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苗繁殖试验的SAS分析

香草苗繁殖试验的SAS分析

一、香荚兰种苗繁殖试验的SAS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岑晓斐,贾国晶,惠学东,靳磊,朱强,曾继娟[1](2021)在《黑果腺肋花楸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前景》文中提出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 Elliot)是蔷薇科涩石楠属一种小浆果树种,果实中含有黄酮、多酚、花青素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在欧美地区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功能食品工业,是集食用、药用、园林和生态等价值于一身的珍贵树种。本文从生物学特性、繁育技术、栽培、功能成分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黑果腺肋花楸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黑果腺肋花楸后续的研究和生产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吴娜[2](2021)在《天麻生态种植及鲜切片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麻(Gastrodia elata Bl.),又名赤箭、定风草、离母等,为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是一种传统名贵中药材,近年来天麻已经从药用植物走向了药食同源的保健品行列,市场需求大,但是人工栽培技术体系以及鲜切片加工工艺还不完善,造成天麻产量不稳定、品质较差。本试验从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术、无性繁殖栽培技术、第一营养来源、第二营养来源等方面进行了天麻生态种植技术研究,优化完善天麻生态种植技术体系,同时研究了天麻采收后的不同加工工艺流程,构建了天麻鲜切片加工工艺体系。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有性繁殖栽培中最适宜的土壤类型为陶碳土,该土壤栽培条件下,获得的天麻零代子(种苗)产量及种苗合格率最高。2、通过对四种天麻种子生产的零代子产量及品质分析,天麻杂交种子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乌红杂交类型表现较为突出,由其进行有性繁殖获得的零代子产量高、个大、麻型好,可作为天麻人工栽培中优良种质进行推广应用。3、构建了柞水地区天麻人工生态种植的技术体系:每窝用菌棒4根、树棒6根、树叶0.5 kg、树枝0.75 kg,种植2层,用种量为300g,蜜环菌菌种为5-1,用量为1瓶/窝,土壤为当地黄绵土。4、天麻人工生态种植中,除正常应用第一营养源外,可使用KH2PO4作为第二营养源,其添加量控制在2.5g-5g。5、天麻鲜切片加工工艺为:杀青后于60℃干燥至含水量为60%,斜切,厚度为6mm,于60℃烘至含水量低于12%。该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天麻饮片质量最优。

孙丽娟[3](2020)在《密花鸢尾兰和小毛兰的ITS鉴定和ISSR种群分析及其快速繁殖》文中研究指明福建境内有野生兰78属170种以上,大多种类的野生资源稀少,分布区域狭窄、生境特殊。密花鸢尾兰(Oberonia seidenfadenii)和小毛兰(Conchidium sinicum)均为近些年来在福建境内发现的新记录种,为附生野生兰,前者已知分布点极少,后者株型矮小、生境特别,均能正常开花,但结实低。植株矮小,花更小,造成其分类归属问题存在争议。另外,随着山区旅游业的开发及药用价值的挖掘,其野生资源和生境不断遭到破坏,种群数量锐减。因此,保护密花鸢尾兰和小毛兰的野生种质资源刻不容缓。为明确其分类地位和提出有效保护方案,本文通过ITS、ISSR分析法和组织培养等方法对密花鸢尾兰和小毛兰的分类归属、居群遗传多样性、无菌萌发及分化增殖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ITS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支持将套叶兰属(Hippeophyllu Schltr.)并入鸢尾兰属(Oberonia Lindl.)。采自永泰产的密花鸢尾兰与其他产地(NCBI库中)ITS序列一致,支持Flora of China(FOC)对该种分类地位归属处理。支持将原毛兰属(Eria Lindl.)的小毛兰(Eria sinica)和对茎毛兰(Eria pusilla)归入新属蛤兰属(Conchidium Griff.)中,但应作两个种处理,建议维持《中国植物志》两个种的观点,即小毛兰(Conchidium sinicum)和蛤兰(Conchidium pusilla),不支持Flora of China(FOC)将“小毛兰并入蛤兰”的处理,以及Yan Peng Ng等人将小毛兰归入盾柄兰属(Porpax Lindl.)的做法。(2)建立了密花鸢尾兰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筛选出12条引物对21个样品进行扩增,得到153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39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F)为90.85%。将形成的矩阵用Popgene1.31与NTsys2.10e软件分析表明,21个密花鸢尾兰样品个体两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00~3.1781之间,福建与浙江两个密花鸢尾兰居群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福建永泰的居群遗传多样性为:NPF=130,PPF=85.53%,Na=0.3530,Ne=0.3477,Nei=0.1750,I=0.2366;浙江宁海和奉化的居群遗传多样性为:NPF=79,PPF=51.97%,Na=0.5013,Ne=0.3943,Nei=0.2100,I=0.2997。21个密花鸢尾兰样品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图在遗传距离为0.560时分为两支,即福建与浙江2居群分支点,地理位置相近的种间居群基本聚在一起,反映出其种间亲缘关系较近。(3)建立了小毛兰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筛选出13条引物对23个样品进行扩增,得到144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33条,平均每个引物得到11.08条,多态性条带10.23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2.33%。福建省内的小毛兰居群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7个小毛兰的居群多态位点数(NPF)在34~81,多态位点百分率(PPF)在23.61%~56.25%,等位基因数(Na)在0.4262~0.5005,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0.3289~0.4104,Nei基因多样性在0.1807~0.2131,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在0.2591~0.3023。南靖(NJ)居群各项遗传多样性参数指标(PPF=53.47%,I=0.3023)最大,而云霄(YX)居群的各项遗传多样性参数指标(PPF=23.61%,I=0.2591)最小,表明南靖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云霄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23个小毛兰样品两两间的遗传距离在0.1268~0.6171间,7个小毛兰居群的遗传距离在0.1188~0.3051之间,遗传一致度在0.7370~0.8880之间,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图当遗传一致度为0.650时,23个小毛兰样品划分为两支,当遗传一致度为0.658时,分为三支,其中长乐CL居群单独为一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亲缘关系密切的小毛兰居群,其在地理位置上也很接近。(4)在密花鸢尾兰无菌萌发的正交试验中,各因素对种子萌发率的单因素影响顺序依次为奈乙酸(NAA)>基本培养基类型>有机添加物,最适的无菌萌发培养基配方为:1/2MS+30.0 g/L蔗糖+8.0 g/L琼脂+100 ml/L香蕉汁+0.1 mg/L NAA,p H=5.8±0.1,萌发率达90%;原球茎增殖发育最适宜培养基配方为:1/2MS+30.0 g/L蔗糖+7.0 g/L琼脂+100 ml/L土豆汁+0.1 mg/L NAA,p H=5.8±0.1。在小毛兰无菌萌发的正交试验中,各因素对种子萌发率的单因素影响顺序依次为活性炭>6-BA>NAA,最适无菌萌发的培养基配方为:1/2Ms+20.0 g/L蔗糖+7.0g/L琼脂+100 ml/L椰乳+1.0 mg/L 6-BA+1.0 mg/L NAA+1.0 g/L活性炭,p H=5.3±0.1,萌发率达93%。研究结果表明,密花鸢尾兰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较高,说明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建议对密花鸢尾兰居群实施就地保护,并积极开展人工扩繁,生产种苗,在相近的环境中仿生种植以扩大其分布范围,促进基因交流。小毛兰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说明其环境适应能力较弱。目前,小毛兰虽不面临濒危境地,但生境极易受人为破坏,应引起重视。人工快繁不易,保护原生境,就地保护是最佳保护对策。此外,密花鸢尾兰已知分布点尚有台湾、广东和广西等省;小毛兰已知分布点亦有浙江、广东、广西、云南、湖南、贵州等省。在今后全面普查中福建省这两种其他分布点的发现;有必要扩大分布区、增加样本数量,再行更具说服力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小毛兰原球茎增殖发育最适宜培养配方等方面,均有待下一步研究。

王思蕲[4](2020)在《建兰离体培养与种子萌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国兰品种之一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为研究对象,对其授粉后不同时期蒴果、种胚的发育形态及种子萌发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及记录;并以建兰种子为材料,探究了种子授粉后不同天数、基本培养方式、光照以及植物生长物质等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另外,本试验还探究了不同发育、切分大小的建兰根状茎在多种植物生长物质,如NAA、6-BA及TDZ处理下的分化情况,为提高建兰离体培养效率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建兰蒴果、种胚的发育及种子萌发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授粉后蒴果直径不断增加,果皮颜色变为深绿,唇瓣先于花瓣与萼片分别在授粉后5天、30内褐化凋谢,合蕊柱柱头向内弯曲花柱道关闭,颜色由浅黄色逐渐变为深绿;建兰子房由三心皮结构组成,在授粉前侧膜胎座已发育完成,胎座上有许多不规则指状突起,授粉后60天合子发育成早期球形胚,到第480天完全成熟,部分胚柄未发生退化;建兰种子存在萌发不一致性,从播种到形成幼苗至少需约30个月的时间,许多在培养两年后仍未萌发。建兰种子萌发过程分为未萌动、膨大、突破种皮、伸长、分支五个阶段,种子膨大后发育至各阶段的时间约为1-3个月。2、种子授粉后不同天数、基本培养方式、光照以及植物生长物质对建兰种子萌发均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研究表明:授粉后60天建兰种子未萌发,而授粉360、480天种子萌发数量低于授粉后90天至270天种子;1/2MS培养基中建兰种子的萌发效果优于MS和1/4MS培养基;种子在液体培养基上萌发率显着高于固体培养基可达39.56%;光照对建兰种子的萌发不是必需的,授粉后360天的建兰种子在1/2MS+25g/L蔗糖+2mg/L 6-BA中暗培养萌发率可达96.27%;而在NAA和6-BA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则发现,两者均可显着提高建兰种子萌发率,但6-BA更有利于种子萌发后的生长发育;另外对乙烯的研究则表明,低浓度乙烯(1μl/L和5μl/L)会抑制建兰种子萌发,10μl/L和20μl/L的乙烯气体注射浓度则使建兰种子的萌发率与不添加乙烯的对照组类似。3、建兰不同发育、切分大小的根状茎分化效率有显着差异。对于不同发育大小根状茎而言,在1/2MS+25g/L蔗糖+2.0mg/L 6-BA+0.2mg/L NAA的培养基上,中型和大型根状茎生芽率较高,分别为492%和488%,而大型根状茎生根率较小,中型更高为260%;而使用切分根状茎进行组织培养时,大型切分根状茎于1/2MS+25g/L蔗糖+0.5mg/L 6-BA+0.5mg/L NAA培养基上可最为有效的促进生芽和生根,分化率分别可达1107%和227%。

梁彤[5](2020)在《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是天麻的道地产区,多年来将天麻种植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目前生产中多采用同株自花授粉所获得的种子进行繁殖,多代近亲繁殖导致种性退化,缺乏优质高产天麻良种;加之天麻盲目引种、自繁自育现象较普遍,导致天麻种质混乱。此外,天麻栽培所用种苗,除一部分来自专业公司生产供应外,还有很多来自农户自行生产和销售。天麻种苗质量标准缺失,繁育技术不规范,导致种苗质量不稳定,最终影响天麻质量和产量。针对天麻良种缺乏和种苗标准缺失的问题,本研究以陕西红天麻和云南乌天麻作为种质资源,建立了天麻良种选育体系,获得了四种杂交组合,并对其蒴果、种子形态特征、生物量大小,F1代表现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获得以下结果:1.利用扫描电镜对两种天麻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天麻花粉均呈不规则状,花粉外壁存在Ⅰ级和Ⅱ级纹饰,但花粉粒大小和纹饰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乌天麻花粉单粒体积较红天麻大;外壁纹饰方面,红天麻网眼分布较多,且呈圆形或椭圆形,形状较规则;乌天麻网眼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红天麻网脊分布少,且网脊较宽,乌天麻网脊密集,且网脊较窄。2.天麻四种组合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可归为两类。果实方面表现为杂交天麻蒴果形态与母本天麻蒴果形态基本一致,其中乌红杂交天麻和乌天麻蒴果较长,呈乌绿色;红乌杂交天麻和红天麻蒴果基部较圆,呈橙红色。四种组合天麻种子均为纺锤形,初级雕纹为长条形网状纹饰,网壁较厚,呈垄起状,网眼向内凹陷,构成闭合系统。但次级雕纹存在差异,红天麻与红乌杂交天麻种子次级雕纹为网眼状,表面较粗糙,呈细纹状-穴状;乌天麻与乌红杂交天麻种子次级雕纹为网眼状,表面平滑,为近平滑-浅穴状。3.通过对天麻主产区天麻种苗长、宽、重等指标的测定以及分析各指标在分级中相关性的作用,最终以天麻种苗的块茎长度、重量作为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初步制定了天麻种苗的分级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即:I级天麻种苗:重量≥19.83g,长度≥68.78 mm;II级天麻种苗:19.83 g>重量≥0.76 g,68.78 mm>长度≥17.45mm;III级天麻种苗:重量<0.76 g,长度<17.45 mm。利用制定出的天麻种苗等级标准,可以判断不同类型天麻种苗品质的优劣以及产量大小。四种天麻组合种苗质量等级存在较大差异,杂交类型的天麻种苗I级品率高于自交类型,II级品中,红、乌天麻(自交)占比最高,红天麻(自交)组合与红乌杂交组合不合格品占比最低;产量方面,表现为杂交类型的天麻种苗产量远高于自交类型,红天麻(自交)种次之,乌天麻(自交)种产量最低。4.从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培育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天麻种子育苗的最佳生产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砂质土、中海拔(900~1000 m)和筐栽等综合条件下是天麻种苗繁育的最佳环境条件,有利于提高天麻种苗质量和产量。

高越[6](2020)在《濒危兰科药用植物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参是一种广域零星分布的地生型兰科植物,为我国的传统中药,也是蒙药和藏药的常用药,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手参的自然繁殖率极低,加之近年来的过度采挖及生境破坏等因素,当前其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兰科植物种子微小、没有胚乳,自然环境下,需要适宜的真菌提供营养才能萌发。基于兰科植物与真菌的天然共生关系,探寻能有效促进手参种子萌发的真菌进而将其应用到野生居群的生态恢复无疑对手参的种质保育以及资源再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手参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发现: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手参大地域跨度间菌根真菌区系组成的差异,发现胶膜菌是欧洲手参菌根真菌的优势类群,角担菌则是中国手参中的优势类群;而Sebacinaceae的OTU在欧洲和中国的手参中不存在共有现象。数据分析表明手参菌根真菌区系组成在中国、欧洲不同地域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菌根差异性呈现显着的地理距离衰减。利用单菌丝团法及组织块法从西藏和甘肃的手参根部样品中分离获得菌根真菌,鉴定为4株角担菌科真菌和1株胶膜菌科真菌。通过对不同地区手参种子进行共生萌发真菌的筛选,最终发现分离自北京手参的GS2真菌促进了北京和吉林手参种子的萌发,分离自西藏手参的GZ1、GZ15和GZ16真菌促进了西藏手参种子的萌发。通过手参共生萌发真菌的特异性研究,发现手参种子在萌发阶段对共生萌发真菌的选择具有一定特异性。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条件如培养基类型、光照和温度等对手参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真菌是手参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外界环境因素对于手参共生萌发过程的影响较小,而光照是幼苗形态建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共生萌发的种子进行了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形态观察,进而从转录组水平对共生萌发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选用两株促萌发效果明显不同的菌株进行萌发实验,于播种25天后取材进行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最终获得27962条真菌共生萌发的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发现手参种子萌发是分子信号识别和营养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明确所获得的菌株能否在自然条件下仍能促进手参种子萌发,我们进行了尝试。采用菌株拌播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手参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的真菌共生萌发,供试菌株GS2在人工栽培方面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明确了手参在大地域跨度间的菌根真菌区系组成差异,筛选获得了有效促进手参种子共生萌发的真菌菌株,并在自然条件下实现了手参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实现手参的人工栽培和野生居群生态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夏春英[7](2019)在《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是兰科(Orchidaceae)竹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近年来,由于受生境破坏和人为采挖等因素影响,野生竹叶兰资源被破坏得极为严重,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现已被列入国家II级保护植物,目前,对于竹叶兰的保育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其花部结构和繁育系统、快繁技术、多倍体诱导试验,以期为竹叶兰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竹叶兰人工种植栽培居群的开花物候观察,竹叶兰在试验地的盛花期在810月,单花花期3.42±0.83 d。通过离体培养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竹叶兰单花开放时间内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逐渐下降;在筛选出花粉萌发最适培养液的基础上,采用低温干燥法进行竹叶兰花粉贮藏试验表明其花粉活力随贮藏时间变长和贮藏温度升高而降低。繁育系统试验表明竹叶兰自交亲和,不存在自动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人工自花授粉、人工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89.47%和79.49%,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为18%。不同授粉方式产生的果实形态在授粉后30 d和60 d时有显着差异,种子形态则差异不显着。授粉后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较大,TTC法与萌发法检测结果均以授粉后60 d的种子生活力最高,分别为94.20%和95.50%。2、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g.L-1+椰子乳100 mL.L-1+NAA 1.0 mg.L-1+6-BA 2.0 mg.L-1+花宝1号0.5 g.L-1,萌发率达83.79%;叶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 g.L-1+椰子乳50 mL.L-1+NAA(0.51.0)mg.L-1+6-BA(2.02.5)mg.L-1+花宝1号(11.5)g.L-1;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1mg.L-1+6-BA 3 mg.L-1+NAA 0.5 mg.L-1+100 g.L-1土豆泥,增殖率1.36;芽生根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0.2 mg.L-1+6-BA 2 mg.L-1+NAA(0.20.5)mg.L-1+100 g.L-1香蕉泥;炼苗移栽的最适培养基质为珍珠岩:泥炭土=1:1,成活率高达98%,移栽效果良好。3、竹叶兰不定芽诱导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不定芽诱导外植体表面消毒处理,茎尖以2%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上部茎段以10%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竹叶兰茎尖和上部茎段不定芽诱导和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以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2 g.L-1+NAA 0.5 mg.L-1+6-BA(1.52)mg.L-1+花宝1号(11.5)g.L-1为宜,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40.00%,增殖系数最大为6.00。4、竹叶兰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浸泡法以0.10%秋水仙素浸泡12 h的诱变率最高,为23.33%(n=60);混培法以秋水仙素浓度为0.05%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变率21.67%(n=60)。不同处理的植株死亡率呈现出随秋水仙素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增高的变化趋势。秋水仙素对植株继代培养有毒害作用,混培法比浸泡法毒害影响持续时间更长。竹叶兰多倍体变异植株与二倍体正常植株存在较明显的形态学、细胞学及染色体差异,具体表现为:多倍体植株的茎叶变粗大,较正常植株茎粗增大了46.20%,叶型指数降低了50.12%;叶片变厚,较正常植株增厚了47.83%;叶片气孔和保卫细胞增大,气孔密度降低,保卫细胞面积比正常植株增大了59.87%,气孔密度比正常植株降低了45.99%;染色体水平上,正常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2x=40,多倍体变异植株的染色体数目明显增多。

陈洁[8](2019)在《福建72种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及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兰科植物物种较为丰富,种类达160种以上,其生活型以地生型为主,附生型也较丰富,菌类寄生型(腐生型)较少。在全省本底资源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野生兰种子生物学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本论文对72种闽产野生兰的成熟蒴果和种子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及部分种子的生活力的测定,进而开展了以广东石斛(Dendrobium wilsonii)和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种子为材料的非共生性萌发研究,及省级新记录种--罗氏石斛(Dendrobium loui)的分子鉴定。研究结果补充了福建野生兰的种子形态特征,可为兰科植物分类提供基础资料;建立了广东石斛和金线兰的快繁体系,可为其保育计划的制订提供参考;另外,为罗氏石斛的鉴定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72种野生兰中,不同种类的成熟蒴果形态差异较大,其中地生兰主要呈椭圆形,菌类寄生兰多呈棒状,附生兰多为棒状或水滴形。蒴果内具有量大且极小的种子,其中万代兰族种类的蒴果内还含有大量的隔丝。不同种类的地生兰种子数量差别较大,少的,如日本对叶兰(Neottia japonica),平均63±9粒,多的,如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平均1 337 072±202 411粒;附生兰种子数变化差异小于地生兰,少的,如小叶鸢尾兰(Oberonia japonica),平均1 648±336粒,多的,如寄树兰(Robiquetia succisa),平均216 441±43 727粒。不同种类的野生兰种子形态多样,多呈纺锤形或条形,部分种子呈细线形或匙形,具孔隙;值得一提的是,盂兰属的两种种子均呈细线形,中间具网兜。种皮细胞间一般排列紧密,侧壁增厚,附生兰种子的种皮一般较地生兰种皮细胞排列更紧密,侧壁增厚更加明显,其中鸟巢兰族部分种子的种皮细胞之间或形成细胞间隙。种胚有一层透明的被膜,色泽由无色到褐色变化,内无胚乳,但有质体存在,少数种类种胚内具叶绿体;部分种类具胚柄,但其中多数种类的胚柄退化仅留痕迹,只有少数可见,生长部位朝向基部微孔端,且不同种属的胚柄具有形态差异性;另外,有6.94%的种子具多胚现象。地生兰种子体积变化较大,最大,如尖叶火烧兰(Epipactis thunbergii)平均可达33.761×10-3 mm3;附生兰种子体积普遍较小,一般在1.0×10-3 mm3以下。地生兰种子一般气腔较大,占种子体积大多(气腔比)50%以上;菌类寄生兰种子气腔比在80%以上;附生兰气腔比多数小于50%。(2)经TTC染色发现,野生兰种子生活力不同种类间差异大,最低的为0,如撕唇阔蕊兰(Peristylus lacertifer)等,最高达90%以上,如细茎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等;地生兰有活力的种子,其活力平均为52.02%;菌类寄生兰生活力低,为6%;附生兰种子均有生活力,活力平均为60.55%。种子有胚率与生活力有一定相关性,有胚率较低者,种子生活力亦低。(3)在无菌条件下,广东石斛和金线兰种子均可萌发;预处理与否对广东石斛种子的萌发影响较小,而金线兰种子则需预处理才能萌发。广东石斛可通过原球茎途径和茎上节间萌发点增值;金线兰则在根状茎上具多个萌发点。广东石斛最适种苗生长培养基为MS+活性炭2.5g/L+10%香蕉汁;金线兰最适增值培养基为1/4 MS+NAA 1.0 mg·L-1+6-BA 1.0 mg·L-1+10%香蕉汁,最适生根壮苗培养基组成为1/4MS+6-BA 1.0 mg·L-1+活性炭0.25g·L-1+10%香蕉汁。(4)在福建周宁县发现的省级石斛属新记录植物,其ITS序列与NCBI库中罗氏石斛的ITS序列相似度达99.45%以上,结合花的形态结构及植株形态等特征,确定该种为罗氏石斛。

刘阳[9](2017)在《墨兰易工厂化繁殖资源创制及芽分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墨兰(Cymbidium sinense)是广东省原产的重要花卉,其品种多样,栽培历史悠久,市场前景广阔,但传统的墨兰品种难以实现工厂化繁殖,已不能适应现代兰花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创建易工厂化繁殖的墨兰资源,培育易产业化的墨兰新品种,解析墨兰组培快繁难的分子机理,对推动墨兰种业和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利用有性杂交技术创制易工厂化繁殖墨兰资源的方法;通过对易工厂化繁殖墨兰与传统墨兰的根状茎增殖和分化过程、内源激素和转录组的比较分析,挖掘与墨兰芽分化能力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墨兰的可交配性与双亲亲缘关系密切相关,品种间的可交配性最高,平均坐果率为70.69%,种间次之,平均坐果率为30.99%,属间最低,平均坐果率仅为4.62%。同一类型的组合中,不同亲本可交配性不同,种间杂交中,墨兰与地生兰、墨兰与杂交兰组合的坐果率较高(61.25%和48.89%),而墨兰与大花蕙兰组合的坐果率较低(4.62%);在40对属间杂交组合中,‘小香’墨兰和‘蝴蝶之吻’(Epilaeliocattleya Butterfly Kisses’Mendenhall’),‘企剑白墨’墨兰和Grammangis ellisii的坐果率分别为50%和83%。墨兰的不可交配性主要表现为花柱不亲和。种子有胚率与双亲亲缘关系有关,品种间和种间组合的有胚率高(87.57%和89.61%),属间组合的有胚率低(38.41%)。果龄和种子起始萌发时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7646),果龄为170-190天时,起始萌发时间短,果龄为220天以上时,起始萌发时间长;种子萌发量和亲缘关系有关,品种间组合种子萌发量最高、种间组合次之,属间组合最低。2、对‘玉女兰’ב黄叶红墨’墨兰79个杂交后代的组培快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其增殖能力表现为强(28%)、较强(25%)、中(25%)、较弱(19%)和弱(3%),芽分化能力表现为强(11%)、较强(20%)、中(38%)、较弱(20%)和弱(9%),生根成苗能力表现为强(3%)、较强(14%)、中(32%)、较弱(30%)和弱(21%)。后代的中间繁殖体类型和试管苗形态亦呈现多样性:中间繁殖体类型有根状茎(47%)、偏根状茎(20%)、中间类型(28%)和偏类原球茎(5%);试管苗形态分大花蕙兰型(33%)、偏大花蕙兰型(24%)、偏国兰型(31%)和国兰型(12%);其中,d26和d521试管苗形态偏向国兰,中间繁殖体为根状茎,绝对增殖率分别为155.9%和126.4%,平均芽分化率分别为618.6%和430.1%,成苗率分别为83.7%和82.0%,均显着高于‘企剑白墨’墨兰。3、‘小凤兰’和‘企剑白墨’墨兰的根状茎结构相似,但根状茎增殖过程中‘小凤兰’的生长速度较‘企剑白墨’快,顶端分生组织不断生长形成新的节,根状茎不断伸长,但较少分支。增殖过程中‘小凤兰’根状茎内生长素含量不断升高,而‘企剑白墨’墨兰的生长素含量不断降低,两品种的细胞分裂素和茉莉酸甲酯的含量在不同增殖阶段也有差异;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小凤兰’和‘企剑白墨’墨兰的根状茎在增殖过程中共有9392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整个增殖过程的表达变化模式各不相同,在‘企剑白墨’墨兰中以下调为主,显着富集到与细胞壁形成、内源刺激响应及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代谢通路,在‘小凤兰’中则以上调为主,显着富集到与激素合成、光合作用有关的代谢通路。4、在相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小凤兰’的芽分化进程较‘企剑白墨’墨兰更快,分化出的芽数更多,芽更大。分化过程中,‘小凤兰’根状茎内源生长素含量先迅速升高,再缓慢升高,而在‘企剑白墨’中先轻微降低,再迅速升高,导致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在‘小凤兰’中基本保持稳定,而在‘企剑白墨’中则先升高再降低。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小凤兰’和‘企剑白墨’在根状茎分化过程中共有8625个差异表达基因,它们在整个分化过程的表达变化模式各不相同;两品种中都呈现上调趋势的基因,在‘企剑白墨’富集到与分生组织形成相关,而在‘小凤兰’中则富集到与叶的形成及生长素相关的代谢通路。5、通过定量分析、序列分析和功能分析,筛选出8个芽分化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YUC家族3个、GH3家族2个、CKX家族1个、AHK4类1个和CYP450家族1个。两个GH3类候选基因编码的蛋白都具有IAA-Amido合成酶的催化活性;YUC蛋白功能抑制剂Yucasin能够抑制‘小凤兰’的芽分化,但对‘企剑白墨’的影响不显着;与‘企剑白墨’相比,芽分化过程中YUC类候选基因在‘小凤兰’中表达上调,GH3类候选基因表达下调,两者共同影响了分化第一阶段的生长素含量。CsAHK4比CxAHK4多了一段核苷酸序列,而CsCKX9比Cx CKX9少了两段核苷酸序列,说明可能存在可变剪切;CsAHK4编码的蛋白有完整的细胞分裂素感受器结构,能够感受细胞分裂素信号;与‘小凤兰’相比,AHK4和CKX9均在‘企剑白墨’芽分化过程中表达上调。CsCYP450和CxCYP450蛋白序列一致性仅为87.30%,进化分析表明来自‘小凤兰’的CxCYP450与小兰屿蝴蝶兰的PeCYP450关系更近,其蛋白序列包含一个假定的ω-脂肪酸羟化酶保守区,可能与某种重要的脂类化合物的合成有关;与‘小凤兰’相比,CYP450在‘企剑白墨’离体幼嫩组织器官中表达量较低。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易工厂化繁殖的墨兰资源创建的技术体系,获得2份易工厂化繁殖墨兰资源,进一步明确‘小凤兰’和‘企剑白墨’墨兰组培快繁能力的差异及其生理机理,筛选出与墨兰芽分化能力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深入了解墨兰根状茎分化的分子机理、培育易工厂化繁殖墨兰新品种奠定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汤欢[10](2016)在《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文中研究说明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和世界性大科之一,在全世界约有800属20 000~35 000种。兰科植物中可供药用的物种较多。由于生态环境遭破坏、过度采挖、科研滞后等因素,导致许多野生兰科药用植物的生境遭到破坏甚至丧失,野生兰科药用植物资源量急剧减少。兰科药用植物中的许多物种因其形态高度进化,物种之间仅有细微差异,从形态上对其进行鉴定较困难,急需寻求一种更高效的适宜用于鉴定兰科药用植物的方法。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对兰科药用植物进行鉴定研究,探讨此分子鉴定法在鉴定兰科药用植物上的可行性,期望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能从分子水平支持兰科药用植物的传统形态分类,推动兰科药用植物鉴定研究。兰科药用植物是近年来开发的热点,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生态适宜性问题,人们常常因所选择的引种地不适宜而使种植出的药材达不到药典规定的药材质量标准。鉴于这一现实问题,此研究期望寻求一种简便方法解决该问题,为兰科药用植物的引种提供科学支撑。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对163份兰科药用植物样品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并运用为研究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而开发的“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MPGIS)对其中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进行生态适宜性研究,并对在野外调查、鉴定及生态适宜性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兰科齿唇兰属新种开展相关研究。1.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兰科药用植物形态分类困难,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从分子水平验证兰科药用植物的传统形态分类。以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已进行过形态鉴定的49属135种163份兰科药用植物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经DNA提取,PCR扩增、双向测序及校对拼接后,将得到的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然后运用MEGA 7.0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物种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63份兰科重要药用植物样品均能成功提取DNA;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的PCR扩增效率分别为100%,100%和98.77%;此研究中共得到487条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其中的345条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比对到了相应物种的序列,142条为新增序列,这些新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的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将进一步充实GenBank数据库中的物种序列信息,促进兰科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运用NJ法,基于matK,psbA-trnH和ITS2这3种DNA条形码序列所构建的兰科药用植物系统进化树中,大部分物种都能单独聚为一支,聚在一起的属种可以成为亲缘关系研究的重点,所得出的兰科药用植物系统进化树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中一些物种的亲缘关系远近;基于matK序列所构建的物种系统进化树要优于基于psbA-trnH和ITS2序列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在鉴定兰科药用植物过程中互为补充,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可用于辅助兰科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在相关网站支持下,制作完成了此研究中得到的133种兰科药用植物的ITS2序列信息二维码,方便使用移动终端(Android手机、iPhone等)的用户获取对应物种的DNA条形码序列信息,为今后研究兰科药用植物提供便捷与研究基础。2.兰科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由于人们对兰科药用植物需求量的增多,对其野生资源的采挖更加严重,因此急需开展生态适宜性方面的研究,找到物种的适宜生长区域,加大引种栽培,以栽培品代替野生品以满足市场供应,减少人们对野生兰科药用植物的采挖。运用为研究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而开发的“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MPGIS)对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进行了生态适宜性研究。首先通过开展野外调查(GPS采点)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数据库,得到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2 725个分布点经纬度信息,再将经整理和转化后的各物种分布点经纬度(附录III)导入GMPGIS中,生成各物种分布点的shape文件,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全球气候数据库、药用植物分布空间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的支持下,运用GMPGIS进行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最后得到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的主要生长区域气候因子值、在中国的分布点图和在中国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布图,并进行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生态适宜性区划,找出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适宜抚育区域和引种栽培区域。此研究中所得出的此19种兰科药用植物在中国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均包括了《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的这些物种在中国的全部分布区域,其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与相关研究中得出的分布区域相符,其主要生长区域生态因子值也与相关文献中记载的物种生态因子值相符,并且,此研究还得出了一些在之前的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兰科药用植物的新适宜分布区域。此研究为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所做的生态适宜性研究能为这些物种的野生抚育、引种栽培选地及生产区划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和参考依据。此研究结果对这些物种的育种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为人们在分布区选育出适合当地栽培的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如在干旱区域选育耐旱品种。3.兰科齿唇兰属新种研究基于前面的野外调查、鉴定及生态适宜性研究,发现了兰科植物一新种——那坡齿唇兰 Odontochilus napoensis H.Tang et Y.F.Huang sp.nov.,此新种仅被发现分布于靠近中越边境的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境内妖皇山石灰岩地区的常绿阔叶林下,这个新种很可能在靠近中越边境的越南石灰岩地区也有分布。通过对此新种所进行形态描述及其与近似种的区别、保护和利用、潜在分布区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尽早认识此新种并对其开展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开展此研究,可以为兰科药用植物的高效鉴定、野生抚育、引种栽培及生产区划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能对兰科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帮助。

二、香荚兰种苗繁殖试验的SAS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荚兰种苗繁殖试验的SA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黑果腺肋花楸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黑果腺肋花楸植物学特性及引种研究进展
    1.1 植物学特征
    1.2 引种驯化研究
    1.3 抗逆性研究
2 黑果腺肋花楸繁育技术研究现状
    2.1 播种繁育研究
    2.2 扦插繁育研究
    2.3 嫁接繁育研究
    2.4 组培繁育研究
3 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3.1 整地栽植
    3.2 土肥水管理
    3.3 整形修剪
    3.4 病虫害防治
4 黑果腺肋花楸化学成分及功能研究
    4.1 化学成分研究
        4.1.1 黄酮类
        4.1.2 有机酸类
        4.1.3 三萜类和甾醇类
        4.1.4 挥发油
        4.1.5 其他物质
    4.2 营养价值及功能研究
        4.2.1 抗氧化研究
        4.2.2 抗炎研究
        4.2.3 抗癌研究
        4.2.4 其他作用研究
5 发展前景

(2)天麻生态种植及鲜切片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麻概述
    1.2 天麻的生物学特性
        1.2.1 天麻的生活史
        1.2.2 天麻的形态学特征
    1.3 天麻的营养学特征
        1.3.1 种子萌发阶段
        1.3.2 块茎生长阶段
        1.3.3 生殖发育阶段
    1.4 天麻的生态学特性
        1.4.1 温度
        1.4.2 土壤
        1.4.3 海拔
        1.4.4 坡向
    1.5 天麻栽培技术研究
    1.6 天麻饮片研究
        1.6.1 中药饮片
        1.6.2 传统饮片加工
        1.6.3 天麻鲜切片加工
    1.7 天麻有效成分及功能性研究进展
        1.7.1 天麻素及对羟基苯甲醇
        1.7.2 天麻多糖
        1.7.3 其他
    1.8 选题目的和意义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天麻种质对天麻零代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天麻种子
        2.2.2 蜜环菌、萌发菌
        2.2.3 栽培材料
        2.2.4 土壤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地概况
        2.3.2 试验处理
        2.3.3 栽培方法
        2.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土壤类型对天麻零代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土壤
        3.2.2 天麻种子
        3.2.3 蜜环菌、萌发菌
        3.2.4 栽培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试验地概况
        3.3.2 试验处理
        3.3.3 栽培方法
        3.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种质天麻零代子对天麻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麻种
        4.2.2 蜜环菌
        4.2.3 栽培材料
        4.2.4 土壤
    4.3 试验方法
        4.3.1 试验地概况
        4.3.2 试验处理
        4.3.3 栽培方法
        4.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4.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种质天麻零代子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4.4.2 不同种质天麻零代子对天麻质量的影响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栽培条件对天麻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
        5.2.1 麻种
        5.2.2 蜜环菌
        5.2.3 栽培材料
        5.2.4 土壤
    5.3 试验方法
        5.3.1 试验地概况
        5.3.2 试验处理
        5.3.3 栽培方法
        5.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5.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用种量对天麻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4.2 土壤类型对天麻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营养条件对天麻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
        6.2.1 麻种
        6.2.2 蜜环菌
        6.2.3 栽培材料
        6.2.4 营养素
    6.3 试验方法
        6.3.1 试验地分布
        6.3.2 试验处理
        6.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蜜环菌菌种及用量对天麻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6.4.2 不同营养素种类及用量对天麻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天麻鲜切片加工工艺研究
    7.1 引言
    7.2 试验材料
    7.3 试验方法
        7.3.1 试验处理
        7.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7.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7.4 结果与分析
        7.4.1 加工工艺对天麻饮片外观质量影响
        7.4.2 加工工艺对天麻饮片内在质量的影响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密花鸢尾兰和小毛兰的ITS鉴定和ISSR种群分析及其快速繁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福建省兰科植物资源现状
        1.1.1 兰科植物概况
        1.1.2 中国兰科植物现状
        1.1.3 福建省兰科植物现状
    1.2 ITS在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分类与鉴定的研究
        1.2.1 ITS结构
        1.2.2 ITS在兰科植物鉴定分类与系统发育的研究
    1.3 ISSR分子标记在植物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1.4 兰科种子无菌播种(非共生性萌发)
    1.5 密花鸢尾兰研究简况
    1.6 小毛兰研究简况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密花鸢尾兰与小毛兰ITS序列的分子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1.2.1 总DNA提取
        2.1.2.2 总DNA质量及浓度检测
        2.1.2.3 利用PCR技术扩增ITS序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密花鸢尾兰、小毛兰和蛤兰ITS序列信息
        2.2.2 密花鸢尾兰及其属内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2.2.3 小毛兰和蛤兰及其属内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2.3 小结与讨论
        2.3.1 ITS序列长度及G+C含量
        2.3.2 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
        2.3.3 讨论
第三章 密花鸢尾兰和小毛兰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2.1 DNA提取
        3.1.2.2 引物选择
        3.1.2.3 操作步骤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密花鸢尾兰和小毛兰2 种野生兰ISSR引物筛选结果
        3.2.2 DNA模板浓度选择
        3.2.3 反应循环数
        3.2.4 退火温度
        3.2.5 密花鸢尾兰和小毛兰的ISSR扩增体系的建立
        3.2.6 各引物扩增条带
        3.2.7 密花鸢尾兰和小毛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7.1 密花鸢尾兰遗传多样性分析
        3.2.7.2 小毛兰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四章 密花鸢尾兰和小毛兰种子无菌播种及增殖培养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2 方法
        4.1.2.1 培养基用试剂及添加物的配制
        4.1.2.2 密花鸢尾兰种子无菌播种(非共生性萌发)
        4.1.2.3 小毛兰种子无菌播种(非共生性萌发)
        4.1.2.4 密花鸢尾兰原球茎的增殖培养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密花鸢尾兰无菌播种和增殖培养
        4.2.1.1 果实和种子的特征
        4.2.1.2 种子无菌播种
        4.2.1.3 分化增殖培养
        4.2.2 小毛兰种子无菌播种
        4.2.2.1 果实和种子的特征
        4.2.2.2 无菌萌发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1.1 密花鸢尾兰种子的无菌萌发
        4.3.1.2 密花鸢尾兰种子萌发后的分化增殖培养
        4.3.1.3 小毛兰种子的无菌萌发
        4.3.2 讨论
        4.3.2.1 兰科植物种子萌发
        4.3.2.2 激素NAA在密花鸢尾兰和小毛兰无菌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4.3.2.3 活性炭在兰科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建兰离体培养与种子萌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兰基本概况
    1.2 兰科植物繁殖方式
        1.2.1 分株繁殖
        1.2.2 假鳞茎繁殖
        1.2.3 兰科植物组织培养
    1.3 兰科植物种子繁殖
        1.3.1 种子共生萌发法
        1.3.2 种子非共生萌发法
    1.4 建兰及建兰繁殖
        1.4.1 兰科植物及建兰相关分子研究
        1.4.2 建兰种子萌发研究
        1.4.3 建兰根状茎组培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建兰种子发育形态学观察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器材
        2.1.3 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石蜡切片制片
        2.2.2 种子发育过程观察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建兰授粉后不同发育时期的蒴果形态特征变化
        2.3.2 建兰种胚发育
        2.3.3 建兰种子萌发过程观察
    2.4 讨论
第3章 建兰种子萌发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器材
        3.1.3 试剂
        3.1.4 试验方法
        3.1.5 萌发指标计算及统计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种子授粉后不同天数对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培养方式对建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3.2.3 光照对建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3.2.4 植物生长物质对建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植物生长物质对建兰根状茎分化的影响
    4.1 材料方法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试剂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浓度6-BA、NAA配比对不同发育大小根状茎分化影响
        4.2.2 不同浓度6-BA、NAA、TDZ配比对不同切分大小根状茎分化影响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麻简介
        1.1.1 天麻的分布
        1.1.2 陕西天麻道地性
    1.2 天麻的主要药效成分
    1.3 天麻的生活史
        1.3.1 种子萌发阶段
        1.3.2 原球茎的生长发育
        1.3.3 米麻和白麻的生长发育
        1.3.4 箭麻的生长发育
    1.4 天麻栽培技术研究
        1.4.1 菌材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2 蜜环菌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3 种麻密度及重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4 天麻栽培方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5 麻种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6 管理方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5 天麻的物候期
    1.6 天麻的生态学研究
        1.6.1 天麻生长与海拔的关系
        1.6.2 天麻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1.6.3 天麻生长与坡向的关系
        1.6.4 天麻生长与光照的关系
        1.6.5 天麻生长与土壤的关系
    1.7 天麻杂交育种
    1.8 天麻的退化及防治
        1.8.1 退化的症状
        1.8.2 退化的原因
        1.8.3 防治退化的措施
    1.9 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1.10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种质天麻生殖生物学特性比较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天麻开花生物学特性
        2.3.2 天麻花粉形态特征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天麻优良品种的筛选
    3.1 引言
    3.2 天麻杂交组合果实及种子形态特征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2.4 结果与分析
    3.3 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法
        3.3.3 数据分析
        3.3.4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天麻种苗质量标准制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分级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天麻种苗分级指标的确定
        4.3.2 天麻种苗初始分级
        4.3.3 修正分级
        4.3.4 天麻种苗临界值的确定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优质天麻种苗繁育条件的筛选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类型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3.2 海拔高度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3.3 不同培育方式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个人简历

(6)濒危兰科药用植物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真菌多样性及共生萌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多样性
    第二节 兰科植物种子真菌共生萌发的机制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手参的资源分布及菌根真菌区系组成研究
    第一节 手参资源的分布现状
    第二节 手参菌根真菌的区系组成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手参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分离和筛选
    第一节 手参菌根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第二节 手参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筛选
    第三节 手参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特异性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手参种子真菌共生萌发条件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手参种子真菌共生萌发机制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手参种子真菌共生萌发的形态学观察
    第二节 手参种子真菌共生萌发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自然条件下手参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实验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7)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兰科植物繁育系统研究概况
    1.2 兰科植物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1.2.3 外源激素与添加物的调节
    1.3 兰科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4 多倍体植株鉴定方法
        1.4.1 形态学鉴定法
        1.4.2 染色体计数鉴定
        1.4.3 细胞学鉴定法
        1.4.4 分子水平鉴定法
        1.4.5 生理指标鉴定法
    1.5 竹叶兰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竹叶兰花部结构与繁育系统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花期与花部形态观测
        2.1.4 花粉萌发与贮藏
        2.1.5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2.1.6 繁育系统研究
        2.1.7 果实和种子形态特征观测
        2.1.8 种子活力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地竹叶兰开花物候和花部形态特征
        2.2.2 花粉萌发与贮藏
        2.2.3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结果
        2.2.4 繁育系统研究
        2.2.5 不同授粉方式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差异
        2.2.6 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与植株再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原球茎膨大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叶芽分化的影响
        3.2.4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增殖的影响
        3.2.5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生根的影响
        3.2.6 炼苗移栽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竹叶兰不定芽诱导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消毒方式筛选
        4.2.2 培养基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2.3 培养基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竹叶兰多倍体诱导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浸泡法
        5.1.3 混培法
        5.1.4 多倍体植株的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秋水仙素对原球茎初代培养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继代培养及诱变率的影响
        5.2.3 竹叶兰多倍体初步鉴定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福建72种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及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福建野生兰科资源现状
        0.1.1 福建省自然概况
        0.1.2 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物种组成
        0.1.3 福建野生兰的地理分布
    0.2 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0.2.1 兰科植物果实和种子形态的基本概况
        0.2.2 种子的快速繁殖研究
        0.2.2.1 共生性萌发
        0.2.2.2 非共生性萌发
        0.2.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兰科植物鉴定方面的应用
    0.3 研究目的与意义
    0.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0.4.1 研究内容
        0.4.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1.2 采集时间与地点
        1.1.3 采集方法
        1.1.4 观测方法
        1.1.4.1 果实形态观察
        1.1.4.2 种子形态观察
        1.1.5 种子科学计数
        1.1.6 种子生活力检测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果实形态学观察结果
        1.2.1.1 地生兰果实形态
        1.2.1.2 菌类寄生兰果实形态
        1.2.1.3 附生兰果实形态
        1.2.2.4 果实形态测量分析
        1.2.2 种子形态学研究结果
        1.2.2.1 地生兰种子形态
        1.2.2.2 菌类寄生兰种子形态
        1.2.2.3 附生兰种子形态
        1.2.2.4 种子形态测量分析
        1.2.3 种子数、生活力和有胚率
        1.2.4 Ca(ClO)_2 处理时间对种子生活力测定影响
    1.3 讨论与小结
        1.3.1 果实形态
        1.3.2 种子形态
        1.3.3 种子数、生活力与有胚率
第二章 广东石斛与金线兰种子无菌苗快繁体系的建立
    2.1 广东石斛种子的无菌苗快繁体系的建立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2 方法
        2.1.2.1 无菌萌发培养
        2.1.2.2 种子苗培养
        2.1.3 结果与分析
        2.1.3.1 广东石斛种子的萌发过程
        2.1.3.2 预处理和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1.3.3 种子苗培养
    2.2 金线兰种子的无菌苗快繁体系的建立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2 方法
        2.2.2.1 无菌萌发培养
        2.2.2.2 种子苗培养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金线兰种子的萌发过程
        2.2.3.2 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3 金线兰种子苗培养
    2.3 讨论与小结
        2.3.1 种子的萌发
        2.3.2 种子苗的培养
第三章 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2 方法
        3.1.2.1 总DNA提取
        3.1.2.2 DNA质量检测与浓度检测
        3.1.2.3 PCR扩增目的基因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总DNA的提取检测
        3.2.2 PCR产物检测
        3.2.3 克隆产物检测
        3.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墨兰易工厂化繁殖资源创制及芽分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兰花中间繁殖体研究进展
        1.1.2 植物离体芽再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1.3 墨兰组培快繁特性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墨兰杂交亲和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仪器和试剂
        2.2.3 试验方法
        2.2.4 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墨兰杂交亲和性
        2.3.2 墨兰远缘杂交不亲和现象及机理
    2.4 小结
第3章 易工厂化繁殖墨兰资源的筛选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和试剂
        3.2.3 试验方法
        3.2.4 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杂交后代组培快繁性状的分析
        3.3.2 易工厂化繁殖株系的组培快繁特性
    3.4 小结
第4章 组培快繁特性不同的两类根状茎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仪器和试剂
        4.2.3 试验方法
        4.2.4 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根状茎增殖特性的比较
        4.3.2 根状茎分化特性的比较
        4.3.3 比较转录组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芽分化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仪器和试剂
        5.2.3 试验方法
        5.2.4 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生长素类候选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5.3.2 细胞分裂素类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5.3.3 氧化磷酸化类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5.3.4 光合作用类及光敏蛋白类候选基因的筛选
    5.4 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6.1 综合讨论
        6.1.1 易工厂化繁殖墨兰资源创建与利用
        6.1.2 墨兰根状茎不易组培快繁的机理
    6.2 主要结论
    6.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4 进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兰科植物研究概况
        1.1.1 兰科植物资源及其分布
        1.1.2 兰科植物保护研究
        1.1.3 兰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1.2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概况
        1.2.1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发展历程
        1.2.2 DNA条形码序列筛选及分析方法
        1.2.3 药用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1.3 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概况
        1.3.1 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
        1.3.2 GIS与GMPGIS在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中的应用
        1.3.3 兰科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
    1.4 兰科新种分类学研究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试剂及溶液
    2.2 方法
        2.2.1 样品搜集及DNA提取
        2.2.2 PCR扩增及DNA条形码获取
        2.2.3 结果判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NA提取及PCR扩增
        2.3.2 测序质量分析
        2.3.3 BLAST分析
        2.3.4 序列分析
        2.3.5 石斛属序列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兰科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铁皮石斛生态适宜性研究
        3.2.2 天麻生态适宜性研究
        3.2.3 石斛生态适宜性研究
        3.2.4 白及生态适宜性研究
        3.2.5 山慈菇生态适宜性研究
        3.2.6 金线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7 斑叶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8 血叶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9 三褶虾脊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0 见血青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1 笋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2 绿花杓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3 硬叶兜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新种发现及兰科植物保护策略
    4.1 兰科齿唇兰属一新种的发现
        4.1.1 分布与生境
        4.1.2 形态描述
        4.1.3 与相近种的区别
        4.1.4 潜在分布区
        4.1.5 保护与利用
    4.2 兰科植物保护策略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创新点
    5.3 展望
        5.3.1 此研究的不足
        5.3.2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香荚兰种苗繁殖试验的SAS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果腺肋花楸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前景[J]. 岑晓斐,贾国晶,惠学东,靳磊,朱强,曾继娟. 宁夏农林科技, 2021(09)
  • [2]天麻生态种植及鲜切片加工工艺研究[D]. 吴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密花鸢尾兰和小毛兰的ITS鉴定和ISSR种群分析及其快速繁殖[D]. 孙丽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建兰离体培养与种子萌发研究[D]. 王思蕲.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5]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D]. 梁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濒危兰科药用植物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研究[D]. 高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D]. 夏春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8]福建72种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及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D]. 陈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墨兰易工厂化繁殖资源创制及芽分化机理研究[D]. 刘阳.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D]. 汤欢. 四川农业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香草苗繁殖试验的SAS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