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信息的收集与应用

浅谈体育教学中信息的收集与应用

一、浅谈体育教学中信息的收集和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军成[1](2021)在《智能石锁在南京体育学院石锁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信息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智能体育器材的研发不断深入,并迅速运用到教学、训练和比赛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通过器材研发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石锁既是我国国家级体育非遗又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良好的锻炼价值和文化底蕴。以现代技术为基础,国家政策为契机,智能石锁应运而生,随后迅速运用到石锁教学之中,但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探究。本文以智能石锁在石锁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以及数理分析法,选取南京体育学院64名大二学生为实验对象。经过12周的教学实验,对学生的石锁技能、石锁锻炼态度进行测试。实验结束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协方差检验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对智能石锁应用的基本理念与智能石锁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分析。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在使用智能石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同学不能较快的适应“锁定健康”app的操作系统,在使用手机连接智能石锁芯片时偶尔出现操作性问题。个别同学的智能石锁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生过芯片坏损的问题,因此智能石锁以及“锁定健康app”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以更好的适应石锁的教学工作。(2)通过12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智能石锁在石锁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石锁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体验、主观标准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对学生石锁锻炼态度中的目标态度、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上影响不明显。总体上来说智能石锁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石锁锻炼态度。(3)通过12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智能石锁在石锁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石锁立旋360°、石锁平旋360°、石锁立翻360°、石锁平翻360°技能的掌握。

邓佳[2](2021)在《多元反馈教学法在8-10岁少年儿童羽毛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羽毛球作为我国的国球之一,是广大群众热爱的运动项目。羽毛球这项运动包括了技术(步法、手法)、战术、体能、智能等多方面学习内容,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8—10岁的少年儿童来说,在接触羽毛球运动的基础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过于单调,往往容易出现注意力易分散、学习主观能动性逐渐降低等问题,因此,探寻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及模式能更好的规避此类问题,使其对羽毛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以多元反馈教学法在8-10岁少年儿童羽毛球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在借鉴已有的“多元反馈教学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教学法的优缺点及“多元反馈教学法”运用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可行性;将上海市学生羽毛球训练基地8-10岁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对比实验,实验组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将两组教学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多元反馈教学法”在8-10岁少年儿童羽毛球教学中实践作用和教学成效,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后两组学生在一般身体素质成绩上均有一定幅度的进步,但两组成绩并无统计学差异,证明教学模式的异同对于该年龄阶段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的影响是无显着性差异的。2、实验后两组学生的正手发高远球、正手挑球和正手击高远球的落点有效区域得分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表明这两种模式的教学效果都较为显着;但实验组学生成绩的提升幅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证明多元反馈教学法对8-10岁少年儿童在羽毛球学习中的提升是更加高效的。3、实验后两组学生的动作技评成绩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实验组的提升幅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证明多元反馈教学法对8-10岁学生在羽毛球动作技术掌握程度上有较为显着的效果。综合上述结论可以得知:多元反馈教学法是适合8—10岁少年儿童在羽毛球教学中展开运用的,并且对该年龄段学生在羽毛球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质量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熊华城[3](2021)在《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校园足球教师培训是加强我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分为国家级、省级、县区级等各类足球教师培训。为了掌握培训的绩效水平,同时促进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不断发展与完善,进行绩效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从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的实际出发,结合校园足球项目特征和体育教师培训特点,构建了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足球培训为例,对本文构建的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希望能为培训主办方提供科学的第三方评价工具。本研究借助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询与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梳理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现状,成人继续教育、绩效评价等专业理论知识,结合校园足球项目特点,确立了绩效评价模型。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初步拟定了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然后通过21名专家的两轮咨询,最终确立了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拟定评价指标的标准。最后通过借助案例对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验证分析,并根据案例分析的启发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续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研究或其他体育项目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确立了由反应层、学习层、收获层、影响层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并得出以下结论:(1)提升各方主体关于培训绩效的评价意识是开展培训绩效评价的基础;(2)通过授权高校等第三方主体,提供绩效相关信息,有利于丰富培训绩效评价活动;(3)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具有培训内容分享、实践心得分享、教学实践信息上传等功能的移动软件,既有利于系统收集受训教师在本次培训前后变化数据,从而全面的开展培训绩效评价,同时也有利于以点带面,加大受训教师的骨干辐射作用。

曹书琳[4](2021)在《公众史学视域下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以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文中认为中职教育是中学教育链条中的特殊一环,中职学校既有普通中学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学训结合”的办学模式下,协调历史学习与实习实训两个重要任务,使中职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是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公众史学是一门源自美国的历史学科,其具有实用性、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史料来源的多样性等特征。近年来,公众史学被我国学者广泛关注和探讨,文章基于现有研究结论及教育理论,分析中职历史教学现状并剖析其原因,把公众史学的优势特征和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联系起来,阐述在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融入公众史学元素的可行性,并将其应用到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学反馈得出结论,以期为中职学校历史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包括4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述选题缘由,指出在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引入公众史学的必要性;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取其精华,拓宽思路;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范围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以黑龙江省体校为例设计调查问卷,在问卷的基础上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第三部分,将应用策略应用于实践教学,研究公众史学在不同课型中的应用,以典型教学案例作为参考,在教学反馈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第四部分,将公众史学的特征与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阐述公众史学在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述在公众史学在中职历史课堂各个环节的应用、中职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中公众史学的运用、中职学校应用公众史学的条件,并从历史教师、学生、历史课程三方面进行分析。

倪保锐[5](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王耀康[6](2021)在《ARCS动机模型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学习动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习动机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直是教育界热点话题同时也是教师重点解决的问题。篮球运动一直是被人们重视且喜爱的,在高校、中小学等也属于精教类科目。在我校篮球项目是公共体育学生选修科目的一大热门,同学的参与度很高。但是在篮球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会因为受传统篮球教学的制约逐渐对篮球运动兴趣低下、没有信心,最终出现动机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动机不足、动机维持较差所导致。ARCS动机模型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凯勒教授整合前人所研究的动机理论而来于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该模型由注意、相关、自信、满意四个维度组合而成,其中四个维度包含了许多能够解决其对应问题的教学策略,实施者通过学习者动机现状调查后,了解其薄弱环节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教学策略进行动机激励。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是一个闭合循环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过程进行反复刺激,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效果。为此本研究以凯勒教授ARCS动机模型为导入,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探讨ARCS动机模型在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学实验以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选修课的66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班33人、实验班33人。经过18周的教学实验后,所得结论如下:(1)经过18周教学实验后,ARCS模型实验班、传统教学对照班篮球学习动机注意、相关、自信、满意维度以及整体动机水平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实验班ARCS动机模型对于篮球学习动机的提升更为明显;(2)教学实验后,ARCS动机模型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男女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均有显着作用,但是干预教学的实验组实验后男女生身体素质指标与实验前增幅更为明显;(3)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实验班ARCS动机模型对于篮球基本技术的提升更为明显;(4)ARCS动机模型融入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教学,首先显着提升了学生的篮球学习动机,其次动机的提升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篮球基本技术,两项指标均提升明显;最后,ARCS动机模型适用于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还能够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学习动机、身体素质以及篮球基本技术,为此可以进一步考虑将ARCS动机模型融入公共体育篮球教学。

王楠[7](2021)在《沈阳市高校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发挥体育教学的突出作用已成为当下及未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瑜伽是我国高校新兴的体育课程,以其特有的内外兼修的功能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关注。但是,传统的瑜伽线下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与满足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对瑜伽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目的:本研究运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理论,遵循互动性与互补性的原则,设计沈阳市高校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式,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对其实践应用的效果进行检验。其目的在于明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瑜伽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提高高校瑜伽公选课的整体教学效果。方法:在某高校2020级瑜伽公选课教学班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均为女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组间同质法将抽取的学生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名学生。根据该校教学大纲,进行为期3个月、24学时的教学实验。实验组的学生在上瑜伽公选课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照组学生上瑜伽公选课时采用传统的线下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与实验前测试内容相同的问卷调查与体质健康测试,并对两组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与瑜伽理论考试。对调查测试结果进行组内分析与组间分析,用以检验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效果。结果:(一)经过为期3个月、24课时的教学实验,实验组学生在技能测试、技评等方面的成绩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之间的达标率差异显着(P<0.05)。(二)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以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意识、学习动机等方面,较之对照组学生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实验组学生的肺活量、柔韧性等体质健康指标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显着(P<0.05),较之对照组学生存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一)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瑜伽动作的准确掌握,保证动作完成的质量,形成呼吸与动作的相互配合,并能够引导与促进学生在瑜伽体位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这对于学生提高瑜伽体位的学习效果,体验瑜伽的悠远意境,感悟瑜伽的深邃内涵,具有重要的促进与提升作用。(二)在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学习内容移至线上教学的形式来开展,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理论学习时间,对学生的瑜伽理论水平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三)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瑜伽学习的兴趣具有突出的激发与保障作用;对学生瑜伽学习的态度具有突出的端正与改善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正向性学习动机的确定具有积极的规范与促进作用。(四)明经过3个月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对学生的呼吸系统和身体柔韧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促进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瑜伽运动素养,说明高校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五)三个月传统的线下瑜伽教学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对传统的线下瑜伽教学进行变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嘉璇[8](2021)在《分层教学模式在千幕艺术教育少儿拉丁舞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学模式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体现出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现下最为重要的教学主体。而少儿拉丁舞课程是属于课程里的一个分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拉丁舞课堂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至此,如何在不降低少年儿童对于舞蹈的热爱且提高拉丁舞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举措。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分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并以北京市千幕艺术教育机构少儿拉丁舞课堂中的拉丁班2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设计了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千幕艺术教育机构中少儿拉丁舞课堂的教学实验,分析对比学生在分层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下身体素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技能的发展,探讨分层教学模式在校外培训机构少儿拉丁舞课堂实施的教学影响,以及提高少儿体育舞蹈教育教学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教学开展现状,结合素质教育,在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拉丁舞课堂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是必要的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2)分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提高身体素质都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两种模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3)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显着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态度更积极,使得学生课堂表现更自信。(4)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显着效果。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5)分层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知识内化时间,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掌握技术技能。(6)所在理论体系的构架上还缺乏完整的体系,存在学生自主能力不足、课堂教学组织混乱、教师把握能力不足等相关问题,在两种模式的融合下推陈出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邹苑蓉[9](2021)在《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线上教学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新时代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也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将网络教学与体育课程相结合是大势所趋,用好互联网,上好体育课,更是时代的要求。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使线上体育课全面进入人们的视野,略带被动地成为网络课程大提速时期的一个重要脚注。如何开展线上体育教学,保证线上体育教学的质量,让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用心学起来,积极动起来,自觉的进行居家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运动习惯,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调查上海市海湾区三所代表性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从课程建设现状,教师开展现状、学生参与现状、线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对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展开调查,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为应对疫情反弹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教学打下基础。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三所学校能高度重视线上教学。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积极统筹,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和学期工作计划;并有专门用于线上教学的经费,对疫情防控期间超工作量教师有福利补贴;两所高校能够针对线上教学效果进行绩效考核,极大程度的保证线上公共体育教学顺利进行。2、三所学校公共体育课均能建班、建课。线上教学的内容倾向于体能、瑜伽、舞蹈等对于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运动项目,并有一部分教师开展了理论类教学。线上教学方式主要为自建慕课+线上翻转课堂,同时结合在线教学工具+会议系统;线上教学的平时成绩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形式包括考勤、视频打卡、课程作业和在线测验等;阶段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小作业和小测试的反馈,学期末的考试通过在线平台的考试系统完成。3、大部分教师没有线上教学的实践经验。教师们每天用于备课和批阅作业的平均时长较长,教学规模人数适中与线下教学持平,教学教学时长为稳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一般,空间和器材不足。教师们普遍认为相比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的运动负荷呈下降趋势,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不如线下教学,学生课堂参与度一般,课堂互动效果较差,教师在线上教学中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4、大部分学生线上学习的态度较为积极,他们的学习环境较为理想,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对于线上学习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效能感的评价较为良好,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氛围等方面持认可的态度。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存在运动习惯和运动能力一般,不能很好的独立完成线上学习、缺少器械、网络不畅、师生互动困难等问题。5、开展线上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组织管理因子(实施方案)、教学保障因子(网络环境等)、课程内容因子(教学手段等)、教学因子(教学规模等)、教师因子(教学能力等)、学生因子(学习态度等)。

刘明伟[10](2021)在《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激起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与增强学习者的品行教育,激起学习者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随着规划纲要的不断深入人心,人民的教育观、体育观、健康观发生质性的转变,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已很难满足青少年的体育学习需要。而上海市作为全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先驱,教育的前线,汇集世界各国的先进的体育教育与思想,历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各种教育号召,致力于教育综合改革,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201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总结“高中体育专项化”各改革试点学校实践经验和科学论证基础上,基于较为成熟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法和课程理念,决定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试点范围,在小学阶段开展“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体育兴趣,注重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与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是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背景下,运用“Feedback To Students(以下简称FTS)、Lag Time(以下简称LT)、Student Success(以下简称SS)”等常见的系统观察法对实验组176节课次880名学生及对照组48节课次240名学生进行系统观察测试,从而掌握当下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实行效果、进展情况以及发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为课改提供反馈和借鉴,使改革朝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观测结果显示:1.根据“FTS”系统观察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每分钟反馈均值在2.54次,特定技能反馈占总反馈的百分比均值在74.69%,均符合“FTS”系统观察工具中所规定的每分钟向一个班级的学生发送2-3次反馈信息,特定技能反馈占总反馈的75%左右的标准;而对照组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每分钟反馈均值在1.49次,特定技能反馈占总反馈中百分比均值在71.22%,未达到“FTS”系统观察工具规定标准。这表明相对于运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实行“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实验组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技能的学习或改善,对提升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2.根据“LT”系统观察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无过渡滞后时间均值为3.18秒,有过渡的滞后时间均值为8.71秒,未达到“LT”系统观察工具无过渡滞后时间不超过2秒或更短的标准,达到有过渡滞后时间不超过10秒或更短的标准;对照组学生无过渡滞后时间均值为5.62秒,有过渡滞后时间均值为11.03秒,无过渡滞后时间与有过渡滞后时间都未达到“LT”系统观察工具不超过2秒或更短与不超过10秒或更短标准。这表明实验组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各种活动总能快速完成,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动作技术的训练时间增加,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3.根据“SS”系统观察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校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均值为82.28%,对照组学校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均值为80.35%,两者均超出《Beginning Teacher Performance Standards》(以下简称BTPS)规定≧80%的标准,但实验组学校学生的运动参与成功率超过对照组学校学生,这表明在“兴趣化”教学的影响下,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效果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二、浅谈体育教学中信息的收集和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体育教学中信息的收集和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石锁在南京体育学院石锁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学校体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
        1.1.2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新需要
        1.1.3 体育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新机遇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丰富智慧体育教学的理论
        1.3.2 实践意义:推动石锁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石锁运动
        2.1.2 传统石锁
        2.1.3 新型石锁
        2.1.4 智能石锁
        2.1.5 石锁教学
    2.2 国内智能体育器材的相关研究
        2.2.1 智慧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2.2.2 智能体育器材研发的相关研究
        2.2.3 智能体育器材应用的相关研究
        2.2.4 智能石锁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智能体育器材的相关研究
    2.4 石锁运动的相关研究
        2.4.1 石锁的起源、发展及锻炼价值的相关研究
        2.4.2 石锁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智能石锁的基本概况
        4.1.1 智能石锁的基本构造
        4.1.2 智能石锁的主要功能
        4.1.3 智能石锁在石锁教学中应用的过程
        4.1.4 智能石锁的在石锁教学应用中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4.2 专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锻炼态度变化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2.1 专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锻炼态度前测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2.2 专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锻炼态度后测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3 专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技能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3.1 专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技能前测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3.2 专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技能后测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4 普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锻炼态度变化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4.1 专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锻炼态度前测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4.2 普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锻炼态度后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5 普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技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5.1 普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技能前测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5.2 普修班实验组和对照组石锁技能后测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智能石锁的芯片、手机终端需进一步改进
        5.1.2 智能石锁在教学应用中对学生锻炼态度的积极影响
        5.1.3 智能石锁在教学应用中促进学生石锁技能的提高
    5.2 建议
        5.2.1 大力推广智能石锁在学校石锁教学中的应用
        5.2.2 通过用户反馈,深度优化智能芯片与石锁app
        5.2.3 通过使用智能石锁提高学生石锁锻炼态度
        5.2.4 通过使用智能石锁提高学生石锁技能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2)多元反馈教学法在8-10岁少年儿童羽毛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1.1.2 少年儿童羽毛球教学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反馈
        2.1.2 多元反馈教学法
        2.1.3 传统教学法
        2.1.4 霍桑效应
        2.1.5 羽毛球专业术语
    2.2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国内研究现状
        2.2.2 多元反馈的国外研究现状
    2.3 少年儿童参与体育训练的研究现状
        2.3.1 少年儿童参与其他体育项目训练的研究现状
        2.3.2 少年儿童参与羽毛球训练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测的结果比较与分析
        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有效区域得分考核对比分析
        4.1.4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技评考核对比分析
    4.2 实验后测的结果比较与分析
        4.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一般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4.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有效区域得分考核对比分析
        4.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技评考核对比分析
    4.3 实验组学生组内实验前后结果对比与分析
        4.3.1 实验组学生组内实验前后一般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3.2 实验组学生组内实验前后有效区域得分考核的对比分析
        4.3.3 实验组学生组内实验前后技评考核的对比分析
    4.4 对照组学生组内实验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4.4.1 对照组学生组内实验前后一般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4.2 对照组学生组内实验前后有效区域得分考核的对比分析
        4.4.3 对照组学生组内实验前后技评考核的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十六次课具体教学计划内容安排
附件3 技评考核评分依据
附件4 实验组多元反馈教学法教学教案
附件5 对照组传统模式教学教案

(3)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绩效
        1.4.2 教育评价
        1.4.3 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
        1.4.4 校园足球
    1.5 研究对象、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访谈法
        1.6.3 德尔菲法
        1.6.4 层次分析法
        1.6.5 问卷调查法
        1.6.6 数理分析法
    1.7 研究创新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流程图
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2.1 教育评价理论
    2.2 培训迁移理论
    2.3 教师专业能力理论
    2.4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特点
        2.4.1 受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变化性
        2.4.2 优化培训绩效的功能性
        2.4.3 客观信息来源与主观判断的统一性
        2.4.4 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的结合性
    2.5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功能
    2.6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意义
    2.7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作用
    2.8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依据与原则
        2.8.1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依据
        2.8.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原则
3 江西省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步骤
    3.2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3.2.1 国外经典绩效评价模型述评与启示
        3.2.2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型框架设计
        3.2.2.1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内涵
    3.3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初选评价指标
        3.3.1.1 反应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1.2 学习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1.3 收获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1.4 影响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筛选
        3.3.2.1 专家问卷的形成
        3.3.2.2 问卷的发放和填写方法
        3.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3.3.2.4 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
        3.3.2.5 意见收集与指标修订
        3.3.2.6 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
    3.4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构建
        3.4.1 层次分析法
        3.4.1.1 指标权重概念
        3.4.1.2 层次分析法概述
        3.4.1.3 层次分析法的工作程序
    3.5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
        3.5.1 反应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5.2 学习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5.3 收获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5.4 影响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6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自评
4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验证分析——以2020 年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足球培训
    4.1 江西省体育教师足球培训概况
    4.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方案
        4.2.1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实施方案
        4.2.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转化为实操量表
        4.2.2.1 针对反应层、学习层、收获层的转化
        4.2.2.2 对影响层的转化
        4.2.3 数据的计算
        4.2.4 数据收集时间
    4.3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试行
        4.3.1 具体案例
        4.3.1.1 调查问卷的样本情况
        4.3.1.2 数据收集时间
        4.3.1.3 影响层追踪调查情况
        4.3.2 各层次分值
        4.3.2.1 反应层
        4.3.2.2 学习层
        4.3.2.3 收获层
        4.3.3 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公众史学视域下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以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 理论基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现状
    二、以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为样本的调查与分析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方面
        (二)学生方面
        (三)教师方面
        (四)原因剖析
第三章 中职历史教学中公众史学的运用
    一、新授课的运用
        (一)联系中职实际,发挥学科特色
        (二)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
        (三)运用影像媒介,创设快乐课堂
    二、复习课的运用
        (一)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中职实际
        (二)辨别信息真伪,处理分析史实
    三、活动课的运用
        (一)充分参与协作,丰富课堂体验
        (二)创设公众情境,拓宽历史外延
第四章 公众史学在中职历史教学的运用要求与思考
    一、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二)组织教学
        (三)拓展思维
        (四)归纳要点
        (五)总结完善
    二、中职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中公众史学的运用
        (一)以黑龙江省体校为例的现行教材内容分析
        (二)中职学校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作用及原则
    三、中职历史教学运用公众史学的思考
        (一)对教师的挑战
        (二)对学生的转变
        (三)对课程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黑龙江省体校学生历史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2:课例片段
附录3:实地教学片段——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
附录4:体校教师、学生访谈案例
致谢

(5)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2.1.2 体系
        2.1.3 课程体系
        2.1.4 田径普修课程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个案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实地调查法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4.2.1 合理性原则
        4.2.2 可行性原则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4.3.1 诊断功能
        4.3.2 改进功能
        4.3.3 激励功能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4.4.1 培养目标
        4.4.2 毕业要求
        4.4.3 课程与教学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 B:教师问卷
    附录 C:学生问卷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ARCS动机模型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设,贯彻“意见”需要
        1.1.2 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成就水平及体质现状需改变
        1.1.3 ARCS动机模型在我国教育界具有研究基础
    1.2 研究目的
        1.2.1 检验ARCS动机模型在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1.2.2 探索ARCS动机模型在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3 研究的意义及思路
        1.3.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3.1.1 理论研究意义
        1.3.1.2 实践运用意义
        1.3.2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动机与学习动机
        2.1.1.1 动机的定义及功能
        2.1.1.2 学习动机的定义及分类
        2.1.2 动机的相关理论
        2.1.2.1 认知主义动机论
        2.1.2.2 人本主义学习动机论
        2.1.2.3 行为主义学习动机论
        2.1.3 公共体育
        2.1.4 传统教学模式
    2.2 ARCS动机模型相关概述
        2.2.1 ARCS动机模型的介绍
        2.2.2 ARCS动机模型的主要理论依据
        2.2.3 ARCS动机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2.2.4 ARCS动机模型四个要素对应需要解决的问题
        2.2.5 ARCS动机模型设计过程
    2.3 ARCS动机模型的研究现状
        2.3.1 国外 ARCS 动机模型研究综述
        2.3.1.1 国外ARCS动机模型的理论研究
        2.3.1.2 国外 ARCS 动机模型实践研究
        2.3.2 国内 ARCS 动机模型研究综述
        2.3.2.1 国内ARCS动机模型的理论研究
        2.3.2.2 国内ARCS动机模型的实践研究
        2.3.2.3 国内有关ARCS动机模型体育领域方面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的设计
        3.2.3.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3.2.3.3 问卷信度检验
        3.2.3.4 问卷效度检验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对比分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篮球动机教学激励策略的运用分析及编码
        4.1.1 注意策略
        4.1.2 相关策略
        4.1.3 自信策略
        4.1.4 满意策略
    4.2 动机激励策略使用原则
        4.2.1 全程性原则
        4.2.2 适应性原则
        4.2.3 一致性原则
    4.3 ARCS动机模型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4.3.1 教学案例
        4.3.2 教学案例实践反思
    4.4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分析
        4.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学习动机水平分析
        4.4.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4.4.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分析
        4.4.4 小结
    4.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分析
        4.5.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学习动机水平分析
        4.5.1.1 实验组实验前、后篮球学习动机水平分析
        4.5.1.2 对照组实验前、后篮球学习动机水平分析
        4.5.1.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篮球学习动机水平分析
        4.5.1.4 ARCS动机模型对公共体育学生四个维度的影响
        4.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分析
        4.5.2.1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5.2.2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5.2.3 实验组与对照组试验后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分析
        4.5.3.1 实验组实验前、后篮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分析
        4.5.3.2 对照组实验前、后篮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分析
        4.5.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篮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动机层面
        5.1.2 身体素质层面
        5.1.3 基本技术层面
        5.1.4 教学层面
    5.2 建议
        5.2.1 动机维持层面
        5.2.2 教学结合层面
        5.2.3 模型应用层面
        5.2.4 教学策略层面
参考文献
附件1 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程学习动机测试量表
附件2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3 身体素质指标及评分标准
附件4 篮球基本技术考试方法和评分标准
附件5 ARCS动机模型教学策略
附件6
附件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沈阳市高校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二)混合学习理论
    五、研究的总体思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沈阳市高校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一)互补性原则
        (二)互动性原则
    二、高校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式
        (一)课前阶段的操作程式
        (二)课中阶段的操作程式
        (三)课后阶段的操作程式
        (四)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操作程式的总体评述
    三、高校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一)应用结果性的评价
        (二)应用过程性的评价
第四章 沈阳市高校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教学总目标的制定
        (二)教学月目标的制定
        (三)教学周目标的制定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三、教学开展(以第二周教学为例)
        (一)课前准备阶段
        (二)课中阶段
        (三)课后阶段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一、技能测试结果的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瑜伽达标测试结果统计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达标率的结果分析
        (三)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技评结果分析
    二、理论考试结果的分析
    三、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实验前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实验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分析
        (一)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分析
        (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分析
        (三)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的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沈阳市高校学生瑜伽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专家对问卷内容效度检测表
附录三:体质健康测试
附录四:瑜伽理论知识试卷
附录五:教学评价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8)分层教学模式在千幕艺术教育少儿拉丁舞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
        1.1.2 校外培训机构竞争与生存的需要
        1.1.3 拉丁舞项目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
        1.4.3 分层教学在少儿拉丁舞教学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少儿拉丁舞课堂的必要性研究
        3.1.1 校外培训机构少儿拉丁舞课堂教学开展的现状
        3.1.2 少儿拉丁舞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
    3.2 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拉丁舞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3.2.1 关于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拉丁舞学生基本情况及信息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3.2.2 关于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拉丁舞学生学习现状和学习特点的调查与分析
        3.2.3 关于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学习方式倾向的调查与分析
    3.3 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拉丁舞课堂教学的设计
        3.3.1 教学目标的设计
        3.3.2 教学流程的设计
        3.3.3 教学内容的设计
        3.3.4 教学评价的设计
        3.3.5 分层教学模式与少儿拉丁舞课堂的相容性分析
    3.4 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拉丁舞课堂教学实验的实施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分析
        3.4.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兴趣分析
        3.4.3 实验班与对照班自主学习能力对比
        3.4.4 实验班与对照班技术技能成绩对比
        3.4.5 教师对于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拉丁舞课堂的态度调查分析
        3.4.6 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拉丁舞课堂教学实验过程中的情况与分析
        3.4.7 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拉丁舞课堂后的学生态度分析
        3.4.8 专家对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千幕艺术教育机构中少儿拉丁舞课堂教学的态度访谈分析
    3.5 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拉丁舞课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5.1 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千幕艺术教育少儿拉丁舞教学课堂中的问题
        3.5.2 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千幕艺术教育中少儿拉丁舞课堂的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少儿拉丁舞课堂实验前调查问卷》
附录2 《少儿拉丁舞课堂分层教学实验后调查问卷》
附录3 《少儿拉丁舞课堂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问卷》
附录4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5 问卷信效度调查表
附录6 体育舞蹈专项素质指标专家问卷
附录7 身体素质测试指标与方法

(9)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线上体育教学的概念界定
        2.1.2 公共体育课程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2.2.1 关于我国建设网络课程政策的研究
        2.2.2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
        2.2.3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教学工具的研究
        2.2.4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相关资源平台的研究
        2.2.5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开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2.6 关于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开展线上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的相关研究
    2.4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现状
        4.1.1 课程建设现状
        4.1.2 教师开展线上体育教学的现状
        4.1.3 学生参与线上体育学习的现状
    4.2 上海市部分高校开展线上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
        4.2.1 因子分析的过程
        4.2.2 组织管理因子
        4.2.3 教学保障因子
        4.2.4 课程内容因子
        4.2.5 教学因子
        4.2.6 学生因子
        4.2.7 教师因子
    4.3 推进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的对策
        4.2.1 组建线上教学团队
        4.2.2 提高线上教学能力
        4.2.3 优化线上教学模式
        4.2.4 整合线上教学资源
        4.2.5 加强线上教学互动
        4.2.6 推进线上教学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立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查法
        1.5.2 系统观察法
        1.5.3 实验法
        1.5.4 数理统计法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评价
        2.1.2 课程评价
        2.1.3 体育课程评价
        2.1.4 体育兴趣
        2.1.5 小学体育兴趣化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课程评价研究
        2.2.2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2.2.3 体育课堂评价研究
        2.2.4 系统观察法研究
        2.2.5 小学体育兴趣化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课程评价研究
        2.3.2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2.3.3 体育课堂评价研究
        2.3.4 系统观察法研究
        2.3.5 体育兴趣化教学研究
3 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FTS”系统观察工具测试
        3.1.1 观测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研究工具
        3.1.4 测试过程
        3.1.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FTS”数据统计结果
        3.1.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FTS”统计结果分析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LT”系统观察工具测试
        3.2.1 观测对象
        3.2.2 实验方法
        3.2.3 研究工具
        3.2.4 测试过程
        3.2.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LT”数据统计结果
        3.2.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LT”统计结果分析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SS”系统观察工具测试
        3.3.1 观测对象
        3.3.2 实验方法
        3.3.3 研究工具
        3.3.4 测试过程
        3.3.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SS”数据统计结果
        3.3.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SS”统计结果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FTS统计表
附录2 “LT”统计表
附录3 “SS”统计表
致谢

四、浅谈体育教学中信息的收集和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石锁在南京体育学院石锁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D]. 刘军成.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多元反馈教学法在8-10岁少年儿童羽毛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邓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熊华城.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公众史学视域下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以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D]. 曹书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ARCS动机模型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耀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沈阳市高校瑜伽公选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D]. 王楠.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8]分层教学模式在千幕艺术教育少儿拉丁舞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王嘉璇.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9]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邹苑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10]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D]. 刘明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浅谈体育教学中信息的收集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