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铁为金,熠熠生辉

化铁为金,熠熠生辉

一、点铁成金 光彩焕发(论文文献综述)

张传旭[1](2020)在《艺术家中的思想者——欧阳中石》文中研究指明大家都知道,欧阳中石先生是艺术实践的大家,是着名的书法家,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可在我们这些经常围在欧阳先生身边的人看来,他更是一位真正的生活艺术家,他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中学教育、诗词、国画、武术、球类,凡是他学过的、从事过的,无不深入其中,把握其规律,玩出新花样,提出新观点,让你眼前一亮,如醍醐灌顶。艺术家都是实践家,艺术直觉敏锐,而抽象思考不是他们的长处。欧阳先生不同,他的专业是哲学,从事过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这种哲学的背景在当代的艺术家中可能是唯一的。有了这种哲学头脑的训练,使得他总能在大家常见的艺术现象中提出值

边雅妮[2](2020)在《安贝托·艾柯的“影响(influence)”观念探析 ——以《玫瑰的名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以及文学书写实践,意大利作家安贝托·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对于文学传统如何影响作家创作,形成了其自身的独特理解。身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艾柯在其颇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玫瑰的名字》的写作中,自觉将他对于曼佐尼、托马斯·曼、博尔赫斯等作家文学创作手法、形式、意象乃至美学追求的学习和理解付诸实践。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许多文论家都曾谈及文学传统对于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并且对于与之相关的“模仿”议题也有所旁及。而艾柯在谈论自身在写作过程中所受之“影响”时,不仅对于以往文学批评史中关于“影响”的讨论有所回应,更是与他同时代的“耶鲁学派”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展开对话,围绕“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 of influence)、“误读”等议题表达了自身的看法与理解。简而言之,艾柯的“影响”观念涉及文学传统与个人创作、后辈面对前驱的心态与能力、作家采取的创作策略、与耶鲁学派的学术论争等诸多问题。而《玫瑰的名字》作为艾柯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从具体意象到美学风格的追求,都呈现出作家之间的“影响”关系。有鉴于此,以《玫瑰的名字》为例,并通过考察艾柯对于“影响”的自觉讨论,将得以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玫瑰的名字》这一文学文本的创作过程,艾柯有关文学传统对于作家“影响”的独特理解,乃至艾柯对于“文学”本身意义与价值的思考。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结合艾柯的生平简要介绍其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重点梳理艾柯如何在西方传统文化与学术资源中逐步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与写作风格,与此同时,在概述国内外有关艾柯研究的整体现状基础上,论述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思路及研究价值。第一章,详细梳理艾柯“影响”观念的形成过程,回顾文学“影响”问题的历史脉络,重点论述与艾柯“影响”观念密切相关的“影响的焦虑”理论,分析艾柯“影响”观念的主要内涵,在对文学“模仿”等问题的共时与历时性考察中见出艾柯的不同之处。第二章,以《玫瑰的名字》为例,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艾柯本人对于《玫瑰的名字》创作过程所受影响的论述,具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重点考察曼佐尼《约婚夫妇》、托马斯·曼《魔山》、《浮士德博士》与《玫瑰的名字》之间的影响关系。第三章,通过考察乔伊斯、博尔赫斯的写作以及艾柯对于两者的学习和模仿,详细了解《玫瑰的名字》这一文学文本中具体意象的涵义、美学风格的形成。第四章,对照不同文论家对“影响”问题的表述,比较艾柯“影响”观念与其他文论家、尤其是与布鲁姆所言之“影响的焦虑”的异同之处,探究艾柯“影响”观念本身的贡献,思考其“影响”观念为理解其他相关学术问题提供的角度,并以《玫瑰的名字》作为切入点,探究艾柯对文学和作家责任的理解。结语,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艾柯对传统的关照,思考文学在当代的价值。综合来看,艾柯的创作实践《玫瑰的名字》对前辈作家的有意继承与彰显,一方面促进了艾柯对文学传统的肯认和“模仿”问题的关注,使得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影响”观念成为理解他文学思想的一个角度,另一方面,艾柯这一文学书写实践不仅是其观照传统的一个维度,也体现着他对文学与写作本身的理解,为文学的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吴雨[3](2020)在《《经典咏流传》与中小学诗词教学研究》文中提出《经典咏流传》作为央视的一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自开播之日起就受到广泛关注。节目以“和诗以歌”的形式传唱经典诗词,不仅注重演唱的美感,而且深度挖掘了诗词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内涵。节目蕴含丰富的诗词教学资源,深入分析节目对于诗词文化的创新传承,对比节目和中小学诗词教学的相关性,研究节目对中小学诗词教学的借鉴价值,这对于中小学诗词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从节目产生的背景和节目的内容两个方面介绍了节目的基本情况。其中,诗词节目的自我发展,人民的文化需求和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为节目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再者,节目“诗词+音乐”的模式、“名人+素人”的传唱队伍和“共融+共享”的传播策略创新了诗词的传承方式。第二章以节目中展现的诗词元素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节目中可以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梳理发现,节目对于诗词歌曲歌词内容的多样化呈现、对诗词内涵的多角度解读以及多方位再现诗词意境的方式是可以运用于中小学诗词教学的丰富资源。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第三章分析了节目引入中小学诗词教学的可行性,主要通过探讨节目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诗词选文上的联系、古诗词吟唱和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相关性以及节目对于培养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论证节目和中小学诗词教学的相关性,从而得出节目是可以引入中小学诗词教学的结论。第四章主要从转变师生诗词学习理念、创新诗词教学环节和融合多方资源开发利用诗词音乐教材这三个角度探讨节目对中小学诗词教学的启示。最后,结语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本文进行总结和反思。

范盼妮[4](2019)在《《定庵诗话》诗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云龙不仅是云南着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在政治上卓有成就,同时也是一名诗人、诗论家。他在隐居期间所作《定庵诗话》集中了毕生的诗学思想,其中所涉及的诗人不计其数,诗作丰富无比。诗话共四册,前两册集中论述前代诗人,以唐宋诗派为主线论述各家代表作品及思想;续编主要介绍云南诗人,尤以论述近代诗人为主。《定庵诗话》所论诗人、诗事较庞杂,但稍加整理,仍能捋顺其主要的诗学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其诗学思想。一、《定庵诗话》的宗旨论,即:由云龙的论诗原则为何的问题。由云龙诗学思想皆以唐宋为标准,要求兼学唐宋,兼容并包;由云龙追求格调说,他笔下的格调说加入了诗人人格与作品品格的内容,丰富了格调的内涵;由云龙的中和思想则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他推崇诗歌应隐而微发地表达思想,须有中和之美,也须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诗歌背后的强烈情感。二、《定庵诗话》的创作论。由云龙认为,诗歌创作的过程需学古,更须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三、《定庵诗话》的诗人论。在上述宗旨的指导下,由云龙每则记诗人及其诗歌,加以评价。本文将其所论诗人按所宗诗派加以分类论述,除此之外,列专节论述其记载的云南诗人群。

秦红丽[5](2019)在《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是在唐前以及初、盛、中唐诗歌用典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对后世诗歌用典影响颇深。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发展演进、用典特点、艺术模式、体裁特征以及对宋诗的影响。初唐诗歌用典明显存在着对于六朝诗歌语言的袭用与模拟,且在以帝王为中心的初唐诗坛中,先秦典籍中与颂圣相关的典事使用频繁。另外,初唐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开始借用典故而有所寄托。盛唐诗的用典特点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典事使用范围广;典故入诗的方式灵活多变;诗中用典与诗歌的抒情性结合紧密。而中唐诗歌用典则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喜用《诗经》《楚辞》中的典故,典事的运用与诗歌的叙事性相结合。诗歌用典至晚唐则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用典倾向上,擅长使用小说语言;用典方式上,善用语典并以此来形成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在用典观念上,形成了“诗尚学问”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模式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从取意角度来看,有正用和反用;从用典目标来看,有直用和延用;以取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明用和暗用,在用典数量上则有单用和博用的不同。晚唐诗歌用典艺术存在着不同的诗体特征:七言律诗“以典运势,富于波澜”且“对仗典切,体格精纯”;七言绝句形成了“借典铺垫,平起直叙”“以典结情,含而不露”的用典特点;五言古诗则在晚唐诗人的创作中形成了“借典叙事,典为事遣”“质直典切,语含锋芒”的特点。晚唐诗歌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用典艺术且对后世影响颇深,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对宋诗用典的影响。宋初西昆体诗人推崇李商隐,《西昆酬唱集》中不论是诗歌吟咏的题材还是诗中所用之典,都与李商隐诗歌多有重复,甚至有全诗皆脱胎于李商隐诗歌者。苏轼与黄庭坚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晚唐诗歌用典的影响,其二人在继承与创新中开创出宋诗新的面貌。

刘明才[6](2019)在《“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渭作为明代中晚期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其早岁曾积极参与抗倭斗争,并两度北上对明朝北部边关的防务大计表现出热切关注。他既是文学家、诗人,又是书法家、画家,入胡宗宪幕府的经历又令其展现出“知兵好奇计”的军事才能,多重复合的因素交织于一身,使我们很难仅仅以书画家的视角来界定其身份。因此,为了更深入地展开对徐渭书画艺术的再认识,论文通过六个章节的分析研究,分别对徐渭的心性、诗文、戏剧、书法、绘画及其时代背景下的典型性进行了相对独立的解析,并于其间穿插联系,关注这众多视角在复杂并置下对徐渭书画将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从而使我们得以进入徐渭众多文艺成就所营造出的精神世界,对多重复合视野下那个孤独而高傲的灵魂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论文第一章通过对徐渭思想性格形成的诸多方面的考察,令我们发现徐渭的身世遭遇同他的天性紧密混杂在一起。他建立在敏感、直率、急躁先天气质基础之上的心性特征,经由生命际遇中频繁挫折的淬炼逐渐形成猜妒、刚硬、孤傲、执拗倔强的性格。并对其这样的性格与自幼生长的心学环境的浸染关系,以及基于“畸人心理”,徐渭所展现出的畸与奇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对徐渭诗文和戏剧的研究,使我们发现,徐渭的人生若离开他所遭遇的坎坷与不幸,徐渭就不可能成其为徐渭。是生活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而不是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正是徐渭的生活苦境,历练出他那颗“诗性”心灵。使他的诗得意弃形,深于法而略于貌;他的文章“师心纵横、不傍门户”,直抒胸臆、崇简尚气;他的戏剧让我们察觉出他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化重塑。在第四章与第五章关于徐渭书法和绘画的研究中,一方面对其书画的造型规律与特征,以及其绘画造型能力的获取与卓越书法才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其诗文、戏剧的创作实践,对其颇具“才、胆、识、力”的“文心”所造就先期成熟的高水准审美修养给予了充分的解读,并详细分析了他自评“书一、诗二、文三、画四”的排序可能蕴含的深意。论文第六章从其所处时代状貌入手,着重对明中叶时期浙东地区的人文环境,该时段明朝政府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带来世俗风尚的转变进行考察,如果说徐渭是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下在野士人的典型代表,那么,作为个体,他身上所折射的正是那个时代众多现象的缩影。将徐渭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详加研讨,使我们追索出徐渭文艺创作之所以呈现出开阔宏大、奇诡悲怆的气象格局,与其身负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紧密相关。以45岁时杀妻入狱为分水岭,徐渭于“中岁变法”,人生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型。但他却能虽晚而优地开创出中国艺术史上水墨大写意的先河,使我们通过研究多重复合视野下的徐渭书画世界,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修为取径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杨戴君[7](2017)在《论晏几道以“诗人句法”入词——以《小山词》为例》文中指出晏几道在词作中大量化用前人的诗句入词。《小山词》以令词为主,使用的词调多为五七言的句式。晏几道将诗之句法及借鉴技巧引入词中,使诗体和词体互相交融涵摄,其中"截取诗句字面""化用诗句句意"最为常见,与黄庭坚所主张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若合符节,为传统的令词开拓了新的风貌。

范金晶[8](2016)在《黄庭坚在两宋时期的经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经典化的视角考察了在北宋後期至南宋末两百年左右的时间内,黄庭坚成为经典并发生影响的过程。作为经典的黄庭坚,既包括其作品,也包括作为作家的黄庭坚本人。深入两宋时的历史情境,黄庭坚的经典化主要在诗学、时势、书法、宗教(佛教)四方面力量复合作用下形成,而四种力量作用的方式、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黄庭坚在诗学与书法领域达到了自己的最高成就,且诗学在士大夫精神文化中占有较高的形而上层级,故诗学是黄庭坚经典化的核心内容。时势是指南北宋之际特殊的政治、文化形势,黄庭坚在其作用下成为宋人心目中的文化偶像。黄庭坚是着名书法家,然而其书法作品除了艺术价值之外,也成为经典化过程中的传播媒介。由於佛教在世俗社会中处於边缘地位,它在黄庭坚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形塑黄庭坚及其作品的面貌实现的。考虑到上述因素之後,本文用两章的篇幅讨论黄庭坚诗学的经典化,而第三章探讨作为文化偶像的黄庭坚。第一章从诗歌史的层面讨论黄庭坚诗学的经典化。第一节将黄庭坚诗学在两宋时期的经典化过程分为四个时期。黄庭坚生前便获得巨大声名,被认为富有独创性。自吕本中创作《江西宗派图》之後,文学史上出现了江西诗派的名义,在宋室南渡後声势烜赫,江西诗风席卷诗坛。南宋四大家中的杨万里、陆游都与江西诗派颇有渊源,而二人在中年不约而同的背弃了江西诗风,四灵引领的晚唐诗风随即盛行,诗坛进入江西、晚唐交相诋的局面,背後深层次的原因是宋初以来的诗学理想发生了变化。方回《瀛奎律髓》确立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诗歌谱系,黄庭坚的地位降为三宗之一,实际影响力大大下降。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确立了中国文学史上江西诗派的存在,但吕本中为何创作此图却令人颇为困惑。本文第二节认为,北宋有着代代相传的文坛盟主意识,构成欧阳修-苏轼-苏门四学士的传承脉络。而四学士中,黄庭坚诗歌艺术最为精湛,也因此得与苏轼并称“苏黄”。社会上开始出现一种思潮,认为黄庭坚诗歌胜过苏轼,苏文黄诗,成为元佑时代的象徵。吕本中《江西宗派图》的出现,正是这一思潮的反映。第三节讨论江西诗派概念的内涵。虽然在南宋诗坛有很大影响,但历史上对江西诗派特徵的认定是混杂的,不得不承认,目前并没有判断什磨是江西风味的统一标准。那麽,江西诗派的核心特质与共同特徵是什麽?从南宋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清理出以下几重内涵:以儒学修养为基础,崇尚气节的精神内蕴;黄庭坚示人的一套学诗程序或者吕本中“活法”等作诗方法;下字、句法、押韵等作诗技巧;取朴拙而避华美的审美取向。第二章从诗歌内部讨论诗学的经典化。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可谓黄庭坚名义下影响最大的诗论,故第一二节分别对其作出讨论。通过对黄庭坚诗歌用例的分析,总结出点铁成金法是运用陈言时有意藉助语境差异的用典方法,从此人们开始区分语典与事典。而点铁成金“错本旨”式的思维方式,与禅宗公案中“有意误读”的思维方式有关。夺胎换骨关注的是诗意的沿袭与转化,北宋以来诗人们始终致力於诗歌语言、取材乃至审美品质的创新。夺胎换骨思维与禅宗颂古传统颇为相似,惠洪拈出此论,实与其禅宗背景有关。夺胎换骨并不能称作江西派诗论,但是它对宋人诗学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将夺胎换骨作为创作论来理解,便产生了以其为蹈袭的看法,但更广泛的是将其理解为鉴赏论,激起了人们寻绎诗意来源的强烈冲动。第三节以借代的修辞手法为中心,对李贺与黄庭坚诗作出比较。李贺诗中以自创的名词性借代为主,带有浓厚的物质感。而黄庭坚诗中的借代主要通过用典形成,用典方式的曲折与灵活使得山谷诗中的借代也丰富多样,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人受到禅宗语言趣味的影响,对借代“不说破”的效用饶有兴味。李贺与黄庭坚的诗歌风格都曾被评价为“奇”,借代的使用在其风格塑造中起到重要作用。抛开线性延续的文学史视角,李贺与黄庭坚都代表着中国文学可能的发展方向。第三章讨论作为文化偶像的黄庭坚。黄庭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典范,与他在党争中经历的磨难息息相关,宋室南渡後,高宗个人对他的喜爱,江西宗派图的流传,以及作为元佑人物的一员,都使他暴得大名,而背後深层的文化机制是元佑政治成为宋人心目中的典范时代。第二节讨论黄庭坚人格的典范化,黄庭坚以其道德、心性修养、气节,成为宋人眼中的人格典范。而在此过程中,黄庭坚书法作品的流传是重要的触媒。苏轼与黄庭坚的形象都偏於政治与道德,是宋代特殊的党争等政治背景决定的,他们嬉笑怒骂的文人形象明代以後方才成为主流。第三节讨论黄庭坚影响下形成的快阁文化景观。元丰五年黄庭坚登临快阁并创作《登快阁》,从此快阁成为太和县的知名景观。作为建筑类文化景观,快阁提供了一个可供登临的空间,使得人们在登临中不断唤起文化心理记忆。快阁在历史上的存毁情况,说明其本质是黄庭坚诗歌文本构建出来的心理空间,快阁的物质存在只是心理空间的物质载体,其具体形态并不重要。《登快阁》诗歌文本中的晴、鸥、江、月等人格化的风景,凝固成为稳定的快阁风景。黄庭坚登临快阁之快,与去世前淋雨之快,被人们理解为不以外物为意的心性修养,这是宋代政治文化语境下的特殊理解,遗失了黄庭坚人格中从容自适的一面。

刘青[9](2016)在《黄庭坚诗歌自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黄庭坚诗歌自注进行探讨。其一,探讨文学自注的产生并梳理诗歌自注在宋代以前的发展流变;其二,探讨自注的分类标准;其三,论述黄庭坚诗歌自注的几个功能及其独立价值;其四,探讨诗歌自注中所体现出的黄庭坚诗学思想。笔者认为史书自注是诗歌自注的渊源,同时,文学家又借鉴佛经合本子注形式,在注释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文学自注顺势而生。根据自注在文学史上的发展流变及其功能,可以将黄庭坚诗歌中105条自注分为两类:叙事型自注和学问型自注。其次,黄庭坚诗歌自注的作用以及其独立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注的书写是宋人的传播意识的表现。2、自注能够避免冷僻知识、人名和诗意的误读。3、自注不仅记载了作者生平行迹及交往,还保存了宋代的轶闻趣事和自创新词,以及记录了宋代典籍的流传状况。4、题下自注与诗序、长题虽然都处于诗歌正文前,但功能有所区别。再次,黄庭坚的诗学思想能够从自注中找到具体表述。最后,他注和自注具有互动关系,具体体现在为自注作注以及为自注纠错。此外,笔者发现在黄宝华先生的点校本中,某些自注位置值得商榷。最后以表格的形式附105条自注详细分类。

韩扬文[10](2016)在《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文中指出玄思作为一种极为精微幽深的思维形态,其道说方式与本体论所倚重的概念建树、逻辑推演及抽象思维有很大差异。尽管玄思微妙深湛,但它亦非恒久静默,不可道说,玄思能够通过一些灵动的语言形式开显出来。追问玄思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及古典诗歌中的表诠,将之主要收摄于玄学蔚兴、玄言诗风靡天下的魏晋时期无疑是一个上佳之选。本文所论玄思的开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玄”之本义与玄思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源头,及其在先秦时期的玄典中所建立起的抒义范式。“玄”义项纷纭,其中既包含着抒义性的思维,也渐渐演化出本体论的倾向。由于其义项的复杂性,后世衍生出种种对于“玄”的不同解会。但具有抒义性的玄思是更为本源性的。《老子》中具有抒义性的对消,具有运作性的动词及连续展开的让度式追问;《庄子》在卮言、寓言、重言中所展现的种种开境方式,皆对于玄思之抒义做出了基调性的示范。第二,“玄”之义项的分流与魏晋玄学之间的关系。本体论意义的“玄”进入玄学以后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思想方法,发展为崇有或贵无的单一倾向,发展为树立层层名相的《言尽意论》;而抒义形态的“玄”进入玄学以后发展为清谈中的当机性道说,发展为向秀、郭象《庄子注》中“迹冥”、“独化”的有无双遣之论,发展为荀粲、王弼的言不尽意论等。何晏、王弼等魏晋玄学家的思想中,同时含有以上两种相互冲突的论断,他们笔下的“无”或“玄”,有时是本体化的,有时则是境域化的。第三,“玄”之义项的分流进入魏晋诗歌以后所形成的诗歌形态之分际。本体论意义的“玄”与本体论形态的哲理发展为此期以孙绰、许询、支遁等为代表的玄言诗;而抒义论形态的“玄”与缘化的玄理不仅影响着嵇康、阮籍、陶渊明等思想家极其玄化的人生;且显示为呈现本真之境域的玄态诗。但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东晋玄言诗人们除了写作直陈哲理的作品以外,同时也创作了一些趋于玄态的诗歌作品。魏晋玄学的驳杂最大程度地体现在东晋诗人的身上,他们既接受了本体论思想,同时也部分接受了玄化的抒义方式。玄言诗的两种形态——概念的玄言诗和域发的玄态诗在东晋时期实际乃是并行于世的,它们在出现顺序上没有绝对的分际和次第性的关联。魏晋玄态诗的顶峰出现在陶渊明手中,他在诗中巧妙示例了种种合于玄思的抒义方式,如显示本真之象的方式,层层遣荡的方式,往复反顾进而寻求中道的方式等,这使他的诗得以在缘化的境域中即现象即本体地开显微妙的玄思。而作为后世对于玄言诗或玄态诗的应和,王维对于玄态诗作出了玄化的回应,而苏轼诗则多半对于玄言诗做出了知性的应和。则对于“玄”的不同解会,其实一直在幽暗中影响或护持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以“玄”命名的学术和诗歌中,有的取用了“玄”趋于本体的义项,而其中的另一部分则对于“玄”缘化的本义做出了微妙的呼应。至于此中何种形态是更“玄”的,更本源的,这一问题应当引起玄学研究者及玄言诗研究者的深思。

二、点铁成金 光彩焕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铁成金 光彩焕发(论文提纲范文)

(1)艺术家中的思想者——欧阳中石(论文提纲范文)

一、书法写作
二、以书焕采切时所需

(2)安贝托·艾柯的“影响(influence)”观念探析 ——以《玫瑰的名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安贝托·艾柯的生平与创作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一章 何为“影响”:文学“影响”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影响”观念的形成过程
        一、缘起:对读者反映的回应
        二、萌芽:作为诠释学观点的附庸
        三、形成:对“影响”问题的自觉思索
    第二节 追寻谱系:“影响”问题的理论传承
        一、“影响”的历史
        二、从“影响”到“影响的焦虑”
    第三节 “影响”观念的主要内涵
        一、肯认传统:对待“影响”的态度
        二、积极“模仿”:接受“影响”的方式
        三、“多对一”:“影响”发生的路线
第二章 内容与形式:“影响”发生的表层结构
    第一节 从曼佐尼到艾柯
        一、手稿模式与嵌套结构
        二、真实与虚构交织中的现实视角
    第二节 从托马斯·曼到艾柯
        一、对话艺术:《魔山》与《玫瑰的名字》
        二、追忆叙事:《浮士德博士》与《玫瑰的名字》
第三章 概念与美学:在重申传统中深入追求
    第一节 从博尔赫斯到艾柯
        一、陌生化的反面效果:一种邀请读者参与的写作技巧
        二、书本与现实之间的困惑:图书馆谋杀案背后的共同主题
    第二节 从乔伊斯到艾柯
        一、“迷宫”意象
        二、“混沌”诗学
第四章 上下求索:“影响”观念的启示
    第一节 反思文学“影响”问题
        一、“多对一”影响路线的重要性
        二、调和两种理论传统
        三、窥探“学者之关系”
    第二节 对当代文学价值的启示
        一、文学作为对世界的图解
        二、在写作中追寻文化价值
结语: 在传统与个人之间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经典咏流传》与中小学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经典咏流传》节目概况
    第一节 《经典咏流传》产生的文化土壤
        一、诗词节目的自我发展
        二、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三、相关文艺政策的引导
    第二节 《经典咏流传》创新的诗词传承
        一、“音乐+文化”的新颖模式
        二、“名人+素人”的传唱队伍
        三、“共融+共享”的传播策略
第二章 《经典咏流传》节目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分析
    第一节 丰富认知,诗文曲目内容的多样性建构
        一、原诗成曲:诗词原文单独成曲
        二、中西结合:诗词搭配西方元素
        三、拓展歌词:诗文加上原创歌词
    第二节 开阔视野,诗文丰富内涵的多角度解读
        一、知人论世:诗人及作品的背景介绍
        二、情感共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三、知识拓展:文史知识的链接和发散
    第三节 陶冶情操,诗文意境审美的多方位营造
        一、舞台效果:灯光舞美背景画面的配合
        二、演唱方式:演唱者艺术风格的融合
        三、古典乐器:传统乐器的演奏增添韵味
第三章 《经典咏流传》引入诗词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与中小学诗词选材上的联系
        一、《经典咏流传》古诗词曲目统计分析
        二、与中小学教材收录诗词对比分析
    第二节 与中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相关性
        一、诗词诵读的问题与现状
        二、诗词吟唱的传统与发展
        三、诗词歌曲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节 与中小学语文素养形成的相关性
        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二、审美的感知与体验
第四章 《经典咏流传》对中小学诗词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转变传统理念,提高诗词学习素养
        一、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教师:不学诗,无以言
    第二节 创新教学环节,提高诗词学习兴趣
        一、课前导入:以声入境,激发兴趣
        二、把握课堂:探索诗词教学新方法
        三、课外延伸:开展古诗词文艺活动
    第三节 寓教于乐,开发诗词音乐教材
        一、开发诗词音乐教材的理论依据
        二、开发诗词音乐教材的现实条件
        三、开发诗词音乐教材的编写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定庵诗话》诗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定庵生平及诗话成书过程
    第一节 作者生平
    第二节 思想来源
        一、积极入世的政治追求
        二、归心佛土的禅宗思想
        三、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定庵诗话》的成书过程
第二章 宗旨论
    第一节 博采众长的诗学观
        一、唐宋诗之争的历史梗概
        二、博采众长的诗学观
    第二节 人品与诗品相结合的格调说
        一、“格调说”的产生与发展
        二、定庵笔下的“格调说”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中和观
        一、儒家中和观简论
        二、《定庵诗话》中和观新论
第三章 创作论
    第一节 读书为要,勿空言禅
    第二节 仿古之外,自出机杼
        一、读书精博,方可为诗
        二、仿古之外,自出机杼
        三、仿古创新,皆不可废
第四章 诗人论
    第一节 论唐代诗人及宗唐诗人
        一、论唐代诗人
        二、论宗唐诗人
    第二节 论宋代诗人及宗宋诗人
        一、论宋代诗人
        二、论宗宋诗人
    第三节 论云南诗人
        一、以正直仁义为原则的人格追求
        二、以抚时感世为标准的诗歌内容
        三、以古奥清奇为追求的诗歌风格
        四、以酬唱交游为内容的文学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创新点
第一章 唐前及唐诗用典艺术的演进
    第一节 唐前诗歌用典概貌
    第二节 初唐诗用典渐入精严
    第三节 盛唐诗用典美善备极
    第四节 中唐诗用典尚质尚实
第二章 晚唐诗歌用典的特点
    第一节 偏好小说的用典倾向
    第二节 善用语典的用典方式
    第三节 诗尚学问的用典观念
第三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模式
    第一节 正用、反用
    第二节 直用、延用
    第三节 明用、暗用
    第四节 单用、博用
第四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的诗体特征
    第一节 七律用典艺术
        一、以典运势,富于波澜
        二、对仗典切,体格精纯
    第二节 七绝用典艺术
        一、借典铺垫,平起直叙
        二、以典结情,含而不露
    第三节 五言古诗用典艺术
        一、借典叙事,典为事遣
        二、质直典切,语含锋芒
第五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对宋诗的影响
    第一节 “西昆体”诗人对李商隐的推崇
    第二节 苏轼用典手法对唐人的继承
    第三节 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对唐人的承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吾谁与语?”——徐渭心性研究
    第一节 阳明心学与徐渭思想
        1、心学影响
        2、致“中”之选
    第二节 由“中”入“畸”而生“奇”
    小结
第二章 “细腻中有老刺,老刺中有娇丽”——徐渭诗文研究
    第一节 “如冷水浇背”之诗
        1、诗化人生
        2、“矜于昔而颓且放于今”
    第二节 “师心横纵,不傍门户”之文
        1、代文
        2、为己之作
    第三节 诗文与绘画的情、形之辩
        1、意贯情、形
        2、求简尚气
    小结
第三章 “情之所钟,宁独在我辈?”徐渭杂剧研究
    第一节 猿鸣己声
        1、《玉禅师翠乡一梦》
        2、《狂鼓史渔阳三弄》
        3、《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凤得凰》
    第二节 《歌代啸》为谁而啸
    第三节 戏剧的矛盾冲突与书画的张力表现
    小结
第四章 “体辣格乖,人所不惬”——徐渭书法研究
    第一节 结字与个性
        1、结字特征分析
        2、比较中见个性
        3、结字与空间造型
    第二节 运笔和性情
        1、点线形态与笔势
        2、代表书作笔势分析
    第三节 章法与精神诉求
        1、章法的“第一印象”
        2、代表书作章法解析
        3、章法设计与书画立意
    小结
第五章 “谁解凡粧是白龙?”——徐渭绘画研究
    第一节 绘画中的戏剧
        1、空间铺陈中的造型对比
        2、时间延续中的书画关系
        3、扫抹写意中的文艺通感
    第二节 绘画中的诗文
        1、以象尽意
        2、外化“心志”
    第三节 “畸与奇”中的天、人关系
    小结
第六章 时代语境中“徐渭现象”再认识
    第一节 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
        1、心学环境
        2、游幕
    第二节 明中晚期国内、国际形势
        1、边防之乱
        2、商业发展与社会风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晏几道以“诗人句法”入词——以《小山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人句法”与“以故为新”
二、“点铁成金”的新变
    (一) 截取诗句字面
    (二) 熔铸诗句字面
    (三) 增损字词
三、“夺胎换骨”的新变
    (一) 化用句意
    (二) 袭用前人诗词成句
    (三) 借用诗篇
四、结语

(8)黄庭坚在两宋时期的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学经典问题的产生
    二、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经典问题
    三、个案的选择:黄庭坚的经典化
第一章 诗学的经典化(上)
    第一节 黄庭坚经典化的进程
        一、当世: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
        二、《江西宗派图》的创制:江西而派,蔚为大观
        三、江西晚唐交相诋:诗学理想的转变
        四、一祖三宗:诗歌谱系的确立
    第二节 因缘际会中的偶然:吕本中《江西宗派图》新论
        一、江西诸人的诗学选择
        二、北宋的文坛盟主意识与苏黄并称的出现
        三、吕本中《江西宗派图》的创制
        余论
    第三节 江西风味何所似:“江西诗派”概念辨析
        一、治心养气:精神内蕴
        二、颁略古法生新奇:作诗方法
        三、“句裹宗风”:作诗技巧
        四、取朴拙而避华美:审美取向
第二章 诗学的经典化(下)
    第一节 错位之趣:点铁成金法的内涵、意义与渊源
        一、点铁成金的用法
        二、点铁成金对用典的进展
        三、点铁成金与禅宗公案“有意误读”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创造还是蹈袭?-——重论夺胎换骨的渊源与影响
        一、北宋诗人对诗意创新的关注
        二、“夺胎换骨”思维与禅宗传统
        三、夺胎换骨的影响
    第三节 锦囊的秘密:李贺、黄庭坚诗歌借代使用比较研究
        一、引子
        二、“印象派”与“老学究”:使用借代的特点与方式
        三、从表现、替代到烘托:借代的作用
        四、句有造物功:借代与风格
第三章 作为文化偶像的黄庭坚
    第一节 苦难与荣耀:黄庭坚与他的时代
        一、元佑时代:被追认的治世
        二、罪与罚:党争话语下的黄庭坚
        三、从地下潜流到“诗从元佑总名家”
    第二节 黄庭坚人格的经典化
        一、宋人心目中的黄庭坚形象
        二、笔墨间的记忆:以《范滂传》的书写与流传为中心
        三、政治与道德:宋代文人形象的特殊面向
    第三节 地域景观的塑造:黄庭坚影响下的快阁书写
        一、地方景观:作为空间与名胜的快阁
        二、存毁之间:快阁景观的本质
        三、晴、鸥、江、月:黄庭坚塑造下的快阁风景
        四、逆顺竟殊同一快:黄庭坚生平的两次“快哉”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9)黄庭坚诗歌自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自注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黄庭坚诗歌自注的研究构想
第一章 文学自注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自注的产生
        一、史书自注中体现出的个人色彩
        二、合本子注的形式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注释学的发展
    第二节 文学自注的发展
第二章 黄庭坚诗歌自注分类
    第一节 宋代学问型自注的产生
        一、外部原因:文化的相对普及
        二、内部原因:以学问为诗
        三、自注规范的确立
    第二节 黄庭坚自注考辨
    第三节 黄庭坚自注分类
        一、叙事型自注
        二、学问型自注
第三章 黄庭坚诗歌自注的作用与独立价值
    第一节 自注所体现的宋人传播意识
    第二节 自注避免误读
        一、避免冷僻知识误读
        二、避免人名误读
        三、避免诗意误读
    第三节 自注的文献学意义
        一、记载作者的生平形迹与交往
        二、对宋代俗谚、轶闻及自创新词的保存
        三、记录宋代典籍的流传状况
    第四节 诗序、题注及长题
        一、题下自注
        二、长题与诗序
        三、题下自注与题目、诗序
第四章 黄庭坚诗歌自注中的诗学思想
    第一节 自注与立意
    第二节 自注与“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
        一、“无一字无来处”
        二、“点铁成金”
    第三节 自注与“以俗为雅”
    第四节 自注与自造语
余论 他注对自注的补充
    一、他注为人名做补注
    二、他注为自注作注
    三、他注为自注纠错
结语
附录一:黄庭坚诗歌自注位置辨析
附录二:黄庭坚自注分类(共105条)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作品
后记

(10)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思路与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先秦玄思——“玄”的本义与玄典抒义方法论
    第一节 “玄”义考释
        一、“玄”之初义蠡测——敛藏之“玄”与互构之“玄”
        二、“玄”之变义——定相之“玄”与本体之“玄”
    第二节 《老子》抒义方法论:“玄之又玄”的源泉之态
        一、论作为《老子》核心抒义字的“玄”
        二、对消、动态与追问——《老子》解“玄”的抒义方法
        三、从“生于有,生于无”到“有生于无”——解《老》的两种理路
    第三节 《庄子》抒义方法论:开权显实的域化之言
        一、历物十意——惠施的名相论
        二、三言、追问与域状词——《庄子》的语言游戏
第二章 魏晋玄学缘构与本体之博弈
    第一节 汉末魏初的智思谐响——魏晋玄学之初兴
        一、两汉经学的疲敝之态
        二、诸子之学重光与释教东来
    第二节 建树理念或遣荡计执——魏晋玄学之异途
        一、魏晋玄学之史评与学术谱系略论
        二、概念之玄的拓展——建树理念一路的魏晋玄学
        三、域发之玄的开显——遣荡计执一路的魏晋玄学
        四、两种理路的杂糅与汇合——略述何、王玄学中的冲突
    第三节 言意之辨——魏晋玄学的语言论
        一、欧阳建《言尽意论》
        二、荀粲所谓言意之微固蕴不出
        三、张韩《不用舌论》
        四、王弼《明象》篇
    第四节 有无本末——魏晋玄学的本体论
        一、以无为本——王弼解《老》之创见
        二、生而体有——裴頠《崇有论》新解
    第五节 “迹冥”与“独化”——向、郭之抒义论
        一、“迹冥”与“一心三观”
        二、“独化”与“遣之又遣”
        三、“迹冥”、“独化”与诗性语言之关联
        四、概论魏晋玄言诗的定义与流向
第三章 竹林名士的玄态人生及其玄言诗
    第一节 论竹林七贤境域化的生命形态
        一、变化气质与动心忍性——七贤的渊默形态
        二、清峻通脱与宁为玉碎——七贤的狂狷形态
        三、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七贤之无情与有情
    第二节 嵇志清峻——论嵇康诗之开路性
        一、处于域发状态的玄言诗兼及嵇叔夜诗概说
        二、清——烟霞逸气与清远之象
        三、峻——崖岸高峻与轻肆直言
    第三节 寻找失落的时间———论阮籍《咏怀诗》之物哀
        一、追光蹑景之笔——时间中的伤心之物
        二、通天尽人之怀——存在者的苍茫哀感
第四章 异趣的玄言诗——本体性追求与域发之态的博弈
    第一节 尚理好议的廊庙之音——论东晋前哲理诗之流变
    第二节 楚骚遗风与异方山水——论郭璞游仙诗
        一、游仙诗源流考略
        二、郭璞《游仙诗》之创变及其意义
    第三节 空性与色法——以本体界为务的狭义玄言诗
        一、形上义理与兴寄都绝——玄言诗对诗言志说之因革
        二、情的淡化与辞的寡味——玄言诗对诗缘情说之冲决
    第四节 故国之思与见机之作——兰亭雅集与兰亭诗
        一、两晋山水-玄言诗之因革——从金谷清赏到兰亭雅集
        二、触机辄发——论兰亭诗的时机化运作
第五章 陶渊明诗复归大地之玄音
    第一节 不如去归隐——《归园田居》解兼论渊明嘉遁之要义
        一、靖节先生的返回之路
        二、以《归园田居》释渊明之嘉遁
        三、陶公君子固穷之志辨
    第二节 《饮酒》诗解——陶渊明的任道及其玄态语言之建构
        一、《饮酒》创作时间与缘起考略
        二、论《饮酒》破相归空之玄态运作
    第三节 《形影神》释——纵浪大化与陶诗之理趣
        一、纵浪大化——《形影神》所示解脱之法
        二、论《形影神》的导路性
    第四节 空谷回响——从王维、苏轼诗略观陶诗之化迹
        一、略论陶诗的接受与王、苏学陶之机缘
        二、摹仿与心会——王、苏学陶的两重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点铁成金 光彩焕发(论文参考文献)

  • [1]艺术家中的思想者——欧阳中石[J]. 张传旭. 思维与智慧, 2020(16)
  • [2]安贝托·艾柯的“影响(influence)”观念探析 ——以《玫瑰的名字》为例[D]. 边雅妮. 山东大学, 2020(12)
  • [3]《经典咏流传》与中小学诗词教学研究[D]. 吴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定庵诗话》诗学思想研究[D]. 范盼妮.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D]. 秦红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6]“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D]. 刘明才. 中央美术学院, 2019(12)
  • [7]论晏几道以“诗人句法”入词——以《小山词》为例[J]. 杨戴君.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8]黄庭坚在两宋时期的经典化研究[D]. 范金晶. 南京大学, 2016(05)
  • [9]黄庭坚诗歌自注研究[D]. 刘青. 暨南大学, 2016(08)
  • [10]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D]. 韩扬文. 云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化铁为金,熠熠生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