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探讨——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探讨——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探讨——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薛丹[1](2021)在《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活动的载体,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其利用效率深刻影响着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长久以来就存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有些城市以“摊大饼”形式向外扩延。2018年底,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61万平方公里,约是1981年的7.80倍,城市扩展系数(用地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高达2.17,远远高于国际上1.12的理想系数。中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地形及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城市建设的土地少,在可利用土地少的情况下,与其他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却更为不集约。另外,东部地区经过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其经济、产业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加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及全国产业链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东部地区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环境约束等成本的上升,需要将产业和技术向西北落后地区转移,而这也给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带来了新的压力。对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对于节约集约利用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缩小东西差距,改善西北生态环境,助推西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系统阐述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的规模、结构、效益等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利用Super-SBM、GML指数和效率损失模型对西北地区39个城市2004-2018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做出客观的评价。然后,将静态和动态、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详细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特征、时序演化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和时空动态特征。接着,本文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厘出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最后,构建Tobit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在较低水平,2004-2018年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变动趋势近似呈“N”型曲线,2018年效率高值向西北地区东南侧聚集,城市群的聚集作用增强。研究期间,省会中心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长幅度最快,资源型城市次之,其他类城市增长幅度最慢。从效率损失模型来看,西北地区的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和环境污染的冗余率较高,环境收益的不足率较大,而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足率相对较小。(2)2004-2018年西北地区39个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征,差异的大小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组间差异很小,组内差异占绝对支配地位,资源型城市的效率水平差异最大,省会中心城市次之,其他类城市最小。核密度函数曲线揭示出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两极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集聚类型先低值聚集,后高值聚集,省会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其他类城市的演进特征有较大的差异。马尔科夫链转移的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2012年之后这一现象减弱,效率水平维持在“低”和“高”类型的概率最大,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向下转移的概率,而跳跃转移的概率较小。(3)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较为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关联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状态,2018年聚集地区向西北地区东南侧靠拢。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拥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其他类城市次之,而省会中心城市的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4)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先降后升的“U”型曲线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人口密度、引进外资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会显着促进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土地城镇化、环境规制水平、工业用地占比和设施用地占比的提高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负面影响,居住用地占比和土地市场化水平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西北地区的省会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其他类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5)空间计量模型的测算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显着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考虑了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和土地城镇化的回归结果分别从Tobit回归中显着的促进作用和显着的抑制作用变为了均不显着,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与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一致。(6)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一是控制土地供应面积,实现存量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二是发挥城市群的聚集作用,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高”聚集;三是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城市土地所承载的环境污染压力;四是继续推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序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五是完善西北地区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六是根据各类城市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李冰清[2](2019)在《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及提升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资源、资金不断向城镇汇集,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显着提高,城镇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产业用地作为产业活动的基本载体,土地配置的科学性和利用的有效性是影响城镇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优化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产业用地利用政策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1978年至2012年间城市外延式扩张阶段,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及生态环境问题;第二为2012年后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产业发展的新目标,产业用地利用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变革。在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新常态发展、信息技术革新背景下,优化产业用地利用,助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效、集聚、绿色、创新、协调发展成为带动城市经济绿色、稳步、高质增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新的发展理念下,我国产业用地利用管理的方式也应转变,产业用地利用的考核重点不再仅限于传统的适宜性、集约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等。随着绩效逐渐被纳入各地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将绩效考核的治理理念引入产业用地监管中,从狭义上以第二产业用地作为研究范围,即主要指城市工业用地,在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的产业用地利用目标,总结不同尺度上的产业用地利用绩效的内容,并分析绩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索科学的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方法、构建绩效提升机制分析思路,以期促进产业用地优化利用、推进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形成的主要结论如下:(1)产业用地利用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产业用地利用绩效的评价内容由利用目标决定。国家战略上,产业用地利用的目标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推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经济增长方式向“GDP质量、数量并重”转变;区域发展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并促进区域间经济产业的协调发展;企业层次上,需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尽量减小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鉴于此,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表现在经济数量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两个方面,提高单位用地经济产出和生产效率、减少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是宏观和微观尺度上的共性内容,而宏观上还应统筹规划产业用地利用格局,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并支持创新、新兴、先进产业发展,微观上强调调整各行业产业用地利用方式,支撑和统筹行业发展。基于SWOT框架,土地政策与产业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可对产业用地利用绩效产生影响,除产业升级对绩效常产生正向影响外,其他因素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不同方向的作用。(2)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基于绩效的概念、各尺度产业用地利用绩效包含的内容及绩效影响因素,分别构建宏观和微观尺度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第二层为一级准则层,从产业用地利用结果和利用行为两方面评价绩效;第三层为二级准则层,进一步使用经济数量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反映利用结果,使用土地政策与产业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利用行为;第四层为指标层,为二级准则层的表征指标。考虑到不同的地区产业用地利用状态不同,以上指标的适用性有差异,将产业用地利用行为表征指标作为外源变量,将利用结果表征指标作为内生变量,运用SEM模拟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路径,从利用行为表征指标中筛选对利用结果有显着影响的指标作为关键指标,删除影响不显着的指标,形成内容简洁、意义明晰、对区域产业发展针对性较强的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系统对比常见评价方法,选取绩效编码法评价产业用地利用绩效状态,通过从下至上依次编辑二级准则层、一级准则层绩效代码,反映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水平,该方法有利于明晰产业用地利用责任。(3)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提升机制遵循“提升目标定位—障碍因子诊断—外部环境驱动—提升机制设计”的路径构建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提升机制。首先,根据产业用地利用结果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定位绩效提升的目标,追溯到二级准则层中经济数量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的绩效代码,将代码处于第3区的利用结果作为需提升的重要目标;其次,基于利用行为表征指标的理想值指数及由SEM拟合的利用行为表征指标与利用结果表征指标间的影响路径,通过障碍度模型计算利用行为表征指标对绩效提升的障碍程度,将障碍程度较高的指标作为绩效提升的发力点;再次,选取区域发展变量,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揭示区位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对产业用地利用绩效的驱动效用,探索绩效提升的外部推力;最后,集成宏观和微观尺度研究成果,综合绩效提升目标、关键障碍因子和外部环境驱动效用,探索能促进绩效提升的政策、制度、方法、技术,构建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提升机制,助力产业用地利用目标实现,为调控区域产业用地利用格局、引导区域间经济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和制定精细化产业用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4)湖北省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及提升机制以湖北省为例开展宏观和微观尺度的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及提升机制实证研究,研究期为2014年与2016年。以省级及以上级别开发区作为产业功能区开展宏观尺度研究,根据SEM拟合结果选取11个指标评价产业用地利用绩效。编制产业功能区绩效代码发现,绩效较高的功能区在武汉“1+8”城市圈及湖北省“一主两副”城市集聚,绩效较低的产业功能区多分布于鄂西山区;从2014年到2016年,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明显上升,且武汉“1+8”城市圈的龙头地位不断突显。较多评价单元需优化经济发展质量,较少单元需提高经济产出数量。一方面,产业用地的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入、单位土地从业人数对经济数量增长的障碍度较大,土地建筑密度、单位土地从业人数对经济发展质量的障碍度较大,是绩效提升的发力点;另一方面,产业用地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带动土地投入增加,社会进步程度对产业用地的经济发展质量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区位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共同助力于增加经济数量产出。以典型企业为单元开展微观尺度研究,根据SEM拟合结果选取10个指标开展绩效评价。各企业用地绩效代码显示,武汉“1+8”城市圈企业用地利用绩效较高,鄂西山区的绩效较低,新兴战略等先进产业的利用绩效较高,而传统企业的生产优势不再突显,大部分企业需要提升绩效。一方面,企业用地的土地单位产出税收、单位土地从业人数对经济数量增长的障碍度较大,生产用地比例、道路交通用地比例对经济发展质量的障碍度较大;另一方面,企业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减小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但丰富的自然资源易造成产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效应差、产业用地利用程度低,且地形条件较差的地区产业用地利用程度和道路比例较低。基于以上结果,宏观上从规划体系、考核制度、监测技术、监测措施等方面提出促进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提升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并提出支持新兴战略等先进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优化鄂西产业用地经济发展质量的用地建议。微观上,区分不同产业类型分别分析绩效提升的发力点,设计关键障碍指标在各类产业用地上的理想值,指导产业用地开发利用,同时,针对典型企业的关键障碍指标,提出具体的约束、激励、监管机制,为产业用地利用提供精细化的整改建议。

王向东,刘小茜,裴韬,王振波[3](2019)在《基于技术效率测算的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文中提出现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主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存在依据不充分、结果不可比、难反映动态变化等缺陷。针对此,基于集约潜力和技术效率的概念联系,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定义为是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效率的潜在提升所可能带来的土地节约量或产出增加量,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节约潜力和产出增长潜力定量评价模型,测算和分析了京津冀2006-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节约潜力和产出增长潜力的规模与占比情况。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土地节约潜力规模10年均值为709.80 km2、净增量达543.96 km2,产出增长潜力规模(2005年不变价)10年均值为4207.57亿元、净增量达3428.55亿元;②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占比很高且持续提升,土地节约潜力占比10年均值为21.80%、净提高10.56个百分点,产出增长潜力占比10年均值为26.12%、净提高14.73个百分点;③京津冀13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排名很稳定,且差距在扩大,显示出越发达城市集约挖潜越困难、越落后城市集约挖潜越容易的一般规律,以及集约挖潜容易者更加容易、困难者更加困难的马太效应。研究能够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实践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有利于推进集约评价和效率测算研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周旻[4](2019)在《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地集约利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集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开发区作为城市工业产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区内工业企业数量繁多,企业土地利用情况复杂,十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开发区内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为开发区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苏州市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学者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各开发区自评成果,从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利用效益两方面构建了包含用地状况及用地经济效益共计6项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结合熵值法测算了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的集约利用度,采用Jenks自然分断法将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最终得出本次评价的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高度集约2个,中度集约2个,一般集约3个,低效利用1个。集约度分值最高的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0.222070665,最低的为旲中经济技术开发区0.028705109,经开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土地挖潜空间巨大。从企业、行业、开发区及区域四个不同角度对影响集约度分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开发区内企业用地效益及用地强度、区内主导产业类型及生产模式、开发区所处区位及开发区所处区域社会经济情况对开发区内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开发区区龄及区内企业数量对集约程度无明显影响。针对以上分析,结合资源配置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提出开发区工业企业需要积极增加资本、技术投入、改善土地利用模式,各企业间加强联动实现产业链式发展;园区继续优化配套设施建设,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定期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动态分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陈昱[5](2012)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分析与政策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它不仅承载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耕地是土地中的精华部分,确保一定数量的耕地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以及社会长治久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对土地需求量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物质生活需求,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土地管理“两难”局面日益加剧。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社会稳定,不仅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还要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充分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力。因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不仅成为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两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国内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对象,如大中城市和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相关对策研究。而潜力能否挖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不同用地类型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为基础,分析城市土地管理者以及土地开发利用者土地利用行为的决策系统,探索其集约利用行为决策所需要的政策条件,并以此作为政策制定依据,结合不同类型潜力挖掘所需要的政策条件、政策执行者以及专家学者对于现有政策的改进建议,借鉴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整合提出政策制度改进的建议,对于最大化挖掘城市土地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一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对现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铺垫。第二章为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介绍。明确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以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内涵,同时对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区位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集聚效应理论、博弈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三章为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与计量经济分析。本章在遵循一致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前瞻性与指导性原则、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与可比性原则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度4个指标层、16个因素层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对武汉市1999年到2009年城市土地集约度进行测算。以城市土地集约度为因变量,以人均GDP为自变量,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第四章为武汉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挖掘分析。本章通过构建由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3个目标层,土地开发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和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6个子目标层以及15个指标层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指标理想值根据专家咨询法、目标值法、发展趋势估计法和先进经验逼近法确定。评价结果显示,武汉市工业用地总体可挖掘潜力较大,但各潜力类型空间分布不均衡。第五章为工业企业用地标准探讨与集约度评价。本章以湖北省531份典型工业企业调查问卷为基础,选取9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间估计方法来探讨不同工业行业的用地标准,不仅可以为企业集约度评价和潜力测算提供依据,还可以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准入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由用地结构、用地强度、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4个子目标层、9个因素层组成的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Bayes判别法对武汉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3个工业行业的19个典型工业企业集约度进行判别,并采用几何平均数算法对企业的综合潜力进行了测算。第六章为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挖掘分析。本章采用划分功能区的方法,选取基础设施完备度、绿化率、人口密度、地价实现水平、综合容积率和建筑密度6个指标,对武汉市住宅用地集约利用状况以及可挖掘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空间分布看,过度利用区片主要分布在汉口解放大道两侧,集约利用区片主要分布在武昌区阅马场以及武珞路两侧,中度利用区片主要分布在汉阳地区。住宅用地绝对规模潜力共3154.37hm2,可挖掘潜力巨大。第七章为城市土地利用行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本章采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垄断市场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地方政府和土地开发利用者的用地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出于政绩最大化的考虑,在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选择不集约用地策略,同时,凭借其对于城市土地的垄断地位,对于用地弹性较小的住宅用地和用地弹性较大的工业用地采用不同的供地策略,从而造成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的低效不合理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者虽倾向于提高土地集约度,然而受土地利用中外部性的影响,其实际获取的土地面积与理想状态下的土地面积不符,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中社会整体效率的损失。这些分析为城市用地政策的改进提供了指导。第八章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体系研究。本章主要分析了不同潜力类型挖掘所需要的政策条件、城市土地管理者和开发利用者集约利用行为决策所需要的政策条件,结合对政策执行者以及专家学者的调查意见,借鉴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验,整合提出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以及潜力有效挖掘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现有政策体系、以公共福祉为核心,倡导公众参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科学制定用地标准、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以及加强产权管理,加大市场化供应力度。第九章为结论和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提出了展望。

陈晓敏,解智峰[6](2011)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文中认为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和促进城市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以影响包头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为要素层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对包头市20022009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包头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包头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及建议。研究表明,20022009年包头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成上升趋势,包头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驱动因子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生态环境促进动力两大类。因此今后要将社会经济效益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包头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孙利[7](2011)在《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进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式。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土地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统筹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历史进程与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经验做法,提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强度等系统的构成要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建设用地潜力划分为三种类型,建立了简单实用的城市建设用地潜力测算办法,并对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测算。根据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潜力测算方法对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王广杰[8](2011)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导致了对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造成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并由此将引发粮食安全问题。而与此同时,我国存量建设用地却普遍存在低效利用的现象,如城内建筑物陈旧低矮、基础设施不配套、建设布局不合理等。这样的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一方面严重影响到城市快速步入现代化,另一方面也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要实现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挖潜内涵,集约用地的道路。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可以为制定城市土地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起到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根本改变的作用。对成都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和同质区评价。综合评价是对成都各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的宏观评价,同质区评价是对中心城区以样本片区为评价单元的微观评价。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是以成都市九个区为评价对象,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基于P-S-R模型的土地集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成都各区的城市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情况和协调发展情况;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评价是在划分土地利用同质区的基础上,选取同质区评价指标,以样本片区为评价单元的同质区土地利用状况评价;在同质区评价成果的基础上,以适度和低度土地利用类型的为测算对象,划分潜力测算区域,测算成都市土地利用进行潜力。在集约评价和潜力测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初步建立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按照土地利用承载力、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分类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和同质区评价指标。(2)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的评价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质量相同的区域应具有相似的土地利用效率的思想上,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评价的新方法。根据土地使用质量状况,首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同质区划分;在同质区范围内划分不同功能的样本片区;以样本片区为评价单元进行土地利用状况的评价分析。(3)优化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评价合理值确定的方法评价指标合理值的确定是客观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状况的关键,也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中难题。提出了评价指标的合理值因城市土地利用同质区的变化而不同的思路,优化了根据土地利用同质区内土地利用状况确定评价指标合理值的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同质区的合理值取值的指标修正模型。(4)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新模型。提出了基于潜力测算分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的模型: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和土地集约利用质量潜力测算模型。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潜力测算方法是以城市土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潜力的测算;土地集约利用质量潜力测算方法是以城市土地质量充分得到提高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江立武[9](2011)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文中指出开发区是为发展我国经济而设立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并日益成为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对拉动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开发区对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强度不高、土地利用效益低、闲置土地数量多、用地结构不合理和无序扩张等方面。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推动科学发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8年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要求对全国各级各类开发区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切实加强开发区用地管理,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土地利用程度及潜力规模伴随着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经营和管理的变化而时刻发生改变。由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和潜力规模预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实时监测土地集约程度和潜力规模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基于每年相同的时点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测算是可行的。通过比较开发区相邻年际间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仅可以揭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变化情况,而且能揭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根据相邻年际间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就能进一步发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制约因素。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规模进行预测,不仅可以明确预期用地挖潜规模,而且可以揭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预期变化速度及最大的变化空间。因此,通过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动态评价及潜力规模进行预测,既能从过去的角度揭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情况及制约因素,又能从未来的角度揭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变化趋势,从而能为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指明方向,也能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以及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应用。本文共有十章,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的研究综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论基础、驱动机制研究、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评价指标权重值测算等。本部分共包含五章,其中第一章为导论。本章从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意义着手,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主要综述了国内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权重值测算和评价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同时也综述了国外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和方法以及评价技术方法等研究情况;第三章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述了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相关理论、生态学相关理论以及其它方面的相关理论,并深入分析了上述理论对指导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作用。通过相关理论研究,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明了方向;第四章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研究。本章主要是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驱动机制和外在驱动机制;第五童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值测算。本章主要是在基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了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值。第二部分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的技术方法研究。本部分为第六章,在本章研究了土地利用动态数据采集方法、评价单元划分方法、评价等级集约度临界综合分值确定方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模型、理想值修正法、TOPSIS法和DEA法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研究了SD仿真模型、CAR模型、马尔科夫模型以及其它数学模型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第三部分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方法的实证研究。本部分包含第七童和第八章,其中第七童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实证研究。本章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验证了GIS空间分析模型、理想值修正法、TOPSIS法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中的应用,验证了DEA法在开发区规模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第八章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实证研究。本章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验证了多种模型在预测2010-2012年开发区不同类型潜力规模中的可行性、应用过程及潜力预测结果。第四部分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及政策保障措施。本部分为第九章,本章主要是基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论、驱动机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多方面阐述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和政策保障措施:第五部分为结论及后续展望。本部分为第十章,本章主要是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指出后续研究的方向。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研究成果:理论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1)归纳和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论;(2)研究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分析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方法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1)土地利用动态数据采集方法;(2)研究和构建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GIS空间分析模型:(3)研究了应用理想值修正法、TOPSIS法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的方法:(4)研究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规模效益进行评价的的术方法;(5)研究了利用SD仿真模型、CAR模型、马尔科夫模型和其它数学模型预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技术方法:实证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1)2004-2009年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数据采集成果;(2)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结果;(3)GIS空间分析模型应用取得的成果:(4)理想值修正法和TOPSIS法的动态评价成果动态评价成果:2004-2009年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逐年提高。2007年以前提高速度较快,2007年以后提高速度减缓,且呈平稳提高态势;(5)应用DEA模型所取得的成果;(6)2010-2012年开发区潜力总规模分别为556.11公顷、432.95公顷和322.76公顷:(7)2010-2012年开发区扩展潜力规模、强度潜力规模、结构潜力规模逐年减少,管理潜力逐年缓慢增加。本文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把所研究的技术方法应用于实践,取得了预期成果,从而验证了技术方法的基本可行性,能为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和潜力预测提供技术参考。虽然本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与潜力预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还有许多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潘爱丰[10](2011)在《武汉市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不集约的现状和武汉“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本文以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为研究范围,以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为主题,以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空间调控为联结点,以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形态整合和土地使用强度合理控制为重点,系统探讨了在城市空间层面上,如何促进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这一核心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多层次、多侧面、多视角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空间调控间的关联性,剖析了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了其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规模,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发展的优化模式,并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对策。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设置了“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优化模式”和“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对策”四个板块进行研究。在第一个板块“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研究中,全面调查了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并归纳了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第二个板块“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研究中,针对这些不足之处,结合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的发展目标,分别从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潜力、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空间形态潜力、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使用强度潜力等三个方面评价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规模。在第三个板块“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优化模式”研究中,在结合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案例,从城市空间结构方面提出“轴向拓展、开放式多中心组团”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从城市空间形态方面提出“分散化集中、扇形与指状相结合”的空间形态优化模式,从土地使用强度方面提出“TOD与SOD双重导向、适度复合型”的土地使用优化模式。在第四个板块“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对策”研究中,分别从优化地域空间结构、整合地域空间形态和合理控制土地使用强度三方面探讨了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对策。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基本观点,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可进一步研究的若干方面。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探讨——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探讨——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城市土地
        2.1.2 城市土地利用
        2.1.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文献综述
        2.2.2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文献综述
        2.2.3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2.4 关于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
        2.2.5 文献评述
    2.3 主要理论基础
        2.3.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3.2 区位理论
        2.3.3 效率理论
        2.3.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3.5 地租理论
        2.3.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区域的界定与划分
        3.1.1 研究范围
        3.1.2 城市的分类
    3.2 中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3.2.1 土地面积广阔,但可利用土地偏少
        3.2.2 自然资源富集,但生态系统脆弱
        3.2.3 人文历史悠久,但经济发展落后
        3.2.4 城市规模数量有限,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3.3 西北地区所涉及的国家级战略
        3.3.1 西部大开发战略
        3.3.2 “一带一路”倡议
        3.3.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分析
        4.1.1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分析
        4.1.2 中国西北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
    4.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4.2.1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分类标准
        4.2.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4.3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的产出效益及环境污染
        4.3.1 经济效益分析
        4.3.2 社会效益分析
        4.3.3 工业污染物排放分析
    4.4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算
    5.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分析
    5.2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2.1 研究方法
        5.2.2 指标选取与说明
    5.3 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5.4 GML指数及其分解
    5.5 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
    6.1 研究方法
        6.1.1 差异特征分析方法
        6.1.2 演进特征分析方法
        6.1.3 空间相关分析方法
        6.1.4 时空动态分析方法
    6.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特征分析
    6.3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序演进特征分析
        6.3.1 核密度函数估计结果
        6.3.2 马尔科夫链转移结果
    6.4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特征分析
        6.4.1 全局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6.4.2 局部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6.5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分析
        6.5.1 LISA时间路径分析
        6.5.2 LISA时空跃迁分析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分析
        7.1.1 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框架
        7.1.2 具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7.2 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2.1 基于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
        7.2.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7.3 本章小节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及提升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综合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产业用地
        2.1.2 绩效评价
        2.1.3 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
        2.1.4 提升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土地区位论
        2.2.4 系统理论
        2.2.5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6 目标管理理论
        2.2.7 理论基础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三章 产业用地利用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产业用地利用目标
        3.1.1 国家战略目标
        3.1.2 区域发展目标
        3.1.3 企业发展目标
    3.2 产业用地利用绩效
        3.2.1 宏观尺度产业用地利用绩效
        3.2.2 微观尺度产业用地利用绩效
    3.3 产业用地利用绩效的影响因素
        3.3.1 基于SWOT框架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 影响路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3 宏观和微观尺度评价指标体系
        4.1.4 评价指标的解释及量化
    4.2 关健指标识别
        4.2.1 识别模型述评
        4.2.2 结构方程模型
    4.3 评价方法
        4.3.1 评价方法述评
        4.3.2 绩效编码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提升机制
    5.1 提升机制的分析框架
        5.1.1 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提升机制的内涵
        5.1.2 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提升机制构建
    5.2 产业用地利用绩效的障碍因子诊断
        5.2.1 理想值评估
        5.2.2 障碍度测算
    5.3 区域发展与产业用地利用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5.3.1 区域发展对产业用地利用绩效的驱动作用分析
        5.3.2 区域发展变量选取
        5.3.3 典型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6.1.1 研究区概况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宏观尺度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
        6.2.1 产业功能区用地绩效关键评价指标筛选
        6.2.2 产业功能区用地绩效代码编制及评价
        6.2.3 产业功能区用地绩效提升目标和障碍因子诊断
        6.2.4 区域发展对产业功能区用地绩效的驱动效用
    6.3 微观尺度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
        6.3.1 典型企业用地绩效关键评价指标筛选
        6.3.2 典型企业用地绩效代码编制及评价
        6.3.3 典型企业用地绩效提升目标和障碍因子诊断
        6.3.4 区域发展对典型企业用地绩效的驱动效用
    6.4 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提升机制分析
        6.4.1 宏观、微观尺度评价结果分析
        6.4.2 宏观尺度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提升机制
        6.4.3 微观尺度产业用地利用绩效提升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技术效率测算的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域与数据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数据
3 研究方法
    3.1 技术效率测算方法
    3.2 集约潜力评价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模型估计与检验
    4.2 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4.3 土地节约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4.4 产出增长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5 结论和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4)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开发区与工业企业用地
        2.1.2 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概念
    2.2 基础理论概述
        2.2.1 土地区位论
        2.2.2 资源配置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3 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评价模型的选定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指标赋权法的选定
        3.3.1 主观赋权法
        3.3.2 客观赋权法
4 苏州市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
    4.1 选择研究区域
    4.2 研究区域概况
        4.2.1 开发区基本发展情况
        4.2.2 开发区工业企业土地利用现状
        4.2.3 研究数据来源
    4.3 基于熵值法的苏州市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
        4.3.2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分值的确定
        4.3.4 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
        4.3.5 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4.4 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4.1 企业角度
        4.4.2 行业角度
        4.4.3 开发区角度
        4.4.4 开发区所处区域角度
    4.5 对策与建议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分析与政策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1.3.1 国外部分
        1.3.2 国内部分
        1.3.3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能的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2.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
    2.2 理论基础梳理
        2.2.1 集约基础:区位理论
        2.2.2 集约约束: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2.3 集约机制:集聚效应理论
        2.2.4 集约策略:博弈论
        2.2.5 集约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与计量经济分析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1 一致性原则
        3.1.2 代表性原则
        3.1.3 前瞻性和指导性原则
        3.1.4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3.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3.1.6 因此制宜与可比性原则
        3.1.7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3.2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2 原始数据标准化
        3.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2.4 集约度分值计算
    3.3 城市土地集约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
        3.3.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3.3.2 平稳性检验
        3.3.3 Granger因果检验
        3.3.4 协整关系检验
        3.3.5 误差修正模型
        3.3.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3.3.7 方差分解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挖掘分析
    4.1 武汉市工业发展概况
    4.2 评价单元选定
    4.3 开发区用地调查
        4.3.1 开发区概况
        4.3.2 开发区土地利用资料
    4.4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4.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2 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4.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4 评价指标标准化
        4.4.5 工业用地集约度测算
        4.4.6 评价结果分析
    4.5 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4.5.1 潜力类型
        4.5.2 潜力测算方法
        4.5.3 潜力测算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工业企业用地标准(理想值)探讨、集约度评价与可挖掘潜力分析
    5.1 工业企业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评价指标量化
    5.3 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方法
    5.4 基础数据获取
        5.4.1 被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5.4.2 不同工业行业土地利用状况
    5.5 不同工业行业用地标准探讨
    5.6 工业企业集约度评价与可挖掘潜力分析
        5.6.1 工业企业集约度评价方法
        5.6.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集约度评价与潜力测算
        5.6.3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集约度评价与潜力测算
        5.6.4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集约度评价与潜力测算
    5.7 本章小结
6 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挖掘分析
    6.1 武汉市住宅用地现状
    6.2 评价单元确定
        6.2.1 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6.2.2 功能区划分步骤
        6.2.3 功能区划分结果
        6.2.4 样本片区划分结果
    6.3 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6.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2 样本片区评价指标数据
        6.3.3 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
        6.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3.5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6.3.6 集约度分值计算
    6.4 住宅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6.5 本章小结
7 城市土地利用行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
    7.1 地方政府城市土地利用行为分析
        7.1.1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
        7.1.2 基于垄断市场视角的分析
    7.2 城市开发利用者用地行为分析
        7.2.1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
        7.2.2 基于外部性视角的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体系研究
    8.1 基于政策执行者以及专家学者角度的政策改进要求
        8.1.1 调查问卷概况
        8.1.2 调查问卷分析
    8.2 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验与启示
        8.2.1 美国
        8.2.2 新加坡
        8.2.3 日本
        8.2.4 英国
        8.2.5 国外经验的启示
    8.3 不同潜力挖掘所需要的政策条件分析
        8.3.1 扩展潜力
        8.3.2 管理潜力
        8.3.3 结构潜力
        8.3.4 强度潜力
    8.4 政策建议与启示
        8.4.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8.4.2 重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规范政府用地行为
        8.4.3 完善现有政策体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8.4.4 以公共福祉为核心,倡导公众监督与参与
        8.4.5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利用
        8.4.6 科学制定用地标准,强化土地利用审批和全程监督
        8.4.7 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加快老城区改造
        8.4.8 强化产权管理,加大市场化供地力度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区概况
二、包头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包头市土地集约利用定量分析
    (一) 评价原理
        1. 数据来源
        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 组合权重向量的确定
        4. 数据标准化
    (二) 包头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标准
    (三) 包头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及其标准
    (四) 评价结果分析
四、影响包头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驱动力分析
五、内蒙古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与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管理体制
    2.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因地制宜,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4.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建立和完善土地可持续利用机制
    5.合理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7)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实践
第四章 部分发达国家(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
    第二节 日本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
    第三节 新加坡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
    第四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
    第五节 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几点启示
第五章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
    第一节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节 构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第三节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四节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五节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分析与测算
    第一节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内涵及分类
    第二节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测算
第七章 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策建议
    第一节 科学编制土地规划,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第二节 合理布局城乡用地,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第三节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第四节 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3 论文支撑项目与工作基础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2.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2.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思路
    2.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模型
        2.4.1 土地利用综合集约度模型
        2.4.2 土地利用协调度模型
    2.5 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2.5.1 成都市概况
        2.5.2 计算土地利用综合集约度和协调度
        2.5.3 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3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评价
    3.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划分方法
        3.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划分流程
        3.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划分指标的选取
        3.1.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划分方法
    3.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评价指标建立
        3.2.1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含义
        3.2.2 同质区评价指标的建立
    3.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评价方法
        3.3.1 同质区评价基本单元划分
        3.3.2 同质区评价流程
        3.3.3 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评价模型
        3.3.4 同质区评价指标合理值的确定方法
        3.3.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
    3.4 研究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评价
        3.4.1 成都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结构
        3.4.2 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同质区划分
        3.4.3 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居住同质区评价
        3.4.4 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商业同质区评价
        3.4.5 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工业同质区评价
第4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4.1 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概念
    4.2 城市土地利用潜力分类
    4.3 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测算分区
    4.4 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测算方法
        4.4.1 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潜力测算方法
        4.4.2 城市土地质量潜力测算方法
    4.5 研究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4.5.1 同质区用地潜力测算区域划分
        4.5.2 居住同质区用地潜力测算
        4.5.3 商业同质区用地潜力测算
        4.5.4 工业同质区用地潜力测算
        4.5.5 同质区用地潜力测算成果汇总和分析
第5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设计
    5.1 系统总体设计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 评价系统功能设计
        5.3.1 数据获取及管理模块
        5.3.2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模块
        5.3.3 城市土地综合评价模块
        5.3.4 城市土地同质区评价模块
        5.3.5 城市土地潜力测算模块
        5.3.6 查询统计模块
    5.4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5.4.1 评价指标体系编辑模块
        5.4.2 集约利用评价空间计算引擎
    5.5 系统实现
        5.5.1 系统设置模块
        5.5.2 现状评价分析
        5.5.3 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5.5.4 同质区评价与潜力测算
第6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应用分析研究
    6.1 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
        6.1.1 成都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综合评价分析
        6.1.2 成都市土地利用集约同质区评价结果分析
        6.1.3 成都市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测算结果分析
    6.2 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6.3 提高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分析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7 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
        1.7.1 技术方法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综述
        2.1.1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及内涵研究方面
        2.1.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值测算研究方面
        2.1.3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象选择研究方面
        2.1.4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方面
        2.1.5 简要评述
    2.2 国外研究综述
        2.2.1 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
        2.2.2 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和方法研究方面
        2.2.3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方面
        2.2.4 简要评述
第3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3.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目标
    3.2 开发区土地利用发展规律
        3.2.1 土地利用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规律
        3.2.2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律
        3.2.3 向形成产业集聚方向发展的规律
        3.2.4 土地利用结构向复杂化方向发展的规律
    3.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相关基础理论
        3.3.1 与经济学相关理论
        3.3.2 与生态学相关理论
        3.3.3 其他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研究
    4.1 土地市场机制
        4.1.1 价格机制
        4.1.2 供需机制
        4.1.3 竞争机制
        4.1.4 土地市场机制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4.2 产业集聚机制
        4.2.1 产业集聚影响因素
        4.2.2 产业集聚效应测度
        4.2.3 产业集聚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4.3 生产要素替代机制
        4.3.1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4.3.2 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佳组合
        4.3.3 生产要素替代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4.4 规划约束机制
        4.4.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4.4.2 城市规划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4.4.3 规划约束机制作用机理
    4.5 "3S"技术监测机制
        4.5.1 GPS和RS监测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4.5.2 GIS监测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4.6 土地利用监管机制
    4.7 土地利用引导与激励机制
    4.8 土地利用公众参与机制
    4.9 土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运行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5.1.1 自然因素
        5.1.2 社会经济因素
    5.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目标选择
        5.2.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择
    5.3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
        5.3.1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方法
        5.3.2 评价指标权重值测算
        5.3.3 权重值测算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方法研究
    6.1 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方法
        6.1.1 土地利用动态数据采集方法
        6.1.2 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6.1.3 评价等级集约度临界综合分值确定方法
        6.1.4 基于GIS空间分析模型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方法
        6.1.5 基于理想值修正法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方法
        6.1.6 基于改进的TOPSIS法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方法
        6.1.7 基于DEA模型土地集约利用规模效益评价方法
        6.1.8 评价方法选择分析
    6.2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方法
        6.2.1 基于灰色模型及非线性模型评价指标值预测方法
        6.2.2 基于二次指数平滑模型潜力预测方法
        6.2.3 基于CAR模型潜力预测方法
        6.2.4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潜力预测方法
        6.2.5 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潜力预测方法
        6.2.6 潜力预测方法选择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实证研究
    7.1 研究对象概括
        7.1.1 自然区位条件
        7.1.2 发展历程及发展定位
        7.1.3 经济发展情况
    7.2 土地利用动态数据采集
        7.2.1 土地利用动态数据采集时段
        7.2.2 遥感影像处理
        7.2.3 数据库建设
        7.2.4 评价单元划分
        7.2.5 土地利用动态数据采集结果
        7.2.6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7.3 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
        7.3.1 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依据
        7.3.2 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
    7.4 基于GIS空间分析模型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7.4.1 GIS空间分析模型构建
        7.4.2 GIS空间分析模型应用
        7.4.3 评价结果动态分析
    7.5 基于理想值修正法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7.5.1 计算评价指标现实度分值
        7.5.2 综合集约度分值动态计算
        7.5.3 评价结果动态分析
    7.6 基于改进的TOPSIS法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7.6.1 评价方法应用
        7.6.2 评价结果动态分析
    7.7 基于DEA模型的土地集约利用规模效益评价
        7.7.1 土地集约利用规模效益评价的意义
        7.7.2 DEA模型应用
    本章小结
第8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实证研究
    8.1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目的
    8.2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程序
    8.3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构成分析
        8.3.1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来源分析
        8.3.2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构成
    8.4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
        8.4.1 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扩展潜力预测
        8.4.2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结构潜力预测
        8.4.3 基于CAR模型强度潜力预测
        8.4.4 基于二次指数平滑模型管理潜力预测
        8.4.5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汇总
    8.5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总体分析
        8.5.1 潜力变化趋势分析
        8.5.2 潜力尚可利用年数分析
    8.6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实现途径
        8.6.1 扩展潜力实现途径
        8.6.2 结构潜力实现途径
        8.6.3 强度潜力实现途径
        8.6.4 管理潜力实现途径
    本章小结
第9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及政策保障措施
    9.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9.1.1 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论指导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9.1.2 实施综合性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推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9.1.3 提高企业进区标准,发展高质量的工业经济
        9.1.4 注重土地平面空间和立体空间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9.1.5 增加驻区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9.1.6 培植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
        9.1.7 采取滚动开发土地的方式,防止开发区盲目扩张
        9.1.8 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闲置土地利用率
    9.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保障措施
        9.2.1 建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制度
        9.2.2 建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考核评价制度
        9.2.3 建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督反馈制度
        9.2.4 科学编制用地规划,控制和引导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9.2.5 科学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9.2.6 建立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后续展望
    10.1 结论与讨论
    10.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武汉市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大城市边缘区的相关研究综述
    1.3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 研究方法
2 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和空间调控的基础理论
    2.1“簇群城市”、“外部都市发展区”的概念辨析
    2.2“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内涵及影响因素
    2.3“簇群城市”与外部都市发展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关联性
    2.4“空间调控”的概念、对象及价值导向
    2.5 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调控机制
3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3.1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空间范围的界定及地域单元的划分
    3.2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现状
    3.3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的特征
    3.4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
    4.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概念内涵
    4.2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4.3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潜力评价
    4.4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空间形态潜力评价
    4.5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使用强度潜力评价
    4.6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潜力评价
5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优化模式
    5.1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目标
    5.2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案例借鉴
    5.3 轴向拓展、开放式多中心组团的空间结构模式
    5.4 分散化集中、扇形与指状相结合的空间形态模式
    5.5 TOD 与SOD 双重导向、适度复合型的土地使用模式
6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对策
    6.1 优化外部都市发展区地域空间结构
    6.2 整合外部都市发展区地域空间形态
    6.3 合理控制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使用强度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探讨——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薛丹. 兰州大学, 2021(09)
  • [2]产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及提升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李冰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3]基于技术效率测算的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J]. 王向东,刘小茜,裴韬,王振波. 地理学报, 2019(09)
  • [4]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周旻. 苏州大学, 2019(06)
  • [5]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分析与政策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陈昱.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6]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J]. 陈晓敏,解智峰. 国土资源情报, 2011(06)
  • [7]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 孙利.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8]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王广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 [9]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D]. 江立武.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10]武汉市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研究[D]. 潘爱丰.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探讨——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