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的词汇差距研究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差距研究

一、汉译英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耿艺源[1](2020)在《跨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缺项现象及其翻译策略》文中研究指明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差异使得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专有词汇,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因此跨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缺项现象是每个译者都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着手,分析词汇缺项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针对词汇缺项现象的翻译策略,深入地了解源语文化,以期达到更高效的跨文化交际。

付莉[2](2019)在《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翻译形式上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但实则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但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遇到源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或概念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翻译的情况,即词汇空缺的现象。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词汇的空缺实质上是文化的空缺在词汇层面上的反映。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拟对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进行探讨。

苏花青[3](2018)在《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翻译策略》文中认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了解文化空缺现象并克服其带来的交流障碍,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出去。

唐革亮[4](201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政治语篇主要涉及国家或政党的方针政策与态度立场,是政治话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政治语篇的对外翻译直接影响到对外政治话语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汉语政治语篇的翻译研究以中央重要政治文献的英译为主,资深译员、外宣工作者、翻译研究者围绕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体会、原则目标和策略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多种层面和维度的探讨。但是,已有研究往往以宏观论述或个案分析为主,描述性和解释性不足,对汉英语言的结构差异关注较多,忽视了翻译中的选择对目标语语篇意义的建构作用。名词化具有重新识解经验的概念功能,能够将由动词识解的过程意义、形容词识解的属性意义等重新识解为事物,是主要的语法隐喻资源,在科技语篇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alliday,1994;1998a)。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同样存在大量名词化表达,如“现代化”modernization、“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党的建设”Party building等。然而,学界对于此类语篇中名词化表达的翻译方法及语篇建构功能却鲜有系统研究,一些翻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答,诸如如何翻译源语语篇中的名词化,如何翻译为目标语语篇中的名词化,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动因与功能等。鉴于此,研究政治语篇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具有一定必要性,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名词化的使用情况和翻译方法,还可以揭示名词化对政治语篇及政治话语的建构作用。本研究主要在观察名词化分布的基础之上总结并概括政治语篇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发现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探究其背后的理据,阐释其在意义及社会层面的建构功能,从而为翻译实践及教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本研究针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表达具有何种分布与特征?呈现何种翻译模式和规律?(2)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如何翻译?(3)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探究,本研究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及系统功能翻译研究提出的“对等-转移”渐变体思想(Matthiessen,2014)为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建立了描写框架。此外,本研究还以“翻译再实例化”(de Souza,2010;Yang,2015)模型为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阐释框架。对名词化翻译实例的观察,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方法,对名词化的分布及翻译策略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本研究自建的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由47篇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党政文献及其官方译文组成,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环境等多种话题,平行语料库总容量接近100万字词。本研究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1)名词化现象在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大量分布。从频数来看,英语译文中名词化的使用高于汉语原文,但使用频率相当,说明目标语语篇与源语语篇的隐喻度在整体上基本保持一致,实现了文体风格的对等。此外,汉英不同名词化类型在语篇中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汉语以转类型名词化为主,英语则以派生型名词化居多,主要受汉英语言的类型因素影响。其中,政治语篇英译文中,派生词缀-tion/-sion、-ment、-ance/-ence、-ty、-ing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汉语原文中能产性较高的词缀为“-性”、“-率”、“-力”、“-化”、“-主义”,与英语的接触以及社会的发展是现代汉语派生名词化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汉语政治语篇中的高频转类词为“发展”、“建设”、“工作”、“改革”和“安全”,高频转类名词化结构为“NP+VP”结构,在没有形式标记的限制下,汉语存在大量兼类及活用的转类名词化。英语转类型名词化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居多,政治语篇英译文中出现的高频转类词为reform、work、support、use、control,这些词以名词性用法为主,表明其在共时层面的隐喻性有所削弱。短语层面的名词化结构“NP的VP”和“V-ing of”在整体上具有名词性,结构的组成成分具有一定临场性,且相对词汇层面的名词化保留了更多过程意义。(2)名词化翻译策略可概括为对等翻译和转移翻译两种,对等翻译还原了原文的名词化表达式,而转移翻译则改变了原文的识解方式,对目标语语篇意义进行重新建构。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将汉语名词化结构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策略,比例达到47.7%,一方面说明了汉英名词化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译者在翻译政治语篇时倾向于保留原文中隐喻式表达,以实现语篇在意义识解方式上的对等。本研究发现名词化对等翻译包括“系统型”和“实例型”两种具体类型,前者为两种语言之间高度对应的名词化,如“重要性”importance、“全球化”globalization,后者为译者根据语境选择的临时性对等,如“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但是,并非所有的汉语名词化表达都适宜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例如“化”字格和数式短语等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有时并不具备系统型对等项或不宜进行异化翻译,译者则需要采用转移翻译策略。基于名词化自身的概念功能,本研究认为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在对外政治话语建构中具有凝练中国概念、中国道路和核心价值表述的作用。(3)转移翻译策略还可进一步分为隐喻化转移和去隐喻化转移两种具体类型。隐喻化转移翻译将原文中的非名词化表达翻译为译文中的名词化,去隐喻化转移翻译则将原文中的名词化表达翻译为其他非隐喻化结构,两者可以通过与同级其他词组转换、升级为小句、降级为零对应的翻译方法实现。其中,隐喻化转移翻译在政治语篇翻译中更为常见,比例约为去隐喻化转移翻译的三倍,说明英语的名词化选择更加丰富,在政治语篇建构中发挥了更多积极作用。对具体译例的质化分析表明语言系统因素、语篇类型因素、情景语境因素和文化语境因素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对译者的选择产生主要影响,译者通过识解方式的转换使目标语语篇符合目标语语言系统的表达规范,顺应目标语语境,从而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在政治语篇翻译中起到了重构原文信息和结构、简化译文表达、概括原文及译文上下文语义内容、释义原文复杂语义的功能,增加了目标语语篇的可读性,从而有助于对外政治话语能见度的提升。本研究在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体裁选取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名词化翻译研究,发现了政治语篇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分析了其背后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并从更深的意义层面阐释了其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建构功能。本研究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能够提高译者的建构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时还从语言使用层面揭示了对外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与方法,为话语体系研究作以补充。

李钰婧[5](2017)在《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习近平着作日译研究 ——以《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日译版)》(下文简称《中国梦论述摘编(日译版)》)为研究对象,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等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框架,运用问卷调查、译者访谈、SPSS分析、文献计量研究、平行文本对比等方法,从跨文化交际视阈分析了中译日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类型及成因,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略,以及对中央文献外译的建议。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重视翻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是一对相互融通的概念:翻译的影响体现在跨文化交际的各个阶段中;跨文化交际也同样体现在翻译活动的整个流程中。翻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里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中显现出不同的重点与形态,是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手段;而翻译中要实现的“交际”目的,凸显了处理翻译中跨文化问题的重要意义。中央文献的翻译与其他文本的翻译一样,同属跨文化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相互融通视点的提出有助于解决中央文献翻译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达成最优的交际效果。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计量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日本学界中关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研究的文献、以及两国关于中国领导人着作的翻译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与分析。结果显示,以中译日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交际视阈系统论述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的成果不多,而探讨中日社会科学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的成果几乎为零。无论是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领导人着作的翻译研究,还是从领导人着作研究角度研究跨文化交际翻译的研究均寥寥无几。因此,中央文献,特别是习近平系列论述日译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亟待开拓。跨文化交际视阈的翻译研究中突出的是受众效果。为调查《中国梦论述摘编(日译版)》译文的受众接受情况,本文共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首次调查结果显示,受众认为译文的总体质量较高,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较强。同时受众反映出,译文中出现的中国特色修辞方法、词语背后的情感与态度、字面内容与信息实质的理解差距等形成了文化与交际障碍。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些问题对《中国梦论述摘编》对日翻译的影响,本文进行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受众问卷调查。首次问卷调查显示,中日同形词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同形词的存在既为中日互译提供了便利,也是中日互译的文化障碍。因此,本文在第二次问卷调查中,将《中国梦论述摘编(日译版)》中所有中日同形词甄选出来,在分类后运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分析系统进行了调查问卷相关内容的制定。此外,问卷中还考察了汉语特色较为明显的排比、比喻、行文、俗语、诗词等句子,并设置了关于受众对译文可读性、可理解性、可接受性的判断选项。结果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日本受众对于现有译文的评价为:在满分为10分的前提下,可读性平均6.12分;可理解性平均5.96分;可接受性平均5.76分。以上结果说明译文在跨文化交际效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文化因素、交际因素两个角度对《中国梦论述摘编(日译版)》进行了分析。文化因素与交际因素各自包含着外显因素与内隐因素。文化外显因素包括国情、历史、空缺,文化内隐因素包括价值观、思维模式、文化定势与偏见、民族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交际外显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别上,具体包括同形类义词、表述习惯、修辞手法、互文性因素;交际内隐因素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具体包括翻译纲要、原文分析、译者的“忠诚”。这些翻译的影响因素通过第二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现的格外明显。为进一步分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克服和翻译方略,本文还对中央编译局不同语种译者进行了访谈,探究了在中央文献翻译中出现各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解决方略。本文以《中国梦论述摘编》的日译为例,主要解决了以下3个问题:(1)运用最新的翻译理论系统分析中译日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翻译方略中需要解决文化与交际两方面的问题;(2)运用实证分析的方式,系统指出了中央文献跨文化交际翻译问题的基本方略,如清晰定位译文话语体系、制定中央文献翻译纲要、判断信息的“轻重缓急”等;(3)论述了中央文献翻译的文本一般性与特殊性,指出了中央文献跨文化交际的共性以及与其它文本不同的个性,提出了国家核心概念的内容的处理原则。同时,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提出中央文献的传播要采用“译+介”模式等的建议。综上所述,本文在中央文献相关领域中译日的研究中实现了创新,对今后的中央文献外译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同时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本文的分析与研究还存在量与质的欠缺之处,这为本文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倪璐璐[6](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聂畅[7](2016)在《英汉口译互译词汇空缺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中的基本组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需要使用语言进行沟通,而口译、互译等翻译工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文化存在差异,在语言口译互译的过程中,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予以弥补,进而保证沟通的顺畅。

邓林晴[8](2016)在《词汇文化空缺及其翻译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各民族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社会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空缺的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的空缺给翻译造成了种种障碍。所以研究词汇文化空缺现象及其翻译对文化交流意义重大。本文主要探讨了造成词汇文化空缺的原因及其翻译策略,以期对文化空缺的研究提供帮助。

余承法[9](2013)在《全译求化机制论》文中提出全译求化机制论,以考察全译及其属性为起点,以解读钱钟书的“化(境)”为切入点,以小句中枢说和小句中枢全译说为理论基点,以汉英对比为参照点,以几个大型语料库和自建的全译语料库中为支撑点,尝试建立完整、客观、可操作、能验证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全文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的研究要求,按照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思路,通过论证全译的本质——化,揭示全译的核心——求化,探究全译求化的关键——求化机制,着重阐述7种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类型及其组合能力和概率,挖掘57种组合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倾向性规律。全译求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将丰富钱钟书的“化境”翻译思想,推动全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深化翻译共性问题的探讨,指导译学方法论建设,为全译实践、全译教学(包括外语专业的汉外互译教学和对外汉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译文评估、机器翻译提供理论帮助和语料支撑。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四章为正文,第二章为第三、四章作铺垫,第三章为全文的核心,第四章为次重点,第五章为结论。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化(境)”研究、国内外全译转换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并对整个研究框架作出说明。第二章阐述全译的本质及核心。先从全译的定义入手,在阐明全译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目的和属性之后,指出全译求似律决定全译行为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即:语用价值第一、语里意义第二、语表形式第三。然后考察全译微观活动的三个阶段,即:原语理解、语际转化、译语表达,提出全译活动操作于以小句为中轴,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和语篇为脉络的全译单位体系。通过“化”的文字学原解、哲学通解、美学专解和钱钟书自解,赋予译学新解,详论“化”体现为全译本质的五大特征,进而指出全译的核心是求化,求化的关键是建立求化机制体系。第三章考察全译求化7种单一机制。全译求化单一机制的建立和运用必须遵循全译的三大原则,以完整再现原文的语用价值和准确传达其语里意义为目的,力图改变或保留原文的语表形式。全章七节在逐一考察7种求化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之后,以语料库中的全译事实为依据,着重阐述每种机制及其次类的操作过程和方式。等化机制的运用理据主要是:原语和译语具有极强的文化互文性和兼容性,原语和译语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思维方式,原语和译语的表达顺序与思维顺序同构,符合语言表达中的像似性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对形等义同值,多操作于小句及以下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五种类型:词等化、短语等化、小句等化、复句等化和句群等化。繁化机制的理据在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后者又体现在:运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传达语里意义的差异,反映语用价值的差异。等化机制的操作原则是繁形不添义不增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增添,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繁化、词繁化、短语繁化和小句繁化。简化机制的理据跟繁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方式相反,其操作原则是简形不损义不贬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删减,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简化、词简化、短语简化和小句简化。移化机制是因译语结构和表达规范之需而对原语单位进行位置移动,其操作原则是移形不易意不变值,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原形移化即零翻译,主要是指原语中词和缩略语的移化;有形移化即移位,其理据是中西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包括语素移位、词移位、成分移位、复句的分句移位四个次类;无形移化即引中,运用理据在于:人类思维的相通,人类语言的共性,原语和译语的词语处于相同或近似的语言环境,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包括四个次类:专业化引申、普通化引申、具体化引申和抽象化引中。换化机制是应语值再现和语里传达之需而进行的双语语表形式的互相交换,操作原则是换形不改意不动值,按照双语单位互换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可分为六种类型:词类换化、成分换化、句类换化、动静换化、正反换化和主被换化。每种换化类型的内涵、外延和理据不同,在次级类型上有所不同,有时存在交叉或重叠,如词类换化和成分换化、动静换化和主被换化。分化机制的理据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及其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的区别、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转换的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分形不断义不损值,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和拆分的策略,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词分化、短语分化、小句分化和复句分化。合化机制的理据与分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手段相反,原则是合形不漏义不变值,采取化零为整的手段和融合的策略,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短语合化、小句合化、复句合化和句群合化。第四章考察全译求化组合机制。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对四篇公共演讲稿口译实例的调查和统计,逐一阐述57种组合机制的具体操作。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1)五类组合机制按照类型数量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20种)>二合机制=四合机制(15种)>五合机制(6种)>六合机制(1种),按照运用频率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148例)>四合机制(122例)>二合机制(73例)>五合机制(53例)>六合机制(18例)。可见,机制组合的数量越多,要求越高,难度越大,频率就低;2)由于每种单一机制的运用频率和组合能力不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有别,各种组合机制在相应类别中的运用频率呈现不平衡性。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的五个基本观点,指出现存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郭晓军[10](2012)在《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方法》文中指出英汉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在英汉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方法。

二、汉译英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译英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跨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缺项现象及其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二、词汇缺项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三、词汇缺项翻译策略
    (一)音译法
    (二)直译法
    (三)意译
    (四)借译
四、结语

(2)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汇空缺的概念和分类
二、政府工作报告
三、《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空缺词汇分类及翻译
    1. 四字词语的翻译
    2. 数字缩略词的翻译
    3. 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四、结语

(3)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汉英翻译活动中研究文化空缺的必要性
2 文化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2.1 历史背景差异引起的文化空缺现象
    2.2 社会习俗引起的文化空缺现象
    2.3 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空缺现象
3 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
    3.1 音译法
    3.2 直译法
    3.3 意译法
4 结语

(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意义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名词化研究回顾
        2.1.1 名词化的本体研究
        2.1.2 名词化的应用及实用研究
    2.2 政治语篇翻译研究回顾
        2.2.1 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与批评
        2.2.2 政治语篇翻译的原则与目标
        2.2.3 政治语篇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2.3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回顾
        2.3.1 功能语言学对翻译核心问题的阐释
        2.3.2 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功能语言学的意义观
        3.1.1 功能观
        3.1.2 建构观
        3.1.3 进化观
        3.1.4 社会符号观
    3.2 功能视角下名词化的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2.1 名词化对经验的重新识解
        3.2.2 种族发生视角下翻译过程的再实例化模型
        3.2.3 翻译对等与转移的语法隐喻理据
        3.2.4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思路
        4.1.1 分析模式与步骤
        4.1.2 名词化的界定与识别
    4.2 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4.2.1 平行语料库的发展与应用
        4.2.2 语料库的构成
        4.2.3 语料的预处理
        4.2.4 语料的检索与抽样
    4.3 本研究使用的参照语料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的分布与类型
    5.1 汉英名词化及其翻译策略分布
        5.1.1 汉英名词化的分布特征
        5.1.2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的分布特征
    5.2 汉英派生型名词化
        5.2.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派生名词化
        5.2.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派生名词化
    5.3 汉英转类型名词化
        5.3.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转类名词化
        5.3.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转类名词化
    5.4 汉英短语型名词化
        5.4.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NP的VP”结构
        5.4.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V-ingof”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
    6.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的类型
        6.1.1 系统型对等
        6.1.2 实例型对等
    6.2 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的翻译
        6.2.1 汉语“化”字格的翻译
        6.2.2 汉语数式短语的翻译
    6.3 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6.3.1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概念表述
        6.3.2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道路表述
        6.3.3 名词化所凝练的核心价值表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
    7.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类型
        7.1.1 隐喻化转移
        7.1.2 去隐喻化转移
    7.2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7.2.1 语言系统因素
        7.2.2 语篇类型因素
        7.2.3 情景语境因素
        7.2.4 文化语境因素
    7.3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功能
        7.3.1 重构功能
        7.3.2 简化功能
        7.3.3 概括功能
        7.3.4 释义功能
    7.4 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2 贡献及创新点
    8.3 研究启示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习近平着作日译研究 ——以《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语料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1.2.2 译者访谈
        1.2.3 文献计量分析
        1.2.4 SPSS数据分析
    1.3 研究背景
        1.3.1 第一次问卷受众整体评价
        1.3.2 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研究
        2.1.1 CNKI论文计量研究
        2.1.2 博士论文计量研究
        2.1.3 相关着述介绍
    2.2 日本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研究
        2.2.1 Cinii论文
        2.2.2 博士论文
        2.2.3 相关着述
    2.3 领导人着作翻译研究(中国)
        2.3.1 研究类别
        2.3.2 研究时间
        2.3.3 研究语种
        2.3.4 研究对象
        2.3.5 研究视角
    2.4 领导人着作翻译研究(日本)
    2.5 小结
第三章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的理论思考
    3.1 翻译理论框架
        3.1.1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3.1.2 弗米尔的目的论
        3.1.3 曼塔莉的译者行动理论
        3.1.4 诺德的“功能+忠诚”理论
        3.1.5 相关理论
    3.2 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3.3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3.3.1 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
        3.3.2 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梦论述摘编(日译版)》问卷调查实施
    4.1 中日同形词问卷调查
        4.1.1 界定标准
        4.1.2 词汇甄别
        4.1.3 词汇选定
        4.1.4 调查流程
    4.2 句子调查
    4.3 问卷调查结果
        4.3.1 认知情况调查
        4.3.2 正式题目调查
        4.3.3 总体评价调查
    4.4 小结
第五章《中国梦论述摘编(日译版)》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5.1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外显因素
        5.1.1 历史
        5.1.2 国情
        5.1.3 空缺
    5.2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内隐因素
        5.2.1 价值观
        5.2.2 思维模式
        5.2.3 文化定势与偏见
        5.2.4 民族中心主义
        5.2.5 意识形态
    5.3 中央文献日译中的“文化”翻译方略
        5.3.1 客观认识术语翻译的传播过程
        5.3.2 语汇“厚译”要分场合
        5.3.3 价值观的调和
        5.3.4 思维模式的转变
第六章《中国梦论述摘编(日译版)》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交际因素分析
    6.1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交际外显因素
        6.1.1 中日同形类义词
        6.1.2 词汇选择
        6.1.3 修辞
        6.1.4 互文性因素
    6.2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交际内隐因素
        6.2.1 翻译纲要
        6.2.2 原文分析
        6.2.3 信息传递过程分析
    6.3 中央文献日译中的“交际”翻译方略
        6.3.1“保险”与“风险”
        6.3.2“个性”与“共性”
        6.3.3 翻译的场合
第七章 中央文献跨文化交际翻译方略
    7.1 译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7.1.1 障碍类型
        7.1.2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满
        7.1.3 话语体系定位
    7.2 跨文化交际的关注点
        7.2.1 中文理解
        7.2.2 价值判断
        7.2.3 信息重组
        7.2.4“译+介”模式
    7.3 译者的“忠诚”
        7.3.1 译者与作者
        7.3.2 译者与研究者
        7.3.3 译者与读者
第八章 终章
    8.1 论文总结
    8.2 创新之处
    8.3 方略建议
    8.4 课题展望
附录1 2015 年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附录2 2016 年调查问卷原文(中日同形词部分)
附录3 2016 年调查问卷(句子部分)
参考文献
日本语要约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英汉口译互译词汇空缺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口译互译词汇空缺的形成原因
    (一)文化背景不同
    (二)语言表达形式不同
    (三)生活环境的不同
二、英汉口译互译词汇空缺的策略
    (一)音译
    (二)“等价填补法”
    (三)音译+意译
    (四)转借

(8)词汇文化空缺及其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造成文化空缺的原因
    1.1 生活环境与经验的差异
    1.2 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1.3 宗教信仰的不同
2 文化空缺的翻译策略
    2.1 音译法
    2.2 直译法
    2.3 意译法
    2.4 改编法

(9)全译求化机制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全译本质“化”论
    第一节 全译的概述
        一、全译定义
        二、全译原则
        三、全译过程
        四、全译单位
    第二节 全译的本质
        一、“化”之文字学原解
        二、“化”之哲学通解
        三、“化”之美学专解
        四、“化”之钱钟书自解
        五、“化”之译学新解
    第三节 全译的核心
        一、全译核心之“化”
        二、求化关键之机制体系
第三章 全译求化单一机制论
    第一节 等化机制
        一、等化机制的界定
        二、等化机制的理据
        三、等化机制的限制
        四、等化机制的类型
        五、等化机制的价值
    第二节 繁化机制
        一、繁化机制的界定
        二、繁化机制的理据
        三、繁化机制的类型
    第三节 简化机制
        一、简化机制的界定
        二、简化机制的理据
        三、简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节 移化机制
        一、移化机制的界定
        二、移化机制的理据
        三、移化机制的类型
    第五节 换化机制
        一、换化机制的界定
        二、换化机制的理据
        三、换化机制的类型
    第六节 分化机制
        一、分化机制的界定
        二、分化机制的理据
        三、分化机制的类型
    第七节 合化机制
        一、合化机制的界定
        二、合化机制的理据
        三、合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章 全译求化组合机制论
    第一节 机制的间性关系
        一、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二、多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二合机制
        一、繁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二、简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三、移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四、换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五、分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第三节 多合机制
        一、三合机制
        二、四合机制
        三、五合机制
        四、六合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前瞻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全译的本质是化
        二、全译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求化机制
        三、单一机制的运用具有倾向性
        四、组合机制的运用存在失衡性
        五、全译求化机制是一个完整体系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领域有待开拓
        二、研究方法仍需创新
        三、研究对象还可细化
        四、研究语料仍可扩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文化上的空白
    2、风俗习惯不同
    3、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不同
二、英汉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方法
    1、直译
    2、意译
    3、音译
    4、增加注解翻译法
结束语:

四、汉译英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跨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缺项现象及其翻译策略[J]. 耿艺源.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3)
  • [2]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 付莉. 现代交际, 2019(21)
  • [3]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翻译策略[J]. 苏花青.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8(03)
  • [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D]. 唐革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5]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习近平着作日译研究 ——以《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为例[D]. 李钰婧.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7(12)
  •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7]英汉口译互译词汇空缺的策略研究[J]. 聂畅.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4)
  • [8]词汇文化空缺及其翻译策略[J]. 邓林晴. 西部皮革, 2016(18)
  • [9]全译求化机制论[D]. 余承法.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10]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方法[J]. 郭晓军. 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2(06)

标签:;  ;  ;  ;  ;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差距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