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X 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和腺癌中的表达

Bcl-X 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和腺癌中的表达

一、Bcl-X expression in normal endometrium, endometrialhyperplasia and adenocarcinoma(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1](2021)在《MAGL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根据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的关系、组织病理学、发病机制等因素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病理类型大部分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Ⅱ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均少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子宫内膜癌研究的不断深入,除了传统的分型,目前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已经将子宫内膜癌分为POLE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型、髙拷贝型和低拷贝型4种分子亚型。FIGO分期为早期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经手术及必要的辅助治疗预后相对较好,然而,对于晚期或复发的患者,近几年其5年生存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随着肿瘤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子宫内膜癌的药物治疗方法除了激素治疗及常规的铂类、紫杉醇类、环磷酰胺类化疗药物外,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中还加入了贝伐珠单抗、依维莫司、西罗莫司等新型靶向药物,所以识别新的分子机制,研究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调控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找出新的治疗靶点,从而开发新的治疗手段。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等的不断改变使得肥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预计,10年后全世界人口中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占比将达到约58%。肥胖是子宫内膜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估计40%的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与肥胖有关,其中I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肥胖最为密切。体内脂肪的异常堆积会以肥胖的形式表现,与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能量代谢失调己逐渐成为各种癌症研究的热点。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常伴随着代谢途径的重新编程,包括脂代谢的异常改变。近年来,单酰基甘油脂肪酶(Monoacylglycerol Lipase,MAGL)作为一种重要的脂代谢酶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表道MAGL可通过控制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的释放调节脂质分子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许多研究表明MAGL在人癌细胞和原发性肿瘤中高表达,抑制其表达减弱了浸润性乳腺癌、卵巢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癌细胞的生长、存活、迁移和侵袭。MAGL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分子量为33 kDa的酶,是丝氨酸水解酶超家族成员之一,在脂代谢中是水解甘油三酯产生FFAs的关键酶。此外,MAGL还是2-花生四烯酰甘油(2-Arachidonoylglycerol,2-AG)的主要水解酶,是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内源性大麻素的失活。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已被证实在癌症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表明,MAGL在炎症、疼痛、神经保护、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紊乱和癌症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MAGL在脂质代谢和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有研究报道,MAGL在结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前列腺癌、神经母细胞瘤、鼻咽癌、肝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卵巢癌、乳腺癌等多种侵袭性肿瘤中均有功能性的表达。因此,MAGL对子宫内膜癌的影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目前尚无MAGL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具体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MAGL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BMI、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统计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通过细胞实验应用高效不可逆的MAGL抑制剂JZL184和siRNA下调MAGL表达,分别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进一步探讨MAGL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就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最后应用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判断抑制MAGL对子宫内膜癌活体肿瘤生长的作用,为MAGL是否能成为子宫内膜癌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 MAGL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检测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AGL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年龄、临床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BMI、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统计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从而明确MAGL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AGL在75例子宫内膜癌、31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2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使用GraphPad Prism 6.01软件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AGL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并整理患者的随访信息进行生存分析;采用qRT-PCR技术检测MAGL在16例患者的新鲜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基因定量表达情况。结果:1.MAGL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表现为细胞质及细胞膜棕褐色染色,三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51.6%和76.0%,其表达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MAGL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妊娠次数和BMI指数有显着相关性,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年龄和有无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无显着相关性,P>0.05。3.生存曲线的绘制采用Kaplan-Meier法,MAGL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生存率的比较用Log-Rank时序检验,结果显示:与MAGL阴性表达组比较,MAGL阳性组患者的生存率有降低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GL阳性表达组的患者有预后较差的趋势。4.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16对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MAGL mRNA表达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MAGL在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免疫组织化学和qRT-PCR研究结果均显示MAGL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过表达。2.MAGL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表达与BMI、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妊娠次数有显着正相关性。3.MAGL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可能作为促癌基因发挥作用,有助于我们找出新的治疗靶点。第二部分 抑制MAGL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应用药理学抑制剂和基因干扰技术下调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AGL的表达,分别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进一步探讨MAGL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就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分别使用药物JZL184和siRNA分别从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AGL的表达,利用western-blot技术和qRT-PCR技术检测MAGL的抑制效率,通过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测定抑制MAGL对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敲低MAGL后对肿瘤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MAGL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我们再次分别用western-blot和qRT-PCR实验评估抑制MAGL后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yclin D1、Bcl-2、Bax及EMT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1.我们经过摸索不同梯度浓度来探讨MAGL抑制剂JZL184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影响,MTT实验发现1μmol/L JZL184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的增殖影响最为显着。用药物JZL184及siRNA分别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来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MAGL的表达,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其最终MAGL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qRT-PCR检测SiRNA转染48h对MAGL基因水平的影响发现MAGL mRNA水平明显降低,在Ishikawa中表达减少89.3%,在RL95-2中减少86.1%,在AN3CA减少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JZL184对MAGL蛋白水平有直接抑制作用,其表达在Ishikawa减少70.6%,在RL95-2中减少70.3%,在AN3CA减少74.0%。SiRNA(平均siMAGLs)的间接抑制,使MAGL蛋白水平分别在Ishikawa减少56.7%,在RL95-2减少60.6%,在AN3CA中减少66.1%。且这两种方法对MAGL蛋白水平的抑制无统计学差异。2.MTT法检测发现药物JZL184抑制和siRNA干扰MAGL均抑制了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JZL184所处理细胞的抑制作用比siRNA所处理细胞更不稳定,其抑制作用随时间逐渐减弱。然而,这两种方法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没有显着差异。3.利用JZL184和siRNA敲低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RL95-2)中MAGL表达后,通过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受到明显抑制,这一结果提示MAGL参与子宫内膜癌进展转移的过程。4.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MAGL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JZL184药物抑制还是siRNA干扰MAGL均能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与未处理组相比,转染siMAGL的Ishikawa 细胞 G0/G1 期增加 20.6%,RL95-2 细胞 G0/G1 期增加 41.5%,AN3CA细胞G0/G1期增加30.3%。而在JZL184处理后的细胞,G0/G1期细胞的比例在Ishikawa细胞中增加了 16.2%,在RL95-2细胞中增加了 28.6%,在AN3CA细胞中增加了 11.8%。5.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转染siMAGL1的Ishikawa细胞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所占比例为6.97±0.58%,转染siMAGL2的Ishikawa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所占比例为10.27±1.19%,较对照组的5.38±0.08%均显着增加。而在JZL184处理后的Ishikawa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所占比例为7.52±0.84%,较未处理组4.90±0.85%明显增加,差异显着。转染siMAGLl的RL95-2细胞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所占比例为9.17±2.29%,转染siMAGL2的RL95-2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所占比例为8.71±1.82%,较对照组的5.00±0.11%均显着增加。而在JZL184处理后的RL95-2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所占比例为7.01±0.57%,较未处理组4.97±0.95%增加明显,差异显着。与对照组相比,经过siRNA及JZL184处理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所占比例均增加,差异显着。抑制MAGL可以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凋亡增加。MAGL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凋亡过程,并在这一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SiRNA(平均siMAGLs)沉默子宫内膜癌细胞系MAGL后,细胞周期蛋白D1和Bcl-2基因水平均有显着下降,其中使Ishikawa细胞中Cyclin D1下降52.2%,RL95-2 细胞下降 65.9%,AN3CA 细胞下降 49.8%。而 Ishikawa 细胞中Bcl-2的转录水平减低了 59.6%,RL95-2细胞减低了 67.4%,AN3CA细胞减低了56.6%。JZL184作用子宫内膜癌细胞后细胞周期蛋白D1在Ishikawa细胞中的蛋白表达降低了 33.2%,RL95-2细胞中降低了 34.4%,AN3CA细胞中降低了49.8%,而Ishikawa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了 35.1%,RL95-2细胞中的表达下降了 3 6.2%,AN3CA细胞中下降了 29.3%。Bcl-2和Bax两个分子表达的比例是衡量细胞凋亡与否的重要因素,本实验分别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iRNA和JZL184对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前面我们已经证实,抑制MAGL后子宫内膜癌细胞中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用同样的方法我们检测Bax的表达,siRNA处理组在mRNA水平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siRNA处理组bcl-2/bax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系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JZL184干预后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前部分实验结果一致,而bax蛋白表达与之前siMAGL组检测mRNA水平结果不同,与对照组相比蛋白水平显着升高。这些结果表明,MAGL能够通过改变Bcl-2和Bax的表达来调节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凋亡。7.SiRNA(平均siMAGLs)干扰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AGL表达后,qRT-PCR检测发现EMT过程相关的E-cadherin mRNA水平显着上调,而Vimentin、snail基因表达呈显着下降趋势。JZL184抑制MAGL后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E-cadherin在Ishikawa、RL95-2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显着上升,而Vimentin、snail表达同基因水平变化一致,出现了显着下降趋势。SiRNA和JZL184对MAGL的抑制作用均可引起EMT相关因子的改变,MAGL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转移可能与EMT相关因子有关。结论:1.MAGL在子宫内膜癌中作为促癌基因发挥作用,抑制其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及转移,并诱导细胞凋亡。2.MAGL可能通过调控CyclinD1和Bcl-2、Bax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癌细胞的凋亡。3.MAGL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转移可能与EMT相关因子有关。4.MAGL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新的靶点。第三部分敲低MAGL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目的:我们利用组织和细胞的实验已经证明MAGL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验证MAGL对在体子宫内膜癌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来判断敲低MAGL对子宫内膜癌活体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ShMAGL慢病毒转染Ishikawa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敲除MAGL的细胞株,并通过观察荧光及western blot实验进行转染效率的验证。将裸鼠随机分为 4 组,分别接种 shCtrl-Ishikawa、shMAGL-Ishikawa、Ishikawa、Ishikawa细胞进行成瘤实验,动态观察皮下肿瘤的生长情况,见到肿瘤长出后隔日测量移植瘤体积和裸鼠体重。第15天接种Ishikawa细胞的两组裸鼠分别腹腔注射JZL184(浓度为16mg/kg qod)和等体积的对照溶剂(生理盐水),均共注射10次。第33天颈椎脱臼处死裸鼠,剥离肿瘤实体,拍照、测量体积并记录。结果:Western blot实验显示shMAGL组MAGL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shikawa细胞中MAGL的表达被稳定敲除。ShMAGL敲低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中MAGL后,肿瘤细胞的成瘤性发生变化,裸鼠皮下移植肿瘤体积(448.2±69.1 mm3)较对照组(1199.3±228.0mm3)明显减小,肿瘤增长受到显着抑制。而皮下移植瘤成瘤后我们发现,给予JZL184腹腔注射处理的裸鼠皮下移植瘤(514.6±138.8mm3)生长缓慢,较对照组(1283.5±203.9mm3)有明显的生长趋势差异。裸鼠成瘤体内实验的结果表明,慢病毒转染敲低MAGL及成瘤后应用MAGL抑制剂JZL184均能够抑制裸鼠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结论:裸鼠成瘤体内实验证明,抑制MAGL后裸鼠皮下移植瘤成瘤性明显下降,肿瘤生长缓慢,肿瘤体积受到显着抑制。敲低MAGL有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王家坚[2](2020)在《基于多组学大数据的妇科和乳腺癌BCL2家族分子变化模式及其分子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由于BCL2(B-Cell CLL/Lymphoma 2)家族蛋白在细胞凋亡、肿瘤发生和抗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BCL2家族蛋白已被广泛研究。然而,BCL2基因家族在妇科肿瘤中多组学分子模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尚未得到很好的认识和探究,因此本研究利用TCGA、GEO等多个数据库的不同组学水平的数据,研究妇科和乳腺癌中BCL2家族突变频率、基因表达、染色质可及性和预后、免疫组化之间的相关性来探究BCL2基因家族在妇科肿瘤中的共性和差异的分子特征,以期系统全面揭示BCL2家族在妇科肿瘤的可能作用及调控网络,为妇科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能的治疗靶标。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利用大量的样本对BCL2家族成员的遗传变化、m RNA表达水平、预后和免疫染色水平进行研究。抗凋亡成员在妇科肿瘤中表达并不广泛,在一些患者样本中也观察到抗凋亡成员的低表达水平和深度缺失,如BCL2、BCL2L2(Bcl-2-Like Protein 2)和MCL1(Myeloid Cell Leukemia 1)都出现了扩增和m RNA表达上调,但相对于正常样本它们的表达是下调的;同时也发现了关键的成员如BCL2L1(Bcl-2-Like Protein 1),是妇科肿瘤抗凋亡成员中唯一上调的成员。但是这些成员的表达模式和BCL2凋亡调控模型是相吻合的,与其他BCL2家族成员相比,BCL2L1和MCL1显示出更高的表达水平,这与基因扩增频率的结果一致。而促凋亡成员中的效应者BAK1(BCL2 Antagonist/Killer1)和BAX(BCL2 Associated X)出现显着差异的上调表达,这也是肿瘤细胞需要快速持续的维持其稳态的需要;还有起始者(PMAIP1(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Induced Protein 1)、BIK(BCL2 Interacting Killer)和BID(BH3 Interacting Domain Death Agonist))也相对于正常样本出现了过表达。预后结果显示BAD(BCL2 Associated Agonist Of Cell Death)、BIK和BAK1在妇科肿瘤具有显着的预后效果。免疫组化分析发现,除BOK(BCL2 Related Ovarian Killer)、BMF(Bcl2Modifying Factor)、HRK(Harakiri,BCL2 Interacting Protein)外,这些BCL2家族基因均有免疫组化染色,且多分布于患者样本的细胞质和细胞膜区域。相比之下,正常组织中广泛的脂肪细胞、腺细胞和肌上皮细胞通常有低水平或未检测到的染色。在特定的正常组织中,包括鳞状上皮细胞、子宫内膜基质中的细胞、卵巢基质细胞、卵泡细胞,也观察到类似的低水平染色。正常组织与肿瘤样本之间表现出不同的染色,映射出BCL2家族不同的蛋白调控模式。第二,利用染色质的开放区域研究BCL2家族成员的表观调控,涉及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远端调控。我们的研究首次对BCL2家族的远距离调控(活跃峰-启动子区域)进行了系统研究。远端非编码区与的染色质活跃区域具有性别和组织的特异性。同时我们还发现一类活跃的峰在靠近转录起始位点附近的区域始终没有性别和组织的特异性,这些区域在不同妇科肿瘤中基本都是活跃状态的,不管是抗凋亡成员还是促凋亡成员都遵循这个规律:启动子区域及其邻近区域的活跃峰是普遍存在的。同时我们还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BCL2家族成员都具有远端调控信号,这些成员转录活性普遍高于正常样本。基因组的染色质活跃程度与m RNA表达水平正相关。TCGA单个样本水平的活跃染色质和单个样本的m RN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活跃峰的数量越多,m RNA的表达水平就越高;反过来,活跃峰的数量越少,m RNA的表达水平则越低。第三,利用整合前面的多组学数据(包括BCL2家族基因突变、表达等)以及PPI网络、转录调控等分析了BCL2家族在妇科肿瘤中的调控网络,探究BCL2家族调控网络在妇科肿瘤中存在哪些共同或不同的特点,发现TP53和PIK3CA与BCL2L1的共突变标志是特异的,在以前的妇科肿瘤研究中没有发现。TP53和PIK3CA的共突变是MOMP的抗凋亡蛋白抑制的主要媒介,可能可以导致乳腺癌出现更差的预后表型。这些蛋白质通过共突变标志连接起来。MCL1和BCL2L1的m RNA表达水平较高,与基因周围区域的染色质可及性一致,尤其可能是由于远端染色质可及性信号较强,增强了其转录表达。因此,我们推测TP53(Transformation-Related Protein 53)和PIK3CA(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110 KDa Catalytic Subunit Alpha)的共突变信号作用于刺激BCL2L1基因位点染色质环的形成,以加强其转录活性。在妇科肿瘤中,BCL2L1作为唯一上调的抗凋亡成员和保护者,可以防止促凋亡成员的激活和寡聚,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的平衡,从而防止细胞色素c的释放,抑制caspase。因此,将BCL2L1、TP53/TP63(Transformation-Related Protein 63)和PIK3CA作为可能的潜在预后标志物可能是妇科癌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另外,调控网络的特异之处:BRCA中YWHAZ(Tyrosine 3-Monooxygenase/Tryptophan 5-Monooxygenase Activation Protein Zeta)扩增、CESC中PIK3CB(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sphosphate 3-Kinase 110 KDa Catalytic Subunit Beta)扩增、UCEC中PIK3R1(Phosphoinositide-3-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1)突变以及OV中XRCC6(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6)、NMT1(N-Myristoyltransferase 1)和CASP3(Caspase 3)下调等方面存在特异性差异,这表明BCL2家族蛋白网络可用于鉴别不同类型的妇科肿瘤,为靶向药物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总之,本研究利用多组学技术对BCL2家族在妇科肿瘤中的DNA突变、表达、活跃染色质和调控网络进行了整合分析,全面系统地揭示BCL2家族在妇科肿瘤的分子变化模式及可能的作用和分子网络,为妇科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能的治疗靶标,也为其他泛肿瘤、多组学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整合分析思路和经验。

梁巧青,杜杨君,赵苑池,梁云彩,黄宏英,莫秋荣[3](2020)在《Twist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α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扭曲蛋白(Twist)、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9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40例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wist、ERα的表达。结果: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wist、ERα阳性率分别为56.7%、42.5%、5%和53.3%、62.5%、90%。Twist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wist与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和ERα呈负相关(r=-0.279,P=0.008)。结论:Twist高表达、ERα低表达及两者的负相关关系暗示了它们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张春英[4](2020)在《p57KIP2、p53、C-erbB-2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p57KIP2、p53、C-erbB-2三种蛋白在子宫内膜样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EC)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三者与EC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判断EC患者的生物学行为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选取存档的100例EC组织作为实验组,60例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各30例)为对照组,运用Envision法,分别检测p57KIP2、p53、C-erbB-2三种蛋白在EC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情况,以及三者在EC组织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年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中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p57KIP2、p53、C-erbB-2蛋白在EC组织和增生期、分泌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p57KIP2蛋白在EC组织的阳性表达率(30%)低于分泌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3.3%),高于在增生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3%),在增生期、分泌期与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三组总体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生期与分泌期、增生期与EC、分泌期与EC组织中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p53蛋白在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59%)最高,在分泌期组织中不表达,在增生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3%);C-erbB-2蛋白在EC组织的阳性表达率(50%)最高,在增生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6.7%),在分泌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3%)最低;p53蛋白和C-erbB-2蛋白在增生期、分泌期与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三组总体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仅在EC与增生期、EC与分泌期表达之间比较有意义(P≤0.017)。2、p57KIP2、p53与C-erbB-2蛋白在E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在EC组织中,p57KIP2蛋白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在组织学Ⅰ级中表达最高,组织学Ⅲ级中表达最低),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仅在Ⅰ级和Ⅲ级、Ⅱ级和Ⅲ级之间的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7)。p53、C-erbB-2蛋白均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其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在组织学Ⅰ级中表达最低,在组织学Ⅲ级中表达最高),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p53和C-erbB-2蛋白均仅在Ⅰ级和Ⅱ级、Ⅰ级和Ⅲ级之间的表达比较有意义(P≤0.017)。随着癌组织由浅肌层往深肌层浸润,p57KIP2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减少,p53、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P<0.05)。随着手术病理分期由早期向晚期进展,p57KIP2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减少,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三者阳性表达率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大小无关(P>0.05)。3、p57KIP2、p53与C-erbB-2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在EC组织中,p53蛋白、C-erbB-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p57KIP2、p53蛋白,p57KIP2、C-erbB-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1、在EC组织中,p57KIP2、p53与C-erbB-2蛋白可能与EC的发生发展有关,而p57KIP2蛋白参与的细胞周期调控失衡可能与女性激素周期性调控有关。2、在EC组织中,随着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p57KIP2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少,C-erbB-2蛋白的表达则逐渐增加;p53蛋白随着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其表达逐渐增加。p57KIP2蛋白的低表达,p53、C-erbB-2蛋白的高表达,可能预示着EC患者有更差的预后。3、在EC组织中,p53蛋白与C-erbB-2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4、联合检测EC患者肿瘤组织中p57KIP2、p53与C-erbB-2蛋白的表达情况,对指导临床评估患者的生物学行为有较为积极的指导意义。

高瑶[5](2020)在《KDM5A、KDM5B及FOXO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在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二位,以腺癌最常见,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EC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有可能与遗传变异相关。虽然大多数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良好,但如果病情扩散、分化差,其预后仍较差。因此,发现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对于早期诊断和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尤为重要。目的:检测KDM5A、KDM5B及FOXO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癌旁内膜组织、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KDM5A、KDM5B和FOXO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妇科手术确诊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标本30例,并将与此对应的癌旁内膜组织15例、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15例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5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各组组织中KDM5A、KDM5B和FOXO1的表达情况,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门诊随访患者并分析KDM5A、KDM5B、FOXO1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四组标本中,KDM5A和FOXO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阳性表达强度最高(P<0.05,P<0.05),KDM5B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标本中阳性表达强度最高(P<0.05)。2.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KDM5A与KDM5B的表达明显存在负相关(r=-0.709,P<0.001),KDM5A与FOXO1的表达明显存在正相关(r=0.515,P=0.004),KDM5B、FOXO1的表达存在显着负相关(r=-0.442,P=0.014)。3.经log-rank检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KDM5A表达阳性病例与表达阴性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KDM5B表达阳性病例总体生存率低于表达阴性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OXO1表达阳性病例总体生存率高于表达阴性病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结论:1.KDM5A、FOXO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低表达,KDM5B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高表达,提示三者可能参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病变过程。2.KDM5B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不良预后相关。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KDM5A和FOXO1的表达呈正相关,FOXO1和KDM5B的表达均呈负相关。

刘祥斌[6](2020)在《HMBOX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但近年来,EC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并有年轻化态势。EC的病因不明,已知主要危险因素有:无排卵、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外源性雌激素等。发病机制不清,目前主要认为有两种可能机制:其一与雌激素有关,即雌激素依赖型(Ⅰ型),雌激素长期作用于子宫内膜而无孕激素拮抗,造成内膜持续增生而发生内膜增生症,如单纯增生、复杂增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即为内膜增生症的一种,属于癌前病变。第二种与雌激素无关,多为特殊类型内膜癌(Ⅱ型),如浆乳癌。EC可较早出现阴道流血等症状,继而可选的早期筛查方法主要有:B型超声、分段诊刮、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但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EC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射、化学药物和激素治疗等一种或多种治疗。病变处于早期患者预后较好,但是晚期病人预后较差;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的Ⅱ型内膜癌患者预后欠佳。目前,有关雌激素以外的靶点,以及雌激素具体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相关研究仍不够深入。EC诊治工作任务艰巨,因此寻找新的诊断、治疗靶点对于EC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同源盒基因种类众多,广泛存在于多种物种。大量研究表明同源盒基因在人胚胎发育及细胞分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已发现多种同源盒基因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在不同肿瘤组织的表达模式不同。HMBOX1(Homeobox containing 1)基因是同源盒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实验证实多种人体组织均存在表达,被预测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转录抑制因子。HMBOX1基因高度保守,属于肝细胞核因子HNF基因家族。研究已证实HNF同家族分子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目前对于HMBOX1的研究较少,HMBOX1是否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尚需大量实验验证。已有的研究表明HMBOX1在不同肿瘤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例如,在肝癌、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降低,预示其可能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查阅文献,尚未发现EC与HMBOX1关系的相关报道。目的1.研究HMBOX1蛋白在病变子宫内膜组织(包括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及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研究HMBOX1蛋白表达与EC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3.探讨HMBOX1在EC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标本取自2014年2月—2017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心院区妇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18例,Ⅱ型子宫内膜癌5例(浆乳癌3例,癌肉瘤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10例(严重程度未行细分),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4例(其中子宫肌瘤9例,卵巢良性肿瘤5例;术后镜下病理示增生期11例,分泌期3例),所有组织均为手术切除送病理检查并存档的标本。在山东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标本组织中的HMBOX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结果1.HMBOX1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间质细胞无或仅少量表达,阳性表达呈黄至棕褐色。2.HMBOX1蛋白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及病变子宫内膜组织中的比较HMBOX1在不同内膜组织差异表达。正常子宫内膜HMBOX1蛋白阳性表达率50%(7/14),其中低表达(+)占57.1%(4/7),中等强度(++)表达42.9%(3/7);不典型性增生子宫内膜HMBOX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0%(9/10),其中低表达(+)33.3%(3/9),中等强度(++)表达66.7%(6/9);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HMBOX1阳性表达率100%(18/18),其中中等强度(++)表达占27.8%(5/18),高表达(+++)72.2%(13/18),而Ⅱ型内膜癌HMBOX1蛋白阳性表达率亦为100%(5/5),但有低表达(+)20%(1/5),中等强度(++)表达60%(3/5),高表达(+++)仅占20%(1/5)。免疫组化评分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HMBOX1蛋白表达评分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典型性增生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HMBOX1蛋白表达评分亦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但与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中HMBOX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HMBOX1蛋白表达评分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MBOX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分期的关系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同FIGO分期与HMBOX1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4.HMBOX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分级的关系高分化(G1)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肿瘤组织的HMBOX1蛋白表达高于中低分化(G2/G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MBOX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肿瘤组织HMBOX1蛋白表达略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BOX1蛋白在转移阳性淋巴结的肿瘤细胞组织查见表达,转移阴性淋巴结未见表达。6.HMBOX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间的关系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MBOX1蛋白表达高于Ⅱ型子宫内膜癌(浆乳癌、癌肉瘤)患者肿瘤组织HMBOX1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HMBOX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HMBOX1蛋白表达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HMBOX1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BOX1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显着高于不典型增生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而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表达亦高于正常内膜,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子宫内膜癌样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HMBOX1可能成为治疗EC的潜在靶点,并为内膜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刘云飞[7](2020)在《β-catenin及EMT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我国妇女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虽然随着化疗、放疗、激素、靶向药物等新的治疗方法的引入,但仍有大多数患者预后不良。值得注意的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上升[1],这可能是由于对疾病侵袭和转移进展的分子机制认识不足所致。因此,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进展的分子机制,有助于识别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高危群体,对于改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一种上皮细胞获得分子水平改变的过程,导致细胞间连接和粘附作用功能失调,形态学上向间质细胞的纺锤形转变,这种改变可能会促进癌细胞的进展可对周围微环境侵袭[2]。在EMT过程中,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紧密连接蛋白ZO-1等表达下调;间质标志物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等表达上调[3]。研究证实,EMT参与了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的发生、转移、抗凋亡、侵袭等过程。β-catenin是介导细胞间粘附连接的重要结构组件,是细胞内典型Wnt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4],β-catenin结构和信号的改变常常导致与肿瘤细胞转移和生长失调相关的疾病。β-catenin的位置取决于Wnt信号通路的状态及相关钙黏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情况[5]。正常情况下,新合成的β-catenin被E-cadherin固定在上皮细胞间连接处,与α-catenin相互作用,从而间接调节细胞骨架。当Wnt信号缺失时[6],β-catenin可从粘附连接中释放出来,胞质中游离的β-catenin可与GSK-3 β/CKIa、Axin、APC形成复合体,并被磷酸化标记,从而识别降解,胞质中游离的β-catenin的数量保持在低水平。而当Wnt信号通路被激活时,Wnt信号抑制了 β-catenin复合物的活性,导致胞质中的游离β-catenin水平升高,β-catenin被转移到细胞核。在细胞核中,β-catenin与来自TCF/Lef家族的转录因子结合,驱动Wnt/β-catenin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细胞的分化、增殖以及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通过研究β-catenin与EMT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联系,进一步深入探讨β-catenin与EMT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联系,可能有助于寻找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新靶点。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01月至2019年06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标本共109例,其中子宫内膜癌标本42例为实验组,正常子宫内膜标本35例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标本32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β-catenin与EMT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表达情况。结果:1.β-catenin及Vimentin在实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阳性率(P均<0.05),E-cadherin在实验组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β均<0.05),且表达水平差异 β-catenin>E-cadherin>Vimentin。2.在正常子宫内膜中β-catenin、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均与增殖期和分泌期无关(P均>0.05)。3.β-catenin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况和肌层浸润深度无关,与子宫内膜癌的FIGO(2009年标准)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均<0.05)。E-cadherin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类型和月经状况无关,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均<0.05)。Vimentin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月经状况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均<0.05)。4.在实验组中,β-catenin的表达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Vimentin 呈正相关(P<0.01)。结论:1.β-catenin与Vimentin阳性率在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E-cadherin与之相反,提示β-catenin与EMT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2.β-catenin阳性率与实验组的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E-cadherin阳性率与实验组的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FIGO分期负相关。Vimentin阳性率与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和FIGO分期正相关。提示β-catenin、E-cadherin及Vimentin的阳性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侵蚀和转移有关,是识别高危类型内膜癌的信号。3.β-catenin和E-cadherin在实验组中的阳性率成负相关,和Vimentin成正相关,β-catenin可能通过调控EMT过程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4.β-catenin和EMT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指标有显着相关性,联合检测β-catenin和EMT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可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转移潜能及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以β-catenin和EMT标志物作为靶点的基因或药物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魏翔[8](2020)在《癌前病变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三大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7%,占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好发于围绝经期妇女或绝经期妇女,其中发生于绝经期的妇女约占70%,平均发病年龄55岁,然而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近25%的患者都发生于绝经前,其中有3%14%发生于40岁前[1]。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是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对子宫内膜癌的防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14年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学中定义为:过度增生的子宫内膜腺体存在异型性,但缺乏明确的浸润证据[2]。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症状主要是月经异常,常通过诊刮来获取标本进而进行病理诊断,其中切除子宫后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也非少数,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对有生育需求的妇女有着重要的作用。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遗传分子学方面的充分阐述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特点,为准确诊断提供依据,避免误诊为子宫内膜癌,并且做到保留生育功能。方法:回顾2019年我院收治的1例年轻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诊疗经过及将该例临床资料作以详细报导,以病例为主线,结合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进行系统的综述。结果:临床上区分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无非典型增生至关重要,两者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特征,其影像学检查亦无益于两者的鉴别,两者的鉴别主要靠病理活检;从组织形态上鉴别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无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亦存在困难,但可借助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加以辅助诊断。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是主要是手术切除子宫加辅助化疗,而对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可以保留子宫,进行激素治疗并密切随访,其预后也是非常好的。结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有着相同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是连续的发展谱系。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鉴别诊断是较为复杂和慎重的,准确的诊断对其保留生育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治疗的预后效果较好,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女性是可行的。

姜春娃[9](2017)在《肿瘤型PIAS3异构体的选择性剪接机制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录水平调控是联系基因和蛋白表达的纽带,mRNA选择性剪接是一种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转录后调控机制,能使相对有限的基因表达出非常复杂的蛋白产物,已经成为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热点之一。选择性剪接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细胞通过选择性剪接改变某些基因的表达方式,使其转化为癌基因;或者通过选择性剪接机制改变抑癌基因的表达,使其失去肿瘤抑制作用;从而促进自身的生长增殖,逃避凋亡信号和免疫监视。选择性剪接对于肿瘤的意义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PIAS3作为促癌因子STAT3蛋白的抑制蛋白,发挥显着的抑癌功能。PIAS3能够阻止STAT3与下游靶基因启动子的结合,抑制STAT3的转录活性。作为转录调控因子,PIAS3参与对多种肿瘤关联信号,如MITF、NFκB、Smad信号的调节。研究表明,过表达PIAS3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的增殖信号;提高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然而,在不同的肿瘤中,PIAS3表达的研究结果令人费解;人们发现在多种癌组织中的PIAS3表达低于正常组织;也有研究表明,PIAS3在多种癌组织中表达上调;PIAS3在不同肿瘤,甚至相同肿瘤的表达的矛盾性,提示了PIAS3的表达可能存在更复杂的调节机制,需要深入研究。目前研究表明,小鼠PIAS3基因编码两个剪接型蛋白PIAS3α(64KD)和PIAS3β(68KD);而人类的所有组织中只有一种PIAS3(68KD)。在本论文中,我们创新性的发现了一种存在于多种肿瘤细胞中的人类PIAS3短型异构体;这种肿瘤型PIAS3异构体是人类正常PIAS3基因选择性剪接的产物。我们探讨了这种选择性剪接的调控机制,并揭示了这种选择性剪接对肿瘤发生的生理意义。首先,我们发现人类肿瘤细胞表达一种缺失87-121位氨基酸的短型PIAS3剪接异构体。我们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人类前列腺组织和几种肿瘤细胞内PIAS3的表达情况;在人类前列腺增生组织中,我们检测到一条68KD大小的PIAS3蛋白条带的表达,而在所有五种肿瘤细胞中,我们检测到一条小于68KD的蛋白条带。通过克隆和测序,证明肿瘤细胞PIAS3缺失了位于EXON2上一段105bp的碱基序列(PIAS3Δ段mRNA),编码87-121位共35个氨基酸。我们对人类两种PIAS3蛋白命名进行区分,将前列腺组织中68KD的蛋白命名长型PIAS3L,将各种肿瘤细胞中出现的64KD短型蛋白命名为PIAS3S。通过序列比对,证明人类两种PIAS3蛋白(PIAS3L和PIAS3S)与小鼠的两种PIAS3(PIAS3β和PIAS3α)的蛋白序列高度同源。然后,我们对人类两种PIAS3蛋白存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种特异性的PIAS3选择性剪接机制。我们对PIAS3L和PIAS3S差别的Δ段mRNA 105bp碱基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段序列具备内含子的GT-AG边界法则特点,而且含有分支点A的结构特征,提示这段序列是一种潜在的内含子。我们发现在这个潜在的内含子序列中,存在着STAT3和雄激素受体AR潜在的结合位点的重合交叉。进而我们发现,长型PIAS3L的表达水平与组织/细胞内AR的表达水平一致,而短型PIAS3S的表达水平与组织/细胞内STAT3的表达水平一致。通过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实验,我们证明AR上调PIAS3L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而STAT3上调PIAS3S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接着,通过RIP实验,我们证明了STAT3和AR是新型的RNA结合蛋白,具有和PIAS3Δ段的105bp mRNA的结合能力,而AR能够拮抗STAT3的结合。进一步通过COIP实验,我们发现STAT3具有U2AF35的结合能力。因此,我们提供了一种STAT3介导的肿瘤型PIAS3S的形成机制的假说,即STAT3结合PIAS3Δ段mRNA,招募U2AF35到潜在内含子3’端位点的,从而促进PIAS3Δ段mRNA剪接,产生PIAS3S mRNA和肿瘤型PIAS3S蛋白;而AR结合在Δ段mRNA上从而阻止了STAT3和此段RNA的结合,抑制了PIAS3的选择性剪接。这是一种尚未见报道的新型剪接调控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揭示了这种PIAS3选择性剪接的病理生理学意义。STAT3信号和AR信号的异常活化是肿瘤,特别是前列腺癌发生的必要条件。我们比较了不同PIAS3剪接异构体对STAT3/AR信号通路的调控,发现长型PIAS3L显着抑制STAT3和AR介导报告基因的转录活性,而短型PIAS3S失去了抑制功能,PIAS3Δ段本身就发挥信号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免疫共沉降实验和GST Pulldown实验发现,PIAS3Δ段在体内外都具有显着的STAT3/AR结合能力;长型PIAS3L与STAT3/AR具有显着的结合作用,而PIAS3S与STAT3/AR的结合作用很弱。我们通过免疫荧光实验研究了不同PIAS3剪接异构体对STAT3/AR细胞内定位的影响,我们发现PIAS3Δ段的存在是STAT3/AR不能进入细胞核的重要原因,这些结果证明PIAS3两种异构体的差异序列-PIAS3Δ段是PIAS3L发挥抑制STAT3/AR信号功能的关键结构域。进而,我们研究了不同PIAS3异构体对肿瘤细胞增殖与肿瘤发生的影响。我们发现PIAS3L或PIAS3Δ段具有显着地抑制前列腺癌细胞活力和克隆形成能力,抑制增殖标志蛋白BCL-2、PCNA、Ki67、CyclinD1和Survivin的表达。同时裸鼠异种移植实验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短型PIAS3S对肿瘤发生和生长影响不显着,而长型PIAS3L和PIAS3Δ段显着地抑制了肿瘤的发生,PIAS3L和PIAS3Δ段接种后肿瘤的发生率仅为对照组的1/6,而且体积很小,提示了PIAS3Δ段对肿瘤发生的显着抑制效应。为了揭示不同PIAS3亚型与人类肿瘤的关联,我们收集了63例临床不同分期的前列腺癌样本,并利用特异识别长型PIAS3L的Δ段的抗体检测了前列腺癌组织内长型PIAS3L的表达水平。我们发现,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随着代表肿瘤恶性度GLEASON评分增高,长型PIAS3L表达减少,而PIAS3总体表达并未减少,提示了随着肿瘤恶性度的增加,PIAS3发生了选择性剪接增强。通过对63例患者十年间的生存率分析发现,PIAS3L强染色组生存率高,弱染色组生存率低,两者差别显着(p=0.019),说明具有Δ段的长型PIAS3L是肿瘤患者生存良好的预测指标。我们还比较了前列腺增生组织与前列腺癌组织中长型PIAS3L表达水平与STAT3和AR表达的关联,发现随着肿瘤的进展,PIAS3L表达减少,STAT3和AR入核增加。这些结果证明,PIAS3Δ段的存在是PIAS3L抑制肿瘤信号活化,保证良好生存率的基础。本论文提供了一种肿瘤关联的PIAS3 mRNA选择性剪接的新机制,揭示了这种选择性剪接关联功能域(PIAS3Δ段)对PIAS3发挥肿瘤抑制功能的意义,为肿瘤的预测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靶向。

葛秋林[10](2016)在《RelB/NF-κB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研究提示,NF-κB关键转录因子可能通过异常调控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活性而参与其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但其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中的功能特点及相关作用机制目前尚未被深入探索。[研究目的]通过研究NF-κB关键转录因子RelB、RelA在原发EC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差异及其与EC分型、FIGO分期的关系,并阐明其特异性功能发挥的相关作用机制,以为EC的临床防治提供病理类型特异性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研究内容和方法](1)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elB和RelA在原发EC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其在两组之间的蛋白表达差异及其与EC分型、分期的关系;(2)以shRNA技术稳定性敲降RelB后,分别通过CCK-8实验、生长曲线及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体内皮下成瘤实验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EEC)细胞系体外生长和体内成瘤能力的变化;(3)以流式细胞术分析RelB对EEC细胞系HEC-1A和RL95-2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的影响;(4)以HEC-1A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RNA-array探索RelB生物学功能发挥的关键信号通路及相关靶基因等;(5)以免疫组化、Western Blot、qRT-PCR等实验手段对NF-κB-RelB调控的靶基因进行体内外验证。[研究结果](1)非经典NF-κB关键转录因子RelB在原发E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且其在EE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并以FIGO-I期EEC最为显着;(2)稳定性RelB敲降可显着抑制EEC细胞系的体外生长和裸鼠体内皮下成瘤能力;(3)RelB的生长促进作用是通过正调控G1-S期转变、负调控细胞凋亡所实现,并主要影响细胞周期关键调节分子p27/Bcl-3/Cyclin D1/c-Myc及凋亡相关基因如Bcl-2、Bcl-X l/s、PARP-1等分子的表达。[结论]NF-κB/RelB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活性而在I型EC---EEC发生的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癌变阶段起“促癌基因”作用;非经典NF-κB/RelB转录因子及其所调控的各组成分子均可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的防治靶点。

二、Bcl-X expression in normal endometrium, endometrialhyperplasia and adenocarcinom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cl-X expression in normal endometrium, endometrialhyperplasia and adenocarcinoma(论文提纲范文)

(1)MAGL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MAGL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一部分相关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抑制MAGL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相关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敲低MAGL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相关图表
    参考文献
创新性与不足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2)基于多组学大数据的妇科和乳腺癌BCL2家族分子变化模式及其分子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胞凋亡及其涉及的代谢通路
        1.1.1 细胞凋亡及其主要凋亡途径
        1.1.2 细胞凋亡涉及的细胞代谢
    1.2 BCL2家族研究进展
        1.2.1 BCL2家族第一个成员的发现及其保守的特点
        1.2.2 BCL2家族成员的扩增
        1.2.3 BCL2家族成员之间结构基础及其互作关系
        1.2.4 效应者BAX和 BAK1 对线粒体外膜的作用
        1.2.5 细胞凋亡在人体系统稳态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2.6 BCL2家族蛋白在肿瘤中扮演的角色
    1.3 泛肿瘤研究
        1.3.1 泛肿瘤研究趋势
        1.3.2 泛妇科肿瘤的分子特征研究
    1.4 本论文研究方法
        1.4.1 使用c Bio Portal分析多种分子特征
        1.4.2 使用GEPIA分析m RNA表达
        1.4.3 调控网络分析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BCL2 家族在妇科肿瘤中的突变、m RNA表达、免疫组化及其预后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BCL2家族成员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2.2.2 BCL2 家族成员在妇科肿瘤中的突变频率及肿瘤样本间m RNA表达水平分析
        2.2.3 BCL2 家族在妇科肿瘤中相对于正常样本的m RNA表达水平分析
        2.2.4 预后分析
        2.2.5 免疫组化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CL2家族成员名称的规范和统一
        2.3.2 BCL2家族成员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2.3.3 BCL2家族成员在妇科肿瘤中的突变频率
        2.3.3.1 乳腺癌样本的突变频率及其肿瘤样本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
        2.3.3.2 宫颈癌样本的突变频率及其肿瘤样本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
        2.3.3.3 子宫肉瘤样本的突变频率及其肿瘤样本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
        2.3.3.3 子宫内膜癌样本的突变频率及其肿瘤样本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
        2.3.3.4 卵巢癌样本的突变频率及其肿瘤样本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
        2.3.4 BCL2 家族在妇科肿瘤中相对于正常样本的m RNA表达水平
        2.3.5 BCL2家族在妇科肿瘤中的预后分析
        2.3.6 BCL2家族在妇科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分析
        2.3.6.1 BCL2L1蛋白在妇科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分析
        2.3.6.2 BAD蛋白在妇科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分析
        2.3.6.3 PMAIP1蛋白在妇科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分析
        2.3.6.4 BAK1蛋白在妇科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分析
        2.3.6.5 BIK蛋白在妇科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分析
        2.3.6.6 BID蛋白在妇科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BCL2家族在妇科肿瘤中的表观调控规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BCL2 家族启动子甲基化和m RNA相关关系分析
        3.2.2 活跃染色质和组蛋白修饰信号的数据收集
        3.2.3 Ch IP-seq数据分析流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BCL2 家族m RNA的表达和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程度呈负相关
        3.3.2 基因组的染色质活跃程度与组织特异性
        3.3.3 基因组的染色质活跃程度与mRNA表达水平正相关
        3.3.4 染色质开放区域和组蛋白修饰信号的重叠
        3.3.5 BCL2家族成员的增强子信号及其特点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BCL2家族在妇科肿瘤中的调控网络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BCL2家族在乳腺癌中的调控网络
        4.3.2 BCL2家族在宫颈内膜腺癌中的调控网络
        4.3.3 BCL2家族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调控网络
        4.3.4 BCL2家族在子宫肉瘤的调控网络
        4.3.5 BCL2家族在卵巢癌的调控网络
        4.3.6 BCL2家族在妇科肿瘤的调控网络中出现共突变信号
        4.3.7 BCL2家族在妇科肿瘤中预测的调控模型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主要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本论文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ChIP-seq数据分析脚本编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

(3)Twist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α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1.2.2 结果判定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Twist、 ERα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2.2 Twist与ERα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相关性
    2.3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Twist、ER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4)p57KIP2、p53、C-erbB-2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KDM5A、KDM5B及FOXO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步骤
    2.3 结果判定标准
    2.4 随访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KDM5A、KDM5B和 FOXO1 在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型内膜、癌旁内膜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3.1.1 KDM5A在不同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1.2 KDM5B在不同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1.3 FOXO1 在不同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2 KDM5A、KDM5B和 FOXO1 的相关性分析
        3.2.1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KDM5A与 KDM5B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2.2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KDM5A与 FOXO1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2.3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KDM5B与 FOXO1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3 KDM5A、KDM5B和 FOXO1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3.3.1 KDM5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3.3.2 KDM5B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3.3.3 FOXO1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KDM5A的表达及意义
        4.1.1 KDM5A的生物结构及功能
        4.1.2 KDM5A在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4.1.3 KDM5A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4.2 KDM5B的表达及意义
        4.2.1 KDM5B的生物结构及功能
        4.2.2 KDM5B在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4.2.3 KDM5B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4.3 FOXO1 的表达及意义
        4.3.1 FOXO1 的生物结构及功能
        4.3.2 FOXO1 在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4.3.3 FOXO1 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4.4 子宫内膜样腺癌KDM5A、KDM5B和 FOXO1 表达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第6章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HMBOX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β-catenin及EMT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上皮性标志物E-cadherin
    2.2 间质细胞表面标志物
        2.2.1 Vimentin的结构和功能
        2.2.2 N-cadherin的结构和功能
    2.3 转录调节因子
        2.3.1 Snail的结构和功能
        2.3.2 ZEB1
        2.3.3 TWIST
    2.4 结论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组织
        3.1.2 实验所用试剂
        3.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1.4 实验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操作步骤
    3.3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3.4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β-catenin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
        4.1.1 三组标本β -catenin表达的比较
        4.1.2 β-cateni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4.2 E-cadherin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
        4.2.1 三组标本E-cadherin表达的比较
        4.2.2 E-cadheri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4.3 Vimentin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
        4.3.1 三组标本Vimentin表达的比较
        4.3.2 Vimenti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4.4 β-catenin、E-cadherin、Vimentin在增殖期和分泌期的表达
    4.5 β-catenin与E-cadherin及Vimentin的相关性
第5章 讨论
    5.1 β-cateni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5.2 EMT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5.3 β-catenin和EMT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相关性论
    5.4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癌前病变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病例报告
    2.1 临床特征
        2.1.1 入院情况
        2.1.2 妇科检查
        2.1.3 辅助检查
        2.1.4 诊疗经过
    2.2 病理特征
        2.2.1 标本大体所见
        2.2.2 镜下所见
        2.2.3 病理诊断
第3章 讨论
    3.1 子宫内膜增生诊断变迁
    3.2 诊断标准
    3.3 鉴别诊断
    3.4 分子遗传学
    3.5 高危因素
    3.6 治疗
    3.7 治疗后处理及预后
第4章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肿瘤型PIAS3异构体的选择性剪接机制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mRNA选择性剪接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事件
        1.1.1 选择性剪接的基本过程和分类
        1.1.2 选择性剪接的调控
        1.1.3 选择性剪接是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事件
    1.2 PIAS蛋白家族参与多种转录信号调控
        1.2.1 PIAS蛋白家族经典结构
        1.2.2 PIAS蛋白家族参与转录调控
    1.3 PIAS3 作为STAT3 的抑制蛋白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1.3.1 PIAS3 结构和剪接异构体研究
        1.3.2 PIAS3 亚细胞内定位
        1.3.3 PIAS3与STAT3 信号通路
        1.3.4 PIAS3 与雄激素受体等甾体类激素受体信号通路
        1.3.5 PIAS3 能够参与多种其他肿瘤关联的信号调节
        1.3.6 PIAS3 表达调控与肿瘤关联研究进展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大肠杆菌菌株
        2.1.3 质粒
        2.1.4 抗体
        2.1.5 试剂
        2.1.6 裸鼠
        2.1.7 组织样本
        2.1.8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方法
        2.2.2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2.3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人类肿瘤细胞表达一种缺失87-121 位氨基酸的短型PIAS3 异构体
        3.1. 肿瘤细胞表达一种较短的PIAS3 蛋白型式
        3.2 肿瘤细胞中较短的PIAS3 蛋白型式,是PIAS3 选择性剪接异构体
    第二部分 AR和 STAT3 作为新型的RNA结合蛋白调控PIAS3 的选择性剪接
        3.2.1 AR是长型PIAS3L表达的必要因素
        3.2.2 STAT3 参与短型PIAS3S表达的调节
        3.2.3 STAT3 作为新型RBP结合PIAS3 pre-mRNA,AR拮抗此作用
        3.2.4 STAT3 蛋白能够招募U2AF35,启动PIAS3 mRNA的剪接
    第三部分 PIAS3 剪接异构体对AR信号和STAT3 信号通路的反馈调控研究
        3.3.1 PIAS3 剪接异构体对AR信号通路的调控
        3.3.2 PIAS3 剪接异构体对STAT3 信号通路的调控
    第四部分 不同PIAS3 剪接异构体对肿瘤细胞增殖与肿瘤发生的影响
    第五部分 长型PIAS3L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前列腺癌的恶性度与生存率密切相关
讨论
    4.1 在肿瘤中,PIAS3 发生选择性剪接的重要意义
    4.2 在肿瘤中,PIAS3 发生选择性剪接的调控是一种新的调控机制
    4.3 PIAS3 剪接和STAT3 信号通路的相互调节作用
    4.4 PIAS3 剪接和AR信号通路的相互调节作用
    4.5 PIAS3LΔ段是PIAS3 发挥抑癌作用的核心区域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词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专利

(10)RelB/NF-κB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第一部分 绪论
    1 子宫内膜癌临床防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子宫内膜癌的分类及临床生物学特征
        1.2 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现状
    2 子宫内膜癌防治的基础研究新进展
        2.1 长链非编码RNAs与子宫内膜癌
        2.2 miRNAs与子宫内膜癌
        2.3 肿瘤微环境与子宫内膜癌
        2.4 总结
    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3.1 NF-κB亚单位RelB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3.2 NF-κB调控的周期相关基因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潜在关系
        3.2.1 NF-κB-Cyclin D1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潜在关系
        3.2.2 NF-κB-c-Myc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潜在关系
        3.3 NF-κB调控的凋亡相关基因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潜在关系
        3.3.1 NF-κB对凋亡相关基因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
        3.3.2 NF-κB--Bcl-xL/BAX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潜在关系
    4 总结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 GEO数据库中关于NF-κB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病理分型和分期的关系
    2 NF-κB关键亚单位RelB、RelA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分型和FIGO分期的关系
    3 RNA干扰NF-κB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体内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 RNA-array寻找NF-κB-RelB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生物学功能发挥的具体作用机制
第三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所需试剂配方
        1.4 所用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1.1 细胞复苏
        2.1.2 细胞传代
        2.1.3 细胞冻存
        2.1.4 细胞计数
        2.2 人子宫内膜癌组织芯片制作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分析
        2.3 蛋白抽提与免疫印迹
        2.3.1 蛋白抽提
        2.3.2 免疫印迹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1 RNA抽提
        2.4.2 反转录
        2.4.3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
        2.5 Knock down质粒载体构建
        2.5.1 shRNA设计
        2.5.2 shRNA退火
        2.5.3 限制性酶切载体和连接反应
        2.6 脂质体转染
        2.7 慢病毒包装和感染实验
        2.8 稳转细胞系筛选
        2.9 细胞生长曲线
        2.10 细胞活性检测
        2.11克隆形成实验
        2.12 流式细胞术(FACS)
        2.13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
        2.14 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2.15 实验所需克隆引物、RT-PCR、qPCR引物
        2.16 统计学处理
第四部分 实验结果
    1 GEO数据库中非经典NF-κB/Rel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C临床病理分型和FIGO分期的关系
    2 非经典NF-κB/RelB高表达于子宫内膜样腺癌
    3 NF-κB/RelB可显着促进EEC细胞系的体外生长能力
    4 RelB显着增强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的裸鼠体内成瘤能力
        4.1 裸鼠皮下成瘤之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中RelB的敲降效果
        4.2 稳定性敲低RelB的表达能显着抑制HEC-1A的裸鼠皮下成瘤能力
        4.3 稳定性敲低RelB的表达能显着抑制RL95-2 的裸鼠皮下成瘤能力
    5 抑制RelB的表达能抑制细胞周期的G1-S转变并促进细胞凋亡活性
        5.1 抑制RelB的表达可明显减弱EEC细胞系的细胞周期从G1进入S期的速度
        5.2 抑制RelB的表达可明显增强EEC细胞系细胞凋亡活性
    6 以RNA-array寻找与RelB生物学功能发挥密切相关的靶基因
    7 体内实验验证细胞周期G1-to-S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调节失衡对RelB"癌基因"功能的贡献
第五部分 讨论
第六部分 小结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待)发表的文章目录

四、Bcl-X expression in normal endometrium, endometrialhyperplasia and adenocarcinoma(论文参考文献)

  • [1]MAGL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研究[D]. 李新. 山东大学, 2021(11)
  • [2]基于多组学大数据的妇科和乳腺癌BCL2家族分子变化模式及其分子网络研究[D]. 王家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Twist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α的关系[J]. 梁巧青,杜杨君,赵苑池,梁云彩,黄宏英,莫秋荣. 现代肿瘤医学, 2020(17)
  • [4]p57KIP2、p53、C-erbB-2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 张春英.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KDM5A、KDM5B及FOXO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高瑶. 南昌大学, 2020(08)
  • [6]HMBOX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刘祥斌. 山东大学, 2020(09)
  • [7]β-catenin及EMT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云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8]癌前病变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例分析[D]. 魏翔. 南昌大学, 2020(08)
  • [9]肿瘤型PIAS3异构体的选择性剪接机制和功能研究[D]. 姜春娃.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10]RelB/NF-κB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葛秋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

标签:;  ;  ;  

Bcl-X 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和腺癌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