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疑似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一、静息心电图正常的拟诊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超群[1](2021)在《核素心肌显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估及中医证候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采用静息和负荷SPECT检测冠心病确诊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分析冠心病心肌灌注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丰富冠心病中医辨证客观研究。研究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自2013年12月至2021年2月于东直门医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同时在东直门医院核医学科行静息和负荷SPECT检查,共纳入分析的共114例,包括冠心病心肌灌注异常组66例,冠心病心肌灌注正常组48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对核素心肌灌注显像采取五分法半定量评分法计算SRS、SSS、SDS评分,并通过《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诊断标准》判定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对心肌灌注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分析冠心病心肌灌注与中医证候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心肌灌注异常组66例,心肌灌注正常组48例,性别、高血压、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在心肌灌注异常组与心肌灌注正常组分布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糖尿病、PCI术方面在二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灌注结果:在心肌灌注异常组中,SRS<1分有43例(65.2%),SRS≥1分有 23 例(34.8%)。SSS 0-3 分有 54 例(81.8%),SSS 4-8 分有 9 例(13.6%),SSS 9-13分有 3 例(4.5%)。SDS 0-1 分有 19 例(28.8%),SDS 2-7 分有 33 例(50.0%),SDS≥ 8分有1例(1.5%)。性别、基础疾病、用药史、PCI术在心肌灌注异常分级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灌注异常区域集中分布于右冠脉供血区。3.中医证候分布:冠心病中医证候总体分布以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为主。心肌灌注异常组中医基本证候分布: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阳虚证>气滞证>阴虚证>热蕴证,其中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居多。心肌灌注正常组中医基本证候分布:气虚证>血瘀证及阳虚证>热蕴证>痰浊证、阴虚证、气滞证,以气虚证为主。心肌灌注异常组中,性别、年龄在各中医基本证候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灌注正常组中,气虚证在性别上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和痰浊证在心肌灌注异常组和心肌灌注正常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在心肌灌注异常合并高血压和心肌灌注异常不合并高血压在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基本证候在心肌灌注异常分级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基本证候在LAD、LCX、RCA心肌灌注异常区的分布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中冠心病心肌灌注情况以轻-中度心肌缺血为主,主要属于低、中危人群。气虚证、血瘀证是冠心病基本证候类型。心肌灌注异常以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为主;心肌灌注正常以气虚证为主。血瘀证在心肌灌注异常合并高血压人群中的分布较为突出。研究意义:本研究借助可视化心肌缺血的检测技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核素心肌显像评估的冠心病心肌灌注与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在中老年人群体中,气虚证、血瘀证为主要证候,临床治疗上重视益气活血化瘀。同时提示血瘀证在心肌灌注异常患者中的分布较为突出,血瘀证在心肌灌注异常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同样较为明显,提示这类人群的中医治疗考虑以补气扶正为基础,同时也要重视活血化瘀的应用,从而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

张中宝[2](2020)在《宝石能谱CT一站式检查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宝石能谱CT心肌灌注成像应用研究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一站式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以及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34例冠心病患者(男23例,女11例),所有患者接受能谱模式冠状动脉CTA扫描,并在一周内行静息态核素-心肌灌注检查。应用后处理软件对灌注缺损中心区域与同层面灌注正常区域的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等参数进行测定,并以SPECT为参考标准,应用Pearson’s相关分析评价能谱CT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对34例患者进行分析,冠脉中度以上狭窄节段占比79/544。能谱CT共检出心肌灌注缺损区域41个,SPECT发现灌注缺损区域33个,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9,p=0.04)。应用能谱CT测定灌注正常区域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4.49±5.20、1.29±0.39;灌注异常区域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2.59±3.32、-0.98±0.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同时,通过首过灌注心肌碘含量分析,对评估心肌缺血有一定提示意义。第二部分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特征的初步研究目的应用宝石能谱CT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成分特点及特征参数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37例(男25例,女12例),应用能谱后处理软件分别对非钙化斑块碘含量、能谱曲线、有效原子序数等特征参数进行测定。结果37例患者共发现非钙化斑块76处,其中纤维成分45处,脂质成分31处,纤维成分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14.13±2.80、1.89±0.49、8.61±0.46;脂质成分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6.25±2.99、-1.21±0.47、6.50±0.79,纤维成分与脂质成分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通过对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的测定,为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鉴别提供了新方法,为临床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量化依据。

武艳强[3](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文中指出对于急性冠脉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而言,应该及时、快速、有效的开通梗塞相关血管,从而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抑制梗死面积延展、挽救濒死心肌的目的。直接PCI术是快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恢复心肌灌注、从而改善STEMI患者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直接有效的策略。尽管直接PCI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成功率约90%,仍有三分之一的STEMI患者在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后,未达到有效充分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加重梗死区域心肌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增加患者院内及院外的死亡率。并且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大约10~20%的患者在1年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因此,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何在快速开通犯罪血管的同时,能够有效的保护下游的冠脉微循环,实现有效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以及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危险因素的预测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文献及证据表明,溶栓结合介入干预治疗及经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不仅能够对大冠脉系统中红色血栓,甚至对于中、小冠脉及冠脉微循环和侧枝循环系统血栓都有溶解作用,在开通闭塞的大血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微循环及心肌灌注水平,减少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是一种量化冠脉微循环生理特征的一种的新的指标,其能够准确、特异、定量的反应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异常,而不受心率、血压、血流动力学及冠脉狭窄程度等指标的影响,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介入领域,对于患者预后及心功能恢复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因此,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围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策略与微循环保护及介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方向进行了四个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通过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来预测并评估接受溶栓结合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及心脏功能恢复。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的影响。第三部分评价经导管靶向溶栓在急性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各种临床指标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和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第一部分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研究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溶栓结合介入治疗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抢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IMR是一种评价冠脉微循环功能的侵入性指标,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IMR与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应用IMR来评价溶栓结合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与心脏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8例诊断为急性STEMI的患者,首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CFR、FFR、IMR,评价术后TIMI、CTFC,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心肌梗死24小时内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术后7天常规行静息心肌核素检查,评价心脏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与心脏梗死面积大小及左室心脏功能的关系。结果:溶栓联合介入干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心肌灌注水平,术后90%的患者达到TIMI血流3级,只有10%的患者术后TIMI血流2级,无TIMI血流1级及0级的患者出现;术后IMR水平与与3月后LVEF有明显负相关性(r=-0.419,P=0.009),与3月后WMS有明显正相关性(r=0.776,P<0.001)。术后IMR水平与术后7天PDA有明显正相关性(r=0.966,P<0.001)。3月后心脏功能恢复组IMR值较心脏功能未恢复组明显降低(36.3±2.8Uvs.47.8±6.3,P<0.001)。以3月后左室心脏功能的恢复与否作为因变量,只有IMR可作为预测指标(P=0.009),OR值1.263(95%置信区间1.059-1.507)。IMR值可以预测心肌梗死面积大小,IMR≥40.5组PDA 28.58±7.22,IMR<40.5组,PDA16.16±3.82,P<0.001,反应IMR越高,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小结:1.IMR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急性STEMI患者冠脉微循环生理学指标的测量;临床应用可重复性强,不受血压、心率、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目前有创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可靠指标;2.溶栓结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3.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IMR≥40.5U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IMR和心肌核素(SPECT)显像,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对于血栓积分≤3分的STEMI患者血栓抽吸后评价微循环灌注及心肌梗死面积大小,以提高此类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103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1-3分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RT组)及血栓抽吸组(TA组)。RT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TA采用血栓抽吸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RT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32.41±43.27),TA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64.98±56.15),P=0.001。RT组手术操作时间(2.3±0.5)小于TA组(2.6±0.7),P=0.014。RT组c Tn I组80(75,93),TA组c Tn I组88(78,100),P<0.001,有统计学意义。24小时LVEF,RT组52.06±5.48,TA组47.39±7.26,P<0.00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RT组PDA18.35±6.97,TA组22.08±9.81,P=0.028,有统计学意义。随访90天,两组在MACE事件及出血事件上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操作时间更长,术中应用造影剂量增多。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一定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造成冠脉微循环损伤,减少有效冠脉微循环灌注。3.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恶化心脏功能,但不增加卒中发生率。第三部分经导管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在开通IRA后仍出现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可能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本研究旨在对于STEMI患者通过微导管行冠脉内靶向溶栓,观察其对冠脉微循环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50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3分及以上的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经微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组(IT组n=25)及常规血栓抽吸组(TA组n=25)。IT组通过微导管冠脉内给予低剂量重组尿激酶原10mg,TA组常规血栓抽吸,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介入数据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IT组CK、CK-MB、c TNI峰值明显低于TA组(1159.12±617.89vs.1661.18±1079.60;123.19±31.08vs.181.56±112.85;38.83±12.52vs.51.71±26.32,P<0.05),术后两组在TIMI分级及CTFC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IT组TMPG3级比例明显高于TA组(P=0.005)。IT组在完全ST回落率(STR)上明显优于TA组(P=0.005)。IT组IMR值(35(29,40))明显小于TA组(49(41,57))(P<0.001)。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在心脏功能(LVEF)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室壁运动积分(WMSI)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术后7天心肌核素IT组PDA15.35±4.73,TA组PDA 18.58±5.44,P=0.030。3月后复查心脏超声,IT组在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优于TA组(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事件及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小结:1.冠脉内靶向溶栓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2.对于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与单纯血栓抽吸相比,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3.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第四部分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CS患者PC I术后患者基线资料、介入相关资料与非靶病变狭窄进展(RASP)和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14例ACS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和介入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在PCI术前和介入术后12个月。然后对非靶病变RASP和支架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结果:37.8%的ACS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时发生RASP,与非RASP组相比,RASP组合并糖尿病(DM)、血清尿酸(SUA)浓度升高、心肌肌钙蛋白I、N端前脑钠肽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多支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升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22)、SUA(P=0.011)、hs-CRP(P<0.001)、多支血管病变(P=0.010)和需要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1)是预测RASP的独立危险因素。21.0%的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与非再狭窄组相比,高血压和DM发生率增加,SUA、LDL-C和hs-CRP浓度升高,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和支架长度增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01)、LDL-C(P<0.001)、hs-CRP(P<0.001)、靶病变长度(P=0.002)、支架直径过小(P=0.047)和需要双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9)是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尽管接受了规范优化的介入操作及药物治疗,非介入治疗的病变一年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加重的发生率约为37.8%,支架内再狭窄一年发生率约为21.0%。2.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ACS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3.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长病变,尽量选择短支架精确定位解决固定性狭窄,支架直径选择与血管直径相匹配,避免选择支架过小,对于分叉病变,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明显高于非分叉病变,更应根据疾病解剖形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及更加优化的药物治疗。结论:1.溶栓联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性,接受溶栓联合PCI的患者,IMR≥40.5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轻度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实现相似的TIMI血流分级,但是对冠脉微循环和心肌梗死面积可能造成不良影响。3.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冠脉内靶向溶栓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从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4.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5.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6.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

王锦[4](2020)在《血浆B型利钠肽变化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变化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共纳入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拟诊冠心病患者118例,入院后均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收集临床基线资料、CAG结果。入院次日清晨于安静状态下抽取BNP(基线BNP),患者院内若心绞痛发作,则即刻抽取静脉血浆BNP(负荷BNP),若患者冠脉造影前未发作心绞痛,则行6分钟步行试验,诱发心肌缺血,运动后2分钟抽取血浆BNP(负荷BNP),△BNP为负荷BNP与基线BNP的差值。将拟诊冠心病患者依据造影结果分为非冠脉狭窄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依据病变血管数分为不同亚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比较血浆BNP变化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关系。统计结果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在发生心肌缺血后,负荷BNP水平较基线明显升高,其中双支病变组(67.9±33.8 vs 98.6±47.5pg/ml,P=0.000),多支病变组(80.7±54.8 vs 145.2±73.1pg/ml,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非冠脉狭窄组和单支病变组负荷BNP水平较基线未见明显升高,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冠脉病变越重,血浆△BNP水平越高(1.9±10.9 vs 8.1±22.9 vs 30.7±23.1 vs 64.5±29.9pg/ml,P=0.003),组间△BNP水平比较存在显着差异。3.冠脉病变患者中,血浆BNP升高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18,P<0.05)。4.△BNP与冠脉病变程度正相关,应用ROC曲线,以截断值为△BNP=39.95pg/ml时,曲线下面积为0.878(95%CI:0.798-0.958,P<0.05),预测冠脉病变多支病变可能性大,其敏感度为89.5%,特异性为74.2%,Youden指数为0.637。结论:运动前后BNP变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对多支病变有一定预测价值。

田丽丹[5](2020)在《劳累性胸痛患者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与冠脉造影阴性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在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会发生心肌缺血,患者常表现为劳累性胸痛症状。基于上述机理,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作为功能学检测方法,通过分级运动增加心肌负荷及耗氧量的情况下,根据是否能够诱发心肌缺血来推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是诊断冠心病常用的筛查手段。本课题通过对临床疑似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TET阳性而同期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m,CAG)检查阴性、即TET“假阳性”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入选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因劳累性胸痛、胸闷,临床疑诊冠心病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心内科住院、TET阳性并行同期CAG检查患者370例,其中男性260例,女性110例,年龄60.3+8.1岁。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CAG阳性组(n=299例)和CAG阴性组(n=71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及CAG资料,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ET阳性而CAG阴性(TET假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TET与CAG一致性结果比较,370例患者中,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检查中,根据CAG诊断结果显示,有不同程度狭窄,可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共计299例,无明显狭窄或管腔直径狭窄<50%为非冠心病的患者共71例。即TET诊断冠心病准确率为80.8%,假阳性率为19.2%,其中TET诊断男性冠心病准确率87.7%(228/260例),假阳性率为12.3%(23/260例),诊断女性冠心病的准确性64.5%(71/110例),假阳性率为35.5%(39/110例)。(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指数、EF值、静息心率、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平板运动前用药情况、血液化验、左室射血分数、TET靶心达标率等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AG阴性组女性占比更多、年龄更轻、情绪激动导致的胸痛更多,达靶心率所需要时间更长,与CAG阳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TET“假阳性”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女性、LDL-C指标、运动时间、情绪为胸痛诱因是TET阳性和CAG阴性的相关因素(均P<0.05);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L DL-C指标、运动时间是平板运动试验假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1、运动平板试验诊断冠心病简单易行,准确度较高,是目前较理想的非创伤性诊断方法。2、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性别,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女性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而冠脉造影检查阴性率较高,诊断冠心病应慎重。3、根据以往观点,将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而冠脉造影阴性定义为“假阳性”。伴随着对冠脉微循环认识的不断深入,平板运动试验作为功能学检查方法,其结果不应该使用冠脉造影这一解剖学检查方法的结果来进行评价,应该取消“假阳性”诊断,重视这部分患者微循环功能的改善。

肖立刚[6](2020)在《劳累性胸痛患者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冠状动造影阳性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当管腔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在心肌耗氧量增加的况下会发生心肌缺血,患者常表现为劳累性胸痛症状,此时如果做心电图检查,常可以捕捉到ST-T动态缺血改变。基于上述机理,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通过分级运动来增加心肌负荷及耗氧量,根据是否能够诱发心电图动态缺血改变(伴或不伴有胸痛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是诊断冠心病常用的辅助手段。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而冠脉造影显示管腔存在明显狭窄的情况,一直以来,这种矛盾情况被定义为“假阴性”。本研究对有典型劳累性胸痛症状、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而冠脉造影阳性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可能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劳累性胸痛于解放军967医院心内科住院、同期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冠脉造影阳性患者179例,其中男性118例,女性61例,平均年龄60.79±5.90岁。根据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组(100例)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组(79例)。收集患者资料:(1)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心率、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前用药情况、血液化验、左室射血分数等;(2)胸痛症状特点资料,包括胸痛发作时间分布、诱发胸痛的活动内容等;(3)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相关资料,包括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实施时间(上午、下午)以及行平板运动试验时间与患者院外胸痛发作时间点吻合情况;(4)及冠脉影像学等资料,包括病变血管支数、部位、程度等。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冠脉造影阳性的相关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心率、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前用药情况、血液化验、左室射血分数等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胸痛症状特点比较: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组与心电图平板试验阴性组(1)上午发作胸痛的比例为67.0%比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平路快走时出现胸痛的比例为47.0%比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上(楼)坡、情绪激动出现胸痛的比例分别为30.0%比31.6%和23.0%比3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相关资料比较: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组与心电图平板试验阴性组(1)上午行平板运动试验的比例为60.0%比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行平板运动试验的时间与患者院外胸痛发作时间点基本吻合的例数为40.0%比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冠脉影像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病变支数、累及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在一支或以上病变狭窄程度在50-70%比较,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组比例高于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组(43%比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下午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下午出现胸痛症状、心电图平板运动时间与院外胸痛发作时间点不吻合、情绪激动时出现胸痛及冠脉狭窄程度在50-70%之间是导致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相关因素。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平板运动时间与院外胸痛发作时间点不吻合、冠脉狭窄程在50-70%是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劳累性胸痛患者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冠脉造影阳性常见,本研究中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假阴性”率高达占44.1%。2、劳累性胸痛患者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冠脉造影阳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时间与院外胸痛发作时间点不吻合、冠脉狭窄程度在50-70%均为独立预测因素。3、对于具有典型劳累性胸痛的患者应首选冠脉影像学检查,以免误漏诊。4、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属于功能学检查方法,其阴性代表运动当时心肌水平没有缺血,而冠脉造影属于解剖学检查方法,阳性也不一定导致心肌缺血,所以对于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冠脉造影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明确劳累性胸痛的原因,包括进一步的冠脉功能学检测,真正实现功能学指导的冠脉血运重建。

裴如弟[7](2019)在《腺苷负荷下心肌声学造影显像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心肌声学造影(MCE)结合腺苷负荷检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根据心电图、心肌酶学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诊为心肌梗死并拟接受冠脉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45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在55±15岁,LVEF)为41±13(%)。首先进行静息状态下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结果时采用美国心脏超声协会推荐的室壁分段法,将左心室壁分为16节段。室壁运动分为四种类型:室壁运动正常计1分,运动减弱计2分,室壁无运动记计3分,室壁出现矛盾运动记计4分,由此常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室壁共336个运动异常节段。血运重建前24小时内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观测静息状态、静脉注射腺苷后室壁运动异常区域心肌微循环造影剂显示及充盈增强程度,分别以静息状态下MCE的心肌造影计分(MCS)为2~3分、腺苷负荷后MCS≥2或者造影强度改善≥1分判断为存活心肌进行分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并与术前做比较,存活心肌存在的判断标准是心肌室壁运动改善≥1分。结果:(1)冠状动脉血运重建3个月后,心肌室壁运动有238个改善节段为存活节段,有98个运动无改善节段为不存活的。(2)回顾分析显示:静息状态下MCE评价为存活心肌的196个节段中,术后运动改善节段有174个,不改善节段22个;静息状态下MCE评价为不存活心肌的140个节段中,术后运动改善节段64个,无改善节段76个。(3)负荷MCE评价的235个存活心肌节段有中,术后运动改善节段225个,不改善节段10个;负荷MCE评价的101个不存活心肌节段中,术后运动有改善节段13个,无改善节段88个,静息状态MCE评判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3.11%、77.55%、74.1%,负荷MCE评价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4.53%、89.79%、93.15%。结论:心肌超声造影显像通过结合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能够较精准的区分存活心肌、非存活心肌,心肌存活性诊断的敏感性为94.53%,特异性89.79%,准确率为93.15%。腺苷负荷下的MCE能较准确、便捷并可视化评价存活心肌,这对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以及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的疗效观察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协助和指导价值。

易妍[8](2019)在《心血管CT成像对冠状动脉形态学及心肌血流灌注功能学一站式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可行性探究目的探讨采用第三代双源CT(DSCT)进行低剂量动态负荷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临床拟诊或确诊冠心病并需要进行心肌血流功能学评估的患者,采用第三代双源CT对入组患者进行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CTP)扫描。基于17段AHA心肌模型,对CTP图像以心肌节段为分析单位评估图像质量(1-4分依次对应图像质量由优到劣)。记录并评估CTP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36例患者(21名男性和15名女性;63.12±6.53岁)最终入组并进行低剂量CTP检查,扫描采用管电压及管电流自主调制技术,最终扫描管电压均自主选择为70kV,扫描管电流平均值为482.73±102.45 mmAs。CTP图像质量平均分为1.14±0.35。CTP检查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82±1.25 mmSv。结论低剂量CTP成像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显着降低患者有效辐射剂量,对于拟诊或确诊冠心病且需要进行心肌灌注评估的患者可行性良好。第二部分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准确性及参数评估最优化研究目的采用第三代双源CT(DSCT)进行低剂量动态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探究其对于血流梗阻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和最优化血流灌注评估参数。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临床拟诊或确诊冠心病需要进行心肌血流功能学评估的患者,采用第三代双源CT对入组患者进行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扫描(CTP)。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量(ICA/FFR)作为心肌缺血评估的参考标准,基于血管水平为分析单位评估CTP对血流梗阻性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比较分析各种评估方式及不同灌注参数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效能,包括定性分析及针对于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透壁性心肌全层三套灌注数据进行半自动定量分析和全自动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中又进一步将心肌血流量(MBF)分为绝对值分析和相对值分析。相对值分析的计算方法为半自动化MBF绝对数值与MBF参考值的比值,根据全自动化方式获得的节段化绝对数值定义患者的MBF参考值,共三种方式:1)患者17个节段的总体平均MBF绝对数值;2)患者17个节段的总体平均MBF绝对数值的上四分位数(75%位点);3)患者17个节段中取值最高的MBF绝对数值。结果52例患者(33名男性和19名女性;62.21±6.77岁)最终入组成功并完成低剂量动态负荷CTP检查,其中共有116支冠状动脉血管接受后续ICA/FFR检查治疗。CTP检查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86±1.27 mSv。根据ICA/FFR结果,32名患者(61.54%)的47支冠状动脉血管(40.50%)对应的322个心肌节段(36.4%)被诊断为存在血流梗阻性病变伴相应供血区心肌血流灌注减低。以血管为分析单位,半自动化测量心内膜下MBF绝对数值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其他评估方式及参数,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2.76%,100.00%100.00%,90.29%和 93.38%,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947(95%CI:0.908-0.983)。而MBF相对血流比值评估中,心内膜下MBF相对血流比值R3(AUC=0.909,95%CI:0.864-0.957),即采用患者最高血流心肌节段MBF绝对数值做为MBF参考值计算得出的MBF相对比值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采用第三代双源CT实施低剂量CTP扫描方案对于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众多分析评估方法中,半自动化测量心内膜下MBF绝对数值是预测心肌缺血的最佳评估参数。而当采用MBF相对血流比值进行心肌缺血分析时,选择患者最高血流心肌节段MBF绝对数值做为MBF参考值计算得出的MBF相对比值结果具有最佳诊断效能。第三部分多期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中单期冠状动脉CTA图像提取可行性及诊断准确性研究目的CT技术发展已实现CT心肌灌注成像(CTP)中冠状动脉血管树的完整覆盖。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基于动态负荷CTP多期图像的单期提取冠状动脉CTA(single-phase coronary CT angiography,SP-CTA)潜在临床价值。方法连续纳入出现冠心病相关典型临床症状患者,采用第三代双源CT进行前瞻性动态负荷CTP检查和常规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成像检查。选择CTP多期图像中冠状动脉强化最优期像进行SP-CTA图像提取,并通过降四维降噪技术和运动伪影矫正技术提升SP-CTA的图像质量。采用定量分析方式评估SP-CTA图像质量,选择有创冠脉造影技术(ICA)作为诊断标准,比较单期提取SP-CTA和常规CCTA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共有56例患者(35名男性和21名女性;63.72±7.01岁)完成CTP及CCTA扫描,其中39名患者成功接受ICA。SP-CTA图像质量与常规CCTA相比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基于血管节段层面评估结果显示,SP-CTA和常规CCTA在狭窄程度大于50%血管病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及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等方面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SP-CCTA:78.1%,94.9%,77.4%,95.1%,91.6%,0.935 vs.常规 CCTA:74.7%,95.3%,78.0%,95.3%,91.6%,0.937,P>0.05)。CTP和CTP结合常规CCTA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 3.92±1.72 mSv and 5.98±2.01 mSv(P>0.05)。结论基于CT心肌灌注扫描提取出的单期冠脉SP-CTA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与常规CCTA具有相当水平,因而在临床应用中可以考虑对于中-重度冠心病风险患者采用单期提取SP-CTA替代常规CCTA,并为真正意义上“一站式”心脏CT检查的实现提供了潜在可能性,这将对高度冠心病风险需要心肌缺血检测的患者带来较大临床意义。第四部分创新型一站式低剂量心血管CT成像对冠心病综合评估的临床价值目的探究采用第三代双源CT进行创新型一站式低剂量心血管CT检查用于中高危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评估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和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临床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采用第三代双源CT(DSCT)对入组患者进行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扫描(CTP)。从CTP多期扫描图像中选取最佳冠状动脉强化期相并进行单期图像提取,构成单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SP-CTA)图像。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量(ICA/FFR)作为心肌缺血评估的参考标准,分别基于患者水平及血管水平为分析单位评估CTP和CTP联合SP-CTA(CTP+SP-CTA)对血流梗阻性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记录并评估CTP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65例患者(41名男性和24名女性;62.64±7.17岁)最终入组并进行CTP检查,根据ICA/FFR结果,39名患者(60.0%)的72支冠状动脉血管(40.4%)被确诊为存在血流梗阻性病变伴相应供血区心肌缺血。以血管为分析单位,CTP和CTP+SP-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 81.76%,82.28%,72.31%,86.57%,82.66%和 87.04%,91.30%,85.45%,92.31%,89.73%。CTP+SP-CTA的曲线下面积(AUC=0.959,95%CI:0.928-0.989)明显优于单独 CTP(AUC=0.894,95%CI:0.865-0.948)和单独 SP-CTA(AUC=0.830,95%CI:0.754-0.906)(P<0.01)。CTP 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86±1.69 mSv。结论创新型一站式低剂量心血管CT检查能够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在临床应用中对于需要进行心肌灌注评估的中高度冠心病风险患者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和临床可行性。

吴信雷[9](2019)在《基于冠脉造影管壁变形的动力学计算模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基于医学影像的病变解剖学评估,已不能完全满足冠心病患者对精准医疗的需求。动态的冠脉造影影像除了直观反映冠脉的整体形态结构及病变的狭窄程度,还蕴含着血流动力学及动态形变的生物力学等功能学信息。本文针对冠脉斑块破裂、冠脉支架断裂、以及心肌缺血评估等临床问题,利用冠脉造影影像,结合图像处理、计算力学,创新性地提出相应的动力学计算模型,旨在阐明上述临床问题的生物力学机制,并为患者个体化功能学评估提供方法学支撑与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一种从动态造影中提取冠脉管壁的全局位移场载荷来计算浅表壁动力学的计算模型。并通过对32个具有相同管腔形态的理想化狭窄模型和16例冠心病患者病例的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必要性和准确性。理想化模型分析表明,与力法加载法的有限元分析相比,我们的浅表壁动力学方法,不需要知道斑块内部成分及外在血压,仅根据浅表壁的形变场即可准确计算浅表壁应力(superficial wall stress,SWS);并且证实心脏收缩引起的血管弯扭变形明显增加了SWS。斑块越软、斑块负荷越大与纤维帽越薄等特征可增加SWS。实际患者病例分析表明,仿真计算获得的冠脉管腔与基于造影几何重建的管腔相比具有很好的形态相似性;应用Procrustes分析量化评估两者血管中心线的相似性,双参数结构表明两者高度吻合,即缩放比例:0.995±0.018;不相似度:0.007±0.014。此外,最大SWS发生在斑块近端肩部的比例为56%(9/16),与临床上斑块破裂大多数发生在狭窄近端的现象一致。其次,利用上述已验证过的浅表壁动力学方法,对筛选出的两例多支血管病变在基线时的非靶血管且后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分析获取SWS分布,结果表明在收缩末时前降支病例的狭窄远端肩部,回旋支病例的狭窄近端肩部出现SWS集中,分别为121.8 KPa和98.0 KPa;并且分别与6个月和18个月后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时行光学相干断层影像观察到斑块破裂的位置十分吻合。此外,这两支血管的SWS峰值明显高于其邻近正常参考段,并且后者与正常血管的SWS峰值非常接近。然后,基于上述已验证过的浅表壁形变场,提出了一种新的冠心病患者个体化的术后即刻冠脉支架在体动应力和疲劳断裂风险评估计算模型。通过一例带心电图的右冠脉病例作为代表示例,展示了可降解支架动应力在心动周期中变化趋势。并且分布对两组仿真实验(即同一种类型的支架植入4支不同冠脉、3种不同类型的支架实际或虚拟植入同一动脉)进行支架动应力分析和Goodman疲劳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靶血管的铰链运动是冠脉支架应力的主要外在因素,可增加疲劳断裂的风险。相比于不锈钢材质的Taxus和Xience支架,较高强度钴铬合金的Resolute支架,其疲劳安全系数的倒数值较小,降低了断裂风险。其中,一例典型的钝缘支病例分析表明,支架应力集中的位置和疲劳安全系数倒数中的“不安全”区域,均与植入13个月后随访造影观察下的完全横向断裂位置相吻合。最后,实现了一种基于管腔表面变形的冠脉斑块单向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分组的斑块性质、动脉重构、狭窄长度、直径狭窄率的冠脉斑块理想化模型,模拟人体最大充血状态分析斑块的力学生理学参数(共54例),包括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和最大SWS等。通过一例狭窄长度10mm、50.0%直径狭窄率、无重构的脂质斑块展示了心动周期中SWS、血流速度及压降的瞬态结果。由于管腔形变大,脂质斑块的FFR(0.81±0.15)轻微高于纤维斑块(0.79±0.16,P=0.001)和钙化斑块(0.79±0.16,P=0.001)。在中度狭窄病变,不同性质斑块之间FFR差异最大。此外,以30.0 KPa和0.80分别作为最大相对SWS和FFR的截断值判断斑块稳定性和致心肌缺血,提出了以这两种指标组合的四类风险等级次序:轻中度狭窄的硬斑块及低负荷的脂质斑块(类型A,非缺血且稳定斑块)<轻中度狭窄但中高度负荷的软斑块(类型B,非缺血且非稳定斑块)或重度狭窄的硬斑块(类型C,缺血且稳定斑块)<重度狭窄且中高度负荷的软斑块(类型D,缺血且非稳定斑块)。综上,本文基于冠脉造影提出了浅表壁动力学计算模型,能准确呈现在体冠脉的变形行为而获得动态的浅表壁应力,对评估冠脉斑块破裂风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基于冠脉变形的冠心病患者个体化的术后即刻冠脉支架在体动应力计算模型和疲劳断裂风险评估可为结构局部增强新型支架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意见;以及基于管腔变形的冠脉斑块单向流固耦合计算模型,能同时评估易损性和致潜在缺血,进而定义斑块四类风险等级次序,从而为临床导管室对病变的优化处理提供理论参考。因而,本文对揭示上述临床问题的生物力学机制、开发新的诊断评估工具及研发新型支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毋健[10](2019)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人群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典型胸痛症状,虽然有客观检查的异常,如心电图的ST-T改变,但是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为冠脉血管壁光滑,或仅伴有轻微的动脉粥样硬化。这部分患者在临床上伴有多种心血管疾病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可以发展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猝死等。然而,哪些危险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生,以及冠状动脉慢血流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目前仍不是十分清楚。目的:通过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人群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非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人群进行对照比较,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人群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在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下,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人群左心室功能的变化以及影响心功能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评价应用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测定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人群心功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因胸痛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且疑诊冠心病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入院后收集临床资料,行实验室相关检查及化验,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TIMI帧数法入选CSFP患者152例,男106例,女51例;对照组为连续性入选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心外膜冠状动脉正常且血流正常的患者共96例,男45例,女51例。对两组患者间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CSFP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第二部分中,对上述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入组的患者进行重新筛选,最终CSFP组入选患者142例,男103例,女39例;对照组入选44例,男25例,女19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查;CSFP组患者进一步行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下的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在不同剂量药物负荷下的左心室应变及应变率。结果第一部分:1、CSFP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冠脉血流帧数比较:CSFP组与对照组比较,其中男性、舒张压、脉压、吸烟史、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脂质蓄积指数(LAP)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年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糖尿病病史、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及是否应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硝酸酯、他汀类药物治疗等均无统计学意义。CSFP组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Artery,RCA)血流帧数及平均血流帧数显着高于对照组。2、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冠状动脉慢血流帧数为因变量,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自变量(男性、舒张压、脉压、吸烟史、腰围、LAP),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脉压及LAP为预测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独立预测因素。3、冠状动脉慢血流受累血管分布情况:冠状动脉慢血流以单支血管受累多见,占94.7%,双支血管受累少见,占5.2%,见三支血管同时受累。其中LAD单支受累131例,占86.2%;LCX单支受累10例,占6.6%;RCA单支受累3例,占2.0%;LAD合并LCX受累8例,占5.2%。第二部分:1、不同剂量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安全性评价:患者心律失常情况:予以不同剂量药物负荷时,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0μg/kg·min药物负荷情况下,发生短阵室速3例(2%),其中LAD慢血流1例,LAD合并LCX2例。CSFP组患者终止药物负荷试验情况分析:在多巴酚丁胺剂量达到15-20μg/kg·min时,患者非心脏副作用(头痛、恶心、心悸等)发生率明显增加(14.7%,30.9%);新出现的心室壁运动异常3例,发生率2.0%;在剂量达到10μg/kg·min时,胸闷症状的发生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大,发生率分别为(2.1%,11.9%,29.5%);在15-20μg/kg·min药物负荷阶段,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1mm的发生率分别为(9.1%,16.9%);收缩异常升高发生率较低,仅在15-20μg/kg·min药物负荷阶段时出现,发生率分别为(0.7%,2.8%)。2、不同药物负荷剂量情况下左心室功能参数变化情况:在静息状态下CSFP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纵向应变、周向应变及应变率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CSFP患者在多巴酚丁胺不同药物剂量负荷的结果显示,随着药物负荷剂量的增加,左心室纵向应变及左心室纵向应变率均较静息状态时增加,而后表现为LS及LSRS随剂量增加而下降;在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中LSRed的变化出现最早。反映左心室周径应变及应变率各项指标,在药物剂量为20μg/kg·min时,与前各药物负荷剂量时相比,则出现明显的下降。3、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左心室应变Δ值的相关性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SFP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舒张压、腰围、脉压、LAP、体质指数与左心室应变Δ值有相关性。进一步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脉压、LAP是左心室应变Δ值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第一部分1、性别比例、年龄、吸烟、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在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2、反映动脉僵硬度的指标脉压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3、反映内脏脂肪的指标脂质蓄积指数优于BMI、腰围等指标,是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4、在本研究中观察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以LAD最常见,其次为LCX及RCA,双支及多支血管受累少见。第二部分1、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在单支血管受累的冠状动脉慢血流人群中应用是安全的。2、与对照组相比,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慢血流人群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并没明显下降。3、冠状动脉慢血流对左心室功能是有影响的,在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下可以诱发心肌缺血。4、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STE)结合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可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人群左心室功能,可以检测出细微的心功能变化。5、在心肌缺血状态下,左心室纵向应变舒张功能最先下降,其次是纵向收缩应变。对于缺血的敏感性,纵向应变优于周向应变。

二、静息心电图正常的拟诊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息心电图正常的拟诊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核素心肌显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估及中医证候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祖国医学对于冠心病的认识
        2 冠心病辨证分型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核素心肌显像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临床运用
        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 冠心病心肌缺血
        3 冠心病诊断及评价方法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回顾性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冠心病心肌灌注
        2.3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3 讨论
        3.1 SPECT结果分析
        3.2 冠心病中医证候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心肌灌注显像评分
    附录2 冠心病常见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个人简历

(2)宝石能谱CT一站式检查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宝石能谱CT心肌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特征的初步研究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优势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室功能及预后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导管靶向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血浆B型利钠肽变化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本研究的入选标准
        1.2 本研究的排除标准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基线资料收集
        3.2 功能检查
        3.3 血浆BNP检测
        3.4 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及诊断标准
        3.5 冠脉病变积分
        3.6 6分钟步行试验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2. 各组患者基线BNP水平
    3. 各组患者基线BNP与负荷BNP比较
    4. 各组△BNP水平
    5. Gensini积分与△BNP的相关性
    6. BNP变化水平对冠脉多支病变的预测价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B-型利钠肽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 一般情况
    二、 个人经历
    三、获奖情况

(5)劳累性胸痛患者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与冠脉造影阴性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入选指标
    1.2 研究方法
    1.3 分组原则
    1.4 观察及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特征
    2.2 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2.3 性别和TET与 CAG结果
    2.4 冠脉造影阳性组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分析
    2.5 两组患者ST段压低导联分布结果
    2.6 平板运动试验假阳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7 平板运动试验假阳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冠状动脉功能血运重建时代平板运动试验意义再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6)劳累性胸痛患者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冠状动造影阳性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对象
        1.1.2 入选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1.2.2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方案
        1.2.3 冠状动脉造影
        1.2.4 相关定义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两组患者胸痛症状特点比较
    3.两组患者平板运动试验相关资料比较
    4.两组患者冠脉造影资料比较
    5.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束支传导阻滞对冠心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腺苷负荷下心肌声学造影显像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负荷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一、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的原理
    二 、负荷超声心动图的分类
    三、负荷超声心动图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四、负荷超声心动图联合新技术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心血管CT成像对冠状动脉形态学及心肌血流灌注功能学一站式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可行性探究
    摘要
    Abstract
    背景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准确性及参数评估最优化研究
    摘要
    Abstract
    背景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多期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中单期冠状动脉CTA图像提取可行性及诊断准确性研究
    摘要
    Abstract
    背景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一站式低剂量心血管CT成像对冠心病综合评估的临床价值
    摘要
    Abstract
    背景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9)基于冠脉造影管壁变形的动力学计算模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冠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2.2 冠脉支架断裂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2.3 冠脉流固耦合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心动周期冠脉动力学方法的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冠状动脉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2.2.1 冠脉壁的组织学结构
        2.2.2 冠脉解剖
        2.2.3 冠脉造影
        2.2.4 心动周期
        2.2.5 结合心电图特征表征在体冠脉运动
    2.3 冠脉壁固体力学特性与腔内血流动力学特性
        2.3.1 冠脉壁的力学特性
        2.3.2 冠脉壁常用的本构模型
        2.3.3 血液的力学特性
        2.3.4 腔内血流动力学特性
    2.4 大变形力学理论及数值离散理论简介
        2.4.1 大变形理论简介
        2.4.2 流固耦合简介
        2.4.3 近似理论简介
        2.4.4 网格生成技术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冠脉造影管壁变形的浅表壁动力学方法的实现、验证及评估
    3.1 引言
    3.2 基于造影影像的在体冠脉浅表壁动力学方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实现步骤
        3.2.3 示例结果
    3.3 基于虚拟狭窄模型的浅表壁动力学方法的验证及评估
        3.3.1 数值模拟实验设计
        3.3.2 数值模拟实验结果
        3.3.3 分析与讨论
    3.4 基于临床病例的在体冠脉浅表壁动力学方法的验证及评估
        3.4.1 研究方法
        3.4.2 仿真结果
        3.4.3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在体冠脉浅表壁动应力与斑块破裂
    4.1 引言
    4.2 易损斑块的影像识别与斑块破裂力学机理
        4.2.1 易损斑块预测破裂的灵敏度低问题
        4.2.2 冠脉斑块破裂的力学机理
    4.3 腔内影像OCT在冠心病介入诊疗的应用
        4.3.1 OCT影像下不同斑块性质的识别
        4.3.2 OCT影像下薄帽纤维瘤斑块的识别
        4.3.3 OCT影像下斑块破裂的确诊
    4.4 在体冠脉浅表壁动应力分析与斑块破裂
        4.4.1 研究设计与病例筛选
        4.4.2 基线时的病例信息
        4.4.3 研究方法
        4.4.4 OCT影像观察与仿真结果
        4.4.5 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术后即刻冠脉浅表壁形变场与支架断裂
    5.1 引言
    5.2 术后即刻在体冠脉支架动应力方法
        5.2.1 冠脉支架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及几何建模
        5.2.2 术后即刻在体冠脉支架动应力方法的实现
        5.2.3 示例结果
    5.3 术后即刻在体冠脉支架动应力分析及疲劳断裂风险评估
        5.3.1 病例筛选与研究设计
        5.3.2 研究方法
        5.3.3 仿真结果
        5.3.4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管壁形变场的流固耦合与冠脉斑块稳定性和致心肌缺血综合评估
    6.1 引言
    6.2 基于管壁形变场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6.2.1 理想化冠脉狭窄模型流固耦合方法的实现
        6.2.2 心动周期流固耦合瞬态分析示例
        6.2.3 分析与讨论
    6.3 多种理想化冠脉狭窄模型流固耦合结果统计分析
        6.3.1 力学生理学指标与统计方法
        6.3.2 斑块特征对FFR的影响
        6.3.3 冠脉斑块力学生理学指标的独立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6.3.4 斑块性质影响冠脉斑块力学生理学指标的统计分析
        6.3.5 冠脉病变的稳定性和致心肌缺血的综合评估
        6.3.6 分析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人群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人群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人群
        1.2 人体学测量
        1.3 实验室检查
        1.4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CSFP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2.CSFP组与对照组血流帧数比较
        3.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冠状动脉慢血流受累血管分布情况
        5.ROC曲线计算脉压、LAP预测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最佳界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人群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人群
        1.2 人体学测量
        1.3 实验室检查
        1.4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3.超声心动图检查
        3.1 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
        3.2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3.3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4.重复性检查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CSFP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
        2.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安全性评价
        3.CSFP组与对照组心脏超声参数比较
        4.以左心室应变Δ值为因变量
        5.同一观察者内及不同观察者间重复性检测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静息心电图正常的拟诊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素心肌显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估及中医证候特点研究[D]. 胡超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宝石能谱CT一站式检查在冠心病中的应用[D]. 张中宝.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D]. 武艳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4]血浆B型利钠肽变化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D]. 王锦.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劳累性胸痛患者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与冠脉造影阴性相关性分析[D]. 田丽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劳累性胸痛患者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冠状动造影阳性相关因素分析[D]. 肖立刚.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腺苷负荷下心肌声学造影显像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研究[D]. 裴如弟.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8]心血管CT成像对冠状动脉形态学及心肌血流灌注功能学一站式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D]. 易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基于冠脉造影管壁变形的动力学计算模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吴信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人群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D]. 毋健.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疑似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