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群落演替研究

杉木群落演替研究

一、穗花杉群落演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琦[1](2020)在《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生态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江西省崇义县皆伐后自然恢复23年和38年两种阔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种组成、直径结构、树高结构等指标分析不同恢复阶段群落非空间结构特征,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分析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同时对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分析其生态位变化特征。旨在解释该地区阔叶次生林自然恢复的演替进程和群落发展方向,为其科学经营管理以及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23年和38年群落的乔木物种数分别为32种、23种;株数密度分别为904株/hm2、1275株/hm2,均表现为下林层>中林层>上林层;蓄积量分别为160.4 m3/hm2、199.5 m3/hm2;重要值最大的树种分别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直径分布分别呈单峰趋势、近倒“J”型分布。随着群落自然恢复时间的增长,其乔木物种数减小,株数密度和蓄积量增加,直径分布趋于合理,壳斗科树种的重要值增加。(2)随着群落自然恢复时间的增长,平均混交度减小,23年和38年群落的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816和0.762,均处于强度混交和极强度混交之间,而不同径级组混交度大小分别为大径木(DBH≥25 cm)>小径木(5 cm≤DBH≤12.9 cm)>中径木(13cm≤DBH≤24.9 cm)、中径木>小径木>大径木;各林层混交度则分别为上林层>下林层>中林层、下林层>上林层>中林层。两种群落在胸径、树高、冠幅大小分化程度均处于中庸向劣态过渡状态。23年和38年群落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23和0.488,分别属于团状分布、随机分布,但不同径级组以及林层的林木分布特征有所不同。(3)23年群落中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B(SW)i)与Levins生态位宽度(B(L)i)分别为1.307和0.861,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之间呈弱正相关关系;38年群落中米槠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B(SW)i与B(L)i分别为1.608和0.997。23年和38年群落平均Levins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132和0.093;生态位重叠值为0的种对分别有44个和92个,分别占总对数的11.6%和24.2%;不为0的种对分别有336个和288个,分别占总对数的88.4%和75.8%。随着群落自然恢复时间的增长,平均生态位重叠值逐渐下降,占据相同资源的种对减少,物种之间的竞争减小。

蔡艳,罗小菊,王晓双,王雁青,王帅,刘映良[2](2019)在《黔东南州白云岩喀斯特区植物群落演化特征》文中提出该研究采用时空互代法、连续带指数法等,对贵州省黔东南州的白云岩喀斯特区60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样地的植物种组组成、以及各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高度、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探讨白云岩喀斯特区植物群落的演化特征,为深入研究白云岩喀斯特区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规律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各种组的优势种组成不同,种组替代规律依次为先锋种、次先锋种、过渡种,最终被顶极种替代的过程。(2)群落的高度、密度、生物量等结构特征随植物群落演替发展呈逐渐增大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0.58~9.54m、585~3 145株·hm-2、8.45~128.56t·hm-2。(3)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演替阶段的发展呈下降趋势,从草本群落阶段到顶极群落阶段物种数由48种降低到10种。(4)随着植物群落演替阶段的发展,生物多样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由草本群落的3.48升高到草灌群落的4.73,后降到顶极群落的3.46;均匀度指数呈降低趋势,最高为草本群落阶段的0.95,最低为常绿阔叶林阶段的0.78;生态优势度指数逐渐升高,顶极群落达到最大,为0.10。

李云波,苏宇阳,刘志,杨瑞,张雷[3](2019)在《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穗花杉的种群资源现状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习水自然保护区穗花杉的种群资源现状特征,采用每木调查法在保护区对穗花杉分布区域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并记录其生境条件和种群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发现穗花杉共计557株,幼体所占比例较大。它们大致分布于东经105. 91109°~105. 940304°,北纬28. 240902°~28. 247049°,海拔1247 m~1383 m,坡度为60°的生境条件下。习水穗花杉种群结构较为完整,处于顺向演替阶段,发展趋势良好,但其数量稀少,生长缓慢,扩散性弱,亟需得到合理保护。

肖纪军,陈焕伟,沈斌,何必庭,徐肇友[4](2018)在《穗花杉简易设施扦插育苗技术初探》文中提出为探索成本更低、更易于推广应用的穗花杉扦插育苗技术,在简易设施试验条件下,分别以3种扦插基质(10%泥炭+10%珍珠岩+80%黄心土混合基质、25%泥炭+25%珍珠岩+50%黄心土混合基质和50%泥炭+50%珍珠岩混合基质,上述分数为体积分数)、3个穗条年龄(1年生、2年生、3年生)及3种穗条叶片处理方式(全部去叶、留1/3叶长、保留全部叶片)进行扦插育苗试验。结果显示,在对穗花杉扦插生根率的影响上,各因子不同水平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筛选出的最佳扦插方案为"10%泥炭+10%珍珠岩+80%黄心土混合基质、1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保留全部穗条叶片",平均扦插生根率达到73.3%;最差扦插方案为"50%泥炭+50%珍珠岩混合基质、3年生枝条、穗条去除全部叶片",平均扦插生根率仅15.6%。若考虑移栽方便,也可用"25%泥炭+25%珍珠岩+50%黄心土"混合基质替代"10%泥炭+10%珍珠岩+80%黄心土"混合基质,此方案平均扦插生根率为68.9%。

易慧琳,郭颖涛,刘玲,刘晓丹,黄柳菁,刘世忠,张倩媚,刘楠,韩瑞宏,任海[5](2017)在《3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主要性状特征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以南亚热带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鼎湖山、大岭山、白云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各群落的生活型谱、Raukiaer叶特征、群落果实类型和植物观赏特性等主要性状特征。结果表明,这3个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单叶、革质、全缘、中叶比例较高;3个群落由于演替时间的不同,生活型谱有所差异,鼎湖山云南银柴—香楠群落内中高位芽植物数量最多,大岭山华润楠—慧竹群落以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植物为优势,而白云山荷木—九节群落中小高位芽植物为优势;不同叶特征植物比例也有所不同,鼎湖山云南银柴—香楠群落中具中型叶、纸质叶等中生植物特征比例高于其他两个群落;3个群落中肉质果植物占优势,果实以被动扩散为主;3个群落中在花、果、叶和其它部位(根、茎及树型姿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植物分别有69、56、41和34种。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对南亚热带地带性城市森林群落建设提出适当建议。

赵万义[6](2017)在《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霄山脉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型山脉,横亘于江西、湖南、湖北交界处,自北至南可分成幕阜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万洋山脉、诸广山脉五条中型山脉。罗霄山脉是联通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重要生态走廊,也是湘江流域和赣江流域的重要集水区,开展本地区区系地理学研究,对于探讨东亚植物区形成历史,尤其是物种在地质时期的迁移扩散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本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人共前往罗霄山脉开展考察及标本采集23次,达260余天,采集标本17434号。鉴定整理其他人在罗霄山脉地区采集的标本20000余号,并收集丰富的文献资料,汇总成完整的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名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特征,包括科属分布区类型、特有现象、孑遗现象、过渡现象、区系发生历史,并与邻近地区区系进行对比,进一步提出区系区划方案,结论如下。(1)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区系形成过程复杂。共有野生种子植物227科、1174属、4739种(包含种下等级),包括裸子植物10科,21属,34种,被子植物217科、1153属、4704种。科、属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227科可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及11个亚型,1174属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及33个亚型,多样化的地理分布模式,充分体现出罗霄山脉地区区系形成的复杂性。(2)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表现出亚热带性质,过渡现象明显。热带性科111科,占本区非世界科的59.68%;温带性科75科,占非世界科的40.32%,并以东亚地区为分布中心的热带性科占优势。表征科有松科Pin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Fagaceae、蔷薇科Ros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葡萄科Vit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槭树科Acer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绣球花科Hydrangeaceae、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榆科Ulm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木通科Lardizabalaceae、山茱萸科Cornaceae、桤叶树科Clethraceae、报春花科Primul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等。热带性属525属,占非世界属的47.99%;温带性属569属,占非世界属的52.01%,两者比例基本持平。表征属有松属Pinus、铁杉属Tsuga、冬青属Ilex、槭属Acer、荚迷属Viburnum、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山矾属Symplocos、猕猴桃属Actinidia、拔葜属Smilax、柃属Eurya、葡萄属Vitis、忍冬属Lonicera、山茶属Camellia、石栎属Lithocarpus、樱属Ceras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新木姜子属Neolitsea、绣球花属Hydrangea、栲属Castanopsis、润楠属Machilus、山胡椒属Lindera、胡颓子属Elaeagnus、椴属Tilia、山茱萸属Cornus、细辛属Asarum、安息香属Styrax、桃叶珊瑚属Aucuba、玉兰属Yulania等。典型热带地区分布的科、属在罗霄山脉地区的种系不丰富,且以广布种为主。罗霄山脉地区的表征科及表征属均以东亚地区亚热带山地为分布中心,反映出罗霄山脉种子植物的亚热带性质。罗霄山脉区域内区系过渡现象明显,17个主体山地自北向南R/T值逐步增大,最低为湖北九宫山0.66,最高为江西齐云山1.3。表征科在罗霄山脉内5条中型山脉的地带性现象明显,北段的幕阜山脉及九岭山脉以落叶性乔木,及广布的常绿树种为主,如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落叶木莲Manglietia decidua、柯Lithocarpus glaber、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等;中南段地区以常绿乔木及中亚热带针叶树种为代表,如大果马蹄荷Exbucklandia tonkinensis、粗毛石笔木Tutcheria hirta、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等。表明罗霄山脉北段山地受华中区系影响明显,温带性成分所占比例更高;南段受华南区系渗透明显,保存有更多的热带性成分。(3)特有现象明显。罗霄山脉地区共有中国特有科5科、中国特有属60属、中国特有种1792种(包括种下等级)、本地区特有种44种。特有属以古特有属为主,包括银杉属Cathaya、金钱松属Pseudolarix、白豆杉属Pseudotaxus、杉木属Cunninghamia、青钱柳属Cyclocarya、伯乐树属Bretschneidera、牛鼻栓属Fortunearia、半枫荷属Semiliquidambar等,体现出罗霄山脉区系发生的古老性。特有现象形成原因主要为中新世以来的气候波动,罗霄山脉区域内生境的多样性也是特有种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罗霄山脉与华东、华中、华南区系四地共有中国特有属25属,中国特有种592种,显示出它们的区系联系。罗霄山脉与华东共有中国特有种1166种(包括种下等级),如天目玉兰Yulania amoena、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黄山栎Quercus stewardii、浙皖粗筒苣苔Briggsia chienii、白穗花Speirantha gardenii等;与华中共有中国特有种1055种,如落叶木莲Manglietia decidua、红毛虎耳草Saxifraga rufescens、华西俞藤Yua thomsoni var.glancescens、耳叶杜鹃Rhododendron auriculatum、刚毛藤山柳Clematoclethra scandens等,与华南共有中国特有种1165种,如资源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 var.ziyuanensis、毛桃木莲Manglietia kwangtungensis、蒲桃叶冬青Ilex syzygiophylla、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紫花马铃苣苔Oreocharis argyreia等。(4)孑遗属种丰富,体现出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残遗性。本地区共有孑遗种260种,隶属于147属。孑遗种起源历史古老,多在晚白垩纪至渐新世期间,之后随着中新世时期气候波动影响下形成孑遗。罗霄山脉地区的孑遗种主要来源于早第三纪时期的北极第三纪成分,及第三纪北热带成分。罗霄山脉中南段地区是典型的孑遗植物群的避难所,分布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铁杉Tsuga chinensis、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大果马蹄荷Exbucklandia tonkinensis、瘿椒树Tapiscia sinensis、银钟花Halesia macgregorii等孑遗植物群落。(5)罗霄山脉区域内主体山地均属于亚热带性质区系的代表,且南北段山地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罗霄山脉区域内17个主体山地与其它邻近地区40个区系R/T值比较,区系谱分析,及属相似性聚类。表明57个区系可分为4大地区,即1)华北地区,包括太行山区、冀西北山地等;2)西藏-横断山脉地区,包括西藏山地、高黎贡山、横断山脉;3)西南-华南地区,包括西双版纳、海南山地、南岭、广西大瑶山、九连山等;4)华中-华东亚热带地区,包括罗霄山脉内主要山地及峨眉山、秦岭山地、江西武夷山、三清山、天目山、大别山等。罗霄山脉内17个主体山地呈现出南北分异,北段九岭山脉、幕阜山脉内山地温带性成分明显,与浙江天目山、安徽大别山、黄山聚为一支;南段武功山脉、万洋山脉内山地与浙江洞宫山、江西武夷山、福建闽江源、江西马头山等地聚为一起,体现出罗霄山脉地区南、北段区系发生的差异性。(6)罗霄山脉现代种子植物区系至少发轫于早始新世,形成于中新世。白垩纪之前罗霄山脉区系由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以及一些已经灭绝的被子植物组成。古新世至始新世期间罗霄山脉地区就已形成现代区系各古老属,如刺柏属Juniperus、柳属Salix、榉属Zelkova、木兰属Magnolia、樟属Cinnamomum、李属Prunus等。中新世东亚地区季风气候形成之后,现代意义的种子植物区系全面形成。在区系来源上受第三纪北热带植物区系及北极--第三纪区系的双重影响。第四纪冰期对罗霄山脉区系影响不大,区域内多样化的小生境成为天然的冰期避难所,使得中新世形成的区系延续至今。(7)罗霄山脉区系区划上属于华中省与华南省交界地带。罗霄山脉与南岭山脉的科、属、种相似性系数为0.93、0.84、0.68;与武夷山脉科、属、种的科属种相似性系数为0.98、0.89、0.72;与武陵山地的科、属、种相似性系数为0.93、0.80、0.55;与浙皖山地的科、属、种相似性系数为0.89、0.76、0.51。可见罗霄山脉与南岭山脉、武夷山脉区系组成相似性极高,表明它们可能有着相同的区系形成历史;而罗霄山脉与华东北部的浙皖山地区系相似性低,反映出罗霄山脉在区系区划上可能不属于华东地区。罗霄山脉内南北段山地,乃至华东地区早第三纪的古植物区系就存在着明显的分异。南段的武功山脉、万洋山脉及诸广山脉在区系组成及形成历史上,与武夷山脉、南岭山脉是一致的,它们区系组成主体继承了丰富的第三纪北热带成分,保存有大量的常绿乔木及裸子植物孑遗植物,如铁杉属Tsuga、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大果马蹄荷Exbucklandia tonkinensis、蕈树Altingia chinensis等。而罗霄山脉北段幕阜山脉、九岭山脉受北极第三纪成分影响明显,区系发生历史与华中地区、浙皖山地相近,保存的孑遗种多为第三纪时期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广布的类群,如银杏Ginkgo bilob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它们是中新世全球气候变冷过程中向南迁移至现代分布区的。因此应将“华东地区”北部划入华中省,南部划入华南省。罗霄山脉的区系区划北段属于华中省,长江下游山地亚省,幕阜--九岭县,以永瓣藤属Monimopetalum、明党参属Changium、独花兰属Changnien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榧树Torreya grandis、落叶木莲Manglietia decidua、赤壁木Decumaria sinensis、浙江金线兰Anoectochilus zhejiangensis为特征种;南段属于华南省,武夷山--罗霄山亚省,罗霄山县,以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subsp.longipes、铁杉Tsuga chinensis、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资源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 var.ziyuanensis、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杜鹃花属Rhododendron、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棱果花Barthea barthei、疏花无叶莲Petrosavia sakuraii、江西羊奶子Elaeagnus jiangxiensis、井冈寒竹Gelidocalamus stellatus、江西半蒴苣苔Hemiboea subacaulis var.jiangxiensis、纤秀冬青Ilex venusta、南岭叠鞘兰Chamaegastrodia nanlingensis等为特征种。(8)本研究在罗霄山脉地区发现一些种子植物区系新资料。包括新种2个,张氏野海棠Bredia changii W.Y.Zhao,X.H.Zhan&W.B.Liao,sp.nov.,神农氏虎耳草Saxifraga shennongii W.B.Liao&L.Wang,sp.nov.;江西省新纪录科1科,无叶莲科Petrosaviaceae;江西省新纪录属3属,无叶莲属Petrosavia、萼脊兰属Sedirea、叠鞘兰属Chamaegastrodia;江西省新记录种11种,即桂东锦香草Phyllagathis guidongensis、黄脉莓Rubus xanthoneurus、白花过路黄Lysimachia huitsunae、短茎萼脊兰Sedirea subparishii、南岭叠鞘兰Chamaegastrodia nanlingensis、蒲桃叶冬青Ilex syzygiophylla、浙江金线兰Anoectochilus zhejiangensis、疏花无叶莲Petrosavia sakuraii、圆苞山罗花Melampyrum laxum、肾萼金腰Chrysosplenium delavayi、窄叶马铃苣苔Oreocharis argyreia var.angustifolia;另有罗霄山脉地区新记录种10种,为蔓虎刺Mitchella undulata、带叶兰Taeniophyllum glandulosum、温州冬青Ilex wenchowensis、宽翅水玉簪Burmannia nepalensis、黄松盆距兰Gastrochilus japonicus、毛唇独蒜兰Pleione hookeriana、小小斑叶兰Goodyera yangmeishanensis、北插天天麻Gastrodia peichatieniana、纤秀冬青Ilex venusta、神农虎耳草Saxifraga shennongii等。

张记军,陈艺敏,刘忠成,王蕾,杨书林,廖文波[7](2017)在《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瘿椒树群落研究》文中提出瘿椒树(Tapiscia sinensis)属于中国特有科、特有属,也是第三纪孑遗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对研究瘿椒树科(Tapisciaceae)的系统发育及其区系地理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瘿椒树优势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并对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134种,隶属于64科90属,其中蕨类植物6科10属16种,种子植物58科80属118种;种子植物组成其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属占优势,为52.00%,温带分布属亦较丰富,占48.00%,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山地性质。(2)群落垂直结构明显,乔木层可分为三个亚层,以中华槭(Acer sinense)、瘿椒树、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和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为主要优势种,其重要值依次为:67.85、37.86、18.54和16.93;灌木层以蜡莲绣球(Hydrangea strigosa)、格药柃(Eurya muricata)和尖叶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79.98、32.23和31.87。(3)群落各频度级分布规律为A>B>C=D<E,与Raunkiaer频度定律A>B>C≥D<E几乎一致,表明该群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从优势种群中华槭、瘿椒树、灯台树、海通的年龄结构分析,其皆为倒金字塔形,即为衰退种群,仅薄叶润楠为增长种群,表明该群落是一个成熟群落,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演替上属于顶级、亚顶级状态。(4)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E=0.9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3.06,pielou均匀度指数EH=0.84。通过比较显示,该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当。

方全[8](2016)在《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认为(1)为了解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物种组成和植物区系成分,对群落内物种进行统计并采用吴征镒等对种子植物科、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标准,对江西针叶林群落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组成江西针叶林群落的维管束植物共有124科292属487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20属22种,裸子植物7科13属16种。优势科为蔷薇科、樟科、壳斗科和山茶科,优势属为山矾属、杜鹃属和柃木属。科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世界广布以及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为主,分别占种子植物总科数的27.78%、26.85%和12.96%,温带性质科(814)有28科,热带性质科(27)有51科,科的区系成分表现为热带成分为主,温带区系成分为辅的特点。属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北温带以及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为主,分别占总属数的比例为16.24%、15.50%和11.07%,温带性质属(814)有128属,热带性质属(27)有127属,属的区系成分表现为温带区系和热带区系的过渡性特点。(2)为了解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物种多度格局,利用累计多度模型和几何级数模型对江西针叶林群落物种多度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木层多度最高,其次为乔木层,草本层多度最低。对群落物种累计多度百分比进行拟合曲线,得到乔木层拟合曲线为y=17.786 ln(x)+10.465(R2=0.9817),灌木层拟合曲线为y=15.405 ln(x)+16.179(R2=0.9708),草本层拟合曲线为y=15.405 ln(x)+16.179(R2=0.9474),均为对数函数关系。乔、灌、草三层累计多度百分比大于50%所需物种数分别为11种、13种和5种。侧面印证了物种多度格局图的结果,即灌木层物种均匀度最高,其次为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均匀度最低。(3)为了解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物种对环境资源利用状况,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算方法分析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乔木层中多脉青冈、黄山松、杉木等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灌木层中油茶、柃木、岩柃、檵木等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草本层中薹草、淡竹叶、狗脊蕨、阔鳞鳞毛蕨的生态位宽度较大。从生态位的重叠上来看,乔木层中重叠值最大的是香榧和枫香的生态位重叠(Lih=0.0160,Lhi=0.0282),其次为猴头杜鹃和华东黄杉的生态位重叠(Lih=0.0206,Lhi=0.0248);灌木层中重叠值最大的是满山红和江南山柳的生态位重叠(Lih=0.0265,Lhi=0.0196),其次为玉山竹和岩柃的生态位重叠(Lih=0.0122,Lhi=0.0263);草本层中重叠值最大的是淡竹叶和华南紫萁的生态位重叠(Lih=0.0261,Lhi=0.0071),其次为薹草和灯心草的生态位重叠(Lih=0.0219,Lhi=0.0034)。从生态位重叠格局来看,乔、灌、草三层生态位重叠值为零的比例较大,各物种间对资源的共享趋势不明显。(4)为了解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结构特征,对江西针叶林群落结构及其生态环境进行描述。结果表明:江西针叶林群落共有5种温性针叶林,6种暖性针叶林以及5种针阔混交林。温性针叶林为:南方铁杉群系、黄山松群系、柳杉群系、福建柏群系、南方红豆杉群系。暖性针叶林为:马尾松群系、杉木群系、华东黄杉群系、香榧群系、长叶榧群系、竹柏群系。针阔混交林群系为:香港四照花+南方红豆杉群系、猴头杜鹃+华东黄杉群系、钩栲+穗花杉群系、毛竹+南方红豆杉群系、毛竹+篦子三尖杉群系。

周电[9](2015)在《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绥宁县,地处于雪峰山脉南端与南岭山系北麓的交汇地带,是全球同纬度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地区之一。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该地区的植被资源,本文以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物种组成、群落分类等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所调查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03科233属348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20属24种;裸子植物4科6属7种;被子植物85科207属322种。群落科、属地理成分表明群落的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多于温带成分,并兼具较强的过渡性质。(2)植物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为主,一年生植物最少,仅8种。叶的性质分析,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全缘叶为主,反映了群落受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影响。(3)对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进行分类,分析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结果表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可分为:9个植被型,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丛和灌草丛、湿地植被以及人工植被;及41个群系。(4)对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不明显,而在物种组成上有着显着的垂直替代性。这是由于该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体较浑圆,地势平缓抬升,适宜多种常绿阔叶树种生长,区内植被主要以原生常绿阔叶林覆盖大部分山体。而在海拔1800m以上近山顶,由于风大温度低,乔木树种难以生长,多形成灌丛或灌草丛。(5)海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总体趋势是随海拔的上升,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逐渐升高,到一定的峰值后,再逐渐降低。另外,人为因素及群落生境对物种多样性也有较大的影响。

郭微,景慧娟,凡强,廖文波,黄子发[10](2013)在《江西井冈山穗花杉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为揭示穗花杉群落在井冈山地区野外生存状态,从而促进其保护和利用,对井冈山地区穗花杉植物群落进行了野外调查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穗花杉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93种,隶属47科69属;年龄结构显示群落的主要优势种属于稳定型种群,群落总体处于稳定状态;群落的频度指数规律为A>B>C<D<E,与Raunkiaer频度定律相似,E级所占比例较高,说明群落优势种分布较为均匀;井冈山穗花杉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仅高于纬度更高的江西官山穗花杉群落,且高于同纬度且气候条件与江西井冈山差异不大的湖南神坡山穗花杉群落。

二、穗花杉群落演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穗花杉群落演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生态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林分非空间结构研究
        1.3.2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1.3.3 生态位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设置
        2.2.2 重要值
        2.2.3 非空间结构
        2.2.4 空间结构
        2.2.5 生态位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非空间结构分析
    3.1 群落物种组成
        3.1.1 群落结构特征
        3.1.2 群落优势度分析
    3.2 群落直径结构
        3.2.1 径阶分布
        3.2.2 径级组结构
    3.3 群落树高结构
    3.4 小结与讨论
4 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空间结构分析
    4.1 空间隔离程度
        4.1.1 不同群落混交度
        4.1.2 不同径级组混交度
        4.1.3 不同林层混交度
    4.2 大小分化程度
        4.2.1 胸径大小比数
        4.2.2 树高大小比数
        4.2.3 冠幅大小比数
    4.3 空间分布格局
        4.3.1 不同群落角尺度
        4.3.2 不同径级组角尺度
        4.3.3 不同林层角尺度
    4.4 小结与讨论
5 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种群生态位特征
    5.1 生态位宽度
    5.2 生态位重叠
    5.3 小结与讨论
        5.3.1 生态位宽度
        5.3.2 生态位重叠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经营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黔东南州白云岩喀斯特区植物群落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样地设置与调查
    1.3 分析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落演替阶段的划分
    2.2 植物群落种组组成
    2.3 各种组在群落演替中优势地位的更替
    2.4 各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的演化
    2.5 各群落演替阶段生物多样性演化分析
    2.6 各演替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3 讨论

(3)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穗花杉的种群资源现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调查方法
    2.1 野外调查
    2.2 径级划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群资源在保护区的分布格局
    3.2 种群资源的分布生境特征
    3.3 种群资源的数量动态
4 讨论与建议

(4)穗花杉简易设施扦插育苗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扦插试验方法及前后期相关工作
    2.3 扦插生根率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扦插基质对生根的影响
    3.2 穗条年龄对生根的影响
    3.3 穗条留叶情况对生根的影响
    3.4 扦插方案的筛选
4 小结

(5)3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主要性状特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自然概况
3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活型特征
    4.2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叶特征
    4.3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果实类型
    4.4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观赏特性
5 结论

(6)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区系植物地理学概论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1.1.2 区系植物地理学的范畴
        1.1.3 区系植物地理学的内容和方法
    1.2 植物地理学发展简史
        1.2.1 植物地理学的萌芽
        1.2.2 植物地理学的建立
        1.2.3 近现代区系地理学研究
    1.3 中国区系植物地理学研究简史
    1.4 罗霄山脉地区的范围及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1.4.1 罗霄山脉地区的范围
        1.4.2 罗霄山脉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标及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考察与标本数据获取
        2.2.2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数据库建立
        2.2.3 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分析方法
        2.2.4 科、属地理成分的分析方法
        2.2.5 特有现象及孑遗现象分析方法
        2.2.6 关于区系过渡性现象的讨论
        2.2.7 罗霄山脉与邻近区系相似性的比较方法
第三章 罗霄山脉自然地理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
    3.4 水文
    3.5 植被
第四章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及特点
    4.1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
    4.2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特点
        4.2.1 科内种的数量结构
        4.2.2 科内属的数量结构
        4.2.3 优势科及表征科
        4.2.4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4.2.5 科的地理成分特点小结
    4.3 属的区系特点
        4.3.1 属的数量结构组成
        4.3.2 优势属及表征属
        4.3.3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4.3.4 属的地理成分特点小结
第五章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5.1 特有现象的概念
    5.2 中国特有科
    5.3 中国特有属
        5.3.1 华东分布中心特有种
        5.3.2 华中分布中心特有种
        5.3.3 华南分布中心特有属
    5.4 中国特有种
        5.4.1 罗霄山脉与华东、华中、华南共特有种
        5.4.2 与华东地区共特有种
        5.4.3 与华中地区共特有种
        5.4.4 与南岭地区共特有种
    5.5 罗霄山脉地区本地特有种
    5.6 特有现象小结
第六章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孑遗现象
    6.1 孑遗种的概念
    6.2 罗霄山脉的孑遗种
        6.2.1 孑遗属种的组成
        6.2.2 孑遗属的地理分布格局
        6.2.3 孑遗种的地理分布格局
    6.3 孑遗属种起源的古老性
        6.3.1 晚白垩纪至古新世
        6.3.2 始新世至渐新世
        6.3.3 中新世
    6.4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残遗和避难所性质
        6.4.1 避难所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6.4.2 中国主要的生物避难所
        6.4.3 罗霄山脉的避难所性质和特征
    6.5 罗霄山脉的孑遗现象小结
第七章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替代现象
    7.1 罗霄山脉区域内各山地的植物区系组成
    7.2 罗霄山脉内各组成山地区系的地理亲缘
        7.2.1 各组成山地间科的相似性
        7.2.2 各组成山地间属的相似性
        7.2.3 各组成山地间种的相似性
    7.3 罗霄山脉内各组成山地间区系地理成分差异
    7.4 五条中型山脉间区系组成的地带性及过渡性
        7.4.1 五条中型山脉的共通成分
        7.4.2 罗霄山脉内仅见于幕阜山脉的种
        7.4.3 罗霄山脉内仅见于九岭山脉的种
        7.4.4 罗霄山脉内仅见于武功山脉的种
        7.4.5 罗霄山脉内仅见于万洋山脉的种
        7.4.6 罗霄山脉内仅见于诸广山脉的种
    7.5 罗霄山脉若干表征科的地带性现象
        7.5.1 松科
        7.5.2 木兰科
        7.5.3 壳斗科
        7.5.4 山茶科
        7.5.5 樟科
        7.5.6 金缕梅科
        7.5.7 冬青科
        7.5.8 槭树科
        7.5.9 杜鹃花科
        7.5.10 报春花科
    7.6 区系成分的替代性小结
第八章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与邻近山地区系的比较
    8.1 区系间相似性比较的方法
    8.2 罗霄山脉区系及邻近山地区系的R/T值比较
    8.3 区系谱主成分分析结果
    8.4 罗霄山脉与邻近山地区系的联系
        8.4.1 与台湾山地的比较
        8.4.2 与海南山地的比较
        8.4.3 与西双版纳的比较
        8.4.4 与横断山脉的比较
        8.4.5 与高黎贡山的比较
        8.4.6 与峨眉山的比较
        8.4.7 与武陵山地的比较
        8.4.8 与秦岭山地的比较
        8.4.9 与南岭山脉的比较
        8.4.10 与武夷山脉的比较
        8.4.11 与浙皖山地的比较
第九章 罗霄山脉植物区系区划
    9.1 植物区系区划的基本概念
    9.2 植物区系分区原则及方法
    9.3 世界和中国区系区划概况
    9.4 关于华东区系区划的讨论
        9.4.1 华东地区属于华中省的观点
        9.4.2 华东地区独立为华东省的观点
        9.4.3 华东地区区系是否应成立为省
    9.5 罗霄山脉地区植物区系区划
        9.5.1 罗霄山脉内主体山地与其它区系相似性聚类
        9.5.2 罗霄山脉地区植物区系区划方案
第十章 罗霄山脉新种及新记录种
    10.1 新种
    10.2 江西省新记录
    10.3 罗霄山脉地区新记录种
第十一章 结论及讨论
    11.1 罗霄山脉植物区系有较强的亚热带性质
    11.2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呈现出明显的残遗性质
    11.3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发展历史
    11.4 罗霄山脉地区区系区划方案
    11.5 从罗霄山脉植物区系看东亚植物区的分异
    11.6 孑遗植物中的生物周期异常现象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名录
    附录2 罗霄山脉新纪录植物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致谢

(7)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瘿椒树群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调查
    2.3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群落组成和结构分析
        3.1.1 群落种类组成
        3.1.2 地理成分分析
        3.1.3 群落结构分析
        3.1.4 优势种群和重要值分析
    3.2 群落频度分析
    3.3 乔木层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分析
    3.4 瘿椒树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4 讨论
    4.1 瘿椒树群落现状
    4.2 区系组成特点
    4.3 瘿椒树群落的保护

(8)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内研究动态
        2.2 国外研究动态
    3 研究内容与区域概况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区概况
        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物种组成及区系特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地调查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物种组成
        3.2 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种子植物区系
    4 讨论
        4.1 与整个江西地区植物区系比较
        4.2 与江西各保护区植物区系比较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物种多度格局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江西天然针叶林总体物种多度格局
        3.2 乔木层物种多度格局
        3.3 灌木层物种多度格局
        3.4 草本层物种多度格局
    4 讨论
        4.1 不同的物种多度格局模型
        4.2 物种多度格局的环境解释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生态位宽度
        2.2 生态位重叠
    3 结果分析
        3.1 生态位宽度分析
        3.2 生态位重叠分析
    4 讨论
        4.1 生态位宽度
        4.2 生态位重叠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江西天然针叶林植被现状及特点
        3.2 温性针叶林群落结构特征
        3.3 暖性针叶林群落结构特征
        3.4 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1.1 物种组成与区系成分
        1.2 物种多度格局
        1.3 优势种生态位
        1.4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 展望
        2.1 群落类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2 人为干扰对针叶林群落的影响
        2.3 人工针叶林的群落特征
        2.4 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江西针叶林群落植物名录
附录二:针叶林建群种分布示意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群落的概念
        1.2.1 植物群落的定义
        1.2.2 植物群落的研究内容
    1.3 研究进展
        1.3.1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3.2 植物群落研究进展
        1.3.3 植被分类研究进展
        1.3.4 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1.3.5 黄桑植物和植被研究进展
2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
        2.1.3 地貌
        2.1.4 土壤
        2.1.5 气候
        2.1.6 水文
        2.1.7 植物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域及人口数量
        2.2.2 保护现状
3 研究方法
    3.1 野外调查方法
        3.1.1 样地选择
        3.1.2 群落调查
    3.2 数据处理
        3.2.1 物种组成
        3.2.2 地理成分
        3.2.3 数量特征
        3.2.4 物种多样性指数
4 结果与分析
    4.1 物种组成及结构
        4.1.1 区系组成
        4.1.2 生活型组成
        4.1.3 小结
    4.2 群落分类和分布
        4.2.1 群落类型
        4.2.2 主要植被群系特征描述
        4.2.3 植被垂直分布特征
        4.2.4 小结
    4.3 多样性特征
        4.3.1 物种多样性比较
        4.3.2 海拔梯度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4.3.3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黄桑样地植物名录
附录B 黄桑植物群落相关照片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江西井冈山穗花杉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及其自然条件
2 样方调查与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外貌与组成
    3.2 群落频度分析
    3.3 穗花杉群落的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4 与其它地区穗花杉群落比较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四、穗花杉群落演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恢复阶段阔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生态位研究[D]. 李琦.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2]黔东南州白云岩喀斯特区植物群落演化特征[J]. 蔡艳,罗小菊,王晓双,王雁青,王帅,刘映良. 西北植物学报, 2019(11)
  • [3]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穗花杉的种群资源现状特征分析[J]. 李云波,苏宇阳,刘志,杨瑞,张雷. 贵州科学, 2019(04)
  • [4]穗花杉简易设施扦插育苗技术初探[J]. 肖纪军,陈焕伟,沈斌,何必庭,徐肇友. 江苏林业科技, 2018(01)
  • [5]3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主要性状特征比较[J]. 易慧琳,郭颖涛,刘玲,刘晓丹,黄柳菁,刘世忠,张倩媚,刘楠,韩瑞宏,任海. 生态科学, 2017(06)
  • [6]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D]. 赵万义. 中山大学, 2017(12)
  • [7]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瘿椒树群落研究[J]. 张记军,陈艺敏,刘忠成,王蕾,杨书林,廖文波. 生态科学, 2017(01)
  • [8]江西天然针叶林群落特征研究[D]. 方全. 南昌大学, 2016(03)
  • [9]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研究[D]. 周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2)
  • [10]江西井冈山穗花杉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J]. 郭微,景慧娟,凡强,廖文波,黄子发.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07)

标签:;  ;  ;  ;  ;  

杉木群落演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