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逆向选择探讨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逆向选择探讨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汉成[1](2021)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效应与路径优化》文中提出基于收入再分配、挤出效应及逆向选择等多维视角,通过构建相关指标及计量模型分析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产生了一定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但效果不明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对传统家庭养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但未从根本上动摇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产生了明显的逆向选择问题。为此,在政策优化过程中应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干预力度,并赋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强制性的合法性;增加养老保险缴费对养老金待遇的激励。

周敏[2](2021)在《个旧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征缴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基础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由两部分构成:“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经过几十年的长期发展完善,已经形成法律制度健全、征缴模式完善、社会高度认可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从2014年开始实施,运行的时间较短,在法律制度设计、征收模式、社会认可度上均需要改善。加上城乡居民社保费具有参保人数众多、自愿选择参保等征收难点,其征缴问题一直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难点课题。随着机构改革和征收权责的划转,自2019年以来我国各级税务机构已经开始全责实行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征缴。税务机关在信息获取、征管队伍和征收系统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经过两年的征缴实战,其能否利用优势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征缴实效,在征缴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本文将从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的相关概念、发展变化、制度特点为切入点,测算出个旧市该制度的参保率不高的现状,并引入“征管能力—缴费意愿”框架来分析参保率不高的原因。在征管能力分析方面,通过分析个旧市经济发展状况、组织架构、征缴流程、干部队伍素质、经办服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等,得出个旧征管存在部分短板但总体水平较高的结论;在缴费意愿分析方面,通过分析替代率和可持续性对参保率的影响、实征数据反映的缴费意愿、问卷调查反映的缴费意愿等,得出参保缴费意愿与多重因素有关,缴费人的参保意愿受年龄因素的较大,参保缴费中年轻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逆向选择问题以及缴费档次的逆向选择问题,都说明了政策的激励机制有问题,居民的真实缴费意愿是偏低的。根据“征管能力—缴费意愿”框架,定位个旧市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属于征管能力高而缴费意愿低的“资源浪费”型,在这一情形下城乡居民出于主观和客观的综合考虑,不愿参保或选择较低档次参保,导致参保率低,基金增长缓慢和可持续性低,政府在征管方面的人力、财力投入和因此带来的征缴率提升不成正比,会造成征管上“资源的浪费”。最后得出结论:要解决参保率不高的问题,要优先从制度设计和提高缴费人意愿方面考虑,其次再来解决征管效率中的短板问题,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提升征管效率。

李雪岩[3](2021)在《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下,老龄失能人口的护理需求日益增长,为应对老龄失能群体护理支出节节攀升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我国应逐步科学构建社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保障我国老龄失能群体的长期护理需求。我国政府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迫切需要对长期护理和非正式护理的影响机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系统和理论的政策设计,并基于失能转移模型对未来我国老龄失能人口和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进行预测,构建生命周期模型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分析,考察并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由于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常态,在当前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政府既有能力也有必要建立并完善社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论文关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水平与支出规模的预测研究结果为探究失能群体的长期护理需求与护理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可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与完善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与数据参考,同时论文构建的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论模型以及具体的政策模拟分析结果可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制定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框架与政策导向支持。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重点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所使用的各类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并提出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叙述,将相关文献划分为国外文献与国内文献展开研究,并根据不同文献的研究重点将各类文献归纳分类,从而就当前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再次,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具体界定,包括在微观层面界定健康与失能等相关概念,宏观层面阐述社会保障体系与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内容,并对包含非正式护理和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在内的长期护理理论框架进行说明,尝试构建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机制的微观消费生命周期模型,从保险产品与社会制度角度深入分析长期护理保险机制,为长期护理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贡献的相关研究贡献理论依据。论文通过参考世界各国和国内部分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系统分析研究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于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以代表性发达国家与国内首批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经验为例,比较不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设计构想具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与实施方案,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和保险机制,为实现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拓展政策设计思路。实证研究方面,由于目前长期护理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论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工作,采用适当的计量模型分析核心因素对老年群体非正式护理选择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深入探讨相关因素对非正式护理选择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渠道。从而基于实证数据探究影响我国老龄失能群体长期护理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老年群体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决策,并尝试探讨非正式护理服务模式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疾病冲击与代际支持是非正式护理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疾病冲击通过作用于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程度影响老年群体作出非正式护理决策,代际支持又可通过改善老年群体的失能程度显着改变其非正式护理选择;失能程度作为反映老龄失能群体护理需求的主要因素,年龄、城乡类型、子女数目、慢性病数目、抽烟状况均可显着影响个体失能程度,从而改变失能老龄群体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非正式护理与社会护理均可作为未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考察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水平与支出规模,论文建立了老年群体失能转移模型,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归并平均的算法,结合人口预测数据对我国失能老龄人口规模进行测算,利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相关数据构建缴费率假设,从而预测并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相关成本与支出规模。预计2050年我国老龄失能人口与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将分别达到5184万人与5025亿元左右,研究结果反映了我国未来老龄失能人口规模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迫切需要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老龄失能人群的护理需求进行保障,但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会为我国财政支出带来严峻的政策挑战,国家需采用有效措施健全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规划与设计,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有序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论文进一步基于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机制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使用模拟矩方法估计的关键参数,利用理论模型结合追踪调查数据对长期护理参保数据进行匹配和模拟,以参数估计和政策模拟等手段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机制与制度设计,以考察不同政策下我国中老年群体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意愿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中老年群体面临的护理风险不容小觑,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需求较为旺盛,而采用时长补贴与城乡统筹机制的长期护理保险较为适合我国老龄失能人群特点,未来可采用城乡统筹时长补贴型为主、多种保险机制并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而有效应对老年群体的失能风险并充分保障其长期护理需求。最后,论文阐述了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在充分分析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综合研究成果为应对我国老龄化挑战和提高老龄健康福利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以社会性城乡统筹为核心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科学规划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体系与待遇支付方式、积极出台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提供非正式护理服务、与护理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构建高质量护理服务体系以及持续改革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并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为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可持续运行发展,发展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可行的政策导向支持。论文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结合我国老龄失能人口和社会发展特点,借鉴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经验,分别从理论和实证层面上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研究,以期获得符合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规划的研究结论;鉴于现阶段难以取得高质量的长期护理保险直接参保数据,重点关注非正式护理选择和长期护理需求的核心影响因素,并使用来自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较为前沿的2008至2018年四期面板追踪数据,基于大样本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非正式护理与长期护理的影响机制展开实证研究,整体分析过程较为深入,研究结果对长期护理相关服务的实践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构建以离散型马尔可夫链为基础的失能转移模型,结合人口预测数据计算符合我国老年群体特点的失能转移矩阵,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归并平均的算法,具体测算老龄失能人口与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从而有效提高了远期预测精度;构建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机制的微观消费生命周期模型,从理论研究角度探究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设计思路,以参数估计和政策模拟的方法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的具体保险机制与制度设计,使用模拟矩方法测算模型的关键参数,可避免无法使用广义矩条件进行直接估计的情况,弥补了国内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目前长期护理相关指标体系较为缺乏的问题,政策模拟结果具备一定的稳健性,可为构建并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贡献理论与学术价值。

杨光锐[4](2021)在《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务院在2014年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城乡居民而言,可以保障他们老年的基本生活,激励他们主动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打算,规划其一生的资金收入;对社会而言,起到了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主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问题进行研究,定性分析的同时,结合了定量分析方法。定性研究方面,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获取相关资料,系统整理了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实地访谈获取的资料,阐述了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现状,深度挖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存在的问题以及引起这些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在定量研究方面,本文应用ELES模型,以满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需求为基准,发现ELES模型测算出来的待遇显着高于参保居民实际领取的待遇,制度的待遇保障水平偏低,难以实现“保基本”的政策初衷。因而本文深入剖析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缴费激励机制缺乏灵活性、个人账户设置缺乏合理性、集体补助缺位、亡故人员待遇水平低。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进一步解析,提出相应的待遇提升思路,即优化缴费激励机制、完善个人账户、积极引导集体经济发展、建立健全亡故人员待遇机制。综上所述,石家庄市目前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难以满足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亟需对几个主要影响渠道加以改进,提高参保居民所能领取的待遇,以保障参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本文对石家庄市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问题的研究,不仅关乎参保居民老年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而且对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王昭茜,仇雨临[5](2021)在《逆向选择还是制度“漏洞”:全民医保下的不连续参保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已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民覆盖,但实践中有部分群体选择从基本医保制度中退出,全民医保覆盖具有其不稳定性。文章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分析在全民医保下部分群体参保中断的现象,并从逆向选择与制度设计可能的"漏洞"两方面探讨影响参保中断的因素。研究发现约有5%的参保者选择从原有的保障制度中退出,逆向选择和制度性因素均能部分解释这一行为,但自愿性的参保原则、待遇水平与个人负担、组织管理效率等制度设计因素,对个人不连续参保行为的解释力更强。因此,需要优化基本医保的制度设计、激励机制与治理结构,实现从基本医疗保险全民覆盖到全民稳定覆盖。

刘江军[6](2021)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选择论——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我国养老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依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点,传统的基于国外经验基础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出现较大的不适应性,新的改革需要在理论层面把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在发展规律,基于中央政府顶层设计的视角,构建具有开创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制度模式。本文在管理理论阐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分析制度现有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基于此构建"统账结合、分段支付"的制度模式,从而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案。

韩婵[7](2020)在《苏南S市新农保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逆向选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根本目的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自实施以来已经实现“全覆盖”,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苏南S市新农保制度运行情况的分析,发现农民缴费档次逆向选择问题尤为严重。从新农保政策的长远发展来看,参保农民缴费档次的逆向选择不利于新农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层面,通过对农民的缴费能力和缴费意愿的研究来探析农民缴费档次逆向选择的原因。首先根据苏南S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和缴费档次测算出农民个人最低缴费率和个人最高缴费率,再根据人均消费支出来测算农民的个人最大缴费能力,将个人缴费率和缴费能力进行比较发现农民都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新农保的缴费,再对不同收入阶层农民的个人缴费能力和缴费率进行测算比较发现,有少部分人确实存在缴费困难的情况,但是政府已经对这部分缴费困难群体实行代缴政策,而绝大多数农民不但可以承担新农保的缴费,而且可以选择高档次进行参保,因此缴费能力不是诱发他们逆向选择的因素。继而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农民的缴费意愿,发现在新农保全覆盖的背景下,即使他们具备高档次缴费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缴费意愿却不高,出现了缴费能力与缴费意愿相背离的现象,并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否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对国家解决养老问题的期望程度”对农民缴费意愿有显着影响;“家庭非劳动人口占比”、“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对农民缴费意愿有较强的影响。通过对政策因素的分析发现:目前新农保的养老金根本不足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四个缴费档次所对应的可领取养老金差别不大、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不信任以及参保时的跟从效应等外部约束也是导致他们低档次缴费的原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提高基础养老金增发幅度、完善“差异化”补贴机制、细化不同收入人群参保措施、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来妥善解决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逆向选择的问题,最终实现新农保政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朱瑞召[8](2020)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改革:名义帐户制取向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经过两次比较完善的改革(1997年和2005年)最终形成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原则上分离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实际运行体现的是混合管理。在不同的阶段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我国政府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希望能够解决体制弊端,使养老保险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整理,依据保险收支精算平衡原则,生命周期理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理论,再分配理论,产权理论等相关理论,剖析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梳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的历程以及学术界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向。对于当前统账结合制度的问题,针对性的引入名义账户制“全账户”模式。探讨其优势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其公式的演示推导和“全账户”模式内部收益率的计算是本文科学分析的主要手段。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事关民生大计,事关国家经济运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所以名义账户制“全账户”模式并不能单打独斗,本文建议建立与名义账户制“全账户”模式独立运行的零支柱。所以本文的观点就是建议名义账户制“全账户”模式作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改革取向。

周正晓[9](2020)在《潍坊市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的寿命也因此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呈现逐步加速趋势。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城乡人口流动频繁现象的发生,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失去劳动力的老年人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经济来源,特别是农村的老人既没有单位也没有退休金,生活相对艰辛。在这一背景下,养老保险日渐成为除了“养儿防老”观念之外的又一农村养老方式,是农村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养老保险一方面可解决农民的基本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新的时代对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常见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及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并以峡山区为研究对象,从参保现状、基金运行情况、养老金待遇水平、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对隶属于该区的太保庄街道、王家庄街道、岞山街道和郑公街道共四个街道8个发展程度不同的自然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主要涉及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情况、职业情况、收入、家庭年收入等关键内容,发放500份调查问卷,运用李克特5级量表分析了峡山区农民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满意度,概括了农民的参保情况、影响参保率的相关环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等。根据调查了解,深刻分析了峡山区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参保率降低、补缴政策的弊端、农民收入对缴费档次的影响、基金统筹层次过低、缺乏激励机制、缺乏资金来源以及部门协调和业务能力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探讨,提出了改进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的主要改进措施,既有制度层面的建议,又有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办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些办法手段,以期使峡山区农民真正实现自愿参保、自由参保、按需参保、增强农民对参保的信心,减小城镇和农村的保险差距,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娄威[10](2020)在《我国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失地农民是在国家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出现的一批特殊群体,他们的身份处于农民向市民的过渡阶段,其权利义务也随着身份的转变产生了变化。从养老保障角度来说,失去土地以前,农民享有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双重保障,失去土地以后,农民相应地丧失了来自土地的养老保障,只剩下社会养老保险这一保障方式。在农村老龄化程度加快的现阶段,应当通过改进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来提高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保证农民失去土地以后的老年经济生活不受影响,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本文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置于我国整体养老保险体系中考察,在分析了现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的思路,即为失地农民单独设置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将其作为农民的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待遇叠加,享受双份养老保险待遇。除去引言和结论,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构建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阐明了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问题的提出,介绍并评析了现有的三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分别是将失地农民纳入城乡统一养老保险模式,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模式以及将失地农民纳入商业养老保险模式。三种模式均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作为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在保障水平、制度转移接续等方面各有优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能更好地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实现高效的制度转移接续。本章在检视分析三种养老保险模式的利弊后,本着提高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制度转移接续的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的设想。第二部分从理论分析入手,论证了建立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通过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重复参保现象的关系,得出建立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不属于保险领域的重复参保。结合日本农民养老保险经验与浙江省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论证了在我国建立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探究了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模式的具体构建。首先明确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的角色定位以及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模式、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支付及争议解决机制、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的转移接续等四个方面为构建具体的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模式提供宏观架构。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效应与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历程
    (一)“新农保”试点及推广阶段(2002-2013年)
    (二)“新农保”与“城居保”统筹阶段(2014年至今)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效应分析
    (一)收入再分配效应
    (二)挤出效应
    (三)逆向选择问题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2)个旧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征缴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
        二、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
        三、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特点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理性选择理论
        二、整体性政府理论
第二章 个旧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现状
    第一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沿革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变化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主体的选择变化
        三、现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规定
    第二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分析框架
        一、个旧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测算
        二、影响征缴率的因素
        三、“征管能力—缴费意愿”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个旧市“征管能力—缴费意愿”现状分析
    第一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管能力分析
        一、社保费征管能力定义和内涵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管能力现状分析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管能力总体评价
    第二节 城乡居民参保缴费意愿分析
        一、参保缴费意愿定义
        二、替代率和可持续性对参保缴费意愿的影响
        三、实征数据反映的参保缴费意愿
        四、问卷调查反映的参保缴费意愿
        五、参保缴费意愿总体评价
    第三节 “征管能力—缴费意愿”分析小结
第四章 个旧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问题
        一、政府补贴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
        二、基础养老金未建立逐年调整机制
        三、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规定不合理
    第二节 城乡居民参保缴费意愿不高
        一、养老金保障水平低
        二、城乡居民参保行为的逆向选择
        三、担心养老保险基金不能保值增值
    第三节 政府征管效率不高
        一、过度考核导致的效率损失
        二、部门配合不畅导致的效率损失
        三、基层人员不足导致的效率损失
        四、信息共享和系统问题导致的效率损失
第五章 个旧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存在客观难题
        一、非标准职业者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困难
        二、养老金计划的三个目标难以同时实现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时间来完善
    第二节 城乡居民对制度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城乡居民文化水平偏低
        二、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第三节 政府碎片化导致的效率低下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的“碎片化”
        二、绩效考核指标不科学
第六章 个旧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制度设计
        一、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激励机制
        二、改革基础养老金计算机制
        三、改革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政策
        四、健全社保基金监管和保值增值机制
    第二节 改善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的看法
        一、加强城乡居民教育和扶持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第三节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的整体性
        一、优化组织架构
        二、完善管理考核体系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 个旧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3)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长期护理保险理论模型研究
        2.1.2 长期护理保险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1.3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研究
        2.1.4 失能数据与公共卫生成本测算相关研究
        2.1.5 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 长期护理保险理论与定价的相关研究
        2.2.2 长期护理需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3 非正式护理与长期护理关系的相关研究
        2.2.4 长期护理保险规模与成本测算的相关研究
        2.2.5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现状综合评析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3.1 失能与人口老龄化
        3.1.1 健康与失能的定义
        3.1.2 社会保障体系与人口老龄化
    3.2 长期护理理论
        3.2.1 非正式护理
        3.2.2 长期护理的概念与发展
        3.2.3 养老与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3.2.4 长期护理生命周期理论
    3.3 长期护理保险
        3.3.1 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
        3.3.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
        3.3.3 长期护理保险机制
        3.3.4 个体效用最大化的价值函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经验与设计构想
    4.1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状况
        4.1.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发展状况
        4.1.2 欧洲代表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4.1.3 日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4.1.4 小结
    4.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践情况
        4.2.1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范例
        4.2.2 参保范围与筹资渠道比较
        4.2.3 护理方式与待遇标准比较
        4.2.4 小结
    4.3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构想
        4.3.1 基本原则
        4.3.2 资金筹集
        4.3.3 待遇支付
        4.3.4 服务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正式护理与长期护理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数据来源与计量模型
        5.2.1 实证数据来源
        5.2.2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
        5.2.3 中介效应模型
        5.2.4 有序Logit模型
    5.3 非正式护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3 异质性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
        5.3.5 影响机制检验
        5.3.6 研究结论
    5.4 长期护理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4.1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5.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3 异质性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
        5.4.5 非正式护理对长期护理的影响机制研究
        5.4.6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龄失能人口与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预测
    6.1 问题的提出
    6.2 模型设定
        6.2.1 失能转移模型
        6.2.2 归并平均算法
    6.3 数据来源
        6.3.1 实证数据集
        6.3.2 人口预测数据
    6.4 失能转移矩阵计算
    6.5 老龄失能人口规模测算与分析
    6.6 长期护理保险成本与支出预测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期护理保险模型拟合与政策模拟
    7.1 问题的提出
    7.2 实证数据来源
    7.3 模拟矩估计方法
    7.4 参数估计与模型拟合
        7.4.1 外生参数估计
        7.4.2 模拟矩方法估计步骤
        7.4.3 内生参数估计结果
        7.4.4 模型拟合结果
    7.5 参保率政策模拟结果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论文的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2.1.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2.1.3 财政补贴
        2.1.4 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平正义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现状
    3.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政策
        3.1.1 相关政策发展历程
        3.1.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构成
    3.2 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现状
    3.3 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水平测算
        3.3.1 模型测定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水平的适用性
        3.3.2 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测算
        3.3.3 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测算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存在的问题
        4.1.1 缴费激励机制缺乏灵活性
        4.1.2 个人账户设置缺乏合理性
        4.1.3 集体补助严重缺位
        4.1.4 亡故人员待遇偏低
    4.2 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缴费激励机制不健全
        4.2.2 个人账户投资渠道窄且计息率不合理
        4.2.3 集体补助内容缺乏具体性
        4.2.4 亡故人员待遇发展滞后
    4.3 小结
第5章 提高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建议
    5.1 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
        5.1.1 增加缴费档次
        5.1.2 改变城乡居民现有缴费方式
        5.1.3 从缴费年限角度改进财政补贴
        5.1.4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5.2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5.2.1 将个人账户完善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
        5.2.2 拓宽个人账户筹资渠道
        5.2.3 健全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渠道
    5.3 积极引导集体经济发展
        5.3.1 积极发展集体经济
        5.3.2 将集体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
        5.3.3 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
        5.3.4 完善集体补助内容细则
    5.4 建立健全亡故人员待遇机制
        5.4.1 建立亡故人员待遇机制
        5.4.2 健全亡故人员待遇机制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一)
    附录2 访谈提纲(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5)逆向选择还是制度“漏洞”:全民医保下的不连续参保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择
    (三)研究设计
四、实证结果与研究发现
    (一)个体参保情况
    (二)不连续参保群体的分布
    (三)影响不连续参保的因素分析
        1.基准回归
        (1)影响不连续参保的个体特征变量
        (2)不连续参保的逆向选择机制
        (3)不连续参保的制度设计因素
        (4)逆向选择与制度设计的共同作用
        2.机制分析
    (四)其他未被观测的变量对退保行为可能的解释
        1.收入水平:
        2.流动人口:
        3.职业的转变: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三)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6)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选择论——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评述和研究思路
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风险分担和风险自担
三、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大顶层设计问题分析
    (一)个人账户终身支付条款违反储蓄机制的基本原则
    (二)社会统筹制度自身所具有的天然缺陷
    (三)社会统筹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比例失调
四、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及其基本框架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更名为“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二)统账结合、分段支付的制度模式
    (三)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其他相关内容
五、总结性评论

(7)苏南S市新农保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逆向选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养老及养老保险
        2.1.2 社会养老保险
        2.1.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1.4 逆向选择
    2.2 基本理论
        2.2.1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2.2.2 勒温的场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3章 苏南S市新农保及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逆向选择现状
    3.1 苏南S市新农保的发展历程
    3.2 苏南S市新农保的参保人数
    3.3 苏南S市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逆向选择现状
        3.3.1 参保农民缴费档次设计
        3.3.2 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逆向选择基本状况
第4章 苏南S市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逆向选择的原因分析
    4.1 客观因素:缴费能力分析
        4.1.1 农民个人缴费能力的测算模型
        4.1.2 农民个人最大缴费能力与个人缴费率的比较
        4.1.3 农民个人最大缴费能力与不同收入阶层个人缴费率的比较
    4.2 主观因素:缴费意愿分析
        4.2.1 数据来源及调研设计
        4.2.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2.3 农民缴费意愿多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妥善解决农民缴费档次逆向选择的建议
    5.1 制订基础养老金“长缴多补”方案
    5.2 落实“多缴多补”的缴费补贴政策
    5.3 细化不同收入人群的参保措施
    5.4 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改革:名义帐户制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5 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养老保险基金基本筹集模式
        2.1.1.1 现收现付制(PAYG)
        2.1.1.2 基金制(FF)
        2.1.2 养老保险基本待遇支付模式
        2.1.2.1 待遇确定型
        2.1.2.2 缴费确定型
        2.1.3 养老保险基本制度模式
        2.1.3.1 社会统筹模式
        2.1.3.2 个人账户模式
        2.1.3.3 名义账户模式
        2.1.4 统账结合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保险收支精算平衡原则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理论
        2.2.4 再分配理论
        2.2.5 产权理论
3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发展历程
    3.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现状分析
        3.2.1 主要成就
        3.2.2 主要问题
4 统账结合制度改革取向梳理
    4.1 完全积累制-智利模式取向
    4.2 回归完全的现收现付制
    4.3 统账分离:个人账户向第二支柱靠拢
    4.4 坚持统账结合模式
        4.4.1 做实个人帐户取向
        4.4.2 名义账户制取向
        4.4.2.1 取消统筹帐户:名义账户“全账户”模式取向
        4.4.2.2 缩小统筹账户:名义账户“大账户”模式取向
        4.4.2.3 缩小个人帐户:名义账户“小账户”模式取向
5 名义账户制“全账户”模式设计
    5.1 名义帐户制“全账户”模式含义
    5.2 名义账户制“全账户”模式基本框架
        5.2.1 基金筹资模式设计
        5.2.2 待遇支付模式设计
        5.2.3 覆盖人群
        5.2.4 内部收益率的设定机制
        5.2.5 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的设定
6 名义账户制“全账户”模式可行性分析
    6.1 名义账户制“全账户”模式可以降低体制成本
        6.1.1 名义账户制“全账户”模式自身优势
        6.1.2 国情优势助力名义账户制“全账户”模式改造
    6.2 名义账户制“全账户”模式有较高的内部收益率
    6.3 完善社会再分配:与名义帐户制独立运行的零支柱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潍坊市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养老保险
        2.1.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2.1.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公平理论
        2.2.2 逆向选择理论
        2.2.3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理论
        2.2.4 养老保险多支柱模式理论
3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3.1 峡山区养老保险的发展
        3.1.1 强化领导,精心实施
        3.1.2 深入宣传,积极发动
        3.1.3 健全机制,提升服务
        3.1.4 确保投入,强化管理
        3.1.5 强化考核,扎实推进
    3.2 峡山区农村参保现状
    3.3 新农保执行情况
        3.3.1 基金征缴情况
        3.3.2 基金支出情况
        3.3.3 养老金平均待遇水平
    3.4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现状
        3.4.1 实行地方统筹的缴费标准
        3.4.2 扩面征缴,实现预定目标
        3.4.3 对参保对象实行属地管理
        3.4.4 建立筹资方式的多元化和奖励机制
        3.4.5 实行缴费普惠制补贴
        3.4.6 对困难农民实行减免政策
4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满意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参保居民满意度分析
        4.1.1 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4.1.2 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与统计性分析
        4.1.3 农民满意度分析
    4.2 参保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参保前的政策宣传
        4.2.2 地方财力支撑加强,统筹资金不断增多
        4.2.3 制度落实到位,农民满意度较高
        4.2.4 养老金领取环节
        4.2.5 捆绑机制影响参保积极性
        4.2.6 现行保障水平较低,影响参保积极性
5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5.1 农户层面
        5.1.1 劳动力转移使参保率不断降低
        5.1.2 补缴政策造成缴费拖沓
        5.1.3 农民缴费能力有限
        5.1.4 农民收入水平低
    5.2 政府层面
        5.2.1 统筹层次过低
        5.2.2 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5.2.3 养老保险基金缺乏多方面资金来源
        5.2.4 部门协调存在问题,业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6 促进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取消捆绑参保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6.2 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自愿参保和分类参保
        6.2.1 自愿参保
        6.2.2 分类参保
    6.3 适当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
        6.3.1 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建立政府筹资机制
        6.3.2 社保政策与惠农政策相结合,形成推动合力
    6.4 降低个人账户的管理风险,多渠道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6.4.1 降低个人账户的管理风险
        6.4.2 个人账户内基金的保值增值
    6.5 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养老保障渠道更加多样化
    6.6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设计的合理性
        6.6.1 体现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平衡性
        6.6.2 提高财政统筹层次,适应参保人员的流动性
        6.6.3 建立缴费激励机制
    6.7 加强配合,完善制度,形成优质高效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我国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三)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措施
    四、研究方法
        (一)法律分析方法
        (二)文献分析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一、现有养老保险模式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评析
        (一)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模式
        (二)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模式
        (三)纳入商业保险模式
    二、现有养老保险模式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启示
    三、建立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构想的提出
第二章 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
    一、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理论基础
        (一)基本养老保险与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
        (二)补充养老保险与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
        (三)重复参保与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
    二、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实证分析
        (一)基于日本的农民年金制度的实证分析
        (二)基于浙江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制度构建
    一、明确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定位
    二、确立单独的失地农养老保险原则
        (一)以生存权为前提突出发展权原则
        (二)以自主缴费为主辅以政府补贴原则
        (三)以失地农民市民化为主兼顾户籍改革原则
    三、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的具体构建
        (一)明确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
        (二)合理确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模式
        (三)完善失地农民待遇支付及争议解决机制
        (四)规范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其他补充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
结论
参考文献

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效应与路径优化[J]. 刘汉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04)
  • [2]个旧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征缴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敏.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研究[D]. 李雪岩. 山东大学, 2021(11)
  • [4]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问题研究[D]. 杨光锐.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逆向选择还是制度“漏洞”:全民医保下的不连续参保行为研究[J]. 王昭茜,仇雨临. 兰州学刊, 2021(06)
  • [6]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选择论——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J]. 刘江军. 中国行政管理, 2021(03)
  • [7]苏南S市新农保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逆向选择问题研究[D]. 韩婵. 江苏大学, 2020(05)
  • [8]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改革:名义帐户制取向研究[D]. 朱瑞召.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9]潍坊市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调查研究[D]. 周正晓.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10]我国失地农民双重养老保险研究[D]. 娄威.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逆向选择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