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油价再创两年新高

欧佩克油价再创两年新高

一、欧佩克油价再创两年来新高(论文文献综述)

张抗,张立勤[1](2022)在《近期化石能源价格大涨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下半年以来化石能源价格飙升,它与新冠肺炎疫情一起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继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社会动乱。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转型初期偏于激进的去碳措施,缺乏在多种负面因素叠加时能源供给的风险应对能力。这一曲折启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可行的基础上以多能互补对其供应"填谷补缺"。对化石能源的削减应在此基础上"先立后破"、稳中求进。能源转型是个艰巨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处于化石能源时代初期(煤炭时期)的中国更要经过石油时期、天然气时期而进入非化石能源时代,这个历史进程可以加快但难以逾越。中国的能源转型必须从能源构成现状和资源基础出发,以是否能促使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为检验标准。为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中国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同时要补足油气供应的短板,重视煤炭清洁化并发挥其兜底作用。

赵公正,魏洪波,钟弥嘉[2](2020)在《从近两次国际油价暴跌比较看欧佩克面临的困境》文中认为欧佩克是当今世界上最着名的卡特尔组织,其产量政策是影响原油价格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近两次国际油价暴跌的比较,分析暴跌的原因和欧佩克采取的策略,研究发现:供应过剩的环境能够充分暴露卡特尔组织的固有缺陷——"搭便车"和"囚徒困境";沙特作为欧佩克核心国家,致力于对外扩大组织、对内采取"怀柔"政策来克服组织的固有缺陷,维持和扩大欧佩克的影响力;但扩大组织仍无法解决美国页岩油的"搭便车"行为,"怀柔"政策的效果相对有限,利益让渡难以持续。因此,欧佩克面临的困境没有改变,预计低油价将持续更长时间。

王佩[3](2020)在《2019年全球石油供应回顾与2020年展望》文中提出2019年对于石油市场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黑天鹅"事件频发,但"黑天鹅"事件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总体来看,在欧佩克(OPEC)减产、美国制裁伊朗与委内瑞拉、地缘政治动荡加剧的背景下,2019年全球石油供应出现多年来的首次下降,轻重质原油资源呈现结构性的不平衡。展望2020年,全球石油供应有望恢复增长,增量除了美国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巴西、挪威、圭亚那等国,供应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此外,轻重质原油资源失衡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地缘政治动荡或继续加剧。受到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燃料新规影响,预计2020年运费市场高位震荡,从而抬升全球原油运输成本。

张婧,任娜,王晓涛[4](2018)在《2018年石油市场半年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2018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维持景气周期,石油需求良好、欧佩克超配额减产,推动石油市场提前实现再平衡。此外,地缘政治事件频发、基金大肆炒作,助推国际油价震荡走高,同比上涨超过30%。下半年,中美贸易战态势、伊朗石油出口下降幅度以及沙特阿拉伯增产节奏三大核心事件将主导国际油价走势。总体来看,下半年石油市场供需仍然紧张,去库存态势仍将延续,布伦特原油价格多数时间运行区间为7080美元/桶,WTI与布伦特原油价差或将维持较宽水平。

霍健[5](2017)在《基于SCP范式的“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演进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力求对于“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的演化特点和趋势进行研究。论文选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为基础,并且结合演化经济学观点就石油产业SCP范式的研究模型进行了具体设计。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以“后石油时代”外部环境变化为原点,对于石油产业组织行为演进开展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对于石油产业结构和绩效演进开展了实证分析,最后对于中国石油产业政策如何应对“后石油时代”进行了论述和建议,并形成了若干结论。本论文对于“后石油时代”的动因、定义和供求特点进行了论述,认为政府新能源政策的驱动和新能源技术突破的驱动,作为“后石油时代”的两个主要动力,对于推动环境变迁起到关键性作用。本论文定义的“后石油时代”是指在全球低碳减排政策推动和新能源技术突破带动下,非常规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对于传统石油产品产生持续和重大的替代作用,从而降低和最终摆脱对传统石油依赖的时代。本论文用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于“后石油时代”的石油供给和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中国为例,对于“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需求曲线进行了预测。同时,论证了在新环境背景下石油市场均衡的条件,以及在此条件下的石油价格特征,说明石油需求峰值的出现将是“后石油时代”的重要特点。本论文从石油企业的价格行为、资源获取行为、一体化行为等三个方面对于“后石油时代”背景下的石油产业行为演进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由于传统石油产业进入门槛快速降低,导致大量市场进入行为,使“后石油时代”的传统油气企业组织面临更大的挑战,市场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本论文对于石油产业链各环节市场集中度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对国际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和独立石油公司三类组织的竞争态势演变过程进行了量化研究。同时,从石油企业的规模绩效和效率绩效两个角度,利用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对于“后石油时代”的市场绩效演进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实证性分析发现,在“后石油时代”外部环境变化通过石油产业组织行为正在持续改变石油产业结构和市场绩效。本论文在第五章中分析研究了在“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石油产业结构和企业行为的演进特点,以及中国石油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等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石油产业的政策优化提出了建议。

王佩,李涵,王姝[6](2013)在《2012年国际油价走势分析及2013年预测》文中认为2012年国际油价总体呈宽幅震荡走势,布伦特原油年均价格为111.68美元/桶,再创历史新高;WTI原油年均价格为94.15美元/桶,略低于2011年。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高于2012年,进而拉动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略高于2012年;尽管北美非常规石油产量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但以沙特为主的欧佩克生产国大幅减产,以及南苏丹等中断的原油供应仍未恢复,预计2013年世界石油市场供应仍然偏紧;动荡的地缘政治形势亦将继续对国际油价构成较强支撑。预计2013年国际油价多数时间呈区间震荡走势,布伦特油价多数时间在100125美元/桶区间波动,年均价格高于2012年;WTI与布伦特原油负价差较2012年有所收窄,但布伦特与迪拜原油价差将有所拉宽。

潘宁[7](2011)在《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与中国石油定价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自1859年在美国被发现并大规模地商业开发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二十世纪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二十一世纪初至今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都是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中各变量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有属于基本面的,如石油特有的不可再生稀缺属性、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等,又有非基本面的如市场结构、OPEC政策博弈、美元汇率、金融市场投机、地缘政治因素等。这些定价要素造成了石油价格的长周期波动和短期不确定冲击。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在逐年上升,油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无疑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国际石油定价机制,从而探讨中国如何制定有效的定价模式和调控机制以应对石油价格的不确定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对国际石油价格形成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剖析了影响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关要素。论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石油的供需关系、市场结构、OPEC政策博弈、美元汇率、金融市场投机、地缘政治等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指出基本面的要素作用仍是石油价格长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非基本面要素作用是石油价格短期突变的直接成因。论文同时对世界各国石油价格体系的优劣进行了阐述和比较,由此对比中国成品油定价模式,最后提出中国相应的调控机制和对策,以应对石油价格的不确定波动,如积极参与国际定价话语权、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条件地开放商业石油储备、加强石油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完善石油税收体系、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苏文[8](2012)在《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使得许多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的局面。随着当代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生产和消费水准的空前提高,单纯依赖国内发展,不仅越来越受到国内资源和市场限制,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两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参与国际分工,通过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实现战略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国内产品成本最小化目标。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伴随着各国国家利益之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国家的实力已经不完全取决于本国的生产力总量,而决定于该国可绝对的控制并能稳定的获取全球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的总量;一个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再单纯地决定于它当前拥有财富的总量,而决定于能否保证这些财富不断得以增长并使国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占有量;一个国家在竞争中的失败,不再表现为国家现有财富的丧失,而是为生产这些财富的全球资源供应链被切断。对于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始终是制定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发展战略本质就是资源战略,在油气时代就表现为油气战略。油气战略关系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随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油气战略不再是独立的圈闭体系,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互动体系。全球化意味着油气生产和贸易向全球市场开放,石油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则导致对油气资源主导权的争夺更加激烈血腥。石油战略已不仅仅是局部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乎全局发展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全局性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能源形势与国际石油市场密不可分,深入分析全球油气竞争格局与走势,是确定国家油气战略的重要前提。分析中美石油产业成长历史并做相似性对比借鉴,有益客观的选择和设计中国的油气战略。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勘探开发投资和活动重新活跃,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后危机时期的全球油气市场恢复性繁荣,消费需求迅速反弹,资源供应总体上升,交易价格高位运行。应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ARMA)建立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和运用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方法(ARIMA)建立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和指数平滑法建立中国各大区产量模型和中国石油消费量预测模型,定量出常态条件下全球和中国资源量增长前景和消费形态。本文提出“国内2亿、海外3亿”的供应结构目标,同时指出:南海深水是海洋时期新增油气战略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和东海水域是下一个油气战略接续区。美国仍是全球石油体系的主导力量,其“霸权和平”下的石油战略仍是影响主要资源国和消费国油气供求态势的决定性变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鉴于美国在中东的整体实力的衰退和对非洲的资源企图的增强,建议在坚持油气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强化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在积极参与非洲油气合作和资源竞争的同时,认真发展与中亚里海,特别是俄罗斯广泛的、多模式的经济贸易和油气合作;适时拓展南美油气市场和北美非传统资源市场。建议迅速加强国家海军的远洋战力,提高相关武装(包括黑鹰特警)部队的现代化机动能力,提高中国军力的影响力和对油气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总体战略是:“稳定陆上突破深水发展海外”;国际化战略是:“加强中东争夺非洲发展中亚开拓其它”。

周向彤[9](2011)在《述评国际原油市场》文中研究表明一、近期油价水平12月份国际原油价格总体高位震荡上扬,月初在美国第二轮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布伦特价格金融危机后首次突破90美元/桶。随后,尽管欧佩克决定维持原油产量不变,美国原油库存持续下降,欧美地区严寒天气持续刺激油价持续高位震荡,并在201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创下年度新高。12月份,美国WTI、英国布伦特原油以及亚洲迪拜原油的现货价格平均为89.07、91.36和89.05美元/桶,分别较11月份大幅上升4.87、6.03和5.40美元/桶。2010年全年美国WTI、英

常振明,孙永生[10](2009)在《泡沫破裂后的国际石油市场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在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国际石油市场经历了石油价格暴涨暴跌、需求大幅度下降的洗礼。国际石油价格在不断创下了历史新高之后,又跌回至5年前的价位水平。2009年国际石油市场依然要经受世界经济继续衰退、石油需求复升艰难的考验。国际石油价格能否恢复取决于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和力度。

二、欧佩克油价再创两年来新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佩克油价再创两年来新高(论文提纲范文)

(1)近期化石能源价格大涨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近期化石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2 能源价格上涨产生的影响
3 此次能源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转型初期能源构成中存在的问题
    3.2 多种因素的负面或正面叠加对能源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4 近期能源价格大幅度变化的启示
    4.1 重新认识非化石能源
        4.1.1 风电、光伏发电和水电
        4.1.2 核电和地热
    4.2 对化石能源的削减应稳中求进
        4.2.1 化石能源将长期存在,在转型初期还可能有所增长
        4.2.2 “先立后破”,谨慎降低化石能源所占比例
    4.3 能源转型路径必须符合中国实际
        4.3.1 中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和资源基础
        4.3.2 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必须与实现经济较快发展相结合
        4.3.3 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2)从近两次国际油价暴跌比较看欧佩克面临的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二、近两次国际油价暴跌情况分析
    (一)2014年下半年-2016年初的油价大跌
    (二)2016年初-2019年底油价缓慢回升
    (三)2020年疫情冲击下油价暴跌暴涨
        1. OPEC+谈判破裂。
        2. OPEC+再度合作减产。
        3. 油价暴跌暴涨均创历史记录。
三、两次油价暴跌的比较及OPEC面临困境分析
    (一)两次油价暴跌的比较
        1. 两次油价暴跌具有一定的共同点。
        2. 两次油价暴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二)OPEC面临的困境分析
        1. 页岩油“搭便车”行为。
        2. 囚徒困境。
    (三)对未来油价走势的判断
四、结论与启示

(3)2019年全球石油供应回顾与2020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9年全球石油供应回顾
    1.1 全球石油供应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下降
    1.2 产油国减产对全球供应影响深远
    1.3 美国原油产量和出口量再创历史新高
    1.4 轻重质原油价差发生重要变化
    1.5 地缘政治事件对供应造成冲击
2 2020年全球石油供应展望
    2.1 全球石油供应有望重新恢复增长
    2.2 主要产油国供应增长呈现“百花齐放”格局
        2.2.1 美国
        2.2.2 巴西
        2.2.3 挪威
        2.2.4 圭亚那
    2.3 欧佩克达成深化减产协议,但后续仍具有不确定性
    2.4 全球轻重质资源供应失衡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2.5 2020年全球地缘政治局势仍将动荡

(4)2018年石油市场半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上半年国际油价回顾
    1.1 再平衡下基准油价震荡上扬
        1.1.1 石油市场提前实现再平衡
        1.1.2 地缘政治事件风险溢价超预期
        1.1.3 基金持续加仓助推油价上涨
    1.2 基准原油价格结构前高后低, 价差波动幅度加剧
    1.3 上海原油期货走势
2 下半年石油市场展望
    2.1 三大重点事件主导油价走势
        2.1.1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2.1.2 美国强硬制裁伊朗, 市场担忧情绪加重
        2.1.3 沙特阿拉伯实际增产有待观察
    2.2 下半年市场供需平衡判断
        2.2.1 石油市场供应偏紧, 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2.2.2 需求增长维持乐观预期, 高油价冲击有所显现
    2.3 其他影响因素
        2.3.1 美国中期选举临近, 美联储维持渐进式加息步伐
        2.3.2 欧佩克减产协议到期后何去何从
        2.3.3 多个大型炼油项目推迟开工, 对四季度炼油毛利构成支撑
        2.3.4 特朗普计划释放石油战略储备, 密切关注飓风情况
        2.3.5 其他地缘政治事件仍扰动市场

(5)基于SCP范式的“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SCP范式理论及其发展
        二、SCP范式在石油产业的应用
        三、产业演进和变迁理论
        四、石油产业组织演进研究
        五、国内外学术文献综述简评
    第三节 演进视角下石油产业SCP范式的构建
        一、产业演进理论分析与SCP产业组织分析的异同
        二、演进视角下石油行业SCP扩展模型构建
        三、石油产业动态演化传导路径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创新点
        二、论文不足
第二章“后石油时代”动因及环境特征
    第一节“后石油时代”产生动因
        一、能源政策驱动力
        二、能源技术突破驱动力
        三、“后石油时代”环境演化机理
    第二节“后石油时代”定义和特征
        一、“后石油时代”概念的两个历史定义
        二、“后石油时代”新定义
        三、“后石油时代”基本特征
    第三节“后石油时代”石油需求和供给
        一、“后石油时代”的石油需求
        二、“后石油时代”石油供给
        三、“后石油时代”石油替代品
        四、“后石油时代”石油市场均衡
第三章“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行为
    第一节 产业演化与企业行为
        一、演化视角下的企业行为概念
        二、企业行为的演化逻辑
        三、石油产业组织的典型行为
    第二节 石油公司价格行为
        一、石油公司价格行为三阶段特征
        二、“后石油时代”石油公司的价格行为模式
        三、演进视角下石油产业组织的价格行为分析
    第三节 石油公司资源获取行为
        一、石油公司资源获取:与油价正相关的行为惯例
        二、“后石油时代”的资源获取行为:基于惯例的搜寻
        三、演进视角下石油产业组织资源获取行为分析
    第四节 石油公司一体化行为
        一、石油公司一体化模式和行为动因
        二、“后石油时代”石油公司一体化行为演进
第四章“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结构和市场绩效
    第一节 石油产业市场集中度演进
        一、产业进入与市场结构
        二、“后石油时代”市场进入行为分析
        三、“后石油时代”市场集中度变迁
    第二节 石油公司竞争格局演进
        一、石油公司竞争格局分析指标体系
        二、“后石油时代”石油公司竞争格局演进
    第三节 石油公司市场绩效演进
        一、石油公司规模绩效变化分析
        二、石油公司效率绩效变化分析
第五章“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组织演进特征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环境变化
        一、“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经济环境
        二、“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技术环境
        三、“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社会环境
        四、“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政策环境
    第二节 中国石油产业结构、组织行为和市场绩效变化
        一、市场绩效:规模绩效领先,效率绩效差距较大
        二、产业结构与组织行为:丧失了对产业环境变化的敏感
    第三节“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组织发展政策建议
        一、塑造一个适应“后石油时代”的能源政策环境
        二、推动中国石油产业结构演进
        三、引导中国石油产业组织行为演进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后石油时代”的动因、定义和特征结论
        二、“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的演进特点和趋势结论
        三、“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动态演化传导路径结论
        四、“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组织发展政策应对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附录一:中国石油需求预测模型
附录二:石油产业市场集中度测算
参考文献
后记

(6)2012年国际油价走势分析及2013年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2年国际石油市场回顾
    1. 国际油价宽幅震荡, 地缘政治和经济基本面仍是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
    2. 基本面驱动基准原油价差大幅波动, WTI与布伦特原油负价差再度拉宽, 轻重质原油价差收窄
    3. 全球主要炼油中心炼油毛利回升, 美国成为全球开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二、2013年国际油价走势和价格结构分析
    1. 国际油价走势分析
    2. 价格结构分析
        (1) WTI与布伦特原油价差将逐步收窄
        (2) 轻重质或高低硫原油价差将有所拉宽

(7)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与中国石油定价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
        1.1.2 中国石油进口的对外依存度
        1.1.3 中国石油价格体制改革
    1.2 论文总体思路与内容结构
    1.3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可耗竭资源理论-霍特林定律与峰值理论
    2.2 OPEC卡特尔模型
    2.3 美元石油论
    2.4 地缘政治理论
    2.5 金融市场投机论
第三章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和定价权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3.1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历史与现状
        3.1.1 二战后OPEC组织的成立
        3.1.2 20世纪70年代后的石油危机
        3.1.3 2000年后石油价格的暴涨暴跌
    3.2 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历史与制度变迁
        3.2.1 1973年前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垄断寡头
        3.2.2 1973年-1986年OPEC合谋垄断
        3.2.3 1986年后的定价权主体多元化
第四章 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理论与价格波动动因分析
    4.1 基于经济学理论的价格与供需关系
    4.2 基于博弈理论的价格与市场结构关系
        4.2.1 石油价格博弈实现
        4.2.2 石油世界的合谋定价
        4.2.3 OPEC领导定价模式
        4.2.4 OPEC与非OPEC石油价格博弈
    4.3 基于供需基本面的价格波动
    4.4 基于市场结构的价格波动
    4.5 基于美元汇率的价格波动
    4.6 基于地缘政治的价格波动
    4.7 基于金融市场投机的价格波动
第五章 世界各国石油价格体系与政策机制的比较研究
    5.1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体系概况
    5.2 美国成品油价格体系与政策机制
    5.3 日本的成品油价格体系与政策机制
    5.4 其他国家成品油价格体系与政策机制
第六章 中国成品油价格定价机制分析
    6.1 国际成品油市场定价机制
    6.2 中国成品油市场定价机制现状与改革
    6.3 中国应对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政策建议
        6.3.1 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6.3.2 健全战略与商业石油储备体系
        6.3.3 促进石油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
        6.3.4 完善石油税收体系
        6.3.5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4 研究文献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2.1 建立全球油气资源量与中国油气消费量模型
        1.2.2 温故知新:中国油气战略回顾和分析
        1.2.3 他山之玉:美国油气地图及其战略分析
        1.2.4 向南突围:海洋时代中国油气战略实施要点
        1.2.5 定性定量:绘制中国油气战略地图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理论视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案
    1.4 研究成果与主要创新
        1.4.1 研究成果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与油气市场
    2.1 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
        2.1.1 全球经济触底反弹
        2.1.2 油气需求迅速上升
        2.1.3 勘探开发重新活跃
        2.1.4 炼油能力继续增长
        2.1.5 油气公司业绩回升
        2.1.6 漏油事件影响深远
        2.1.7 政治动荡威胁减产
    2.2 中国经济及油气产业转型发展
        2.2.1 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
        2.2.2 国内油气需求强劲反弹
        2.2.3 国内油气产量稳定增长
        2.2.4 国内炼油能力继续增加
        2.2.5 油气管道建设快速推进
        2.2.6 石油战略储备能力提高
        2.2.7 三大公司实力明显提高
        2.2.8 产业规制建设取得进展
    2.3 全球经济与油气市场发展趋势
        2.3.1 全球经济保持增长油气供需基本平衡
        2.3.2 “十二五”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发展
        2.3.3 石油需求继续增长天然气市场供需两旺
        2.3.4 炼化产业继续扩张结构调整深度优化
        2.3.5 油气市场稳步发展石油价格总体趋升
        2.3.6 国内油气开发:“稳定大陆发展海洋”
    2.4 小结
第3章 中美油气资源量增长比较研究
    3.1 美国石油储量成长历史
        3.1.1.起步阶段(1900—1919)
        3.1.2 快速增长阶段(1920~1945)
        3.1.3 稳定增长阶段(1946~1970)
        3.1.4 递减阶段(1971~2004)
    3.2 美国油气资源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3.2.1 储量增减因素
        3.2.2 市场油价因素
        3.2.3 开发强度因素
        3.2.4 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因素
        3.2.5 政策法规因素
    3.3 美国原油产量历史阶段
        3.3.1 起步阶段(1900~1919)
        3.3.2 快速增长阶段(1920 ~1965)
        3.3.3 高位稳定阶段(1966~1975)
        3.3.4 递减阶段(1976—2009)
    3.4 中国油气储量与产量成长历程
        3.4.1 中国油气资源量与储量
        3.4.2 中国油气储量增长与年度资源探明率
        3.4.3 中国油气勘探工作量
        3.4.4 中国的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
        3.4.5 中国原油储量增长历史阶段
        3.4.6 中国未来储量增长领域
        3.4.7 中国石油产量历史
    3.5 中美石油储量与产量历史对比
        3.5.1 中美原油资源基础对比
        3.5.2 中美原油储量增长对比
        3.5.3 中美勘探工作量对比
        3.5.4 中美石油产量历史对比
    3.6 结论
第4章 全球油气竞争与供应潜力模型
    4.1 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增长
    4.2 现阶段全球油气竞争态势
        4.2.1 全球油气心脏地带基本形成
        4.2.2 全球经济严重失衡
        4.2.3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下降
        4.2.4 全球新油气权力中心形成
        4.2.5 全球金融资本流动性加剧
        4.2.6 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4.2.7 中东北非政治动荡加剧油价走高和波动
        4.2.8 非传统油气领域争夺升级
    4.3 全球油气储量增长模型
        4.3.1 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设计
        4.3.2 应用ARMA 建立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
        4.3.3 模型预测结论
    4.4 全球油气产量增长模型
        4.4.1 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设计
        4.4.2 运用ARIMA 建立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
        4.4.3 模型预测结论
    4.5 小结
第5章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供求模型与发展路径
    5.1 中国油气发展历史回顾
        5.1.1 玉门摇篮时期(1939~1959)
        5.1.2 大庆会战时期(1955~1978)
        5.1.3.全国拓展时期(1979~2009)
        5.1.4.海洋发展时期(2010~现在)
    5.2 中国各大区石油剩余可开采量模型
        5.2.1 建立石油产量预测模型的设计思路
        5.2.2 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中国各大区石油产量模型
        5.2.3 模型预测结论
    5.3 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模型
        5.3.1 指数平滑法应用思路
        5.3.2 指数平滑法建立石油消费量预测模型
        5.3.3 模型预测结论
    5.4 海洋时期的中国油气战略
        5.4.1 中国油气进入海洋发展时期
        5.4.2 陆地油气开发的忧患——以延安志丹县为例
        5.4.3 中国国内油气战略——“稳定陆上突破深水发展海外”
第6章 美国油气地图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6.1 美国油气地图及战略内涵
        6.1.1 美国油气战略的目标定位
        6.1.2 美国油气战略的系统内涵
        6.1.3 美国油气战略的深刻启示
    6.2 美国油气战略的真实意图
        6.2.1 对非洲资源的新企图
        6.2.2 大中东计划的衰落
        6.2.3 对中亚里海的强行渗透
        6.2.4 对欧洲和亚太的无奈
        6.2.5 对北美、拉美的怀柔和控制
    6.3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
        6.3.1 美欧等国油气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6.3.2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战略的适应空间
        6.3.3 全球化时代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7.2 本文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介
附录2 论文发表及学术成果

四、欧佩克油价再创两年来新高(论文参考文献)

  • [1]近期化石能源价格大涨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J]. 张抗,张立勤. 国际石油经济, 2022(02)
  • [2]从近两次国际油价暴跌比较看欧佩克面临的困境[J]. 赵公正,魏洪波,钟弥嘉.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0(06)
  • [3]2019年全球石油供应回顾与2020年展望[J]. 王佩. 国际石油经济, 2020(01)
  • [4]2018年石油市场半年回顾与展望[J]. 张婧,任娜,王晓涛. 国际石油经济, 2018(08)
  • [5]基于SCP范式的“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演进研究[D]. 霍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6]2012年国际油价走势分析及2013年预测[J]. 王佩,李涵,王姝. 国际石油经济, 2013(Z1)
  • [7]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与中国石油定价模式研究[D]. 潘宁. 复旦大学, 2011(08)
  • [8]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 苏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1)
  • [9]述评国际原油市场[J]. 周向彤. 中国远洋航务, 2011(02)
  • [10]泡沫破裂后的国际石油市场发展趋势[J]. 常振明,孙永生. 当代石油石化, 2009(01)

标签:;  ;  ;  ;  ;  

欧佩克油价再创两年新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