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湖地区烃源岩生排烃历史模拟及结果分析

孙湖地区烃源岩生排烃历史模拟及结果分析

一、孙虎地区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及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彪,刘建良,杨贵丽,刘可禹,刘晓林[1](2021)在《渤海海域东部不同富油凹陷烃源岩生烃特征差异及意义》文中认为渤海海域东部发育多个富油凹陷,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由于各凹陷形成和发育过程不同,导致不同凹陷、不同层段烃源岩热演化和生、排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对渤海海域东部3个富油凹陷多套烃源岩进行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研究,厘定了渤中凹陷、渤东凹陷和庙西凹陷烃源岩生、排烃时间以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渤海海域东部地区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具有"西高东低"的趋势,渤中凹陷最早生烃时间为31.5 Ma,渤东凹陷和庙西凹陷最早生烃时间分别为28.2,11.2 Ma,渤中凹陷最早排烃时间为27.8 Ma,而渤东凹陷和庙西凹陷最早排烃时间分别为20.9,6.7 Ma;(2)渤中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现今主要为储层提供天然气,为环渤中凹陷地区形成天然气藏和凝析气藏提供了气源;渤东凹陷、庙西凹陷热演化程度依次降低,为储层提供大量油源,盆地边缘地区主要以油藏为主。

尚瑞[2](2020)在《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关于苏北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前期已进行过多轮油气资源评价,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往划分的评价单元对高邮凹陷阜宁组的综合评价不多;未分层位对烃源岩的生排烃潜力进行研究,制约了勘探选区;主力烃源岩的资源潜力未得到评价;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未得到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应用盆地模拟法,并将模拟结果进行蒙特卡洛风险评价,力求对该地区进行细致可靠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在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下,合理的优选盆模所需的基础地质参数、热力学参数、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及排烃参数,建立高邮凹陷三维模型,绘制相关图件。利用盆地模拟法进行模拟,计算出该凹陷阜宁组四段、阜宁组二段等2套主力的烃源岩在不同关键时期的生排烃量。依据烃源岩评价研究的结果,明确各层位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并利用蒙特卡洛法来评价模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通过概率分布来考察模拟的排烃结果,反映勘探远景的风险上下限。通过合理类比得到各区带聚集系数,结合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对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高邮凹陷两套主力烃源岩总生烃量约为10.621亿t,生油量为9.003×108t,生气量为3243.4×108m3。其中阜四段生烃量占总生烃量的60.8%,生烃量为6.458×108t,阜二段生烃量为4.163×108t。研究区两套主力烃源岩总排烃量约为4.378×108t,总排油量为3.84亿吨,平均排油效率为42.7%,其中阜四段排油量1.69亿吨,阜二段排油量为2.15亿吨;总排气量为1069.25×108m3,平均排气效率为33%。综合预测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总量约为3.23×108t。其中阜四段油气资源量约为1.429×108t,阜二段油气资源量约为1.801×108t,是主要的产出油气层。与前人研究相比,本论文利用了最新的盆地模拟方法,最新的数据资料解决力问题;并对各含油构造的油气地质储量进行了预测;对不确定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对模拟结果进行概率分布验证,确保了结论的合理性。本次研究对于明确下一步勘探方向、合理的部署开发井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陈梦娜[3](2019)在《苏里格气区盒8段致密气烃源岩与成藏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现代成藏动力学理论与先进的测试分析技术为依托,采用宏观与微观、模拟实验与地质综合分析相结合。利用大量的资料对烃源岩进行了精细剖析,分析其空间分布、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生烃潜力。开展储层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状态方程与盆地模拟法相结合,恢复储层与烃源岩层的古压力及压力演化史,确定了天然气主充注成藏期的压力状态。探讨了异常压力、扩散作用和膨胀力作用对成藏动力的贡献,并对其进行了量化,探究了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本文解释了1167口井的上古生界烃源岩,煤层厚度分布在0.427m,具有西部、南部薄,东部厚的分布特征。有机碳含量在40.37%91.32%,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同时也存在一部分Ⅱ型和混合型干酪根。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主体在1.2%2.0%,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东北部较低。生烃强度东部、南部高,西部、北部相对较低,主体在(1026)×108m3/km2之间,S212-S14-S31-Z59一线以西为气水复杂区,生烃强度普遍小于14×108m3/km2,成熟度普遍小于1.8%。油气主充注期捕获的包裹体主要发育在愈合裂隙和第二期加大边中,烃类包裹体丰度较大,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120150℃,距今140105Ma,对应地质年代为早白垩世。现今地层表现为负压,储层古压力在49.267Mpa,烃源岩古压力介于61.4488.85Mpa,均存在古超压。盒8段地层压力的演化大致经历了持续增压-微弱降压-二次急剧增压-二次降压四个阶段。生烃增压造成的古超压是天然气从烃源岩通过运移通道进入储层成藏的主要动力,在18.4239.49MPa,在扩散作用下,盒8段充注强度在(2.473.95)×108 m3/km2。温度的降低造成了地层压力的降低,降低量在18.436.73MPa,孔隙扩容反弹造成压力降低量仅在0.862.38Mpa,烃源岩膨胀力在2.7116.33MPa。异常压力在油气藏分布与气水之间的关系密切,烃源岩生烃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气水复杂区与纯产气区的平面分布,生烃增压造成的古超压决定了油气藏的充注程度。

刘一茗[4](2019)在《西藏伦坡拉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伦坡拉盆地位于西藏自治区班戈县境内,是在燕山褶皱期海相基底上发展起来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盆地经历了断陷、拗陷及构造隆升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后期的构造隆升对盆地原生油气藏有着强烈的调整改造作用。伦坡拉盆地的勘探程度较低,实际资料和理论认识也比较少,但作为西藏地区唯一获工业性油气流的盆地,不管是勘探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基于伦坡拉盆地实际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料状况,充分利用研究区现有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并吸纳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和勘探最新进展,补充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及相关测试分析工作,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点(钻井)-线(剖面)-面(平面)相结合,系统分析评价伦坡拉盆地烃源岩、储层、保存及温压等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定量、动态刻画其油气生排运聚过程,并探讨油气藏的调整改造过程,最后在典型油藏对比解剖的基础上,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总结成藏主控因素,进而预测盆地有利油气成藏区带。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1.油气地质成藏条件伦坡拉盆地以始新统牛堡组为主要烃源岩,且有机质丰度在不同凹陷不同层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横向上,各层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布总体上有“西高东低、北高于南”的特征,好烃源岩(TOC>0.8%)主要发育于盆地中西部蒋日阿错凹陷和江加错凹陷。元素分析法、显微组分分析法、岩石热解分析法和氯仿沥青“A”族组成判别法等多种方法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1型为主,I型次之。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揭示,牛堡组二段烃源岩现今大多处于中成熟阶段(0.7%<Ro<1.3%),牛堡组三段烃源岩则多处于低成熟阶段(0.5%<Ro<0.7%)。油源对比证实,储集于牛堡组二段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其自身烃源岩,属自生自储型,而储集于牛堡组三段的原油部分来源于牛堡组二段,部分来源于其自身,既有自生自储型,也有下生上储型。伦坡拉盆地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底扇等储集体,岩性以砂砾岩、细砂岩、白云质粉砂岩、灰质粉砂岩及白云岩等为主,其储集物性多呈低孔低渗的特征,且不同凹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西部蒋日阿错凹陷和东部爬错凹陷以牛堡组三段中亚段储层物性最好,而中部江加错凹陷牛堡组二段下亚段储集物性最好。伦坡拉盆地发育牛堡组二段、牛堡组三段、丁青湖组二段及丁青湖组三段四套泥质岩盖层,其中以牛堡组二段上亚段和牛堡组三段下亚段盖层最为重要,其单层泥岩厚度最大可达600m,泥地比最高达0.9,排替压力最高达13MPa,具有较强的区域封盖能力,为油气保存提供了有利的封盖条件。伦坡拉盆地牛堡组地层水型以NaHCO3型为主,pH值普遍高于7,Ca2+与Mg2+成正相关关系,地层水矿化度较低,且随深度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反映该区地层水处于积极交替带内,多为开启的、氧化-弱氧化水文地质环境,油气保存条件多为较差-差级别。伦坡拉盆地受晚期断裂改造强烈,中东部发育大量张扭性质的调节断层,对原生油气藏起调整改造作用,西部则多为“通天”类型的大断裂,对原生油气藏有着较大的破坏作用。2.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识别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流体包裹体法、泥岩声波时差法及地层对比法恢复的牛堡组顶界面剥蚀量在平面上表现为中部剥蚀量小,南北剥蚀量大,且北部大于南部的特征;应用地层对比法估算的丁青湖组顶界面剥蚀厚度在盆地西部约600m,东部约300m。伦坡拉盆地单井埋藏史曲线呈“两段式”,断陷期的总沉降速率及构造沉降速率明显高于坳陷期及调整改造期。伦坡拉盆地具有较高的古、今地温梯度,属于典型的“热盆”,受牛堡组沉积末期和丁青湖组沉积末期两次地壳抬升的影响,盆地地温场经历两期“升温-降温”演化过程。不同凹陷烃源岩热成熟史存在较大差异,蒋日阿错凹陷牛堡组一段和牛堡组二段下亚段烃源岩进入生油及生气门限的时间均早于江加错凹陷和爬错凹陷,且现今多处于中-高成熟阶段(Ro=0.7%-2.0%),而牛堡组二段上亚段及以上层系烃源岩则表现为中东部江加错凹陷和爬错凹陷进入生油门限的时间早于西部蒋日阿错凹陷,且现今多处于低成熟阶段(Ro=0.5%-0.7%)。伦坡拉盆地牛堡组同一层段烃源岩开始生排油的时间早于生排气时间,且生排油率大于生排气率,但排气效率高于排油效率,排气效率多高于50%,而排油效率则多小于50%;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制约,深部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早于浅部烃源岩,生排油气率也相对较大;牛堡组二段中亚段及其以上烃源岩层段至今尚无规模天然气的生成与排出。伦坡拉盆地主成藏期的压力和流体势平面分布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古压力在平面上呈现为“中部高两侧低”,古流体势在平面上呈现为“中南部高,西北及东部低”。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相、烃源岩热成熟度以及封盖能力分布对油气二次运移路径和圈闭预测的结果揭示,盆地中央凹陷带的岩性圈闭是原生气藏的有利聚集区。显微岩相学观察揭示伦坡拉盆地牛堡组储层发育盐水、含烃盐水及烃类三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并主要呈线状、带状分布在石英微裂隙和方解石胶结物中。烃类包裹体的荧光颜色丰富,具蓝白色、蓝色、黄色及橙黄色等,定性指示不同成熟度原油的多期充注;烃类包裹体荧光光谱主峰波长存在495nm与540nm两个峰值,定量揭示盆地牛堡组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基于与烃类包裹体相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地层埋藏史图上的投点结果,确定出伦坡盆地牛堡组储层两期油气充注的时间分别为距今30-27Ma与23-21Ma,并以第二期为主。伦坡拉盆地晚期断裂活动、地层褶皱、抬升剥蚀及地层切割作用强烈,原生油气藏形成后普遍经历了物理调整改造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大多遭受了生物降解、水洗、氧化等化学调整与改造作用,导致其原油轻质组分减小,重质组分增加,密度变大,黏度增高,从而形成了现今的稠油藏。3.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伦坡拉盆地目前已发现的8个油藏中有7个为稠油藏,1个为轻质油藏,且现已发现的油藏主要分布在中央凹陷带的断裂发育区,并具纵向分布层位多,横向运移距离长,油藏调整改造活跃的特点。基于典型油藏精细解剖,可将伦坡拉盆地油藏的成藏模式划归为“晚期破坏型”与“晚期保存型”两大类。其中,“晚期破坏型”多形成稠油藏,如红星梁稠油藏(早期超压-断层联合封闭晚期断层破坏型)、红山头稠油藏(近源断层垂向输导晚期断层破坏型)及长山古油藏(中源砂体侧向输导晚期抬升破坏型),而“晚期保存型”则形成常规油藏,如罗马迪库油藏(远源砂体侧向输导晚期保存型)。综合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成藏动力学过程重建及典型油藏精细解剖等成果,提出伦坡拉盆地油气成藏受烃源、储层和保存“三元”复合控制,并进而将伦坡拉盆地的勘探区带按成藏条件评价划分为I、II、III三类,其中I类区带2个,包括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的蒋日阿错凹陷及爬错凹陷,其成藏条件最为优越;II类区带2个,为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的达玉山逆掩推覆带及以岩性圈闭为主的江加错凹陷;III类区带3个,包括以构造圈闭为主的鄂加卒逆冲褶皱带与伦坡日-长山褶皱隆起带及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的蒋日阿错南冲断褶皱带,其成藏条件相对较差。

孔祥赫[5](2019)在《临南洼陷沙三段有效烃源岩分布及生排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临南洼陷构造复杂,油气分布范围广,油气藏成因复杂,随着勘探程度增加油气藏的隐蔽性变强。沙三段是临南洼陷主要的油气来源,长期以来前人对该层源岩评价较为粗糙,对烃源岩特征及油气生成认识不够。通过对沙三各亚段的烃源岩精细化研究,刻画各亚段有效烃源岩的展布并确定其生排烃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南洼陷地区油气勘探成功率。本次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泥岩有机质丰度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主要烃源岩的岩性特征;观察烃源岩展布发现其厚度由洼陷中心向南北逐渐变薄。对沙三段各亚段不同地区烃源岩的有机质地化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沙三中、下亚段源岩整体质量较高,其中洼陷带沙三下亚段属优质烃源岩。通过线性回归等方法反演TOC基础上,通过生烃潜力等方法综合确定沙三段排烃的TOC下限,进而分析有效烃源岩展布特征,发现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洼陷中心及隆起带地区;沙三下亚段有效源岩分布广厚度大。应用盆地模拟软件(Basin Mod1D)分析典型单井埋藏史、生排烃特征,通过排烃门限法建立生排烃剖面研究沙三段烃源岩的生排烃特征。结果表明洼陷带沙三下亚段整体生排烃强度最高,是主力生排烃区;沙三上、中、下亚段历史排烃量分别为5.8×108t、6.2×108t和10.2×108t。

孔令印[6](2019)在《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地层压力预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异常地层压力是含油气盆地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具有重要的作用。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经钻探证实广泛存在异常地层压力,且具有超压成因机制复杂的特征。针对研究区的问题,分别利用现今资料、地球化学资料和各种测试资料进行了现今地层压力的预测和古压力演化的恢复,并分析了超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得到了以下的认识:(1)在基于测井声波时差资料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中对比发现,伊顿公式法和Bowers法预测的压力与同深度的实测压力对比吻合度较高,且Bowers法不易受相关参数的限制,预测的压力精度更高,适用于多种成因形成的超压计算。DC指数在超压段一般会明显向着减小的方向偏离正常趋势线,对于某些层段DC指数与超压关系响应不是很明显的情况,应考虑钻井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2)基于地震波层速度资料可以较好地预测出剖面压力的变化,剖面压力预测结果表明,中部4区块超压段具有明显的低速特征,超压顶界面具有一定的的穿时性,从深凹区向斜坡区层位显示变老的趋势。(3)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数值模拟表明,中部4区块油气存在至少两期多幕的充注过程,侏罗系超压演化大约在180Ma~150Ma开始增加,压力演化至今呈现增加的趋势。中部4区块超压主要是由于八道湾组烃源岩的生烃作用造成的,欠压实对超压的形成贡献相对稍弱。生烃增压计算表明,八道湾组主力烃源岩生烃增压是一个至少存在两期超压的增加和一次超压释放的过程。(4)从剖面上看,中部4区块侏罗系存在两套超高压系统(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三工河组中超压是由于八道湾组中的超高压系统向其发生传递的结果,头屯河组附近是超压的顶界。油气在头屯河组聚集成藏是由于超压、大型断层和三工河组砂岩输导层共同作用的结果。平面上看,中部4区块的油气在超压的主导作用下从研究区的西南部向东部和东北部运移和聚集。二苯并噻吩参数示踪表明,中部4区块头屯河组可能存在北部和南部两个向东部方向的油气充注路径。

陈子健[7](2019)在《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生排烃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方地区下寒武统是页岩气勘探的一个重要区域。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渝东北-渝东南这一地区下寒武统,包括鲁家坪组、水井沱组、牛蹄塘组这三套富有机质页岩。论文经过分析烃源岩层段的沉积-埋藏史,来明确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以及生排烃史之间的配置关系,来分析其生排烃效率和历史。然后在分析各个层位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以及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其埋藏史以及热史资料,然后利用盆地模拟软件,模拟烃源岩的热成熟演化史以及生排烃史,以此来划分烃源岩的生排烃期次。通过研究这三套富有机质烃源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以及生排烃史的模拟,其烃源岩的热演化主要受到寒武纪-志留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的影响。在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有3次主要的生排烃作用发生。分别对应加里东中晚期、印支期和燕山期。水井沱组烃源岩在中奥陶世Ro达到0.55%,进入生油门限,在晚奥陶世Ro达到0.7%开始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二叠世Ro达到1.30%,开始生气,晚二叠世Ro达到2.0%,烃源岩处于过成熟热演化阶段。中晚二叠世时期至早侏罗世早期,在这个期间是一个生气的主要阶段,水井沱组烃源岩在早志留世开始排烃,并迅速达到了排烃高峰。鲁家坪组烃源岩早奥陶世Ro达到0.55%,进入生油门限。鲁家坪组页岩分别在中志留世和晚泥盆世Ro达到1.30%,开始生气,分别在晚石炭世和中二叠世Ro达到2.0%,烃源岩处于过成熟阶段。鲁家坪组在晚寒武世进入生烃门限,开始大量生烃并迅速达到生烃高峰,至早志留世末期地层沉积间断开始进入过成熟阶段,一直到中二叠世时大规模生烃过程的结束。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在中晚寒武世Ro达到0.55%,进入生油门限,在中奥陶世Ro达到0.7%,进入生油高峰,牛蹄塘组页岩分别在中二叠世和晚泥盆世Ro达到1.30%,开始生气,都在晚二叠世Ro达到2.0%,烃源岩开始进入过成熟热演化阶段。中晚寒武世,牛蹄塘组依次进入生烃门限。

杨柠瑞[8](2018)在《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研究中,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不甚清楚,生排烃期尚不明确,石炭系的油源贡献还不清楚。本文针对研究区在上述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特征和成熟演化特征;通过封闭模拟实验,结合盆地模拟研究,分析了研究区石炭系烃源岩在不同成熟阶段的生烃特征,恢复了石炭系烃源岩的生排烃史;在石炭系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同位素特征精细剖析的基础上,结合热模拟阶段的产物中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油源对比;初步讨论了凝灰质对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偏低,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主要分布较差—较好烃源岩,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研究区周缘的四棵树凹陷石炭系烃源岩可能存在二次生烃。凝灰质对研究区烃源岩中藻类和细菌的富集、还原性保存环境的营造和烃源岩生烃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车排子地区西缘区块东部石炭系原油为受生物降解的稠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中部石炭系原油主要源于二叠系烃源岩,有石炭系和少量侏罗系贡献;西部原油为轻质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其他层位贡献较少。

余力蓓[9](2018)在《东濮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发育,潜力较大。但对该套源岩的生排烃能力尚未开展过系统研究,对其供烃能力认识不足。论文依据探井资料、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等,对烃源岩地质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评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岩性以暗色泥岩为主,含有少量油页岩。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滨浅湖及深湖—半深湖和盐湖沉积相中。其地化特征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含盐区烃源岩TOC含量较高,均在0.6%以上,其平均值超过1%,过渡区及无盐区TOC较低,均低于0.5%;含盐区有机质类型较好,以Ⅰ型为主,过渡区主要为Ⅱ型干酪根,也包含少量Ⅰ型干酪根,无盐区干酪根类型较差,以Ⅲ型为主;在烃源岩成熟度方面,东濮凹陷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其中前梨园和葛岗集附近为热演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并向南、北、西方向逐渐减小。通过生烃潜力法对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生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含盐区、过渡区和无盐区烃源岩的排烃门限对应的Ro(%)分别为0.74%,0.76%,0.88%,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累计生烃量为93.00×108t,排烃量为16.68×108t。总体上,含盐区生排烃强度最高,尤其是在前梨园洼陷处。

孙广亚[10](2017)在《庙西南洼陷源岩研究及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主要根据研究区庙西南洼陷的地震、测井、地化数据等对研究区的烃源岩在平面上的展布状况、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对该地区的盆地演化、生排烃史、运移成藏等进行了模拟,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根据研究,庙西南洼陷地区主要发育东三段、沙一段-沙三段等四套相对成熟的烃源岩。通过对烃源岩的参数的分析,沙三段由于有机质类型较好(Ⅱ型干酪根为主)、丰度较高并且其烃源岩的厚度相较于其他几段烃源岩较厚因而可以作为该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其他几段烃源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生烃潜力,也是良好的烃源岩。根据模拟结果,庙西南洼陷沙二段烃源岩最迟在27.4Ma左右既己成熟,现今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沙一段、东三段烃源岩则最晚在馆陶组沉积早期已经成熟,现今总体处于中、高成熟阶段。该区烃源岩快速进入生烃阶段的最主要的诱因是东营组沉积时期大区范围内的盆地快速沉降导致地层压力增大低温的升高。庙西南洼陷油气成藏期主要为馆陶组沉积期至第四纪,较新的断裂系统对油气运聚和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阶梯式运移为主。经过对该地区的生排烃方面的模拟,发现该研究区的大量生排烃的阶段主要为明华镇组、馆陶组发育时期。在横向上的运移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相发育的砂体为通道,且距离较短;垂向上的运移以长期发育的断层为通道。主要结合结合沉积相、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因素对研究区可能作为储层的地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主要认为研究区的明华镇组、馆陶组、沙河街组无论是从沉积相方面还是从岩性、孔渗等方面都有可能作为优良储层的条件。

二、孙虎地区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及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孙虎地区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及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海域东部不同富油凹陷烃源岩生烃特征差异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方法与模拟参数
    2.1 方法
    2.2 模拟参数
        2.2.1 地层信息
        2.2.2 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
        2.2.3 边界条件
3 模拟结果
    3.1 埋藏史与热史
    3.2 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
4 讨 论
    4.1 敏感性分析
        4.1.1 剥蚀量对烃源岩成熟度的敏感性分析
        4.1.2 热流值对烃源岩成熟度的敏感性分析
    4.2 不同凹陷烃源岩生、排烃演化特征对比
        4.2.1 不同凹陷烃源岩最早与最晚生烃时间的厘定与横向对比
        4.2.2 不同凹陷烃源岩最早与最晚排烃时间的厘定与横向对比
    4.3 油气地质意义
5 结 论

(2)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高邮凹陷油气资源评价进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油气地质特征
第3章 盆地模拟技术的内容与应用
    3.1 盆地模拟研究的内容
    3.2 模拟参数的选取
第4章 盆地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4.1 地史模拟
    4.2 热史模拟
    4.3 生烃汇聚史
    4.4 烃源岩排烃史
    4.5 油气运聚史模拟
第5章 盆地模拟结果分析与验证
    5.1 地史结果分析与验证
    5.2 热史结果分析与验证
    5.3 运聚结果分析与验证
第6章 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6.1 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6.2 资源量综合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苏里格气区盒8段致密气烃源岩与成藏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烃源岩及控气作用研究现状
        1.3.2 成藏动力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第二章 烃源岩特征
    2.1 烃源岩空间分布特征
        2.1.1 烃源岩纵向分布特征
        2.1.2 烃源岩平面分布特征
    2.2 烃源岩地化特征
        2.2.1 有机质丰度
        2.2.2 有机质类型
        2.2.3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2.3 研究区生烃强度
        2.3.1 生烃强度计算
        2.3.2 生烃强度与气水分布的关系
第三章 天然气成藏期次与充注历史
    3.1 生排烃史恢复
        3.1.1 盆地模拟地质模型建立
        3.1.2 单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
    3.2 流体包裹特征
        3.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3.3 油气成藏期次划分与充注历史综合分析
第四章 古今地层压力特征
    4.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4.2 储层古压力恢复
        4.2.1 古压力恢复状态方程建立及参数取值
        4.2.2 古压力恢复结果
    4.3 盆地模拟恢复烃源岩古压力
        4.3.1 古超压成因分析及模型选取
        4.3.2 烃源岩古压力模拟结果
    4.4 地层压力演化特征
第五章 成藏动力与气水分布的关系
    5.1 异常压力分析及其与气水分布的关系
    5.2 扩散作用分析及其与气水分布的关系
    5.3 膨胀力作用分析及其与气水分布的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4)西藏伦坡拉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藏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伦坡拉盆地油气勘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工作量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盆地位置及构造区划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青藏高原演化
        2.2.2 构造边界及邻盆特征
        2.2.3 伦坡拉盆地构造演化
    2.3 沉积地层发育特征
        2.3.1 牛堡组(E2n)
        2.3.2 丁青湖组(E3d)
第三章 成藏地质条件
    3.1 烃源条件
        3.1.1 烃源岩分布
        3.1.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3 油源对比
    3.2 储集条件
        3.2.1 岩石类型
        3.2.2 沉积环境
        3.2.3 储层物性
    3.3 保存条件
        3.3.1 盖层发育特征
        3.3.2 水文地质条件
        3.3.3 断裂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3.4 温压条件
        3.4.1 地温条件
        3.4.2 压力条件
第四章 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
    4.1 构造-沉积演化史
        4.1.1 剥蚀厚度恢复
        4.1.2 埋藏史及构造沉降史
    4.2 热史及热成熟度史
        4.2.1 热演化史
        4.2.2 烃源岩热成熟演化史
    4.3 生排烃史
        4.3.1 生烃史
        4.3.2 排烃史
    4.4 油气充注史
        4.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4.2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4.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4.4.4 油气充注时间
    4.5 油气运聚史
        4.5.1 油气运移动力
        4.5.2 油气运聚史
    4.6 油气调整改造过程
        4.6.1 现今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4.6.2 油气藏的物理调整与改造
        4.6.3 油气藏的化学调整与改造
第五章 典型油气藏解剖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1 典型油气藏解剖
        5.1.1 罗马迪库常规油藏
        5.1.2 红星梁稠油藏
        5.1.3 红山头稠油藏
        5.1.4 长山古油藏
    5.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有利成藏区带评价优选
        5.2.1 烃源岩控藏效应
        5.2.2 储层控藏效应
        5.2.3 保存控藏效应
        5.2.4 有利成藏区带评价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5)临南洼陷沙三段有效烃源岩分布及生排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烃源岩研究现状
    1.4 现存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和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构造演化
    2.3 沉积与地层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第3章 临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地质地化特征
    3.1 烃源岩形成的地质环境
    3.2 沙三段暗色泥岩特征分析
        3.2.1 烃源岩岩性界定
        3.2.2 不同层段烃源岩分布特征
    3.3 临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3.1 有机质丰度特征
        3.3.2 有机质类型特征
        3.3.3 有机质成熟度特征
    3.4 测井计算有机碳含量
        3.4.1 测井计算有机碳含量方法原理
        3.4.2 测井计算临南洼陷有机碳含量模型建立
        3.4.3 有机碳含量平面展布特征
第4章 临南洼陷沙三各亚段有效烃源岩特征
    4.1 有效源岩的判定标准
    4.2 临南洼陷沙三段有效烃源岩展布特征
        4.2.1 临南洼陷沙三上亚段有效烃源岩分布
        4.2.2 临南洼陷沙三中亚段有效烃源岩分布
        4.2.3 临南洼陷沙三下亚段有效烃源岩分布
第5章 临南洼陷沙三段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
    5.1 盆地模拟预测生排烃特征
        5.1.1 单井模拟参数
        5.1.2 单井埋藏史研究
        5.1.3 单井烃源岩生排烃史
        5.1.4 剖面生烃史研究
    5.2 生烃潜力法探究沙三段生排烃特征
        5.2.1 生烃潜力法基本原理
        5.2.2 生排烃模式建立
        5.2.3 沙三段烃源岩生排烃强度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地层压力预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层压力预测的大致发展历程
        1.2.2 异常高压成因机制的研究概况
        1.2.3 基于现今资料预测地层压力的研究概况
        1.2.4 地层古压力的研究概况
        1.2.5 超压对油气影响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层沉积与构造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沉积演化特征
        2.2.3 构造演化特征
    2.3 生储盖特征
        2.3.1 生油岩特征
        2.3.2 储集层特征
        2.3.3 盖层特征
第三章 基于现今资料的地层压力预测
    3.1 实测压力来源
    3.2 泥页岩的超压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3.3 声波时差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
        3.3.1 伊顿公式法
        3.3.2 Bowers法
        3.3.3 伊顿公式法与Bowers法计算的压力对比
    3.4 基于钻井资料的地层压力预测
    3.5 基于地震波层速度资料的地层剖面压力预测
        3.5.1 地震层速度的获取
        3.5.2 剖面压力的计算和模拟
第四章 地层古压力的模拟与演化
    4.1 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恢复古压力
        4.1.1 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
        4.1.2 油气充注期次与成藏期划分
        4.1.3 PVT热动力学模拟储层流体古压力
    4.2 盆地数值模拟超压演化
        4.2.1 单井超压演化模拟
        4.2.2 平面超压演化模拟
    4.3 烃源岩生烃增压演化特征
        4.3.1 研究区超压成因分析
        4.3.2 油气来源与生烃增压证据
        4.3.3 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
        4.3.4 生烃增压恢复超压演化
第五章 超压的油气地质意义
    5.1 超压分布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5.1.1 平面超压分布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5.1.2 剖面超压分布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5.2 超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3 超压与断层主控下的油气成藏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生排烃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概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盆地模拟的基本原理与过程
    3.1 盆地模拟软件简介
    3.2 Petromod盆地模拟基本原理
    3.3 盆地模拟程序和内容
第4章 沉积-埋藏史分析
    4.1 研究区构造演化史
    4.2 渝东北水井沱组沉积-埋藏史
    4.3 渝东北鲁家坪组沉积-埋藏史
    4.4 渝东南牛蹄塘组沉积-埋藏史
第5章 生排烃效率和历史
    5.1 渝东北下寒武水井沱组生排烃效率和历史
    5.2 渝东北下寒武鲁家坪组生排烃效率和历史
    5.3 渝东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生排烃效率和历史
第6章 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与生排烃史的时间配置关系
    6.1 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生排烃史的耦合关系
    6.2 构造-埋藏-生烃类型划分
第7章 有利生烃潜力区分布
    7.1 渝东北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生烃强度分布特征
    7.2 渝东北下寒武统鲁家坪组页岩生烃强度分布特征
    7.3 渝东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生烃强度分布特征
第8章 烃源岩中天然气生成-逸散-残留效率
    8.1 渝东北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的天然气生成-逸散-残留效率
    8.2 渝东北下寒武统鲁家坪组页岩的天然气生成-逸散-残留效率
    8.3 渝东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的天然气生成-逸散-残留效率
第9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烃源岩评价
        1.1.2 油源对比方法
        1.1.3 热模拟实验方法
        1.1.4 烃源岩埋藏史的恢复
        1.1.5 凝灰质对生烃过程影响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与研究思路
        1.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 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历史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沉积与演化特征
    2.3 石油地质特征
第3章 车排子石炭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与演化特征
    3.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
        3.1.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地球化学评价
        3.1.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
    3.2 有机质显微组分特征和有机质类型
        3.2.1 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
        3.2.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划分
        3.2.3 准噶尔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分布特征对比
    3.3 烃源岩成熟度分布特征
        3.3.1 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特征
        3.3.2 烃源岩最高热解峰温分布特征
        3.3.3 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分布特征对比
    3.4 烃源岩综合评价及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特征
第4章 烃源岩封闭模拟实验与生烃演化特征研究
    4.1 高压釜封闭热模拟实验方法
    4.2 黄金管封闭热模拟实验方法
    4.3 封闭模拟实验产物产率分布与演化特征
        4.3.1 产率分布特征
        4.3.2 烃源岩封闭模拟实验产物中生物标志物演化特征
第5章 烃源岩埋藏史、生烃史恢复
    5.1 地质资料的来源
    5.2 地层埋藏史模拟
        5.2.1 车排子凸起东部埋藏史
        5.2.2 车排子凸起中部埋藏史
        5.2.3 车排子凸起西部埋藏史
        5.2.4 四棵树凹陷虚拟井埋藏史
    5.3 烃源岩生烃史与排烃史特征
        5.3.1 车排子凸起东部烃源岩生排烃史特征
        5.3.2 车排子凸起中部烃源岩生排烃史特征
        5.3.3 车排子凸起西部烃源岩生排烃史特征
        5.3.4 四棵树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生排烃史特征
第6章 油源对比
    6.1 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6.1.1 石炭系烃源岩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6.1.2 石炭系烃源岩芳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6.2 石炭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2.1 石炭系油层分布特征
        6.2.2 车排子地区石炭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3 车排子地区石炭系原油油源对比
        6.3.1 轻质油的油源分析
        6.3.2 稠油油源分析
第7章 凝灰质对烃源岩形成演化的影响
    7.1 凝灰质对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7.2 凝灰质对烃源岩中有机质保存的影响
    7.3 凝灰质对烃源岩中有机质演化的影响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东濮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烃源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烃源岩研究现状
    1.4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沉积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及演化特征
第3章 东濮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地质地化特征
    3.1 沙四上亚段泥岩地质特征
        3.1.1 不同颜色泥岩烃源岩发育
        3.1.2 不同沉积相烃源岩发育特征
        3.1.3 不同区块烃源岩分布特征
    3.2 测井计算TOC
        3.2.1 方法原理
        3.2.2 测井模型建立
    3.3 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地化特征
        3.3.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3.3.2 有机质类型
        3.3.3 成熟度
第4章 沙四上亚段有效烃源岩识别及研究
    4.1 有效烃源岩识别方法
        4.1.1 烃源岩的定义
        4.1.2 有效烃源岩的定义
        4.1.3 有效烃源岩的研究手段
    4.2 有效烃源岩展布特征
        4.2.1 分析方法
        4.2.2 有效烃源岩展布特征分析
第5章 东濮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生排烃特征
    5.1 生排烃史模拟
        5.1.1 合适的地质参数
        5.1.2 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生排烃史
    5.2 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
        5.2.1 排烃门限概念
        5.2.2 生烃潜力法基本原理
        5.2.3 排烃模式建立
        5.2.4 沙四上亚段生排烃强度分析
        5.2.5 不同时期生排烃量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庙西南洼陷源岩研究及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烃源岩研究现状
        1.2.2 应用测井技术研究烃源岩
        1.2.3 资源评价现状
        1.2.4 研究区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沉积演化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2.4 断裂系统分析
        2.4.1 断裂级别
        2.4.2 断裂性质
第3章 烃源岩评价
    3.1 暗色泥岩展布
    3.2 有机质类型
    3.3 有机质丰度
        3.3.1 总有机碳含量
        3.3.2 氯仿沥青“A”和总烃
        3.3.3 生烃势
    3.4 有机质的成熟度
第4章 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
    4.1 模拟软件介绍
    4.2 模拟参数选取
        4.2.1 岩石性质参数
        4.2.2 地质界面参数
        4.2.3 烃源岩参数
        4.2.4 构造参数
        4.2.5 古水深、热流条件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热演化史情况
        4.3.2 生烃模拟
        4.3.3 油气运移模拟
        4.3.4 成藏模拟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孙虎地区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及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海域东部不同富油凹陷烃源岩生烃特征差异及意义[J]. 于彪,刘建良,杨贵丽,刘可禹,刘晓林. 地质科技通报, 2021(04)
  • [2]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评价[D]. 尚瑞. 长江大学, 2020(02)
  • [3]苏里格气区盒8段致密气烃源岩与成藏动力学研究[D]. 陈梦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4]西藏伦坡拉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D]. 刘一茗.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5]临南洼陷沙三段有效烃源岩分布及生排烃特征研究[D]. 孔祥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地层压力预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 孔令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生排烃史[D]. 陈子健. 长江大学, 2019(10)
  • [8]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D]. 杨柠瑞.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东濮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D]. 余力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庙西南洼陷源岩研究及资源评价[D]. 孙广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标签:;  ;  

孙湖地区烃源岩生排烃历史模拟及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