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后囊破裂的分析及预防

白内障手术后囊破裂的分析及预防

一、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建[1](2020)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PCR)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PCR的发生提供对策,提高手术术后效果。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5 415例患者(5 743只眼)资料,手术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完成。将术中发生晶状体PCR的120眼(105例患者)纳入后囊膜破裂组,按照1∶4的比例随机选取未发生PCR的480眼(45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基本因素(性别、年龄)、全身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病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吸烟史、饮酒史)、眼科基本因素(眼别、术前视力、术前眼压、眼轴长度)、眼科危险因素(青光眼病史、高度近视病史、角膜病史、葡萄膜炎病史、玻璃体手术史)和白内障晶状体核硬度进行比较,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结果后囊膜破裂组患眼术前标准化最小分辨角对数(log MAR)视力>1.0[89.2%(107/120)vs 58.1%(279/480)]、玻璃体手术史[20.8%(25/120)vs 4.8%(23/480)]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分为短眼轴(AL<22mm)、中眼轴(22mm≤AL≤26mm)、长眼轴(AL>26mm)。后囊膜破裂组患者短眼轴54眼(45.0%)、中眼轴31眼(25.8%)、长眼轴35眼(29.2%);对照组患者短眼轴46眼(9.6%)、中眼轴376眼(78.3%)、长眼轴58眼(12.1%)。两组眼轴长度分布在统计学上有显着的差异(P<0.001),后囊膜破裂组在短眼轴(AL<22mm)时,PCR的发生率显着增高。根据Emery核分级标准,将后囊膜破裂组中111眼(97例患者)、对照组中459眼(431例患者)分别进行了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后囊膜破裂组中核硬度分级分布情况为:Ⅰ级核9眼(8.1%)、Ⅱ级核11眼(9.9%)、Ⅲ级核10眼(9.0%)、Ⅳ级核46眼(41.4%)和Ⅴ级核35眼(31.5%),对照组中核硬度分级分布情况为:Ⅰ级核88眼(19.2%)、Ⅱ级核82眼(17.9%)、Ⅲ级核109眼(23.7%)、Ⅳ级核97眼(21.1%)和Ⅴ级核83眼(18.1%),两组核硬度分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囊膜破裂组核分级越高,尤其是在大于Ⅲ级核时(Ⅳ级核和Ⅴ级核),PCR的发生率显着增高。后囊膜破裂组术前log MAR视力为2.11±0.98,术后恢复到1.07±0.44,术后与术前相比log MAR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术前log MAR视力为1.37±0.90,术后恢复到0.72±0.37,术后与术前相比log MAR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囊膜破裂组术前和术后的log MAR视力均差于对照组(术前:P<0.001;术后: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og MAR视力>1.0、眼轴长度(AL<22mm)、玻璃体手术史以及晶状体核硬度等级(≥Ⅳ级)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结论1、术前log MAR视力>1.0、眼轴长度(AL<22mm)、玻璃体手术史以及晶状体核硬度等级(≥Ⅳ级)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2、手术医生应通过评估PCR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健康宣教,完善手术计划,最大程度降低PCR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视功能。

姜秀颖[2](2019)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脱位的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以期全面认识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并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7年9月烟台毓璜顶医院眼科收治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患者70例73眼。根据发生脱位的时间,分为早发型IOL脱位(<3个月)和迟发型IOL脱位(≥3个月)。分别对其原发病及合并症、白内障手术方式、眼轴、IOL脱位的原因、IOL脱位的时间、IOL脱位的类型和程度、IOL的类型,IOL脱位处理的手术方式、术前及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术后IOL稳定性等进行统计,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视力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前后视力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早发型IOL脱位11眼,发生IOL脱位的平均时间为1.08±1.05月,时间最短的为术后一天,迟发型IOL脱位62眼,发生IOL脱位的平均时间为93.6±62.3月,时间最长的为术后21年。早发型IOL脱位多与术中后囊破裂、IOL放置位置不当等手术相关因素有关,其中1眼因外伤所致,在自发性IOL脱位中9眼(81.8%)因后囊破裂所致。迟发型IOL脱位多与悬韧带断裂以及囊袋皱缩有关,其中12眼因外伤所致,在自发性IOL脱位中27眼(43.5%)因悬韧带断裂所致,其中5眼因囊袋皱缩综合征引起悬韧带向心性牵拉导致悬韧带断裂,16眼(25.8%)因后囊破裂所致,2眼(3.2%)因IOL悬吊术后缝线断裂所致。另外,许多白内障术前即已存在的眼合并症及手术史能增加IOL脱位的发生危险,本组数据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为高度近视(30.1%),其次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史(20.5%)、葡萄膜炎(10.9%)、视网膜色素变性(6.8%)、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5.5%)。本研究中,早发型IOL脱位均表现为IOL囊袋外脱位,而迟发型IOL脱位中30眼(48.4%)表现为IOL-囊袋复合体脱位,32眼(51.6%)表现为囊袋外脱位。本研究中共71眼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9眼(39.7%)行IOL复位术,8眼(10.9%)行IOL置换术,14眼(19.2%)行IOL复位联合玻璃体切割术,17眼(23.3%)行IOL置换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P<0.001),比较复位术组与置换术组治疗前后视力提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后房型IOL脱位是白内障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为为囊膜破裂和悬韧带断裂,许多合并的眼部疾病、眼部病理条件、既往的眼部手术史,如假性剥脱综合征、囊袋收缩综合征、高度近视、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高龄、青光眼等均有可能增加IOL脱位发生的风险,术前系统的评估及术后严密的随访能预防IOL脱位的发生,正确、合理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视力。

陈莹[3](2019)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视力预后,病原菌分布以及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发病时间,临床特点,治疗方式,视力预后,病原菌分布及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治疗前后视力分布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与视力预后有关的显着性差异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及卡方连续性校正公式检验,视力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共43例,其中急性感染性眼内炎共40例(40/43,93%)慢性感染性眼内炎3例(3/43,7%)。急性感染性眼内炎发病平均时间为白内障术后2周以内,发病人群集中在70岁以上(18/43,41.9%),女性多发(27/43,62.8%)。白内障手术方式中有2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1/43,2.3%),1例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1/43,2.3%),40例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40/43,93%)。发病诱因中,有3例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1例白内障术后行前房穿刺,1例白内障术后未注意术眼眼部卫生。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平均时间间隔12.15±10.33天,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平均时间间隔4.36±6.43天。慢性感染性眼内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平均时间间隔4.67±3.05月,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平均时间间隔3.34±3.03月。急性感染性眼内炎临床症状大部分伴视力下降、眼红、眼痛,眼部体征大部分伴角膜水肿、前房积脓、玻璃体腔感染及眼底不可见。白内障术后慢性感染性眼内炎临床症状大部分伴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眼部体征中均有视力下降、玻璃体腔感染,以及眼底不可见。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均行局部及全身抗生素治疗,其中单纯局部及全身抗生素治疗者3只眼(3/43,7.0%),玻璃体腔内注药者11只眼(11/43,25.6%),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者3只眼(3/43,7.0%)。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共26只眼(26/43,60.5%),其中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7只眼(7/43,16.3%),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13只眼(13/43,30.2%),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体取出4只眼(4/43,9.3%),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联合人工晶体取出2只眼(2/43,4.7%),无眼球摘除者。43例患者中,玻璃体腔培养阳性例数为21例,培养阳性率48.8%,革兰氏阳性菌占85.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33.3%,其次粪肠球菌占28.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4.3%。革兰氏阴性菌2例,占9.5%,分别为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1例丝状真菌占4.8%。18例革兰式阳性菌中,病原菌敏感性100%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及利福平,其次莫西沙星的敏感性为85.7%,青霉素敏感性为41.2%,敏感性依次降低的是环丙沙星(37.5%)、庆大霉素(35.3%)、氧氟沙星(33.3%)及四环素(30.8%)。革兰氏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的是万古霉素(100%)、替加环素(100%)、利福平(100%)、莫西沙星(85.7%)以及庆大霉素(71.4%),敏感性较差的为环丙沙星(16.7%)、青霉素(14.3%)及氧氟沙星(0%)。革兰氏阴性菌对氧氟沙星敏感性为100%,对环丙沙星以及庆大霉素敏感性0%。治疗前大部分患者视力在光感或手动,治疗后总体视力有增加,治疗后一周及随访末期患者视力为0.10.4,对治疗前后视力分布情况进行卡方检验,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术前62.8%的病人视力为光感或手动,治疗后一周27.9%的病人视力为0.020.1,39.5%的病人视力为0.10.4。随访末期34.9%的病人视力为0.10.4,有20.9%的病人视力为≥0.5,20.9%的病人无光感。基线视力(P=0.01,<0.05)、前房积脓(p=0.033,<0.05)、角膜情况(P=0.001,<0.05)、玻璃体腔病原菌培养(P=0.012,<0.05)及有无合并糖尿病(p=0.025,<0.05)均与视力预后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P=0.384,<0.05)与视力预后无显着性差别。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时间间隔与视力预后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00,<0.05,r=-0.455),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时间间隔与视力预后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00,<0.05,r=-0.680)。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大多发生在白内障术后2周以内,眼部症状大部分伴视力下降、眼红、眼痛,眼部体征大部分伴角膜水肿、前房积脓、玻璃体腔感染及眼底不可见。有一半以上的病人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致病菌,革兰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及利福平敏感性最高,革兰氏阴性菌对氧氟沙星最敏感。基线视力、前房积脓、角膜水肿与否、玻璃体腔病原菌培养情况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影响视力预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时间间隔以及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时间间隔越长,视力预后越差,早期就诊以及规范治疗可取得较好视力预后。

卢玉芳[4](2018)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行超声乳化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7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后囊膜破裂发生情况,并分析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结果 279例患者中,术中后囊膜破裂13例,发生率为4.6%。性别、术前视力<20/200、玻璃体积血病史、网脱手术史与后囊膜破裂密切相关;年龄、白内障类型、烟酒史、眼部疾病、全身疾病史与后囊膜破裂发生不相关。核分型在Ⅲ度及以上时,后囊膜破裂发生率提高。结论性别、术前视力<20/200、玻璃体积血病史、网脱手术史为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的风险因素,临床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患者时应十分注意,降低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

杜华玉[5](2016)在《PCCC治疗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 of posterior capsular,PCCC治疗超声乳化术中的后囊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这一时期我院眼科收治的8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进行超声乳化术出现后囊破裂的患者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采用人工合成晶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都随访3个月,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一天的视力、角膜水肿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两组眼压比较不存在显着差异性,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瞳孔及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落情况不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在临床采用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手术中出现的后囊破裂的情况,及时有效的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除能有效的减少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从而有效的提高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的视力恢复。因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韩卫[6](2016)在《囊袋内软壳技术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随着眼科手术设备创新速度的加快和显微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已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治疗白内障的主流术式,给无数白内障患者带来了福音,提供了更为安全的选择。我国白内障患者的数量已逾1100余万例,且每年以80万例需要治疗患者的速度在增长,白内障仍然给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便,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致盲眼病。我国的广大眼科医师一直致力于预防和治疗白内障这一首要的致盲疾病,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通过全国各大眼科机构的团队合作,目前已在很多地区建立了涵盖白内障预防、普查、诊治的综合性防治体系,并通过多种途径向人民群众推广白内障摘除手术技术,给很多白内障患者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我国的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白内障诊治规范不完善、手术覆盖率相对发达国家较低,我国白内障诊疗事业要想快速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许多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治,晶状体核已达到Ⅳ级及以上的硬度才来就诊,手术难度增大,并发症增多。在临床工作中,对于IV级以上硬核的白内障患者,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的应用是非常广泛且有效的,然而其缺陷包括眼内炎的发生率较高,术后切口愈合较慢,术源性散光大等。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主要依靠超乳针头释放较高超声能量冲击晶状体核,使其组织破碎至乳状后吸除,其具有操作简便,术中眼部创伤小恢复快及围术期并发症少等优势。但对于核硬度在IV级及以上的白内障,由于存在超声乳化时间较长,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较高及后囊破裂风险较大的问题,成为超声乳化术的相对禁忌症。既往的研究证明软壳技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硬核行超声乳化术式易发生后囊膜破裂的风险仍然存在,在对晶状体核硬度IVV级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时,我科采用囊袋内软壳技术来减轻术中的并发症,并观察记录其术中和术后的反应来评估其对后囊膜保护的有效性。资料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0例168眼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68.5岁。其纳入标准为:眼科检查属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晶状体核为IVV级,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 600/mm2且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率<35%,依从性好自愿完成随访者。排除有眼外伤病史、角膜瘢痕、合并青光眼或晶状体脱位及糖尿病患者。对相同手术日期内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将患者分为囊袋内软壳组78例80眼和常规软壳组82例88眼。两组均行3.0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囊袋内软壳技术组在吸出约1/4核块后,向剩余核块与后囊膜之间注入0.1ml Viscoat,再将0.1ml透明质酸钠注入其上方,使Viscoat贴附于后囊膜表面形成软壳,然后将剩余核块乳化吸出,根据需要可重复注入。而常规软壳技术组术眼仅在前房内使用软壳技术,超声乳化过程中不再注入黏弹剂。术中记录累计释放能量、所耗费时间和后囊膜能否完整保留。于术后1 d观察角膜水肿程度及前房炎症,术后1 d、1w和1mo的最佳矫正视力。两组术前、术后1 d、1w由一位工作人员多次检查眼压,并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术后3个月测定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各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手术疗效。结果1.囊袋内软壳技术组和常规软壳技术组患者基线特征如年龄、性别、核硬度比较体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本研究中两组病例手术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医师完成,囊袋内软壳技术组和常规软壳技术组术中分别有1眼和7眼发生后囊膜破裂,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IOL顺利植入囊袋内者5眼,植入睫状沟内者3眼。囊袋内软壳技术组术中超声乳化累计释放能量稍高于常规软壳技术组,手术时间稍短于常规软壳技术组,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6,P=0.376;t=0.403,P=0.518)。3.随访时间为术后1d、1w、1mo和3mo。2个组术眼术中未发生后囊膜破裂者眼前房反应较轻,发生后囊膜破裂眼可观察到前房内少量炎性细胞漂浮。眼前节OCT显示2个组术眼角膜不同程度增厚,但角膜切口密闭良好。术后1周2个组术眼前房炎症反应以及角膜水肿均逐渐消退,IOL无偏位。4.两组患者术后的BCVA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术后1 d、1w和1mo囊袋内软壳组术眼BCVA≥0.5者分别占该组总眼数的78%、83%和92%,常规软壳组术眼所占比例分别为56%、71%和89%,2组术眼术后1 d和1周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P=0.027;χ2=4.361、P=0.032);术后1个月2个组术眼BCVA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608,P=0.641)。5.术后3mo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97%和7.19%(χ2=0.608,P=0.647)。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5.402,P=0.362),2个组术眼术后3个月和术前E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0.715,P=0.016),术后3个月较术前减少,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组术后眼压均高于对照组(F分组=9.176,P=0.046)。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升高,不同时间点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763,P=0.031)。术后1周2个组眼压下降至术前水平并趋于稳定,囊袋内软壳技术组术眼术前和术后1周眼压与常规软壳技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61、0.470),术后1 d时囊袋内软壳技术组术眼眼压明显高于常规软壳技术组(t=1.241,P=0.037)。结论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采用软壳技术可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有效的保护,降低其丢失率,可避免或明显减轻术后发生角膜水肿。2.囊袋内软壳技术可降低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不会影响超声乳化的效率,但手术时间有所增加。3.应用囊袋内软壳技术对术后早期视力的恢复意义很大,对远期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较小。4.囊袋内软壳技术组对手术的精细操作要求较高,手术步骤有所增加,且术后有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的可能,但其手术过程更安全,可以提高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术后满意度。

陶方方[7](2014)在《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白内障是全世界致盲和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唯一可以治愈的方法是白内障手术。目前主要的白内障手术方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目的是提高视力。在白内障术后长期随访中发现,大多数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部分患者的术后视力提高不明显,甚至不提高,不能满足生活或工作的需要。盲及低视力严重损伤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了减少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发生率,要分析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原因,探讨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导致盲及低视力的手术并发症、术前原有眼病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为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病因诊断和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1.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连续病例915例(991眼),资料完整。2.分别于白内障术后1天、1周、1个月及3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行裂隙灯、眼压、眼底镜、FFA和OCT等相关检查,确定盲及低视力的眼数、构成比和病因。3.对盲及低视力的原因和防治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手术情况: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除外伤性白内障16眼、后囊破裂4眼行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术外,其余患者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中发生后囊破裂13眼,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2.术后情况:术后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眼膏滴眼,一天四次,用至术后半个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一天四次,用至术后3个月。发生角膜水肿、一过性高眼压等手术并发症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术后及随访过程中发现的其他眼病,也给予治疗。3.术后不同时间盲及低视力眼数和比例:术后1天、1周、1个月和3个月时盲及低视力依次为183眼(18.47%)、138眼(13.92%)、121眼(12.21%)和113眼(11.40%)。4.导致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一过性高眼压、后囊破裂、后囊浑浊和黄斑水肿等。5.导致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原有的眼病,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结论1.白内障术后导致盲及低视力的原因包括手术并发症和术前原有眼病,主要原因是术前原有眼病。2.术前术后持续性治疗术前原有的眼底病,是防治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主要方法。3.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白内障手术时机,减少手术并发症,可以降低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发生率。4.白内障术后按时随访,可及时发现和治疗导致盲及低视力的眼病,减少盲及低视力的发生。5.白内障术前综合评估术后视力,可减少医患纠纷。

章露易[8](2013)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2009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本院眼科中心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或并发性白内障而行超声乳化术的患者3004例共3186只眼,统计其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患者人数,并利用随机数列按比例选取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白内障类型、核分级、术前眼压、术前及术后一天的裸眼视力、既往眼病及眼部手术史、全身疾病史、手术操作者资历、晶体安装位置等,利用卡方检验、One-way ANOVA及T-test等检验方法分析后囊膜破裂的相关风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发现,男性、白内障Ⅳ度核及以上、术前视力小于20/200、术前患眼有网脱手术或者玻璃体积血病史及手术者的熟练程度均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后囊膜破裂的相关风险因素,且后囊破裂会显着影响到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而患者年龄、眼别、术前眼压、青光眼病史、全身疾病史(包括糖尿病、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等)、烟酒史等并不是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结论:性别、白内障核分级、术前视力、术前患眼有网脱手术病史或者玻血病史及术者熟练程度均与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存在密切关系,在术前仔细询问病史,进行相关专科检查,认真评定患者的可能风险因素,术中仔细操作,请有经验的医师处理复杂病例,有助于减少后囊膜破裂的发生,提高术中植入人工晶体的成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红霞[9](2012)在《白内障超乳术中后囊破裂并发症的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晶体后囊破裂的原因,处理方法及如何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对260例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发生后囊破裂的18只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术中后囊破裂发生率6.92%。术中18只眼均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均≥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可发生在撕囊、水分离、超声乳化晶体核、植入人工晶体各个手术步骤,而发生在超声乳化步骤中的最多。术中重视预防,仔细操作可降低其发生率,及早发现,适当处理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仲跻飞,王全芝[10](2012)在《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的分析与处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580例(640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中发生后囊破裂的35眼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后囊破裂35例(35眼)中,撕囊不当的3例(8.6%)、水分离不当的3例(8.6%)、超乳核块时所致的20例(57.0%)、与吸出皮质有关的6例(17.2%)、植入人工晶状体不慎的3例(8.6%)。结论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是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中较常见的并发症,术中早发现,及时处理,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二、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目的
二、引言
三、资料和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
    1.3 严重程度分度
    1.4 治疗方案及手术过程
    1.5 分组
    1.6 最佳矫正视力表示方法
    1.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原发病及白内障手术方式
    2.3 脱位的时间间隔
    2.4 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2.5 眼合并症及手术史
    2.6 IOL脱位的表现形式及程度
    2.7 治疗方式
    2.8 复位术与置换术治疗效果的比较
讨论
    3.1 一般资料及发病率
    3.2 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的时间
    3.3 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3.4 治疗及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3)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基本资料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临床诊断
        2.2.3 眼内致病菌培养
        2.2.4 治疗原则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治疗方式
    3.4 病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情况
    3.5 术后视力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情况
    2.2 后囊膜破裂危险因素分析
    2.3 核分型与后囊膜破裂关系
3 讨论

(6)囊袋内软壳技术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眼科粘弹剂的发展及其手术应用进程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原因和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对照组选择
    2.3 研究项目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相关组别临床资料
    3.2 年龄、眼别及白内障类型
    3.3 术前眼压
    3.4 性别
    3.5 相关风险因素
    3.6 核分级
    3.7 术中人工晶体植入位置
    3.8 术前术后视力情况
    3.9 手术者与后囊膜破裂发生的关系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白内障超乳术中后囊破裂并发症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四、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春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2]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分析[D]. 姜秀颖. 青岛大学, 2019(02)
  • [3]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研究[D]. 陈莹. 青岛大学, 2019(02)
  • [4]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分析[J]. 卢玉芳.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01)
  • [5]PCCC治疗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效果分析[J]. 杜华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09)
  • [6]囊袋内软壳技术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D]. 韩卫. 郑州大学, 2016(03)
  • [7]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原因和防治方法[D]. 陶方方. 郑州大学, 2014(03)
  • [8]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分析[D]. 章露易. 浙江大学, 2013(03)
  • [9]白内障超乳术中后囊破裂并发症的防治研究[J]. 关红霞.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15)
  • [10]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的分析与处理[J]. 仲跻飞,王全芝.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2(04)

标签:;  ;  ;  ;  ;  

白内障手术后囊破裂的分析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