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芝 - 《同名专辑》

张柏芝 - 《同名专辑》

一、张柏芝—《同名专辑》(论文文献综述)

许陈静,赵晓兰,王肖潇,田亮,朱东君[1](2015)在《佛弟子王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菲:佛法也是活法她说,自己最难搞定的事就是"我执",所有的压力都来自对自我的执着,"我执"不破,就不会泰然处之"赵薇曾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王菲时的情形:"那是在1998年5月,我去香港参加一个活动。当我风尘仆仆地赶到活动方安排的宾馆时,发现几乎所有记者都挤在大堂的一个角落,对着一个素颜女子疯狂地拍照。而那个素颜女子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旁若无人地坐在一边抽着烟。无论别人问她什么,她都好像没听见。抽完烟,她就起身离开了。我怔怔站在那里,看了好久才认出,她就是歌坛天后王菲。"

晨枫[2](2014)在《百年中国名家名歌概览》文中认为(台湾、香港及海外部分,续32)周杰伦(1979-)台湾进入21世纪产生巨大影响的新生代歌手、音乐人,台湾杰威尔音乐公司掌门人之一。出生于台北淡水镇。毕业于台北私立谈江高级中学。自幼主修钢琴、手风琴、吉他等,后步入歌坛,枭创作、演唱、制作、市场运作于一身。从2000年出版首张个人创作、演唱专辑《周杰伦》获得成功后,与台湾词人方文山合作,相继出版了《范特西》《叶惠美》《七

晨枫,付广慧[3](2014)在《台湾、香港流行歌曲百家词萃(二十)》文中指出

任飞[4](2012)在《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中最为活跃、最受关注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运用传播学的视角,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的流行音乐文本为研究对象,探寻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与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传播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传播学是一门涵盖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因此,它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了解社会,以及各种经济、文化现象的理论工具。传播架起了音乐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人类社会音乐实践的本质便是音乐的传播实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文本是传播活动中的信息,而流行音乐传播流行的过程则是一个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过程,它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各个环节紧密联系、频繁互动的有机整体,将其置于传播学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流行音乐传播活动中的特点和规律。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70年代末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迄今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它的发展历程更是一条中国社会政治意识、经济制度、文化伦理、审美趣味、艺术观念的变迁之路,流行音乐也正是在与它们的角力互动中曲折前行的。近些年来,随着流行音乐以不可逆转之势地发展与繁荣,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研究这一重要的音乐形式和文化现象,其中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流行音乐的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探讨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流行音乐传播的影响,二是研究流行音乐与传播学的关系,三是研究媒介对流行音乐传播的影响。本文以流行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五大要素为理论切入点,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活动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背景下,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客体、传播效果四个角度去全面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活动,而流行音乐作为传播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则贯穿整个论文研究始终:一、传播主体。流行音乐在其制作生产环节常常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流行音乐文本肩负着承载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民间传统文化、时尚消费文化等诸多信息的任务。二、传播媒介。流行音乐的传播深受媒介技术发展的影响,传统媒介、新媒介以及各种存储介质的演变使得流行音乐不断改进和丰富着自身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样式。三、传播客体。流行音乐传播中的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与流行音乐文本互动、协商的过程中参与意义的生产与重构。四、传播效果。流行音乐的传播效果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以社会控制为中心的宏观层面,另一个则是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的微观层面。论文第一章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前当代时期和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当代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前当代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1949年,这是中国流行音乐产生和快速发展的第一段时期,主要以城市爱情歌曲和群众革命歌曲为代表。第二阶段是1949年至70年代末,群众革命歌曲主宰了这一时期大陆的流行音乐,而港台的流行音乐则在继承了城市爱情歌曲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当代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港台流行音乐以其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深刻影响了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而大陆的流行音乐在经历了最初的艰难之后,迅速涌现出许多着名的歌手和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大陆、港台的流行音乐整体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歌手繁多、题材多样。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大陆、港台的流行音乐逐渐走向融合,借助于新媒介,流行音乐涌现出了许多草根明星,同时,其商业属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日益彰显。回顾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最初对它的一系列论争,到正视它的存在,并对它进行积极地研究和探索,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在与社会外部因素的角力互动中曲折前行的。因其所独有的审美特质,以及它与社会生活和大众媒介的紧密联系,从美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是目前最主要的两个理论出发点。论文第二章主要从文化工业、文化产业、意识形态等理论和概念出发,分析流行音乐制作生产时的制约因素。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大陆唱片业在经历了最初短暂的辉煌之后,一直被盗版所困扰,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给予唱片业以致命地打击,唱片业的未来发展还是要努力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寻求突破。本章以1983至2008年央视春晚的流行音乐文本为例,阐释官方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正是借助于央视春晚的流行音乐完成了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形象的建构。在流行音乐的制作与生产中,明星的地位不可或缺,大众媒介在明星的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超级女声》节目的成功便证明了大众媒介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造星运动中的巨大作用。论文第三章从传播技术的媒介理论入手,探讨媒介和技术对流行音乐传播的影响。根据磁带、CD、MP3等流行音乐存储和播放技术的演变,可以看出每-种新出现的媒介都是对原有媒介固有缺陷的有益补充,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但增强了传播者的影响力,同时也提高了受众的创造性和生产力。目前,较为常见的流行音乐技术传播主要有以下类型:基于印刷技术的乐谱传播,基于电子技术的唱片、广播、电视传播和基于数字技术的网络传播。其中,电视媒介将流行音乐变为更加直观、视听一体的综合艺术,流行音乐文本所具有的多义性和商品性也使它深受广告的青睐,与此同时,它也受到消费主义和暴力、色情等不良倾向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网络媒介带给流行音乐传播领域许多前所未有的改变,目前,网络流行音乐一般主要以原创、翻唱、恶搞三种形式出现。其中,恶搞打破了传统语境中约定俗成的能指和所指的意义关联,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集体狂欢的娱乐方式。论文第四章主要探讨受众在对流行音乐文本进行解读、重构和生产的互动中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和变化。“以媒介为中心”和“以受众为中心”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两个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文化研究的视角将受众置于宏大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中去研究,更多得关注到了受众在媒介使用中的主动性,他们对媒介的使用主要基于获取信息、交往需要和情感需要三种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新媒介的不断涌现,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受众呈现出一些诸如更加分化、难以感知,接触媒介时间长、年龄跨度大等新的特点。在流行音乐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他们在与文本互动、协商的过程中参与意义的生产和重构。尤其在青少年受众那里,虽然最后难逃被商品经济和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命运,但他们通过对抗权威、突破禁忌、改编经典等手段积极地参与生产。“粉丝”所具有的群体性、主动参与性、辨识力等特点使他们成为流行音乐受众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是过度的消费者,市场话语在其中常常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们又是生产者,通过具有生产性的实践活动重新赋予流行音乐原初文本以新的意义。论文第五章从媒介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发展为切入点,阐述了信源、传播技巧、媒介技术、受众等因素对流行音乐传播效果的影响,认为媒介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媒介与受众协商的过程,效果产生于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流行音乐宏观传播效果的研究中,以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为例,阐释了流行音乐在支持强化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参与社会宏大叙事所发挥地巨大作用。流行音乐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性,使得许多媒介设置的议程成为流行音乐所吟唱的主题,而反过来,正是有了流行音乐的渲染,许多由媒介设置的议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突出和强化。“使用与满足”理论则主要从微观层面去考察传播效果,将受众看作是有着各种需求的个体,受众在演唱卡拉OK和泡吧时满足了各自社会交往、感情宣泄、消磨时间等不同的内在需求。工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消费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有着标准化和恶俗化倾向的音乐商品的今天,本文将流行音乐置于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借助现代传播学的理论视角,结合文化研究、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去思考和研究流行音乐如何在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中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寻求一条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有效传播和健康发展之路。

严城[5](2010)在《论人格权的衍生利益 ——以人格标识的商业利用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姓名、肖像等人格标识所体现的利益,我国向来认为属于人格利益,应由人格权加以保护,而人格权依传统见解是以保护精神利益为内容的权利。惟随着科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转变,人格标识在现代生活中已成为一项重要财产,具体展现在商业广告或商品化等商业行为上。据此人格标识也具有财产价值,该项财产利益属于人格权的衍生利益。为正确认识人格标识的商业利用所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自当重点考察如下四项内容:(1)权利定性;(2)侵害救济;(3)权利得否继承以及权利得否排他性让与;(4)正当使用的抗辩。为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应充分考察两大法系的发展历程,并充分评价我国现行立法的得失之处,同时通过对我国法院在此领域已审决的个案进行实证分析,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法制变革。美国法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将人格标识上的财产价值自原本的“隐私权”中独立出来,另承认“公开权”这一得自由转让与继承的独立的新型财产权。德国法则将人格标识上的财产价值纳入人格权范畴,透过侵权损害赔偿、不当得利返还等请求权保护人格标识上的财产价值。德国联邦法院晚近的判决己肯认人格权的财产内容可继承。法国法则于精神性人格权外发展出财产性人格权,其法律性质与美国公开权大致相当。我国相关立法和司法将未经许可商业利用他人人格标识的行为定性为人格权侵权行为,从而被害人只能以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寻求救济,由此产生了法律的扭曲适用情况,且未妥适评价人格标识的财产价值。通过考察各国法律,本文得出不论各国法制以怎样的名义保护人格权的衍生利益,其共性特征都在于通过类推版权的权利构造理论,建构各自的法律理论。权衡诸多因素,我国宜采用类似于日本的方案,即直接移植公开权制度,为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制选择。据此,结合我国新《侵权责任法》,围绕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损害的计算方式以及侵权抗辩等方面详细阐述公开权制度在我国的具体建构。

阮晓晶[6](2009)在《听,那暌别已久的声音》文中研究说明或许是他们太"安静"了,以至于让我们差点忘记他们。不过,热爱音乐的他们一直未曾离开乐坛。这次,他们回来了,用暌别已久的熟悉声音告诉我们——在音乐的道路上,他们一直在努力,努力让歌迷们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

王欣,江旭,Rene,一碌蔗,色与情,亦琛,小哉,SNOWY[7](2008)在《重磅解密:2008重大时尚话题全公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潮人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在于:潮人口中的随便一个话题,就足以成为一本时尚杂志当月的重大专题,杂志再稍加包装,便可上市卖给常人瞻观。而你又可知道:一般当月上市的杂志,其内容却是在一两个月前就由编辑们确定好了的,你以为那些月月更新的话题,其实早在两个月前就被这一帮人嚼至无味。尤其是那些B字头、V字头、E字头的舶来杂志,本土的编辑们也不过是嚼洋编辑们嘴里的东西,自己还没弄明白,便已经就吐出来卖给你尝。话说至此,你还会以为翻两本随便的时尚杂志就入潮了吗?《F TALKS》不吝于此。已入2008年,你知道最潮的话题在哪里吗?

谭春阳[8](2003)在《近看张柏芝》文中研究说明 目前,无论歌坛还是影坛,具有很强实力的女明星真是层出不穷,尤其“玉女”派“掌门人”更是更替频繁。而张柏芝却在此站稳了脚跟。在人们眼里,张柏芝总是那么幽雅、自然、大方。让我们走近一步,细品张柏芝。

陆纳[9](2001)在《《张柏芝》你看了吗》文中指出

乌尔沁,吴珏,南野文[10](2001)在《碟报》文中研究说明 导演:北野武 主演:北野武 奥玛赫斯 类型:社会问题 指数:艺术☆☆☆☆ 娱乐☆☆☆ 剧情 日本某社团头目山本一家被血染之后,山本独自一人来到美国洛杉矶寻找失踪多年的弟弟健。经过漫长困苦和兄弟相认与相逃,一身“毛病”的弟弟终于为哥哥的忠诚和无私所动容与感化,但是黑社会却不容他们兄弟洗心革面,于是山本兄弟向欺压他们的恶势力发起了猛烈反击。

二、张柏芝—《同名专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柏芝—《同名专辑》(论文提纲范文)

(1)佛弟子王菲(论文提纲范文)

重拾母女情,与佛结缘
“把佛理用到歌里,让她唱了舒服一点”
“女儿是来报恩的”
“我的信仰不允许我这么做”
有两股力量始终在她身上拉扯

(3)台湾、香港流行歌曲百家词萃(二十)(论文提纲范文)

天空
用尽一生的爱
值得
短发
飞鸟与鱼
回家
不爱我放了我
星语心愿
流浪记
简单爱

(4)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四、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前当代时期
    一、前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1949年)
    二、前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二阶段(1949年—20世纪70年代末)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当代时期
    一、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二、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
    三、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
第三节 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论争和理论研究
    一、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三次论争
    二、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 第二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制作与生产研究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生产以及中国唱片业的发展
    一、流行音乐生产的相关理论
    二、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唱片业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生产的制约和影响
    一、意识形态与大众媒介
    二、意识形态与央视春晚
    三、流行音乐与央视春晚
第三节 明星经济中流行音乐明星的生产
    一、明星文化的变迁
    二、流行音乐明星与大众媒介
    三、明星制造的神话——以《超级女声》节目为例 第三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媒介研究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
    一、关于传播技术的媒介理论
    二、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
    三、流行音乐存储介质的演变
第二节 电视媒介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一、音乐电视与流行音乐
    二、电视广告与流行音乐
第三节 网络媒介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一、网络媒介的技术特点
    二、网络媒介与网络数字流行音乐发展现状
    三、网络流行音乐的出现及发展
    四、网络流行音乐的“恶搞”文化 第四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受众研究
第一节 受众理论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受众
    一、受众研究的理论传统
    二、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受众研究
    三、受众对媒介的需求
    四、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受众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节 青少年受众与摇滚乐
    一、抵抗是快感的源泉
    二、风格是生存的意义
    三、收编是命运的归宿
第三节 流行音乐传播中的“粉丝”
    一、“粉丝”的定义与特征
    二、作为市场的“粉丝”
    三、作为生产者的“粉丝” 第五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传播效果理论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
    一、媒介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
    二、影响流行音乐传播效果的因素
第二节 “议程设置”功能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作用
    一、“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二、“议程设置”功能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作用——以“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为例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
    二、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卡拉OK演唱者
    三、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泡吧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论人格权的衍生利益 ——以人格标识的商业利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因
        一、人格形象的商业化现象
        二、法律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概况
        一、规范的正当性基础
        二、规范的模式选择
        三、规范的效力范围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及其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人格标识为研究中心
        二、本文的研究范围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何谓人格标识
    第一节 符号经济与人格标识
    第二节 人格要素与人格标识
    第三节 人格标识上的二元利益
    第四节 可被商业利用的人格标识的主要形态
        一、姓名
        二、肖像
        三、声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为人格权衍生利益辩
    第一节 从人格、人格权概念的起点看人格标识上财产利益的归属
        一、人格技术的实在法意义
        二、人格保护的近代法危机和人格权的兴起
        三、从人格权和人格标识间的关系界定看人格标识上财产利益的归属
    第二节 从"人之组成"的认知看人格标识上财产利益的归属
        一、关于精神性人格要素固有性强弱的学说之争及其评析
        二、关于人格要素外在化与否的学说之争及其评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较法上的考察之(一)
    第一节 英美法系人格权衍生利益法律保护概览
        一、英国法规范模式
        二、澳大利亚法规范模式
        三、加拿大法规范模式
        四、美国法规范模式
    第二节 英国仿冒侵权对人格权衍生利益的保护
        一、商誉
        二、虚假陈述
        三、损害
        四、抗辩事由
    第三节 澳大利亚仿冒侵权对人格权衍生利益的保护
        一、商誉
        二、虚假陈述
        三、损害
    第四节 加拿大盗用人格标识侵权对人格权衍生利益的保护
        一、盗用人格侵权的创设
        二、盗用人格侵权的发展
    第五节 美国公开权对人格权衍生利益的保护
        一、隐私权的确立
        二、公开权的承认
        三、公开权的诞生——判例、学说与立法的协力
        四、公开权侵权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效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较法上的考察之(二)
    第一节 大陆法系人格权衍生利益保护概览
        一、法国法
        二、德国法
        三、意大利法
        四、荷兰法
        五、西班牙法
        六、日本法
    第二节 法国法对人格权衍生利益的保护
        一、姓名权
        二、肖像权
    第三节 德国法对人格权衍生利益的保护
        一、姓名权
        二、肖像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人格权衍生利益的法律保护体系及其评价
    第一节 我国人格权衍生利益的立法概况及其评价
        一、《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的具体规定及其简要评价
        二、特别法的具体规定及其简要评析
    第二节 我国人格权衍生利益的司法保护概况及其评价
        一、典型判例概览
        二、所选样本的统计分析表与分析结论
        三、言论自由与商业使用的司法审查基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格权衍生利益的权利构造模式
    第一节 两大法系着作权的权利构造论
        一、着作权一元论的权利构造论
        二、着作权二元论的权利构造论
        三、两大法系国家着作权构造的比较和评价
    第二节 人格标识上的权利构造论
        一、人格权一元论的规范模式
        二、大陆法系二元论的规范模式
        三、英美法系二元论的规范模式
        四、比较与超越:我国人格标识上权利的二元论构造之基
    第三节 我国人格标识上的权利构造论
        一、我国学术界的各种学术主张
        二、学术评价与变革之道: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
    第四节 自我建构还是法律移植
        一、利益化还是权利化
        二、为公开权法律移植的可行性辩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公开权制度建构的未来设想
    第一节 公开权的本体论构造
        一、公开权的主体
        二、公开权的商业使用方式
        三、公开权的可转让性
        四、公开权的可继承性
        五、公开权许可使用之同意的解释
    第二节 侵害公开权的私法救济体系
        一、停止侵害、排除妨碍与消除危险
        二、侵权行为损害赔偿
        三、不当得利
        四、越权管理
    第三节 正当使用的抗辩
        一、公开权行使的限度:权利的冲突与衡平
        二、有价值的新闻报导
        三、艺术和科学的利益
        四、作为言论自由组成的商业言论
        五、有重大信息价值的商品
        六、戏仿
        七、权利穷竭原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详细摘要

(6)听,那暌别已久的声音(论文提纲范文)

《齐待R.S.V.P》———任贤齐深情依旧
《最后》———谢霆锋已经不再青涩
《我是谁的谁》———黄征重新认识自己

四、张柏芝—《同名专辑》(论文参考文献)

  • [1]佛弟子王菲[J]. 许陈静,赵晓兰,王肖潇,田亮,朱东君. 环球人物, 2015(05)
  • [2]百年中国名家名歌概览[J]. 晨枫. 歌曲, 2014(11)
  • [3]台湾、香港流行歌曲百家词萃(二十)[J]. 晨枫,付广慧. 词刊, 2014(08)
  • [4]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D]. 任飞. 山东大学, 2012(05)
  • [5]论人格权的衍生利益 ——以人格标识的商业利用为中心[D]. 严城. 黑龙江大学, 2010(10)
  • [6]听,那暌别已久的声音[J]. 阮晓晶. 当代学生, 2009(Z3)
  • [7]重磅解密:2008重大时尚话题全公布![J]. 王欣,江旭,Rene,一碌蔗,色与情,亦琛,小哉,SNOWY. 风采, 2008(02)
  • [8]近看张柏芝[J]. 谭春阳. 初中生学习, 2003(Z1)
  • [9]《张柏芝》你看了吗[J]. 陆纳. 国际音乐交流, 2001(08)
  • [10]碟报[J]. 乌尔沁,吴珏,南野文. 中国对外服务, 2001(05)

标签:;  ;  ;  ;  ;  

张柏芝 - 《同名专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