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机采集数据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统计系统》

阅读机采集数据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统计系统》

一、用阅读机采集数据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统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卓天天[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英语阅卷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当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在保证阅卷质量的前提下将教师从繁重的批阅、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被视为现有条件下减轻教师负担的有效手段。目前大规模的英语考试阅卷大多采用光学标记识别技术的机器阅卷,它采用机读卡的形式,再以光电式阅卷机配合。一方面,这种阅卷方式虽在处理选择题上效率较高,精度较高,但填空题仍需人力配合。另一方面,由于考试练习频率高,大量机读卡的消耗会带来高额的成本问题。因此,利用更低的成本开发出针对日常英语考试练习的阅卷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深度学习因其迅速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模式识别领域的优势:模型无需手动选取特征。本文利用深度学习与图像处理相关理论设计出一款轻量级的英语阅卷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小卷积核堆叠结构的单字符识别算法。该方法考虑到过深的卷积神经网络无法作用于小尺寸字符图片的识别,但浅层特征的语义特征并不丰富。首先,对Le Net-5网络进行微调,使网络更贴合阅卷系统中单字符图片的输入特点,然后,利用多个3×3卷积核堆叠替代原网络中的5×5大尺寸卷积核。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提升了识别精度,更使得模型获得更好的收敛效果。(2)提出了一种基于加强型卷积块注意力模块和复合卷积结构的脱机手写英文单词识别算法。该方法考虑到不同人的脱机手写风格存在严重差异,传统网络提取出的特征表示力不足。首先,利用通道注意力模块与空间注意力模块的并联方式加以输入特征图的重利用构建了加强型卷积块注意力模块,然后,在深层卷积层中以双通道卷积提取特征结构实现复合卷积结构,最后,将加强型卷积块注意力模块与复合卷积加入特征提取网络实现对手写英文单词的识别。实验表明,该方法与当前其他主流的脱机文本识别算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3)设计了一款针对英语全国卷题型的阅卷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图像处理模块、字符识别模块以及单词识别模块。首先,对输入图片进行边缘提取、透视变换获取到答题纸主体,接着,再次对答题纸主体进行边缘提取,定位出学号区域和答案填写区域,然后,按题型裁剪出供模型识别区域,加载单字符识别模型或单词识别模型对其进行端到端的识别,判断答案正误,最后,统计得分、高频错题并绘制错题直方图,方便后续的教学。

温仓金[2](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学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及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仍存在教育不均衡现象,偏远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与城市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仍有差距,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公平已然成为了社会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全面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建设关乎乡村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教育公平能否顺利实现,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扎实推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云南省寻甸县D乡学校作为田野点进行个案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探讨个案学校的变革历史,彰显了D乡学校变革的成就,揭示与凝练了D乡学校发展的困境和经验,明晰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理路。D乡学校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困窘期”、“缘起期”、“开拓期”和“蜕变期”。此外,在学生、教师、学校文化三方面上有了巨大转变:阅读和少年宫活动使乡村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一名骨干教师参与变革时的心路历程及D乡教师在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努力彰显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实践表明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氛围在逐步丰富与扭转。本研究认为,D乡学校变革所遭遇的困境主要包含家庭教育的缺位、不良民族习俗的影响以及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人本思想、加强交流合作是其主要的变革经验。最后,本研究构建了乡村学校“三维发展”变革路径图,指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要在“三维发展”的联动下推进变革:一是要立足乡土,实现“乡土性发展”;二是要多方整合,实现“外源性发展”;三是要内增实力,实现“内生性发展”。

郑继燕[3](2020)在《基于CNN的手写数字识别与试卷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手写体数字识别是目前字符识别的研究热点,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数字信息的技术已经成为信息化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学生试卷分数的自动识别与存储是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试卷分数的自动识别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本文针对试卷分数的自动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试卷图像处理、手写体数字识别及试卷分数自动识别系统设计三个方面。1.试卷图像处理是对试卷分数进行自动识别的基础。本文实现了试卷分割、图像增强、倾斜校正、手写体数字(成绩)分割以及最后的归一化操作。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试卷图像的预处理和分割可以提高手写体数字识别准确率;2.实现了一种基于CNN的手写体数字分类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于试卷图像上识别易出错的涂改过的数字或书写不清晰的数字,提出了一种利用专家知识对输出的识别结果进行后处理的方法,提高了识别准确率;3.基于Python语言的Flask框架和Caffe神经网络框架,使用Qt Creator开发工具,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试卷分数自动识别系统,具有直观的分数统计展示功能等。

苏建菲[4](2020)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体育教学评价形式的发展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对体育教学评价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所借助的评价工具只局限于线下纸质版,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线体育教学评价、数字课程质量评价的出现,丰富了体育教学评价的方式。师生通过学校自主校园智慧教育平台、微信公众号、在线教育平台等网络互动的体育教学,面临如何正确进行体育教学评价的问题。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如何对这些新兴的体育课堂教学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并且融合运用到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对“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体育教学评价的形式进行探究,对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所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依旧沿用,互联网+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校加入到此队伍中来。(2)体育教学评价在传统教育向互联网+教育的转变中,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容易导致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已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但在一些网络较差或者还没覆盖的地区,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依旧发挥稳定作用。(3)不同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统一性的体育教学评价并不能最大化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效果。现有的传统体育教学评价都是采用同一评价模式,造成评价自主性、灵活性特征不明显,学生趋于应付心理进行评价。(4)“互联网+体育教学评价”的形式以其便利、互动、科学等优势,极大地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5)提供在线教育系统、数字化校园系统、智慧校园系统等的第三方水平良莠不齐,需要学校自主联系,制定符合本校师生发展的系统,对于体育教学评价的细节工作,容易忽视。(6)“互联网+教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与现有的体育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大环境背景下互联网+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更适合在当前各个学校的推广应用。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应当结合现下大环境,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优化。发挥互联网+教学评价的优势,不断融入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2)教师应当对多种体育教学评价工具、学习评价方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评价的手段和工具,并能科学的应用的体育教学过程中。(3)在特定环境下,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仍有帮助,不应全盘否定。(4)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教学中灵活使用多种现代化体育教学评价工具的意识,开展相应的培训。(5)学校对智慧校园系统等现代化的平台,应注重平台安全发展的环节,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不断优化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基础上,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6)对于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的缺陷,要与互联网环境下不同形式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势相融合,舍短补长,促进体育教学评价形式的功能强化。

邹群霞[5](2020)在《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背景下《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研究已成为早期儿童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语言领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领域,对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以下简称《标准·语言领域》)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语言领域的修订确立相应的参照,也为我国早期儿童的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本文以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价值取向、目标和《标准·语言领域》的内容、实施及效果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在国际背景方面,全球化时代背景是影响中美两国《标准》制定及其推进极其重要的元素;国内外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成果交流直接或间接对中美《标准》制定起推进作用。同时,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进而对《标准》制定产生影响;(2)从课程政策视角探析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研究发现我国《指南》价值取向以幼儿为中心和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美国《标准》则呈现自由主义取向、保守主义取向和社会效率取向等多元价值取向态势。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实施评价改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美《标准》制定的目标,但中美目标方向并不一致;(3)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和结构性质的比较分析,发现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同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学前教育课程政策文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仅表现在编排体例、语言表述等形式结构方面,在基本框架设计上也呈现各自的特点,美国《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框架所反映的框架性质和一体化衔接值得我们学习;(4)在借助于NVivo12软件对《标准·语言领域》相关内容进行编码与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在子领域分类、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策略与建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反映了两国语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理论取向。两国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语言发展的全面性。美国《标准·语言领域》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为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支持,语言发展强调向早期读写偏移等理念。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也分别体现了“全语言教育”取向和“平衡化教育”取向;(5)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状况、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总体没有美国的实施现状乐观;我国受访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评价感知与认同度较低;在样本数据下,美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高于我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研究得出主要的启示:一方面,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是标准修订需兼顾稳定性与发展性;标准修订需考虑连续性与阶段性;标准修订需考虑综合性与个别化;标准修订需注重指引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标准修订需平衡统一性与适宜性。另一方面,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是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构建《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支持系统;发展我国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项目与评估体系。

闫文[6](2020)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改进的行动研究 ——以兰州市安宁区X小学四年级为例》文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他类型的语文学习相比更加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更加重视活动对语文学习过程的影响。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在一线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因为缺少课时,缺少教研支持导致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极低,需要注入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升教学效率。本文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分两轮进行研究。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组织综合性学习上,特别是如何选择主题、如何进行小组分工、活动计划的制定以及生生互评这四个方面。第一轮教学结束后根据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找出第一轮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第二轮行动研究中,笔者通过改进教学方案,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微课的使用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提升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效率,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充满“语文味”。通过两轮行动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四条策略帮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提升:第一、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第二、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第三、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第四、用现代教育技术沟通课堂内外。以上教学策略的使用能够帮助一线教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效率;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运用语言,提升思维品质,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会创作和审美。

任小龙[7](2019)在《新疆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春期性教育是针对青少年阶段进行的特定生理和心理教育,也是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重点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青春期性教育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尤其是通过调查发现新疆内初班(以下简称内初班)的青春期性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伴随着新学段的开启和身体第二性征的出现,进入青春期的内初班学生产生的困惑和矛盾日益增多。因此开展与之适应的青春期性教育,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懂得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树立健康乐观的心态,从而顺利地度过青春期。笔者以新疆克拉玛依市内初班三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的整理和筛选,汇编得到与青春期性教育有关的专题,即如何利用生物课对内初一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开发出了适合内初班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校本课程,即如何利用周六校本课对内初二学生进行相关教育;通过研究与实践设计出了适合内初三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主题班会,即如何利用每周五的班会课对内初三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本研究通过整理分析调查问卷以及通过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现状,对比内初班学生在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前后关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个方面认知所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一、大部分内初班学生已进入了青春期。72.1%男生出现遗精,85.1%女生出现月经。但是,进入初中学段的82.7%的内初班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与青春期性教育,因此亟需对内初班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二、关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个方面的认知,不同年级的内初班学生存在着明显差异。内初一年级学生对基本性生理知识“怀孕”和“胎儿出生位置”的错误认识比例达到57.7%和61.3%。内初二和内初三学生对于“对待自慰的态度”的错误认知比例达到了 38.7%和41.5%,表明内初一学生对基本性生理知识的掌握较差,内初二和内初三学生对性心理方面的错误认知比例较高,因此需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青春期性教育。三、针对内初班学生开展的青春期性教育是极其有效的。通过相关实验,接受过青春期性教育的实验组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以及性道德的整体认知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而未接受过青春期性教育的对照组学生相应认知水平变化不明显。

任舟[8](2019)在《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在建立图式内容,解析语篇的内容与结构方面有积极作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对教育目标进行了系统分类,可以指导设计教学目标。但是两个理论视阈下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仍然存在模式化、表层化和碎片化等问题,而英语阅读策略的相关研究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忽略了对高中生使用阅读策略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英语学习活动观提倡学生通过参与有效学习活动,内化知识并整合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结合图式理论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设计并开展英语阅读课堂学习活动,尝试探讨不同类型的英语阅读学习活动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并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以下2个研究问题:1.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有何影响?2.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何影响?本研究以汨罗市某重点高中高一年级两个自然班的112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开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英语阅读教学,对照班开展常规阅读教学。通过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卷、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等研究工具收集实验数据,并采用SPSS2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学习活动对高中生使用社会/情感策略和认知策略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建立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知识,积极表达其观点、意图及情感;并能运用已有图式知识和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阅读策略意识、运用能力与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张菲菲[9](2019)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答题卡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考试阅卷使用光标阅读机进行阅卷。而教师个人及普通学校则难以承担光标阅读机高昂的购买与维护费用。如何保证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被充分应用,使教师个人、普通学校以及偏远山区的学校也能享受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红利,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答题卡识别作为计算机视觉研究的内容之一,是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将老师从繁复的阅卷劳动中解放出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上台阶。本文对目前的答题卡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答题卡识别系统。本文通过普通USB摄像头实现答题卡图像采集,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图像预处理和答卷识别。为此,设计制作了答题卡模板、搭建了答题卡图像采集的环境;采用图像灰度化、图像二值化等方法实现对答题卡图像的预处理;采用仿射变换、模板匹配、投影法、差分遍历向量法等方法实现对答题卡信息的识别。本系统的功能结构包括图像处理部分、答卷识别部分、用户信息部分和数据管理部分,并且详细设计各个部分的功能和数据库的表结构。最终,本文实现了一款基于普通摄像头、价格便宜、方便使用、对纸张和印刷无特别要求、更适合教师个人、偏远地区和普通学校使用的答题卡识别系统。

梁砾文[10](2019)在《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术英语是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刚性需求”,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外语教学内部。本研究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价值分析、目标分析和执行分析三方面建构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本土理论,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现有理论,并从实践角度,回答三大基础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以咨借鉴。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如何?(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有哪些?(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路径如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定性的混合路径研究,以及探索性、验证性、阐释性的线性研究设计,采用文献法、探索性访谈、话语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最终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三角验证,保证研究结论的信效度,并通过遵守自愿、保密、忠实三大原则,确保本课题的研究伦理。本研究首先在理清三个核心概念“理工科研究生”、“外语教育规划”及“学术英语素养”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建立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概念框架。其次研究者进行了探索性数据采集,包括国家及高校的规划文本、对理工科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学术英语教师进行的探索性访谈,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再次,本研究以话语分析为基础,结合访谈法,分析相关政策文本和探索性访谈数据,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此外,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量化研究工具的修编及验证模型的建构过程,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最后,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工具修编和验证模型建构,以及影响因素与内涵要素间路径模型的建构过程,并结合定性数据,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建构在宏观层面突出的表现为主体性丧失,在中观层面没有很好地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及高校国际化进程,在微观层面,没有很好地将“工具价值”转化为“人本价值”;(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体现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在静态层次上,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包括学术英语知识、学术英语技能和学术英语能力三个方面,在动态层次上,三方面要素通过实践相互转化;(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术英语信念、学术英语实践、学术英语环境和英语学习经历,其中学术英语信念作用最大,无论是内涵要素还是影响因素都并非孤立存在,不仅仅需要重视单个因素的直接效应,更要重视各因素在影响路径中的转化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修订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概念框架,建构了理论模型。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尝试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及发展实践中建构相关理论,以期理顺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在外语教育规划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各要素间的关系,指导实践。但是,本研究依然存在研究对象范围有待扩大、研究内容有待深化以及研究工具有待改进等局限。今后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将研究对象拓展至更多地区和类型院校中的理工科研究生、进一步探讨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转化机制、各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等课题、加强语料库技术、参与式观察、跟踪调查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等,以便更加深入地探寻这一课题,完善现有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用阅读机采集数据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统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阅读机采集数据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统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英语阅卷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智能阅卷与手写体识别研究现状
        1.2.2 国内智能阅卷与手写体识别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以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阅卷系统相关技术理论概述
    2.1 深度学习基本理论
        2.1.1 卷积神经网络
        2.1.2 长短期记忆网络
    2.2 图像数据集
        2.2.1 字符识别数据集
        2.2.2 IAM脱机手写英文数据集
    2.3 评价标准
        2.3.1 字符识别算法评价标准
        2.3.2 脱机手写英文识别算法评价标准
    2.4 实验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预处理与基于Le Net-3 的字符识别算法
    3.1 答题纸布局设计
    3.2 图像预处理
        3.2.1 轮廓边缘检测
        3.2.2 透视变换
        3.2.3 各区域的截取
        3.2.4 单字符与单张单词图像的截取
    3.3 基于Le Net-3 的字符识别网络
        3.3.1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选择与微调
        3.3.2 3×3 卷积核堆叠结构
        3.3.3 Le Net-3 网络结构
    3.4 实验过程
        3.4.1 实验数据集、实验环境与评价指标
        3.4.2 网络的权重更新
        3.4.3 网络参数设置与训练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主流识别网络性能比较
        3.5.2 3×3 卷积核堆叠结构的性能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与复合卷积的脱机手写英文识别算法
    4.1 基于加强型卷积块注意力模块和复合卷积的手写文本识别网络
        4.1.1 CTC损失函数
        4.1.2 加强型卷积块注意力模块
        4.1.3 复合卷积
        4.1.4 网络结构
    4.2 实验过程
        4.2.1 实验数据集、实验环境与评价指标
        4.2.2 网络参数设置与训练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CBAM~+消融实验
        4.3.2 不同注意力机制对比实验及参数分析
        4.3.3 CBAM~+的效果可视化
        4.3.4 复合卷积消融实验
        4.3.5 复合卷积参数分析
        4.3.6 网络深度对比实验及与其他算法对比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
        5.1.1 系统需求分析
        5.1.2 系统可行性分析
    5.2 系统设计流程
    5.3 阅卷系统整体流程简介
    5.4 阅卷系统相关模块的实现与界面展示
        5.4.1 系统主界面
        5.4.2 答案录入子窗口
        5.4.3 试卷照片预处理与批改进度显示
        5.4.4 答题纸背面题型的人工辅助批阅子窗口
        5.4.5 批改留痕与打印
        5.4.6 成绩统计与成绩查看子窗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二、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至关重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校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研究
        三、关于乡村学校变革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农村
        二、乡村学校
        三、学校变革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分析模式
        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山谷相间之寻甸
    第一节 寻甸县——滇东北之要冲
        一、寻甸概况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高原明珠——清水海畔之D乡
        一、D乡概况
        二、民族与文化
第二章 走进学校:变革历程之回眸
    第一节 “困窘期”——无奈无望
        一、 “处于下游”与“四年光头”
        二、 “打架”“抽烟”“杀马特”
    第二节 “缘起期”——一丝曙光
        一、 “开展读书活动”
        二、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第三节 “开拓期”——熹微旭日
        一、 “乡村少年宫”
        二、 “机构合并潮”
    第四节 “蜕变期”——灿烂阳光
        一、 “国检中的高评价”
        二、 “云南省文明校园”
第三章 学生全面发展:回归乡村学校变革之主旨
    第一节 阅读——收获知识与能力
        一、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个人见识的增长
        三、写作才能的跃升
        四、精神面貌的改善
    第二节 少年宫——唤醒自信与希望
        一、自信心的拾取
        二、文明素养的养成
        三、合作意识的提高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乡村学校变革之基石
    第一节 成长——一名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
        一、从“哭着来”到“舍不得走”
        二、从“教语文”到“教英语”
        三、从“忐忑迷茫”到“有了点方向”
        四、从“摸索前行”到“获得各方认可”
    第二节 超越——教师专业素养之跃增
        一、教师培训活动
        二、民族文化传承
        三、教育科学研究
第五章 学校文化建设:孕育乡村学校变革之土壤
    第一节 构筑苗圃——物质文化的创设
        一、简约而融洽的办公室
        二、创意十足的楼道、走廊
        三、书香四溢的图书室、书吧
    第二节 培植土壤——制度文化的建构
        一、学校组织结构
        二、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含苞待放——精神文化的生成
        一、校风:以素质教育为先
        二、教风:严谨与尊重相融
        三、学风:朴实与拼搏并行
第六章 实践反思:D乡学校变革中的困境与经验
    第一节 问题聚焦——乡村学校变革之窘境
        一、缺位的家庭教育阻滞变革
        二、不良的民族习俗制约变革
        三、薄弱的基础知识妨碍变革
    第二节 经验凝练——乡村学校变革之借鉴
        一、在转变教师观念中孕育变革
        二、在坚持人本思想中推动变革
        三、在加强交流合作中实现变革
第七章 理路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之图景
    第一节 “乡土性发展”——深化乡村学校特色建设
        一、坚决避免盲目从众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三、找寻本土文化之根
    第二节 “外源性发展”——构建乡村学校教育生态
        一、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二、充分运用政策与资源
        三、汲取社会各界的力量
    第三节 “内生性发展”——激活乡村学校内生动力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强化校长变革领导力
        三、营造“文化价值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CNN的手写数字识别与试卷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成果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试卷图像处理
    2.1 引言
    2.2 试卷分割
    2.3 图像增强
    2.4 倾斜校正
        2.4.1 彩色图像灰度化
        2.4.2 边缘检测
        2.4.3 Hough变换检测直线
        2.4.4 倾斜校正
    2.5 手写体数字分割
        2.5.1 手写体分数区域提取
        2.5.2 形态学处理
        2.5.3 手写体数字分割
    2.6 手写体数字归一化
    2.7 实验结果与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手写体数字识别
    3.1 引言
    3.2 卷积神经网络
        3.2.1 网络结构
        3.2.2 网络训练
    3.3 基于残差网络的手写体数字识别
        3.3.1 激活函数
        3.3.2 残差网络
        3.3.3 基于残差网络的手写体数字识别模型
        3.3.4 损失函数
        3.3.5 实现细节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数据集
        3.4.2 评测指标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卷分数自动识别系统
    4.1 引言
    4.2 需求分析
        4.2.1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4.2.2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4.3 系统技术方案
        4.3.1 Flask框架
        4.3.2 Qt Creator
        4.3.3 前端和后端的交互
    4.4 试卷分数自动识别系统设计
        4.4.1 数据输入模块
        4.4.2 图像处理模块
        4.4.3 模型预测模块
        4.4.4 结果输出模块
        4.4.5 试卷分数自动识别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体育教学评价形式的发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背景
        1.1.2 “互联网+体育教学评价”发展形势
    1.2 选题的目的
    1.3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互联网+教育”概念研究
        2.1.2 教学评价
        2.1.3 体育教学评价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互联网+教育研究现状
        2.2.2 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案例分析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比较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从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到“互联网+体育教学评价”的转变
        4.1.1 我国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形式概述
        4.1.2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形式的不足
        4.1.3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到互联网+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向
        4.1.4 互联网+体育教学评价形式的探索
        4.1.5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形式的特点
        4.1.5.1 纸质印刷版体育教学评价
        4.1.5.2 纸质档案袋体育教学评价
    4.2 “互联网+教育”中PC终端体育教学评价形式的应用
        4.2.1 电子档案袋体育教学评价
        4.2.2 PC端网上体育教学评价
        4.2.3 在线体育教学评价
        4.2.4 互联网+与校园系统的应用
        4.2.4.1 数字化校园系统
        4.2.4.2 数字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案例分析
        4.2.4.3 智慧校园统整平台
    4.3 “互联网+教育”中移动终端体育教学评价形式的应用
        4.3.1 研训活动
        4.3.2 问卷星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4.3.3 体育教学评价在微信公众号的应用分析
        4.3.4 手机APP软件在体育教学评价的应用案例
    4.4 教育现代化推动下,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展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际背景
        一、全球化趋势时代的发展
        二、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推广
        三、早期儿童理论研究成果的产出
    第二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内背景
        一、政党的教育政策主张
        二、政府财政的支持
        三、教育立法的推进
        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学前教育的改革
第二章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与目标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的比较
        一、中美课程政策的决策模式
        二、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中美《标准》目标的比较
        一、促进教育公平
        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三、实施教学范式改革
        四、促进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改革
        五、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第三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形式结构的比较
        一、文本呈现形式
        二、文本编排体例
        三、文字表述形式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结构的比较
        一、组成要素
        二、基本框架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性质的比较
        一、框架的性质
        二、一体化的衔接
第四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概况
        一、中美语言领域“语言”的内涵
        二、语言领域内容的分析框架
        三、语言领域指标统计概况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引言的比较
        一、引言的内容
        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子领域的比较
        一、子领域的内容划分
        二、子领域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
        一、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内容
        二、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策略与建议的比较
        一、策略与建议的内容
        二、策略与建议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与效果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的比较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二、现状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过程的比较
        一、《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推进的层级
        二、课程实施计划制订
        三、教师的语言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效果的比较
        一、实施效果测度指标体系
        二、实施效果测度统计分析
        三、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及实施效果评价
第六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共性
        二、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差异
    第二节 研究的启示
        一、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
        二、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改进的行动研究 ——以兰州市安宁区X小学四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辨析及内涵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综述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4.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的研究
    (五)理论支持
        1.核心素养的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反思性教学范式的理论
    (六)研究方法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及访谈结果
    (二)现状分析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计划与方案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行动研究过程
        1.第一轮行动研究及反思
        2.第二轮行动研究及反思
    (三)总结与思考
        1.行动研究的反思
        2.问题的聚焦
        3.行动研究后的再反思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改进策略
    (一)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二)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三)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真正的学习
    (四)用现代教育技术沟通课堂内外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操作要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访谈提纲(教研组长版)
附录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问卷调查(教师版)
附录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的问卷(学生版)
附录四:各类学生学习成果

(7)新疆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1.2 多元文化冲击与性文化泛滥
        1.1.3 学生早熟与青春期性教育滞后的矛盾
        1.1.4 国家政策高度重视与家校落实不力之间的矛盾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性生理
        1.3.2 性心理
        1.3.3 性道德、法制与社会
    1.4 研究的可行性
        1.4.1 研究对象的可行性
        1.4.2 利用生物课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可行性
        1.4.3 利用校本课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可行性
        1.4.4 利用班会课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可行性
2. 相关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内初班
        2.1.2 青春期
        2.1.3 性教育
    2.2 国外研究概况
    2.3 国内研究概况
        2.3.1 青春期性教育的争论阶段(1949年10月~1977年)
        2.3.2 青春期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78-1987年)
        2.3.3 青春期性教育的深化阶段(1988年至今)
    2.4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3. 研究设计
    3.1 被试的选取
    3.2 研究过程
        3.2.1 准备阶段
        3.2.2 实施阶段
        3.2.3 完成阶段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3.4.1 研究方法
        3.4.2 数据处理
4.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的实施
    4.2 调查结果
    4.3 归因分析
        4.3.1 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
        4.3.2 学生对青春期性教育认知的构建缺乏引导
        4.3.3 当前青春期性教育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
5.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实践探索
    5.1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育的确定
        5.1.1 生物课程实验教学的确定
        5.1.2 校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确定
        5.1.3 主题班会实验教学的确定
        5.1.4 其他青春期性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确定
    5.2 内初一的生物课程实验教学
        5.2.1 青春期性教育生物课程的实施
        5.2.2 后测分析
    5.3 内初二的校本课程实验教学
        5.3.1 青春期性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5.3.2 后测分析
    5.4 内初三的主题班会实验教学
        5.4.1 青春期性教育主题班会实施
        5.4.2 后测分析
    5.5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学的评价
    5.6 其他青春期性教育形式的探索
        5.6.1 个别教育和辅导
        5.6.2 多学科合作
        5.6.3 社团活动的开展
        5.6.4 传媒的补充
6. 研究结论及反思
    6.1 基本研究结论
        6.1.1 青春期性教育应是内初班学生的“必修课”
        6.1.2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的开展应“以人为本”
        6.1.3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的开展应“因材施教”
    6.2 研究反思
        6.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6.2.2 研究的不足
        6.2.3 研究的经验
        6.2.4 研究的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内初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前测调查问卷
    附录2 内初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后测调查问卷
    附录3 内初班教师青春期性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4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5 青春期性教育的教学设计
    附录6 青春期性教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附录7 青春期性教育主题班会设计
    附录8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学实施前评价表
    附录9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学教师教学评价表
    附录10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学课堂评价表
    附录11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学学生问卷评价表
致谢

(8)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阅读模式及阅读策略的研究
        2.1.1 基于阅读模式的相关研究
        2.1.2 基于阅读策略的相关研究
    2.2 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2.2.1 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
        2.2.2 基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
    2.3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研究
        2.3.1 基于学习活动来源及发展的研究
        2.3.2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图式理论
    3.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第4章 实验方法
    4.1 实验设计
        4.1.1 研究问题
        4.1.2 实验对象
        4.1.3 实验工具
    4.2 实验过程
        4.2.1 数据采集
        4.2.2 数据整理与分析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对高中生阅读策略的影响
    5.2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卷
    附录2 英语学科能力要素表现指标框架及阅读能力等级表
    附录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学习策略内容要求表
    附录4 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査问卷
    附录5 访谈记录
    附录6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附录7 实验班阅读前后测统计表
    附录8 调查问卷得分的描述统计及问题得分均值对应表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答题卡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技术简介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答题卡识别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
        2.1.1 系统需求分析
        2.1.2 系统可行性分析
    2.2 系统的概要设计
        2.2.1 系统的架构设计
        2.2.2 系统的功能结构
    2.3 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
        2.3.1 图像处理部分
        2.3.2 答卷识别部分
        2.3.3 数据管理部分
        2.3.4 用户管理模块
    2.4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2.4.1 数据库的主要实体属性图
        2.4.2 数据库的实体关系图
        2.4.3 主要数据库表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答题卡图像识别
    3.1 答题卡图像的采集
    3.2 图像的预处理
        3.2.1 概述
        3.2.2 图像灰度化
        3.2.3 图像二值化
    3.3 图像平移旋转矫正
        3.3.1 模板匹配
        3.3.2 几何变换
    3.4 定位线信息识别
        3.4.1 基本思路
        3.4.2 相关技术
        3.4.3 实现算法流程及实验结果
    3.5 涂点定位
    3.6 填涂信息识别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答题卡识别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4.1 系统的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介绍
    4.2 答题卡识别系统的实现
        4.2.1 系统实现的整体流程简述
        4.2.2 用户信息部分
        4.2.3 图像处理部分
        4.2.4 答卷识别部分
        4.2.5 信息管理部分
    4.3 系统测试
        4.3.1 测试环境
        4.3.2 功能测试
        4.3.3 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
        1.1.2 理工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育
        1.1.3 研究者个人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章导言
    2.2 外语教育规划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学术英语素养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本章导言
    3.2 概念界定
        3.2.1 理工科研究生
        3.2.2 外语教育规划
        3.2.3 学术英语素养
    3.3 相关理论
        3.3.1 外语教育规划理论
        3.3.2 学术英语素养理论
    3.4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本章导言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对象
        4.3.1 调查高校选取
        4.3.2 调查样本
    4.4 研究设计与方法
        4.4.1 研究设计理念
        4.4.2 研究设计
        4.4.3 研究方法
    4.5 数据处理
    4.6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7 研究伦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探索性数据采集
    5.1 本章导言
    5.2 规划文本收集
        5.2.1 国家宏观层面
        5.2.2 高校中观层面
    5.3 探索性访谈
        5.3.1 探索性访谈设计
        5.3.2 探索性访谈实施
        5.3.3 探索性访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分析
    6.1 本章导言
    6.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2.1 外语教育规划的价值内涵
        6.2.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框架
    6.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
        6.4.1 国家宏观层面
        6.4.2 高校中观层面
        6.4.3 个体微观层面
        6.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规划评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
    7.1 本章导言
    7.2 预测问卷的修编
        7.2.1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题项编制
        7.2.2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7.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正式问卷的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7.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7.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7.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测量模型
        7.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7.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
    8.1 本章导言
    8.2 预测问卷的修编
        8.2.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题项编制
        8.2.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8.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正式问卷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8.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8.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8.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8.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5.1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路径模型
        8.5.2 学术英语环境与学术英语实践的影响路径
        8.5.3 学术英语信念的影响路径
        8.5.4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9.1 本章导言
    9.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价值分析
    9.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内容分析
        9.3.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3.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知识的现状和特点
        9.3.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技能的现状和特点
        9.3.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和特点
        9.3.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现状小结
    9.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现状和特点
        9.4.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信念的现状和特点
        9.4.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实践的现状和特点
        9.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9.4.5 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经历的现状和特点
        9.4.6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现状小结
    9.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路径再思考
    9.6 外语教育规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章导言
    10.2 研究结论
    10.3 研究启示
    10.4 研究局限与展望
    10.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邀请信
附录二 学术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研究生导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研究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国家宏观规划历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六 国家宏观规划共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七 高校研究生教育规划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八 先导检测调查问卷
附录九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十 学术英语教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一 研究生导师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二 研究生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四、用阅读机采集数据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统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英语阅卷系统设计与实现[D]. 卓天天. 江南大学, 2021(01)
  • [2]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D]. 温仓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CNN的手写数字识别与试卷管理系统设计[D]. 郑继燕.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体育教学评价形式的发展应用研究[D]. 苏建菲.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5]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D]. 邹群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改进的行动研究 ——以兰州市安宁区X小学四年级为例[D]. 闫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疆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实践研究[D]. 任小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8]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D]. 任舟.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9]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答题卡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菲菲. 西北大学, 2019(01)
  • [10]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D]. 梁砾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阅读机采集数据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统计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