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建立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

河北省建立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

一、河北省建立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国,刘晶,李洪波,闫栋华,佟霁坤,刘存歧[1](2022)在《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的白洋淀生态保护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了白洋淀远景规划建设国家公园,推进白洋淀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构建"淀水林田草"综合治理示范区。结合国家公园设立规范,从生态系统代表性等9个方面对白洋淀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生态系统代表性、生物物种代表性、自然景观独特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全民共享潜力等认定指标基本达到或易于达到国家标准;生态系统原真性、面积规模适宜性和保护管理基础等指标与国家公园设立标准差距较大,但通过整合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可以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梁晓旭[2](2021)在《适度恢复目标下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清河流域位于华北北部,是华北平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区域,直接影响京津冀甚至华北平原的生态格局安全。但目前流域内人口总量大、密度高,资源开发剧烈,在流域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空间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生境斑块破碎化等一系列问题,雄安新区设立后对大清河流域生态和经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功能要求。构建生态廊道恢复区域生态发展是当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大清河流域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流域内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廊道构建策略和方法,对今后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生态修复和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取得的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研读结合流域内特殊区域的生态贡献,提出了两条大清河流域的战略定位,并在水功能区划、行洪能力、绿化工程、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区划等方面对战略定位进行具体解释。同时廊道的构建不应仅局限于一个层次,因此在流域战略定位的指导下,总结出大清河流域宏观尺度上的五个主要生态定位;通过对防洪体系以及河流现状的分析,结合宏观定位,总结出大清河流域中观尺度的服务功能目标。最后明确了大清河流域的生态恢复应该是适度的,并提出适度恢复的三个层次。(2)本文从廊道构建的宏观角度确定了二级目标层,以及9个格局指标;中观尺度上,生态廊道的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共同作用的体现,本文将廊道中观的空间结构指标归纳为宽度、曲度、连通性和内环境四类,确定了7个指标。宏观和中观尺度的指标体系共同构建了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指标体系。(3)生态定位、生态分区、生态源以及生态廊道共同构成大清河流域宏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水量完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形成“五区十源七廊”的生态安全格局,而在现阶段水量有限的条件下只能是适度恢复“五区七源四轴”的格局;中观尺度具体河段的空间结构规划,以“白洋淀—文安洼—独流减河下游生态廊道干轴”为示例,进行具体结构规划。

易雨君,林楚翘,唐彩红[3](2020)在《1960s以来白洋淀水文、环境、生态演变趋势》文中指出白洋淀是我国华北平原最大的浅水湖泊湿地,享有"华北之肾"、"华北明珠"等美誉,对维持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发挥着生态安全屏障作用.长期以来,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入淀水量锐减、水体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衰退,"明珠"失去了应有的光泽.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课题组长期在白洋淀的监测结果,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自1960s以来,白洋淀的水文、水环境和水生态演变历程,并分析了导致一系列演变发生的可能原因.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增强,白洋淀区域水量、水环境以及生态质量自1960s以来逐渐退化.近20年来,随着一系列环境治理政策和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白洋淀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设立雄安新区,其"以水定城"的理念突显白洋淀作为新区中心的重要性,白洋淀环境与生态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的工作以期能为新时期白洋淀的环境生态治理提供依据和支持.

陈佳林[4](2020)在《海河流域五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七里海、北大港、南大港、白洋淀和衡水湖是海河流域五个重要的湿地,简称“五湖”。“五湖”湿地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资源,对调节当地气候和水分的循环以及各种水生生物、鸟类的栖息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五湖不仅向周边农业及工业供水,还扮演着向市区供应生态及生活用水的角色,同时作为海河流域重要的湿地系统,对海河流域的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生活、工业污水以及面源污染物通过河流或直接的排入,导致水体正处在或正向着富营养化的方向发展,湿地内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呈现出不健康的群落状态。为了综合评价海河流域五湖水质的污染程度,为湿地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为了响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的号召,本研究于2018年分6次采集了海河流域五湖16个站点浮游植物的样本,经鉴定分类统计后,进行了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聚类(CA)及多维标度等分析(MDS),进而对海河流域五湖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其结果如下:1、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海河流域五湖2018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14种。蓝藻门占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15.79%,隐藻门占3.51%,甲藻门占4.39%,金藻门占1.75%,硅藻门占35.09%,裸藻门占6.14%,绿藻门占33.33%。浮游植物种数均为硅藻和绿藻占优,蓝藻和裸藻次之,隐藻、金藻和甲藻较少或没有。2、海河流域五湖2018年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为2.77×108 ind./L1.30×109ind./L,平均1.01×109 ind./L,其中7月浮游植物丰度最大,为1.30×109 ind./L;其次是9月1.28×109ind./L、11月1.15×109ind./L、5月1.04×109ind./L、3月1.02×109 ind./L;1月最小,为2.77×108 ind./L。按藻类的丰度来看:蓝藻最多,为5.46×109 ind./L,其次为绿藻2.87×108 ind./L、硅藻2.65×108 ind./L、裸藻2.83×107ind./L、隐藻2.22×107ind./L、金藻6.05×106ind./L,甲藻最少,为1.34×106ind./L。3、运用三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海河流域五湖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0.273.64,平均为1.65;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范围为0.070.75,平均为0.37;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范围为1.595.50,平均为2.91。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显示:2018年海河流域五湖水质状况总体属中度污染级别,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较高。4、通过聚类分析发现,2018年海河流域五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程度较高,MDS分析将16个采样点分为4个类群。通过对海河流域五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特征等的研究,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海河流域五湖的水质和营养状况,为后续海河流域健康水生生态系统的构建和长期维持等工作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

祁辉[5](2020)在《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湿地与森林、海洋合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着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作用。湿地不光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源,而且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人口压力的日益上升、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趋扩大,而对湿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湿地环境的日趋恶化,也大大降低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使湿地成为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了。汉江滨河湿地位于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我省引汉济渭的引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对汉江及其滨河湿地管理保护不力,导致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严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研究及修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典型湿地修复案例分析、湿地资源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修复策略。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全国51个已经退化的湿地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了不同湿地的退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得出了7条湿地退化的一般特征以及12条影响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将这些退化因素划分为A、B、C、D四类,构建出湿地功能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2)对我国4个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按照修复效果差异总结出可以借鉴的修复经验与技术,归纳出滨河湿地的一般修复方案与措施。3)通过建立汉江滨河湿地资源指标体系,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湿地资源综合评价。其中首先将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然后将准则层分成5个部分,将指标层细化为对应的17项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结合专家综合赋分的方式,通过相应的矩阵计算确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数,结合对评价结果做出的相应分析,得出汉江滨河湿地资源的现状评价结论。4)结合前面的研究内容,综合分析判定出汉江滨河湿地的8条退化因素,并提出了6条对应的修复策略。

褚英敏[6](2020)在《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提出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湿地旅游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分注重景区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许多湿地景区遭到了严重干扰与破坏,湿地旅游发展前景堪忧。湿地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已成为旅游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平衡湿地景区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创收的关系?景区旅游接待规模是否合理?值得深入研究。作为华北最大的淡水湿地,近年来,白洋淀景区旅游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加上水源不足,水位不稳、干淀现象频繁、水体污染严重,白洋淀的生态功能正在衰退。目前,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为白洋淀景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因此,本文以白洋淀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水足迹、碳足迹等模型与方法,分析了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碳足迹和旅游水足迹,综合评价了景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探讨了白洋淀湿地景区旅游合理接待量,为制定合理的景区旅游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其它湿地景区的旅游管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问卷与实地调查资料与白洋淀旅游统计数据,估算了白洋淀景区旅游各环节的旅游碳足迹、旅游水足迹与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白洋淀景区2016年旅游碳足迹总量约为1.73×104 hm2,其中旅游交通碳足迹和旅游住宿碳足迹所占比重最大,游客人均碳足迹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白洋淀景区2016年的旅游水足迹总量达0.40×104 hm2,其中旅游餐饮水足迹所占旅游水足迹总量比重最大,旅游水足迹强度低于河北省水足迹强度。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达4.76×104 hm2,其中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旅游淡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旅游住宿生态足迹所占总旅游生态足迹比重较大。(2)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超过了其旅游生态承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但景区的碳承载力大于旅游碳足迹,景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也略大于旅游水足迹,因此,旅游生态足迹是制约白洋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运用Dematel方法进一步分析表明,影响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游客人数、景区宾馆规模、游客逗留时间以及游客出行方式。由此开展情景分析发现,当游客人数约减少15%时,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持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白洋淀景区宾馆规模缩小10%,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约减少2.5%,旅游碳足迹约减少3.6%,旅游水足迹约减少0.9%;当游客在白洋淀景区逗留时间减少1/3时,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减少约15%、旅游碳足迹将减少约21%、旅游水足迹将减少约32%;如90%的游客乘坐大巴车前往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减少约25%,总旅游碳足迹减少约27%;如90%的游客乘坐私家车出行,则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增加约24%,旅游碳足迹增加约27%。(3)探讨了白洋淀景区旅游适宜接待规模,找到了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量阈值,即旅游全年接待人数约200~210万,平均逗留时间在36小时以内,45%~60%的游客大巴出行,这种情况下,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持平,从而保障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最后提出促进白洋淀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1)加强景区管理,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2)低碳出行,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3)节约用水,提高旅游水资源利用效率;(4)提倡游客健康饮食与适当住宿;(5)通过一系列修复保护工作,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6)多举措促进白洋淀旅游业健康发展。

王晖[7](2020)在《河北林区圆网蛛分类及多样性分析(蛛形纲:蜘蛛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林区蜘蛛资源丰富、成分复杂,且河北省在中国华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河北林区圆网蛛类物种数及圆网蛛类在不同林区分布的差异的基础上,参考相关资料,对河北林区圆网蛛种类、群落组成结构以及物种多样性特点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一、记录了分布于河北林区的圆网蛛类共5科84属149种。其中包括5新种:双叉肋园蛛Alenatea bifurca sp.nov.、椭圆园蛛Araneus oblonga sp.nov.、双突类岬蛛Pronoides biprominula sp.nov.、兜状珍蛛Macrargus cucullata sp.nov.、黑腹玛索蛛Maso melanogaster sp.nov.;1雄性新发现:灰线圆胸蛛Gongylidioides griseolineatus Schenkel,1936;5中国新纪录种:圆角园蛛Araneus rotundicornis Yaginuma,1972、查氏类肥蛛Larinioides chabarovi(Bakhvalov,1981)、单角近乌蛛Parawubanoides unicornis(O.Pickard-Cambridge,1873)、东方鞭突蛛Trichoncus orientalis Eskov,1992、勾氏瓦蛛Walckenaeria golovatchi Eskov&Marusik,1994;河北新纪录属16属,河北新纪录种33种。对各科、属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列出了各属、种的参考文献引证,检视标本的地理位置及各种在世界上的地理分布,详细描述了6个新分类单元的特征,并附有143个物种的整体图及鉴别特征图。二、分析了河北林区圆网蛛类的群落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点,并划分成四个典型林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优势类群分析表明:科级阶元优势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皿蛛科Linyphiidae>园蛛科Araneidae>球蛛科Theridi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妩蛛科Uloboridae;优势属有4个,分别是园蛛属Araneus、盖蛛属Neriene、肖蛸属Tetragnatha、新园蛛属Neoscona;优势种有12种,分别是珍珠齿螯蛛Enoplognatha margarita Yaginuma,1964、温室拟肥腹蛛Parasteatoda tepidariorum C.L.Koch,1841、窄边盖蛛Neriene limbatinella B?senberg&Strand,1906、腐质褶蛛Microneta viaria(Blackwall,1841)、醒目盖蛛Neriene emphana Walckenaer,1841、赞皇盖蛛Neriene zanhuangica Zhu&Tu,1986、羽斑肖蛸Tetragnatha pinicola L.Koch,1870、灌木新园蛛Neoscona adianta Walckenaer,1802、镜斑后鳞蛛Metleucauge yunohamensis B?senberg&Strand,1906、花岗园蛛Araneusmarmoreus Clerck,1757、八齿苔蛛Tapinopa guttata Komatsu,1937、六痣蛛Araniella displicata Hentz,1847。2.用群落多样性指数对不同林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林区圆网蛛类多样性丰富,不同林区蜘蛛群落的种类和结构差别较大。太行山林区虽然圆网蛛种类最多,但分布极不均匀,优势种明显;冀西北林区圆网蛛种类较丰富,均匀度最高,优势种类不明显,结构比较稳定;坝上高原林区圆网蛛种类最低,且分布不均匀。3.通过对Jaccard相似性指数分析,发现4个林区圆网蛛种类相似性较差,结果显示太行山林区和冀西北林区相似性最高为0.470,表明群落组成结构和地理环境直接相关。

马晓宇[8](2020)在《基于抵触原则的白洋淀保护区水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朱金峰,周艺,王世新,王丽涛,刘文亮,李海涛,梅军军[9](2020)在《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评价及分区》文中指出白洋淀湿地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生态安全保障作用。开展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评价及分区研究,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是当前普遍关切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面向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和管理的需求,在明确白洋淀自然环境特征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遥感、综合评价等方法,从水产品供给功能、水生植物供给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水质改善功能5个方面评价了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从水污染敏感性、湿地变化敏感性、重要自然与文化价值敏感性3个方面评价了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敏感性。基于评价结果,将白洋淀湿地初步划分为7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和19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在分区方法方面体现了白洋淀湿地人地关系动态特征,分区结果注重现状与历史相结合,有助于服务未来淀区生态保护规划决策实施。建议在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过程中,依据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分区特征,实行分区管制,制定对应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

杨丹[10](2019)在《近30年京津冀地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及稳态转变》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京津冀地区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对湿地不合理利用与侵占,使得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和湿地质量下降,对区域生态安全产生威胁;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三大战略之一的背景下,要求保证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人类活动干扰及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状况下,生态系统弹性对生态系统状态和服务的维持起重要作用。因此,综合评估湿地退化状况,并利用弹性研究为科学恢复保护湿地、促进湿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以上状况,本文从湿地面积、结构、功能三个角度,对1980—2015年京津冀湿地退化进行量化分析,并以8个流域(北四河下游平原、北三河山区、子牙河、黑龙港及运东平原、大清河、永定河山区、内流河、滦河)为研究单元对湿地退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选取5个京津冀典型湿地:安固里淖(坝上高原生态区)、野鸭湖湿地(山地生态区)、白洋淀湿地(平原生态区)、北大港湿地(平原生态区)和滦河三角洲湿地(海岸海域生态区),通过时间序列稳态转变探测,分析各典型湿地稳态转变的时间变化、空间强度分布及稳态转变的关键年份生态系统特征,并据此对各典型湿地不同稳态下的生态系统弹性进行评价;最后解析自然和人文因素对整体京津冀湿地退化及各典型湿地弹性变化的影响,进而对湿地的科学修复提供建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京津冀地区湿地退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5年以结构退化为主,功能退化为辅;第二阶段为1995—2009年,面积、结构、功能退化程度不断增加,尤其是2000—2009年面积下降幅度明显加重,该阶段以功能退化为主,结构退化为辅;第三阶段为2009—2015年,转变为以功能退化为主,面积下降为辅,而结构退化程度有所缓解。总体而言京津冀湿地在1995年、2000年、2009年、2015年的综合退化率分别13.6%、19.1%、29.1%、27.0%,1980—2009年湿地退化程度不断加强,2009—2015年的退化程度有所减轻。(2)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1980—2015年减少面积为2980.60km2,减少幅度为21.32%,海涂、滩地、沼泽地减少的幅度最大;湿地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环渤海地区、西北坝上地区。在湿地结构变化方面,京津冀8个流域连接度变化可分为先下降后上升、持续下降、波动变化三种类型,1980—2015年内流河流域湿地连接度下降幅度高达41.8%;通过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景观指数,表明京津冀湿地景观破碎度增强、湿地形状趋于简单。在提供湿地栖息地的功能变化方面,近30年湿地作为京津冀优势水鸟雁鸭类的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 45.0%;其中低适宜区面积下降最明显。(3)近30年各典型湿地均发生了两次及以上稳态转变,且2000年以后的稳态转变次数和强度均大于2000年以前。对于各典型湿地稳态转变年份生态系统特征,在不同稳态时期,各典型湿地均发生不同程度水量及植被的变化,且稳态转变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受前期降水或水量累积影响明显;其中典型平原生态区湿地受人为补水影响,海岸及海域生态区受人为养殖影响极为显着。(4)各典型湿地弹性大小依次为:野鸭湖>白洋淀>北大港>滦河三角洲>安固里淖。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坝上生态区和海岸海域生态区,典型湿地弹性皆呈持续性下降趋势;而在人类活动最为强烈的平原生态区,在人为干扰下典型湿地弹性表现为波动性变化。山地生态区由于较好的湿地保护措施及相对较少的人为干扰,典型湿地弹性变化较为平稳。(5)京津冀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及弹性变化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次之。在社会经济方面,京津冀地区近30年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导致耕地和建设用地不断向湿地侵占,同时,流域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季节性淹没区减少,天然湿地大量丧失,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在自然因素方面,1980—2015年京津冀地表水、地下水储量总体均以下降趋势为主,地表水及地下水储量的下降对湿地的退化及自然恢复造成负面影响;区域气候整体趋暖变干的变化特征,使得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尤其对于降水量偏少的坝上地区,加速了湿地的退化。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湿地退化程度有所缓解,使得湿地生态弹性得以维持或有回弹现象。

二、河北省建立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建立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的白洋淀生态保护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国家公园建设
    2.1 国家公园的发展
    2.2 国家公园的准入条件
3 白洋淀建设国家公园的现状分析
    3.1 白洋淀生态系统代表性
    3.2 白洋淀生物物种代表性
    3.3 白洋淀自然景观独特性
    3.4 白洋淀生态系统完整性
    3.5 白洋淀生态系统原真性
    3.6 白洋淀面积规模适宜性
    3.7 白洋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
    3.8 白洋淀保护管理基础
    3.9 白洋淀全民共享潜力
4 白洋淀建设国家公园的发展路径
    4.1 扩大自然保护地面积
    4.2 整合提升管理能力
    4.3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4 进一步加强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
    4.5 开展科普宣教和生态体验
5 结论

(2)适度恢复目标下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生态廊道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廊道及相关概念
        1.2.2 生态廊道的分类
        1.2.3 生态廊道的功能
        1.2.4 国内外生态廊道研究进展
        1.2.5 存在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流域概况
        2.1.1 气候
        2.1.2 水系
    2.2 主要问题诊断
        2.2.1 宏观布局混乱
        2.2.2 中观结构受损
    2.3 研究方法
        2.3.1 宏观生态安全格局方法
        2.3.2 中观空间结构方法
        2.3.3 廊道健康状态评价方法
    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2.4.1 数据来源
        2.4.2 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大清河流域生态环境定位与功能目标
    3.1 大清河流域战略定位
        3.1.1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3.1.2 华北平原生态屏障
    3.2 宏观尺度生态定位研究
    3.3 中观尺度服务功能目标研究
    3.4 适度生态恢复下的廊道构建目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研究
    4.1 大清河流域宏观尺度廊道生态安全格局指标研究
        4.1.1 “山水林田淀海”指导思想
        4.1.2 生态安全格局分区指标因子
        4.1.3 借鉴“伞护种”与“旗舰种”理论的生态源选取
        4.1.4 景观阻力面指标因子
        4.1.5 宏观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指标体系
    4.2 大清河流域中观尺度廊道空间结构规划指标研究
        4.2.1 河流生态系统过程
        4.2.2 生态廊道服务功能
        4.2.3 生态廊道空间结构
        4.2.4 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4.2.5 大清河流域河流廊道中观尺度空间结构指标体系
    4.3 大清河流域宏观尺度廊道生态安全格局阈值研究
        4.3.1 生态安全格局分区指标阈值范围
        4.3.2 景观阻力面指标阈值
    4.4 大清河流域中观尺度廊道空间结构规划阈值研究
        4.4.1 大清河流域现状胁迫程度
        4.4.2 廊道构建策略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4.4.3 结构指标要素与廊道构建策略的结合
        4.4.4 空间结构阈值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5.1 大清河流域宏观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5.1.1 景观格局识别
        5.1.2 生态分区
        5.1.3 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
        5.1.4 大清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
    5.2 大清河流域中观尺度空间结构规划
        5.2.1 连通性
        5.2.2 宽度
        5.2.3 曲度
        5.2.4 内环境
    5.3 廊道健康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3)1960s以来白洋淀水文、环境、生态演变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白洋淀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水文条件
    2.1 水系格局
    2.2 气候状态
    2.3 入淀水量与补水
3 水环境问题
    3.1 水体质量
    3.2 沉积物
4 水生态
    4.1 水生维管束植物
    4.2 浮游生物
    4.3 底栖动物
    4.4 鱼类
    4.5 其他生物
5 结论
6 附录

(4)海河流域五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浮游植物概述
    1.2 浮游植物在生物监测中的意义
        1.2.1 浮游生物监测的概念
        1.2.2 浮游植物在生物监测中的意义
    1.3 国内外浮游植物研究现状
        1.3.1 国外浮游植物研究现状
        1.3.2 国内浮游植物研究现状
    1.4 海河流域五湖概况
        1.4.1 七里海湿地概况
        1.4.2 北大港湿地概况
        1.4.3 南大港湿地概况
        1.4.4 白洋淀湿地概况
        1.4.5 衡水湖湿地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采样和研究方法
    2.1 样点布设与采样时间
        2.1.1 样点布设
        2.1.2 采样时间
    2.2 样品采集与鉴定
        2.2.1 浮游植物采集
        2.2.2 浮游植物鉴定和生物量的计算
    2.3 数据分析
        2.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2.3.2 生物多样性分析
        2.3.3 聚类和MDS分析
第三章 海河流域五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3.1 七里海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3.1.1 七里海湿地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3.1.2 七里海湿地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情况
        3.1.3 七里海湿地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化情况
    3.2 北大港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3.2.1 北大港湿地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3.2.2 北大港湿地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情况
        3.2.3 北大港湿地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化情况
    3.3 南大港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3.3.1 南大港湿地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3.3.2 南大港湿地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情况
        3.3.3 南大港湿地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化情况
    3.4 白洋淀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3.4.1 白洋淀湿地的种类组成
        3.4.2 白洋淀湿地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情况
        3.4.3 白洋淀湿地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化情况
    3.5 衡水湖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3.5.1 衡水湖湿地的种类组成
        3.5.2 衡水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情况
        3.5.3 衡水湖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化情况
    3.6 讨论
第四章 海河流域五湖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分析
    4.1 七里海湿地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1.1 七里海湿地公园入口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1.2 七里海湿地鸟岛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1.3 七里海湿地核心区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2 北大港湿地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2.1 北大港湿地放水闸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2.2 北大港湿地渔民房子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3 南大港湿地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3.1 南大港湿地芦海迷宫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3.2 南大港湿地观鸟台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3.3 南大港湿地核心区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4 白洋淀湿地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4.1 白洋淀湿地泥李庄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4.2 白洋淀湿地圈头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4.3 白洋淀湿地光淀张庄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4.4 白洋淀湿地王家寨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4.5 白洋淀湿地端村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5 衡水湖湿地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5.1 衡水湖湿地放水闸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5.2 衡水湖湿地顺民庄村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5.3 衡水湖湿地放水闸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4.6 讨论
第五章 聚类及MDS分析
    5.1 海河流域五湖的聚类及MDS分析
        5.1.1 海河流域五湖1 月的聚类和MDS分析
        5.1.2 海河流域五湖3 月的聚类和MDS分析
        5.1.3 海河流域五湖5 月的聚类和MDS分析
        5.1.4 海河流域五湖7 月的聚类和MDS分析
        5.1.5 海河流域五湖9 月的聚类和MDS分析
        5.1.6 海河流域五湖11 月的聚类和MDS分析
    5.2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考察及科研项目

(5)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国外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2.2 国内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湿地的基础概述
    2.1 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2.1.1 湿地的概念
        2.1.2 湿地的分类
    2.2 湿地的基本功能
        2.2.1 调节功能
        2.2.2 供给功能
        2.2.3 文化功能
        2.2.4 支持功能
3 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分析
    3.1 具体湿地的文献调研
    3.2 湿地退化的特征总结
        3.2.1 物理方面特征
        3.2.2 化学方面特征
        3.2.3 生物方面特征
    3.3 湿地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
4 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分析
    4.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修复
        4.1.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1.2 淇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1.3 经验借鉴
    4.2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修复
        4.2.1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2.2 丹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2.3 经验借鉴
    4.3 顾洞河滨河湿地修复
        4.3.1 顾洞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3.2 顾洞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3.3 经验借鉴
    4.4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修复
        4.4.1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4.2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4.3 经验借鉴
    4.5 案例比较分析及总结
        4.5.1 案例比较分析
        4.5.2 滨河湿地修复小结
5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概况及湿地资源评价
    5.1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的概况
        5.1.1 自然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1.3 汉江滨河湿地概况
    5.2 汉江滨河湿地的资源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5.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生态功能
        5.3.2 水资源
        5.3.3 生物资源
        5.3.4 旅游资源
        5.3.5 保障体系
6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相应的修复策略
    6.1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6.1.1 全球气候变暖
        6.1.2 盲目开垦,围滩造地
        6.1.3 湿地水体污染
        6.1.4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6.1.5 湿地旅游业盲目发展
        6.1.6 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淡薄
        6.1.7 湿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6.1.8 政府投入湿地的保护设施及资金不足
    6.2 相应的修复策略
        6.2.1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植被建设
        6.2.2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6.2.3 完善湿地的保护设施建设,加大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6.2.4 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6.2.5 健全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制体系
        6.2.6 实施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1 具体湿地文献调研情况表
附录2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问卷

(6)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2.3 文献综述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白洋淀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3.1 研究区概况
    3.2 白洋淀旅游资源环境情况
    3.3 白洋淀旅游开发状况
    3.4 白洋淀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计算
    4.1 旅游足迹计算方法介绍
    4.2 问卷调查与分析
    4.3 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白洋淀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
    5.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5.2 白洋淀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
    5.3 白洋淀旅游足迹赤字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规模分析
    6.1 白洋淀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2 白洋淀旅游开发情景分析
    6.3 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规模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
    7.2 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
    7.3 提高旅游水资源利用效率
    7.4 提倡游客健康饮食与适当住宿
    7.5 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
    7.6 多举措促进白洋淀旅游业健康发展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河北林区圆网蛛分类及多样性分析(蛛形纲:蜘蛛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河北省自然地理概况
        1.1.1 河北林区自然地理概况
        1.1.2 气候和植被
    1.2 分类研究
        1.2.1 分类地位
        1.2.2 分类依据
    1.3 研究概况
        1.3.1 世界圆网蛛类研究概况
        1.3.2 中国圆网蛛类研究概况
        1.3.3 河北林区圆网蛛类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标本来源及处理
    2.3 标本的鉴定、测量、描述、拍照
        2.3.1 标本鉴定
        2.3.2 测量
        2.3.3 描述
        2.3.4 拍照
    2.4 数据处理
    2.5 地理分布信息
    2.6 文中所用英文缩写及名称
第三章 种类记述
    3.1 园蛛科Araneidae Clerck, 1757
        3.1.1 尖蛛属Aculepeira Chamberlin & Ivie, 1942
        3.1.2 肋园蛛属Alenatea Song & Zhu, 1999
        3.1.3 园蛛属Araneus Clerck, 1757
        3.1.4 痣蛛属Araniella Chamberlin & Ivie, 1942
        3.1.5 金蛛属Argiope Audouin, 1826
        3.1.6 壮头蛛属Chorizopes O. Pickard-Cambridge, 1871
        3.1.7 艾蛛属Cyclosa Menge, 1866
        3.1.8 棘腹蛛属Gasteracantha Sundevall, 1833
        3.1.9 吉园蛛属Gibbaranea Archer,1951
        3.1.10 高亮腹蛛属Hypsosinga Ausserer, 1871
        3.1.11 肥蛛属Larinia Simon, 1874
        3.1.12 类肥蛛属Larinioides Caporiacco,1934
        3.1.13 芒果蛛属Mangora O. P.-Cambridge, 1889
        3.1.14 新园蛛属Neoscona Simon, 1864
        3.1.15 络新妇属Nephila Leach , 1815
        3.1.16 普园蛛属Plebs Joseph & Framenau, 2012
        3.1.17 类岬蛛属Pronoides Schenkel, 1936
        3.1.18 亮腹蛛属Singa C. L. Koch, 1836
    3.2 皿蛛科Linyphiidae Blackwall, 1859
        3.2.1 类刺皿蛛属Acanoides Sun, Marusik & Tu, 2014(河北新记录属)
        3.2.2 丘皿蛛属Agyneta Hull,1911
        3.2.3 皿盖蛛属Allomengea Strand, 1912(河北新记录属)
        3.2.4 角皿蛛属Anguliphantes Saaristo & Tanasevitch, 1996(河北新记录属)
        3.2.5 锐蛛属Asthenargus Simon & Fage, 1922
        3.2.6 指蛛属Bathyphantes Menge, 1866
        3.2.7 叉蛛属Bifurcia Saaristo, Tu & Li, 2006
        3.2.8 裹蛛属Capsulia Saaristo, Tu & Li, 2006(河北新记录属)
        3.2.9 中指蛛属Centromerus Dahl, 1886(河北新记录属)
        3.2.10 角微蛛属Ceratinella Emerton, 1882
        3.2.11 科林蛛属Collinsia O. P.-Cambridge, 1913
        3.2.12 皱蛛属Crispiphantes Tanasevitch, 1992(河北新记录属)
        3.2.13 丹尼蛛属Denisiphantes Tu, Li & Rollard, 2005(河北新记录属)
        3.2.14 珑蛛属Drapetisca Menge, 1866
        3.2.15 微蛛属Erigone Audouin, 1826
        3.2.16 耶微蛛属Eskovina Kocak & Kemal, 2006
        3.2.17 弗蛛属Floronia Simon, 1887
        3.2.18 额角蛛属Gnathonarium Karsch, 1881
        3.2.19 戈那蛛属Gonatium Menge, 1868(河北新记录属)
        3.2.20 圆胸蛛属Gongylidioides Oi, 1960
        3.2.21 喜马蛛属Himalaphantes Tanasevitch, 1992
        3.2.22 钻头蛛属Hylyphantes Simon, 1884
        3.2.23 闪腹蛛属Hypselistes Simon, 1894
        3.2.24 长指蛛属Kaestneria Wiehle, 1956
        3.2.25 喙蛛属Ketambea Millidge & Russell-Smith, 1992
        3.2.26 斑皿蛛属Lepthyphantes Menge, 1866
        3.2.27 皿蛛属Linyphia Latreille,1804
        3.2.28 珍蛛属Macrargus Dahl, 1886(河北新记录属)
        3.2.29 玛索蛛属Maso Simon, 1884
        3.2.30 褶蛛属Microneta Menge, 1869(河北新记录属)
        3.2.31 目皿蛛属Mughiphantes Saaristo & Tanasevitch, 1999
        3.2.32 疣舟蛛属Nematogmus Simon, 1884
        3.2.33 盖蛛属Neriene Blackwall, 1833
        3.2.34 瘤胸蛛属Oedothorax Bertkau, 1883
        3.2.35 帕拉蛛属Parasisis Eskov, 1984
        3.2.36 近乌蛛属Parawubanoides Eskov & Marusik, 1992
        3.2.37 杂色皿蛛属Poeciloneta Kulczyński, 1894(河北新记录属)
        3.2.38 洞厣蛛属Porrhomma Simon, 1884(河北新记录属)
        3.2.39 长插蛛属Silometopoides Eskov, 1990
        3.2.40 苔蛛属Tapinopa Westring, 1851
        3.2.41 头孔蛛属Trematocephalus Dahl, 1886(河北新记录属)
        3.2.42 鞭突蛛属Trichoncus Simon, 1884(河北新记录属)
        3.2.43 沟瘤蛛属Ummeliata Strand, 1942
        3.2.44 瓦蛛属Walckenaeria Blackwall, 1833
    3.3 肖蛸科Tetragnathidae Menge, 1866
        3.3.1 双胜蛛属Diphya Nicolet, 1849
        3.3.2 银鳞蛛属Leucauge White, 1841
        3.3.3 后鳞蛛属Metleucauge Levi, 1980
        3.3.4 粗螯蛛属Pachygnatha Sundevall, 1823
        3.3.5 肖蛸属Tetragnatha Latreille, 1804
    3.4 球蛛科Theridiidae Sundeval, 1833
        3.4.1 千国蛛属Chikunia Yoshida, 2009
        3.4.2 鞘腹蛛属Coleosoma O. P.-Cambridge, 1882
        3.4.3 隐希蛛属Cryptachaea Archer, 1946
        3.4.4 齿螯蛛属Enoplognatha Pavesi, 1880
        3.4.5 丘腹蛛属Episinus Walckenaer, in Latreille, 1809
        3.4.6 短跗蛛属Moneta O. P.-Cambridge, 1871
        3.4.7 新土蛛属Neottiura Menge, 1868(河北新纪录属)
        3.4.8 拟肥腹蛛属Parasteatoda Archer, 1946
        3.4.9 藻蛛属Phycosoma O. Pickard-Cambridge, 1879
        3.4.10 叶球蛛属Phylloneta Archer, 1950(河北新记录属)
        3.4.11 罗伯蛛属Robertus O. Pickard-Cambridge, 1879(河北新记录属)
        3.4.12 肥腹蛛属Steatoda Sundevall, 1833
        3.4.13 斯蛛属Stemmops O. Pickard-Cambridge, 1894
        3.4.14 高蛛属Takayus Yoshida, 2001
        3.4.15 球蛛属Theridion Walckenaer, 1805
    3.5 妩蛛科Uloboridae O. P. -Cambridge, 1871
        3.5.1 涡蛛属Octonoba Opell, 1979
        3.5.2 妩蛛属Uloborus Latreille, 1806
第四章 河北林区圆网蛛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4.1 河北林区圆网蛛类种类组成分析
        4.1.1 科、属、种的数量统计
        4.1.2 优势类群分析
    4.2 河北林区圆网蛛类多样性分区分析
        4.2.1 各林区圆网蛛类组成结构
        4.2.2 河北林区圆网蛛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9)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评价及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1 白洋淀湿地概况及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
        2.1.1 外业调查数据
        2.1.2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2.1.3 其他数据源
    2.2 方法
        2.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
        (1)水产品供给功能:
        (2)水生植物供给功能:
        (3)气候调节功能:
        (4)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5)水质改善功能:
        2.2.2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
        (1)水污染敏感性:
        (2)湿地变化敏感性:
        (3)重要自然与文化价值敏感性:
        2.2.3 生态功能分区方法
        (1)分区目的与原则:
        (2)分区方法:
        (3)分区命名: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3.2 生态系统敏感性
    3.3 生态功能分区
4 讨论
    (1)分区方法体现了人地关系动态特征。
    (2)分区结果注重现状与历史相结合。
    (3)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的决策建议。
5 结论

(10)近30年京津冀地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及稳态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湿地退化特征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弹性理论及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京津冀自然环境状况
        2.1.2 京津冀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景观连接度与景观破碎度
    3.2 湿地栖息地质量评价
    3.3 稳态转变探测
    3.4 生态弹性计算
4 京津冀湿地退化分析
    4.1 京津冀湿地面积变化分析
        4.1.1 湿地组分变化特征
        4.1.2 湿地面积变化空间特征
    4.2 京津冀湿地结构变化分析
        4.2.1 湿地景观破碎度变化
        4.2.2 湿地景观连接度变化
    4.3 京津冀湿地栖息地质量变化分析
        4.3.1 湿地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
        4.3.2 湿地栖息地质量变化特征
    4.4 湿地退化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京津冀典型湿地稳态转变及弹性变化模式
    5.1 典型湿地稳态转变时空特征
        5.1.1 典型湿地选取
        5.1.2 典型湿地稳态转变整体变化
    5.2 典型湿地稳态转变年份生态系统特征
        5.2.1 安固里淖
        5.2.2 野鸭湖
        5.2.3 白洋淀
        5.2.4 北大港
        5.2.5 滦河口
    5.3 典型湿地生态弹性变化模式
        5.3.1 弹性持续快速下降型
        5.3.2 弹性波动变化型
        5.3.3 弹性平稳型
    5.4 本章小结
6 湿地变化驱动因素
    6.1 湿地退化及弹性变化驱动因素
        6.1.1 基于因子分析的驱动因素选择
        6.1.2 社会经济因素
        6.1.3 水资源因素
        6.1.4 气候变化因素
        6.1.5 湿地保护工程影响
    6.2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河北省建立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的白洋淀生态保护现状与发展研究[J]. 赵建国,刘晶,李洪波,闫栋华,佟霁坤,刘存歧. 环境生态学, 2022
  • [2]适度恢复目标下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研究[D]. 梁晓旭. 河北大学, 2021(11)
  • [3]1960s以来白洋淀水文、环境、生态演变趋势[J]. 易雨君,林楚翘,唐彩红. 湖泊科学, 2020(05)
  • [4]海河流域五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分析[D]. 陈佳林. 天津农学院, 2020
  • [5]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D]. 祁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D]. 褚英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河北林区圆网蛛分类及多样性分析(蛛形纲:蜘蛛目)[D]. 王晖. 河北大学, 2020(08)
  • [8]基于抵触原则的白洋淀保护区水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D]. 马晓宇.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9]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评价及分区[J]. 朱金峰,周艺,王世新,王丽涛,刘文亮,李海涛,梅军军. 生态学报, 2020(02)
  • [10]近30年京津冀地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及稳态转变[D]. 杨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河北省建立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