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脱硫吸收剂及其吸收机理

烟气脱硫吸收剂及其吸收机理

一、Desulfurizing absorbent for flue gas and its absorption mechanism(论文文献综述)

安学聪[1](2020)在《离子材料的制备与选择性捕集CO和SO2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工业废气中排放的CO、SO2等有害气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在另一方面,CO、SO2又是较好的基础原料气体,可用于合成多种高附加值的羰基化学品和硫化学品。目前,CO和SO2的选择性捕集,以及吸收速率仍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根据CO和SO2的气体特性而设计合成了不同离子材料用于CO和SO2的捕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合成了醋酸亚铜质子型离子液体([EimH][OAc]-0.6CuOAc),在293K,1 bar下,用于对CO进行吸收,吸收量能够达到0.42 mol CO/mol Cu+,且平衡时间仅为10 min。更重要的是,CO/N2,CO/H2的理想选择性分别能够达到967和93,这对于在工业废气中选择性分离CO具有重要意义。随后,通过了红外光谱和理论计算研究表明,该气体吸收过程同时包含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行为,且以化学吸收为主,通过结合生成Cu(CO)+的方式进行吸收。此外,该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其次,设计了一种中空纳米管超交联离子聚合物(HNIP),该聚合物可对烟气中的SO2进行快速且高效地吸附。其中,HNIP-TBMB-1在298 K和1 bar压力下具有非常高的SO2吸附容量(7.2 mmol g-1)和良好的SO2/N2(3186)和SO2/CO2(91)分离选择性。此外,HNIP-TBMB-1还显示出极快的SO2吸附速率,1.75分钟即可达到吸附平衡,且Fick扩散模型的扩散时间常数为0.25 min-1。穿透实验进一步表明HNIP-TBMB-1在去除模拟烟气中(3000 ppm)SO2方面性能优异。而且,HNIP-TBMB-1在吸附-解吸循环中显示出良好的可逆性,重复使用12次后吸附容量未见明显降低。本工作表明,设计具有中空纳米管特殊结构的HNIP材料可以实现快速,选择性和可逆的SO2捕集。

马婷,申峻,盛清涛,王玉高,刘刚,牛艳霞[2](2019)在《几种酯类溶剂对SO2的吸收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了一种用于评价有机溶剂对SO2吸收能力优劣的实验方法,并测定了四种酯类溶剂(包括磷酸三乙酯(TEP)、乙酸乙酯(EAC)、碳酸丙烯酯(PC)及乙酸丁酯(BA))对SO2的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四种酯类溶剂对SO2均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TEP,EAC,PC,BA;通过光谱分析可知,酯类溶剂中的—P=O或者—C=O上的O原子吸引SO2分子上的S原子的孤对电子,并发生p-π共轭,这是SO2得以被吸收的主要原因。然而,对于乙酸丁酯而言,由于其较长的丁基侧链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得SO2的吸收量较低,SO2在乙酸丁酯中主要是以游离状态存在,即乙酸丁酯对SO2的吸收主要靠的是SO2物理溶解。

吴章进[3](2019)在《用于烟气脱硫的乳酸钠和四甲基胍乳酸盐水溶液中硫酸的去除》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大部分来源于煤炭燃烧。不仅会破环生态环境和建筑物,还会危及人体健康,但二氧化硫又是重要的化学原料,可用于生产硫酸、硫磺等重要化学品。所以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以及回收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至关重要。用于可逆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新型吸收剂报道很多,既能够高效地降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又能够通过解吸回收二氧化硫,作为化学原料进一步利用。但是在长期的吸收解吸循环实验中发现,部分吸收的二氧化硫会被氧化成硫酸而无法回收,循环过程中会造成吸收剂的吸收性能下降。因此开发适用于新型吸收剂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过程的有效脱除硫酸的方法,能够为新型吸收剂在烟气脱硫中的工业应用打好基础。本文首先考察了常见的乙醇胺乳酸盐、乳酸钠和四甲基胍乳酸盐三种新型吸收剂在使用合成空气解吸的长时间吸收解吸循环下的结构稳定性,发现乙醇胺乳酸盐在实验过程中酰胺化程度逐渐加剧,而乳酸钠和四甲基胍乳酸盐则保持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因此,进一步研究了脱除乳酸钠水溶液和四甲基胍乳酸盐水溶液中硫酸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乳酸钠水溶液中,部分二氧化硫氧化生成的硫酸影响吸收剂的吸收性能,且随着硫酸含量增加,吸收剂对二氧化硫的饱和吸收量逐渐下降,当硫酸含量达到10 wt%,乳酸钠水溶液的饱和吸收量下降为原来的16%。基于同离子效应原理,在乳酸钠水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并通过高温油浴下氮气吹扫降低水含量,提高钠离子浓度使得硫酸钠溶解度降低,可以很好地脱除其中的硫酸。且随着水含量降低,溶液中的硫酸的脱除率逐渐升高,当水含量降低到34 wt%时,乳酸钠水溶液中的硫酸根含量可以降低到0.46 wt%,此时硫酸的脱除率达到95.6%。吸收的二氧化硫对脱除率没有明显影响,脱除硫酸后的乳酸钠吸收性能恢复到原来97%,脱除过程的重复性好。在四甲基胍水溶液中,硫酸的存在影响其对二氧化硫的饱和吸收量,随着硫酸含量增加,吸收量逐渐下降,当硫酸与四甲基胍乳酸盐摩尔比达到0.355时,吸收量甚至下降为原来的32.3%。在四甲基胍乳酸盐水溶液中加入碳酸钙,一定条件下反应,并降低水含量,可以较好地脱除其中的硫酸。随着水含量降低,硫酸的脱除率逐渐升高,当水含量降低到30wt%时,硫酸的脱除率达到71.3%。最后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设计了结合脱除硫酸工段的新型吸收剂吸收二氧化硫的工艺流程。

彭仁杰[4](2019)在《二氧化氯多污染物一体化治理工艺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气多污染物协调治理是大势所趋,高效性和经济性无疑是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竞争的核心。Cl O2氧化性强和成本低廉的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现有的Cl O2脱硫脱硝工艺研究尚未解决Cl O2高效、安全和高利用率的问题并缺乏完整的工艺方案。本文提出通过雾化喷嘴将Cl O2溶液喷入烟气进行氧化方式,对氧化机制、影响因素,氧化产物在脱硫洗涤设备中的吸收效果、影响因素以及氧化吸收耦合系统的工艺参数优化等进行了实验研究,论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Cl O2溶液喷雾氧化成功地将Cl O2从溶液中气化出来,Cl O2/NO摩尔比是关键参数。对于多组分复杂烟气,SO2与NO的氧化存在竞争关系,但NO氧化率仍远高于SO2,表现出了一定的氧化选择性。CO的存在对氧化NO几乎没有影响。Cl O2溶液喷雾氧化方法解决了Cl O2氧化工艺难以兼顾安全、高效和高利用率的问题。氧化产物NO2的溶解度和水解反应速率较低,Na OH溶液在喷淋空塔中对NO2的吸收效率很低。Na2SO3溶液吸收NO2具有较大的反应增强因子,但仍无法弥补NO2的低溶解度,NO2吸收过程主要是处于液膜控制。液柱托盘塔通过增加相接触面积和液相湍流程度等减弱液膜传质阻力的方法,强化了NO2吸收过程。对于Cl O2氧化吸收耦合系统,最佳的Cl O2/NO摩尔比为0.5,过高的Cl O2/NO摩尔比会导致过剩的Cl O2与NO2在吸收上的竞争,使得整体脱硝效率降低。在NO初始浓度为150 ppm,Cl O2/NO摩尔比为0.5,Na2SO3浓度为0.03 mol/L,液气比为10 L/m3,停留时间为5.3s的条件下,系统整体脱硝效率达到80.4%。最后统筹探讨了Cl O2氧化、SO2和NO2吸收所需的工艺条件,设计了一种脱硫-氧化-脱硝三步法Cl O2脱硫脱硝除尘工艺方案。对比分析了本工艺与臭氧氧化脱硫脱硝工艺在氧化剂发生器和剂耗上的成本,初步验证了本工艺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优势。

李亚楠[5](2019)在《双化学位点功能离子液体吸收SO2气体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的燃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会形成酸雨并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还需要发展高效、节能、环保型脱硫剂来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这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离子液体由于具有低蒸汽压、高稳定性以及很强的结构可设计性等优良的特性,为二氧化硫气体的吸收提供了新方法。我们将功能化离子液体与常规离子液体进行了对比后发现,前者对二氧化硫显示出更高的吸收容量。因此该怎样设计功能化的离子液体,并实现对二氧化硫达到高效可逆吸收,这是目前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离子液体的结构设计及优良特性出发,针对如何高容量吸收二氧化硫的问题,我们设计并合成出几种新型功能化离子液体,将它们应用在二氧化硫的吸收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设计并合成了7种双化学位点功能离子液体。使用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波谱(NMR)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这几种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密度、粘度等相关物理性质,发现它们热稳定性较强,密度的对数lnρ与温度T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温度与粘度符合阿伦尼乌斯公式。(2)将所合成的具有双化学位点阴离子的季鏻类功能化离子液体应用于SO2气体的吸收,研究了温度、分压对离子液体吸收SO2性能的影响。通过吸收实验、FT-IR和NMR技术对该类功能化离子液体吸收SO2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低浓度SO2条件下还是高温条件下,阴离子上同时具有两个位点(N和O位点)的离子液体比阴离子上只具有单个位点(O位点)的离子液体对SO2的吸收量要高出1倍。(3)将所合成的螯合型功能离子液体应用于SO2吸收,考察了温度、SO2分压、水含量对这类离子液体的SO2吸收行为的影响,研究了反应速率和流动活化能之间的关系,比较了吸收前后体系粘度的变化。我们发现,这类离子液体原料易得、合成简便;同时具有双化学位点(N和S位点)的螯合型离子液体显示出较高的SO2吸收容量;通过化学作用吸收SO2会使体系的粘度剧烈增加。

王敏[6](2019)在《液-液相变溶剂吸收CO2关键设备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CO2捕集技术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其中化学吸收法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捕集技术,但再生能耗过高限制了发展应用。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的相变吸收剂在负载CO2后发生分相现象,CO2富集在其中一相,因此只需对富液相加热再生,可减少再生能耗而具有较大节能潜力。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小试实验的相变吸收剂开发和性能测试分析,如何加快相变吸收剂的实际生产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相变吸收剂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已开发的主流相变吸收剂、前人实验研究过程分析与吸收相变机理,提出了以MEA+正丙醇溶液为相变吸收体系吸收CO2的中试试验关键设备设计方案:液-液两相混合的SD型静态混合器和气液多相反应喷淋塔装置。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关键设备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为该类相变溶剂体系脱碳中试试验设备的设计和工艺运行参数提供参考依据与指导。首先,为解决在工艺循环周期中分相贫液与富液再生后溶液的混合问题,设计了SD型静态混合器,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进行计算,获得了液-液两相液流场的速度分布、相分率分布以及压降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流经混合器后两相流体得到较好的混合效果,为下一步气液多相反应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随后,采用Euler-Lagrange模型,在Fluent软件中设置边界条件进行流场模拟,以气相分布均匀性和压降为评判标准,从气相速度场、压力场等角度进行描述分析。(1)未喷淋空塔状态下的单相流:考察不同烟气入口速度下连续相在塔内分布情况,初步确定的合适烟气速度为0.15m/s。(2)喷淋状态下的多相流:液滴颗粒离散相对塔内气相分布有一定的整流作用,但内部流场运动变得更复杂,压降明显增大。(3)为提高脱碳效率,从优化工艺运行参数着手,分别改变液滴直径d、烟气速度u、液气比Q、喷淋速度v、喷淋角度?等参数值。结果表明:液滴直径为0.15mm时塔内粒径分布均匀,能满足模拟条件;在单一影响因素下:烟气速度为0.155m/s、液气比为2L/m3、喷淋速度为4m/s、喷淋角度为50°时气相均匀性分布较好;其中,液气比的增大对塔内压降变化影响最为显着,在有无喷淋状态下确定的烟气速度最佳值基本接近。最后,基于液-液相变吸收剂与传统化学吸收剂脱碳工艺的差异,对中试试验吸收过程的控制系统要求进行分析阐述,并开发设计一种智能气体流量计装置。

陈玲[7](2019)在《有机胺和离子液体体系相变吸收SO2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物质煤、化石燃料的燃烧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S O2,而SO2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着严重的危害,因此如何有效捕集SO2成为了关键。传统的脱硫方法虽然在实际工业中得到了应用,但是仍然存在着解吸能耗高的问题。经研究发现相变吸收溶液吸收CO2后,吸收产物从溶液中自发分离出来作为新相,由于只需将吸收产物富集的一相送至汽提塔进行处理,因此加热解吸所需的能耗明显降低。基于SO2与CO2结构的相似性,考虑用相变吸收液吸收SO2解决其解吸能耗高的问题。因此本文选用性能良好的有机溶剂与吸收剂制备成相变吸收溶液,实现液固或液液相变吸收S02;基于离子液体优异的性能,本文选用N杂环三级胺提供阳离子,有机酸提供阴离子合成离子液体实现液固相变吸收SO2。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利用一系列三级二胺作为吸收剂,采用沸点较高、粘度较小的有机溶剂作为溶剂配成吸收溶液进行液-固相变吸收SO2的研究,实验发现长链烷烃是作为相变的最好溶剂,因为在这其中形成的吸收产物沉淀远远多于在其它溶剂中所形成的;实验发现N,N,N’,N’-四甲基己二胺吸收SO2的能力最强,这是因为它的低挥发性和较强碱性。二胺吸收SO2的产物均表现出强吸水性,并且基于XRD、FTIR和元素分析证明其是焦亚硫酸盐。通过重结晶获得1,4-二甲基哌嗪焦亚硫酸盐的单晶,发现其含有水分子。实验探究了吸收剂浓度,温度和分压等吸收条件对吸收S02性能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对液相中二胺的含量随着SO2吸收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二胺吸收的SO2会使二胺与液相完全分离。TG分析结果表明,二胺吸收SO2产物的分解是伴随着二胺的挥发进行的,即通过简单的加热方式二胺不能再生,且吸收产物初始分解温度的高低顺序为:C10H26N2S2O5>C7H20N2S2O5>C6H16N2S2O5·H2O>C6H18N2S2O5,这与其对应的吸收剂沸点高低的顺序一致。(2)利用N杂环三级胺与不同pKa值的有机酸合成离子液体,实现液固相变吸收SO2。实验考察了阳离子和阴离子对其吸收SO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对其吸收性能的影响是由阳离子供体胺中的N原子和其碱性共同作用的;而阴离子对其吸收性能的影响表现为:阴离子供体酸的酸性弱于亚硫酸时其吸收SO2的能力远远高于阴离子供体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的离子液体。同时考察了温度对其吸收性能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吸收SO2的最大容量减少。通过XRD结果表明洗涤方式对吸收产物结构没有影响,且吸收产物极易吸水,吸水后结构稳定,通过红外、元素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吸收产物为甲氨基甲磺酸。(3)将N,N-二甲基正辛胺(DMOA)作为吸收剂,物理化学性质良好的有机溶剂作为溶剂,筛选出了可实现液液相变吸收SO2的吸收溶液:DMOA/十六烷。通过核磁和红外对其吸收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吸收产物为电子转移产物:DMOA·SO2。在影响因素实验中,考察了吸收剂浓度、温度、分压对其吸收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气相色谱对SO2吸收量、吸收剂浓度、温度对各组分在两相中含量的变化曲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SO2吸收量的增加,DMOA和SO2在下相中的含量逐渐增多,在上相中的含量逐渐降低,而溶剂十六烷正好相反;吸收剂浓度对各组分在上下两相中的含量基本无影响;温度对其各组分的影响为随着温度的增加上下两相的互溶度增大。五次SO2循环吸收-解吸实验后该溶液吸收SO2的能力基本不变,这表明该吸收溶液具有良好的SO2循环吸收性能。

柴牧原[8](2019)在《有机胺溶液体系液—液相变吸收SO2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造成许多环境问题的元凶。为了降低SO2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烟气中SO2进行捕集与封存。为了有效脱除烟气中所含的SO2,目前已开发出了多种脱硫方法进行了工业化应用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还有多种新型脱硫方法正处在研究阶段。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缺陷,可能限制其应用范围。本文主要研究了有机胺非水溶液体系液-液相变脱硫技术,这种方法通过在SO2吸收过程中发生相变并将SO2富集于一相而减少后续工作的处理量,从而降低解吸过程的能耗。本文选用吸收SO2性能优异的三级芳香胺N,N-二甲基苯胺、三级脂肪胺N,N-二甲基环己胺和三级醇胺N,N-二乙基乙醇胺作为SO2吸收剂,使用高沸点、低粘度且对SO2化学惰性的有机溶剂调变吸收溶液的性质,配制成SO2吸收溶液并实现SO2的液-液相变吸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与三级胺配制成非水体系SO2相变吸收溶液,吸收SO2后实现液-液分相,其最大SO2吸收容量可以达到2.37mol SO2/mol有机胺,且SO2/CO2选择性较高,以质量计算最大值为627,据我们所知,这一数据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大值。通过核磁共振(NMR)、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CHNS有机元素分析等测试方法证明吸收产物的结构,证明在无水条件下,三级胺的吸收产物主要为电子转移产物。该结构的SO2吸收产物性质较为稳定,不易吸水及被氧化,能够在空气中长时间保存,且其中有机胺和SO2之间的电子转移作用力较弱,在80℃下即可释放出SO2,吸收剂的再生率超过99%。我们研究了不同吸收剂/有机溶剂配比的吸收溶液的物理性质,如粘度,饱和蒸气压或热稳定性等,证明其具有低粘度,低挥发损耗的优点。随后,对发生液-液相变的机理进行推测与证明;对吸收剂,溶剂及SO2三种组分在两个液相的分布规律随条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不同吸收条件对SO2吸收负载量的影响及模拟烟气中SO2的脱除率等。同时,对相变吸收剂吸收SO2后产物的解吸进行探究,除了进行传统的热解吸以外,还探究了化学解吸的可能性。

张常爱[9](2019)在《锰矿石低温脱硝脱硫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NH3-SCR)和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分别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烟气脱硝、脱硫方法。本研究首先以天然菱锰矿矿石为前驱体,在500-700oC空气气氛煅烧后得到5组低温脱硝催化剂。利用TG、MS、XRD、XRF、SEM、TEM、XPS、BET、NH3-TPD、H2-TPR等表征手段探究了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及活性,利用模拟烟气处理系统及烟气分析仪探究催化剂脱硝活性。其次,利用天然软锰矿粉末配制软锰矿矿浆,并添加一定量的助溶剂,探究其作为吸收液同步去除烟气中一氧化氮及二氧化硫的能力。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低品位菱锰矿矿石主要组分为菱锰矿,含有少量黄铁矿、石英、白云石等杂质。经热处理后,可得到以黑锰矿为主晶相,含有其它无定形态/低结晶态的锰、铁氧化物的纳米结构化材料。当热处理温度为550oC时,菱锰矿可完全分解,表面出现大量气孔,比表面积最大,NH3吸附能力及H2还原能力最强。(2)脱硝实验表明,R550催化剂具有最佳的脱硝活性,在反应温度为172oC-261oC范围内,NO去除率均可达90%。R550催化剂结构性能优异,且各类锰氧化物的共存,极大提高其催化活性。此外,氨氮比降低、体积空速升高会导致NO去除率下降;SO2气体对R550催化剂脱硝活性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3)软锰矿矿浆吸收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NO的去除效率可达80.1%左右,脱硫效率保持在95.0%-95.9%范围内。聚乙二醇(PEG-200)对NO的去除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最佳质量浓度为3.0%。NO去除率随氧气浓度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最佳条件分别为9%和60oC。矿浆的pH应控制在3-5。二氧化锰和氧气均参与了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氧化反应,其主要反应产物为Mn2+、SO42-和NO3-。

张效敏[10](2018)在《离子液体膜在酸性气体分离与柔性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能源化学工业过程中的酸性气体(比如CO2,SO2,H2S)给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酸性气体捕获技术迫不及待。传统的酸性气体捕集技术主要有溶剂吸收法、固态材料吸附法及膜分离法。其中膜分离法是最节能与最环保的一种分离方式。另外,隔膜有传递离子及隔离正负极的关键作用,是能源储存与转化器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膜材料具有制备简便、性能优异及结构可设计等优点,因此获得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离子液体是一类熔点在室温附近的有机熔融盐,其具有蒸汽压低、热稳定性高、结构可设计及电化学窗口宽等优点,为发展新型的膜材料提供了巨大潜力。本文以离子液体为核心介质,通过设计功能化离子液体膜,探究了其在酸性气体分离及柔性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对于酸性气体的脱除,本文设计合成了多种新型碱性功能化离子液体,比如用于天然气中选择性脱出H2S的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用于CO2分离的氟代苯酚类离子液体、胺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用于从CO2中选择性分离SO2的氰基功能化叔胺质子型离子液体等等。测定了不同压力与不同温度下酸性气体的溶解度,采用已有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体系的热力学参数,通过核磁、红外以及高斯计算等手段探索了气体与离子液体的相互作用机理。并测定了不同跨膜压差与不同温度下气体在功能化离子液体中的渗透行为。本文有效补充了离子液体的物性数据库及其对酸性气体吸收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数据库。首次报道了功能化离子液体用于促进传递膜分离H2S,且H2S的渗透系数为文献最高值;首次报道了质子型离子液体支撑液膜用于促进传递分离CO2,为后续做成固膜或凝胶膜材料用于CO2或H2S的分离提供了重要基础。另外针对能源器件中的隔膜难以兼具高电导率与高机械强度,本文还将离子液体凝胶固载到多孔商业支撑体上运用在柔性超级电容器中,测定了基于此隔膜的超级电容器的循环伏安性能、阻抗测试、充放电性能以及柔性性能等。实验结果表明,支撑型离子液体凝胶膜展示出了良好的弯曲性能。在5.0A/g下经过10000个充放电循环后,基于此膜的扣式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保留率仍高达97%。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所提出的支撑型凝胶膜制备方法在电化学能源领域中是首次运用。理论上来讲,此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能源储存与转化设备。总起来说,本文设计并制备了多种新型功能化离子液体膜,在酸性气体分离与柔性超级电容器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为后期发展功能化的离子液体固膜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

二、Desulfurizing absorbent for flue gas and its absorption mechanis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sulfurizing absorbent for flue gas and its absorption mechanism(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材料的制备与选择性捕集CO和SO2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工业废气简介
    1.3 CO的捕集
        1.3.1 铜氨溶液法
        1.3.2 深冷分离法
        1.3.3 Cosorb法
        1.3.4 变压吸附法
        1.3.5 固体吸附法
        1.3.6 离子液体吸收CO
    1.4 SO_2的捕集
        1.4.1 石灰石-石膏法
        1.4.2 氨法脱硫
        1.4.3 离子液体吸收法
        1.4.4 固体多孔有机材料吸附法
    1.5 离子材料概述
        1.5.1 超交联离子聚合物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醋酸亚铜质子型离子液体高效捕获CO及选择性分离CO/N_2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醋酸亚铜质子型ILs的制备及表征
        2.2.3 醋酸亚铜质子型ILs的气体捕集研究与检测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醋酸亚铜质子型ILs物理性质的研究
        2.3.2 醋酸亚铜质子型ILs的 CO吸收性能研究
        2.3.3 CO的吸收热力学研究
        2.3.4 CO的吸收机理研究
        2.3.5 醋酸亚铜质子型ILs的循环性能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空纳米管状超交联离子材料的制备及快速高选择性吸附SO_2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离子材料的制备
        3.2.3 离子材料的表征
        3.2.4 超交联离子聚合物吸附SO
        3.2.5 穿透曲线测试
        3.2.6 HNIP-TBMB-1 催化合成环亚硫酸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3.2 HNIPs材料的SO_2吸附性能
        3.3.3 SO_2吸附速率及扩散模型
        3.3.4 穿透曲线性能测试
        3.3.5 HNIP-TBMB-1 循环性能研究
        3.3.6 SO_2的转化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致谢

(2)几种酯类溶剂对SO2的吸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1.2 吸收能力评价方法
    1.3 光谱测定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吸收能力评价结果
    2.2 光谱分析
        2.2.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2.2 红外光谱分析
        2.2.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 结论

(3)用于烟气脱硫的乳酸钠和四甲基胍乳酸盐水溶液中硫酸的去除(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概况
    1.2 控制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传统技术
        1.2.1 钙法脱硫技术
        1.2.2 镁法脱硫技术
        1.2.3 氨法脱硫技术
        1.2.4 双碱法脱硫技术
        1.2.5 有机胺法脱硫技术
    1.3 用于烟气脱硫的离子液体
        1.3.1 醇胺类离子液体
        1.3.2 胍基类离子液体
        1.3.3 季磷类离子液体
        1.3.4 季铵类离子液体
        1.3.5 咪唑类离子液体
    1.4 用于烟气脱硫的低共熔溶剂
    1.5 用于烟气脱硫的金属乳酸盐水溶液
    1.6 烟气脱硫吸收剂中二氧化硫的氧化问题
    1.7 新型吸收剂中的硫酸脱除
    1.8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种乳酸盐吸收剂在长时间SO_2吸收解吸循环中的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和仪器
        2.2.2 新型吸收剂的合成与配制
        2.2.3 长时间吸收解吸循环实验
        2.2.4 样品的~1H NMR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乙醇胺乳酸盐的结构变化
        2.3.2 乳酸钠的结构变化
        2.3.3 四甲基胍乳酸盐的结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同离子效应脱除乳酸钠水溶液中的硫酸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和仪器
        3.2.2 乳酸钠水溶液的合成与配制
        3.2.3 二氧化硫的吸收和解吸实验
        3.2.4 硫酸钠在乳酸钠水溶液中溶解度的测量
        3.2.5 乳酸钠水溶液中硫酸的去除实验
        3.2.6 样品的FT-IR、XRD、TGA和~1H NMR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硫酸含量对乳酸钠水溶液的二氧化硫饱和吸收量的影响
        3.3.2 水含量对于硫酸脱除过程的影响
        3.3.3 吸收的二氧化硫对脱除硫酸过程的影响
        3.3.4 脱除硫酸过程对乳酸钠结构和吸收性能的影响
        3.3.5 脱除硫酸的机理研究
        3.3.6 含有脱除硫酸工段的二氧化硫吸收工艺流程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钙法脱除四甲基胍乳酸盐水溶液中硫酸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和仪器
        4.2.2 四甲基胍乳酸盐水溶液的合成与配制
        4.2.3 二氧化硫的吸收和解吸实验
        4.2.4 钙法脱除四甲基胍乳酸盐水溶液中的硫酸
        4.2.5 样品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硫酸含量对四甲基胍乳酸盐水溶液的二氧化硫饱和吸收量的影响
        4.3.2 四甲基胍乳酸盐水溶液中加入碳酸钙脱除硫酸的实验条件
        4.3.3 水含量对于脱除硫酸后四甲基胍乳酸盐水溶液中残留硫酸根含量的影响
        4.3.4 脱除硫酸过程对吸收剂的影响
        4.3.5 样品的FT-IR表征和热重分析
    4.4 二氧化硫吸收工艺流程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情况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二氧化氯多污染物一体化治理工艺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1.1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概况
        1.1.2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1.2 二氧化氯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1.2.1 二氧化氯基本性质
        1.2.2 二氧化氯液相脱硫脱硝
        1.2.3 二氧化氯气相脱硫脱硝
    1.3 二氧化氮的吸收
        1.3.1 水吸收
        1.3.2 碱液吸收
        1.3.3 还原性溶液吸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二氧化氯溶液喷雾氧化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装置与系统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4 实验过程与条件
    2.3 喷雾氧化机理的探究
        2.3.1 氧化效果
        2.3.2 氧化机理
    2.4 操作参数的影响
        2.4.1 ClO_2溶液浓度与液气比的影响
        2.4.2 ClO_2/NO摩尔比的影响
        2.4.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5 烟气中其他组分的影响
        2.5.1 ClO_2溶液喷雾单独氧化SO_2
        2.5.2 ClO_2 喷雾同时氧化NO和 SO_2
        2.5.3 烟气中CO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氧化氮吸收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3 喷淋空塔中不同吸收液的吸收效果
    3.4 喷淋空塔中还原性溶液吸收NO_2的影响因素
        3.4.1 停留时间对Na_2SO_3 溶液吸收NO_2 的影响
        3.4.2 Na_2SO_3 溶液浓度对吸收NO_2 的影响
        3.4.3 Na_2SO_3 溶液p H对吸收NO_2 的影响
        3.4.4 SO_2浓度对吸收NO_2影响
    3.5 二氧化氮吸收过程的强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氧化氯脱硫脱硝工艺优化实验及设计
    4.1 引言
    4.2 二氧化氯脱硝氧化吸收耦合实验研究
        4.2.1 实验
        4.2.2 氧化系统参数的影响
        4.2.3 吸收剂参数的影响
        4.2.4 烟气中SO_2的影响
        4.2.5 长周期循环运行
    4.3 二氧化氯脱硫脱硝优化工艺方案设计
        4.3.1 工艺优化的探讨
        4.3.2 ClO_2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工艺方案
    4.4 经济性分析
        4.4.1 设计基础条件
        4.4.2 设计要求
        4.4.3 剂耗计算方法
        4.4.4 运行成本及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符号说明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双化学位点功能离子液体吸收SO2气体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离子液体的结构和分类
    1.3 离子液体吸收SO_2 的研究进展
        1.3.1 胍基离子液体
        1.3.2 醇胺类离子液体
        1.3.3 咪唑类离子液体
        1.3.4 季鏻类离子液体
        1.3.5 季铵类离子液体
        1.3.6 其他种类功能化离子液体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表征及物理性质的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
        2.3.1 吡啶基阴离子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
        2.3.2 螯合型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
    2.4 离子液体的表征
    2.5 离子液体的物理性质
        2.5.1 温度对离子液体密度的影响
        2.5.2 温度对离子液体粘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化学位点阴离子离子液体吸收SO_2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3.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3.2.3 不同SO_2 分压下对离子液体吸收SO_2 的测定
        3.2.4 不同温度下对离子液体吸收SO_2 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液体结构对SO_2 的吸收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SO_2 分压对离子液体吸收SO_2 的影响
        3.3.3 不同温度对离子液体吸收SO_2 的影响
        3.3.4 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吸收机理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化学位点螯合型离子液体吸收SO_2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4.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4.2.3 不同分压和温度对离子液体吸收SO_2 的测定
        4.2.4 气体中水分对离子液体吸收SO_2 的影响
        4.2.5 吸收SO_2 后体系密度和粘度的测定
        4.2.6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螯合型离子液体的结构分析
        4.3.2 螯合型离子液体的结构对SO_2 吸收的影响
        4.3.3 平均吸收速率和流动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4.3.4 体系粘度与SO_2 吸收量之间的关系
        4.3.5 水、分压和温度对螯合型离子液体吸收SO_2 量的影响
        4.3.6 螯合型离子液体吸收-解析循环能力
        4.3.7 红外光谱和核磁图谱分析
        4.3.8 理论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液-液相变溶剂吸收CO2关键设备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CO_2 烟气捕集技术研究概述
    1.3 化学吸收法捕集技术研究概述
        1.3.1 化学吸收剂研究概述
        1.3.2 吸收工艺流程及传质反应装置
    1.4 相变吸收剂研究进展
        1.4.1 液-液相变吸收剂研究进展
        1.4.2 液-固相变吸收剂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2 液-液相变溶剂吸收系统和模型构建
    2.1 理论研究
    2.2 液-液相变吸收剂体系构建
        2.2.1 吸收剂筛选评价标准
        2.2.2 相变机理与体系选择
    2.3 工艺流程与关键设备设计
        2.3.1 工艺系统及流程设计
        2.3.2 关键设备设计
    2.4 流体流动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4.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2.4.2 多相流模型简介
    2.5 本章小结
3 液-液两相混合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两相流混合器的计算模型
        3.2.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3.2.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3.2.3 物性参数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两相流流动与混合特性
        3.3.2 两相流混合效果分析
        3.3.3 压力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液-液两相吸收CO_2 过程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数学模型
        4.2.1 物理模型与简化假设
        4.2.2 数学模型与控制方程
        4.2.3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检验
    4.3 边界条件与工况运行参数的设定
    4.4 脱碳主要影响因素及评判标准
    4.5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1 烟气单相流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4.5.2 气液多相流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4.6 运行参数对气相流分布影响
        4.6.1 液滴直径
        4.6.2 烟气速度
        4.6.3 液气比
        4.6.4 喷淋速度
        4.6.5 喷淋角度
    4.7 本章小结
5 液-液相变溶剂脱碳系统控制要求分析
    5.1 引言
    5.2 脱碳系统控制要求
        5.2.1 液-液相变溶剂配制单元控制分析
        5.2.2 烟气单元控制分析
        5.2.3 气液吸收单元控制分析
    5.3 智能气体流量计优化设计
        5.3.1 结构及工作原理
        5.3.2 主要参数和技术功能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有机胺和离子液体体系相变吸收SO2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的烟气脱硫技术
        1.2.1 钙法脱硫
        1.2.2 氨法脱硫
        1.2.3 海水法脱硫
    1.3 新兴的烟气脱硫技术
        1.3.1 有机胺脱硫
        1.3.2 离子液体脱硫
    1.4 相变吸收酸性气体的研究进展
        1.4.1 相变吸收CO_2研究现状
        1.4.2 相变吸收SO_2研究现状
    1.5 SO_2吸收剂的再生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的主要试剂
        2.1.2 实验的主要仪器设备
    2.2 相变吸收SO_2的方法
        2.2.1 有机胺相变吸收SO_2的方法
        2.2.2 离子液体相变吸收SO_2的方法
    2.3 吸收装置及流程
    2.4 相变吸收SO_2产物的表征
    2.5 吸收剂在两相含量的分析
    2.6 再生性能和循环吸收性能
第三章三级二胺/长链烷烃液固相变吸收SO_2
    3.1 吸收剂的选择
    3.2 有机溶剂的选择
    3.3 吸收性能的比较
    3.4 相变吸收SO_2产物及其机理的分析
    3.5 影响因素
    3.6 循环吸收性能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杂环三级胺离子液体液固相变吸收SO_2
    4.1 三级胺离子液体的合成
    4.2 吸收SO_2性能的研究
        4.2.1 阳离子的影响
        4.2.2 阴离子的影响
        4.2.3 温度的影响
    4.3 三级胺离子液体吸收SO_2产物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N-二甲基正辛胺/十六烷液液相变吸收SO_2
    5.1 吸收剂的选择
    5.2 溶剂的选择
    5.3 吸收产物的分析
    5.4 吸收性能的研究
        5.4.1 温度、浓度对吸收SO_2性能的影响
        5.4.2 SO_2 分压对吸收SO_2性能的影响
    5.5 不同因素对各组分在上下两相含量的影响
        5.5.1 SO_2 吸收量对各组分在上下两相含量的影响
        5.5.2 不同吸收剂浓度对各组分在上下两相含量的影响
        5.5.3 不同温度对各组分在上下两相含量的影响
    5.6 吸收剂的再生及循环吸收性能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后续工作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工作的创新性
    6.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有机胺溶液体系液—液相变吸收SO2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SO_2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1.2.1 离子液体脱硫技术
        1.2.2 有机胺水溶液法脱硫技术
    1.3 酸性气体的相变吸收技术研究进展
        1.3.1 酸性气体的液-固相变吸收
        1.3.2 酸性气体的液-液相变吸收
    1.4 SO_2吸收产物的有机合成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 液-液相变吸收SO_2的方法
        2.2.1 脂肪胺/芳香胺非水体系液-液相变吸收SO_2
        2.2.2 醇胺有机溶剂体系液-液相变吸收SO_2
    2.3 主要表征方法
        2.3.1 吸收溶液的表征
        2.3.2 吸收产物的表征
        2.3.3 烟气脱硫率测定
        2.3.4 循环吸收性能测定
    2.4 实验装置
        2.4.1 吸收实验装置
        2.4.2 解吸实验装置
    2.5 实验研究内容
        2.5.1 吸收条件的影响
        2.5.2 烟气中杂质的影响
        2.5.3 吸收溶液的SO_2负载量
        2.5.4 吸收溶液的SO_2脱除率
        2.5.5 吸收剂的再生/循环性能的评价
第三章 N,N-二甲基苯胺/液体石蜡液-液相变吸收SO_2
    3.1 吸收体系的确定
    3.2 吸收条件对SO_2吸收负载量的影响
    3.3 吸收条件对上下相分配的影响
    3.4 吸收产物表征及相变机理探究
    3.5 CO_2和水对SO_2吸收的影响
    3.6 相变吸收剂的再生循环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N-二甲基环己胺/液体石蜡液-液相变吸收SO_2
    4.1 吸收体系的选择
    4.2 吸收产物的表征
    4.3 吸收条件对吸收量的影响
    4.4 吸收条件对相分离的影响
    4.5 相变机理探究
    4.6 吸收体系对SO_2/CO_2的选择性
    4.7 吸收剂的吸收-解吸循环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醇胺/有机溶剂液-液相变吸收SO_2
    5.1 吸收体系的确定
    5.2 吸收产物的表征
    5.3 吸收条件的影响
    5.4 烟气中SO_2脱除率
    5.5 SO_2负载量对两相物质分配的影响
    5.6 吸收产物后续利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工作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工作的创新性
    6.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奖励)

(9)锰矿石低温脱硝脱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氮、硫氧化物的污染现状及排放标准
        1.1.2 我国锰矿资源现状
    1.2 常用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2.1 烟气脱硝技术
        1.2.2 烟气脱硫技术
        1.2.3 烟气同步脱硝、脱硫技术
    1.3 SCR催化剂研究现状
        1.3.1 常用工业催化剂
        1.3.2 锰基催化剂研究现状
    1.4 吸收法同步脱硝脱硫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低品位菱锰矿矿石热处理表征及低温脱硝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1.2 低品位菱锰矿矿石成分测定
        2.1.3 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
        2.1.4 纳米结构材料表征
        2.1.5 催化剂低温SCR催化性能评价系统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热重-质谱联用分析
        2.2.2 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
        2.2.3 扫描及透射电子显微镜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5 比表面积及孔经分布分析
        2.2.6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分析
        2.2.7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分析
        2.2.8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2.2.9 氨氮比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2.2.10 空速对NO去除率的影响
        2.2.11 SO_2、H_2O对 NO去除率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软锰矿矿浆同时脱硫脱硝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3.1.2 软锰矿表征
        3.1.3 软锰矿矿浆制备
        3.1.4 软锰矿矿浆同步脱硫脱硝性能评价系统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3.2.2 有机添加剂种类对脱硫脱硝效率影响
        3.2.3 聚乙二醇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影响
        3.2.4 吸收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影响
        3.2.5 吸收液pH对脱硫脱硝效率影响
        3.2.6 软锰矿含量对脱硫脱硝效率影响
        3.2.7 NO浓度、烟气流量对脱硫脱硝效率影响
        3.2.8 搅拌速度对脱硫脱硝效率影响
        3.2.9 矿浆脱硫脱硝效率及其产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
        3.2.10 矿浆同步脱硫脱硝机理探究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离子液体膜在酸性气体分离与柔性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酸性气体捕集的意义与背景
    1.2 常见的酸性气体分离方法
        1.2.1 溶剂吸收法
        1.2.2 固体材料吸附法
        1.2.3 膜分离法
    1.3 离子液体
        1.3.1 离子液体概述
        1.3.2 离子液体在酸性气体捕集中的应用
    1.4 超级电容器
        1.4.1 超级电容器概述
        1.4.2 超级电容器电解质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_2S和CO_2在离子液体支撑液膜中的选择性分离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离子液体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2.2.3 离子液体支撑液膜的制备
        2.2.4 气体渗透系数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纯气体的渗透系数
        2.3.2 CO_2/CH_4、H_2S/CH_4以及H_2S/CO_2理想选择性
        2.3.3 温度对气体渗透系数与选择性的影响
        2.3.4 与其他膜的分离性能比较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O_2在氟代苯酚类功能化离子液体中溶解及渗透性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氟代苯酚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3.2.3 氟代苯酚类离子液体的表征
        3.2.4 CO_2在氟代苯酚类离子液体中溶解度的测定
        3.2.5 氟代苯酚类离子液体支撑液膜的制备
        3.2.6 气体渗透系数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氟代苯酚类离子液体的表征
        3.3.2 氟代苯酚类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
        3.3.3 CO_2在氟代苯酚类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
        3.3.4 吸收机理
        3.3.5 离子液体的再生
        3.3.6 CO_2在氟代苯酚类离子液体支撑液膜中的渗透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SO_2与CO_2在氰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中溶解与渗透性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氰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4.2.3 SO_2和CO_2的溶解度测定
        4.2.4 氰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支撑液膜的制备
        4.2.5 气体渗透系数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氰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
        4.3.2 SO_2在氰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动力学曲线
        4.3.3 SO_2和CO_2的溶解度与热力学分析
        4.3.4 量子化学计算
        4.3.5 SO_2/CO_2理想选择性
        4.3.6 吸收机理
        4.3.7 氰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的再生
        4.3.8 SO_2与CO_2在氰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膜中的渗透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胺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用于促进传递膜分离CO_2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胺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的合成
        5.2.3 胺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的表征
        5.2.4 胺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测定
        5.2.5 胺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支撑液膜的制备
        5.2.6 气体渗透系数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胺基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与理化性质
        5.3.2 气体渗透系数与理想选择性
        5.3.3 膜性能比较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支撑型离子液体凝胶膜电解质在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6.2.3 凝胶电解质的表征
        6.2.4 溶胶-凝胶转变温度的测定
        6.2.5 支撑型离子液体凝胶膜的制备
        6.2.6 对称型超级电容器的制备
        6.2.7 对称型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离子凝胶的表征
        6.3.2 离子凝胶的电导率
        6.3.3 溶胶-凝胶转变温度
        6.3.4 支撑型离子凝胶膜的性质
        6.3.5 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6.3.6 支撑型离子凝胶膜的柔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结论
        7.1.2 创新点
    7.2 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Desulfurizing absorbent for flue gas and its absorption mechanism(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材料的制备与选择性捕集CO和SO2研究[D]. 安学聪.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2]几种酯类溶剂对SO2的吸收机理[J]. 马婷,申峻,盛清涛,王玉高,刘刚,牛艳霞. 煤炭转化, 2019(04)
  • [3]用于烟气脱硫的乳酸钠和四甲基胍乳酸盐水溶液中硫酸的去除[D]. 吴章进.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二氧化氯多污染物一体化治理工艺基础研究[D]. 彭仁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双化学位点功能离子液体吸收SO2气体性能的研究[D]. 李亚楠.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液-液相变溶剂吸收CO2关键设备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D]. 王敏.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7]有机胺和离子液体体系相变吸收SO2研究[D]. 陈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有机胺溶液体系液—液相变吸收SO2研究[D]. 柴牧原.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锰矿石低温脱硝脱硫性能研究[D]. 张常爱.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离子液体膜在酸性气体分离与柔性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张效敏. 南京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烟气脱硫吸收剂及其吸收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