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表柔比星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含表柔比星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一、含表柔比星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雄,王增燕,郭毓娟,陈建辉[1](2022)在《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Ki-67表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患者Ki-67表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治疗的84例LAB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新辅助TEC(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新辅助TAC(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方案治疗,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Ki-67表达、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RR)、CD4+均高于对照组,CD8+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53(CA153)、Ki-67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BC患者采用新辅助TAC化疗方案治疗,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Ki-67表达及CYFRA21-1、CA153水平,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LABC安全有效方法。

张剑[2](2021)在《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专家共识》文中指出蒽环类药物(anthracyclines)是在肿瘤内科治疗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其应用广泛,即使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不断出现的今天,仍然是很多实体肿瘤和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基础性治疗药物。为了进一步规范蒽环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合理应用,2018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订了系列的《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专家共识》,包括《中国蒽环类药物特性专家共识》《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淋巴瘤专家共识》《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白血病专家共识》《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专家共识》《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专家共识》等。本文是《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3](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指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汤伟忠,王国方,顾根网,马继恒[4](2021)在《探究对乳腺癌采用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对乳腺癌采用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154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化疗方案分为两组,接受TEC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共77例为对照组,接受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77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化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化疗1周期后、化疗2周期后、化疗3周期后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9、7.817、6.985,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闭经、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49%、3.90%、3.90%、5.19%,均低于对照组的19.48%、14.29%、12.99%、1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6、5.029、4.117、5.356,P<0.05);观察组化疗结束后肿瘤控制总有效率为77.92%,明显高于对照组肿瘤控制总有效率6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4,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1年内的总生存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总生存率7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0,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9.27±2.46)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7.14±1.7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5,P<0.05)。结论乳腺癌采用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能获得更好的肿瘤控制效果,能减轻毒副反应,增加患者生存获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满意,值得广泛推广。

张新军,刘爱军,徐娟,卢丽清[5](2021)在《蒽环类联合紫衫类新辅助化疗方案与以蒽环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在乳腺癌Ⅱ/Ⅲ期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蒽环类联合紫衫类新辅助化疗对比以蒽环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在乳腺癌Ⅱ/Ⅲ期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差异。方法通过计算机在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TNM分期为Ⅱ/Ⅲ期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911例乳腺癌患者,其中6篇425例患者为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联合治疗方案vs 5-氟脲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CEF)联合治疗方案,5篇486例患者为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TTC)联合治疗方案vs 5-氟脲嘧啶+吡柔比星+环磷酰胺(CTF)联合治疗方案。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蒽环类联合紫衫类(TEC/TTC)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临床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以蒽环类为主(CEF/CTF)的联合化疗方案(OR=1.84、2.32,95%CI:1.32~2.57、1.69~3.19,P﹤0.01);在安全性方面,TEC/TTC新辅助化疗方案脱发率和白细胞减少率高于CEF/CTF联合治疗方案(P﹤0.05)。结论对比CEF/CTF联合治疗方案,TEC/TTC新辅助化疗方案在治疗乳腺癌Ⅱ/Ⅲ期的中国女性患者中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但是也更容易发生脱发和白细胞减少的症状,临床上应密切关注,有必要展开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刘德总,杨颖涛[6](2021)在《乳腺癌辅助治疗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尽管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其病死率仍位居女性肿瘤的第2位。新辅助(术前)治疗和辅助(术后)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以其各自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辅助治疗已从单一的新辅助化学治疗转变为新辅助化学治疗与新辅助靶向治疗联合,或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术后辅助治疗是乳腺癌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本文就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及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甘凤娇[7](2021)在《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癌组织与非配对的正常组织中LncRNABCAR4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新辅助化疗RECIST 1.1临床疗效、Miller Payne疗效及组织病理疗效间的相关性,研究LncRNA BCAR4是否能作为预测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子。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LncRNA BCAR4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LncRNA BCAR4在33种恶性肿瘤中的的差异表达,其表达量与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以及其与肿瘤突变负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间的相关性。2.检测LncRNA BCAR4在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设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入组,并收集患者化疗前石蜡穿刺组织和非配对的乳腺癌术后癌旁5cm正常乳腺组织,q PCR检测LncRNA BCAR4表达情况,统计分析LncRNA BCAR4的表达与入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子分型、激素受体状态、HER-2状态以及和Ki-67表达情况行关联性分析。3.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分组:将入组患者通过三种疗效评价体系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并将患者分为各个评价体系下的有效组与无效组。4.统计分析LncRNA BCAR4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LncRNA BCAR4在癌与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分类变量用?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分析LncRNA BCAR4表达高低与入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多因素;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LncRNA BCAR4在浸润性乳腺癌、结肠腺癌以及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等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且其表达在浸润性乳腺癌中与肿瘤突变负荷具有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浸润性乳腺癌中LncRNA BCAR4表达高低与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某些临床分期之间存在表达差异,即I期与II期(P=0.015)、I期与III期之间(P=0.021)存在表达差异,而在其他分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且其表达高低与生存预后呈负相关性(P<0.05)。2.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组织中相对于非配对的乳腺正常组织中显着高表达,且其表达量与局部晚期乳腺癌肿块的大小正相关、HER-2阴性相对HER-2阳性中表达量更高,而与年龄、激素受体状态、Ki-67等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3.在RECIST 1.1评估系统下,LncRNA BCAR4表达量与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相关,其表达越低疗效越好(P<0.05);使用Miller Payne评价系统及组织病理评价体系评估LncRNA BCAR4表达量与新辅助疗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时,结果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且与RECIST 1.1评价体系下的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显着负相关性,其表达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

傅燕群[8](2021)在《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肿瘤科患者应用表柔比星化疗药物治疗后,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子分析,旨在为规范临床用药服务提供方法和支持。方法:本次研究共收集2018年9月1日~2020年9月1日在我院接受至少3周期含表柔比星药物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电子病例资料共152份。纳入心脏毒性组(n=36)和无心脏毒性组(n=116)。收集对比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瘤的状况如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合并基础疾病史、治疗策略、联合化疗药物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应用表柔比星化疗药物所导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本次共选取152份女性乳腺癌病例,包括出现心脏毒性36例,及无心脏毒性116例。发现心脏毒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3.11±5.24)岁,无心脏毒性组患者年龄平均为(47.53±4.94)岁,两组相比无心脏毒性组患者年龄显着低于心脏毒性组(P<0.05)。心脏毒性组患者BMI平均为(24.22±2.43)kg/m2,无心脏毒性组患者BMI平均为(23.58±2.38)kg/m2,产生心脏毒性组与未出现心脏毒性组患者相比,在BMI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t=0.186,P=0.152)。既往合并有高血压病史或合并糖尿病病史的,其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既往合并高血脂病史的患者发病率则没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χ2=0.823,P=0.374)。心脏毒性组患者肿瘤分期多为II期,占全部病例44.44%。病理分级多为Ⅱ级,占全部病例52.78%。无心脏毒性组患者肿瘤分期多为I和II期。两组患者相比在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Z=0.00,P=1.00)。心脏毒性组患者抗肿瘤治疗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化疗,占全部病例83.33%,无心脏毒性组中该比例达85.34%。心脏毒性组既往化疗史占全部病例27.78%,有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占55.56%。无心脏毒性组既往化疗史占全部病例17.24%,有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占55.17%。在联合或单药使用表柔比星化疗、既往是否存在化疗病史、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史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毒性组表柔比星累积剂量为(361.87±143.99)mg。无心脏毒性组表柔比星累积剂量为(290.43±113.21)mg,两组患者表柔比星的累积剂量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对纳入的36例心脏毒性组患者使用心电图检查进行分析,发现心脏毒性反应组主要表现心律失常,其中T波或ST-T段改变占比最大约27.78%,其次是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分别占16.67%、13.88%,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均占5.55%,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占8.33%,Q-T间期延长比例较少约2.78%。高达52.78%患者在出现心脏毒性反应时无明显不良症状,总发生不良症状人数为17,占全部病例47.22%,常以心悸、胸闷痛为主诉。以研究对象是否发生心脏毒性为应变量,对纳入的病例一般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OR=1.130,P=0.002)、高血压史(OR=3.713,P=0.031)、表柔比星的累积剂量(OR=1.292,P=0.006)是导致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的高危因子。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表柔比星累积剂量是接受表柔比星治疗乳腺癌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影响因素。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加强对年龄大、既往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以减少或预防心脏毒性的发生。同时根据指南对化疗药物用量进行严格把控,预防心脏毒性反应发生,及时识别和处理化疗引起的早期心脏毒性反应。

游佳[9](2020)在《磁感应热疗联合药物作用MCF-7细胞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感应热疗(Magnetic induction hyperthermia,MIH)分别联合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康莱特注射液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效果。通过对不同浓度磁性微球的体外升温性能和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生物相容性的检测,筛选出最佳磁介质浓度,评估磁感应热疗磁介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磁感应热疗分别联合表柔比星、康莱特注射液干预MCF-7细胞,明确联合作用对MCF-7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初步探讨磁感应热疗对MCF-7细胞的增殖影响,及联合药物对乳腺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磁性微球体外升温性能测定将各组不同质量浓度的磁性微球分别置于300kHz 40Gs交变磁场设备中,用温度记录系统和温度显示仪测定并记录磁性微球在体外的升温性能与时间的关系,并描绘升温曲线。2.磁性微球对MCF-7细胞生物相容性检测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与各组磁性微球浸提液培养24h、48h、72h,对应时间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观察细胞形态变化。3.磁感应热疗联合表柔比星对MCF-7细胞的作用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表柔比星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选出表柔比星的工作浓度。实验设置:对照组、磁感应热疗组、表柔比星组和联合组,各组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磁感应组和联合组置于300kHz 40Gs交变磁场设备中升温30min后放回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小时,分别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对比分析磁感应热疗联合表柔比星对MCF-7细胞的作用影响。4.磁感应热疗联合康莱特注射液对MCF-7细胞的作用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康莱特注射液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选出康莱特注射液的工作浓度。实验设置:对照组、磁感应热疗组、康莱特组和联合组,各组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磁感应组和联合组置于300kHz 40Gs交变磁场设备中升温30min后放回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小时,分别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对比分析磁感应热疗联合康莱特注射液对MCF-7细胞的作用影响。结果:1.本实验选用的磁性微球,升温性能优良,对MCF-7细胞毒性≤1级,生物相容性良好。因42℃-45℃高温能杀死肿瘤细胞,且正常细胞几乎没有损伤,故根据升温曲线,本实验选用浓度为65mg/ml的磁性微球作为交变磁场感应升温的磁介质。2.在300kHz 40Gs交变磁场设备中,65mg/ml磁性微球作用于MCF-7细胞升温30min后,细胞的相对增殖率降至(84.18±2.41)%,(P<0.01);磁感应热疗促进细胞的凋亡,早凋+晚凋细胞比例为(19.00±4.62)%,(P<0.05),将MCF-7细胞阻滞于G2/M期。3.本实验中表柔比星工作浓度为13.14 μmol/l,磁感应热疗与表柔比星联合作用MCF-7细胞后,细胞增殖率降至(38.51 ± 1.26)%,(P<0.05);联合组可促进MCF-7细胞凋亡的进程,早凋和晚凋细胞均明显增多,早凋+晚凋细胞比例为(61.47±2.12)%,(P<0.01);联合组对MCF-7细胞周期有阻滞作用,可将细胞阻滞于G0/G1、G2/M期。4.本实验中康莱特注射液工作浓度为400 μ g/ml,磁感应热疗与康莱特注射液联合作用MCF-7细胞后,细胞增殖率降至(55.88±2.87)%,(P<0.01);联合组可促进MCF-7细胞凋亡的进程,早凋+晚凋细胞比例为(40.60±3.88)%,(P<0.01);联合组对MCF-7细胞周期影响较小。结论:本实验所选用的磁性微球磁介质为微米级,升温性能优良,在体外细胞实验中被证明对MCF-7细胞是安全可行的。磁感应热疗可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可将MCF-7细胞周期轻度阻滞在G2/M期;磁感应热疗对表柔比星具有明显协同增敏抗MCF-7细胞增殖的作用,可显着促进表柔比星对MCF-7细胞的凋亡作用,并对MCF-7细胞周期有阻滞作用,把细胞阻滞在G0/G1期、G2/M期;磁感应热疗可增加康莱特注射液对MCF-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促进细胞的凋亡进程,但对康莱特注射液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无明显改变。本体外实验证明磁感应热疗新技术联合药物对乳腺癌细胞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这为临床治疗乳腺癌开拓了新思路。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0](2019)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文中研究说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Ⅳ)5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6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二、含表柔比星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表柔比星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Ki-67表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免疫功能与肿瘤标志物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Ki-67阳性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2)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含蒽环类药物方案在乳腺癌中的适用范围
    1.1 蒽环类药物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价值
        1.1.1 HER-2阴性辅助治疗
        1.1.2 HER-2阳性辅助治疗
        1.1.3 乳腺癌辅助化疗方案的疗程、剂量及强度
    1.2 蒽环类药物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价值
        1.2.1 HER-2阴性新辅助治疗
        1.2.2 HER-2阳性新辅助治疗
        1.2.3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疗程、剂量及强度
    1.3 蒽环类药物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价值
        1.3.1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1.3.2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1.3.3 晚期乳腺癌治疗方案的疗程、剂量及强度
2 含蒽环类药物方案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处理
    2.1 蒽环类药物所致骨髓抑制的防治
    2.2 蒽环类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的防治
    2.3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
    2.4 部分蒽环类药物所致手足综合征和口腔黏膜炎的防治
3 结语

(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4)探究对乳腺癌采用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3 两组患者肿瘤控制有效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
3 讨论

(6)乳腺癌辅助治疗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乳腺癌术前新辅助治疗
    1.1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乳腺癌的术前新辅助化学治疗
    1.2 HER-2阳性乳腺癌的术前新辅助化学治疗及新辅助抗HER-2靶向治疗
    1.3 HR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
    2.1 辅助化学治疗
    2.2 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延长治疗
    2.3 辅助抗HER-2靶向治疗
    2.4 放射治疗
3 三阴性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3.1 化学治疗
    3.2 放射治疗
    3.3 内分泌治疗
    3.4 靶向治疗
    3.5 免疫学治疗
    3.6 其他中医药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7)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1. 33 种恶性肿瘤缩略对照表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2.调查指标
    3.心脏毒性反应评定标准
    4.危险因素赋值说明
    5.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治疗方案比较
    4.心脏毒性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变化
    5.患者不良症状发生情况
    6.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化疗药物心脏毒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磁感应热疗联合药物作用MCF-7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热疗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准备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磁性微球筛选结果
    第二节 磁感应热疗联合药物作用MCF-7细胞的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Ⅳ)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绘制动态增强曲线
        4.3.2. 5 弥散加权成像扫描
    4.4 诊断报告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
    6.1 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
    6.2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和规范
        6.2.1 一般项目
        6.2.2 手术标本情况
    6.3 组织病理学诊断内容
        6.3.1 原发灶
        6.3.1. 1 组织学类型
        6.3.1. 2 组织学分级
        6.3.1. 3 肿瘤大小
        6.3.1. 4 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切缘
        6.3.2 淋巴结状态
        6.3.2. 1 区域淋巴结
        6.3.2. 2 SLNB
    6.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容
    6.5 病理科医师签名、报告日期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期、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保乳治疗后与局部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适应证
        1 0.1.2. 2 禁忌证
        1 0.1.2. 3 治疗前谈话
        1 0.1.2. 4 治疗前准备
        1 0.1.2. 5 辅助化疗方案与注意事项(附录Ⅵ、Ⅶ)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表5)
        1 0.1.3. 1 适应证
        1 0.1.3. 2 治疗前谈话
        1 0.1.3. 3 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绝经前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与注意事项(附录Ⅷ)
        1 0.1.3. 5 绝经后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及注意事项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适应证
        1 0.1.4. 2 相对禁忌证
        1 0.1.4. 3 治疗前谈话
        1 0.1.4. 4 治疗前准备
        1 0.1.4. 5 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新辅助治疗的适宜人群
        1 0.2.1. 1 一般适合临床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
        1 0.2.1. 2 对隐匿性乳腺癌行新辅助治疗的可行性
        1 0.2.2 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新辅助治疗前的谈话
        1 0.2.4 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常用的含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附录Ⅵ、Ⅶ)及注意事项
        1 0.2.4. 3 疗效评估及治疗的疗程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处理
        1 0.2.5. 1 手术分类
        1 0.2.5. 2 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检查及病理学疗效判定
        1 0.2.5. 3 术后辅助治疗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指南
        1 0.3.1. 1 适应证
        1 0.3.1. 2 治疗前谈话
        1 0.3.1. 3 内分泌药物
        1 0.3.1. 4 内分泌一线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5 内分泌解救治疗(二线及以上)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适应证(具备以下1个因素即可考虑首选化疗)
        1 0.3.2. 2 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治疗前准备
        1 0.3.2. 4 化疗方案和注意事项(附录Ⅵ、Ⅶ)
        1 0.3.3 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3. 1 适应证
        1 0.3.3. 2 相对禁忌证
        1 0.3.3. 3 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治疗前准备
        1 0.3.3. 5 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下文14.2章节内容)
        1 0.3.3. 6 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液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 1.1 随访和评估
        1 1.1.1 随访频率
        1 1.1.2 随访检查项目
        1 1.1.3 随访评估项目
        1 1.1.3. 1 上肢功能评估
        1 1.1.3. 2 并发疾病风险评估
        1 1.1.3. 3 生活方式评估
        1 1.1.3. 4 心理和社会支持评估
        1 1.1.3. 5 性生活和生育评估
    1 1.2 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 1.2.1 患侧肢体功能的康复
        1 1.2.1. 1 循序渐进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1 1.2.1. 2 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
        1 1.2.1. 3 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
        1 1.2.2 并发疾病
        1 1.2.2. 1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管理
        1 1.2.2. 2 骨折风险管理
        1 1.2.3 生活方式管理
        1 1.2.3. 1 体质量管理
        1 1.2.3. 2 营养与运动
        1 1.2.3. 3 吸烟饮酒、保健食品和膳食补充剂
        1 1.2.4 心理和社会支持
        1 1.2.4. 1 心理支持
        1 1.2.4. 2 社会支持
        1 1.2.5 性生活和生育
        1 1.2.5. 1 性生活
        1 1.2.5. 2 生育及生育功能保留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 2.1 乳房重建的目的
    1 2.2 乳房重建的指征
    1 2.3 乳房重建的类型
    1 2.4 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 2.5 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 3.1 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 3.1.1 定义与分类
        1 3.1.1. 1 LCIS
        1 3.1.1. 2 DCIS
        1 3.1.2 自然病程和预后
        1 3.1.2. 1 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
        1 3.1.2. 2 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因素
        1 3.1.3 诊断
        1 3.1.3. 1 LCIS的诊断
        1 3.1.3. 2 DCIS的诊断
    1 3.2 LCIS初诊的治疗
        1 3.2.1 手术治疗
        1 3.2.2 非手术治疗
        1 3.2.3 预防性治疗
        1 3.2.3. 1 药物预防性治疗
        1 3.2.3. 2 预防性双乳切除术
    1 3.3 DCIS初诊的治疗
        1 3.3.1 局部治疗
        1 3.3.1. 1 手术
        1 3.3.1. 2 放疗
        1 3.3.2 系统性治疗
        1 3.3.2. 1 化疗
        1 3.3.2. 2 内分泌治疗
        1 3.3.2. 3 靶向治疗
    1 3.4 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 3.5 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 4.1 标准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
    1 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 4.2.1 治疗原则
        1 4.2.2 方案选择
    1 4.3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原则
        1 4.3.1 辅助治疗适应证
        1 4.3.2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用药推荐
        1 4.3.3 曲妥珠单抗在辅助治疗中的心脏毒性
    1 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含曲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 5.1 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 5.2 诊断
    1 5.3 治疗原则
        1 5.3.1 保乳术后同侧乳房复发
        1 5.3.2 乳房切除术后复发
        1 5.3.3 胸壁复发
        1 5.3.4 孤立的腋窝淋巴结复发
        1 5.3.5 锁骨上淋巴结复发
        1 5.3.6 内乳淋巴结复发
        1 5.3.7 放射治疗技术
        1 5.3.8 全身治疗策略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4.1治疗目标
        16.4.2治疗方案
        16.4.3治疗原则
        16.4.4放射治疗
        16.4.5手术治疗
        16.4.6镇痛药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6.5.1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16.5.1.1作用原理
        16.5.1.2适应证
        16.5.1.3临床用药及使用方法
        16.5.2双膦酸盐的使用适应证和用药时机
        16.5.3双膦酸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6.5.4用药时间及停药指征
        16.5.4.1用药时间
        16.5.4.2停药指征
        16.5.5生化标志物
        16.5.6临床资料和专家观点
        16.5.6.1双膦酸盐预防骨转移的作用
        16.5.6.2双膦酸盐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用药
        16.5.6.3乳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骨丢失
        16.5.6.4发生SRE后是否换药预防SRE再次发生的问题
1 7乳腺癌患者BRCA 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7.4.1检测前咨询
        17.4.2突变检测及验证
        17.4.3检测后咨询
        17.4.4 BRCA1/2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指南
附录
    附录Ⅰ遗传性高危人群
    附录Ⅱ乳腺X线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Ⅲ超声检查报告范本
    附录Ⅳ乳腺MRI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Ⅴ乳腺病理学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Ⅵ乳腺癌常用的辅助/新辅助化疗方案
        1.不含曲妥珠单抗的方案
        2.含曲妥珠单抗的方案
    附录Ⅶ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常用的化疗方案
        1.联合化疗方案
        2.单药化疗方案
        3.HER2阳性患者化疗方案
    附录Ⅷ绝经的定义
    附录ⅨVNPI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修订小组成员

四、含表柔比星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Ki-67表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吴雄,王增燕,郭毓娟,陈建辉. 中国医学创新, 2022(03)
  • [2]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专家共识[J]. 张剑. 癌症, 2021(11)
  • [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4]探究对乳腺癌采用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效果[J]. 汤伟忠,王国方,顾根网,马继恒.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9)
  • [5]蒽环类联合紫衫类新辅助化疗方案与以蒽环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在乳腺癌Ⅱ/Ⅲ期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J]. 张新军,刘爱军,徐娟,卢丽清. 癌症进展, 2021(16)
  • [6]乳腺癌辅助治疗现状与展望[J]. 刘德总,杨颖涛.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1(08)
  • [7]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关联性研究[D]. 甘凤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8]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D]. 傅燕群.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磁感应热疗联合药物作用MCF-7细胞的研究[D]. 游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19(08)

标签:;  ;  ;  ;  ;  

含表柔比星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