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循环利用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

污水循环利用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

一、污水资源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利用的重要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臣[1](2021)在《污水资源化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瓶颈的根本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梳理了我国水资源特征以及用水状况,提出水资源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分析了以色列和美国污水再生利用的进展,认为污水资源化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瓶颈的根本途径;根据国际污水再生利用经验,认为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点方向应是农业灌溉和工业冷却,并建议编制《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综合规划》,明确方向、控制风险、健全政策,指导污水资源化工作稳步发展。

朱燕荣[2](2020)在《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淡水资源正面临的两大问题,乌鲁木齐市也不例外。再生水作城市的第二水源,是解决乌鲁木齐市水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缓解用水压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有关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处理效果和利用情况尚不清楚,因此调查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处理效果及利用现状,对再生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乌鲁木齐市再生水设施的增建及再生水的推广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乌鲁木齐市河东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七道湾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调查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工艺处理效果及利用现状,对再生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乌鲁木齐市现有为9.733亿m3的地表水资源量,6.8218亿m3/a(年,a)的地下水资源1.3037亿m3/a的地下水天然补给,总计12.774亿m3/a的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 m3,是全疆人均占有量的1/10,属资源性缺水区域;乌鲁木齐市全市已建成的二级出水的污水厂有9座,总规模为148.5万m3/d,均可作为再生水水源使用。(2)河东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和七道湾污水处理厂进水均为生活污水,出水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即CODcr≤50 mg/L、BOD5≤10 mg/L、TP≤0.5 mg/L、TN≤15 mg/L和NH3-N≤10 mg/L,污水处理效果良好;各污水处理厂的单位处理成本和单位经营成本差别较小,平均单位处理成本为1.62元/m3,平均单位经营成本1.06元/m3;各污水处理厂运行产生的影响较小,其臭味均在污水处理设施下风向100 m范围内明显,在300 m以外,则闻不到,噪声值均达到国家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标准值。(3)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利用的主要领域为园林绿化、工业生产、农田灌溉,但利用率不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应重视再生水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方面的应用;再生水回用不仅能改善城市生态绿化环境,为人民健康生活提供可靠保证,带动工业、农业等行业的发展,而且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影响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利用的因素主要为管理机制、水价调节机制和相关政策不完善、公众利用再生水意识不强,应通过优化水资源结构、完善管理机制和调价机制、完善推广政策并加强舆论宣传来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结论]:乌鲁木齐市污水处理效果良好,且再生水回用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价值,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发展战略。乌鲁木齐市应积极建设污水回用设施,深度利用推广再生水,这对其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代文臣[3](2019)在《提高碳捕集率和强化产能的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污水处理通常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型工艺来实现污染物去除和水质达标排放。然而,污水本身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含有高价值的再生水、营养物质及化学能。传统处理方法通过高耗能实现污染物去除,但未进行相应资源回收。因此,通过技术方式改变,使污水处理转变为污水资源回收,即污水资源化,有望成为实现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污水资源化的主要目标是在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实现有机碳捕集、能量回收以及再生水的产出。然而,现有资源化工艺往往碳捕集效率不高且产能效果不佳。为此,本论文开展了生物吸附MBR组合RO强化碳捕集和营养物浓缩,以及捕集浓缩液强化产能和脱氮除磷的污水资源化工艺研究,通过对有机物捕集性能、浓缩液产能和脱氮除磷性能的考察以及针对生物吸附碳捕集机理、污泥破壁机理和全程自养脱氮机制的深入分析,构建高效污水资源化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高负荷膜生物反应器和新型高速接触-稳定膜生物反应器两种生物吸附工艺,比较运行研究表明,随着泥龄(SRT)的增加(0.5~1.8 d),两MBR出水效果和生物吸附性能逐渐提高,碳捕集率逐渐降低而膜污染逐步缓解;与高负荷MBR相比,高速接触-稳定MBR生物吸附性能占优,接触池的污泥经过稳定池后使微生物细胞内外层处于“空腹”状态,进入接触池后EPS含量快速上升,污泥吸附性能得到迅速提高,在0.5 d SRT条件下,高速接触-稳定MBR碳捕集率达到56.9%。膜污染分析表明MBR膜滤饼层污染物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多糖,高速接触-稳定MBR在膜污染控制方面较高负荷膜生物反应器具有一定优势。微生物群落分析证明,Chloroflex菌门相对丰度的提高有利于污泥絮凝性能的提高。SRT为1.2 d时,高速接触-稳定MBR的单位体积浓缩液甲烷产率为1073 mL·L-1,转化电能4.28×10-3 kW·h,证明高速接触-稳定MBR是一种适用于城市污水资源化的碳捕集工艺。(2)采用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膜实现再生水的产出、营养物及剩余有机物的捕集,构建高速接触-稳定MBR-RO和UF-RO资源捕集双膜系统,比较运行研究表明双膜系统产出再生水水质良好,而单独的RO膜对总氮(TN)、总磷(TP)和COD的捕集浓缩效率分别稳定在71%、80%和71%以上。相比MBR,直接UF过滤出水COD浓度较高,致使RO膜污染加重;同一水质条件下,UF-RO浓缩液的产甲烷潜势高于MBR-RO,说明UF-RO在有机物回收方面具有优势,但从膜污染及能耗角度考虑,采用MBR-RO更为可行。(3)通过耦合厌氧消化和厌氧氨氧化工艺,实现捕集浓缩液有机物去除、沼气回收和脱氮。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AnMBR)在37天内实现快速生物启动;全程自养脱氮膜生物反应器(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membrane bioreactor,CANON MBR)实现好氧氨氧化菌(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erAOB)富集后,接种Anammox菌,27天后反应器运行稳定脱氮率在78.2%以上;耦合AnMBR-CANON MBR系统连续运行甲烷产率为223 mL·(g COD)-1,TN去除率为81.4%。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证明了 AerAOB和Anammox在污泥中为优势菌种。(4)构建复合CANON MBR反应器以强化厌氧氨氧化作用,利用悬浮填料富集Anammox,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了填料内壁生物膜Anammox所具有的火山口特征形貌;构建以硫铁矿为载体的反硝化过程以强化浓缩液脱氮并实现除磷,TN和TP去除性能显着提升;复合CANON MBR耦合硫铁矿自养反应器中捕集浓缩液的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96.0%和91.7%,说明了该系统脱氮除磷的优越性。Illumina Miseq测序表明CANON MBR中悬浮污泥和生物膜两者在群落丰富度和菌种多样性上相似,包含典型Anammox的Brocadiaceae菌科在生物膜上占有优势,典型AerAOB的Nitrosomonadaceae菌科则在悬浮污泥中占有优势;在硫铁矿自养反应器中,具备自养反硝化功能的Thiobocillus和Sulfurimonas菌属占优。结合脱氮性能及菌种分析,确定了处理系统的三种脱氮路径,明晰了脱氮机制。(5)采用游离亚硝酸(Free nitrous acid,FNA)耦合过一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PMS)破壁处理高速接触-稳定MBR捕集污泥,批式实验结果证明单位质量挥发性固体COD溶出量增加0.158 mg·(mg VS-1),SKN和NH4+-N分别较原污泥提升123.69和64.42 mg·L-1,表明耦合反应能够显着强化污泥破解效率并相应增加细胞内COD和N的溶出;连续运行实验表明,耦合破壁处理使得反应器内溶解性COD增加及非溶解性COD明显减少,非溶解性COD的水解率提高7.06%,甲烷产率相应提高36.69%,证明FNA和PMS的耦合协同作用对系统甲烷产能具有显着强化作用。机理分析实验表明,耦合作用条件下PMS将污泥絮体氧化后导致絮体内部细胞破碎,并被扩散和转化成溶解性有机物,而FNA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膜,溶出DNA,造成污泥的破碎和分解。(6)污水资源化工艺系统连续运行RO膜出水满足我国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要求;碳捕集率稳定在53%~62%,经污泥破壁处理及浓缩液处理后,甲烷产率均值为200.30 mL·(L Concentrate)-1,转化电能为1.19 kW·h;TN的去除率达到95.9%,TP浓度稳定在1.0 mg·L-1以下。构建了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路线及物料平衡,污水资源化集成系统能够实现74.7%总水量的再生水产出,43.7%总有机物的甲烷产出,70.8%的全程自养总氮脱除以及61.4%的磷去除。技术经济分析表明系统能量自给率为39.48%,扣除该项电能消耗成本后,则单位运行成本降为1.06元/吨水,污水资源化示例工程实际收益达到1.42元/吨水,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徐剑桥[4](2018)在《城市污水资源化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思考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控制因素之一,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广泛利用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各种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其中,水资源污染问题尤为严重,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们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胁。要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人们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城市污水进行资源化处理,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基于此,本文从城市污水资源化概念与作用入手,对城市污水资源化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推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付娆[5](2018)在《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缓解地区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家逐步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反映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生态系统关系的命题,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辽宁省是中国北方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均及不合理的使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这成为制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研究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能够对该地区水资源利用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进而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形成与水资源系统相协调的发展战略。论文在对现有水资源承载力及适度水平理论方法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以辽宁省及沈阳市分别作为地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该地区水资源自然状况、水资源供需及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明确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人口、经济、水资源供需方面的数据预测,测算辽宁省及沈阳市水资源对人口、经济的适度承载水平。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测算获得了辽宁省水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上限水平。基于辽宁省2003年的人口、水资源供给量、需水量等数据,利用常规的回归预测方法,对人口、水资源供给和需求量进行合理预测,并合理设定参数,通过指标内部逻辑关系计算辽宁省2003-2030年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和农业的承载能力,作为水资源承载力的上限水平,2030年辽宁省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承载力上限分别为3027.7万人、90779.6×108元和1304.4×103ha。研究确定了辽宁省及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适度水平。通过2003-2014年辽宁省及沈阳市人口、水资源供给量、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综合灌溉定额、人均用水量、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人均年经济收入数值参数的设定,运用线性规划分析方法测算辽宁省及沈阳市2003-2030年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力。经计算,2030年辽宁省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水平分别为2292.4万人、90961.7×108元和1191.9×103ha;沈阳市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能力分别为795.4万人、8501.3×108元和300.1×103ha。对比分析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上限水平、适度水平及现实水平的差距,明确辽宁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症结所在,从开源节流和管理体制完善几个方面提出完善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张聪[6](2018)在《我国污水资源化立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不断进步,水资源本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却生出诸多问题,不仅总量日益不足,水污染问题也频频发生,水资源的自我再生能力已然不足供应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样新的理念引导下,发展和推广污水资源化势在必行。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污水资源化的基本问题作出概述,主要包括关联概念界定、污水资源化理论基础两个部分。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我国污水资源化立法现状进行探析,首先阐述我国污水资源化的现状,然后阐述我国污水资源化立法的现状。第三部分主要是剖析我国污水资源化所存在的立法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是考察了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污水资源化相关立法和制度,对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第五部分则是针对我国污水资源化存在的诸多立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肖军[7](2016)在《城镇污水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水资源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介绍了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其水质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污水的收集与输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趋势及其再生利用工艺,最后介绍了污水资源化再利用的政策。

姜长征[8](2016)在《城市污水资源化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供水日益紧张,这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产生严重影响。污水资源化是解决和缓解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当前我国污水回用率较低,为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所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污水资源化,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本文分析了城市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城市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策略。

孙伟[9](2015)在《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对水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安市作为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典型城市,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污水资源化具有开源节流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增加了供水总量,另一方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水质性缺水现状,通过这两个途径降低缺水程度,从而增强水资源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在国外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资源化都已被广泛利用,但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定量化的理论支撑与科学的污水资源化发展策略。这使得污水资源化对水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研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具重要意义。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现实问题,预测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对水资源承载力的贡献并优选发展策略。本研究首先对西安市概况、水资源现状、水环境现状与污水资源化现状进行分析,探寻西安市污水资源化的前景。进而对水资源承载力系统进行研究,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构成的体系和层次,将该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水资源与环境四个子系统,探讨了再生水回用于各方向的可行性、对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多层次、复杂、时变、多重反馈等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分析分散式污水资源化及集中式污水资源化与社会、经济、水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变量的反馈关系,确立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给出了模型中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直观检验、运行检验、历史检验等方法进行检验。运用该模型进行了延续现状模式下西安市2014203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预测,并以不同的分散式污水资源化增长率和集中式污水资源化增长率作为决策变量,设计了六种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发展方案并进行模拟预测,分析不同方案下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探究污水资源化对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贡献,并选出集中式污水资源化和分散式污水资源化的最优发展策略。本研究得到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GL083)的资助。

王佳[10](2014)在《污水资源化及产业用水结构调整对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地区在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无论是先天的水资源供给量不足,还是不均衡发展引起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都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西北地区继续开发水资源的潜力已不大,跨区调水须在国家统筹计划下以大规模工程来考虑,相对而言,污水资源化及产业用水结构调整是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问题和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符合未来西部大开发、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追踪大量的国内外有关污水资源化及产业用水结构调整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研究的文献,发现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运用成熟;关于污水资源化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研究缺少定量分析;产业用水结构调整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研究侧重水资源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的选择;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研究更是不多。因此,本文利用污水资源化及产业用水结构调整两个关键因素,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定量分析对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为西北地区有效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提供相应对策和建议。(1)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进行污水资源化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三个反馈回路分析,模拟评价污水资源化对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污水资源化能力不变时,水资源未来可承载人口及经济规模的能力是很弱的;当污水资源化能力相关参数提高10%时,水资源未来可承载的人口及经济规模可提高20%;同时说明污水资源化能力适度提高对水资源承载力提高作用显着。(2)通过西北地区三大产业万元GDP用水量的趋势分析,得出西北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最佳用水比例为0.779:0.195:0.266。结果显示采用此用水比例,水资源不仅可以承载目前的经济规模,而且可达到最大节水量191.361×108m3;但采用其它产业用水比例不是水资源承载经济规模的能力下降,就是节水效果达不到最佳。(3)将污水资源化能力提高10%同时采用三大产业最佳用水比例0.779:0.195:0.266,通过相关变量和参数的选择、基本约束条件的设计,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分析两个因素同时作用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2020年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及经济规模比现状水平下提高近30%,各指标值接近规划目标值,而且工业增加值的提高幅度最大;同时反映出污水资源化能力提高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相对大于产业用水结构调整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

二、污水资源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利用的重要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水资源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利用的重要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污水资源化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瓶颈的根本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 污水资源化利用是突破水资源瓶颈的根本途径
3 科学编制并实施以污水资源化为核心的《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综合规划》
    3.1 在准确把握用水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污水资源化的重点方向
    3.2 科学认识并理性评估污水资源化风险
    3.3 健全有力的行业政策

(2)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案
    2.1 水样调查
    2.2 再生水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2.3 分析方法
第三章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处理现状
    3.1 乌鲁木齐市概况
    3.2 乌鲁木齐市排水工程现状
    3.3 乌鲁木齐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3.4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4.1 再生水工艺概述
    4.2 河东污水处理厂概况
    4.3 河西污水处理厂概况
    4.4 七道湾污水处理厂概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回用现状与对策
    5.1 再生水回用的范围及回用水质标准
    5.2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利用
    5.3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利用效果
    5.4 影响再生水回用的主要因素
    5.5 促进再生水回用推广的对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提高碳捕集率和强化产能的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与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2 城市污水处理发展方向
        1.1.3 城市污水资源回收理念及工艺研究
    1.2 城市污水碳捕集与氮磷浓缩
        1.2.1 城市污水碳捕集与氮磷浓缩的必要性
        1.2.2 城市污水碳捕集
        1.2.3 污水氮磷回收与浓缩
    1.3 捕集浓缩液能量回收与脱氮除磷
        1.3.1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1.3.2 捕集污泥浓缩液预处理技术
        1.3.3 自养脱氮除磷技术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化学分析方法
        2.1.1 常规化学分析方法
        2.1.2 其他化学分析方法
    2.2 微生物表征分析
        2.2.1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FISH)
        2.2.2 DNA提取与Miseq测序
3 城市污水双膜法碳捕集及氮磷浓缩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内容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直接UF膜过滤碳捕集实验研究
        3.3.2 生物吸附MBR碳捕集比较实验研究
        3.3.3 UF-RO与HRCS-MBR-RO碳捕集及营养物浓缩比较实验研究
        3.3.4 生物吸附MBR碳捕集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捕集浓缩液处理技术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内容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nMBR-CANON MBR处理城市污水浓缩液技术研究
        4.3.2 硫铁矿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性能研究
        4.3.3 复合CANON MBR反应器脱氮性能
        4.3.4 浓缩液处理系统脱氮性能及脱氮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FNA耦合PMS污泥破壁强化浓缩液生物燃气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实验内容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污泥破壁预处理的批式实验性能研究
        5.3.2 FNA耦合PMS污泥破壁强化UASB产气性能研究
        5.3.3 FNA耦合PMS污泥破壁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运行性能及运行成本和能耗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部分
        6.2.2 污水资源化工艺运行成本及能耗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污水资源回收集成工艺运行性能研究
        6.3.2 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运行成本及能耗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城市污水资源化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污水资源化概念与作用
2 城市污水资源化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现状
    2.1 思想认识不足
    2.2 污水处理市场化程度不高
    2.3 法规制度、政策体系不健全
    2.4 污水处理设施滞后
    2.5 区域内外缺乏合作
3 城市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策略
    3.1 加大对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宣传和教育
    3.2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3.3 创新污水资源化运营管理模式
    3.4 建立分层次水资源价格机制
    3.5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分配
4 结语

(5)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2.2 国内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3 水资源承载力基础理论体系
        1.3.1 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概念
        1.3.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1.3.3 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机理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2章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2.1 辽宁省水资源状况
        2.1.1 河流水系
        2.1.2 降水量
        2.1.3 水资源量
        2.1.4 水质
    2.2 人口、经济发展状况
    2.3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状况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分布失衡导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4.2 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水资源供给难以持续
        2.4.3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4.4 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辽宁省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3.1 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评价模型选择
    3.2 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3.2.1 线性规划模型
        3.2.2 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的LP模型
    3.3 辽宁省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的实证分析
        3.3.1 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上限预测
        3.3.2 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3.3.3 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4.1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上限预测
        4.1.1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上限预测
        4.1.2 辽宁省水资源经济承载力上限预测
    4.2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4.3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5.1 开源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5.1.1 通过海水淡化增加水资源供给
        5.1.2 增加雨水收集,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
        5.1.3 变污为宝,促进污水资源化
        5.1.4 推行虚拟水战略,间接增加水资源供给
    5.2 节流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5.2.1 优化产业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5.2.2 避免地下水过度开发,增强水资源循环能力
        5.2.3 完善技术水平,助力水资源节约
    5.3 管理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5.3.1 加大调节力度,建设节水型社会
        5.3.2 科学规划水资源利用,推进水功能区划分
        5.3.3 建立水资源交易市场,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
        5.3.4 强化水资源管理法规宣传,形成水资源节约的全民共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我国污水资源化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及目的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污水资源化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基本范畴界定
        一、水资源
        二、污水
        三、再生水
        四、中水回用
        五、污水资源化
    第二节 污水资源化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循环经济理论
第二章 我国污水资源化立法现状
    第一节 我国污水资源化发展概述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二、我国污水资源化历史沿革及现状
    第二节 我国污水资源化立法现状
        二、我国污水资源化立法概述
        二、我国污水资源化的相关制度
第三章 我国污水资源化立法问题
    第一节 立法理念落后
        一、水资源立法理念的滞后性
        二、水资源立法理念的片面性
        三、传统水资源立法理念落后
    第二节 污水资源化立法问题
        一、再生水定性不明确
        二、污水资源化立法缺失
        三、再生水水权制度缺失
        四、立法中关于执法规定的缺陷
第四章 国外污水资源化立法述评
    第一节 国外污水资源化立法概述
        一、美国
        二、日本
        三、澳大利亚
    第二节 国外污水资源化立法评价与启示
        一、国外污水资源化相关立法的评价
        二、国外污水资源化相关立法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污水资源化立法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污水资源化立法的价值追求
        一、法学价值
        二、经济学价值
        三、生态学价值
    第二节 解决我国污水资源化立法问题的措施
        一、转变水资源立法理念
        二、完善污水资源化立法
        三、在立法中明确行政权责
        四、健全公众参与立法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城镇污水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水资源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2 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其水质控制
3 城市污水的收集与输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4 城镇污水处理的再生利用工艺
5 污水资源化的再生利用对策
6 结语

(8)城市污水资源化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污水处理设施滞后
    1.2 相关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1.3 思想认识淡薄
    1.4 污水处理市场化程度低
2 城市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策略
    2.1 加大宣化教育
    2.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2.3 合理开发利用和分配水资源
    2.4 创新污水资源化管理运营
    2.5 建立层次化价格机制
3 结束语

(9)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对水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基本概念及西安市水资源概况
    2.1 基本概念
        2.1.1 水资源
        2.1.2 污水资源化
        2.1.3 水资源承载力
    2.2 西安市概况
        2.2.1 西安市自然地理概况
        2.2.2 西安市社会经济状况
    2.3 西安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分析
        2.3.1 西安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2.3.2 西安市水环境现状分析
    2.4 西安市污水资源化现状与前景分析
        2.4.1 西安市污水资源化现状分析
        2.4.2 西安市总体发展规划
        2.4.3“八水润西安”工程
        2.4.4 西安市污水资源化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分析
    3.1 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总体分析
        3.1.1 社会水循环
        3.1.2 系统总体分析
    3.2 子系统分析
        3.2.1 社会子系统
        3.2.2 经济子系统
        3.2.3 水资源子系统
        3.2.4 环境子系统
    3.3 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1 系统动力学及适用性分析
        4.1.1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4.1.2 系统动力学用于本研究的可行性
    4.2 系统的界限与状态变量
        4.2.1 系统的界限
        4.2.2 系统的状态变量
    4.3 模型的系统结构
        4.3.1 模型的系统构成
        4.3.2 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4.3.3 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4.3.4 系统的主要反馈回路
    4.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4.4.1 水资源承载力系统SD模型的总流图
        4.4.2 水资源承载力系统SD模型的变量集
        4.4.3 水资源承载力系统SD模型的基本方程
    4.5 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
        4.5.1 参数估计
        4.5.2 参数值汇总
    4.6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验
        4.6.1 模型的直观与运行检验
        4.6.2 历史检验
    4.7 本章小结
5. 西安市污水资源化效果模拟研究
    5.1 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5.2 延续现状模式下的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5.3 方案设计与模拟结果分析
        5.3.1 方案设计
        5.3.2 方案2模拟结果
        5.3.3 方案3模拟结果
        5.3.4 方案4模拟结果
        5.3.5 方案5模拟结果
        5.3.6 方案6模拟结果
        5.3.7 方案优选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污水资源化及产业用水结构调整对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有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1.3 问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思路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论文逻辑体系
2 污水资源化对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2.1 西北地区污水资源化现状
    2.2 污水资源化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分析框架
        2.2.1 污水资源化系统结构分析
        2.2.2 水资源承载力量化体系的确定
    2.3 污水资源化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2.3.1 相关变量和参数的确定
        2.3.2 系统因果关系的设计
        2.3.3 模型中方程式的确立
    2.4 污水资源化对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系统模拟
3 产业用水结构调整对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3.1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征
    3.2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用水结构的分析
        3.2.1 产业产值与产业用水量的分析
        3.2.2 产业结构和产业用水结构变动的分析
    3.3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用水结构调整的分析
        3.3.1 产业万元 GDP 用水量的分析
        3.3.2 产业结构和产业用水结构调整的思路
        3.3.3 产业结构和产业用水结构优化调整的选择
    3.4 不同产业用水结构对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结果分析
4 污水资源化及产业用水结构调整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综合分析
    4.1 西北地区综合发展状况
    4.2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相关数据的计算
        4.2.1 规划目标值的确定
        4.2.2 有关变量和参数的确定
    4.3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拟
        4.3.1 基本约束条件的设计
        4.3.2 系统模拟结果的分析
    4.4 系统动力学模型灵敏度的分析
5 政策建议、结论及展望
    5.1 政策建议
    5.2 主要结论
    5.3 存在不足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项目

四、污水资源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利用的重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污水资源化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瓶颈的根本途径[J]. 王洪臣. 给水排水, 2021(04)
  • [2]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 朱燕荣.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提高碳捕集率和强化产能的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研究[D]. 代文臣.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城市污水资源化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思考与探索[J]. 徐剑桥.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11)
  • [5]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D]. 付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6]我国污水资源化立法问题研究[D]. 张聪. 甘肃政法学院, 2018(11)
  • [7]城镇污水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综述[J]. 肖军. 上海节能, 2016(10)
  • [8]城市污水资源化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分析[J]. 姜长征. 低碳世界, 2016(22)
  • [9]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对水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研究[D]. 孙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10]污水资源化及产业用水结构调整对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 王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污水循环利用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