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大解放的历史丰碑

心灵大解放的历史丰碑

一、思想大解放的历史丰碑(论文文献综述)

刘业超[1](2021)在《鲁迅与《文心雕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开拓之功,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心雕龙》"心力"说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二是对《文心雕龙》社会批判思想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三是对文化比较的现代逻辑方法的开创性吸收和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创造性运用。这三大贡献无一不是《文心雕龙》研究中的独创,无一不是历史的丰碑。鲁迅是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激进性飞跃的奠基者与引路人,第一块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基石。

吴照峰[2](2021)在《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延安精神》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精神成长史。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上一座明珠荟萃的精神宝库,它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成果,凝聚着中国革命斗争的精神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成熟的精神丰碑。延安精神在党的精神谱系上赓续革命斗争薪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传承五四精神续写革命精神新华章,承继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延安精神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着光照千秋指引未来的功能,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注入永葆活力的精神元素。

于慧婷[3](2019)在《关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历史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纪念是人类社会和政治生活一种常见的现象。在现代社会,纪念活动日益成为一种保存历史记忆、总结历史经验、教育群众、展望未来的政治文化活动,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政治导向和社会整合功能。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改革开放纪念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于改革开放的纪念,既能够总结历史经验、动员改革力量、表达改革决心,又能整合社会力量、凝聚改革共识、深化改革开放。因而,对于改革开放纪念史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正是基于以上考量,本文在参考、借鉴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具体史实梳理入手,试图对改革开放纪念活动进行全景式的考察,并总结其经验、特征和现实启示,期望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的纪念史研究增砖添瓦。论文主要分为以下6章:第1章,绪论。论述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和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章,改革开放纪念的缘由。这一部分主要是从总结改革经验、消除改革分歧的需要;表达改革主张、坚定改革决心的需要;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需要三方面对中共开展纪念活动的缘由进行简要阐述。第3章,改革开放纪念的历史演进。这一部分主要基于历史的视角,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具体史实梳理入手,总体上分析、探讨改革开放10周年、20周年、30周年以及40周年纪念活动的异同,彰显出改革开放纪念活动凝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价值。第4章,改革开放典型事例纪念。这一部分主要对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经济特区设立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典型事例进行理论归纳和提炼。第5章,改革开放典型人物纪念。这一部分主要对邓小平、李先念和习仲勋典型人物的诞辰纪念进行理论归纳和提炼。第6章,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基本特征及现实启迪。1978年以来,党和国家对改革开放基本上形成了“逢十”纪念的惯例,并借此对改革开放进行周期性的反思和总结。改革开放纪念在其演变的历程中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主题鲜明,纪念活动反映现实诉求;与时俱进,纪念活动彰显时代特征;不忘初心,纪念活动趋于常态化。中共借助改革开放纪念活动能够厚植“四个自信”,凸显纪念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改革开放精神;贡献中国智慧,提升国际影响力。

吴同喜[4](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中提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有目共睹,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奇迹。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存在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特色不鲜明,社会认识度还不够高,仍处于高等教育的相对弱势地位等问题。同时,高职教育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不足与失误等“历史”问题。其实,高职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就是“人”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状态”与“发展”问题。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的新问题、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及“互联网+”的新媒体等中国现实,可以说,高职教育发展又一次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与关键性挑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哲学性反思、创新性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不同的办学特色,它是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根本保障。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思想政治弱化、体制机制僵化、个性特色淡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用人需求。为此,积极探索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视角,研究和探讨我国高职教育的思想嬗变和实践发展历程,通过历史脉络的逻辑分析、价值判断、综合归纳等研究方式和方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同时,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论,发现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探究学习,主动成长,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如此,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总体框架有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共五章,各章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从人的本质、需要、价值、权利和发展等方面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内涵,并阐释了人的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和自我否定性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两大特点;探究了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到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思想这一发展脉络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从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即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性,这说明任何一个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的;最后强调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加强人学的运用,推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主要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基本内涵,探究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分别探究了建国前期党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党对现代职业教育思潮的包容、整合与创新,党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党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批判与借鉴等方面,进而全面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整合过程,也是继承发展、学习交流、完善提升的过程。第三章追溯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发端,阐述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启蒙与人的被压迫性,其具体表现为维持生存的“工具”、会说话的“工具”和被压迫的反抗性;阐述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萌芽、建立、兴起的发展过程与人的觉醒性;阐述了党领导的职业教育近百年来的实践过程与人的解放性过程,具体表现为反“帝封官”的斗争性、计划体制的能动性、市场经济的创造性。从而全面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各个阶段人的社会主体性基本特征。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阐述工业化与高职教育,阐述了在工业化早期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但这只是工业化发展的特殊环节、暂时阶段;阐述工业化后期新型发展道路和人性的不断凸显,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人性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广阔空间。二是阐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新特点、新要求、新布局的实践创新发展,以及这个阶段人的社会主体性特点——个性发展的自由性。三是阐述了新时代高职教育思想新成果即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与核心,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的我国高职教育“人本+工学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人为本个性化发展教育理念、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工学整合”管理体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加强SOF模式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几个关键构成要素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最后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运用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案例实践载体,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创新,使得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检验、丰富、完善与提升。

黄家周[5](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黄家周[6](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周建元[7](2011)在《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文中认为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作用。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我国国情,他推动和指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了中国新的伟大变革,使我国重新步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我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和军事等诸多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研究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对于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主要包括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对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的具体论述,包括论述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人和创新者,从经济、政治和行政维度探究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以及邓小平在其它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第三部分是对邓小平探索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经验的总结,包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及“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等内容。第四部分是邓小平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启示,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要针对贫富差距、三农问题、社会保障、民主政治及社会信仰等内容进行了现实探讨。第五部分是结语,是对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的概述性总结。

乔展伟,张永辉[8](2010)在《凝心聚力跻百强 大气磅礴谱华章——东港市跻身全国百强县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位八十三,跻身百强县。东港,这座新兴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正以骄人的业绩,竖起了一座跨越发展的历史丰碑,开辟了一条解放思想、强市富民的阳光大道,谱写了一曲超越梦想、波澜壮阔的绚丽篇章。一、规划大格局,夯实地区生产力

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地区科学发展思路与实践课题组,涂胜华,刘斌,解贵成[9](2009)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下)──“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文中研究说明举措篇十二、"四个随州"建设的精神动力(一)坚持不断推进思想大解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的力度决定开放的程度,开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要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记者 张倩 陆浩[10](2008)在《甘肃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兰州12月19日讯 3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30年陇原大地沧桑巨变。甘肃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今天下午在兰州隆重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改革开放解除思想禁锢,冲破僵化体制,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

二、思想大解放的历史丰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想大解放的历史丰碑(论文提纲范文)

(1)鲁迅与《文心雕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文心雕龙》“心力”说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
二、对《文心雕龙》社会批判思想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
三、对文化比较的现代逻辑方法的开创性吸收和运用

(2)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延安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上一座明珠荟萃的精神宝库
    (一)延安精神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盛精神成果
    (二)延安精神凝聚着中国革命斗争的丰富精神内涵
    (三)延安精神是标志中国共产党思想成熟的精神丰碑
        1. 延安精神蕴含“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思想灵魂
        2. 延安精神蕴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思想精髓
        3. 延安精神蕴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 延安精神蕴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特质
二、延安精神在党百年精神谱系上赓续革命斗争薪火
    (一)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 延安精神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人为重心的“仁爱和合”精神
        2. 延安精神的血脉里流淌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斗争精神
        3. 延安精神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情怀,形成了丰富生动的延安革命文化
    (二)延安精神传承五四新文化思想续写革命精神新华章
        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扬了五四运动的解放精神
        2. 延安精神发扬了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
        3. 五四精神激发广大青年奔向延安走上革命道路
    (三)延安精神承继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1. 延安精神直接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2. 延安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道接续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穿越时空的永恒精神力量
三、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一)从延安精神照射出的信仰之光中汲取坚守理想的精神力量
    (二)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芒中获取坚持真理的智慧力量
    (三)从延安精神焕发出的文化光彩中淬炼不懈奋斗的英勇气质
    (四)从延安精神光辉四射的魅力中坚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

(3)关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2章 改革开放纪念的缘由
    2.1 总结改革经验、消除改革分歧的需要
    2.2 表达改革主张、坚定改革信心的需要
    2.3 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需要
第3章 改革开放纪念的历史演进
    3.1 改革开放10周年纪念
        3.1.1 纪念活动背景
        3.1.2 改革开放10周年纪念过程
    3.2 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
        3.2.1 纪念活动背景
        3.2.2 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过程
    3.3 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
        3.3.1 纪念活动背景
        3.3.2 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过程
    3.4 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
        3.4.1 纪念活动背景
        3.4.2 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过程
    3.5 改革开放逢十周年纪念的比较
        3.5.1 中共中央逢十改革开放纪念的相同点
        3.5.2 中共中央逢十改革开放纪念的不同点
第4章 改革开放典型事例纪念
    4.1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
        4.1.1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的缘起
        4.1.2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的历史演进
    4.2 经济特区设立纪念
        4.2.1 经济特区设立纪念的缘起
        4.2.2 经济特区设立纪念的历史演进
    4.3 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
        4.3.1 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的缘起
        4.3.2 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的历史演进
第5章 改革开放典型人物纪念
    5.1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纪念
        5.1.1 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
        5.1.2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
    5.2 改革开放其他人物纪念
        5.2.1 李先念诞辰纪念
        5.2.2 习仲勋诞辰纪念
第6章 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基本特征及现实启迪
    6.1 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基本特征
        6.1.1 主题鲜明,纪念活动反映现实诉求
        6.1.2 与时俱进,纪念活动彰显时代特征
        6.1.3 不忘初心,纪念活动趋于常态化
    6.2 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现实启迪
        6.2.1 厚植“四个自信”,凸显纪念价值
        6.2.2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改革开放精神
        6.2.3 贡献中国智慧,提升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4)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的时代背景
        (二)选题的社会需求
        (三)选题的职业驱使
    二、研究意义
        (一)具有丰富发展理论的意义
        (二)具有正确指导实践的意义
        (三)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三、相关概念解读
        (一)人学的理解
        (二)模式的界定
        (三)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括
    四、研究述评
        (一)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二)已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五、研究框架及研究难重点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二)研究难点与重点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七、创新点和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研究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基本内涵
        (二)基本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社会发展性
        (一)社会存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三)人性的解放更加自由与自觉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非理性情感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价值取向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体系
        (一)以和谐发展建设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劳动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目标
    五、启示:我国高职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一)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以人为本
        (二)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要以人为本
        (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以人为本
第二章 我国职业教育思想多元化整合与创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基本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化
    二、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与创新发展
        (一)建国前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
        (二)建国后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发展
    三、党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形成
        (二)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四、党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发展
        (一)国外近代职业教育的率先发展
        (二)国外职业教育学习与交流的途径
        (三)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及模式
        (四)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五、启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工学整合
        (一)做到工学整合
        (二)做好现代学徒制
        (三)做实知行合一
        (四)做强企业学院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及其人的主体性发展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启蒙与人的被压迫性
        (一)古代早期职业教育初级实践
        (二)我国古代社会职业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工具使用的压迫性”
    二、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学制形成与人的觉醒
        (一)职业教育运动的兴起
        (二)职业教育学制的建立
        (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百年丰碑
        (四)我国近代社会职业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主动抗争的觉醒性”
    三、党领导的职业教育实践创新与人的解放
        (一)革命根据地职业教育早期实践与人的“反‘帝封官’的斗争性”
        (二)建国初期职业教育缓慢发展与人的“计划体制的能动性”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与人的“市场经济的创造性”
    四、启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个性化发展
        (一)树立尊重的教育理念
        (二)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
        (三)打造“仙人掌”式的人才发展模式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一、工业化后期高职教育的新形势
        (一)工业化的“异化”与“异化”的人
        (二)“异化”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环节
        (三)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
        (四)工业化后期高职教育的新机遇
    二、新时代,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发展
        (一)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
        (三)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观
        (四)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代,高职教育实践创新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新主题
        (三)高职教育“特高”建设新布局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关键能力新内涵
        (五)新时代高职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个性发展的自由性”
    四、启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立德树人
        (一)加强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二)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三)加强思政创新是基本要求
第五章 “人本+工学整合”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一、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与新内涵
        (二)树立以人为本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观
        (三)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建立“工学整合”管理体制机制
        (五)打造“双师型”队伍和加强SOF模式教学改革
        (六)优化实践选修课程
        (七)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
        (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九)健全程序质量体系
    二、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温州文化创意学院发展纪实
        (一)温州文化创意学院产生背景概括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德性+个性”办学理念
        (三)共享母体的“学园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开展HWSI人才培养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6)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7)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综述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的必要性
        1.2.1 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
        1.2.2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
        1.2.4 更好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2.1 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人和创新者
        2.1.1 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思想基础
        2.1.2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形态
        2.1.3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进程
        2.1.4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发展格局
    2.2 从经济维度探究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2.2.1 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2.2.2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现实基础
        2.2.3 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2.2.4 创新了企业改革理论,为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智力支持
    2.3 从政治行政维度探究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2.3.1 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贡献
        2.3.2 邓小平对政治民主化的贡献
        2.3.3 邓小平对政治法治化的贡献
        2.3.4 邓小平对政党领袖理论的贡献
        2.3.5 邓小平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贡献
    2.4 邓小平在其它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2.4.1 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
        2.4.2 对国际政治理论的贡献
        2.4.3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贡献
        2.4.4 对党的建设方面的贡献
        2.4.5 对外交、国防和军事的贡献
        2.4.6 对民族理论的贡献
3 邓小平探索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
    3.1 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3.2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3.3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4 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3.5 必须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大胆推进理论创新
    3.6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4 邓小平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启示
    4.1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1.1 大力推进“先富带动后富”,缩小国民收入差距
        4.1.2 加大“三农”关注力度,打造时代经济新的牵引机
        4.1.3 关注特定社会群体,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4.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文明大发展
        4.2.1 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全面推进政治文明大发展
        4.2.2 健全虚拟路径信访,创新民主发展形式
    4.3 两手抓文明,强力建构国民积极的时代信仰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简介

(8)凝心聚力跻百强 大气磅礴谱华章——东港市跻身全国百强县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规划大格局, 夯实地区生产力
二、实施大开放, 激发产业竞争力
三、坚持大投入, 提升城市吸引力
四、确保大增长, 增强全民凝聚力
五、思想大解放, 保障发展创新力

(9)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下)──“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举措篇
    十二、“四个随州”建设的精神动力
        (一) 坚持不断推进思想大解放
(二) 大力弘扬新时期随州人文精神
    1、新时期随州人文精神生发于随州地域传统人文精神之“根”
    2、新时期随州人文精神传承于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之“魂”
    3、新时期随州人文精神借鉴于沿海等先发地区人文精神之“核”
    4、新时期随州人文精神融汇于世界先进人文精神之“潮”
十三、“四个随州”建设的促进机制
    (一) 紧紧围绕“四个随州”的有机联系, 建立不断深化的思想认识机制
    (二)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三) 紧紧围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构建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体制机制
    (四) 紧紧围绕强化政府推动科学发展功能的要求, 建立健全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机制
    (五) 紧紧围绕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 建立健全干部实绩考核机制
    (六) 紧紧围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要求, 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十四、“四个随州”建设的根本保证
        1、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始终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保持学习创新的思想活力。敏思好学是善政之本, 学以致用是理政之道。必须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 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 深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 与时俱进地学好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党的创新理论, 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 绝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 而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只有把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建设好, 才能遵循正确的思想路线,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能以宽阔的视野、世界的眼光, 善于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和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才能审时度势, 正确判断形势, 更加清醒自觉地应对发展道路上可能遇到的矛盾、困难和风险, 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才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决策。同样, 符合客观实际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决策, 也只有依靠各级党组织进行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依靠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作用, 才能得到贯彻实施。只有加强党的建设, 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 落到实处。如果各级党组织软弱涣散, 缺乏生机和活力,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章活动, 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抓好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这个基础工程, 建立完善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继续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 激发发展的锐气和热情, 以思想的与时俱进, 推进创新创业实践的与时俱进, 开创具有时代特征和随州特色的跨越发展新路子。
        2、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3、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努力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成就篇
    十五、“四个随州”建设的显着成就
        (一) 特色随州快速崛起
        1、特色工业迅猛发展
        2、特色农业优势凸显
        3、特色城市更加靓丽
        4、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
        5、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6、财政金融实力明显提升
        (二) 开放随州建设充满活力
        1、干群思想大解放
        2、发展环境大改善
        3、体制机制大优化
        4、对外开放大见效
        (三) 文化随州建设走向世界
        1、文化服务能力实现新突破
        2、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新突破
        3、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
        4、文化旅游宣传实现新突破
        5、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四) 和谐随州建设一派生机
        1、民生难题逐步缓解
        2、社会保障扩大覆盖
        3、民主形式丰富多样
创新篇
    十六、开创“四个随州”建设新局面
        (一) 以特色随州统帅“四个随州”建设
        1、继续推进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创新
        2、以特色理念抓开放随州建设
        3、以特色理念抓文化随州建设
        4、以特色理念抓和谐随州建设
        (二) 以开放随州引领“四个随州”建设
        1、以大开放推进特色随州建设大崛起
        2、以大开放推进文化随州建设大繁荣
        3、以大开放促进和谐随州建设大进步
        (三) 以文化随州提升“四个随州”建设
        1、文化建设为特色随州建设提供内动力
        2、文化建设为开放随州建设增强吸引力
        3、文化建设为和谐随州建设带来亲和力
        (四) 以和谐随州凝聚“四个随州”建设
        1、“和谐”为特色随州建设提供新理念
        2、“和谐”为开放随州建设创造新氛围
        3、“和谐”为文化随州建设提供新内容

四、思想大解放的历史丰碑(论文参考文献)

  • [1]鲁迅与《文心雕龙》研究[J]. 刘业超. 东方论坛, 2021(05)
  • [2]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延安精神[J]. 吴照峰.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1(04)
  • [3]关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历史考察[D]. 于慧婷.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4]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D]. 吴同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6]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7]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 周建元. 广东海洋大学, 2011(06)
  • [8]凝心聚力跻百强 大气磅礴谱华章——东港市跻身全国百强县纪实[J]. 乔展伟,张永辉. 辽宁经济, 2010(12)
  • [9]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下)──“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J]. 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地区科学发展思路与实践课题组,涂胜华,刘斌,解贵成. 学习月刊, 2009(20)
  • [10]甘肃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N]. 记者 张倩 陆浩. 甘肃日报, 2008

标签:;  ;  ;  ;  ;  

心灵大解放的历史丰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