的位移应力影响发生突增。整个工程对地基的应力位移影响存在明显的分区行为,对不同应力区采取差别化的地基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地基处理的经济成本和消除引起的差异沉降。(2)对优化后的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包括超孔隙水压力、地基强度等方面的现场试验效果检测。检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地基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加快在高应力水平堆载工况下土体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消散程度达到80%仅需要2 h左右。对地基承载力的提高幅度达到1.8倍以上,完全满足工程前期的强度要求。(3)针对不同应力水平下土体压缩模量并非恒定不变的情况,且该工程逐级加载的荷载特点,对Janbu公式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引入了考虑应力影响的参数,根据不同土性对其参数进行了相应调整。并结合复合地基模量法提出了一种考虑应力影响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最后提出了该类堆建工程的主固结沉降预测方法,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后,效果较好。

庞冰[10](2019)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市水资源与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增强城市自身的雨水消纳功能,加快解决城市雨季的内涝问题刻不容缓。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结合含地下水的非饱和地基土算例,研究降雨入渗过程对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的影响。首先,对降雨入渗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了降雨入渗对土层力学参数的影响,系统分析了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对比了渗井原理和散体材料桩渗水的相似之处。结合土力学经典的理论公式,在降雨条件下对天然地基和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降雨后土体回弹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容重的改变对地基的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降雨入渗后,地下水位将升高,地下水位以上的土体竖向有效应力增大,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体竖向有效应力减小。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能显着降低地基沉降量,提高地基承载力。其次,采用ABAQUS软件对算例进行流固耦合作用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降雨时刻的位移场、应力场、孔压场和渗流场。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由于考虑了降雨前后多参数的耦合作用,对土体的应力分布及沉降的模拟结果比理论计算更精确,更符合实际情况。由渗流场可知,降雨入渗后复合地基周围的雨水向渗透系数大的桩体汇聚,桩体的存在加快了雨水的入渗速度,并通过桩体导入到更深的土层中。由地基土体孔压场的分布,通过计算可知,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能显着提高雨水的入渗量,可以有效地将较多的雨水导入到更深的土层中,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最后,对待建工程开展模拟分析,验算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和导水的双重作用,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二、建筑场区孔隙水压力场对地基沉降计算结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场区孔隙水压力场对地基沉降计算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滨海相分级加载下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沉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滨海相软土的性质及地基处理
        1.2.1 滨海相软土的概念及特点
        1.2.2 软土地基处理
    1.3 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3.1 复合地基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1.3.2 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3.3 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3.4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4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变形研究现状
        1.4.1 半理论半经验法研究现状
        1.4.2 数值解法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下的固结解答
    2.1 概述
    2.2 时间维度下的固结模型与基本假定
        2.2.1 固结模型
        2.2.2 基本假定
    2.3 固结理论推导
        2.3.1 固结控制方程的建立
        2.3.2 方程求解
        2.3.3 整体平均固结度解答
        2.3.4 解的退化
        2.3.5 固结性状分析
    2.4 空间维度下初始孔压非均布固结解
        2.4.1 概述
        2.4.2 固结理论推导
        2.4.3 算例验证
    2.5 用固结度预测地基沉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空维度下的固结解答
    3.1 概述
    3.2 时空维度下的固结模型与基本假定
        3.2.1 固结模型
        3.2.2 基本假设
    3.3 固结理论推导
        3.3.1 固结控制方程的建立
        3.3.2 方程求解
        3.3.3 分级加载下复合地基平均固结度解答
        3.3.4 两级加载下复合地基平均固结度解答
        3.3.5 解的退化
    3.4 固结性状分析及解的验证
        3.4.1 固结度相关参数分析
        3.4.2 解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附加应力时空效应的固结解
    4.1 概述
    4.2 固结理论推导
        4.2.1 固结控制方程的建立
        4.2.2 方程的求解
    4.3 整体平均固结度解答
    4.4 算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筏板基础下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流固耦合分析
    5.1 引言
    5.2 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均质复合地基有限元模拟
        5.2.1 基本假设
        5.2.2 模型单元的选取
        5.2.3 网格划分和材料属性
        5.2.4 载荷设置和边界条件
        5.2.5 固结性状分析
    5.3 未打穿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模拟
        5.3.1 引言
        5.3.2 模型的建立
        5.3.3 模型参数和接触设置
        5.3.4 载荷和边界条件
        5.3.5 分析步
        5.3.6 超孔隙水压模拟结果
        5.3.7 固结变形有限元结果
        5.3.8 沉降影响参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碎石桩群对冻土沼泽公路地基水热状况与变形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冻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2.2 水热力耦合模型研究现状
        1.2.3 冻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水热力耦合模型控制方程
    2.1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2.1.1 小应变应力场控制方程
        2.1.2 大应变应力场控制方程
        2.1.3 水分场控制方程
    2.2 温度场控制方程
    2.3 控制方程耦合节点
    2.4 本章小结
3 水热力耦合模型参数及求解方法
    3.1 应力场参数及求解方法
        3.1.1 应力-温度耦合损伤本构模型推导
        3.1.2 本构模型参数求解
        3.1.3 本构模型试验验证
        3.1.4 本构模型讨论分析
    3.2 水分场、温度场参数及求解方法
        3.2.1 水分场参数及求解方法
        3.2.2 温度场参数及求解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水热力耦合模型室内试验验证
    4.1 试验概况
        4.1.1 参数确定试验
        4.1.2 模型验证试验
    4.2 模型验证
        4.2.1 模型概述
        4.2.2 模型参数
        4.2.3 试验结果及模型验证
    4.3 高温冻土融化固结过程水热力耦合分析
        4.3.1 应力场与水分场相互作用
        4.3.2 应力场与温度场相互作用
        4.3.3 温度场与水分场相互作用
    4.4 本章小结
5 碎石桩群处理冻土地基模拟验证分析
    5.1 工程及试验区概况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区域气候概况
        5.1.3 工程地质及测孔布置
    5.2 数值模拟模型概况
        5.2.1 模型基本假设
        5.2.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5.2.3 边界条件
        5.2.4 初始条件
        5.2.5 物理场参数
    5.3 模拟结果验证
        5.3.1 应力场验证
        5.3.2 温度场验证
    5.4 模拟结果分析
        5.4.1 应力场分析
        5.4.2 温度场分析
    5.5 碎石桩群作用分析
        5.5.1 碎石桩群对应力场作用
        5.5.2 碎石桩群对水分场作用
        5.5.3 碎石桩群对温度场作用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动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及沉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黏土动力特性与渗透特性
        1.2.2 多场耦合下软黏土变形特性
        1.2.3 软黏土本构模型
        1.2.4 软黏土沉降预测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4.1 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滨海软黏土工程特性试验分析
    2.1 概述
    2.2 基本物理特性
        2.2.1 沉积历史
        2.2.2 矿物成分
        2.2.3 微观结构特征
    2.3 软黏土强度特性
    2.4 软黏土渗透特性
    2.5 软黏土变形特性
        2.5.1 压缩指标
        2.5.2 固有压缩曲线和沉积压缩曲线
        2.5.3 固结系数
        2.5.4 超固结比
        2.5.5 次固结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渗流作用的软黏土动力变形与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案
        3.2.1 试验土样
        3.2.2 试验仪器和步骤
        3.2.3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动渗耦合作用下软黏土渗透特性
        3.3.2 动渗耦合作用下软黏土动力变形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渗耦合作用下软黏土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4.1 概述
    4.2 本构模型建立
        4.2.1 弹性应变增量
        4.2.2 正常固结线和临界状态线
        4.2.3 边界面方程
        4.2.4 硬化规律与一致性条件
    4.3 模型参数确定
    4.4 模型UMAT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渗耦合作用下软黏土地基沉降预测数值模拟研究
    5.1 概述
    5.2 动渗耦合作用下软黏土地基沉降现场试验分析
        5.2.1 工程概况
        5.2.2 现场监测布置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动渗耦合作用软黏土地基沉降数值模拟分析
        5.3.1 模型建立
        5.3.2 数值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
        5.3.3 影响因素分析
        5.3.4 沉降预测方法对比分析
        5.3.5 多因素耦合沉降预测公式建立
    5.4 动渗耦合条件下软黏土沉降预测程序设计
        5.4.1 界面设计
        5.4.2 程序调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程序
    附录 A:动渗耦合作用下软黏土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附录 B:考虑动荷载与渗流多影响因素的软黏土地基变形预测模型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2.1 扩大基础法
        1.2.2 锚杆静压桩法
        1.2.3 树根桩法
        1.2.4 坑式静压桩法
        1.2.5 注浆加固法
        1.2.6 石灰桩法
    1.3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研究现状
        1.3.1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技术研究现状
        1.3.2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理论研究现状
        1.3.3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与施工工艺
    2.1 成桩机理
        2.1.1 基本方程
        2.1.2 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弹塑性解
        2.1.3 算例
    2.2 施工工艺
        2.2.1 成桩材料
        2.2.2 施工设备
        2.2.3 施工工艺
    2.3 本章小结
3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规律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成桩过程分析
        3.3.2 桩体密度分布规律
        3.3.3 不同密度土体中的成桩规律
        3.3.4 含软弱夹层土体中的成桩规律
        3.3.5 含硬质夹层土体中的成桩规律
        3.3.6 加固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挤土效应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案
    4.3 试验过程
    4.4 试验仪器
    4.5 加固饱和淤泥质软土挤土效应分析
        4.5.1 成桩效果
        4.5.2 挤土压力变化规律
        4.5.3 水平向土压力变化规律
        4.5.4 挤土效应影响范围
        4.5.5 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4.5.6 成桩方式对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4.5.7 单桩竖向承载力
    4.6 加固非饱和粉土挤土效应分析
        4.6.1 成桩效果
        4.6.2 水平向土压力变化规律
        4.6.3 挤土效应影响范围
        4.6.4 单桩竖向承载力
    4.7 本章小结
5.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5.1 概述
    5.2 加固不同分层土体效果的数值模拟
        5.2.1 基本假定
        5.2.2 模型的建立
        5.2.3 加固含软弱夹层土体效果分析
        5.2.4 加固含硬质夹层土体效果分析
    5.3 加固饱和淤泥质软土效果的数值模拟
        5.3.1 基本假定
        5.3.2 模型的建立
        5.3.3 加固饱和淤泥质软土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岩溶的分布
        1.1.2 岩溶地区工程隐患
    1.2 复合地基的概述
    1.3 CFG桩复合地基
        1.3.1 CFG桩复合地基概述
        1.3.2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
    1.4 CFG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4.1 理论分析研究现状
        1.4.2 试验研究现状
        1.4.3 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桂林岩溶地区工程性质分析
    2.1 桂林市自然地理概况
    2.2 桂林地区岩溶发育基本特征
    2.3 桂林地区岩溶地基不良地质现象
        2.3.1 溶洞
        2.3.2 土洞
        2.3.3 岩溶塌陷
        2.3.4 红粘土软弱下卧层
        2.3.5 基岩面起伏(溶槽、溶沟)
    2.4 桂林岩溶区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FG桩复合地基理论分析
    3.1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3.1.1 置换作用
        3.1.2 排水固结作用
        3.1.3 振动挤密作用
        3.1.4 桩土约束作用
        3.1.5 褥垫层的作用
    3.2 CFG桩复合地基的强度计算
        3.2.1 概述
        3.2.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3.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3.3 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计算
        3.3.1 概述
        3.3.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经验方法
        3.3.3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溶地区地基稳定性分析
    4.1 岩溶地区复合地基稳定性
        4.1.1 覆盖岩溶临空面的稳定性问题
        4.1.2 桩端下溶洞顶板的稳定性问题
    4.2 岩溶地区复合地基稳定性因素分析
        4.2.1 溶洞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4.2.2 土洞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4.2.3 红粘土软弱下卧层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4.3 岩溶区复合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4.3.1 复合地基覆盖岩溶临空面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4.3.2 复合地基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4.4 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对比分析
        4.4.1 桩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4.4.2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及现场试验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地质条件
    5.3 CFG桩复合地基低应变动力检测
    5.4 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5.4.1 试验目的
        5.4.2 CFG单桩静载荷试验及分析
        5.4.3 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及分析
    5.5 CFG桩复合地基强度及变形计算
        5.5.1 对工程案例进行承载力计算
        5.5.2 对工程案例进行沉降变形计算
        5.5.3 CFG桩复合地基几种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5.6 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的对比分析
        5.6.1 受力情况对比分析
        5.6.2 上部荷载传递路径对比分析
        5.6.3 施工工艺对比分析
        5.6.4 经济性对比分析
        5.6.5 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湿陷性黄土区地基研究现状
        1.2.1 黄土的湿陷性机理假说
        1.2.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3 湿陷性黄土地基检测试验研究现状
        1.2.4 湿陷性黄土地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理论
    2.1 复合地基简介
        2.1.1 复合地基的定义
        2.1.2 复合地基的布桩形式及面积置换率
        2.1.3 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
        2.1.4 复合地基的复合压缩模量及计算方法
    2.2 素土挤密桩概述
        2.2.1 素土挤密桩加固机理
        2.2.2 素土挤密桩的设计
        2.2.3 素土挤密桩地基承载力讨论
    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理论
        2.3.1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3.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2.3.3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陷性黄土区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地质条件
        3.1.2 水文地质条件
    3.2 黄土物理指标和湿陷性的相关性分析
    3.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设计方案
        3.3.1 设计原则与设计要求
        3.3.2 3#地下车库地基处理
        3.3.3 6#住宅楼地基处理
        3.3.4 7#住宅楼地基处理
        3.3.5 试验检测要求
        3.3.6 施工要求
    3.4 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
        3.4.1 6#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3.4.2 6#楼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3.4.3 6#楼压缩模量计算
        3.4.4 7#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3.4.5 7#楼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3.4.6 7#楼压缩模量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检测试验分析
    4.1 素土挤密桩检测试验
        4.1.1 钻探取土湿陷性试验
        4.1.2 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4.2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试验
        4.2.1 检测目的、仪器设备、方法和标准
        4.2.2 地基检测相关参数、平面布置图和地层剖面图
        4.2.3 单桩静载检测试验数据分析
    4.3 复合地基竖向抗压静载检测试验
        4.3.1 检测目的、仪器设备、方法和标准
        4.3.2 复合地基检测相关参数
        4.3.3 复合地基静载检测试验数据分析
    4.4 桩身完整性检测试验
        4.4.1 测试目的、设备、方法和标准
        4.4.2 桩身完整性分类及影响因素
        4.4.3 测试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及承载变形特性分析
    5.1 Midas GTS NX软件简介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5.2.2 定义材料及属性
        5.2.3 以工程实例6#楼复合地基为基础的模型
        5.2.4 以工程实例7#楼复合地基为基础的模型
    5.3 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分析
        5.3.1 6#楼地基模型施工过程变形特性分析
        5.3.2 6#楼地基模型四种工况地基变形特性分析
        5.3.3 7#楼地基简化模型七种工况地基变形特性分析
        5.3.4 复合地基荷载板抗压静载试验模拟分析
    5.4 CFG桩桩身受力位移特性分析
        5.4.1 CFG桩桩身受力特性分析
        5.4.2 CFG桩与地基相对位移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软土地基长期变形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地基沉降研究现状
        1.2.1 地基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1.2.2 软土地基长期沉降预测研究现状
    1.3 长期沉降影响因素
        1.3.1 软土性质影响
        1.3.2 填筑高度以及填筑速度对长期沉降的影响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场区概况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规模
        2.1.2 工程地理位置
    2.2 自然地理、水文及气候条件
        2.2.1 交通概况
        2.2.2 气象特征
        2.2.3 水文特征
    2.3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3.1 构造特征
        2.3.2 研究区地质构造
        2.3.3 地质灾害环境
        2.3.4 场区地形地貌特征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特征
        2.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2.5 研究区软弱土分布及对地基影响评价
        2.5.1 软弱土的类型
        2.5.2 软弱土的分布特征
        2.5.3 软弱土成因分析
        2.5.4 软弱土对地基的影响评价
第三章 地基变形监测资料分析
    3.1 场区地基处理方式概况
    3.2 场区监测内容及目的
        3.2.1 监测点的布置
        3.2.2 监测周期及频率
    3.3 软土地基沉降监测数据分析
        3.3.1 软土地基沉降监测结果及结果分析
        3.3.2 软土地基分层沉降结果分析
        3.3.3 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3.3.4 软土地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软土地基次固结沉降和预测模型研究
    4.1 软土沉降变形机理研究
        4.1.1 瞬时沉降
        4.1.2 主固结沉降
        4.1.3 次固结沉降
        4.1.4 软土的主次固结划分
        4.1.5 次固结沉降对工程的影响
    4.2 机场地基软土次固结试验研究
        4.2.1 试验原理和目的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验步骤
        4.2.4 试验数据处理
        4.2.5 试验结果分析
    4.3 软土次固结沉降预测模型研究
        4.3.1 改良的Buisuman模型
        4.3.2 次固结的双曲线模型
    4.4 软土地基沉降曲线拟合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4.4.1 双曲线法
        4.4.2 Asaoka法
        4.4.3 星野法
        4.4.4 各种曲线拟合结果的相互比较分析
第五章 软土地基沉降有限元数值预测分析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2 计算模型
        5.2.1 软土模型
        5.2.2 软土模型参数
        5.2.3 软土蠕变模型(时间相关行为)
        5.2.4 土体硬化模型(各项同性)
        5.2.5 土体硬化模型的双曲线近似
    5.3 参数的确定
    5.4 计算结果分析
        5.4.1 计算过程说明
        5.4.2 数值计算结果及云图
    5.5 各种预测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复合地基概述
        1.1.1 复合地基的概念
        1.1.2 复合地基的分类
        1.1.3 复合地基的特点
    1.2 组合型复合地基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1.2.1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1.2.2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1.3 组合型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3.1 组合型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现状
        1.3.2 组合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3 组合型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4 组合型复合地基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结构及其工程特性
    2.1 概述
    2.2 复合地基组成材料的工程特性
        2.2.1 基体材料的工程特性
        2.2.2 增强体的工程特性
    2.3 串联式组合桩的组成及其结构设计
        2.3.1 设计背景与启发
        2.3.2 桩体结构设计
    2.4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施工技术与方法
        2.4.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4.2 成桩工艺及施工参数
        2.4.3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
    3.1 概述
    3.2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
        3.2.1 桩体荷载传递机理
        3.2.2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机理
        3.2.3 串联式组合桩荷载传递机理
    3.3 串联式组合桩的力学模型
        3.3.1 基本假定
        3.3.2 荷载传递函数
        3.3.3 力学计算模型
        3.3.4 微分控制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3.4 影响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主要受力变形的因素
    本章小结
第4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受力变形分析
    4.1 概述
    4.2 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的基本方法
        4.2.1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基本方法
        4.2.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基本方法
    4.3 基于滑块破坏理论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4.3.1 滑块平衡法原理
        4.3.2 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
        4.3.3 极限承载力计算
    4.4 考虑滑移与鼓胀变形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4.1 沉降计算模型
        4.4.2 加固区土层压缩变形量计算
        4.4.3 下卧层土层压缩量计算
        4.4.4 确定相关计算参数的方法
    4.5 基于改进应变楔模型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5.1 应变楔模型
        4.5.2 沉降变形计算
        4.5.3 相关参数的取值
    4.6 计算实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参数敏感性分析
    5.1 概述
    5.2 离散-连续耦合理论
        5.2.1 离散颗粒与连续单元的接触传递作用
        5.2.2 离散颗粒与连续单元的耦合计算理论
    5.3 PFC-FLAC耦合数值计算模型
        5.3.1 数值计算模型
        5.3.2 本构模型
        5.3.3 计算参数
        5.3.4 数值模拟软件的耦合计算实现
        5.3.5 数值计算模型可靠性验证
    5.4 褥垫层参数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4.1 褥垫层厚度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4.2 褥垫层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5 桩段参数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5.1 桩段长度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5.2 桩段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6 桩直径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7 桩间距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8 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8.1 加固层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8.2 下卧层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6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设计与工程应用研究
    6.1 概述
    6.2 工程基本概况
        6.2.1 项目概况
        6.2.2 工程地质条件
        6.2.3 水文地质条件
    6.3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案
        6.3.1 设计原则
        6.3.2 技术标准
        6.3.3 设计参数
    6.4 现场试验
        6.4.1 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
        6.4.2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
    6.5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9)大型堆山工程地基优化设计与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型堆山工程地基处理
        1.2.2 大型堆山工程地基沉降变形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工程地理位置及概况
    2.2 工程地质概况
    2.3 工程水文地质概况
        2.3.1 地表水
        2.3.2 地下水
第三章 山体高度及地基优化设计
    3.1 分析方法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3.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
        3.2.3 三维模型的网格划分
    3.3 计算参数及本构关系
        3.3.1 山体的计算参数
        3.3.2 土的计算参数
        3.3.3 地基计算参数
        3.3.4 本构关系及基本假定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3.4.1 天然地基情况下的应力位移
        3.4.2 复合地基处理下的应力位移
    3.5 山体高度优化设计
        3.5.1 不同山体高度对地下管廊的应力影响
        3.5.2 不同山体高度对地下车库的应力影响
        3.5.3 不同山体高度对水库的位移影响
    3.6 地基处理优化设计
        3.6.1 计算云图矢量化
        3.6.2 分区边界划分
        3.6.3 地基处理设计方案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试验效果检测
    4.1 地基检测主要内容
    4.2 超孔隙水压力测试试验
        4.2.1 试验仪器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验方法及过程
        4.2.4 试验结果
    4.3 夯沉量监测
        4.3.1 第一遍夯击
        4.3.2 第二遍夯击
    4.4 地基强度效果检验
        4.4.1 平板载荷试验
        4.4.2 标准贯入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应力水平变化的地基沉降计算
    5.1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
        5.1.1 应力修正法
        5.1.2 桩身压缩模量法
        5.1.3 复合模量法
        5.1.4 地基沉降方法在堆山工程中的比较
    5.2 修正Janbu公式
        5.2.1 Janbu公式
        5.2.2 考虑应力水平影响的Janbu公式
    5.3 试验对比验证及参数的确定
        5.3.1 常规固结试验
        5.3.2 试验结果及参数确定
    5.4 堆山工程地基沉降计算
        5.4.1 地基模量随堆载水平的变化规律
        5.4.2 堆山过程施工全周期地基沉降预测
        5.4.3 实测数据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
    1.3 地层蓄水研究现状
    1.4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特性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降雨入渗理论分析
    2.1 非饱和地基土降雨入渗分析
        2.1.1 降雨渗流理论
        2.1.2 降雨入渗对土体回弹模量的影响
        2.1.3 降雨入渗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2.1.4 降雨入渗对土体容重的影响
    2.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3 渗井原理
    2.4 降雨入渗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2.5 降雨入渗对沉降的影响
        2.5.1 天然地基的沉降
        2.5.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沉降
        2.5.3 结果分析
    2.6 降雨入渗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2.6.1 天然地基的的承载力
        2.6.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2.6.3 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降雨入渗模拟分析
    3.1 材料参数及模型的建立
        3.1.1 天然地基
        3.1.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
    3.2 应力分布的模拟分析
    3.3 孔隙水压力的模拟分析
        3.3.1 天然地基的孔压
        3.3.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孔压
        3.3.3 地基蓄存水量的结果分析
    3.4 沉降的模拟分析
        3.4.1 天然地基的沉降
        3.4.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沉降
        3.4.3 结果分析
    3.5 渗流速度的模拟分析
        3.5.1 天然地基的渗流矢量
        3.5.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渗流矢量
        3.5.3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案例分析
    4.1 工程简介
        4.1.1 水文地质条件
        4.1.2 地基承载力评价
    4.2 模型的建立
    4.3 结果分析
        4.3.1 承载力
        4.3.2 孔压
        4.3.3 沉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建筑场区孔隙水压力场对地基沉降计算结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滨海相分级加载下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沉降分析[D]. 李文雪. 燕山大学, 2021(01)
  • [2]碎石桩群对冻土沼泽公路地基水热状况与变形影响研究[D]. 杨韬.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动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及沉降预测研究[D]. 冯双喜. 天津大学, 2020(01)
  • [4]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试验研究[D]. 李禄禄. 郑州大学, 2020(02)
  • [5]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D]. 钟宣.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6]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D]. 庞振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7]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软土地基长期变形预测研究[D]. 李宝成.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 郭尤林. 湖南大学, 2019
  • [9]大型堆山工程地基优化设计与变形特性研究[D]. 刘启塬.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10]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性能研究[D]. 庞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工地孔隙水压力场对地基沉降计算结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