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亚低温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21例报告

局部亚低温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21例报告

一、局部亚低温治疗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2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翟容乾[1](2020)在《基于SCF/C-kit通路探讨黄连解毒汤对于脑出血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1.采用大鼠脑出血模型,对模型大鼠观察脑出血急性期胃肠动力的动态病理变化,并且通过对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第三亚类(C-kit)、干细胞因子(SCF)及m R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了解中药黄连解毒汤对急性脑出血导致胃肠功能障碍、SCF/C-kit信号通路的调控,为临床治疗脑出血合并胃动力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研究依据。2.对于脑出血急性期胃肠功能障碍火毒型患者给予黄连解毒汤的治疗,观察急性脑出血1周内胃肠动力紊乱的改善。方法:1.将大鼠注入自体血制造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及观察组,总计40只大鼠。造模成功大鼠清醒后对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莫沙必利以及黄连解毒汤进行治疗,五组大鼠连续给药7天后处死;五组大鼠在给药24h及7d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对比5组大鼠神经功能状况,处死后留取大鼠胃肠组织用于对照观察5组大鼠胃肠黏膜损伤情况及SCF、C-kit的表达情况。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出血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中医辩证属于火毒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所有患者患者入组后,给予脱水降颅压等相关常规治疗,依据患者的胃肠症状表现,给予抑酸、促进胃肠动力相关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连解毒汤治疗。一周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灌胃后在胃肠黏膜损伤、SCF、C-kit的相关表达性上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老鼠;在临床观察中,治疗组患者在胃肠功能障碍、中医症候评分的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通过对临床患者疗效的观察及数据评估、分析观察到黄连解毒汤对于中医火毒型脑出血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2.通过大鼠观察SCF/C-kit信号通路的变化,表现出脑出血急性期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3.通过对比动物实验及临床患者的治疗情况,可以发现黄连解毒汤通过调节SCF/C-kit通路、增强SCF、C-kit的相对表达量,从而起到对脑出血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郑航[2](2020)在《脑出血急性期微创治疗及微创联合醒脑静治疗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急症,进展迅速,其急性期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促进血肿吸收,防止脑出血进一步进展是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关键所在。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开展,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逐渐兴起,并成为当前临床上认可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方法可清除绝大部分血肿,有效缓解高颅压,且创伤较小。但微创治疗有着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症,且治疗费用及后期康复费用仍相对高昂。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因其起效迅速、应用便利的独特优势深受临床医生的青睐。醒脑静注射剂作为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能够清热解毒、开窍醒脑、凉血活血,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作用,可加快脑出血患者康复,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共同治疗脑出血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中逐渐兴起,受到医疗工作者的关注。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微创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在脑出血急性期临床使用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72例HICH患者。按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同治疗手段分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观察组)和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微创手术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37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颅内血肿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变化,并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计算总有效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差异。结果:1.本研究观察组总例数35例,痊愈1例,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总例数37例,痊愈0例,显效7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5%。在有效率方面,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优于微创组治疗(P<0.05)。2.本研究微创手术组及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均可降低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但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治疗脑出血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及改善日常行为能力方面优于微创手术组(P<0.05)。3.本研究微创手术组及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均可减少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量,但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与微创手术组比较在减少颅内血肿量方面尚无明确结论(P>0.05)。4.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对收集的72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有1例患者观察期内症状好转后出现再发出血,5例患者出现术后颅内积气,1例患者颅内感染,未见其他微创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并发脑梗死,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已剔除)。未见输注醒脑静注射液后出现皮疹、恶心、面红、瘙痒、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微创手术及微创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其中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组效果更好,能更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利于患者康复。

文维农[3](2020)在《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治疗配合针刺及口服中成药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现如今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疾病的治疗已经有了重大进展,但是目前关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仍然进步有限,而脑出血因为其发病急,进展迅速,致残率、致死率都很高,其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完善,而在其急性期的及时、有效治疗对预后极其重要。脑出血在脑卒中各类类型中发病率为第二。脑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卒中类型,其三十天内死亡率甚至可高达百分之十三到百分之六十一。即使存活下来的病人也常常带来沉重的社会资源负担,所以在公共卫生医疗领域除了加强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之外,确立正确及有效的治疗流程及方案更是重要。既往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内外科扮演的角色不一样,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疗的发展,祖国医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脑出血的治疗中也举足轻重。在内科治疗中促进血肿吸收、减轻相关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防治脑出血进一步加重是该病急性期的治疗重点所在。中国与外国在针对脑出血急性期治疗方面比较有差异的就是中国有中医特色治疗,中医治疗脑出血有着上千年的经验,其中针刺治疗在大量研究中表明对脑出血急性期具有较高安全性、有效性。而随着世界对中医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中药相关提纯及相关制药技术也迅速发展,中成药以其良好的效果、便捷性、易于保存、准确的剂量的优势,在临床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治疗起到了重大作用。本研究通过收集脑出血患者的相关信息及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使用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通过相关统计学分析,以期达到客观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目的,从而为临床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的具体方案,提供一些科学的建议及参考。目的:通过观察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联合针刺治疗组和西医基础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治疗组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以发现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更有效、更妥善的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为临床上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提供不一样的甚至更完善的方案。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湖南省脑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脑出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将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联合针刺治疗者纳入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治疗者纳入观察组。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内血肿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变化,并计算出疗效总有效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变化及疗效。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脑血肿量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而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改善比对照组优势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脑内血肿量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临床疗效评价:对照组基本恢复0例,显着进步3例,进步33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4%;观察组基本恢复4例,显着进步10例,进步7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5%。疗效等级经秩和检验分析后,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通过观察病例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谱等指标检测,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组和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针刺以及口服中成药组治疗脑出血急性期,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减轻脑血肿量,都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观察组在改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方面比对照组更明显。但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减轻脑血肿方面比较发现P>0.05,暂不能明确说明联合中成药后能明显减轻脑血肿体积。

张玲,单冰燕[4](2019)在《依达拉奉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脑出血采取依达拉奉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技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灯塔市中心医院接收的8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入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依达拉奉治疗+基础治疗)与观察组(n=43,采取依达拉奉+基础治疗+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水肿体积及血肿体积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为显着(均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着改善,而观察组评分变化幅度更明显(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着下降,而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着。

熊慧娴(LIE HWEI SIEN)[5](2018)在《祛瘀平肝化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祛瘀平肝化痰汤对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出血性中风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神经节苷脂注射液保护脑神经、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等对症处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祛瘀平肝化痰汤口服,两组患者日常护理大致相同,两组患者连续治疗并观察1月。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1月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血肿吸收情况、中医症状积分等变化进行评估,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1月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疗效:治疗1月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功能评分: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评分低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积分: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肿吸收情况: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血肿较治疗前明显吸收,治疗组吸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查其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异常改变。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Cr、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平肝化痰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促使脑出血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促进颅内血肿消退,改善中医症状、体征,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刘玺昌[6](2016)在《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局部低温灌洗对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目前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已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脑出血是约占全部卒中的15—20%,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为20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存活约600万;且大部分存活者有肢体、言语、吞咽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已往研究结果表明,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域微循环破坏及血肿直接压迫引起的缺血和水肿是脑出血引起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研究发现,除血肿压迫外,脑出血后分解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参与了脑组织的损伤过程。微创穿刺清除颅内血肿技术是一种将钻颅、穿刺、固定融为一体的血肿粉碎技术,因其创伤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快,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微创血肿清除术创伤小,利用流体力学原理结合生化酶技术,可有效的解除血肿占位效应,迅速降低颅内压,是清除血肿的有效方法,但不能阻断血液分解产物对血肿周围神经细胞的损伤。多项研究已证实,亚低温治疗是当前最有前途的神经保护方法之一,其疗效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亚低温治疗脑出血通过多环节起到脑保护作用,已有人通过人工冬眠疗法降低全身温度进行亚低温治疗,但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有抑制呼吸等较大的风险,限制其临床的应用。目前关于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大部分采用冰帽降低颅外的温度的方法,很难直接对颅内的温度进行直接干预,且亚低温对出血后脑损伤的保护机理也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亚低温对出血后神经细胞的钙离子通道及调亡的影响,探讨其保护机理;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明亚低温对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机理;收集临床病例,采用微创血肿清术后联合血肿内低温灌洗的新方法治疗脑出血,观察其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采用C57/BL6J新生小鼠,分离出小鼠海马组织,培养原代神经元。定时更换培养液以便保持细胞活性。采用5-fluoro-2-deoxyuridine(10 μM)和uridine (10 μM)抑制胶质细胞的生长。被用于实验成熟神经元(12-16 DIV)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37℃常温组,33℃亚低温组,25℃低温组。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神经细胞均采用母体小鼠全血进行干预,损伤神经细胞。1小时后ELISE法监测LDH指标反映细胞坏死程度,应用钙成像方法监测细胞内钙浓度,死亡神经细胞采用Hoechst-33342染色,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用凋亡细胞占神经细胞总数百分比表示。2.用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分为对照(Control)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组、假手术(sham operation, S0)组、微创(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组、MIS+37℃常温灌洗(Normal temperature, NL)组、MIS+33℃亚低温灌洗(Local Cooling Lavage, LCL)组。用尾状核注入Ⅳ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6小时后应用自制大鼠颅内血肿穿刺装置进行血肿抽吸,然后分别给予37℃、33℃生理盐水进行血肿灌洗。实验大鼠被诱导脑出血24h后测定脑出血的的血肿体积;72小时后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量表进行大鼠脑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HE染色观察血肿组织周围破坏程度;电镜观察血肿周围损伤神经细胞超微结构;ELISA法监测损伤脑组织的LDH、IL-1β、IL-10和SOD指标;DAPI+TUNEL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监测神经元调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计数。3.纳入临床脑出血患者50例,其中微创手术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组20例;MIS+低温灌洗(Local Cooling Lavage, LCL)组30例。MIS给予单纯手术治疗,MIS+LCL组在微创治疗后予33℃生理盐水行局部低温灌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d、7d、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定近期疗效。6个月后,按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评定远期预后。研究结果:1.被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过全血诱导损伤后,LDH水平显着增高,LDH水平在33℃亚低温组较37℃常温组低,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5℃低温组LDH水平最高,与37℃常温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在全血诱导神经元损伤1小时后,在正常对照组中发现较少的调亡细胞。而33℃C亚低温组被损伤的细胞占全部细胞的比例为43±11.1%。37℃常温组受损细胞数所占比例为60±10.5%,较33℃亚低温组明显升高(P<0.05)。25℃低温组细胞损伤最明显,受损细胞数所占比例为83±13.5%,与37℃常温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全血诱导神经元损伤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增高。37℃常温组钙离子浓度较33℃亚低温组明显升高(P<0.05)。25℃低温组的钙离子浓度与37℃常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用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1)脑内血肿体积测定: MIS能明显减少出血大鼠脑内的血肿体积,与ICH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MIS+NL组与MIS比较血肿体积有减小趋势,但是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2)MIS组mNSS与ICH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MIS+LCL组的mNSS较MIS组明显减少(P<0.05)。表明LCL在MIS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改善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3)HE染色观察脑内血肿周围炎性细胞的数量。在对照组和S0组炎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别,ICH组炎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而MIS组与ICH组比较明显减少了血肿周围的炎性细胞,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MIS+LCL组血肿周围浸润的炎性胞数较MIS组明显减少,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此外,在ICH组大鼠脑内血肿周围的组织结构破坏比较严重,而MIS减轻了这种破坏,LCL组与MIS组相比,LCL对血肿周围组织结构的破坏有进一步的保护作用。(4)SOD,LDH,IL-1β和IL-10的表达:MIS组与ICH组比较SOD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在MIS+LCL组的SO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IS组(P<0.05)。MIS组LDH的表达较ICH组明显减少(P<0.05);MIS+LCL组与MIS组比较,LDH的表达进一步减少(P<0.05);MIS+LCL组LDH的表达较MIS+NL组也明显减少,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ICH组的IL-10和IL-1 β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证明脑出血激活了血肿周围的局部炎症反应。在MIS组,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IL-I0的表达较ICH组明显减少(P<0.05);MIS+LCL组与MIS组相比IL-10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MIS组IL-1 β的表达水平与ICH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MIS+LCL与MIS组比较IL-1 β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MIS+NL组与MIS组的IL-1β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因此,MIS可以通过抑制IL-1β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局部炎症反应;而且MIS联合LCL治疗能进一步降低IL-1β的表达。但是NL对IL-10和IL-1β的影响均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MIS虽不能增加出血后脑组织SOD的表达而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但能够通过降低LDH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还可以通过抑制IL-1β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局部炎症反应。而LCL不仅能够增加SOD的表达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同时也能降低LDH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MIS联合LCL治疗能进一步降低IL-1β的表达。(5)神经细胞调亡检测:在ICH组TUNEL+细胞的表达最多,MIS组的TUNEL+细胞较ICH组明显减少(P<0.05);MIS+ NL组与MIS组比较无明显差异,MIS+ LCL组TUNEL+细胞数较MIS组进一步减少(P<0.05)。表明MIS能够减少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神经细胞的调亡,而MIS联合LCL治疗对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调亡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3.临床疗效观察:MIS+LCL组NIHSS评分较MIS组在治疗后1d、7d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14天,MIS+LCL组NIHSS评分明显较MIS组减少,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2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MIS+LCL组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MIS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6个月ADL分级比较,MIS+LCL组良好-中残率(80.0%)显着高于MIS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残疾率(20.0%)明显低于MIS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通过培养小鼠体外神经细胞,证实了亚低温可经减轻出血后损伤的神经元LDH的释放,减少了神经元的死亡。并应用钙成像实验证明了亚低温可能减轻出血损伤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对出血后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2.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够明显减少大鼠出血后的血肿体积,减轻血肿周围组织结构的破坏。联合亚低温灌洗后能够抑制出血后脑组织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及抗炎水平,减少神经细胞的调亡,从而增强了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3.通过临床试验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术联合亚低温灌洗可以减轻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可提高近期、远期疗效,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曲馨[7](2014)在《“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p-jak、p-stat3、EGFR、GFAP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对急性期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脑组织中p-JAK、p-STAT3、EGFR和GFAP蛋白表达的动态影响,探讨该疗法治疗脑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56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6小时组、模型1天组、模型3天组、模型7天组、针刺6小时组、针刺1天组、针刺3天组、针刺7天组、抑制剂6小时组(AG490)、抑制剂1天组(AG490)、抑制剂3天组(AG490)、抑制剂7天组(AG490),每组12只,共13组。各组除空白组不做处理外均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抑制剂组造模前脑内注入抑制剂AG490,针刺组造模后给予“百会”透“曲鬓”针刺法治疗。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Berderson评分法评价;观察在光镜下脑出血的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各组大鼠脑组织中p-JAK的蛋白表达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p-STAT3、EGFR和GFAP的阳性细胞数。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量结果以3d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最重,其后神经功能缺损逐渐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征在针刺组大鼠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1d、3d和7d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抑制剂组(AG490)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征有显着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动态评分均有明显不同(P<0.05)。针刺组与抑制剂组比较,各时间点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2.光镜观察结果光镜下,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神经细胞核空泡化、固缩,毛细血管扩张、充血,3d时最为严重,7d时逐渐减轻。相同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抑制剂组脑组织逐渐修复,水肿程度较轻,炎性细胞减少。3.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各组大鼠不同时相点都有p-jak蛋白表达。模型组1 d开始p-jak蛋白表达量增加,3d达高峰,7d逐渐减弱。针刺组、抑制剂组与模型组比较,p-JA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与针刺组比较,除6h外,其余各时间点p-JA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STAT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各组大鼠不同时相点都有P-STAT的阳性细胞表达。空白组有少量表达,模型组、针刺组和抑制剂组从脑出血后6h开始表达量明显增加,于3d达高峰,7d仍有少量表达;针刺组、抑制剂组与模型组比较,在1d、3d和7d点p-STAT3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与针刺组比较,在3d时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5.EGFR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各组大鼠不同时相点都有EGFR的阳性细胞表达。空白组有少量表达,模型组、针刺组和抑制剂组从脑出血后6h开始表达量明显增加,于3d达高峰,7d仍有少量表达;刺组、抑制剂组与模型组比较,在3d、7d时EGFR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与针刺组比较,3d时EGFR阳性表达较针刺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GFAP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各组大鼠不同时相点都有GFAP的阳性细胞表达。空白组有少量表达,模型组、针刺组和抑制剂组(AG490)从大鼠脑出血后6h开始表达量明显增加,于3d达高峰,7d仍有少量表达;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3d点针刺组GFAP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与模型组比较,3d、7d时间点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抑制剂组比较,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以明显提高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以明显改善脑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程度和炎性细胞浸润,对脑出血后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3.“百会”透“曲鬓”在脑出血急性期可能通过抑制 EGFR、p-JAK、p-STAT3、GFAP蛋白表达,从而拮抗ICH后炎症反应,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发挥其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洪玉娥,唐世发,郭茜,赵昊[8](2014)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为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后第1、7、14天计算颅内血肿体积和周围水肿的体积,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第7、14天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组治疗后第1、7、14天血肿体积和脑水肿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干预脑出血早期继续出血,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预后。

曾宇,龙先瑜,黄晓松,李萍[9](2011)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常规脑出血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在不同时间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在不同时间予TCD测定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于治疗前后观察头部CT进行血肿及脑水肿体积对比;对实验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实验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改善、生存率及恢复良好率提高(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组脑水肿高峰值较对照组减低(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组Vm于7、14 d检测均低于非亚低温治疗组,PI指数高于非亚低温组(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局部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改善预后。

张君[10](2011)在《CT定位围针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风,又称脑卒中,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其中出血性中风,又称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急,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后遗症又缠绵难愈。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脑出血患者数量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高昂的康复费用给家庭、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脑出血及其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艰巨任务和攻关热点。针对脑出血的这一难题,对最大限度地减轻肢体功能障碍及降低病死率开展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目的本课题针对目前治疗脑出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这一特点,采用中风病疗效评定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血肿及水肿体积、CT值、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6及主要症状量表来研究CT定位围针法(即以头颅CT成像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最近距离投射区围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每个检测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进行比较,探索防治本病的新疗法,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的方法。方法82例符合条件的脑出血患者,均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三附属医院,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CT定位围针组(围针组)和传统头针组(头针组),每组41人。两组均在基础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围针组采用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周边为针刺部位;头针组采用针刺顶颞前斜线上(运动区),顶颞后斜线(感觉区)。两组均在得气后以行180-200次/min频率捻转2min,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约1分钟,1次/日,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每两周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肿及水肿体积、CT值、TNF-a、IL-6、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量表及主要症状观察表检测评定。所有结果均用SPSS 13.0分析。结果1.在总体疗效方面:围针组40例中基本痊愈7例(17.5%),显效24例(60%),有效8例(20%),无效1例(2.5%),总有效率为97.5%;头针组40例中,基本痊愈3例(7.5%),显效20例(50%),有效9例(22.5%),无效8例(20%),总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总有效率围针组明显高于头针组,说明前者疗效优于后者。2.在血肿及水肿吸收、CT值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每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同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说明两种方法都能促进血肿及水肿吸收、降低CT值,且围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头针组。3.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标准评分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每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标准评分,且围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头针组。4.在TNF-a、IL-6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每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降低患者血清中TNF-a、IL-6的含量,且围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头针组。5.在主要症状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疗效相当(除个别症状外),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但治疗后组间比较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性,这可能与样本量小或症状分级没有数值那么精确有关。结论1.CT定位围针法和传统头针法治疗脑出血均可以加快血肿及水肿的吸收、降低CT值、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及中风疗效标准量表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降低血清中TNF-a和IL-6的含量、改善主要症状,两种治疗方法均有临床疗效。2.CT定位围针法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头针法。3.CT定位围针法操作简单方便,疗效确切,能实行规范化操作,易于推广应用,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局部亚低温治疗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2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亚低温治疗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2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CF/C-kit通路探讨黄连解毒汤对于脑出血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一、动物实验
        (一)、实验准备
        (二)、神经功能缺损实验评估
        (三)、HE染色大鼠各组织相关实验步骤
        (四)、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组织中C-kit、SCF蛋白表达水平
        (五)、实验结果分析
        (六)、结论
    二、临床研究
        (一)、具体方法
        (二)、临床结果
        (三)、结论
讨论
    一、现代医学治疗脑出血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
        (一)、概念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现代医学的相关治疗
    二、中国传统医学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研究
        (一).内经对于中风的相关记录
        (二)、中医对于中风病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三)、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火热证的相关研究
        (四)、中国传统医学对于中风病的相关治疗
        (五)、黄连解毒汤方剂解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现代医学对于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研究对于脑出血及脑出血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治疗的相关研究
    中国传统医学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脑出血急性期微创治疗及微创联合醒脑静治疗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入选标准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临床病例分组
        4.2 治疗方法
        4.3 病例资料
        4.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比较
        6.2 治疗前NIHSS评分、ADL评分、血肿量比较
        6.3 有效率
        6.4 NIHSS评分
        6.5 ADL 评分
        6.6 血肿量变化
        6.7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第二部分 讨论
    1 理论探讨
        1.1 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1.2 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2 脑出血的中医病机与治疗
    3 醒脑静注射液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
        3.1 醒脑静注射液的方剂来源
        3.2 醒脑静注射液的药理研究
        3.3 醒脑静注射液在脑出血中的应用
        3.4 微创联合醒脑静在脑出血中的应用
    4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出血的中西医治疗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A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表
附录 B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表
附录 C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量表)

(3)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治疗配合针刺及口服中成药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及课题来源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例数估算
        1.3 课题来源
    2.诊断标准(详见附录一)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病例入选标准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4.研究方法
        4.1 临床病例分组
        4.2 治疗方法
        4.3 临床资料(基本信息、治疗措施、疗效观察总表:附录二)
        4.3.1 一般资料
        4.3.2 观察指标
        4.4 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学方法
    6.结果
        6.1 性别构成比较
        6.2 年龄构成比较
        6.3 治疗前NIHSS评分、ADL评分、 血肿体积比较
        6.4 治疗后NIHSS评分、血肿体积、ADL评分比较(见表4,5,6)
        6.5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6.6 不良事件的记录
第二部分 讨论
    1.理论探讨
        1.1 中风的病名
        1.2 中风的病因病机
        1.3 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2.针刺在脑出血中的应用现状
    3.针刺治疗脑出血的病理生理研究
        3.1 针刺对脑水肿、脑血肿、血脑屏障的影响
        3.2 针刺对出现血肿后机体释放物质进行调节
        3.3 针刺对免疫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4.针刺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脑出血的疗效确切性
    5.口服中成药在脑出血中的应用现状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二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表
    附录三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表
    附录四 附表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量表)
附文献综述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结合治疗进展综述
    1.脑出血病因及病理过程
    2.脑出血现代医学治疗
        2.1 血压控制
        2.2 颅内高压的处理
        2.3 止血剂的应用
        2.4 神经保护剂
        2.5 亚低温治疗
    3.中医综合治疗研究
        3.1 中医脑出血病因病机
        3.2 中药汤剂治疗
        3.2.1 活血化瘀
        3.2.2 通腑化痰
        3.2.3 清热解毒
        3.2.4 平肝熄风
        3.2.5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
        3.3 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
        3.3.1 中药注射液
        3.2.2 口服中成药
        3.4 针灸疗法
    4.结语
    参考文献

(4)依达拉奉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2 血肿、水肿体积比较
    2.3 相关量表评分比较
    2.4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5)祛瘀平肝化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辨证标准
        2.4 病类诊断标准
        2.5 疾病分期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终止和撤出试验标准
    6 脱落与剔除病例标准
    7 研究方法
        7.1 实验设计
        7.2 使用药物
        7.3 治疗方法
    8 观察指标
        8.1 一般资料
        8.2 疗效观察指标
        8.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8.4 安全性评价
    9 统计学分析
二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1 一般资料
    2 临床疗效
    3 中医症候疗效
    4 神经功能评分
    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6 中医证候积分
    7 颅内血肿吸收
    8 安全性评价
三 讨论
    1 中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1.1 传统中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临床研究认识
    2 西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2.1 脑出血的发生机制及诊断
        2.2 脑出血的治疗
    3 祛瘀平肝化痰方立方依据及组方分析
    4 疗效分析与安全性评价
    5 不足与展望
四 结论
五 致谢
参考文献
表1 知情同意书
表2 临床观察表
表3 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表(安全性检查)
表4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表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
表6 中风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6)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局部低温灌洗对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亚低温对出血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调亡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第二部分 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低温灌洗对大鼠脑出血后炎症损伤和细胞调亡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分祈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第三部分 颅内血肿微创术联合亚低温灌洗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第一篇
第二篇
附件

(7)“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p-jak、p-stat3、EGFR、GFAP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中医对脑出血的研究
        1.1 人脑功能中医的认识
        1.2 脑出血中医病名的认识
        1.3 脑出血病因病机中医的认识
        1.4 祖国医学对脑出血的辨证治疗
    2 针灸治疗脑出血的概况
        2.1 现代脑出血针灸治疗的临床认识
        2.2 针灸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机理研究
    3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
        3.1 脑出血的病理学改变
        3.2 脑出血的治疗方法
    4 EGFR-JAK/STAT通路研究进展
        4.1 现代对EGFR研究
        4.2 JAK与STAT蛋白
        4.3 JAK-STAT通路
        4.4 EGFR-JAK/STAT信号转导在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中作用
    5 GFAP在中枢系统中的现代研究
        5.1 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5.2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5.3 星形胶质细胞的发育过程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2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组织HE染色结果
        2.3 脑组织中各组p-JAK大鼠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2.4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组织p-STAT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5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组织GF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6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组织EGF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讨论
    1 “百会”透“曲鬓”针刺方案的选择
        1.1 头针的理论基础
        1.2 选穴理论依据
    2 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2.1 实验动物种类的选择
        2.2 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
    3 实验条件的控制
        3.1 温度和空气湿度
    4 针刺“百会”透“曲鬓”对实验性ICH大鼠EGFR-JAK/STAT表达相关性的探讨
        4.1 头穴透刺法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p-jak、p-stat3的影响
        4.2 头穴透刺法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EGFR、GFAP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CT定位围针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1.1 中医对脑的认识
        1.2 历代医家对脑出血的认识
    2 中医药对脑出血的治疗
        2.1 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的观点
        2.2 现代中医对脑出血的治疗
    3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研究
        3.1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3.2 脑出血病理损害
    4. CT或MRI的作用
        4.1 CT在中风诊断中的应用
        4.2 CT在头颅手术中的作用
        4.3 CT在脑出血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5.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治疗
        5.1 手术治疗
        5.2 内科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中止、剔除标准
        2.6 意外情况的处理
        2.7 分组
        2.8 治疗方案
        2.9 临床观察指标
        2.10 疗效评定标准
        2.11 安全性观察
        2.12 结果分析
    3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收集病例情况
        4.2 治疗前比较
        4.3 治疗后比较
        4.4 治疗前后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治疗方法
    2 疗效分析
        2.1 两组基线及治疗前比较
        2.2 中风疗效及评分比较
        2.3 主要症状量表
        2.4 血肿及水肿体积和CT值
        2.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2.6 血清TNF-a、IL-6含量
        2.7 安全性观察
    3 量表选择
    4 治疗时点
    5 随访
    6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存在问题和展望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 存在问题和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局部亚低温治疗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2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CF/C-kit通路探讨黄连解毒汤对于脑出血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D]. 翟容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脑出血急性期微创治疗及微创联合醒脑静治疗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D]. 郑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脑出血急性期西医基础治疗配合针刺及口服中成药疗效比较回顾性研究[D]. 文维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依达拉奉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J]. 张玲,单冰燕.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03)
  • [5]祛瘀平肝化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观察[D]. 熊慧娴(LIE HWEI SIEN).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6)
  • [6]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局部低温灌洗对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D]. 刘玺昌. 山东大学, 2016(10)
  • [7]“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p-jak、p-stat3、EGFR、GFAP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曲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 洪玉娥,唐世发,郭茜,赵昊. 中华全科医学, 2014(02)
  • [9]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 曾宇,龙先瑜,黄晓松,李萍. 中国医师杂志, 2011(04)
  • [10]CT定位围针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D]. 张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局部亚低温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2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